个人图书馆
读书笔记法modified | Monday 12 May 2025 |
---|
我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每当我拿起一本新的书,我通常会去豆瓣图书看一下这本书的相关介绍,然后创建一个新的笔记,将作者等等信息,在笔记头部 meta data 部分记录一下。
source:
category:
tag:
time:
Zettelkasten 卡片的第一个准则,就是一条笔记只记录一个想法。
所以在完成这本书的 meta data 之后,我会给这个笔记打上一些分类,比如读书笔记,Reading-2020,Reading-2020Q4 这样的分类,这样以后我直接去这些单独的分类就能一下看到关联的书,也能快速知道比如在 Reading-2020Q4 这个季度看过的书了。
一旦读书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有可能是因为书中所涉及的观点,将很久以前想表达的东西说了出来,或者是书中描述的内容和我自己的切身经历,或者和已有的想法有关联,我会立即使用 ⌘+⇧+N 创建一个新的 Zettelkasten 模板文档,这个文档的标题是当下的想法,然后 source,连接到之前创建的书的笔记。
这个时候我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记笔记,而是专注在书上。一旦完成笔记就立即转到书的文本中。
当完成一本书之后,在笔记中进入该书的笔记,会有一连串连接到该笔记的想法,这个时候就是结合这些想法和整本书的结构,快速的整理出这本书作者在讲述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整理一下。这个时候才会知道上学的时候总结中心思想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如果我能够用我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读过这一本书。
当整理出整本书在讲述的内容之后,然后在去看关联的想法笔记,对这些笔记做更进一步的解释,如果有相关联的笔记,通过连接关联起来。
书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便是阅读过程中的标注或者是高亮部分,我个人因为不是固定使用一个设备来阅读,所以有可能:
针对不同的格式和媒介,相应个管理方式也不太一样,Moon+ Reader 和微信读书都可以在 Android 应用上导出纯文本的高亮,我直接分享到 Markor 生成一个新的笔记,放到同步目录即可。
而 Kindle 上的高亮部分通常是间隔一段时间导出,然后通过 kindle-notes 项目整理成一个网页。
而大部分的 PDF ,都是通过 Boox 来阅读了,影印版的 PDF 的高亮部分不是很容易导出,所以只能先存放在设备中了。
对于专业领域的笔记,我更加关心的是这一个技术栈,所以一般我会以一个 Zettelkasten 的中间层笔记开始,新建一个 「XXX 知识点」的笔记,这样以后每一次我有新的技术相关的笔记,我可以在分类上直接连接到这个「知识点」的笔记上。等之后周期性的梳理 XXX 知识点的时候,我就可以看到连接到这个知识点的其他分散的笔记在什么地方。
另外一种方式便是当看一本相关的书籍的时候会有一系列的概念和知识,这个时候我会在「XXX知识点」这个文档中通过 Obsidian 提供的 [[]]
语法提前梳理好我有疑惑,并且需要单独研究的条目,当独到这些专题的时候,扩充这些子主题。
在人文社科类的读书笔记中,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去解释我看到的名词,或者说概念,比如说什么是 [[民族主义]],什么是 [[极权主义]],另一个关心的点是书的作者,这可能是一个个人的习惯,我看书常常会是盯着一个作者的书看,从小学时候在图书馆把 Jules Verne 的书一本一本翻过来,到之后看金庸,东野圭吾,在到看福山,哈耶克,卢梭,只要这位作者有一本书让我觉得不错,我就会去看他其他的作品。
人文社科的图书往往是会形成新的认知,不像是专业类的书籍,会有很多固定,需要记忆的,一本好的社科图书会带领读者进行思考,很多书往往是通篇在解释一个概念。
记得大学唯一一门哲学课,老师强调了一学期的「下定义」,当我们谈论一个东西的时候,要首先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
以[[极权主义]] 为力,我从不同的书中,看到不同的作者对其的描述。
而随着阅读相关的书籍,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关于什么是极权主义的解释,也可以更进一步的让我去解释。
而同样的,在这个笔记下,又会产生其他许多的主题,比如极权主义下的法律制度,教育,治安等等话题。这样随着阅读量的增多,通过笔记和笔记之间的相互关联会使得心中的那个概念越来越熟悉。
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涉及到的方法大多来自于 Zettelkasten:
当学会以这样一个方式来记笔记之后,就不必在拘泥于工具,甚至可以在现有工具的基础之上,或者自己重新构建一套自己的工具。而在此之前最要的就是理解这个方法的精髓,以及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提升。
而目前我使用最顺手的就是 Obsidian。
Obsidian 的 core plugin 就支持 Zettelkasten prefixer,然后我绑定了快捷键,⌘+Shift+N
,就是创建一则 Zettel 笔记,而普通的 ⌘+N 就是普通的笔记。
我的模板现在比较简单:
source:
category:
tag:
time:
说明:
[[]]
来关联#
另外一个模板功能,就是当我使用 ⌘+⇧+I 的时候,会弹出我之前设定的模板文件夹中的模板让我选择,直接插入到当前的文件中。
设定一些常用的模板,比如图书的模板,我会加上 author 等等其他的 metadata。
Zettelkasten 另外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所有的笔记都在一起,可以一起被搜索,一笔被修改。这样就使得我寻找一个跨平台同步的解决方案,具体可以见这篇文章。
电脑虽然在白天随时可以访问到,但是手机还是更经常被用到。所以我使用 Markor 来随时记录。任何想法第一时间内记录下来。
时常回顾自己的笔记,Zettelkasten 方法实际要求当记下每一个笔记的时候,都要考虑当前的笔记和之前历史的笔记的关联,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并没有完全按照 Zettelkasten 的方法执行,我会定期,以及以随机的方式来访问一个笔记,然后阅读该笔记,建立这个笔记的关联。
经过上面有意识的创建和整理笔记之后,打开 Obsidian 的 Graph 可以看到的是,笔记会因为连接形成几个聚合的中心,几个中心我有意识的就直接沿用了我博客的几个分类。然后通过这些中心的节点我又能知道我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来进一步的完善我的笔记。
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这两年来我越来越意识到我的问题并不是看得东西不够多,而是往往不能理解我所看过的东西。一方面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忘记,一方面当阅读的时候无法理解所看到的东西时,记忆也就没有那么深刻了。所以我之后的目标之一便是我要能理解我写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