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ified | Tuesday 1 July 2025 |
---|
ps_mem – Simple Python script for accurate Reporting on core memory usage on Linux
February 16, 2020 - by 2daygeek - Leave a Comment
ShareTweetPin ItShare
ps_mem is a simple Python script that allows you to get a core memory usage accurately for the programs in Linux.
There are many applications on Linux to view memory usage such as free command, VMstat command, Smem command and Top command.
But this application is slightly different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s because it accurately displays the core memory usage.It calculates the amount of private and shared memory against to a program and gives the total amount of RAM used.
This will surely help everyone to understand which program consumes more RAM.
You can install the ps_mem application in a number of ways, either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Package Manager or through the PIP Package Manager or direct method (by running the ps_mem.py Python script).
Please note, It needs a root privilege.
Method-1: How to install the ps_mem application on Linux using Distribution Package Manager
The RHEL based system has the ps_mem utility in the default repository, so it can be easily installed through the package manager.
For RHEL/CentOS, use yum Package Manager to install ps_mem package.
$ sudo yum install ps_mem
For Fedora/RHEL 8/CentOS 8 systems, use dnf Package Manager to install ps_mem package.
$ sudo dnf install ps_mem
For Arch Linux, use pacman Package Manager to install ps_mem package.
$ sudo pacman -S ps_mem
Method-2: How to install the ps_mem package on Linux using the PIP Package Manager
PIP is a recommended tool for installing Python packages on Linux. Use the pip command instead of the distribution package manager to get the latest build of ps_mem package.
Make sure you have the pip package installed on your system to use the pip Package Manager. If this is not already installed, install the python-pip package using the distribution Package Manager.
For Debian based systems.
$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pip
For RHEL/CentOS based systems.
$ sudo yum install python-pip
For Fedora
$ sudo dnf install python-pip
For openSUSE
$ sudo zypper install python-pip
For Arch Linux based systems
$ sudo pacman -S python-pip
Finally use the pip Package Manager to install the ps_mem package on Linux.
$ sudo pip install ps_mem
Method-3: How to use ps_mem.py Python script directly on Linux
Alternatively, you can run the ps_mem.py script directly by downloading the file from the developer github page.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pixelb/ps_mem.git && cd ps_mem\)
sudo python ps_mem.py
How to use ps_mem command in Linux ?
Run the ps_mem command without any option to get the core memory usage accurately for per program.
$ sudo ps_mem
Private + Shared = RAM used Program
5.7 GiB
=================================
Add the -s option with the ps_mem command to get the full path of the program instead of the program name.
$ sudo ps_mem -s
Private + Shared = RAM used Program
5.8 GiB
=================================
If you want to view the memory usage of a particular program or more than one program, you can see this by adding their PIDs as follows.
$ sudo ps_mem -p 4152,2123,2898
Private + Shared = RAM used Program
755.9 MiB
=================================
Use the following format to print memory consumption every “N” seconds. The following command format reports memory usage every 2 seconds.
$ sudo ps_mem w 2
To show separate memory usage entries by process rather than by program.
$ sudo ps_mem -d
Private + Shared = RAM used Program[pid]
6.1 GiB
=================================
Show swap information of each item (and Shared swap if the kernel supports SwapPss).
$ sudo ps_mem -S
Private + Shared = RAM used Swap used Program
6.1 GiB 0.0 KiB
=============================================
To display only the total number of bytes for the selected processes
$ sudo ps_mem -t
6644320768
Ubuntu系统下/srv目录深度解析:如何高效管理服务器资源?
ubuntu 23 December 2024 0°
引言
在Ubuntu系统中,/srv 目录是一个重要的目录,它用于存放服务器上提供的服务数据。与 /var 目录不同,/srv 下的数据在系统重启后不会丢失,因为它们是服务运行所必需的。本文将深入解析 /srv 目录的结构、用途以及如何高效管理其中的资源。
/srv目录概述
/srv 目录下的内容通常与特定的服务相关联,例如:
/srv/http:用于存放Web服务器上的网站文件。
/srv/ftp:用于存放FTP服务器上的文件。
/srv/samba:用于存放Samba服务器上的共享文件。
/srv/ssh:用于存放SSH服务器上的配置文件和数据。
目录结构
以下是 /srv 目录的常见结构:
/srv/
├── http
│ ├── www
│ └── logs
├── ftp
│ ├── uploads
│ └── logs
├── samba
│ └── shares
└── ssh
└── authorized_keys
/srv/http
www:存放网站文件。
logs:存放Web服务器日志。
/srv/ftp
uploads:存放用户上传的文件。
logs:存放FTP服务器日志。
/srv/samba
shares:存放Samba共享的文件。
/srv/ssh
authorized_keys:存放SSH公钥,用于认证。
高效管理服务器资源
sudo chown -R user:user /srv
sudo chmod -R 755 /srv
2. 定期备份
对于 /srv 目录中的关键数据,定期进行备份非常重要。可以使用 rsync 或 tar 等工具进行备份。
sudo rsync -av /srv/ftp /backup/srv_ftp_backup
3. 监控和日志分析
使用 logrotate 工具对日志文件进行轮转和压缩,以节省磁盘空间。同时,使用日志分析工具(如 logwatch 或 swatch)来监控日志文件。
sudo logrotate /etc/logrotate.conf
4. 资源限制
使用 cgroups 或 systemd 的 resource 功能来限制特定服务的资源使用。
sudo systemctl edit httpd.service
在编辑器中添加以下内容:
[Service]
…
LimitNOFILE=10000
5. 自动化
使用脚本来自动化日常任务,如备份、日志轮转和资源监控。
#!/bin/bash
rsync -av /srv/ftp /backup/srv_ftp_backup
将脚本保存为 /etc/cron.daily/backup.sh 并设置合适的权限。
结论
/srv 目录是Ubuntu系统中用于存放服务器数据的关键目录。通过正确设置权限、定期备份、监控日志、限制资源使用和自动化任务,可以有效地管理 /srv 目录中的资源,确保服务器稳定运行。
载自:https://blog.csdn.net/u012107143/article/details/54972544?utm_source=itdadao&utm_medium=referral;这里添加个usr的说明,它不是user的意思是该是Unix System Resource的简写,用于存放系统应用,但是用户的个人文档/资料/工作空间等不应该在这个目录或其子孙级目录;而/usr/local目录一般存放一些系统级的应用(系统级就是指这里的应用不是给某个用户用的可以给多个用户使用权限,类似Windows的Program Files目录),如eclipse/idea/tomcat都可以存放在这里。这里要注意/opt和/usr/local的区别,后者就可以理解为Program Files,是我们正常安装一些的系统软件如360/mysql数据库之类的,它们的数据是可以在其它目录的,如浏览器的Download目录,数据库的数据库文件目录都可以也应该在其它目录。而/opt放置的是一些第三方程序,它有个特点是它应该是绿色版的(如tar.gz的程序,但不绝对),应用的所有数据均应该在应用目录之内;比如Windows下的hashtool工具/Http接口测试工具/WebService接口测试工具等等(即跟外界几乎无交互的软件,如无需环境变量,无需快捷方式,无需在其它地方配置,那些不需要设置为服务的tomcat也可以放在这里[只是IDE里可能配置],不用了可以直接删除而不需要做后续操作,如删除对应环境变量,删除/etc下的对应配置或/usr/rc.d下的一些配置的应用)。
/srv :主要用来存储本机或本服务器提供的服务或数据。(用户主动生产的数据、对外提供服务)
/srv contains site-specific data which is served by this system.
/var :系统产生的不可自动销毁的缓存文件、日志记录。(系统和程序运行后产生的数据、不对外提供服务、只能用户手动清理)(包括mail、数据库文件、日志文件)
/var contains variable data files. This includes spool directories and files, administrative and logging data, and transient and temporary files.
Some portions of /var are not shareable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For instance, /var/log, /var/lock, and /var/run. Other portions may be shared, notably /var/mail, /var/cache/man, /var/cache/fonts, and /var/spool/news.
/var is specified here in order to make it possible to mount /usr read-only. Everything that once went into /usr that is written to during system operation (as opposed to installation and software maintenance) must be in /var.
If /var cannot be made a separate partition, it is often preferable to move /var out of the root partition and into the /usr partition. (This is sometimes done to reduce the size of the root partition or when space runs low in the root partition.) However, /var must not be linked to /usr because this makes separation of /usr and /var more difficult and is likely to create a naming conflict. Instead, link /var to /usr/var.
Applications must generally not add directories to the top level of /var. Such directories should only be added if they have some system-wide implication, and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FHS mailing list.
/tmp :保存在使用完毕后可随时销毁的缓存文件。(有可能是由系统或程序产生、也有可能是用户主动放入的临时数据、系统会自动清理)
The /tmp directory must be made available for programs that require temporary files.
Programs must not assume that any files or directories in /tmp are preserved between invocations of the program.
Linux各目录及每个目录的详细介绍
/srv :主要用来存储本机或本服务器提供的服务或数据。(用户主动生产的数据、对外提供服务)
/var :系统产生的不可自动销毁的缓存文件、日志记录。(系统和程序运行后产生的数据、不对外提供服务、只能用户手动清理)(包括mail、数据库文件、日志文件)
/tmp :保存在使用完毕后可随时销毁的缓存文件。(有可能是由系统或程序产生、也有可能是用户主动放入的临时数据、系统会自动清理)
所以,服务器被用作Web开发时,html文件更应该被放在/srv/www下,而不是/var/www下(因为/srv目录是新标准中才有的,出现较晚;而且Apache将/var/www设为了web默认目录,所以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把web文件放在/var/www,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如ftp、流媒体服务等也应该被放在/srv对应的目录下。如果对应目录太大,应该另外挂载分区。
【常见目录说明】
目录
/bin
存放二进制可执行文件(ls,cat,mkdir等),常用命令一般都在这里。
/etc
存放系统管理和配置文件
/home
存放所有用户文件的根目录,是用户主目录的基点,比如用户user的主目录就是/home/user,可以用~user表示
/usr
用于存放系统应用程序,比较重要的目录/usr/local 本地系统管理员软件安装目录(安装系统级的应用)。这是最庞大的目录,要用到的应用程序和文件几乎都在这个目录。
/usr/x11r6 存放x window的目录
/usr/bin 众多的应用程序
/usr/sbin 超级用户的一些管理程序
/usr/doc linux文档
/usr/include linux下开发和编译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头文件
/usr/lib 常用的动态链接库和软件包的配置文件
/usr/man 帮助文档
/usr/src 源代码,linux内核的源代码就放在/usr/src/linux里
/usr/local/bin 本地增加的命令
/usr/local/lib 本地增加的库
/opt
额外安装的可选应用程序包所放置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tomcat等都安装到这里。
/proc
虚拟文件系统目录,是系统内存的映射。可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root
超级用户(系统管理员)的主目录(特权阶级^o^)
/sbin
存放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只有root才能访问。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级别的管理命令和程序。如ifconfig等。
/dev
用于存放设备文件。
/mnt
系统管理员安装临时文件系统的安装点,系统提供这个目录是让用户临时挂载其他的文件系统。
/boot
存放用于系统引导时使用的各种文件
/lib
存放跟文件系统中的程序运行所需要的共享库及内核模块。共享库又叫动态链接共享库,作用类似windows里的.dll文件,存放了根文件系统程序运行所需的共享文件。
/tmp
用于存放各种临时文件,是公用的临时文件存储点。
/var
用于存放运行时需要改变数据的文件,也是某些大文件的溢出区,比方说各种服务的日志文件(系统启动日志等。)等。
/lost+found
这个目录平时是空的,系统非正常关机而留下“无家可归”的文件(windows下叫什么.chk)就在这里
/bin 二进制可执行命令
/dev 设备特殊文件
/etc 系统管理和配置文件
/etc/rc.d 启动的配置文件和脚本
/home 用户主目录的基点,比如用户user的主目录就是/home/user,可以用~user表示
/lib 标准程序设计库,又叫动态链接共享库,作用类似windows里的.dll文件
/sbin 超级管理命令,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管理程序
/tmp 公共的临时文件存储点
/root 系统管理员的主目录
/mnt 系统提供这个目录是让用户临时挂载其他的文件系统
/lost+found这个目录平时是空的,系统非正常关机而留下“无家可归”的文件(windows下叫什么.chk)就在这里
/proc 虚拟的目录,是系统内存的映射。可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var 某些大文件的溢出区,比方说各种服务的日志文件
/usr 最庞大的目录,要用到的应用程序和文件几乎都在这个目录,其中包含:
/usr/x11R6 存放x window的目录
/usr/bin 众多的应用程序
/usr/sbin 超级用户的一些管理程序
/usr/doc linux文档
/usr/include linux下开发和编译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头文件
/usr/lib 常用的动态链接库和软件包的配置文件
/usr/man 帮助文档
/usr/src 源代码,linux内核的源代码就放在/usr/src/linux里
/usr/local/bin 本地增加的命令
/usr/local/lib 本地增加的库根文件系统
通常情况下,根文件系统所占空间一般应该比较小,因为其中的绝大部分文件都不需要经常改动,而且包括严格的文件和一个小的不经常改变的文件系统不容易损坏。
除了可能的一个叫/ vmlinuz标准的系统引导映像之外,根目录一般不含任何文件。所有其他文件在根文件系统的子目录中。
下面详细介绍;
/etc文件系统
/etc 目录包含各种系统配置文件,下面说明其中的一些。其他的你应该知道它们属于哪个程序,并阅读该程序的m a n页。许多网络配置文件也在/etc 中。
/dev文件系统
/dev 目录包括所有设备的设备文件。设备文件用特定的约定命名,这在设备列表中说明。
设备文件在安装时由系统产生,以后可以用/dev/makedev 描述。/ d e v / m a k e d e v.local是
系统管理员为本地设备文件(或连接)写的描述文稿(即如一些非标准设备驱动不是标准
makedev 的一部分)。下面简要介绍/ d e v下一些常用文件。
/usr文件系统
/usr 是个很重要的目录,通常这一文件系统很大,因为所有程序安装在这里。/usr 里的
所有文件一般来自l i n u x发行版( d i s t r i b u t i o n);本地安装的程序和其他东西在/usr/local 下,因为这样可以在升级新版系统或新发行版时无须重新安装全部程序。/usr目录下的许多内容是可选的,但这些功能会使用户使用系统更加有效。/ u s r可容纳许多大型的软件包和它们的配置文件。下面列出一些重要的目录(一些不太重要的目录被省略了)。
/var文件系统
/var 包含系统一般运行时要改变的数据。通常这些数据所在的目录的大小是要经常变化或扩充的。原来/ v a r目录中有些内容是在/ u s r中的,但为了保持/ u s r目录的相对稳定,就把那些需要经常改变的目录放到/ v a r中了。每个系统是特定的,即不通过网络与其他计算机共享。下面列出一些重要的目录(一些不太重要的目录省略了)。
/proc文件系统
/proc 文件系统是一个伪的文件系统,就是说它是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目录,因而这是一
个非常特殊的目录。它并不存在于某个磁盘上,而是由核心在内存中产生。这个目录用于提
供关于系统的信息。下面说明一些最重要的文件和目录(/proc 文件系统在proc man页中有更详
细的说明)。
https://refspecs.linuxfoundati…
Methods to Check Expiration in Linux
The ‘openssl’ Command The versatile OpenSSL toolkit is a staple in Linux environments and provides a direct way to inspect PEM certificates. Here’s how: Bashopenssl x509 -in certificate.pem -text -noout | grep “Not After”
Replace certificate.pem with the actual filename of your PEM certificate.
The “Not After” field in the output displays the certificate’s expiration date and time.
Checking the Expiration Date with ‘openssl’ and a Specific Time To determine if the certificate is valid at a particular date and time, use OpenSSL’s -checkend option: Bashopenssl x509 -in certificate.pem -checkend
Replace
OpenSSL will provide a clear indication of whether the certificate is still valid at the specified time.
Explanation of the Commands
openssl x509: This OpenSSL subcommand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work with X.509 certificates.
-in certificate.pem: Specifies the input PEM certificate file.
-text -noout: Instructs OpenSSL to display the certificate information in a human-readable text format and to suppress the certificate itself from the output.
grep “Not After”: Filters the output to isolate the line containing the expiration date.
moon.reader.icu,
tingting.reader.icu,
nini.reader.icu,
social.reader.icu,
newmedia.reader.icu,
media.reader.icu,
bbs.reader.icu,
blog.reader.icu,
development.reader.icu,
design.reader.icu,
live.reader.icu,
video.reader.icu,
audio.reader.icu,
picture.reader.icu,
anime.reader.icu,
pkgs.reader.icu,
college.reader.icu,
travel.reader.icu,
shopping.reader.icu,
game.reader.icu,
reading.reader.icu,
journal.reader.icu,
finance.reader.icu,
misc.reader.icu
linux-china-archive.wildberg.icu {
root * /home/nalan/appdata/reforge/linux-china-archive.html
file_server
}
linux-china-reforge.wildberg.icu {
root * /home/nalan/appdata/reforge/linux-china-reforge.html
file_server
}
linux-cn-archive.wildberg.icu,
lca.wildberg.icu {
redir * https://linux-china-archive.wi…{uri}
}
linux-cn-reforge.wildberg.icu,
lcr.wildberg.icu {
redir * https://linux-china-reforge.wi…{uri}
}
gh25.wildberg.icu,
gh24.devgirl.xyz {
reverse_proxy {
to https://github.com
header_up host github.com
}
error / 404
error /login "blocked" 410
error /signup "blocked" 410
error /join 410
error /organizations/enterprise_plan 410
error /enterprise/contact 410
handle_errors {
respond "{err.status_code} {err.status_text}"
}
}
gist25.wildberg.icu,
gst24.devgirl.xyz {
reverse_proxy {
to https://gist.github.com
header_up host gist.github.com
}
error /join 410
error /auth/* 410
redir / /starred
}
ghr25.wildberg.icu,
raw.gh24.devgirl.xyz {
reverse_proxy {
to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
header_up host raw.githubusercontent.com
}
error / 404
}
comments.apiberg.icu,
comments.wildberg.icu,
comments.cloudstudio.icu,
comments.nekopedia.icu,
comments.ghostgirl.icu,
comments.devgirl.xyz,
comments.ipages.icu,
comments.reader.icu {
reverse_proxy unix///var/run/isso.sock
}
webconsole.cloudstudio.icu {
reverse_proxy http://[::1]:9090
forward_auth http://[::1]:9091 {
uri /api/authz/forward-auth
copy_headers Remote-User Remote-Groups Remote-Email Remote-Name
}
}
xn–bifrst-zxa.cloudstudio.icu {
reverse_proxy http://[::1]:9091
}
bifrost.cloudstudio.icu {
redir * https://xn--bifrst-zxa.cloudst…
redir https://xn--bifrst-zxa.cloudst…
}
www.codinggirl.com,
www.cloudstudio.icu,
www.devgirl.xyz,
www.reader.icu,
www.apiberg.icu,
www.codinggirl.net,
www.wildberg.icu,
www.mainlandapp.cn,
www.ghostgirl.icu,
www.ipages.icu,
www.nekopedia.icu {
redir https://{labels.1}.{labels.0}{uri}
}
mail.codinggirl.com,
mail.cloudstudio.icu,
mail.devgirl.icu,
mail.reader.icu,
mail.apiberg.icu,
mail.codinggirl.net,
mail.wildberg.icu,
mail.mainlandapp.cn,
mail.ghostgirl.icu,
mail.ipages.icu,
mail.nekopedia.icu {
reverse_proxy * http://127.0.0.1:18000
}
search.wildberg.icu,
search.devgirl.xyz,
search.mainlandapp.cn {
reverse_proxy * http://127.0.0.1:18001
}
later.reader.icu {
reverse_proxy * http://127.0.0.1:18008
}
quotes.ipages.icu {
root /home/nalan/appdata/quotes_html
file_server
}
quote.ipages.icu,
qoutes.ipages.icu,
qoute.ipages.icu,
my.ipages.icu,
mrmy.ipages.icu {
redir * https://quotes.ipages.icu{uri}
}
How to Override the gunicorn Server Header
3 January 2021
A sheepicorn, and I swear it was green.
Update (2021-04-02): This is no longer needed since the release of gunicorn 20.1.0, which no longer sends the version in the Server header.
In all current releases of the popular WSGI server gunicorn, the Server header reports the complete version of gunicorn. I spotted this on my new project DB Buddy. For example, with httpie to check the response headers:
$ http https://db-buddy.herokuapp.com -ph
HTTP/1.1 200 OK
…
Server: gunicorn/20.0.4
…
Reporting the version of server software is not recommended as it is a security risk. Fastly list Server and other vanity headers first in their article The headers we don’t want.
In many setups, gunicorn’s Server header will be overwritten. For example if you’re using Nginx, it will replace Server with its own version (disable that with its server_tokens directive). But my app is running on Heroku which preserves the gunicorn Server header.
Because of the security risk, there has been a long ongoing gunicorn issue to remove the version from the gunicorn header, leaving it as Server: gunicorn. The Pull Request to remove the version was merged nearly a year ago but is still pending release. Until then, we can use the workaround suggested in the original issue: monkey-patch the SERVER_SOFTWARE attribute that gunicorn uses to fill in the Server header.
I’m configuring gunicorn with a submodule of my app’s package, db_buddy/gunicorn.py. So this is where I add the recommended monkey-patch:
import gunicorn
max_requests = 1000
max_requests_jitter = 50
log_file = “-”
if gunicorn.version_info != (20, 0, 4): # pragma: no cover
raise ValueError(
“This monkey patch will probably need removing on later versions due”
+ " to release of https://github.com/benoitc/gun…
)
gunicorn.SERVER_SOFTWARE = “gunicorn”
I added a version check before the monkey-patch. I normally do such a check when monkey-patching to add behaviour expected in a future upstream release.
(N.B. I use max_requests to avoid memory leaks.)
I run gunicorn like this:
$ gunicorn –config python:db_buddy.gunicorn db_buddy.wsgi
And indeed I can now see the changed Server header:
$ http localhost:8000 -ph
HTTP/1.1 200 OK
…
Server: gunicorn
…
Testing
I like tests, so I also have test coverage for my gunicorn config file. gunicorn provides the ability to validate its configuration with gunicorn –check-config. To avoid the need to run this command separately to my tests, and to ensure its use of the config file appears in my test coverage, I invoke the internal gunicorn CLI function. I then assert that it tries to exit with an expected status code:
import sys
from unittest import mock
import gunicorn
import pytest
from gunicorn.app.wsgiapp import run
from db_buddy.test import SimpleTestCase
class GunicornConfigTests(SimpleTestCase):
def test_config_imports(self):
argv = [
“gunicorn”,
“–check-config”,
“–config”,
“python:db_buddy.gunicorn”,
“db_buddy.wsgi”,
]
with pytest.raises(SystemExit) as excinfo, mock.patch.object(sys, “argv”, argv):
run()
assert excinfo.value.args[0] == 0
Fin
I hope this helps you configure your gunicorn,
—Adam\\
wsgi的environ变量
The environ dictionary is required to contain these CGI environment variables, as defined by the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must be present(存在), unless their value would be an empty string, in which case they may be omitted(省略), except as otherwise noted below.
REQUEST_METHOD(请求方法)
The HTTP request method, such as “GET” or “POST”. This cannot ever be an empty string, and so is always required.
SCRIPT_NAME
The initial portion of the request URL’s “path”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application object, so that the application knows its virtual “location”.
This may be an empty string, if the applic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root” of the server.
PATH_INFO(请求的地址)
The remainder of the request URL’s “path”, designating the virtual “location” of the request’s target within the application.
This may be an empty string, if the request URL targets the application root and does not have a trailing slash.
QUERY_STRING(URL中传递的参数)
The portion of the request URL that follows the “?”, if any. May be empty or absent.
CONTENT_TYPE
The contents of any Content-Type fields in the HTTP request. May be empty or absent.
CONTENT_LENGTH
The contents of any Content-Length fields in the HTTP request. May be empty or absent.
SERVER_NAME, SERVER_PORT
When combined with SCRIPT_NAME and PATH_INFO, these variables can be used to complete the URL.
Note, however, that HTTP_HOST, if present, should be used in preference to SERVER_NAM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request URL.
See the URL Reconstruction section below for more detail.
SERVER_NAME and SERVER_PORT can never be empty strings, and so are always required.(SERVER_NAME和SERVER_PORT永远不能是空字符串,因此总是必需的)
SERVER_PROTOCOL
The version of the protocol the client used to send the request. Typically this will be something like
“HTTP/1.0” or “HTTP/1.1” and may be used by the application to determine how to treat any HTTP request headers.
(This variable should probably be called REQUEST_PROTOCOL, since it denotes the protocol used in the request, and is not necessarily the protocol that will be used in the server’s response.
However, for compatibility with CGI we have to keep the existing name.
因为它表示在请求中使用的协议,而不一定是将在服务器响应中使用的协议。但是,为了与CGI兼容,我们必须保留现有的名称)
HTTP_ Variables
Variables corresponding to the client-supplied HTTP request headers (i.e., variables whose names begin with “HTTP_”).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se variables should correspond with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appropriate HTTP header in the request.
A server or gateway should attempt to provide as many other CGI variables as are applicable.
In addition, if SSL is in use, the server or gateway should also provide as many of the Apache SSL environment variables as are applicable, such as HTTPS=on and SSL_PROTOCOL.
Note, however, that an application that uses any CGI variables other than the ones listed above are necessarily non-portable to web servers that do not support the relevant extensions. (For example, web servers that do not publish files will not be able to provide a meaningful DOCUMENT_ROOT or PATH_TRANSLATED.)
A WSGI-compliant server or gateway should document what variables it provides, along with their definitions as appropriate. Applications should check for the presence of any variables they require, and have a fallback plan in the event such a variable is absent.
Note: missing variables (such as REMOTE_USER when no authentication has occurred) should be left out of the
environ dictionary. Also note that CGI-defined variables must be strings, if they are present at all. It is a violation of this specification for a CGI variable’s value to be of any type other than str.
注意:应该将遗漏的变量(如未发生身份验证时的REMOTE_USER)从环境字典中删除。还请注意,如果存在的话,cgi定义的变量必须是字符串。将CGI变量的值设置为str以外的任何类型都是违反此规范的
In addition to the CGI-defined variables, the environ dictionary may also contain arbitrary operating-system “environment variables”, and must contain the following WSGI-defined variables:
除了cgi定义的变量外,环境字典还可以包含任意操作系统的“环境变量”,并且必须包含以下wsgi定义的变量:
wsgi.version
The tuple (1, 0), representing WSGI version 1.0.
wsgi.url_scheme
A string representing the “scheme” portion of the URL at which the application is being invoked. Normally, this will have the value “http” or “https”, as appropriate.
wsgi.input
An input stream (file-like object) from which the HTTP request body can be read. (The server or gateway may perform reads on-demand as requested by the application, or it may pre- read the client’s request body and buffer it in-memory or on disk, or use any other technique for providing such an input stream, according to its preference.)
wsgi.errors
An output stream (file-like object) to which error output can be written, for the purpose of recording program or other errors in a standardized and possibly centralized location. This should be a “text mode” stream; i.e., applications should
use “n” as a line ending, and assume that it will be converted to the correct line ending by the server/gateway.
For many servers, wsgi.errors will be the server’s main error log. Alternatively, this may be
sys.stderr, or a log file of some sort. The server’s documentation should include an explanation of how to configure this or where to find the recorded output. A server or gateway may supply different error streams to different
applications, if this is desired.
wsgi.multithread
This value should evaluate true if the application object may be simultaneously invoked by another thread in the same process, and should evaluate false otherwise.
wsgi.multiprocess
This value should evaluate true if an equivalent application object may be simultaneously invoked by another process, and should evaluate false otherwise.
wsgi.run_once
This value should evaluate true if the server or gateway expects (but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the application will only be invoked this one time during the life of its containing process. Normally, this will only be true for a gateway based on CGI (or something similar).
Finally, the environ dictionary may also contain server-defined variables. These variables should be named using only lower-case letters, numbers, dots, and underscores, and should be prefixed with a name that is unique to the defining server or gateway. For example, mod_python might define variables with names like mod_python.some_variable.
你也许收集了很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是孤立的,同时也很容易消逝在你的世界。
我需要一个能持久存储并随时可访问的云端空间,这个空间我可以直接使用我的资料并进行信息的整理与创作。
全平台云端化。好处就是你可以用不同设备随时访问你的信息资料。
无限的自由。可以无限分组、分区、分页。整个笔记内容区也像一块画布一样无限延伸。你可以在这块画布里放入很多格式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PDF、表格、Office格式文件及各类其他文件。这个自由意味着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去设计一套体系来管理你的所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要在中国高速同步OneNote内容的话,你应该尽早付费购买“含Office Online的OneDrive for Business”。因为这样OneNote就会把资料存储在中国境内的服务器内,可以保证你高速访问它,尤其是当你的笔记本有很多资料的时候你会非常需要这种速度。
把信息转化为知识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文章对我们的大脑来讲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大脑会尝试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通过建立连接的方式把它们转化为你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将会成为你的人生经验或专业技能。了解到这个流程后,我也通过模拟这个过程在OneNote中建立不同的分区。
如上图所示,这是我的个人和学习笔记本。其中个人笔记本中上面的红框是不同的分区,这些分区是我要重点说明的。每个人的情况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在你使用OneNote建立分区时你应该需要深刻了解你为什么需要这个分区。
第一项分区是待办事项。这个对我而言可以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同时可以规划每天及每月的任务。记录每天的任务事项很重要,这可以让你深刻的了解到每天到底是如何度过的:是很充实高效还是碌碌无为假装自己很忙。这份清单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你内心看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项分区可以告诉你。
第二项分区是交易日记。这个是我之前用来记录每次交易的操作日志。
第三项分区是收集。这个分区你可以把它看做一个信息收集箱,每当你看到不错的文章你可以把它扔进去(OneNote有插件可以让你用浏览器收集文章,也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或给它发邮件来收集文章,这些使用技巧你可以自行摸索)。然后非常重要的一步,你每周都需要定期整理,把这些文章做一个处理:再分类或者转化为你的知识。
第四项分区是备忘。你可以把很多重要的事情放进去,这样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可以很容易的定位到它。 第五项分区是知识。知识是系统化后的信息。这里面你可以放入某个领域的专题,也可以放入自我创作的文章。OneNote右边的分页支持无限分级模式,你可以用子页来划分不同主题的知识。
第六项是阅读。创作的前提是你收集了足够多的信息,而这需要大量的阅读,每当你创作一篇高质量文章的时候,你可能需要几本书的信息量才行。我通过建立不同主题的阅读清单,然后把读过的书通过写读书笔记或者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总结,这些你都可以使用OneNote来存储。
第七项是规划。人的成长需要多个规划来确保有计划的执行。我使用这个分区来制定每年的年度规划、个人的长期规划与主题规划。
第八项是创作。创作就是一系列的原创文章,你可以把你需要创作的东西及相关的资料都放入这个分区。
第九项是项目。这项分区用来存放我的个人项目。知识的最高级展示就是你做出自己的作品:书、实体产品、专利、软件或商业模式等。通过知识的积累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帮助你建立个人品牌或者产生被动收入,这对财务自由很重要。
第十项是加密项目。主要是用来存放一些重要的又实在记不住的个人信息。
从灵感到创作
任何创作必然是由信息的积累到知识的转化而产生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你不断的产生灵感,然后不断的尝试直至最终成型。所以你可以使用纸质便签或备忘录App来记录你的灵感,然后每周周末把这些想法放入OneNote做一个整理不断的转化为知识,等到这些灵感所需的基础都建立好后,然后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个人项目,你可以使用GTD理念来辅助加速这个过程。
每个人每天总是会有很多灵感出现,绝大多数人会让它随风而逝,而有心的少数人会记录下它并不断的给自己的作品添砖加瓦。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一小部分人能力出众,但是你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差异只是起源于当初你们对待灵感的方式:是选择记录下来还是让它随风而逝?
知识的复利
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物种并建立自己的文明,很大程度靠的是群体的“协作力”,这需要知识的代际相传并共享给群体,通过书籍载体从而使个体的创作力达到“互联”,这是知识的复利。复利的威力有多大呢?看下面的公式:
每天进步1%与每天退步1%两者一年的差距是1260倍。复利只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可好可坏,更重要的是它的不可察觉性,每一天的变化虽然很微小,但是不断积累的量变,会产生指数级的质变。 作为个体的我们可以利用好复利的规律,把自己的碎片化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不断的积累知识,最终你的进步是巨大的。这句话毫不鸡汤,而是已经很多人证明的事实。
如果某种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干得很好,那么它多半是平庸的。
科哲贯穿哲学各支,会通文理各科,这是不错,然而这使得科哲容易找不准方向,抓不住重点。
在哲学史中,科哲还没有确立自己的地位。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倒是盛极一时,然而他们以科学改造哲学的努力并未成功,而且他们也并未对科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而在逻辑实证主义之外的科学哲学家中,虽然也有一些像库恩之类的“牛人”,然而与其他的“哲学家”相比,其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实在相差太远。波普或许算是科学哲学家中最负盛名者之一,但是和维特根斯坦之类的角色比一比?——那能比吗?科学哲学家即便不和维氏、海氏等最第一流的哲学家比,只是与那些稍次一档的人物比,例如维也纳学派、马堡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之类,仍是相去甚远。在这里,我指的是其思想的厚重和深邃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力。在阅读某些哲学经典之时,你会感受到某种无可抗拒的压力,喘不过气来,就像站在大海面前那样深觉自己的渺小,任由海浪拍击自己的心灵。但是,当我读一些科学哲学的文献时,从未有这类体验。当然,科学哲学的讨论有一些较为技术化,而另一些又极其平实通俗,这是优点,但也是极大弱点。
科哲不如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哲学分支那样,拥有由一个个不可超越的哲学家和一部部不朽的经典所连接成的学统或学脉,也没有确立明确的学术范式。而自然哲学、技术哲学的情况同样糟糕。吴老师在说要自然哲学要复兴,意思是它事实上还没复兴呢;技术哲学倒是有了一些崛起的苗头,不过正如吴老师所说,欧洲或许好一些,在美国技术哲学非常边缘,罕有大师。
这里当然也有一个好处,正如吴老师所说,在这些领域中国人很有机会赶上国际水平,因为国际水平也实在并不怎么样。当然,这种“好处”也无非是自我安慰罢了,既然国际水平也不怎么高,那么即便赶上了也不过尔尔,何况现在还没赶上呢。
科哲不仅受到哲学家的鄙视,也受到科学家的鄙视,这也是有道理的。之前提到费曼的名言“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而言,就像鸟类学对于鸟那样,毫无用处。”这是实话。即便我说人类学对于人毕竟还是有某些意义的,不过这种意义看来也着实有限。而且,与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相比,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关于科学是什么的言论的可信度毕竟是要大打折扣的。尽管我们可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来为科学之外的视角提供支持,然而这并不能掩盖科学哲学家在科学家面前的被动。科学家不是神,但科学哲学家就更不是了,在科学家面前,科学哲学家毕竟不该自视过高。
总之,“科学哲学”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科学人文”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它试图沟通双方,但事实往往是两头不讨好……
当然,对某些人而言是坏处,对另一些人而言或许就是好处。例如科哲的年轻和肤浅对于缺乏志向的和拥有远大志向的人而言则成了好处。对于缺乏志向的,只是希望在学术界混口饭吃的人而言,科哲看起来容易上手,出路也不坏;而对于那些志向远大的人而言,着眼的则是科哲的光明前途。
之前也提到过,整个西方哲学史从自然哲学为始,以技术哲学为终(按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形态),以科学哲学作为线索。可以说,科哲所面对的问题既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现实的。科学哲学在整个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至少不会亚于政治哲学、伦理学或美学等等。科哲的年轻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但肯定不是因为它无关紧要。青涩的孩子总有一天将会羽翼丰满,独当一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科哲的前景都是广阔和光明的。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些早已秩序井然的学统中,潜心钻研的学者不会少,但是出现能够独领风骚、开天辟地的哲学家并不容易;而科哲(包括自然哲学、技术哲学乃至科学元勘)的这个纷杂乱世之中,早晚将会群雄并起,英雄辈出。若有争雄天下之野心,科哲大约是最合适的舞台了。
上次推销主要是说任何一个哲学的分支学科都可以来搞科哲,这次不如再进一步,因为科哲所涵盖的,可不仅是其余七个分支加起来的那么点儿~
说科哲的疆域比其余七个二级学科加起来还大,是有些过火了,但也不完全是吹嘘。因为哲学的八大二级学科的划分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分科之学”,专业的分化、细化是当今时代的特点,虽对于工作效率而言是有利的和必须的,但对于学问本身而言则不是好事,这一点在许多科学家和学者那里都一直在强调着。在理工科的专业中,专业的过分细化就不是件好事,更何况在人文学科中也要去细分领地?
哲学本来就不该分那么多专业,更何况现在的分法也毫无逻辑,搞不懂究竟是按着什么标准分割的。而且更糟的是,分完了专业之后非但在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往往缺乏交流,而且同一个专业中搞不同方向的人也缺乏沟通,简直比自然科学中的专业分化更为糟糕。我看还是德国传统的方法较好:按照课程,而不是按照教研室为核心,投放经费。某一个研究课题或某一堂专题课当然应该有其相应的领域的区分,但对于一个哲学家而言,就不应该靠二级学科、教研室之类的建制去圈定他的所属了。
总而言之,做哲学本不该有门户之见,更不该彼此泾渭分明地圈定疆域。
所以,让我们理想一点,把哲学的各大二级学科统统忘掉。然而,就算把哲学的都并一块,科哲(以及宗教学)仍将保持其独立性。因为所谓的“科哲”只是一个托名,其真正的研究领域早已超过了一般的哲学的范围——当然,哲学本来应是无所不包的,我只是就当前的学科建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
我要说科哲不仅和哲学的其余二级学科都相通,而且和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学科都相通——当然,本来“哲学”就是和一切学问相通的,但问题是现在哲学被学科建制拆得七零八落了,那么这在哲学里头最为开放的学科,非科哲莫属了。
理、工、医科就不必说了。本来搞科哲的大多都来自理、工、医科院系(顺便说一下,我们的科技史博士点好像是来自北医的医学史)。
人文社科似乎也不必说,全都沾边。所谓的“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包括从各种角度出发而对“科学”进行研究的学问。特别是,当我们将“科学”看作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话,这科学元勘就是这样一种二阶研究,亦即对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的研究,另外当然也包括对科学知识和观念的教育和传播的研究。
就目前而言,除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最重要的视角应是社会学。由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努力,社会学在科学元勘中的地位早有超越哲学之势。这里也包括人类学的视角,不仅说人类学的结论对于哲学和科学影响深远,而且人类学的方法也能够产生影响。费曼曾讽刺说“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而言就像鸟类学对于鸟那样,毫无用处”,但是,科学家不是鸟啊,我们何不说人类学对于人呢?难道也是毫无意义的吗?科学元勘对于科学家的意义,至少相当于人类学对于人类的意义吧。
历史学不用说了。
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当然也与科学元勘关系密切——谈民主不能不说科学,谈权力不能不提“知识”(知识就是权力),而谈当代的国际关系则更不能不谈科学与技术。社会建制、政治制度(以及国家“机器”)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技术”——芒福德称为“巨技术”。
经济学么,现在人都嚷“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啥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是说不清楚,不过这显然是一个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对了,顺便提一下,听说过金融大鳄索罗斯吗?人家是跟波普学科哲的,还搞个“量子基金”,还念念不忘写书用自己的投资经历论证自己的科哲观点,总之看起来学科哲对搞金融也没坏处~
法学——许多人听到法学就说是培养律师的,这显然是误会了。当然,要做律师的话也不必来学科哲了,但法学中还有许多领域是与科学元勘相关的。特别是关于科技政策方面的问题——人常说科教兴国、科技方面的政策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至于像环境伦理学之类,与法学也是大有关系的。
当然,科技政策问题不仅与法学,更与管理学相关。
传播学也不用多说了,北大的科学传播中心(被方舟子称作伪科学传播中心)就是依托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专业的虚体机构。至于对作为一种技术与文化的“媒介”的考察,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文学艺术之类的学科,表面上说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不过一方面作为沟通文理的科学人文,自然需要文艺方面的素养;另一方面文艺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意义。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本来就是先从文艺理论中出来的。至于有直接关系的生态文学、科幻作品的研究,更不必说。
可见,无论在哪个领域,无论对哪些问题感兴趣,都不妨来关心科学与技术的问题——在现代,人们也不得不关心科技问题。而搞科学元勘,也需要接纳各种领域和视角的研究,总而言之吧,来搞科哲,你原先在任何领域中的特长都不必被埋没,对于任何学科的兴趣都不必去舍弃。
正谋划着如何向那位师妹推销科哲。前几届时我的推销方式也就是借几本书给他们,让他们自由地看看。我期待如果他们对这些书感兴趣,还会借更多的书看,或者向我询问相关书的信息,最好最好则是能来找我讨论。不过目前为止,最好的情况不过是有师弟对我说那本书很有意思,仅此而已。更多的情况是过了半年一年之后,他们才来和我说:不好意思一直没有还书。我则会让他们选择是在哪里约见还书,还是在哪门课上见面还书,又或者是送回我这里同时看看是不是再借几本别的?但是事实是没有人续借过。实在让人比较失望。
不过话说回来,近两年我接触的师弟师妹也实在有限,特别是由于UC、XCJ等我所厌烦的师弟的活跃,导致我把05、06、07级的QQ群统统退掉了(当我退出时,都没有人挽留);又因为我两年来拒绝参与大多数公众活动,使得我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也不清楚师弟师妹们的情况,或许我该趁着在本科的最后一年里,再多少给师弟师妹们施加一些影响?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机会,其实我一直盼望着哪次选专业指导会专门请我来讲一讲科哲——就像请宗教教研室老师们集体出动推销宗教学那样?要请人推销科哲,请我一个人就够了。
我曾计划要独立写出一本“新生手册”的,不仅会介绍科哲,八大二级学科我都会逐一介绍,谈我的体会和建议。不过唯独对科哲的介绍我要用“推销”一词,因为一般的介绍是出于公益,而介绍科哲则是部分出于私心了,多拉几个人来学科哲,多激发一些人对科哲产生兴趣,那就有可能会多一些人来与我交流。老实说,我虽不太情愿当一个讲台上受人仰视的老师,却向往做一种亦师亦友的导师。我自己的水平不一定要变得怎么样,但是若能够把别人引入门、扶上路,那是多么令人喜悦的事啊。即便我自己做不成哲学家(谁说的?),我也至少希望中国将来的划时代的哲学家(一定就出在我们这一代里),遇见我时还要喊一声古师兄,呵呵。
这次难得遇见一位颇有前途的师妹,之前见面时因为被吓到所以没有推销,下次有机会一定要推销一下,谁怕谁啊?尽管说是要出国的话,逻辑学和分析哲学恐怕更有用一些,不过这无非是个跳板而已,出国前或出国后偶尔再搞搞科哲总不坏。而且,我的推销更是针对各种未知的师弟师妹们的。
像这次我们级保研,科哲名额最多但报的最少,有些同学看着科哲宽裕也曾想过来投靠,不知道最后如何,估计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如果真的确定报科哲理应来找我询问询问吧?)。向老杨咨询科哲是不行的,他竟说你没选逻辑学科学哲学方向就不行,其实外系外校的都能保科哲,连林业大学出来的都能保,我们自己系的至少资格总是有的。
科哲确实要求一定理科背景,但实在也不必把这项要求过分夸大。其实一方面,据闻到科哲专业的真正具有“硬”的理科背景,也就是诸如数学、物理等背景的同学并不多,多数是工科出身,人文社科的也是很多。另一方面,科哲的领域非常宽广,对理科基础的要求也各异。从他们做的论文来看,有些诸如自由意志问题之类的传统哲学的题目也有,植树造林史之类的和哲学不沾边的也有,这些也不一定得用上多么深厚的理科基础吧。
科哲名义上属于哲学的一个二级分支学科,不过和宗教学系类似,这是某种挂靠和依托。科哲的独立性和其广阔的范围更是决不亚于外哲所或宗教学系。“科哲”是一个简约的称呼,这个地方还有其它的名字,例如“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是学科的全称,这里头包括作为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以及——居然是国家一级学科(而且属于理学)的科学技术史。所涵盖的领域的话,狭义上的科学哲学当然是一个方面,这里头也可以包括分析哲学传统东西,语言哲学、自由意志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也都沾边,尽管这些并不是北大科哲的特色,但真要做这些恐怕也不会差。
这里就顺便说了,其实无论哪个哲学的二级学科,也都能和科哲沾边。也就是说你无论有哪种背景都不会白搭,又或者说以科哲的名义搞啥都行。
先说马哲吧,(请原谅我的狂妄,因为我正在推销科哲,我不反对马哲的同志在推销马哲的时候损一下科哲)我认为尽管马哲教研室的风气毕竟与马院不能同日而语,但仍是束缚太重,很难自由地发展学说。而且似乎马哲作为一门学科自身的定位总是可疑的。尽管我们经常看到新老教授们在为马哲讨论“学科、学说、学派”之类的,试图为马哲学科的合理性作整理和辩护。不过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柏拉图哲学、康德哲学,都只能作为大学科之下的某个门类之下的某个领域而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堂堂的哲学门下第一大分支学科呢?而现在有一些学者试图进一步去除干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原到“马克思哲学”,例如有将马克思重新置于思想史中去考察(这意味着就类似于考察康德、考察黑格尔那样),例如有说要回到对马克思作文本研究等等,而这些研究方式虽然彼此迥然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进一步削弱马哲作为一门独当一面的“学科”而存在的合理性。马哲若要配称一个独当一面的学科,那就不能把努力方向局限于文本考据或思想史研究——一个研究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关系的客体与一个研究黑格尔与康德思想关系的课题相比,有何独一无二的气魄?尽管马克思在思想史上的地位确实举足轻重,但相比柏某亚某康某黑某等辈也不过如此,难道堂堂一整个学科的疆域不过是西哲史上的那一小块吗?太没气势了吧?
最后,只好把马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因归结于中国国情,这使得马哲工作者进一步丧失自信。但科哲的独立也有国情的因素,而从自然辩证法到科技哲学,科哲已逐渐踏上正规,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在学术界和公众间确立着自己的角色。反观马哲,正如LY曾提到的,它“失语”了,它插不上话,找不见自己的立场。
马克思的傲视群哲,犀利尖刻的风范哪里去了?怀疑一切、对现实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露,那种气魄哪里去了?革命精神哪里去了?那强大的冲击力和煽动力哪里去了?改造世界的实践精神哪里去了?你们怎么不敢骂了?在这方面,马哲和马院,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吧。你若忘了怀疑一切,忘了批判现实,忘了改造世界,你怎配称是马克思的衣钵传人?
马克思的衣钵传给谁了?看一看吧:谁还在怀疑一切?谁在批判揭露?谁在攻击现存?谁在反抗现代性?谁不仅在书斋内也在公众间活动?谁在关注实践?谁在试图改变这个世界的权力关系?——科哲!在科哲这里,在科学多元主义者那里,在技术理性主义的批判者那里,在科学文化人那里!
所以,你若想将马克思置于思想史中钻研,不如去学西哲;若想继承马克思的精神,那还不如来科哲吧!
那么下来再说西哲。西哲就不必多说了,整个西哲史基本上就是一个科哲史了。最初的希腊哲学起源是“自然哲学”,数学在柏拉图哲学中的意义,物理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意义就更不用多说;中世纪哲学以理性与信仰或者说科学与宗教的张力为线索;近代哲学由数学家笛卡尔和科学方法论的鼓吹者培根发起,至于洛克、贝克莱、休谟到康德哲学始终都以科哲为主线,至于启蒙运动、唯物主义等等就更不必说了;至于德国古典哲学则是对近代科学的一股逆流,值得注意;现代哲学则发端于关于数学基础的争论,从逻辑主义学派衍生出整个英美分析哲学,而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学派则影响了整个欧陆哲学的发展;再到后现代主义,那就更别提了,科哲仍是问题的焦点。好了,简单地说,哲学史上每一次重大转折中几乎都以科哲问题为焦点。那搞西哲的怎能不涉入科哲呢?
不过,准确地说,这一个专业方向不叫西哲而叫“外哲”,也就是把什么阿拉伯哲学、印度哲学也都包括进去了。话说这阿拉伯和印度之类都算是科技史上的盲点,上学期科社中心似乎刚聘了一个外语学院的老师作阿拉伯科技史的兼职教授,印度佛经中的天文学之类的课题似乎是江晓原老师的学生在做,全国罕有在这些领域造诣较深的。如果对印度、阿拉伯之类的感兴趣,那还是可以来搞科哲嘛。至于说你想搞个什么非洲哲学、印第安哲学之类的,那估计和搞外哲的更凑不到一块,不如来搞搞科学的多元主义。
然后说中哲——我承认,这一块似乎离科哲最远。不过问题也在这里:为什么中国哲学离科学那么远?中国科技史算是一个传统的大课题,中国究竟有没有科学、为什么没有科学、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这些问题则不仅要从科技史上去考证,更需要从思想史上去考证。而这项工作虽然有许多人做过,但始终并不到位,我觉得需要有一些在中国哲学上有造诣的人来探讨这些问题。
接着,伦理学。这个关系就更密切了。在应用伦理学方面就不必说了,环境伦理学、生命伦理学、计算机伦理学等等都是科哲的范围。至于现代伦理学如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等领域,基本上也是语言哲学,到哪里做也差不多;如果是对古典伦理学感兴趣,那么到被分析哲学占据的伦理学教研室是混不好的,不如跟随我的思路搞一搞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吧!记得程老师说得不错,说伦理学的思想在任何一个哲学家那里都是在其思想基本定型之后才确立的,年轻气盛的时候很难对伦理学提出多么成熟的见解的。那么要想搞伦理学,一开始在哪里混都差不多,从科哲搞起也未尝不可。
再说美学。美学确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它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也有其历史原因,例如中国现代史上的两次美学热,不过别的不热,偏偏从美学开始热,毕竟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上次听叶朗在说,美学可以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这么说的话,那岂不就是科哲的工作?在我本人的思想里,尽管到现在为止我对美学的接触较少,不过它早已占据了一个枢纽的位置——我的星空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说审美的。关于自然与美、科学与艺术的讨论已有许多,其中多半是出自科学家的谈论,至于艺术家和美学研究者的讨论,似乎是比较欠缺的。
逻辑学更是与科哲关系密切,虽然说在事实上这两批人的兴趣和风格上的距离恐怕是最大的。所有的逻辑学老师都会劝我不要去选科哲,理由是科哲现在很混乱,若是搞早期分析哲学那时候的科哲还好,现在的就不行了。但是,为什么早期分析哲学的科哲地位沦落了呢?为什么那些搞逻辑学的对此无能为力呢?逻辑学的老师在推荐自己的专业时说的是:逻辑学是一门相当成熟的学科,而我恰恰相反,我要强调科哲现在是一门相当不成熟的学科。混乱、缺乏学脉、范式不明确。但恰恰是其不成熟,正意味着年轻人在其中大有可为啊。逻辑学既已经如此成熟,便有了诸多拘束和瓶颈,除非你能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哲学家,否则很难在这块熟透了的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但如果你是一个如此的哲学家,那么呆在逻辑学或呆在科哲又有什么两样呢?逻辑学能做的课题,以科哲的名义基本也都能做嘛。
最后说宗教学。这个实在是与科哲最相关的领域了。“科学与宗教”实在是整个西方思想史的主线索之一,无论是研究宗教史、宗教哲学还是宗教的现状,都绕不开科学,宗教总是躲不开科学的,只能去面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不仅是宗教学,也是科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也是我本人的关注焦点了。
顺便再提一下,科哲的那些人,在一方面是最潇洒自在的一群,随笔散文写了许多;每年组织师生去什么百花山、海陀山玩也令人羡慕,还有关心花花草草的博物学家,总的来说是不拘一格,个性鲜明。不过在另一方面,其实科哲那些人对待学术也是极其严谨的,别的不看,就看一看他们主编的那些译丛可知,无论是对翻译的要求,还是对边码、注释、索引的保留,都是最为严谨和规范的。另外,你如果在本科阶段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五六七篇论文什么的,或许对于马哲教研室之类的就被看作人才,但在科哲教研室大约是要受鄙视的。记得刘老师曾半开玩笑说,杂文应该多写,但一年发表一两篇论文顶多了,“在当前的中国,多发学术论文、多参加学术会议,是不道德的”,老师尚且如此,一个大学生哪能发表那么多论文呢?可见那些人尽管看起来潇洒不羁,在学术上却是最认真的。
这次就吹到这里吧,再吹下去大概是有点发指了。总而言之,都来科哲做我师弟师妹吧~!
2 February 2007 22:33:32
泽尔、拉夫洛克与盖娅假说
刘华杰
多里昂·萨根(Dorion Sagan)和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曾热情洋溢地指出:“盖娅假说是关于地球生命的一种科学观点,它表达了一种新的生物世界观。用哲学的话说,这种新世界观更接近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哲学而不是柏拉图主义的哲学。这种新观念是建立在地球事实而不是观念抽象基础之上的,当然也包含有一些形而上学的内涵。这种新的生物世界观(盖娅假说是其中的主体部分)接受了生命循环的逻辑和工程系统的逻辑,而抛开了希腊-西方的终极三段论的传统。”(萨根,马古利斯1999,第188页)这段话听起来有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的味道以及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之哲学的味道。”无论从科学还是从哲学上说,盖娅假说都提供了一个清晰而重要的理论之窗,拉夫洛克称之为‘地球生命的新看法’。(同上,第189页)
“盖娅假说”(Gaia Hypothesis)现在传播十分广泛,既得到热烈的支持也受到严厉的抨击。有人指责它是伪科学、怪力乱神,《自然》杂志、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也对此学说展示过争论。心平气和地讲,这个假说的确与科学与宗教都有深刻的联系。不过,一个假说与宗教有瓜葛,并不算什么特别的罪状,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基督教有着显然的联系。只不过那是主流的基督教,这回却是异教。现在,盖娅假说被地球科学家、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人士、宗教人士、生态女性主义者、进化生物学家等等,时常谈起,有必要对其思想史进行简要的梳理。
据《伪科学百科全书》,“盖娅假说”指,“一种认为地球并非一堆无生命的岩石、而是一个生物体的理论。盖娅假说于1970年由Timothy Zell首次提出,1972年由James Lovelock和Lynn Margulis改进。根据Lovelock的观点,地球之所以避免了金星和火星那样的命运,是因为大约在30亿年前,它为一种生命形式所占据,这种生命开始将这颗行星变成自身。根据盖娅假说,地球上进化出的所有生命形式,都是盖娅这个生命体的一部分,就像组成人体的细胞。与细胞类似,构成盖娅的不同生命形式相互作用,为整个机体的健康作出贡献。”(Williams F. Williams,碧声翻译)。这里的拉夫洛克(James Lovelock)和马古利斯都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当然也有别的爱好,特别是,在有些人看来,有一些奇怪的思想),那么蒂莫西·泽尔(Timothy Zell,也写作Tim Zell)是何许人也?盖娅假说听起来就有泛神论、隐喻、目的论等等嫌疑,加上泽尔这样一个怪人,它受到科学家的批评、嘲讽也就不难理解了。
介绍科学哲学
大物理学家费曼的一句名言:“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就像鸟类学对于鸟那样,毫无用处!”这当然是费曼在表达反感,但我想说的是,这句话确实把握住了科学哲学的某些要点。
科学哲学确实是没有用的,这一点值得反复重申。“没有用”正是哲学的高贵品格,也是纯粹的科学——如数学、理论物理学——的高贵品格。一种纯粹的、自由的学术是不求任何功利的目的的。有许多人认为科学哲学应该对科学研究有用,应该能够指导科学家的工作,应该可以归纳出科学的方法论什么的,甚至要走到科学的最前沿去发现新理论,比如提出个量子引力多维宇宙超弦对称和谐辩证大统一理论什么的……这些都是幻想,也是对科学哲学的贬低。我再次强调:科学哲学无助于科学研究!当然,如果有个别科学家从科学哲学中获得灵感或启发,这很有可能,但这并不说明这是科学哲学本身的职务,就像个别科学家也经常从文学和艺术中获得灵感或启发那样,而文学和艺术的活动显然绝不以促进科学研究为目的,科学哲学也是如此。
我们所说的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科学的一部分。就像政治哲学并不为政治家服务,科学哲学也不为科学家服务,而是把科学家和科学活动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科学哲学研究科学家就像鸟类学研究鸟儿那样。
这里,我们不妨先对科学哲学作一个最广义的理解——“科学元勘”。这一领域包括狭义的科学哲学(再加推广可包括自然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史、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传播学等等。在我们系的科学哲学方向其实也是进入这一宽泛的领域的入口。科学元勘领域由于更多地从在人文的视角出发尝试沟通科学与人文,因此这一领域与所谓的“科学人文”较为重合,许多科学元勘者也被称作“科学文化人”。
简单地说,科学元勘的根本问题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展开来说主要就是三个问题:
——“科学如何可能?”:主要包括关于科学的形而上学及认识论,而最狭义的科学哲学即是指科学认识论,追问科学知识的如何取得及其可靠性等等。再推广一些,也可以包括追问数学如何可能的数学哲学等更具体的问题。
——“科学如何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研究作为一项人类共同事业的科学究竟是如何运行的,考察科学发现、科学革命背后的背景因素。再推广一些,就是考察科学与人类的其它活动,如宗教、艺术、文化等的互动关系。以上两个问题也可能牵涉到对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问题。
——“科学意味着什么?”:可以说是关于科学的价值论探讨。从这一角度出发经常对科学采取反思和批判的立场。
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意见是:科学哲学家及科学文化人没有资格对科学是什么指手画脚。我就知道有某些读过一些科学哲学课程的人也宣称,如果不成为大科学家,是很难在许多问题上有发言权的。这也是科学哲学家及科学文化人同时遭到科学界和哲学界鄙视的一条主要原因。
科学元勘必须重视和尊重科学家的意见——就像一个人类学家必须尊重他的研究对象的意见那样。但一个人类雪茄的工作是把他所搜集到的信息以及他所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和梳理出来。事实上,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一旦“身在其中”,就是走得再深、转得再多,也难以对对象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印象。对于“科学”,那些科学家们,无论在各自的领域中钻研得有多深,也很难说他们可以对“科学究竟是什么”有多么全面的理解。始终身在山中,视野永远是受局限的,一旦我们远离“庐山”,从山外山脚的各个角度乃至从空中鸟瞰,观察到的将是另一幅图景。这就是站在科学之外的视角的意义。当然,同样值得强调的是:要体会“庐山是什么”,老在山外面转圈同样也得不到较全面的理解!从未亲身到山中走一遭,拿着两张鸟瞰照片便对“庐山的真面目”指指点点,也难怪要受人鄙视。
也就是说,如果从未走近科学活动,固然没有资格指手画脚,但如果始终投入在科学活动之中而不能把视角抽离出来,也是同样片面的。事实上,“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其它诸多哲学大问题一样——是永远不会有权威的、确凿的答案的!我再次重申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的特点就是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科学哲学或科学元勘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揭示科学的不同面貌。好比说并不是只有政治家才有资格搞政治哲学,做科学哲学不一定非得是科学家,甚至可以说最好不要是科学家!
不过前面也提到,对于科学的亲近了解是绝对必要的。事实上,许多科学哲学家、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科学史家,都是从科学家转行过来的,或者至少有一定的科学专业背景,我们系科哲教研室的老师们也基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那么,对理科的学习对于科学元勘有怎样的意义?我们需要对理科专业有多大程度的掌握?
我们系选择科学哲学(以及逻辑学)方向的本科生要求选修至少10学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院的专业课中选择),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了。不过,并没有哪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或技能是必须要求掌握的,选择数学还是生物等等可以按个人兴趣决定。对于科学哲学来说,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其实都没有什么直接用处——恰如科学哲学对自然科学也没啥用处那样。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与其说是为了掌握什么必要的知识或技能,不如说是一种“体验生活”,正如一位优秀的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往往会进入他所研究的群体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那样,我们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关键倒不在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而是在于切身地去了解自然科学究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因此,并不必须要理科特别优异的人才能学好科学哲学(当然,至少数理逻辑应当过关),理科优秀当然是有好处的,但人文方面的功底对科学元勘的意义也同样重要。
自然科学课程重要的在于体验而不在掌握,不过其它许多知识倒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的:
——首先是哲学方面,既然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支,哲学的基础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些部分比如:
————古希腊作为哲学的根基当然需要了解;
————近代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传统,特别是培根、笛卡尔的科学方法以及休谟的怀疑论,这些是现代科学哲学的问题背景,必须了解;
<
p>————分析哲学传统,从实证主义,到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等,现代的科学哲学是在分析哲学的语境中展开的,即便是稍后由波普及库恩开辟的新思路也没有完全跳出分析哲学的框架,分析哲学毕竟是科学哲学的基础——即便最终要超越或反叛它;
————其它各种取之不尽的哲学资源也需重视,例如我个人重视康德。如果对技术哲学感兴趣则应当重视欧陆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另外,后现代主义也颇值得关注。根据个人兴趣,任何哲学传统和方向都可以与科学哲学相联系,如中国哲学、经院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等。
——其次是科学方面,除了自然科学专业的体验外,基本程度上的科学常识更是必须了解的。这不必去每一个理科院系修专业课,全面达到科普的水平就够了。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生物,都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常识性了解,科普读物是方便的途径。同时,我们将发现许多科学元勘的具有学术价值的书籍也都可以算作普及读物。不过,目前而言优秀的科普著作基本都是译著,我稍后将会做一些阅读方面的推荐。
——再次是历史方面,科学史是必读的——无论是否钻研科学史。但较早的科学史读物,尤其是中国的科学史书籍,都是带着一种神化科学的心态编写的,对科学史上的真实情况有许多曲解,这是需要警惕的。另外,除了科学史,一般的人类历史、文化史都值得了解,脱离了历史做任何学问都是不行的。
——最后是文学和艺术方面,既然是“科学文化人”,总也应该多一点文化涵养。我不是在开玩笑,文艺修养对于科学元勘固然没有直接作用,但一定是必要的。
最后谈一个问题:科学文化人常被指为“反科学文化人”,北大的科学元勘特别经常被指为反科学中心,这一点确是实情。我们确实在“反科学”,而绝不是为科学唱赞歌。我必须再次重申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反思和批判是哲学的基本风格。在这里,我并不想展开论述我是如何来“反科学”的(可以参看我的其它文章),我只想讨论一个经常被指责的问题:“我们都生活在科技昌明的时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你听见那些搞科学哲学的人嚷嚷着反科学,回家他们照样用电脑打字。”这样一说,貌似很有理。我们既然享受着科技提供的便利,怎么还厚着脸皮要反它呢?
我想说,有些时候,恰恰是因为离不开,才更应该“反”——“反思”、“重审”!比如说我们都离不开自来水,(在城市里)没有自来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但正因为此,我们更值得去关心这自来水的来源、内涵和它对我们身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当我们发现这水的来源受到污染时,如果我们有另一种选择,那恐怕就不会这样迫切地要去追溯水源了——这只水龙头出来的水有毒,换一只接水就好了,也就不必在意那有毒的水究竟从哪里来。但如果我们只有一种选择,面对水质问题就再无法逃避,不得不去追溯水源了。恰恰是我们离不开科技,而同时看到科技带来的种种弊病,这才更需要去追本溯源、考察其源头和流向,
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2007年1月1日 基督教, 科学革命
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几乎同时地发生和开展——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明显的事实,并试图猜测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弗兰西斯·培根开始,许多人倾向于把对科学的礼赞作为论证新教优越性的一部分。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之间显然存在某种关联,但这种关联究竟如何发生?又是在多大程度上与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差异有关?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些最初步的考察。
一种最保守的结论是:新教就阻碍性更小这一方面比天主教更利于科学发展。这一点确是事实。但是,这方面的意义也不可被夸大。新教对于异端的容忍力并不见得比天主教高出多少。天主教烧死了布鲁诺,但加尔文也烧死了发现血液的肺循环的天文学家与解剖学家塞尔维特。当然,无论是布鲁诺还是塞尔维特,他们被处死都不是因为它们坚持的科学,而是他们的反三位一体的神秘主义或唯一神论等宗教异端。
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在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对于科学教育及科学传播的贡献更多于新教,天主教的耶稣会尽管树敌很多,但其教育机构即便是新教徒也要为之钦佩,一些新教徒教育改革者也承认知识水准受到耶稣会学校“极大促进和加强”。弗兰西斯·培根更是感叹:“要是这些学校是我们的,那该多好!”同时,耶稣会在向全球传播信仰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传播,中国最早对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接触也正是缘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
另一种视角是考察当时新教与天主教对于新兴科学学说的态度,但这一视角似乎收获有限。尽管哥白尼理论在新教学校的讲授要比向天主徒讲授早很多,这并不证明新教徒更容易接受哥白尼理论。路德与加尔文都曾公开对日心说报以鄙夷,而最先对日心说提出强烈抗议的也是新教徒,而天主教最终裁定哥白尼为异端也有很多程度上是迫于新教徒的压力。事实上,影响人们对某一科学学说的接受程度的因素是复杂的,我们很难分辨出新教与天主教有什么基本旨趣的差别,天主教徒哥白尼的体系或许更多地受到新教徒的欢迎,而新教徒第谷的体系又更多地被耶稣会士的学者接纳;天文学革命或者更快地被新教接受,而随后的原子论的兴起却似乎是天主教更占前列,而至今对于生物进化论抵触最强的却是美国的新教势力,总之,很难就对科学学说的接纳方面来判断谁更宽容或谁更开放。
考察革命时期那些重要的科学家们的宗教背景似乎也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哥白尼和伽利略是天主教徒,而第谷与开普勒是新教徒。尽管到了科学革命后期,新教的科学家明显占了优势,但也并不足以证明新教的优越性。退一步讲,即使说新教确实在实际上推动了科技发展,也不足以成为歌颂新教的文化价值的证据,例如我们说八国联军侵华在实际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却决不会因此去赞美八国联军。
以上的视角都是从各种外在的表现(如考察新教和天主教对于科学的容忍、接受或推动的程度)着手,我们发现这些视角都不足以区分出两者的优劣。或许考察新教改革与科学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更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先从教义教理方面考察新教带来了哪些新变化,随后探讨这些新变化是否对科学更有利。
新教在神学上的革新体现在其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崭新回答上:“如何得救?”——不凭善功,惟凭信心;“权威何在?”——不在教会,惟独圣经;“何为教会?”——人人皆祭司;“生活为何?”——在一切有用的职业中侍奉神,并无圣俗之别。
人们发现这四条主张都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有所促进。首先,新教使得“增强信心”成为宗教修行的核心,而因为人们认为“自然之书”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探索自然便是更深入地体验自然的完美,从而加深对上帝伟力的崇敬,于是科学探索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和人人皆祭司的观念意味着新教更强调个人的理解,使学者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评论更为充分了。最后,所谓的新教伦理使得世俗工作更受重视,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些确实都是新教改革对科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但值得指出的是,我们仍旧不能过分夸大这些积极意义。事实上,以上的每一条影响都有其两面性。首先,关于探索自然的神圣性,固然激发了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的探索热情,但同时也激励了所谓的“自然神学”,也就是试图用科学来解释信仰,来论证上帝,而这种方法对于科学和神学都是一种束缚——因为神学的教义总是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学进展,无论让神学去迎合科学还是要科学去迎合神学都是难以成功的;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确实赋予了更多的个人自由,但是惟独圣经的教条也将带来趋向保守的危险,尽管路德和加尔文都并不主张对圣经的字面理解,但后来的人们越来越多地拘泥于圣经的字面来进行辩论也是事实,新教徒的辩论很可能比经院哲学家们更容易受到圣经字句的束缚,而现代诸如福音派、基要主义等最为保守的宗教派别也都是出自新教;最后,新教伦理导致的对实用和功利的高扬确实促进了某些实用科学,但功利化趋向却也使近代科学背离了古希腊自由、纯粹、超功利的科学精神,诱发了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各种现代性危机的产生。
以上的分析并未对科学革命与宗教改革的联系给出任何明确的解释,而更多地只是揭示了其关联的复杂性。联系无疑是存在的,但对于这种联系的考察必须小心谨慎,应避免那些简单地声称某种宗教对于科学特别有利,或者武断地认定某种宗教更为顽固保守这样一些草率的结论。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对于科学的发展都会同时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影响,与其把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促进作用归功于新教的独特主张,不如说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本文主要参考布鲁克的《科学与宗教》一书,次要参考书有《基督教会史》、《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及若干科学史著作,或有间接引用之处暂不详注。
2007年1月1日15时51分
羊肉泡居
近代科学与希腊古典科学的异同
2006年11月30日 希腊, 科学, 科学革命
首先,明显地,近代科学与希腊古典科学都是关于“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即自然哲学或自然科学。但这同时是两者间最基本的差异所在——近代与古希腊对“自然”这一概念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
在古希腊,自然一词并没有近代“自然物的全集”这样的意思,而是“本性”的意思,按照亚里士多德,即“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不过“自然的发现”意味着相信一个独立于观察者而“自己如此”的、可被客体化的世界,这一点又是近代与希腊的相同点,这也是科学可能成立的基础之一。顺便提到:古希腊“自然的发现”内含着关于自然物与人工物的区分,而从炼金术到化学却又将这一界线打破。
进而,近代与古希腊都相信世界是有规律、有秩序的。但不同的是,古希腊的世界是有机的、有生命的,而近代的世界是机械的、无生命的。希腊人认为因为宇宙是有“心灵”,因此是有规则的,而且因为宇宙的各部分好比有机体的不同躯体,所以是和谐统一的但是异质的、有层次的;而近代人却认为恰因为宇宙是机械的,所以是秩序井然的,而且宇宙万物遵循机械的(力学的)法则,因此是协调一致而且同质的、无层次的。
随后,近代与古希腊都相信世界的秩序是可知的,可被理性所把握的,是可言说的。但不同的是,近代的说自然可被理解指的是可被“数学化”。在某种意义上,近代科学比希腊古典科学更加“柏拉图主义”。伴随着数学化的是“量化”,近代科学把一切质的差别看成结构差别的结果,而结构差别本质上也是量的差别。
同时,近代与古希腊都相信宇宙是“完美”的。不过在古希腊,宇宙的完美意味着它是一个完全的、完成的有机体,因此它一定是有限的;而在近代,宇宙是全能的上帝的造物,由于上帝无限的能力,宇宙一定是无限的。另外,古希腊人认为“圆”是最完美的,而近代人更偏爱数学上的“简洁”。相关地,近代与古希腊都对至美的自然充满景仰,但近代人景仰的是上帝为人类而写的“自然之书”,因此自然是可供人征服的。
顺便提到,近代与古希腊科学对时间、空间、本原等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差异。例如,在古希腊并没有与一种各向同性的、独立于事物之外而作为绝对参照系的“空间(space)”相应的概念,古希腊的“topos”指的是“处所”,强调的是物物之间的参照关系。同时,伴随自然的数学化(或许也与钟表的发明有关),“时间”也被抽象为独立于事物的绝对参照系。近代与古希腊都会追问“本原”,但在古希腊更偏重问“本源”(最初的东西)如何“生长”出万物,而近代科学更偏重问“本元”(最小的东西)如何“构成”出万物。
近代与古希腊科学都致力于解释现象、追寻原因。不同的是,古希腊特别重视“目的因”,更偏好用合目的性来解释变化;而近代科学(德国自然哲学是个例外)只承认去目的的因果关系。
同时,近代与古希腊科学解释现象和追寻原因的思路都是还原论的,这一特色尤其在与东方思维的对比中表现明显;但不同的是,古希腊的还原思想主要是指用更本质的实体或形式去解释事物和变化,而近代的还原更进一步包含用更基础和更普遍的原理解释更复杂的现象或归约更具体的理论这层意思。
进而我们看到,对自然的简单化和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是近代科学的特色,近代科学家相信经过简单化和理想化而推出的理论也普适于现实,例如伽利略的惯性定律早在中世纪就有学者提到过,但前人并没有想过这些理想中的情形是否也对任何实际可见的运动都能适用。
在思路和方法方面,近代与古希腊科学当然都重视“摆事实、讲道理”,不过相对而言,近代科学更关心用事实——特别是可被他人重复的实验——来验证理论,实验和归纳法的兴起是近代科学的重要特征。同时,近代科学家对“科学方法”开始自觉,笛卡儿、培根、惠更斯、胡克、波义耳等都进行过总结方法的尝试。
与科学方法的自觉相伴随的是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自觉,尽管最初的近代科学家通常仍以自然哲学家自居,但随着科学机构的日趋成熟,“科学”日益成为一项独立的、被某一特别人群认同的共同事业。
从科学这一共同事业的内部来看,一方面,“分科之学”是近代与古希腊科学的共同点(这在与东方学术的对比中表现明显);但另一方面,古希腊的分科指的是主题(subject)的区分,而近代形成的分科趋势则进一步体现为学科专业的分化。近代与古希腊科学都具有“累积性”的特点(例如欧几里得、托勒密等人的科学成就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但近代科学的“传承性”更为突出,科学的各科目逐渐形成了具有较规范并被传承的训练(discipline)方式和共同的“纪律”(discipline)的学科(discipline)。
作为一项人类的事业,科学在近代和在古希腊都被视为无比高尚的。但不同的是,古希腊科学之所以被认为高尚,是因为它是超功利的、自由和纯粹的求知;而近代科学之所以高尚却是因为它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在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进而渐渐与“力量”直接相关。
最后,无论是近代还是古希腊的科学,都是一项复杂的、多样的活动,它不能从宗教、文化、社会当中简单地剥离出来,更难以对其特征做任何精确又简明的界定或概括,因此本文只是将近代科学与希腊古典哲学分别视作整体加以笼统的对比,仅仅是最粗略地勾勒出一些要点,远不足以反映科学活动的复杂性。
关于废中医的问题的讨论
2006年11月8日 中医, 科学
又是在刘老师博客上发的留言: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5nw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怎样的科学是科哲的一块大问题,总是要认真思考,现在再发一些初步的讨论(在上学期的科学哲学导论课程作业中已经有了一些讨论),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啊。医学这门技术是非常特别的,在西方它也有与科学不同的源头和传统。医学是为了治病的,并不是人体生物学,不是为了纯粹的求知的科学。判断要不要中医,不是看它的科学性。即便是一种多元主义的科学观也不能很好地为中医辩护,有一些确实毫无效果巫医,放任它是害人的,确实需要取缔,就像诈骗活动需要取缔那样。但中医确实有效,这是对中医的最有力的辩护,如果中医被证明其效果不好于心理暗示,那么再怎么说科学的多元性,我看也是可以取缔了的,但中医的效果是公认的,睁眼说瞎话地否认中医的疗效才是“不科学”的。既然它确实有效,即便不承认多元主义的科学观,也应当承认中医的意义。中医不科学是正常的,因为医学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在伽利略用科学研究抛物运动的规律之前的好几百年,炮兵早已能够及其精确地计算出炮弹的落点了,如果因为对炮弹的运行的科学原理并没有掌握就否定大炮,就说炮兵的技术“不科学、要取缔”,那是个笑话。只是到了现代,才更多地表现出“科学先行于技术”,而从整个历史看来,更多的是技术先行于科学,不能因为尚不能在技术上实现就否定科学,也不能因为尚没有一套合理的科学解释就否定技术。
不过现在的局势看来要取缔中医似乎还不太可能发生,管事的人还不至于那么热昏,而且仅仅从民族感情以及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民族产业这些情感和利益的因素说,再怎样也舍不得中医。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保留中医以后,如何发展中医。最近这么一番闹腾,让人们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说不定对中医的发展是件好事也未可知,至少是一次让人们认识和反思中医究竟是什么的契机。
现在中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感觉是中医的西医化,也就是用西医的思路来理解中医,把中医套入西医的框架中。这样一来的后果之一是所谓的“废医存药”——中医确实有效这一点只要头脑不太热昏都难以否认,但一种倾向是将其疗效仅仅解释为中草药的疗效,于是乎把发展的方向定位于对草药的归纳和提炼。现在越来越多地把中药的配方制成冲剂、片剂之类,像西药一样,成为普适性的药剂进行量产,感冒了可以去吃百服宁,也可以吃一包板蓝根冲剂,唯一的差别就是后者属于“中成药”。如果过于偏重量产药剂的趋向,那就有把中医最重要的一个特色丢掉的危险,因为中医是“治病人而不对疾病”,其方法是个人化的、针对病人整体的。要保留中医的这些真正重要的特色,最后还是必须强调一种多元的科学观才行。
2006年11月8日
关于青蛙的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的比喻
2006年11月2日 中国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有什么样的科学,与西方科学关系是怎样的。
观点一:小青蛙与大青蛙——中国古代有与西方同样的科学,只是营养不足,发育不良,不如西方科学长得壮实,仅此而已。
观点二:蝌蚪与青蛙——承认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科学,但有科学的“萌芽”,即便没有外力作用,也会迟早成长为青蛙的。虽然蝌蚪与青蛙的样子长得极为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观点三:青蛙与牛蛙——我个人较倾向的观点。虽然中国古代的“科学”与西方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东西,人家“牛”不只是营养好,而是本来就是不同的品种,中国独立发展的科学无论怎么发展都成不了西方那种样子,即便说它们看起来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青蛙虽然看起来瘦弱些,但可能具有另一些方面的优点,不能以牛蛙的标准衡量青蛙。
观点四:青蛙与王子——中国古代虽然看起来并没有西方的那种科学,但中国古代思想是有深远的内涵或潜力的,这种潜力需要某种外力激发一下(比如有个公主*一下),就能够焕发新生。例如把新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扯上关系。
观点五:青蛙与田鸡——完全一样的。西方的各种科学理论其实在中国往往都是“古已有之”,只是表达的名词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观点六:青蛙与蜻圭——彻头彻尾的误会!误把冯京作马凉。就像把西欧的“封建制度”生搬硬套到中国,说中国也有漫长的封建制度那样,只是一个幼稚的误会。
“适者生存”的同义反复
2006年10月4日 进化
读了《盲眼钟表匠》、《伊甸园之河》、《谁是造物主?》等新达尔文主义的普及读物,以及《很长的论点》、《什么是进化?》、《进化思想史》等其它优秀的进化论普及读物,也读过《达尔文的黑匣子》、《“审判”达尔文》、《进化论的圣像》等反达尔文主义的书籍。我并没有成为一个反进化论者。不过,进化论,以及人们对进化论的理解,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进化论包含许多方面的主张,这些主张在进化论者中间也不是统一的,有许多种进化论学说,达尔文主义只是其中的一种。
其次,进化论还远远不是一门足够成熟的科学,尚有许多关键的理论难题有待解决。反进化论的观点也绝非蠢得可以不屑一顾。
在进化论者内部,除了新达尔文主义,还有例如对应于达尔文主义“缓慢渐变”主张的以古尔德为代表的“间断平衡”理论;对应于强调残酷竞争和优胜劣汰的以马古利斯为代表的突出“互利共生”的思路等等。不过,在道金斯等新达尔文主义者看来,只有他们的新达尔文主义才是唯一的科学的进化论。
在反进化论者中间,宗教固然是传统而重要的影响力,然而这并不代表反进化论者在科学上一无是处。反进化论的科学家主要来自地质学、古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达尔文主义的解释有时牵强而缺乏证据,并不足以令人信服。对其提出质疑绝不是无理取闹。
达尔文主义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证据。一般人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大量的古代生物化石的出土不是最雄辩的证据吗?但真是如此的话,为什么科学中对达尔文主义最多的批评恰恰来自古生物学呢?
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的发掘确实可以雄辩地证明的是:古代的生物与现代的“不同”。但并不足以进一步论证生物演化的过程和规律究竟是怎样的。对于古今生物的“不同”,灾变论、突变论、甚至多次创世论也都能予以解释。而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主张的是:生物通过极其微小的突变,在“自然选择”的指引下,将更适宜环境的突变保留下来,缓慢积累,经过漫长的年代后进化出新的物种。然而,这种缓慢积累的主张并没有足够的化石证据,迄今为止都没有拿出任何一种无可辩驳的“中间环”。例如人们一般将“始祖鸟”定为恐龙与鸟类的“中间环”,但这种认定现在也被许多人怀疑为过于武断。另外,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达尔文主义的解释是:所谓的“大爆发”仍然是缓慢渐变的产物,只是由于地质年代久远,化石资料不充分等等原因,我们没能看到这些物种逐渐形成的过程。这样解释当然也很有理,不过这使得达尔文主义在古生物学方面变得不可证伪了——没有证据就归结为化石资料不足了事。
达尔文主义认为不同生物之间形态的相似性是由于它们的亲缘关系造成的,如果不承认进化论又何以解释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呢?其实即便是上帝创世论也可以解释生物之间的相似性,既然人的形态是对上帝的摹仿,其它动物之间的摹仿当然也容易想象。然而达尔文主义进一步用生物的形态反过来推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这种推定固然在化石记录中得到了许多证实,但也有许多尴尬的时刻:根据生物形态推定出A是B的始祖,但发掘出的更多的化石资料却显示B的生活年代在A之前……达尔文主义者当然不承认这是“证伪”,他们能找到种种理由来重新进行更好的解释。总之,它是难以证伪的。
现实中进行的许多被视作支持自然选择理论的实验也不是全无问题的。例如著名的或黑或白的“胡椒蛾”,现在也被许多人指出牵强附会。另外,生命的最初起源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难题。DNA的发现为进化论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这仍不是决定性的。奇妙的DNA本身的起源又成了一个难题,以致DNA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在晚年推测说最初的DNA来自外星陨石。另外,细胞生物学也为生物进化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来源等。
虽然这些质疑并不足以动摇,更不用说是否决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但我们应该明确进化论是一个仍有待完善的理论,并不是确凿无疑的铁律。
更值得主义的是进化论在科学之外的影响。“进化”这一概念最初得以流行起来就是有赖于社会学家斯宾塞的鼓动,而从那时起,社会学家所理解的“进化”就与生物学家所言的进化非常不同(达尔文本人更多强调的是没有方向性的“演化”)。进化这一词汇从一开始就总是容易受到社会学家们的曲解和滥用。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进化论中被最为糟糕地引入社会科学的一个观念,这种观念让种族灭绝者找到了理论靠山。暂且不论将生物学的观念搬进人类的社会和历史是否合适,首先从生物进化论本身来看,“适者生存”这一口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适者生存”是达尔文主义中一个典型的“同义反复”。首先,达尔文主义说:最适应环境者将更容易生存下来,而不适者将被排斥和淘汰,此所谓“自然选择”是也。然而,怎样才算是适应环境呢?判断一个物种为“适者”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生存能力最强的是最适者,也就是说,所谓适者就是指那些最容易生存下来的物种……生存者就是适者,适者就是生存者——这不是同义反复吗?这一口号是不可能证伪的,因为凡是看到哪个物种被淘汰了,指认它为“不适者”就是了。可见,在“适者生存”这一口号中并没有包含任何科学方面的论断,而只是表达了对某个语词(适者)的理解。它包含了某种“观念”的东西,包含了一种价值取向:生存下来的就是适者,就是优越者。不需要为灭绝者惋惜,因为它们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它们“弱”!一个古老的文明被残暴的蛮族所毁灭并没有多么值得同情,因为被淘汰只能证明不适应,只有生存者才是胜利者。
我们看到,“适者生存”这句话在科学中是毫无意义的——它只是一个同义反复。它是一个科学之外的口号,其意义是改变人们关于“适应”、“优越”的评价标准——“生存”就是一切!你可以信奉“适者生存”,但必须明确的是,你所信奉的这句口号绝不是什么来自“科学”的论断。
2006年10月4日
最新评论
古
4 October 2006 20:26:37
“自然选择”是“繁衍最多者繁衍最多”这样的同义反复,这其实就是一部分达尔文主义者自己提出的。
另外,波普对“自然选择”的态度是微妙的,他一开始也认为它是不可证伪的“同义反复”,将其归为“形而上学的研究纲领”。而后来又自称改正错误,修正了对自然选择的看法。这些问题我还要多看几篇波普尔的文章再说。
mist
4 October 2006 21:10:28
任何物种在开始面临未知的新环境的那个时刻,都无法判定其中哪一种才是“适者”,需要等到在那个环境下各个物种的数目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时,“适者”这个词才是有意义的。指认“不适者”,最起码也要等到那个物种的数目濒临灭绝才是恰当的。
在这个意义上,种族主义者的靠山其实并不可靠,因为他们也处于和非种族主义者的竞争中,谁是适者还未定呢~~
古
4 October 2006 22:07:51
种族主义的糟糕之处并非在于借用进化论来论证自身种族的优越性,而是借用进化论为种族灭绝行为合法化—— 确实,现在还在竞争中,谁是适者还未定,但所谓的竞争无非就是比谁能活下去谁被淘汰,既然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以强凌弱、以强灭弱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如果我把你灭了,竞争就结束了,我就是胜者,你就是因为不适被淘汰了。所以我进行了成功的种族清洗是我身为适者的证明。我说的是“适者生存”是”种族灭绝者的理论靠山,而不是种族主义的理论靠山。因为如果单纯按照最能繁衍者最强,得到的结论恐怕是中国人最强了,法西斯也当然知道所谓雅利安人并不是繁衍最多的,所以它们引用进化论并非是为其种族优越论做辩护,而是要为其种族灭绝的行为做辩护:谁是适者还未定不是吗,所以啊,我就要用符合弱肉强食自然规律的行为去竞争呀,最好的淘汰他人的方法不就是侵略、屠杀了。
Wing
23 October 2006 15:26:26
It’s always a joke when sociologists talk about genetics as they always equals that to eugenics. But keep a little bit away from Dawkin’s explaination of evolutionary theory. Neodarwinism is not actually revived by him but empirical evidences. The strongest experiments came from molecular evolution, which showed ‘fitness’ is not a circular term, is not available till 2000
And it is difficult to pass dialogue for evolutionists. From certain viewpoint, what Darwin rose (and it is very likely that Dawkins only partially understood) was a philosophical description of biology, a metaphysics of the world. To approximate the reality — and when ending useless dialogue with fundamental theologists, sociologists, etc, one have to ultilize mathematics. Such capability to explain stochastic ODE for them, however, is quite beyond scope. So simply dont bet 🙂
从“追求”到“要求”—— “真善美”的观念关于中学数学的学习
2 Comments
王若淳2年 ago
看了这篇有些震惊,这个同意反复的问题在中学的时候就想到过,和同学争论过,可惜没有理采。这篇竟然写了06年,解惑了。谢谢。
REPLY
古雴2年 ago
别解惑啊……这篇思考写于15年前,当时知识不够思想不足,现在我早已认识到,适者生存这个概念一定是需要结合“生态位”的概念来理解的,在一定的“环境”下,在同一个生态位竞争的物种,确实可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关于“谁更适应”比较,比如从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之类来比较。当然了,这种比较是需要苛刻的限定条件的,泛泛而论的“适者生存”仍然是一个同义反复的问题。但即便是泛泛而论的“适者生存”,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即把关注点引向“环境”、“生态位”的考察。
关于农业、工业文明,以及”进步”,在刘老师博客上的随聊转载
2006年9月8日 刘华杰, 进步
http://blog.sina.com.cn/u/485e…
失败的种植
10 September 2006 17:40:00
今年我有两例失败的种植,一是玉米,二是佛手瓜。这两种植物的种子均源自云南。
玉米前期长势良好,但贪青,植株太高,有的竟然高达3.4米!还有一些空秆,部分还长有乌霉。原因可能是种子选择不当。此种子来自云南思茅。它在当地长得也不高,也不贪青,但到了北方就变了。父亲说,通常南方的种子拿到北方种会贪青,开花、成熟晚。玉米,我不知道,但对于牵牛花,我观察了多年。知道东北的牵牛花开花早,比北京能早一个多月。另外,据我观察,此地不宜再种玉米了,长乌霉说明以前经常种玉米。明年可考虑栽上月季,适当种点蔬菜。
图1:我种玉米植株长得过于高大,贪青,结棒小,且易被风刮倒。主要原因在种子不适合于北京种植。2006-09-09
佛手瓜的问题是只长秧,根本不开花!查了资料,可能是由于它是短日照(SD)植物,另外气温高于25度,导致它不开花。还有一段时间,现在的日照与温度都合适,也许还能开花。
玉米小的时候年年种,而佛手瓜则是第一次接触。后者多年生,冬天把根保存起来,明年再试一次看看。在云南,一株佛手瓜藤能结出500多个瓜,在北京,我的要求不高,结一两个就成!
我个人作为休闲,可以随便试验。但作为农民,是绝对不可以这样做的。两例失败,也有助于理解农业、农民的风险有多大。
图2:这种玉米长在北京,其支柱根有许多层,格外发达,茎也粗壮。2006-09-10
文章评论
[匿名] icu
14 September 2006 02:40:28
刘老师体验农民工作,有意思。
[匿名] ME
14 September 2006 07:28:59
农业文明是可持续的文明。但现在被工业文明污染了破坏了。
[匿名] 古雴
16 September 2006 17:40:40
史实是农业文明也未必是可持续的文明,事实上“持续”下来的古老农业文明只有中国一家而已。而且那些没有持续下来的农业文明:无论是巴比伦、印度还是中美,其终结的原因都多少与生态破坏有关。即便是中国,黄土高原也被农业破坏得可以了。真正可持续的大概是采猎或游牧吧,草原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最生态的,然而游牧难以支持较大的人口,而且居无定所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正如农业文明可能是不可持续的也可能是可持续的,工业文明也未尝不可能是可持续的,这取决于更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在文化和伦理上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究竟何谓工业文明?大概是以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划分的。但是以生存的来源来看,所谓工业文明的人仍然是靠农业生存的,采猎、游牧、畜牧、农业等等这些划分反映了食物获取方式的本质差别,然而工业文明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人们还是靠农业生存的。顶多是农业也被工业化、机械化了,但这就好比火耕、牛耕之类,只是在耕作的“技艺上”有点区别,并没有太多本质变化。而这些技艺上的变化往往被现代人看得过高,好像是野蛮人和农业人那样,“工业人”与农业人之间也有多么多么大的飞跃那样,其实技艺上提高一点,不见得就一定“文明”了多少,就有了多少居高临下、蔑视农业文明的智慧的资格了。或许称“工业时代”是比较恰当的,究竟是“文明”还是“野蛮”,是像文艺复兴时代那样富有希望还是像中世纪那样黑暗,都是后话了。“工业文明”太容易令人飘飘然了……
在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确实应该多多了解甚至亲身体验农业,这样能让人们始终不要忘记所谓的工业文明依旧是靠农业为生的,不至于犯利奥波德所说的那两个错误:以为粮食是来自商店的……
前段时间看新闻说美国正有一些人提倡将家门前的草坪改成小菜园子,把锄草改成耕作,我觉得这样倒真不错!在美国推广很适合。当然中国不存在那样的条件,不过都市中越来越多的,既不能提供多少氧气,又要浪费大量水资源来维护的“景观绿地”,也应该少搞一些,考虑换种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或许适当种点农作物,不为了农业生产,也只是为了“景观”,让五谷不识的都市人多长长见识,也比种那么多进口草坪有意义多了吧。
[匿名] ME
16 September 2006 20:41:23
好久不见了。人口多了,农业也确实有问题。控制人口是个大的边界条件。人在地球上太牛了,自己不控制,别的大生物不能把人类咋地。文明是一种生存方式,“局部适应”而已,难以代表进步。
[匿名] 古雴
17 September 2006 15:52:22
刘老师好,前段时间家里出事,六神无主,什么论文、教师节之类的事都忘记了,今天刚刚抵达学校,开始步入正轨……
我不是指“工业文明”这一术语欠妥,而是说人们在使用这一词语时往往掺入了过多的傲慢,因为文明一词通常是与野蛮相对的,文明意味着智慧、开化、有教养等等。说农业文明比草原文明更“有教养”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游牧部族局无定所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很难延续下深厚文化底蕴、积累起丰富的哲学、艺术、伦理等等,而农业文明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视使得他们确实总是比草原文明更“有教养”。然而说到“工业文明”就不见得了,工业只是技艺方面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开化”程度的提高。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文明加强了征服和掠夺他人的力量,就好比古时候草原部族往往拥有比农业部族更强悍和先进的铁器那样,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开化、更有教养。拥有工业技术的可能是“文明人”,也可能是“野蛮人”。
我个人一方面当然不赞同简单的社会进步观,但也不是说走向另一个极端去否定任何意义上的“进步”。从“野蛮”到“文明”;从忽视历史到重视并有意识地传承历史;从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到不断扩张和掠夺的生活方式、到开化的、和善的、宽容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如假包换的“进步”,这种进步在从“狩猎-采集”到“游牧”,和从“游牧”到定居下来的“农业”的转变中确实是有所体现的,然而工业的产生却并不一定代表着文明的进步。
[匿名] ME
17 September 2006 17:44:26
但愿你的事情一切都变得好些!
你说的有道理。我对“进步”这个概念,也颇矛盾。不用它是不行的,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但是经常用或者不反省地用,也有问题。或者也可以另外定义“进步”:所谓“进步”就是当下觉得“变好了”,其实也只是一种“局部适应”。不知这是看法你是否同意?
[匿名] 古雴
17 September 2006 21:40:01
所谓“进步”就是当下觉得“变好了”——挺有意思,我基本上同意这种看法,可是这种看法也只是把问题转移了,接下来:究竟什么是“当下觉得变好了”?也是个同等头痛的问题。以哪些人的“感觉”为标准?什么是好?仍然不容易说清楚……我个人倾向于我所谓的“视角主义”,记得您(记忆中好像是您)提到过“用多种辉格史观代替一种辉格史观”,这似乎不错,不能简单地说“进步”两个字了事,提到进步这两个字时总应该带上明确的视角,究竟是要强调哪方面的东西“进步”了,以及衡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衡量进步的方法不是只有单一一种,也不是一种都没有,而是有很多种。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传统的独断论者认为只有一种,而激进的相对主义者认为没有答案,而视角主义主张答案不是没有,而是太多了。脱离具体问题和立场视角空谈一个“进步”是没有意思的,而在明确立场、明晰问题的情况下小心地使用这个词语还是可以的。
[匿名] ME
18 September 2006 07:45:43
完全同意。我们可以用“进步”两个字,但要同时讲出来它成立的“视角”是什么、“与境”(context)是什么。俺讲的多种辉格史观,有这个意思,谁又没有偏见呢,谁又占有了真理呢?我们的想法是在独断论与强相对主义之间找出路。
后记:
“进步”一词是很重要的关键词,相关地又有“进化”一词也是经常使用,同时也经常被滥用。我最近在关注进化论和生物学对哲学和文化的影响时留意到“进化”这一概念的特别性。所谓“进”,总是有某种“方向性”的。“进步”的方向是什么?“进化”的方向是什么?社会有没有、如何地在“进步”?又是不是也能看成在“进化”?这些概念需要认真梳理一番。在我的校长基金的研究课题中将会涉及这一块。
康德对科学哲学的意义
2006年7月4日 康德
个人认为康德的哲学对科学哲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在当代延续经验论的那批科学哲学家们那里却被普遍地忽视了。
当然,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很少有哲学家敢否认,科学哲学家们也不例外。在科学哲学的著述中,康德还是经常会被提起的。不过问题是:凡是在科学哲学家那里提到的康德,十有八九仅仅是指他的“先验论”而已。仿佛康德对科学哲学的贡献不过是一个先验论而已。也罢,我们就先看看康德的先验论究竟如何:
康德的先验论是失败的——这似乎是一个简单明了、不言而喻的事情,几乎用不着做多少分析。阐明先验论之失败的逻辑相当简单:康德提出的先验论目的是试图为当时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提供形而上学的基础;但牛顿的科学体系本身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超越;所以康德的努力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实现的……真的那么简单吗?
诚然,康德确实企图为牛顿力学提供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但康德实际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却并不是为某些具体的科学理论提供辩护——那些具体的事务留给后面的科学家做就可以了,康德的工作是为那“未来形而上学”写“导论”,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罢了。《纯批》所探讨的更多的其实是科学的本性问题,而不是具体的科学理论如何成立的问题。
而当代科学哲学所面临的问题也并不是为具体的科学理论提供辩护之类的,而正是科学本性的问题。受到质疑的,那些科学哲学家们试图为之辩护的问题并不是“相对论如何成立”、“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如何保障”之类的话题,而是科学本身“面对的对象是否是‘实在’的”,科学是否是“坚持客观性的”、“朝向真理而进步的”、“与人类的其它文化建构相比独一无二的”、“高尚的”等等。先验论对这些问题是否有启发呢?比如说,可不可能找到关于科学之所以具有真理性的先验支持呢?
另外,庞加莱(彭加勒)的约定论实质上是康德之先验论的延续。尽管两者间有明显的差异,但庞加莱的约定论与稍后走向相对主义或者走向反实在论的种种约定论也很不相同。相比起来,庞加莱的学说似乎与康德较为亲近。庞加莱也是一个长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除了“先验论”,康德哲学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例如就在《纯批》里,康德就创造了“物自体”这一概念,这是某种不可知论的实在论,是很有意思的。康德的哲学尽管竭力为科学提供辩护,然而康德的“科学”却是十分谦卑的、是强调人类知识力量的有限性,强调自然的深邃,特别是强调“敬畏”之情的科学。
在《纯批》中,康德还作了“理性/知性/感性”的三层区分,这是颇有启发意义的。现代的科学哲学不知是不是对这种区分根本不屑一顾,几乎没有人再提到这层区分,人们惯用的仍旧是“理性/感性”的二元区分。
看到《实践理性批判》,即便不看内容,从前两大批判的书名中就能看到康德做出的“纯粹理性/实践理性”的区分,但康德的这一如此明显的工作也很少有科学哲学家提及。当代的经验论科学哲学家们千方百计地试图建立科学的逻辑结构,试图为科学提供坚实的辩护,但他们的努力按康德的区分看,始终是希望仅在纯粹理性中为科学提供支持。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等的崛起显示出那些努力是不够成功的。然而,即便说纯粹理性不足以为科学提供有力的辩护,就意味着科学势必陷入非理性吗?决定科学发展的如果不是纯粹理性,就只能是非理性因素吗?康德虽然自己也企图用纯粹理性来支持科学,但他还提供了实践理性这一条思路,是很有意思的。
康德的美学和历史哲学也有丰富的内容,可惜我目前缺乏了解,不好说。不过我曾经注意到有学者提到康德的美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胡塞尔对科学哲学所提供的独特思路也同样是长期受人忽视的。
最后看到宗教哲学,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才算完整。我个人认为,若略去康德的宗教哲学不看,是不可能对康德整个哲学体系的基本旨趣有所体会的。在宗教哲学中寻找科学哲学的启示——这是我个人的一条思路,在之前的“用宗教为科学辩护”一文中提到过。
2006年7月4日
最新评论
至为
4 July 2006 19:42:44 http://blog.sina.com.cn/u/1239…
实证科学与哲学可以得到统一,科学与哲学的对立或相互的庇护都是人类知识体系欠完善导致的结果。
古
4 July 2006 21:16:08
人类知识体系永远是欠完善的。追求完善、追求“统一”都是健康的,但千万不要幻想自己就是那个已经把握到一个统一的完善的体系的伟人。做哲学需要一点狂傲,但再狂傲也要有点节制,谦卑、踏实更是做哲学需要的。
以我的多元主义思路,我提倡对营造自己的理论系统的重视,能自圆其说是首要的。但无论如何自己的理论永远不要是封闭的,一定始终要“坚信”——我目前的观点肯定还是很浅薄的,肯定还有许多毛病。从而发自内心地欢迎他人的批评。同时,在评论别人的时候,也不该闭着眼睛自言自语,在我自己的博客上我当然有权“自语”,但跑到别人的地盘里去交流时还只顾着“自语”怎么行?那样的话就只不过是想炫耀卖弄自己的理论,而并没有真诚的交流讨论之意了。
我这个帖子谈的是康德哲学与当代科学哲学,楼上的发言与我所讨论的几乎没有关系,仿佛只是喊了一句口号罢了,喊口号没啥意思。
如果楼上对康德哲学有些了解,想在这里发表一些议论我是欢迎之至。
判断学院哲学与民间哲学有一条简易得有点夸张的标准——看看他是不是重视康德。再傲慢的当代哲学家也很少会无视康德。民间哲学爱好者们有一些是读了本《时间简史》或三五本科普书就仿佛懂了很多宇宙真理似的,有一些是读了两本尼采就仿佛把哲学看透了,有一些头脑中的哲学依旧是辩证法+唯物论……总之,我见过读过《时间简史》的民哲、见过读过尼采的民哲、见过读过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民哲,但真的没有见过读过《纯批》的民哲。要把一部纯批啃下来真是不容易的,但这告诉人们,哲学不是一门如此轻松简单的学问。反对康德不要紧,能说清楚康德为什么错了也是很见功夫的,暂时不碰纯批也没关系,至少先找一些公认的经典,耐心地啃一啃,要批判没关系,但不要不着边际地批判。读懂那些哲学家在讨论什么、抓住问题的要点,这是哲学的基本功。基本功都没有勤练娴熟的话,就去搞“统一”,至多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
丢小纸条
27 January 2007 17:35:47 http://blog.sina.com.cn/u/1262…
评论 / 与网志内容无关
信科学与讨老婆
2006年6月26日 科学
如果有一个人坚决不肯讨老婆,认为女人犹如蛇蝎不可接近,如何开导他呢?
首先,应该明确: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信条,若实在说不通,就应当互相尊重,并没有哪条真理说一定要讨老婆的。
但开导开导还是可以的吧,劝说不成再罢也好。
单身族的论点是:老婆对于好的人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单身汉也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甚至可以比许多有老婆的人更自由、更快乐等等。
这是没有错的,以多元主义的视角,讨老婆对于好的人生既非充分也非必要,并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有少数偏激的人进而提出:老婆是可替代的,老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不就是被窝里多个人嘛,弄个暖壶也一样。老婆与暖壶无本质区别。老婆的位置可以用暖壶,或者性机器,或者佣人,或者兄弟朋友等等取代,那就过分了。
站在多元主义的立场,我并不希望论证老婆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希望阐明老婆是“不可取代”的。也就是说,我并不支持老婆的“必要性”,甚至对于那些认为老婆必要的人,我也会提出反驳。但我要维护老婆的“特殊性”,努力对于说形如“老婆不过是……”的主张提出反驳。
如何阐明老婆的特殊性暂不详谈。随后,如果承认老婆是不可替代的,进而,我希望论证老婆可以是“好”的。因为如果老婆总是坏的,而老婆又不可取代,那最好的选择只能是拒斥老婆,不要讨老婆。然而,如果说老婆可以是好的,那么,她的独特的优点也是没有别的什么事物可以取代的。
让老婆成为“好的”有两点要求:首先,老婆自身的条件要完善、成熟、吸引人;其次,男方看待老婆的心态要端正。满足了这两点之后,讨老婆理应是好事。
当完成了这些说明之后,再如何劝说别人讨老婆呢?那是用不着的。讨老婆背后包含着某些在人类本性中的欲望。我们可以选择压抑那些欲望,同样可以拥有好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以其它方式释放那些欲望。但如果有一个好老婆,便可以更合理地、更恰当地满足那些欲望,而且讨老婆并没有严重的危害,况且还有更多的好处——你“何不”讨老婆呢?当你身边有一个好老婆时,又“何不”好好珍惜呢?
劝说不愿意讨老婆的人用的是“何不”,而不是“必须”,如果已经对老婆的特殊性、非危害性、有益性等做了足够的阐明,接下来,该讨老婆的自然会讨,仍然坚持己见的人也不妨对其尊重,用不着进一步的劝说了。
如果有一些人坚决不愿信科学,认为科学犹如魔鬼予人祸害,如何开导他们呢?
首先,应该明确: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信条,若实在说不通,就应当互相尊重,并没有哪条真理说必须信科学的。
但开导开导还是可以的吧,劝说不成再罢也好。
反科学者的论点是:科学对于好的人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科学(如阿米什人)也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甚至可以比许多信科学的人更自由、更快乐等等。
这是没有错的,以多元主义的视角,信科学对于好的人生既非充分也非必要,并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有少数偏激的人进而提出:科学是可替代的,科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不就是一个“宏大叙事”嘛,神话和童话也一样。科学与神话无本质区别。科学的位置可以用神话,或者占星术,或者神秘主义,或者宗教艺术等等取代,那就过分了。
站在多元主义的立场,我并不希望论证科学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希望阐明科学是“不可取代”的。也就是说,我并不支持科学的“必要性”,甚至对于那些认为科学必要的人,我也会提出反驳。但我要维护科学的“特殊性”,努力对于说形如“科学不过是……”的主张提出反驳。
如何阐明科学的特殊性暂不详谈。随后,如果承认科学是不可替代的,进而,我希望论证科学可以是“好”的。因为如果科学总是坏的,而科学又不可取代,那最好的选择只能是拒斥科学,不要信科学。然而,如果说科学可以是好的,那么,她的独特的优点也是没有别的什么事物可以取代的。
让科学成为“好的”有两点要求:首先,科学自身的条件要完善、成熟、吸引人;其次,人们看待科学的心态要端正。满足了这两点之后,信科学理应是好事。
当完成了这些说明之后,再如何劝说别人信科学呢?那是用不着的。信科学背后包含着某些在人类本性中的欲望——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薛定谔说得好:“我生于这样一个处境中——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也不清楚我是谁。这是我的情形,也是你的,你们每一位都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处境,并且永远都将如此。这一现实不能给我任何答案。我们热切地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但唯一可观察的只有身处的这个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这就是科学、学问和知识,这就是人类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自然与古希腊》,第96~97页)另外,对自然的美的追求、秩序的追求、确定性的追求等等都是人们最根本的愿望。我们可以选择压抑那些欲望,同样可以拥有好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以其它方式释放那些欲望——例如征服自然、“拷打”自然。但如果有一个好的、自由的科学,便可以更合理地、更恰当地满足那些欲望,而且信科学并没有严重的危害,况且还有更多的好处——你“何不”信科学呢?当我们身边有一个好的科学时,又“何不”好好珍惜呢?
劝说不愿意信科学的人用的是“何不”,而不是“必须”,如果已经对科学的特殊性、非危害性、有益性等做了足够的阐明,接下来,该信科学的自然会信,仍然坚持己见的人也不妨对其尊重,用不着进一步的劝说了。
科学正如宗教、艺术等等,对于整个人类文化而言都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们都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化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样,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对于每一个个人而言,科学、信仰、家人、老婆、朋友、事业等等每一样都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们都是不可替代的。
2006年6月26日
用宗教为科学辩护。
2006年6月22日 宗教, 科学
在刘老师博客上的回复: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3xscomment
对我而言科学的客观性和可信性是一定会去维护的,一个极天真的维护理由是:如果科学不可信、不客观,那么什么更可信、更客观呢,如果说世界上有可信的东西,那科学一定是最好的对象之一,除非是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靠的,彻底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都是驳不倒的。我愿意以类似于康德为宗教辩护的方式为科学辩护——宗教带给你以希冀,若不在宗教里,又能在哪里寄托希望呢?信上帝在理论上是无矛盾的、在实践上是令人满足的、这没有坏处,你“何不”相信?——我感觉这种看似软弱的方式恰恰是为宗教辩护的最佳方式,为科学辩护或许类似。这种思路看似幼稚,老师不要笑,简单和天真的思路不一定是最浅薄的。不然,用什么为科学辩护呢?无论是演绎逻辑还是归纳逻辑什么的,都是用科学本身的方法为科学本身辩护,这种辩护可能保证科学理论本身是自洽的,这相当重要,但在自圆其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自身辩护,就不能再用自己内部的方法了,这在逻辑上很明显:如果我为科学辩护的那套理论也是科学的一部分,那怎么也难逃循环论证啊。为科学辩护势必要用非科学的手段,为理性辩护势必要用非理性的手段。这种非科学的手段我看来无外乎两条:艺术的和宗教的。艺术的方式,就是用“美”来支持科学,这相当有效,许多大科学家正是因为对美的追求而不是对逻辑实证的要求在进行科学探索的,科学所揭示出的自然规律确实非常美,我对数学和物理学很有兴趣,我个人对科学之美很有体会;另一条手段就是宗教的手段了,用信仰来为科学辩护,这种方式在许多当代科学家那里其实已隐含地表达了,在宗教的名声还没有被搞臭的时代许多大科学家则是直白地表达的,但恐怕现在很少有科学哲学家会说得那么直白——用宗教为科学辩护听着就像是天方夜谭。但我觉得要想走出用科学为科学辩护的怪圈,不玩些旁门左道是不行的……
最新评论
古
23 June 2006 12:36:37
换一种说法,对科学的辩护不能只靠“纯粹理性“,最终还要靠“实践理性“。康德对科学哲学的贡献可不仅仅是一个“献演论”足以概括的啊!他的“物自体”、“纯粹理性/实践理性“、“感性/知性/理性”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关于“双非”的讨论——转贴早前刘老师博客上的文章和评论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双非”的讨论——转贴早前刘老师博客上的文章和评论
科学
关于“双非”的讨论——转贴早前刘老师博客上的文章和评论
2006年6月22日 刘华杰
那两个帖子我的发言竟将近1万字,几乎和原文与其它留言的总和差不多,自己看着都觉得自己太放肆了。不过好在老师们都是好人,应该能够包涵吧,虽然我不逛论坛,但在博客上写两句评论的同时又能与自己所欣赏或仰慕的人交流的感觉是很不错的。
“双非”原则及实例
http://blog.sina.com.cn/u/485e…
28 May 2006 18:27:46
“双非”原则及实例
刘华杰
“正确对于科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几年前我曾表述了类似的意思,朋友们也有引用,但没想到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可能以为这有损科学的形象。不满归不满,但还没有人真正反驳这一表述。
在意识形态意义上或者在科学实在论、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无疑是正确的代名词。科学与正确性之间也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科学与正确之间不能划等号。“1+1=2”、“温家宝是我国现任总理”、“东不是西”等等,都是正确的,但它们不是科学,这表明正确对于科学是不充分的。此外,根据波普尔的见解,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是由于它们原则上是可以被证伪的;历史上的科学从现在或者未来的眼光看,通常是错误的,如托勒密的天文学、牛顿力学等,现在看是错误的,但它们确实是标准的科学,有的现在仍然在广泛运用。科学上的许多模型的前提条件,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如理想气体模型,但是这些模型非常管用,能够用于计算、预测,是最优秀的科学实例。这表明,正确对于科学不是必要的。合理来当然有,正确对于科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现实社会中,许多联系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它们依然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科学/正确”这件事促使我构想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双非”原则:对于现实世界许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我们难以用纯逻辑学意义上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加以刻画;事实上许多似乎显而易见的充分必要关系,细看起来两者均无法成立,于是有“既非也非”的概括。
其实最早考虑双非原则,是多年前在看到《论证》这本杂志并听了陈嘉映先生的一个报告,大意是讲“哲学即论证”。论证,对于哲学,显然十分重要。尤其针对中国当前的哲学界而言更应当提倡论证。但是,按照逻辑经验论对概念下定义的要求(给出“精释”,即充分必要条件),“哲学就是论证”仅仅是一种偏见,不可能是一种精确的定义。因为有的哲学并不讲论证(至少不是现代意义上严格的论证),如老庄哲学(它们显然是不错的哲学),这表明论证对于哲学并不必要。另外,讲论证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哲学,如数学非常讲论证,但数学不是哲学,这表明论证对于哲学不充分。综上,论证对于哲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我让我的一个学生下上研究GMO(基因修饰生物)安全性与“实质等同原则”问题。 我曾让他考虑:a)此原则对于GMO食品的安全性是充分的吗?b)此原则对于GMO食品的安全性是必要的吗?c)当不安全的“结果”是由“小量”导致的之时,此原则是否失效?通常的所谓毒素通常都是小剂量但起大作用,如氰化钾,这东西不需要很多。某个有毒的蛋白,不需要很多,就足以致人死亡。此原则对这类情况如何应付?
我们俩讨论的结果似乎是,“实质等同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唯一得到FDA等认可的原则,但是它仍然有许多漏洞,它对于GMO的安全性,也存在一个双非问题,即它对于安全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2006年5月25日在北京“家乡亲”聚会,江晓原等大谈婚姻与爱情的关系。也触及了双非原则。我们不约而同地道出“爱情对于婚姻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的无奈结论。有爱情的婚姻当然很好,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大量存在。同时,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前者说非必要,后者说非充分。当然,理想上,我们仍然可以要求爱情与婚姻应当紧密联系。但是规范性是回事,描述性(实证性)是另外一回事,这也是传统科学哲学与SSK看待科学的不同视角。
“考上名牌大学”与“成才”的关系如何?显然也是“双非”的。
我猜想,“双非原则”有相当的普适性,当然它不具有必然性。“双非”是从严格的逻辑思维内部导出的一个悖论,它表明逻辑与现实有相当的差别,“重要性”并不等于“充分必要性”,甚至一点关系都没有。连最基本的充分关系和必要关系,在现实社会运用时,都要特别小心,在许多声称的(或者暗示的)逻辑充分或者必要关系实际上并不存在。不信的话,大家可以用“双非原则”分析一下许多领导人的讲话或者名人的若干论述。也可以用双非原则分析一下社会生活中“只要……就”与“只有……才”这类十分普遍的句子。
实际上,迄今我还没有发现一个真正的反例。
谁能提供一个反例我们讨论一下?
2006-05-28第一稿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 老蒋
29 May 2006 10:21:56
呵呵,俺提一个“元双非”命题:
逻辑推理对于现实实践,既非必要,也非充分。虽然很重要。
[匿名] 古雴
29 May 2006 13:16:48
我的反科学主义立场刘老师应该了解了,不过我还是经常要为科学说好话,我想提供一反例看看:
“正确”对于科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我很赞同,但它对于科学是“重要”的,为什么?我想提的是,“追求正确”之于科学究竟是否“必要”?
“绝对正确”是不可能达到的,但不可能达到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甚至不可能追求,我曾举纯净水厂为例:制纯水的工艺再如何精良,也不可能制出“绝对纯净”的水来,纯水厂的产品总是混有空气等杂质的水,但是如果一个工厂不“追求纯净”,那还配称为纯水厂吗?如果老板说:“得,横竖总是排除不了二氧化碳,干脆我往里头多充点罢了”——那他做出来的就叫碳酸水,而不叫纯水,消费者区分纯水和汽水的能力还是有的。
虽然没有绝对纯净的水来参照,但何谓纯水、何谓不纯,是有相对的标准的,以两百年前的工艺制出的纯水为标准放到现在是不行了,但始终不变的是——如果一家厂不希望它制出的水是“越纯净越好”的话,那就不配称之为纯水厂,顶多是饮料厂,这恐怕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的。
那么,问题就是:虽然没有“绝对正确”,那么有没有“相对正确”呢,这当然是个问题,但是假如我们承认有“相对正确”,那么,如果一项“事业”不以“正确”为“好”——也就是不“追求正确”的话,这项事业能配得上被称做“科学”吗?艺术就不追求正确,所以它一定不是科学;而一部分宗教和哲学也追求正确,所以说追求正确不是科学的充分条件,但可不可以说这是科学的必要条件呢?
我这里指的科学是作为一项事业来谈的,固然有些个人可能并非以“追求正确”为要求而得到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有可能被吸纳进“科学”里,但是之所以某些东西能被吸纳入科学,还是因为科学是“追求正确”的。
“只有追求纯净,才配称纯水厂”、“只有追求正确,才配称科学”——这些算不算反例呢?
[匿名] 古雴
29 May 2006 14:05:09
其实,提科学必须是“追求正确”恰恰正是要反对以为科学是“正确”。可以哲学作比:
哲学正是“爱智慧”,也就是“追求智慧”,从一开始,爱智者就是与智者相区别的,智者——那些自以为拥有智慧、拿智慧炫耀卖弄的人——不是哲学家,或者至少不是好哲学家(他们也以智慧为“好”,不过是自以为已然拥有了)。哲学家恰恰是“自知其无知”的人。恰恰是不知道什么是智慧、甚至不知道智慧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正因为不知道,所以要追求、追问、追索。
科学源自哲学,哲学所追求的智慧包含真、善、美等各种意义,而科学独从“求真”这一路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说科学、宗教、艺术和哲学殊途同归,也是这个道理。正如哲学是“爱智慧”,科学理应是“爱真理”、追求真理、追求正确。好的科学恰恰不能是以真理、以正确自居的,正如爱智者与智者的区别那样,拿自己作为真理、作为正确的标准来卖弄炫耀,就不是好科学。所以我认为提出科学是“追求正确”,是相当重要的。
[匿名] ME
29 May 2006 18:49:26
很好。我非常赞成你说的“科学追求正确”,这与哲学爱智慧一样。
你对哲学与科学的对比,我成赞成。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如何界定“相对正确”?我以前也想过,但没想好。除了社会学层面定义好与坏、程度不同之外,在认知层面能否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科学哲学曾讨论过“似真”,但好像也不足信。我也考虑过用实变函数的测度理论和概率论来描述这种事情,但均没想好。
[匿名] 古雴
29 May 2006 23:20:08
关于“相对正确”,首先,退一步讲:即便说不存在相对地比较“哪个更正确”的标准,科学也仍应是“追求正确”的,正如哲学家们对何谓智慧的标准各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但是对智慧的定义是什么、智慧的标准是什么这些追问本身也是“追求智慧”的一部分,可以认为科学发展中的真理标准可能是发生着变化的,但对真理标准的调整本身也是追求真理的一部分,总而言之科学以“真理”为向往,这一点即便是在说不清衡量真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也不矛盾。
当然,我们感觉到科学确实是在“进步着”的,这种感觉很真实,哲学和艺术的发展则相对而言并不带给人们“进步”感,“进步”——至少是令人感觉到进步,令人感觉到似乎是越来越接近真理——是科学的特色,这一点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进步感”?这个问题难以回避。
我觉得科学至少在两个方面看是有着明显的有方向的“进步”的:
其一是经验的累积总量的扩展,古代人能看到、接触到、观测到的东西,现代人大都也能触及,但现代人所能观测的事物、所能触及的地方,明显要多于古人。如果说知识源自经验,那么现代人的“经验”应比古人丰富。虽然说现代人对自然的视角可能会遗忘掉许多东西,但总的来说难以否认现代人的经验更为丰富这一论断。
其二是对经验的统合力,现代科学希望用更少的理论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各种经验信息被作为一个庞大的整体的科学组织起来,互相联系、互相支持。古代人绝想不到太阳东升西落与苹果落地背后的法则可以是一样的。
以上所说的亮点,也就是以“系统”的标准来衡量科学的进步,越“系统”则越“正确”,系统包含以上的两个意思:“庞大”和“联系性、协调性”。这是从粗的方面说科学的进步,而且,在这里我是用科学来解释何谓“正确”,这恐怕导致循环说明——科学追求正确,而所谓正确却又是靠科学来定的……但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科学还有某几条信念为支撑的,例如相信自然的统一性、和谐性,相信越普适则越接近真理,也就是说,相信“科学越进步就越接近正确”——这是一条不错的信念,正如信仰上帝那样,这种信念绝对无可厚非。正因为科学的根基处需要靠“信念”来支撑,所以,科学也应该对例如宗教等其它形式的信念报以宽容和体谅。这是我的想法。
另外,科学的一大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其“进步感”或者说进步性,因为人类的其它事业如宗教、艺术、哲学,其给人的“进步感”远远不及科学,因此科学自然成了人类智慧的一项骄傲的成就。人类的智慧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深邃的星空一样,人类的智慧也是可爱的、美妙的。我本人绝不仇视人类,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赞美人类的智慧,所以科学作为一项可以被夸赞的成就,也是十分可爱、可敬的。似乎跑题很远了…………
[匿名] 李侠
29 May 2006 23:42:39
这是一个很有创见的想法,如此一来,很多被认为神圣的东西,也就被恢复原貌!当场胡乱举两个例子:
名牌服装对于一个人的气质来说即非必要的,也非充分的.(正例)
水(空气\食物等所有维持生命存在的必需品)对于生命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反例)
[匿名] ME
30 May 2006 07:01:06
李侠好!
我对反例很感兴趣。不过,我仍然能够找出小问题。
1)你的括号中用了“必需”两字,有点特别,已经有必要条件之意。
2)水本身对于生命可能是必要的(这也要仔细研究),但不是充分的。也就是说,只给俺家的狗喝水,是维持不了它的生命的。于是,反例根据此条有一半已经不成立。
3)水对于生命是否必要?这事很复杂。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还讲,也许很有道理(也不尽然,见下文)。如果宇宙中有其他生命形式,它们未必需要水。数字“人工生命”则更不需要水。
可以狡辩的是,地球上的生命,不喝水也可以维持。比如喝牛奶!或者多吃包含H2O成份的任何物质。
总之,“水”这一特称,局限性太强。那么换种表述是否可以避免这类事情呢?也不行。语言是有限的,任何限定都有漏洞。以至于我们在最严格的意义上不得不承认“水对于生命不是必要的”。注意这句子并不与下述情况矛盾:维持某种生命时利用了含有H2O的某种物质。
[匿名] ME
30 May 2006 07:04:06
另外,对于李侠括号中的一项内容:
食物对于生命,显然也不是必要的。如可以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因为没有提维持多长时间等。
当然,食物对于生命也不是充分的,食物充足也死人。
[匿名] 古雴
30 May 2006 09:32:16
找必要条件其实不难。改动一下,我说“能量的摄入之于生命是必要的”、“消耗能量之于维持机械运转是必要的”,总没啥疑问了吧~?
[匿名] 李侠
30 May 2006 13:14:51
问好华杰老师和楼上诸位朋友!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上课回来看到大家的建议很好,的确找到一个标准的、严格的反例有些困难,不过还想实验一个,共大家批判: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双非原则的成立也是基于人类的认识,换言之,寻找反例也局限在人类认识的界限内,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A.基因对生命来说即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
反例的难点在于寻找条件的充分性的满足,比如上面的例子可以说成:存在基因一定存在生命,反之有生命的一定要有基因(充分部分)。不多说了,临时想起一些想法!
问好楼上各位朋友!
[匿名] 古雴
30 May 2006 17:07:07
基因一例明显不妥。关键是基因指什么?如果基因指DNA片段,那么显然病毒等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就没有基因。如果说基因泛指一切遗传物质,那还不如说“遗传对于生命是充分必要的”,否则就说不清“基因”究竟是什么。另外,为什么存在基因就一定存在生命?在试管里把细胞里的DNA分子“抽”出来,那单独一根DNA算生命吗?一根DNA只是一段信息,没有RNA、没有蛋白质,它不能复制,是死的,算不上生命,那它就不再是基因了吗?
在科学中找充分性却也不难,试举一例:“温度差对于热传递是充分也是必要的”
[匿名] 古雴
30 May 2006 17:14:40
以人类目前的认识来说的话,科学上的充分必要的断言还有很多,再举一例:“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不过讨论这些例子似乎没啥意思。
[匿名] 李侠
30 May 2006 17:52:52
古兄举的例子果然漂亮,学习了!
不同意阁下这样的观点:寻找这样的例子在下认为有意义.原因是如果华杰提出的双非原则只是少数,那么这个原则就无法突破传统意识的包围;相反,如果充分必要的是少数,那么双非原则就具有重大意义.它让我们看到,我们认识中对某些神圣事物的认识盲区。如果科学都这样,那么还有什么是我们想象中充分必要的呢?
先从科学上做起!哈哈哈哈
问好朋友!
[匿名] 松哥在此
30 May 2006 22:10:45
李侠也来凑热闹:)
俺出了两本书,是你来取呢,还是俺给你寄呢?
关于双非原则,俺补充一个:
肉食对于健康,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匿名] 松哥
31 May 2006 00:15:14
突然想到松哥的胡须,好久不见,很想念,有机会一定一起喝两杯!拜托,兄台大作请给俺寄来吧,最近没有时间到外地,一直在围墙里上课!哈哈哈哈,再次问好!
[匿名] ME
31 May 2006 08:10:47
近似的充分条件在科学中似乎很多。但那没用。我们现在就认死理,严格下去。于是,很难找到。
松哥的例子很好。俺要收入。
古对基因例子的反驳很好。不过,对于你提出的好像颇严格的例子:“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我觉得仍然有问题。
必要性成问题。一块放在那里不动的吸铁石自身就能产生了变化的电场?
[匿名] 古雴
31 May 2006 09:54:12
以人类目前的知识而言,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没有错。一块放在那里不动的吸铁石之所以有磁场,是因为内部电荷的定向运动——由于磁石的特殊分子结构,内部的电子运转的方向有统一性,因此累积叠加从而产生了宏观的磁场。究其本质,仍是“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之理。所谓电流产生磁场,仍是运动的电场产生磁场的原理。
迄今为止科学并未发现或认可“磁单极子”,若有磁单极子,应不能说是运动的电场产生。但目前而言,这个充分必要条件是正确的。
[匿名] ME
31 May 2006 10:58:45
还是可以质疑:)
“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与“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是一回事吗?
按现在的科学,世界上有4种基本作用(弱、强、电磁、引力),对我们人类而言电磁作用最为广泛,我们宏观世界差不多都是它来控制的。理论上,“电荷”及其运动无处不在,为什么不是到处都有磁场?磁现象的微观电子运动成因只是一个管用的假说,对于我们现在谈论的双非条件问题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不能混起来谈。当我们说“场”时,是在同一个平面(层次)上谈问题。一块静止的磁铁所能产生的“变化的电场”在哪里?
老蒋
31 May 2006 11:13:07
古兄非寻常人也。
对于科学这样的实践,描述与规范都很重要。华杰似乎不太涉及规范性。
李侠兄,我在书店里买不到您的大作,是否应该给在下寄一本呀!
华杰的正面主张不够清楚,应该更严格地界定。这篇文章的题目也许可以改为 “充要”与“重要”。
[匿名] 古雴
31 May 2006 11:59:19
蒋老师说过了……我只是仗着年青,有点放肆,希望老师们见谅。各位老师叫我小古就好。
对科学断言的质疑是无止境的,要质疑到底的话一直可以把因果性什么的都质疑了;如果说那些科学解释都是“假说”,那么有什么不是假说呢?那样似乎有点过头了。无论如何,用微观现象解释宏观现象是有效而可信的。之所以不是到处都有磁场是因为大多数微观上的磁效应相互抵消,电磁统一理论就是把一切磁场解释为电场,它确实很成功、很可信,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那样可信。“消耗能量是维持机械运转的必要条件”也能质疑吗?——当然也能,但值得去较真下去吗?我觉得该信服时还是信服吧,在讨论不同的话题时,坚持怀疑的程度有所不同,在休谟那样对人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时,确实可以一疑到底,但休谟不还是相信习惯的不是?
在现实生活中、在日常语言中,没有真正严格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要说明这一观点,那不妨适度地承认科学中存在着一些严格的东西,如果整个先把任何意义上的“严格”都质疑掉了,那么再回头来讨论在日常语言中严格性问题就显得没意思了。如果要指出某一种论断是不正确的,应该需要肯定存在着某一些正确的,至少是更正确、更严格、更可靠的论断,如果不限制质疑,把一切“正确”和“严格”都否定掉了,再去说某一断言不正确,就缺乏说服力了,同样是有可能质疑的事情,“电磁学”与“月球不是绿奶酪做的”这两个断言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在一般的讨论中,科学断言当中的一些底线的东西是应该也值得承认的,例如“永动机不可能”等,而微观的电荷运动产生宏观的磁场这一解释看来确实严丝合缝、铁证如山……在一定的时候“停止质疑、接受共识”,应是一种健康的态度,这样才可以保证对其它论断的质疑不至于陷入混乱;否则质疑一切、否定一切,等于什么也没否定。
wildflora
31 May 2006 12:18:07
你说的都对。但是在讨论哲学问题时我们就得“装傻”一点,最好从某个前提出发一直推论下去,直到遭遇困境无法再前进。事实上,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们真的信仰什么具体的主张,我们只是发问、再发问。休谟同志其实并不信抽象理智(understanding)的推理,在生活中他与我们一样。但唯有这种推理过程的训练,才挂上了哲学的招牌。休谟的人性论反而对后人影响不大,其哲学(他所反对的那种思维)却是后人重视的。我们应当向蒯因学习。但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是哲学的榜样。
辩证法的好处是解放思想。坏处是走不远。
但现实中人们(意识形态更如此)辩证法的解放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走不远的毛病却实实在在。分析哲学一开头就显得荒唐,但它一步一个脚印,确实在细节上丰富了人们的见解。
wildflora
31 May 2006 12:21:11
老蒋:
对不起。李侠兄送你的书一直放在我的车后厢中,好像在去柏林寺的时候我告诉过你,但忘记给你了。下次一定想着跟我要,今晚林先生的讲座你来听否?也向李侠致歉。
[匿名] 李侠
31 May 2006 14:05:31
哈哈哈哈,华杰兄,你这里真热闹啊!可以开沙龙了,老蒋\松哥都在,晚上八点开会!哈哈哈哈。响应华杰老师的建议:向休谟同志学习!想蒯因同志学习!顺便纪念端午节!
另外,古兄的一个说法很好!“追求正确”,在我看来至少这是科学的一个姿态!想到范.佛拉森的说法:科学的目标是为我们提供具有经验适当性的理论,理论的接受仅仅与相信理论具有经验适当性的信念有关。
如果这样处理,那么科学就不具有中国人信念中赋予的的神圣性,反而接近科学的本真状态。科学只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种便利的工具而已。没有必要作什么都以科学的名义。我们可以拥有道德的名义、可以有历史的名义、可以有美的名义,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公平与民主的社会。也打破了思想的教条!
华杰的双非原则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果能够证明科学既非通常意义上的既必要的又充分的,则从对科学的信念底部瓦解了这个这个冒似正确的断言。所以寻找反例不容易,也是本原则成功的一个标志。相反,如果反例很容易找到,反而证明华杰的双非理论存在严重的困难。
下午上课,先聊到这里!祝各位朋友吉祥!节日快乐!
哈哈哈哈,上课去了!
[匿名] 老蒋
31 May 2006 17:08:45
晚上去不了,因为还要去上课,真是“谁叫你不幸教在清华”?
古君上边的说法似乎搞混了两种不同层次。
1,要想有意义地怀疑,必先肯定。这是正确的,深刻的。从语言的意义立言。
2,“在休谟那样对人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时,确实可以一疑到底,但休谟不还是相信习惯的不是?”这是谈的理论和实践的不同。我们这里玩的是理论,讲究的是逻辑严格性,而非实践的有效性。
[匿名] 古雴
31 May 2006 18:04:45
蒋老师说得不错,“要想有意义地怀疑,必先肯定。”——这正是我想说的。
但是,我还有一个意见:我们不要陷入“理论—实践”对立的二分法,好像我们要么是在实践的有效性上谈问题,要么就是玩理论,而且似乎在理论上谈问题就一定是在绝对的逻辑严格性下面谈问题。一极是讲实用、讲效果,一极是将理论、讲逻辑;讲效果时一讲到底、要讲逻辑也一讲到底,只有非此即彼的两种玩法?这是我不同意的。
即便说是谈理论,逻辑的理论与科学的理论也是两个层面,谈科学理论无法光从逻辑上讲清楚,但如果说这意味着只剩下从实用上谈问题这一种选择,这未免过于绝对。
是否玩理论就必须把逻辑严格性贯彻到底、从不放松?
单玩理论也有逻辑的玩法、科学的玩法、哲学的玩法;单讲实践也有实用主义的讲法、工具主义的讲法、辩证法的讲法等等。
谈逻辑时要求严格性——谈科学时讲究可靠性——谈哲学时注重合理性——谈实践时追求有效性等等——这些是不同的层次,逻辑上的严格性对科学上的可靠性有支持,但是做不到逻辑上绝对的严格,也可以在谈科学时分辨可靠不可靠;并不需要完全遵从科学,也可以在谈哲学问题的合理不合理。同样地,指出某一论断在哲学上不合理,并不必然要彻底地回到逻辑去分析,在逻辑上不绝对严格可以作为一项哲学论断或日常生活的断言之所以不合理的原因,但不用总是执着过深,在讨论的语境和针对的对象不同的情况下玩理论有不同的玩法。
我提休谟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大概是想说不用总是怀疑到底吧。
http://blog.sina.com.cn/u/485e…
(续)
二、“双非”集普遍存在的根源与意义
我想,先小结一下再往下面讨论。
前一节小结:
对于“双非”问题,江晓原老师立即提供了两组新的支持案例:“财富对于幸福既不充分也非必要;天分对于成功既不充分也非必要。”晓原还指出:“从理论上说,应该存在着无穷多个组,组成一个‘双非’集合。”看来,有必要积累一下常见的双非组合,其意义后面再说。
田松补充说:“肉食对于健康,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正好符合松哥当下生态素食的理论与行动。
蒋劲松则提供了一个“元双非”命题:“逻辑推理对于现实实践,既非必要,也非充分。当然很重要。”略有一点费耶阿本德的味道。
李侠则提了一正例一反例。“名牌服装对于一个人的气质来说既非必要的,也非充分的(正例)。”“水(空气\食物等所有维持生命存在的必需品)对于生命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反例)。”接着李侠又尝试性地给出一个反例:“基因对生命来说即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不过,这两个反例都立即被相对容易地反驳了。
古雴同学从多角度考虑了双非问题(其中涉及科学本性的部分很复杂,在此不谈了),似乎轻松地总结道:“以人类目前的认识来说的话,科学上的充分必要的断言还有很多,再举一例:‘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不过讨论这些例子似乎没啥意思。”我回应:“必要性成问题。一块放在那里不动的吸铁石自身就能产生变化的电场?”
古同学论述说:“以人类目前的知识而言,‘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没有错。一块放在那里不动的吸铁石之所以有磁场,是因为内部电荷的定向运动——由于磁石的特殊分子结构,内部的电子运转的方向有统一性,因此累积叠加从而产生了宏观的磁场。究其本质,仍是‘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之理。所谓电流产生磁场,仍是运动的电场产生磁场的原理。迄今为止科学并未发现或认可‘磁单极子’,若有磁单极子,应不能说是运动的电场产生。但目前而言,这个充分必要条件是正确的。”
俺狡辩如下:“‘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与‘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是一回事吗?按现在的科学,世界上有4种基本作用(弱、强、电磁、引力),对我们人类而言电磁作用最为广泛,我们宏观世界差不多都是它来控制的。理论上,‘电荷’及其运动无处不在,为什么不是到处都有磁场?磁现象的微观电子运动成因只是一个管用的假说,对于我们现在谈论的双非条件问题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不能混起来谈。 当我们说‘场’时,是在同一个平面(层次)上谈问题。一块静止的磁铁所能产生的‘变化的电场’在哪里?”
顺江老师的思路,“双非”集确实很多。在纯自然科学中,硬找双非集,可能稍困难一点(但也不是不可以找的!),但在日常生活世界,在自然语言中,双非现象确实是普遍存在的。
为什么人们把本来不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说成是或者暗示成充分必要条件呢?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暂时不回答它,而要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解释一下,何以双非集普遍存在。
我认为双非集产生的根源在科学哲学的层面讲至少有两个:(1)其他情况等同(Ceteris paribus)句;(2)亚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或者多重实现(multi-realization)。
对于(1),由于“其他情况等同”假定通常是没有保障的,于是充分条件很难描述。以划火柴为例,如此简单的事情,却不能说得圆满。无论把前提描写得多么严格,也可以找到漏洞,使得摩擦火柴头后火柴不能够被点燃。理由多极了,如用力不够、潮了、周围没有氧气等等。
对于(2),亚决定性指经验、证据、数据对于假说、理论不是充分决定的,某一时刻的科学假说,可以做到与当时拥有的数据兼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可行的假说不存在。完全有这种可能:还存在若干个甚至无穷多个假说,能够同样兼容已有的数据。这表明,假说对于数据来说不是必然的。原则上,任何一个具体的假说都不是必要的。(现实中当然不会这样,我们是沿数理逻辑的思路前进) “多重实现”是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中的概念,也可借来用以说明非必要性。
综上,Ceteris paribus提供了非充分性的无穷源泉,而亚决定性或多重实现提供了非必要性的多种可能性。两者合起来就可以大致说明为什么习惯中的充要条件其实是不精确的、有问题的。
“双非”质疑的意义何在?
它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批判的方法、一种解放的方法、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创造方法论”。
创造是无中生有,本没有具体可用的切实方法,但方法论还是有的。为什么说双非有利于创新?
创新的第一步是想别人所没想,在不生疑处生疑。举几个例子:
(1)纸-印刷-书;
(2)火箭-飞船;
(3)吃饭-活着;
(4)烧火-取暖;
(5)社会主义革命-过上好日子;
(6)背单词、背语法-学英语;
其中,书可以不用纸来印,如电子书。理论上飞船也可以不用“火”来推动,通过向外喷射压缩的常温气体或固体也可以推动飞船。也可以设想人不吃饭而活着,比如注射营养,再比人让人完全数字化,只供能量(如只给电)就成了。按某种还原论的想法,让人花大量时间吃各种美食完全是瞎折腾,每天给几度电就结了,领导干部吃得多就多给几度电算了。楼房未必要烧锅炉,也可用太阳能。等等。
李侠还讲了其他方面的意义。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 古雴
31 May 2006 14:37:35
我想说的问题是:刘老师要表达的立场是什么?如果想表达“双非的实例有很多”、“双非普遍存在”、“人们经常把本来不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说成是或者暗示成充分必要条件”
——如果想表达的是这个意义,那么不至于说一定要把一切充分必要条件都否定掉,质疑得太过了,把一切都质疑了,等于什么也没有质疑。即便是哲学上的讨论,也讲究与上下文和语境的关系,哲学可以也应该怀疑一切,但不代表说在讨论任何问题时都怀疑一切。
如果说不存在任何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拒绝任何充要条件的实例,那么,要说明为何“人们经常把本来不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说成是或者暗示成充分必要条件”那就太轻松了——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真正的充分必要条件嘛,那么只要有人提到充要条件,那一定是不妥的。但这样的话,对双非原则原本所要表达的意义反而有所削弱了。
不妨承认:确实有一些场合下,宣称某事是某事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是妥当的——有妥当的用法才有不妥当,要是无论怎么用都不妥当,那就是词语本身的不合理,而不是使用词语的不妥当了。那么,刘老师的意思究竟是要否决掉这两个词被合理地使用的任何可能性,还是主要是想揭示它们经常的被误用的现实情况?如果我们的侧重点在后者,那么适当接受一些关于充要条件的合理提法反而是对我们立场的支持而不是否定。
[匿名] 古雴
31 May 2006 15:11:36
如果说在自然科学的众多论断中仍找不到一则“充分必要”的合理使用的实例,对我们的立场来说是不利的而不是有利的!
如果说不存在“充分必要”的实例,那么,我可以这样说:我承认,日常语言中的“充分必要”在逻辑上可能是不严格的,说“充分必要”只是一种习惯用法,我说“肉食之于健康是充分必要的”所表达的意思与“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分必要的”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我承认,它们都不是绝对严格的,都可以质疑,但我说“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分必要的”挺科学的不是?挺可靠的不是?说“肉食之于健康是充分必要的”不是绝对可靠的没关系,反正我的意思是这和“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分必要的”差不多可信嘛!或许充分必要这词儿不好,但反正你说变化的电场与磁场是什么关系吧~?你说它们是什么关系那么我说肉食与健康就是什么关系……
——但这是我们的立场所希望达到的意义吗?我们是要质疑电磁学?还是主要只是想揭示日常中那些不妥当的用法?
我们应该承认,说“肉食对健康是充分必要的”比起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的合理性是不同层次的——刘老师也谈到“层次”,即便宏观与微观之间没有明晰的界限,但刘老师还是能说那是“两个层面”,那我这里更需要强调“层面”的问题,“肉食对健康是充分必要的”与“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的问题正是不同层面的。当我们要强调揭露出“肉食对健康是充分必要的”的不合理和不妥当时,承认“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分必要的”之合理性和妥当性是重要的,否则将陷入立场的混乱。
[匿名] 老蒋
31 May 2006 17:23:49
[蒋劲松则提供了一个“元双非”命题:“逻辑推理对于现实实践,既非必要,也非充分。当然很重要。”略有一点费耶阿本德的味道。]
俺“元双非”的意思是:
1,在逻辑层次上支持小古同学。
2,在科学实践层次支持华杰,即[我认为双非集产生的根源在科学哲学的层面讲至少有两个:(1)其他情况等同(Ceteris paribus)句;(2)亚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或者多重实现(multi-realization)。]
3,方法论层次上支持华杰,应该打破常见联系的必然性,当然也承认常见联系的某种高盖然性。 (这个层次是看到华杰的新表述后才想起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充要条件是一种逻辑联系,而我们常说的重要联系则是一种实践性的关联,有与境、背景,有相对性的功利性的判别标准等等。华杰突出二者的关系的不一致性是有功的。
这就是我要标榜我的双非是“元”双非的原因所在。
[匿名] 老蒋
31 May 2006 17:34:09
俺再构造一个“自反双非”命题:
证明“正确”对于“科学”,既非必要,也非充分,虽然很重要;
以及证明更普遍的“重要”既非必要,也非充分,虽然很重要;
这些结果对于批判科学主义而言,
既非必要,也非充分,虽然很重要。
[匿名] 古雴
31 May 2006 18:45:50
我并没有任何与刘老师相反的主张,事实上我的目的是想支持刘老师。
我提出的是:
诸如“财富对于幸福既不充分也非必要;天分对于成功既不充分也非必要。”——这些命题以日常语言来探讨足矣。
而诸如“DNA之于生命既不充分也非必要”之类的命题,则以现有的科学认识来探讨足矣。
而“能量差是热传递的充要条件”、“变化的电场是产生磁场的充要条件”等,是现有的科学所支持的命题,只能从逻辑上不绝对严格去反驳它们(我认为不必非得反驳)
刘老师说——大家可以用“双非原则”分析一下许多领导人的讲话或者名人的若干论述。也可以用双非原则分析一下社会生活中“只要……就”与“只有……才”这类十分普遍的句子。
——如果说是分析那些社会生活中对“充分必要”的误用,则大可不必杀鸡用牛刀,祭出休谟之叉来。
认为“在那些最成熟的科学论断中说充分必要也是不妥的,那更何况在日常生活中呢”——这种思路似乎很合理,但事实上,对成熟的科学论断的过度质疑非但无助于阐明“日常中经常误用”这一主张,反倒使此主张的力度有所削弱了。
“财富多一定更幸福”与“能量守恒”两者在严格的逻辑下都是“可疑的”,但如果把两者放到同一层次上,都用逻辑的严格性去反驳,则反而是削弱了对“财富多一定更幸福”之反驳的力度。对两者分别提出质疑都是有益的,但是最好以不同的方式谈。而在我们刚才的讨论中,并没有注意区分。我的意思是在反驳“财富多一定更幸福”时不用过多地在逻辑学里钻。
[匿名] 古雴
31 May 2006 22:39:58
关于“为什么人们把本来不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说成是或者暗示成充分必要条件呢?”我随便谈些看法。
我觉得这里头反映了现时代的某个问题,具体说不好,姑且称之为“唯逻辑主义”(逻辑至上主义?),可以理解为科学主义的一部分,或者一种形式。
就像科学主义总是有意无意地用科学的视角看任何问题,唯逻辑主义的特征是陷于逻辑学的思维而不可自拔。
比如科学主义会不能接受难以测量、不能定量定性分析的,也就是科学上讲不清楚的东西,对那些东西要么拒斥、要么强加简化。而唯逻辑主义的思维是,一切语词都要往逻辑学上套,对逻辑学说不清的概念则经常被强加简化。
例如“重要”,“密切联系”这些概念,在逻辑学上怎么讲?讲不清楚!逻辑学上讲得清的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非此即彼”等等,这些概念较容易进入人们的思路。所以,人们自然会经常不自觉地用那些逻辑上很清楚的、容易接受的概念,去理解那些逻辑上说不清的关系。什么叫“重要”关系?搞不清!“充要关系倒是清楚得很,于是人们便更倾向于、更习惯于用“充要关系”来理解事物间的关系啦!
尤其在数理逻辑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情况下,唯逻辑主义更是特别盛行。正如科学上的“还原主义”——强调把各种现实问题先还原为科学问题、把生物学问题还原为化学、把化学还原为物理学,似乎只有还原为物理学的理论,才算深刻,只有用物理学来讨论问题,才最高级。而另外一种还原主义的路线正是以逻辑学为终点——把各种现实问题、哲学问题统统朝逻辑学,尤其是朝数理逻辑上还原,似乎不还原到逻辑上去,便不够深刻,便不算玩理论。
我不反对还原论,科学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物理学是基础,确实是极重要,把其它理论向物理学上还原的努力并不错,只是不宜绝对化。而谈论哲学时,要保证观点环环相扣,也需要把思想组织起来,形成体系,逻辑学则是最根基的、确实很重要,但也不宜绝对化,好像对任何一个具体话题不扯向逻辑学就不够劲,那就过头了。
充分、必要、如果则、只要就、只有才等等,原来都是日常的语言,而在逻辑学崛起之后,这些概念似乎成了逻辑学的专利!似乎“充分必要”只能在逻辑学或数学上谈论了,在日常语言上合理地使用这些语词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了!
“只有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收获”——这些日常语言都是多么“健康”啊,这里的用法不妥当吗?在日常语言中,甚至在科学理论中,竟都找不到一则“双非原则”的反例?这是件悲哀的事,这表明对“只要就”、“只有才”、“必要”等概念的使用权已被逻辑学独霸了。
我觉得,双非原则所揭示出的,与其说是日常语言的错误,不如说是揭示出了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匿名] 古雴
31 May 2006 23:05:46
总结一下,然后去赶论文……
刘老师的双非原则可能想说“充分必要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严格”的,在这方面我赞同刘老师。
但我在谈论的却是“充分必要条件”经常被“不妥当”地使用了。
用“不严格”来论证,打击面太大。而在我看来,尽管不绝对严格,但“充分必要”是有许多“妥当”的用法的。
例如我认为说“正确之于科学是充要的”不妥当;而说“追求正确之于科学是必要的”妥当。
“DNA之于生命是充要的”不妥当”;而“能量差之于热传递”、“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妥当。
“金钱之于幸福是充要的”不妥当;而“知足之于常乐是充要的”妥当。
“天才之于成就是充要的”不妥当;而“努力之于有所收获是充要的”妥当。
“逻辑上绝对严格之于妥当地说话是充要的”不妥当;而说,“要想有意义地怀疑,必先肯定。”妥当。
……
[匿名] ME
1 June 2006 01:41:27
哈哈,言重啦!
我没有指望自己能够碰巧撞上一条什么十分普遍的东西,俺只是练习一下。我也相信充分条件可能存在,但是我眼前见到的大多经不起推敲。
我当下的任务就是挑骨头,没有骨头也要找!如果真有哪几个经受住了挑剔,回过头来大家可以研究一下这样的命题是啥样子,有什么特点。
我也真希望,人们轻松举出一堆反例,把双非原则只限制于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但现在看,还没限制住。
[匿名] 古雴
1 June 2006 02:26:29
关键问题是您想用什么来推敲?要是用休谟之叉、用彻底的怀疑主义,那天底下还有啥玩意能经得起推敲的?甚至排中律也可以推敲呢!把一切都推敲了,反而把推敲的意义大大降低了。谁能反驳得了休谟之叉?太困难了!要是您不对您用来“推敲”的工具自我限定一下的话,那就太霸道啦,别人连提反例的机会也没有。
“知足之于常乐是充要的”“能量差之于热传递是充要的”——这些命题如何推敲?(我知道可以推敲,要我推敲我也会,问题是想知道您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推敲?这样的推敲是否只是倒向怀疑主义?质疑到底究竟对提出建设性意见有何助益?)
彻底的怀疑主义是永远驳不倒的。挑骨头挑绝对了必自陷于怀疑主义,刘老师所谓“没有骨头也要找”的立场,是否已经倒向彻底的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不好玩。
wildflora
1 June 2006 14:01:27
无非是坚持讲道理,不讲横理。如果人们认为哪一步有问题,要停下来,随时可以停下来,细细考虑。不能事先决定该不该停下来了。
“知足之于常乐”在现实生活中颇有道理,但它显然不是严格充要的。大家可以自己检验一下。
“能量差之于热传递是充要的”的充分性不合适,比如A、B两个容器,A与B中气体的温度不同,但A与B中间有一不导热的隔板。
如果认为这有点不讲理了,那么还可以提出更强的反驳:能量差在物理意义上也确实不必然导致热传递,如电子绕核运动,各电子的能量不同,它们之间有能量差,但稳定的原子中一般并不发生热传递现象。
你可能说了,这是特殊情况。但是这样原情况可能很多。如果不加限定的话,随便说说,在严格的意义上就有问题。
偶再次重复:挑骨头并不意味着在日常意义上我怀疑一般的命题。我只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对于声称毫无问题的命题才硬挑毛病。如果人们不是以严格的意义讲绝对正确的大话,我们自然没必要找人家的麻烦。
另外,要注意提出双非原则的同时,我一再强调“双非,但关系仍然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不是一味地怀疑和否定。
以上我们讨论是做一个小实验。做实验当然就要彻底。
[匿名] 古雴
1 June 2006 18:02:01
刘老师的双非质疑我是很支持的,小小的异议只是在于希望在于希望刘老师站稳立场。刘老师关于双非质疑的“意义”的理解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在最后那段说它是“批判的方法”、“有利创新的方法”等等那些意义中,把双非原则用“怀疑精神”一词置换,意思几乎丝毫不改。
问题就是:提倡双非原则是不是就是提倡怀疑精神,不过是提倡怀疑精神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那不是什么新观点,很多科学家都提:怀疑精神是批判的、创造的、是科学精神。当然,许多人在提怀疑精神时也提到“接受”对于科学也同样重要。
怀疑精神很重要,提倡怀疑精神我非常支持;提倡对人们对“充要”的误用的反思我也非常支持;但把两者混起来提倡我就不支持了,那样的话何不直接提怀疑精神来得痛快?
双非说的是既非充分也非必要,那么只要是提出充分的或者必要的命题就是反例:“消耗能量对于维持机械运转是必要的”仍不是反例?
我是感觉到刘老师说“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条真正的反例”,颇有点独孤求败的味道,与怀疑论者“找不到一句话是真正严格的”的感叹颇似。
既然是做实验,既然双非的实例有无穷组,既然已经找出了不少双非实例,那么再多提供几组正例也贡献不大,所以我努力为老师提供反面意见,希望您谅解。
[匿名] ME
1 June 2006 19:49:43
正是,在这里贴出,就是希望各路好汉扔砖。小古很优秀,大家对你印象都颇好,作业也写得非常好。“青蛙”U的老蒋对你更是欣赏。
提怀疑精神不错,在一定意义上提保守精神俺也不反对,科学这玩艺既讲保守(我曾写过一则《科学也有保守性》,见“殿佛”一书)又讲创新。
“双非”是想把怀疑具体化到某一个方面,笼统讲怀疑精神人们似乎无从下手。还可以从别的许多侧面具体化怀疑精神。“何不直接提怀疑精神来得痛快”,在我看来,那就不会吸引人们讨论了!也许,人们听“怀疑精神”已经听得麻木了。
怀疑不是目的。“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条真正的反例”,不敢这样说。这件事比较复杂,我相信一定有反例(没反例那就怪了),而且会相当多,只是一时举出一个干净、漂亮的不容易。对于某反例是不是真的反例,我要先说服我自己。以上讨论有狡辩的成分,也只是先怀疑,如果不成则转而接受。
我会把大家尝试的反例均列出来,供进一步讨论。当然,对支持案例也得一视同仁。
[匿名] 古雴
1 June 2006 22:06:17
谢谢老师们鼓励:)
关于我提的反例再强化说明一下,
“能量差之于热传递是充要的”——属自我传抄失误,我最早提的是“温度差对于热传递是充分也是必要的”——此例较妥。因为“温度”、“热”都是宏观的统计的概念,对单个粒子谈论温度、热是无意义的。因此讨论热传递时不考虑量子世界是合理合法的。不传热的理想物体是不存在的,有能量差的、距离并非无限远的物体之间必有热传递,也可以附加“相接触的物体”,后面把热传递改成热传导。这一论断其实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述。当然是可以质疑的,我自己质了先: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统计的规律,只是“极大几率”,一屋子空气突然集中到一个角落里、热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理论上都不是不可能的。
“消耗能量之于维持机械运转是必要的”——换句话说就是永动机不可能,以第一类永动机来说,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提法,这条信念相当可靠,一般情况下不宜质疑。强要质疑当然也可,我也自我了断了罢:首先能量守恒定律在量子力学中是“时间平移不变性”的推论,即在此时做实验与在彼时做实验若其他条件等同则结果等同;又有空间平移不变性推出动量守恒,空间旋转不变性推出角动量守恒。然而那些平移不变性并非不可质疑,例如空间镜像对称性的结果“宇称守恒”已被推翻,许多人正是不敢质疑看似不可动摇的空间镜像对称性,因此想不到宇称竟会不守恒,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正是源于大胆质疑的创造。另外,迈尔那时代的能量守恒实质上已被质能守恒取代。
“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要的”也颇可靠,但若磁单极子存在,应该无法用变化的电场解释。
加一条“受力不平衡是变速运动的充要条件”。如果局限非量子力学上看此命题颇可靠,我还是自我了断了吧:事实上这里在文字上玩了巧,使得很难反驳,因为经典力学下头“力”的概念是颇为神秘的,非常含混,事实上恰恰是看着物体的变速运动才来说力的,所谓力的量度就是由“1牛顿等于对1千克质量产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来定义的。力的概念在公式里很清楚,但究竟力是个什么东西?讲不清楚。“力”的概念本身的暧昧性和神秘性就值得质疑质疑。
再提供一个正例:“排中律(矛盾律及同一律)对于逻辑体系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其实应该先提反例:“某命题不是假的,是该命题是真的的充要条件”这可以当反例提,但我也已经自我了断了:“┐┐p←→p”凭什么不能质疑?就是有人质疑了,并且进而提出了所谓直觉主义逻辑、多值逻辑等等不同的逻辑体系,对于逻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对逻辑哲学的思考也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连“A←→A”都可能质疑,真也有逻辑学家质疑,但那实在太狡辩了,没啥意思了:例如怎么能说“1=1”呢?一个在等号左边,另一个在等号右边,左怎么能等于右呢?左≠右,所以1≠1……
[匿名] 古雴
2 June 2006 19:51:56
之前我提供的即便都自行了断了,但我仍旧认做反例。可质疑的不代表错误的,没有“绝对正确”,也少有“绝对错误”。
“‘可质疑’之于‘错误’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相对论、热力学、电磁学都可以质疑,但它们(至少目前),并不是错误的。而有些断言根本不给你质疑的机会,例如:“只要你绝对相信我说的,那我说的就会实现;只有你绝对相信我说的,我说的才会实现。——信是灵的充要条件。”对这种玩弄文字技巧的断言,一旦怀疑,便是不信,于是便失去了怀疑他的资格……但他说的仍是错误的!
再提供一条颇有意义的正例,“达尔文主义对于进化论科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进化论科学并不全是顺从达尔文主义的,而顺从达尔文主义的学说也不一定是科学,刘老师一定理解这里的意思,在现今,达尔文几乎成了进化论的代名词,人们确实经常把达尔文主义混淆成生物进化论的充要条件。提供的正例之意义需看是否人们真的普遍地将某两者视为充要条件,同时说那两者之间有充要关系确实是错误的——如果某个被普遍持有的观点不仅是可质疑的,而且确确实实是错误的,那就是一个精彩的正例。
wildflora
3 June 2006 00:09:52
同意。于是对于某些人一质疑达尔文就好比挖了他家的祖坟一般。达尔文很聪明,有一些天才的猜测,但他毕竟属于19世纪。而不幸的是,在19世纪,人们接受的进化论基本上不是达尔文所说的那种进化论。
试阐述当代自然哲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用宗教为科学辩护。
如何促进科技创新?
Home 随笔 科学 如何促进科技创新?
科学
如何促进科技创新?
2006年6月10日
正如雷击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但是,人们可以弄清哪种条件更容易诱发雷击。从而安置避雷针等设施以引导可能的雷击。科技创新也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人们可以努力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条件,促进创新的发生并且更有效地发挥创新的作用。
那么,何以营造有利创新的科技环境呢?我认为,这首先要求坚持某种“宽容”的态度。
宽容的态度适用于许多问题,此处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初步的讨论“
对“失败”的宽容
“人们要创造一个新东西,一开始遭遇失败是理所当然的。”([2],p1)
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创新总是对旧知识、老惯例的超越或颠覆,如果事先能够确定成功,那只可能是按部就班地做事。所以,创新必然伴随着失败的可能性。
同时,人们都能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的经验对于成功简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创新中的失败是不可预测的,从而从失败中学习经验恰恰是避免失败的最有效的方式。
虽然知道这些道理,但现实中,人们仍总想回避失败,总结科技成果时只是陈列那些“成功”的研究,而更多的“失败”则总是被忽略掉,这使得后来人经常不了解那些已经在前人那里失败过许多次的研究,从而花费过多原本不必要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在那些已被尝试过的错误的路线上。
“把失败作为耻辱和扣分的对象,只能够隐瞒已发生的失败使之成为更大失败的种子。”([2],p155)成功的研究当然值得公开,但失败同样应该公开,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应当被重视——尤其是那些造成巨大损失的或者酿成悲剧惨祸的严重错误。其它的失败的科研也都需要更多的关注,对失败的反省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是取得突破和创新的捷径!
我们目前尚未习惯对失败的研究报以宽容,例如在评价钱学森先生的科研功绩时,对钱老关于指导“人体科学”研究的事迹一般讳莫如深,而有些提起的人,要么以之为羞耻,要么以此为中伤,这些态度都是不健康的。诚然,特异功能的科研毫无成果,确实可谓“失败”,但失败的研究不一定没有意义。科技创新需要宽容失败、重视失败,如果后人可以从失败的研究中能够学到有益的经验和教训,那么即便是失败的探索,也可列入科研功绩的一部分,而不该去回避它或指责它。
对“无用”的宽容
我们知道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生产力,然而,若以生产力为目标去催动科技创新,却是陷入了误区。
科技创新的价值往往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充分地显现的,越是革命性的创造,由于它是突破常规的、超越时代的,它的巨大影响越是不容易较快地被人们发现。例如电、电话、计算机等等都是如此。另外,基础理论的研究乃是保证技术革新可能实现的前提条件,然而基础理论的成果往往不会立即产生技术上的突破。
历史上,理论与技术的关系是变化着的:在古代,尤以古代中国为典型,技术的发展要领先于理论;在近代,考察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大致同速;到了现代,虽然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但注意到:理论已走在了技术的前头,基础研究超前于技术并且带动着技术的进步。有许多基础研究方面的成果只能在纸面上,用数学表达,看不到其带来实质效益任何可能,然而,恰恰是这些“无用”的研究才是科技发展的浪尖、最前沿,引领着技术的进步,对于基础理论研究上的创新,理应给予比那些在生产和效益方面做出的创新相等的甚至更高的重视和鼓励,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凭可见的效益来评价科研成果,
当然,对从事开创性研究的第一流科学家而言,赢得承认并非主要目的,不过,对那些试图利用其先进科学成果的其他科学家和其他人而言,科学承认又显得极为重要。事实上,现在科学奖励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引导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1],p155)
对那些眼下不太可能推广,应用或暂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的科学发现,由于无法获得指日可待的财产回报,应当通过其他一些奖励机制而予以肯定。当然,这种奖励的对象必须谨慎选择,以确保有才学者真正从中受益。例如,应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满意的工作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并且,绝对不把这种待遇与其发现的最终商业价值联系和挂钩。([1],p155)
对“懒惰”的宽容
普利高津1986年底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说时,讲了一则“懒蚂蚁”的故事:
昆虫社会行为研究者们发现,蚂蚁群体中总有少数“懒蚂蚁”,它们不参加搬运已经发现的食物,老在那里东游西逛。……经过深入研究,人们才明白这是蚂蚁社会长期演化的结果,原来,这些“懒蚂蚁”是寻求新食物源的尖兵。没有它们的劳动,大批蚂蚁就会在搬完一处食物后窝工。([6],p28)
人类社会中的基础研究工作者是认识大自然的尖兵,也往往被当作“懒蚂蚁”。事实上,那些做出伟大创新的科学家们往往正是“懒惰的”,因为创新活动并非按部就班的流水作业,再伟大的科学家,在一生之中能有那么一小段时期做出了几项伟大的突破,就足够了不起了,而更多的时间则是经验累积(包括阶段性的成功和大量的失败)的阶段,乃至于是一无所成的阶段。除了探索过程中必要的失败以外,在实验室之外的生活也是科学家们人生的一部分,正所谓智慧出自闲暇,尤其是需要依赖灵感的火花的科技创新活动,若是成天为生计为饭碗奔波忙碌,精神紧张,也很难创出新来。
科技创新是逼不得的,这要求给科学家以宽松和自由的科研及生活环境。当然,在紧急状态或非常时期,“有效使用既有知识,也许比开发十年后才可用的信息重要得多。就此而言,在紧急时期更多地将相对理论化的基础研究,转变为创造性较小,但更直接实用的高度组织化的研究,这种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只是一种应急的权宜之计,因为这就像一场紧张激烈的短跑,而非远距离的马拉松。”([1],p106)
短跑与长跑有不同的策略,在百米短跑中,运动员甚至是不需要呼吸的,憋足一口气把积蓄一下子爆发出来是最佳的策略;但在长跑中则要求控制节奏、有张有弛;而如果是翻山越岭的远程跋涉,则需要走走停停,绝不能一路猛冲。以“短跑”的策略,确实可能在短时间内“逼”出重大的突破,例如我国的“两弹一星”就是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度组织化、定向化研究的典范,其成功受到世人瞩目,是无可置疑的。然而,高度组织化的研究不能维持长久的创造力,要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营造宽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是更重要的。
大学校园可能是科学家研究与生活的最佳环境之一,因为同时以教师为业的科学家们,不仅可能在于学生的交流中互相启发,更可以给他们一个“懒惰”的余地——在校园里教学的科学家并不需要三天两头发表论文才能保住饭碗,这使得他们在缺乏创新的积累时期拥有更宽松、更自由的环境。现今对大学教授的评价中越来越多地重视论文数量而轻视教学工作,教授们为了SCI数量疲于奔命,这对于酝酿真正重大的创新而言是十分有害的。
对“动机”的宽容
科学家并不都是工程师,工程师并不都是机器人。许多科学家清醒地意识到,科学研究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机械的知识产出活动,而更像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真正令人激动不已的不是获得诸多殊荣的研究成果,而是无人知晓、无法预知的研究过程。在谈到当前研究生的教育问题时,北大许智宏校长不无忧虑地问道:“现在有多少学生能享受到科学界不断追寻和探索、从快乐到苦恼再到快乐的循环式生活呢?有多少学生能体味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乐呢?”(《中国青年报》2001年5月24日)([4],p 4)
从许多大科学家们的言谈中可以体会到,他们之所以投身科研活动,首先是把这项事业视作最大的快乐,量子物理学家玻恩说道:“我一开始就觉得研究工作是很大的乐事,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享受。……也许,除艺术外,它甚至比在其他职业方面做创造性地工作更有乐趣,这种乐趣就在于体会到洞察自然界的奥秘,发现创造的秘密,并为这个混乱的世界的某一部分带来某种情理和秩序,它是一种哲学上的乐事。”([7],p220)爱因斯坦所说的:“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宗教感情的人。”(爱因斯坦:“科学的宗教精神”)指的其实正是这种在追求真理获得至上愉悦的强烈情感。
大数学家维纳指出:如果我们想发现或培养真正的科学家,最好能从童年时代起,就让他们有机会感受到什么叫真正的奉献。那些对自然抱有深刻好奇心且不愿意为其他因素打扰的人,必须在他被“活得更好的报酬”这种世俗的价值观俘虏之前,早早地树立献身科学、不谋私利的志向。([1],p38
以追求真理为最高乐趣对于科学研究应是最佳的“动机”了。若以“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动机做科研,当然也很好,但其可能激发出的创造力大概比不上那些以探求自然之秘为主要动机的科学家们。当然,以名誉、金钱为动机就更糟糕一些。
不过,无论是以什么为动机,只要是真正投身其中,为此付出极大的热情,对于科研而言都是相当有益的。当然,以征服、以侵略等邪恶愿望为动机的科学家应当受到制约,但如果其动机是健康的、无害的,无论是求真、求善、求美、求名、求利、求不朽等等,都应当予以宽容,甚至加以鼓励。可能促进创造力的热情之源不是单一的,没有必要把某一条动机强加给所有科学家接受,也不宜因为不认可他人的科研动机而拒绝接受他们。例如从牛顿、波义耳直到今天的相当一部分西方科学家们正是以对上帝的追求作为他们科学探索的动机的,许多无神论的科学家们对那些科学家中的宗教信徒心存轻视,然而在事实上,那些科学家的个人信仰不仅不一定会妨碍他们的科研成就,或许也可能对他们的科学探索有所促进。即便是错误的目标也可能产生有益的创造,例如在近代,“对永动机的探索最终导致了这些奉献者们对静电、表面张力、电磁和流体静力有了更充分的认识。”([5],p33)对于科研成果的检验当然只能用科学的标准,但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却可以是非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名利的等等,开明的科学家们应当互相宽容、互相理解。
参考书目
[1] [美]诺伯特·维纳:《发明:激动人心的创新之路》,赵乐静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2] [日]畑村洋太郎:《失败学》,高倩艺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3] [美]卡尔·J·辛德曼:《乐在科学——科学卓越性及其回报》,孙杰田华峰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4] 吴国盛:《自由的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5] [美]约翰·H·立恩哈德:《智慧的动力》,刘晶肖美玲燕丽勤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6] 刘华杰主编:《“无用”的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吴国盛主编:《大学科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06年6月10日
最新评论
古
10 June 2006 04:10:07
这是为赵光武老师的“现代科学与哲学”期末考试所准备的文章,略微改变了一下我的写作风格,不过基本上还是写了我真心认可的想法吧,我已经很久没有“混”过作文了,写得好不好不管,关键是每篇文章都要诚实。
古
10 June 2006 17:17:54
完蛋了,彻底死掉了……
明明这门课的最后三五门讲座讲的都是“创新”主题,他们讲创新的老师们也都和复杂性科学没扯上多大关系。但当赵老师听到我的题目时,竟说单写创新不行,要牵扯复杂性谈……
本来想着那种自定主题的开卷考无非是写好论文拿去抄罢了,何不直接交论文,没想到轮到我头上真搞了一回临场发挥,把这篇论文改写了至少三分之一,题目换成“系统观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启示”,总算勉强与系统科学扯上点关系。好在“系统观”是凌驾于辩证法之上的“万金油”,扯上也不难,问题是论文似乎变得不伦不类。
临场只带了本“创造力手册”,还是忘记从书包里拿出来的,里面恰好有“系统观与创造力”的章节,用了一点,要不然就更糟了……
eee
27 September 2008 21:01:24 匿名 210.35.96.230
eee
27 September 2008 21:03:22 匿名 210.35.96.230
妈个老比
不应否认科学的进步
Home 随笔 科学 不应否认科学的进步
科学
不应否认科学的进步
2006年6月9日 进步
我目前已基本确立了我的多元主义(或称温和的相对主义,最好的称呼可能是视角主义)立场,然而,正如在环境伦理学方面的“仇视人类者”绝不比“人类中心主义者”更可爱,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者若走得过于极端的话,在我眼里甚至也不如独断的科学主义者可爱。
一部分激烈的相对主义主张甚至否认了科学的进步,在他们眼里,科学只是不断地在不可通约的范式之间转来转去,什么趋近不趋近真理是说不清的,因此也不好说科学究竟是进步着还是仅仅在原地转圈。
SSK甚至把他们的怀疑推向数学,连数学也是社会的建构,也是说不清所谓进步的?在这方面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保守派——数学的进步感是如此显而易见,我相信没有一位大数学家可能接受把数学知识与占星术相提并论的主张。
科学的进步感正如人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的岁月流逝感那样真实可信。当然,在彻底的怀疑主义下,个人的同一性都是可质疑的——凭什么证明现在的我和昨天的我是同一个我?我现在头脑中的思想与十年前的我恐怕是“不可通约”的吧?我如何去论证我个体的连续性呢?我如何去论证我在这十年中“成长”了呢?……但那些怀疑是否有点过头了?偶尔玩点玄,想想这些问题也不坏,但要是成天陷于这些怀疑之中就很没有意思了。
数学在进步、科学在进步、人类的视野不断拓宽、知识不断积累——这些是人们从历史中能得到的最鲜明的印象,对那些直觉进行怀疑是有益的,但只因为找不到严格的论证就否认它们则是不理智、不诚实的。
承认科学的进步一定会导致科学主义的骄傲自大吗?把科学主义的自大归罪于对科学的进步感将是可悲的。一个人到了18岁,一位称职的母亲应该提醒他:“你成年了,你不再是个小孩了,你不应再任性和放纵,要学会独立、自我约束、帮助弱者,担负起成年人应该担负的责任……”而如果我们说:“成人的想法不见得比孩子高明,没有成熟和幼稚的区分,反正‘怎样都行’……”——这妥当吗?尽管在事实上,成人在许多方面确实比不上孩子,成年人确实容易遗忘许多东西,例如真诚、直觉、梦想、热情等等,然而,一个成年人就有权回避责任,以对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吗?
一个思想健康的成年人应当正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我不再是个孩子,我经历了更多、懂得的更多、我的力量也更强了,因此,我需担负的责任也更多。
成熟也是值得为之自豪的,因为只有“自豪感”,从而才有“自尊感”;有了“自尊感”,从而才有“责任感”。若不允许人们为自己的成年感到喜悦和自豪,如何说服他们去主动地担负起成年人应负的责任与使命?
当然,不加约束的自豪感将导致自大、自满、目中无人,无疑是有害的,但是因此而否定自豪的情感,则是疯狂的。
科学的进步是人类心智的荣耀,这份荣耀感本身并无罪过,只要我们像那些大科学家那样,始终记得在无尽深邃的自然面前保持谦卑,这份荣耀感就不至于沦为盲目自大。相反,这份健康的荣耀感还将敦促人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正视自己手中那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主动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2006年6月9日
柏拉图咖啡馆
最新评论
yxy
18 June 2006 21:05:27 http://yangxinyu.blogchina.com
支持.
这些年和一些相对主义观点辩论,觉得他们思维怪怪的.对您的观点比较认同,
健康\理智\成熟\负责
古
我的观点比较复杂,我自己都没怎么搞明白,我也应该还会有许多您不支持的观点吧。其实我本人也愿意被称作相对主义者,我的相对主义是与绝对主义对应的意思,而不是与理性主义对应的那种相对主义。但无论如何我并不避讳“相对”一词。同时我也不避讳信仰一词,理性主义靠信仰支撑的话还是可以表现得十分健康的,因科学和理性走近相对主义,而借宗教和信仰走回理性主义,我大概是这么一个怪路子。。
远看像艺术,近看像宗教如何促进科技创新?
远看像艺术,近看像宗教
Home 随笔 科学 远看像艺术,近看像宗教
科学
远看像艺术,近看像宗教
2006年6月9日 科学
有这样一种哲学体系,她的宏大与自洽无与伦比,而且不仅能有效地解释世界,也能显著地改造世界;凑近看来,她建基与最虔诚和最而纯洁的宗教情结;离远些看,她又表现出比任何绘画或音乐更为深邃与和谐的美感来……
猜得到我想说的是什么吧~?
2006年6月9日
柏拉图咖啡馆
最新评论
zxr
17 June 2006 02:01:27
科学
zxr
17 June 2006 02:02:01
还能是什么
kaikair
13 July 2006 10:42:18 http://www.magicofsarah.com
人类文明本身
unic
31 December 2006 23:55:06
我知道了,是爱情。
我又想起了《爱的艺术》
古
4 January 2007 13:06:01
是科学。
爱情不是哲学体系。
古派花生酱方便冷面~不应否认科学的进步
科学与审判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与审判
科学
科学与审判
2006年5月26日 法制, 科学
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拷打出自然的奥妙”,对待自然必须“在她漫步时紧追不舍”,使她成为“奴隶”,“强制令她提供服务”。(本段来自网络,出处待考)
一
在这里暂不细说近代科学的“强奸”隐喻,而注意到“拷打”一词,更是对近代科学之特征的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
在“强奸”隐喻中,暗示出科学的主体是“男性主义”,而自然则虽始终是“女性”,却从“母亲”沦落为“女奴”;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紧迫不舍”,科学研究的“态度”是“粗暴”,而科学的“目的”是“征服”(满足人之肉欲?);而科学研究的“效果”呢,正如男性越是力图在肉体上征服女性,便越是在心灵上远离她,即便女性暂时屈服,一旦再反抗起来,将越发不能控制。科学对自然的征服也是如此,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越深,则越是远离了自然,自然越是在表面上表现得屈服,便越可能潜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更大的危险……
相比之下,“拷打”的比喻要温和得多,在这一比喻中,人类所扮演的角色是“法官”,而自然的角色是“罪犯”,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审讯”,科学研究的“态度”是“严肃(?)”和“居高临下”;而科学的“目的”是获得“招供”。而得到的“效果”呢?居高临下地严刑拷打所逼出的东西真的必然比以敬畏和谦卑之心去聆听自然的述说所获得的东西更丰富、更可靠、更真实吗?从囚徒口中逼问出的东西比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东西更可贵、更可信吗……
我认为,这两则隐喻都很能说明问题。当然,以下仅对第二则比喻展开讨论。
首先来看人类的角色——“法官”。这是一次颠倒!因为一直以来,扮演法官的是自然而不是人类。自然的“规律”也就是“法则”、“法律”(law),自然理应是这法律的制定者,而人类理应是遵循法则的臣民,如果人类妄图逆自然法则而行,受到“审判”的将是人类。
基督教的兴起将角色做了一些调整,那法律的制定者以及审判者的角色转由“上帝”扮演。
然而到了近代科学,人类却自己扮演起了法官这一角色,反过来拷问起自然来了。
如果说人类拷问自然所希望得到的是“自然规律”,而“规律”即是“法律”。一位法官要拷打犯人以便让犯人吐露出法律?——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近代,自然规律的“法律”之义被淡化遗忘了,或者说,如果说自然规律仍是某种法则的话,那也不再是要求人类敬畏和遵守的法则,而是那些“自然物”所需遵守的法则。那么,人类审讯自然时使用的是什么法律呢?事实上,与其说人类是一个讲究民主和公正的法官,不如说是“老子就是天理”的独裁者。
当然,自然原来也是个“独裁者”,人们也只有老老实实顺她心意的份。也正是因此,人类才要革命,才要翻身做主人,才要审判那位长久以来统治着我们的独裁者啊!
既然是刑讯,当然,对方理应是个罪人,她犯了罪!
是啊,她有罪,除了曾经做过独裁之外,她最大的罪乃是“不听话”、“不老实”、“不服帖”!自然总不愿意顺应人类的意志,不愿意年年风调雨顺,她时而要搞出一些“灾害”来,损害了人类的利益!
科学的目的之一便是要拷问出自然究竟是如何制造灾害的,从而可以没收自然的“犯罪工具”。抗击灾害、阻止灾害,正是科学在现代被宣扬得最多的一大功劳。然而,那些灾害中的许多原本是自然对人类之罪的警告和惩罚,但是现在当法官是人类,罪犯怎么能反过来惩罚法官呢?于是,什么来自自然的警告、惩罚的那档子事,我们都不再考虑了。
二
好吧,无论如何,人类已然成了法官,就该做好本职工作不是?我们不做独裁者,做个公正的好法官不是很好吗?
于是,科学如同审判,是最讲究证据,最强调严谨的,这也是科学最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特长。
不可否认,科学确是十分严谨的,如同审判那样,要确认一个罪行,所需的要素及其运作方式与审判间的比较如下:
逻辑——逻辑演绎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证据——最好是一系列证据构成“链条”,证据之间互相支持。或许凭借某一个证据都不足以严格地推出结论,但如果是一大堆证据都指向某结论,而且这些证据之间能够互相“印证”,那便有较大的理由断定结论了。
动机——虽然不如证据关键,但是法官要更自信地判定罪行,总是希望找到罪犯之所以犯罪的原因,这样此罪行才是容易被理解的。在科学中,人们也希望找出事实背后的原因,最早,人们试图从“目的”、“善”中寻找,稍后,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地——同时经常以“上帝”为中介——转移向“秩序”、“和谐”、“简洁”直至“美”。每一位大科学家一定会有从科学探索中追索自然之“动机”的执著情结。有许多科学家,甚至比起证据而言更注重对“动机”的符合,例如爱因斯坦因坚信“上帝不掷骰子”而拒斥量子力学。
证言——我们知道他人的言辞并不总是十分可靠的,然而,多几位证人总是好事,判决的可信度也将被大大增强,甚至在许多案例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证人的作用常常并不逊于提供证物。在科学中,以“权威”面貌出现的科学家们的作用就是如此。
招供——虽然在犯人尚未招供,或不愿招供,或不能招供(比如犯人已死)的情形下,仍可以宣判他的罪行,然而,如果犯人能够亲口承认、签字画押,当然是最好不过了。问题是,犯人往往不会轻易认罪,于是,我们经常需要在从犯人口中得到信息之前,先找出一些证据、猜测出动机、设计出犯罪方法、搜集一些证人证词等等,然后以我们推断出的初步结论去试探罪犯。如果罪犯认罪,往往会招供出一些别的证据,人们再去搜罗到那些新证据,从而进一步地支持及加强原先的推断。同时,在找到更多证据之后,或许能发现犯人尚未供认的新罪行,于是便回来进一步地审讯犯人。科学的发展进步,也就是对犯人罪行越来越多的揭示过程,也正是通过“构建假说——试探逼问——寻求证实——改进理论——构建新假说”的模式进行的。
逼供——有些时候,顽固的犯人会沉默不言,正所谓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既然不老实,便需要用一些特别的手段了。当然,或许对方真的没有犯罪,当然是不愿承认了,但是,当证物和证言环环相扣时,法官也极不愿承认自己的判断出错。然而,正如再公正的法院中也难免冤家错案,科学中的“逼供”也经常是“屈打成招”。例如曾一度被认定为猿与人的中间环从而证实了进化论的“皮尔当人”头骨——这是一个证据上的错误。一个在供词方面的屈打成招的可能案例是自然选择的“胡椒蝶”(参考约拿单·威尔斯:《进化论的圣像》。我对他的叙说并不十分信任,但他对进化论的质疑确实值得重视)。也就是几乎被每一本中学生物学教材提到的“工业黑化现象”,不断地有人重复着观察胡椒蛾的实验,得到支持自然选择理论的结果。然而似乎这些实验都是草率的——“胡椒蛾在正常情况下不听令在树干上”!
无罪推定——如果缺乏足够的证据,法院将推定受审者“无罪”。在科学上,也有那一条“奥卡姆的剃刀原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假如某个假设不能找到任何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以支持,那种假设就将被推定为不存在的。
法律——所有的证据、供词,最后都要合逻辑地与法律条文组织到一起,从而最后依照法律的条文宣读判决。法律条文本身并不改变已被认定的事实,但是决定着对那些事实的理解。也就是说,犯人的罪行究竟“意味着什么”取决于法律条文。然而,现实中没有一部足够庞大的法律条文是完全自洽的,条文之间难免藏有自相矛盾,对于同样的行为,可能被定为不同的罪行。同时,法律条文出自“约定”,与社会文化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在科学中,对于同一条科学论断,也往往会有众多不同的理解,例如神创论者与无神论者会对宇宙大爆炸学说做出迥然不同的解释;当然,科学体系虽也要基于“约定”而“建构”,但是程度较法律的制定而言要弱得多。
陪审团——即便法官对自己的判决再怎样自信,如果陪审团全体都往他身上扔鸡蛋,恐怕也抵挡不住。受到众人的普遍否定,自信稍弱些的法官恐怕会对自己的推理有所动摇,从而改变判决议迎合众意;而坚持己见的法官则将始终受到公众的质疑,由于其它法官同行以及他的上司也可能受到众意的影响,那位固执的法官恐怕难以保住饭碗。在科学中,科学共同体乃至社会思潮对于一位科学家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庄严性——无论法庭的审判是否完全公正,审判的过程以及判决的结果总是“庄严的”,乃至于“神圣的”。即便承认法庭会出错,它仍然总是居高临下的,科学也是如此。一定程度上的“庄严”与“神圣”对维持社会机构健康地运转并不是坏事,但是绝不能过度,乃至绝对化,即便在一个十分民主的社会,法庭仍不会也不该丧失其庄严性,但一个专制的社会中法庭的庄严性往往被错误地使用了。
钱——打官司是要交钱的,要是不交钱,即便占着理,法院也不会帮你判!除非是一些大案要案、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当然,如果官司打赢,往往可以让败方支付费用,胜者则得到补偿。当然,这就意味着打官司总得冒点风险,而且,申请的赔偿金越高,要交的手续也越多;需要请法官帮忙验证和鉴定的证据越多,也要交越多的钱。另一方面,申请的金额越多,证据越多,可能得到的赔偿往往也会越多、越可靠,例如现实中经常看到申请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精神损失费的,往往判得的是几千块就很不错;但如果一开始就只申请万来块,说不定就给你千把块。这说明,即便是法院再怎样庄严公正,还是离不开经济因素。科学也是如此,尤其是现代科学,为了研究最小的东西,在建造粒子加速器上投入的资金却是不可计数。粒子对撞器总算还能轰出点东西,在科学研究上失败的投资更是多不胜举。
可靠性——科学与任何一次审判一样,都不能保证“绝对正确”。法官不能因为“任何审判都可能出错,所以我的审判出错也是情有可原的”为由来逃避责任,审判总是“追求”着严谨和公正的。同样地,对于公众来说——假如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法院仍然是一个足够可靠、可信的地方,因为法院不可能做到绝对公正而——比如说去投靠黑社会,显然是更不妥当的。
说明:
这虽是电影的读后感,但由于我主要是为了将在博客上的留言“说得详细些”而写,所以竟一字未提电影。当然,既然是“观后感”而不是“影评”,只要保证我的文章确实是在观了电影之后获得启发而写的感想,那便是符合要求的吧。
2006年5月26日凌晨3点
柏拉图咖啡馆
2006年5月27日凌晨2点略改(增加“钱”一项,这也能说明“钱”这东西在考虑科学研究时是经常被漏掉的,那玩意儿固然不是最重要的,却还是又少不了啊)
科学哲学背后的政治与法学 从柏拉图开始,从古希腊的“自由”到近代的“启蒙”,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的问题就始终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到了20世纪科学哲学的“正史”,我们特别看到:波普的自由主义到库恩的“革命”再到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整个科学哲学的发展简直就是一场政治哲学的辩论。回顾古希腊到启蒙时代的思想史我们可以确信,科学哲学家对政治术语的借用绝不仅仅是巧合和比喻。 古希腊同时创造了“科学”与“民主”,这两位仁兄也同时杀入 ……
一定要闭关修炼一阵!如何爱上数学
科学哲学作业060519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哲学作业060519
科学
科学哲学作业060519
2006年5月19日 实在论
1、T→O,O,所以T。自己用真值表验证。
这一推理显然是错的,“T→O为真”当且仅当“并非T真且O假”。当O为真时,无论T怎样,T→O总为真,所以O为真对判断T的真假并无帮助。倒是“T→O,﹁O,所以﹁T”这一推理是正确的。
但是,“T→O,O,所以T”的类比并不适合用来描述实际的科学说明。实际的科学说明通常还是较为严密的——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至少一般来讲比这种明显错误的逻辑推理更值得令人相信。
现实中较可靠的科学说明可以参考其它方式的逻辑推理做类比:
其中第一种,就是之前提到的,“T→O,﹁O,所以﹁T”,另一种形式是“﹁T→﹁O,O,所以T”,这种推理主要适用于对现象和事实的说明。例如:“如果蝙蝠是鸟类,那么它们应该有羽毛;蝙蝠没有羽毛。所以蝙蝠不是鸟类”,“如果地球不是圆的,那么在地面上始终往一个方向航行不可能回到起点;始终往一个方向航行可能回到起点。所以地球是圆的。”等等。
另外,在这里探讨的科学说明主要是指对科学理论自身的说明,即如何论证科学理论本身是合理和可靠的。在此时,不宜过分简化地将科学理论比作一个单一的命题“T”。一条科学论断本身至少也是“如果T则O”、“当T时可观测到O”之类的形式,也就是说其复杂度至少应该表示成“T→O”这样的形式。这时对于科学理论的论证思路更类似于:“当T条件为现实时,总是伴随着出现O结果,所以T→O”,或者说“从不出现T真同时O假的情形”——当然,从“O始终伴随T出现”推导出“﹁O不会伴随T出现”是一个不严格的归纳方法,但如果暂不考虑休谟难题的话,这里的推导思路也就是“﹁(T∧﹁O),所以T→O”这一推导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错的。
不过“T→O”这样简单的一条公式顶多只能作为“水在0度以下会结冰”(也就是“如果将水降温到0度以下就会结冰”)、“浓硫酸溶于水会放热”等等简单的科学论断罢了。这与用单一命题“T”作类比的说明对象相比,“T→O”可以类比一些规律性的现实情况,而不仅是单一的、个别的事实。但是“科学理论”远没有如此简单。
无论把科学说成“理论体系”也好,“宏大叙事”也罢,总而言之,科学理论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如果只是着眼于用某一句断言去说明另一句断言,用某一个公式去推导另一个公式,用科学说明某一个单一的事件时甚至不如说童话故事来得生动和有效。然而,科学的可靠性是且必须是通过其整体来显现的。在“T→O,O,所以T”这句话中,科学理论所扮演的最合适的角色既不是T,也不是T→O,而是“所以”这一个词。其实,用逻辑的表述方法,“所以”不如写成├S,“O├S T→O”表示以O为前提经过S下的推演,可以得到T→O这一结论。这个S包含有一整套的公理和一系列的推理规则。
我们沿这一视角重新讨论之前的两类科学说明:
第一种是对现象和事实的说明,“T→O,O,所以T”的原意可以描述为“T├S O(或者表达为‘├S T→O’,即‘T→O’是内定理),O,所以T”(这里的“所以”是元语言里的,)这当然不是一个一阶逻辑的推理,但问题在于,这里的“所以”说得是否合理?也就是说,“一个确认为真实论断如果可以用另一个论断通过科学理论体系来说明,那么这另一个论断就是真的。”——这条推理是否合理?显然,这是不严格的,比如“O∧T├S O”与“O∧﹁T├S O”都是正确的,但是O∧T与O∧﹁T这两条论断却是互相矛盾的。也即是说,可以有多种假说都能够推导出某个现实。科学的任务是提供能够说明现实的“最好”的一种假说,从而让人相信那是最合适的。在这里,仍然要用整体的视角来考虑问题:较理想一点的情况是——虽然T├S O、R├S O,在T与R相矛盾的情况下也可能都成立,但是T和R除了O以外还能推导许多其它的结论,例如R├S X,X∧﹁T├S Y,而Y是假的。于是R∧﹁T为假。假如我们能够考察所有可以推出O且与T相矛盾的前提,发现它们都将导致与O以外的其它某些已知的事实相抵触,那么我们据此认为T为真是十分合理的!
要注意:以上所描述的是如何利用O来说明T的思路,在另一些场合,我们只知道O的发生,交给科学的任务是去寻找某个T作为O的原因来说明O的发生为何是合理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要说论证T真并且“T├S O”,就足以说明O之发生的合理性,并不必然要求论证出为何只有惟一的T才可能导致O。事实上这种支持O的合理性的前提确实并非唯一的,例如导致“石头热”可能有“太阳晒”和“用火烧”等等无数的原因,但是一旦我们指出石头正在一个火热的炉子里头这一事实后,“石头热”这一现象的合理性就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支持,此时并没有要求我们再去论证“石头热”并非太阳晒或其它别的原因引起的,事实上太阳晒可能也在导致这块石头变热方面起到了一点作用,或许没有作用,但那些对于解决我们最初的关于“这块石头为什么热”的疑惑又能有多少增益呢?我们的困惑在我们看到火炉的那刻就已经得到满意的解决了!
进一步地,对于科学理论本身的合理性,也是在其整体中得到体现的。对科学理论的要求首先是应该尽可能多地对现象提供说明。如果眼前有两个备选的理论T和R,假如R所能推导的结论也都可以从T推导出来,但是存在一些现象可以从T推出而不能从R中推出,则T将是更好的选择。即“T├S O;R├/ SO;O,所以T比R更有效”——这种思路是很自然的。而当几种理论有着相似的说明效力时,根据精简原则,一般会选择接纳最简洁的一条,一旦某条理论被接纳,它也将成为科学大厦S中的一部分。
另外,无论是现象还是假说,如果某个论断与已有的科学体系相矛盾,也就是说“T├S ⊥”,则通常认为T是错的,否则的话,S的被迫改写乃至颠覆将导致更多原先已得到较好说明的现象失去了令人满意的说明,也就是说,对S的改写固然可能对T给出更满意的说明,却牺牲了它原先对其它无数现象的合理说明,因此,除非能够找到一整套对S的较完善的改写或替换方式,否则我们宁愿容忍在东墙上暂时留几个漏洞,也不愿意为了补那几个小洞把整块西墙推倒!
总结来说,科学的合理性与其说建立在含混不明的“客观性”、“实在性”之上,不如说是体现在其整体性上。必须承认,科学确实比神话更可靠、更可信,最主要的原因正是科学比神话更为“宏大”。
2006年5月18日凌晨2点
于正在播放足球赛的坐满满的柏拉图咖啡馆之只有我一个人的空荡荡的大包间
2、龙存在吗?原子存在吗?两者有何相同与不同?
“龙”和“原子”都是人们“构建”出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神话的构建而后者是科学的构建。我们
大都承认神话的构建是非实在的,问题在于科学的构建对象是否“实在”?“实在”是什么?
关于“实在”,我更多地将在下一题中讨论,在这里就说说龙和原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讨论“原子存在吗”似乎略嫌过时,当然,利用先进的仪器“看见”了原子仍不足以消解“原子是否存在”的质疑,不过,现代科学有了一个比原子更加典型的案例适合与“龙”相比较,那就是“夸克”。
夸克理论非常精彩地仅用六种夸克描述了那上百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基本粒子”,然而,我们却“看”不到单个的夸克是什么样子。这种处境与当初的“原子”颇为相似——同样是精彩地解释了化学变化、布朗运动等现象,但人们“看”不到单个的原子。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终于能够“看到”单个的原子(这种“看到”的意义稍后讨论),然而夸克有所不同。
因为在夸克理论提出不久,就是伴随着令一个假说出现的,那就是所谓的“夸克禁闭”——说是夸克总是一对或三个在一起,我们永远也“看”不到孤立的夸克。这一论断并不是基于对未来的技术缺乏信心,而是基于非常合理的科学推理的——如果说量子真空涨落是真实的(已有实验支持),并且能量可以转变为物质粒子(也有实验支持),那么假设我们试图轰击出一个孤立的夸克,那么当这个夸克被“打出”的一瞬间,它就立刻会与周围空间的量子涨落产生的某对夸克—反夸克结合,找到新的“伙伴”,成为新的粒子,因此我们可能观测到的永远不会是单个的夸克!
“夸克存在”与“夸克不可见”同时都是科学的理论(至少是科学假说),而且这两者甚至是作为一整套夸克理论的不同部分而结伴出现的。之所以科学家们青睐于夸克理论,能说的只是:“夸克理论能完美地说明现象,夸克理论与现有的科学体系并无重大矛盾;夸克理论很简洁。”概括说来,夸克的优点与其说在于“实在”、“客观”,不如说在于“实用”、“融洽”与“美”。
需要补充探讨的问题是,究竟什么叫“看到”?“我头晕时看到满眼金星”、“我看到眼前有一块奶酪”、“我通过显微镜看到一些细胞”、“我通过云室‘看到’粒子的轨迹”、“我通过粒子的行为‘推想’出夸克的存在”——这些描述有何区别?其实,与推想出夸克类似,由“看到粒子的轨迹”而宣称“看到了粒子”也是一种间接的“推想”!那么,通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来看东西,就是“直接”的吗?那些镜子也不过是些仪器罢了。
严格来说,放大镜的地位与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不太一样,因为通过放大镜所观察的对象,通过肉眼也能观察,我们可以经常对比从放大镜中看到的景象与肉眼“直接”看到的景象,就能归纳出放大镜总是帮助我们把能够直接看到的东西放大一些,而仍然保留着对象的原貌——这一归纳至少与“太阳晒——石头热”的归纳同样可信。然而,天文望远镜与光学显微镜略有不同——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工具直接观测到借助这些工具所能看到的对象,但我们仍然乐于相信我们通过显微镜和望远镜所看到的对象的真实性,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很自然地作出类推——用放大镜放大2倍所呈现的东西看起来是真实的,而显微镜与放大镜所依赖的原理是同一个(透镜和光学原理),既然放大2倍是真实的,那么用同样的原理放大20倍、200倍等等自然也都是真实的。这种推理看起来也十分可靠——至少与从“太阳晒——石头热”到“太阳晒——砖头热”的类推同样可信。
电子显微镜、云室等等,则又有不同,因为对它们难以再用人们日常的感官体验来做类推了,对于此,参考前一小题,我们所做的推理其实是:“如果这是一个电子。那么根据科学理论,它将导致仪器如此这般的显示;仪器确实如此这般地显示;用电子来说明是最佳的(简洁、无矛盾)。所以,这是一个电子。”——这一推理不能说“绝对正确”,但无疑是相当可信和可靠的。
进一步深究的话,“电子”是什么呢?“电子”是人们发明的一个名词,就如人们用“鸟”指称那些长羽毛的动物,用“太阳”之称那个每天东升西落的玩意儿。“电子”也可以说成就是对于某类总是会导致仪器们如此这般显示的东西的指称。那样的话既然“电子”的定义如此,当我们看到仪器如此这般显示时就宣称我们“看到”了电子,这就没有问题了。但是问题在于,电子最初并非如此定义得来,而是首先作为一个数学上的工具引入,随后人们根据它“应该”有的性质,再去设计相应的实验来观测它。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电子是建构在先、实证在后,才使得电子的“实在”更加可信。如果我们至少相信“总有某种实在的东西导致了仪器如此这般显示”,并且,在没有做实验之前完全靠运气“蒙”对实验的结果看起来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既然电子理论完美地“预言”了实验的结果,那么这套理论就十分可信——于是,相信那个数学建构出的“电子”与那个导致了仪器如此这般显示的玩意儿是同一个东西,也是很自然的了。当然,至于一个现象背后是否一定要有某个“实在”的东西,那反倒不好说了。
无论是持哪种立场的科学家都必须承认,在基本粒子的世界再不能完全用日常直观作类比了。当然,之所以称基本粒子为“粒子”,是因为它们在许多性质上可以用宏观中对于刚性小圆球的印象来做类比。然而,当我们说“粒子同时也是波”、“某些粒子的自旋数意味着它要每转上两整圈才会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奇怪的描述时,便再也不能凭日常的印象去理解了。描述粒子的行为只能是数学的语言——对于“每转上两整圈才会回到原来的样子”这种描述只可能从数学意义上去理解。那么,这种用数学语言才可描绘的世界存在吗?实在吗?——对此的回答取决于人们对待数学的态度。对于柏拉图主义和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们而言,承认“物理世界只是由数学模型所描绘”绝不意味着物理世界“不够实在”,因为恰恰是数学语言所描述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当然,对于非柏拉图主义者来说就不是那一回事了。好在近代科学的整个主流进程正是复兴了的柏拉图主义的延续,从而免去了不少麻烦。
从这种意义上,对夸克的观测与对那些粒子的观测一样,大概也可以说通过观察粒子的行为“间接”地“印证”了夸克理论,也就是间接地“看到”了夸克。
顺带说一句:夸克理论的“建构”特征比电子之类更为典型得多。事实上,夸克理论对于原有的科学体系是有所改动的——例如原来认为粒子的电荷只能是整数,但夸克却带有三分之几的电荷数。更为典型的例子是——夸克理论似乎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三个一模一样的夸克可以处在同一地点,这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完全处于维护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需要,人们给夸克硬是安上了三种“颜色”。基于夸克理论的量子力学因此叫做量子色动力学。但夸克的“色”除了保证三个其它方面一模一样的夸克呆在一起时不致于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似乎就没有别的意义了!“构建”夸克的“色”与构建原子、电子等不太一样,因为后者
的构建有着“拯救现象”或者至少有着为现象提供说明的目的;然而夸克的“色”被构建出来并不针对某一些现象,而完全是出于对原有理论维护的目的。这种目的体现的正是科学之“整体性”,一个新理论总是要尽可能地与那些仍然很实用的旧理论保持融洽,即便它们实际上出现了某些不融洽的兆头,但是仍然可以依靠给出巧妙的建构或提出尽可能简单的新假说来弥合裂缝。这也是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事情。有些人工的弥合技巧日后被废弃——例如为托勒密体系不断地增加“轮子”;而有些用以弥合的假说在日后得到“证实”——例如为了维护角动量守恒而添设的“中微子”;还有些附加的假说——例如夸克的“色”——似乎既不容易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因为它并未提供更多的可供检验的预言),又难以得到否证。那么,即便勉强可说夸克是实在的,那么夸克的“色”也是实在的吗?——似乎不如谈论“实用”更妥当!
无论是实在还是实用,总而言之科学的对象是讲究“实惠”的。科学追求用最少的假设解释最多的问题。而对神话而言,与其说神话的解释做不到如科学那般“实惠”,不如说神话故事根本不讲究实惠。神话恨不得对于每一种现象都编造一个生动感人的传说故事。它不追求普适化,也不要求其解说的可验证性。作为神话的“构建”。“龙”首先绝不会比“夸克”更加“实在”,更不如夸克方便实用,举例来说,“龙”固然也可以与其它传说一道,组成一套神话的叙事系统,但这一系统的“整体性”远远不及科学——删改关于龙的故事对于七仙女的故事没啥影响,但删改基本粒子的理论则足以让整个物理学乃至化学、生物学等等被迫改写;另外,神话的“精确性”更不用说,龙究竟是有两个爪子还是四个爪子对于整套神话叙说几乎毫无影响,但对夸克质量的描述若哪怕改动1%也是不可容忍的。
顺便说一句:许多时候我们经常把“实在的”与“物质的”混用,我们会说龙是非物质的而原子是物质。然而,“物质”这一概念在当代是相当模糊的!随手翻看一本词典,包括较不错的思想辞典,对于“物质”的定义往往也是暧昧不清的——例如“指任何具有质量、可以察觉和测量的东西,所有物质都是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则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哈金森思想辞典》)我们先说“物质”就是原子,然后再反过来说原子是物质,更是把“质量”、“可察觉”、“可测量”的概念预先加在“物质”之上,这使得“物质”的概念愈发含糊。有时候我们会谈论“物质”的性质,说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有时候又用物质去规定其它事物,如说原子是物质的,但“物质”究竟指什么却很难说得清楚。事实上,现代“物质”这一概念本身就似乎是科学的建构,正如那个“定义”所提示的:之所以称其为物质,是因为它可以被“量化”、被“观察”、被科学“测量和计算”。事实上,我们说一个东西是“物质的”,等于在说这个东西是“可以被科学纳入为对象的”!(关于物质概念的流变参考“物质的扩张”一文)
2006年5月18日清晨5点
于正在播放足球赛的坐满满的柏拉图咖啡馆之只有我一个人的空荡荡的大包间
3、什么是科学实在论和工具主义?读了第4章后,结合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你在科学上倾向于科学实在论还是工具主义?请给出简要说明。
得到的回答取决于提问的方式——这句话说得很不错。许多问题本身的表述就是暗藏陷阱的。例如一类典型的形式是“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另一类经典的问题形如:“你愿意被轿车撞死还是被火车撞死?”当我们提问“你倾向于A还是B”时,往往使答者的思路局限于A还是B的艰难抉择中,却没能启发答者思考是否存在兼取两者或者存在其它选择的可能性。在哲学上人们也时而因提问不当而闭塞思路,最著名的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抉择——一度在中国哲学界的视野中,世界上只有三种人——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和在两者间摇摆不定的人。这种套帽子的思路之天真不用多说了。
不过,即便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还总算是一对平级的概念,但如果两个概念原来就说的是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就更不好放在一起叫人“抉择”了,例如“你倾向于吃甜食还是穿黑衣服?”这种提问更加不知所云。
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情形是:虽然A和B是同一层面的问题,也确实看起来在逻辑上是非此即彼的,但是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的要求仍然不合适!例如“你是招还是不招?”、“你是个东西还是不是个东西?”——前一个提问暗示了你已然犯了错误,后一个问题则在玩文字游戏,对于这些问题完全应该选择拒绝回答,类似地“你是唯物主义还是非唯物主义”这样的问题似乎也不妨“拒绝回答”。
那么,“实在论”与“工具主义”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关于“实在论”与“工具主义”究竟是什么含义,就是很难说清楚的。在《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这两个名词都被强调为“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也就是说,无法给定一个明确的定义——连一个所有“实在论者”都共通的特点都很难找到!
权宜之计,不妨参考查尔默斯的描述,“一个实在论者将会断言科学的目的是达到有关可观察的和不可观察的世界的真的理论,而将真解释为符合事实的常识概念。”(《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340页)这一描述还是不错的。与个别过于简单化的描述不同的是,实在论并不等同于唯物主义,更不必然是可知论的。即便承认人类的认知永远是有限的、也可以相信实在论。评判是否实在论的关键词不是“物质”或“认知”,而是“真”,当然,无论是科学上的实在论者还是反实在论者,双方都承认科学的目的是某种意义上的真理(同上,查尔默斯将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真理”的“全球反实在论者”“撇在一边”)简言之,实在论者相信绝对的“真”的存在,相信科学理论正在趋近于那个“真”
[转贴][推荐]设计素材精品网址推荐科学与宗教参考书目加强版
用Excel展演浑沌!
Home 随笔 科学 用Excel展演浑沌!
科学
用Excel展演浑沌!
2006年4月28日 混沌
用Excel展演浑沌!
用于科普,借助Excel演示浑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Excel是一个“家常”的软件,几乎每台电脑上都有,不需要使用者专门下载分形软件,随手就来。而且,Excel的操作是傻瓜式的,不需要任何编程技巧。同时,Excel生成图形非常方便,转换为图片、Word文档、PPT、网页文件等都非常便捷。对于初次接触分形的人来说,用Excel亲手操作显然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
在绘制较简单的图样时,Excel的操作相当便捷。以“国王映射”的最初形式为例:
x_(n+1)=sin(by_n)+csin(bx_n),
y_(n+1)=sin(ax_n)+dsin(ay_n),
先在Excel空白工作表的第一行的单元格中依次键入a、b、c、d、x0、y0的数值,例如在A1、B1、C1、D1、E1、F1中分别填入-1,3,0.7,0.7,0.1,0.1
在第二行前四个单元格,也就是对应常数的下方依次键入“=A1”、“=B1”、“=C1”、“=D1”,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经常改换常数。
在第二行的后两个单元格,即E2、F2中,填入x_n和y_n的第一次递推公式:
即在E2中键入“=SIN(B2F1)+C2SIN(B2*E1)”——注意其中B2、C2分别等于b、c。
在F2中键入“=SIN(A2E1)+D2SIN(A2*F1)”。
然后选中第二行的6个单元格,将鼠标移至选择框右下角,当鼠标指针变为十字形时按下拖曳,一直往正下方拖动,可拖至10000行甚至更多,至多可达65536行。拖动的速度是很快的,完成后按ctrl+Home可以方便地回到回到第一行。
选中E、F两列,点击常用工具栏上“图表向导”按钮,或“插入”菜单——“图表”。
选择“XY散点图”,直接Enter或点“完成”即可!
生成的默认图表视觉效果不够理想,拖动图表边框将其拉大(不妨拉到数百行那么长),然后改变窗口的显示比例(比如在点选任一单元格时按住ctrl同时滑动鼠标滚轮),调节到适合状态即可。
在图表中点击右键,选择“图表选项”,可以去除不必要的网格、X轴、Y轴、图例等。双击背景可去除背景颜色,或选择合适的颜色;双击任一数据点可以调整数据点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图样即绘制完毕!
接下来可调整常数a、b、c、d和x、y的初始值以观察图案的变化,只需要在第一行操作即可。
也就是说一旦改变了第一行相应的a、b、c、d、x0、y0的数值,整张数据表以及生成的图案就会即时改变!
下面附上的是我用上述方法生成的图样(共30000余点)
clip_image002
修改各常数可得到完全不同的图样!比如将第一行改为-1.05,2.29,1,-1,0.1,0.1,得到下图:
clip_image004
2006年4月28日
用Excel展演浑沌增补:变形金刚&三翅鹰
星定 发表于 28 April 2006 20:48:55
———————————————————————————————
根据原始文本重新录入
科哲作业原始版本:
受到陈星群同学的启发领悟到了用Excel演示混沌的技巧,非常好用,特尝试之~
他做了第一题,我便做第二题:外加做了一些国王映射等图形。
Xn+1=μXn(1-Xn)
当μ约在(0,0.75)之间,取任意初值,得到周期1。
下仅举μ=0.7,X1=0.01时图像为例:
clip_image002
当μ约在(0.75,1.25)之间,得到周期2。
下举μ=0.751,X1=0.01时图像为例:
clip_image004
再举μ=1.2,X1=0.01时图像为例:
clip_image006
当μ约在(1.25,1.37)之间,得到周期4。
下举μ=1.3,X1=0.01时图像为例:
clip_image008
当μ约在(1.37,1.4)之间,周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下举μ=1.4,X1=0.01时图像为例:
clip_image010
当μ约在(1.4,2)之间时,出现混沌!
下举μ=2,X1=0.01时图像为例——以下分别为取到X100、X10000时的视图:
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4
另外,使用Excel,只要同时列两组递归数列,使用“无数据点平滑散点图”,也可以画出二维的混沌图来,例如将本题的递归公式错开一位写,即点An=(Xn,Xn+1),便可得到形如下图的图样:
clip_image016
依此法应该可以与使用编程造出更复杂的花样来。
clip_image018
clip_image020
下图由
Xn+1=1-aXn2+Yn,Yn+1=bXn,X1=Y1=1,a=0.1,b=1生成
clip_image022
下图由
Xn+1=1-aXn2+Yn,Yn+1=bXn,X1=Y1=0.5,a=0.134,b=1生成
clip_image024
下图为Xn+1=sin(bYn)+csin(bXn),,Yn+1=sin(aXn)+dsin(aYn),a=-1.5,b=2.6,c=0.86,d=0.75,X1=Y1=0.5的图形(取10000点):
clip_image026
下图为Xn+1=sin(bYn)+csin(bXn),,Yn+1=sin(aXn)+dsin(aYn),a=-1,b=3,c=0.7,d=0.7,X1=Y1=0.1的图形(取10000点):
clip_image028
Xn+1=sin(aYn)-zcos(bX n),
Yn+1=zsin(cXn)-cos(dY n),
Zn+1=esinXn.
其中a=2,b=3.281,c=-0.5975,e=0.6666,X0=1.41,Y0=2,Z0=1,时(X、Y)的花样(10000点)
clip_image030
用Excel展演浑沌!(加强版)
用于科普,借助Excel演示浑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Excel是一个“家常”的软件,几乎每台电脑上都有,不需要使用者专门下载分形软件,随手就来。而且,Excel的操作是傻瓜式的,不需要任何编程技巧。同时,Excel生成图形非常方便,转换为图片、Word文档、PPT、网页文件等都非常便捷。对于初次接触分形的人来说,用Excel亲手操作显然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
在绘制较简单的图样时,Excel的操作相当便捷。以“国王映射”的最初形式为例:
x_(n+1)=sin(by_n)+csin(bx_n),
y_(n+1)=sin(ax_n)+dsin(ay_n),
先在Excel空白工作表的第一行的单元格中依次键入a、b、c、d、x0、y0的数值,例如在A1、B1、C1、D1、E1、F1中分别填入-1,3,0.7,0.7,0.1,0.1
在第二行前四个单元格,也就是对应常数的下方依次键入“=A1”、“=B1”、“=C1”、“=D1”,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经常改换常数。
在第二行的后两个单元格,即E2、F2中,填入x_n和y_n的第一次递推公式:
即在E2中键入“=SIN(B2F1)+C2SIN(B2*E1)”——注意其中B2、C2分别等于b、c。
在F2中键入“=SIN(A2E1)+D2SIN(A2*F1)”。
然后选中第二行的6个单元格,将鼠标移至选择框右下角,当鼠标指针变为十字形时按下拖曳,一直往正下方拖动,可拖至10000行甚至更多,至多可达65536行(但绘图时最多只能用到32000个数据点)。拖动的速度是很快的,完成后按ctrl+Home可以方便地回到回到第一行。
选中E、F两列,点击常用工具栏上“图表向导”按钮,或“插入”菜单——“图表”。
选择“XY散点图”,直接Enter或点“完成”即可!
生成的默认图表视觉效果不够理想,拖动图表边框将其拉大(不妨拉到数百行那么长),然后改变窗口的显示比例(比如在点选任一单元格时按住ctrl同时滑动鼠标滚轮),调节到适合状态即可。
在图表中点击右键,选择“图表选项”,可以去除不必要的网格、X轴、Y轴、图例等。双击背景可去除背景颜色,或选择合适的颜色;双击任一数据点可以调整数据点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图样即绘制完毕!
接下来可调整常数a、b、c、d和x、y的初始值以观察图案的变化,只需要在第一行操作即可。
也就是说一旦改变了第一行相应的a、b、c、d、x0、y0的数值,整张数据表以及生成的图案就会即时改变!
下面附上的是我用上述方法生成的图样(共30000余点)
2006年4月28日
clip_image004[4]
修改各常数可得到完全不同的图样!比如将第一行改为-1.05,2.29,1,-1,0.1,0.1,得到下图:
clip_image006[4]
再看一个非常有趣的图样——ZZSUC映射(但我做不出理想中的图样,可能是弄错了,不过我搞出的东西也蛮好玩的~~):
x_(n+1)=(x_n+Ksiny_n)cos(2π/q)+y_nsin(2π/q)
y_(n+1)=-(x_n+Ksiny_n)sin(2π/q)+y_ncos(2π/q)
在第一行依次输入K、X0、Y0、q的初始值。
在第二行依次输入“=A1”、“=(B1+A2SIN(C1))COS(2PI()/D2)+ C1SIN(2PI()/D2)”、“=(B1+A2SIN(C1))SIN(2PI()/D2)+ C1COS(2PI()/D2)”、“=D1”,按前述方法,做B、C两列的图样。
我们取X0=-1,Y0=1。
q为3至6的整数。
注意生成的图形对K极为敏感。下依次举q=4时,K为1.667、1.667000000001、1.667000000002、2.05这四种情况的图样(10000点):
clip_image010[4]clip_image012[4]
clip_image014[4] clip_image016[4]
我们看到,当不断调整K时,q=4的图案简直像玩“变形金刚”那样,千变万化——第4幅图的形状简直就象变形金刚!!。不断调整参数值那个“变形金刚”还会变飞机呢(2.0499999999)!
clip_image018clip_image020[4]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看到的形状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个假象,因为其形状与所取的点的个数直接有关,似乎取的点越多,这个映射是会延展直整个平面的。下面对那个变形金刚中的后5000个数据点用另一种颜色进行染色(这也是用Excel做的,只是多加了一行数据让它在5000行后“=Bi”
clip_image022[4]
最后做传说中的“三翅鹰映射”:
我在第一行A1~G1依次输入:
1,1,-0.6,0.95,=2-2C1,=C1A1+E1A1A1/(1+A1*A1),=A1
在第二行A2~H2依次输入:
=D1B1+F1,=F2-G1,=C1,=D1,=2-2C2,=C1A2+E1H2/(1+H2),=A2,=A2*A2
然后依前法拖曳第2行至上万行,对A、B两列做图表:
第一行的前两个单元格分别为X和Y的初值,对之调整几乎没有影响,而C1、D1两格为常数,对之调整将剧烈影响图样。
下面给出三翅鹰映射图样及其若干变种:
clip_image024[4]clip_image036clip_image038clip_image040clip_image042
“物质”的扩张我书架上现有的与“科学与宗教”有关的参考书~
“物质”的扩张
Home 随笔 科学 “物质”的扩张
科学
“物质”的扩张
2006年4月27日 亚里士多德, 唯物主义, 物理, 物质
无论是在日常语言中,还是在哲学以及科学中,“物质”这一概念都是如此基本,以至于人们频繁地提到它,却很少深究它的确切所指。
与时间、空间等等已被习以为常的概念类似,在历史上,人们对“物质”的观念并不总是一致的。
在今天,“物质”(matter)作为物理学术语,其含义通常被理解为:“指任何具有质量、可以察觉和测量的东西,所有物质都是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则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①]在日常语言及哲学讨论中,“物质”经常与“精神”、“思想”相对,与“实体”、“客观”等概念相近甚至混用。但是,我们有时是在讨论“物质”的性质——如“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物质由原子组成”[②]等等;有时则是把“物质”作为一种“性质”以谈论“其它”东西——如“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等等。那么,我们所谈论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呢?
从字面意思上看,英文的matter包含“事物”、“问题”和“内容”、“本质”之义,而中文的“物质”一词正是“事物”、“万物”与“本质”、“质地”的组合。事实上,“事物的本质”正是“物质”一词的原意。
“物质”一词最早并不是与“精神”对立地出现的,最早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其实是“变化”、“现实”、“形式”等等。
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那里并没有一个与“物质”相对应的概念,他们所谈论的就是“事物”或“万物”,只是近代人时而将他们所讨论的“万物的本原”问题表述成“物质的始基”问题。事实上,所谓“物质”,已经是“万物本原”的意思了。
人们所看到、听到、感触到的事物总是变化多端的,然而既然称得上“变化”,便意味着在这其中必定有某种不变的东西。而这种作为万物的共同点的东西,就是万物的“本原”——这也是今天所谓“物质”的基本涵义。但现代“物质”的客观性、实在性等却不属于古希腊人的观点。即便说“物”在直观上是有可感的、可知的、实在的等等意义,但这并不代表“物的本质”也必定具备这些特征。
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开始使用与现代概念相近的“物质”一词,但他指的其实是质料或材料。他将“物质”与形式、动力、目的等概念相对,而经常与“潜能”等同[③],看作是事物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却与现代人截然不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物质是“不可感不可知的”,因为感觉只感知结合在物质中的形式,理智只认识未结合在物质中的形式。而我们能有明确概念的东西都是形式,而形式恰恰不是物质。[④]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到:“关于物质我指的是那种自身既没有质,也没有量、也没有事物得以被确定的任何属性。”[⑤]这与现代人普遍理解的“物质是质量统一体”[⑥]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里,“物质”这一术语似乎是一个矛盾,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分析“本原”的数目时论证道:“(本原)不能为数无限,若是无限的,存在就会是不可知的。”[⑦]——亚里士多德以“存在不能是不可知的”来反驳本原无限的主张,但从未给出为何存在不能是不可知的论证。可见,存在的“可知”是亚里士多德最基本的信念。然而,为何“物质”竟是不可知的呢?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将“物质”看作万物的“本体”——“这是不可能的”[⑧],“因为本体主要地是具有独立性与个别性。所谓本体,与其认之为物质,毋宁是通式与通式和物质的组合,而通式与物质的组合是可以暂予搁置的,它的本性分明后于通式。物质在这一涵义上也显然为‘后于’。”[⑨]
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的“物质”只是在构成万物的“材料”这一意义上与现代的概念相似,而现代原子理论、电子理论等等所谈论的万物的本体,根据亚里士多德看来,那些对各种各样的结构和节律运动的描述“都是一种形式理论,根本不是物质理论。”[⑩]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区分,“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材料”,是没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的不可感知的东西;“形式”则是具有质和量并且可感知的。到了近代,这两个概念又被混同了起来。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材料的同时也获得了质和量的规定性——这是从原子论的复兴开始的。
与亚里士多德“本体主要地是具有独立性与个别性”的观念不同,原子论提供的世界图景则是同质的、齐一的、量化的。石里克赞叹说:“从认识论的观点看来,这一原子的理论(古代原子论)有一个优点,这个优点无论怎么评价也不算太高;它提供了一幅完全不存在任何质的差别的世界图像。所有自然中的质的差别都被大小、形状和运动的差别所代替——换句话说,都被数值的、可想象的、量的测定所代替。”[11]
“物质”与“形式”的结合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这肇始于哥白尼时代柏拉图主义(同时是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复兴[12],这种世界观的转变导致“万物的根本结构是数学的、几何的、简洁的”这一观念变得理所当然,在自然科学的成熟状态下,人们“把自然实在限制在量——时间的量和空间的量——的复合体上,除了量别无其他。”[13]
这种数学的世界图景因为哥白尼到伽利略等人在天文学上的出色成就而不断稳固,到了牛顿的时代,人们已普遍地坚信“万物的本质是数学的”这一观念了。而正如石里克所言,原子论的认识模式“当然是对自然知识作任何一种数学构述的基本条件”[14]。
在“物质”的概念与“形式”逐渐被混合的同时,“精神”开始成为与“物质”相对立的概念。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标志着这两个概念的决裂。这一决裂的肇始者同样是世界图景的数学化。道理简单地说就是——精神、心灵、意识之类的东西是难以数学化的!随着“物质”与“精神”划清界限,客观性、实在性、被动性等等逐渐成了“物质”的当然属性。
伴随着原子论和心物二元论的兴起,“动力”与“目的”——这另两个与物质相对的概念也变得引入注目。
近代科学的世界图景亦被称作“力学世界观”,“运动物质粒子的‘动力’论的本体论是19世纪物理学的指导原则。”[15]然而,“力”[16]究竟是什么?原子之间究竟通过何种方式相互作用?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满意的回答。
如果用原子间的碰撞来描述它们间的作用,那就势必要“假定完全弹性体的存在”[17]即在两个原子碰撞的一刹那就被弹开,但是这将导致无限的加速度,况且,这难以解释引力的性质;同时,原子间跨过虚空发生的超距作用更是难以想象的(在近代科学中,可想象意味着可被数学化地描述)。
“场”的概念的产生和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困惑。这一概念最早由法拉第提出——“法拉第引述了两种独特的场表示,一种是以周围介质的连续粒子为中介的场,另一种是断言力线为第一性的场。”[18]法拉第本人倾向于第二种思路,他主张抛弃原子和虚空的概念,“而是应该设想物质是由充满空间的‘动力’媒体所组成,即‘物质由动力组成’”[19]而他的后继者——汤姆孙和麦克斯韦——则“试图从以太的力学理论出发,发展出力传播的物理理论”[20]。
无论是说“物质由动力组成”,还是用物质解释动力;无论是说“物质是某种场”,还是说“场也是一种物质”,总而言之,“物质”与“动力”这两个概念最终也走到了一起。在现代物理学中,“力”更被解释为“费米子”之间交换“玻色子”,“物质”与“力”之间的差别仅仅是自旋数为半整数与整数的差别,宣称“力也是物质”一点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能量、光、波动、虚空、精神等等曾经与“物质”相对的概念逐个被收回其中,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物质”去理解。“物质”的“扩张”使其地位被“神化”。与在中世纪人们坚信“上帝无处不在”相似,在现代,物质无处不在!——“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即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21]
既然“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我们丝毫不用为那最后仅剩的一个概念——“目的”——最终也被“物质”所吞并感到意外。宇宙本身看来是毫无意义的,而人生的“目的”除了“物质”还可以是什么呢?世界上除了物质再无别的东西啊!于是,人类最“高”的理想也只能是“发展生产力”;而更多的人则迷失于物欲和享乐……
这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我们值得去重新审视“物质观”的发展过程,回到最原初的地方进行反思——“物质”概念的每一次扩张都是绝对必然的吗?将“质料”与“形式”混同起来一定是合理的吗?将“物质”与客观实在等同起来又一定是正确的吗[22]?
柯林伍德乐观地说:“至少如下这点看起来是清楚的:由于现代科学接受了物理宇宙在空间上肯定有限、在时间上也许有限的观点,被现代科学等同于物质的活动就不可能是一种自我创造或根本上自我独立的活动。从这样的观点来看,自然界或物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为了它的存在必须从根本上依赖它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在这里,现代科学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致,与伽利略、牛顿一致,与康德、黑格尔一致:一句话,现代科学经过一次唯物主义的实验后,已经回到了欧洲思想的主流传统上来,即总是把事物总格局中一个本质上是派生的或依赖的角色划归自然。”[23]
虽然现实远不如柯林伍德的理想那样顺利,但是现代科学的新时空观以及量子力学对实在观的冲击确实给我们对“物质”的观念进行反思提供了一些契机;同时,对物质观念的历史重审是更重要的。
参考书目:
[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彼得•迈克尔•哈曼:《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龚少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陈维杭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美]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徐向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2006年4月27日凌晨
于柏拉图咖啡馆
[①]安纳-露西·诺顿:《哈金森思想辞典》,傅志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5页
[②]显然不能把“客观实在”之类的描述作为“物质”的定义,否则说“物质是客观实在”就只是同义反复。
[③]参考[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0页(边码P92)
[④] [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边码P91)
[⑤]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29a20:此处参考《自然的观念》中的译文。
[⑥]例如萧焜焘:《自然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页以下
[⑦]亚里士多德:《物理学》,189a14
[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29a27
[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29a29以下
[⑩] [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边码P91)
[11] [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陈维杭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3页
[12]参考[美]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徐向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 [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边码P103)
[14] [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陈维杭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5页
[15] [英]彼得•迈克尔•哈曼:《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龚少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页
[16]“动力学”之“动力”显然与亚里士多德所谓“动力因”之“动力”不同,但他们还是有共通处的,此处不用在字面意思上纠缠。
[17] [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陈维杭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6页
[18] [英]彼得•迈克尔•哈曼:《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龚少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19] [英]彼得•迈克尔•哈曼:《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龚少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20] [英]彼得•迈克尔•哈曼:《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龚少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21]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64页
[22]那么,既然说“能为意识所反映”是物质的特性,那么为何能谈论脱离人的意识的反映的物质呢?
[23] [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边码P155)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世界 在谈论现代科学诸如“世界图景的机械化”[1]之类的命题以前,应当注意“世界图景”(world picture)这一概念非比寻常。在世界图景可能机械化之前,先决的一步乃是世界的图景化——世界对人类而言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幅图象(picture),事实上,一旦世界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张图片,无论这张图片是不是机械化的,人类知识的某种至关重要的变化便已经悄然发生。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世界图象并非从一个以前 ……
风沙赞用Excel展演浑沌!
漫话科学pp
Home 随笔 科学 漫话科学pp
科学
漫话科学pp
2006年4月21日 EPR, 普及, 量子力学
说明
以下的讲稿在演讲以前就完全写好了,实际讲演时由于一没有ppt协助、二临场发挥欠佳,少讲了很多,发挥得也不太好,看看这篇讲稿应该可以补充一些。《上帝掷骰子吗》可以在http://book.sina.com.cn/nzt/liangzishihua/在线读。
开讲
由于准备过于充分——已经把整个讲稿写好了,所以讲的时候可能会有些拘束,而且不能放ppt,所以我总要经常看稿子,请大家原谅。我讲的东西都会在稍后贴到我的博客上去——EPR.yculblog.com,大家知道EPR是什么吗?这也是我的未名id,听完这次演讲大家至少能知道它大概是什么东西了。
关于这个“pp”,本来想留点悬念的,不想ZXM就帮我宣传了,我原来不想起这么个花哨的名字,其实咱们系里自娱自乐,不起名字都行,反正大家知道是有关小古和科学就好了。
PP首先是普普,“普及的普及”的意思,我这次的主要目的不是做科学知识的普及,当然,大家若想和我聊聊什么科学知识,以后有机会,我也是很乐意的。我的目的,我感觉我就像是个搞推销的——我在推销科普书籍。科普书是普及科学,但是目前来看科普书本身很不普及,大家都对科普书敬而远之。而我首先就想和大家讲讲如何看待科普书,如何阅读科普书,希望能提起大家的一点兴趣。
其次,大家看到pp恐怕第一个就想到ppmm吧。这也是我希望给大家带来的科学印象——惊艳、神秘、可爱的美女,我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兴趣,主动去亲近她、了解她。
再次“贴pp”是贴照片的意思,我想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些外围的印象,我们不需要自己亲身去深入、去攀岩,我们可以通过那些漂亮的照片,得到关于科学的一些印象。虽然总是比不上亲自走一遭,但是即便不亲自搞科学,看看照片也可以了解到科学的有趣和自然的神奇。
PP还是“点点”的缩写,时间只有一点点,我的能力也只有一点点,反正我只是指点一点点东西,希望大家能感到有那么一点点意思,就好了。
PP也是“物理学哲学”的缩写,但我其实将要尽量避免扯上哲学。事实上,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哲学家”对物理学有一些字面上的一知半解,就在那里大谈哲学,说实话我是比较鄙视的。我只是随便聊聊,哲学上面的思考大家都可以做,但是火候不够的时候千万不要嚷嚷。
ZXM当时给我补充了一个,说还有打pp之意,咳。
第一话:读不懂的收获
讲到科学,大家可能不感兴趣,但正因如此,我觉得我才很有必要给大家谈谈科普。
现代科学与人文日益分化,正像我们上海市原师长徐匡迪院士严厉地说过的那样,科学家们普遍没文化、人文学者普遍不懂科学,
诚然,现代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都越来越专业化,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很难全面地都去学习。然而,盖尔曼曾愤怒地指出过——或许偶尔会遇到一个不知道莎士比亚的科学家,但你永远也不会遇到一个以不知道莎士比亚为荣的科学家,但是艺术人文领域甚至社会科学领域却常有人以几乎不懂科学或数学为自豪!这话说得相当尖刻,但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反省一下,这样说不是毫无理由的,许多人文艺术领域的人,对科学没有兴趣的原因到底是因为接受能力有限,还是因为简直是不屑于去了解?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科学界与人文界之间存在互相鄙视、互相看不起。在我们系,各个专业之间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搞西哲都像张祥龙老师那样中西会通,但我希望搞西哲的不要因不懂中哲为荣、搞逻辑的不要以不懂科哲为荣,等等。
我并不指望科学领域的人都能像薛定谔那样熟通古典文学和哲学、掌握英、法、意、西四种现代语言的读写,如同希腊文和拉丁文一样好。曾将《荷马史诗》译成英文,将法国人的诗译成德文。还于1949年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爱好绘图和雕塑,对戏剧情有独钟,热爱自然、喜欢登山……也不指望人文学者都能有多么高的科学背景。但至少应该多一点互相尊敬,要是你没听说过薛定谔正如没听说过怀特海,并不奇怪,但这绝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ZXM听说我非但要讲科学,还要讲量子力学,吓得不行,说这个主题太深了,最好普适性强一点、受众广一点什么的。我感到无奈得很。事实上,量子物理固然高深,恐怕再找不出比量子物理更高深的玩意了!但科普书实在称不上不高深,尤其是对咱们学哲学的人来说,连胡塞尔都敢读的,还会怕这通俗科普读物吗?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最俗的书之一,它不仅是通俗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以我个人的感觉,这本书简直通俗过了火,我个人并不是最喜欢这样的风格,我最喜欢的量子科普书还是约翰·格里宾的《寻找薛定谔的猫》——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量子科普书,虽然说这本书的中译质量奇差,但作为课余随便看看的话,术语混乱的关系也不大,格里宾的书非常好,哲人石丛书里还有他的几本书,都非常精彩;另外还有一本最近出的第一推动第四辑里头的《新量子世界》也不错,关于量子物理的优秀科普书在国内外都非常少,因为实在是太难写了!
提到这类所谓“高端科普”书,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是霍金的《时间简史》了,顺便提一句,《时间简史》这本书其实一般,当然霍金写得是非常精彩,但我并不作为首先推荐书给大家,关于相对论之类的主题,基普·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是我读过最好的,格里宾的《大爆炸探秘》也非常好。当然《时间简史》的最大好处是它比较薄,比较通俗和简短,但不如索恩或格里宾谈得清楚。
人们说《时间简史》是买的人多,读的人少,读了的也读不懂,因为太深奥。其实不然,物理学是深奥的,但那些科普书不深奥,这些科普书以中学的物理基础去读就足够了,时间简史我就是在初三时花了两三天读完的,其实中学物理也不用掌握得多好,只要知道几条守恒律就差不多了,第一条是质能守恒,不知道这一条老想着搞永动机那是不行的;第二条比如说是电荷守恒,其实只要知道除了质能守恒之外还存在别的守恒律就好了,我看到的几个民科都知道质能守恒,但不知道别的,以为把1800个电子压在一起就是一个质子,那是不行的。大概知道这样一些物理常识,不要读了科普书变民科就好了。但其实民科更该读读量子力学,我看到很多民科嚷嚷着推翻爱因斯坦的,还真很少看到有试图给出一条量子力学新解释的民科。我高一时和一个民科通信,当时就把那本寻找薛定谔的猫推荐给他。
总之,我以信誉担保我所推荐的科普书都很通俗,至少比绝大多数没读过它们的人想象的要通俗。
但为什么人们都说《时间简史》读不懂呢?那也是很正常的,因为物理学是深奥的,读懂了才怪呢!要是你读了两本科普书就说相对论、量子力学我搞明白了!恭喜你,你已经变成民科了!
好像是传说中的刘兵老师给《时间简史》想了一条广告词“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这条广告语很成功。有个辛普里对此发表了一些异议,说得也不无道理,但关于读不懂究竟还能有什么收获,我有我的看法。
其实,首先有一个思维习惯转变的问题,例如量子力学那样的科普,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的科普是非常不同的,传统科普的目的就是让你“读懂”,以这种要求去看新物理学的科普,自然会觉得读懂了才算成功,读不懂就是失败,读者搞得越明白就越多收获。但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印象中的传统科普,其典型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仅从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类科普的特点:
这种科普的特点是,首先从“为什么”出发,人们首先是带着迷惑不解的问题去读科普的,比如“为什么有彩虹?为什么天是蓝的?呀,这是怎么回事?哇,那又是怎么回事。”,然后科普书——常常又以一个秃顶白胡子戴眼镜穿白大褂的男性老头为形象代言人——就向我们揭示其中的奥妙:“这个是因为这个,那个是由于那个,因为所以科学道理……”,最后读者看明白了,说一句“噢,原来如此!”,这科普便算是成功了。
但是量子科普的情形正巧是颠倒的!我们首先并没有带着什么“为什么”去读这类书,生活大多数能想到的问题用经典力学解释足矣,有哪些人想得到问什么黑体辐射什么什么的问题?我们乍听到量子力学的概念,虽然不懂,但或许还是不以为然——“所谓量子,不就是说能量是非连续的、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吗?不过如此吧。”但是,读量子科普不会是越读越明白的,反而是越读越糊涂!你读完这本量子科普书,最后把书一拍,说一句:“天哪!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那说明本书的效果不错!
“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其目的是把我们从惊奇和疑惑变得理解,是“去惊奇”的、“祛魅”的科普。读完那些科普,即便还有惊奇,也只是对科学的威力的惊叹,这种科普当然是非常必要的,它让人们脱离蒙昧、摆脱迷信。然而,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接触得多了,容易养成习惯,以为无论是十万零一个为什么还是百万个为什么,一切的为什么都可以被科学解释似的,便容易以为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那般,便容易变成科学迷信、科学万能论者、唯科学主义者。
一般科普是为了破除神秘的,量子物理的科普却反其道而行,它希望将宇宙间最深奥难解的神秘展示给读者。它对于神秘并不提供解答——或者说提供了一打子解答,总之绝不同于一般科普只提供唯一的、科学的、正确的解答。它有助于人们理解在科学探索的最前沿,那帮科学家到底是怎么搞的!
前几天我刚刚写了一篇关于科学与宗教相似性的论文,其中谈到大科学家的宗教情结时,我引述了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海森堡、薛定谔、玻恩、费曼、玻姆等许多大科学家关于宗教的的言论,他们的观点虽各不相同,但态度全都是宽容的、接纳的甚至赞美的。而我所罗列的这串名单竟无一例外都是在量子物理学的探索中贡献突出的大物理学家!甚至,只要在这串名单上略添几个人物——例如狄拉克、泡利、德布罗意等,差不多就得到了20世纪理论物理学家的“梦之队”。除了对宗教普遍表示友善之外,这些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往往都是多才多艺,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普朗克、海森堡、玻恩等擅长钢琴、科学顽童费曼就更不必说了……对了,本想推荐走近费曼丛书的,最近费曼突然变得很热的样子,费曼传、走近费曼丛书、新版费曼物理学讲义都冒出来了,但热得很应该,费曼太有意思了,走近费曼丛书里头的《别逗了,费曼先生》和《发现的乐趣》推荐给大家。格里宾写的费曼传就叫《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曼的风采可与我们习惯印象中的秃顶白胡子戴眼镜穿白大褂的男性老头,或者以陈景润为典型代表的科学家形象是截然不同的。
对了,一开始提到的薛定谔很有意思,在哲学上他不仅喜欢古希腊,还对印度吠檀多哲学十分推崇,又比如波尔喜欢克尔恺郭尔,都有点神秘主义的味道。如果说费曼是老顽童周伯通的话,薛定谔的地位毫无疑问是段正淳!这本书上第136页有一个饭后闲话,说薛定谔的女朋友,大家可以去看。
我们知道,物理学可谓是最纯粹的自然科学,而量子物理又是最基础的、最“还原”的、最前沿的领域。然而,为什么似乎在科学家中间最“不务正业”的、最喜欢“谈玄论道”的、对人文、艺术和宗教最接纳的,恰恰也是那帮搞量子物理的?虽然在理论物理学家中也有许多抵制和厌恶宗教之类的非科学的人,但例如于生物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其他科学家相对照,似乎可以说量子物理学家们简直是最少“唯科学主义”的一类科学家!
我相信,这绝不只是巧合。量子物理的探索是最令人着迷的,量子物理学家与自然的神秘是最亲近的,他们最容易体会到自然之美和深邃,
费曼曾说到:
诗人们总说,科学家看不见星星的美丽——星星在科学家眼里仅仅是一堆聚集的气质原子。没有什么是“仅仅是”。我能看见沙漠夜空里的星星,也能感觉到它们。但是我是不是看见得比别人少,或者多些?广袤的天空激起了我的幻想——盯着这个旋转的天穹,我用我的小眼睛能捕捉100万年以前发出的光线……或者可以通过帕洛玛山上的大眼睛(望远镜)来观测这些星星,望远镜能把大量从同一光源发射的光聚焦到一起。也许本来这些光就是在一起的。这是一幅什么图像,或者说这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这样?我们知道一点宇宙,并不影响宇宙的神秘性。因为宇宙比以前任何一个艺术家能想象的都要奇妙得多。为什么现在的诗人们不说这个呢?
诗人们歌唱的自然当然也是美丽的,但科学家所探索的“自然”同样也应是美丽的,这些美丽应当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对牛顿力学所描绘的冷冰冰的机械的自然图景过于熟悉了,想要摆脱这种冰冷感,一种方法是忘掉科学、拒斥科学,专搞人文;一种是求助于神秘主义的伪科学,看那些什么《未解之谜全纪录》;但是更好的方法是,不妨看一看量子物理!
注意到,量子物理所揭示的自然的“神秘”,与《未解之谜大全》、《神秘的麦田怪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这些是完全不同的,那些所谓的科普书大都只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当然,我也要提醒大家:不宜把量子物理过分神秘化了。科学一定是寻求对自然的理解的,不可能有研究“超自然”的科学。量子力学并非说自然不可理解,量子物理学家都是在执着的追求对自然的理解。但量子物理确实又在另一种意义上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它恐怕无法用日常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而且或许将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同时都是“对”的。
读量子物理的科普,不仅仅是“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而恰恰是“读不懂才是收获”。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读作者的文字表述读不懂,而是说“读完书以后感觉到——不懂!”从而对自然的深邃、科学的奇妙有所感受,那就好了。波尔说:“谁不惊异于量子理论,谁就没有理解它。”费曼说:“如果有人说他懂量子力学,那他是在撒谎。”泡利:“警惕,警惕理智和科学。/人类最高权势可怕地结成联盟。/你们会受巫术那耀眼产物的迷惑。/再经历神秘量子领域的引诱。”
第二话:如何读科普书
我们搞明了读高端科普书的目标不是在于读懂那些科学知识,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读这些书呢?
就这本《上帝掷骰子吗》来说——这是一本“史话”,主要是按照历史为线索写的。而且按刘兵老师的讲法,作者并没有专业科学史的训练。因此,我的理解是不妨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历史戏说或演义来读,就像读《三国演义》类似。该书中的叙述虽不至于三分真七分假,但许多科学家的对话和争论都是虚构的,确实有点演义的味道。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还是演义,我们读历史书有一种方法——除了我们是要搞专业历史研究的话,那需要把历史书读得很透,对其中的细节都加以分析和理解。但如果我们是把历史书当小说书、消遣书来读,就不用那么较真。许多技术性的地方我们都可以跳过去,比如说我们不必详细理解某某人具体有哪些治国政策,而只关心“在某某人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或者民怨沸腾”这样的结果就可以了。
读量子史话还比如看武打、看下棋。比如说量子物理史上最著名的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这场争论在科学史上是空前绝后、惊天地泣鬼神,再找不出比之更精彩的争论了!我们读着他们的一来一往,就好像看着两大武林高手在那比武、两位仙人在那下棋那样。显然,我们不能对他们的招式有多深的理解,甚至于他们出招可能令人眼花缭乱得根本看不清楚,但这仍不影响我们去欣赏其中的精彩。当然,我们看得越明白、理解得越多,越能够体会到精彩,但即便我们对招式的理解非常有限,也可能陶醉于那精彩绝伦的氛围中。
再举一个例子:好比说看名侦探柯南好了,这动画片大家都听说过吧?对名侦探柯南怎样的欣赏法呢?我们知道名侦探柯南每一回都是一组精彩的案件,其中的机关、伏笔、推理等等,设计得非常精彩。如果思维上跟得上,能够跟着柯南一起分析和思考其中的机关巧妙,那是最让人激动的。但我想许多人经常懒得这样看,尤其是许多女生,看柯南更注重的是剧情吧,比如迷灰原哀什么的,还有小兰迷、基德迷等等,那么这些人看名侦探柯南就不是要去理解其案件的推理了。另外,即便连剧情都不关心,只其中的精彩画面、紧张刺激的氛围、还有它的轻松搞笑,这些都能成为名侦探柯南吸引人的地方。看这类高端科普书也是类似。倘若我能深入地体会那些数学公式的奥妙、理解那些思想的来龙去脉,我当然会觉得那是最精彩的。但是我跳过那些技术性的东西不管,光看情节、领略气氛,同样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正如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纵观整个科学史,最为激动人心的、英雄辈出的篇章无疑是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吧!量子物理史是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朝气的,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最新的前沿;事实上,量子力学被人们戏称为“男孩物理学”,因为量子物理史上闪耀的明星们,出道时都非常年轻——爱因斯坦26岁、波尔28岁、德布罗意31岁,当海森堡24岁时为量子力学的奠基做出关键性的突破时、同样做出主要贡献的同行们:泡利25岁、狄拉克23岁、古兹密特23岁、约尔当23岁,36岁的薛定谔和43岁的波恩和他们比简直是老头了!之前的科学史上也不乏天才少年,但像这样一个靠一群年轻人创出一个新时代,再无第二例。仅凭这点,就足以看出量子力学的澎湃激情。
对了,这和什么相似呀?——数学!数学史上做出突破的往往都是那些二、三十岁的天才少年。高斯、伽罗瓦、阿贝尔、拉马努金等都是典型,谁能想出一个大器晚成的伟大数学家?反正是极少的。一个似乎是叫做阿德勒的数学家说过:数学家的职业生命是极短暂的,二十五岁至三十岁是他们的黄金时段,如果过了这段时间还是没有什么创造性地成就的话,就应该早点放弃这个行当,因为再晚也不会再有什么改观了。我们接触到的数学家的榜样是华罗庚,他教导我们天才是勤奋出来的,这也没有错,天才确实需要勤奋,但勤奋出天才这条信念着实害了不少人。许多人不明白人各有所长,偏以为谁都能成为爱因斯坦,结果出了好多民科。最可悲的是民科的主要志向恰恰集中在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难题和推翻爱因斯坦这一新物理学的领域。你看,这两门科学正好是最需要天才的,民科若真爱科学,真想为科学事业做些有益的事,不妨去做博物学啊、天文观测啊,没准也能做出些惊世骇俗的新发现啊——至少比七老八十的钻研哥德巴赫猜想更有希望。
量子力学家与数学家在这一点上的相似点说明什么呢?首先,现代物理学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学,要搞现代的物理学几乎必须得熟练数学。另一点是,量子力学的深奥已经完全不能被日常语言所把握了。即便是薛定谔、玻姆那些量子力学正统解释的反对者,他们认为量子世界是是实在的、是可理解的,但他们也承认:以目前的日常语言是难以理解量子世界。可能理解量子世界的是数学的语言,量子物理力学家确保自己不至于过于疯狂的最好办法就是更多地运用抽象的思维。
言归正传,说这本书:和刘老师主要把此书向理工科大学生推荐,但我还是坚持向各位也推荐。即便说大家看这些书起不到传统科普的效用,仅仅是看作史诗、小说、消遣书,我也觉得值得向大家推荐。
不过,看这些高端科普书又有一个问题了——既然我看不懂那些科学,那么对于其中的一些结论,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
对不是亲眼看到、亲手尝试的事情应该持有一定的怀疑(即便亲眼看到的事情也应该怀疑),这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但也不应该偏执过头。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经常是可以让我们检验的,比如当年我看到说嚼米饭会把淀粉嚼成麦芽糖,就要了一口饭嚼啊嚼,果然变甜了。但是例如新物理学告诉你存在着反物质而且反物质和物质碰在一起会湮灭……显然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它。甚至于大多数科学家也没有机会去验证那些事情,做那勾当需要依靠庞大的回旋加速器,像美国有些加速器运行起来几乎要消耗整座城镇的电力。我看那些验证还是少做点为好,虽然让学生去亲自验证是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的好方法,但是让每位物理系的学生都亲手操作一次粒子对碰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生物系的学生都要解剖好多只活兔子那样,有一些科学实验似乎是被做得太多了。
我们不能苛求只有某些事情可能被我们亲身验证时才可以相信它们。科学家虽然不是绝对的权威,但毕竟还是比较可靠的。科学的力量确实强大,相信科学家可以说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就好比因果性这种习惯那样,毫不犹豫地接受它固然不是理性的,但毫无理由地拒斥它同样也是非理性的。我们要打破科学的权威,并不代表不应该尊重科学。
扯远了,其实,咱们看量子物理科普的一项好处,不正是要打破对科学的传统印象吗?我们从量子力学中得到的一种印象是:非但我们,连那些科学家似乎都不相信自己搞出来的科学!比如普朗克作为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他搓出了神灯里的怪物,但是他自己就第一个不相信量子力学。如果说普朗克的行为还可以看作是思想保守的话,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抗拒就完全不同了。作为最伟大、最有洞见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的思想决不保守,但是,我们看到,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绝对是科学的争论,而绝不是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论,也不能说是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当然,他们的争论也不仅仅是科学的,更是哲学上的争论,在后来的玻姆那里更是如此,他们的争论中一直牵扯到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例如实在论与非实在论,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等等,这些我们下面再说。总之,我们将看到科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科学理论中的所谓“形而上学预设”究竟有没有,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从量子力学中可以体会到许多。
再来说这本书,非常难得,这是一位中国人写的!我向来不看好中国人写的科普书,尤其是前沿领域的科普书。但这本书是个例外,写得很好。
虽然一次次地失望,我也时而会买一些中国人写的科普书读。比如关于量子世界的,江向东和黄艳华编著的有本《朦胧的量子世界》,这两位翻译了很多很好的科普书,但轮到自己写实在还是不行啊。一方面是写作的笔力不行,不够生动活泼;一方面是知识功底可能不够,既没深入也没浅出。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科普的理念和方向的问题,这些书还总是以居高临下地传授科学知识的态度写的,这是中国科普的普遍问题。多数中国的科普作家往往都是在力图普及死的科学知识,他们的追求无非是把那些死的东西怎样子用活泼通俗的语言来传授罢了。但西方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家不是这样,他们希望传播的东西本身就是活的,本身就是无比活泼、无比生动的,他们希望的是怎样更好地把这些活泼生动的印象与更多的人们分享,他们琢磨的是如何在通俗的表述中尽量多地保留科学本身的活泼生动、减少损失,而不是千方百计想去增添活泼。
所以,虽然不甘心,以我读了一架子科普书的经验,我建议大家若想读科普书,还是先从外国人写的优秀作品开始,可以从品牌丛书读起,比如哲人石丛书和第一推动丛书都是相当好的。
当然,这本书是个例外,我推荐大家读。可惜,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科普可以和外国人的佳作相比了。这本书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因为这原是在网络论坛上连载的作品,字里行间充斥着网络语言,什么“抓狂”、“俺”、“老大”……不过这算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吧,严谨不足、通俗有余。其实外国人写的那些科普书都是非常严谨的,再通俗的书都会附上注释、参考书目、索引等,与对待学术专著的态度是一样的!而中国人自己写非但不加注释和索引,还会把引进的书的索引统统切掉!
这本书对量子物理发展的叙述确实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涉及的相关知识也很全、很新。加上不存在错译的问题,所以对大家而言这本书大概比格里宾的那本更值得推荐。
顺便提一句,这本书的编辑水准着实差得不堪!书中夹着的“勘误表”就列了八个明显错误,比如10的17次方打成1017这种只要浏览一眼就可以发现的错误出现了多次,还有些地方干脆是把“???”都保留了!
另外,似乎是为了美观,在每页书的右上角都有一个电子绕着原子转的太阳系式的图案,且不论加得是美观还是丑陋——其实是丑得不行——这个图形代表的是什么呀?正是经典力学的原子图像啊!用这么一个图装饰量子力学的书,感觉有点讽刺啊……
呵呵,我们终于讲到量子力学的问题了!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到底量子力学对经典力学的颠覆在哪里?
第三话:神奇的量子世界
即便是从未读过科普书的同学,大概也对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有所耳闻。其实呢,20世纪是一个物理学翻天覆地的时期,堪称物理学革命的领域大致有三个: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混沌学。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大概算是相对论的革命吧,但其实相对论被称作革命的地位是有得怀疑的!事实上,相对论严格说算不得在思想上有重大的变革,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的变化其实并不需要库恩的范式转换来解释。现实中我们也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提出后便受到了物理学界的普遍接受——而并不像某些夸张的传言那样说某个时段世界上只有十三个人懂得相对论——爱因斯坦几乎是一夜成名。无论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在物理学界被接受和认同是相当快的——往往是民科们接受不了。虽然有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异议,但是对相对论理论体系的主要思路的反对意见是很少的!
为什么呢?其实相对论依旧是建筑在经典的牛顿力学的思路之上的一套体系。
经典力学有三条与时空有关的守恒律——我们可以想象出几种与时空相关的不变性:一条是时间平移不变性。简单说就是在其它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在今天做实验和在昨天做实验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这一条不变性的推论便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第二条是空间平移不变性,简单说就是把实验仪器移动一下做实验还是一样的,这条不变性将导致动量守恒定律;第三条是空间旋转不变性,就是说把仪器转动一个角度做还是一样的,这导致的是角动量守恒定律。好了,这三条都是牛顿力学的定律,但是相对论考虑到了什么呢?考虑到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对时间平移和空间平移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引出了一项新的不变性——洛伦茨变换下的不变性,简单说就是匀速直线运动下的不变性,外加设定光速不变。根据这一条不变性,导致了新的物理学,例如原先的能量守恒定律就随之改进为质—能守恒定律……
从侧面说,在当代物理学家中,相对论的思想基础是几乎没有人怀疑的,只有民科才会不断地对其思想提出质疑,这一点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一样的,西方的物理学家对此也很头痛。
在这里我不详细谈了,总而言之相对论并不要求对我们的思路进行多大的颠覆,只是想得更细一些罢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在爱因斯坦之前早就有了。爱因斯坦的伟大其实类似牛顿,他的成就在于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新体系。
当然,相对论称得上物理学革命,是因为它对原有理论的改写以及相关的实验验证和应用方面都是影响巨大的。所以说,相对论是一场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大革命,然而却并不是很明显的思想和观念上的革命。
而混沌学呢,不承认它是大革命的人就更多了,我想说,混沌学是一场思想和观念上的革命,然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进展却很小,混沌学并没有在物理学上实际地产生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来,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应用——它的应用在经济学、生物学之类的地方有一些成效,但我们谈的是物理学革命。混沌学里头只有普利高津是得了个诺贝尔奖,还是化学奖!
事实上,相对论和混沌理论仍属于经典力学,我们现在使用经典力学一词也正是如此,要说20世纪真正在理论、实践、思想、观念等全方位带来颠覆性革命的,就只有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在实践上的成果是相当巨大的,在实验方面,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一样,是极度精确的。费曼的量子电动力学已经把单个电子磁矩的实验精度算到10的11次方,堪称亘古以来最精确的物理理论。
至于量子力学的思想革命厉害到怎样的程度呢?它让普朗克、洛伦兹等老人不敢说话,让爱因斯坦不可容忍,简直还会直接导致精神崩溃——这不全是玩笑,还真有一个量子物理学家想不通了自杀了:(1935年9月25日,埃仑费斯特在荷兰莱登枪杀了他那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然后自杀了。他在留给爱因斯坦、波尔等好友的信中说:“这几年我越来越难以理解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我努力尝试,却更为绝望和撕心裂肺,我终于决定放弃一切,我的生活令人极度厌倦……第197页)
那么,量子力学的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就从这个原子结构图说起。(注意,我并不是沿着历史发展的次序)
大家有一些中学物理的知识就晓得,这个太阳系式的原子模型中的轨道是一级一级的,就像是走一个台阶而不是一个斜坡,电子只可能在这条轨道或哪条轨道上,而不可能在两者之间。这正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非连续性。
为什么一定是这样呢?波尔提出这一台阶式的轨道理论之前,物理学正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果电子是绕核转动的,那么它就会辐射出电磁波,从而辐射出能量。就好比我们可以利用圆圈式的电流做成电磁铁,然后可以用电磁铁做起重机——天下没有白食的午餐,既然能吸起重物,总是要消耗能量的。而电子既然因为转动而形成一圈电流,那么它也将不断地损失能量。而损失了能量呢,电子便不能维持在原先轨道上的运动,势必将越来越接近原子核,最终当然是无可挽回地掉进原子核里头去了!
那么波尔便提出了一个办法来拯救电子,也就是电子的轨道不是任意的,而是一级一级的。电子不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能量,而只可能一下一下地释放——当电子从一个较高能级跳到一个较低能级的时候,就会辐射出相应的一份能量,但是当电子维持在某一个能级上时,它不会辐射出能量,特别地,在最低能级时,好比走下所有的台阶到了地面,再不可能向下跳了,也就不再会辐射能量了。
以上说的,其实都是中学里学过的东西。怎么样呢?这令人感到足够惊奇吗?大家可能还没体会到,那我们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走,记住,非连续性是量子理论的起点,是走向疯狂的第一步,所谓量子,就是能量子,不就是说能量是非连续的一份一份的吗?现在大家可能并不觉得难以接受,但让我们再往下看,最后我们将发现我们其实连非连续性这一点都难以理解!
好了,电子的轨道是非连续的,那么它的旋转方向呢?波尔告诉我们那也是非连续的!电子的旋转方向只有两种——例如顺时针和逆时针。且慢!电子不是在三维空间中的吗?又不是在平面上旋转,它难道不能在与水平面夹角为10度、20度、30度等等角度的平面上旋转吗?就是不行!这一点我们做实验就能够验证了——由于电子的旋转形成的电流,电流形成磁场,一个旋转中的电子就好似一个小磁铁。我们让一个氢原子通过一个特别设计的磁场(斯特恩—革拉赫磁铁,这种磁场上遍与下边的强度不均匀)的话,原子就会受到磁力而偏转,如果电子的运行方向是随机分布的,那么它们受到的偏转也将分布在从偏转最大的到没有偏转的连续的范围内,然而实际的结果却是——通过磁场的粒子只有两种表现,要么最大地向上偏转,要么最大地向下偏转!
好,电子的运转方向只有两种!要么上要么下!但是,上和下不是依赖于我如何安排磁场而定的吗?我们把磁场的方向转过10度再看呢?都一样!无论怎样观测,电子的运转方向始终只有两种!
当然,你可以已经想到了答案,不要着急,更神奇的事情还多着呢,我们继续。
沿着非连续性的思路,我们再来看光。大家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同时又是粒子,这是初中的知识吧?这一点有没有人怀疑过呢?其实,这一点是很值得怀疑的啊!其实,我们将看到说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实在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我们中学的知识灌输竟然让我们如此轻易地接受了这么一个最最荒唐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说波粒二象性,我们暂时不讨论。现在,我们单看光作为一种波,就已经够奇怪的了!
光是一种波的话,那就好比我拿着一根绳子,绳子另一头固定住,我晃动这根绳子,要是这根绳子足够长,大家就能够想象这根绳子将出现“波浪”,这就是波了。光也差不多就是这样。那么,我们试想。我们可以沿水平方向晃动,也可以沿竖直方向晃动,也可以沿任意一个角度晃动——那么波的振动方向就相应地是不同的。光呢,差不多也是这样,虽然有些不同,但可以如此理解,这叫做光的偏振,偏振是有不同的方向的。我们再试想,我手上的绳子中间穿过了一个栅栏,如果这个栅栏是竖直方向的,那么我要是水平地晃动绳子,波动将传不到栅栏后头;要是水平的呢,竖直的晃动就传不过去。光呢,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我们有“光栅”这种东西,竖直方向的光栅不能让水平偏振的光通过。
那么偏振为45度的光将怎么样呢?我们把光看作是波动的话,一束45度偏振的光波可以看作一半竖直和一半水平的叠加,我们可以想象一束45度的光通过一个水平或竖直的光栅时将会被阻挡一半。另外,我们的自然光可以视作偏振为各个方向的光的混合,就好像白光是各种波长的光的混合那样。自然光通过一个光栅时也将被阻挡一半。其实,这个原理在生活中是有所应用的,档次较高的太阳镜实质上就是光栅!这种太阳镜的好处是能够把光的强度减少一半并且不影响光的色彩。于是,有一个神奇的实验是不需要多么昂贵的仪器,我们一般人就可以做的。只要你有三块光栅型的太阳镜片(我没有)。
我们把两块光栅以同一个角度放置,我们将发现透过两块光栅的光与只用一块时差不多,但如果将两块光栅垂直放置,那么一点儿光也透不过来了。然后,两块光栅已经阻挡了所有的光,那么我们在它们之间再多插一块呢?假设我们在中间再插一块45度的光栅,我们将发现,透过第一块光栅的光有二分之一,然后这二分之一中又有二分之一能通过第二块,然后又有二分之一能通过第三块,我们见到的是有八分之一的光透过了这三块透镜!
这神奇吗?不神奇吗?或许你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光在透过光栅时发生了改变啊,中间那块光栅的作用就好比是缓冲一下、过渡一下、润滑一下嘛。好了,现在记下我们的结论——磁场和光栅会“改变”电子或光子的状态。当然,如果我们把光同时理解为粒子,这里头已经出现大问题了,但我们暂时不这样,我们暂时只知道电子是粒子、光是波,仅仅这样眼看就要出毛病了,不需要认同波粒二象性,EPR悖论就等着我们了!
实验设备会对对象造成影响,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回过头说电子,当我们对那些已经通过一次斯特恩—革拉赫磁铁的电子再做观测,比如让那束已经向上偏折的电子们再通过一次磁场,可以想象,它们将全都是再向上偏折一个角度,但是,如果让它们先通过一个水平方向的斯特恩—莱拉赫磁铁,那它们又将被分作向左和向右各一半,再让这向左或向右的电子通过竖直方向的磁铁,它们的偏折又将是一半一半。也就是说什么呢?——如果我们对一束电子的水平方向的自旋作一次观测,我们就将丧失它们“原先”在竖直方向自旋的信息,反之亦然,总之,我们只能在测量一束电子旋转方向的水平方向的情况或者竖直方向的情况,而不能同时测量二边!
好,这就叫测不准原理,海森堡讲解测不准原理时谈的是对一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能同时精确了解,因为一但做测量,总要通过某种方式去“看”粒子,而看的过程,比如说用一束光照一下那个粒子,那束光就会对粒子产生影响,你想照得越清楚,用的光就要越强,对粒子的干扰就越大,以至于你想照清楚它的位置时,它的动量就搞不清楚了。
无论是对粒子动量和位置的测量,对电子旋转方向的测量还是对光波的偏振的测量都是如此,测不准原理基于这样一条思路——任何观测必然将对被观测者造成干扰!
以上这些,还统统是按照经典力学的传统思路在思考的,但量子力学所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这么一个“测不准原理”,其实,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更应该被叫做“不确定性原理”,因为量子力学不仅宣称我们无法“测准”某件事情,中国最早的翻译者显然没有接受不确定性的更深的含义。量子力学到这里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粒子在被观测之前是什么样的?按照传统的思路。电子在被观测前总有一个客观确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旋方向,只是当通过我们安置的磁场时,它的方向被迫作出了改变从而使另一方向的情况变得测不准。但量子力学却宣称:在我们进行观测之前,谈论电子的自旋是没有意义的!“不确定性”不仅是指电子的情况不能被我们实验者确定,而更进一步地,说的是自然本身固有的一种状态——在观测之前,粒子的状态就是“不确定”!惠勒:在“量子物理学的真实世界中,基本现象被记载前都不是现象。”
也就是说,观测不仅仅是改变电子的旋转方向,而是观测创造了电子的旋转方向!
有点越说越邪乎了,爱因斯坦早就忍不住了。在量子力学刚刚兴起时,爱因斯坦和波尔等人就在第五和第六次华山论剑——也就是第五届和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交战了数个回合,都是精彩激烈,爱因斯坦会在早上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反驳量子力学的思想实验,然后波尔他们则在晚上给出化解,根据埃仑费斯特的描述:“爱因斯坦像一个弹簧玩偶,每天早上都带着新的主意从盒子里弹出来,而波尔则从云雾缭绕的哲学中找到工具,把对方的所有论据都一一粉碎。”
双方你来我往,虽是爱因斯坦主攻,但一直处在下风,其中详细的情况我就不介绍了,大家可以从书中了解,我要说的是爱因斯坦纠结他的两位同事——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使出的决定胜负的最后绝招——“EPR”悖论。
第四话:EPR
要注意我讲量子力学的路子与一般的不一样,像格利宾就是沿费曼的讲法的,上手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说起。费曼说过,量子力学的全部奥秘都集中在双缝干涉里头了,当你碰到其它一些奇妙时,你只要想想双缝实验——那也是一样的,想破双缝试验,对量子力学至少是想破一半了。问题是这些最基本的奥妙也是想不通的。
双缝实验确实是进入神秘的量子世界最直接的捷径,但我没有从双缝实验讲起,是因为它牵涉到波粒二象性,双缝实验可能已经达到高中的水平了,初中物理可能对波的性质掌握得较少。而且还有不少人不相信波粒二象性不是?所以,我打算整个先绕过波粒二象性,就看我们一般都认为的粒子——电子,不需要考虑到电子同时也是波,我们就能够对量子世界的神奇有所领略了。最后如果有时间,我们再来谈双缝实验,现在,我们继续看电子的旋转方向。
量子力学令爱因斯坦不能接受的是对因果性(其实是决定论)的破坏——一切受几率决定,上帝掷骰子!一个粒子通过磁场时,我们只能说它有50%的几率向上偏、50%的几率向下偏,这算什么?但是,让爱因斯坦更无法容忍的是“实在性”的破坏!——好,即便说掷骰子吧,无论是上帝还是我,我摇完骰子放在那里,在我们打开盖子看之前,它的数值已经被确定了不是吗?量子力学居然说在我们打开盖子观看之前,骰子的状态是一种不明不白的“叠加态”,只有当我们打开盖子时,骰子的状态才陡然间“坍缩”成一个确定值,这算什么?是波尔疯了,还是上帝疯了?
爱因斯坦在前两次决斗惨败后,想出了这个EPR思想实验,试图以这个思想实验的荒谬性揭示出量子力学的错误。然而,和其他各种表示反对的思想实验一样,这一实验也反过来被量子力学利用,以说明量子力学的反直观性——量子世界可不正是荒谬的么,这些结果荒谬的思想实验不仅没有推翻它,反而不断地诠释着它的荒谬性!而EPR的特别在于,它将成为一次判决,因为这一思想实验将是可被落实的!
我将介绍EPR实验的一个改进版,仍然是针对之前提到的电子旋转方向的问题。(电子绕核旋转的方向问题与电子自旋的问题理解起来是类似的)
让我们设想有一个粒子,它没有自旋。它会偶尔分裂为两个电子。按照角动量守恒这一自然界最基本的守恒定律之一,我们知道,这两个电子的旋转方向必定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向上,另一个必然向下。我们用一个竖直的磁场去测电子甲,如果得到的结果为向上,那么如果我们也用一个竖直的磁场去测电子乙,得到的结果必然为向下!也就是说,即便我们不对乙做观测,我们也可以知道乙的状态信息了!这违反了测不准原理!
我们再想,如果电子的旋转方向是在被观测的时候才由几率决定的,那么何以解释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同时测量电子甲和电子乙的竖直方向的自旋,都一定得到相反的结果呢?假设电子A选择向上这个方向是它被观测时临时随机选择的,那么它的选择又何以即时地让B也能“知道”呢?在观测时这两个电子可以离得足够远,那么他们可不可能因为缺乏沟通而配合失误,同时选择了向上的方向呢?这就违反角动量守恒律,理论和实验都告诉我们两个电子的配合总是那么默契。因此,量子力学错了,没有测不准,没有随机选择!当粒子分裂的时候,两个电子的旋转状态就是确定的,无论把测量的磁场沿怎样的方向安置,电子将向哪个方向偏转是在分裂之初就决定好的。
波尔这次的回答简直是粗暴的,他指出,EPR根本不是悖论,认为这是悖论,恰恰是因为使用直观的逻辑思考,而在量子世界中,没有观测时谈论“实在”是毫无意义的,EPR正是证明了直观的逻辑在量子世界中失效了!
关于EPR的争论在当时并没有结束,波尔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让爱因斯坦收回他的思想实验,直到爱因斯坦去世,波尔也没能说服他,这也是波尔的一大遗憾。
玻姆和贝尔是最终解决EPR悖论的关键的角色,他们提出了一套足以下判决的实验思路,讽刺的是,这两位都是量子力学正统解释的反对者……
贝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不等式”。这一不等式简直是太神奇太重要了,嗯,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的汉族男性加上全部中国女性的数量要大于中国汉族的数量。如果大家愿意打起点精神跟着做一点点数学计算的话,我来详细说明一下。
我的说明和数上的不完全相同,我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走的,接下来要用到一点点数学,大概不超过小学水平……
我们考虑对电子甲的测量,我们可以用A方向的磁场测,也可以用B方向的磁场测,尽管我们每次只能选择一种测法,但是按照实在论的思路,即便我们没有用B而是用A去观测电子,这个电子原先也有一个通过B磁场的确定的方式,大不了是A磁场把那个初始状态干扰了罢了。同样,对电子乙可以选择用C测或者用D测。由于每次测量电子只会表现为两种情况,那么我们分别用1和-1记之,例如我们说A=1就表示电子通过A的结果是向上等等。(对了,负数是小学水平吗?大概是小学高年级学的吧?)
我们来看这个式子:S=A×C+B×C+A×D-B×D。也就是(A+B)×C+(A-B)×D。这里面A、B、C、D都是正1或负1,大家很容易想到,A+B和A-B中间总有一个是0,另一个是正2或负2,那么S的值要么是正2要么是负2。
由于我们每次只能选择对电子甲和电子乙分别选一种观测方法,也就是说,我们每次只能得到A×C、B×C、A×D或B×D其中的一个值。但是我们可以反复做实验,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做若干次实验取平均值后,由于S每次要么是2要么是-2,那么做足够多次的观测后平均值应该接近于0吧?无论如何,它的平均值总应该在2和-2之间吧,这很简单不是吗?
然而,按照量子力学的结论,我们可以通过恰当地设计A、B、C、D的方向——我们之前推导S在2和-2之间时完全与量子力学无关,更与什么安置方向没有关系,仅仅是使用了最简单的逻辑推理罢了——使得最后的统计结果超过2!总之量子力学宣称,贝尔不等式将可能被突破!
这怎么可能呢?贝尔以为这将成为推翻量子力学正统解释的致命一击,剩下的就是安排实验了。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判决打碎的却成了对经典实在观的最终裁决。
设想虽然简单,但做起试验来并不容易。虽然确实存在着比如某种π介子的自旋为零并且偶尔会自发地分裂成两个电子,但要较好地控制和检测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最终的判决延缓到1982年才由阿斯派斯特做出,他选用的不是电子而是光子,测量的不是自旋而是偏振,但这只是细节问题,阿斯派斯特的实验是无可挑剔的,其实之前已经进行过许多实验,包括对电子绕质子旋转方向的测量和电子自旋的测量,结果都明显地偏向量子力学,但阿斯派斯特的实验是如此完美,以至于物理学界再也难以有人对这一结果表示怀疑。EPR悖论变成了EPR判决,无论如何,一个既实在、又定域的经典世界是一去不复返了。
注意到EPR还没有完全推翻世界的实在性,因为如果我们假设在观测的同时,两个电子之间会有一个瞬时的(哪怕它们在宇宙的两端)交流,那么实在性还是勉强可能得到保留,这正是玻姆的隐变量解释所主张的!但是,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并不更容易被理解,而且玻姆的隐变量解释在理论上存在一些问题,说服力有限。
同时,EPR实验以及诸如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等等,也在动摇人们对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的信心。关于量子力学,在20世纪后半叶又兴起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在这里我就不多介绍了。
1997年,在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召开了一次量子力学的研讨会。有人在与会者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统计他们相信哪一种关于量子论的解释。结果是这样的:哥本哈根解释13票,多宇宙8票,隐变量4票,退相干历史4票,自发定域理论(如GRW)1票,其它或没想好的18票;在1999年剑桥牛顿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类似的调查结果是哥本哈根4票,修订过的动力学理论(如GRW)4票,玻姆2票,而多世界和多历史(认为没有坍缩存在)的加起来得到30票,还有50票承认自己无法抉择。在宇宙学家和量子引力专家中,多宇宙的受欢迎程度特别高,据统计有58%的人认为多世界是正确,而只有18%认为它不正确。
量子力学的数学解释形式是确定的,海森伯的矩阵力学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早已为其奠定了基础,而这两者在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而费曼后来提出了一套路径积分的解释,他自己证明了这是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完全等价的第三种量子力学的表述方式。数学上的等价不代表能够解决分歧,2加2和2乘2的物理意义显然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变量,它究竟代表的是几率、扩散的波、还是隐藏着其它的变量,在这些问题上物理学家们争执不休。
物理学家们都成了哲学家,那么哲学家们能干什么呢?我想,我们应该坦诚,那个哲学家经常可以在自然科学上发表深远洞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市面上的那些嚷嚷着推翻爱因斯坦、发现什么宇宙大统一理论的哲学家显得幼稚可笑;而那些仅停留在字面理解就想把科学中的结论往社会和生活上面套用的哲学家则往往令人反感。难怪费曼要如此讽刺那些动不动拿相对论说事的“鸡尾酒会哲学家”。但是,这不代表哲学家就不得不自暴自弃,远离科学的步伐,科学与哲学原来就是人类求知的不同方式,哲学就是爱智慧,“爱”不是追求实用,而是代表着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情感。科学固然不代表全部的智慧,但科学知识也是人类智慧的一个重要部分。哲学家应该关心科学,正如哲学家也应该关心历史、艺术、宗教等等那样。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哲学家都去做多少科学研究或者多少历史研究之类,但是诸如这些写给大众看的最基本普及读物,读哲学的更应该主动地去接触一些。我这次演讲最大的目的正是向大家“推销”这些杂书。我的书非常多,现在寝室里大概就有近千本书吧,除了文学小说类几乎没有,其它的比如科普书、心理学、宗教学、历史书等等相当多,尤其是科普系列,各门类各系列的可以称得上“应有尽有”!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到我这里借,也可以听我的推荐。有些书我买重复的,可以赠送,如果谁愿意读后写几千字的读后感的话。
2006年4月21日凌晨
于海体阿竹蛋
4月21日中午略改
最新评论
古
21 April 2006 23:46:11
量子力学这部分我讲得不够理想。但我绕开波粒二象性直接推出EPR的思路应该是不错的,再多讲一点时间的话,我就要回到双缝干涉了,双缝干涉实验以及延迟实验也很能说明问题,这个和薛定谔的猫都没有时间谈,还有多宇宙解释也没有谈到,都有点可惜。
博物学与历史学风沙赞
One comment
Pingback: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课堂报告讲稿 | 随轩
现代科学与宗教(研究计划)
Home 随笔 科学 现代科学与宗教(研究计划)
科学
现代科学与宗教(研究计划)
2006年4月16日
无论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持怎样的观点,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考察无疑是科学史研究和宗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现今的大科学时代,在科学与人文寻求对话的要求下,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尤为特别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和谐关系,首先并不是学者们千方百计地造出来的,无论是冲突还是和谐,都是现实中的问题,即便只是作为一项客观的考察,也不能否认科学与宗教确实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当然也不能略过他们的冲突关系)。进一步地,关于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当代意义,也是本课题希望涉及的一部分,我将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中进一步展开讨论。
我选择的题目为“现代科学与宗教”,将把讨论主要集中在现代,特别是20世纪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历史上,尤其值得关注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视角还有古希腊时期、中世纪、近代科学的兴起等等,但在此次研究课程中将暂不涉及。
选择现代科学与宗教这一视角,首先是因为我对现代科学接触稍多。尤其是对现代新物理学的发展很感兴趣。新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和现代宇宙学,对于宗教的影响和冲击无疑是重大的,当然,如生物学、心理学等,对宗教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不过,有许多(主要是来自宗教界的)学者力图从现代科学中“找”出上帝,例如将上帝“安派”到量子中去,我以为这些努力往往过于牵强俯会,在康德的宗教哲学中早已对这种赶时髦的自然神学提出了严厉批评。在我的印象中,在现代科学中为上帝寻求位置的各种努力,“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的“创造的进化论”是做得较好的,如果时间充裕,我将对它们进行讨论。不过,我更侧重的是从现代科学家的视角出发来讨论。我注意到,诸如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波恩、海森伯、薛定谔等等现代的最伟大的前沿科学家——特别地,有相当多的物理学家——都对宗教持有宽容甚至赞美的态度。注意到物理学显然算得上最“纯粹”、最基础的科学,而量子物理学又是最前沿的领域,而为什么那些大物理学家却恰恰对一般认为是最保守的“宗教”如此宽容呢?我认为,这不只是巧合,实在是因为科学的精神与宗教的情感之间本来就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也指科学这一人类的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现代人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科技,但正因为科技对我们而言如此重要,才更需要我们时时反省、提高警惕。科技的昌明是否也带来了一些危险或困境?当我们希望反思科学、考察科学的含义与价值时,采取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显然是有益的。而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以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提供助益。我感觉,现代科学正在力图取代原先由宗教所提供的社会功能,这使得科学本身也变得与某一种宗教相似,而且科学似乎还是一种最为独断和专制的宗教。我将考察和分析现代科学中的宗教性,虽然科学毕竟不是一种宗教,但考察它们的共性对于理解科学以及对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而言将是很有助益的。如果时间宽裕,我还将涉及一些关于宗教间对话的讨论,事实上,不同的宗教之间——例如基督教和佛教——的对话和交流,或许比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话更为艰难!反过来说,宗教间对话的有益经验,对于如何协调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初步计划本课题的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导论和结语):
第一部分探讨现代科学和宗教的一些特点,对科学与宗教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略加描述,对现代科学的兴起和宗教的现代特点这些背景简要介绍,澄清本文所使用的“现代科学”、“宗教”等词汇的含义,重点讨论为何关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有益的。并简要提及各种相关的意见——如冲突论、无关论、互补论和整合论。第一部分即是全文的“导论”。
第一部分的参考书目略列如下:
已读: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
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
罗素:《宗教与科学》,徐奕春林国夫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版
吴国盛/著《现代化之忧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
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未读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
池田大作 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
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
A·D·怀特:《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从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的角度展开,探讨现代科学的一些重要的进展,例如物理学的三大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学——其中量子力学无疑是最重要的)、天文学的进展、进化论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等等,并考察这些新科学对宗教观的现实的以及潜在的冲击。并讨论宗教界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新的科学进展才是最有益的。另外,生态学的兴起对于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十分重要,但是限于篇幅有限,暂不详细展开。
第二部分参考书目略列如下:
已读:
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
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宗教》中国城市出版社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基因、创世纪和上帝》,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费雷德•艾伦•沃尔夫:《精神的宇宙》,商务印书馆
戴维•林德利:《命运之神应置何方——透析量子力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安东尼·黑帕特里克·沃尔特斯:《新量子世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
詹姆斯•格雷克:《混沌——开创新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林恩•马古利斯多里昂•萨根:《倾斜的真理》,江西教育出版社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斯图亚特•考夫曼:《科学新领域的探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约翰•R•格利宾:《寻找薛定谔的猫——量子物理和真实性》,海南出版社
戴维•玻姆:《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戴维•玻姆:《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与机遇》,商务印书馆
爱德华•拉森:《众神之夏——猴子审判以及科学与宗教的论战》,江西教育出版社
小约翰•B.科布大卫•R.格里芬:《过程神学》,中央编译出版社
未读
理查德·道金斯:《盲眼钟表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托伦斯:《神学的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托马斯•陶伦斯:《上帝与理性》,中央编译出版社
威廉•邓勃斯基:《理智设计论——科学与神学之桥》,中央编译出版社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商务印书馆
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罗杰•S•琼斯:《普通人的物理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
卡普拉:《物理学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三部分由第二部分过渡而来,考察在那些现代科学领域中贡献卓著的科学家们对宗教的态度。首先可以简略地做一个整体的介绍,例如对科学家中的宗教信徒比例曾有过多次重要的调查。但本文主要还是侧重于对大科学家的个案分析。在这些大科学家中,爱因斯坦对于科学与宗教的观点显然是最引人注目的,我自然也会关注他的立场。不过,在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爱因斯坦似乎被过多地引用了,以至于人们怀疑爱因斯坦是否只是一个个例。确实,爱因斯坦并不代表真理,但作为一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宗教的意见无疑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的。我将通过相关的著作、演讲记录和传记中,考察更多的现代科学家对待宗教的立场。试图说明科学精神与宗教感情的内在联系。这是本次课题的重点部分。
第三部分参考书目略列如下:
已读
吴国盛主编:《大学科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池主编:《宇宙简史》,线装书局
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布罗克曼编:《第三种文化》,海南出版社
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许良英 刘明编:《爱因斯坦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
费曼 温伯格:《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罗杰•G•牛顿:《何为科学真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玻姆:《论创造力》,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柏拉图:《蒂迈欧篇》,上海人民出版社
G•E•R•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R•P•费曼:《发现的乐趣》,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杰拉尔德•霍耳顿:《科学与反科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彭加勒:《最后的沉思》,商务印书馆
我稍早曾写过的论文“科学——从宗教的视角看”,约11000字,内容相关,可做参考。当然,将作大幅度的修改。
未读
费曼:《费恩曼讲演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H.S.塞耶编:《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江晓原 钮卫星主编:《人之上升》,上海教育出版社
任定成主编:《科学人文高级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蒂文•温伯格:《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求实出版社
安德鲁·罗斯:《科学大战》,江西教育出版社
《尼耳斯•波尔哲学文选》,商务印书馆
克瑞杰:《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南京大学出版社
另外,我将对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哲人石丛书”中科学家传记系列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在此不一一列举。
第四部分将承接第三部分最后的论点,即好的科学探索精神其实也是一种追求神圣的宗教情感。我们将看到,即便是那些强烈地攻击宗教的科学家——如温伯格、道金斯等——他们所宣扬的科学之所以值得热爱的理由也是基于这种在科学探索中追求神圣的特殊情结。然而,科学毕竟不是宗教,在赋予人们生活以神圣感和充实感这方面,科学是无法与宗教相比的。因为宗教的信徒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神圣,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到追求终极意义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满足感,但科学的探索活动则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大科学家们固然可以在他们接近自然奥秘的探索活动中获得至上的愉悦,但普通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认为,好的传教方式不是依靠招摇“祛病消灾”、“发财得子”这类的“好处”来传播信仰,而是通过感化激发人们内心中对神圣的向往,吸引人们发自内心地皈依,并敦促人们用善的生活去实践信仰。真正的宗教可以给虔诚的信徒提供意义的寄托。而科学家们确实可能把意义寄托在科学探索事业之上,但是当科学需要向公众普及时,往往却更类似于传播迷信的方式,即通过张显科学的威力而令人臣服。现代科学似乎成了一门新的、极为独断和专制的宗教。
在第四部分,我将从科学是否正在以及能否可能取代着宗教所发挥的功能这一话题开始探讨,试图说明科学最终无法替代宗教。并对文化多元论进行一些探讨。可能略涉科学划界、科学与神秘主义、宗教与神秘主义等话题。
第四部分参考书目略列如下:
已读
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书店
王洪波马建波主编:《跨越鸿沟——文化视野里的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商务印书馆
罗杰·G·牛顿:《何为科学真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汉伯里·布朗《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辽宁教育出版社
池田大作 汤因比:《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
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
斯蒂芬•贝斯特 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
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吴国盛:《反思科学》,新世界出版社
刘华杰:《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江苏人民出版社
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吉林人民出版社
未读
艾伦·查尔摩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
保罗·尼特:《宗教对话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桑德拉·哈丁:《科学的文化多元性》,江西教育出版社
唐·库比特:《上帝之后》,宗教文化出版社
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戴维·赫斯:《新时代科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约翰·波尔金霍恩 米夏埃尔·韦尔克:《关于上帝信仰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译林出版社
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远方出版社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白莉·帕顿 本杰明·霍依:《巫术的踪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杰拉尔德·霍尔顿:《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20世纪末对科学的反叛》,南京大学出版社
最后的第五部分将是全文的结语,我将对全文的观点做简要的回顾。并且对科学与宗教的未来进行一些展望。
另外,笔者认为,康德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已描述了一个虽然很不现实但是非常理想的相处方式。我稍早曾写过的约14000字的论文“同一片星空——康德的科学观与宗教观”,内容相关,可做参考。
整个课题的主要参考书目如下:
已读
伊安•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约翰•H•布鲁克:《科学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
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建漳主编:《科学与宗教的对话》,厦门大学出版社
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人民出版社
泰德·彼得斯 江丕盛 格蒙·本纳德编:《桥: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庞思奋:《哲学之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康德:《康德论上帝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未读:
伊安·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
本研究课程的题目较大,其实是分拆成的五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题,但这些话题显然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一部分之间都有明显的过渡和承接关系,因此值得放在一起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将会在具体的话题上偷懒,我希望我能够对其中的每一个子话题都有相对较深入的探讨,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论。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可能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的侧重点,也可能找到新的话题。这里所列的计划是总体上的框架和最初的线索。
关于研究方式,首先是以读书为主。以上所列的未读参考书目只是凭目前初步的印象而制定的,随着阅读和研究的深入,以上所列书目不一定都用得上,也将需要寻找其它的书籍资料。在阅读的同时,我将进行摘记,以及经常记录感想和思路,到最后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和重写。已读过的重要书籍将会多次阅读。有些书籍——例如科学家的传记,将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即不是从头至尾通读,而是选取相关的章节作为参考。
2006年4月16日
第200篇blog~柏拉图咖啡馆
《科学哲学》习题:第二章(科学说明)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哲学》习题:第二章(科学说明)
科学
《科学哲学》习题:第二章(科学说明)
2006年4月7日 科学说明
第二章习题:
1、捍卫或者批评:“D-N模型或者覆盖律模型并不能阐明说明的本性。如果某人想知道在条件y下x为什么发生,当被告知在条件y下它总是发生的东西,这并没有阐明什么。”
科学始于惊奇,科学寻求说明,以满足这种惊奇。(见教材第26页)科学说明与“人类的其他行当”的说明的分别在于其方法和规范上的,而不在于说明的对象。所谓科学说明,针对的是“惊奇”,即寻求对“为什么”的回答。
因此,我们不妨首先关注提出“问题”的方式——而不是急于制定回答的规范。
例如本题所说“想知道在条件y下x为什么发生”,这并不是一种现实的、合乎情理的提问方式。现实中提问者在提问时往往是不知道条件y的,所谓“在条件y下总是发生”的这种y,先不论是否能够找到,即便可能找到,罗列条件的任务是提供说明者而不是寻求说明者的。究竟哪些边界条件y是与x的发生相关的或必须的,这必须有科学的分析,而提问者在得到满意的科学说明之前,只是对“x为什么发生”有疑惑。这道题目的表述是有圈套的——“某人想知道在条件y下x为什么发生”只是科学说明的一种情形,但并不见得对所有被说明句都必须罗列其充足条件。
因此,在讨论D-N模型的应用之前,有必要对科学说明的对象的不同情形进行考虑。
有一种区分是将被说明句分为必然事件和概然事件,对前者采用D-N模型进行说明,对后者采取I-S模型进行说明。但这种分法有其不足之处,因为现实中的事件往往很难罗列出保证其必然以这样而不是以那样的形式发生的全部原因,所谓必然与概然,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更关键的是,在提出“为什么”时,我们何以得知某一现象的原因是概然的还是必然的?
我认为,讨论科学说明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被说明句的句式类型。也就是首先就是必须分辨对单一事件的说明与对普遍现象的说明之间的区别。
所谓单一事件,即“为什么x发生”,比如“这块冰浮在水上”、“张三得麻疹”、“今天下午在某地出现了彩虹”等等;而普遍现象,即“为什么(在条件y时)x(或类似x的现象)总是(或经常)发生”,例如“冰总是浮在水上”、“与麻疹病人亲密接触过的人90%会被感染”、“彩虹时而出现”等等。
而所谓“为什么在条件y下x必然发生”,这是一则非法的提问句。因为提出“为什么x”时,x总是我们已经验、感知的事情,正如在我们并未论证上帝存在之前,提问“为什么上帝存在”是不合适的,当我们只是“相信”存在着某种“必然性”但尚未论证它时,就询问为何它是必然的是不合理的。
需注意,问“为什么x发生而不是其它任何事发生”看来是个合法的问题,但这一问题仍不包含对“必然性”的要求。另外,充足理由律只是一则信念,正如只有相信存在全善的上帝的人才会对“为什么这个世界充满恶”这一问题感到疑惑,也只有无条件地虔信着充足理由律的人才可能问“使这件事这样而不是那样发生的充足理由是什么”。但既然按照经验论者的逻辑,我们能确知的只有我们经验到的现象,那也只有对经验事实的提问才是合法的,而对信条本身的质疑是哲学的事,而带着信条为预设再来提问则是宗教的方式。
因此,对“说明某事在条件y下必然发生”的要求并不是提问者合理地给出的。而顶多是提供说明者给自己提出的额外要求,而这项要求明显是过高的。
提问者是在“发问”,而不是在“出题”,开个玩笑说,中学的数学试题间有一则“元定律”——“要证的总是对的”。因为题目都是老师已设计好论证的,但这则“定律”显然不能用到科学说明的问题上。只有当我们已经找出了一条令人满意的科学说明之后,才好说“……必然……”(尽管这也是有疑问的),而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正是科学说明如何才是令人满意的,在我们没有给出科学说明时,不可能合理地提出“为什么在条件y下x必然发生”这样的问题来。因此,论证x为何必然发生固然是说明x为何发生的一种方式,但这不是必需的要求。
提问者的要求首先是现实的,而对待提出了不同要求的问题的说明策略是不同的!
普遍的现象,例如“冰总是浮在水上”,本身就可以称作“规律”。对某规律的说明,可以利用比其更“基本”的规律,而最基本的规律便是所谓的“科学定律”。普遍规律与科学定律在句法上并无实质区别,都是“在某情况下,某某总是(经常、可能)发生”,只不过科学定律更基本、更可靠、适用更普遍等等。
对单个事件的说明,并不一定要追究到最根本的科学定律,使用相对基本的规律就能够令人满意。比如“为什么这块冰浮在水上”,可以用“冰总是浮在水上”来说明,当然这样还不够令人满意,但是用“密度比水轻的物体总是浮在水上”来说明就差不多了。进一步地,可以将水换成一般的液体,用密度的比例来量化地说明物体浮于液体之上的具体状态,但对于提出“为什么这块冰浮在水上”这一问题的人来说,大概不需要过于繁琐。
对于单个事件的说明,通常并不要求提供必然性的论证,只需要说明该事件的发生是“合理的”、“合规律的”即可,例如对“为什么张三得麻疹”,只需要给出一个令人相信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合情合理的说明就够了。追究“为什么张三必然(以这种而不是那种方式)得了麻疹”——这种要求是过分的。即便是有些得到了论证的“必然事件”,如果对其“边界条件”为何如此进一步地追问,也迟早总是要求助于偶然性。何况是对于概然性事件而言,例如科学永远不可能说明“我刚才抛硬币得到正面”的必然性,甚至往往不能说明它是个大概率事件,而只能说明抛硬币得到正面这一事件是合理的。对“为什么我投十次硬币都是正面”这一问题,无论是D-N模型还是I-S模型,恐怕都无能为力。但这些小概率事件仍需要科学的说明,一旦科学放弃了对它们的说明,神秘主义的说明便有机可趁,科学需要给出比“这些巧合是因为魔鬼的诅咒”更合理地说明,这就要求科学说明放低对自己的过高要求。
对于普遍现象的说明则有所不同。许多人说科学说明总是同时既是“论证”、又是“预测”,我觉得,这种看法至多只是在对普遍现象的说明中适用。
普遍现象本身作为“规律”,经常在对单一事件的说明中出现,例如用“冰总是浮在水上”来说明“这块冰浮在水上”。但如果这条规律本身不够基本,或者说如果提问“为什么这块冰浮在水上”的人真正想问的是“为什么冰总使浮在水上”,那么这样的说明就不足以令人满意,我们便需要寻求对“规律”的说明。一般而言,科学通过寻找更基本的规律来说明规律,至于需要追究到多么基本,则视提问者的要求来定。
可以认为只要采取较为基本的规律进行有效的演绎论述,就算是完成了说明——尽管不一定足以令人满意。但是,如果认为采用“冰总是浮在水上”来说明“这块冰浮在水上”,或者用“密度较轻的物体总是浮在水上”来解释“冰总是浮在水上”这些解释不够令人满意,这时提问者实质上是在进行“追问”。也就是说,需要说明的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个问题,而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是仅就“为什么冰总是浮在水上”这一问题而言,“密度较轻的物体总是浮在水上”已经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说明。
在这里,我放弃了“令人信服”作为科学说明的必要条件。事实上,科学说明经常不能令人满意,甚至某些情形下还不如类比说明甚至童话故事。那么,不妨对何谓科学说明给一个较低的要求——只要采用更“基本”的规律去说明规律,或者以“规律”说明具体事件,都可以称作是“说明”;附加条件是如果说明时采用的规律和方法都是“科学的”(这里的用词是暧昧的,探讨究竟什么是科学不可能在几段话内完成,这里姑且可将“科学的”理解为“被科学共同体承认的”),那么这一说明就是“科学说明”。
我们说到科学说明总是利用“更基本”的(也就是更可靠的、更普适的)规律去说明规律,那么,追究到底的话,便将涉及到“最基本”的规律,即科学定律。当然,究竟哪些规律是“科学定律”,其界线并不清楚,而且,或许在社会科学中间简直不存在所谓的“定律”,暂且仅就自然科学中一些明显是基本定律的案例来考察——例如能量守恒定律。
对于“能量守恒”这样的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定律又是如何可能进行科学说明的呢?我认为,正所谓物极必返,对于这些基本定律的有效而合理的说明方式只能是反过来利用具体的现实事件!即利用大量的“单一事件”去说明基本定律。事实上也只能是如此,除非是“哲学说明”、“宗教说明”,否则若要说明“为什么能量守恒”,科学能说的只有:“因为大量的实验、长期的经验,都强有力地支持了能量守恒不能违反。”——恐怕再找不到对最基本的科学定律的更好的说明方法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科学说明的各种对象间的关系如下:
┏→定律—(说明)→规律—(说明)→规律—(说明)→具体事件┐
↑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
如果在一组说明中能够完成一次从定律到事件的循环——也就是说既通过从定律开始的演绎推导以说明事件的发生是合理的,同时现实发生的事件与推测的吻合程度又反过来印证了定律和推演的正确性,那么这一组说明就是最成功的。当然,许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那一整套的说明,而往往只需要做到令人相信“该事件的发生是合理的”或者“该定律或规律是有效的”就足够了。另外,在社会科学中,一般跳过基本定律这一环,直接在具体事件与普遍规律之间互相说明。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本身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系统,它拥有一些较为固定的基本定律,并且定律之间互相支持和协调、众多观测结果和现实事件与定律十分吻合——至少较少矛盾。正是这一巨大的体系的有效和可靠确保了科学说明的有效和可靠。
总结地说:D-N模型阐明了在某种情形下的科学说明的可取思路,但并不足以满足提问者的各种要求。科学说明针对的是对“现实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给自己设计问题然后寻求解答。
2006年4月7日
最新评论
古
12 April 2006 16:37:38 [回复]
自我补注:
准确地说,能量守恒定律或许还可以由更基本的东西中推论。事实上,在量子力学中,三大守恒律都与时空的某些性质有关。例如时间平移不变性——即无论我在什么时候开始做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导致能量守恒定律;空间平移不变性——即无论在这边还是那边做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导致动量守恒定律;而旋转不变性——即把仪器整个转一个角度做实验结构是一样的——导致角动量守恒定律。另外,当考虑到时-空的相对性,而更细致地考察时-空上的平移时,就得到了洛伦兹变化下的不变性,而这条不变性导致相对论,以及其中的质-能守恒等等。
古
12 April 2006 16:45:15
再说两句:
这些最基本的时空不变性再不能用更基本的东西说明了,除非是循环说明。它们看起来是如此正确无疑,但确实并非绝对可靠的!事实上,还有一条直观上显然成立的不变性——镜像不变性,即将仪器整个翻转成镜像的,实验结果也是与原来的产物镜像对称的。而这条不变性导致的将是传说中的“宇称守恒定律”,但正如人们所知,这条定律已被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他们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下不成立。那么其它的三条是否也会有偶尔不成立的时候呢?谁也无法保证。
yellow86
20 February 2010 22:08:45 匿名 121.5.20.2
呵呵
这章的其他题做了吗?
因果性、预感、自由意志、特异功能、科学说明 看电影《Final Destination》,思考什么是因果性?对于“预感”,能作出“科学说明”吗?“特异功能”能在科学认识论中得到辩护吗? 1、规律、因果性、时间 休谟指出,因果性只是一种“习惯”,他没有错。 当我们看到“2,4,6,8,___,……”,最迟钝的小学生也懂得怎样做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空格内填上“10”,稍微机灵一些的学生则会归纳出一条普适的“规律”来——“第n ……
《科学哲学》习题:第一章 [美]亚历克斯·罗森堡:《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刘华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第一章 1 本章从一个潜在有争议的哲学定义开始。请为哲学提出另外一种定义,要求定义能够揭示这一领域中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美学等不同部分的统一性。 本章开头处的“定义”是:“……科学哲学必然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根据这种定义,哲学主要考虑科学目前不能回答或者也 ……
为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一样思考)构造一种DN说明;悼念外公
科学——从宗教的视角看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从宗教的视角看
科学
科学——从宗教的视角看
2006年4月3日 宗教, 科学
人类源自动物,甚至可以说,人类就是一种动物。
当然,人类并不止是一种动物,人类有其独特的长处,其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是动物所不能比拟的,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是人类的特色。把人类仅仅视作一种动物,确实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以看动物的视角来看人类,考察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处,显然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有助于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本性,以更宽容的心态来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者还是动物权利论者,无论是坚信人类更为高级还是宣称人类不如动物,都可以接受人类为一种动物的视角。
尤其在现代,人类日益因自身改造自然的力量而沾沾自喜,忘记了人类与动物同是一个整体,忘记了人类也是某种动物;忘记了没有人类,动物也能生存,而没有动物,人类却无法自立。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强调人类的动物性,有助于人类的自我反省,有益于减少人类的狂妄自大,是很有必要的。
——将以上文字中的“人类”、“动物”全部替换为“科学”、“宗教”。
把科学与宗教比作人类与动物间的关系,是不恰当的,我并不想做进一步的对比。我希望通过以上的类比说明的是:将科学视作一种宗教来考察,是一个有益的视角。毕竟“人类是一种动物”的说法,较容易被人们理解;而一旦说“科学是一种宗教”,恐怕要激怒许多人,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一类比,说明“科学是一种宗教”首先并不是什么激进的观点,而是一个中立性的“视角”,无论是持唯科学主义还是反科学的立场的人都可以尝试这一视角。
另外,在展开讨论之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宗教”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似乎比“科学究竟是什么”还要复杂。爱因斯坦说到:“虽然大多数人对于‘科学’的意义是什么,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对‘宗教’的意义的看法却多半是各不相同的。”[①]
事实上,关于科学的意义,人们的理解往往也是相当含糊的,但是现代的科学毕竟是较为统一的,被称作“科学”的活动通常能够互相认可、互相支持而构成一个整体的事业。相比之下,诸如基督教、佛教、儒教、拜物教等等被称作“宗教”的活动却显得千差万别,要找出一个普适的定义去涵盖一切宗教是难以做到的。
好在讨论关于宗教的话题,预先设定一个严格的定义并不是必须的。特别是,我们所讨论的话题是科学与宗教的相似性,借用维特格斯坦“家族相似”的思维方式更为现实。
于是,我们考察的着眼点是对“宗教”来说“既非充分也非必要但很重要”的一些特征。
首先,宗教总是通过“信仰”表现的。宗教式的“信仰”与一般意义上的“相信”不同。尽管经院哲学和原始佛教等都试图用理性的演绎去论证“信仰”,但毕竟信仰之所以为信仰,它一定是包含着超理性的元素的。相信“水会结冰”、“鸡会生蛋”等不需要借助宗教信仰。如果是可经验的事实或可通过严格的逻辑论证达到的,便不会称其为信仰了。问题在于,通常被认作是建立在严格的经验证据和逻辑推演之上的“科学”,其核心处同样是“信仰”!正文的第一部分将对此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其次,从信仰的“对象”来看,“神圣性”是宗教的特色,“神圣”可以包含庄严、崇高、至真、至善、至美、无限、永恒等意味,对神圣者的虔敬、向往与追求就是所谓的“宗教感情”。在正文的第二部分,我将讨论科学的宗教感情,这种感情对于科学探索活动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宗教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在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这一角色似乎正在逐渐被科学所取代。在正文的第三部分,我将对此进行讨论,指出科学作为一整套社会活动与宗教的相似性,并在最后说明为何科学无法最终完全取代宗教的位置。
“信仰”与科学理论
许多人认为,科学是唯一可能的真理。尽管许多人承认:科学是发展进步着的,并没有绝对的真理,然而人们往往以为科学的进步仅仅是由于经验知识的积累,科学之所以发展只是与人类对自然日益增多的认知相关。
这种说法确实不错,然而,这容易导致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科学发展观——即认为尽管在人类认知的进步中科学是发展的、可错的;然而在任一个特定的时代,在人类的知识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科学代表着“绝对正确”,凡是被科学否决的理论只有唯一可能的原因——与经验不符。
也就是说,人们即便能够理解不存在“绝对真理”,却往往认定“绝对谬误”的存在。事实上,科学真理并非仅仅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与任何一种宗教理论相似,科学理论赖以成立的根本基础也是一些无需也无法论证的信仰。我将说明:科学理论固然也是因其“可证伪性”而成其为科学的,然而其“证伪”与“证实”一样,都是相对意义上的,仍是需要一些不可证伪的信仰作为预设的。
我们先从一个具体的案例说起——从“地心说”的科学体系到哥白尼体系乃至现代天文学体系的转变。人们之所以接受哥白尼的学说,仅仅是由于无可辩驳的经验证据,还是包含着最根本的信仰转变呢?
事实上,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说在解释天体运行方面从未有过什么致命的漏洞,地心说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本轮”和“均轮”,还结合了“偏心圆模型”与“对分圆模型”,从而只要为每个行星对模型作适当的修改,就能以匀速圆周运动“极其成功地预见行星的视位置”[②]。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革命性地调换了地球和太阳的位置,然而由于其理论中设计的轨道仍是圆形的,与实际观测仍有相当的误差,为了减少偏差,哥白尼的体系中仍要加入本轮-均轮,而在当时其卓越之处只不过是相比地心说而言将本轮-均轮的数目大幅消减了而已。直到开普勒把哥白尼体系中的圆形轨道换成了椭圆,才算是把本轮和均轮弃用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通常会说:哥白尼体系比地心说更接近真理;开普勒体系比哥白尼体系又更接近了真理呢?或者说使用了34个本轮的体系为什么要比80个本轮的体系来得好?为什么抛弃了本轮-均轮的现代天文学体系又更好呢?如果回答是:“哪种理论更符合事实,哪种理论就更接近真理。”——那是说不通的!因为哥白尼的体系并不见得比以往地心说体系精确。伯特指出:“在历史上,没有已知的天体现象不是由托勒密的方法来说明的。如果不使用更现代的仪器,托勒密的方法的确能够达到人们所期待的那种精确性。天文学事件的预言被做出,从那些事件的实际发生来看,那些预言并不比一位哥白尼主义者所做出的预言误差更大。”在当时所达到的天文观测和力学科学的条件下,“新天文学显然在精确性上毫无收获。根据托勒密的思想正如根据哥白尼的思想一样,都能正确地绘制天体运行图。”[③]
即便是在现代,相信只要借助一台计算机,设计出一套比如包含上千个本轮-均轮的地心说体系来与实际观测取得高度的一致绝不困难。那么,同样是符合客观的观测,又同样可以经受“实践检验”的两种理论——一是基于引力定律的椭圆轨道模型,一是基于本轮-均轮的圆形轨道地心说模型——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前者为真理、后者为谬误呢?
答案应当是,也只能是——因为前者更简洁!哥白尼的观念“把天文学事实抛入一个比较简单和比较和谐的数学秩序之中”[④]
一条“F=Gm1m2/r2
”的式子显然比几千个本轮-均轮更简洁。即便许多人还不愿承认,我们相信这套理论,是因为我们相信“真理一定是简洁的”!
为什么简洁的理论“更像是”真理?这只能是我们的某种信念罢了。就像地心说的拥护者以及哥白尼共同的信念——“圆形是最完满的”,因此一定要使轨道成为圆形;而地心说俄拥护者的信念是——“地球一定在宇宙的中心”……“简洁”、“圆”、“地球在中心”等等,都是人们关于“真理应当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的不同信念罢了,围绕着任何一种信念来搭建科学理论,都可能精确地和实验相契合,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宣称“简洁”是最根本的要求?这只能是一种信仰,永远也不可能被实证。
之所以科学定律永远是有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永远是有限的、离散的——我们能观察某物在1℃时的性状、在2℃时的性状、在1.5℃、在1.05℃、在1.005℃时的性状等等,然而我们却永远无法观测到哪怕是从1.0001℃到1.0002℃之间的所有情况——因为再小的一段区间,都不是离散的而是连续的,即是包含了无限多的情况。[⑤]
我们从有限的信息中“归纳”出科学真理的方式,有点像小学生做“找规律填数”的智力题——2,4,6,8,___,……第五位应该填什么呢?最迟钝的小学生也会毫不犹豫地在横线上填上“10”,而一位较聪颖的小学生则会“归纳”出一条普适的定律来——“第i个数是2i”,但这类题不可能出现在给中学生的试卷上,因为许多中学生都已知道——在横线上可以填上任何数!小学生找到的规律是:xi=2i,但一个中学生会问:为什么不是xi=3i4-40i3+180i2-303i+162,或者15i4-200i3+900i2-1523i+810,又或者[2p/3](表示取整数部分)?为什么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10是正确的答案而如果我填上22却会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许多人或许会说:xi=2i那么简单明了、一眼就看出来的事情干嘛搞得那么复杂?但是“简洁”是一种信仰罢了,而假设我不在乎规律是否繁琐,我相信和在意的是这则规律一定与i的四次方有某种关联,那么我便可以在同样的数据下,归纳出另一套同样契合的规律来——尽管我的方法看起来费劲了许多,但是我并不在乎,关键是我的理论中有i4的存在,这才是我的信念!科学理论的建立当然比“找规律填数”复杂得多,但同样是基于有限的数据的归纳,我们相信真理的简洁,而另一些人千方百计要在理论中加入“地球在宇宙中心”、“天体的运行只能是匀速圆周运动”或者“存在一个干预世界的上帝”之类的信念,凭什么能指责其为谬误呢?
当然,科学真理不仅是要符合已有的实验,所谓“实践检验真理”,其实是相当关键的,人们相信某条科学理论,除了其必须符合实验数据,以及额外的关于“简洁”的信仰外,还有一些环节是关键性的,比如“预言”。科学理论除了要解释已有的数据外,一般还需要能够提出“预言”,比如一条理论预言x5=10,另一条预言x5=22,而当我们获得x5的确切信息为10时,第一条理论的可信度就被极大地增强了,这样的理论才可能有资格被称作实证的真理,这样才构成了一条科学理论从产生到确立的整个流程。但这也并不能动摇“科学真理从根本上是某种信仰”的结论。首先,预言的成功仍不足以将有限的观测推广到无限,几百年来牛顿体系一直都能够成功地预言,但还是出现了问题;其次,预言失败的理论也不必然代表一夜间从真理变成了谬误:比如牛顿体系,在某些极端情境下的实效并不妨碍它在一般情境下仍然作为一条近似的真理;第三,有些科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解释以往的现象而不强调做出预言、或者它做出的预言是难以检验的,比如进化论,夸克理论等等;最后,理论可以通过自我修补来迎合新的情况,比如增加一个以前没有考虑到的新变量或新参数,而不必动摇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例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模型原本包含了一个“宇宙常数”以使得宇宙保持静止,后来随着红移现象等新发现,爱因斯坦在其宇宙模型中去除了宇宙常数,而新近由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等更新的观测,科学家们又在考虑在宇宙模型中重新引入这个宇宙常数……是否引入宇宙常数、宇宙常数的数值为多少,并不是爱因斯坦宇宙模型的核心,我们可以在不推翻整个原理论的前提下,通过添置和调整宇宙常数的数值来迎合我们对宇宙现状的实际观测。在量子理论等其它现代科学理论中,类似的技巧也不罕见。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允许地心说体系通过添置均轮等技巧而维护其原有的理论框架呢?
江丕盛教授说得不错:就科学知识论而言,科学所讲求的事实并不只是一堆“纯事实”(pare facts)或“未经处理的数据”(raw
data)而已。如果说自然事件是科学的文本,科学理论就是这文本的诠释。正如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一个语言体系及其语法规则而独立存在,科学事实亦无法独存于一个哲学体系及其方法论之外。即是说,科学所本的事实,以及基于这事实所建立的理论,以至于由这理论所衍生的价值及意义等往往涉及更深层的形而上学假设及其他哲学范畴。科学因而与宗教一样有其自身所不能证实的前设。科学事实、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理论等都无法完全独立于某些特定的概念框架或形而上学范畴。[⑥]
伯特和柯瓦雷等科学史家已指出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宗教和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变化之间的密切关联。如布鲁克所言:“说宗教信仰能够起到科学的预设的作用,并不一定包含这样一个强烈的断言,即认为假如没有先前的神学,科学就决不会开始发展。但是它确实意味着,科学先驱们所持有的一些特定的科学观念常常受神学和形而上学信念的影响。”[⑦]
另外,科学理论除了依赖于这些可能变化的信念之外,使科学成其为科学的,还有其不可动摇的最根本的信条。这便是坚信“自然中存在秩序并且那秩序是可知的”。这条信仰与“存在一个上帝”是相似的,事实上,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的许多场合下,“存在可理解的秩序”与“存在上帝”对于人们而言正是同一条信仰。在同泰戈尔讨论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时,爱因斯坦说道:“我不能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确是我的宗教。”[⑧]
“神圣”与科学精神
上一节结尾处提到了爱因斯坦的言论,事实上,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宗教的观点备受瞩目,任何人只要试图探讨现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定不会忽略爱因斯坦的相关言论。在相关的讨论中爱因斯坦似乎被过多地引用了,我的讨论虽然仍从爱因斯坦开始,但将涉及更多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并非是将“宗教感情”投入科学的特例,事实是,宗教感情对于最伟大的科学探索者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爱因斯坦说到:“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宗教感情的人。”[⑨]科学主义者们不会接受这一论断,许多人坚信科学与宗教是水火不容的,他们难以想象为何“科学精神”与“宗教感情”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且似乎是必定地在每一位大科学家身上并存!
首先,在西方,怀有虔诚宗教信仰的科学家绝不罕见。不仅在牛顿的时代,即便是在20世纪末的相关调查中,“有宗教信仰科学家的百分率竟然与80年前的数值完全一致。不但如此,在极为严谨、近似基督教信仰的宗教界定下,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依然占有极为显著的比率——有高达四成的科学家相信‘一个有位格、聆听世人祈祷的上帝’以及‘永恒的生命’。”[⑩]
与许多受到科学主义影响的普通公众相反,许多最伟大的科学家对待宗教非常友善。
例如“科学顽童”理查德·费曼说道:“我们知道,即使有确定的道德价值。人类还是很脆弱,为了让他们能不昧自己的良心,必须时时提醒他们道德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你有没有正确的良心那么简单,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即你能不能保有一种力量,去做你知道是正确的事情,我们需要宗教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安慰。给我们鼓舞,去遵循这些道德观点。这是宗教的鼓舞一面,它不仅在道德行为方面给人们鼓舞,还在艺术以及各种伟大的思想和行动方面给人们鼓舞。”[11]
波尔提到:“在这里,科学和宗教采取的出发点是根本不同的;科学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普遍方法来整理普通的人类经验;宗教的根源则在于社会内部推进见解和行为的和谐性的那种努力。……然而,近代的科学发展强调了适当注意主观—客观分界线的画法对于无歧异思想交流的必要性;这样一来,就为知识和信仰这一类字眼的应用创造了一种新的基础。”[12]
海森堡提到:“尽管我深信科学真理在它自身的领域内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决不能排斥宗教思想的内容,不能认为它只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人类意识的一个阶段而在将来我们就可以排除这部分内容。”[13]“如果没有榜样来指引道路,我们就失去了价值(伦理标准)的尺度,随之也就失去了我们的行动和忍受痛苦的意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否定和失望。所以宗教是伦理的基础,而伦理是生活的先决条件。”[14]
玻姆说到:“……如果人要理解一般科学知识对于自身具体问题的意义,要贯彻如实地看待自我而不拘于一己之好恶的科学精神,这种艺术精神便十分重要,也有助于化解冲突。然而,如果人们不同时具有全面完整地面对生活的精神,这种进路便没有可能,我们依然需要宗教精神,……”[15]
大科学家们关于科学与宗教可以共存的论点还能找出许多。不过,这并不是本文主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我所关心的是:令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家对宗教持有如此宽容的态度的原因,除了“宗教与科学分别针对不同的问题”之外,是否还因为科学与宗教存在内在的共通?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早已内在地容纳了宗教式的情结,进而使得宗教在他们眼中显得格外亲切呢?
这种猜测并非毫无根据,我们注意到,前面提及的几位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费曼、波尔、海森堡、玻姆,加上后文即将提到的彭加勒、普朗克、薛定谔、玻恩等这些对宗教表示友善的科学家们,无一例外都是理论物理学家;更准确地说——都是在量子力学等上有杰出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甚至可以说这份名单几乎覆盖了现代理论物理学家的最强阵容!
物理学可称得上最纯粹、最基础的自然科学,而量子力学更是现代物理学的最前沿。为什么那些从事着最纯粹和最前沿的科学探索的大师们反倒对通常被认为是最保守和最愚昧的宗教活动抱以如此宽容的态度呢?虽然在理论物理学家中也有许多人对宗教极为反感的,但是与例如生物学等其它科学领域的专家相比,理论物理学家对宗教的友善无疑是突出的。这恐怕不是出于偶然!事实上,恰恰是在最纯粹、最基础的科学活动中,宗教感情的表现也最为显著!
爱因斯坦所指的“宗教感情”,就是内在于科学的,可以说,宗教式的感情正是科学精神的内核、是科学探索活动的最初动机!
科学探索的最初动机——同时是哲学思辨的起源——是人面对自然时的“惊奇”。古希腊的科学研究看起来是没有“目的”的。亚里士多德说道:“显然,我们不以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16]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7]科学探索的热情并不需要任何实际的利益来支持,求知本身就具有神圣的意义。柏拉图在《蒂迈欧篇》的末尾赞叹这个秩序井然的宇宙是“可理解的上帝,至大至善、至正至美。”[18]显然,在古希腊哲学家眼中,科学探索与对神的追求是一致的。
即便到了现代,在最伟大的科学家眼中,科学探索与“神圣”仍是紧密联系着的。
彭加勒指出:“科学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研究大自然;他研究它是因为他喜欢它,他喜欢它是因为它是美的。如果大自然不是美的,它就不值得了解,如果大自然不值得了解,生命就不值得活着。”[19]
玻恩说道:“我一开始就觉得研究工作是很大的乐事,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享受。……也许,除艺术外,它甚至比在其他职业方面做创造性地工作更有乐趣,这种乐趣就在于体会到洞察自然界的奥秘,发现创造的秘密,并为这个混乱的世界的某一部分带来某种情理和秩序,它是一种哲学上的乐事。”[20]
薛定谔说:“我生于这样一个处境中——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也不清楚我是谁。这是我的情形,也是你的,你们每一位都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处境,并且永远都将如此。这一现实不能给我任何答案。我们热切地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但唯一可观察的只有身处的这个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这就是科学、学问和知识,这就是人类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21]
普朗克认为:“在追问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摄世界的伟力的存在和本质的时候,宗教和自然科学便会相会在一起了。它们各自给出的回答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加以比较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它们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协调一致的;理性的世界秩序,其次,双方都承认这种世界秩序的本质永远也不能被直接认识,而只能被间接认识,或者说只能被臆测到。为此,宗教需要用上那独特的象征,精确自然科学则用以感觉为基础的测量。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们把这两种无处不在其作用和神秘莫测的伟力等同起来,这两种力量就是自然科学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上帝。”[22]
在现代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中间,狄拉克是颇为特殊的。他大概可算现代的大物理学家中最为“专心”的一个,除了热爱科学之外,狄拉克对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等等都没有兴趣——这与熟读古典文学的薛定谔、爱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在桑巴乐队当鼓手的费曼、擅长钢琴的普朗克、索末菲、海森堡、玻恩等人对比鲜明。对待宗教,他也毫不掩饰地表示出强烈的厌恶——“(狄拉克)第一次到哥本哈根时,他对他的同行们动情地讲:‘让贫穷的受罪毫无道理,让贪婪的得到财富毫无意义。有组织的宗教只是一种荒谬的欺骗。’”[23]事实上,狄拉克正是将宗教式的感情投入到科学探索中表现得最为极端的典型。正如泡利所说:“狄拉克有一种新的宗教——这种宗教里没有上帝,而狄拉克是它的先知。”[24]对狄拉克来说,科学探索集中了他对真、善、美的全部追求,对他而言,科学同时也是宗教与艺术。
爱因斯坦指出:“但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科学探索)里胜利前进中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而这种庄严的理性由于其极度的深奥,对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25]这种“深挚的崇敬”和“谦恭的态度”正是科学与宗教所共通的!
“传教”与科学普及
在“福音与科普”[26]一文中,刘华杰老师首先在科学活动与宗教活动之间做了一番颇有意思的对应:“宗教通过各种仪式强化信仰并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如天主教的“圣事”中有洗礼、坚振、告解、圣体、神品、婚配、终傅。对于科学,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层面,从功能角度看,也存在类似的仪式,如授予博士学位(相当于洗礼、神品)、学术会议与合作研发(对应于婚配)、申请课题或发表论文(大致对应于圣体)、获奖或被选为院士(相当于神品)、退休后或者去世后被追认荣誉(对应于终傅)等等。”刘华杰老师随后将传统科普的工作方式与信徒的祈祷活动(《马太福音》6:9-13,《路加福音》11:2-4)做了“一一对应”。
刘老师的“一一对应”或许有许多牵强的地方,但是,科学普及与宗教传播的相似处确实是十分显著的!
正如宗教并不一定是可憎的,说科学活动类似于宗教活动,科学传播类似于传教,并没有要贬低科普的意思。倘若真以传福音的态度来传播科学,这份虔诚是值得尊敬的。然而,传教也有不同的方式,可叹的是,与现实中科学普及活动更为相似的并不是一种“好”的传教方式,而是更接近于“传迷信”!
田松老师说得很有意思——“信徒往往必比先知更狂热,这句话对科学的信仰者仍然成立。”[27]就像对宗教的迷信者类似,许多科学的“信徒”只是在缺乏“理解”的状况下“迷信”科学。就好比许多世俗的宗教宣传那样:依靠招摇“祛病消灾”这类的“好处”来传播信仰,而信众也只是出于“升官发财”那样的功利目的而去烧香拜佛;科学如同一门最专横的宗教那样,要求独占真理,成为唯一的权威。
那并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也不是真正的“传福音”!真正的宗教通过感化激发人们内心中对神圣的向往,吸引人们发自内心地皈依,并敦促人们用善的生活去实践信仰。真正的宗教可以给虔诚的信徒提供灵魂的寄托。所谓灵魂的寄托,也就是将人生的终极意义寄托在对神圣的信仰上,这种信仰让人觉得充实、满足,令人生即便再多苦难也总是充满“希望”。
而现在许多科学普及只是靠张扬科学的“威力”:“瞧!它多么有效、多么成功、能医病强身、能抗击灾害、能造福人类、能带来多么大的物质利益啊……”这种科学普及在某种意义上比传教更糟糕,
现代人对科学的盲信,导致了对生存意义的忽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理解。神化了的“科学”令人们狂妄自大,这盲目的自大却让人类陷入危机——环境的危机和心灵的危机。力量无限扩张的科技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但邻人间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人们所认知的生物种类比任何时候都多,但物种灭绝却比任何时候都快;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卖命地工作,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明白劳动的目的;人们的寿命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长久,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清楚活着的意义;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探索物质的本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明白人的本性……
与一种好的宗教相似,科学确实也可以为人生至高希望和追求提供寄托。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家们都赋予科学的探索和求知以神圣的意义,科学家们在他们的事业中寄托了他们的宗教感情。他们道德的高尚以及生活的愉悦往往也源自那对自然之美的宗教式的情结,他们在追求真理与至美的过程中得到满足。科学家们可以从科学而不是宗教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充实感。然而,这些主要都只是针对科学家而言的。
对于更多的普通人而言,这足够令人满意吗?毕竟科学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事业,绝大多数的人根本没有条件投身于科学探索的活动。
科学家在追求真理,那么普通人的生命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如何让一般人的生命都能感到有所追求、有所满足?如何让残酷的真相与日常的伦理道德相融洽?——那种在追求真理中得到满足的人生观在大科学家那里是可能实现的,而如何能让一般的人都可能追求幸福?如何劝说一般的人采纳一种伦理的生活方式?显然,科学和理性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而言是不够的,哲学、艺术与宗教虽不能与科学合而为一,却始终有理由独立于科学而存在,它们并不要求凌驾于科学之上,也拒绝科学凌驾于它们之上,它们只要求与科学互相补充,以助于满足人类对“意义”的渴望,正如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那并存的严谨理性的科学精神与追求并相信自然之美的宗教情结的互相补充一样。
保罗·戴维斯说得不错:“即便说宗教已被逐出人们的意识领域,也不能说宗教空出的地盘肯定已被理性的科学思想所占领。因为科学正像任何一种排他性的宗教一样,尽管在实际的层面上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但对普通公众来说,也是同样地令人无从捉摸,同样地难以领悟。”[28]正如好的宗教信仰要求人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认同那样,好的科普并不是凭借招摇科学的力量和将带来的物质利益,而更需要的是公众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正如一门好的宗教总是希望人们通过自由地选择而不是通过强权和武力令人信服那样,好的科普不应该霸道地打压任何异端。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科学是我们理性与智慧的体现,当然是有着崇高的意义的,然而,正如薛定谔所言:“自然科学的价值是什么?我会回答:它的影响范围、目标和价值于人类知识的其他分支是同等重要的。不仅如此,只有针对由它们组成的统一整体,而非某一个单独的分支,讨论它的范围或价值才会有意义。”[29]
比起大多数宗教而言,科学是更为宽容、更为开放的,开展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话或许比开展两门不同的宗教之间的对话更为方便!这一对话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怀特海所言,人类历史未来的方向将取决于现代人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参考书目
吴国盛主编:《大学科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约翰•H•布鲁克:《科学与宗教》,苏贤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周建漳主编:《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第六届中美哲学—宗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泰德·彼得斯江丕盛格蒙·本纳德编:《桥: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许良英刘明编:《爱因斯坦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费曼温伯格:《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李培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人民出版社2002年
罗杰•G•牛顿:《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时是否在那儿》,武际可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玻姆:《论创造力》,洪定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尼耳斯•波尔哲学文选》,戈革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柏拉图:《蒂迈欧篇》,谢文郁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G•E•R•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孙小淳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
R•P•费曼:《发现的乐趣》,张郁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徐向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版
[①]爱因斯坦:“宗教同科学不可和解吗?”见《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第253页
[②]参考[美]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p104,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中文版第108页
[③]
[美]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徐向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36,中译本第22页
[④]同上,第24页
[⑤]附带提醒注意的是,不要以为将某物从1℃加热到2℃就算是在一段连续的区间内观测了,因为考察一个物体在某恒温环境下的性状不能使用一个变温操作的试验代替;而即便是在连续变化的温度下,也无法提取出无限的数据,能够采集记录数据的次数总是有限的。
[⑥]江丕盛:认知的伙伴:科学与神学的对谈,泰德•彼得斯江丕盛格蒙•本纳德编:《桥: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⑦]约翰•H•布鲁克:《科学与宗教》,苏贤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⑧]《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270页
[⑨]爱因斯坦:“科学的宗教精神”,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67页
[⑩]江丕盛:“认知的伙伴:科学与神学的对谈”,见泰德•彼得斯江丕盛格蒙•本纳德编:《桥: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11] R·P·费曼:《发现的乐趣》,张郁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61页
[12]《尼耳斯•波尔哲学文选》,戈革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6页
[13]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60页
[14]同上,第165页,参考吴国盛主编:《大学科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7-255页
[15]玻姆:《论创造力》,洪定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1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2b26~28
[17]同上,980a22
[18]柏拉图:《蒂迈欧篇》,92C,参考
G•E•R•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孙小淳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1页的译句。
[19]转引于罗杰•G•牛顿:《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时是否在那儿》,武际可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
[20]玻恩:“科学与哲学”,见吴国盛主编:《大学科学读本》,第220页
[21]埃尔温·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96~97页
[22] M.Planck, Religion and Naturwissensechift, 1958,
p26~27,转引于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第158页
[23]费曼温伯格:《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李培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24]同上
[25]爱因斯坦:“科学和宗教”,见许良英刘明编:《爱因斯坦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26]见《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期,2006年2月出版,第56-59页
[27]田松:“绝对正确”,见《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过科学话语的迷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6页
[28]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2页
[29]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同一片星空——康德的科学观与宗教观 同一片星空——康德的科学观与宗教观:缘起 星定 发表于 26 December 2005 14:48:15 缘起… 1 我不得不悬置知识… 1 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5 思辨理性的界限… 5 信仰的根据… 7 必须假定一个上帝… 8 教会的意义… 9 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
用宗教为科学辩护。 在刘老师博客上的回复: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3xscomment 对我而言科学的客观性和可信性是一定会去维护的,一个极天真的维护理由是:如果科学不可信、不客观,那么什么更可信、更客观呢,如果说世界上有可信的东西,那科学一定是最好的对象之一,除非是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靠的,彻底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都是驳不倒的。我愿意以类似于康 ……
关于外星人作为现代迷信的讨论 最近有网友在博客上留言讨论外星人问题(早前在江晓原报告吐嘈下面有一些讨论),由于他的留言放在了古雴是谁这一介绍页面底下,有点违和(一般随手的留言和提问不妨放到留言板下面),所以我决定另开一篇文章直接把评论移植过来~ 虽然零零碎碎谈过一些了,但我一直想专门就外星人问题写一篇论文,这可以是一篇“科学与宗教”的论文(事实上我还欠苏老师一篇论文)。不过一方面一直没腾出功夫,另一方面这类参考资 ……
基督教创世论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摘要:基督教的创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梳理科学与宗教历史关系的重要线索。弗斯特“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一文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思路,强调上帝的自由意志与现代科学的经验性研究趋势之间的关联,但论证细节有待推敲。关键在于厘清基督教创世论的一般要点以及这些要点与现代科学诸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创世论教义的要点,至少包含四个方面:1、神与受造物之间有明显的界限;2、创造意味着神的权柄 ……
许靖华的讲座人性和人的本质——以日常语言探讨
10 Comments
黄佶11年 ago
对科学做这么严苛的剖析?宗教的话恐怕连百分之一这种严苛程度的剖析都无法承受吧?
REPLY
古雴11年 ago
关键是你凭着什么剖析什么?你用科学来剖析科学当然严苛,用科学来剖析宗教当然通不过。但用宗教剖析宗教呢?用宗教剖析科学又如何?用基督教来剖析佛教呢?
REPLY
黄佶11年 ago
【为什么简洁的理论“更像是”真理?这只能是我们的某种信念罢了。】
实际上科学已经很“复杂”了,用各种各样的理论解释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宗教最“简洁”—— 一切都是上帝在背后起作用。
REPLY
古雴11年 ago
那科学也一样,可以说“一切都是自然规律在背后起作用”。但自然规律究竟怎么个起作用法呢?这里头还需要一层层展开。但笼统地讲,也无非是这么一句话。宗教把科学中的“自然”换成上帝,笼统上也是这么一句话,但神学家也从不满足于这句话,而具体要展开来说上帝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那么造,也复杂着呢。事实上近代早起的科学家都是作为宗教信徒而去追问上帝造世之理,后来独立出来的科学传统正好比是基督教的一脉异端。
REPLY
黄佶11年 ago
【为什么简洁的理论“更像是”真理?这只能是我们的某种信念罢了。】
理论需要简洁,并非只是形式上“简洁”这么简单的事情。对客观规律的描述,如果需要很多针对各种特殊情况的修正项,那么说明这种描述必然还不是最本质的描述。只有找到了不需要修正项的描述,我们才掌握了客观规律的本质。
REPLY
古雴11年 ago
我有说过“只是形式上简洁”吗?追求普遍性不也正是科学的一条信念嘛。你可以用普遍性和特设性的程度来衡量科学理论接近真理的程度,然而这条信念本身又如何被衡量呢?我们理所当然地尊奉着它。当然这一条信念并非不能被挑战。不用说宗教等领域,就是科学的发展之内,例如20世纪后期兴起的复杂性科学,发展出来的一项主张就是反还原论,认为自然规律是有层级的,认为根据尺度和领域的不同,我们应当追求不同的自然规律,而且在较小尺度上找到的规律不一定就比在较大尺度上发现的规律更高或更基本。当然你可以不认同那些所谓复杂性科学的观点,事实上我也很怀疑,然而这至少证明了一直以来科学追求统一性和普遍性的信念也是有可能发生动摇的。
REPLY
黄佶11年 ago
科学从来不质疑宗教不像宗教,但宗教总要证明科学不像科学。为什么呢?
因为宗教在科学面前很自卑。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知识和科学意识的普及,人们不再听到什么就相信什么,而是总要问一个为什么。而宗教难以自圆其说,在科学面前节节败退,但是又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退守自己的角落,甘于把自己过去占据的主流地位让给科学,仍然想恢复过去的辉煌,于是只能去批评科学“实际上也不科学”。
而宗教用科学作为批评科学的标准,恰恰说明宗教已经被科学击败了,连它自己也不知不觉地、下意识地用科学来做衡量其它事物是否合理的标准了。
当然,宗教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更何况对科学“也不像科学”的批评能够迷惑很多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包括受过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的人。
科学不会去追问为什么上帝用鞭子甩泥浆水就能造出人,不会问这根鞭子需要多少长,每次可以甩出多少粒水滴,为什么均质的泥浆水会在一瞬间变成五官齐全、有血有肉、能说会道的人类。
相反,科学承认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承认自己在客观世界面前还很渺小,科学不回击宗教对科学的嘲讽,而是埋头苦干,不断探索,努力去揭开世界之谜,并把各种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的东西,供人类使用,宗教也毫不客气地跟着一起用,例如电灯、灭火机、电脑、手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宗教人士外出布道时也坐汽车飞机。
一些大科学家信了宗教,让宗教欣喜若狂,认为自己把这些科学家争取进了自己的队伍,并以此证明宗教战胜了科学。实际上,大科学家信奉宗教,这仅仅是他们的科学本能而已。
为了解开世界之谜,他们愿意做各种尝试,包括信奉上帝。他们信奉上帝,和他们转变思想,抛弃“常识”,认识到在微观世界里事物是不连续的、波和实物可以相互转换、质量和能量能够相互转换等等,接受这些和日常生活经验、和现有理论截然不同的观念,在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
有趣的是,科学愿意主动承认宗教的价值,但宗教反而总是去贬低科学。
实际上,宗教不必去费神夺回自己被科学夺取的阵地,因为这已经是不可能夺回来的了。宗教应该努力耕耘好自己专有的、科学不可能攻占、或暂时无法攻占的领地,专心做好人类心灵的庇护所。毕竟人和动物不同,在物质之外需要心灵的纯洁和安静。
REPLY
古雴11年 ago
谁说宗教总要证明科学不像科学?总是去贬低科学?还要去夺回阵地?科学家里有信宗教的、同情宗教的和反宗教的,宗教信徒中也有信科学的、认同科学的和反科学的等等,不能以偏概全。
另外我注释几点:
第一,这篇文章是我七年前所写,虽然我仍然愿意为之辩护,但确实有许多论述还过于稚嫩的地方,有兴趣的话希望你找到我更新的文章看看。
第二,我不是宗教信徒。
第三,我既不想证明科学不像科学,更不想贬低科学。科学像宗教这件事情恰恰是对科学之为科学的辩护和拔高。至于说“科学实际上不够科学”,也并不是贬抑之词,科学追求真理但并不认为自己已然掌握了最终的真理,科学总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我相信在世界面前,科学家应当比大多数宗教信徒更加谦恭。
第四,科学与宗教划界,科学管科学,宗教管宗教,我也很欣赏你的这种说法。但是这一分界的展望与科学在历史上和在精神结构上与宗教同源这一事实并不矛盾。
REPLY
黄佶11年 ago
这篇评论也不完全是针对你这篇文章的,请见谅。因为最近和人多次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有人推荐了这篇文章,看后激发我把多日的思考理出了头绪。
REPLY
古雴11年 ago
谢谢你的评论。我发现近几年来我也没怎么再写科学与宗教的文章了…也许我也需要再重新整理整理头绪了
REPLY
小古谈量子物理(口语版)——第一讲:读不懂的收获
Home 随笔 科学 小古谈量子物理(口语版)——第一讲:读不懂的收获
科学
小古谈量子物理(口语版)——第一讲:读不懂的收获
2006年4月4日 量子
小古谈量子物理(口语版)
第一讲:读不懂的收获
读书沙龙这个活动是期盼已久了,大家知道我是非常喜欢书的,首先是喜欢买书,其次喜欢看书。在学生中间我买书恐怕是最多的了,当然不是全当摆设,读得也不算少。
现在市面上的书实在太多了,烂书一大堆,不过好书也太多,要我从那么多好书里头挑两本推荐给大家,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要我花个把钟头专门介绍一本书,那就有些困难了,因为我读书是“书读头”,就是往往一本书拿来读个开头就先搁架子上了。当然,有许多书是需要翻来覆去读、一字一句读的,但书读头方法也不是没有好处——我对那些书每一本大致涉及哪些话题、提到哪些观点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到以后突然需要想某个问题了,或者有什么灵感了、或者要写什么论文了,我马上可以记得相关的资料到哪里找,到时候再把书翻出来重新读。所以我写论文的时候虽然主要是依靠平时的积累,从来不是临时抱佛脚蒙混出来的,但往往还是要到临要交时一个礼拜才拼命找书看、交前一两天才熬夜写出来……
言归正传,我今天不是专门讲这一本书,主要还是借推荐这本书之名,谈一谈量子物理学与科学普及方面的一些话题。
讲到科学,大家可能不感兴趣,但正因如此,我觉得我才很有必要给大家谈谈科普。
现代科学与人文日益分化,正像我们上海市原师长徐匡迪院士严厉地说过的那样,科学家们普遍没文化、人文学者普遍不懂科学,
诚然,现代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都越来越专业化,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很难全面地都去学习。然而,盖尔曼曾愤怒地指出过——或许偶尔会遇到一个不知道莎士比亚的科学家,但你永远也不会遇到一个以不知道莎士比亚为荣的科学家,但是艺术人文领域甚至社会科学领域却常有人以几乎不懂科学或数学为自豪!这话说得相当尖刻,但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反省一下,这样说不是毫无理由的,许多人文艺术领域的人,对科学没有兴趣的原因到底是因为接受能力有限,还是因为简直是不屑于去了解?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科学界与人文界之间存在互相鄙视、互相看不起。在我们系,各个专业之间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搞西哲都像张祥龙老师那样中西会通,但我希望搞西哲的不要因不懂中哲为荣、搞逻辑的不要以不懂科哲为荣,等等。
我并不指望科学领域的人都能像薛定谔那样熟通古典文学和哲学、掌握英、法、意、西四种现代语言的读写,如同希腊文和拉丁文一样好。曾将《荷马史诗》译成英文,将法国人的诗译成德文。还于1949年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爱好绘图和雕塑,对戏剧情有独钟,热爱自然、喜欢登山……也不指望人文学者都能有多么高的科学背景。但至少应该多一点互相尊敬,要是你没听说过薛定谔正如没听说过怀特海,并不奇怪,但这绝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ZXM听说我非但要讲科学,还要讲量子力学,吓得不行,说这个主题太深了,最好普适性强一点、受众广一点什么的。我感到无奈得很。事实上,量子物理固然高深,恐怕再找不出比量子物理更高深的玩意了!但科普书实在称不上不高深,尤其是对咱们学哲学的人来说,连胡塞尔都敢读的,还会怕这通俗科普读物吗?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最俗的书之一,它不仅是通俗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以我个人的感觉,这本书简直通俗过了火,我个人并不是最喜欢这样的风格,我最喜欢的量子科普书还是约翰·格里宾的《寻找薛定谔的猫》——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量子科普书,虽然说这本书的中译质量奇差,但作为课余随便看看的话,术语混乱的关系也不大,格里宾的书非常好,哲人石丛书里还有他的几本书,都非常精彩;另外还有一本最近出的第一推动第四辑里头的《新量子世界》也不错,关于量子物理的优秀科普书在国内外都非常少,因为实在是太难写了!
提到这类所谓“高端科普”书,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是霍金的《时间简史》了,顺便提一句,《时间简史》这本书其实一般,当然霍金写得是非常精彩,但我并不作为首先推荐书给大家,关于相对论之类的主题,基普·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是我读过最好的,格里宾的《大爆炸探秘》也非常好。当然《时间简史》的最大好处是它比较薄,比较通俗和简短,但不如索恩或格里宾谈得清楚。
人们说《时间简史》是买的人多,读的人少,读了的也读不懂,因为太深奥。其实不然,物理学是深奥的,但那些科普书不深奥,这些科普书以中学的物理基础去读就足够了,时间简史我就是在初三时花了两三天读完的,其实中学物理也不用掌握得多好,只要知道几条守恒律就差不多了,第一条是质能守恒,不知道这一条老想着搞永动机那是不行的;第二条比如说是电荷守恒,其实只要知道除了质能守恒之外还存在别的守恒律就好了,我看到的几个民科都知道质能守恒,但不知道别的,以为把1800个电子压在一起就是一个质子,那是不行的。大概知道这样一些物理常识,不要读了科普书变民科就好了。我以信誉担保我所推荐的科普书都很通俗,至少比绝大多数没读过它们的人想象的要通俗。
但为什么人们都说《时间简史》读不懂呢?那也是很正常的,因为物理学是深奥的,读懂了才怪呢!要是你读了两本科普书就说相对论、量子力学我搞明白了!恭喜你,你已经变成民科了!
好像是传说中的刘兵老师给《时间简史》想了一条广告词“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这条广告语很成功。有个辛普里对此发表了一些异议,说得也不无道理,但关于读不懂究竟还能有什么收获,我有我的看法。
其实,首先有一个思维习惯转变的问题,例如量子力学那样的科普,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的科普是非常不同的,传统科普的目的就是让你“读懂”,以这种要求去看新物理学的科普,自然会觉得读懂了才算成功,读不懂就是失败,读者搞得越明白就越多收获。但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印象中的传统科普,其典型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仅从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类科普的特点:
这种科普的特点是,首先从“为什么”出发,人们首先是带着迷惑不解的问题去读科普的,比如“为什么有彩虹?为什么天是蓝的?呀,这是怎么回事?哇,那又是怎么回事。”,然后科普书——常常又以一个秃顶白胡子戴眼镜穿白大褂的男性老头为形象代言人——就向我们揭示其中的奥妙:“这个是因为这个,那个是由于那个,因为所以科学道理……”,最后读者看明白了,说一句“噢,原来如此!”,这科普便算是成功了。
但是量子科普的情形正巧是颠倒的!我们首先并没有带着什么“为什么”去读这类书,生活大多数能想到的问题用经典力学解释足矣,有哪些人想得到问什么黑体辐射什么什么的问题?我们乍听到量子力学的概念,虽然不懂,但或许还是不以为然——“所谓量子,不就是说能量是非连续的、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吗?不过如此吧。”但是,读量子科普不会是越读越明白的,反而是越读越糊涂!你读完这本量子科普书,最后把书一拍,说一句:“天哪!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那说明本书的效果不错!
“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其目的是把我们从惊奇和疑惑变得理解,是“去惊奇”的、“祛魅”的科普。读完那些科普,即便还有惊奇,也只是对科学的威力的惊叹,这种科普当然是非常必要的,它让人们脱离蒙昧、摆脱迷信。然而,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接触得多了,容易养成习惯,以为无论是十万零一个为什么还是百万个为什么,一切的为什么都可以被科学解释似的,便容易以为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那般,便容易变成科学迷信、科学万能论者、唯科学主义者。
一般科普是为了破除神秘的,量子物理的科普却反其道而行,它希望将宇宙间最深奥难解的神秘展示给读者。它对于神秘并不提供解答——或者说提供了一打子解答,总之绝不同于一般科普只提供唯一的、科学的、正确的解答。它有助于人们理解在科学探索的最前沿,那帮科学家到底是怎么搞的!
前几天我刚刚写了一篇关于科学与宗教相似性的论文,其中谈到大科学家的宗教情结时,我引述了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海森堡、薛定谔、玻恩、费曼、玻姆等许多大科学家关于宗教的的言论,他们的观点虽各不相同,但态度全都是宽容的、接纳的甚至赞美的。而我所罗列的这串名单竟无一例外都是在量子物理学的探索中贡献突出的大物理学家!甚至,只要在这串名单上略添几个人物——例如狄拉克、泡利、德布罗意等,差不多就得到了20世纪理论物理学家的“梦之队”。除了对宗教普遍表示友善之外,这些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往往都是多才多艺,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普朗克、海森堡、玻恩等擅长钢琴、科学顽童费曼就更不必说了……
我们知道,物理学可谓是最纯粹的自然科学,而量子物理又是最基础的、最“还原”的、最前沿的领域。然而,为什么似乎在科学家中间最“不务正业”的、最喜欢“谈玄论道”的、对人文、艺术和宗教最接纳的,恰恰也是那帮搞量子物理的?虽然在理论物理学家中也有许多抵制和厌恶宗教之类的非科学的人,但例如于生物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其他科学家相对照,似乎可以说量子物理学家们简直是最少“唯科学主义”的一类科学家!
我相信,这绝不只是巧合。量子物理的探索是最令人着迷的,量子物理学家与自然的神秘是最亲近的,他们最容易体会到自然之美和深邃,
费曼曾说到:
诗人们总说,科学家看不见星星的美丽——星星在科学家眼里仅仅是一堆聚集的气质原子。没有什么是“仅仅是”。我能看见沙漠夜空里的星星,也能感觉到它们。但是我是不是看见得比别人少,或者多些?广袤的天空激起了我的幻想——盯着这个旋转的天穹,我用我的小眼睛能捕捉100万年以前发出的光线……或者可以通过帕洛玛山上的大眼睛(望远镜)来观测这些星星,望远镜能把大量从同一光源发射的光聚焦到一起。也许本来这些光就是在一起的。这是一幅什么图像,或者说这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这样?我们知道一点宇宙,并不影响宇宙的神秘性。因为宇宙比以前任何一个艺术家能想象的都要奇妙得多。为什么现在的诗人们不说这个呢?
诗人们歌唱的自然当然也是美丽的,但科学家所探索的“自然”同样也应是美丽的,这些美丽应当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对牛顿力学所描绘的冷冰冰的机械的自然图景过于熟悉了,想要摆脱这种冰冷感,一种方法是忘掉科学、拒斥科学,专搞人文;一种是求助于神秘主义的伪科学,看那些什么《未解之谜全纪录》;但是更好的方法是,不妨看一看量子物理!
注意到,量子物理所揭示的自然的“神秘”,与《未解之谜大全》、《神秘的麦田怪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这些是完全不同的,那些所谓的科普书大都只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当然,我也要提醒大家:不宜把量子物理过分神秘化了。科学一定是寻求对自然的理解的,不可能有研究“超自然”的科学。量子力学并非说自然不可理解,量子物理学家都是在执着的追求对自然的理解。但量子物理确实又在另一种意义上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它恐怕无法用日常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而且或许将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同时都是“对”的。
读量子物理的科普,不仅仅是“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而恰恰是“读不懂才是收获”。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读作者的文字表述读不懂,而是说“读完书以后感觉到——不懂!”从而对自然的深邃、科学的奇妙有所感受,那就好了。波尔说:“谁不惊异于量子理论,谁就没有理解它。”
好了,下面让我们走近光怪陆离的量子世界,看看究竟如何诡异。在此之前,大家有什么问题?
(未完待续)
2006年4月4日
第二讲:量子世界
第三讲:关于这本书及其它
余论:量子物理的人生启示
人性和人的本质——以日常语言探讨令人失望的马哲论坛
自然科学的一些反事实条件句
Home 随笔 科学 自然科学的一些反事实条件句
科学
自然科学的一些反事实条件句
2006年3月30日 反事实条件句
构造两个反事实条件句,并思考反事实条件句与自然科学定律的关联是内在的还是表象的。要求所造的句子涉及自然科学内容,并尽可能富有创意或新意。
1、弗雷格:如果铁的密度小于水,它就会浮在水上。[①]
2、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第一个朴素的思想实验”:倘使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末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之中。(但看起来不会有这种事情!)[②]
3、霍金关于宇宙起源与“人择原理”的探讨:“如果在大爆炸后的1秒钟那一时刻其膨胀率甚至只要小十亿亿分之一,那么在它达到今天这么大的尺度之前宇宙就已坍缩。”[③]
4、拉普拉斯妖:如果有一个拥有超强计算能力智能生物,只要给它一个初始条件,它就可以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和未来的一切状态。
5、彭加勒的“夜间倍增”:如果在昨夜宇宙中所有的东西的尺寸都膨胀了一倍,我们将没有办法洞见此事的发生。[④]
6、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外力作用下的物体保持恒定的速度。[⑤]
7、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质量为M的理想气体,其状态参量压强p 、体积V和绝对温度T之间的函数关系为pV=vRT。……
简要说明及讨论:
首先,所谓“反事实条件句”,指的是那些前后件明显被认为是非现实的的虚拟条件句。不过,反事实条件句与一般的虚拟条件句之间的界限是较模糊的,事实上它们的特点也比较接近,在逻辑哲学讨论中往往归为一类。不过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反事实条件句,因此所举案例大都是较为典型的。
显而易见,以上所举例句不仅都直接涉及自然科学内容,而且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中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从这些案例明显看出——不但“反事实条件句”可能是有意义的,而且它们在自然科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
按照弗雷格的想法,第1句话所表达的是如下两个思想:铁的密度不小于水和如果某物的密度小于水,它就浮在水上。弗雷格以此说明为何某些反事实句是有意义的。但他所举的这一例子似乎过于简单,这种拆分“思想”的方法难以用来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等案例。
第2、3、6、7条案例的特点是:它们的前提非但是在现实中没有发生,而且似乎都不是潜在地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这些反事实条件句的前提不仅是“非现实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现实世界为假,而且在所有有关的可能世界中都为假。
其中第2、3条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反证”——如果A,则B;而B不可能;故A不可能。反证法在科学研究中是重要的。与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相类似的典型案例还有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及惯性运动的思想实验等等。可以说,某一类的反事实条件句不仅仅是像“如果月亮是纯钚做的,它的质量不会大于100000千克”的陈述那样——提示着一些科学推论,而且,还可能成为科学推理本身的一个环节——以反证法或思想实验的形式。
第3、4、5条是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都很有意思,在此暂不展开。
第6、7条实际上是科学定律本身!其中第6条以陈述句式表达了,若用条件句表达,即:“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但与陈述句式并无本质区别。这里可以进一步提出疑问:是否科学说明的演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反事实句”?因为通过科学推演论证出的结论往往都只能是“理想状态”。当然,这样说未免过于极端。
反事实条件句与科学的关联应该是“内在的”,它渗透在科学的研究、思想、论证、定律等各个方面。我认为反事实条件句对于科学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反事实条件的进一步讨论以及它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关系,我过些时间再写吧。
[①]弗雷格:“论意义和所指”,陈启伟译,见陈波韩林合主编:《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
[②]《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44页
[③]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④]参考威廉姆•庞德斯通:《推理的迷宫》,李大强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1页以下
[⑤]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最新评论
apostar
18 October 2007 14:32:53 匿名 222.205.72.69
兄弟对逻辑哲学学得怎么样。我正在开始学习,能否请教请教
古雴
18 October 2007 16:52:08
逻辑哲学?我当时只是上了陈波的这门课,稍微看了点东西,谈不上学得怎么样。当然,欢迎讨论,我不行的地方可以现补~
大科学家的宗教观:引文堆砌许靖华的讲座
科学说明说明什么?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说明说明什么?
科学
科学说明说明什么?
2006年3月27日 因果性, 科学说明, 预测
有人说,科学的目的是提供说明,这大概没错,因为科学源于求知,求知源于“惊奇”,科学和哲学的共同起源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因为追究“问什么”,才有了科学,而科学的最初目的确实是试图说明各种现象如何是可理解的。
科学说明的对象是“被说明句”——“为什么……”。那么,被说明句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呢?
有一种区分是将被说明句分为必然事件和概然时间,对前者采用D-N模型进行说明,对后者采取I-S模型进行说明。但这种分法有其不足之处,因为现实中的事件往往很难罗列出保证其必然以这样而不是以那样的形式发生的全部原因,所谓必然与概然,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我认为,讨论科学说明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被说明句的句式类型。首先就是必须分辨对单一事件的说明与对普遍现象的说明之间的区别。
所谓单一事件的,比如“这块冰浮在水上”、“张三得麻疹”、“今天下午在某地出现了彩虹”等等;而普遍现象例如“冰总是浮在水上”、“与麻疹病人亲密接触过的人90%会被感染”、“彩虹时而出现”等等。
对这两类问题的说明是截然不同的!
普遍的现象,例如“冰总是浮在水上”,本身就可以称作“规律”。对某规律的说明,可以利用比其更“基本”的规律,而最基本的规律便是所谓的“科学定律”。普遍规律与科学定律在句法上并无实质区别,都是“在某情况下,某某总是(经常、可能)发生”,只不过科学定律更基本、更可靠、适用更普遍等等。
对单个事件的说明,并不一定要追究到最根本的科学定律,使用相对基本的规律就能够令人满意。比如“为什么这块冰浮在水上”,可以用“冰总是浮在水上”来说明,当然这样还不够令人满意,但是用“密度比水轻的物体总是浮在水上”来说明就差不多了。进一步地,可以将水换成一般的液体,用密度的比例来量化地说明物体浮于液体之上的具体状态,但对于提出“为什么这块冰浮在水上”这一问题的人来说,大概不需要过于繁琐。
另外,对于单个事件的说明,通常并不要求提供必然性的论证,只需要说明该事件的发生是“合理的”、“合规律的”即可,例如对“为什么张三得麻疹”,只需要给出一个令人相信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合情合理的说明就够了。追究“为什么张三必然(以这种而不是那种方式)得了麻疹”——这种要求经常是过分的。尤其是对于概然性事件而言,例如科学永远不可能说明“我刚才抛硬币得到正面”的必然性,只能说明抛硬币得到正面这一事件是合理的。
对于普遍现象的说明则完全不同。许多人说科学说明总是同时既是“论证”、又是“预测”,我觉得,这种看法至多只是在对普遍现象的说明中适用。
普遍现象本身作为“规律”,经常在对单一事件的说明中出现,例如用“冰总是浮在水上”来说明“这块冰浮在水上”。但如果这条规律本身不够基本,或者说如果提问“为什么这块冰浮在水上”的人真正想问的是“为什么冰总使浮在水上”,那么这样的说明就不足以令人满意,我们便需要寻求对“规律”的说明。一般而言,科学通过寻找更基本的规律来说明规律,至于需要追究到多么基本,则视提问者的要求来定。
可以认为只要采取较为基本的规律进行有效的演绎论述,就算是完成了说明——尽管不一定足以令人满意。但是,如果认为采用“冰总是浮在水上”来说明“这块冰浮在水上”,或者用“密度较轻的物体总是浮在水上”来解释“冰总是浮在水上”这些解释不够令人满意,这时提问者实质上是在进行“追问”。也就是说,需要说明的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个问题,而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是仅就“为什么冰总是浮在水上”这一问题而言,“密度较轻的物体总是浮在水上”已经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说明。
在这里,我放弃了“令人信服”作为科学说明的必要条件。事实上,科学说明经常不能令人满意,甚至某些情形下还不如类比说明甚至童话故事。那么,不妨对何谓科学说明给一个较低的要求——只要采用更“基本”的规律去说明规律,或者以“规律”说明具体事件,都可以称作是“说明”;附加条件是如果说明时采用的规律和方法都是“科学的”(这里的用词是暧昧的,探讨究竟什么是科学不可能在几段话内完成,这里姑且可将“科学的”理解为“被科学共同体承认的”),那么这一说明就是“科学说明”。
我们说到科学说明总是利用“更基本”的(也就是更可靠的、更普适的)规律去说明规律,那么,追究到底的话,便将涉及到“最基本”的规律,即科学定律。当然,究竟哪些规律是“科学定律”,其界线并不清楚,而且,或许在社会科学中间简直不存在所谓的“定律”,暂且仅就自然科学中一些明显是基本定律的案例来考察——例如能量守恒定律。
对于“能量守恒”这样的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定律又是如何可能进行科学说明的呢?我
认为,正所谓物极必返,对于这些基本定律的有效而合理的说明方式只能是反过来利用具体的现实事件!即利用大量的“单一事件”去说明基本定律。事实上也只能是如此,除非是“哲学说明”、“宗教说明”,否则若要说明“为什么能量守恒”,科学能说的只有:“因为大量的实验、长期的经验,都强有力地支持了能量守恒不能违反。”——恐怕再找不到对最基本的科学定律的更好的说明方法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科学说明的各种对象间的关系如下:
┏→定律—(说明)→规律—(说明)→规律—(说明)→具体事件┐
↑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
如果在组说明中能够完成一次从定律到事件的循环——也就是说既通过从定律开始的演绎推导以说明事件的发生是合理的,同时现实发生的事件与推测的吻合程度又反过来印证了定律和推演的正确性,那么这一组说明就是最成功的。当然,许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那一整套的说明,而往往只需要做到令人相信“该事件的发生是合理的”或者“该定律或规律是有效的”就足够了。另外,在社会科学中,一般跳过基本定律这一环,直接在具体事件与普遍规律之间互相说明。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本身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系统,它拥有一些较为固定的基本定律,并且定律之间互相支持和协调、众多观测结果和现实事件与定律十分吻合——至少较少矛盾。正是这一巨大的体系的有效和可靠确保了科学说明的有效和可靠。
2006年3月27日
因果性、预感、自由意志、特异功能、科学说明 看电影《Final Destination》,思考什么是因果性?对于“预感”,能作出“科学说明”吗?“特异功能”能在科学认识论中得到辩护吗? 1、规律、因果性、时间 休谟指出,因果性只是一种“习惯”,他没有错。 当我们看到“2,4,6,8,___,……”,最迟钝的小学生也懂得怎样做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空格内填上“10”,稍微机灵一些的学生则会归纳出一条普适的“规律”来——“第n ……
因果性与科学说明 在讨论“因果性”时,人们时常有意无意地将其与“充足理由律”相混淆。充足理由律是相信对每一事件都存在着使它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强的说法,以其作为科学说明的基础,似乎起点过高。 那么,何谓“因果性”?我认为,一种较弱的说法是“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即相信“任一事件的发生总是与另一些事件相关联。” 当然,也不宜把因果性混同为联系性,当我们提到因果性时,我们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 ……
也谈郭德纲大科学家的宗教观:引文堆砌
因果性与科学说明
Home 随笔 科学 因果性与科学说明
科学
因果性与科学说明
2006年3月23日 因果性, 科学说明
在讨论“因果性”时,人们时常有意无意地将其与“充足理由律”相混淆。充足理由律是相信对每一事件都存在着使它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强的说法,以其作为科学说明的基础,似乎起点过高。
那么,何谓“因果性”?我认为,一种较弱的说法是“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即相信“任一事件的发生总是与另一些事件相关联。”
当然,也不宜把因果性混同为联系性,当我们提到因果性时,我们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其特殊之处。
首先,“因果联系”的最大特点是“单向性”。无论是从时间上说还是从逻辑上说,谈论“因”与“果”时必定包含有“因”导致“果”的先后次序,而这种次序不能被颠倒。说某两个事件“互为因果”严格说来是不成立的。
其次,“因果联系”隐藏着“必然性”,我们不会把全不相干的事件视作“原因”,我们相信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易变的,而总是有章可循的。
但是,这种“必然性”与充足理由律并不等同,科学说明往往只是找出内含着必然性的联系,而不是去找内含于必然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在科学说明所提供的“联系”中,总应该包含必然性的因素,但也难免包含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要揭示出事物间有因必有果、无因必无果的完全必然的联系,倒不是科学不想做,而是根本做不到。
比如我正在写这段文字这一事件,如果要考察使这件事“必然地出现”的原因,比如有我现在在电脑边;我突然想到一些思路;我懂中文;现在没有断电;我的手能写字;微软编了一个XP的系统还有个Word的软件,等等等等。其中任意一项“条件”如果没有满足,我们所解释那个“结果”就不可能出现,但日常语言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显然不会去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
即便是在科学说明中,除非是对于“理想状态”的思想实验,对于任意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现象来说,要对之进行“科学说明”,罗列出真正的“充分必要条件”往往也是做不到的。科学说明只能做到尽可能地使理由“充足”,从而令人信服。
那么,因果关系中内含的“必然性”究竟如何体现?按照尼古拉斯·布宁和余纪元主编的《英汉对照哲学词典》的解释,因果性(因果关系)表示:“如下情况下两个事件之间的牢固而永久的关系。当第一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发生,第二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也将发生或必定发生。……”
可以对这种比较谨慎的解释进一步地解释——因果性首先是一种事件之间的“关系”,相信因果性的存在即是相信对每一事件总能找到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事件。这种关系可能是“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这个定义带来的启发是:所谓“必然性”,不一定是指某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把“必然性”理解为两“类”事件之间的关系。
我们用“可能世界”表示可能出现的各种事件,因果关系中的所谓“必然性”,指的是:
从“凡事都能找到原因”的角度考虑:对任意可能世界w∈W,若w现实,必至少存在一个w’∈W’,w’现实;
或者,从“凡事都会产生结果”的角度考虑:对任意可能世界w’∈W’,若w’现实,必至少存在一个w∈W,w现实;
则称w与w’之间的关系为“因果性”,可能世界集W与W’之间的关系为“必然性”。
也就是说,对于任两个被称为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而言,“原因”对于“结果”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当w∈W成为现实时,W’中可能是w’也可能是别的w’’等成为现实;当w’∈W’成为现实时,也可以追溯到多种不同可能的“原因”。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我们的这种设计中,w与w’之间确实存在某种重要的联系,这给我们理解“因果性”提供了不错的思路。
于是,科学说明的思考和操作过程实际上变成了这样:
1) 试图解释现象a
2) 寻找一个包含现象a的类“A”
3) 有普遍定律f:事件类“B”到“A”间存在“必然性”的联系。
4) 有一个或一组事件b属于B
5) 实际发生了b。
6) 因为b,故a。
附加要求:尽量寻找最简洁的(普适的?)f。
注意,这里的f不是一个“映射”;A和B也并非“集合”,因为它们的边界是模糊的。
除了可以容纳现实中具体现象的多样性之外,这种思路的好处是可以解释小概率事件——比如“张三买彩票为什么中了头奖?”,“原因类”B是“某机构发售了某彩票、彩票的规则、开奖的公正等”,而“结果类”A是“某一位买彩票者中头奖,即集合{张三中奖,李四中奖,王五中奖,……}”,解释为何张三中奖的说法简单说就是:“彩票只要开奖,总有人中头奖”,而站在张三的角度说就是“只要买了彩票,就一定中奖或不中奖。”而之所以这种解释是最合理的,而不是彩票占卜的解释?一方面是因为彩票占卜需要假设过多需要进一步解释的神秘现象,因而不满足附加要求;另一方面是后者难以提供有效的论证。
我以为,科学说明的真正意图与其说是为“被说明句”做维护,倒不如说是为科学本身做维护。许多情况下,科学说明的目的不在于说明为何某事必然发生,这往往做不到,而是力图说明某事的发生是“合情合理的”,即是论证“这合乎规律”。科学说明只要令人信服被说明者是“合乎规律的”,就可称为令人满意的说明了,笛卡尔当年对彩虹的“科学说明”不正是出于那样的心情吗?——“瞧!我用科学说明了彩虹!它并不神秘!它合乎规律!它是可理解的!”
这篇文章只是略述了一种“思路”,要以文中所谓的“因果关系”为基础去理解“科学说明”,还有许多问题不易解决。但是既然我们通常认为科学说明应该以“因果性”为基础,同时我们又难以在严格的必然性之上构建有效的科学说明,那么对“因果性”这一概念的仔细斟酌将是有益的。
2006年3月23日
因果性、预感、自由意志、特异功能、科学说明 看电影《Final Destination》,思考什么是因果性?对于“预感”,能作出“科学说明”吗?“特异功能”能在科学认识论中得到辩护吗? 1、规律、因果性、时间 休谟指出,因果性只是一种“习惯”,他没有错。 当我们看到“2,4,6,8,___,……”,最迟钝的小学生也懂得怎样做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空格内填上“10”,稍微机灵一些的学生则会归纳出一条普适的“规律”来——“第n ……
科学说明说明什么? 有人说,科学的目的是提供说明,这大概没错,因为科学源于求知,求知源于“惊奇”,科学和哲学的共同起源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因为追究“问什么”,才有了科学,而科学的最初目的确实是试图说明各种现象如何是可理解的。 科学说明的对象是“被说明句”——“为什么……”。那么,被说明句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呢? 有一种区分是将被说明句分为必然事件和概然时间,对前者采用D-N模型进行说明,对后者采取I-S模型进行 ……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曾经的)[置顶]路过在此留言
One comment
Pingback: 关于充足理由律 | 随轩
关于“传福音与搞科普”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传福音与搞科普”
科学
关于“传福音与搞科普”
2006年3月25日 刘华杰
刘华杰老师在“传福音与搞科普”(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2nu)一文中,将科学传播与宗教传播做了有意思的比较。
我感觉:正如宗教并不一定是可憎的,说科学活动类似于宗教活动,甚至说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宗教,并不一定带有贬低科学的意思。倘若真以传福音的态度来传播科学,这份虔诚是值得尊敬的。然而,就像对宗教的迷信类似,许多科学的“信徒”只是在缺乏“理解”的状况下“迷信”科学。就好比许多世俗的宗教宣传那样:依靠招摇“祛病消灾”这类的“好处”来传播信仰,而信众也只是出于“升官发财”那样的功利目的而去烧香拜佛,那不是真正的信仰,那也不是真正的“传福音”,真正的宗教通过感化激发人们内心中对神圣的向往,吸引人们发自内心地皈依,并敦促人们用善的生活去实践信仰。现在许多科学传播只是与“传迷信”类似——靠张扬科学的“威力”:“瞧!它多么有效、多么成功、能医病强身、能抗击灾害、能带来多么大的物质利益啊……”这种科学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比传福音还糟糕,
然而,“像好教徒一样传播科学”不容易,事实是,信仰科学难以取代宗教。
真正的宗教可以给虔诚的信徒提供灵魂的寄托。所谓灵魂的寄托,也就是将人生的终极意义寄托在对神圣的信仰上,这种信仰让人觉得充实、满足,令人生即便再多苦难也总是充满“希望”。
科学确实也可以成为人生至高的“希望”的寄托,但这更多地是对科学家而言的。
真正的“科学精神”源自古希腊哲学,柏拉图说:“我们应该在万物中追溯这神圣的原因,为的是我们的本性所要求的幸福生活。”(《蒂迈欧篇》,69A)亚里士多德说:“凡能得知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终极者,这些学术必然优于那些次级学术;这终极目的,个别而论就是一事物的‘本善’,一般而论,就是全宇宙的‘至善’。上述各项均当归于同一学术;这必是一门研究原理与原因的学术;所谓‘善’亦即‘终极’本为诸因之一。”(《形而上学》,982b10以下)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投身科学探索的情感和追求终极和神圣的情感是同一的。
在现代的大科学家中,求知欲与神圣感仍然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因斯坦说到:“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宗教感情的人。”(“科学的宗教精神”,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67页)
爱因斯坦进一步说到:“但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科学探索)里胜利前进中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而这种庄严的理性由于其极度的深奥,对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科学和宗教”,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73页)
彭加勒说:“科学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研究大自然;他研究它是因为他喜欢它,他喜欢它是因为它是美的。如果大自然不是美的,它就不值得了解,如果大自然不值得了解,生命就不值得活着。”(转引于罗杰·牛顿:《何为科学真理》,第227页)
薛定谔说得更好:“我生于这样一个处境中——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也不清楚我是谁。这是我的情形,也是你的,你们每一位都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处境,并且永远都将如此。这一现实不能给我任何答案。我们热切地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但唯一可观察的只有身处的这个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这就是科学、学问和知识,这就是人类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自然与古希腊》,第96~97页)
这些最伟大的科学家们都赋予科学的探索和求知以神圣的意义,科学家们在他们的事业中寄托了他们的宗教感情。他们道德的高尚以及生活的愉悦往往也源自那对自然之美的宗教式的情结,他们在追求真理与至美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不过,对于更多的人而言,这足够令人满意吗?毕竟科学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事业,绝大多数的人根本没有条件投身于科学探索的活动。
科学家在追求真理,那么普通人的生命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如何让一般人的生命都能感到有所追求、有所满足?如何让残酷的真相与日常的伦理道德相融洽?——那种在追求真理中得到满足的人生观在大科学家那里是可能实现的,而如何能让一般的人都可能追求幸福?如何劝说一般的人采纳一种伦理的生活方式?显然,科学和理性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而言是不够的,哲学、艺术与宗教虽不能与科学合而为一,却始终有理由独立于科学而存在,它们并不要求凌驾于科学之上,也拒绝科学凌驾于它们之上,它们只要求与科学互相补充,以助于满足人类对“意义”的渴望,正如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那并存的严谨理性的科学精神与追求并相信自然之美的宗教情结的互相补充一样。
我不久将为“如何理解宗教”这门课程写一篇期中作业,到时可能会对这里提到的做更多讨论。
2006年3月25日
期待偏执的思想家也谈郭德纲
从彩票预测说起
Home 随笔 科学 从彩票预测说起
科学
从彩票预测说起
2006年3月21日 因果性, 科学
近两年,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击网页,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彩票预测”节目日益火热,随着彩票业的兴盛,“彩票预测”这门“学问”热闹起来,一大批“概率学家”有了饭碗。
电视中的彩票预测节目一般紧接着彩票开奖后播出,我闲来无事时竟看过几期。专业的“彩票学家”很是厉害,他们可以花上几十分钟去“分析”前几期的号码,懂得利用计算机比较各号码出现的频率,而且经常能够以高超的灵感将各种信息组织起来——例如构造出一个奇妙的号码方阵,把之前几期的中奖号码巧妙地安置并用各种颜色做标记,然后——“瞧,这里有一条线,然后,这里是一条对角线……跳过这里,沿向这里……喏,这个号码最近很活跃!还有以下几组组合频率较大,我建议关注以下几个号码……”
在网上好像还有提供三维分析图的,比如“××网最新推出3D排列三定位胆码预测,每期每位提供2个胆码,并承诺:一个月一个位置最少预测成功6期,达不到6期则退还服务费!”听着挺玄,还有“承诺”,口气真是不小。不过似乎一个月的费用是上百元,我当然不会去尝试。
那么,他们的“承诺”可信吗?如果不可信,他们的“学说”与科学有何不同?如何否证他们?
科学定律的发现同样也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规律”,休谟早已指出:这种归纳并没有可靠的逻辑基础。而且,有些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也关注概然性事件,并且用概率进行科学预测。
同样是根据过去几天的信息进行整理,按照某种规则计算出未来出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天气预报与彩票预测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们知道,彩票的开奖是随机的,就如同抛硬币,每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都是50%,之前的结果与下一次抛硬币毫无关联!问题是,我们如何证明这一点?
在概率论中,这叫“拟合良度检验”,具体过程为:“(1)先假定此器械是没问题的;(2)计算出一个标准机械将产生的平均结果;(3)比较实际数据与计算出的平均结果的偏差;(4)计算出一个标准器械的结果具备同样(或更大)偏差的概率p;(5)如果p很小,则否定前假定,否则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此器械有偏差。”[①]
然而,具体的操作并不轻松。我们假设有一枚有问题的硬币,它的正面出现的概率仅47%,我们需要多少实验才足以察觉出问题呢?
抛100次很难发现问题,对一枚标准硬币而言,正面次数多于60或少于40的概率为5%,当问题硬币的实际数据在这5%的范围中,我们勉强可能开始怀疑这枚硬币出了问题。然而这枚47%正面的问题硬币出现在40~60之间的概率有93%,也就是说,我们几乎没有机会在100次检验中觉察出问题,更不用说去证明该硬币确有问题了。即便进行1000次试验,当正面次数超过532或不足468时我们开始怀疑这枚硬币,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仍只有50%。要较可靠地判断出这枚硬币有问题,大概至少需要试验上万次!
彩票摇奖机在出厂时会进行这种“拟合良度检验”,然而如果人们不信任那些暗中进行的检查,单从几百次实际的开奖情况来看,远不足以论证开奖的随机性。
何况,即便通过了“拟合良度检验”,仍不代表数据背后不可能隐含着某种规律。例如1、4、1、5、9、2、6、5、3、5、8、9、7、……这一串数字似乎是随机分布的,但这不就是π的小数部分吗?如果我们对π的小数部分进行“拟合良度检验”,它将完美地符合随机性要求,然而,它的每一个位置上的数却都是确定的!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串貌似完全随机的数据时,怎能确信它不是某个诸如“3π2+5π的小数部分”之类的规律的产物?
或许整个宇宙的一切事情从一开始就是决定的,任何随机性都只是我们的错觉。然而,不管怎样,现在我们并没有发现其中的规律,我们没有办法预测硬币下一次将哪面朝上,因此,我们只好假定它确是随机的,这方便我们进一步讨论事情。但问题是,有一些彩票学家声称他们已经发现了某些规律!
看起来,彻底推翻“彩票学家”们的信念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之所以相信彩票是不能预测的,也有充分的理由。
关键在于,运用我们已知的科学理论,足以证明这一点:“彩票开奖的数据是合乎规律的,可理解的,并不需要额外的神秘解释”。而“彩票学家”提出的理论,却需要求助于没有任何科学提供支持、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因素。
任何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说明(科学解释),总应该包含一个或多个“科学定律”,并且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演绎。
在讨论科学说明为何可靠之前,我们先回过头去,讨论一下为何科学定律是可靠的?
产生科学定律需要归纳法,而且往往还是“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小学生做“找规律填数”的方法,而不是中学生习题中那种从k推出k+1的方法!
当我们看到“2,4,6,8,___,……”,最迟钝的小学生也懂得怎样做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空格内填上“10”,稍微机灵一些的学生则会归纳出一条普适的“规律”来——“第n个数是2n”。这道题虽然过于简单,但其中的基本原理与科学家归纳出“自然规律”的方式是一样的!也就是在一系列有限的经验事实或实验数据中“找规律”、总结规律、提出预言。
然而,中学生不再做“找规律填数”的试题了,因为其中一些聪明的学生已经知道:找规律填数是没有确定答案的,它有无穷多的答案,而且任意数都可以是答案!
从2、4、6、8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为“第n个数为2n”,但为什么不是2.2 n的整数部分?或者是“3n4-40n3+180n2-303n+162”?认定第n个数为2n不过是出于“习惯”罢了,我们习惯性地偏爱一个最简单的、最容易想到的答案,但这不一定是真实的答案,牛顿定律被相对论超越证实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科学找出的“规律”看起来仍然是非常可靠的,至少,给人们的感觉是如此。令科学定律显得如此可靠的因素有:
一、简洁性:当An =2n与An =3n4-40n3+180n2-303n+162这两种假说同时与经验相符时,人们显然更倾向于采纳前者。当然,这或许只是一种信念,人们并不总是偏好简洁性,例如从古希腊到哥白尼一贯以来的对“圆”的偏爱,似乎宁愿让“轮子”无止境地增加也不愿意考虑其它的思路……
二、普适性:其实,普适性也是简洁性的一部分,例如相对论的公式虽然看起来比牛顿力学“复杂”,然而相对论的适用范围更宽,适用于一条定律的现象更为普遍,用最少的东西解释最广泛的现象——这就是普适性。
三、可检验性(可证伪性):例如我们为2、4、6、8……“设计”了一条规律“An=2n”,我们即可以期待第5项的出现,如果确实是“10”,那么“An=2n”的规律便得到了支持,我们对于第6项将出现“12”的信心也会增强一些。
这些都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虽然可能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各种科学定律、各种科学理论相互支持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科学”这一门可视作一个整体的活动。虽然各科学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并没有完全统一起来(这应该是做不到的),但作为整体,“科学”是相对和睦的,每一套科学理论都有一系列相关的理论与之互相支持,也极少与其它现有理论激烈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要随意删改或添加一条科学定律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当某一“学说”要求必须对现有的科学理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时,人们很自然地倾向于认为它是假的。比如“耳朵识字”这样的特异功能如果被承认,科学中的极多现有理论都将被迫作出修改,作为一个思路正常的科学家,对那种说法持强烈的质疑态度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说现有的科学理论拒绝修正,事实上,不断地自我修正也是科学理论之所以显得可靠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当有人提出要颠覆现有的科学系统时,必须清醒:举证的责任在他,而不在主流的科学界。也就是说,主流科学并没有义务论证“为什么耳朵必然不能识字”,而是需要另类研究者拿出确凿的证据去论证“耳朵确实能识字”。
同样地,对于彩票,概率论已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彩票号码随机产生,与之前的结果无关而且不可能预测。”而现实情况确实符合科学的解说。至于是不是有另一套隐藏的规律?为什么彩票的号码与星辰的位置没有关系?这些并不需要主流科学去论证,如果某人坚持认为彩票的号码与星辰的位置有联系,那这套学说中必然包含对现有科学体系而言是颠覆性的新假说,于是举证的责任在假说的提出者。既然没有哪个“彩票学家”能给出一整套令人信服的新理论,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科学的解释是唯一可靠的。
顺便提一句:“为什么彩票预测经常看起来确实很灵?”——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概率论解释。
未完待续
2006年3月21日
[①]参考 [英]约翰·黑格:《机会的数学原理》,李大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7页
Colors of the Wind古希腊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
Home 随笔 科学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
科学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
2006年3月23日 希腊, 自然
一般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使科学成为可能。那么,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理性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追溯那些特征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古代科学史专家劳埃德教授认为,古希腊自然哲学之所以与众不同的两个重要特点是:“自然的发现”与“理性的批判和辩论活动”。[1]
劳埃德所指的“自然的发现”意思是“懂得区分‘自然’与‘超自然’”,认识到自然现象是有规则的、受一定的因果关系的支配的,即“把神撇开了”[2]。然而,虽然劳埃德辩称“尽管神学思想在他们的宇宙论中经常出现,但超自然力在他们的解释中并不起作用。”,他的解释仍显得模糊不清——究竟什么是“超自然”?这是一个现代的词汇,在许多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宇宙即是神,他们从没有在自然力与神力之间明确区分。
所谓“理性的批判和辩论活动”,确实是重要的,然而,这种活动在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同样十分活跃,然而为何科学唯独在古希腊被孕育?劳埃德并没有清晰地点明古希腊哲学作为科学起源的独特之处。
柯林武德认为,希腊哲学家所确立的两个观点是任何“自然科学”必不可少的前提——第一是“存在‘自然的’事物”;第二是“‘自然的’事物组成一个单一的‘自然界’”。[3]
在这里,“自然”一词指的是它在古希腊的本义。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指的是“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4]。与劳埃德将“自然的”与“神的”相对应不同,柯林武德将“自然的”与“人工的”相对。而第二条观念指是,希腊哲学家相信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遵循着同样的秩序,我们可能做出一些适用于整个自然界的断言。
然而,中国古代的老子、庄子,也已指出了自然与人工的区别,更是对自然界的整体性坚信不疑,但为什么科学没有在他们那里诞生?柯林武德点出了古希腊理性精神的特色,但仍不十分明确。
大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演讲中也指出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相信世界是可知的、可最终被理解的;二是使用将主体置于观察者的孤立地位而将世界“客体化”的视角。[5]
薛定谔的归纳是对前两位哲学家的有益补充:劳埃德强调自然与超自然相对,柯林武德强调秩序的“单一”,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正是说“自然是可理解的”。另外,将自然与人工相区别,正是“客体化”视角的表现之一。
老子、庄子虽然也相信“道”的存在及其唯一性,但在他们那里,“道”是不可言说、不可捉摸的。而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却坚信“道”是可知的——这就是古希腊哲学与其它古老哲学之间的重要区别。
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在分析“本原”的数目时,说道:“(本原)不能为数无限,若是无限的,存在就会是不可知的。”[6]——亚里士多德以“存在不能是不可知的”来反驳本原无限的主张,但是,为什么存在一定是可知的?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事实上,“可知”与其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一条推论,不如说是他之所以投身哲学思辨的初始信念。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的末尾也提到:宇宙自己成了一个可见的生命体,“……它是可见的神。”[7]在这里,“可见”就是“可理解”,柏拉图赞叹这个世界是:“可理解的上帝,至大至善、至正至美。”[8]这与西方近代那种与超自然和不可知等概念紧密联系的“神”截然不同。
与现代人相似,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估计过高,然而,现代人的狂妄自大却让人类陷入危机——环境的危机和心灵的危机。力量无限扩张的科技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但邻人间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人们所认知的生物种类比任何时候都多,但物种灭绝却比任何时候都快;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卖命地工作,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明白劳动的目的;人们的寿命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长久,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清楚活着的意义;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探索物质的本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明白人的本性……这些,是“科学”的错吗?
错不在科学,而在我们遗忘了科学最初的追求!吴国盛老师指出:今天科学所秉承的理性精神,不是希腊人的那种以“自由”为唯一宗旨的健全理性,而是以“效用”为惟一标的的“技术理性”。技术理性是无限的理性,但却又是片面的理性。因为它放弃了理性的“内在目的”这个维度。是一种无目的的无限扩张的理性。[9]
为了什么而做科学研究?为了什么而去探索自然?对于现代人而言,科学的目的是带来实用的技术,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探索自然则是为了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得资源。这些,看似目的鲜明,实际上则迷失了方向。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科学研究看起来是没有“目的”的。亚里士多德说道:“显然,我们不以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10]“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1]
这种没有“追求”的追求,恰恰是最为崇高的。亚里士多德说道:“凡能得知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终极者,这些学术必然优于那些次级学术;这终极目的,个别而论就是一事物的‘本善’,一般而论,就是全宇宙的‘至善’。上述各项均当归于同一学术;这必是一门研究原理与原因的学术;所谓‘善’亦即‘终极’本为诸因之一。”[12]
柏拉图也说道:“我们应该在万物中追溯这神圣的原因,为的是我们的本性所要求的幸福生活。”[13]
追求食、色是动物的本性,科学精神绝不是贪欲的体现。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向往崇高的,真正的科学精神体现的是发自人性本质的追求。薛定谔说得好:“我生于这样一个处境中——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也不清楚我是谁。这是我的情形,也是你的,你们每一位都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处境,并且永远都将如此。这一现实不能给我任何答案。我们热切地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但唯一可观察的只有身处的这个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这就是科学、学问和知识,这就是人类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14]
注释:
[1] G•E•R•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孙小淳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 同上,第8页
[3] [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边码P30)
[4]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b12
[5] 参考 [奥]埃尔温•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82~84页
[6]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189a14
[7] 柏拉图:《蒂迈欧篇》,92C
[8] 参考 G•E•R•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孙小淳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1页的译句。
[9] 吴国盛:《自由的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页
[1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2b26~28
[11]同上,980a22
[12]同上,982b8以下
[13]柏拉图:《蒂迈欧篇》,69A
[14] [奥]埃尔温•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96~97页
参考书目
[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古希腊]柏拉图:《蒂迈欧篇》,谢文郁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G·E·R·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孙小淳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奥]埃尔温·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 [荷]H·弗洛里斯·科恩:《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小册子,可以看作作者的另一本大部头学术著作《近代科学如何诞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的普及版。 李约瑟问题一直是中国科学史学界乃至普通民众特别关心的主题,香港学者陈方正最近出了本《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周程老师翻译了一本书也叫做《近 ……
从彩票预测说起因果性与科学说明
因果性、预感、自由意志、特异功能、科学说明
Home 随笔 科学 因果性、预感、自由意志、特异功能、科学说明
科学
因果性、预感、自由意志、特异功能、科学说明
2006年3月19日 因果性, 科学说明, 自由意志
看电影《Final Destination》,思考什么是因果性?对于“预感”,能作出“科学说明”吗?“特异功能”能在科学认识论中得到辩护吗?
1、规律、因果性、时间
休谟指出,因果性只是一种“习惯”,他没有错。
当我们看到“2,4,6,8,___,……”,最迟钝的小学生也懂得怎样做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空格内填上“10”,稍微机灵一些的学生则会归纳出一条普适的“规律”来——“第n个数是2n”。这道题虽然过于简单,但其中的基本原理与科学家归纳出“自然规律”的方式是一样的!也就是在一系列经验事实或实验数据中“找规律”、总结规律、提出预言。
然而,中学生不再做“找规律填数”的试题了,因为其中一些聪明的学生已经知道:找规律填数是没有确定答案的,它有无穷多的答案,而且任意数都可以是答案!
从2、4、6、8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为“第n个数为2n”,但为什么不是2.2 n的整数部分?或者是“3n4-40n3+180n2-303n+162”?认定第n个数为2n不过是出于“习惯”罢了,我们习惯性地偏爱一个最简单的、最容易想到的答案,但这不一定是真实的答案,牛顿定律被相对论超越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看到“太阳晒——石头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两种现象紧接着发生,于是认定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我们只能观察有限次的现象,就好比我们看到第一个数字符合2n、第二个数字符合2n……无论我们证实了多少个事例符合我们所假定规律,都无权断言这条规律是必然正确的。我们经验到许许多多“因果联系”的事件,但如何保证那些“联系”确实存在呢?为什么不是在背后有另一种更复杂的关联模式,又或者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凑巧呢?
彻底的怀疑论是驳不倒的。但怀疑论并没有使科学的大厦倾塌。科学的基础建立在一系列“信念”之上,例如相信自然是“有规律的”、因果性是存在的等等,这些信念是科学的起点,也就是说,“因果性”——准确地说是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并非科学的一个推论,而是科学的一条前提!就比如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类似,它们并非逻辑演绎的结果,而是任何演绎的前提。对于理性的人们来说,“因果性”信念的地位似乎还要更强一些,如果不承认“排中律”还可能构建出一套自圆其说的“直觉主义逻辑”来,但一旦拒绝了因果性,几乎得不出任何东西。
值得补充的是,我指的作为科学必要前提的“因果性”指的是“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即是说“任一事件的发生总是与另一些事件相关联。”,这是一种较弱的表述,与“充足理由律”相区别——现实事件的“原因”往往是无限复杂的,断言对任一事件A都能找到事件B使得B“推出”A,是很可疑的。在一部分科学说明中,我们试图罗列出被说明事件的整个“充分必要”的条件序列,但是在另一部分说明中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去展示原因与结果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那么,“因果性”与“时间”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很显然,我们对于因果性的信念与我们的时间感是密切相关的,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因”先于“果”,确实是这样吗?
在日常语言中,“因果”的时间先后次序并不被严格地遵守,例如“你一定没有认真复习,因为你不能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然而,当我们更加严谨地陈述这句话的意思时,它表达的其实是:“因为你不能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所以我断定你你一定没有认真复习”,也就是说,如果将答不了问题作为“因”,则作为“果”的仍然是发生在其后的“我断定”这一事件,而“我”真正相信的仍然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复习,所以你不能回答这道问题。”
无论如何,人们总是把先发生的事件称为“因”而把后发生的称为“果”。即便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目的因”,其实也并未逆转时间的先后次序——说“为了B所以有A”,看来确实是用未来的“因”解释过去的“果”,然而,按照目的论的思路,某件事物具有某种“趋向B的潜能”是在该事物最初存在时就决定的,“目的因”的严谨表述应是“因为A具有朝向B的趋势,所以A在有如此这般的表现。”——仍旧是用时间上在先的事情去解释时间上在后的事情!
当然,如果时间可以逆转,准确地说是信息可以沿着与时间的流逝相逆的方向流动,比方说存在预知未来(而并非只是凭借现在的某些预兆来“预测”,而是直接从未来读取信息)的巫师,甚至未来的人乘时光机器回到了现代来影响这个世界的事件。那样的话,因果的次序与时间的先后之间的联系才算是彻底被打乱了!
这可能吗?我不敢说。有物理学家论证说哪怕只有一点点东西穿过了时光隧道,都会引起整个宇宙的崩溃;也有些物理学家论证说仍然可能以某种方式保证时光旅行不至于导致一个荒唐透顶的世界——一定会有一些合理的事件发生以阻止任何人回到过去杀掉自己的外祖母。但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容易想象的事情。
事实上,因果性与时间之矢的联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我们禁不住怀疑它们就是同一个东西!
康德把时间看作是“先验的”、一种“直观的形式”,而计数来自于我们头脑中先验的“时间感”——正如几何学来自于先验的空间感一样。或许反过来说更为合适——我们的“时间感”正是来自于“计数”。事实上,我们现行的对时间单位的定义正是1秒钟=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而古老的时间单位,也是以地球或月球的某种循环的计数来定义的。时间本身就是“数”出来的。我们比较时间的快慢,一定是在某两种事件间做比较,比如我说:“写这篇文章花了我一整天时间”,其实是在说我写这篇文章与一个昼夜变化的周期之间的联系。
时间的量度来源于事件之间的比较,那么时间的“方向”呢?尽管有许多人对时间是否“真的”有方向表示怀疑,但是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有方向的——这一点确定无疑。
是什么决定了时间之矢的方向?现代物理学给出了一打候选答案——“熵”方向、宇宙的膨胀方向、引力、奇异粒子(如K介子)的时间反演不对称性、中子自旋与其“电偶极子”的时间反演不对称性等等。[①]
我没有能力进行关于时间本性的物理学探讨,但我们讨论的问题并不是时间的本质,而是“我们关于时间的方向感的来源是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宣称完成了一台时间机器?我们所理解的“时间逆行”指的是什么?显然,我们指的并非逆转熵增的方向,因为我们能很容易地使一个开放系统朝有序化发展,但我们不会将其称为时间旅行。当我们谈到时间逆行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意思事实上正是因果性的反转。一旦作为“现在”的结果的“未来”回过头来成为“现在”的原因,一旦因与果所联系起来的事件链条反转过来形成一个“圆圈”时,我们便说:时间逆行发生了!也就是说,通常来说时间感的方向正是因果性的方向,除非这个世界出了异常。因果性正是人们头脑中对时间的方向感之来源,事实上,这正是康德的主张——“时间的方向乃是基于因果关系不可逆和不对称得本质得以可能。由于科学哲学家汉斯·莱辛巴赫,康德的这种解释仔成为当代因果时间学说的先驱。”[②]
时间逆行意味着因果性被打破,问题是:这是可能的吗?
在直观上,时间逆行带来的主要悖论就牵涉到“自由意志”的话题——一旦我们可以回到过去,或者至少是从未来获取信息,比如说我预知到明天早饭我将吃一个鸡蛋,但既然预先知道,我完全可以选择不吃鸡蛋或者吃两个,谁能阻止我的选择呢?如果我可能选择,那么我之前所“预知”的并不是“未来”;但如果我们预知到的是真正的未来,而且并不是另一个平行的世界,那么将有什么力量阻止我选择不吃鸡蛋呢?在这些悖论中浪费精神是没有多少意思的,因为这一悖论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时间逆行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一定是以一种荒谬之极、难以想象的方式发生的,把这些问题留给科幻小说家去遐想吧。
2、决定论、宿命、自由意志
真正引发“自由意志”之困惑的是“决定论”,牛顿力学预示着——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无论是星辰、草木还是人的大脑,它们都为同一组简单的定律所支配,只要确定了初始条件,一切都可以计算出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的科学家们大都比拉普拉斯要谦逊许多,他们承认即便是给出一切的条件,人类还是无法“算”出未来,事实上,牛顿力学只适用于精确地计算双体运动,一旦面对看起来仅比双体运动复杂一点儿的三体系统,事情就变得一团糟!
但是,说我们不可能计算未来并不表示未来不是被决定的,“整个宇宙的一切细节都在最开始就已决定”——这条论断并没有被推翻。经典力学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信念是:世界上的一切丰富多彩的事物,似乎都只需要极为简单的几条公式来解释。多样性和随机性似乎都只是某种“假象”和“错觉”,例如“4233108251307……”这串数字看起来是完全随机的,事实上它恰好是“π-e”的小数部分。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一切事情在本质上都与两个小球的碰撞同等简单,包括人类在内!
决定论导致宿命论——我的生、老、病、死,我一生中将经历的所有事件,包括我正在思考着决定论这一事实,都是在宇宙的最初时刻被确定好的!
“既然如此,我如果犯罪,也是早已决定好的事情,我为什么要为宇宙大爆炸负责呢?因此,我不需为我的犯罪负责!”——这种狡辩并不成立,因为我也可以说:对罪犯的审判和惩罚也早已在那会儿就决定下来的,该坐牢的还是得坐牢!
问题的关键是,宿命论让人类的尊严受损,人们不愿意接受它,这是个情感上的问题。
量子力学引入的随机性打破了经典力学的机械决定论,然而,量子力学真的是自由意志的“救星”吗?
薛定谔论断道:“量子物理学与自由意志问题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存在自由意志这样的问题,那么物理学最新的发展也不会对它有丝毫促进。”[③]薛定谔是对的。事实上,人完全屈从于偶然性并不比完全屈从于必然性好多少,在后者中,人至少还能够确保对自己思想和身体的控制是可靠的,而当一切变成几率时,自由意志似乎更加找不到可靠的保障!同样是屈从于自然的牵引,那个牵引者是有一个确定不移的方向或者还是靠掷骰子来决定把你牵往哪里,后者看来并不更令人好受!
那么,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呢?同彻底的怀疑论者一样,最彻底的宿命论者同样是驳不倒的!我们再来看看康德的解决方案:
在康德看来,“自由”也是先验的,它不仅不能在纯粹理性中被推论出来,甚至也不像时空、因果性等“先天范畴”那样在纯粹理性中起到重要作用,“自由”在纯粹理性中是无关紧要的。然而,“自由”却是“实践理性的第一条预设”!“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说我们受到道德律的约束,因此我们必须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但我们不能认识我们是自由的。尽管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看成在自然中受到因果律支配的,但同时,道德和行动也要求我们把自己当作不受因果律约束的本体的存在者,这被称之为实践理性的第一个假设。”[④]这一条预设至关重要,与第二和第三条假设(不朽和上帝)的地位有别,“自由”是实践理性的直接的基础,为了保证我们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我们必须相信自由。
看起来,康德似乎是个懒惰的人,凡解释不清的东西——如因果性、自由意志等等,就将它们归结为“先验”或“信念”。然而,康德的手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恰到好处地将某些无法用理性论证的东西颠倒为理性的前提,这正是康德所谓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奥妙之处!如果始终在“什么是因果性”、“什么是自由”这些问题上纠缠不清,我们将一无所得!康德谦逊地承认人类认知的内在限度,绕开了这些令人深陷其中的泥潭。
否认因果性,科学认识便难以成立;否认自由意志,实践理性便难以成立。我们大可以否认它们,但如果那样,我们将不可能理性地思考、理性地行为。
3、预感与巧合的科学说明
“预感”与逆时间传递信息的时光机不同,它并不罕见。非但电影中的主人公可能具有夸张的预感能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大概也或多或少地遇到过一些“预感”的现象,例如“说曹操,曹操到”。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以“巧合”来解释。
但是,例如电影中的情形——每一个孤立的事件都可以看作巧合,但是一连串的“巧合”连锁发生,再用“巧合”去解释,就难以令人信服了。那么,“巧合”在怎样的条件下、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被用作“科学说明”呢?
首先,科学说明有一条“精简原则”,差不多就是所谓的“奥卡姆的剃刀原则”——“如非必要,勿增实体。”例如我买彩票中了头奖,我可以把原因归结为“幸运”,也可能把原因归结为我的曾曾祖父在天之灵的保佑,如果想让后一条解释令人信服的话,我需要额外构建出并无公认的灵魂、天堂等一系列事物出来,而我又必须向人们说明那些事物的合理性;而如果采取前一种说明,至多需要略微涉及一些统计学的语言而不需要更多可疑的假设,很显然,前一种说明更容易令人信服。
对于大多数看似神奇的巧合而言,并不需要求助于统计学之外的解释,更用不着去投靠超自然力量。例如在大英彩票的历史上,从第101轮直到第165轮,“15”这个号码没有一次出现![⑤]这意味着大英彩票的开奖存在作弊吗?或者说是有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干预?还是15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异之处?——都不是。事实上,一个特定的号码连续50轮不出现的概率只有0.0015%,然而存在一个号码连续50轮不出现的概率却上升到7%,如果考虑在几百轮内、存在50轮、使得有某一个号码连续不出现,那样的几率将高得多。甚至可以说,在几百轮开奖中,若是找不到若干号码有类似的异常表现,那才是奇怪的事!
许多现实中的“预言家”、“占卜师”经常做出惊人准确的预言,同时也做出大量错误的预言,对他们中的大多数情况,并不难用统计学的知识去解释。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有一位星象学家成功地预言了某几天发生过的地震,肯定令某些人惊讶,并且激发了另外一些人的想法,认为他确实是一个有预言天才的人。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1994、1995和1996这三年中,在他预言过的169天地震日里实际上只有33天符合事实。于是我们开始面对他的预言肃然起敬。这是否合乎清理?这是不是被特别证实过?如果只去考虑相当于6.5级的高震级地震,就是说可以造成死伤和严重财产损失的地震,我们发现在1994年至1996年这段时间里的地震共有196起。”[⑥]
通过计算,在三年共1096天内的196起地震中,令自己的169次预测里至少有33次成功,其概率约为30.5%。这个概率一点都不低,而且,如果我们同时考虑更多的占卜师,如果在他们中间找不到几个预言得十分精准的人来,反而是令人奇怪的了。但只有预测准确的占卜才会引起关注,而更多更多错误的预言则很容易被人忽略或淡忘。
我们时而会听说亲友不幸的消息,我们也时而会突然在心中记挂起某人,或者是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烦躁和不安,或者是被一个诡异的噩梦惊醒。一般而言,这些情绪的波动很快被淡忘,然而,一旦我们在感到莫名的烦躁的同时,紧接着就接到亲友不幸的消息,那么先前的烦躁便似乎有了特殊的含义。我们将很自然地认为那是某种“预感”。
然而,假设我们平均每年会做10场噩梦,同时会接到大约5名亲友的噩耗,那么,至少有一天在噩梦之后受到噩耗的概率有多大呢?大约13%!或许实际概率更大些或更小些,但无论如何并没有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可以说,噩梦与噩耗的重合并不是多么不寻常的事,在一群人中间、或者在某个人的一生中,若找不出些许“预感”的事例,反而是不寻常的!
不过,轻易地断言说“所有的预感都是巧合”,也是不负责任的。科学讲究的是证据,是以论证是否有理有据,而不是以结论是否荒谬来判断事实与欺骗的。大多数非主流学说之所以不能被科学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论据是不可验证的,他们的大多数实验一旦在怀疑者的严格审查之下便会莫名其妙地失败,而当怀疑者离开时却经常出现新的案例。但是,并不能将各种非正统实验一概抹杀,例如赫尔穆特·施米特[⑦]设计和制造了一台“电子随机时间”发生器,使用原子核的衰变来控制随机信号的产生,看被试者能否预知甚至影响信号的发生,而原子核的衰变几率是难以人为操纵的,这些实验也引起了主流物理学家的注意。
即便是以科普和揭露伪科学著名的卡尔·萨根,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对某些非主流研究表示了宽容,萨根提到:“在这本书(引者按:《魔鬼出没的世界》)的写作期间,在超感官知觉领域有三个命题。以我之见,值得认真研究:(1)通过独立思考,人(勉强)可以影响计算机的随机数产生器;(2)人在适度的感觉丧失的情况下可以接收到‘投射’向他们的想法或图象;(3)小孩子有时会讲出前世的细节,并被证明是准确的,除再生之外别无其它途径可以知道。我提出这些命题不是因为它们可能是合理的(实际上我不赞同这些命题),而是因为它们可以作为可能是正确的论点的例子。后三个命题至少有一些。尽管仍是可疑的实验支持。当然,也许我错了。[⑧]”
卡尔·萨根非常清醒——科学与伪科学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其结论是否离奇,而在于其方法和态度是否严谨。
另外,值得探讨的是——究竟什么叫“超感官知觉”、什么是“超自然力”,什么是“特异功能”?
一个人一天两天不吃饭算不上什么稀罕事,三五天不吃饭也不奇怪,但如果是一个老中医连续49天不吃饭,那一定是件异事!然而,这只能说是一种“特异功能”,算不上什么“超自然现象”,即便说没有科学事实支持一个人可能绝食那么久时间,但也并没有哪条自然定律与之矛盾啊!“特异”与“超自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再来看“预感”的话题,我们退一步讲,即便确实有人能够精确地预感地震,这是“超自然”吗?地震局也会预报地震,许多动物也会预感地震,大不了说那位神奇的占卜师能够比老鼠们更早一些、在更远一些的地方预感到地震罢了,但这仍然是“特异功能”,而不是“超自然”。
卡尔·萨根在60岁生日的讲演中,面对观众提问“超感官知觉是否存在”的问题时,答道:“如果它存在,那它必然是从进化和自然选择中得来的,和取得其他任何特性一样。但我们指的超感官知觉是什么意思呢?非洲有一种淡水鱼,它能产生一种静电场,从而靠着感受电场的干扰来发现猎物。我们完全办不到。它和我们具有的各种感官毫不相称。你说这种鱼是否有超感官知觉?”“如果它确实具有超感官知觉,算得上什么奇特吗?它使科学为难吗?或者,这只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我认为,如果存在着超感官知觉,那么,科学是有机会把它完全弄清楚的。”[⑨]
卡尔·萨根的意思是:科学中没有神秘主义,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能被弄清楚的!这种信念并不必然导致唯科学主义,因为我们并没有宣称科学能够最终解决一切问题,我们说的是:我们总是坚信着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理解的”!这是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就开始的,科学产生的必要基础之一。
这里,我们又回到了本文最初的话题上面——“存在规律”这一信念乃是科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如果坚持世界是不可捉摸的,很难想象科学探索将如何展开。因此,科学并不拒斥“特异功能”,然而科学将必然拒斥“超自然”这一概念!“特异功能”只是指一些运行机制尚未能被较好地解释的特异现象。事实上,人体中尚未能被科学理解神奇现象并非罕有,例如中医中的经脉理论,针灸治疗等,现代西方医学未能做出解释。但一旦将某些现象做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就必须相信那些现象是“自然的”、“可理解的”,而不能是“超自然的”、“不可理喻的”,当然,人们可以把“超自然”的概念放在宗教或巫术那里,只要不以“科学”的名义自居,科学并无权力强加干涉,我想说的是:“以科学的名义研究超自然现象”——是不可能的。
2006年3月19日
[①]参考[英]包罗·戴维斯:《关于时间——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崔存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②] [美]加勒特·汤姆森:《康德》,赵成文藤晓冰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第1~42页
[③] [奥]埃尔温•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45页
[④] [美]加勒特·汤姆森:《康德》,赵成文藤晓冰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第103页
[⑤] [英]约翰·黑格:《机会的数学原理》,李大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⑥] [法]乔治·夏尔帕克亨利·布洛什:《魔法时刻——超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唐珍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8~89页
[⑦]参考 [英]I.G.吉尼斯:《心灵学——现代西方超心理学》,张燕云译,藤守尧傅志强审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4页、第221页
[⑧] [美]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李大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40页
[⑨]耶范特·特奇安伊丽莎白·比尔森主编:《卡尔·萨根的宇宙——从行星探索到科学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6页
最新评论
yxy
18 June 2006 21:31:47 http://yangxinyu.blogchina.com
想象还需扩展.
为什么不可以有完全不确定的现象?任何规律都不能说明,甚至概率规律.
但却可以因人的意愿而转变.
复旦大学当年的特异功能研究很不错,不知现在怎样.
《科学哲学》习题:第二章(科学说明) 第二章习题: 1、捍卫或者批评:“D-N模型或者覆盖律模型并不能阐明说明的本性。如果某人想知道在条件y下x为什么发生,当被告知在条件y下它总是发生的东西,这并没有阐明什么。” 科学始于惊奇,科学寻求说明,以满足这种惊奇。(见教材第26页)科学说明与“人类的其他行当”的说明的分别在于其方法和规范上的,而不在于说明的对象。所谓科学说明,针对的是“惊奇”,即寻求对“为什么”的回答。 因此,我们不妨首先关 ……
【草案】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科学方法、因果性、实在论 本来打算写的论文是用媒介存在论(现象学)的视角去重新诠释传统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试图以媒介论的视角去“翻译”传统科学哲学的一些讨论,重新提出问题。大致的线索有几条,一是实在论(和所谓工具主义),二是因果性和科学说明,三是科学方法与科学划界。 但实际写作却拖延N久,至今还是没有着落,眼看开学第一次就该我报告了,实在心虚,于是准备临阵变题,改换方向,回到我最初的研究计划所拟定的步骤:“一是借助现象学 ……
因果性与科学说明 在讨论“因果性”时,人们时常有意无意地将其与“充足理由律”相混淆。充足理由律是相信对每一事件都存在着使它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强的说法,以其作为科学说明的基础,似乎起点过高。 那么,何谓“因果性”?我认为,一种较弱的说法是“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即相信“任一事件的发生总是与另一些事件相关联。” 当然,也不宜把因果性混同为联系性,当我们提到因果性时,我们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 ……
科学说明说明什么? 有人说,科学的目的是提供说明,这大概没错,因为科学源于求知,求知源于“惊奇”,科学和哲学的共同起源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因为追究“问什么”,才有了科学,而科学的最初目的确实是试图说明各种现象如何是可理解的。 科学说明的对象是“被说明句”——“为什么……”。那么,被说明句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呢? 有一种区分是将被说明句分为必然事件和概然时间,对前者采用D-N模型进行说明,对后者采取I-S模型进行 ……
关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聊天记录 昨晚和一个网友的QQ聊天,虽然并没有什么深入的见解,不过也算是表达了我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的最基本的着手方法吧。 这位网友当初是因为读了《大问题》,而导致陷入对“周围的世界是否存在”、“人有没有自由意志”、“因果关系是否是客观存在”等等问题的纠结之中,痛苦不堪,找到我来求助的。当时我回了一封邮件,不过也许没完全说到点子上,只是想指明一种一般性的解脱,这次通过QQ再聊了一下稍微具体的问题(决定论与 ……
经济学迷信Colors of the Wind
3 Comments
张生年12年 ago
我看了你的这篇文章,然后就说:在决定论的语境下,法律、道德也是可以成立的,决定论的哲学家可以说,“世界就是这样的”!他们可以将法律、道德解释为世界、或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 只是,问题的关键却如你说“宿命论让人类的尊严受损,人们不愿意接受它,这是个情感上的问题。” 决定论的世界图景就像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或者没有结束),慢慢地、“必然”地展开!如果有比人类更高一级智能存在在太空看我们的话,或许他就像在看一部电影,里面的人说说话话,并且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其实一切都是在必然性下的展开。。。
其实,相当于重复了你的话~
REPLY
张生年12年 ago
刚发现一个奇迹,“WordPress自带的搜索引擎不给力?不妨试试古哥的”,是的,你就是“古哥”~呵呵
REPLY
eval11年 ago
看完了以后,我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怀疑论者。。。
REPLY
科学定律中感悟人生道理(一)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定律中感悟人生道理(一)
科学
科学定律中感悟人生道理(一)
2006年3月13日
科学定律中感悟人生道理
缘起
很早开始就计划写一部长篇的“科学与价值”的论文,不过完成整篇论文不知要到哪年,总之至少要到读研究生时吧,因为这个话题起码要写一本书出来,而且还需要许多的积累。哲学不仅仅是认识论,更不仅仅是语言分析,哲学至少应该包含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部分,所谓“科学哲学”,当然也不应该只包含“什么是科学”,更不应该只讨论“科学如何认识”或“科学如何进行说明”,除了追问“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哲学还应该追问“科学意味着什么”,也就是思索科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很大也很重要的话题,这个话题虽然早已有人涉足,但我相信其中还有很大的空间,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以下这篇文章与我的“宏大”计划并无直接联系,也不是我想在“科学与价值”中想讨论的主要话题,只是偶然想到写写随感而已,我写随感只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自己的想法写下过的与不曾写下来的是有天壤之别的,往往只有把想法写下来,才能发现它门有多么不完善,甚至只有在把想法写成文章后,自己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想的是什么。用笔来交流也要比用口来交流收获更多,没有人与我交流不要紧,一个人自言自语也是好的,用笔自言自语比闭着眼睛闷想要好得多。
真与善
摩尔把从“是”归结出“应该”称为“自然主义谬误”,从此在现代的伦理学的讨论中,“是”与“应该”、自然与伦理之间划下了分明的界线。
“自然主义谬误”说得不错,确实不能够从“是”中推导出规范性的“应该”。研究自然真相的科学并不能直接为人类带来道德规范。科学毕竟不是万能的,若是认为仅靠科学可以规范我们的伦理生活,那确是一种“自然主义谬误”。
“是”与“应当”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那么“真”与“善”之间的关系呢?
在古希腊,以及特别是在中国哲学中,“真”就是“善”,真理与至善是同一的。古希腊哲学家更多地思索自然的本质、追求万物最终的真理,而中国哲学家更多地探讨人性的本质、追求至高的道德境界,其实,他们所追索的目标是一致的!
“自然主义谬误”的提出打破了真与善的和谐,对自然的真理之探求从此与伦理学不再相关——不少科学家和伦理学家都持类似的意见。真的是这样吗?
在讨论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之类的话题时,人们往往处于现代主流伦理学的语境中。这种伦理学可以分为“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两部分,前者分析伦理学和其语言本身,后者试图为人的道德生活提出规范或解释那些既有的规范。以规范伦理学的思路,也就是以“应当做什么事”的视角去看,科学定律确实不能推导出伦理规范来。而且,试图以科学定律的“是”论证并主宰伦理规范是危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便是一例。
然而,在更古老的传统中,伦理学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德性伦理学”。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孟,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与其说是“应当做什么事”,不如说是“应当成为怎样的人”,这种伦理学并不纠缠于对“规范”的讨论(当然,也不可能完全忽略),他们更侧重于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伦理学在现代由麦金太尔等的努力而复兴。
德性伦理学以塑造理想人格取代规范伦理学寻求对最低伦理标准的建构,当然,这可能有使最高的道德成为最低的要求的危险,然而,误把最高理想视作基本规范的思路仍然是规范伦理学的思维方式,德性伦理学将行为规范的问题交给法学或规范伦理学(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不必然互相排斥),而关注个体意识对“善”的内在支持——善是什么?为什么追求善?行善让我能够希望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规范伦理学难以回答的。
关于伦理学的探讨,不宜在这里展开,我想说的是,在某一种视角下,真与善仍然是统一的。因为我们并不要求从“是”中“归结”或“推论”出“应当”。一旦着眼点在于最高的理想而不是最低的要求时,我们发现,真与善的统一正是我们至高的理想,于是,尽管不能从真中“论证”出善,但我们还是可能从真中“体会”到善,我们可能在真与善的和谐中安置我们的向往和追求。
总而言之,我以下所表述的,都是我从科学定律中的“感悟”,而并不是试图用科学定律去为伦理规范提供支持,科学定律给于生活的启示,与仰望星空时所获得的感悟是类似的。
2006年3月13日(未完待续)
“定律”本身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麦克斯韦方程组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进化论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测不准原理
互补原理
不确定性
整个量子力学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耗散结构
盖娅与共生
(未完待续)
最新评论
梧
14 March 2006 08:32:20
字太小了,看不清楚
古
14 March 2006 12:37:32
晕……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歪酷的字体大小老在变化?昨天那会儿xx-small的大小和平时small的大小一样……
关于孔子生日与中国教师节的随感敬畏科学
对“中医是否科学”问题的四种理解
Home 随笔 科学 对“中医是否科学”问题的四种理解
科学
对“中医是否科学”问题的四种理解
2006年3月4日 中医, 科学
“中医是否科学”这个话题牵扯太多,其中涉及的每一个“小话题”都足够大!在谈论之前,不妨先反思一下。究竟在对这一问题本身作何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探讨的,如果大家的着眼点就不同,以各自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很容易纠缠不清。我觉得,关于“中医是否科学”,至少将有四种不同视角:
第一个角度就好比说心理学是否科学、星占学是否科学、中国古代的“天学”是否科学等等类似,问的是“中医是否一门科学”。对这一点的回答可以是很简单的——医学就不是一门科学,中医当然更不可能是一门科学了。古代医学从一开始就不是科学,而更多地是“技艺”,即便是现代的西医,仍然是归于“技术”更为恰当。在探讨什么是科学的问题时,首先把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是相当重要的,即便说现代科学与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超级结构”,但仍不宜认作同一个东西。
第二个角度是如果说中医并非一门纯粹的科学,但是其中是否包含“科学”,或者说至少包含着“科学的萌芽”、“科学的初级形态”?或者说是另一套与西方科学“不可通约”的科学体系?以这个角度讨论,便牵扯出关于李约瑟问题的讨论来。这方面的讨论是很多了,我是较赞同田松的相关文章的,在这些谈论的背景下说“中国古代无科学”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某些“中国古代有科学”论者的观点的,在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下,我认为中国古代并无科学,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关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是否与“文化传统”有关,这方面的争论太多了,我之前也写到过我的一些相关意见。
第三个角度是问中医是否“科学的”,也就是把科学当作形容词,好比说一天吃三顿饭是“科学的”、不吃早饭是“不科学的”;生了病去西医院是“科学的”,而去请人跳大神则是“不科学的”,那么生病去看中医是不是“科学的”,这时是否“科学的”这一问题类似于问“中医是否有效的”。事实上在讨论中我们经常会着重于说中医的好处。不过,这一话题可以进一步追问:究竟中医的有效是因为它是“科学的”,还是恰恰是它与西方科学截然不同才如此奇效?
第四个角度是问中医“应不应该”是“科学”,也就是说中医是否需要“科学化”、如何“科学化”等等。主张中医需要“科学化”又有两种,一是用西医来吸收中医,也就是“把中医变成中药”,让中医也采取实验化、仪器化、定量定性等等西式的操作方法,而把火气等似是而非的说法剔除出去;二是温和一点的,要求中医适当地吸取一些西医的东西,但允许保留中医中不能被科学解释的理论体系,并保留中医独特的(个体化的、重主观体验的)操作方法等等。我个人支持中医适度地“科学化”,但是究竟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很难说的,而且现在根本不需要有人倡导中医的“科学化”,因为崇尚科学是现代中国的“默认配置”,因此主张中医不要科学化、主张中医要与科学保持距离的观点,哪怕是偏执的,在目前看来是更加需要的。
2006年3月4日
医学与科学——关于中医是否科学问题一个联想 反思之前思考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我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中了。这倒不算偏题,许多讨论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文章都会提到中医, 然而,陷入李约瑟难题的讨论并非回答“中医是否科学”的唯一切入点。事实上,支持中国古代有科学的人,也可能认为中医“不科学”或至少“不够科学”,在讨论中医是否科学的同时,由于视角的不同,还牵涉出的是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言外之意违反科学的东西应该废除;中医是 ……
关于废中医的问题的讨论 又是在刘老师博客上发的留言: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5nw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怎样的科学是科哲的一块大问题,总是要认真思考,现在再发一些初步的讨论(在上学期的科学哲学导论课程作业中已经有了一些讨论),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啊。医学这门技术是非常特别的,在西方它也有与科学不同的源头和传统。医学是为了治病的,并不是人体生 ……
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医学是科学吗?一般的回答是肯定的,或者至少会说“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但无论如何,毕竟相信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或者是“科学的”。 和其它现代科学一样,医学的“科学性”体现于它的目标和方法:科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事物的(自然的、还原论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方法则是量化的、实验的。 现代医学的科学性首先奠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之上。不过即便是最顽固的还原论者也会承认,医学毕竟不等于生理学,除了 ……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昨天胜利师兄回来讨论班接受拍砖,结果演变为胜利师兄舌战群儒,从上课到吃饭一直争得不亦乐乎。 毕业之后,胜利师兄的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中医问题,他试图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中医的“科学性”正名。胜利师兄把梅洛庞蒂“现象身体”和“对象身体”的区分延伸为“现象科学”与“对象科学”,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在“现象科学”的范畴下得到支持。 关于“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我的批评在庐山会议游记中讲过了。关键是“现象 ……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读了一篇民科论文……@_@《科学哲学》习题:第一章
《科学哲学》习题:第一章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哲学》习题:第一章
科学
《科学哲学》习题:第一章
2006年3月9日 科学, 科学哲学
[美]亚历克斯·罗森堡:《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刘华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第一章
1 本章从一个潜在有争议的哲学定义开始。请为哲学提出另外一种定义,要求定义能够揭示这一领域中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美学等不同部分的统一性。
本章开头处的“定义”是:“……科学哲学必然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根据这种定义,哲学主要考虑科学目前不能回答或者也许永远不能回答的问题,进一步考虑的是科学为什么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的问题。”(第1页)
这一“定义”不仅是有争议的——事实上任何对“哲学”的定义都将是“有争议”的——关键在于这一“定义”是不全面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它仅仅是针对“科学哲学”这一概念中的“哲学”作了一些说明,而没有涵盖到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哲学的其它不同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一“定义”是在预设了“科学”这一概念之后所做的,在“主要考虑科学目前不能回答……”这一叙述中的“科学”究竟指的是什么?在这个定义中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而事实上,“科学哲学”(尤其是维也纳学派之后的较广义的“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便是试图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可见,这一“定义”的最大缺陷是它不加质疑地运用了“科学”这一概念。或许“科学不能回答什么”这一问题正是“科学究竟是什么”的主要部分,但这两种提问并不等价。况且“科学能回答什么”这一问题似乎是科学家更有发言权,而对概念的层层追究以及对“意义”的讨论才是哲学家的特长。
“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比“科学是什么”更难回答。康德说“哲学是不能教的”,而康德本人却是第一位以哲学教授为其终身职业的人,那么他教的是什么呢?“康德认为,哲学只是一可能科学的观念,它并非具体地存在于任何地方,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努力接近它。我们所学的不是哲学本身,而是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即在某些已存的哲学尝试中去锻炼我们的推理能力。因为人类理性总是主动的,对‘什么是哲学’和‘谁拥有哲学’的问题作出最终的和独断的回答是不可能的,那只意味着哲学思考的终结,……因此对康德来说,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活动,而不是一静态的知识系统。”[①]哲学(或许科学也是如此)首先是一项活动,而不是某样确定的东西,哲学史是由“问题”串成的,“学哲学”便是去了解对那些“问题”的“已存的尝试”,而“做哲学”则是以不同的方式延续这些尝试。
对于“哲学”最恰当的定义还是它的本义——“爱智慧”,也就是对“智慧”的向往与追求。当然,“智慧”这一概念也是不确定的,“智慧”可以包含知识、经验、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洞察力等等,进一步又可以追问什么是知识等等,然而,与之前的情形略有不同,“爱智慧”这一概念并不需要预设一个对“智慧”的定义,事实上,恰恰是因为“智慧”难以捉摸,才引得无数哲人为之执着。对“智慧究竟是什么”的反思也是“追求智慧”这一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哲学就是一种“追求”,它的特点是“追问”和“反思”。尤其是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的观念,哲学也会追究“它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两个问题还是密不可分的)等等。而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等分别是哲学追索“问题”的不同的“视角”,而诸如“美学”、“历史哲学”则是在追问“美是什么”、“美意味着什么”、“历史是什么”、“历史意味着什么”等等。
“科学哲学”也就是对“科学”的反思,具体地说包含两类问题:一是“科学究竟是什么”——即对“科学”活动本身的反思,广义上说也能够包括以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心理学、科学传播学等等其它不同的视角切入的哲学反思,二是“科学意味着什么”——比如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等,也包括技术批判理论等等。
另外,我们可以绕开对哲学这一名词的抽象的定义,从哲学包含哪些内容来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传统的一种分类方式是将哲学分为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价值论,另外还有另一门学问可以叫做“元哲学”,即以哲学为对象的研究,比如哲学社会学等。对应到“科学哲学”,也是包括“科学认识论”,也就是狭义上的“科学哲学”,它本身也会涉及到以下列出的其它部分,但正如哲学认识论固然也会牵涉到形而上学和价值论等问题,但不宜直接将哲学等同于“认识论”,科学哲学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科学认识论;而“科学形而上学”——包括康德、费希特、布伦塔诺乃至胡塞尔等对于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思考,他们的问题并没有过时,我们可以放弃古典形而上学寻找与表达所谓永恒真理的企图,但是形而上学问题作为某种对人与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思考并不会被消解[②];还有科学价值论,这包括对科学家的伦理道德的探讨,也包括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另外,也有“元科学”一说,或者称“科学元勘”或“科学元究”,也就是以科学为对象的研究,事实上,“科学元究”已经包含以上的所有部分——即科学形而上学、科学认识论、科学价值论等,还包括以某些其它的视角去考察科学的学科,例如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心理学、科学传播学等等。总而言之,狭义的“科学哲学”专指科学认识论,广义则还包括科学形而上学、科学价值论等,更广义的也可以泛指整个的“科学元勘”(因为哲学本身并不拒斥任何一种视角)。
2 捍卫或批评:“科学是西方对世界的独特贡献,这种主张是民族中心论的、狭隘的、并且与理解科学的特征无关。”
我有条件地支持“科学是西方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我所认同的其实是“近代科学的兴起在且只能在西方发生”。而至于这一贡献是不是好事、西方所贡献科学应不应当被世界接受、科学是否应当排斥其它文化的理论体系等等问题,暂不讨论(当然那些话题也是相关的)。另外,正如我将补充说明的:说科学孕育于西方并不是说东方世界与科学的兴起毫不相关,就好比论断说“孩子一定是母亲所孕育的”并不能证明排除掉父亲而单靠一位母亲就能够独自孕育出一个孩子来,更不是母亲不吃不喝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因素就可以生出小孩来。
近代科学可不可能在非西方产生?或者具体地说,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近代科学的萌芽”(就好比说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资本主义的萌芽”类似,我认为都是不存在的。)?
“科学”并不是“技术”,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所有的科学史家都知道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代中国就有了丰富的天象记录以及对天象规律的掌握,更拥有发达的技艺和知识,但这些并不意味着这些文明都拥有科学,科学的兴起与文化传统是密切相联的。刘华杰老师指出:“近代科学的产生还不是一个简单的具体知识的积累过程,更可能是一种文化问题。……(近代科学)与古希腊的哲学、中世纪的逻辑和宗教神学都有关系。惭愧地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零星的,尽管数量极多,但它们从来没有组织成一个逻辑上相对自洽的理论体系。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近代科学不可能在中国产生。”[③]
近代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延续,薛定谔在《自然与古希腊》中就指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相信世界最终是可知的,二是采取一种将主体抽离成旁观者的客体化的视角;这两点对于科学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没有把知识理论化的努力,但是客体化、分析、还原等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热情在中国远远不如在古希腊来得突出,中国人是更看重实用的——尽管不是说西方人就不看重实用了,但主次的不同是很关键的,至少,以古希腊传承下来的那种“科学精神”作标准,中国古代的理论和技术表现的形态都截然不同,如果把那些称为科学则会带来概念的混淆——事实上,许多强调中国古代有科学的学者往往想说的是:中国古代有科学,只是不如西方那样发达,是科学的初级阶段,如李申在“也谈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一文中说:“中国古代有科学,因为中国古人也在认识自然界,并且也做出了许多判断。这些判断不那么系统,理论不那么严密,但他们也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成果,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阶段。”[④],这种观点是我所反对的——即便我们把科学的概念推广一些,东方的一些独特的理论体系或许也可以被称作“另类科学”,但它们是体系模式特征都完全不同的异类,中国的“天学”、中医理论等等与西方科学相比或许是青蛙和蟾蜍的关系,而不是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即便说青蛙和癞蛤蟆之间有再多相似点,癞蛤蟆也不会长成青蛙,因为它们本质上就是两类。相应地,有些强调中国古代“有科学”或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萌芽”的学者希望论证的是,中国“科技”与西方科技是小青蛙和大青蛙的关系,或者退让一点,是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即便我们指出再多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传统有多少差异,他们也可以辩称:虽然蝌蚪与青蛙如此不相似,但蝌蚪长着长着总能长成青蛙的!也就是说,争执的关键并不是东方与西方的相似程度有多大,而是那些差异处是否是决定性的。
我认为,持“近代科学的兴起在且只能在西方发生”的观点并非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恰恰相反,坚持说中国也有可以发展出近代科学的萌芽、或者过分强调东方对于近代科学的种种贡献,反而往往是有意无意地带着“欧洲中心论”的视角的,因为持这种立场的人们往往是以西方的文化传统为标准去衡量东方的思想体系的。比如之前提到的李申的论述,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发展着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它的判断也仅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这里再次证明了黑格尔的命题: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置诸古今而不疑的绝对真理。如果说有绝对真理,它也是存在于这些具体的、相对的真理之中。”[⑤]李申试图说明中国的理论体系固然是不够完善、不够系统,但却是相对真理,是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在这里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在谈论“对自然界的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时,首先应该提出疑问的是——“自然界”、“真理”这些概念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有没有?——和前苏格拉底哲学一样,“自然”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意思而从来没有“自然界”、“自然物”、“客观的对象”这些涵义;而“真理”的概念以及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在东西文化间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拿这些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话语和概念去谈论中国古代文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吗?
思考西方的文化传统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意义、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追问为何科学独独在西方产生,对于理解科学的特征大有关系。事实上,西方文化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在“科学”的特征中得到体现。比如我们经常说西方哲学重还原、重分析、重客观经验,东方哲学重综合、重整体、重主观体悟等等,其实这些特色在西医与中医的差异中就可以体会到。可见,考察西方文化的特征与考察科学的特征这两方面是互相补充的,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特征,反之亦然。
3 “作为对世界本性的一种心胸开明的、客观的探索,科学应当欢迎某种非正统的研究,如应当鼓励另类医学办公室这样的部门所开展的研究。”你认为这一主张很有根据吗?
首先,说科学是“对世界本性的一种心胸开明的、客观的探索”,这一论断是可疑的(并不是说我不同意这一论断),在未加深究之前,去掉可疑的形容词,说科学是“对世界本性的一种探索”比较合适。另外,以另类医学作为案例也不够恰当,因为“医学”本身并非纯粹的科学,医学准确来说是一门技艺,现代医学固然是依靠着一整套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但医学的目的并非对“世界本性的探索”,医学的最终目的始终是“治病”。
当然,不需要过多地咬文嚼字,这一问题的本意就是问科学是否应当欢迎非正统的研究。那么,究竟何谓“非正统”、何谓“另类”?注意到作者对“另类医学”的描述是:“他们共同相信,关于疾病、发病的原因及其治疗存在着重要的治疗上有用的他择性知识,它们具体体现在一类或者另一类非实验的方法中。”(第8页)——这里的关键词是“非实验的方法”,这也就是大多数所谓“另类”科学与正统科学的主要区别。如果我们以近代科学的标准来看,“非实验的方法”就不是科学的方法。不过,并不是非正统的研究都体现为非实验的方法,事实上,更多的“另类科学”,比如心灵学、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等等,恰恰也采取实验的方法,这两种“非正统”的情形需要分开讨论,我在此仅谈论“另类医学”的那种情形——即源于对正统科学的不耐烦或不满,采纳非实验的方法并主动要求脱离主流科
学的那一类非正统研究;而另一类研究则是千方百计想要挤入正统,主动模仿正统科学的方法并强烈希望被正统接受的非正统研究,显然,这两类非正统研究是很不一样的。
就前一种非正统研究来看,它们并不要求主流科学的接纳,它们的初衷正是跳出主流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方法另辟天地,这样说来,主流科学本来就没有必要去自作多情地“欢迎”它们。事实上,这一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我们谈论科学是否应当欢迎和鼓励它们,但是问题在于,“科学”有没有权力“欢迎或鼓励”它们,有没有资格“拒斥及否定”它们?主流科学的共同体的权力的最大限度无非是将某些研究斥为异类,但如果这些研究本身就甘当异类,“科学”又何来权力去管束它们?给科学研究拨多少钱、给另类研究拨多少钱,这都是政府部门的事,我们可以质疑政府究竟有没有必要“鼓励”那些另类研究,但是问“科学”应不应该鼓励指的是什么?科学家们作为公民当然有权为政府的决策出谋划策、提出建议,但是“科学”本身不应该“唯我独尊”,更无权凌驾于政府并借助政治力量去排斥异己。现在的问题往往正是科学共同体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滥用政治力量,这一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正如刘华杰老师所说:“近20年来有关伪科学争论的双方都千方百计使争论政治化,动用非学术力量,表面上迅速结束战斗、决出胜负,但长期看,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双方互不服气,快战的结果更加剧了深层矛盾。”[⑥]我认为,主流科学共同体应该先摆正心态,另类医学并没有要求科学认可,而是要求政府认可、科学不应该“居高临下”地做裁决,多一些心平气和的讨论。哪些非主流研究需要加以限制、哪些值得政府支持、以何种方式及何种程度去支持,这些问题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去分析,但前提是“科学”不要妄图代替政府去行使权力,政府也不要以科学的名义去独断裁决,大家先守好本分、平心静气下来,再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好。
4 考虑到科学的世界观念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不断在变化,哲学是否过多注意了科学的发现和理论在处理哲学问题上的重要性?
关于这一话题,作者在本章“小结”中的相关叙述是:“的确,某些哲学问题追踪着自然科学的变化,哲学家如何思考心智与它在自然中的地位、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生命的意义等,所有这一切都深受科学进步的影响。由于科学对实在的描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不断变化,于是哲学问题的本性也随之变化。”(第20页)
我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表述。科学的发展确实改变了哲学家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侧重,然而真的是改变了哲学问题的“本性”了吗?何谓哲学问题的“本性”?这种说法是相当模糊的。事实上,正如作者所言,哲学家思考“心智与它在自然中的地位、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生命的意义等”,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我们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时的方式。科学的发展并不改变哲学问题,而更多地是为传统的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事例、新的语境、新的思路、新的困境等等。
哲学讨论受到科学发展的影响显然是重大的,但这并不让人奇怪,因为科学原本也是哲学的一部分,也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途径),尽管受到许多质疑,但“科学”所提供的东西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可靠”的,科学所给出的结论很难简单地忽视或否决,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而一味地拒斥科学是不符合理性的。不过,反思和批判是哲学的特长,在不可能简单地拒斥科学的同时,哲学也不应该轻易地接受科学,哲学有必要对科学的形而上学预设、科学说明的逻辑结构、科学活动的实质等等问题进行思考,这也就是“科学哲学”的意义所在。
5 科学哲学关于科学本性的观念与科学社会学的观念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
之前我提到,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等,都是“科学元勘”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学科,它们的共同问题是“科学究竟是什么?”
以怎样的视角去考察“科学”才可能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呢?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一旦“身在其中”,就是走得再深、转得再多,也难以对对象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印象。对于“科学”,那些科学家们,无论在各自的领域中钻研得有多深,也很难说他们可以对“科学究竟是什么”有多么全面的理解。至于狭义的“科学哲学”,则是从科学的“认识论”出发,还就是从科学内部出发的视角,由于他们深入到了科学的基础和结构,因此比起那些如科技专家们“盲人摸象”般的“体验”而言,科学哲学家们的理解应该是更深刻的。然而,始终身在山中,视野永远是受局限的,一旦我们远离“庐山”,从山外山脚的各个角度乃至从空中鸟瞰,观察到的将是另一幅图景。这样想来,非但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学等等对于理解科学的本性方面与科学哲学可以是互相补充的,甚至于其中的那些“反科学”乃至“反理性”思潮,对于理解科学也可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因为现代人“默认”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刻地受到了近代科学的影响,以彻底拒斥这套思维定式的新视角(即便这种拒斥是错误的)来观察和反省科学,或许可以引发出一些新的思路、察觉出一些因为思维习惯而被忽视的事情等等。
话说回来,同样值得强调的是:要体会“庐山是什么”,老在山外面转圈同样也得不到较全面的理解!从未亲身到山中走一遭,拿着两张鸟瞰照片便对“庐山的真面目”指指点点,也难怪要受人鄙视。
总之,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分别是理解“科学”的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方法之间并不必然冲突,它们可以是也应当是互为补充的。
2006年3月9日
[①]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王柯平江怡余纪元陈波张祥龙周晓亮段忠桥胡新和徐开来徐友渔陶秀敖唐热风龚群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50~751页
[②]参考 [德]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李文潮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6页
[③]刘华杰:《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59页
[④]王洪波马建波主编:《跨越鸿沟——文化视野里的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0页
[⑤]王洪波马建波主编:《跨越鸿沟——文化视野里的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
[⑥]刘华杰:《中国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科学哲学》习题:第二章(科学说明) 第二章习题: 1、捍卫或者批评:“D-N模型或者覆盖律模型并不能阐明说明的本性。如果某人想知道在条件y下x为什么发生,当被告知在条件y下它总是发生的东西,这并没有阐明什么。” 科学始于惊奇,科学寻求说明,以满足这种惊奇。(见教材第26页)科学说明与“人类的其他行当”的说明的分别在于其方法和规范上的,而不在于说明的对象。所谓科学说明,针对的是“惊奇”,即寻求对“为什么”的回答。 因此,我们不妨首先关 ……
推销科哲 正谋划着如何向那位师妹推销科哲。前几届时我的推销方式也就是借几本书给他们,让他们自由地看看。我期待如果他们对这些书感兴趣,还会借更多的书看,或者向我询问相关书的信息,最好最好则是能来找我讨论。不过目前为止,最好的情况不过是有师弟对我说那本书很有意思,仅此而已。更多的情况是过了半年一年之后,他们才来和我说:不好意思一直没有还书。我则会让他们选择是在哪里约见还书,还是在哪门课上见面还书,又或者是送回我 ……
科技哲学入门读物推荐 系里的《共青苑》杂志约我写几篇科哲方面的好书推荐,主要是为了尚未选定方向的同学提供参考,我非常荣幸。另外,我希望所有对科哲有兴趣的同学都来和我联系,在我的博客(yilinhut.com)上可以找到我的各种联系方式。 哲学系本科生在大一到大二就要确定导师和方向,在这个阶段,除了中哲、西哲、马哲的导论课之外,同学们对其它方向和其它老师的了解是比较少的。特别在于,由于科哲的老师给本科生开课极少,许多人直 ……
对“中医是否科学”问题的四种理解难道我的文章《共青苑》不能用吗?
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初步想法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初步想法
科学
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初步想法
2006年2月25日 中医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之前看过一组争论文章,对田松的说法较为支持。当然,这个问题要细想起来,是极其复杂的,无论是田松还是其他几位讨论者,往往也都没有把“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交代清楚。我在这个问题上虽有思考,但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今天只是尝试着先写一些初步的想法,随后可能还会有所补充。
“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一问题,其实也就是在问“究竟什么是科学”。按照对“科学”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中医是否科学将有不同的答案。
记得吴国盛老师在某次讲座中将“科学”分为“博物学”、古希腊意义上的科学,和近代的实验科学这三个层面。如果说“博物学”是“科学”,显然,“中医”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博物学”,《本草纲目》就是最重要的博物学著作之一。
但是,如果从古希腊的科学精神的角度看,中医便难以称作“科学”。因为“科学”并不是“技术”,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薛定谔在《自然与古希腊》中就指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相信世界最终是可知的,二是采取一种将主体抽离成旁观者的客体化的视角;这两点对于“科学”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没有把知识理论化的努力,但是客体化、分析、还原等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热情在中国远远不如在古希腊来得突出,中国人是更看重实用的——尽管不是说西方人就不看重实用了,但主次的不同是很关键的,至少,以古希腊传承下来的那种“科学精神”作标准,中国古代的理论和技术表现的形态都截然不同,如果把那些称为科学则会带来概念的混淆——事实上,许多强调中国古代有科学的学者往往想说的是:中国古代有科学,只是不如西方那样发达,是科学的初级阶段,如李申在“也谈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一文中说:“中国古代有科学,因为中国古人也在认识自然界,并且也做出了许多判断。这些判断不那么系统,理论不那么严密,但他们也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成果,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阶段。”(王洪波马建波主编:《跨越鸿沟——文化视野里的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0页),这种观点是我所反对的——即便我们把科学的概念推广一些,那么“中医”等确实可以称为“另类科学”——它是体系模式特征都完全不同的“另类”,“中医”与西方科学或许是青蛙和蟾蜍的关系,而不是蝌蚪与青蛙的关系。
最后,用“近代实验科学”的标准看,中医反倒又有可能成为“科学”(被改造后)。就像田松说的:“中医”成了“中药”。因为中医虽然在其阴阳五行经脉之类的理论上不能被“科学”认可,然而其效果是经得起实验检验的,我们可以用“双盲法”来验证中药、针灸等的疗效,从而证明“中药”是符合科学的。甚至也可能用试管做实验像西医那样分析和提炼中药的药效。总之,如果将“中医”变为“中药”,完全有可能理直气壮地说它是“科学”了。但中医不仅仅是中药所能涵盖的,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尤其是切脉,很难用科学去定性定量地解释,阴阳五行、经脉气理等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把它们完全剔出出去,中医恐怕早已不成为中医。
2006年2月25日
心理学对科哲的意义生活有无意义?
医学与科学——关于中医是否科学问题一个联想
Home 随笔 科学 医学与科学——关于中医是否科学问题一个联想
科学
医学与科学——关于中医是否科学问题一个联想
2006年2月28日 中医, 科学
反思之前思考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我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中了。这倒不算偏题,许多讨论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文章都会提到中医,
然而,陷入李约瑟难题的讨论并非回答“中医是否科学”的唯一切入点。事实上,支持中国古代有科学的人,也可能认为中医“不科学”或至少“不够科学”,在讨论中医是否科学的同时,由于视角的不同,还牵涉出的是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言外之意违反科学的东西应该废除;中医是否“应该”是科学——即是否应当将中医科学化,或者还是应当保留中医原有的理论体系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然而,考虑形容词“科学的”和动词“科学化”并不能直接应对那个最基本的问题——“科学究竟是什么?”
中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算不算“科学”,或者说,它是不是一种“另类科学”?我尝试绕开“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话题,并想到一个可能更加偏题的话题,但似乎值得思考。
“医学”是否科学?或者说,“西医”从什么时候起,以什么方式,成为了一种怎样程度上的“科学”?
现在的许多西方的大学里都有一个“科学史与医学史”系、而不会有“科学史与数学史”或“科学史与美学史”的讲法,可见医学与科学实际上是有某种特殊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医学史既非简单地从属于科学史,也难以与科学史相分。
我们不妨暂缓对“中国古代”的考察,先看看西方古代的医学与科学的关系……
2006年2月28日
对“中医是否科学”问题的四种理解 “中医是否科学”这个话题牵扯太多,其中涉及的每一个“小话题”都足够大!在谈论之前,不妨先反思一下。究竟在对这一问题本身作何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探讨的,如果大家的着眼点就不同,以各自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很容易纠缠不清。我觉得,关于“中医是否科学”,至少将有四种不同视角: 第一个角度就好比说心理学是否科学、星占学是否科学、中国古代的“天学”是否科学等等类似,问的是“中医是否一门科学”。对这一点的回答可以是很 ……
关于废中医的问题的讨论 又是在刘老师博客上发的留言: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5nw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怎样的科学是科哲的一块大问题,总是要认真思考,现在再发一些初步的讨论(在上学期的科学哲学导论课程作业中已经有了一些讨论),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啊。医学这门技术是非常特别的,在西方它也有与科学不同的源头和传统。医学是为了治病的,并不是人体生 ……
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医学是科学吗?一般的回答是肯定的,或者至少会说“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但无论如何,毕竟相信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或者是“科学的”。 和其它现代科学一样,医学的“科学性”体现于它的目标和方法:科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事物的(自然的、还原论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方法则是量化的、实验的。 现代医学的科学性首先奠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之上。不过即便是最顽固的还原论者也会承认,医学毕竟不等于生理学,除了 ……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昨天胜利师兄回来讨论班接受拍砖,结果演变为胜利师兄舌战群儒,从上课到吃饭一直争得不亦乐乎。 毕业之后,胜利师兄的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中医问题,他试图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中医的“科学性”正名。胜利师兄把梅洛庞蒂“现象身体”和“对象身体”的区分延伸为“现象科学”与“对象科学”,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在“现象科学”的范畴下得到支持。 关于“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我的批评在庐山会议游记中讲过了。关键是“现象 ……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刘华杰:《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包括对李约瑟问题的随想)G·E·R·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
心理学对科哲的意义
Home 随笔 科学 心理学对科哲的意义
科学
心理学对科哲的意义
2006年2月24日
今天去教务注册时顺口问了:说除了数、理、化、生之外,科哲方向要修的“自然科学类”课程还包括什么——比如说,计算机和心理学算不算?答复是:计算机可能算,但心理学显然不算。
而我曾问过读心理学的同学,被明确告知“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
在人们的印象中,心理学是和哲学放一块儿说的——在北大通选课中心理与哲学就归为同类,心理学系的所在地叫“哲学楼”——心理学应该是某种哲学、或者是某人文学科,至少也应算在社会科学内,但为何竟然说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呢?
事实上,对于现代心理学而言,归入自然科学实在是名副其实的!我说得现代心理学,其形象代言人绝对不是弗洛伊德,事实上,弗洛伊德的学说只是现代心理学的一小支,而且是被主流心理学学界较多轻视的一支,重视弗洛伊德的更多的是哲学家以及普通民众。
而事实上,从现代心理学的那些主流学派的研究方式来看,其实更接近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实验”而与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反而差异较大,更不要说与哲学的差异了!
确实,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也都是哲学的问题,比如意识是什么、认知是什么、情感是什么、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等等,然而问题虽同但形式却大不相同,就好比哲学也讨论时间、空间、物质、本原等与物理学共同的话题,但它们的样貌是截然不同的,从其科学“活动”的形式来看,显然物理学更接近于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而与哲学距离较远。心理学也是类似,不能说它探讨的问题与哲学接近就算不得自然科学。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心理学既不是哲学、又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说它不是哲学是因为它已经较成功地引入了自然科学的方法;但由于它的研究对象似乎并不是自然界,似乎又不能算自然科学;于是心理学似乎该算社会科学,但是无论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上看貌似还有许多差异……于是,正如北大通选课设计所做的那样,心理学只好暂时与哲学绑在一起,身份暧昧不明。
当然,只能说心理学中的一部分流派的研究方式看起来与自然科学更为接近,心理学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科,在“心理学”的名义下进行的活动不仅同时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研究,还包括灵学、超自然能力、还有“励志”等等。
造成心理学概念混乱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既非自然物,又非社会,而是人的“心理”。另一个方面,心理学是一个非常新的“科学”,因为人的心理、人的思维,长期以来只可能是神学或哲学有资格探讨的问题,而把心理学认作科学长期以来是不可想象的,撰写影响巨大的《心理学原理》的詹姆士还强调“心理学不是科学”。时至今日,心理学无疑称得上是与灵学、伪科学、神秘主义、流俗娱乐等等最为纠缠不清的一门科学。
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一般会公认心理学是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在哪里?心理学是如何发生从灵魂到哲学再到科学的转换的呢?相比其它科学,心理学的历史最短,可供考察的资料较全,而且心理学与伪科学的关系是现时代尤其突出的。可见,要探讨什么是“科学”、怎样的活动才能够被称为科学?以及对现今伪科学现象的考察等问题,心理学的发展史和现存状况能够给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们提供一个绝佳的样例。
当然,我说心理学接近于自然科学,只是我个人的初步体会(参考《与“众”不同心理学》、《心理学的故事》、《从灵魂到心理学》等),肯定有许多人并不同意。然而,即便是不同意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为什么有许多人认同心理学为自然科学(至少是一门科学)呢?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类科学、伪科学、神秘主义乃至青春励志读物都喜欢打起“心理学”的旗号呢?心理学的兴起与当时的科学背景和哲学观念有何联系?这些问题都可以对科学哲学、科学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学等等学科带来有益的启示。
2006年2月24日
最新评论
skydream
17 July 2006 02:23:39
很好的思考。
我认为心理学和哲学、科学都是有交集的。但就现在而言~似乎更偏向科学.
心理学是认识人类自己的新途径?
还是其实把人没有真当人研究的伪心理学?不得而知了.
古
17 July 2006 13:17:49
我感觉其实心理科学就是没有把人当人研究的,作为科学,心理学把人当作“对象”,当作实验品。在实验时与动物心理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然人毕竟是人,当心理学最终从数据上升为“理论”时,终究还是要体现出“关于人的科学”的特殊性来。
就像是在一般的物理学研究中是排斥形而上学的,但一旦走到了最高的深度,到了爱因斯坦、波尔那种级数,那些物理学大师又无可避免地讨论起哲学问题。类似地,一般的心理学研究完全是自然科学的模式,但到了心理学大师那里,哲学味却变得非常明显了。
心理学是最新兴的独立的科学之一,有许多独特的地方,传统的分析哲学家谈到“心理主义”就嗤之以鼻;另一方面,欧陆哲学家也多以意识问题无法纳入实验科学而鄙视心理学。而现在的科学哲学
所关注的“科学”也主要是物理学,对生物学都较少重视,何况心理学了。心理学之崛起的意义长期受到哲学的忽视。我个人认为心理学哲学这一领域是有广阔的未开垦的前景的。
新学期第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上课简记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初步想法
数学和逻辑学对科哲的意义
Home 随笔 科学 数学和逻辑学对科哲的意义
科学
数学和逻辑学对科哲的意义
2006年2月22日
科学技术哲学的使命是对科技进行“反思”。以哲学的思考去探讨科技的含义、基础、意义、价值及其影响等等的话题。当然,展开反思的一项重要前提是需要对科学的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便是最资深的自然科学家,对于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也不一定就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而跳出科学(狭义的)本身,在远处观察,比如通过社会学的、历史学的、传播学的、文化的、心理学的等等视角去反思,是极有意义的,这也就是科哲最大的价值所在。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如果一味在外面转,而不切身走进山中看看,其理解将更是片面的。而现在的许多“反科学文化人”往往对自然科学并无切身的体会,而只是持某种好比“隔岸观火”的态度在谈论科学,只看到科学活动的一些外在表现和社会影响,却从未真正了解现实的科学探索活动是如何进行的。这种立场和态度也难怪会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反感了。
因此,科学哲学家、“科学文化人”要对科学评头论足,首先需要对科学有一定的切身体会,而不仅仅是“鸟瞰”就行,不亲自到山里逰一番同样是不可能识得庐山真面目的!
事实上,现在许多国内国外的比较重要的科学人文学者大多是从理工科“改行”的。而现在北大科哲的本科专业也要求必修一定量的“自然科学类”基础课,这是相当重要的。
不过,除了修习自然科学院系的课程外,其实对于理解科学最有帮助的学科不用到哲学系外面去找,我认为,逻辑学——对于科哲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逻辑学对于哲学而言就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周北海老师在2005年10月接受王静、贡洁就逻辑教学问题对部分教师的采访时指出的:“哲学的生命力在于论证,我们的哲学观点和理论可以不同,但是论证方法必须是相同的,不论自己思考问题还是与人交流,都需要有公共的论证平台,而这个平台应该、也只能由逻辑来搭建。”而我要补充强调的是:“逻辑学”(而不仅仅是“逻辑”——逻辑对于任何哲学或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本不需要强调,即便我们说“逻辑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要论述这个观点还是离不开逻辑,写诗允许前言不搭后语,写哲学不行。虽然说这个重要性似乎也在被一部分越谈越玄的科学人文学者们忽视,但这里暂时不讨论这方面。)对于科学哲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对于一般的哲学专业而言,虽然必要,不过大概只要学习一两门基本的现代逻辑课程,比如一阶逻辑之类的课程也差不多了;而科哲专业则应该学习更多。
什么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哪一门学科最能帮助我们体会科学的这些特点,作为科学的“形象代言人”?我认为,自然科学的典型代表显然是物理学。当然,还存在另一类的自然科学,也就是“博物学”,对“博物学”的重视是相当必要的,物理学毕竟不能代表科学的全部,然而这无碍于物理学作为科学中的典型案例。
那么,物理学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那是一门地位特殊的学科——数学。数学或许不能算“自然科学”,因为它似乎并研究自然物。但无疑,数学也是研究着自然规律,不过是最最抽象的研究。数学游离于物理学之外,物理学不全是数学的推广,然而想必很少人会否认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基础地位。
而逻辑学又是数学的基础——当然,数学不完全是逻辑学的推广,数学中甚至存在许多非逻辑的东西,然而,现代数学的基础仍然是逻辑学。现代的大逻辑学家同时也都是大数学家,所谓“数理逻辑”,也就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来表述和构建的逻辑学,而且弗雷格等人建立数理哲学的目的就是为数学大厦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个努力没有完全成功,但以“基础”的广义含义上——比如说数学是物理学的基础而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逻辑学无疑是数学的基础,也就是说,现代逻辑学并非简单地只数学的一个分支,它在数学中的地位也是独特的。现代逻辑学由于引入了数学的方法而产生,然而这个生于数学的新学科也恰恰在同时成为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的最为集中地得到体现的学科!
按照现行的学科分类,“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是“数学”之下的最重要的二级学科之一(仅排在“数学史”之后),其下包含了符号逻辑学、元数学、公理集合论、数理逻辑等三级学科。仅从二级学科的名称便知:逻辑学显然是数学的“基础”,是数学的其它各种分支的起点。
了解自然科学可从物理学入门,了解物理学可从数学入门,了解数学则可从逻辑学入手。自然科学为什么往往是严谨的、强调演绎的、追求客观性的、追求简洁的、追求普遍化的、抽象化和体系化的,而不应该是主观的、随意的、模棱两可和含混不清的等等,从亲身参与数学活动,尤其是参与逻辑学的活动中,便能有所体会。
或许有人会宣称有男性主义的物理学、无产阶级的生物学云云,然而有多少人能宣称数学和逻辑学也是这样的呢?(话不能说太绝,似乎还真可能有中国特色的辩证逻辑学,不过无论如何,若要成为逻辑学的理论体系,即便如直觉主义等拒绝了经典逻辑的部分预设,但逻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并没有改变。)
立足于任何一门学科的视角都难以体察科学的全貌,而且逻辑学恰恰是最难以反映科学全貌的一门专业——因为它是最抽象、最基本的。而比如说生物学、地质学等等,由于那些科学研究需要同时牵扯到化学、物理学直至数学等各门其它专业,因此或许更能反映科学的整体联系。然而数学和逻辑学的意义在另一方面,因为它们所反映的是科学的内核、是科学的心脏!
在这个科学日益专业化的时代,仅靠从事一门具体的科学领域的钻研而获得的对于科学整体的印象犹如“盲人摸象”,薛定谔说得好:“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杜绝专业化,即便希望如此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人们意识到了专业化不是优点而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弊端,意识到了所有的专业研究只有放在完整的知识体系当中才有价值。”[①]而且,不仅仅是要努力将专业与科学的整体相联系,更要与科学之外的东西相联系。薛定谔也提到:“要敏锐地注意到,你的特殊专业在人类生活悲喜剧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要联系生活,不仅要联系实际的生活,而且要联系生活的理想背景,这一点通常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还要使自己紧跟时代。如果你不能最终告诉别人你一直在做什么,那么,你的研究也就一文不值。[②]”如果不与生活、文化和时代的视角相联系,一个“盲人”哪怕是把象从鼻子到尾巴摸了个遍,甚至可以骑上象背来“驾驭”它的行动,也难以对大象有一种全面的理解。还缺少两个方面——其一,也就是科学哲学,科学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传播学等等学科学派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走远一点,从更宽阔的视角去审视科学;其二,就是我本文想强调的——亲近并体会科学的“心脏”,去体会数学和逻辑学,感受科学的“脉搏”。远观鸟瞰、联系整体和体验核心,这三个视角缺一不可,所谓科学哲学,同时是从这三个角度对科学进行哲学思考和反思的。
另外最后再补充一点:数学也是自然科学中(不论博物学)最可能令人感受到“美”的学科之一。科学技术带来的许多影响或许是丑恶的,然而科学探索的活动本身却应该是洋溢着感受“美”的愉悦的——任何一位最伟大的科学家都会这样告诉我们。在山外打转永远也代替不了亲身往山中幽深处摸索探险时的心情。
2006年2月22日
[①] [奥]埃尔温•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99页
[②] [奥]埃尔温•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100页
刘华杰:《中国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新学期第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上课简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05年12月8日
科学技术无疑大大促进了生产,但是是否真正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呢?如果以“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来定义“效率”,那么这显然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如果我们把“效率”理解为“产出与消耗之比”,那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消耗”不仅仅包含投入的时间、劳动量、资本等等,还应该算上能源、环境的消耗——就好比你计算烧一盘菜的投入,除了当时就直接投入的原料、调料的成本和厨师的劳动量等等,不要忘了到了月底才结账煤气费!
举一个例子来看[1]——“农业现代化”缓解了耕地匮乏和粮食紧缺。相比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和原始社会的火耕经济,现代机械化大规模的农业经济的高产确实令人骄傲,但是,现代农业真的那么值得津津乐道吗?一些事情并不如表面上显示的那样简单,事实上,“刀耕火种比灌溉农业‘绝对成本’更低[2]”而且,“焚烧使土地更为肥沃,大树呼吸到更多的空气,而且有规则有计划可控制的火耕使易燃草木减少从而阻止真正的恶性森林火灾的发生。”[3]照这样看来,相比灌溉农业,火耕农业也并不是不堪一提的,那么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又如何呢?
当然,火耕农业很明显是一种能量浪费,它烧掉了上百年才成长起来的树木并损伤了土壤的腐殖质层,而它带来的肥沃也稍纵即逝。不过,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比照看现代农业,看看现代农业依赖的是什么?——机械、化肥、农药!驱动机械的动力和制造化肥的原料哪里来?——石油!当我们嘲笑火耕经济烧掉几十年才生成的树林(那毕竟还是可再生资源)为浪费和落后的时候,我们所谓高产和先进的现代农业“烧掉”的却是千万年才生成的石油!我们嘲笑火耕经济那样大动干戈地烧掉一片林只能将土壤肥力提高短暂的几年为低效,而现代农业一年需要施肥多次,还在不停地使表土流失,这种效率究竟是更高还是更低?只有一个问题是十分清楚的:现代农业使用农药的残留给土地的损坏倒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从农业的例子我们看到,提高了产量不等于提高了效率,相反,可能是技术越发达,对能源与资源的浪费反而越多、对生态和环境不可逆转的损耗也更增多。就像是我们今天正吃着现代技术所提供的丰美盛馔,比起过去辛苦劳作整天才能端上的一桌粗茶淡饭而言,感受当然妙不可言,却从不考虑月底还要寄来账单的那些事情……
科技,从根本上否定现代技术是不切实际的,否定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也是不妥当的。关键在于如何去理解这些成就。现代人过于为科技的成就沾沾自喜,却忘记了发展科技的意义何在。钱穆先生说得好:“乘飞机,凌空而去,只是快了些,并不见得坐飞机的人,在其内心深处,便会发出多大变化来。若就内心升起深微的刺激而言,有时坐飞机不如坐帆船或骡车,有时更不如步行。明白言之,发明飞机,发明电灯,那种求知心灵的进展是可惊叹、可夸耀的,至于坐飞机与用电灯,则依然是一种物质生活,依然平浅,没有多大的深度,正犹如你吃着丰美的盛馔,穿着华丽的服装,同样不能提高你的生活价值。”[4]
科技的进步毫无疑问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现代人理解这种成就时,却把享用科学、挥霍技术这些物质化的东西视为傲慢的资本,这便完全扭曲了科技进步的真实意义。正如 钱穆 先生所言,发明飞机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为坐飞机,飞得快就狂妄和窃喜。
我们当然要发展科技,而且应该大力地推动科技的发展。然而,更为关键的是,摆正科技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位置。科学不是万能的法宝,更不是至高无上的信条,科技与哲学、艺术、宗教等等一样,都是发自于人类对于美和高尚的追求。科技本身,只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条道路而已,而不是唯一的道路,更不是道路的终点!路子走得好,科学确能成为“第一生产力”;路子走岔了,科学亦能成为现代文明的“第一破坏力”!
2005年12月8日据旧文摘选
[1] 这里直接摘取了我《生态哲学》中的段落
[2] [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郭凡 邹和/译,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3] [德]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王国豫 付天海/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4]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82页
落后就要挨打?呵呵,中学时的文章……
康德的时空与霍金的宇宙——康德科学观与现代物理学
Home 随笔 科学 康德的时空与霍金的宇宙——康德科学观与现代物理学
科学
康德的时空与霍金的宇宙——康德科学观与现代物理学
2005年12月7日 康德
摘要
康德是所有时代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有人说,“康德就像一个蓄水池,所有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①]康德哲学深远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康德的时空学说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方面的意义却被普遍地低估了。笔者试图说明的是,尽管从牛顿的经典体系到以相对论、量子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科学看起来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科学方法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现代人对于自然科学本性的理解并没有比康德深刻多少。康德的时空学说和科学观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保持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康德哲学与现代物理学有着广泛的共鸣,并仍然能为现代人理解“何谓科学真理”等问题上带来重要的启示!
正文
“据说,霍金的自然科学虽然与牛顿的和爱因斯坦的自然科学大不一样,但霍金认为他的自然科学仍然可以适用于康德的体系,霍金对上帝,对其它东西都不相信,但他相信康德的哲学。” [②]
笔者没有找到霍金对康德的相关评价,不过霍金在其演讲[③]和著作中倒是经常以康德的“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引出话题,
如果宇宙的的确确是被创生的,那么为何要再创生之前等待无限久?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为何将要发生的每一件事不早已发生,使得历史早已完结?特别是,为何宇宙尚未到达热平衡,使得万物都具有相同温度?
康德把这个问题称作“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因为它似乎是一个逻辑矛盾,它没有办法解决,但是它只是在牛顿数学模型的框架里提出矛盾。实践在牛顿模型中是一根无限的线,独立于在宇宙中发生的东西……[④]
在后文我们会看到康德哲学与现代科学观的广泛共鸣,但此处霍金对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的阐述是不完整的,当然此处霍金只是借康德之口来引出自己的话题罢了,并没有进一步探讨康德哲学的打算。事实上,康德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些矛盾,他指出:“上面对四重二律背反的那些证明并不是骗局,而是根本上就有一个预设,即认为诸现象或把诸现象全都包括在自身内的感官世界就是自在之物本身。”[A507 B535][⑤]康德的“四重二律背反”并不是提出了难题,而恰恰是为了解决难题,是为了揭示出旧形而上学所共有的那些导致矛盾的“预设”。
那么,时间与空间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康德已经给出了回答——他首先对“分析性的对立”与“辩证对立”作出了区分:“如果有人说,每一个物体都要么有香味,要么有臭味,那么就存在第三种情况,即他根本没有味道(根本不发出气味),这样,这两个相互冲突的命题就可以都是假的。”[A503 B531]如果是“有香味”与“没有香味”,这是一对“分析性的对立”,如果某一句被证实为正确(或错误),相应地,另一句必然只能是错误(或正确)的了(当然,康德并没有说对矛盾对立的判断总是可能的);而如果是“有香味”与“有臭味”则是一对“辩证对立”,对于一对“辩证对立”,如果能“证明”两者都是对的,也就相当于证明了两者都是不对的,并且将提示我们在“证明”它们正确时使用的预设一定存在问题。
时空是有限还是无限正是这样一对辩证对立的命题:
因此如果我说:在空间上世界要么是无限的,要么它不是无限的,那么,当前一命题是假的时,它的矛盾对立面“世界不是无限的”就是真的。这一来我就只取消了一个无限的世界,而并没有设定另一个世界即有限的世界。但如果我说的是,世界要么是无限的,要么是有限的,那么这两者就都有可能是假的。……,就是说,如果世界根本就不是作为自在之物本身,因而在其量上也既不应当是作为无限的也不应当是作为有限的被给予出来的话。[A504 B532]
康德由此揭示和论证了“现象决不是自在的实存之物本身[A505 B533]”对于现象中各部分的“总量”我们既不能说它是有限的也不能说它是无限的,因为诸现象只能以构成一个前后相继的回溯序列中在表象中实存,而这种回溯“永远不是绝对完整的、既不是作为有限的、也不是作为无限的”[A505 B533]而给予出来的。在这里,康德并不是想讨论“时空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这一问题,而是要论证他关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这一更根本的问题的意见,即强调“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别。
现代宇宙学认为,时空“有限而无界”,也可以理解为宇宙“既不能说是有限的、也不能说是无限的”。那么,这一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是不是对康德所提出的时空既非有限又非无限的观点的“证实”呢?看起来确实不错,这就是笔者要表述的“康德哲学与现代物理学的共鸣”吗?——完全不是!前文已经说过,康德所要讨论的并不是“时空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这一话题,他讨论的是人类如何认识自然,即“我能知道什么”这一个关于科学根本态度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康德的自然科学观点要么是带着时代局限的错误意见;要么是超越时代的洞见,但既然已被现代科学所“印证”,就没什么新鲜的意义了,用现代科学的“证据”直接表述那些观点当然更有说服力。比如邓晓芒先生就认为“在现代的眼光看来,康德根据自己的形而上学对牛顿体系所作的解释已很少有什么新鲜之处。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观点已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如空间的相对性,质量和运动的关系等),并得到了更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康德的观点总的说来还带有哪个时代特有的形而上学气息。” [⑥]然而笔者已经指出,康德哲学讨论的重点并不是那些具体的“科学认识”,而是“科学认识”本身的方式和限度,在这方面,现代人并会不比康德高明!
现代物理学的怪才,理查德·费曼曾提醒那些想了解“物理定律的本性”的人们注意:“更新进的东西,也许不一定是更现代的。现代科学是精确地按照引力定律发现的统一传统建立起来的。”[⑦]费曼选择了牛顿的引力定律为“案例”,而不是选择更新近的、更“时髦”的电磁学、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的定律来揭示“物理定律的本性”,这是因为虽然牛顿到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海森堡、霍金的科学理论经历了许多次翻天覆地的“剧变”,但费曼要讲述的却是物理定律的“本性”,这恰恰是要去把握科学认知变革背后那些不变的东西,而那些根本的东西,自从牛顿建立起近代物理学的成熟体系以来,并没有发生任何质的变化。费曼用心良苦地告诫我们,想要理解科学的本性,切不可“赶时髦”、不能好高骛远!
同样是这个告诫,在著名的《费曼物理学讲义》中,通过对“相对论哲学家”的讥讽被表达:
当这种观念批露于世时,在哲学家中引起了很大的骚动,特别是那些“鸡尾酒会哲学家”,他们说:“噢,这很简单,爱因斯坦的理论表明,一切都是相对的!”……“事物有赖于人们的参照系”这个事实就被设想为曾给与现代观念以深刻的影响,人们很可能对此感到不解,因为归根结底,事物依赖于一个人所持的观点这件事是如此简单,为了要发现它,肯定不会有必要到物理学的相对论中去找麻烦,任何一个在街上散布的人肯定都明白,他所看到的一切取决于它的参照系,因为当一个过路人走进他时,他首先看到的是哪个的前面,而后再看到其后面;在据说是源于相对论的大多数哲学中,没有比“一个人从前面看与从后面看不同”这种说法更深刻的了,几位盲人把大象描写成几种不同的样子,这个古老的故事或许是哲学家对相对论所抱有的观点的另一个例子。[⑧]
在这里费曼对那些过于肤浅地理解相对论的哲学家语带嘲讽,我们不要在细节上与费曼咬文嚼字,费曼的讽刺是有一针见血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打破独断论,根本不需要等待爱因斯坦的出现!事实上,这项任务在康德那里早已被更出色地完成了。
下面,我们先看看康德关于时空相对性问题的深刻见解:
在一切经验中都必须有某物被感觉到,这就是感性直观的现实,所以空间(在其中我们应当用经验去把握运动)也必须被描述为可感觉到的,即必须用可以被感觉到的东西来描述;这个空间作为经验的一切对象的总括,并且本身作为一个经验客体,就叫做经验性的空间。但这个空间作为物质性的东西是自身运动的。然而,一个运动的空间,如果其运动要能被知觉到,又要以它在其中运动的另一个扩大的物质性空间为前提,那么这个物质性空间同样也要再以另一个为前提,由此类推,直至无穷。
所以,一切作为经验对象的运动都只是相对的;运动在其中被知觉到那个空间是相对的空间……[⑨]
康德认为空间是是外直观的先天形式,而时间是内直观的先天形式,总而言之,时空是一种“直观的形式”,时空的统一性依赖于对象间的因果相互作用来实现,“空的空间根本不是属于事物的实存的东西,而只是属于概念的规定性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空的空间并不实存。”[⑩]因此时空总是相对于时空中的对象才存在的。
然而,康德并没有放弃“绝对时空”的概念——“物质是在空间中的运动物。那自身是运动着的空间称之为物质的空间,或者也叫作相对的空间,一切运动最终必须在其中设想(因而自身是绝对不动)的那个空间称之为纯粹的空间,或者也叫做绝对的空间。”[11]——看到这里,许多人开始怀疑康德时空观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例如杨祖陶先生和邓晓芒先生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一书中指出:“康德时空学说的根本性的局限和错误”[12]有:第一、康德把时空完全看作人们主观中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从这种先验主义出发,他对数学和感性知识的一切“客观性”的论证完全是主观的,他限制这些知识的有效性在主观“现象”之中,而否认它们有超出现象界把握客观本质(物自体)的一切可能,以便最终为信仰主义保留一席之地。就此而言,这种理论对科学的健康发展又产生了有害的和消极的影响。第二、康德把牛顿的绝对时空框架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搬到人的主观先天能力中来。却并没有改变这一框架的“绝对”的性质,这就使康德时空学说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大了很大的折扣。既然时空一开始就以“平直的”、欧几里德的方式现成地作为“先天直观形式”存在于人心中,……,但现代物理学的时空理论认为,欧几里德空间只不过是宇宙间一切可能的空间的一种特殊形式或极限形式……
笔者认为,这两点“批评”恰恰正是点出了康德最为难能可贵的深刻用意所在!其中第一条批评,也就是康德科学观最重要的一项暗示,笔者将在稍后展开探讨,
下面先来讨论第二条即关于“绝对时空”的批评。
首先,“非欧几何的历史发展并没有反对康德的理论,康德否认欧式几何是分析的,这意味着非欧几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问题在于,康德认为空间为欧氏的乃是先天的真理。而事实上,空间为非欧氏的是一经验的真理。”[13]非欧几何的发展不正恰恰是体现了康德思想的深邃吗?在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欧氏几何是无可置辩的、自明的东西,而唯独康德指出欧氏几何并非自明,而是依赖于对空间的直观。而事实确实如此,欧氏几何是平直空间的产物,而非欧几何对应的是伪球面或马鞍形的空间,康德的欠缺只是在于没有想象到“空间并非平直”的可能性罢了。
再来看康德为何不愿放弃“绝对时空”的说法。
绝对空间本身就什么也不是,更不是客体,而只是意味着我除了被给予的空间之外任何时候都可以设想的任何一个另外的相对空间。我只是使它作为一个包含一切被给予空间的东西,作为在其中我以把一切被给予空间看作运动的空间的东西,并越过一切被给予空间向无限突进。由于我只是在思想中拥有这个虽然仍是物质性的但却扩展着的空间。对描画出这种空间的物质什么也不知道,于是我就抽调了物质,这样空间就像一个纯粹的、非经验性的和绝对的空间那样被想象。我可以将它与仍和一个经验性的空间相比较,并在其中将经验性的空间想象为运动的,因而它永远被看作是不动的。使这一绝对空间成为现实的东西。就意味着把我可以用每个包括于其中的经验性空间与之相比的任一空间的逻辑普遍性,混杂进现实范围内的物理普遍性之中,并误解理性的理念。[14]
在这里,康德已经十分明确地在“经验”的限度内完全地拒斥了“绝对时空”——“绝对空间对一切可能的经验来说都是无。”[15]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康德一定要坚持在“想象”中保存这样一个“无”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与“物自体”的说法类似,康德强调某种永远不能被经验却是“绝对”的事物存在,避免了其哲学在拒斥了独断论后却滑向相对主义,康德哲学的基本目的是“要把科学知识从怀疑主义中拯救出来”[16],而“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一危险的观念将难以保障知识的客观性。另一方面,“绝对时空”作为一种先天的直观形式,是确确实实地存在于人的“想象”中的!比如我们说“引力使空间弯曲”,这里的“弯曲”也同样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空间的弯曲也只是一种计算的方便,并且相比把弯曲时空的效应视作光子受引力作用而发生偏转,把空间视作弯曲的显得更直观一些。另外我们在想象一个弯曲的时空之前,不可避免地需要先有一个平直时空的直观才行:我们会在纸上画一些曲线来解释一个弯曲时空的状态,就像《果壳中的宇宙》里的那些精美插图那样,然而这些曲线之所以能够帮助我们去想象一个“弯曲”的时空,它们首先却是画在作为背景的“平直”的纸上的!在我们的思维中也是同样——我们关于时空的先天直观始终是“平直”的欧几里德时空!同样,我们也无法回避我们首先拥有的是静止空间的直观。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时空的形式才是最根本的?康德认为绝对的时空是不可能被经验的,是完全不能被我们确定的,我们能确定的只有我们的“先天直观”,因此我们不要争论“哪种时空形式是绝对的”,值得我们讨论的只是“哪种时空形式才是更方便直观的”。
在这里,霍金有着与康德十分类似的表述——霍金为了避免产生“时空奇点”,设计出了“虚时间”这样一种构想:“……事件的时间坐标为虚数值的时空称为欧几里德时空,因为其度量始终是正的。……可以认为,使用虚时间只是为计算出关于实时空答案的一种数学方法——或者说诀窍,[17]”“所以或许我们所说的虚时间实际上倒是更加基本的概念,而我们所说的实时间反倒只是发明来帮助我们描述我们心目中的宇宙概念。但是……科学理论知识我们用来描述我们的观察结果的数学模型。它只存在我们的头脑中,因此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哪一个是真实的,是‘实’时间还是‘虚’时间?问题只在于那个是更为有用的描述。”[18]
既然人对自然的认知总是相对的和局限的,知识如何可能的根基不能建立在对表象的经验之上,于是,让客体反过来符合主体,建立起一些形而上学原则作为先验的假设以确保客观的知识得以可能是必要的!“一种理智的自然学说,只有作为其基础的自然法则被理解为先天的,而不仅仅是经验的法则时,才有资格叫做自然科学。”[19]“每一位数学物理学家都完全少不了形而上学原则。”[20]康德进一步论证了这些假设不仅必要,而且是合理的。在这里,现代科学与康德产生了共鸣:作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思想先驱,被誉为“对于数学和它的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彭加勒(Jule-Henri Poincaré, 1854—1912亦译庞加莱)创始的所谓科学哲学的“约定论”认为:
数学量……它是我们在自然界发现的呢,还是我们自己把它引入自然界的呢?……我们希望把每一件事物强行纳入的框架原来是我们自己所构造的,但是我们并不是随意创造它的。可以说,我们是按尺寸制造的,因此我们能够使事实适应它,而不改变事实的基本东西。
我们强加给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框架是空间。几何学的第一批原理从何而来?它们是通过逻辑强加给我们的吗?罗把切夫斯基通过创立非欧几何学证明不是这样。空间是由我们的感官提示的吗?也不是……几何学来自经验吗?进一步的讨论向我们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几何学的第一批原理只不过是约定而已,但是,这些约定不是任意的……[21]
仔细阅读以上的文字后,很难想象彭加勒没有受到康德的启发!虽然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与彭加勒的“约定”并不完全等同,但把彭加勒的“框架”与康德的“先天形式”相对应、“约定”与“先验感性”相对应、“数学量、空间”与“时间、空间”相对应……我们惊异地发现,最后一个数学全才的所谓创造性的见解比起百余年前的康德并无多少新意!
以上笔者主要论述了康德时空观的深邃内涵,并揭示了康德时空观对理解现代科学宇宙观的重要意义,康德的时空观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能够不断地带给现代科学新的启迪!现代的哲学家们与其“赶时髦”地卖弄相对论哲学、量子论哲学,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去聆听康德的建议。
最后,我们回到之前搁置的那个问题,即杨祖陶先生和邓晓芒先生对“康德时空学说的根本性的局限和错误”的第一个批评,即“康德否认人类知识有超出现象界把握客观本质(物自体)的一切可能,以便最终为信仰主义保留一席之地”。事实上,从根本上否定人类知识把握客观本质的一切可能——这正是康德哲学最值得赞叹的地方。
另一方面,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评价,即认为康德的错误不是低估了人类知识的力量,而是过分抬高了人类。例如赵敦华老师认为:“康德的认识论既有与自然科学相契合的一面,也有与之不符的一面……哥白尼以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的一个意义在于破除了人类是宇宙中心的幻觉,康德在哲学界发起的‘哥白尼革命’却试图重新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在这里,先验哲学与自然哲学的分歧已见端倪。”[22]
以上的两种批评,正好从正反两个侧面托显出康德哲学的深刻意义!事实上,康德对人主体性的高扬与对人主体能力的限制这两方面的强调是出于同样一个目的,也即是康德的整个哲学最终所指向的根本问题——“人是什么?”
康德生活在一个机械论的自然观盛行的时代,从笛卡儿开始,机械观充斥在人们的头脑中,构成了他们思考一切问题的思维定式,“从笛卡尔到牛顿,从霍布斯到拉美特利,机器隐喻统治着早期现代的心灵,不仅物质宇宙,而且社会、动物,甚至人类都被视作机器的不同种类,而缺乏任何的生命冲动。”[23]例如斯宾诺莎夸口道:“我将以同样精确的方式,像思考线、面和立体那样思考人类的活动和激情。”拉美特利宣称:“让我们勇敢地得出结论,人仅是一台机器,同时整个世界只有一种杂撑变形着的物质。”这种机械化的世界图景所带来的结果是容易想见的——世界对人不再有任何神秘感,人类对自然不再存有敬畏之情。进而,由于人本身也是机器,对人本身的尊重也在事实上被扭曲了,高尚的德行也不再能引起敬佩,自我境界的提升是没有意义的,人们追求的只有物质上的成就——发掘、占有和征服。
在这样一幅冷冰冰的世界图景下,人类知识的力量似乎是无限地膨胀了,而人类本身却变得无限的渺小了!通过数学计算,人类似乎能够理解整个宇宙的一切,却比任何时候都不清楚自己作为人存在的意义所在,人本身反倒成为了人的知识的奴隶。康德所面对的问题,不单单是要“要把科学知识从怀疑主义中拯救出来”,还要将道德、信仰、价值和意义从虚无主义中拯救出来!
于是,康德一方面“以其‘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庄严宣告,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自由。”[24],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限制知识的疆界,让人类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
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而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也就是没有纯粹理性批判就会在形而上学中生长的那种成见,是一切阻碍道德的无信仰的真正根源,这种无信仰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独断的。[BXXX]
“诚实而勇敢地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也许会是哲学变得更加困难和危险,但这恰恰是维护人类生命之有意义性的最好方式(如果不是唯一方式的话)”[25]
人们重视的往往是康德哲学中“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高傲,却经常忽略康德在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更强调了人必须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科学不可能穷尽自然、人不可能主宰自然,哲学家也不可能垄断知识——这些是康德哲学给我们留下的更重要的提示。
“康德哲学的一个决定性的意义是,它坚持认为存在着人类必然无法认知的领域,这使哲学家保持了谦卑。” [26]
即使康德本人多次骄傲地宣称,“他的体系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哲学家”。然而,康德留给人们更重要的暗示却不是哲学的傲慢,而是相反——
……然而,你真的盼望要有这样一种涉及到一切人类的、应当超越普通知性而只由哲学家揭示给你的知识吗?你所责备的这一点,正好是前述主张的正确性的最好证明,因为这揭示出人们一开始不能预见到的事,即大自然在人们无区别地关切的事情中,并没有在分配他们的禀赋上有什么偏心的过程,而最高的哲学在人类本性的根本目的方面,除了人类本性已赋予哪怕最普通的知性的那种指导作用以外,也不能带来更多东西。[A831 B859]
康德告诉我们,哲学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它能让我们的认识水平高于常人,甚至让我们的认识水平无限地膨胀,而恰恰在于哲学能向我们展示认知的局限,从而使我们谦卑。“遗憾的是,康德之后的许多哲学家都拒绝接受它的体系的这个重要暗示。相反,过去两百多年的形而上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试图回避这一令人痛苦的暗示(只有做到谦卑,才能成为好的哲学家)的种种努力的历史。”[27]
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也没有忘记告诫人们哲学的谦卑,在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康德提醒道“因此,形而上学的物体学说既不能停留于有条件者那里,又不能理解无条件者。当它激励求知者去把握一切条件的绝对整体时,在它那里省下来要做的没有别的,只有从对象那里回复到自身,不是为了研究和规定事物的最后边界,而是为了研究和规定自己固有的、自己所凭借的能力的最后边界。”[28]
那么,限定了知识的界限是否意味着缩小了知识的运用空间呢?康德指出:“粗略地浏览一下这部著作,人们会以为,他的用处总不过是消极的,就是永远不要冒险凭借思辩理性去超越经验的界限”[BXXIV-BXXV],康德进一步指出,一旦不对思辨理性加以任何限制,“后果不是扩展了我们的理性运用,而是缩小了它”因为思辨理性的滥用会威胁和排斥了那“纯粹的(实践的)理性运用”,即成为纯粹理性那一个“完全必要的实践运用(道德运用)”的障碍物。正如警察的用处是积极的而并非消极的,对思辨理性的限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知识是否有其限度的问题上,现代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们也大都会同意康德的意见,
费曼说道:“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是处在绝对错误和绝对真理之间的某个刻度上,而不会处于这一端或那一端。我相信,接受不确定性这个观念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为科学,也为其他的事情;我相信,承认自己的无知有重大意义。”[29]
即便是一直执着于发现一条旨在涵盖宇宙一切物理法则的“大统一理论”的霍金,在2002年8月17日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上终于也不得不承认,“在物理学领域,很可能存在类似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规律,因此建立一个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30]
爱因斯坦更是明确地指出——“但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科学探索)里胜利前进中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而这种庄严的理性由于其极度的深奥,对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31]
北京大学哲学系
胡翌霖
00423019
2005年11月10日
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成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
主要参考书目
[美]庞思奋/著:《哲学之树》,翟鹏霄/译,王凌云/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德]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德]康德/著:《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杨祖陶 邓晓芒/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美]加勒特·汤姆森/著:《康德》,赵成文 腾晓冰 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9月
邓晓芒/著:《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美]费恩曼 莱顿 桑兹/著:《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卷)》,郑永令 华宏鸣 吴子仪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斯蒂芬·霍金/著:《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郑亦明 葛凯乐/译,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4年1月
史蒂芬·霍金/著:《果壳中的宇宙》,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月
江晓原 钮卫星/编著:《人之上升——科学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美]R·P·费曼/著:《物理定律的本性》,关洪/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2月
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录》,许良英 刘明/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P268 纯批A35B51 时间和空间……只是“我们人类直观的主观纯形式”
纯批A34B50 时空是“所有一切现象的先天的、形式的条件”
P273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286页
P273 哥白尼以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的一个意义在于破除了人类是宇宙中心的幻觉,康德在哲学界发起的“哥白尼革命”却试图重新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在这里,先验哲学与自然哲学的分歧已见端倪。
////——人们重视的往往是康德哲学中“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高傲,却经常忽略康德在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更强调了人必须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科学不可能穷尽自然、人不可能主宰自然,哲学家也不可能垄断知识——这些是康德哲学给我们留下的更重要的提示。
《康德》,[美]加勒特·汤姆森/著 赵成文 腾晓冰 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9月
P1 康德……目的是要把科学知识从怀疑主义中拯救出来,并且显示为什么形而上学注定要失败。
P13感性或知性单独对于经验都是不充分的。“直观无概念则盲,概念无直观则空。”这正是康德的理论如何既超越经验论又超越唯理论之所在。
P22-P23如果某物根据类比和一些存在的知觉向联结,它就是存在的(A225)
P25 康德反对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自己的观念,他认为我们直接感知到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时空中的对象。
P26 客观性论题:世界由时空中的对象组成,这些对象未被感知,并且独立于感知者而存在。 先验观念论论题:由时空中的对象组成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先验理想。 两个命题对于第一批判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它们看起来非常不一致。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能把我们正确地带到这一批判的中心,它显示出康德洞见的奇异深邃。
P31 断言世界的形式取决于任何可能经验的形式,并没有使世界依赖于感知者或知觉。
////——对象的“形式”与对象的“存在”的区分。
P31 康德自称是一个经验的实在论者,他认为时空对象是实在的。它们是客观实在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我们。
P41 康德所主张的是,客观时间通过因果关系得以可能。………………原因—结果使在前—在后成为可能。时间的方向乃是基于因果关系不可逆和不对称得本质得以可能。
P43 康德坚持具体的因果法则必须在经验中发现,即使我们能够知道哪个先天法则,即所有事物的确都有一个原因。
P46 物理法则不是经验的先天综合必要条件,但它们也不是经验的个别归纳概括。它们处于中间的地位,既有经验的也有先天的要素。
P48-49自然界的统一要求时空的统一,如果空间或时间的一部分与其他任一部分没有一个确定的空间的或时间的关系,时空就不会具有统一性。在第三类比中,康德认为既然时空不能被知觉到,它们的统一必须通过其内容的统一来获知。换言之,时空的统一必须通过对象间的因果相互作用来表现。
P52非欧几何的历史发展并没有反对康德的理论,(////——恰恰是体现了康德思想的深邃)康德否认欧式问题在于,康德认为空间为欧氏的乃是先天的真理。而事实上,空间为非欧氏的是一经验的真理。
P55 康德既不同意绝对时空也不同意关系时空的看法。他在莱布尼茨和牛顿之间找到自己的立场。
P57 他说空间是外直观的先天形式,而时间是内直观的先天形式。
P63 康德的补救是表明物质概念怎样无需求助于绝对空间就找到其适用,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旨在表明物理学描述客观世界是如何可能的。
P68 (关于因果法则)在纯粹先天与严格经验之间存在的中间的立场。
P69 对强调康德对牛顿的拒斥是很重要的。这导致他去为核心的物理概念寻求更具操作性的定义。这种观念在现代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为同时性寻求一个可操作的定义得需要,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的关键因素。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德]伊蔓努尔·康德/著 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译序
P5-P6 他对“绝对事件”的否定也是不彻底的,在将它从现实的经验中(从现象中)排除掉以后,他又让它作为一个“理念”来指导人们的科学研究。////——这恰恰是康德思想的深刻处!
P6 康德正是通过自己的不可知论(在否定方面)和人本主义(在肯定方面)突破了那看起来如此严整划一的牛顿体系,甚至在某些地方预示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端倪。
P11 康德以其“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庄严宣告,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自由。
正文
P9 一种理智的自然学说,只有作为其基础的自然法则被理解为先天的,而不仅仅是经验的法则时,才有资格叫做自然科学。
P10 每一位数学物理学家都完全少不了形而上学原则。
P11 从经常有形而上学和数学的构造在其中交互影响的自然科学的纯粹部分(physics generalis,一般物理学)中,把前一种构想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这些概念的构想原则、也就是把一个数学的自然学说本身的可能性原则、也就是把一个数学的自然学说本身的可能性原则呈现在一个系统中,这是有必要的。
P12 这种形而上学的物体学说只要总是在扩展,总是在作完满的阐述,哪怕到底还没有因此而产生出真正伟大的成果,我也相信它。
P13 因此,物质概念必定会通过上述所有四种知性概念的功能(在四大部分中)来实现。(量、质、关系、模态)
P15 所以自然科学通常就是一种或者纯粹的、或者应用的运动学说。
P25 物质是在空间中的运动物。那自身是运动着的空间称之为物质的空间,或者也叫作相对的空间,一切运动最终必须在其中设想(因而自身是绝对不动)的那个空间称之为纯粹的空间,或者也叫做绝对的空间。
P26-27 在一切经验中都必须有某物被感觉到,这就是感性直观的现实,所以空间(在其中我们应当用经验去把握运动)也必须被描述为可感觉到的,即必须用可以被感觉到的东西来描述;这个空间作为经验的一切对象的总括,并且本身作为一个经验客体,就叫做经验性的空间。但这个空间作为物质性的东西是自身运动的。然而,一个运动的空间,如果其运动要能被知觉到,又要以它在其中运动的另一个扩大的物质性空间为前提,那么这个物质性空间同样也要再以另一个为前提,由此类推,直至无穷。 所以,一切作为经验对象的运动都只是相对的;运动在其中被知觉到那个空间是相对的空间……
P27-28 绝对空间本身就什么也不是,更不是客体,而只是意味着我除了被给予的空间之外任何时候都可以设想的任何一个另外的相对空间。我只是使它作为一个包含一切被给予空间的东西,作为在其中我以把一切被给予空间看作运动的空间的东西,并越过一切被给予空间向无限突进。由于我只是在思想中拥有这个虽然仍是物质性的但却扩展着的空间。对描画出这种空间的物质什么也不知道,于是我就抽调了物质,这样空间就像一个纯粹的、非经验性的和绝对的空间那样被想象。我可以将它与仍和一个经验性的空间相比较,并在其中将经验性的空间想象为运动的,因而它永远被看作是不动的。使这一绝对空间成为现实的东西。就意味着把我可以用每个包括于其中的经验性空间与之相比的任一空间的逻辑普遍性,混杂进现实范围内的物理普遍性之中,并误解理性的理念。
P40 绝对空间对一切可能的经验来说都是无。
P41 但在这里我把一切运动都设定为直线运动。因为谈到曲线运动,由于它并非在一切方面都相等,不论我们是否有权把物体看作运动的(例如地球一天的自转),把周围的空间(星空)看作静止的,因此它在效果上就要特殊地对待。
P190 空的空间根本不是属于事物的实存的东西,而只是属于概念的规定性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空的空间并不实存。
P194(最后一句)因此,形而上学的物体学说既不能停留于有条件者那里,又不能理解无条件者。当它激励求知者去把握一切条件的绝对整体时,在它那里省下来要做的没有别的,只有从对象那里回复到自身,不是为了研究和规定事物的最后边界,而是为了研究和规定自己固有的、自己所凭借的能力的最后边界。
《康德哲学讲演录》邓晓芒/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P11 科学知识实际上是主观的产物,使主观建立起来的,所以客观的东西也是主观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客观的。
P12 知识体系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不在于反映了外在的对象,那个对象不是认识的对象,但知识之网所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毕竟符合于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对象和对象观念。…………康德和休谟有一点区别,休谟认为物自体是否存在也不可知,但康德认为物自体还是存在的,但不可认识。
P15 这就是康德在认识论里的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把主体和客体的观念做了一个颠倒,不是主体符合客体,而是主体建立起客体,客体符合主体,这就为科学知识找到了新的基础。
P22 我们认为知识有两个层次:一是感性知识,一是理性知识。其实这是同一种知识的不同层面,感性知识…………康德认为任何一种知识都同时具有这两个层次,缺了一个层次,都不成其为知识。
P68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像一个蓄水池,所有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卷)》,[美]费恩曼 莱顿 桑兹/著,郑永令 华宏鸣 吴子仪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P168 当这种观念批露于世时,在哲学家中引起了很大的骚动,特别是那些“鸡尾酒会哲学家”,他们说:“噢,这很简单,爱因斯坦的理论表明,一切都是相对的!”……“事物有赖于人们的参照系”这个事实就被设想为曾给与现代观念以深刻的影响,人们很可能对此感到不解,因为归根结底,事物依赖于一个人所持的观点这件事是如此简单,为了要发现它,肯定不会有必要到物理学的相对论中去找麻烦,任何一个在街上散布的人肯定都明白,他所看到的一切取决于它的参照系,因为当一个过路人走进他时,他首先看到的是哪个的前面,而后再看到其后面;在据说是源于相对论的大多数哲学中,没有比“一个人从前面看与从后面看不同”这种说法更深刻的了,几位盲人把大象描写成几种不同的样子,这个古老的故事或许是哲学家对相对论所抱有的观点的另一个例子。
////——费曼在这里对那些过于肤浅地理解相对论的哲学家语带嘲讽,我们不要在细节上与费曼咬文嚼字,费曼的讽刺是有一针见血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打破独断论,根本不需要等待爱因斯坦的出现,这项任务在康德纳里早已被更出色地完成了。
《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斯蒂芬·霍金/著,郑亦明 葛凯乐/译,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4年1月
P90虚时间……事件的时间坐标为虚数值的时空称为欧几里德时空,因为其度量始终是正的。………………可以认为,使用虚时间只是为计算出关于实时空答案的一种数学方法——或者说诀窍,然而,其中可能还有比这更多的内容。其实可能是:欧几里得时空是基本概念,而我们看作是时空的指示我们想象中的虚构。
P95 这可能暗示着,所谓的虚时间实际上是基本时间,而我们称为实时间的倒只是我们头脑中的创造。
所以或许我们所说的虚时间实际上倒是更加基本的概念,而我们所说得实时间反倒只是发明来帮助我们描述我们心目中的宇宙概念。但是……科学理论知识我们用来描述我们的观察结果的数学模型。它只存在我们的头脑中,因此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哪一个是真实的,是“实”时间还是“虚”时间?问题只在于那个是更为有用的描述。
P125(边注)霍金在2002年8月17日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上承认,在物理学领域,很可能存在类似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规律,因此建立一个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
《果壳中的宇宙》
P34……如果宇宙的的确确是被创生的,那么为何要再创生之前等待无限久?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为何将要发生的每一件事不早已发生,使得历史早已完结?特别是,为何宇宙尚未到达热平衡,使得万物都具有相同温度? 康德把这个问题称作“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因为它似乎是一个逻辑矛盾,它没有办法解决,但是它只是在牛顿数学模型的框架里提出矛盾。实践在牛顿模型中是一根无限的线,独立于在宇宙中发生的东西…………
////——A507B535 上面对四重二律背反的那些证明并不是骗局,而是根本上就有一个预设,即认为诸现象或把诸现象全都包括在自身内的感官世界就是自在之物本身。
P80 宇宙具有多重历史的思想听起来像是科学幻想,但是他现在被当作科学事实而广被接受。
《人之上升——科学读本》江晓原 钮维兴/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彭加勒:《假设不仅必要,而且合理》:数学量……它是我们在自然界发现的呢,还是我们自己把它引入自然界的呢?……我们希望把每一件事物强行纳入的框架原来是我们自己所构造的,但是我们并不是随意创造它的。可以说,我们是按尺寸制造的,因此我们能够使事实适应它,而不改变事实的基本东西。 我们强加给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框架是空间。几何学的第一批原理从何而来?它们是通过逻辑强加给我们的吗?罗把切夫斯基通过创立非欧几何学证明不是这样。空间是由我们的感官提示的吗?也不是……几何学来自经验吗?进一步的讨论向我们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几何学的第一批原理只不过是约定而已,但是,这些约定不是任意的……
////——认为数学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这是康德的一个创见。
《物理定律的本性》,[美]R·P·费曼/著,关洪/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2月
P2更新进的东西,也许不一定是更现代的。现代科学是精确地按照引力定律发现的统一传统建立起来的。
《大爆炸理论——量子物理与宇宙学》,约翰·格里宾/著,卢炬甫/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P175……宇宙的标准模型,即目前宇宙学的“最佳选择“…… ……但是模型绝不能告诉我们在真是宇宙中必定发生什么。我将给出一个描述,把它作为我们宇宙的历史,这是唯一有条理的方式。但请保持这样的认识,即这个描述实际上只是对一个数学模型宇宙而言,这个模型宇宙与我们今天的宇宙有显著的相似性……
《爱因斯坦文录》,爱因斯坦/著,许良英 刘明/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P67《科学的宗教精神》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宗教感情的人。
P73《科学和宗教》但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科学探索)里胜利前进中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而这种庄严的理性由于其极度的深奥,对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哲学之树》
P70 纯批BXXX “……”——诚实而勇敢地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也许会是哲学变得更加困难和危险,但这恰恰是维护人类生命之有意义性的最好方式(如果不是唯一方式的话)
P 71 康德还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无知(CPR 605~606),我们对经验性事物的偶然无知应该能激励我们超越知识的领域,走向研究哲学的实践目的,即过更好的生活。
《纯批》
P628 A831 B859 ……然而,你真的盼望要有这样一种涉及到一切人类的、应当超越普通知性而只由哲学家揭示给你的知识吗?你所责备的这一点,正好是前述主张的正确性的最好证明,因为这揭示出人们一开始不能预见到的事,即大自然在人们无区别地关切的事情中,并没有在分配他们的禀赋上有什么偏心的过程,而最高的哲学在人类本性的根本目的方面,除了人类本性已赋予哪怕最普通的知性的那种指导作用以外,也不能带来更多东西。
《哲学之树》P72 康德哲学的一个决定性的意义是,它坚持认为存在着人类必然无法认知的领域,这使哲学家保持了谦卑。 ////——即使康德本人多次骄傲地宣称,他的体系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哲学家。
《哲学之树》P73 “A831B859”换言之,哲学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它允许我们骄傲地宣称自己有高于普通人的认识水平,而在于它向我们展示自己所有认知的局限,从而使我们谦卑。 遗憾的是,康德之后的许多哲学家都拒绝接受它的体系的这个重要暗示。相反,过去两百多年的形而上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试图回避这一令人痛苦的暗示(只有做到谦卑,才能成为好的哲学家)的种种努力的历史。
P19 BXXIV-BXXV 但如果人们要问,我们打算凭借由批判所澄清的,但也因此而达到一种持久状态的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给后人留下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财富呢?粗略地浏览一下这部著作,人们会以为,他的用处总不过是消极的,就是永远不要冒险凭借思辩理性去超越经验的界限,二者事实上也是这种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用处。但这个用处马上也会成为积极的,只要我们注意到,思辨理性冒险用来超出其界限的那些原理,若更仔细地考察,其不可避免的后果事实上不是扩展了我们的理性运用,而是缩小了它,因为这些远离现实的威胁着要把它的…………
P22 BXXX 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而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也就是没有纯粹理性批判就会在形而上学中生长的那种成见,是一切阻碍道德的无信仰的真正根源,这种无信仰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独断的。
P413-P414 分清矛盾对立与辩证对立
A503B531如果有人说,每一个物体都要么有香味,要么有臭味,那么就存在第三种情况,即他根本没有味道(根本不发出气味),这样,这两个相互冲突的命题就可以都是假的。
A504B532 因此如果我说:在空间上世界要么是无限的,要么它不是无限的,那么,当前一命题是假的时,它的矛盾对立面“世界不是无限的”就是真的。这一来我就只取消了一个无限的世界,而并没有设定另一个世界即有限的世界。但如果我说的是,世界要么是无限的,要么是有限的,那么这两者就都有可能是假的。因为我在这种对立中不仅仅取消了无限性,并与无限性一道也许取消了世界的整个被分离出来的实存,而且增加…………,就是说,如果世界根本就不是作为自在之物本身,因而在其量上也既不应当是作为无限的也不应当是作为有限的被给予出来的话。
A505B533 如果这个世界任何时候都是有条件的,那么它就永远也不会整个地被给予,因而世界就绝不是无条件的整体,所以也不是作为这样一个整体,既不以无限的量,也不以有限的量实存。
A507B535 上面对四重二律背反的那些证明并不是骗局,而是根本上就有一个预设,即认为诸现象或把诸现象全都包括在自身内的感官世界就是自在之物本身。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杨祖陶 邓晓芒/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P328 将纯粹理性的宇宙论理念视为仅仅是一些“调节性“的原则,而不是“构成性“原则。
P330换言之,在运用纯粹理性的调节性原则时,我们“仿佛”是在规定物自体那样使用它们,实际上却只不过实现了促进我们在经验领域内不断探求的效果。
P97康德则通过对时空的分析,第一次为真正的科学知识确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既突出了科学知识一定要由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对象,同时又强调这样的知识一定具有普遍必然性或客观实在性(在康德的意义上)。从此自然科学摆脱了旧的形而上学和怀疑论的纠缠,在认识论上找到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路标,走上了充满信心又不失谨慎的征途,这是近代科学思想脱离盲目性,达到自觉的一个标志。
P98-P99 康德时空学说的根本性的局限和错误。 一、康德把时空完全看作人们主观中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从这种先验主义出发,他对数学和感性知识的一切“客观性“的论证完全是主观的,他对数学和感性知识的一切“客观性”的论证完全是主观的,他限制这些知识的有效性在主观“现象”之中,而否认它们有超出现象界把握客观本质(物自体)的一切可能,以便最终为信仰主义保留一席之地。就此而言,这种理论对科学的健康发展又产生了有害的和消极的影响。 二、康德把牛顿的绝对时空框架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搬到人的主观先天能力中来。却并没有改变这一框架的“绝对”的性质,这就使康德时空学说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大了很大的折扣。既然时空一开始就以“平直的”、欧几里德的方式现成地作为“先天直观形式”存在于人心中,…………,但现代物理学的时空理论认为,欧几里德空间只不过是宇宙间一切可能的空间的一种特殊形式或极限形式……
[①]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68页
[②] 同上 第30页
[③] 例如在2002年8月13日的弦理论国际会议《M理论宇宙学》演讲的开篇词。
[④] 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⑤] 笔者使用邓晓芒/译 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下文凡是引自《纯粹理性批判》的原文一律以“[A507 B535]”(表示A版507页,B版535页)的方式在正文里直接标注在原版的出处。
[⑥]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⑦] [美]R•P•费曼/著:《物理定律的本性》,关洪/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⑧] [美]费恩曼 莱顿 桑兹:《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卷)》,郑永令 华宏鸣 吴子仪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⑨]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⑩] 同上,第190页
[11] 同上,第25页
[12] 杨祖陶 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8-99页
[13] [美]加勒特•汤姆森:《康德》,赵成文 腾晓冰 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2页
[14]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15] 同上,第40页
[16] [美]加勒特•汤姆森:《康德》,赵成文 腾晓冰 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第1页
[17] 斯蒂芬•霍金:《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郑亦明 葛凯乐/译,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18] 同上,第95页
[19]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0] 同上,第10页
[21] 彭加勒:《假设不仅必要,而且合理》见江晓原 钮卫星/编著:《人之上升——科学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23] [美]斯蒂芬•贝斯特 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24]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译序,第11页
[25] [美]庞思奋:《哲学之树》,翟鹏霄/译,王凌云/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26] 同上,第72页
[27] 同上,第73页
[28]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29] 费曼: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见[R·P·费曼:《发现的乐趣》,张郁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30] 斯蒂芬•霍金:《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郑亦明 葛凯乐/译,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边注
[31] 爱因斯坦:《科学和宗教》载于《爱因斯坦文录》,许良英 刘明/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对“康德vs霍金”一文的说明
EPR 发表于 10 December 2005 18:08:38
这篇论文写得比较仓促,几乎是在整理读书笔记后顺着思路一气呵成的,因此从结构安排上似乎不太清晰,没有做好分段。
但总体思路是连贯的:开头第一句是引用了邓晓芒先生在《康德哲学讲演录》中顺口提到的一段话,从而引出了下文的讨论。在后文的讨论中,我主要是围绕了霍金、邓晓芒和杨祖陶先生、赵敦华老师对康德的几条评述引出的讨论,试图突现康德的高明。同是引用霍金、费曼、彭加勒、爱因斯坦等现代的大科学家与康德相呼应;最后重点强调了康德哲学“谦卑”的意义,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则是为康德的科学观做辩护。
之所以取题康德的时空与霍金的宇宙,是因为霍金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代表人物(“霍金的宇宙”还是一本书的名字),而且正文的缘起即是邓晓芒先生对康德的提及,因此取了这个有点哗众取宠的标题。只看这一标题,或许会以为我想要用现代宇宙观的新成果去印证康德的预言,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恰恰是我要反对的,因为康德的时空观既没有做出什么科学论断,更没有提出什么科学预言(他的星云说则属于另一类的贡献),甚至也不是指出了什么科学悖论(二律背反不是提出了问题,而恰恰是解决了问题)。康德探讨的是科学知识的根本基础的问题,康德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保证了真知识得以可能——避免了过深地陷入怀疑主义的泥潭,同时也明确了知识的疆界和限度——避免了人类过分地狂妄自大或者堕落于虚无主义的深渊。
顺便说一下,对比康德的先验论和彭加勒的约定说是很有意思的,这两套理论有极相似的模样,却也是极为不同的,以至于爱因斯坦更倾向于约定说而不喜欢先验论(不过爱因斯坦在晚年的思想又有所变化)。这篇“康德vs霍金“只是一个过渡产品,我最终想写得是“康德vs彭加勒”,不过在此之前还有康德和彭加勒的一打书等着我读,希望我康德论文的完成体可以在一年之内脱稿。
2005年12月10日
最新评论
栖凰 10 December 2005 23:22:07
赵敦华的名字打错了,人名最好改正过来。还是一如既往地赞你的态度。
“消灭封建迷信”之缺憾《创世纪》中智慧果关于人之根本的寓意
One comment
Keyu Liu5年 ago
创生之前没有时间,哪有无线久之说。
REPLY
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是,有没有绝对的谬误呢?(及其补充)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是,有没有绝对的谬误呢?(及其补充)
科学
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是,有没有绝对的谬误呢?(及其补充)
2005年12月3日 真理
费曼指出:“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是处在绝对错误和绝对真理之间的某个刻度上,而不会处于这一端或那一端。”[①]
我们较容易理解: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科学理论,但是,有没有绝对的谬误呢?那些被“否证”了的科学理论就该是绝对的错误了吧?为什么费曼会说没有绝对的错误呢?
我们来举一个科学理论的例子——“地心说”。显然,地心说在今天被公认是“错误”的理论,那么,这种“错误”是绝对的吗?
事实上,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说在解释天体运行方面从未有过什么致命的漏洞,地心说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本轮”和“均轮”将天体运行的理论轨道设计得与实际观测相接近,且确实能够达到相当的精确度。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革命性地调换了地球和太阳的位置,然而由于其理论中设计得轨道仍是圆形的,与实际观测仍有相当的误差,为了减少偏差,哥白尼的体系中仍要加入本轮-均轮,而在当时其卓越之处只不过是相比地心说而言将本轮-均轮的数目大幅消减了而已。知道开普勒巴哥白尼体系中的圆形轨道换成了椭圆,才算是把本轮和均轮弃用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通常会说:哥白尼体系比地心说更接近真理;开普勒体系比哥白尼体系又更接近了真理呢?或者说十几个本轮-均轮的体系为什么要比百来个本轮-均轮的体系来得好?为什么抛弃了本轮-均轮的体系又更好呢?如果你的回答是:“哪种理论更符合事实,哪种理论就更接近真理。”——那是说不通的!因为哥白尼用十几个本轮-均轮的体系并不见得比以往地心说体系精确。即便是在现代,相信只要借助一台计算机,设计出一套或许包含上千个本轮-均轮的地心说体系来与实际观测取得高度的一致绝不困难。那么,同样是符合客观的观测,又同样可以经受“实践检验”的两种理论——一是基于引力定律得椭圆轨道模型,一是基于本轮-均轮的圆形轨道地心说模型——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前者为真理、后者为谬误呢?
答案应当是,也只能是——因为前者更简洁!一条“F=Gm1m2/r2 ”的式子显然比几千个本轮-均轮更简洁。即便你或许还不愿承认,我们相信这套理论,仅仅是因为我们相信“真理一定是简洁的”!
为什么简洁的理论“更像是”真理?这只能是我们的某种信念罢了。就像地心说的拥护者以及哥白尼共同的信念——“圆形是最完满的”,因此一定要使轨道成为圆形;而地心说俄拥护者的信念是——“地球一定在宇宙的中心”……“简洁”、“圆”、“地球在中心”等等,都是人们关于“真理应当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的不同信念罢了,围绕着任何一种信念来搭建科学理论,都可能精确地和实验相契合,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宣称“简洁”是最根本的要求?这永远只能是一种信念,永远也不可能被实证。真理本身,就是某种信仰的东西。
2005年12月3日
[①] 费曼: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见R·P·费曼:《发现的乐趣》,张郁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最新评论
栖凰 4 December 2005 00:34:02
有很多地方我暂且存疑,例如人们是因为坚信“真理一定是简洁的”所以信服日心说和开普勒体系,我不是很懂,且待方家评说。不过最后的结论,真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信仰,这我是愿意承认的,还是维特根斯坦的那句话:对于我们不知道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但我想,我们要什么样的沉默,是丧失思考的漠视,任由“专家”们评说?绝非如此。要睡了,就写这么多吧,你的博客越来越好了,让我有留言的冲动,呵呵。
对“有没有绝对的谬误”一文的补充
EPR 发表于 6 December 2005 15:49:44
首先加一个注释:事实上,对地心说的修正方法比一般人想象更精巧,托勒密除了使用本轮-均轮模型外,还结合了“偏心圆模型”与“对分圆模型”,从而只要为每个行星对模型作适当的修改,就能以匀速圆周运动“极其成功地预见行星的视位置”[①]。前文我宣称我们相信某条科学理论为真理“仅仅是出于简洁”,单就这句话本身看当然是说得不够全面的,人们要接受一条科学理论,显然还会有更多的原因。结合上下文看,我想要说得是,当同样是符合实验观测并同样能做出经受检验的预见时,我们总是倾向于香港新更简洁的理论。
事实上,我们从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永远是有限的、离散的——我们能观察某物在1℃时的性状、在2℃时的性状、在1.5℃、在1.05℃、在1.005℃时的性状等等,然而我们却永远无法观测到哪怕是从1.0001℃到1.0002℃之间的所有情况,因为再小的一段区间,都不是离散的而是连续的,即是包含了无限多的情况。附带提醒注意的是,不要以为将某物从1℃加热到2℃就算是在一段连续的区间内观测了,因为考察一个物体在某恒温环境下的性状不能使用一个变温操作的试验代替;而即便是在连续变化的温度下,你也无法提取出无限的数据,你能够采集记录数据的次数总是有限的。
我们从有限的信息中“归纳”出科学真理的方式,有点像小学生坐“找规律填数”的智力题——2,4,6,8,___,……第五位应该填什么呢?10?一个小学生在横线上填上“10”,这道题便是答对了,但这类题不可能出现在给中学生的试卷上,因为许多中学生都已知道——在横线上可以填上任何数!小学生找到的规律是:第i位上是第i个正偶数,即规律是xi=2i,但一个中学生会问:为什么不是xi=3i4-40i3+180i2-303i+162或者15i4-200i3+900i2-1523i+810?为什么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10是正确的答案而如果我填上22却会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你或许会说:xi=2i那么简单明了、一眼就看出来的事情干嘛搞得那么复杂?但是“简洁”是你的信仰罢了,而假设我不在乎规律是否繁琐,我相信和在意的是这则规律一定与i的四次方有某种关联,那么我便可以在同样的数据下,归纳出另一套同样契合的规律来——尽管我的方法看起来费劲了许多,但是我并不在乎,关键是我的理论中有i4的存在,这才是我的信念!科学理论的建立当然比“找规律填数”复杂得多,但同样是基于有限的数据的归纳,你相信真理的简洁,而我千方百计要在理论中加入“地球在宇宙中心”或者“存在一个干预世界的上帝”之类的信念,你凭什么能指责我为错误呢?
当然,科学真理不仅是要符合已有的实验,所谓“实践检验真理”,其实是相当关键的,人们相信某条科学理论,除了其必须符合实验数据,以及额外的关于“简洁”的信念外,还有一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即“预言”。科学理论除了要解释已有的数据外,一般还需要能够提出“预言”,比如一条理论预言x5=10,另一条预言x5=22,而当我们获得x5的确切信息为10时,第一条理论的可信度就被极大地增强了,这样的理论才可能有资格被称作实证的真理,这样才构成了一条科学理论从产生到确立的整个流程。但这也并不能动摇我“真理从根本上是某种信仰”的结论。首先,预言的成功仍不足以将有限的观测推广到无限,几百年来牛顿体系一直都能够成功地预言,但还是出现了问题;其次,预言失败的理论也不必然代表一夜间从真理变成了谬误:比如牛顿体系,在某些极端情境下的实效并不妨碍它在一般情境下仍然作为一条近似的真理;第三,有些科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解释以往的现象而不强调做出预言、或者它做出的预言是难以检验的,比如进化论,夸克理论等等;最后,理论可以通过自我修补来迎合新的情况,比如增加一个以前没有考虑到的新变量或新参数,而不必动摇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例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模型原本包含了一个“宇宙常数”以使得宇宙保持静止,后来随着红移现象等新发现,爱因斯坦在其宇宙模型中去除了宇宙常数,而新近由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等更新的观测,科学家们又在考虑在宇宙模型中重新引入这个宇宙常数……是否引入宇宙常数、宇宙常数的数值为多少,并不是爱因斯坦宇宙模型的核心,我们可以在不推翻整个原理论的前提下,通过添置和调整宇宙常数的数值来迎合我们对宇宙现状的实际观测。在量子理论等其它科学理论中,类似的技巧也不罕见。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允许地心说体系通过添置均轮等技巧而维护其原有的理论框架呢? 2005年12月6日
[①] 参考[美]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原版P104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版中文版第108页
最新评论
栖凰 6 December 2005 22:27:14
关于真理和简洁的问题,我有点看懂了
“有没有绝对的谬误”一文补充再补充(答杨)
EPR 发表于 15 December 2005 19:28:46
关于库恩的范式我是知道的,不过我尚未细读库恩的一手文献,因此不好谈。而且,库恩着重于谈论的是科学(作为一项活动)的本性,而我谈的是科学真理的本性,引用科学史的发展情况只是为了举些例子更好地表达我的探讨。
关于我的结论,我说真理“真理从根本上是某种信仰”,并不是说“因为我相信,它就是真的”,这两种表述的意味是截然不同的。我说真理是“某种”信仰,那当然是有条件的,决不是说随便一个“信仰”就能成为真理了,还有其它许多种类的信仰,有迷信、有宗教的信仰、有个人人生的信仰等等,当然那些信仰都不能成为“科学真理”;另外,我说真理“从根本上说”是信仰,与直接说真理是信仰的意味也是大有不同的。打个比方说:我们说这张桌子“从根本上说”是一堆原子的聚合,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在“一堆原子”中就能理解桌子的性质了,“桌子”显然比“一堆原子”包含更不同的东西。科学真理除了作为本源的“信仰”外,实证、求知、数理方法、预言等等要素都是极关键的,而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反倒感觉不到科学具备“信仰”的任何性质了,就像我们从一张桌子上再难以体会出那原是一堆原子。
我要强调真理的信仰性是有用意的,那是要防止科学过分的傲慢——我指出科学与道德、宗教甚至迷信一样,都是信仰的某种形式罢了,科学没有资格凌驾于道德或宗教之上指手画脚!
打破科学的傲慢并不会否定科学的高贵,就像当我们从进化论了解到人与动物本源上是一致的,可以令人类减少傲慢的情绪,但人类仍可以也需要保持对“自己与动物不同”的认识。同样地,我指出了科学的“信仰性”,并非否定了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在保证科学真理的客观性这方面,康德就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当代的科学哲学也能给出各种有意义的讨论。总而言之,说科学真理在根本上具信仰性,仍然要保证科学真理的“客观性”这一必不可少的特点。
2005年12月15日
对“有没有绝对的谬误”一文的补充再补充又补充
EPR 发表于 24 December 2005 11:50:54
感谢虫哥给我的提示,不过希望大家尽量与我笔聊……
虫哥提醒我谈真理注意分辨“永恒真理”、“客观真理”和“普遍真理”(……事实上那时月黑风高的,没仔细听=_=)
我想我可以返回到最初的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去,为我的叙述再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以下的补充只是在虫哥的启发下联想到的,却不是针对虫哥提出的问题:我最初的标题是:“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是,有没有绝对的谬误呢?”——好长的标题啊……但虽然冗长,却是较明白地写出了我文章所围绕的问题。要注意一下三点,首先,我谈论的“真理”是限定在“科学真理”的范围内,至于数理逻辑的先天真理(如2+2=4、勾股定理等)及道德伦理的普遍真理(如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伦理规范应当有普适性等)之类,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
其次,我的讨论一开始就预设了这样一条认识——“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而我的讨论是要进一步打破科学真理的霸道,指出科学真理在核心处包含信仰性,我们不仅不能霸道地独断某理论为绝对真理,也不宜独断地指摘某理论为绝对谬误,我强调科学家的谦卑。但是,对“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这一结论我并没有展开论证,我只是在文章开头时就说“我们较容易理解……”,事实上,如果读者首先就能不承认这一条的话,我下面的展开论述对他而言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我的标题是一个疑问句,表明我的论证并不是充分的,当然这本身也并非论文,这篇文章的意义不在于论证某个观点,而在于启发性地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科学有没有绝对的谬误?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而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展开了一些初步的、有益的探讨,这才是我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
另外,虫哥还提示我“人为自然立法”的涵义。其实,我前一篇补充中提到过这层意思——“我指出了科学的信仰性,并非否定了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在保证科学真理的客观性这方面,康德就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那里我提到的康德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是指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洞见,将真理所需符合的对象从客观的本体事物转变为主观的先验范畴,绝不是用主观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而恰恰是有效地维护了真理的客观性。但这方面的论述在这里就暂不展开了。
2005年12月24日
我想造的是一座园林“消灭封建迷信”之缺憾
星座、复活节岛和科普的困境
Home 随笔 科学 星座、复活节岛和科普的困境
科学
星座、复活节岛和科普的困境
2005年7月31日 普及
星座、复活节岛和科普的困境
在放假回上海的火车上和邻座的几个年轻人聊天,谈到星座时,一位大哥说到他是“最糟的那个星座”,原来他和我一样,是天蝎座的……哎呀,赶在在这个时候出生我也没法子啊……
事实上,我一直说我对星座很没兴趣,以我这个兴趣广泛的人而言,“没兴趣”基本与“讨厌”等价。不过说我讨厌星座是不确切的,我从小就对星空有着特别的感情,我一直难忘四年级时参观格致中学天文台时的激动。我坚持认为:星空永远是神秘的和令人敬畏的,并且不断地给予人类智慧与启迪。然而,太阳征兆占星术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小时候也看过星座方面的书——圣斗士热播那会儿就开始看了,我承认,星座有时确实很灵,即便是现在的我,读着关于天蝎座性格的描述还会觉得非常灵验,与我非常贴合,更何况年幼无知的时候,会被星座的神奇而吸引也是很自然的事。
事实上,多一点理性的思考不难发现个中奥妙,试着读一下别的星座的描述,假设你其实是那个星座的(这种假想可能有些难度),我发现,另一种星座的性格与我往往也十分贴切!道理很简单,因为对各星座的描述大多是一些人们普遍具有的特点(只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罢了)。即便是比如执著和随意、沉稳与冲动、热情与冷酷等等相反的性格也从来不是矛盾的,它们往往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只是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视角下的表现可能不同而已。
如果认为星座的灵验仅仅是靠玩弄文字游戏这么简单,就过于小看它的神奇了。许多性格固然是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但毕竟是有显与隐、深与浅的区别,考虑到这些差异,星座看起来还经常是比较灵验的,这是为什么?起作用的当然不是占星术,我认为,这里的问题与心理学有关——首先,刚才说过,各星座性格的描述往往都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于是,如果一个没有足够的思辩怀疑精神的年轻人读了对自己星座的“分析”,便会不由地比照出自己性格与星座分析的贴合处,而当他知道了另一个朋友的星座时,当然也会尝试将对方的行为与他的星座分析做一番对照,结果,往往就会与我当年翻看星座书时那样,觉得十分灵验——当然,或许换另一种星座来比对依旧会很灵验,但一般的年轻人很少会那样想。关键的还在后头:当我认为星座中讲的很灵验时,或者只是认为有点灵验,甚至仍然在口头上拒绝承认其灵验时,那些星座的描述事实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我心中留下一些暗示!比方说“忠诚”、“热情”,这些明显是好词儿,我当然会欣然接受;比方说“挑剔”、“占有欲”、 “爱炫耀”之类的词儿听上去不总是很好,但事实上也是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具有着的,而如果星座告诉你颇有“占有欲”时,你当然会做一下自我检查;然后很自然地会发现自己的确在许多情境中表现得很有“占有欲”(其实很正常,从来都没有占有欲才怪呢);于是便很自然地相信了星座(“将信将疑”与“相信”在产生心理暗示的意义上差不多是等价的);接着,你很容易地就得到了这样的一条暗示:我天生就是会有突出的“占有欲”,这就是我的“天性”(或许你并不会这样轻易地承认,但“将信将疑”与“相信”在产生心理暗示的意义上差不了多少),于是你除了会经常留意到你占有欲的表现外,还会不自觉地纵容自己的占有欲——因为占有欲对我来说很自然、很应该嘛!因为占有欲并不总是个好词儿而产生的羞耻感将消退:那就是我天性的自然流露啊!于是,相信星座的人(包括将信将疑者)常常真的向自己星座的那些性格发展。由于会对星座感兴趣的往往是小孩子和年轻人,他们恰好正处在性格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的年龄,对他们来说,星座确确实实是“信则灵”!至于我们这些完全不信星座或者从未听说星座的人来说,会否因为那些相信星座的人的视角和成见而间接影响到我们性格的变化?这个问题很不好说。不过,在人际交流时受到的影响是没有疑问的——星座除了告诉你个人的性格外,还能提供各个时期的“运势”以及人际交往乃至寻找伴侣方面的许多参考意见!人们在任一个时期中总是好运与坏运并存的,任何两个人的交往也总会有合得来的和合不来的因素存在,容易想象心理暗示在这里的作用——相信星座(包括将信将疑)的人与星座不合的朋友交往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更多地留意那些性格不合的地方,反之亦然。因此即便你不信星座,要和信星座的朋友交往,翻看一下星座书也不是没有好处……
或许你会怀疑,心理暗示真的能起那么大的作用?我们真的那么容易“自欺欺人”、被将信将疑的东西“潜移默化”吗?其实,心理暗示的作用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大!比如美国的某次实验:一个貌似权威的占星术师在向他寄来出生日期等一系列所要求的信息的几百人每个人寄出了一幅星宫图(这些星宫图其实是完全一样的),结果在反馈调查中,94%接受星宫图的参与者以及八成以上受访的参与者的亲戚朋友都表示星宫图十分准确!不要低估了心理暗示的奇妙力量,比如在实验者皮肤上滴一些清水并让他们相信那是一种毒剂,实验者经常会真的得过敏性皮炎!而同样的办法还可能适当帮助某些皮肤病的治疗,比如权威的医生在病人的疣子上涂抹龙胆紫并坚定地担保疣子会在一周内消退,此法对治疗疣子“屡试不爽”……许多巫医神通这类的灵验都可以找到心理学的解释,可叹的是,比起更为神秘奇妙的科学,许多禁不起推敲的神秘现象和特异功能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不过另一方面,在这里我也并非提倡“唯科学主义”,因为许多事情确确实实是“信则灵”的,我们不必对气功、催眠甚至占卜之类的活动一概抹杀,也不必总是刨根问底——因为这些活动当真相被揭穿时必定不再灵验,如果保持其神秘性则确实也会有一些灵验(依靠心理暗示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比如针灸草药一类的治疗法,虽然还搞不清其科学原理,但不代表它是不符合科学的,其有效性是经过无数次试验而证明的,而且也是随时经得起科学检验的——比如取三组病人,一组不吃药、一组吃草药或针灸、第三组吃宣称有疗效的安慰药(比如普通的糖丸),若针灸或吃草药的一组康复状况最好,即便不知道为什么有效,也已经证明了其有效,而那些特异功能、巫医之流总是经不起任何科学的考验的,因而不要与中医相提并论。
由于心理暗示有时的确很有用,而且一些温和的迷信有时也起到公众娱乐的作用,比如星座什么的就成为时下年轻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不必要全盘否定那些。不过我们更应清楚地把握分寸——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放任那些非科学活动的生存?在什么情境下则不得不点破那层窗户纸?过多地纵容迷信和伪科学,甚至是作为知识分子、科学文化精英的人们(比如我们大学生),以及媒体和科普工作者也不能对迷信和伪科学进行冷静的分辨,甚至也加入到伪科学的活动中乃至宣传伪科学的话,是非常有害的!如果知识分子和主流媒体都不知分辨的话,对公众的危害可想而知。现在的知识分子缺乏的并不是科学知识——中学生就可以了解许多牛顿也想不到的科学常识,但是,他们缺乏的是科学的素养,即便是许多科学工作者,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但是却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这里我既是指分辨不清科学与伪科学,不懂得科学的怀疑精神的人,也是指另一些唯科学为尊的科学主义者,我所说的“科学精神”指的是传承自古希腊求真、求善、求美的广义的科学精神,而不是近代西方的工具理性主义。
关于主流媒体对民众理解科学的误导,我想举一个刚刚想到的例子——复活节岛上神秘的巨人像很多人小时候就听说到了,那是一个神秘的岛屿,它与世隔绝,被西方航海家发现时岛上只有2000来个土著,他们没有多高的文明程度,整个复活节岛只有三、四条简陋的小划子,还存在食人习俗,这样一个落后的岛屿,却树立着800余座巨大石像!这些石像是怎样建造的?又样被搬运?怎样被树立起?又为什么被推倒了许多?岛上刻有当地居民并不认识的神秘文字的木片是怎么回事?……好神奇啊,不是吗?这些神秘便很容易地成为了媒体炒作的素材——会不会是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会不会是外星人?……直到最近几天我还在央视的“探索•发现”看到这样的纪录片,直到21世纪初出版的许多《世界未解之谜》之类的书中大多少不了复活节岛的那群石像。但是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复活节岛之谜,据我所知,至少在90年代初出版的书中就能找到合理的解释,那些问题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事实上,那些石像的制作远远不如添油加醋的媒体所宣传的那么困难,使用在当地采石场上发现的石斧(为什么未解之谜纪录中很少提到那些石斧?),即便是最大的一尊石像,20个人花一年工夫也足以完工;而搬运工作,只要利用垫在一排滚木上的木撬,几十个人就可以完成;树立和推倒当然也不是难事,根本不需要借助什么更神秘的未知力量!问题在于,岛上的野蛮人为什么要树立和推倒石像?在只有稀疏灌木的小岛上搬运所需的那么多滚木从哪里来?当然,这些问题也早就有了答案。考古发现,复活节岛上的确存在过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而这个荒岛原来也是一片茂密的亚热带森林,生长着大量可以长到25米高、2米粗,现在已经在岛上灭绝的大棕榈树。而当时在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利用棕榈树制作可以在深海区航行并捕捞海豚的大船、创造出了一个富足的文明社会。石像是他们的一种宗教仪式,而那些木板上刻的“神秘文字”只是记录着他们的祭祀和创生故事(这些文字1996年已经破译)。那么,那样的一个文明为什么会衰亡消逝呢?为什么他们那回到了蛮荒的后代已经记不起自己树立石像的目的了呢?答案也并不神秘——生态破坏!由于富足和繁荣,岛上的人口无节制地增长,为了造船和无休止地树立石像,人们大肆砍伐森林,终于将森林破坏殆尽!森林消失后,大量的海鸟不再光顾、人们也无法制造出海捕捞的大船,复活节岛陷入了饥荒,人们开始互相攻击,推倒其它部落的石像、互相抢夺和屠杀甚至靠食人来获得蛋白质……不停地残杀,岛上的人口急剧下降,原来的宗教和文化无法维持、严重的饥荒使人们退回野蛮,最终变成了西方人发现复活节岛时所看到的状况……这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让人好奇的未解之谜,而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悲剧!复活节岛是一个微缩的人类社会,“地球岛”虽然比复活节岛大得多,但却比复活节岛更加孤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不吸取复活节岛的教训,滥用资源、破坏生态,到头来必定难逃衰亡的命运!讽刺的是,这样一个含义深刻的故事,无论是流行书籍还是电视媒体都少有兴趣来述说!(直到我最近专门找一些生态方面的书籍时才有幸了解,)而这些科学的事实至少是十年前就揭晓的,而为什么直至今日的媒体、网络和流行书籍中还总是对“神秘之岛”津津乐道?揭示生态破坏的真相与炒作神秘奇妙,哪一种做法更有意义?哪一种做法才是负责任的?
的确,揭露无情的真相远远不如炒作“神秘”、“未知”那些东西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而这正是媒体和出版业所追求的。即便是真相早已揭示的事情,还能够面不改色地继续炒作“神秘之岛”,那么那些真相尚未被科学完全揭示的事情呢?可想而知,对那些事情添油加醋、无中生有会更加肆无忌惮了!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媒体总是“不负责任”的,对此我从不抱更多的指望。我要说的是,我们在接受传媒、书本和周围人的影响时,要保持头脑清醒!要分清什么样的是科学的,而哪些东西仅是“娱乐”。什么星座占卜啊、未解之谜啊,纯属娱乐的东西看过只能一笑置之,不可认真!
2005年7月26日
参考书目
《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美]卡尔•萨根/著 李大光/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
《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的手记(续)》[美]刘易斯•托马斯/著 李绍明/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12月
《第三种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美]杰拉德•戴蒙德/著 王道还/译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年5月
《绿色世界史》 [英]克莱夫•庞廷/著 王毅 张学广/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魔鬼出没的世界》[美]卡尔•萨根/著《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著
[转贴]关于“张田勘:磁悬浮,要以科学证据说服公众zz”的相关讨论
Home 随笔 科学 [转贴]关于“张田勘:磁悬浮,要以科学证据说服公众zz”的相关讨论
科学
[转贴]关于“张田勘:磁悬浮,要以科学证据说服公众zz”的相关讨论
2008年1月21日 权利, 法制, 田松, 相对主义, 科学主义, 讨论
http://hps.phil.pku.edu.cn/bbs…
很明显,这个帖子的讨论主要针对田老师(瘦骑士)。叔本华的气势早就过了,现在所展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的气势了,个人感觉类似的争论还是蛮有意思的。尽管这种争论很难走向深刻,但还是比较能暴露出问题的。我有许多表述方式都是首先在类似的争论中出现的,以前是在刘老师、蒋老师的博客上,现在又有BBS这个更好的场地。
一直盼着,也有人到我的博客上来,向我“挑衅”,多有意思啊……
新斋老蒋
张田勘:磁悬浮,要以科学证据说服公众zz
:张田勘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08-1-14 11:15:8
张田勘:磁悬浮,要以科学证据说服公众
要打消公众的疑虑,应该向他们提供科学的证据,说明人们的住所距离磁悬浮多远才是相对安全的,并且在修建中使用统一的标准。
1月12日,上海向西延长磁悬浮线路的沿线小区部分市民聚集在人民广场,表达自己对磁悬浮通过家门口的看法。市民认为,两周前上海市规划局和环保局分别在自己的网站上公示的机场联络线草案和环评报告,并未解决他们在一年前关心的安全环保问题。(1月13日《南方都市报》)
这是继厦门PX项目后,上海公民对自身环境安全的一次大规模的民意表达。
磁悬浮所产生的电磁场对人和生物有害,已经有相当多的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证实。当然,电磁场对健康的危害是有一定条件的,也就是电磁场的能量大小(辐射强度)、人和生物体离辐射源的远近和接受辐射时间的长短。一般而言,电磁场能量通常以辐射源为中心,以传播距离为半径的球面形分布。所以辐射强度与距离平方值成反比。
现在,公众关心的是,距离辐射源多远才是安全的。沿线小区的部分市民希望磁悬浮离自己更远一些,而不是仅有的30米。有关专家曾透露,磁悬浮轨道距小区建筑最近的距离不过30米,这个距离已经略远于上海市环保部门确定的安全距离22.5米。即使如此,一些市民仍然怀疑自己将会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电磁辐射环境里。
市民的怀疑有几个理由。一是政府公开的环保标准不一致。2003年,浦东区政府曾经对磁悬浮距离建筑的距离作规定:轨道两侧一级防护带为50米,二级防护带为100米。在人烟稀少的浦东,50米的一级防护带,全被整整齐齐的绿化覆盖。但在 2007年春天的公示中,龙阳路往西的延长线,在要穿越的淀浦河两岸,50米缩短到了22.5米。
二是,中国的标准与世界标准不一致。上海是从德国引进磁悬浮的,而按照德国试验线路标准,磁悬浮两侧安全距离为500米。
三是,已经有公众反映磁悬浮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2007年1月24日,浦东新区周报曾经刊出一小块文章,反映磁悬浮沿线居民的身体、睡眠,甚至电视都受到了磁悬浮的影响。
四是一些有专业背景的业主认为,变化电磁场(磁悬浮)的强度和地球永磁场的强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可能不一样。
显然,要说服沿线公众,打消他们的疑虑,应该向公众提供科学的证据,尤其是动物或人体伤害试验数据,说明人们的住所距离磁悬浮多远才是相对安全的,并且在修建中使用统一的标准。
而一些市民的要求,例如,希望公示期延长到3月5日;要看到环评报告全本和相关人体安全性试验数据;要求依法召开听证会,邀请媒体参加等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
好在上海规划局和环保局也表示,这次公示的只是一个草案,不排除将来作进一步调整。因此,有理由期待,上海的磁悬浮项目能够像厦门的PX项目一样获得各方都满意的结果。
(张田勘 北京,学者)
[楼 主] | Posted: 17 January 2008 21:52
锈矛劣马瘦骑士
我要是不相信科学呢?凭什么用科学依据来说服我?
[1 楼] | Posted: 18 January 2008 09:21
古雴
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你不相信科学,凭什么说磁悬浮列车会有电磁辐射这种东西?又凭什么说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科学时代以前的“历史依据”告诉我们,隔那么远的一个东西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不是吗?
当然,还是可以设想前科学的争论方式,比如风水。公众疑虑列车将破坏风水,而建设部门则要论证列车没有破坏风水。不过现在的公众疑虑的并不是这个。
用什么来说服你取决于你信的是什么,你信风水,就可以用风水和你说,你信科学,就理应用科学和你说;倘若你什么都不信,那就没辙。
[2 楼] | Posted: 18 January 2008 11:19
新斋老蒋
同意小古同学,“用什么来说服你取决于你信的是什么”,我觉得科学传播的原则之一就应该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张老师的意思是说,有关当局不该一味怪民众反对磁悬浮,不该指责民众科学素养差,你要为磁悬浮辩护应该先拿出科学的根据再说。
我同意张老师的看法。
当然,拿出这些科学依据之后,作为当事者的民众仍然可以不接受科学的依据,仍然可以依据风水来提出反对,要求赔偿等等。(不过,科学时代科学之外的其他说法常常不容易为法律所认可。)但那是后话,现在是当局连科学的证据都没有好好拿出来就开始以科学的权威来拒斥民众的异议了。
小古同学多多帮助反科学文化人提高,好!
[3 楼] | Posted: 18 January 2008 12:47
古雴
“科学时代科学之外的其他说法常常不容易为法律所认可”——这也是很正常的,即便不是科学时代,非主流的所谓“歪理邪说”也不容易为法律所认可。因为法律毕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存在的,而秩序意味着人们要共同生活,多少总必须做出妥协或服从大局。
从思想自由的角度说,我使用什么依据来反对某项建设都可以,但从法律上说,肯定不是怎样说都行。例如我可以搬出一套歪理邪说,说凡是在我家方圆百里之内动土都将损害我的健康,于是乎只要不把我说服,在我方圆百里之内就真的啥都不能搞了?要是每人都弄这样一套歪理邪说,大家就啥都干不了了。这显然不可行。因此我们只能说,在思想上,每个人都是完全自由的,但在权利与义务问题上,不得不向社会环境妥协。而科学是现代社会的主流,风水不是,因此无论在思想的意义上如何多元,在法律实践上始终不可能平等对待。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强调:无论用什么来说服别人,“自圆其说”总是首要的,无论科学还是反科学,不能自圆其说的论证总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在这里公众对磁悬浮的质疑中,前两点针对的就是标准的“不一致”——为什么同一个轨道,这一段的标准是50米而那一段却变成了22.5米?为什么运用着同样的科学和技术,中国的标准与世界标准相差那么多?
——我们可以辩解说,没有什么单一的绝对的超越一切的标准,标准有其边界,标准只是在“当下”有效,而其有效性和适用的范围都是不确定的,因此你问我为什么中国的标准与德国不一样,为什么那段路的标准和这段路不一样,我可以告诉你,你找到了这种标准的一个界限……
这种辩解能令人信服吗?当然不能。因为我们并没有说清楚:究竟使得标准从500米降到50米,从50米降到22.5米的条件是什么?我们既然说不出原来的轨道与延长线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才造成了标准的降低,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任意地改变标准。无论用的是科学论证还是别的什么论证,这种难以自圆其说的任意性,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4 楼] | Posted: 18 January 2008 18:09
锈矛劣马瘦骑士
如果我就是愚昧,我就是不懂科学,也不懂风水,也不能自圆其说,我就是非理性地恐慌,是不是我就没有任何话语权了呢?是不是我就得老老实实第任凭别人折腾了呢?
磁悬浮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公民权利问题。
[5 楼] | Posted: 19 January 2008 19:26
古雴
话语权是一回事,非理性恐慌也没问题,但是,即便是非理性恐慌者也没有权利去折腾别人。
难道说如果说服不了一个非理性主义者,就该任凭他一个人折腾全社会吗?
确实,这是公民权利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因此在思想上,在理论上需要追求多元,随你怎么想怎么说都行,但是到了公民权利问题上,就不能随意了。
磁悬浮问题这里,公民有健康权,生命权,以及知情权等等,所以相关部门需要给出说法。但是凭什么说公民的健康权有可能受到磁悬浮列车的损害呢?要注意,磁悬浮列车不是建在那些居民的家里,不是建在那些居民的私有土地上,而是作为一项公共设施而建造的。一般而言,这种建筑并没有损害公民的财产权。那么公民要主张自己的权益——健康权受到了侵害,也应当有所依据。当然不可能要求公民拿出严密的论据,但是公民提出质疑总是要基于一定的背景,基于一定的语境,而这种背景是能够被公众所理解的——例如这里我们首先认定有电磁波这种东西,而且电磁波有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这是我们讨论的背景,基于这些共识之上,公众提出了质疑,而相关部门需要做出解释。如果毫无共识,毫无背景,毫无共同的语境,根本不可能发生任何争论。而“科学”是这里关于磁悬浮涉及的公民权利(健康权)的相关争论之背景中的一个要素。
当然,在这类问题的争论中并不一定都需要牵扯科学,比如居民可以提出另一种问题:磁悬浮的建成使得这块地段的房价大跌,居民蒙受巨大损失;或者说造成生活不便,交通不畅等等。那么相关部门理应用其他方式回应,例如提供某些经济补贴等等。总之,怎样回应取决于怎样提问——提问的主要语境是经济问题,那就理应更多地从经济角度回应;而提问的背景是科学问题,那么理应从科学来回应。
那么那些就是愚昧,就是不懂科学的非理性的恐慌者呢?这要分情况来看,一种是,这类非理性的恐慌者并非个别,而是形成聚落共同生活,那么应当尽可能成全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另一种情况是,这种非理性的恐慌者只是个别出现的,他与他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其他共同生活的成员格格不入,那么,当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不去干扰他个人的生活方式,然而他毕竟不可能与世隔绝,他的个人生活也同时不可避免地是与周围人的共同生活,那么在这种共同生活中,他要是因为这种非理性的恐慌而去折腾别人,侵扰别人的生活,那么社会就有理由对他进行约束。
恰恰是因为这是“公民权利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因此才不能够任由极个别人自说自话。
[6 楼] | Posted: 19 January 2008 19:59
锈矛劣马瘦骑士
但是,由谁来鉴别,那些人是个别人,哪些人是自说自话,
并且,为什么不能“任由”“极个别人”“自说自话”呢?
[7 楼] | Posted: 19 January 2008 20:06
古雴
所谓“公民权利”,难道不也是历史的,是社会建构的吗?难道有某种绝对的,超越一切的权利?
即便西方有天赋人权之说,但一方面这种说法本身也是历史的,另一方面如何去诠释和运用天赋的权利仍旧是历史的,是社会的。
现在瘦骑士好像在主张某种绝对的,能够脱离现实的共同生活背景的“权利”,我认为这种“权利”是没有的。任何“权利”都要放到现实的共同生活中才有意义。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历史,来主张什么绝对的权利。
如果你认为“权利”是社会和时代赋予的,那么现在就是科学的时代;如果你认为“权利”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那么至少你自己总要信一些什么,否则你凭什么谈权利呢?一个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信的完全的非理性恐慌者,当然没办法自己主张什么“权利”,他的权利是社会赋予给他的。否则你说“权利”是哪里来的呢?是客观地永恒不变地放在那里而每个人都绝对地分有一点的东西吗?
[8 楼] | Posted: 19 January 2008 20:25
古雴
QUOTE:
引用第7楼锈矛劣马瘦骑士于2008-01-19 20:06发表的“”:
但是,由谁来鉴别,那些人是个别人,哪些人是自说自话,
并且,为什么不能“任由”“极个别人”“自说自话”呢?
我之前提到:“例如我可以搬出一套歪理邪说,说凡是在我家方圆百里之内动土都将损害我的健康,于是乎只要不把我说服,在我方圆百里之内就真的啥都不能搞了?”——这样可以吗?在纯粹思想的问题上,或者在单纯的“科学问题”中,我们可以允许任何人“自说自话”。但是如果他的“自说自话”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还要干预他人的生活时,那就不能任意了。
建一个公共设施,有极个别人表示反对,那么当然我们应当允许反对意见的存在,并试图与之沟通交流。但是是不是只要有一点点反对意见存在,就什么事也不能干了呢?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9 楼] | Posted: 19 January 2008 20:36
新斋老蒋
所以说传播很重要,如果风水传播很成功,则隔壁邻居家的建筑、装修风格对我家风水构成严重侵害的指控才有可能被法庭所接受。
不知道香港等地普遍信风水的地方,在法律方面是如何处理这样的纠纷的?
请哪位见多识广的朋友介绍一下?
[10 楼] | Posted: 19 January 2008 21:37
古雴
香港不清楚,不过内地的法律体系也不完全是只讲科学的,我以前看法制节目也见过有不少案例都以尊重民间风俗为旨。涉及风水的案子没见过,不过在婚丧喜事上相关的案子不少见,比如说某些行为在民俗中被认为是“触霉头”的,但在现代科学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法律仍然会约束这些行为,如果这种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严重影响,也可能受到处罚。
设立法律体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秩序,而不是在于科学或别的什么,科学只是裁决的工具之一,但不是至上的准则,法律裁决从来都只是以尽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最高准则。
[11 楼] | Posted: 19 January 2008 21:52
新斋老蒋
【某些行为在民俗中被认为是“触霉头”的,但在现代科学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法律仍然会约束这些行为,如果这种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严重影响,也可能受到处罚。】
我认为,这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这也是不违背科学的。
因为从科学的立场看这种说法虽然无“稽”,但是科学大概也不能证明这一说法是错的。
[12 楼] | Posted: 19 January 2008 22:49
新斋老蒋
如果从在社会上发生作用的角度看,所谓“成功的风水传播”其实倒也不必证明风水如何“科学”,只需大家不管什么原因(哪怕是帕斯卡的概率论式的忽悠)接受了“风水学”的一些禁忌,它就已经变成了某种在法律上有作用的”知识“了。
因此,松哥那种文学青年式的”忽悠“是有用的,即使逻辑上有问题,呵呵呵……
[13 楼] | Posted: 19 January 2008 22:54
古雴
要成功地“忽悠”风水学,还是需要追求“自圆其说”才行。如果我按照同一种风水学,既可以得出“此处应该造一座桥”,又可以得出“此处不应该造一座桥”,你想造桥我就可以说造桥好,你不想造桥我就可以说造桥不好,那么这样的风水学有多少人会信?忽悠的方式可以不讲逻辑只讲刺激(比如广告),但是最后那一套理论拿出来还是要自圆其说,否则既不能令人信服,又派不上用场。
[14 楼] | Posted: 20 January 2008 00:07
新斋老蒋
是否“自圆其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约定的,不同人群的解读可能会大相径庭。
例如,阿赞德人的占卜,现代西方的“科学”头脑认为荒谬绝伦,自相矛盾,可是他们自己却并不认为如此。
看似矛盾的说法,只要打上足够好的补丁,就会显得很“深刻”……
当然,让大家觉得不能“自圆其说”的“忽悠”,显然是不太成功的“忽悠”,技巧不透娴熟,或者说“论证”功底不足。
[15 楼] | Posted: 20 January 2008 09:57
古雴
这里蒋老师提到的两点,正是我一直想要强调的:
“例如,阿赞德人的占卜,现代西方的“科学”头脑认为荒谬绝伦,自相矛盾,可是他们自己却并不认为如此。”————重点在于“他们‘自己’……认为……”
“看似矛盾的说法,只要打上足够好的补丁,就会显得很‘深刻’”————重点在于,需要“打上补丁”。
我所强调的“自圆其说”,在让他人来进行评价之前,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这就叫“自圆其说”。对于看似矛盾的说法,不能够放任不管,任意说什么都行,还是要自己给自己打补丁。别人是否承认你自圆其说是一回事,但首先你自己得要追求自圆其说,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这一要求,那怎么可能展开讨论?
当然,可以说把“自圆其说”作为论证的基本要求,这一点也是历史的,社会的。但是我实在想象不出一种不讲究自圆其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是任意的,无联系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有这样非理性的原始部落存在,那么,他们就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不可能向其他人主张什么东西,因为他们说出的“主张”在下一刻就可以被他们自己放弃,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究竟主张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究竟主张什么。我们只能给他们“说话权”、“喉咙里发声音权”,但“话语权”之于他们而言毫无意义。
[16 楼] | Posted: 20 January 2008 12:45
新斋老蒋
问题又回到:“谁能确定是否自圆其说”上来了。
小古同学如果认为风水支持者自身就是判定者的话,那是相当的宽容(我是同意的),但许多“理性主义者”会认为这时“自圆其说”的标准过于宽松,以至于太缺乏约束力了。
[17 楼] | Posted: 20 January 2008 22:10
古雴
确实,在我看来,一个论证有多么成功的最终判定者,就是论者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如果说论证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听众,或者说为了让听众理解自己,那么成功与否的判定权岂非该是掌握在听众手里的吗?
然而这里还有两个问题:
第一,任何情况下,我自己,始终是我言说的第一个“听众”,事实上“思考”本身也正是某种自己对自己说话。如果说应由听众做出评判,那么首当其冲的,并且肩负着评判的责任的听众,就是言说者本人。
第二,我在向你提供论证。你说:“我被说服了”。如此就算成功了吗?比方说吧,我试图说服你:“不要喝牛奶”。说完后,你承认“我被说服了,我听你的”但回头你反而去坚持天天喝牛奶,我的劝说算是成功了吗?当然没有,而是彻底失败了。在这里你可能根本就把我想要论证的东西理解反了,我在说不要喝牛奶,你却理解成了应该每天喝牛奶,那么我的论证当然不可能是成功——即便作为听者,你认为你“接受”了我的论证,你承认我的论证是成功的,但事实上完全是误会,那怎么说?
因此,最终的判定者还是自己——对方究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我的论证?我的论证究竟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这个问题还是要交回给论者本人来判断。
相信在我之前的言论中已经表达清楚了,我在这里绝不是强调论证的任意性,恰恰相反,我要强调的是论证必须要追求自律,自己为自己负责。
[ 此贴被古雴在2008-01-20 22:51重新编辑 ]
[18 楼] | Posted: 20 January 2008 22:45
锈矛劣马瘦骑士
如果你不想接受一件事儿,你永远都可以找到不接受的理由。
没有绝对的解释,也没有绝对的说服。
对于不能说服的,只好不去说服。
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被我说服,我不会主张剥夺他们的权利,削弱他们的权利。他们的权利根本就不是我赋予的。
而是与生俱来的。
[19 楼] | Posted: 20 January 2008 23:20
古雴
是否可以把您的意思理解为:“没有绝对的解释,也没有绝对的说服。但是,有绝对的权利。”?
什么叫权利?什么叫剥夺和削弱权利?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都是与生俱来的吗?
对于任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都是历史的、社会建构的,“权利”也不能例外。一个人究竟有怎样的权利,究竟有没有被赋予或剥夺了权利,这都要放到社会环境下,放到人们的共同生活之下才有意义。某个人的权利当然不是“我”一个人可以赋予的,但确实是时代与社会赋予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之前的讨论中已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我也不多说了。我只是困惑,为什么论及“科学”、“知识“,乃至“自由”时,田老师都如此坚决地抵制绝对主义,唯独到了“权利”上却仍然如此坚持?“权利”与“自由”一样,都是近代西方才流行起来的概念,在传统社会中根本就不重视这些东西。而且在西方的传统中,“天赋人权”与“人生而自由”是一脉相承的,田老师倒是不怎么接受后者,却如此坚持“与生俱来的权利”,这种立场究竟是如何可能的?
我只是提出质疑,并不要求田老师给出圆满的解释,这个帖子的讨论已经够长了。
[20 楼] | Posted: 20 January 2008 23:37
新斋老蒋
小古同学18楼的说法深得我心。
另外,我也觉得“权利”这个概念太局限了,太“原子论”,太抽象,太“科学”了。当然有其用处,必要时也要解构之。
[21 楼] | Posted: 20 January 2008 23:49
古雴
最后补充一点:我从没有主张可以“剥夺”那些无法说服的人的“权利”。我的问题是:他们的到底有没有相应的“权利”?他们的权利究竟有没有被损害?
在磁悬浮列车问题中,在讨论是否可以“剥夺”某些人的“权利”之前,首先要说,他们确实有这种权利,而某种行为确实可能损害他们的这种权利。比如在这里的是“健康权”,我们的问题是,列车的建造究竟有没有损害他们的健康权?在讨论这一问题中,根据这一问题被提出的背景和语境,相关部门需要拿出科学依据来说服相应的民众。相关部门的目的是要论证:你们的健康权“并没有被剥夺”。而不是要论证:剥夺你们的健康权是合理合法的。
[22 楼] | Posted: 20 January 2008 23:49
锈矛劣马瘦骑士
这事儿很复杂,圆满的解释也是不存在的。
就字面上来说,“天赋人权”的概念来自西方,但是,这个观点并非唯独西方才有。中国传统中,也有这种资源。比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类,我不想辨析其中的差异,因为我也说不清楚。我也不想一一罗列传统之中可以做这种理解的话语,这也不是我的长项。
我只是不服气,凭什么一个人因为不大懂科学,不会用科学的话语说话,就没有了话语权?他的意愿就可以被忽视,就可以被剥夺?
这事儿跟科学无关,这也就是我最初的回复:如果我不懂科学,所以也不能相信科学,凭什么用科学来说服我?
[23 楼]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00:21
古雴
我也不服气,为什么我说了半天,田老师的反应还是好像我没说过那样,没有针对我早已经提出的说法进一步做出回应。因此还是忍不住最后再重复说几句。
怎样回答取决于怎样提问。懂科学并不是绝对的要求,事实上在更多的时候公民提问的背景更多的是经济或其他方面的,怎样提出主张,就应当怎样去回应。话语权的前提是你至少会“说话”,能够在一定共识之下与他人进行交流。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和他人找不到共同语言,那么他人又怎可能理解你的“意愿”呢?比如说,你说“我要喝一杯牛奶”,这样一个简单的意愿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句子,而也是一整套东西——包含到“牛奶”是什么、“喝”是什么意思,等等。在这些基本的概念上的共识之下,这一句子才可能作为一种意愿被表达,被领会。而没有任何共识,或者说你的意愿表达是自相矛盾或莫名其妙的,比如“我要喝一尺木的铁”,根本不知所云,叫别人如何可能“重视”你的意愿?如何可能接受你的意愿?
意愿的表达必须基于共识。一般而言人们运用能够被社会较普遍理解的日常语言进行交流,这种语言当然不完全是科学的语言,但里头包含着科学的配置。如果说你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那么如果你还要让他人理解,就需要进行沟通交流,如果使用这种独特的语言系统的是一个聚落,那么可以尽力让他们保持区域自治,但如果仅仅是极个别的,那么,不可能要求全社会都去掌握他那古怪的不可理喻的语言方法,他如果还想主张自己的立场,那么他就有责任主动与他人沟通,主动来表达,来澄清自己的想法,当然要自圆其说,还要努力进行“翻译”,这样才算得上“话语权”。当然,如果这种人没有能力做这种自我宣传,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权利可以被任意剥夺,我们其他人都可以作为他们权利的代言人来主张他们的权利,我们也可以按照我们的生活方式来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但这些越俎代庖的做法或许并不符合他们本人的意愿,但还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说我们必须按照他们自己的古怪要求来进行满足吗?且不论这些要求中可能会有某些非分的,侵扰他人生活的东西,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可能去理解他们的要求?如果他们不能自圆其说的话。“我要喝一尺木的铁”,这种根本听不懂的意愿如何去满足?
——————————————————
一个意愿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被满足,取决于这个表达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他人理解。
田老师说得好:人民有愚昧的权利。我有不接受科学,不懂科学,不信科学的权利。不应该强迫我一定要去理解科学的那些概念和语言方式。我有不接受科学这一套说法的权利,我有听不懂科学话语的权利,我有对科学的话语消极抵制的权利。同样地,对等地,公平地,他人也有不接受你那一套的权利,他人也有听不懂你的话语的权利,他人有忽视你的话语的权利。如果你不主动把自己的语言翻译成他人能够理解的话,而却要求他人一定要来理解你的古怪思路,和科学主义一样,这是蛮横的。
[ 此贴被古雴在2008-01-21 01:29重新编辑 ]
[24 楼]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01:08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吗?——兼谈启蒙与解蔽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这是田松老师的说法——“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如果人民没有了愚昧的权利,就只有被愚昧的权利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有资格来为文明与愚昧划界?” 当年(将近六年前了啊真可怕)我就对此持保留意见,但没有详加论述。昨天井琪又提了这一说法,而我最近又在关注教育学问题,正好再谈一谈想法。 首先,田老师,包括刘老师、蒋老师等之所以支持“愚昧的权利”,其实是旨在强调一种抗拒的自由——我可以拒绝科学的 ……
科学史作为自然保护区——一种达尔文主义的科学观 上周五(3月30日)应邀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参加“品读会”,介绍我自己的《过时的智慧》,虽说是个内部的活动,但听众不少,有50多个来自博物馆和出版社的朋友参与。 我定的报告题目是“过时的智慧及其现实意义”,听说刘夙也去之后,我特意强化了其中达尔文演化论的逻辑,博得一句“有启发、没想到还能这么用。”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篇报告对我来说挺独特的,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表达某种“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这 ……
略谈安乐死问题 一篇顶两篇……虽然这是不对的,不过实在赶不及…… 略谈安乐死问题 对安乐死的基本界定 安乐死指:“出于仁慈,用一种相对无痛的方法杀死那些没有希望救治的患者或受伤者,或听任其死亡的行动或做法”[①] 以上只是一个词典定义,在学术讨论中自然可能有许多不严格的地方,不过笔者并不打算提供一个新的定义,在后文,笔者将主要围绕安乐死与生死问题作一些讨论。 “安乐死可分为被动的(或间接的)安乐死和主 ……
关系主义与交流哲学 想到最新版的古派哲学之“旗号”。可以叫“关系主义”或“交流哲学”。 我早前偏爱“多元主义”、“视角主义”,而觉得“相对主义”过于极端或激烈。但现在突然想到,所谓“相对主义”(relativism)何不翻译成“关系主义”?这更符合“relate”的原意,也能够表达一种更对我胃口的思路。 说起“相对主义”,有人就要吼:“哈?一切都是相对的?”但如果我说“一切都是有关系的”,感觉是否颇为不同?如果说“绝 ……
我们为什么需要蛋白质?——追求相对的真理 前些天报告“媒介实在论——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实在论”一文的时候,卜天师兄提到,我的立场终究来说仍然是妥协的,按照我的思路,当代那些业已成功的科学理论确实是“真实”的,我只能向他们妥协,而不可能提出类似田松老师“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这样的强力的主张来。 确实,我的立场自始自终都是“软弱”的,我完全同意。从本科时期我一直试图去反思科学,但从未想过要拒绝它。同样是接受科学,但我是以不同的方式去承认它, ……
如何“说服”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者?科学哲学背后的政治与法学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3、4”(为时代开药方与中医等)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3、4”(为时代开药方与中医等)
科学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3、4”(为时代开药方与中医等)
2008年1月5日 中医, 蒋劲松, 费耶阿本德
http://hps.phil.pku.edu.cn/bbs…
http://hps.phil.pku.edu.cn/bbs…
新斋老蒋
费耶阿本德语录3
“我并没有说认识论应该成为无政府主义的,或科学哲学应该成为无政府主义的。我说这两门学科应该把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药予以接受。认识论现在有病,必须予以治疗,而药就是无政府主义。药不是人们一切时候都要吃的东西。人们只是在某一个时期吃药,然后便停止了。”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P139-140
[楼主]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01:01
古雴
这种“药”过于猛烈刺激,不合中医养生调补之道~~
[1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01:35
古雴
所谓以毒攻毒,虽能治病,却势必留下遗患。
[2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01:39
古雴
中医要“治未病”,要“养生”。医学不仅仅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有用,未病之时也有意义。如果说费老开的那一剂猛药见了效,那么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在这之后,怎么办?
我们许多人在生急病后先找西药,控制病情(其实是压制),后来往往可能要求来点中药,或者来食疗,或者至少要中医提供养生调补的建议。而如果猛药都没见效,那还是会去找中医,看看有什么别的办法可想。
那么我们在费耶阿本德开出猛药之后,无论其有效还是没效,我们总得寻求新的道路,换一个阴阳调补的中药方子~~
[3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01:53
斋老蒋
说起药的毒性,现在反中医者完全是乱来,中医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以毒为药,药之所以会起作用,恰恰是因为它有毒。
庸医手中人参也会是毒,也能杀人,
良医手中砒霜也能救命。
问题是:费老开的药房,病人似乎还没有服用呢。
BTW:陈竺先生之所以现在会力挺中医,就是他当年借鉴中医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经验,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4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09:14
古雴
我没有说以毒攻毒是西医特色,但是下完猛药之后再来调补元气应该是中医的特色。西医只知道针对疾病,因此才有费老病好了就没用了的说法。但病好了,疾病的针状完全压制了,还远远不够,要分析生病究竟源自什么失调,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也给出适当的建议。
另外,费老似乎有“废医存药”的倾向。对药的理解是实用主义的——我开的药方好不好就看它能不能治病。这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哲学家不仅仅是一个医生,而更应该是一个医学家、病理学家、药理学家。
为社会开出药方、让时代“服药”,这些任务实在是属于政治家的,哲学家的使命是追根溯源、分析诊断。
[5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1:54
古雴
“费老开的药房,病人似乎还没有服用呢”——可见哲学家再怎样“鼓吹”,“病人”肯不肯吃不吃药是由不得你的,你说吃,他们偏不吃。那么等他们吃了药呢?他们什么时候停止吃药,也是由不得你的,你说别吃了,他们还会继续吃。
“庸医手中人参也会是毒,也能杀人。良医手中砒霜也能救命。”——现在的问题是,哲学家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是药材的实际运用者吗?庸医可以用人参杀人,良医可以用砒霜救命,这不假。然而无论庸医还是良医,都不是哲学家实际所扮演的角色。哲学家并不是直接面对病人的医生,病人并不听你的。哲学家所面对的恰恰是医生们,哲学家是病理学、药理学家,他的职责是分析和讲解:人参有些什么效能、砒霜可能产生什么结果,某种病可能是什么原因等等。医生们听了这些讲解,便可能更恰当地斟酌用药。
[6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2:26
新斋老蒋
小古同学确实够古典!
费老的思路与维特根斯坦之流所谓“登楼撤梯”,“哪儿痒就在哪儿挠”,一鼻孔出气。
古同学跟着康德大叔学医,总也脱离具体语境搞一个普适的“万金油”,对此效果我不看好。
恁多区别、界限,我不喜欢。
理论当然是有用的,但是其适用范围和意义永远脱离不了具体的语境。
[7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4:30
古雴
“理论当然是有用的,但是其适用范围和意义永远脱离不了具体的语境。”——当然是这样,按照通俗的话讲,理论在自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到实践,这是没错的。
但是理论的构建毕竟是要有一个从具体语境中、从个别的经验中,超越出来,趋向于普遍化的过程,这是不能否认的。但是这种普遍化的努力是不是一定就是追求绝对,追求超越一切时代的普适规律呢?这是未必。
不断坚持对理论的修订工作,恰恰是为了要让理论具有时代性,让理论跟上时代,并且照亮时代。所谓“与时俱进”。如果不努力去修订理论,那么就没办法与时俱进了。
具体的行医治病时当然不能照搬教条,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然而,如果完全没有教条能行吗?没有理论的中医还是中医吗?对“教条”,对理论的学习也是一个医生的基本功。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西方科学的教条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再照搬那些教条将会很糟糕,那怎么办?一方面当然要批评那些教条,但另一方面呢?不修订完善教条能行吗?把传统废弃了,又不拿出新的东西,难道要让医生们都退回到神农尝百草那时候来从头开始实践吗?
现在人一说起“理论体系”,一说起“教条”、“规则”,马上就反应:绝对、普适、万金油……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重建和完善一个理论,恰恰是要保持理论的时代性,要让理论适应时代、照亮时代。相反“具体语境”这个词儿倒是成了新的“万金油”,好像无论什么地方亮出这个词儿,就可以不管理论,不管普遍了。
我们追求的“普遍"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普遍,但是如果拿“个别”当挡箭牌而根本不再追求普遍,那么这个“个别”反倒是绝对意义上的东西了。
[8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5:32
新斋老蒋
8楼的主张,我无意见。
[9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5:45
古雴
“教条”是什么?“教条”的意义顾名思义,就是“教”——教育、教学。用以传授和继承。
当然批判反思很重要,但是批判、反思、创新,都是建立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反叛的土壤,也没有反叛的对象,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可言。而教学和传授过程中,就势必需要教条。
学习任何东西都是学习一种技术,教条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模仿,一个简单的技术根本不需要教条,比如学自行车,摸索摸索摔几跤就学会了。但是一些复杂的技能就不行了,例如中医、科学,都是过于复杂,以至于不可能仅仅通过模仿来学习,就需要把一些要点总结成文,归纳成一些要领和方法,如此才有助于教学传授。
随着这门技艺的发展,传承和积累下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技艺越来越复杂,许多方式也随着时代而不断发生变革,那就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修订教条,才有可能与时俱进地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人类的文明就是如此,因为有了语言和文字,有了理论,这才有了传统,这才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可能越来越丰富多样。
哲学是无用的学问,历来就不怎么追求“效果”,因为理论的建立最直接、最根本的“效果”并不是其指导实践,而是在于其教学、传授的意义,在于其“保存”和“照亮”的意义。
维哥的“登楼撤梯”我也很欣赏,但是搭建梯子的工作由谁承担?这难道不是哲学家的使命吗?
[10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5:50
古雴
我这里并不是针对费老也不针对蒋老师,因为我对费老还没有多少了解。只是借机会晾一晾我的主张罢了~
[11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5:53
新斋老蒋
费耶阿本德语录4
他们不能想象一个作者也许会写出对一种生活的说明,却过着另一种生活,但又属于与第三种生活相联系的团体,并鼓吹与这三种生活都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人就像用干沙塑成的塑像一样:碰其一点就会完全崩溃。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P203
古雴
“他们”指谁?作为哲学的阅读者,不会犯这种错误。历来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是如此,理想国、乌托邦、共产主义,无不都是如此。马克思写出对工人阶级生活现状的说明,过着社会活动家的生活,属于资产阶级相联系的团体,并鼓吹与任何现实生活都不同的共产主义……这很好理解,毋宁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如此,那就根本谈不上是一个政治哲学家。
那么费老的意思是不是说他所鼓吹的“无政府主义”乃是一个“乌托邦”,一个是理想主义的希望寄托,如果是这样,我就会支持。但是如果把遥远的理想拿过来用作对现实社会的“药方”,这就有危险,苏联拿共产主义付诸现实的结果大家都看得到。现在或许说人们还没有正式服用费老的药方,但如果真的服用下去就为时过晚,因为给社会“喂药”的工作并不是哲学家可以胜任的,到时候你说:“够了,时间到了,不用再吃药了!”你能够把社会的大潮停止下来吗?
[1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2:10
新斋老蒋
费老批评的确实是他的科学哲学对手,因为他们以此来批评他。
苏联的结果未必说明理想不能拿来对治现实社会,要我看那理想还不够真正理想,所以不够现实(我学科哲之前是黑格尔大叔的粉丝,虽然一直没有真正读懂)。
要不能真正改造现实的理想,不能在当下发挥作用的理想算什么理想?
当然真正用其改造现实和社会时,不能教条,要根据病况及时调整药方(中医对此很有心得)。
圣人无心,不会执着,当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所以不可抱残守缺。
哲学家就是做诊断、开药方、哄骗人吃药的角色。
现在的问题就是科学主义的药已经吃多了,费老喊停,大家还说,想当年得了伤寒,就是吃了科学主义的猛药出了一身臭汗之后才好的,我们现在要把药锅里剩下的半斤药都吃完再说……
[2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4:44
雴
理想主义我喜欢。
[3 楼] | Posted: 24 January 2008 15:32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 新斋老蒋 费耶阿本德语录 我是费耶阿本德的狂热粉丝,以后没事贴一些他老人家的语录吧: 自由社会是所有传统都具有平等权利和进入权力中心的平等机会的社会(这不同于通常的定义:人人都有进入由一特殊传统——即西方科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所规定的地位的平等权利)。一种传统获得这些权利,不是因为它对局外人具有重要性,而是因为它对那些参加该传统的人的生活具有意义。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中译本),4页。 [ 此贴被 ……
与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对话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是一丘之貉
与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对话
Home 随笔 科学 与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对话
科学
与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对话
2007年12月31日 民科
古雴 尘风(liuguoqi_7470@qq.com)
终于有民间科学爱好者要求注册BBS了,当然,我肯定会严把关口。
一直以来我也宣称我很愿意和一些通情达理的民科民哲进行交流(向田松老师学习),不过自高一以来,我也一直没有和民科民哲直接交流过,这回终于有人撞到我枪口上了,忍不住要实践一下。看看民科是否真是“全无敌”。
或许是遇到了比较通情达理的类型,还未修炼到全无敌的境界。相比之下,我的许多言论倒显得有些狂妄了。按照多元主义的态度,对话本来就不是为了说服对方,因此虽然谈不上说服了什么,但至少最后对话和平友好地结束,对方承认从对话中“获益非浅”,那就皆大欢喜。可见我还是取得了相当成功的。
当然,因为大学以来第一次与民科遭遇,所以热情高涨了一些,以后再碰上时估计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去对话了,所以这次对话颇有纪念意义。我就在这里贴出来吧!
贴出本文已获得对方的同意(见文末),对于对方所发表的观点我也一字未改,放在这里供同学和老师们观看,也算是成全了他最初的要求。当然如果谁感兴趣,可以通过他的Email与他进一步交流。在这里我就不多加评论了。
古雴
2007年12月31日
尘风
日期 19 December 2007 下午1:01
你好:
请帮忙给我注册个ID,我想在BBS上发点宇宙论方面的见解和大家一起讨论。
谢谢!
古雴
日期 19 December 2007 下午1:04
您好:本论坛目前只对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老师开放。
尘风
日期 19 December 2007 下午1:08
烦劳你可以把我的这篇文章给贵校的老师看看吗?如果可以我用邮件发给你。谢谢!
古雴
日期 19 December 2007 下午1:22
对不起,除非我认为你的文章确实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否则我是不会轻易去烦扰老师们的。宇宙论是哲学史上的大课题,论述相关问题的哲学文献浩如烟海,入手研究时最好找到一些相关的经典著述加以整理评述,以此种扎实的工作来展现你的学术功底以及理解力和对问题的把握能力,解读和评述是哲学的入门功夫,在此功夫上展露出众能力的话,自然会引起学界的重视,到最后再把你自己的原创性洞见摆上台面,便可能成就新的经典。但是,如果不屑于做任何基础和入门的工作,就把自己伟大的独创摆出来,那是不会有多少人愿意理会的。一个希望的到他人的理解,首先自己要能够去理解他人,进入学术圈首先的要求是来展示你对于那些哲学家们的理解,我想这一要求并不过分。我希望你提供的文章是对他人解读或评述而不是仅仅宣布自己的洞见,如果是前者,我即便不转给老师,我个人也愿意和你交流。
尘风
日期 19 December 2007 下午1:37
关于宇宙和数学的关系
宇宙分为实体宇宙和宇宙两部分。
所谓实体宇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宇宙,它是由星系,原子分子,量子以及所有可以发现的最小物质组成。是可感知的,可研究的,有特定对象的宇宙。
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是什么都没有,剔除掉一切物质的宇宙,它是空旷的,不可感知的,无法研究的却可以容纳实体宇宙的宇宙
那么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形容我们的宇宙呢?
那就来看看数学的根基吧。人类发明数字真是太伟大了!数学是建立在数字上的,从0到9十个数字中2到9都是1的倍数,所以数学的根基只有简单的两个数字0和1。
0是什么?0就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它是空旷的,不可感知的,没有特定对象的,无法研究的。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无限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万物的起点。所以0就是我们这个剔除了一切物质的大宇宙。
1又是什么?1就是存在,有存在就是有实体的,是可以感知的,可研究的。它可以代表一个量子,一个原子,一个星系。。。就看我们怎么规定它了。1就是量子的根基,实体宇宙的根基。我们所有的代数式和方程都是有很多个1堆砌组合而成的。所以1就是我们这个实体宇宙。
0+1=1就代表一个实体宇宙存在于宇宙中。
古雴
日期 19 December 2007 下午1:50
主题 Re: 关于宇宙和数学的关系
你发我这段文字,是希望我做出怎样的回应呢?这方面你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下,评论一下自己的东西,它到底说了些什么?想说什么?它的洞见在哪儿?它的突破在哪儿?你可以想一想你的文字可以怎样去评论它?我想你所要求的不应该只是”好!”、”妙!”之类的几个字,哲学上的交流更多地是吸纳和批评,另一个人能够从你的文字中吸纳什么?可能提出怎样的批评?
面对你的文字,我感觉无话可说,我不知道如何评论。你可以自己想一想可能的评论方式。如果你要把你的文字提供给学术界的老师们阅读,你更不能期待去得到恭维,如果只是恭维,那么和敷衍没有两样。你想要从交流中得到什么?如果你真想从交流中受益,你需要用”对话”的方式写作。阅读他人的文章,阅读经典著作,和他们对话,解读他们、评论他们,把你自己的洞见渗透在你的评述中,那么他人也可以对你进行回应,可以来解读你、评论你。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做评论,那么就不能期待别人来评论你。这都是很公平的。
尘风
日期 19 December 2007 下午2:36
有争论是好的,怕的就是没有争论。我们常常不是讨论和头疼宇宙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吗,我想说的就是这个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宇宙它是个0,0就是什么都没有,空旷的,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无限,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万物的起点。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抛开我们头脑中对世界固有的认识,把自己的思想跳出来。那你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宇宙?你觉得历史上那些各种方程能完美的表达我们的世界吗?历史不是证明无论是经典的传统理论还是玻尔的量子理论都无法完美的解释我们的世界吗?问题就出在人们没有正确的理解0和1这两个数字上。
尘风
日期 19 December 2007 下午5:36
如果有人问我宇宙是无限还是有限的?我会告诉他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是个0,我们不应该拿有限或无限来理解那个大宇宙。那一定还有人问我宇宙中的那些星系,大大小小的物质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我会说那些大大小小的物质是实体宇宙,是可以感知的,它们是有限的,是有很多个1这种宏观的和微观的个体组成的。那一定还有人问我这个有限到底是多少呢?我会说这个实体宇宙的量是它所处的时间,温度和能量的总和。我们不是常常讨论空间有几维吗,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能理解这些就能理解传统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是要理解这些真是太难了,因为传统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就让我们用它来解释一下光。光是什么东西?我们知道光是电磁波,那电磁波又是什么东西呢?既然是波就应该有让波来传递的媒介,这个电磁波就是一种被传播的能量,所以光其实是一种能量。光在宇宙中传播,它的能量会随空间的延长分散。说起能量让我们想起了普朗克常数,它的性质和这个常数是密切相关的。
再说一下黑洞,大家对黑洞有很大争论。在我看来黑洞就是一个时间足够长,温度足够低的实体,因为它的这两个特性使它周遭的一切能量,象星球,星系都流向它,甚至连光这种能量也难以逃脱,或发生弯曲。如果黑洞足够大呢?那就说明我们的实体宇宙已经冷却,年龄彻底老化,现在剩下的只有能量,能量聚集到极值,实体宇宙塌缩到一个点的时候,一切从新开始,也就是大家听说的宇宙大爆炸。
你能找到我的这些观点的错误吗?我希望能和所有的人讨论,包括你的导师。如果你感到无法理解,没关系,当初的相对论不也是遭到很多人唾骂吗?把我的观点告诉你周遭的人,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来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古雴
日期 19 December 2007 下午6:23
谁会问你这些问题?谁在讨论这些问题?你觉得你的讨论很有意思吗?你的问题不是在于观点的错误,而是根本就没什么错误可挑。我不知道你的相关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只看过几本科普书根本不能了解什么。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黑洞的科普书我看过无数,我敢说你可能看过的较优秀的现代宇宙学或量子力学地科普译著我都看过,那些书写得很有趣,相比之下你的说法丝毫没有激动人心之感。你不要太自以为是,以为你所能想到的别人都未曾想到,其实你的这些说法都平常得很。
如果你还想和我交流,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你提到”我们不是常常讨论空间有几维吗,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在这里,你说的”我们”是指谁?你所了解到的”讨论”发生在哪里?进而,我想问你的是,在你所观察到的关于”维”的讨论中,”维”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不要回答说”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因为这是你的说法,但你的说法要想有可能成立,是建立在你对”维”的理解上的,如果你说的”维”和”我们”所说的”维”根本是南辕北辙,那么你说的东西就毫无意义,或许你可以自己给一个新定义,但你还是必须澄清你的定义是什么。比如我要声称”A是B”,比如”光是一种能量”,这句话可能对可能错,A可能确实是B也有可能不是,但是在我要讨论这句话的对错之前,我首先需要澄清我所指的”A”和”B”分别是什么意思,你不能靠说”A”就是”B”,”B”就是”A”来糊弄。现在我问你,”维”是什么意思?在现代物理学一般的讨论中,人们提到”维”时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不想听你的观点,而是首先要你说清楚对一般用法中”维”这一概念的解读。如果你的解读不到位,你的进一步的阐发必然是文不对题、不知所云。
尘风
日期 20 December 2007 下午12:39
哦,我写这些可不是为了有趣,我只是在用最简单的句子来表达我的观点,尽量避免罗嗦而已。你不是问我对维的理解吗?难道你非要我把点,线,平面,立体空间,时间和立体空间组成的各种维再像教科书一样重复一遍吗?你是奇怪我凭什么把时间温度和能量放在一起来形容我的实体宇宙,这看上去是多么的荒诞!那我就用你们的维来解释一下我的这个实体宇宙。假设能量是个点,这些点就分布在三维的空间中,它们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这个维形容的是实体宇宙的模型,它和通常意义上的维有联系但又不太相同,因为我把温度看成是这个宇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一样。
啊,你们做哲学的可真能争啊,说了这多你一直在批判我的表述方式,还从未说到我所说的问题中来。
古雴
日期 20 December 2007 下午1:09
我想你没有领会我的要点,我不可能”说到我所说的问题中来”,正如你也从未说到哲学或物理学家所讨论的问题中去。我要考验的是你对概念的掌握能力,这种能力能够确保你和别人谈论的是同一种问题。否则别人说”A是B”,你说”A不是B”,好像是观点不同,但实际上你所指的B根本不是他所说的B,只是借用了一个符号而已。那么你实际上是在说”C不是D”,问题南辕北辙,那就根本不可能展开有意义的讨论。因此你要展开有意义的,切中要害的讨论,首先就要保证这一点:你对概念的理解都是到位的!
我以”维”举例来考验你的概念把握能力,看来你并未给出一个令我满意的答复。你说”那我就用你们的维来解释一下我的这个实体宇宙”,但我的问题根本不是这样,我不是要你表述”我们”的具体主张,而是要你来表述在我们的具体主张中,维这个概念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给的答复充其量是在解释”我们”的观点是”A是B”,但我的问题是要你说清楚在我们的谈论中”B”究竟指的是什么(你当然不能用A是B、B是A的循环定义来回答)。提示你一下,词典上的解释是”维”指”几何学上指空间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数”。但这一解释过于粗略而且有暧昧不明的地方,我希望得到更准确地释义,但是你连最简单的释义也没能给出。
尘风
日期 21 December 2007 下午12:32
如果你的思想永远在固有的概念上推导,你又怎么能对现有的哲学体系或物理学体系进行突破和超越?科学每前进一步都会有新概念的诞生。
你问我对维的理解,我想我对维的运用就是对维这种概念理解的最好诠释,还用多说吗?你说词典里“这一解释过于粗略而且有暧昧不明的地方”,这很好,你可以把这当成一个小小的课题来研究,然后用更加严谨的辩证法对它重新定义。
在这里我也有一个问题“请教”你,请你告诉我“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问题,在这里就事论事,不需要把它抽象成“A或B”的概念来讨论。你可以用你所了解的所有物理学哲学或数学的知识来回答,“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古雴
日期 21 December 2007 下午4:05
我要求你澄清概念并不是要”你的思想永远在固有的概念上推导”,但是对概念的新的阐发也是要基于对现行用法的领会的基础上的,否则你大可以创造一些全新的词汇,比如用”尾”、”喂”,何故独独用”维”这个字?如果你所使用的每一个术语都是全新的,那么你大可以把你的文章改写成一个用全新的符号拼凑成的无人可读的天书。既然你希望你的文章不仅你自己一个人理解,还要让他人也能够理解的话,那当然你必须首先理解他人的理解方式,领会这些概念的原有意思,才有可能与他人交流。
语言是充满歧异的,有时候不同观点的对立并不是因为观点本身的对错,而是在于对语词的理解的歧异。比方说吧,我说”张三是个男生”,他说”张三不是个男生”,于是这两种观点就是对立的了吗?但或许实情是这样:我所说的”男生”指的是他不是个女孩而是男孩,而他说的男生却是特指男性学生,由于张三辍学在家所以不能称为男生。也就是说,事实上双方的观点并没有矛盾之处,只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差异,而造成了具体言论上呈现出的对立。
你说”……这很好,你可以把这当成一个小小的课题来研究,然后用更加严谨的辩证法对它重新定义。”但问题是现在并不是我要接受你的考验,我在平时的学术训练中做这类”课题”已够多了,通过这些”小小课题”我可以向老师们证明我的能力。而现在我要求你来证明你的能力。既然你说这是个”小小的课题”,那么你能否精彩地做几个这样的小课题呢?如果你相信你自己的实力是如此之强,那么为何连这种小小课题也不愿意做呢?比如说,你宣称你能够举起一吨重的巨石,并让我们来参观领略,但是我们不会轻易相信你有那么强大,我们不会花时间跟你去你的舞台,我们会指着身边现成有一些上百公斤的石头,让你举起来给我们瞧瞧。因为我们相信一个能举起一吨石头的大人物当然能不费吹灰之力地举起这些小石头,但是你却不屑于做这种琐屑的工作,因为这些课题太”小”而不感兴趣,既然如此,又如何能让我们相信你是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呢?如果你不能举起那些小小的石头给我们瞧,那么即便你在我们面前举起了一吨重的巨石,我们也会怀疑你只是在变魔术,而对你不予理睬。这是因为我们认为一个能举起一吨石头的人没有理由对于举起这些小石头的小小工作百般拒绝。
至于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之类问题,我没有你那么自信,我可不敢发表自己的解答。但关于这个问题能够找到的回答实在太多了。比如18世纪的康德把宇宙有限还是无限这个问题作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之一,指出既不能说宇宙有限,也不能说宇宙无限;古希腊的原子论者把本体定为”原子”与”虚空”,对应”有”与”无”或者你说的”1″与”0″;现在物理学的一般回答是宇宙”有界无边”,也就是说宇宙中的物质是有限的,但宇宙同时又是没有边际的。我并没有看出你说的东西相比起来有多少新颖,你只不过是以一种更模糊暧昧的语言陈述了一些陈词滥调罢了。
尘风
日期 22 December 2007 下午1:29
“既然你希望你的文章不仅你自己一个人理解,还要让他人也能够理解的话,那当然你必须首先理解他人的理解方式,领会这些概念的原有意思,才有可能与他人交流。”对于你的这种说法我非常赞成,这也是我来这里的目的之一,我也更希望你能帮助我消除我对宇宙看法的观点中可能产生的语言上的“歧异”。对此我将非常的感激。
你说“我并没有看出你说的东西相比起来有多少新颖,你只不过是以一种更模糊暧昧的语言陈述了一些陈词滥调罢了。”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在我看来真正的宇宙它存在的形式只有一个,就好像真理只有一个一样。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是否在那儿。你说我的观点没有“新颖”和“陈词滥调”,这不更加佐证了我和那些讨论宇宙问题的人一起理解到了宇宙的本质吗?你又说
“18世纪的康德把宇宙有限还是无限这个问题作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之一,指出既不能说宇宙有限,也不能说宇宙无限;古希腊的原子论者把本体定为”原子”与”虚空”,对应”有”与”无”或者你说的”1″与”0″;”我要声明的是:我从未拜读过康德的作品,也不知道古希腊的原子本论者,而我的观点却和他们不谋而和!这让我感到我离真理越来越近。我之所以把宇宙用1与0说明,就是希望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在面对宇宙问题的时候是可圈可点的,是可以算计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确存在这种联系。就像我用这种联系得出实体宇宙是有限的这个结论,从这个结论从上而下的挖掘我又发现了构成实体宇宙的三要素:时间温度和能量。而这种认识又和现代物理学的“有界”(能量)“无边”(时间温度)说惊人的暗合!这让我自己都十分的吃惊!
有这样一个关于救火的故事,“一块草坪突然失火眼看火势迅速蔓延将要烧到民房,有两个人为了是用水来灭火还是用沙子来灭火争的面红耳赤,这时一个小孩端盆水灭掉了这场火灾隐患。”而那两个人做了什么?他们只是做了个总结:草坪失火用水可以灭掉。这两个人的争论看上去很有逻辑,但它实际上对救火一点用也没有。这也让我想到了你和我争论的问题和我所想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对你“如果你不能举起那些小小的石头给我们瞧,那么即便你在我们面前举起了一吨重的巨石,我们也会怀疑你只是在变魔术,而对你不予理睬”也不敢苟同。比如有一个你不知道的优秀厨师,你在品尝他做的菜之前,却让他解释菜刀和炒瓢的组成和性质一样,如果他不能解释清楚,你就拒绝品尝他做的菜,你会说一个厨师连他所使用的菜刀和炒瓢的性质组成都不懂又怎能做出好菜!如果让你品尝,而你更担心自己的健康因此受损。
古雴
日期 22 December 2007 下午1:59
你会为我说的”我并没有看出你说的东西相比起来有多少新颖,你只不过是以一种更模糊暧昧的语言陈述了一些陈词滥调罢了。”感到欣慰,倒是不错。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你的观点有多么接近真理,我要说的是比起那些已有的深刻的、精彩的文字而言,你的文字实在是”模糊暧昧”,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比。那么同样要读,我们当然会去读那些系统、清晰、深刻的文字,而不必把时间浪费在你的文字里。但你当然想说,读那些东西是不够的,还要来读你的东西,那么你就要证明你的文字有超越前人的地方。这一点,我丝毫没有看出来。
如果你的文字本身像一道佳肴那样香气四溢色味俱全,那么我们当然会忍不住多尝几口,但问题是我们并没有感到你的文字有多少吸引力,这就是我说你的文字”无趣”的原因。当然无趣的文字也有可能藏着深刻的洞见有待挖掘,但你没有提供任何让我们可以相信你能力的理由。
厨师不需要解释菜刀和炒瓢的性质,但是我想一个厨师起码必须分清楚哪是菜刀,哪是炒瓢,分清楚哪是盐哪是糖,哪是酱油哪是醋。要是连糖和盐都分不清,我又怎敢相信他的厨师能力呢?正如厨师需要有分辨食材的能力,哲学家也必须有分辨概念的能力,因为哲学家的作品是文章,而语词和概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哲学家都是个词源学家,要懂得对概念详细考证,我们只是有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对概念有最基本的分辨力,不至于混淆概念。一个哲学家如果连基本概念都要混淆,正如一个厨师混淆了盐和糖,后果是糟糕的。
如果你实在无法来厘清这些概念在现有用法中的意义,也行,那你至少应该能明确这些概念在你自己的用法中的意义吧?那好,我不问”维”这个概念在现代物理学中的意义,我就问这个概念在你的用法中的意思。
你说”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那好,这句话是你的一个洞见,还是仅仅是一个”定义”?如果说你只是把”时间,温度,能量”定义成了”维”,那么你的这句话就只是个同义反复,我也可以把”时间,温度,能量”定义成”尾”,定义成”味”,爱怎么定义都成。定义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用一个词指代一些概念,这就没有新的创见可言。那么如果说你的”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不是对”维”的定义,而是你的洞见,那么你就还需要搞清楚”维”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不能玩循环定义的把戏:说”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维””维就是时间温度和能量”,你要使得你的观点言之有物,你所运用的”维”这个概念当然需要有更多的含义。那么我现在就要求你来解释清楚你究竟在说什么?如果你所运用的”维”并不是现代物理学的一般用法,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尘风
日期 23 December 2007 下午8:33
“如果你所运用的”维”并不是现代物理学的一般用法,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问的好。
我们先来谈谈通常意义上的维。维指在“几何学上指空间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数。”这个“数”它的具体表现简单来说就是“空间独立”的一个点,但它又用“几何学上”对它的范围进行了限定,这个“数”又要具有“互相正交”的特性,因此由这些点连成的那些线条(一维),平面(二维),立方体(三维)因此才具有了一定的意义。
在物理学中我们先谈谈四维空间。我们知道物理学中四维空间表示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所对应的关系。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成时间就是串联这些空间的一条轴线。也就是这些空间所要具有的互相正交的特性。
我不知道这些解释是否能让你满意,但以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了,请指正。
再来谈谈维在我这里的含义。我当然不是在用时间温度和能量对维重新定义,我只是在对它进行运用。所不同的是我把时间和温度看成是串联能量的轴线。而这种串联的结果就组成了一种四维以上的多维空间。说句实话,我对这种多维空间头疼欲裂。因为我发现这种多维图形很难在纸面上形象的画出来,再加上时间和温度随能量的变化所呈现出的特殊对立性,时间和温度行进的轨迹显示出是可以互相循环相交的弯曲的曲线。根据这些特征如果画一幅表示宇宙的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必须同时具备球体的外形,曲面的形式以及孔洞的特征。受知识面的局限我不太清楚几何学现在具体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知几何学里是否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图形?
古雴
日期 23 December 2007 下午9:11
你对”维”的解读并不准确,我不知道”‘空间独立’的一个点”是什么意思。你对词典上的释义的断句就成问题,不是”空间独立”,而是指”空间”的”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的数目。也就是说”维”在几何学上是”空间”的性质,一个空间上能够找到多少个独立而正交的方位,或者简单说就是有多少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就称这个空间为多少维的。
总而言之,在一般的理解中,”维”的数目是”空间”的性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怎么能说”温度”和”能量”是”维”呢?因为一般来说,”温度”是”物体”的性质,而”能量”可以说是物质的性质。这里还要提醒你一点,”温度”是”物体”的性质,这里的”物体”指的是宏观物体,”温度”反映的是”反映了物体内部粒子运动平均动能的大小”,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由许多粒子组成的物体,才有”平均”,才谈得上”温度”,而对于一个粒子而言是谈不上”平均动能”的,那就直接谈它的”能量”好了。”时间”、”温度”和”能量”,第一个是整体宇宙的一个量度,第二个是宏观物体的一种量度,第三个是一般物质的量度,混在一起说成是”维”,因此我要先考问你”维”这个概念,怎么能把这三种东西攒在一块呢?
我不知道你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现代物理学。现代物理学不仅早有四维时空的说法,更是早就有了多维宇宙的理论,比如某些超弦理论需要设定宇宙为10维,当然他们有严谨精确的用法。
尘风
日期 25 December 2007 下午1:20
解释的不错,你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确比我要精深的多。
“怎么能把这三种东西攒在一块呢”,要解释清楚对我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你仔细想一下,我把这三个度量放在一起其实就是够成宇宙的度量。
根据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我把这个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看成是一种能量。比如粒子原子或星球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能量团。这些能量团即受它自身的时间和温度的控制,也受宇宙这个大环境的时间和温度的控制。根据这三个基本的度量,我们不但可以研究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也可以研究整个宇宙的运动和变化轨迹。
举几个对它运用的例子。
1,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根据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能量它是流动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流动状态我称它为能量态。在能量态或聚或散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为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如果这个太抽象,我再举一些实际的例子。
2,气候。
现在全球变暖是一个大众话题,我也来谈谈。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在我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来自宇宙的辐射,其中主要是太阳的照射。二,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地球人口的增加以及对各种化石燃料的运用导致温室气体和能量释放的增加。三,地球本身能量的释放。这主要反映在火山地震以及海洋吸收地球释放的热量表现的温度变化。
但这种变暖是好是坏呢?我在这里大胆的说一句:气候变暖是天大的好事!
因为这种变暖说明地球在保存能量,上升的温度最终会加速能量态的流动,而流动的结果将会造成更多物质的生成和堆积。具体表现就是植被的增加,海洋生物的大量繁殖,新物种的增加等。而这些又可以被我们人类利用,用来养活更多的人,生态系统才不会因人类的增加而崩溃。那么地球会一直热下去吗?我的回答是不会!
如果人类不对人口控制,总有一天,地球会达到所能承受的极限,到那时,能量态的平衡一旦因意外被打破(比如太阳辐射量的减少等),地球温度将会发生剧烈变化,严寒的冬季弥漫每一个角落。
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比如数亿年,我认为地球的温度是缓慢下降的。现在的变化只是一种为了达到各种平衡而发生的短期波动。
3,说说石油,通常认为石油是腐殖质生成的,而我觉得绝没有这么简单,根据我的分析,腐殖质只是石油的一个来源不是全部来源。地球本身能量态的变化也是可以生成石油的。
你认为我的这些分析是否有一定的道理呢?
古雴
日期 25 December 2007 下午3:41
你的说法毫无道理。科学研究毕竟是一种严谨和认真的活动,凡是提出一套说法,必有切实的实验证据支持,即便是猜想,也会提出相应的实验设计以供检验。而你的说法不仅本身概念混乱不清,而且也不能提出可能进行检验证实的方案,也没有能够解释现有理论能够很好解释的许多现象。
由于你的”分析”漏洞百出,根本难以有针对性地给出反驳,我只能随便说几个问题。第一是我前一封邮件已经指明的,”温度”对于单个的粒子或原子而言是没有意义的。第二,你或许听说过质量能量的关系,质能守恒定律之类的说法,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是现代物理学唯一的一条守恒定律。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守恒定律至少还有,电荷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等等。例如一个电荷为零的中子经衰变将会产生带一份正电的质子和带一份负电的电子,加起来的电荷数还是一样的,绝不可能产生一个质子的同时产生两个电子,更不可能说一个质子相当于一千八百多个电子之类。仅仅把粒子理解为”能量团”的想法将难以解释电荷守恒和角动量守恒。现代科学早就有现成的一整套经得起考验的理论体系来解释”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而你对这些现成的成功的理论体系毫无了解,却要用一些不知所云的语言来重新解释,我看不出你的解释有什么价值。
至于气候变暖和石油之类的问题,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你的说法毫无根据也毫无意义。除非你能设计出靠所谓”能量态的变化”可以自发地变出石油的办法,那么颁给你几个诺贝尔奖也不够,
古雴
日期 26 December 2007 下午8:02
现在看昨天我的言辞似乎过分了些,不能说你的说法”毫无道理”,任何一种说法总会多少有点”道理”。但关键不在这里,关键是你的说法毫无”意义”。一方面既缺乏反思也缺乏诗意,既不深刻也不有趣;另一方面也缺乏证据,并且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既不哲学也不文学更不科学。要有所提高必须通过踏踏实实的增加阅读,多聆听他人现成的思想。尽管多思考也是重要的,但一个人凭空思考是很难取得多大的成就的。而且或许你连思考这一项功夫都做得不够,只是满足于自己的一点点思想火花,却懒于深挖,懒于严密、系统和批判地清理自己的思路。做哲学,与他人讨论倒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自己要多听(才可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多读(才可能有根有据,立足稳固)、多反思(不仅仅是思考,还要对自己的所思进一步展开反思,不能在反复推敲之前轻易树立观点)。
或许你觉得我总是在就基本的研究和表达方式上谈论,而没有针对你的具体观点而讨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在我眼里你根本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自己的观点,你的主张既没有概念上的清晰,也没有论证上的系统,也没有切实的文献基础或实证材料。这样缺乏根基的空话是谈不上什么是非对错的。
既然你提到气候变暖这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是可以”实际”地回应你一下的。比如你宣称”上升的温度最终会加速能量态的流动,而流动的结果将会造成更多物质的生成和堆积。具体表现就是植被的增加,海洋生物的大量繁殖,新物种的增加等。”——这里你的根据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植被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而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中,我们还没有见证到任何一种新物种的增加,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你的说法。
谁都明白地球不可能”一直热下去”,但热到金星这样的程度(金星地表温度近500度)生物早就死绝了。事实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在于只要平均气温再热那么几度,海平面的上升就足以淹没无数沿海的大城市,到那个时候不管增加多少新物种,大灾难早已经发生了。
“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地球气温最终会下降也是一句废话。或许我也可以举个更”实际”例子:比方说我感冒发烧了,我是不是应该这样想: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能量态”的流动,有利于细菌的大量繁殖,所以发烧是天大的好事,而且从更长的时间跨度上看,人的体温最终是会下降的,几十年后人死了当然就凉透了。这种逻辑是不是很对?所以说发烧是天大的好事?这种说法对不对?请你用能量态的理论来解释一下?
我之所以谈”实际”的问题,并不是想就这些问题与你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只是希望借此让你更明确地意识到你在反思和论证上的欠缺。我并不想彻底否定你的努力,毕竟热衷于思考的人是难得的。但我希望你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为了思考而思考,为了求索而求索,并为了思考和求索而多读、多听;而千万不要仅仅是为了出名,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或者为了虚幻的自我满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思考”。
我一直在问你你对于现代科学的知识来源。我见过一些人只是读过几本科普书就自以为啥都知道了,这很不好。但是如果你连那些有趣的科普书都没多少接触的话,我倒是建议你先看一看。”第一推动丛书”和”哲人石丛书”是最好的。我推荐《黑洞与时间弯曲》、《宇宙的琴弦》、《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亚原子世界探秘》、《大爆炸探秘》等等。
尘风
日期 26 December 2007 下午8:42
“电荷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只是物质在某一时间和温度跨度内所表现的能量态平衡现象。如果我问你一个中子为什么会衰变成带正电的质子和负电荷的电子,而不是变成别的,你用现代科学又能作何解释呢?如果把这个中子放在几千万的高温或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环境下你还能保证它会衰变成“将会产生带一份正电的质子和带一份负电的电子”吗?而这些把它设计成一个实验并不是很难的事吧。“电荷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我当然不会说“一个质子相当于一千八百多个电子”,但是你如果能确定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我就会说一个质子相当于多少个这种微粒。就算找到了这种微粒,也必然存在与它具有相反特性的另一种微粒,也只有到那时,现代物理学才可以窥见构成宇宙的大部分形态。我们的出发点本来就不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一直都看成是“通过一粒沙子来研究宇宙。”虽然殊途同归,但出发点根本不同。
至于关于气候方面的断言,你大可以查一下地球数亿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看看它是不是缓慢下降的。如果你觉得这很难找,那你也可以查查近二百年来的地球气温变化趋势,既然人类对气候造成影响,那么人口的变化趋势必定和这一时间段的地球气温变化趋势相吻合的。这二百年期间既有人口因战争而急剧减少的时候,也有快速发展的近代。如果它们的波动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你再说“说法毫无道理”吧。
“变出石油的办法”,对于现代化学在实验室里人工合成类似石油成分的高分子化合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所花费的代价将是如不傅出的。
尘风
日期 26 December 2007 下午9:11
我又何尝不想读更多的书?你所推荐的那些书光看名字就让我眼睛发亮!而我所处的环境根本就无处可寻,我想也只有在图书馆里才能找到吧。你的意见很诚恳,在此多谢了。
而你的观点也并非总是对的,“我们还没有见证到任何一种新物种的增加,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你的说法。”难道非要跳出一个大家伙来你才能相信吗?微生物每天都在变化,有谁又能肯定哪天不会出现一个新的亚种!至于“植被的增加,海洋生物的大量繁殖,新物种的增加”你还是多和其它的人交流交流吧,我看你也并非是无所不知的。
“所以发烧是天大的好事”虽然不是天大的好事,也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它可以提高你肌体的免疫力,说不定可以因此让你躲过一场其它的大病呢。就算对你没有太大好处,对人类的进化谁又能说没有好处呢?
古雴
日期 26 December 2007 下午9:45
我不明白你为何能如此自信。现在是你在立论,为何却要求我做解释,找证据的任务也要我来做?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你还在说”把这个中子放在几千万的高温或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环境下”,我已经说了两次,对于一个粒子而言是谈不上”温度”的。”温度”反映的是一个系统中无数粒子的平均动能,对于单个的粒子而言没有”温度”可言。现代的实验当然早就能够把单个中子加速到非常高的水平,也可以让它处于接近静止的状态,如果说一个系统中所有的粒子都被加速到这种程度或静止到这种程度,那么表现出来的”温度”大该也就是岂止千万度的高温或者接近绝对零度了,电荷守恒定律也从未见到打破。你的理论不能够解释这些实验,甚至你根本不知道这些实验是怎么回事。你在我反复提醒下仍然坚持说一个粒子的”温度”,我倒想听听究竟什么是”温度”。现代物理学对于这些现象和实验当然都有严谨的解释,但我现在没有功夫、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向你详细解说现代科学的解释,光是向你解说”对一个粒子而言没有温度可言”也不能成功,你让我怎么再解释更多问题?
你随时可以用”出发点完全不同”来回避你的无知,你可以说你的方法完全自立所以你不需要了解掌握别的知识,你可以说你使用的概念都是全新所以你不需要严格地澄清它们,你可以说我们资质愚钝所以你的说法不能够让人清楚理解并不是你的责任,你可以让我自己去”查一查”而回避你的举证义务,总之你可以回避任何指责和批评。这是我的感觉,还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任何优秀的哲学著作或科学文本都是可批评的,如果把批评的余地堵死了,那就只能是空话连篇了。中国以前的哲学教科书就是如此,唯物论辩证法一通乱扯,好像充满道理,其实全是空话。
我从没有认为我是”无所不知”的?你又是何出此言?我的一切回应只是希望你能体会自己的欠缺,学哲学第一步就要求”自知其无知”,只有如此才算是入了哲学门。
你说”有谁又能肯定哪天不会出现一个新的亚种”,这当然没错,但我所说的是我们”还没有见证到……”,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亲眼见到证据。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没有证据,再有道理的说法也是立足不稳的。我不是想发表我的主张,我只是想指出你的说法并没有任何”证据”。
至于”发烧”的例子,我想要暗示你注意问题的语境,哪知你没有理解暗示,我只好再明确点说:发烧在某种角度上说确实是好事,比如提示疾病,提高免疫力之类,但是正如你已经意识到的,说发烧是好还是坏依赖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即便说发烧从根本上来说是好事,也不意味着我发烧时就不需要控制病情,就应该放任发烧甚至鼓励发烧。相似地,就算说气候变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者在根本上来说是”好事”,但我们现在关注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有所控制,如何应对——如果发烧是”好事”的话,我们就应该在发烧时不注意休息调养,反倒再去吹凉风加重病情才好?问题一桩归一桩,在讨论好坏对错之前先要明确你所针对的问题,在明确”问题”之前不要急于摆出答案。这才是我真正想说的。
最后,如果你没有条件找到那些书,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来开拓眼界,我想你一直以来更多地是花时间在网络上寻找能够让你发表演说的空间,如果你更多地去寻找知识,那么肯定更容易如愿。我向你推荐一个地方:
http://www.oursci.org/libarchi…
你不妨看看其中的《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你知道吗?》和《新疆域》,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萨根的《宇宙》,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都有现成的电子版全文。
尘风
日期 30 December 2007 下午8:42
(二)工业化时期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真正的大发展是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18世纪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激发起了第二次浪潮。这一次人口浪潮主要席卷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初至1950年的150年间,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2.35倍,而其他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只增长1.31倍。18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74.6%,1900年下降65.3%。这一时期全球人口从1650年5.6亿增加1950年25.2亿。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人口出现席卷世界各国的第三次人口浪潮。除了发达国家作为补偿性增长的“婴儿激增”外,战后独立的国家人口剧增。1950-1988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180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1931年达5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亿,1999年达到60亿。世界人口每增10亿的时间越来越短,载2002年底,全球人口已接近62
上图是1850年-2000年的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以下是18世纪到2002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在18世纪以前人类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很小,真正另人担忧应该从18世纪以后到现代。我们可以观察一下1950年这个分割点。在此以前是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口锐减,考虑到气候和人口的迟滞现象,所以年均气温变化到1950年开始出现拐点。但从1950年的下降很快就被近现代的人口增长打破,70年代立即又出现急剧上升态势。特别是现代,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
根据这些资料说明我关于气候的观点是正确的。
就象你说的“即便说发烧从根本上来说是好事,也不意味着我发烧时就不需要控制病情,”,同样,我说气候变暖是好事,并不是说我们就该放任其发展下去。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不能透支地球的生命周期。“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有所控制,如何应对”我觉得要做好 必须标本兼治。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治标,控制人口增长才是治本。
需要指出的是:我把吃饭的时间都用在了思考上,而你却一直认为“我想你一直以来更多地是花时间在网络上寻找能够让你发表演说的空间”的确令人难以接受。
提起哲学,让我想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圣经》《可兰经》《佛经》孔子等,它们的作者才可真正称的上是圣贤!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娓娓动人的语言蕴涵着真知灼见,把人性感召在善的旗帜下,教导人们远离邪恶和贪婪。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那种利用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只能帮助人类从蛮荒时代的野蛮人进步到文明时期。现在我们的灵魂已经不需要神灵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依托,这种依托不但可以让我们心灵不再空虚更重要的还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之间的成见,只有如此人类才不会误入歧途,和平发展才可以持续。看看那些恐怖分子,每一次丧心病狂的袭击都透着灵魂和现实碰撞所表现出来的绝望。再看看那些打着各种旗号四处劫掠而灵魂倍受煎熬的基督徒,你们作为一代天之娇子,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哲学,在我看来用的不好就是思想的旋涡,文字的游戏,绝对的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用的好,发挥出它的威力来,又是法力无边(完善语言和法律),影响深远(信仰)。做到这一点没有对人性深层次的参悟,没有对甘苦荣辱的体会谈何容易。古往今来也就寥寥数人而已。
我有一个希望,希望在这个新时代有一天会出现这么一个人引领人类走向善的旗帜,摈弃邪恶克制贪婪,放下仇恨,人类互相关爱,珍视世间的一切生命。唯有如此,哲学才算尽到了她应尽的责任。
新年将至,最后祝君学业有成!平安健康!
古雴
日期 30 December 2007 下午10:06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我不想多辩论,我并不想反驳你的观点,因为我并不清楚你的明确观点是什么。我也没有看见1950年的”拐点”,这张图表上只是体现出气候在20世纪末的20多年内有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50年代的只是一些正常的起伏波动,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读数据的工作并不容易,确定哪项数据与哪项数据相关并不是轻松的事。
我说:”我想你一直以来更多地是花时间在网络上寻找能够让你发表演说的空间”,并不是针对你”思考”的时间而论,而是针对你上网的时间而言的。我向你推荐了一些读物,你告诉我”我又何尝不想读更多的书?……而我所处的环境根本就无处可寻,”这仍然是你的某种不好的习惯:把自己的不足归咎给别人,而懒于反省自己。环境当然也很重要,但关键是你自己是否愿意去找寻。你把你看的书少归咎为环境条件,说你无处可寻,但你既然能够上网,那肯定是找得到很多资源的。如果你面对网络上过于泛滥的信息毫无头绪,也可以找人询问推荐。而事实上我看见你现在来找我们的论坛和或找到我的唯一目标只是要发表你的演说,而从未向我询问获取信息和资料的途径,因此我想我的指责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当然你还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你对那些”圣贤”的赞誉让我欣慰。确实,真正缔造历史的圣贤古往今来也不过寥寥数人。不过我想圣贤的影响也不是靠他们一个人的天才和努力就能够完成的,圣贤的行动和著作需要后人的传颂、继承、发扬、推进,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力量来。任何一个圣贤对世界的影响都并不是局限于他所活动的那个时代,而是在后世的不断更新和推进中发展出来的。无论是你说的《圣经》、《佛经》之类,最初举起”旗帜”的只是那一个人,但是把这面旗帜坚持举下去的却不是凭着创始人的一人之力,再伟大的圣贤也需要有人去追随,去继承,才有可能发挥出力量。我们再怎样的”天之骄子”,相比那些寥寥无几的圣贤而言,毕竟还是无比平凡的。但我们仍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负起责任,作出贡献,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去追随那些伟大的”旗帜”,继承那些圣贤,去传颂他们作为,去实践他们的思想。如果说这个新时代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那么我们将会努力创造好文化的土壤、搭建好思想的平台,这是我们的责任。
临近期末我的事情也十分紧张,我想我们的交流差不多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当然如果你需要查询什么信息,或者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困惑,尽管我个人才疏学浅,也随时可以向你提供建议或参考,也可以代你向我的老师和前辈询问。当然一般情况下不会把任何文章转发给老师们。不过我可以把我们这段时间以来的全部对话整理后发到论坛上去,这样的话老师们也都能看到你的言论。如果你愿意发表,我可以署上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谢谢你的祝福。也祝你新年愉快,平安健康。
尘风
日期 31 December 2007 下午3:58
无论是非对错,就像你所说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的交流亦让我获益非浅。你可以把我们的对话整理后发到论坛上去,希望这不会对你的学习时间造成影响。我的姓名就用尘风吧,联系方式就用这个邮箱。其它的不多说了。
祝你新年快乐!
与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对话 之后续讨论
古雴 发表于 8 January 2008 03:44:14
http://hps.phil.pku.edu.cn/bbs…
摘选了几段后续引发的评论。不知道这个帖子的讨论还会不会继续,不过我的回应应当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若还有批评我将以沉默回应。因此先在这里备案了。
林子:
也许可以开一个“民科民哲版”或“科哲爱好者”板块,让他们也能受一些正规的学术的渲染,可以互相讨论和提高
这里的还不是较高“境界”的民科,达到“全无敌”境界的民科是很难去“互相讨论”。他们只希望得到发表演说的舞台,不会接受批评,只乐于接受恭维,他们追求的是被承认,而不是被批评,以这种心态来“讨论”是提高不了的。
如果想接受学术的“渲染”,最好的方式还是先不要急于发言,而先沉下心来学会聆听。至于类似“民科民哲版”的论坛或者QQ群之类,在网络上并不少见,我们不必特意凑此热闹。况且,这里的行内师生们连参与学术讨论的热情都还不怎么高,又有多少人愿意花精力应对蜂拥而至的民科民哲呢?
还有,正如刘老师也提到的,民科民哲的问题事实上在学界内部也广泛存在。特别是我们科学哲学的朋友,常常是半路出家,既没有精研科学,也没有深钻哲学,于科学于哲学都是半吊子,就更容易出现民科民哲的倾向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好处,不至于过度“学院派”而死板僵化,但另一方面,如果不对自己严加要求,不主动去反思和挖掘,而满足于表面上的夸夸其谈,那就真连民科民哲都不如了。因此,我觉得把民科民哲排除在外也是为了给专业的讨论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之所以在这次讨论中显得咄咄逼人,实在是因为有些批评是酝酿已久的了。这些批评不单是针对尘风,也不单是针对民哲,同时也针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学界师生。
不要满足于夸夸其谈,不要懒于追问更不要拒绝追问,学术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说起来文学还是码字呢,但码字就是文学吗?唱歌无非是发声音吧,但发声音就是唱歌吗?说故事就是搞学术吗?!满足于表面上华丽精彩的叙事,而经不起推敲追问,乃至根本抵制推敲追问,对缺乏反思心安理得……这不是做学问!
后现代可以拒绝体系,拒绝逻辑,乃至拒绝理性,但只要是做学问,就不可能拒绝反思,不可能拒绝追问。后现代本身也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抵制追问不能有别的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懒惰!
或许你会说有些东西是不可追问的,对于追问则以沉默应对。然而沉默也是一种解释,并不是随意的。一个学者抵制追问不能有别的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懒惰!
当然,还是那句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鱼之乐:
不知道“民科”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其中有很强的鄙夷味道,想来应该是个学院派吧。
在没有学院之前,大家都是民科,或者说都不是民科。希腊人思考万物的本源,用现在的眼光看,是典型的民科做法,但为何他们没有沦落为民科呢?
在学术职业化之后,才出现所谓的民科民哲,学术共同体有自己的话语方式、资金来源和研究范式,不遵守特定范式的人,便被驱逐。民科们则一人一个范式,因而无所谓范式。反过来想想,如果他们的力量足够强大,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变成民科的可能就是我们了。好怕怕!
或许,民间与学院之分,其实是权力之争。
“民间与学院之分,其实是权力之争”——这是民科们愿意听的,他们会把他们之所以不受认同的原因归咎于权力,归咎于他们的弱小和学院派的保守。这一点也是我在与民科的对话中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的:只知道把事情归咎给别人,却懒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许多现代的、后现代的学说也是类似,把原因归结为“权力”啊、“体制”啊、共同体啊、文化传统啊,就是不去教人们反省自己的责任。懒惰!
看着伟大的哲学家的作品,常常都是一反传统,不拘一格,有时候狂傲自大比起民科民哲还犹有过之。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民科民哲不能成为科学家、哲学家只是因为他们缺乏运气,缺乏权力。不!实力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不要找什么借口自欺欺人!!
我说了,当我面对尘风时,我的批评真正想要针对的,其实是学术界内部的许多主张和思路。这里鱼兄所说的“范式”、“权力”之类的问题,也正是我在与尘风对话时已经回应过的。全新的范式不可能在半空中搭建,这些反驳我已经对尘风说过了,不再多说了。
oldjack:
老鱼说的很对。小古还是太嫩了。
当拿到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时候,发现自己是个民哲,也许就可以开始真的哲学思考。
对我观点的批评我总想解释清楚,但说我“太嫩了”就没办法了,这或许就是“权力”的运用吧,由于我客观上生活经历不够,于是不用争辩就已经落于下风。
我可以补充解释的是,我所说的“显而易见的实力差距”不是指民哲与哲学博士之间,而是指民哲与哲学家之间,是指民哲的作品与那些伟大的经典相比。学院中的博士硕士以致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依傍“权力”而滥竽充数的比比皆是,我又岂会不知?但是,看一看那些广为流传的伟大经典吧?那实力的差距真是犹如大海与小池塘那般悬殊。尽管没有一条绝对的标准来衡量这种差距,但并不意味着无法比较。
尽管我在生活阅历上,在年龄上,无可避免地是“太嫩了”(真的是这样吗),但我相信我在哲学的殿堂中的经历,相对而言还不算太嫩,尽管只是通过中译本,我也已经见识过那浩瀚的海洋与深邃的星空,深切地体会到某些博大宏伟的事物并不是仅凭“权力”之类就能够塑造的。我拥有的权力再大,也不能让我的即兴演奏比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更加优美;权力再大的,或可以“一手遮天”,掩去那太阳的光芒;却不管怎么样,也不能使一只萤火虫的光亮同太阳相抗衡。
我再重复一遍:现代人的特点,最重要的弊病之一:逃避自由,亦即逃避责任。只知道把责任推给他者——不仅仅是“他人”,还干脆让那些东西来承担责任,社会啊、文化啊、体制啊、环境啊、技术啊……反正,“我”没有责任,我的思想不受认同只是因为“权力”不足,否则我也可以与那最伟大的哲学家比肩——就这样自欺欺人吧!
最近我似乎火爆了一点,除了各种因素刺激之外,或许和刚刚看了叔本华有点关系,叔本华真是气势无穷啊(顺便说一句,他的风格真“民哲”啊)。
以上的评论似乎都有些过激,发出去就有点后悔了。不过一般而言我不删自己的文字,因此只好让大家包涵些个。如果换一个时间,我的语气大概不会如此强势,不过观点和立场还是不变的,现在趁着气势不吐不快吧~~
最新评论
尚贤 8 January 2008 06:12:56 匿名 124.17.19.117 [回复]
读完了师兄和民科的对话,心里感触颇深。
现在有时觉得上大学以前接触了一些哲学书籍是不是一件错事。虽然读书培养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但是总觉得身上留着一些民哲倾向。
还是要好好学习,尽早学会哲学学习方法呀。
古 8 January 2008 12:54:34 匿名 123.112.66.86 [回复]
个人觉得留一点“民哲倾向”是好事。
本期音乐:BWV 51 Jauchzet Gott in allen Landen(欢呼上帝)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3、4”(为时代开药方与中医等)
科科论坛第46讲,台湾李瑞全教授讲生殖性克隆与医疗性克隆之伦理区分
Home 随笔 科学 科科论坛第46讲,台湾李瑞全教授讲生殖性克隆与医疗性克隆之伦理区分
科学
科科论坛第46讲,台湾李瑞全教授讲生殖性克隆与医疗性克隆之伦理区分
2007年12月19日
科科论坛第46讲,台湾李瑞全教授讲生殖性克隆与医疗性克隆之伦理区分
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第46讲
时间:2007年12月19日(周三)下午3:00-5:00
地点:北大哲学系(四院)一楼会议室
主讲人:李瑞全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
主题:生殖性复制与医疗性复制之伦理区分
今天的讲座挺有意思。关于克隆人之类的生物伦理学话题,我曾经读过一些书,今天李先生所介绍的东西也不算陌生。比较特别的是尽管今天的讲座并未作援引,李先生是以儒家的立场和思路为基础展开讨论的,据说李先生还是牟宗三的弟子啊?
李先生对待克隆人的态度是非常宽容的,他认为医疗性克隆不仅不必禁止,而且还值得鼓励;生殖性克隆在科学研究上也没有禁区(这是我的表述),而关键在于应用技术时必须慎重。
关于生殖性克隆的问题,李先生强调了个人的“生育权”,讨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后李先生指出,“如果每个人都有生育权,则在没有伤害其它人的权益和所产生的结果是不道德的(如产生严重残缺不幸的生命,或使当事人和社会受到严重伤害的结果等,生育权可以容许人们运用各种生儿育女的方式,包括无性生殖的方式在内,去达成自己生育的愿望。作为提供一种可能生殖的方式的研究,复制(即克隆)生殖的研究并没有不道德的成分。”也就是说,李先生试图引用“生育权”来为生殖性克隆进行有限的辩护。
这里当然还会有许多问题,例如吴老师指出或许在技术完全成熟时,我们可以讨论说谨慎而有限地应用它,但是问题在于第一关就过不去,在研究克隆技术时势必要做实验,而且最终必须拿人来做,这意味着第一个克隆人必定是一个实验品。对此李先生提出“试管婴儿”等其它辅助生育的例子,把克隆人的实验问题消解掉了,或者说在这里克隆人的相关问题与试管婴儿相比并没有更多的特殊性,还是一个老问题。
刘老师则指出只有研究阶段是可以控制的,但技术的应用是不可控制的。刘老师举了B超检查胎儿性别的问题,说一旦B超技术成熟了,普及了,人们利用它来筛选胎儿性别就是拦也拦不住的问题了。很有意思的是,李先生竟赞同性别选择,他认为性别选择可能是为了建立美满家庭的考虑,有人更喜欢男孩,有人更喜欢女孩,有技术能够选择孩子的性别本身并非坏事。性别歧视当然是不好的,但这是另一个问题,需要独立地看待和纠正,如果没有对胎儿进行性别筛选的技术,而让那些歧视女孩的家庭或者是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直到生男孩为止;或者是生下女孩后遗弃或杀害;又或者是让生下的女孩在受歧视的不幸环境中成长等等,倒还不如在一开始就筛选了性别比较好。
李先生的这种说法倒也有点道理,B超等技术本身似乎并没有助长性别歧视的风气,不能把性别歧视的问题归咎于B超。尽管我并不同意李先生的某种科技中立论,不过我也很强调不应该把许多原本该由人来负责的问题归咎给科技,毕竟科学技术并不是能够“负责任”的主体。
别的暂时不多评论了,最后针对儒家的生命伦理说几句。
后来吴老师又提了一个问题,说引入了儒家的思路后,是否将在不同的人或生命之间形成某种等级差别,如果说胚胎这种生命比健全的人“低”,于是可以牺牲胚胎的生命而为人服务,那么这之间是否还有更多的层级,例如看待“残疾人”是否就是比健全的人要低一等,是否可以为了健全的人而牺牲残疾人之类。
李先生的回答主要是引经据典,强调了儒家并不会要求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任何人的生命,即便为了整个天下而杀一人也不可。不过我这里还想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对儒家的伦理学做一些辩护。
我想说,在理解儒家的伦理学时,切忌不能照搬现代伦理学的框架去理解。儒家伦理学与古希腊伦理学等传统的伦理学一样,拥有与现代的伦理学迥异的“范式”。现代主流的伦理学是所谓“规范的伦理学”,以“价值”为关键词,以确立行为规范为目标,其整个思路和方法可以说是相当“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几乎一切侧面都在现代伦理学中体现鲜明(如规范、秩序、严密、精确、量化、有效、控制、操作主义、割裂是与应当……)。但儒家等更古老的伦理学并非如此。对于他们而言,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应该怎么做?”,而是“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具体说来,例如儒家当然讲究“等级”,但这种“等级”的确认主要并不是为了权衡取舍,不是说可以牺牲低级的来服务高级的,事实上这并不是儒家关心的问题。儒家所强调的等级差异与儒家的整个学说一样,所针对和围绕的绝对不是“价值”一词,也不是“权力”之类,而是“礼”。“礼”无疑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概念。
那么“礼”是什么?礼来自于“尊崇”,是“尊崇”的表现。所谓“尊崇”,我指的就是“Reverence”,“敬畏”(详细可参考: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138)
现在我们经常有人谈“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但大都浮于表面。因为讨论者往往并不能摆脱规范伦理学的束缚,也没有意识到引入“敬畏”一词将带来的巨大颠覆,然而关键是,“敬畏”这个东西在以“应该怎么做”为主题的规范伦理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尽管现代主流的伦理学当然不是一无是处,更并非毫无建树,但是若想在这种本来就是现代性的集大成者的学科之内去抵抗现代性,看起来是没有前途的。我注意到有西方学者在解读史怀泽是提到“德性伦理学”的转向,确实如此,一旦真正把“敬畏”一词提到核心地位,势将导致整个伦理学范式的改革。
有点扯远了,我想说的是,要理解儒家的伦理学,必须意识到基本的伦理学范式的差异,注意到儒家伦理学与现代主流伦理学不仅仅是观点和态度有异,而且其关心的问题与讨论问题的方式都是有差别的。
最后再顺带说一个问题:在讨论中听到刘老师在私下说“好的归儒家……”等等,似乎是有点不屑的意思,我是想提出,“好的归儒家”恰恰是做儒学的最好的方式。
或许我们更希望对儒家做客观的评价,有好的方面,有坏的方面,然后咱们去除糟粕保留精华,但这种思路是非常幼稚和肤浅的。
关键在于,做儒学研究的现代中国人并不是一个“二阶研究者”,并不是把“儒家”当作一个“对象”而去研究的。如果仅仅是当作研究对象,那么研究儒学与研究某个原始部落的地方智慧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可以站在局外人的视角,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这里的前提是我们有着自己的标准——我们要说儒家有哪些“好”,哪些“坏”时,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好”与“坏”的标准。但问题在哪儿呢——我们为什么要去研究儒家?
做儒学的目的一方面,可能是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的继承者的
身份,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并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他者,而是我自己血肉或信念的一部分,我自己也是整个“儒家”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好与坏、是与非的标准同时也就是内在于儒家的。我们可能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就整个使我们成为我们的“儒家”而言,我们并没有一个超越的标准去评判它。那么,我当然要把“好”都归给儒家,这是因为我当然要坚持自己主张的是“好”,我不可能自相矛盾地说我坚持一个坏的东西。
做儒学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传统相“断裂”了,这也是现代性危机的一部分:我们离开了家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同时,伴随着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现代性的困境,我们已不知道“真假”、“善恶”、“好坏”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需要克服现代性,需要走出困境,于是我们回到了“传统”来寻求启示。无论是去儒学中,还是去西学,或去古希腊寻求启迪,我们的目的是要重新确立自己,要到传统中寻找自己。这样说来,我们更没有资格去对儒家的好坏对错指指点点,我们凭的是什么标准呢?我们不正是要寻回自己才去深入传统的吗?这样的话,理应以敬畏之心去聆听。这当然并不意味着照搬教条,因为“敬畏”并不是“服从”。
2007年12月19日
科科论坛第45讲:漫谈跨国科学史研究(12月14日)本期音乐:BWV 51 Jauchzet Gott in allen Landen(欢呼上帝)
科科论坛第45讲:漫谈跨国科学史研究(12月14日)
Home 随笔 科学 科科论坛第45讲:漫谈跨国科学史研究(12月14日)
科学
科科论坛第45讲:漫谈跨国科学史研究(12月14日)
2007年12月14日
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第45讲
时间:2007年12月14日(周五)下午3:00-5:0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王作跃(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主题:漫谈跨国科学史研究
王老师的报告很精彩,不过没有能够如王老师所愿开成“座谈会”,因为大家对于“跨国科学史”的了解不多,今天主要是听王老师做介绍了。
今天的论坛竟没有设“评论人”。只有吴老师提了一个号称“尖锐”的问题——“跨国科学史”的视角对于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而言,究竟“新”在何处?因为打破国界的视角对于美国的科学史研究或许是一种突破,但是中国的近现代科学史本来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史”,似乎从一开始就是做的跨国史啊。王老师的回答是,虽然中国近现代科学史讨论的是跨国的科学交流,注意到了海外留学等现象,但是并没有深入地分析,没有去挖掘这些留学、移民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我个人的理解,所谓“跨国科学史”其实正是“国别史”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在国别史之前,科学史的一般做法事实上是以“科学无国界”的观念为基础的,传统的学科史与其说是“跨国”的科学史,不如说是“无国界”的科学史。在传统科学史的视野中是没有“国家”的,或者说国家的背景对于科学的发展是无关宏旨的。而国别史开始注意到国界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背景是极其重要的。到了“跨国史”再来“打破”国界,其实正是在对于国界的重视的基础上的。
于是,之所以说传统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仍然缺乏“跨国科学史”的视野,那是因为传统的做法虽然注意到了“西学东渐”,但是其关注点始终只是中国如何从西方学习科学,但是由于人们相信科学是无国界的,因此人们很少会关心中国从“哪儿”引进科学,而只关心科学的引进本身。然而,一旦重视了科学的“国界”,认为美国的科学、苏联的科学或日本的科学是各有特色的,那么就能够更深入、更细致地考察中国对科学的引入。
2007年12月14日
只言片语第五集科科论坛第46讲,台湾李瑞全教授讲生殖性克隆与医疗性克隆之伦理区分
关于“量化”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量化”
科学
关于“量化”
2007年12月11日 量化
何谓“量化”?这个词很容易理解,到要说清楚近代的世界观究竟是如何“量化”却很不容易。“量化”当然不是近代科学的发明,“质”与“量”是人类进行观察时所必备的,或者可以说它们是先验的——不用质或量的关系去看待事物,那么世界就只能是一片混沌。人们总是通过质与量来“分割”这个世界,使得世界可以被人理解和描述。
博物学可以说是偏重于用“质”来进行分割的进路,人们一开始可能只知道“一种”“树”,只不过有些树高有些树矮,有些树叶子阔些,有些树果实大些等等。而通过博物学,人们便把这些原先的量的关系,认识为质的关系,从而人们便能分辨此是松彼是柏。
而近代科学的进路则反其道而行,要把原先为质的关系还原为量的关系,把地球对月球的力和苹果落地的力认识为一种,要把各种各样物质的性质差别还原为其分子结构上的量的差别,要把所有的现象都看成粒子的运动,最后争取用一套公式去解读一切变化的本质。
“量化”的关键要求在于使得事物可衡量、可比较,而且使得衡量和比较的标准客观化、抽象化。即便不通过量化,人们也能够比较事物之间的长短、大小、轻重,只要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比一比就行了。但是,这样的比较并没有诉诸一个独立于比较活动之外的标准。而这一标准的确立,需要通过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马政经的课上也讲过这种过程:人们一开始只是物物交换,比如我愿意用一头羊换你的五把斧头。但问题是,拥有五把斧头的人不一定需要一头羊,他可能更想换到十只鸡蛋,而那拥有十只鸡蛋的则又想换到别的什么,如此辗转搜寻合适的对象,不如确立一个通用的中介,比如我先用羊换了二十个贝壳,再拿贝壳去换斧子,那就方便得多了。最后,“货币”这种独立于具体的交换活动之外的衡量标准就出现了。而长度、体积、重量之类的衡量标准的形成,与货币的形成也是类似的,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人们会选择某种最方便和最精确的东西作为衡量的标准,例如将水的冰点和沸点设立为温度的标准,把两次正午之间作为时间的标准。
从根本上说,任何测量也无非就是比较,说一个东西是10千克,就是指它相当于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的10倍。但是“量化”的后果是,它能让你忘记“比较”,似乎任何一个东西的各种量的属性都是其本身固有的,不需要与任何其它物体相比较就已是客观的存在着的。
当然,如果我们信任近代科学的某些方面的话,或许理应承认某些量的属性确实是事物固有的,这里不必讨论这些问题。更关键的问题的并不是“量化”本身,而是量化失去了限制。不仅对事物的长度和重量,而且还要对人的智力、情感、才能,对政府的工作、对社会的健全等等,对于任何一种衡量都要滥用“量化”。
既然需要衡量和比较的,适当的量化也无可厚非。比如对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可以用“A、B、C、D、E”,也可以用“优、良、中、差”,或者用“及格、不及格”等等,无论如何,给出一个符号作为评价并不坏。这当然也是一种量化,或者说是量化的最初形式,因为它把评价的标准抽象化和客观化了。但是,虽然看起来等价,但是一旦把“ABCDE”换成5分制的评分,意义就有所不同了,如果换成100分制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数字是有“魔力”的。
因为数字的介入,就把衡量和比较的问题,转化成了测量和计算的问题了。“ABC”或“优良中”,一方面可以看作是量的关系,但同时也可以看作质的关系,这便保留了一定的不确定性。然而一旦采用数字,任何朦胧的面纱将被摘去,剩下的就是那清晰明了的量的关系。如果说我的期中考试得了良,平时表现是优,期末考试则只有中,那么我的总评分该是多少呢?——说不清楚。但如果说我期中80分,平时90分,期末70分,再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权重为20%、30%、50%计算,那么很容易就得出我的总评分该是77分;当然,在不同的科目所得的分数也可以放到一起计算平均值。也就是说,数学的介入不仅使得对于某一门课的某一次成绩的评价均质化了,而且还进一步使得一切成绩和一切科目都均质化了。也就是说“量化”的扩张不仅使得那些原先以不确定的方式进行比较的事情变得清晰明确了,更使得那些原先无法相互比较的事情变得可以比较了。
我关于“量化”的思考还非常肤浅,只是胡乱想想,随手写下了。
2007年12月11日
最新评论
UNIC
1 January 2008 01:46:47 匿名 222.82.72.111 [回复]
也就是说“量化”的扩张不仅使得那些原先以不确定的方式进行比较的事情变得清晰明确了,更使得那些原先无法相互比较的事情变得可以比较了。
我基本同意.
这是不是现在有些人讨厌数学的原因?
古
1 January 2008 02:13:40 匿名 123.112.67.14 [回复]
有些人讨厌数学的原因??现在一般人还不怎么意识到世界图景的数学化的问题吧……讨厌数学与反对量化的过度扩张完全是两码事,比如我反对每样菜都加大量盐,这意味着我讨厌盐吗?
有时候恰恰相反,正因为你喜欢某样东西,崇敬某样东西,才更不愿意看到它被肆意滥用无度扩张。
NKM
14 January 2009 16:14:05 匿名 124.205.76.191 [回复]
量化的基础在于标准化,但是标准化在很多领域具有任意性,智商和情商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类理性限度有限,标准化就是有限的。美国人对于很多东西显然过度量化了,确切说是对于模型的建立过度粗糙,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就先把参数给忽略了。
清华科哲沙龙:何谓环境问题?(12月7日)只言片语第五集
清华科哲沙龙:何谓环境问题?(12月7日)
Home 随笔 科学 清华科哲沙龙:何谓环境问题?(12月7日)
科学
清华科哲沙龙:何谓环境问题?(12月7日)
2007年12月7日 蒋劲松
清华科哲沙龙:何谓环境问题?(12月7日)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七十期
主题:何谓环境问题?
主讲人:刘闯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
评论人:蒋劲松博士(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间:2007年12月7日(周五)下午3:00-5:30
地址:清华大学新斋335
这次沙龙去的人很多,讨论发言也很热烈。不过总觉得讨论得非常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提问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或者说许多时候根本不是在提问,而是你说一套,我说一套,而且也没有围绕着统一的线索来讨论。甚至包括刘老师和蒋老师两位主讲者也是各自有一套思路。尽管刘老师的分析本身而言是很清楚的,但仍似乎没有切合蒋老师的思路来批评。
我想一个原因是这个论题实在太大,头绪太多,因此大家的关注点难以聚焦。当然,这应该和蒋老师立场的不稳定也有关系。今天蒋老师甚至宣布做出一个极大的“后退”,那就是说不再坚称环境问题是由实验科学造成的,而是要说实验科学不能解决环境问题。但这样一来岂止是“后退”啊,这几乎就是整个“放弃”了。而且这个新论点事实上与整个原先的思路并不吻合:
比如说,如果坚持原先的说法:说环境问题就是实验科学造成的,那么进而我们可以主张要对症下药地应对环境问题,就势必要从实验科学下手——那么下手的方式有两种,或许是想办法去除它,或许是引导它更好地发展。也就是说,如果主张环境问题是实验科学造成的,也不是意味着实验科学不能解决环境问题,若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思路来看,“实验科学造成环境问题”与“环境问题需要通过实验科学来应对”反而是一致的主张了;
另一方面,假设说实验科学与环境问题完全无关,造成环境问题的另有元凶,那么我们倒是可以进一步指出:实验科学很可能无助于应付环境问题——因为它们没关系嘛!也就是说,蒋老师采用的这个新表述,非但不是对原表述的一种“退让”,反而更适合理解为是一种“否定”了,至少肯定是转移了问题。
总之,我认为蒋老师的后退是成问题的,有些慌不择路的感觉,退到了另一条岔路上去了。不过如果蒋老师不做退让,那确实是有点问题的。我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参考那次科科论坛后的评论(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216),另外我在这里也稍微补充说几句:
蒋老师对“环境问题”的界定比较暧昧,记得曾有一种说法是“近代科学造成的环境问题”,这里似乎就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了,既然所谓的环境问题就是指近代科学造成的那一部分问题,而且所谓近代科学主要就是指实验科学,那么实验科学当然就是造成了“环境问题”,那么“实验科学是环境问题的根源”就不需要做任何论证,直接可以从定义里得出了。
当然,蒋老师对其界定做了补充,比如说以往的环境问题是局部的,而现代特别地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类(像是说以往的环境问题是地方性的而现代科学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普遍性的,呵呵);又比如说实验科学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特点是造出了大量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东西。但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实验科学造成的吗?最重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诸如有气候变暖、物种灭绝、森林退化、人口爆炸等等,但以上这几项问题应该说主要是源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等等。甚至包括DDT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实验室里做出了DDT这种产品,并不至于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使得DDT的污染全球化的,要有赖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DDT作为商品才能够在全球推广开来。那么,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些也都是由实验科学造成的吗?事实上,按照SSK或科学实践哲学的思路,恰好相反,都是要把科学的全球化归因于社会、文化、经济的因素。从科技史的角度看也是这样,麦柯莱伦第三的《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所提出的一个主要的主张就是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并非由科学推动的。至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则是比实验科学的兴起更早了。我想更好的视角是把近代科学、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等,视为同源的并行关系,都是“求力意志”的结果,实验科学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而已。着一个侧面并不足以充当整个现代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最后,关于地方性知识,我在吴彤老师那次科科论坛后也写了一些看法: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110 ,我想强调重申的是:如果说没有绝对的普遍性,那么同样也没有绝对的地方性。私人语言不可能,任何“知识”必然具有某种公共性,而这种“相对的普遍性”有的时候是可以做比较的。
比如我们可以设想两个相近的部族,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两个部族长期和平共存,既能够互相交流(语言是可以翻译的),又保持各自的独特性。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些“知识”是限于这个部族的,拿到那个部族就行不通,他们很难把这种知识翻译过去,即便翻译过去也不能理解,即便能够勉强理解也不能展现其效力。于是这一种知识当然就是“地方性知识”,两个部族都会有各自的不能互相认同的地方性知识;然而他们毕竟能够在另一些事情上达成共识,有另一些知识“更加”容易在双方之间互相翻译,双方也能够承认这是他们共同的知识。那么好了,我想这里很明显地看得到,有一些知识比另一些“更具普遍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值得”去追求获得更普遍的知识呢?近代科学是否正是人类追求共识的成果呢?
既然没有绝对的普遍性也没有绝对的地方性,所有都是在相对的意义上而言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所有的知识都是地方性的,但同样也可以说所有的知识都是普遍性的,如此一来说科学知识也是地方性知识也没什么特别的了,科学家们想必也乐意承认科学知识并非“绝对”的普遍知识,科学知识是发展的,科学会不断地进步,所以现时代的科学知识肯定也有其局限性,或许拿到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或遥远的未来再看就是错的了,但是他们仍会坚持说科学是目前地球上最具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最新评论
:(
8 December 2007 13:50:44 匿名 221.222.242.208 [回复]
蒋老师的脑子真的是有点乱了,环境问题就是由实验科学造成的,但实验科学是有可能解决环境问题的,唉……
回顾旧文有感关于“量化”
算盘赞?
Home 随笔 科学 算盘赞?
科学
算盘赞?
2007年12月3日
在我小时候学过的所有课外技能中,就属这个珠算最有意义。我们学的“珠脑心算”不仅仅是打算盘,更是能通过长期的训练把算盘“放在脑子里”,借此心算。经过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之间的两年左右的训练(每天早中晚),即便不一定达到少数速算天才的程度,但至少可以达到(比如说)连续报出几十个三位数或四位数,计算它们的和,报得多快就算得多快。这项技能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计算速度,更是重新塑造了数字在我们头脑中的存在(即便是计算5+7我也是通过算盘的,每个数字在我头脑中的印象都是算珠的排列),关键是大大增强了对数学的自信心,使得后来的数学学习一路畅通无阻。
前几日和butian师兄提到我学过的珠算,师兄玩笑说你可以写个“算盘赞”,也算是个科技史的题目。
回来我还真去查了查“文献”,发现貌似国内真还没对算盘这么重要的一个玩艺做过多少正经的历史研究。其实算盘这个玩艺对中国的数学发展和中国的文化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查书时我只找到有一本日本人写的《论语与算盘》,看书名就知道他把算盘的地位提高到何等程度了。
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在欧洲科技史中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阿拉伯数字大大便利了计数和计算,特别是与笨拙的罗马数字相比,阿拉伯数字及其运算方法的引入在抽象数学方面的促进不用说,在社会建制上恐怕也彻底改变了会计以及整个商业体制了。一边是数学,一边是商业,看来阿拉伯数字的引入对于欧洲后来的科学革命和资本主义崛起都是关键性的先决条件了!
但是这里要问,阿拉伯数字不是发源于印度的吗?为什么中国古代与印度在文化上有过那么多的交流,到印度学了那么多东西,却唯独不把那么方便的一套计数技术“取经”过来呢?而要一直到十九世纪伴随着西方科学才开始接受?这阿拉伯数字从中国的隔壁出发转了三手,绕了一圈才传进来——怎么不早点进来呢?如果中国早一点接受了阿拉伯数字,以及随之带来的抽象思维方式等等,世界历史又将如何发展啊?
中国为什么没有就近引进阿拉伯数字,我猜想,原因就是中国这“算盘”了!仰仗算盘在中国的普及,我们不需要用阿拉伯数字,就可以比运用阿拉伯数字在纸上计算的西方会计更容易、更快速地进行计算了!阿拉伯数字与算盘这原始的计算机相比,简直是太笨拙落后了!总而言之,算盘的存在使得古代中国毫无理由引入阿拉伯数字。
谁写一本《算盘的历史》,这既是科学史又是技术史而且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的主题,应该是挺有意思的。目前市面上好像没见到类似的书~
科科论坛第44讲:科学史与科学的多元文化(11月30日)本期音乐:海贼王OP,Jungle P
科科论坛第44讲:科学史与科学的多元文化(11月30日)
Home 随笔 科学 科科论坛第44讲:科学史与科学的多元文化(11月30日)
科学
科科论坛第44讲:科学史与科学的多元文化(11月30日)
2007年11月30日
http://hps.phil.pku.edu.cn/bbs…
时间:2007年11月30日(周五)下午3:00-5:0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题:科学史与科学的多元文化
评论人:苏贤贵
今天难得请到刘兵老师大驾光临,听众也很多,刘老师演讲富有激情,随后的讨论更是热闹。
刘老师先是讲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作为铺垫,随后主要以李约瑟为例并展开了一些进一步的讨论。刘老师指出李约瑟问题的关键在于李约瑟的提问方式完全是以欧洲科学作为参考系的。最后刘老师提到了萨顿的“金字塔模型”,即“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作为金字塔的三面,说是在底下看来互相距离遥远,而站的层次越高则发现彼此越是相近,到最后是殊途同归了。刘老师进而引用了“瞎子摸象”的隐喻,并且据此提出了科学之多元化的一种本体论模型。
更详细完整的演讲内容我就不整理复述了,这方面我也很不擅长……
刘老师自称今天的讲演可能有点“民哲”,这方面的重点大概在“本体论”这块。容易想见,这“瞎子摸象”的本体论成为后来讨论中的焦点。苏老师在评论时就质疑了这个瞎子摸象的比喻是否不太合适,后来刘华杰老师、吴国盛老师、孙永平老师等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摸象问题提出了疑问。周老师、任老师和吴老师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和这个摸象本体论有关,所以我下面主要写一写这方面的讨论吧。
首先,“瞎子摸象”已假定了一个真实统一的“象”的存在,刘华杰老师提到,可能不是这样,或许你摸的是马,他摸的是牛,我摸的是个老鼠,大家摸的不是同一个东西。刘老师的回答是瞎子摸象只是个隐喻,不要把“象”具象化。不过我觉得这里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具象还是抽象地理解,无论具象还是抽象,瞎子摸象的隐喻至少有一条假定:那作为本体的象是统一的、自然的(自在的)。而“摸”(认识)的过程虽然会使得呈现在瞎子那里的印象各有不同,但却并不会改变本体,本体是自然的,“自己如此”的。这里涉及到的“自然的发现”以及其齐一性正是古希腊科学作出独特贡献的地方,而其它文化中对这些信念要么持否定态度,要么暧昧不明。
正如吴老师所说,一谈“本体”,一谈那个“象”,“一元模式”就出来了。刘老师也承认,在最终极的意义上(很玄的意义上)不妨假定“一元”。为什么要这么假定呢?刘老师说这是为了“心理安慰”,为了解除“心理障碍”。这种本体论模型是为了解释何以那些不一致的科学可以都是有效和可并存的。
但是这样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孙老师说到,这摸象的瞎子里头是否还有有得比较的,近代科学是不是正是那摸象摸得更好、更全面的?刘老师仍是说不要把象具象化,近代科学的成功或许不一定要理解为其本身的优越,而是有其它的外部因素等等。我觉得这摸象的之间的比较确实是个问题,如果说不同的摸象者之间可以产生沟通和共识,比如我摸了半边象屁股,你摸了另半边,咱们摸到交界处互相一交流,把对方的所得吸收过来,合起来便算摸到了整块屁股了,要是有哪个瞎子努努力,便可能把其它好几个瞎子的见识全部收归于自己的范围之内。但这听起来更像是一元论的互相“化约”的思路。多元科学间的交流没这么简单,各方的分歧似乎不仅仅是用你摸到的只是一小块,我摸到的是另一小块这样来理解。
或许可以说,这“瞎子摸象”的本体论隐喻为的不是给多元主义者,而是给一元论者提供“心理安慰”。比如说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一致,但为什么都能有效地并存呢?那是因为它们的视角不同,摸到的地方不一样。那么,怎么样获得更全面更完整的知识呢?那么势必就是要整合起来,若能把中医收归进西医或把西医吸纳进中医,无疑是拓宽了视角,那是我们要追求的事。
引用我前几天在论坛上贴的文章(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127)中的区分:这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思路。所谓的多元,乃是对多元之现状的“容忍”。设想一种统一的“本体”,正是对接受多元并存无法统一这一现实提供了心理安慰。但是从目标上说,仍然是寻求整合的。但我所设想的真正的多元主义不仅仅是容忍分歧,而是要追求分歧。以我的标准看来,这种“瞎子摸象”的多元主义是不彻底的。或者正如吴老师所说,这种多元主义只是一种生存策略。吴老师评论说刘老师没有澄清一元论和多元论是在什么层次上的讨论,吴老师说真正的多元主义者是不可能的,每个人总是要坚持自己思想的一贯性,不可能说我一会儿说a一会儿说非a然后再说自己是多元主义者以狡辩。不过吴老师这里提到的是最基本层面的问题,刘老师的模糊或许不是在这里,但我想说在这个层面之外,还可以区分不同层次的多元主义,比如求同存异的和存同求异的等等。
话说回来,我个人仍然是支持“盲人摸象”这一本体论隐喻的。我曾见庞思奋《哲学之树》中把他所认同的多元主义诠释为“视角主义”,我觉得这个词用在这里很贴切。但是隐喻毕竟主要只是起到启发作用,运用时还有待于更深入的讨论和更细致的区分。
今天耽搁了许多时间才写这文字,很多问题记得不太清楚,就写这么多吧。希望其他同学和老师继续评论或讨论。
2007年11月30日
刚才忘记提到,刘老师把“科学”的概念限定为指“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系统认识”。虽然刘老师说对于何谓“自然界”、何谓“系统”、何谓“认识”之类的问题暂不必深究,但我觉得有些问题不深究一下是说不清楚的。至少这“自然界”一词就不仅是西方传统的,而且是近代的而不是古希腊的。另外,所谓的“本体”指的正是“自然界”吗?若本体不是指自然界,那指的是“本质”亦即“自然”吗?这都是西方传统的思路。但如果本体不是自然界,那么旨在认识自然界的科学又如何可能触及终极的“本体”?
密云之行简记算盘赞?
科科论坛第43讲:法庭上的科学划界
Home 随笔 科学 科科论坛第43讲:法庭上的科学划界
科学
科科论坛第43讲:法庭上的科学划界
2007年11月16日 美国
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第43讲
时间:2007年11月16日(周五)下午3:00-5:0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张增一(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题:审判智慧设计论——‘多佛案’中的科学划界问题
评论人:任定成
虽然貌似没有激起多么激烈的讨论,不过今天张老师的讲座还是很精彩的~
原先定的题目是“审判智慧设计论——‘多佛案’中的科学划界问题”,不过现场报告时题目改成了“法庭上的科学划界……”。
我觉得改过后的题目更好,突出了张老师的一个关键的视角,也就是“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性。创世论与进化论的百年之争反映出科学划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书斋中的学问,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
后来任老师评论时提到科学划界问题有“规范的”和“自然主义的”两种层次。不过我觉得这一区分并不足以刻画在这些审判案例中科学划界问题的特殊性。或者我想说,“规范的”还是“自然主义的”(或者说“是”与“应是”),与“理论的/书斋的”还是“现实的/实践的”,是两种维度上的区分。无论是从规范出发,讨论科学应是什么的问题,还是从自然主义出发,讨论科学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都可以是书斋式的讨论,而“法庭上的科学划界问题”也可能既会援引关于科学应该是什么的相关学说,也会利用对科学事实上是什么的相关认识。“法庭上的科学划界”之问题的特殊性并不在于它是一个规范性的还是一个自然主义的探讨,而是在于它是一个“法庭上的”问题。
“法庭上的”问题与书斋里的问题之最大的差别正如张老师所提到的,书斋里的问题可能是永远争不出一个结果的,可能是需要长篇大论反复推敲的,但法庭上的问题不一样,法庭必须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一个学者可能是希望激起越多争论越好,但一个法官却必须要以尽快结束争执为己任。
关于创世论与进化论之争的问题,我看关键似乎不仅仅是怎么个科学划界。因为正如张老师也引述过的,要写进教科书的(特别是中小学教科书),不仅仅是“科学”,而且必须是“成熟的”科学。那些最前沿的,刚刚发展起来的科学是决不会写进小学教材的。那么即便创世论是“科学”,那显然也是个不成熟的科学,还是不该写进中小学教材里头(正如弦理论之类的东西也不必写进一般教材那样)。因此这里头的问题除了创世论是不是科学之外,还有其它的要点,比如说“教育”的宗旨和方法问题(我不太了解美国的教育理念);还有究竟什么是“宗教”的问题(显然宗教并不是科学的补集)等。
我个人对相关的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相关的书也看过不少,不过最近脑子似乎有点锈住,找不到什么问题可提……希望同学们继续讨论吧……
2007年11月16日
只言片语第四集[转贴]天主教东正教有望统一 教皇为“第一主教”
科科论坛第41讲:两种地方性知识(11月2日)
Home 随笔 科学 科科论坛第41讲:两种地方性知识(11月2日)
科学
科科论坛第41讲:两种地方性知识(11月2日)
2007年11月3日 地方性, 知识
http://hps.phil.pku.edu.cn/bbs…
开始活跃KKBBS的任务……上星期发报道贴试了一下水,结果发现那里不但缺水,而且完全就是沙漠嘛!这要从何入手呢…………
先老实一点,完成每次发科科论坛的相关内容的报道这一基本任务吧~
不过我这个帖子似乎不是新闻报道而是讨论了,我觉得新闻稿没什么意思,何况我也写不好,不如继续砸板砖,看看能不能稍微激起一点儿水花来……
科科论坛第41讲:两种地方性知识(11月2日)
http://hps.phil.pku.edu.cn/bbs…
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第41讲
时间:2007年11月2日(周五)下午3:30-5:3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吴彤(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主题:两种地方性知识
评论人:蒋劲松(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今天本来也是可能有激烈的讨论的,不过由于时间紧张,有点遗憾~~
吴老师最后“总结”的三个问题很到位:
1. 知识可能不是普遍的吗?
2. 地方性是否就是条件性?
3. 区分“起源的”、“辩护的”和“效果的”三种意义上的“地方性”。
吴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号称“非常厉害”,不过最后好像是被吴彤轻描淡写地蒙混过去了~ 其实我当时所提的第二个问题与吴老师的这个问题是相通的——科学可能不以普遍性为理想吗?如果不具备普遍性(并不是要求达到绝对的追求普遍性),那么何以称其为知识?如果不追求普遍性的知识,科学又何以作为?
这里的问题是,人们很容易能承认,“绝对”的普遍性当然是没有的,科学家们恰恰是承认了科学知识在任何时候都并非是绝对普遍的,因此科学将是不断进步的。如果说地方性知识的相关研究不过是揭示出了“没有绝对的普遍性知识”,那么这不过是一句废话。
没有绝对的普遍性,但同样也没有“绝对的地方性”。吴老师提到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也就是说知识毕竟是具有公共性的。任何一种“地方性”知识,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知识。
如果说地方性知识的相关研究说到最后,仍然是承认“普遍性”作为科学的“理想”的话,那么它试图作出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呢?这就联系到苏老师提到的事情:说最能够让人体会到其主旨的是那个日本钟的案例。这个案例试图说明,日本原来的计时方式之所以被西方的计时方式取代,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因为日本在文化上被西化了。
这样一来,地方性知识的相关研究就可以与关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等问题联系起来了。因此事实上在这里“征服”这个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这个词语把知识和技术的推广与取代过程同文化的征服联系起来,暗示着知识的普遍化是由于“权力”,通过“征服”,而不是由于其真理性或有效性之类——按照吴老师的区分,如果同时坚持辩护的和效果的地方性,那么导致的就是一套地方性知识不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得到认可,除非去“征服”对手。
但是吴彤老师回避了这个问题,最后他解释说“征服”指的就是“被其它地方认同”而不包含强力的意思。但这样一来就把地方性知识的相关研究的基本旨趣给否定掉了。而且使得原来的激进主张成了一个单纯的同义反复——最初的问题是,表面上的“祛地方性”是如何发生的。换句话说,问题就是说原本来源于地方性的知识如何可能被其它地方普遍认同?吴老师的回答是通过一个地方性对另一些地方性的“征服”。但如果说“征服”的意思就是“被认同”的话,那么整个主张就变成:“地方性知识被其它地方认同是因为地方性知识被其它地方认同”,就成了同义反复了。总而言之,要使得“地方性知识”言之有物,“征服”这种“暗示”是不该被弱化的。
于是我提问时就说,在地方与地方之间,在文化与文化之间,不一定总是要互相征服。但无论如何,总会发生沟通和交流。而“共识”既是交流得以可能的前提,也是许多交流的目的(顺便说一下,交流的目的不一定是求同,参考我的“存同求异——一种多元主义的对话观”及其补充),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势必要进行某种将地方性知识“普遍化”的过程。用“征服”还是用“被认同”来表述这一过程,意义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说地方性知识指的是知识总是根植于地方性的“文化”、“习俗”、“建制”(那也就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说法),那么仍然不能排除“普遍性知识”的可能性。因为既然所谓知识无非都是“人类”的知识,而人类作为一种物种,其多样性尽管丰富,但是毕竟具有更多的共性在。同人类与另一种物种的差异相比,人类的两种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差异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文化和习俗尽管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但其一致性或共同性也是更加显著的。不同的语言毕竟能够相互翻译(当然翻译不能通过形式的程序来完成),这证明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之间毕竟仍是具有共性的。那么既然知识根源于生活方式,而人类的生活方式又毕竟具有共性,那么又何以不可能存在一种被各种生活方式下的人类普遍认同的知识呢?即便绝对的普遍性仍是不可能最终达到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去追求普遍性知识呢?因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普遍的共同性毕竟是确实存在的。
2007年11月2日
本期音乐:口琴独奏:梦中的舞伴只言片语第三集
科科论坛第42讲:Science Matters(11月9日)
Home 随笔 科学 科科论坛第42讲:Science Matters(11月9日)
科学
科科论坛第42讲:Science Matters(11月9日)
2007年11月9日
http://hps.phil.pku.edu.cn/bbs…
科科论坛第42讲:Science Matters(11月9日)
2007.11.07
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第42讲
时间:2007年11月9日(周五)下午2:00-4:0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林磊(美国加州圣何塞大学物理系教授)
主题:Science Matters:最新最大的交叉学科
评论人:吴国盛
讨论内容简介:
科学是什么?答案就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科学的一部分”。一般所说的“自然科学”其实是关于简单系统的科学;人文学/社会科学——与人有关的学问——属于复杂系统的科学。本文讨论两种文化(人文与“科学”)的起源并澄清有关问题。文“理”交融的提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人文也是科学。Science Matters(简称SciMat)是最新最大的交叉学科,涵盖与人有关的所有学问,其观点与方法是: 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优良传统,运用物理(特别是统计物理)和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把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看作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我们以历史物理学为例,说明Science Matters 是如何运作的。
演讲者简介:
林磊 ,香港大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物理教授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客座教授。林磊教授发明了世界上3种液晶中的1种:碗形液晶(1982)、复杂系统研究中新的一种典范:活性行走(1992)和一门新的学科:历史物理学(2002),发表了160多篇论文和11本专著。Science Matters(World Scientific出版)和Partially Ordered Systems (Springer)两套英文丛书创始人与主编,《物理》和《科普研究》编委,国际液晶学会创始人(1990),中国液晶学会共同创办人(1980)。
今天的题目非常有趣,只听闻吴老师说“让科学回归人文”,这倒好,来了个“让人文回归科学”了。当然,听下来的感觉比较失望,看起来林先生正如吴老师所言,不仅是科学主义,而且是物理学主义。
甚至可以说,林先生比起一般的试图将一切科学还原为物理学的物理学主义更加霸道。他不是说还要通过一步步还原,还要通过许多实际上不可能(或短期内难以)取得的成就,才可以完成这种“还原”。他不需要还原,说一切学问“本来就是”物理学。
这个“本来就是”不仅仅是指起源上的,说在最初时人文和科学是一体的,这我们都容易认同。但就好比我们可以承认人和猿最初也是一样的,但不会说现在的人与猿还是一样的,没分别的。
想必吴老师也认同科学与人文同根同源(根源于“自由”),但现代科学日益远离了人文之根,正因为此才有“回归”一说。但林先生根本就否定科学与人文已然二分这一事实,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我看来,林先生谈“人文也是科学”,既不是出于历史的角度,也不是出于对现实的观察,又不是对理想的展望。事实上,林先生真正想要强调的是一种规范性的东西——人文必须得是科学,就该是科学,否则你就是“误会”,说难听点就是瞎搞。
当然,林先生的主张也可以进行弱化,变成是说物理学的方法可以被运用到任何领域中去,这一点我们也容易赞同,但是我们会说物理学方法在历史学中的运用只是辅助性的,有助于拓展视野、打开思路的(正如吴老师所说),但不是根本性的。但是观林先生的意思,貌似是要把物理学方法作为根本大法来提了。
如果只是弱化的主张,那么林老师的设想和一般说“文理交融”的也差不多,无非是说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多引入一些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成果,多多沟通借鉴,积极开辟交叉领域之类,这当然不错,这也是吴老师表示赞同的地方。但在话里话外,林先生对待人文社科显然是某种恃强凌弱的架势——历史学家都不懂物理学,搞不了这个。
但怎么才能算懂物理学呢?林先生说起码得做三五年学徒,拿个PhD之类吧。这种说法的意思倒是不错的——科学不仅仅是一些书本知识,还有某种技术性的东西,必须以“学徒”的方式传授领会。不过,这样的要求显然是太过霸道了,正如一位师兄提到的,这样一来爱因斯坦刚出道时也不符合这种标准啊。
其实不仅是爱因斯坦,我们看到在20世纪初那个物理学的“英雄时代”里,一个个突破性的进展多是由那些20余岁的年轻人创造的,因此才有人把量子力学称为“男孩物理学”。数学则更不用提了,数学家到30多岁基本就该退役了。相反,倒是人文学科需要更漫长的时间积累,特别是作为哲学家、历史学家之类,40多岁大约才算略有小成。别人也可以说(事实上我真想这么说)林先生若不跟着前辈历史学家受若干年熏陶,是根本不懂历史学是怎么做的。但现在,林先生没有说到自己没有资格研究历史学,反倒要说那些不懂物理的历史学家没有资格研究历史了。虽然他表示并不想改变历史学家们原先的做法,而只是要增加一门新的领域,但是按照他的SciMat,恰是这新增加的那一部分才是科学,亦即历史学的本质,别的做法都是“误会”。
在当场没有提问,而回到这里来指指点点,似乎不是很好,因此我也不多说了。不过为活跃版面考虑,我想我个人至少可以坚持在每次科科论坛后都在这里发一点评论,因此多少还是写在这里。吴老师说的不错,“评论人”这个制度是为了刺激随后的提问和讨论的,总要有人拍第一块砖,其他人才更能更放松地发表意见。
2007年11月9日
最新评论
随缘
9 November 2007 21:57:49 匿名 124.17.16.209
不错不错,赞一个!我看师弟比林先生更有资格上去讲讲什么是“文理交融”。
周末愉快!
我与哲学:恋爱篇读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
混沌理论是否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物理学哲学作业)
Home 随笔 科学 混沌理论是否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物理学哲学作业)
科学
混沌理论是否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物理学哲学作业)
2010年6月27日 决定论, 混沌, 物理
物理学哲学作业
• 1,混沌理论是否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
我认为混沌理论并没有颠覆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也许混沌理论迫使经典物理学的世界图景必须重新描绘,决定论也将重新表达,但恐怕谈不上颠覆。
所谓决定论,至少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二是操作意义上的。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首先是说:整个世界是由严格的因果关系决定的,当前的事件由其之前的原因而导致,而确定的原因必将导致确定的结果,因此,只要某一时刻的世界的全部状态是确定的,那么所有时刻的世界的全部状态都将由这一确定的状态唯一地导出,因而都是确定的。形象地表达这一种决定论,我们可以说:现在我掷骰子掷出六点,这桩事情是千万年前就确定的。
本体论层面上的决定论未必意味着预测操作意义上的确定性,事实上,基督教的神学早已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决定论。那就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从上帝创造世界开始,全知全能的他就早已确定了所有的事情。一个命定论的宗教信徒和一个经典物理学的信徒一样,都会说“现在我掷骰子掷出六点,这桩事情是千万年前就确定的”。
而混沌理论本身并没有颠覆本体论层面上的决定论。微分方程不可解并不意味着世界不是受方程严格地约束的,预测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也并不意味着结果不是由初始条件决定的。混沌理论也并没有颠覆自然界本质上是数学的这一经典物理学的图景,相反,分形数学反而使得数学模型的适用范围扩大了,原来科学家只能够用数学去刻画一些简单事物,而现在就连云、河流、树叶等都可以用数学去模拟了。虽然经典物理学或混沌理论都并不必然地要求柏拉图主义的数学本体论,但混沌理论显然并没有颠覆它,或许反而是加强了自然的数学化。而如果不接受直觉主义数学,按照主流的数学观的话,数学世界(也就是本质世界)被理解为完全确定的——无论能不能构造出解,但确定的解仍是存在的。直觉主义数学确实将颠覆这一信念,然而混沌理论又是另一回事了,混沌理论本身并没有颠覆柏拉图主义。
至于操作意义上的决定论,指的是通过运用某些方法,人们可以确定地预测未来的情况。拉普拉斯妖是一种极端的表述,只有在这样极端的表述中,操作意义上的决定论才显得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决定论如此紧密相连。而混沌理论的确颠覆了拉普拉斯妖所表达的想法,也就是说:即便人们拥有全部的初始条件和方程,我们还是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预测。然而,即便在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中,拉普拉斯妖也只是一种最极端的表述,没有人真正相信人事实上真的可以掌握完全精确的初始条件。人们的确相信借助经典物理学,我们确实可以进行十分精确的预测,然而从来没有人会说现实的人类(而不是上帝或妖精)真的可以做出完全决定性的预测。预测的准确度是一个操作问题。我们甚至不妨把拉普拉斯妖的隐喻理解为一种否定性的结论:既然我们不能够掌握整个宇宙的全部的初始条件,所以完全决定的预测是不可能的。因此,经典物理学并没有认为人们可以获得确定的预测,而顶多是说:越充分地掌握初始条件,就可能越精确进行预测,这一点即便是混沌理论也并未否决,混沌理论反而更鲜明地强调了:初始条件究竟是精确到三位小数还是六位小数将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当然,混沌理论并没有取消天气预测,而对于通过初始条件进行预测这一操作技术而言,混沌理论也决不会说:保留三位小数进行预测比保留六位小数更加精确。也就是说,混沌理论也将承认掌握越精确的初始条件将获得越确定的预测,这方面与经典物理学并无不同。
田老师课堂上提到是否相信能够预测出抛硬币的结果这一信念,我认为这一信念与本体论上的决定论世界图景无关,而只是对人们操作技能的一种信任问题。经典物理学的确假定:如果已知全部的初始条件,可以绝对精确地预知硬币的正反(或骰子的点数等等)。然而这只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事实上我们知道掌握全部的初始条件是不可能的,经典物理学早已有万有引力的理论,那么一枚硬币的情况也是与宇宙中的全部星体相关联的,经典物理学早已明知掌握全部的初始条件只是一个虚拟,事实上这一反事实条件句讲的是通过尽可能多地掌握初始条件,我们可以尽量精确地预期结果。这一点混沌理论是否颠覆了呢?显然是并没有颠覆的。
我们可以不诉诸经典物理学,而谈论操作意义上的确定性。例如我们说:有些资深赌徒可能掌握了某些高超的技艺,他们掷骰子可以想掷几点就掷几点,掷出来的点数在他掷之前早已经“决定了”。混沌理论或任何科学哲学思想是否颠覆了赌徒的手艺呢?经典物理学对于预测而言也无非是这样一种技艺,只不过这种技艺不只是口传身教的秘传操练,而是更加规则化、普遍化,让机械代替人手来抛掷,用精密的计算而不是细腻的手感来调控。但结果同样是确定性的预测,在这个层面上,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与魔术师的技法、大厨的手艺类似,并没有是否被颠覆的问题。
2010年6月27日
最新评论
季札
29 June 2010 22:25:09
不是很明白混沌讲的什么,不过照百度的对混沌的解释来看,它最多只是说明决定论是不可操作甚至没有意义的,只要初始条件的小量变化导致结果发散。我一直不太明白的是,照拉普拉斯的设想,拉普拉斯妖只要知道某个时刻的“因”,就能推出一切的果,但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啊,我在这个时刻的下一秒,不是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对世界进行干预的吗,这个矛盾该怎么解释的,我哪里理解错了?
古雴
30 June 2010 03:22:27
按照拉普拉斯妖式的决定论,人也是由电子、原子等等组成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比如说你以为你作出了干预,但是你必定将如此
这般作出干预也是早已决定好了的。当然,只有拉普拉斯妖或者上帝才知道一切。它们是绝对的旁观者。
季札
3 July 2010 20:54:38
哦,原来是这样考虑
季札
5 July 2010 22:49:09
看了其他的资料,混沌理论的意义远比百度上看到的要复杂,理解的太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是错了,等有空好好再学下
古雴
6 July 2010 04:09:48
是这样的,我在这篇作业里轻描淡写地说混沌理论没有颠覆经典力学的决定论图景,只是不希望对混沌理论作某种夸大且片面的理解,好像说原本是机械决定论,现在是混沌不可测论,这太简单了。我个人认为混沌理论的最重要的一条革新在于,对于“自然规律”概念的重新理解。在经典力学的还原论图景里,物理学的规律决定一切,一切现象最终都为原子之间碰撞的规律所决定,但所谓的混沌理论、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之类的新玩意出来之后,“规律”的概念需要重新审视,“有序”与“无序”的界限和意义也将要重新定义。“规律”也许是某种涌现出来的现象,而不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结构。
从汪晖事件看中国学界的风气如何理解“证明”是“数学基础”的核心概念
12 Comments
lostboy12年 ago
我是机械决定论的支持者,非常赞同你这篇文的观点。这几天在网上搜索到很多说混沌理论否定机械决定论的,令我非常愤怒。那些持这一观点的人根本都没搞清楚什么是混沌理论,说的狭隘点混沌理论是计算机数值计算中所依赖的属于离散数学范畴的数学基础,是求近似解的理论,怎么能把数值解跟解析解混淆在一起呢。。。人不可预测的确定事件不是偶然,而是确定!物理问题完全不应该扯上人,那些喜欢把人牵扯进来的人其实根本上是伪唯物主义者。
REPLY
古雴12年 ago
很遗憾,我的观点与你不同,请看最后我在评论中提到的:
我个人认为混沌理论的最重要的一条革新在于,对 于“自然规律”概念的重新理解。在经典力学的还原论图景里,物 理学的规律决定一切,一切现象最终都为原子之间碰撞的规律所 决定,但所谓的混沌理论、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之类的新玩意 出来之后,“规律”的概念需要重新审视,“有序”与“无序”的界限 和意义也将要重新定义。“规律”也许是某种涌现出来的现象,而不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结构。
一个求不出解析解的方程,它们的“解”在何种意义上存在,它们在何种意义上还是“客观规律”,一个人类永不可知的上帝式的确定性是否有意义……我都表示怀疑。另外,我压根不是唯物主义者,谈不上伪不伪了。
REPLY
lostboy12年 ago
那我只能说我赞同你这篇文的部分观点。
(既然你说明自己是唯心主义者,那可能我们就很难沟通,因为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引人上帝的存在,而我无法反驳你。)
不过我还是稍微讲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对一个客观的问题,没有必要把人的因素引进来,这个宇宙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人的存在,而人的出现也不会改变这个宇宙的运行(或者规律)。一个方程人求不出解,可能是一时求不出也可能是永远求不出,但人求不出解并不等于它没有解,解的存在也不需要对人有任何意义(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人)。混沌理论的出现源于对未来天气的数值计算,科学家也因此了解到长期天气预报是无法得出近似解的,那么此时的无解是不是等于那一天没有天气状况,或者那一天的天气状况没有意义?
REPLY
古雴12年 ago
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吗?你的哲学观念还完全停留在马列主义洗脑教材的阶段,我们的确很难沟通了。你看着那些教材,是不是觉得唯心主义肤浅可笑、不值一驳?你难道不会怀疑:为什么还会有那么留名百世的思想家竟然信奉这样的幼稚的理论?难道整个人类思想史在马克思之前就是一个大笑话?尽管他们可能错误,可能落后,但有没有可能都错得那么肤浅呢?你仔细想一想,这种情况究竟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都是蠢蛋,还是因为编写教科书的人浅薄愚蠢呢?你会发现传统的马列主义教材甚至几乎不引用马克思本人,而全部都是斯大林传统下的东西,这些教科书的意义在于洗脑,读完这些教科书而不作反思的话,你的思路就被束缚在某种非常肤浅的维度了: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这个两难抉择就好比说你是想被卡车撞死还是被轿车撞死这样的问题那样,也许这个问题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有思考的意义,但一般来说完全不是值得你投入思考的问题。
REPLY
lostboy12年 ago
我想我开始就说过,我是机械决定论的支持者,马列辩证唯物主义是批判机械决定论的,所以我是否定马列辩证唯物主义的(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伪唯物主义,带有唯心主义的尾巴),我也是反共的,所以我不可能被马列的愚民教材束缚住思想。
我不研究哲学(也不想讨论不是唯物就是唯心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因为我们对科学的无知,科学和哲学必然会产生某些交叉。尤其当我们站在科学的未知领域,或多或少是被个人的某些不完善的哲学观所指引。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爱因斯坦虽然最终承认量子力学在实验上的正确性,但仍然不认为它是完备的理论。而我个人的哲学观就是机械决定论(我愤怒的原因也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支持者错误的拿混沌理论来反对机械决定论)。
另外我有必要说明,你提到我是否认为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蠢蛋?我当然没有那个意思,他们都是极端聪明的人。但是你要知道,某个人是否掌握某种程度的科学知识对他的世界观、哲学观会产生很大影响,这是可以想见的,一个地心论的支持者的世界观会和我们相同吗?把孔子放到现在社会,他还会发展儒家学说吗?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思维是被在地球上的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认知、经验束缚住的。而宇宙万物并不只是地球,有很多东西是超出人类想象范围的。比如说,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人类如何去想象一个10维空间是怎样的?没有量子力学的数学推导,又要如何去想象黑洞的运作机制?那么如果非要把人的因素引进来,超出人类想象的是否就是我们不需要涉足的禁区?我之所以反对唯心主义,正是因为宇宙从来都是与人无关的独立、客观存在,引进人的因素只能限制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
REPLY
古雴12年 ago
反不反教材是另一回事,看过马列教科书的人多半不会认同它。但问题是你即便在反对它的时候,你的概念框架还是被它灌输了,缺乏反思。你可能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强调人的主观任意性,其实未必如此。比如说石头、木头是物质性的东西,而语句、数字是观念性的东西,而如果我说这些看起来实实在在的事物在本质上其实是由那些符号和数字(定律)所支配的,那么我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因为我强调观念性的东西是终极的主宰者。至于这些观念在多大程度上与人有关,这是另一个问题。你说客观存在的是物质,但物质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说不清楚,它似乎不是指石头、木头这些可感的物体,量子力学所描绘的图景完全不同于人类日常感知经验,你也很明确,量子力学只有通过数学推导(而不是诉诸对日常物体的经验)来理解和想象,但数学是物质吗?数学难道不正是一种观念性的、非物质的存在吗?而在人类的数学之上,你可能还要诉诸一种更加超人的、非人的理念世界,这个世界是绝对确定的,但这个世界是什么?物质?这个脱离了“实物”乃至超越了观念的“物质”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只是一个任意的符号吗?我可以把这个“物质”换成“上帝”吗?
REPLY
lostboy12年 ago
数学是物质吗?人的观念又是什么?我想这些问题最终会引到另一个终极问题:生命究竟是什么?我个人观点是,现实世界没有人意义上的观念这种东西,或者说生命和观念都是一种物质形式,其中观念是通过在微观世界(人脑的神经元)中物质高度有序的排列来模拟这个世界中的物质属性和规律。
我无意强求你接受我的观点,我只想举一些例子,提出一些思考。
如果把数学简化成1+1=2这条定理,那么人脑是如何处理数学的呢?首先这条定理被以存在于微观世界中的高度有序的物质排列储存于人脑当中,当数学问题被提出时,人脑会搜索记忆,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储存,或者求解此类问题一般方法的储存,并从中寻找答案。这是一个简化了的人脑思维方式。
那么现在设想另外一个场景,一个儿童,他不懂什么是乘法运算,但是能阅读乘法运算表,知道表里有求出基本乘法运算的解,一个大人问他3×7等于几?他查了运算表,回答是21。那他到底有没有数学的乘法运算观念?印在纸张上的乘法运算表算知识?观念?还是用物质的有序排列来模拟某些规律?
再考察计算机,虽然运行原理不同,但其解一般数学题的模式大抵和人脑一样,事实上其运行的程序,就是将人脑思考的过程抽象出来,精简并具体化然后储存于硬盘或内存当中,等到问题提出时再去取出并计算答案,那么计算机具有智慧么?具有数学观念么?如果你要说计算机只会死算题,没有创造性,不会推演数学公式,那么请看下面这个实验。
有人利用建立在混沌理论基础上的遗传算法设计出这样一个模拟实验,首先创建一百个虚拟的大脑来控制两条虚拟的腿行走,这些虚拟的大脑开始当然无法控制虚拟腿保持平衡,只能做出一系列随机荒诞的动作,但是计算机从这些虚拟大脑中选出能走出最远的一种,在它的基础上再创建一百个虚拟大脑,每一个都随机的做一些微小改变(突变),如此循环往复,很快这个虚拟的大脑就能够像人一样控制虚拟的双腿行走,如同有智慧一般。这个实验令人震惊之处在于,没有人类智慧的参与(程序员并不知道结果会发生什么),通过模拟自然法则(其本质就是将杂乱无序的物质不断有序化),没有智慧的计算机也能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我们过去认为计算机是没有创造性的。那么如此看来人类的智慧和计算机的智能到底有多大的差别?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根本的不同又在哪里?我认为生命就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物质组成,其有序性比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无序物质要高出n个数量级,如此而已。
REPLY
古雴12年 ago
我不想讨论人的智慧有没有特殊性的问题,这是另一个问题。首先,我不想陷入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其次,如果非要谈论唯心还是唯物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的话,这个问题首先是假定有某种终极的超越的本质的东西,这种东西超越了个人的意志,是某种绝对的东西,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支配着我们的日常世界。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物质还是观念?在此意义上,无论是说物质还是说观念,是数字还是上帝,这种东西都是独立于具体的人类而超出人类的掌控的,这没什么问题。并不是说唯心主义就一定要认定人类智能有什么特殊之处。
关键在于,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当我们发生任何争论的时候,我们都在使用人类的语言和人造的概念,物质也好精神也好,数学也好上帝也好,这些似是而非的术语都是人类的观念,更准确来说,都是你(我)的观念,无论终极的东西是不是独立客观地存在着,我们用于描述这种东西的概念本身毕竟不是终极的,“物质”和“观念”一样,也是一个观念,并不是抬出这个词来就达到了终极客观了,我们要追问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说物质只不过是上帝的同义词,那么唯物主义就是上帝主义。你可以主张唯物主义,问题是“物质”究竟是什么?石头是物质吗?数学公式是物质吗?石头和数学公式哪个“更”物质?
关于物质概念的历史追问,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https://yilinhut.net/2006/04/27/375.html
客观性或实在论和物质概念是不同的问题,关于客观实在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星座是不是客观实在的?一方面,群星显然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地“就在那儿”,大熊星座的那几颗星就在那儿,地球人都死绝了那几颗星还在那儿。但另一方面,没有人就没有星座,星座的划分是文化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任意的,西方有十二宫中国有二十八宿,而被划分在一个星座的星星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关联,它们可能相差几百万光年,可能在一颗星出生时另一颗星已经灭亡了,星星之间的关系和分组完全是出于人类的视角而被选择的。人类命名了每一颗星,划定了每一个星座之后,这些星座就变成了客观实在的科学术语,但这些科学术语的客观性和他们的人为性并不矛盾。类似地,人类要用自己有限的概念来描述自然,总要对原本浑然如一的自然进行某些认为的切分和命名。“电子”是实在的,这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电子究竟像上帝那样实在,还是像“天蝎座”那样实在?
关于实在论,见:https://yilinhut.net/2009/01/10/2366.html, https://yilinhut.net/2008/12/2…
REPLY
lostboy12年 ago
如果没有观念,人类还能不能思考?
所有的生物都有感知一定事实的能力,但是光感知到事实是无法进行思考的,所以人类发展出观念和语言用来帮助表达、思考、交流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把观念提高到和物质相提并论的高度呢?狗看到眼前有悬崖,不敢再往前走。我们知道它有感知周围状况的能力,也有恐高的本能,但狗有没有悬崖这个观念?有没有掉下悬崖就会死这个观念?显然没有,狗不需要有观念就可以生存。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观念是人类发展出来帮助表达问题,思考问题的,只有人类的智慧才需要观念的协助。再举个例子,学过计算机编程的都知道,程序员需要对各种变量进行命名,而这种命名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程序的可维护性,比如说你用一个变量来记录动物园里老虎的数量,那么变量名取nTiger还是x对程序的可读性影响很大,但是这种影响只是对程序员而言,实际上当把源代码编译成机器码时,所有的变量名称都要被抛弃,机器不需要变量名,因为变量名是只对人类才有用的观念,计算机完全不需要这种观念的协助。
That’s it. 其实对于难以证明的问题,我无意去改变别人的观点(凭个人经验我知道那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我想我也已经把自己的一些哲学观大致表达的比较清楚了。原本来留言的目的只是想表明对本文题目所表达观点的支持,没想到之后的讨论会被引到另一个方向。。。所幸物理学不用研究观念是否是物质这类命题,我也确实没有兴趣去思考与物理学不相干的哲学问题。
谢谢!
REPLY
古雴12年 ago
第一,你始终没有解释什么叫“物质”,“物质”这个观念是什么意思。
第二,你谈的“物质”似乎就是计算机,机器不需要变量名,机器不需要观念,机器就能完成各种活动——你说这些证明了什么呢?你在一开始就提到,“计算机数值计算……依赖的属于离散数学范畴的数学基础……”。计算机要来模拟智能,光靠一堆物质堆在那里,光靠一坨硅和铁放在那里,是不行的。理论上计算机实现功能并不依赖与组成计算机的物质,你可以把铁换成铜,只要整个逻辑结构不变就能实现同样的功能。也就是说,支配着计算机的不是物质,而是形式,或者说数学或逻辑。
第三,我放假在家比较闷得慌,难得有个评论的,禁不住多扯几句。
REPLY
lostboy12年 ago
1,什么是物质?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根据最新的量子力学理论弦理论,组成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弦”存在于10维空间,所有的弦其本身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振动的形态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按照化学的定义,物质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的排列不一样,构成的物质就有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其实,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这些都不是目前的物理学能完全给出满意答案的问题。
2,我谈计算机,因为我对计算机有过学习和研究,比较了解,我觉得也能说明很多问题。我之前想说明的意思就是:观念和语言一样是人所独有的,不能脱离人而存在,更不应该把它和亘古就有的物质世界相提并论。
“理论上计算机实现功能并不依赖与组成计算机的物质,你可以把铁换成铜,只要整个逻辑结构不变就能实现同样的功能。”
事实并非如此,对电子技术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铜、铁这种金属导体,而是半导体,不然计算机早就出现了。半导体材料是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逐渐发展成熟的。
REPLY
古雴12年 ago
既然物质是什么说不清楚,那么说什么都是物质又有什么意思呢?你的意思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总之听科学家说就行了~ 但是科学家里也有分歧,有些量子力学大家就明确说“原子”无非是个概念,“物质”不如换成“潜能”等等。
既然关于什么是物质不同时代、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说法,那么“亘古就有的物质世界”是什么意思。我能理解”亘古以来的世界“,但你加上”物质“之后,我就不明白了。
至于计算机,我举铁和铜只是取一个例子,半导体当然也可以换成别的材质,半导体只是特别有效率而已。现代计算机得益于图灵的构想,图灵机是”通用机“,最初的图灵机就是一套规则系统,或者一个卡带模型,”通用机“的意思是它可以用来完成任何计算。今天的计算机能够完成的任何计算,理论上图灵的纸带机也能完成(当然运转速度有天壤之别)。推荐《逻辑的引擎》一书,讲述了从莱布尼茨到图灵的作为计算机前史的思想史。
REPLY
量子力学:引入了观察者or送走了上帝
Home 随笔 科学 量子力学:引入了观察者or送走了上帝
科学
量子力学:引入了观察者or送走了上帝
2010年3月26日 上帝, 上帝视角, 因果性, 物理, 量子
当年高中时对哲学产生兴趣,说来也是从阅读一些量子力学的科普书开始的,正如费曼所说,如果你认为你弄懂了量子力学,那你就是没懂。量子力学带来的惊诧令我难忘。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恐怕僭越或自大,我总还是觉得自己对于量子现象是有点儿理解的,特别是经过了几年的哲学学习,更是颇有体会,按照我所接受的一些哲学思想看来,量子现象倒也并不是那么地不可理喻,反倒是理应如此了。
量子现象最为典型的示例无疑是双缝实验及其变体,例如延迟实验。还有诸如薛定谔之猫等等。虽然这些现象确实非常奇妙,而有些解释似乎有故作玄虚的倾向,例如一个常见的说法会去强调作为观察者的智能生物(有些人会强调这一点)的介入。比如双缝实验(延迟实验),人们会说观察者的选择将改变光子通过双缝(半透镜)时的状态,于是似乎人的主观意志将能改变百万光年外或数万年前的事件。但事实上并不需要如此神秘。要解释延迟实验,既不需要引入智慧观察者的主观意志之类的参数,也不需要引入整体论互补论等新的本体论原理,而只要更坚定地驱逐“上帝”即可。
所谓“上帝”,我们知道他给经典物理学提供了绝对时空的观念,相对论打破了这个绝对时空。而事实上量子力学也同样需要打破这个绝对时空才能够得到理解。而这个“绝对时空”的更加根本的形式,体现为一种“上帝视角”,也就是某种立于世界之外,本身不参与这个世界,而又冷眼旁观的视角。这个“上帝视角”在西方古典哲学,以及现代英美哲学中都是非常普遍的存在着,例如对于某个历史事件,仿佛在各种不同的现实的视角所给出的描述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真相”;又例如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上帝视角”也是经常出现的东西。
而在量子现象中,所该做的并不是引入神秘的观察者,而是该驱逐神秘的上帝视角。比如说,当我们描述光子时,我们就不能说:如果在A光屏出现了一个光斑,那么这枚光子就是从a路径过来的。因为只有A光屏出现了一个光斑这件事情是由实验者观察到的,而说这枚光子通过了a路径,这并不是观察到的现象,而是一种理论的重构,是因为按照我们的理解(其实是把光子当作日常的小球来理解),我们只能想象它由a路径通过而到达A光屏。但总而言之,“光子通过了a路径”这件事情只是想象的结果,而不是一个事实。甚至说所谓的“光子”本身也是一种想象的建构。说它是想象的建构,并不是说它是虚幻的,是依赖于人的意志的,恰恰相反,在这里光子的行为并不依赖实验者的意志,所谓建构意思是说,它的状态和性质是我们根据自己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而设定出的一个理论工具,如果一个实体或性质的概念不能给出任何与我们的观察相关的东西,那么设定这个概念就是无意义的(奥卡姆剃刀)。当我们撤掉延迟实验中的光屏时,我们可以观测到光子是到了A还是到了B,于是此时我们说光子要么通过了a要么通过了b还是有点儿意义的(其实也没多少意义)。然而当我们没有撤掉光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观察光子是到了A还是到了B,那么“光子要么通过a要么通过b”这种描述是没有意义的。(早前我用直觉主义解释过了这些)
去除上帝视角,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根据我们自己的观察,来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发生的事情。而谈论某种根本没有人可以以任何方式现实地观察到的,由某个抽象的上帝视角来陈述的事件,这是不合法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打破的一个东西是“充足理由律”,但并不是反对“因果性”。所谓因果性,说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一个事件是孤立发生的,比如说张三的一记闷棍是导致李四死亡的原因。说“因果性”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张三的一棍子打下去肯定会产生某些结果,或者说李四被打死了肯定有某种原因;然而一般我们所谈论的因果性并不是“充足理由律”,张三的一棍子可能导致李四死亡的结果,也可能导致李四受伤的结果,也可能是棍子折断的结果等等;李四的死亡可能因为是张三的一棍子,也有可能是因为喝了毒药,也有可能是心脏病突发等等。原因和结果存在着不可穷尽的丰富性,而所谓的充足理由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件总有其充足理由,亦即必然会导致该事件而不是别的事件发生的原因,这是一个高度抽象后的概念,而现实中的我们所追寻的因果性根本不是在追求充要条件,而只是追究一个密切的联系而已。
量子力学仍然能够保持因果性的关系,但并不再支持充足理由律。比如说A光屏上出现光斑和B光屏上出现光斑各有50%的几率,而我们找不到一个充分必要的条件使得必定是A光屏而不是B光屏上出现了光斑。但是A或B光屏上出现了光斑并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肯定了非充足理由的因果性概念后我们就能够理解延迟实验。也就是说,A光屏出现了光斑(或B光屏出现了光斑)的原因是,实验者没有插入干涉光屏。而如果干涉光屏被插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干涉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个光斑,而AB光屏上没有光斑。而在这些因果关系中,并没有果先于因的倒错现象:去除了上帝视角后,我们所能实际谈论的只有这三个事件:1逐个发射光子——2插入或拔出干涉光屏——3出现光斑。我们可以问:为什么光斑如此这般出现,答:因为发射了光子并且插入了光屏等等。这就是提供了并非充足理由的理由。只有当我们额外插入了一些并非实际发生,而是按上帝视角想象出来的“事件”时,所谓“延迟实验”才会出现因果倒错的悖谬。
2010年3月26日
最新评论
benjaminbai
29 March 2010 13:12:09 匿名 124.205.77.77
或者说我们可以设想充足理由律的存在,但必须要避免认为某一个或一群理由最终可能构成绝对的充足理由,而是要始终在原因中留白,因为从结果反推总有一些我们想象不到、或者在测算范围之外的因素在影响着结果,而且即使我们得到了某一个理由,这一理由本身也应该被放入可质询的境地之中,因为它无法为自身提供合法性。实证主义的问题不是看不到实证主义本身的局限性而是实证这一概念本身就隐含着无法用实证方法解释的底色,这里所说的“上帝”就是其中之一。
——感想,不知道是不是理解有误
古雴
29 March 2010 21:37:13
关于量子力学的争论中,粗略划来,有一方是认为不确定性是由于实验和测量能力有限,不足以揭示充足的原因,还有内在的未被发现的原因在起作用,如此发展出隐变量解释,这一派比较边缘。但正统的量子力学解释否认那个“未被发现的原因”,而是强调不确定性是自然固有的禀性而不是由实验精度的限制而造成的。当然个中的哲学问题很复杂,很难划分清楚。比如说所谓“实证主义”,其实更偏向于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因为真正的实证主义者是反实在论的,而实在论则更有可能受到唯心主义的支持,等等。
科学通史16:20世纪物理学革命 今天是最后一节课了,我们讲20世纪科学。 所谓20世纪,我们的重点主要是放在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也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兴起上面,至于20世纪后半叶乃至21世纪的科学前沿,在我们这门课上就不再涉及了。 历史是讲不完的,任何一种叙事策略都是“挂一漏万”的,问题不在于怎样避免遗漏,而是在于以怎样的方式遗漏。这门课的取舍,一方面当然与我个人的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自己对科学史及其意义的理解。 ……
“力”的机械化 力=机械?——问题的提出 学者们常说:科学革命伴随着(或导致了)“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我们又被告知,所谓“机械化”就是“力学化”,就是“数学化”,就是“量化”…… 的确,现代西方语言中的机械学和力学是同一个词(mechanics),而现代的“力学世界”的的确确就是数学化的,而数学化也确实意味着量化,即性与质的抹平,意味着世界的“祛魅”。 然而,一旦我们到历史中去追溯这一现状的渊源,问题就绝非如此简 ……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世界 在谈论现代科学诸如“世界图景的机械化”[1]之类的命题以前,应当注意“世界图景”(world picture)这一概念非比寻常。在世界图景可能机械化之前,先决的一步乃是世界的图景化——世界对人类而言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幅图象(picture),事实上,一旦世界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张图片,无论这张图片是不是机械化的,人类知识的某种至关重要的变化便已经悄然发生。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世界图象并非从一个以前 ……
现象学笔记2现象学笔记3
关于“数理传统与实验传统融合的内在原因”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数理传统与实验传统融合的内在原因”
科学
关于“数理传统与实验传统融合的内在原因”
2009年12月28日 实验, 科学革命
发信人: EPR (古雴|JOKER|平天大圣|要成为海贼王的宅男), 信区: KXTS标 题: 个人关于第二道论述题的揣测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年12月28日22:20:2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今年的简答题相对容易,第一道论述题是往年的作业题,第三道作业题比较开放,唯独第二题特别困难,我一着也头大,不过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不是我出的题,不过也想试着揣测一下可能的思路。
首先,题目问的是“数理传统与实验传统融合的内在原因(可以牛顿科学为例)”。审题上首先要注意,要求回答的是“内在原因”,首先就不是具体表现,关于俩传统之融合在近代科学中如何如何体现,该省略少谈;其次不是问“外在”的原因,诸如牛顿其人如何天资聪颖,当时欧洲的思想文化或社会经济背景如何,都是外在的原因,这些外在条件无论多么必不可少,都不是本题考查的重点。所谓内在原因,应着眼于俩传统本身各自的逻辑展开。至于所谓“牛顿科学”只是一个提示,而并不是要求必须扣住牛顿来写,而是要把握俩传统的逻辑内涵。
这里我所谓“逻辑”,是指某一条“传统”建立起来之后,就会有某种内在的发展趋势,展现出某种貌似必然的要求,推动这个传统发展下去。比如工业技术的传统蕴含着效率和集约化的发展逻辑,等等。
于是我们分别从两个传统内部看它们所蕴含的逻辑,来看它们之所以融合的根源。简单来说,所谓数理传统,蕴含着自然的数学化,即一种机械自然观,如此推演下去,造成的自然观将是:物质对象是可认识、可计量、可运算的,以数理传统所推演出的自然态度来对待自然对象,就导向了实验的方法;另一方面,所谓实验传统,要求研究方法的可操作、可记录、可分析,以及最要紧的是可重复性,这就导致一种分析化和量化的操作方式,而数学的语言显然最能胜任于实验的记录、分析和重复,这就导向了数理的风格。
总而言之,“数学化”是一个关节。数理传统从“可理解性”出发,要求一种数学化的世界图景;而实验传统从”可重复性“出发,要求一种数学化的语言。如此两相融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不知道按我的思路能拿几分,大家有不同的想法不妨提出来讨论讨论……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12-26教育现代化中的科玄之争——以张君劢为例
数学的自然化——关于世界图景机械化的一个文字游戏
Home 随笔 科学 数学的自然化——关于世界图景机械化的一个文字游戏
科学
数学的自然化——关于世界图景机械化的一个文字游戏
2010年1月15日 力学, 数学, 机械, 自然
何谓“一种机械论(mechanistic)的世界图景?”——戴克斯特赫斯的《世界图景的机械化》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他问道:“我们这样说时想到的是希腊词μηχανή所暗示的‘工具’或‘机器’的含义(即把世界[无论是否包含人的精神]看成一架机器)吗?抑或意味着自然事件可以借助概念来描述,并通过力学(mechanics)这门科学分支的方法来处理(这时这个词在一种非常不同于原初的意义上被使用,意指运动科学)?”[1]
最后,戴克斯特赫斯给出了他的回答:所谓世界图景的机械化,并不在于“机器”的隐喻——在牛顿之后,在“力学”概念中遗留着的机器隐喻已经消失殆尽[2];而关键在于由这个词源所衍生出的“力学”(作为数学化的运动科学)的兴起,这构成了经典科学与中世纪科学的根本差别。[3]他强调,在近代力学中所发生的数学化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意义,“不仅是因为它利用数学工具简化和澄清了必要时也可以用日常语言来表达的论证,而且是因为在更严格的意义上,力学的基本概念就是数学概念,它本身就是一门数学。”[4]伽利略的名言表达了经典科学的自然观——“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在这里,存在四个相互纠缠的关键概念——“自然”、“机械”、“力学”、“数学”。可以说,在“世界图景的机械化”的进程中,自然变成了机械,(阿基米德的)“机械学”变成了(牛顿的)“力学”,而这种力学变成了一门数学……在最后或许还可以补上一条:“数学”变成了“自然”——这就是本文试图阐释的主题。
我所提的“数学的自然化”,大约就是我们通常谈论的“自然的数学化”,我之所以要如此玩弄文字游戏,是为了突出某种提示——这里“自然”不仅仅是作为客观认识对象的“自然界”,而且更包含着它的本意,即作为“本性”的“自己如此”之“自然”。
于是,所谓“数学的自然化”除了“自然界变成了由数学写成的大书”的含义之外,也意味着作为“本性”、“根据”、“原则”、“内在原因”而言的“自然”,由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所开辟的所谓“内在性”的领域从此被数学占据了。
戴克斯特赫斯也提到了“本性”观念的变革:“探究事物真正本性的‘本质性’思维,不得不替换成试图确定事物行为相互依赖性的‘功能性’思维。”[5]不过事实上,现代的自然科学家们仍然在宣称他们在探究事物的本性,与其说经典科学放弃了对“本性”的探究,不如说它改变了对“本性”的理解——一个现代科学家也许会认为,当他确立了某一条数学公式时,他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的本性或现象的原因。
“力学”这一概念源于“机械”、“工具”,而“自然”的概念在其源头处的含义恰好与之对立。在古希腊,“自然物”是与相反的“人工物”一起被定义的。亚里士多德说道:“凡存在的事物有的是由于自然而存在,有的则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存在。……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根源。反之,……技术制品……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的”[6]
机械作为一种技术制品,是没有内在性的,它的根源和目的都是外在于它的,正如戴克斯特赫斯所言:“事实上,机器预先假定了一个有意识的智慧的制造者,他制造出机器,让它运转以实现特定的目的。”[7]这也就是为什么戴克斯特赫斯认为世界图景的“力学化”中,“机械”的隐喻并没有重要的意义,他说道:“科学本身既没有一个超世界的宇宙创造者,也没有一个造物主希望通过创世来达到的世界之外的目标,机器隐喻至多只是有助于使微粒论自然观能为基督教思想家所接受……”[8]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世界(自然界)”与“机械”最初恰恰对应着内在性与外在性这两个截然对立的领域,那么“自然界的机械化”这个悖论的命题本身就暗示着某种重大的变革,也就是说,古希腊人所建立的内在性领域与外在性领域的界限被打破了。如果说“自然变成了机器”的隐喻确有其事,那么,如果说这种新的世界中没有找到外在的制造者或目标,也不必过于惊奇,因为既然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界限已然消解,这个世界当然也就不需要外在的原则,正如它也不再要求内在的原则一样。
戴克斯特赫斯接着说:“假如机器隐喻果真给出了经典科学思想的一个本质特征,那么我们或许可以预期,至少部分的目的论观念将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在研究机器时,如果只追问它的某个部分的运动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不考虑通过这种运动所要达成的直接目标,那么就能力而言,我们就不会把它看成机器,而只会看成一个随意的力学系统。”[9]
的确,机械既然是一种属于外在性领域的技术制品,如果经典力学从不追究外在的目的,那就谈不上是一门“机械科学”;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说“自然”指的仍是一种“并非由于别的原因”而“自己存在”的内在性领域,如果说“自然物”意味着拥有不与其它事物相互依赖而自存的能力,那么经典力学还谈得上是一门“自然科学”吗?戴克斯特赫斯本人也很明确,在经典力学中探究事物本性的本质性思维已经由试图确定事物行为“相互依赖性的”功能性思维所替代,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说:“在研究自然时,如果只追问它的某个部分的运动与其它部分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不考虑这种运动所根源于的内在原因或事物的真正本性,那么就能力而言,我们就不会把它看成自然,而只会看成一个随意的力学系统。”
事实上,“自然的机械化”一旦发生,我们就势必要同时改变对“自然”与对“机械”的理解,作为一门数学的“力学”既可以是某种不探究内在性的“自然学”,也可以是某种不探究外在性的“机械学”。如果说经典力学已然把“机械”遗忘殆尽,那么,它恐怕也是以同等的程度遗忘了“自然”。
当然,正如“自然科学”仍然与传统的“自然”观念相承接,戴克斯特赫斯也承认,“机械论”并非与“机械”的概念毫无渊源:“许多物理学家往往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希望尽可能具体地构想关于现象背后的物理实在,它们是感官经验到的事物的无法直接觉察的原因。他们一直在寻找隐藏的机制(mechanism),并且毫不在意地假定,这些机制本质上与人类自古以来用来减轻工作负担的简单机械属于同一类型,所以娴熟的机械师能够通过机械模型大体上模仿发生在小宇宙中的事件的真实进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这一目标的追求都往往被视为经典科学的真正特征以及修饰词‘机械论的’所表达的真正含义。”[10]换言之,“机械论”的传统体现于对“机制/结构”(mechanism)的寻求。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机制”或“结构”与“原因”是不同的概念,在古典科学中,“机制”顶多只是原因的一种——如果说一架机器的动力因是其制作者或操作者,目的因是这架机器所要实现的功能,质料因是其物质材料,那么它的结构机理大约算是对应于“形式因”了。
于是,从“机械学”到“力学”的转变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机械学”的核心是对“机制”或者说对机械构架的“形式因”的关切,那么“力学”的核心概念——正如其中文译名所提示的——是“力(vis/force)”。
正如戴克斯特赫斯所说,“力是一个如此含糊不清的术语,它身上负载了诸多拟人化的联想,如果不加定义,这个词根本无法用于科学推理”[11]而“力”的概念通过数学化最终在牛顿那里得到了精确定义,才标志着经典力学确立。
“机械”与“自然”之所以能够在“力学”中融合而消解,借助的正是“力”的“数学化”,数学的新定义替换了“力”身上负载的传统含义,这才完成了自然的机械化。那么,究竟被数学所取代的是什么呢?
也许“力”这一概念从一开始就是打通内在性与外在性领域的一把钥匙,这正是因为它身上负载着的“诸多拟人化的联想”。无论是这个汉字,还是它的拉丁语词(vis),最初都与“活力”、“力气”、“精力”之类的概念相联系,进而衍伸出“用力”、“发力”、“施力”等等意象。这个词所唤起的联想与往往人有关,准确地说是与个人的意志或身体有关。
除了内在性领域的自然物与外在性领域的技术工具或机械装置之外,在古典的世界中似乎还有一种特殊的领域,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人既是某种自己以自己为原则的“自然物”,也是人工物的最终根源,作为人工物的制造者的人是机器运转的外在原因,而作为自然物的人则中断了外在原因的追问。而“力”这个概念借助其独特的拟人化联想,达成了内在性与外在性的衔接。一方面,“推力”、“发力”、“施力”等联想把“力”引向外在性的领域,另一方面,“活力”、“精力”、“能力”的联想又把“力”引回了内在性的领域,
同时,“力”的拟人化联想又极自然地与“原因”的概念相交叠。例如库恩(引用皮亚杰)提到“狭义的[原因]概念最初来自一个主动的动因的自我中心观念,一个推或拉的人,发出一个力或显示出一种动力。它非常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概念,这一概念在17世纪分析碰撞问题时,首次在技术物理中显著地起了作用。”[12]
在牛顿之前,科学家们在思考力这个概念时,所想到的经常是某种内在于物体中的类似“活力”的东西,例如韦斯特福尔提到,在惠更斯那里,“力代表的不是对物体的一种作用,而是代表了物体在运动中具有的趋势。这样,它与笛卡尔的‘物体运动的力’类似,近似于我们所说的动量,这是一个为机械论哲学家们所接受的概念。”[13]而“莱布尼兹所用的‘力’可能很容易转变为我们今天的术语‘动能’。它的自然哲学大大不同于笛卡尔的,但它仍接受这个前提: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使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某些东西,而是物体具有的某些东西。”[14]
这种把力看作事物内部的力量的思维定势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以来的“内在性”的探究理路的回响。因此,牛顿把“力”的地位引回科学的中心这一举动也很自然地会被当时的机械论者认定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复辟。按库恩的说法:“对大部分17世纪的微粒论者来说,作为一种内在吸引原则的引力概念看起来太像已被一致拒绝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倾向’。笛卡儿体系巨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完全剔除了所有这类‘神秘性质’。笛卡儿的微粒完全是中立的,重力本身被解释成碰撞的结果;这种远距的内在吸引原则的概念似乎是向神秘的‘通感’和‘潜能’的倒退,正是这些神秘的‘通感’和‘潜能’使中世纪科学如此荒谬。”[15]
戴克斯特赫斯也指出:“莱布尼茨和惠更斯对于牛顿的理论的批评包含许多不公正的成分,但关于作为运动的原因的力的概念的重新引入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他们的忧虑却又不无道理……。事实上,在物理学中,‘力’这个词过于频繁地扮演某种与经院哲学中的‘质’和‘能’并无实质差别的角色。一个嘲笑用‘质’的概念给出解释的物理学家却对诸如‘施加着一个力’的表述十分满意,甚至到了今天,只要说出这个魔力十足的词,就足以让物理或化学的初学者们对因果性的要求得到满足:为什么一旦放开手上的重物它们就立刻坠落?因为地球吸引它们!为什么一个固体没有碎成最小的颗粒?因为这些颗粒互相吸引!……”[16]
换言之,当牛顿把“力”的概念引入机械论科学的中心时,也势必伴随着某种“内在倾向”、“内在原则”的“内在性”思路的重生。然而,在“机械学”这一业已发达的外在性传统的中心复生的内在性领域似乎导致了一种湮灭式的碰撞——这一接触释放出巨大的光芒,造就了经典力学的辉煌,但从此内在性与外在性领域都消失不见了。
牛顿对“力”的概念的改造不仅仅在于成功的数学化或者说精确的定义,也是在于改造了“力”与“原因”概念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牛顿取消了“力”的内在性。《原理》的定义4明确地说:“外力是一种对物体的推动作用,使其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种力只存在于作用之时,作用消失后并不存留于物体中,因为物体只靠其惯性维持它所获得的状态。不过外力有多种来源,如来自撞击、挤压或向心力。”
虽然牛顿那里仍保留有“惯性力”等说法,但从此经典力学中的“力”毕竟都是按照“外力”来设想的,也就是说,作为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它不能在物体之内部。
那么,“力”就是一种外在的原因吗?恐怕也并不是那样,至少,它改变了机械论传统对外在原因的理解。戴克斯特赫斯提到:“牛顿在质点的速度向量的变化的原因的意义上引入力的概念,从而有意识地与十七世纪的机械论相决裂,在那种机械论中,一个物体运动的变化只可能由另一个施动(moving)物体带来”[17]
这里“力”的地位发生的变革不仅仅是从“运动的原因”转变为“速度变化的原因”,事实上,在古典科学中“力”也从来不是“运动的原因”,如果说甲向乙施加了一个推力而导致乙物运动的变化,那么作为动力因的并不是这个“力”,而是“甲”这个事物。
简而言之,在传统的理路中,若按照内在性的“活力”、“潜力”来理解,“力”应该被看做一种事物内部的运动原因;而若按照外在性的“推力”、“撞击力”来理解,那么“力”事实上恰是“因果关系”的发生本身——当作为原因的施动者给予了作为结果的受动者一个力时,二者就成为一种因果关系,力是因果性的传达而不是原因本身。而牛顿的“力”既残留了内在性理路中的“原因”涵义,又完全按照外在性理路的机械论思维来构建事物的关系。
事实上,鉴于牛顿的第三定律的确立,外在的“力”再也不可能“传递”某种按照动力因来设想的因果关系。因为所谓因果关系,一者为因,另一者为果,两者在逻辑上和时间上总有一个主次和先后的分别。当亚里士多德设想推动行为时,明确表达了二者地位的不同:“总括起来说,教和学或行动和遭受(主动与被动,推动与被推)不是完全同一,而是它们所赖以存在的那个东西——运动是同一个。须知甲在乙中向实现目标的活动,与乙靠甲的作用向实现目标活动在定义上是不相同的。”[18]而在牛顿的第三定律之后,力与反作用力、施力者与受力者完全等价,“万有引力”无处不在,于是世界上任何两个物体都互为因果?如此一来,因果性这个概念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力”本身成为了原因,但这样说有什么意思呢?说“乙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它受到了力”与说“乙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它得到了爱”有什么不同?换言之,“力”是否只是一个空洞的词儿?就如同伽利略在《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提到的一个问答中所说的情形:
当辛普利丘用“重力”来回答“重物是因为什么而下落的”这个问题时,“萨尔维阿蒂说道:‘你错了,辛普里丘先生,你应该说:任何人都知道它被称为重力。’11他继续说,用某个特定的名字去描述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确实可以使我们想象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我们对自然现象的一切所谓解释最终都是给本质上未知的原因赋予名称:‘重力’、‘力’、‘印入的力’、‘赋形的理智’、‘辅助的理智’或者一般而言的‘本性’”。
正如萨尔维阿蒂所言,如果经典力学所做的仅仅是让“力”成为“原因”来解释现象,那么它还什么都没有解释,仅仅是变幻了一个名词而已。而经典力学的解释之所以言之有物,是因为通过“力”的数学定义,一个以力为原因的解释就意味着某种确定的计量和预测。戴克斯特赫斯说道:“……我们可以谈论地球引力、凝聚力、亲和力之类吗?确实可以,只要牢记,现象的原因不过是给出了一个名称,只有当这些被谈及的力的作用能够够由某个数学的法则确切地定义出来,这个名称才会包含真实的知识,”[19]
因此,不是某种真实的“力”成了原因,而是作为符号的“力”所指代的那个数学系统成了解释现象的“原因”。把经典力学中的所有“力”都替换成“爱”也不会影响它的体系:说“甲对乙施加了10牛顿的引力”的“经典力学体系”与说“甲对乙施加了10恩培多克勒的爱情”的“经典爱学体系”将不会有什么实质的差别。在经典力学的发展中,“力”这个概念只是一个中介,一个起催化作用媒介,这个媒介施展了某种暗度陈仓或偷梁换柱的障眼魔法,让内在性领域的自然哲学传统与外在性领域的机械学传统互相渗透,以至于两者的核心关切都消弭于无形。最终“力”这个概念的所有含糊、神秘和拟人的隐喻都被架空,借“力”的名义接管了新的“自然”领域的正是数学。数学不再只是一种研究自然物之机制的工具,而是变成了“自然”本身,它不仅仅是一种描述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语言,而是变成了事物的“原因”——当亚里士多德要去探究原因时,它要寻找的是某种事物内部的潜力或者另外一个作为推动者的事物;当一个经院哲学家要去探究原因时,它要寻找的是某种“隐秘的质”、“赋形的理智”之类的构想;当一个现代科学家要去探究原因时,它通常会在“力”的名义下,去寻找某段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公式。
但作为原因的数学能否满足人类对于原因的追问?而内在性传统中对“自然”的发问是否就此丧失了意义?尽管经典力学的数学化的追问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一种提问没有获得满意的答案,并不意味着提问本身是非法的。就好比在昏暗的密林中搜寻是让人迷茫的事情,而在空旷的平地上搜寻东西却清楚明了,这是否意味着你应当远离密林而只在空地上搜寻?如果说你在密林中找了两千年仍然晕头转向了无所获,而在空地上花了二百年就收获了一车又一车的东西,那么是否证明了你再也不该踏入密林半步?——但关键不是场地的清晰与否和收获的丰富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究竟要找的是什么东西?如果说我们要找的东西仍埋藏在密林深处,那么我们在空地上挖出再多的石头又有什么意思呢?在古典科学向经典科学的变迁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新科学在概念上如何地精确,方法上如何地高效,成果上如何地丰富,也要注意,我们所追寻的东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10年1月15日
[1]《世界图景的机械化》P4, I2(未加注明的引文都采取张卜天的翻译)
[2]见P497, V4
[3]见P499, V7
[4] P499, V7
[5] P500, V9
[6]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3页,192b。
[7] P495,V2.
[8] P495,V2
[9] P496, V3
[10] P497, V4.
[11] P366-367, IV 136
[12] [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页,p.22
[13] [美]理查德•S•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彭万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1页
[14]同上,第146页
[15] [美]托马斯•库恩:《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吴国盛张东林李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1~252页,pp.258-259
[16] IV: 318, P483。自己翻译的。
[17] IV: 298, P468,自己翻译的。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force in the sense of a cause of change in the velocity-vector of a material point, Newton consciously breaks with seventeenth- century mechanicism, in which a change in the motion of a body could only be brought about by another moving body
[18]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4页,202b21
[19] IV: 318, P484。自己翻译的。
最新评论
古雴
16 January 2010 09:33:30
“‘本质性’思维,不得不替换成……‘功能性’思维。”应换成“实体性”……“函数型”。这样的话其实也说得更顺一些了。
古雴
16 January 2010 11:48:09
这篇论文写得很仓促,连章节结构都没有确立,只是一份读书报告的样子。以后如果还有心时,再去找两本文献看看,可以写一篇类似于“作为媒介的力”的文章。在经验认知方面,“力”是触觉经验和身体行为的媒介,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力”感知物体,也通过“力”去改变物体;在科学史中,“力”是连接物理学与数学的媒介,是连接经验直观与理论体系的媒介。但无论在哪个语境,力所扮演的角色似乎都是媒介性的,然而它在现代的世界图景中却取得了某种本体论的地位,乃至于扮演了某种终极实在的角色。
unic
23 February 2010 20:16:03 匿名 210.77.59.5
“‘本质性’思维,不得不替换成……‘功能性’思维。”应换成“实体性”……“函数型”。这样的话其实也说得更顺一些了。
是函数型还是函数性?
能不能再细说一点儿,实体性-函数X的关系,以及你替换词语的原因。
古雴
24 February 2010 10:22:26
替换词语是本书的翻译者,著名的卜天师兄指使我的,他调整了他的翻译,我当然也要跟着调整啦。
从字面上看,实体性和函数性确实更加贴切一些。我文中也说了,古代人追问原因的时候想到的是一个一个实体,一个事物是另一个事物的原因。无论是可见的事物还是超越的事物,古代人往往是以实体的方式的方式想象的,比如终极的“理念”,也被想象成一个一个的“东西”,比如大写的“善”、“美”之类;而“函数性”的思维则有着不同的着眼点,现代人追问原因就不再说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原因,而是要给出某种数量上的关系,所谓函数那就是数量关系或数值表达啦。现代人的终极的理念就被想象成一个个“公式”。
unic
25 February 2010 00:54:22 匿名 210.77.59.5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机制”或“结构”与“原因”是不同的概念,在古典科学中,“机制”顶多只是原因的一种——如果说一架机器的动力因是其制作者或操作者,目的因是这架机器所要实现的功能,质料因是其物质材料,那么它的结构机理大约算是对应于“形式因”了。
形式本身有没有因呢?为什么我觉得形式不够本质呢?
现代人追问原因就不再说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原因,而是要给出某种数量上的关系,所谓函数那就是数量关系或数值表达啦。现代人的终极的理念就被想象成一个个“公式”。
y=ax+b,这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说X的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这和实体性的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因为说X的变化本身也是一种数量的变化,所有的研究对象的性质甚至本质都被试图理解为数?
古雴
25 February 2010 12:21:49
形式因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之一,现代人受经典力学影响,所理解的原因概念已经大大地萎缩,很难理解古代人的原因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恰恰是把形式作为第一本质的。
比如我们问一桩谋杀案的原因,或者说,是“什么”引起了这个结果?这里的“什么”就有多种层次可说,一是说是张三引起的,这就是动力因;二是说是因为要抢钱而引起的,这就是目的因;三是说因为下毒而造成的,这大约是形式因;最后是说因为人有被杀的潜能,所以才可能被杀,这是质料因。单单只给出某一层面的原因往往是不够完整的。但我们发现其中形式因是决定性的,如果光有张三这个人,那是死不了人,如果光有抢钱的目的,也未必要杀人,但是给定了杀人的结构关系,那么无论施动者是张三还是李四,目的是抢钱还是复仇,只要下毒这个运作形式确定了,杀人的结果就出来了。
关于y=ax+b,你可以说“X的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但是须知y=ax+b与x=y/a-b/a是等价的,于是你为什么不可以说“Y的变化是X变化的原因”?当然你可以定义出那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但你凭什么来选定哪个是因变量?你只有事先有了一个因果关系,才能去决定那个是因变量,但光靠公式本身是定不出来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在牛顿第三定律的世界中,当所有的事物都被公式连接起来之后,每两个事物之间都互为因果,完全平等,时间性就消失了,整个世界是静止的,因果关系失去了意义。
古雴
25 February 2010 12:36:53
“四因”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大致对应于一下一连串问题:
某个结果发生了:
天哪这怎么可能?——质料因
谁干的?——动力因
事情如何发生的?——形式因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因
现代科学所研究的问题多是描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而不能回答其它问题。而最日常和原始的原因概念大概是追问动力因,也就是寻求始作俑者的实体性思维。
数学、教育与机械 今天讨论课听东林师兄报告,感觉甚妙,我以前的一些零星的想法更加明朗起来。 东林师兄讲的是古希腊几何学的“作图”概念,他提到,古希腊人的几何作图不能以康德意义上的“构造”来理解,作图的意义并不是提供一种“存在论证明”。作图是出于教学传授的目的,“证明”的原意也是一种展示,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某物的过程。“几何作图、几何知识与phronesis(实践知识,即根据目的恰当地选取手段的知识)关联而不是与poi ……
“力”的机械化 力=机械?——问题的提出 学者们常说:科学革命伴随着(或导致了)“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我们又被告知,所谓“机械化”就是“力学化”,就是“数学化”,就是“量化”…… 的确,现代西方语言中的机械学和力学是同一个词(mechanics),而现代的“力学世界”的的确确就是数学化的,而数学化也确实意味着量化,即性与质的抹平,意味着世界的“祛魅”。 然而,一旦我们到历史中去追溯这一现状的渊源,问题就绝非如此简 ……
科学思想史的典范之作——戴克斯特霍伊斯的《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教科书式的科学史以现代科学的各种成就作为标准,把科学的历程描述成人们逐个取得这些成就的大事年表。但这种意义上的科学史在某种意义上根本还不是历史,它所面对的根本就不是科学的演替过程,而始终只是要赞颂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史对现代科学的各成分挨个附上了发现者和发现年代,从而按照发现的顺序而不是逻辑的顺序介绍着现代科学,而这种叙述仍然是完全静态的,根本没有真正讲述一种发展的过程。 如果我们承认当代的结果是历 ……
基督教创世论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摘要:基督教的创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梳理科学与宗教历史关系的重要线索。弗斯特“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一文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思路,强调上帝的自由意志与现代科学的经验性研究趋势之间的关联,但论证细节有待推敲。关键在于厘清基督教创世论的一般要点以及这些要点与现代科学诸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创世论教义的要点,至少包含四个方面:1、神与受造物之间有明显的界限;2、创造意味着神的权柄 ……
科学通史讲稿10:力学革命【下下周课堂讨论】 今天天文学系有个重要讲座,天文学系的同学集体请假,以至于上课人数创了新低,第二节课只剩3个人……虽然我不要求每次出勤,但如此低迷的出席率还是挺让人郁闷的,看来需要想想办法。 以前上吴老师的课也有类似的现象,到后半学期开始进入科学革命阶段了,出席率反而减少了很多,可能是上了半学期课大家都疲惫了,不过把最高潮的时期错过还是挺可惜的。当然我每次都把全文讲稿贴出来,缺课的同学都能弥补,但我觉得这不是出席人 ……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10-01-09【倒数第二期?】今日新岛沙龙散记10-01-16【最后一期】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课堂报告讲稿
Home 随笔 科学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课堂报告讲稿
科学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课堂报告讲稿
2008年12月28日 实在论, 物理, 真理, 量子力学
实在论可以说是科学哲学中源远流长和牵涉广泛的一大问题,它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争,也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话题之一,在当代的科学哲学,以及认识论、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宗教哲学等等领域之中,实在论也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关于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界定也是非常不确定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的实在论者,在另一种角度看则是反实在论。这份材料对实在论的介绍显得过于单薄,或者说简直是一厢情愿,并没有充分展示这一论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我将对这份材料简单提一些批评,并以我自己的思路谈一谈我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以下的讲述都是我自己写的,全部由我负责,少量的引用会注明出处,别的一些背景的说法都是我头脑中记下的,如果有异议的话,回去后我可以再补充一些出处。参考书目的话有很多了,最近看的除了这份英文材料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比如牛顿·史密斯编的《科学哲学指南》,蒯因的几篇文章,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古德曼的《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和普特南的《实在论的多副面孔》等都是翻了几页。人大社出的一系列西方哲学教材中的《科学哲学》、《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导论》等;还有很早看过的数学哲学相关的一些书、后期维特根斯坦、罗森堡的《科学哲学》、罗杰·牛顿的《何为科学真理》、许多科普书等。当然,还有《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等等。以上书籍都是值得推荐的。
材料中的细节部分我都不管了,只看几个关节点上的问题。
第一节说“什么是实在论的问题”,基本上说作者对科学实在论的主张概括得还是准确的,那就是“完善的当代科学理论中大多数基本的不可观察的实体独立于心智而存在”。但是要注意,这一命题基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哲学观点,而这一基础显然不是被普遍认可的。我们看到,随后作者提到有某种更强的实在论,主张的是事实(fact)的实在论而不是实体(entity)的实在论,作者说为了简单起见他只关注比较弱的主张。然而问题在于,这两种实在论之间的区别绝不仅仅是强与弱的关系,事实上这还牵涉到某些更基本的哲学观念,例如构成世界的究竟是“实体”还是“事实”还是别的什么。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一开篇就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1.1)而事物的本质在于其能成为事态的构成部分(2.011)“事态的存在与非存在就是实在”(2.06)……我们不需要深入探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只是至少我们可以发现,在某些哲学思路中,“事实的实在论”就不是说强于“实体的实在论”,而不如说是更基本的考虑。其他诸如过程哲学之类就更明白。这些哲学不应该简单地归入反实在论或者说成是比此种实在论更强的主张。
接下来作者从“常识实在论”开始,他说道:“我从常识实在论开始是因为,显然,任何人只要拒斥它就会拒斥科学实在论:如果有人怀疑可观察事物的独立性存在,谁就会当然地怀疑不可观察事物的独立性存在。”
但这个显然一点儿都不显然。在作者那里,似乎怀疑常识实在论就势必成了极端怀疑论。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把唯心主义者都归入极端怀疑论显然是可笑的。所谓极端怀疑论应该是指根本上宣称任何意义上确定性的知识和科学都不可能,而绝大多数的唯心主义者显然不至于如此,他们质疑常识,但对常识的怀疑难道不正是哲学和科学的起点吗?反而是哲学史中那些比较典型的怀疑论者,例如休谟,反而是最强调常识(习惯)的。
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科学实在论,而不是怀疑论或唯心主义,才最大地威胁了常识实在论。笛卡尔怀疑他关于他正坐在火炉边的信念,但笛卡尔最终并没有否定火炉的实在性。真正动摇了火炉的实在性的是谁啊?恰恰是科学啊!自古以来人们都相信“火”是一个实在的东西,甚至是最基本的实在(四元素、五行)。然而现代科学告诉你火并不是一个实体啊,火只是剧烈地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的现象,只是因为它发出的光恰好位于可见光的频段,反应又足够剧烈,所以在人眼中看起来才仿佛真有某个叫“火”的东西在那儿似的,但其实没有啊。所以火这个东西的“真实感”是依赖于人类的感觉能力的。还有比如“彩虹”,我们都能确确实实看见彩虹,那么为什么不相信彩虹是确确实实“在那儿”的呢?但科学告诉你并没有“某个”彩虹真的在那儿,彩虹只是太阳光的折射现象,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并不是同“一条”彩虹,而仅仅只是相对于自己的那条彩虹。
总之,科学之为科学,恰恰是在于它对常识的反叛,而不是对常识的确认。许多哲学家也认识到这一点,比如罗素就说:“素朴实在论导致物理学;而物理学如果是对的,就将表明素朴实在论是错的。因此,素朴实在论如果是对的就将是错的。因此,它就是错的。”(引于《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调整了翻译)
无论如何,作者对常识实在论的接纳和对唯心主义的拒斥都是过于草率的,我怀疑他根本没有认真地对待过唯心主义,也就是哲学史中绝大多数的哲学家。我们看到他对唯心主义的反应非常幼稚,比如他说:“……但我们怎么能真正地构造恐龙和星星呢?这看上去异想天开(fantastic)。”——这看上去有点像中学教科书对唯心主义的驳斥,总之好像唯心主义者整个就被理解为不可理喻而简单地排斥掉,而没有认真深入去思考他们的主张。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主要用来支持科学实在论的“成功论证”,简单地说,作者认为对科学成功的最佳解释是它的理论术语确实有实在的所指。作者说道:“世界被观察到好象是S是因为它就近似是S。举例来说,为什么我们做出的所有观测正好是如果那儿有原子时我们将会得到的?回答是:因为确实有原子。”后来作者还补充说,“假设科学的不可观察的客体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对可观察实体的行为、特性给予很好的解释,否则的话行为和特性仍是不可解释的。”
这里牵涉的问题相当多,有些我会在稍后再讨论。现在首先值得质疑的是:当代科学的发展真的有利于实在论吗?
上周五的科科论坛白老师讲了一个有关亚决定性和隐变量理论的话题,题目比较专门,也和我今天说的关系不大,而且同学们大多都没有去,所以这里不多提了。但是白老师顺带提到的一个问题却值得说一下——那就是为什么当代西方的物理学哲学家中,对玻姆的隐变量理论的支持者竟然那么多,明显要远远多于物理学家中的支持率?这就与我们今天讨论的事情有关。在我看来受着逻辑经验主义传统影响的哲学家们更容易亲近隐变量理论,这是有某些内在的联系的。首先当然是对“决定论”的执着,但绝不仅仅是。更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这个“实在论”,所谓的“科学实在论”尽管是晚近才提出的,不过它根植于逻辑主义的传统中(即某种柏拉图主义的实在论)。这种思想坚持认为一个理论术语必须有一个指称,而这个指称的对象是某个确定的、不依赖于人的、独立的、实在的东西。于是“电子”指称电子这个对象,这个对象是客观实在的,不论人是否观测它,它及它的状态都是“确实”存在的。
而量子力学则破除了这样一种基于日常体验的朴素的实在论——“电子”、“原子”都是一种理论工具,它们作为理论术语只有在整个理论体系中被操作运用时才有意义,而作为对客观实在的解释,它们也只有在一个包括操作者和操作过程在内的整个与境下才谈得上某种真实性,而独立地谈论某一个电子的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一旦真正接纳了这样一种反实在论的思维方式,量子力学的悖谬就消失无踪。之所以量子力学看似不可理喻,是因为我们日常思维所使用的语言终究是某种实在论的语言。量子力学并不是荒谬的,甚至也未必是非决定论的,关键不在于去寻找另一种替代的科学,而是如何去反省我们的语言的局限性。关于量子力学,稍后有时间我可以给大家作更多的介绍。
除了玻姆的隐变量理论之外,整个现代前沿物理学的主流事实上都并不能够再为那种“实在论”提供支持了。许多大牌的科学家也都站到了反实在论的一边。
比如我们首先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尽管是正统量子力学的反对者,但他主要是出于充足理由律,而不是出于实在论的考虑。而在实在论方面,爱因斯坦倾向于约定论。爱因斯坦多次提到说在两种可能的理论中,也就是在先验论和约定论中,他选择约定论而不是先验论。换言之别的学说他连考虑都不考虑了。而这两种至少在这位作者的划分中明显是属于典型的反实在论,爱因斯坦说得非常明白:“物理学概念是人类心智的自由创造,不独是由外部世界决定的,尽管看起来似乎是这样。在我们理解实在的努力中,我们有点像一个试图理解一块密封的手表之机制的人。他看见了表面和移动的指针,甚至听见了滴答声,但是他没有办法打开盒子。如果他很灵巧,对于引起所有那些他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机制,他可以形成图像;但他永远也不能确定他的图像是对于其观察的唯一解释。他永远也不能将其图像与真实的机制比较,他甚至不能想象这样一种比较可能有什么意义。在《相对论的意义》中:观念的世界看来不能用逻辑的方法从经验中推导出来,而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心智的创造,没有这种创造就没有科学。尽管如此,这个观念的世界程度较小地独立于我们的经验的本性,正如衣服程度很小地独立于我们的身体的形状一样。”(见[美]M•克莱因:《数学与知识的探求》,第241~242页)
波尔这么说:“我们人类从根本上依赖于什么?……我们依赖于我们的言词。……我们的任务是与别人交流经验和观点。我们必须不断为扩展我们描述的范围而奋斗,……‘实在性’也是一个词,一个我们必须学会正确使用的词。……不存在什么量子世界。只存在一种抽象的量子力学描述。认为物理学的任务是去探求大自然是怎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物理学讨论的是我们对于大自然可能说些什么。”
海森堡写道,有人欣快地“回到经典物理的实在概念,……或者回到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表述诸如原子现象应当怎样的愿望不能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去认识它们。”稍后,他又写道。“在关于原子事件的实验中,我们必须同事物和事实打交道,即与像日常生活中的任何现象一样真实的现象打交道。但是原子或者基本粒子并不看作是真实的;它们形成一种有潜能性的和可能性的世界而不是事物或事实的世界。”在他看来,“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乃基于存在之类的幻觉之上,围绕我们世界的直接‘现实性’可以被外推到原子范围内。然而,这种外推是不可能的。”(波尔与海森堡转引于《何为科学真理》,第179~180页)
除了上述三个大腕,类似的言论还可以引很多,比如泡利、费曼等等,在此不必过多地列举。当然,绝不是说物理学大腕这样说了,科学哲学家就不能有异议了。你当然可以批评说爱因斯坦、波尔他们都搞错了,说他们不懂哲学。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白的: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并不是理所当然地支持了实在论,而毋宁说正相反。事实上恰恰是反实在论才为现代物理学的成功提供了一个更合理、更易于接受的解释。是实在论,而不是反实在论,将要面对与整个当代科学的主流趋势相抗衡的局面。此材料的作者对于现代科学的进展似乎持有一种想当然的天真态度。科学实在论者声称除非相信实在论,否则科学就无法说明自然现象。但我们看到量子力学显示了恰恰相反的情况——除非相信反实在论,否则你就无法理解量子力学和量子现象。科学实在论者只能回避量子力学,这恐怕就是科学哲学家中竟然有那么多隐变量解释的支持者的缘故。
接下来作者对反实在论的讨论更是“自说自话”,既没有给与现代科学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足够重视各色各样的反实在论学说,而是自说自话地帮反实在论去构建一套错误的论证。
作者从EE1到EE3折腾了半天,最后说“我们几乎不会得到一个根据以得出结论说,某两个真正的竞争者,如EE3所要求的,在绝对的意义上是经验等价的。”好,就算我们说他的这番折腾是有意义的,我们就来看EE3,我们真的是找不到这样强的意义上等价的理论吗?事实上我们不仅理论上有可能,而且事实上早已找到了这样的例子——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有三个等价的理论表述,一是海森堡创立的矩阵力学、二是薛定谔创立的波动力学、三是费曼的路径积分。费曼证明了这三种描述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什么叫数学上等价啊?那就是它们作为理论工具在绝对的意义上是经验等价的,利用它们而导出的经验结果无论何时都是等价的,不仅任何现有的经验证据无法区分它们,任何可能的经验结果都不可能区分它们。但数学上的等价却不意味着所谓的“物理意义”相同。(a×b)×c和(b×c)×a在数学上等价,但物理意义不同。这三种描述对世界的解释至少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一是把电子看成测不准的粒子,一是把电子看成波函数,一是把电子的路径看成所有可能路径的总和(而且在费曼那里整个宇宙只需要一个电子来回折腾就够了)。你在何种意义上才能说这三套理论对描述的是同一个“实在”?你是说真实的世界既是这个样子的,又同时是那个样子的?那你为什么不干脆承认任何一种描述都不是对实在的真实的、字面意义上的刻画,而不过是一套计算工具呢?难道不是反实在论才更顺理成章吗?
最后的“元归纳”一节不必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点:虽然科学实在论的主张确实可以被表述为当代理论术语中的“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但相应地,反实在论的主张却未必是纠缠于“大部分”还是“小部分”。事实上,典型的反实在论不接受任何一个理论术语的“真实性”,或者说他们要求对“真实”一词做出新的诠释。包括被作者认为显然真实的“原子”,在反实在论看来也是建构的产物。
现在让我离开这一过于片面地材料,重新梳理一下一种反实在论的主张可能是怎样的意思: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问题,而不是“知识和反知识”、“科学和反科学”之类的问题。反实在论矛头指向的是“实在论”,而不是科学或知识。实在论者可以宣称:知识和科学的可能性有赖于某种实在论的预设或者信念或者前提等等。但反实在论不同意这一点。他们不同意的是:未必需要你这样的预设或假定,某种确定的知识和科学也照样是可能的,只是它的确定性的来源或者保障并不是要依靠某种实在论的信念,而是比如说,诉诸某种关于天赋观念啊、先天知觉形式啊、实用主义啊、工具主义啊之类的东西。这才是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所争论的位置,
更精确地说,它们争论的焦点在于“理论术语的意义”,实在论者宣称某个理论术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确实存在”,而反实在论则相反,是说某个术语之所以看起来好像真有那么个东西似的,是因为它的成功:它成功,所以它被看作真,而不是因为它真所以成功。那么它何以能够成功呢?可能通过观念论、先验论、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等等理论来更好地解释。
我们知道常识的理解一个名词的方式是通过唤起一个感觉印象,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而科学的所谓“不可观察实体”的术语则是无法唤起一个直接指向它的感觉印象,而只能通过数学来理解它。问题是,哪种更实在?把不可观察实体也还原至感觉经验是否可能?或者说当它们无法被直接地还原为感觉经验时,它们的意义何以理解?当然,我们可以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输出的结果间接地经验它们,然后实在论者把这解释为“如果那儿存在原子,我们将在实验中检验到如此这般的可观察的输出”。而这样一些预言经常成功,于是乎最自然的解释就是“那儿确实存在原子”,否则不是奇迹吗?所以实在论是合理的。——然而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对科学的术语进行翻译!你可以把这条科学命题理解为“如果那儿存在原子,那么……”,但我也可以翻译为“如果‘原子’这一约定的概念确实是有用的,并且我们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和布置也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将观测到……”,这样的话这一预言的成功将不需要诉诸说“原子确实存在”来解释,而顶多只能支持说:我们关于原子这个工具性概念的约定确实是准确和实用的。至于说我们如何去约定原子这个概念的意义呢?比如说,按照操作主义,某个科学术语的意义就在于描述某一组可重复的操作方式。当然,可以进一步问:一个操作定义何以可能是成功的呢?难道不是因为它确实“存在”吗?但这里千万小心——“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恰恰是因为对什么存在、实在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说不清楚(无法实证),所以才有了操作主义之类的思路。对于实验的可重复也有多种解释,比如说自然的齐一性、或者说诉诸人的先天知觉形式、天赋观念、上帝的保障等等。即便说是诉诸自然的齐一性,也与“科学实在论”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吧,“星座”是什么?“星座”是个可重复观测的准确的定义,因为星空是齐一的,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在天文学预言将看到某个星座的角度真的看到这个星座。但“星座”是“实在”的吗?“大熊星座”是实在的吗?某种意义上,工具主义所理解的理论术语的意义就类似于“大熊星座”之类的术语。它本身所指涉的某个外在的结构是依赖于人为建构的,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那么一个东西,你可以把这七颗星划在一起,我可以把这五颗和那六颗划在一起,总之自然界本身并没有某种不依赖人而存在的客观的划分方式,群星的分布本是混沌无序的,而且星空的样子完全依赖于人所处的地方,事实上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中的大部分在其光线传播到地球时可能早已灭亡了,一个星座中的星星也许从未在同一时刻同时存在过。总之,人类出于各自的主观偏好为自己眼中的星空建立了某种秩序,划分出一块一块相互区别的“对象”来。然后人们通过“约定”而达成一致,比如说西方文化中黄道十二宫啊等等,星座的划分是固定的、公认的。而之所以这样划分而不是那样划分第一取决于共同体的成员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在交流中的互相妥协,第二是取决于这样划分是否“方便实用”。比如你把黄道划为等分的十二宫的话,一些天文记录和描述就变得更方便,比如一说“狮子座流星雨”你就很容易找到相应的方位;而你要是划成三份或者两千份,显然都很不方便……总之,我们可以承认自然是齐一的。但问题是它本身是混沌的“一”,或者说是“杂多”。而我们在其中圈出这样一部份称之为“大熊星座”,划出那样一部分称之为“彩虹”,定出这样一部分称之为“原子”等等,这些就都是人类的约定了,而不是自然本身就固有着某种客观的结构。
反实在论也未必一定要主张科学与“真”无关。关键是,“真”、“真实”、“实在”等等,首先无非也是一些概念。实在论和反实在论首先要争论的,恰恰是这些概念的意义。你说科学是追求真理,行,我可以同意你,但关键是你倒说说“真理”是什么意思?你说真理是与外部世界的符合,那么你说“外部世界”是什么意思?“符合”又是什么意思?……结果发现实在论者往往只能用一个空洞的概念来解释另一个空洞的概念,到头来绕来绕去也绕不出个所以然来。你说科学的成功只能通过理论术语的真实来解释,然而我们何以相信并宣称某一理论术语的真实性呢?难道不正是因为它的成功吗?这就好像“适者生存”这一命题:这一物种为什么生存下来了啊?——因为它适应。那么怎样判断一个物种是否适应啊?——看它的生存能力。说“真者成功”也是类似,好像是说了什么道理,其实不过是拿两个概念套来套去罢了,几乎什么都没说。而现在反实在论不满足于以空洞的方式谈论“真实”,也不在真与成功之间搞循环,我可以提供更有意义的解释,比如说,之所以相信某术语为“真实的”是有赖于它的“成功”;而之所以它能够成功,是因为它更实用、更具可操作性、更融贯自洽、更简洁等等。这样的解释才显得有点意思。
我个人的倾向是某种概念论意义上的,或康德意义上的,或直觉主义意义上的反实在论。按照蒯因,当代的数学基础争论可以看作是中世纪争论的一个翻版,中世纪的“实在论”对应于当代的逻辑主义,“唯名论”对应于形式主义,还有一个“概念论”则对应于直觉主义。
简单来说,那种柏拉图主义意义上的实在论主张某一个真实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那里,那个理念世界是高于可感的现实世界的,而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科学通过世界的数学化,实质上把这个理念世界也就是数学世界与这个日常世界合二为一了。而唯名论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共相”,概念论者认为有共相,但却是人类的构造。
达米特支持一种直觉主义的反实在论,他认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分水岭在于是否接受二值原则。虽然我必须指出直觉主义的主张并不是直接地反对二值原则,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谈的话这样的界定还是准确的。
简单地说,实在论认为,比如说一个电子,它要么在某个地方,要么不在那个地方,情况只有“是”或“否”两个值,即便我们对它不进行任何观测,我们也可以说:“那个电子要么在要么不在那个地方”,这就是实在论的二值逻辑。
而直觉主义或构造主义的反实在论则不同意这样的逻辑。它并不是直接反对二值逻辑,而是对可以用逻辑去谈论的对象有不同的意见。直觉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原则上能够被有限步构造出来的对象才是可谈论的,在数学上表现为反对实无穷,在物理学上,构造主义的态度就是:当我们对某个对象进行观测时,它所呈现的状态确实是符合二值逻辑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观测电子时,我们确实可以期待这样的结果:它要么通过此处,要么没有通过此处;而当我们不观测电子通过了哪条缝,而是只观看光屏上的结果时,我们就不能说“那个到达光屏的电子要么通过了这条缝要么没有通过。”因为我们并没有构造一个对那个通过双缝的电子的观测,说得更挑衅一点的话,就是说我们并没有构造出那个正在通过双缝的电子,因为“电子”这个东西不是实在的,而是由人构造的概念。所以我们无法声称“那个电子要么通过了这里要么没有通过这里”。所以针对量子力学的貌似悖谬性,我认为只有直觉主义的反实在论才提供了一个最合理的解释,而逻辑主义和实在论在此处失败了。
(根据报告的时间和反响最后可以即兴补充一些关于直觉主义或量子力学的普及介绍。)关于直觉主义两年多前写过一份“为直觉主义辩护”的文章,虽然当时还比较嫰,不过自信是比较通俗地对直觉主义的基本旨趣提供了一个大略的介绍,比我看到的大部分国内文献更好;另外关于量子力学的普及性了解可以私下和我交流,也可以参考我更早前的一篇文章“漫谈科学pp”,其中后半部分就是通过EPR佯谬来展示量子世界的奇妙。更欢迎同学们到KKBBS上继续讨论。
古雴
2008年12月28日
一种科学实在论如何可能 虽然每一篇论文写完后都会令自己恶心难过,但令我如此不适的论文还是久违了。写完之后几乎自己连一遍也没读毕就匆匆打印,急忙去学校交了,这篇论文的酝酿过程也尤其不爽——书还是读了很多,蒯因、达米特、古德曼、普特南……各种科学哲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教材和手册……当然都是中译。你说我咋还是不找英文资料呢?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实在也不想读。我发现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的文字都完全不配我胃口,读不进去(当然,维特根 ……
为直觉主义辩护 为直觉主义辩护 摘要: 作者以为直觉主义辩护的视角,阐释了直觉主义在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上的主张。直觉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数学是人类心智的创造。直觉主义拒绝赋予任何数学对象以超越心、物之外的超验存在;直觉和创造,而不是证明和演绎,是最重要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生命;数学的意义也与其他科学一样: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触及自然的奥秘和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在本文前半部分作者梳理了直觉主义对包括柏拉图主义、公理化 ……
海拉尔会议之游记 “举世瞩目”的第四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吴老师让我写会议记录,我却迟迟没有动笔,一方面是犯懒,一方面也是难以下手,面对那么多篇论文想要逐一回顾这种工作实在让我头大……以前虽然写过一些论坛或报告的记录,但比如科科论坛也就是一场报告,讲一个小时讨论一个小时,中间还有评论人点评,帮助我消化好讲座内容,然后开始不紧不慢的讨论,于是我听的时候和整理的时候都能比较从容。但这个会议一场也就半 ……
罗杰•G•牛顿:《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时是否在那儿》 罗杰·G·牛顿:《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时是否在那儿》,武际可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这本书是高一时就翻过的,当时觉得很难懂,而现在重新读来,发现这原来是一本关于科学哲学的书,作者是一位量子物理学家,然而他对于科学哲学,包括科学认识论、科学史学、科学社会学等等的涉猎是相当广泛的。作者批评了持相对主义社会建构论的科学社会学家,对库恩及其弟子的学说也表达了保留与质疑。然而,作者表达 ……
[存档]科科论坛第64讲:如何解决亚决定问题—以Cushing为隐变量的辩护为例[新的置顶]留言板
“博物学”译为“自然史”亦不错
Home 随笔 科学 “博物学”译为“自然史”亦不错
科学
“博物学”译为“自然史”亦不错
2009年4月23日 吴国盛, 自然史
PS:很早很早以前写“博物学与历史学”时开始想到“自然史”译法亦不错,当时是听了吴、刘、苏三老师的博物学讲座有感,觉得吴老师对“自然史”的拒斥有些过于武断。当时是给刘老师和苏老师发邮件提到一些,似乎刘老师回复说他觉得“自然史”未尝不可。不过那时还没敢给吴老师发=_=|||
http://blog.sina.com.cn/s/blog…
读《人类与自然世界》(2009-04-20 00:47:51)标签:naturl history 博物学 博物志 自然史 杂谈 分类:科学思想史
读完《人类与自然世界——1500-1800年间英国观念的变化》,这是一本由职业历史学家写的英国博物学思想史的著作。作者基恩·托马斯是牛津大学的现代史教授,1988年被封爵。本书以大量的史料(300页的正文,120页的注释),生动的揭示了在这三百年间,英国人的博物学观念如何由人类中心主义走向所谓的“新感性”——鉴赏植物、同情动物、亲近自然。
译文也很不错,唯一遗憾的是,书中多处把natural history译成“自然史”,不伦不类。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博物学传统的被贬低、遗弃直至遗忘,汉语学术界连这个词的正确译名也一起忘了。中国学术界在1980年之前都能够把natural history正确的翻译成“博物学”或“博物志”,到了今天却越来越多的人连词典都不愿意查,就望文生义地译成“自然史”,实在是一大倒退。这就好比,由于某种野蛮时代的到来使天文学传统被国人所遗忘,新一代的翻译家根本不查词典就自以为是地把milky way译成“牛奶路”,而不知道正确的译法应该是“银河”。错误的根源在于翻译家不知道history这个词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历史”的意思,而是希腊文和拉丁文historia的本来意思,即“调查、研究、探询”。作为一种“科学”传统,它有别于数理科学所代表的natural philosophy传统。它强调的是详细而具体的记录、命名和分类,而不是追究事物背后的普遍原理、原因。natural history不是history of nature。
与natural hisory相关的几个词的翻译也很混乱:
natural historian,应译成“博物学家”,而不是“自然史家”
local history,应译成“地方志”,而不是“地方史”
medical history,应译成“病历”,而不是“医学史”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或者natural history museum,应译成“自然博物馆”,而不是“自然史博物馆”
naturalist,应译成“博物学家”,而不是“自然主义者”
history of bird,应译成“鸟类志”,而不是“鸟的历史”
history of animal应译成“动物志”,而不是“动物的历史”
有几本世界名著的名称都应该更正过来:
1,普林尼的《博物志》
2,布丰的《博物学》
3,吉尔伯特·怀特的《塞耳彭博物志》,而不是《塞耳彭自然史》(花城出版社)
查近几年出版的翻译的带有“自然史”字样的著作,其译名均莫名其妙:
1,阿克曼的《感觉的自然史》(花城出版社),应为《感官志》
2,阿克曼的《爱的自然史》(花城出版社),应为《情爱志》
3,古尔德的《自达尔文以来:自然史沉思录》,应为《博物学沉思录》
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煜翻译的《趣味自然史系列丛书》应为《趣味博物学系列丛书》,其中包括《引诱的博物志》
5,《大自然的猎人——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应为《博物学家》。完全背离了本书的主要思想,把一位博物学家扭曲成了一位攻击自然的猎人。
6,休谟的《宗教的自然史》,应为《宗教志》
7,《陌生人群:一部经济生活的自然史》,应为《一部经济生活的博物志》
8,《蓝色星球:海洋自然史》,应为《海洋博物学》
古雴:
20 April 2009 21:53:32 为啥我的评论丢了……?不是吴老师干的吧……
新浪网友:
20 April 2009 22:28:28 没有见过你的评论,请再发一遍。
古雴:
20 April 2009 23:19:09 我觉得“自然史”一词比“博物学”更好!我倾向于注明自然史即博物学,然后还是译成“自然史”!
自然史或博物学一词的译法不仅关乎如何树立一种对科学的理解,也关乎树立一种对史学的理解。现代人对历史学的理解也是过多地受现代科学的影响,以至于忘记了“历史”研究的传统含义。其实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历史学的意义原本也并非当代人所理解的这样。
吴老师提到西方传统的history“强调的是详细而具体的记录、命名和分类,而不是追究事物背后的普遍原理、原因”但中国传统的“史”学亦是类似,《说文》解释:“史,记事者也”。按照“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史”部与那些讨论道理和方法的经部和子部以及诗歌杂文的集部相区别,包括的就是那些记录和分类的书籍,除了编年史外,方志、地理、传记、目录等门类都属于“史”部,与西方history的古典含义恰相呼应。用“自然史”来译“natural hisory”再也合适不过。既提示出它与自然科学的渊源关系,也提示出它与史学的渊源关系。而现在之所以觉得这个译名理解起来有些别扭,正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变得狭隘了,另一方面人们对“史”学的理解也变得狭隘了。译为“博物学”则是一种逃避,博物学这个词在字面上就同时和自然与历史隔断了联系,再拿这个词出来强调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就底气不足。不如坚持“自然史”的本来面目!
古雴:
20 April 2009 23:20:08 增补:
中文的最大特色在于特别容易“望文生义”,而当文与意出现张力时,就出现追问的线索和解释的余地。在这里“博物学”之译法的坏处恰恰在于它的意思太顺了,让现代人很容易理解:博晓事物之学嘛。然而“自然史”则显得别扭,其字面与意义出现了张力,让人觉得理解不那么通顺。那么一般而言翻译总是选择看着顺眼的词儿吧?也许在文学上是这样,但学术翻译还需要考虑另一点,那就是翻译不仅仅追求通顺,还承担着对传统的尊重以及通过翻译来扭转人们的认识这些更深层的使命。比如说现在人们看《天体运行论》显然比《天球运行论》顺眼,后者看着别扭,但我们还是主张译为《天球运行论》。除了为了忠实于当时的语境外,也带有借此译名以提示读者们关注古今宇宙观之差异问题。恰恰因为“天球”看着别扭,更容易促使读者自觉地追问:为啥叫天球呢?经过一定的追问他将了解到:哦!原来天体的概念是现代的,而哥白尼的宇宙是如此地不同……因此说在这个译名中“乍看别扭”反而成了这一译法优点,当然前提是这一译法本身是靠谱的。
而我之所以反对“博物学”这一译法,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正是它看起来太顺眼了,以至于难以刺激读者的反思。“博物学”一词在字面上已与自然科学和史学失去了联系,这恰如博物学这一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已与自然科学和史学都失去了联系,这一状况恰是源于自然科学和史学两者在现代的狭隘化。一方面自然科学与记录、命名、分类的博物传统逐渐失去了联系,另一方面是史学也变得日益狭隘,逐渐局限于一种基于线性发展的时间观的编年历史学,而逐渐遗忘了中西史学传统中更丰富的内涵以及更多元的编史学方法。史学被线性时间观支配与自然科学被工具理性支配是同源并发的结果,而认清此状况的一把钥匙就是“自然史”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把逝去的传统中“自然科学”、“史学”、“博物学”的渊源联系保存了下来。它既忠实于字面,又提示出张力,而且毕竟说起来还算是比较顺口的(不然也不至于那么流行)。
新浪网友:
21 April 2009 00:17:44 博主答:
这个翻译的问题在于它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在于译者把这个实际上的“专业术语”看成了一个“普通术语”,懒得去查字典,想当然地译。
在“自然史”这种译法里,译者和读者都没有产生你所说的那种张力感。译者都是基于无知(而非故意)。读者只可能把“自然史”这个术语理解成“自然的历史”,而不可能从这个译名中反观出“自然”和“历史”的古意,也根本没有提示出任何张力。结果乃是对读者的完全误导。
相反,如果说要从字面的“别扭”中找一点“张力”的话,在“博物志(natural history)”这样的搭配中,倒是可以起到一点点效果。熟悉了“自然”和“历史”之现代用法的读者会奇怪,为什么要把natural history译成“博物志”呢,这里面可是既没有“博”,也没有“物”,也没有“志”啊。
古雴:
21 April 2009 00:57:26 吴老师说得没错,不过我还是倾向于“故意地将错就错”。而且,从西学东渐史来看,“博物学”也未必始终都是定译,比如在日文中似乎就一直是“博物学”与“自然史”并存,和“牛奶路”这样的错误相比恐怕还是非常不同的。至于“自然史”的译法在读者中造成的效果,当然光看字面是完全误导了,然而事实上由于“错误”泛滥,无论是否合理,“自然史”这一概念事实上已经传播开去。于是读者不仅仅是在孤立的字面上理解这个概念,更是有机会在各种具体的语境中接触到这一概念,比如有一大堆《XX的自然史》。当然要是都光看书名,那么多半是完全被误导了,但是读了整本书呢?那一定会在语境中重新认识这个概念的。
这让我想起导致我走近哲学的一个重要契机,与“形而上学”这个概念有关。在中学的教科书中我学到“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世界观”,于是我按这一常识如此理解这个概念。但是逐渐看到一课外书中出现的形而上学这个词语,拿我原先的“常识性”理解套上去,放在语境里就怎么也读不通了,从语境中我读到了另一种含义,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我的追问之路,从此迈进了哲学之门……
显然不能因为说由于“形而上学”这一概念在“词典”中、在公众的常识和日常的语境(这个词至少在政治语言中已然成为“普通术语”)中被定义为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世界观”的意思,而拿这个意思去翻译metaphysics将会导致完全的误导,就说不能这么翻译了。在这里需要纠正的是词典和常识,而坚持将metaphysics译为形而上学并在更宽广的范围传播正是有助于纠正常识的成见。
古雴:
21 April 2009 01:35:09 另外,尽管“博物志(natural history)”的搭配确实能够发现张力,但这一情况又与“力学(mechanics)”的情况不尽相同。关键中国传统中既没有力学也没有机械学,这个张力是西学内部问题,因此中文舍字面而取意译恰能最充分地提示出张力。而中国传统中却如假包换地存在史学和博物学。而且这两样学问在中国古代可谓是举世无双,如果说博物学还不甚明显,那么中国古代的史学成就实在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中国人同时在博物学和史学上成就卓著并非偶然,而正是提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中国拥有如此厚重和博大的史学传统,然而可悲的是这一传统后继无人,对此钱穆等也多有悲叹:由于受到西方现代性历史观的支配,现代中国人往往遗忘了自己独特而荣耀的史学传统,而使得原本丰富而博大的中国史学变得日益萎缩和狭隘。西方人的history同样经历了狭隘化的过程,但是毕竟在natural history等常用词中仍旧保存着史学的古意,反倒是中国的“史”字显得更为沦落,只有到文言文里头才能找到古意了,何况本来汉字的特长恰在于在新造词中亦能保存古意,“史”的遗忘显得尤为令人扼腕。我提倡“自然史”的译法,不仅是要突显关于“history”这个词的张力,更是希望在现代汉语中复兴中国传统的“史”学渊源。
新浪网友:
21 April 2009 09:58:42 译成“自然志”似乎不错。
新浪网友:
21 April 2009 11:10:45 博主回应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个理解问题,一个翻译问题。
翻译就是把一个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英译汉的最佳方案是直接采用汉语中已经有的意思相同或相当的词来对译,其次是制造新词。在natural history这里跟milky way情况完全一样,是中国古语即有相当之词汇,不必新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无“自然”一词,此词乃日译nature所得。从翻译角度看,新造的“自然史”当然不如既有的“博物志”。80年代之前,学者均用“博物学”一译,“现代化”运动之后,才逐步失去了这一传统译名。据说现在人们都把“引以自豪”说成是“引以为豪”,把夏天很热说成“七月流火”,情形大体类似。
从理解角度看,要害在于natural history与history of nature毫不相干,译成“自然史”是错误的,是误导的。个人愿意将错就错是一回事,作为知识积累和传承事业的翻译,不能够如此。你即使非要在哲学行文中制造张力,也要将正确的译法加括号注明。
另回“自然志”网友:古人(中国希腊罗马皆然)并无今人所谓“自然”概念,“自然志”亦“自然史”之翻版别称,拥有同样的错误。
古雴:
21 April 2009 12:06:06 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关键就是说博物学真是汉语中已有的意思相当的词吗?比如在《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博物”分明被列为外来词,而且博物学的对应词为“natural science”而不是“natural history”,金山词霸中博物学对应于“natural history”但“博物”却对应为“natural science”。无论如何,“博物”是已有的词汇没错,但它的对应关系绝非“银河=milky way”那么简单,凭什么说用博物学对应natural history正好?那么为什么说用博物学对应natural science不好?须知“史”亦是汉语中的既有相当之词汇。而既有的“博物学”并不是与natural history对得正合适,反而是如果认可了把natural science译为自然科学而不是博物学的话,那么把相应的natural history译为自然史才是最恰当的。如此“科学”与“史”学的关系恰好对应于science和history的关系,正好能把史学传统引回科学之内。
您一直在说错误错误,但问题是判断错误的标准是什么?语言本来就是变化发展的,“七月流火”和“引以为豪”是不同的情况,前者不能将错就错(字义上说不通),而后者可以将错就错。比如大厦究竟该读成xia还是sha的问题谁说了算?即便说最初都是误读成sha的,但读法已然固定,词典也不得不改回,再不改就是词典错了。
古雴:
21 April 2009 13:37:30 另外,“博物学”将引起更为重要的一个误导就是,把natural history和museum过于紧密地联系起来。当前公众谈起“博物”第一个想到的一定不是博物学家,而是博物馆。而博物学容易被理解成与博物馆有内在关联,乃至于理解为那种搜罗和展示“标本”之学,如此就是严重的误导。要么博物馆应改为“博览馆”等旧译也许更妥。但博物馆之译法已然十分坚固,倒是博物学/自然史已然松动,不如趁势将错就错,拨乱反正,还原自然史的本意。
新浪网友:
21 April 2009 17:12:51 西学东渐的翻译史有许多可追究的问题,许多流传下来的译名并非最恰,但往往都是用惯了只好将就着用了,实在无可奈何。而无论起因是否只是翻译者的无心失误,现在这个博物学的译名毕竟是动摇了,这个“倒退”正好提供了一个重新审查相关译法的契机,不如借势回到原点,重新制定译法,实在是机不可失。
如果“natural science”当初被定为“格物学”,那么“natural history”就毫无疑问应该译为“博物学”正相宜,我一点儿意见都不会有!然则“natural science ”事实上被固定为“自然科学”,而中国既有的“格物”一词被舍弃不用,无论“自然科学”这一日源译法是否更恰当,它的地位估计是再难撼动了。那么是否仍然坚持“博物”这一既有词汇就有待斟酌了。而“自然史”半外来半既有,道理既讲得通,隐含的引导性又正合适。与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其它坚固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又恰到好处,现在又有这么个重新审定的天赐良机,正好正本清源,通过为“自然史”正名,既斩断它与陈列标本之“博物馆”的过密联系,又提示出它与“自然科学”的对应关系,又带动中国传统的“史”学复兴,又顺应民意习惯,再可以激发更广泛的讨论和思考,真可谓一举多得。
古雴:
21 April 2009 21:27:58 另外,吴老师说“natural history与history of nature毫不相干”我也表示怀疑。我当然知道它们是两个词,正如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是两个概念。但您要说他俩“毫不相干”,我看未必。您的看法也许正是被“博物学”的译法所误导所致。事实上既然在西方语境中natural history始终与history挂着钩,且natural history和history的今日含义也是非常晚近才形成的,在观念史的发展中二者不可能自始自终都“毫不相干”。对于前者理解的变化将很可能影响对后者的理解,反之亦然。
在网上可以搜到一本叫From Natural History to the History of Nature的写Buffon的书,看不到内容,不过看标题的架势不像是说二者“毫不相干”的意思。
事实上伴随着对history的理解的日益时间化(姑且这么说),西方的natural history传统也变得日益注重历时性的侧面,从林奈到布丰,分类法从单纯只注重形态学上的区分到引入了起源变迁的思路(这也许就是上面那本书所涉及的),到了达尔文那里natural history中的历时性显得最为令人瞩目。而“历时”元素之逐渐渗入natural history与其逐渐渗入history难道“毫不相干”吗?“博物学”的这一译名就阻碍了读者发现这一关联。
而历时性的natural history在达尔文那里达到的辉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对history的理解。在此马克思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通过他的历史哲学,把达尔文之后的natural history的特点引回到history这一概念里头,恰恰正以那句history of nature & history of man的名言为标志。而“博物学”这一译名则把这里头可能的渊源关系统统遮蔽掉了。
我认为不妨把history of nature译为自然历史(学),与自然史相区别。乃至于我们也可以接受二者同时都译为“自然史”的方案,正如“科学哲学”一词那样。
老鹤晴宵:
22 April 2009 00:32:41 我觉得“自然史”一词比“博物学”更好!我倾向于注明自然史即博物学,然后还是译成“自然史”!
网友回应意见
我不认为“自然史”能概括“博物学”的意思。张华《博物志》英译为:”Record of Natural History”.该书内容“包罗万象,有山川地理知识,有历史人物传说,有奇异草木虫鱼和飞禽走兽,也有神仙方技记录”。只有“博物”一词能涵概。自然史,我的理解该词可以容纳“山川地理知识,奇异草木虫鱼和飞禽走兽”,但一部书内若有较多人文内容,则舍博物而取该词,是站不住脚的。另外,博主已经提到过,中国古代并无“自然”一词。自然在古代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即“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生活,而非“nature”.中译自该照顾汉语习惯。
老鹤晴宵:
22 April 2009 00:40:35 至于“自然史”的译法在读者中造成的效果,当然光看字面是完全误导了,然而事实上由于“错误”泛滥,无论是否合理,“自然史”这一概念事实上已经传播开去。于是读者不仅仅是在孤立的字面上理解这个概念,更是有机会在各种具体的语境中接触到这一概念,比如有一大堆《XX的自然史》。当然要是都光看书名,那么多半是完全被误导了,但是读了整本书呢?那一定会在语境中重新认识这个概念的。
仔细读了一下这段。还是不能认同。我赞成翻译家傅浩先生的翻译原则,翻译需要精确,应“以准确为惟一标准”。“信则万事毕矣”,怎么可以将错就错呢。
新浪网友:
22 April 2009 07:48:51 比如在《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博物”分明被列为外来词.
博物可不是外来词!被列为外来词又有什么用呢。哪具词典里没有错误。
瘦鬼:
22 April 2009 07:50:06 要去找吴老师的译著看,对术语把握得很准。
古雴:
22 April 2009 09:12:34 to 老鹤晴宵: 自然史当然不能涵盖博物学,而这恰是问题所在。我说宜把西方Natural History翻译为“自然史”,而中国古代原有之《博物志》当然仍为博物志,又不存在翻译问题。恰恰是如你所言自然史不能涵盖博物学,所以用博物学来译西方的自然史是不准确的。于是再按照你所谓的“以准确为惟一标准”,“自然史”显然要准确得多,而博物志由于涵盖范围不同,不够准确。另外,说“博物”是外来词不是说这个词组本身中国没有,而是说这个词组的当代含义深受西学影响,已不再是其中国古典含义了。采纳“自然史”之译名,也是让“博物志”的传统含义得以恢复。
古雴:
22 April 2009 09:19:47 另外“自然”一词的讨论皆在natural science已然定译为“自然科学”的前提下讨论。如果网友或博主说“自然科学”译法不对,非要译成“格物学”,那么自然史也势必应当译为“博物学”正好对应,我不会有意见。但问题是我们已经用“自然”来对应于“natural”,而“自然科学”与“自然史”原有密切联系,本属一组相关概念而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术语(吴老师鼓吹博物学不正是要揭示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吗)。所以不要用“自然”一词古代没有之类的理由来说事了,要害是现在有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自然科学”,有“博物馆”,这两个都难以动摇,这是我们讨论的前提。“natural history”究竟是向前者靠拢还是向后者靠拢更合适?
古雴:
22 April 2009 09:51:26 西学东渐时期各译名的竞争淘汰未必都是优胜劣汰,更未必能保证不同概念之间的融洽。比如严复为译名殚精竭虑,常常几个月酌定一个词语,但最终他老人家的译法基本上都没有流传出来,大都败给日本人的译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的译法就有多高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稍后中国的西学主要受旅日归国学者的主导,他们习惯了日本的译法,当然使得日源术语在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自然科学”、“理科”是日本译法,它胜过了中国本土的“格物”、“格致”等译名,但同时要注意在日本可是“自然史”和“博物学”并用的啊(我不通日文,但Google翻译输入中文博物学得到日文自然史,维基百科日文版亦有博物学/自然史条目)。但当初中国人没有用“自然史”而只是单纯用“博物学”,这未必是一个合理的结果。恐怕是由于西学东渐中从西方和日本引入的大多都是“自然科学”的部分,各种讨论也都集中于“自然科学”,因此“自然科学”最终在旅日学者的推动下胜过了“格物学”,而“博物学”和“自然史”的竞争则根本未及充分展开。最后它们都被习惯和词典固定了,就成了如此现状,但显然未必是最佳的搭配。在我看来要么以“格物—博物”为配,要么以“科学—史学”为对,而“科学—博物”生生地撕裂了关系,而这一撕裂未必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这是令人遗憾的。既然有机会重新酌定,当然应该回到原点,重新厘定。
古雴:
22 April 2009 11:33:09 关于吴老师提到的那些书名翻译问题。比如古尔德的《自然史沉思录》,这本书内容讲的都是达尔文以来关于万物起源进化变迁的讨论,如假包换就是the History of Nature,用“自然史”译完全合适,从头到尾都读得通,译成博物学则让人莫名其妙。那本书的译者明明知道翻成“自然博物馆”而不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可知并不是完全盲目弄错,而实在是“自然史”读得通,“博物学”读不通也。
再如那本“Buffon: From Natural History to the History of Nature”。要照吴老师就只能译成《布丰——从博物学到自然史》。如果说这一译法正确,那么这本书说的就是布丰之后Natural History就变成自然史了,如果这一译法不妥,那么还是说明博物学的译法不合适。总之无论如何,都足以显示“博物学”是一个不合适的译法。
按照狭义的“历史”理解,那么布丰以后,或者达尔文以后,西方的Natural History也已经变成“自然史”了。而如果采纳广义的“历史”理解,那么布丰之前的Natural History也是自然史,所改变的恰好就是那个历史观。吴老师一句轻描淡写的“毫不相干”就充分证明“博物学”这一译名造成的误导和遮蔽,使得吴老师这样重视时间问题的人竟然也没能充分重视到Natural History与History在观念史上的密切联系。可见“博物学”调为“自然史”的意义之重大。
瘦鬼:
22 April 2009 12:54:38 我觉得“自然史”一词比“博物学”更好!我倾向于注明自然史即博物学,然后还是译成“自然史”!
瘦鬼回复:注明自然史即博物学,但问题是,自然史并不是博物学。我是学中文的,我对“博物”的印象最早来自张华的“博物志”,我知道博物学大致是什么。但对于“自然史”这个词,我的理解就是自然的历史。如果说,这本书明明是本博物志,你偏要给它带上自然史的帽子,但我就不认得了。我不会去看你的注释文字,说此处自然史就是博物学。因为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合理。
在网上查到一本书。Natural History of the British Isles 冰岛自然史,它的目录是:
【目录信息】
Introduction
House,garden and park
Farmland,hedgerows and verges
Woods and forests
Heaths,downs,moors and mountains
Rivers,lakes,ponds and marshes
Sea and seashore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若译成冰岛自然史,我的理解就是在冰岛这个国家里自然的历史,按照这种理解,“House,garden and park”就令人费解了,因为这些不能归入自然的范围。所以之前我说过,自然史无法覆盖博物学。不仅如此,它还造成了严重的误导。“当然要是都光看书名,那么多半是完全被误导了,但是读了整本书呢?那一定会在语境中重新认识这个概念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读整本书,只是为了证明被误导的不够严重?这合逻辑吗?首先,你也承认这个词会造成误导,其次,你认为有必要在进入语境后,按这个词的实际含义(即博物志)来接受这种误导的译法。而犯这种错误,原因却是为了“不仅是要突显关于“history”这个词的张力,更是希望在现代汉语中复兴中国传统的‘史’学渊源。 ”抱歉,我理解你的逻辑。翻译就是翻译,准确是它惟一的原则。
瘦鬼朋友:
22 April 2009 12:57:47 你偏要给它带上自然史的帽子,那我就不认得了
抱歉,我理解不了你的逻辑
以上是我个人见解
古雴:
22 April 2009 13:49:06 关于“张力”云云,主要是我对吴老师说的,对一般网友就不会用这种莫名其妙的方式来论证了。瘦鬼朋友既然是学中文的,你当知“史”学在中文中原本并非狭隘的“历史”之意。你把属于“经史子集”中史部底下的许多典籍目录拿来看岂不也是莫名其妙?翻开《史记》的目录岂不也是莫名其妙?天文、地理、物事、传记、艺文等等,是今日“历史”所指范围么?
之前我说光看《XX自然史》的书名多半是会被完全误导了,现在想来《XX博物学》的误导也不示弱。比如就以古尔德的《自然史沉思录》为例,目录如下:
序言
第一部分 关于达尔文
第二部分 人类的进化
第三部分 奇特的生物与进化的样板
第四部分 生命史中的模式与间断
第五部分 地球的理论
第六部分 大小与形状,从教堂到脑,到行星
第七部分 社会中的科学——一种历史的看法
第八部分 人性的科学与政治学
A.种族,性与暴力
B.社会生物学
后记
参考文献
试问若书名是《博物学沉思录》,你看着目录难道不觉得莫名其妙吗?我就不再多说那个“博物馆”的误导了。
自然史和博物学同样会有各种误导,关键在于哪一种导向性更合适。是诱导人往自然和历史的方向联想呢,还是往器物和博物馆的方向联想更合适?
古雴:
22 April 2009 14:07:04 “House,garden and park”不能划为“自然”范围?那么它们怎么又可以化为“自然科学”的范围?“自然科学”亦可对这些人造对象进行科学研究,正如自然史亦可对人文对象进行“自然研究”,这恰恰表达了这两门学科的方法特点。同样针对一些人文对象,“自然史”的研究方式就与社会学、人文历史学的方法有所区别,而是把它们当作自然对象那般进行研究。注意这个“自然史”是Natural History而不是History of Nature。不是指这门学科的对象是自然,而是指这门(史学)学科的“品格”是“自然的”。正如“自然科学”可以把House当作研究对象,“自然史”当然也能。这正是体现了“自然史”之译名之精妙处!否则你光译成“博物学”,也是在说对象是“物”,那么何以能涵盖人事呢?是说把人事当作物来研究了吗?这样理解就不如“自然史”说得顺——并不是以自然为“对象”,而是说这门学科的方法和品格是“自然的”。
古雴:
22 April 2009 14:18:51 现在我的讨论都涉及“自然科学”与“自然史”的关系。如果说没有“自然科学”这个玩意,而是比如说“格物学”,那么我就没啥说的。要批评我的观点请务必注意“自然科学”这一现成固定译名的存在。如果说网友看不出或不承认natural science与natural history二者之间有极为重要和深刻的联系,那么就不必与我争论了,我无力说服你。
古雴:
22 April 2009 14:33:30 任何一个术语的翻译从来不是孤立的事情,必须考虑到与这个术语直接相关的一系列概念的关系。
另:吴老师常说“第一种XX哲学”和“第二种XX哲学”的关系,比如Philosophy of Nature是以自然为对象的部门哲学,Natural Philosophy则是整个的哲学品格,它强掉的是一种基本的哲学态度,而不是一个哲学专科。于是这个Natural History也是类似的意义。因此它能够承载复兴史学的使命。“自然史”不是指一门专以自然为对象的史学部门,而是指整个一种史学品格、态度和方法。在我看来,中国古典史学整个就是Natural History,就是自然史,就是博物学,就是记事。而现代西方那种线性时间观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等的东西并不是中国古典史学的性格。而古代中国史学并无“他者”,因此它不必特意给自己冠名,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不必刻意标榜自己是“自然哲学”而只需以“哲学”自居。但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以及竞争,那么选择一个恰当的标签以示明其独特性格就是有必要的事情了,于是在我看来中国古典史学就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自然史”,这当然是借了西学的概念来诠释中国传统,但这当然也是合理合适的,正如我们借了“哲学”等概念来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思想也未必没有意义。“自然史”之名正好借西方的Natural History以及相关的Natural Science传统来重释中国古典史学,同时反过来以中国古典史学来诠释西方的Natural History概念,如此互相支持互相诠释,既最符合学理,又一举多得,何其美妙!
新浪网友:
22 April 2009 18:02:54 这个翻译问题,吴老师的阐述很简单明了,不知何以生出这许多枝节!
瘦鬼
新浪网友:
22 April 2009 18:02:57 这个翻译问题,吴老师的阐述很简单明了,不知何以生出这许多枝节!
瘦鬼
博主:
22 April 2009 20:23:48 扯得太多了没有必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两个,一个是理解问题,一个是翻译问题。希望能够通常深入细致的文献阅读(光靠拍脑袋想像不行)将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
1,查查西文词典和相关西文文献,搞清楚natural history究竟是什么意思,古代是什么意思,现代是什么意思,是否有实质性的变化。[我的回答是没有实质性变化]
2,查查中文词典和相关中文文献,搞清楚“博物志”究竟是什么意思,古代是什么意思,现代是什么意思,是否有实质性的变化。[我的回答是没有实质性变化]
3,看看它们两者意思是不是完全一样,或基本相近。[我的回答是是]
4,再查词典读文献,搞清楚“自然史”究竟是什么意思,看看这个意思与刚才查到的natural history是不是一个意思,或意思相近。[我的回答是否]
5,如果“自然史”的意思与natural history不相同或相近,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相同或相近,此问题转入“翻译问题”。[我的回答是问题已经解决]
古雴:
22 April 2009 22:15:47 1、如果说nature一词和history一词在古今都有重大变化,而Natural History居然说没有实质性变化,我是怎么拍脑袋也想不通。我随手搜索到一些文献标题可以提示出一些西方学者对于the Nature of Natural History(自然史的本性)的变革有专题研究(还有布丰那个是怎么回事),具体文献我当然是没有读过。但是但愿吴老师的结论也不是光靠拍脑袋想出来的~~
2、中国古代虽然有《博物志》,但“博物”和“志”主要还是两个词而没有这样一个固定的学科存在(现代也没有),固定的学科或者图书分类则是“史”。而“博物”这个词在古今当然是有巨大变化的,比如今天的“博物馆”在古代显然没有。而“博物馆”这个博物在今天成了博物的主要用法,去搜索“博物学”找到的大多都是“博物馆学”。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
3、对比张华的《博物志》和古德尔的《自然史沉思录》,或者西方当代的《自然史》杂志中的内容。不看标题光看目录,随便找一个不明就里人来瞅瞅,能想到它们是属于基本相近的一个学科的话我就服了!
以上问题显而易见,就在日常理解中就能够清清楚楚,以至于不需要扯太多文献。
而且,要用文献证明两者在具体使用中意思基本相近何其困难,但如果有一些判然不同的、明显不相似的个案,就能够对此一票否决。那么布丰或者达尔文之后的Natural History的用法,例如体现为古尔德的《自然史沉思录》里的那种用法,那种把自然物的演进历史(进化论)作为Natural History的“主题”的用法,在中国古代的“博物志”里是无论如何都不包括的,而这恰恰就是Natural History最典型的现代模式。当代西方的分类学就是把博物学的命名问题变成了一个进化史问题。中国固有的“博物学”从来没有相对应的部分,更不用说成为主导。
当然我目前的能力和兴趣只能是拍拍脑袋而已。所以不打算在此深究下去。不过至少我要强调的是 博物学=Natural History 绝对不是 银河=milky way 那么简单的一桩事情。如果吴老师始终把这个翻译“错误”看得那么单纯幼稚,那么也没有可能有讨论的余地了。我就暂且扯这么多吧。
新浪网友:
22 April 2009 22:22:31 Natural history i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lants or animals, leaning more towards the observational than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study, and encompasses more research that is published in magazines than in academic journals.[1] A person who studies natural history is known as a naturalist. Grouped among the natural sciences, Natu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any category of natural objects or organisms. That is a very broad designation in a world filled with many narrowly focused disciplines, so while modern natural history dates historically from studies in the ancient Greco-Roman world and then the medieval Arabic world through to the scattered European Renaissance scientists working in near isolation, today’s field is more of a cross discipline umbrella of many specialty sciences that like geobiology have a strong multi-disciplinary nature combining scientist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many specialty sciences.
古雴:
23 April 2009 00:10:03 帮楼上注明出处:引于wikipedia。
我顺便摘稍后的两段: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well in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atural history, as a term, was frequently used to refer to all descriptive aspects of the study of nature—what today are called natural sciences—as opposed to political, ecclesiastical or other human-related history. ……
Furthermore, in modern usage as a term, natural history’s sense has become narrowed and more tightly focused, and more often refers to matters relating to biology……
显而易见,由古至今这个术语的外延是有很明显的变化的。这不叫实质性的试问什么叫实质性的变化?
Natural history不仅外延变化显著,其内涵或者说研究方法和主要旨趣也发生着重大变化。而这一系列的变化正与“自然”概念和“史”的概念的变化相扣合,因此我主张必须用“自然史”来翻译才能准确地对应西方的Natural history及其演化。我认为它的历史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事,因此主要讨论翻译问题。而谁曾想吴老师根本否认这一概念有重要的变化,于是无话可说了。
瘦鬼朋友:
23 April 2009 09:36:05 是楼上自执一端,钻牛角尖了,以致我们外行人都能看明白的问题,而你还固执己见,深信人非。
古雴:
23 April 2009 10:58:53 关于这个问题在吴老师地盘上的挑衅暂时就到此为止了。最后希望吴老师能够理解我的思考是认真的,绝不是一拍脑袋随口就说的。这一考虑至少从三年前就开始了。当时听了您和刘、苏三位老师的博物学论坛,有所感想,事后向刘、苏两位老师发了邮件(当时还没敢和您对话)。刘老师就回复说(原话):“吴老师认为只能译成博物学。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约定,现在成了习惯,有一定好处,但不可把约定绝对化。history本身就有研究、探讨的意思。自然史就对是自然的观察、汇总、研究之意。因此我觉得”自然史”这一说法也没什么大的错误,最多它没有坚持前人的约定。”——这是来自一位Naturalist的意见,至少他也觉得自然史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这几年来,虽然读的英文文献寥寥,但对于中文书籍我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吴老师提到的那些“误译”为自然史的书籍,多数都在我书架上,许多都曾翻看。据我在语境中的实际感受,“自然史”确实比“博物学”来得准确和通顺。比如《爱的自然史》,上来一大篇先讲“爱的历史”,然后讲爱的生理学、爱的进化、物竞天择啊啥的。只有最末两小段讲爱的习俗和种类,但字里行间仍然穿插着进化啊、历史啊、起源啊等等。就是按“史”来理解才读得通,按“博物”理解根本读不通。而《情爱志》的翻译则是错的,既然这本书正要讨论“爱”的各种种类,情爱只是其中一种,标题岂能无端用情爱来替换广义的爱?所以也许可以翻译成“爱志”,但显然十分别扭。综合考虑,仍是《爱的自然史》最妥当、精准、通顺——望文生义亦可理解,首先它是对爱的历史考察,然后这种历史考察不是观念史也不是社会史,而是更多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也就是生理学、生物学和进化论,来进行的历史考察——这种理解虽然不甚到位,但却确实很接近“自然史”的当代用法,也能够读通此书。尽管说译者或读者是处于无知,但确实都歪打正着。其余一些注明“自然史”的书也有类似情况,顽固较真于“博物学”这一译名就会发现许多书译不过来,译过来也显得很别扭。当今熟知张华《博物志》的读者毕竟极少数,更多的人是通过“博物馆”来认识“博物”二字的,这样来理解“自然史”就更不通了。我除了偶尔会拍拍脑袋之外,也是会读书的。没有积攒充分的信心,我哪里敢在吴老师的地盘叫板?我只希望能引起吴老师对此的重视,不要再一句“毫不相干”就打发了。要否决您的“毫不相干”论,不需要列举全面的文献,有几条明显的反例那就能证伪了。
我把讨论转帖至KKBBS了。
忍不住还要提一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翻译也未必错。此事亦不可拍脑袋想当然说错就错,实际去看一看现在的中外自然博物馆的实际内容以及建馆宗旨,当知此名绝对贴切。比如百度百科查上海自然博物馆:http://baike.baidu.com/view/83946.htm 明明地写道:“上海自然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筹建于一九五六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11月1日批准由金仲华等12人组成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同年12月27日,第一次筹委会会议确定:馆的性质为“自然历史”,定名为“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任务是筹建动物、植物、人类、天文、地质5个专业馆;”这是博物馆界自觉的认同,就是“自然历史”,就是展示自然的演化史。这当然不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个案。所以把当代的自然博物馆叫做“自然史博物馆”是完全合适的。不能看名字想当然,要实际去看。
最新评论
古雴
23 April 2009 12:46:34
由于歪酷的BUG,这篇文章在修改后无法复原,只好删掉重发。只好连同把benj的评论删了,原文如下:
benj
23 April 2009 12:19:26 @ 124.205.*
上节科通刚刚接受了“博物学”而非“自然史”的熏陶。吴老师的观点在我看来是想要唤起许多人对已然式微的博物学的重视,博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庞大的内容体系,把它一口气都划进“自然史”史学的范畴确实不太合适,毕竟自然史不像哲学史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当然“博物”这个概念本身的导向性也很不明确。总的来说,“博物”和“自然史”这两个定义给人感觉在覆盖范围上都有偏差。但是其实不同的著作所取的范围也不尽相同,所以从统类上来说,我认为应该取其全,“博物学”或许更加合适。个人观点。
P.S.我觉得说翻译的人是因为无知而翻成“自然史”这点确实有点武断。
古雴
23 April 2009 13:05:14
在百度百科下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分馆安排如:
“动物学分馆……古动物史,古人类史,现代动物……;植物学分馆……内容为植物的进化……。整个陈列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反映生物演化的历程,……”
其余一些博物馆的宗旨和自我定性:
比如
天津自然博物馆:动物陈列通过对……揭示动物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古生物陈列主要以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为主,配合一定的科学辅助资料,阐明生物演化的历史过程。植物陈列以实物标本为主,同时配有照片、模型和生态布置,说明植物由简到繁,由水到陆,由低等到高等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揭示植物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古人类陈列以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以各阶段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用已掌握的原始人类遗存及有关资料来展示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类社会)是辩证地发展的。
陕西省自然博物馆:……让历史和标本告诉您每一个改变……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为自然历史类博物馆
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中国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
“自然史博物馆”才是恰当而准确的,如果说“博物学博物馆”显然不伦不类不知所云。只得勉强说成“自然博物馆”,但这又不准确,因为有些“自然博物馆”是“Natural Science Museum”(西方也有),而那些注重陈列历史的才叫做“Natural History Museum”,“自然博物馆”不能把这两种区分开来。
古雴
24 April 2009 14:05:34
吴老师让我写文章,这学期是没有空了,暑假里可能搞一搞。说一下今天课堂上提到的一个小问题。关于中国古代的“史”的时间性问题,吴老师说一直有,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用当今对“历史”这一概念的理解辉格式地去阅读中国古代的史学当然会发现“历史”的存在,但实则不然。从《史记》开始,中国的编史方法虽然说流传下来的典籍的单位是每一朝代有一部史书(不然还能怎么着呢),但每一部史书中按照年代顺序编列从来不是主要的编史方式。主要的方式是传记体,然后不是按照人物的年代来排列,而是按照“人品”来排先后的。先得看考察的对象处于哪个档次,是本纪还是世家还是列传,归类后再来记叙评传。这个和西方古代所谓“存在之链”的思路是相似的,是首先按照对象的高低贵贱来分类,而年代时间当然是不得不记录的东西,但并不是史学的分类思路。这和西方古典的史学是有类似的,比如与老普林尼大致同时代的塔西佗写作《历史》和《编年史》,其Historia的用法与普林尼应当相近,但他的《历史》显然也带有时间性。这是记录人事时不可避免的事情(不带时间性写个传记都不可能啊),不能说当时的史学不可避免地带有时间编年的要素,就说时间性的历史是“史”学的主要含义。
吴老师说中国古代史学主体是时间性的历史,额外补充一点方志,这显然是受辉格思维蒙蔽。实际情况是,清代修四库全书,“史部”名下分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总共史部四十二卷,编年类仅占两卷,而就算把纪传体史书等全部算上,也只占十卷不到,而地理方志载记等占绝大部分。虽然说编目是当然会把所谓“正史”部分至于前列,但这主要还是那个“存在之链”的逻辑,因为人事要比物事重要,因此前十卷主要是人事记录,而其中带有的时间性并不是“史学”方法所致,而是记录“人事”之必然。而且所谓《二十四史》多半并不以“史”为名,“史”与“书”相近,主要都是整理记录的意思。四库全书为清朝所编,“史”字尚是如此含义,更不用说古典时期。“史”的历史化也是西学东渐的后果之一。
不能因为当前一般人看到“史”字都只能有狭隘的联想,就说咱不能说史的本意了。就好比说现在人听到“辩证法”或“形而上学”往往只会做很狭隘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翻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候用“辩证法”或“形而上学”就不行了。学术术语翻译首先要考虑其准确性以及其历史关联,且应尽量保持统一性。不能过于迁就流行的狭隘的理解。
不过《博物志》或更类似于博物学的东西主要属于“子部”,划于“谱录类”或“小说家类”。但《博物志》实在只查到张华这一本,别无其它,肯定不算是一门显学,只能被归入小说家类。说中国古代有“博物学”传统云云,是可疑的,要是真有这么个传统,为啥就那么一本博物学,还是被归入“小说家”?中国古代真有渊源传承的还是“史学”传统,“博物”好比“格物”等词汇,也就是少数古籍中被提过那么一点儿,在西学东渐时遍寻古籍才挖掘出来的,套用起来和格物学一样牵强,而“史学”才是正经的中国传统。
古雴
25 April 2009 09:37:03
吴老师提到中国古代“史”一直有时间性,说到“以史为鉴”里头的史就是指过去的事情,当时我有点懵了,如此一来史字的时间性确实很早就内含了啊。但回来查成语词典而不得,原来此成语叫做“以古为鉴”而非“以史为鉴”——《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按《旧唐书·魏徵传》“鉴”作“镜”。
“以史为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变过来的,引用吴老师自己的原话:“据说现在人们都把‘引以自豪’说成是‘引以为豪’,把夏天很热说成‘七月流火’,(把以古为鉴说成‘以史为鉴’,情形大体类似。”
二十四史中“史”、“书”(如汉书)、“志”(如三国志)等名并列,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记录”意。所有“正史”都是纪传体。
古雴
25 April 2009 10:35:39
补注:所谓“小说家”,指的是专搞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稗官野史的一家,在中国传统中向来属于“不入流”的。甚至“不入流”这个词就是打这儿来的。所谓“十教九流”,就是说“小说家”不入流。“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那个看都没法儿看的不幸就是指“小说家”。《博物志》列于“小说家”,可见其地位实在不高。
说中国古代有“博物志”传统,顶多不过是在那一批最不入流的书籍中有那么孤独的一本书名字叫“博物志”。即便它涉及的内容恰好和普林尼的《自然史》差不多又怎么样呢?中国几千年来那么多典籍里头找出一本如此这般的书并不稀奇,关键是它并不是一门有所传承的学问,无非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志怪小说”罢了。怎么能用这么一个小东西去翻译西方那个和自然哲学相对的一整脉学术传统呢?
灵魂朝圣
26 April 2009 14:05:34
“《大自然的猎人——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应为《博物学家》。完全背离了本书的主要思想,把一位博物学家扭曲成了一位攻击自然的猎人。”
吴老师如此理解书名中“猎人”一词,囧。。。
这本书我看过,书的英文原名是Naturalist..中文翻译成“大自然的猎人”可能是为了更生动更通俗吧。其实我到觉得这个中文翻译蛮好蛮有趣的,也很贴切。“猎人”的本意虽然是以猎捕动物为生或为职业的人,但前面一旦加上限定词,就可能导致其本意的转移或消失。比如job hunter就是求职者的意思,bargain hunter是四处觅购便宜货的人。西方社会把大胆的植物学家勘探者称作“the Plant Hunters”(植物猎人),而且hunter一词除了有“猎人”之意外,还有“搜寻者、追求者”之意。所以,“大自然的猎人”并不是伤害自然,攻击自然,而应该是探寻自然,发现自然了。
囧。。。
灵魂朝圣
26 April 2009 14:19:23
我还想给猎人正正名。。囧。。
虽然猎人以打猎为生,但是这是他们生存的手段。为了填饱肚子不至于被饿死而去打几只动物,难道就是攻击自然么?其实,真正的猎人是很懂得敬畏自然的,他们也恪守适度的原则,不会滥杀无辜。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狩猎的传统,狩猎跟采集一样,都不过是人们靠山吃山罢了。不过,可能是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偷猎现象太严重了吧,猎人反而成了受人鄙夷的一种身份了,有点悲哀。。
古雴
26 April 2009 14:38:11
hunter在西文中有那么多丰富的含义,不过“猎人”在中文中似乎只有捕猎者的意思。不过就这本书而言,也许改译成“猎人”并非无理。例如此书中专门就有一章标题就是“猎人”。吴老师恐怕都没有实际考察书的内容,而是只看书名就想当然地拍桌子,这是很草率和霸道的。
顺手翻了一下《大自然的猎人》,比如第111页,在同一段中同时出现了“博物学者”和“自然史博物馆”两个词。看来译者显然是意识到“Natural History”这个词组是指博物学,但他仍然要把“Natural History Museum”译成“自然史博物馆”,可见显然不是盲目低级的错误。人家翻译者真有那么白痴?真的只是银河搞成牛奶路的低级错误?吴老师不仅没有实际考察,连脑门也不多拍几下,就直接拍桌子,这种态度是令人遗憾的。
古雴
26 April 2009 20:12:15
关于查词典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2007年版:Natural History和naturalist分别译为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但几乎就是夹在这两个词条之间的Natural History Museum则译为“自然历史博物馆”。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年增补本)》:【博物】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natural science。
《汉语大词典》无“博物学”词条,只有【博物学家】:旧时指博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专家的尊称。
《汉语成语词典》及各种网上成语词典皆无“以史为鉴”词条,只有【以古为鉴】。
关于“史”字,大多数现代汉语词典只有两条解释,一是历史,二是古代官职名。而各种古代汉语词典中基本以官名为首要用法,引申为记事、记事者、记事的文书等等。“史”、“吏”、“事”同源。“历史”的义项一般并不重要,且所有例句中的史字都可以作“记事的典籍”来理解,史字本身蕴含的时间性并不突出。
关于“史”的上古字源,目前看到有三种说法,都是说象形用手拿着个什么东西,一说是拿着笔筒,一说是拿着容器,一说是拿着“猎叉”。无论哪种,都与natural history挺搭配。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 (金山词霸2009版全文收录)
——————————————————————————–
natural history
■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animals or plants, especially as concerned with observation rather than experiment, and presented in popular rather than academic form
■the study of the whole natural world, including mineralogy and palaeontology.
■natural phenomena which are the subject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
(科学观察的)自然现象
Pembrokeshire has an abundance of wildlife and natural history.
彭布鲁克郡有着丰富的野生生物和可供研究的自然现象。
■(Medicine)the usual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a disease or condition, especially in the absence of treatment
(医)(尤指在未治疗情况下疾病等的)自然发展过程
特别注意第三条“自然现象”和第四条医学术语“自然病程”,都可以恰当地译为“自然史”。
另附美国传统词典(金山词霸2005版)
——————————————————————————–
natural history
1、The study and description of organisms and natural objects, especially their origins, evolution, and interrelationships.
2、A collection of fact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ural process or object:
注意origins, evolution, development ……都已带有时间性。
古雴
4 May 2009 15:34:08
今天偶尔在书架上看到一本书,题目引起我的注意:《亚当之脐:人体的自然和文化史》。翻到版权页看其英文书名为:Adam’s Navel – A Natur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Human Form
明显看到Natural与Cultural并列,作为HIstory的前缀。这一现象确凿无疑地支持了我关于Natural HIstory的当代意思经常是一种叙史方法:与观念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等其它历史方法相对。显然这本书不应该译成“人体的博物学与文化史”,而是自然史和文化史。
不知道吴老师将如何翻译此书书名。
再谈“自然史”(博物学)作为一种编史纲领 以前写过“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提了一下这一想法,注意到我所谓的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虽然与刘华杰老师的“博物学编史纲领”只是译名上的不同(我主张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而不是通常的“博物学”),但是我对于这种编史方法的构想与刘老师的有 ……
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 Natural history一般被翻译成“博物学”,在西方传统中,natural history与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相对立,代表一种更侧重观察、记录、分类,而不是推理或实验的自然研究方式。而在中国传统中,我们虽缺乏自然哲学传统,但却有发达的“博物学”传统。 但是,中国古代真的有一个所谓的博物学传统与西方natural history相对应吗?用博物学来翻译natur ……
从技术哲学出发解读媒介环境学(博士论文开题计划)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1])是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兴起的,它奠基于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人物的多伦多学派,1970年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博士点。直到1998年,以纽约学派为中心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学会”。 注意到,媒介环境学不仅是一股新兴的思潮,而且试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制。于是,我的论文之所以以媒介环境学为研究对象,也并不限于归纳和转述相关学者的思想和论 ……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4-18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4-25
分绿豆问题合集及总结
Home 随笔 科学 分绿豆问题合集及总结
科学
分绿豆问题合集及总结
2008年11月26日
之前的“总结合集”放出来之后仍然继续争论,而现在我是下决心斩断讨论了!吴老师课的作业已经布置下来,其它作业可能也要临近,还是专心我现在的事务吧~
这个讨论始于在https://yilinhut.net/2006/08/05/498.html 中igeli网友提供的一道问题,之后由于我强行关闭了那个文章的评论,结果讨论被转移到另一个不相干的文章下面。现在我把那些评论删除了,不过全部内容都在这个合集里保留。
我说过我对于哲学的兴趣是根源于数学,确实如此。不过数学问题的好处应该是:如果题目和解答都十分严格,一般而言争论不可能发生。这道题目之所以争执不休,主要是因为题目本身(特别是“聪明人”的定义之类)存在根本的暧昧不明之处。当然,争执不休的主观原因一是对手对我的要求过高,其实我只要提示对方的证明不严密,却从未想要给出一个严格的证明;另外,也是因为我“有问必回”的习惯和欲望难以抑制。不过总算最后被我自行截断。讨论告一段落,从现在起我就让自己变成傻瓜——有些时候故意把自己变成傻瓜才是最聪明的策略,如果这是可能做到的话……
这个合集除了我和igeli,恐怕没有别的读者会有兴致读吧。不过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可能包含更深层的意义,可以做进一步的哲学或逻辑学的阐发,将来若有机会,我可能还能用得到。
2008年11月29日0:55
igeli 28 November 2008 23:47:37 [回复]
哦,碰死的最大概率不是1-a.
但可以这样弥补:
我们看4号是否可以选这4个数字之外的数!
如果4号选a代表的那个数字,他的存活概率为1-a,
如果他选4个数字之外的数字,他就只有等5号和1-3号中的一个碰死,而他们碰死的最大概率不超过b
由于1-a>=b
并且由于选之外的数字还可能额外增加他的死亡率,故4号一定不会选4个数字之外的数字,只能选a。(其他同前)
这回怎样?
(这样一个疏忽你应该给我指出来)
还有其他错误吗?
古雴 28 November 2008 22:39:51 [回复]
你的论证从一开始犯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而且这个问题我也早就提示过多次了。
不过,哼哼哼!我忍住!我忍!我不说了!你自己琢磨去吧!如果想不到就假设我在故弄玄虚好了!我真的不想再纠缠了。
在这个地方的评论将会被删除,交流记录将在“合集”中保存。与你的交流很高兴,也欢迎以后交流其它问题,但最近决不再讨论数学问题了!
igeli 28 November 2008 22:22:30 [回复]
我实际上发现了你的论述和计算中非常多的漏洞:),但我真的没有耐心去写出来—而且我知道自己也会有许多漏洞,比如上次那个博弈计算—只是可惜,你竟然纠正的时候也犯了错误:),按你当时的思路,5号存活率是0%而不是1%;而且,如果按照你的另一条思路,4号应该有办法给5号让路吧,那样5号就实现理想了(我的这些想法完全没有去验证,懒得去看那些数字了)
我现在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似乎可以证明5号并不存在你说的舍命策略,需要有以下2个共识:
1)如果5号执行所谓的舍命策略,最终结果仍然不能让他获得更高的存活率,那么,他的所谓舍命策略就不成立,而应该放弃。
2)5号给出选15,16,17,18这4个数字的概率分布是a>=b>=c>=d,(a+b+c+d=1),5号为什么不选择小于15和大于18的数字呢?因为那些数字是死亡数字,选他们不会给1-4号形成压力,当然,5好最后选,如果有让他存活的其他机会,他应该不会放掉。
现在,我们看1-4号怎样选,好像非常简单,1号一定100%选d,他存活机会最大=1-d
2号100%选c,1-c第二大
3号100%选b,存活机会1-d
4号100%选a,存活机会1-a
1-4号都不会选这4个数字之外的数,因为那样的存活机会只有一个,就是等待5号和某个人撞死,而撞死的最大机率也就是1-a,不仅如此,选了之外的数字,反而有可能增加自己的死亡率,所以,上面的结果是必然的。
a=1怎么办呢?
a=1时,第4个人似乎没有理由一定选a代表的那个数,他现在的情形和第5人最原始的情形一样,于是,他也要同第5人一样,开始舍命策略了—是要无限循环吗?当然不会,事件发生是有时序的,1号必须先选,他现在要选的4个数都被舍命者占据了,但是1号仍然不会去选这4个数之外的数字,那样当然就是自杀,于是,他首先执行了自己的舍命计划。可以推断,之后,5号的命没法保全。
如果5号在自己的舍命方案中仍然得不到好处,根据1),我们认为它的舍命方案是不成立的。
以上只是忽然的想法,我没有仔细想,他们是不是一定要纠缠着15,16,17,18这4个数字,难道不能是别的什么数字吗?这个时候似乎和他们原始的那个概率没有关系了阿。
你的看法呢?能不能让这个论述更严密些呢?
古雴 27 November 2008 23:05:40 [回复]
如果把原题微调一下,把总共100颗豆子变为101颗。按你原先的思路,4号的存活率就变为17/35,小于50%。而如果5号的逼迫策略成功,4号的存活率仍为50%。那样的话4号就有充分的理由配合5号的策略了吧!而你原先的思路中恐怕料想不到100和101竟有如此差别吧!
我试图说明的是5号有可能存在某种逼迫策略。如果你不能一劳永逸地证明一切逼迫策略都不可能,那么你的论证就是不严密的。
哦,101颗的情况仍旧有在一次性博弈中前三人取完时成为既定事实后的策略是否可能贯彻的问题。算我没说吧~~
(不过101颗的情况下,如果是无限次反复赌博,那么第4人将配合第5人的策略就不成问题了。)
古雴 27 November 2008 22:04:42 [回复]
我自始自终承认我的方案有很多暧昧之处,但问题是你的批评没有抓住重点。
我的方案的暧昧之处关键还是在一开始我就提过了的一个问题:5号能否“拒绝摸清剩余绿豆数”作为自己的最佳策略的一部分。看来你对此并没有足够重视,所以没有理解我刚才的说法。我刚才说的“所以5号没有理由改变原先的策略”,指的是5号根本没有理由去摸清剩余绿豆数,因为在可能留给5号的任何一个既定的事实下,摸清剩余豆数也不会增加自己的存活率。所以从我提出这个“可笑的方案”的一开始,我所提议的5号的最佳策略就一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选16或17”,千万不要忘了这一点。
而让我感觉有可疑的地方是,既然4号知道5号的最佳策略是不摸清豆子数,那么4号选择1颗豆、2颗豆等也同样是50%的存活率,那么他也是否也应该有选择它们的可能?然后5号如果知道4号有较大的选择更低数目的可能,那么是否会放弃原先的策略,而选择摸一摸剩余的豆子数?但这样的话博弈的平衡又将被打破……
而如果原问题不是一次性的处决事件,而是无限多次的赌博游戏,似乎可以消除这种不稳定。因为可以有充足的理由支持5号即便在知道自己必败的情况下也坚持选择16或17,因为他的坚持将影响前两人在之后无限轮赌博中的考虑。但现在这里的问题是赌博只有一次,当前几人的选择成为既定事实后,5号为啥不能瞧一眼呢?这才是我的提案最大的困难所在,这个困难也是我在一开始就明确了的。
我的方案确实有点可笑,不过这样说来为了这个可笑方案争论不休的你才更可笑了。我并没有特别认真地提出这个方案,只不过是通过展示这个方案,以说明这道题目并不那么简单——即便这个方案不成立,你怎么能证明不存在别的成立的方案呢?你没有证明,你的方案就是不严密的。我只是希望你承认你的方案是不严密的。至于说我的方案,我从一开始就承认它是不严密的了。
igeli 27 November 2008 20:28:10 [回复]
首先你提出一个5号要选16,17的舍命方案,让1,2号给他让步;然后又提出要求4号为他考虑一下,给自己留条生路的方案—这两个方案真的是太可笑了,能提出这样方案的人,真的是神志不清了:)
别生气啊!
igeli 27 November 2008 20:22:33 [回复]
4号直接选17,一点风险也没有,直接致5号于死地,而自己有50%的存活几率,他怎么可能再去为5号着想,设计一个迷魂阵来营救5号—你这样想真是太好笑了
igeli 27 November 2008 20:09:31 [回复]
我看你才神志不清了—本来不想写得这样详细,觉得你一下就能懂:
由于5号清楚地知道4号的策略,所以,当摸出剩余31颗豆子时,他知道一定是两种情况中的一种发生了:或者是15,18,17,19;或者是15,18,16,20。如果是前者,他只有选中16才能生存,如果是后者,他选择17,19都能生存,他不知道发生了那种情况,于是就在可能使自己生存的16,17,19中选一个,这3个数字没有哪个比另一个优越,也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差,所以你没有理由让他必须选哪个,必须不选哪个,因为每一个提供给5号的存活率都是一样的。
但对4号就不一样了,他的存活率已经下降了,所以他一定不会这样选!
对了,你说5号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5号的策略当然是根据前4人的情况确定的,至少,第4个人一定要这样想,他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吗,你有什么理由能说服第4个人可以放心地去冒险呢?甚至还可以问:你有什么理由在4号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情况下配合你呢?
古雴 27 November 2008 17:45:30 [回复]
不跟你争了,你都神志不清了…………
我都说了几遍了!?!?!?作为5号,即便他摸了剩余绿豆总数,他也没有办法判断之前人选的酒精是15、18、16、20的情况,还是15、18、17、19的情况!!因为这两种情况的总和是相等的。而在前两人选择15、18的情况下,3号选择16或17是等价的,只有4号能实际地摸出3号的选择,但5号却揣测不出,而4号与5号在中途不能交流,所以5号不能确信19究竟有没有空出来!在5号看来19空出来的概率也只有一半,和16或17空出来的概率一样,所以5号没有理由改变原先的策略。4号知道5号没有理由改变策略,所以他知道选20的话存活率仍是50%。
OK?
好了,不要再争了。反正我也没有想证明我的答案就是对的,你想证明的话自己慢慢琢磨吧~~
igeli 27 November 2008 12:55:44 [回复]
关键就是4号留下空挡后就让自己的死亡率上升,他绝不会冒这个风险。
igeli 27 November 2008 12:48:49 [回复]
啊?4号怎么会这样选?他这样的存活率就会下降到了33%,他怎么肯?他肯定要选3号没选的那个16(或17),肯定获得50%的活命率更好!
比如出现15,18,16,20的情况时,5号知道自己选16会死,但选17,19都能活,他当然不会放弃选19的可能,这样就算没增加自己的总存活率,但4号存活率就下降了,4号当然不干!
说明白了吗?
古雴 27 November 2008 11:06:58 [回复]
我当然考虑过了,而且我在之前的表述中已经提到过了,你不要让我总是重复了好吧?我也反复提到第4人的处境非常微妙。
当3号选16时,4号选14或20;3号选17时,4号选13或19。这样即便5号摸清剩余豆数,也无法确定究竟前面是16-14还是17-13的情况。所以他选择14的话仍是50%的存活率。同样是50%的存活率,4号为什么非要选17而不是14或20?因此我们还是认为4号有不选17的可能。当然,我也提到过,4号如果死盯着16、17选,就能够使5号的策略失败。然而使5号的策略失败有什么好处?5号迫使1号的策略失败的好处是大大提升存活率。但4号无论在哪种情形下都是50%存活率,他有什么理由专和5号过不去?
igeli 27 November 2008 05:41:00 [回复]
对了,我原来对你的计算根本没有去考虑验证,现在回过头来看,你对5号各50%选16,17的方案有巨大漏洞:
应该是:
1号必选18(或15)
2号必选剩下的那个15(18)
3号必选16,17中的一个,有50%的机会
4号必选16,17中剩下的那个,有50%的机会。[4号不会像你说的,会选这4个数字之外的数字—他如果选14,19,5号可以算出3号选了哪个;如果选19以上,14以下,5号只要选19或14就100%活了(他终于不需要闭着眼睛选了!),而4号都要100%死]
由于5号以50%选16,17,所以他的存活率为0%
明白?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23:02:01 [回复]
26 November 2008 19:29:02 [回复]
我不想更细致地研究问题,我只是想告诉你这道题目并不简单,你说问题已经如此清晰之类的话我不能同意,问题并不像你说的那么清晰简单。我想说的只是这个。
——如果你同意这一点,讨论就此结束~
igeli 26 November 2008 21:53:47 [回复]
至少有两种情况都会让这种说法找不到支持:
1)通往5号的所有所谓最佳策略的路径都不是唯一的,我没有想到好的办法证明这一点,但你并没能证明哪怕是一种相反的情况。
2)更为可怕的是,如果真的存在这种唯一路径,仍然不能确定不会出现无限循环的情况,比如5号采取某种策略要挟4号让步,4号又要挟3号。。。最后,1号仍然要选择最初的方案,反过来要挟5号。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21:25:05 [回复]
我哪知道!所以我并没有断言说16和17恰好就是最佳策略。但关键是它有可能更大,有可能更小,但并不会处处均等毫无差别,所以第五人的最佳策略是存在的。
因为每一种情形下第五人都有一个存活率,而存活率在0和100%之间。现在我们知道至少有一种情形(比如坚定不移地只抓1颗)下5号存活率为0,也至少有一种情形(比如以各半的几率选择16或17)下5号的存活率不为0(假定为x吧)。那么其余的无数种策略中,要么全都介于0到x之间,要么有某些高于x。无论如何,假定最高为y。y在x到100%之间。不会是开区间,因为如果最大值不存在而是有一个极限的话,那么就定这个极限为最大值好了。
如果达到y或趋近y的策略有不止一条,那么就要把这好几条都去掉。因为在最优策略等价的情况下,由于前人无法判断究竟5号会选哪一条。接着考虑去掉y后剩余的最大值y2,如果y2还是重复,就再看次大的y3等等。最后如果有一个yn恰好只对应于一条唯一的策略(比如各半的几率选择16或17),那么这条策略就是5号的最佳策略。
在考虑5号选择A策略时的存活率时,我们就把5号放在一边考虑剩下四个人的博弈,假定这四个人都了解5号的策略,然后看这四个人如何博弈,当这四个人的博弈达到平衡时,5号的存活率就是对应于A策略的值。
计算A情形下前四人的博弈,也可以再从4号着手考虑,分别以在四号可能采取的所有策略为前提计算四号的生存率,与上述相似。
计算5号选A策略情形下的4号选B情形下的剩下三人的博弈,也仍然有类似的方法……
最后能够得出“5号采取p1策略,4号q1策略,3号r1策略,2号s1策略”的情形下,1号的最佳策略,这就一目了然了。假定在“p1q1r1s1”情形下1号的最佳策略是t1,此时2号的存活率是Xs1。而在“p1q1r1”情形下,令2号的所有策略为集合S,其中每一条策略s对应一个Xsi,而在所有Xt中除去对应于多个s的值外,若最大的那个Xs2对应的策略是s2,那么s2就是2号在“p1q1r1”情形下的最佳策略。然后假定1号在此时的最佳策略是t2。那么我们就计算“p1q1r1s2t2”情况下3号的存活率,而这个存活率就是3号在“p1q1r1”情形下的存活率,令其为Xr1。而在3号的全部策略Xri中找到一个对应着最大Xr2的策略r2,那么这个策略就是3号在“p1q1”情形下的最佳策略。假定在“p1q1r2”情形下2号和1号的最佳策略分别是s3和t3,那么计算“p1q1r2s3t3”情形下4号的存活率,这个存活率就是4号在“p1q1”情形下的存活率,令其为Xq1。找出在全部Xqi中对应一个qi的最大值Xq2,对应策略q2,那么q2就是4号在“p1”情形下的最佳策略……最后再套一次,就找出5号在全部情形中的最佳策略了!
igeli
26 November 2008 20:20:30 [回复]
那这时的结果会比他选16,17小吗?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20:08:41 [回复]
对啊,问题是4号舍命时,5号能得到的生存率是多少呢?如果说因逼迫4号舍命而使5号得到更高的生存率,那么5号就会逼迫,但问题是如果即便逼迫4号舍命,5号也捞不到好处,那么5号就不会选择100%选18这个策略。
各方的策略最终会趋向稳定。就像赌博类博弈问题那样。
igeli
26 November 2008 19:58:57 [回复]
也许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每个人的存活几率是随着策略不同而变化的,比如当5号100%选择18这个方案时,对4号来说,他已经没有你说的已经拥有50%的那样的存活率了…也许,1%的存活率就足以让他舍命了。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19:53:22 [回复]
所以说我希望你冷静想一想再说,不要让我不断重复已经说过的事情。3号、4号当然可能有舍命方案,但是他现在的存活率就有50%了,任何舍命方案可以使他的存活率略微提高吗?不行的话就不会考虑。对于前四人来说,他们的存活率基本都不小于50%,而任何舍命方案换来的存活率基本都不大于50%,因此他们不会考虑。只有第5个人有理由考虑舍命方案。而且现在在他的方案,前几个人的存活率也都在50%以上,那么前几个人还有什么可选呢?之所以说5号不得不选取舍命方案,是因为如果他不选,存活率为0,选了则能提高,因此他才会选,其他人没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因此就不会再变,博弈达到“平衡”就是这个意思。
博弈达到平衡意味着:每个人的策略都是最优的,也就是说,如果我的策略做任何调整,别人可以做出相应的某个调整使得他的胜率有所提高而我的胜率也不会提高。这样的话我就不会做出任何调整,策略达到稳定。
而未达到平衡的博弈意味着:有某些人可以对他的策略做出某些调整,导致别人如果要尽量保住自己的胜率的话,就没办法采取任何改进策略,使得我的胜率不提高。也就是说,只要其他人首先为了自己的胜率考虑,即便他们知道我的新策略,也拦不住我用这个策略为自己提高胜率。
igeli
26 November 2008 19:41:21 [回复]
我刚才举的那个计算例子是错误的,但不代表那个想法是错误的,我可以举出能印证这个想法的正确例子—我要说的是,按照你的5号闭着眼睛都要选那个方案,迫使别人让步的逻辑,5号可以有既不纠缠16,17号,又能比你说的有更大存活率的方案,这样你的论断就是错误的了。
你的判断是5号有最佳方案,而我认为没有。否则就可以推出4号也有舍命方案,3号,2号,1号都有,形成无限循环了。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19:29:02 [回复]
我不想更细致地研究问题,我只是想告诉你这道题目并不简单,你说问题已经如此清晰之类的话我不能同意,问题并不像你说的那么清晰简单。我想说的只是这个。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19:25:07 [回复]
看起来貌似100%选16的话就会几乎不死(这时候4号扮演随机数发生器的角色了),然而问题是100%选17的话也完全等价!这个时候才出现你所说的,前几个人无法判断5号的策略时,就只能认定他以平均的几率采取其中的选项了。
igeli
26 November 2008 19:22:26 [回复]
或者更有趣的是,让他100%选18,问题会不会变成该4号要挟前面的人了呢?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19:21:06 [回复]
我从来没有试图找到这道题的最终答案,也没有试图证明它存在,我只是说它很可能存在,我相信它存在,甚至我倾向于相信恰好就是16或17。但我并没有想要给予证明。这道题目本身出得就多有暧昧不明之处,我本来想强调的也就是这一点。
igeli
26 November 2008 19:18:43 [回复]
对了,如果修改一下5号的方案,让他100%选16,你说该怎么办?
igeli
26 November 2008 19:13:16 [回复]
对,这是我计算的一个巨大错误。但是,你得证明5号有最佳方案而且唯一,你怎样证明呢?
古雴 发表于 26 November 2008 18:56:44
http://epr.ycool.com/post.3124…
还是再最后来个总总结吧:把这问题搞得复杂是我的责任,事实上如果说第5人的最佳策略恰好是选择16或17的话,那么我的解答就并没有牵涉比原先33/34那个解答中所运用的更多的东西,思考方式和对题目的理解都是一样的,只是33/34的推理是错的,因为他没有考虑第5人的最佳策略。
事实上尽管五个人在抓豆上有先后次序,但是博弈是同时进行的,在题目给出时,每个人的最佳策略就同时确定下来。
由于第五人的选择最终决定谁死谁活的结果,所以对第五个人的选择概率的考察当然是解题的突破口。33/34的推理也是如此,只不过那个推理没有考虑第五人的策略,而是径直把第五人当作一个随机数生成器。
恰当的推理思路应该先从第五人着手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第五人可能存活?当然,只有两种,一是前四人的选择有空隙可钻;而是前四人中有两人重复。那么要想求生,只有努力让自己选择的策略促成这两种情况的发生了。
//——第五人当然能够促成前面的人达成某种选择,正如前面的人所选择的策略也将促成后面的人达成某种选择。因为,再重申一遍:博弈本身是没有先后的,每个人的策略都在同时确定下了并同时影响别人。比如在33/34的推理中,为什么第五个人会被迫随便选择?按照那个推理的思路,他也并不是受到他到手的是34颗绿豆这一结果影响而被迫放弃希望的,而是前面几个人的最佳策略让他失去了希望,也就是说,第五个人不是等到前四人都选择完毕后才失去希望,而是在一开始就确定了结局——五个人参与者之间的影响是共时的,没有时间次序。因此,当然,正如前四人的策略将影响第五个人的选择,第五个人的策略也同时影响前四人的选择。而对某个人而言所谓的最佳策略,就是通过对其他四人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存活率。
因此,我再再重申一遍:最佳策略的选择本身是没有先后次序的,五个人的最佳策略是同时确定的。而先推理出谁的策略,后推理出谁的策略,这只是推理中的先后次序,并不是必然的次序。
因此我们大可以从先第五人着手,先推理出他的最佳策略,然后再据此推理出前四人的策略。事实上那个33/34的推理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他陷入了循环论证——他通过假定第五人的策略推理出前四人的策略,又依据前四人的策略推理出第五人的策略。当然,这个论证是错误的。——//
而我的推理是真正从第五人着手推理。如果你的脑子还是转不过来的话,不妨让我们先略为修改一下题目:
还是5个人抓100颗绿豆。不过现在第二个人不能了解第一个人抓取多少颗绿豆,后几个人也只能了解到从第二个人开始一共抓走了多少颗绿豆,除非他要抓的绿豆超过了剩余的总数,这样的话就从第一个人已抓走的绿豆拿回来补。那么先抓的第一个人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存活率是多少?
事实上,这个改动过的题目中的第一个人的地位与原题中放弃了解剩余绿豆个数的第五个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样的。
而为什么这里的第一个人要集中选择16或17,道理也与原先的第一个人的考虑类似——因为只有16或17处于某种“中间”地位,也就是说,只有以极大的概率选取16和17,才能迫使后面的人不得不占据15和18,也就是说,先手者只有尽量占据16或17,才能保证自己有最大的概率不至于成为最大的或最小的。
而之前的第五人或现在的第一人将无法期待其他人撞车而保送自己,因此只有尽量争取中间位置才能获得更高的生存率。比如他的最佳策略显然不会是在2或3之间选一个,如果那样的话,无论他的策略对后人的影响如何,后人也不会傻到去选择1;类似,他也不会是一口气选33个,因为无论他的策略对后人的影响如何,也不会再有人去选34。只有选择16或17这一策略非但可以对他人产生影响,而且还能迫使别人分别选走更大和更小的把自己夹在中间。
而由于16和17在中间位置的意义上是等价的,所以现在的第二个人无从揣测第一个人究竟是选择16还是17,他就只能选择15或18。而15和18尽管相比16和17而言,有较大的几率成为最大或最小的,然而他却可以期待因其他人撞车而获得保送。因此两项权衡,选18或15的存活率仍要高于50%,因此现在的第二和第三人都不会冒着50%与第一人撞车的危险而选择16或17,而是会选择18或15,这样的话既有可能被夹在中间而存活,又有可能因别人撞车而保送,又没有可能与别人撞车,所以对现在的第二和第三人而言,18或15才是最佳选择。
问题到了后两人,第四个人(原题的第三个人)可以选择19或14,这样的话他将注定成为最大的或最小的,他将只能期待最后一个人与第一个人撞车而保送自己。最后一个人(原题的第四人)没有别的活路,只有选16或17碰运气,这样他有50%存活率。这样的话前一个人也是50%的存活率。前一个人也可以不选19或14而是选16或17,那么只要他不撞车就一定是处于中间,存活率仍是50%,此时最后一个人无论是选择17或16(他能了解前一个人的选择,因此他将避免和前一个人撞车,但仍会有50%几率与第一人撞车)还是选择14以下或19以上期待前人撞车,都是50%的存活率,所以他没有理由盯着16或17选,所以选择16或17的第一个人总有一定的存活率。
当然这里比较微妙的问题是最后一个人(原题的第四人),如果他说我横竖都是50%存活率,我就盯着17或16选,导致第一个人(原题第五个人)的存活率变为零,从而迫使第一个人(原题第五个人)放弃这一策略,可能吗?当然,有可能!然而他的处境却和原先的那个最后一个人的处境完全不同,原先那个第五人一旦采取逼迫策略,将获得更高的存活率,而原先几乎是0,所以他是有理由这么做的。然而现在的第五个人即便采取舍身逼迫的手段吓阻第一个人,或者也放弃摸清情况的权利,都不能让自己的存活率比50%更高。所以他没有理由那样做。
由于第五个人(原题第四个人)的微妙,所以最终的答案还比较可疑,不过大致思路就是这样了。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18:49:12 [回复]
你错了,你博弈问题的解法根本没搞清楚!
如果“5号的策略是:以99%的概率选择16,1%的概率选择18”,那么”2号的最佳策略是以99%的概率选18,1%的概率选16“绝对是错误的。试想2号的以100%的概率选择18的话,碰死的概率只有1%,比你所算出的1.98%就要低得多!事实上2号的最佳策略是以100%的概率选择15,这样他100%存活!然后3号的最佳策略是以100%的概率选18,99%存活!最后4号除非选16,选其它的都必死,所以4号必定选16,存活率1%。而5号99%要和4号撞死,存活率仅仅1%!
明白?
我关闭评论是暂时的,意图是希望你冷静下来多想一会再说,另外我是懒得多说了。
igeli
26 November 2008 18:13:00 [回复]
事实上,4号也许不该选16,18—-因为如果2号,5号碰死了,他选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有一半可能和他们一起死,不如选这4个数之外的数字,肯定得到2人碰死时的好处。这样,5号活命概率还要大些,但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
igeli
26 November 2008 18:04:29 [回复]
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可以讲话?快打开评论,我们只是在讨论问题,虽然激烈一点,但不是很有趣吗?:)
借这里先发表一下观点,你不要再关闭这里啊:)
按你的逻辑,可以设想出5号有无数更加优越的“策略”,而不必在16,17中选择,却能使自己存活率远大于50%,且能逼迫前4人不得不做出让步,比如(随便举个例子):
5号的策略是:以99%的概率选择16,1%的概率选择18,(假设他根本不考虑还有几颗,闭着眼睛都要这样选),这样:
1号的最佳策略是选17
2号的最佳策略是以99%的概率选18,1%的概率选16
3号的策略:为简化计算,假设他100%选15(他可以分很小的比例给其他数字,那样不影响整个结论,只是使计算更加复杂化。)
4号,他不会选17,也不选会15,因为那样必死;选择其他数字活命的可能性虽然小,但毕竟还有可能活。但他无论把选择放在18还是16上,或者把选择放在这4个数字之外,他唯一存活的希望是2号和5号碰死。
2号和5号碰死的概率是多大呢?
同时选16的概率是99%1%=0.99%
同时选18的概率也是:0.99%
碰死概率是二者之和,约为1.98%
现在,我们只来关心一下5号的存活概率
1.假设4号选了18以上的数字,此时,5号只在与2号碰死时倒霉,概率小于2%
2.假设4号选了14以下的数字,5号选18时的死亡概率又增加了,但不超过1%
3.假设4号选择了16或18中的一个,而恰恰5号也选择了这个数字,那么4号,5号碰死的概率为:1/3499%+1/34*1% < 3%
这样5号总的死亡概率不超过2%+1%+3%=6%
存活概率94%强。
请问,你的那个闭着眼睛都要选16,17的结论还可能存在吗?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14:53:06 [回复]
你才太犟呢,你怎么就不肯多想一层呢?我已经说过,16和17不是随便的两个数字,第5人只能靠选16或17威胁第一第二人。事实上第五人的威胁只有针对前两人才管用,第五人如果减少选16或17的概率,增加选15或18的概率,就将不会给第一第二人造成逼迫。如果第5人各以30%的概率选择16、17,各以20%的概率选择18或15,那么他就威胁不到第一第二人,因为尽管第一人选16或17将只有80%的存活率,但选15或18的话存活率更低,所以不会受到逼迫而改选。而如果第5人不逼迫前两人,他就没有别的办法。事实上第三、第四人是不会受第五个人逼迫的。因为他们就算知道自己被第五人盯上,他们的存活率也仍旧至少是50%,而如果他们改变策略,存活率反而不如50%,所以第五人不可能通过威胁第三第四人的方式迫使他们让道。关键在于只有第一第二人优势比较大,他们有机会获得远远高于50%的存活率,因此威胁才是有效的。第三第四人的存活率本来就在50%左右,再怎么威胁,由于对称性,威胁的死亡率也一般不回超过50%,所以第三第四人不是威胁的对象。因此第五人的唯一手段就是舍身攻击的威胁,而这一手段唯一可能奏效的对象就是前两人,而这一手段对前两人产生影响的唯一方式是以极大的概率选择16或17——而如果选择1或2等对前两人没有任何威胁。所以聪明的第一个人当然能够知道威胁16和17是第五个人必然采取的唯一手段。你明白了没有?没明白就算了,我也不再说了。
暂时关闭评论。
更正:“如果第5人各以30%的概率选择16、17,各以20%的概率选择18或15,那么他就威胁不到第一第二人,因为尽管第一人选16或17将只有80%的存活率,但选15或18的话存活率更低,所以不会受到逼迫而改选。”
应为“如果第5人各以20%的概率选择16、17,各以30%的概率选择18或15,那么他就威胁不到第一第二人,因为尽管第一人选16或17将只有80%的存活率,但选15或18的话存活率更低(70%),所以不会受到逼迫而改选。”
而此时第一第二人不会改选而是仍旧选16、17,但第三第四人也不会改选,因为他们照旧选15或18的存活率反而提高到70%,正好高兴,绝不可能给第五人让道。
所以第五个人有可能威胁到前两个人的策略决不是无限的,事实上是非常少的。必须以极大的概率选择16或17才有威胁,这个概率只要少于某个值,就不会具有威胁。
所以第五人的策略首先是必须使16或17的概率足够大以至于威胁到前两个人的选择,其次再考虑如何可能让自己活得最大的存活率。这个增加存活率的考虑将进一步筛选出最优的策略。比如说各以50%的概率选择16或17的话能够使自己获得x%的存活率(由于第四个人的微妙,似乎达不到50%)。而如果各以49%的概率选择16或17,以2%的概率选择1,尽管仍足以威胁到前两人,但第五人得到的存活率将决不会比x大,因为额外的选1的可能性对局势没有影响,只是单纯的自杀而已。
所以根据最终给第五人带来的存活率的高低,我们可以在第五人所有可以威胁到前两人的策略中排个序。其中必有某个策略将带来的存活率是最大的。那么这一条策略就是第五人的最佳策略。这条策略是唯一确定的,任何聪明人都可以算得出来,所以不需要第五人声明,其他聪明人就能够知道第五人必然采取的最佳策略。
以上!
igeli
26 November 2008 13:45:05 [回复]
问题已经如此清晰,你还没有意识到吗?
比如按照你的想法,我们可以给5号设定无数最佳策略,它们的结果(按你的推理)都会让5号得到50%的生存机会,例如:5号可以有最佳策略2:分别以50%的概率选15,16,或者最佳策略3,分别以85%,15%的概率选18,15…等等,你凭什么说他一定死抱着16,17而迫1,2号让路呢?
至于你多次提到博弈原理,逻辑学计算,想必你对这方面很有研究,但现在你哪怕把整个教科书都搬过来,也救不了5号的命,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对不起,说话冲了点,觉得你太犟:)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09:09:03 [回复]
稍微总结一下:
Igeli的答案中包含两个结论。
A:前两人将分别选16、17颗,前四人将选走15、16、17、18颗。
B:第五人放弃任何特定策略,在剩余豆子中随便乱选一个数目。
但这两个结论是怎么论证出来的呢?事实上,对A的论证中需要以B的必然性为前提,事实上A的推理过程包含着形如:“B是必然的;前四人是聪明的;所以前四人知道B;所以前四人将在B的情况下计算自己相应选择的生存率;所以前四人必将做出如此这般的权衡;所以A”。
而另一方面,B又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B又以A的必然性为前提,它的推理过程形如:“A是必然的;第五人是聪明的;所以第五人知道A;所以第五人将知道自己必死;所以B”。
但这一循环的论证并不能真正证明A或B的必然性。顶多只是说明它们不矛盾。事实上,“非A且非B”也并不导出矛盾。
如果学过模态逻辑,用模态逻辑的语言来表达一下,或许就更清楚了:Igeli证明的是“□A→B”(如果必然A则B)和“□B→A”(如果必然B则A)。但我证明了,“◇~A→~B/或写作~□A→~B”(可能非A则非B);“□~B→~A”(必然非B则非A)和“~□B→~□A”(并非必然B则并非必然A,换言之可能并非B则可能并非A)
而对于第五人来说,他有选择的能力,他可以选择B这种行为方式,也可以选择~B的行为方式。他可以选择总是B,亦即□B,但也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他可以通过拒绝摸清剩余的豆子,而拒绝对情况的充分把握)都拒绝B,亦即□~B。
而条件说第五人是绝顶聪明的人,所以他一定会选择最佳策略。
而对于他来说,只要他选择~□B,乃至□~B,就可以获得生存的可能。而如果他选择□B,则必死。所以聪明的他一定不会使□B成立。如此一来□A也不再成立。
这道问题的形式化还需要附加一些模态词,比如以“□1、□2、□3、□4、□5”分别表示“第一个人知道……”、“第二个人知道……”而“聪明人”的精确定义可以是:“□p→□1p”——亦即聪明人能够知道一切必然的事情。但这里的必然性指逻辑上的必然性,而不是事实上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即便当第五人进行选择时事实上他已经必死,他仍可以选择不知道这件事,如果他事实上的必死境况并非逻辑上的必然的话。
总而言之我至少能够证明Igeli的证明是错误的,这一点在逻辑上是清楚的。当然,我猜想出题人的本意并不想搞成这样复杂,但这是另一回事。
古雴
25 November 2008 20:53:26 [回复]
你没有理解博弈问题的原理。反正现在我作为第五人,选取的策略就是抽16或17个,你作为第一个人,策略也是选取16或17个。好了,现在我的策略是达到平衡了,因为无论我即便调整策略也不能获得一丝生机,所以我的策略就稳定在16或17上。但此时对于你来说并没有达到稳定点,你仍有更佳的选择,所以博弈还要继续进行,你稍微调整策略增加一点选15或18的概率,将导致你的胜率提升一点,所以你会继续调整策略。
当然,我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还不理解的话恐怕是因为你对博弈论的概念不够清楚。当然我也没太多的了解,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过于深入的博弈论知识就能理解。
如果你仍有疑问,可以向某个权威机构去咨询。
当然,博弈论的一些假设,以及这类题目中“绝顶聪明”之类的概念,都是可以质疑的。如果你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概念提出质疑,我还愿意再多看看,不然的话这个讨论就到此为止吧。
也不要再和我讨论别的数学问题了,至少最近我不想再折腾了。
对了,你不妨再好好想想那个“司令、工兵”对“炸弹、排长”的博弈。其它规则不变,我们改变一条规则:那就是如果排长碰上工兵只有一半的几率杀死对方,一半的机会则仍被工兵杀死。如果两个人都是聪明人也都知道对方是聪明人,会发生什么结果?采取什么策略?
以下的推理哪里错了:
乙出炸弹必死,所以聪明的乙不会出炸弹。乙必然出排长。
所以甲出司令必活,出工兵的话有死的风险。聪明的甲当然必出司令。
乙知道甲绝顶聪明,所以乙知道甲必然出司令。
所以乙知道即便自己出排长也是必死。
在明知两个选项都必死的情况下,乙没有理由偏向哪一个。所以乙将以各半的几率出炸弹或排长。(这里已经出现矛盾了)
结果甲将有一半的几率被炸死。
但聪明的甲知道乙只能以各半的几率出炸弹或排长。
所以甲知道如果出工兵,将有3/4的存活率。
3/4大于1/2。所以聪明的甲必出工兵。
聪明的乙了解聪明的甲的选择,所以乙必出排长。
……
哪里出问题了?关键是“当明知两个选择都必死时,就将以均等的几率随便选一个”这一假设是可疑的。关键在于,何谓“明知必死”?特别是,如果说这一必死的境况本身就与他在必死情况下将做出的选择有关,那么怎么就在没有决定自己在必死情况下将做出的选择之前就能够明确知道自己必死呢?特别是,如果规则允许蒙着眼睛,不充分了解可以了解得情报的情况下就做选择的话。那么当你还没有做出选择之前,你怎么就能够明知自己必死呢?
你不能额外诉诸一个旁观者来看待这个问题,对旁观者而言,当第五人开始选择时,前四人的选择当然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然而关键在于,第五个人“可以”“不知道”。第五个人有权决定在不知道充足的情报时就做出选择。而问题是,你认定第一个人必选16或17时所用的推理中,是用到了第五个人只能随便乱选这一假设的。但这一假设并不成立,第五个人有充足的理由并不随便乱选,所以第一个人必定选16或17的推理是不成立的。
那个“司令、工兵”对“炸弹、排长”中的一个悖论还是挺有意思的——在原题中再改动一下,比如乙手中有两张炸弹一张排长。如果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白痴,他根本分不清炸弹和排长的意思,只会随便丢一张牌出来,也就是说2/3炸弹和1/3排长。而甲知道乙是个白痴,知道乙会乱丢一气,那么甲就将100%地选择工兵以确保最高的存活率即2/3(如果选司令就只有1/3存活率了)。于是白痴乙也获得了1/3的存活率。但是,如果乙不是白痴而是绝顶聪明的人,他将了解到出炸弹的话无论如何都是自杀,于是他决不会出炸弹。而甲若知道乙是个聪明人,他就知道乙必定只会出排长(注意,这是可疑的),于是甲就肯定出司令,结果比起1/3存活的白痴乙,聪明的乙反而必死无疑。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但聪明人为了求生有没有权放弃自己的知识呢?为什么白痴能做到的事,绝顶聪明的人反而做不到?
igeli
25 November 2008 20:26:19 [回复]
我认为你的最大问题是虚拟了5号会有一个最佳策略,但前4人却看出,在既定事实的情况下,5号是没有最佳策略的,用你的话说:“对手即便知道其策略,也将无可奈何,因为即便知道了对手的策略他也无法调整新的策略以提高胜率,此时博弈达到了平衡状态。”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再讨论了,因为一切逻辑都已经非常清晰,平衡点也已经解出了,在这个平衡点下,任何参与者都不可能再改进自己的胜率。你如果对这个结论有疑问,可以向某个权威机构去咨询,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没有复杂到常人不能理解的程度。
古雴
25 November 2008 19:19:48 [回复]
一道博弈问题如果有解,那么每人的策略都恰恰是最优的,并且其对手即便知道其策略,也将无可奈何,因为即便知道了对手的策略他也无法调整新的策略以提高胜率,此时博弈达到了平衡状态。
比如说猜拳游戏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就是各以1/3的概率出石头、剪子或布,平衡时胜率是50%。这一平衡位置可以理解为在无限次重复的赌博中达到的平衡。比如说你一开始采取的策略是100%出石头,那么经过许多回合后,我发现了你的策略,然后我按照你的出招概率重新调整策略,我就会越来越增加出布的概率。但再经过许多回合后,当你发现我越来越增加出布的概率时,你又会越来越增加出剪刀的概率……如此双方的策略不断调整,但这个调整却不是无序的,而是有方向的。你会发现双方为了提高胜率考虑而调整策略时,总是越来越接近于最佳策略,即1/3、1/3、1/3。最终当双方的策略都趋近于调整至1/3、1/3、1/3时,博弈就趋于平衡,双方即便看出对方的策略,也无可奈何——即便我知道你的策略是1/3,我也找不到更好的策略。当然,如果我知道你的策略是1/3,那么我重新回到100%石头的策略也能获得同样的胜率咯?那么怎么叫平衡呢?但没办法,博弈问题的平衡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就是最佳策略,你说达到平衡时再变回去,是胡搅蛮缠了。
抓绿豆的博弈如果也按照一般博弈问题来理解,问题也就是这个策略的最终平衡在哪里?是否存在这一平衡点。现在第五个人就是采取16或17这一策略,你第一个人怎么办?第一个人肯定会朝着更高胜率的策略调整,而后面的几个人知道第一个人调整后的新策略后则又为了更高的胜率而调整自己的策略,后几个人调整策略后第一个人如果还有提高胜率的余地就还会调整策略……总之,最后如果有解,将会是一个平衡,此时每个人都知道别人的策略也无济于事,不可能再据以改进自己的策略了,这就是博弈问题的解。而在这里,即便说16或17并不是第五人的最终的平衡的策略,但如果它是博弈的中间状态,那么显然他的策略没有理由趋近于随便乱选这一策略。
古雴
25 November 2008 18:58:13 [回复]
对啊,他没有办法提前宣称自己100%选16号。因为前人预测不出他的这一策略,因为似乎16与17具有某种对称性(当然我没有详细论证对称的是16和17,或许是15和16,不管,但很有可能是16和17),也就是说“如果前人知道第五人必定选16时”第五人的存活率,与“如果前人知道第五人必定选17时”第五人的存活率是相同的。那么前人就揣测不出第五人究竟是选16还是17。不过第五人选16号和他选1个的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它们是不对称的,所以聪明的第五人有理由以更多的概率放在16和17上。
在博弈问题中,一方的最佳策略之所以必须以某种概率的方式给出,是因为在相关情势下必须要增加自己的招法不确定性而增加自己的胜率。而如果增加一个选项的可能性将不会提高自己的胜率,那么这个选项就不会被考虑。也就是说,比如,拿1颗豆、2颗豆之类的选项是不会被第五人考虑的,因为即便增加这一选择的可能性,也不会给对手造成任何扰乱,从而也不会增加自己的胜率。然而16和17的选项却能够最大限度地扰乱对手,从而为自己增加胜率,因此第五人一定会偏重于选择16或17。这一策略是第一个人足以预见的。
你对博弈问题缺乏了解吗?博弈问题可以转换为赌博问题。比如在这里抓绿豆的后果不是一次性地失去生命,而是负者输钱,游戏反复多次进行。那么如果让你做第一个人,而我做第五个人,你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如果说你固执地坚持总是选16或17,那么你100次游戏中只能胜50次左右,而如果你愿意换一种方案,你的胜率将大大提高到75%,所以这就是你的最佳方案。如果你明知有75%这一更好的策略而固执地不采取,你怎么算聪明人呢?而我能够在貌似必输的绝境下获得一定的胜率,难道说这不是聪明人?你是说绝顶聪明人的胜率将不如一个只会抓16或17颗的傻帽吗?那么你关于“聪明”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博弈问题当时我就出过一道最简单的:http://epr.ycool.com/post.2471508.html。其它博弈问题其实也都是类似。
igeli
25 November 2008 18:32:20 [回复]
当然,这句话“如果他有机会活,摸清了也是50%,不摸清也是50%”,我也没去想是否为真。:)
igeli
25 November 2008 17:59:48 [回复]
这个显然牵强—5号为什么选择16,17呢,当然就是他已经盘算过了,这和最后摸不摸清楚剩下多少已没差别也没有关系了,这也意味着,5号早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了。如果他能够提前威胁其他人,比如宣称自己100%要选16号,他也许就会有很大的存活期望,可惜,他没法做到这一点。
古雴
25 November 2008 17:01:57 [回复]
哈哈,你漏看一个条件!
条件说每个人可以摸出剩余的绿豆数,但没有说每个人“必须”摸出剩余得绿豆数。
第五个人的策略是只要有足够的绿豆,就摸出16或17颗,而不再去管剩余多少绿豆。这样的做法才是最理性的。
第五个人有足够的理由支持他必须不去摸清剩余的豆数,并且有足够的理由支持他选择某些特定的数目。这才是最理性和最佳的策略。
就像那个司令、工兵对抗炸弹、排长的博弈。如果说条件规定乙必须看过牌之后才选择出牌,那么他无论如何不会选择炸弹这一自杀行为,所以乙只能出排长,于是甲总是出司令就好了,乙难逃一死。但是如果条件允许乙在不看牌的情况下瞎摸一张牌,而甲又知道乙可以这么做,那么最后博弈的结果就是乙有1/4的存活率。
在那个题目中由于条件含混不清,所以答案也说不清楚。但是在抓绿豆问题中的条件却是清楚的——我就是可以闭着眼睛摸!如果我闭着眼睛摸比我看清楚再摸生存率更高,我就不会多费功夫愣要去看清楚,这才理性!
第五个人多费力去摸清剩余的绿豆数是不理性的,因为如果他必死,无论摸清不摸清都会死,如果他有机会活,摸清了也是50%,不摸清也是50%,所以摸清楚剩余的绿豆数毫无意义,第五个人不会干这个事。而第一个人知道第五个人是理性的。
igeli
25 November 2008 13:46:59 [回复]
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问题—这样理解应该是理性的:
1)由于5号没有办法将自己的选择概率分部告知前4个人,前4个人应该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选择。
2)一旦形成17,16,18,15的情形后,5号所谓的报复策略将不再起作用,因为他已经没有最佳策略让自己逃脱死亡,这时他故意选择17,16的理由已经不再存在—如果你这时非要说他会选择17或16,那就不是理性的了,而是赌气:),而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不考虑感情因素的。
3)前4人都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的选择是稳定的,从而致5号于死地,换取自己最大利益。
这个结论应该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讨论其他问题了:)
古雴
25 November 2008 12:51:28 [回复]
不是啊,前4人知道第五个人一定会采取最佳策略,这是这道题的前提。正如前三人知道第四人必然采取最佳策略,前二人知道第三人必然采取最佳策略……在此前提下,你才可能推理出前四人将得到17、16、18、15的结果。然而你的推理没有考虑第五人的最佳策略,你认为第五人只是绝望地放弃了任何策略。然而不是这样,第五人也是博弈的参与者。第五人将采取以极大的几率选择16、17这一舍身攻击的策略。这一策略对于第五人来说总是最佳的——如果必死,那么他选择任何数目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选择其它数目时也不会比选择16或17更好,所以他总有充足的理由贯彻这一策略。第一个人了解到这一点,所以就不得不放给第五人一线生机。
而第五人的策略之所以必然是以极大的几率选择16或17(或许是16和15?但总有某几个数是重心),并不是随便找了两个数字。如果第五人以一定的几率选择其它数字,平衡状态将可能会被打破,他将不可能获得50%的生存率。想要有可能获得50%的生存率,第五人没有其它办法。
简而言之,在这个人人都绝顶聪明的博弈中,前四人是有可能知道第五人的概率分布的。虽然我没有证明第五人的50%存活率是最高的,但是他至少有这样的存活率。
好了,这道问题到此为止。
当然我这个肯定不是最终答案。因为这里还是会有问题,那就是第四个人似乎未必会给第五人留活路。前三人选18、15、17时,第四人选13或16的存活率都是50%,而他似乎不像第五个人那样,即便在存活率相等的情况下也有额外的理由支持特定的选择,而且第四人即便是在原先你的思路下的存活率也恰好是50%,他的处境是比较微妙的,所以看来这个平衡还不稳定。但我们毕竟看到了第五个人存活的希望。或许第五个人的最优策略中还要带有13和20等选项,通过微妙的逼迫使得第四人不得不让道?无论如何,即便说第四个人在存活率同等的情况下将以同等的概率做出选择,对于第五人来讲仍旧有理由始终贯彻舍身策略。
igeli
25 November 2008 12:00:12 [回复]
对前4人来讲,由于不知道第5人的概率分布,那他们就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信念,来进行决策,这样将得到17,16,18,15的结果,不是吗?
古雴
25 November 2008 10:23:31 [回复]
第五人的最佳策略没准并不复杂,或许就是以各半的几率选择16或17(只要剩下足够数目可选)。然后前两人都知道第五人的最佳策略,如果第一个人选16或17就只有不到50%的存活率,但选择15或18则将有超过50%的存活率,所以第一人的最佳策略是选择15或18,第二人则依据第一人的结果选择18或15。然后第三个人可以选择16或17,这样可以得到50%的存活率,也可以选择14或19,这样的话最后还是50%的存活率。第四个人依据第三个人的选择,如果第三个人选择16或17,那么第四个人就得选择14或19,反之第三个人选择14或19时第四个人选择16或17,这样第四个人也是50%的存活率。第五个人也是50%的存活率。如果第五个人死了,那么第一第二个人都将存活,如果第五个人没死,那么第一第二个人中间将有一个人死。也就是说前两个人的存活率是75%。
噢对了第四个人的策略不能是选14或19,不然的话第三个人究竟是选的16还是17将被第五个人算出。所以第四个人应该选择在13或14以下或19或20,第三个人选16时第四个人选14或20,第三个人选17时第四个人选13或19。使得第五个人无法揣摸究竟是16还是17被占。这样存活率仍是75%、75%、50%、50%、50%。除了第五个人的策略是凑出来的,其余四人看起来都不得不按此方案选择,否则难以获得更高的存活率。
第三个人不可以采取摸走大多数绿豆只剩两颗的策略。因为这样的话他得到的将不是50%的存活率,而是来自必死的第四人的“报复”(第三人如果不给第四个人活路,第四个人必定拖他垫背,所以第三个人必须给第四个人留出活路才行。)
古雴
25 November 2008 10:07:07 [回复]
反正这两天被这题目搞得睡眠不佳,我是放弃再继续折腾下去了……讨论就到这儿吧……
igeli
25 November 2008 09:58:13 [回复]
如果找不到这个平衡点,估计选择就会混乱了,出题者也许根本就没想这么多。
igeli
25 November 2008 09:55:11 [回复]
我觉得讨论有点引人入胜了:)
假如5号公布出一个剩余数字和自己选择概率的对照表,那么,他真的可能活下来,但是这个工作量似乎大概太大了,我想不出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哦,你能否想出好的办法给出确切的解答:)
另外一个没有考虑成熟的想法:
公布一个对照表,估计很容易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如果不存在一个事实上稳定的平衡点怎么办呢?因为囚徒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流,也就是说,5号要想人为制造一个平衡点(公布一个表格)是不可能的。
古雴
25 November 2008 04:44:10 [回复]
我再出一个相关的简单题目看看:
甲乙两个人博弈,甲手中有两张牌:司令和工兵。乙手中有排长连长团长营长旅长师长军长和炸弹(工兵能拆除炸弹,司令则与炸弹同归于尽)。双方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如果甲出司令,那么乙无论出什么都难逃一死。那么是否甲的最佳策略就是出司令,而乙只能在手中的牌里随机乱摸了吗?当然不是。乙的最佳策略是以较大的概率出炸弹。这样甲一旦出司令就有较高可能会被炸死。而甲所考虑的首先当然是自己的活命,所以他不会贸然出司令。当然乙不可能以100%的概率出炸弹,这样的话甲总是出工兵好了。于是最佳策略是双方博弈的平衡点。假设甲乙x的概率出司令,1-x的概率出工兵。乙以y的概率出炸弹,1-y的概率出其它牌。对甲而言,达到平衡状态时应有xy=(1-x)(1-y)。而对乙而言,应争取存活率即(1-x)(1-y)达到最大。结果解得x=y=1/2。也就是说,乙的最佳策略是以50%的概率出炸弹,这样如果甲是一个聪明人,乙将获得25%的存活率。
抓绿豆问题复杂得多。但未必找不到类似的平衡点。
不过这道题仍是个伪的博弈问题。作为博弈问题而言这道题也是无解的,因为只有甲的选择平衡了,乙却平衡不了……当然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某种悖论在里头……
不过在更复杂的抓绿豆问题中,是大有可能出现真正的博弈问题的解的。关键是最后一人决不会乖乖扮演被动的角色,而要以舍身攻击来威慑前面的人不得不为最后的人留出生机。事实上在这场博弈中第一个人比最后一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事实上第一个人的优势仅仅是先手,但后手也有后手的优势,最后一个人将参考前四人的结果后作出选择,而对第一个人而言后四人的选择则仍然是不确定的概率状态。
古雴
25 November 2008 03:45:57 [回复]
啊对了对了。作为一场博弈,最后一个人为什么会乖乖地听天由命随便乱选?事实上在这道题中,既然五个人都是绝对聪明的人,也就意味着前面的人将能够了解最后的人的最佳策略。而最后一个人的最佳策略绝对不是在1到34之间随便任选,而是,比如说以极大的概率选择16或17,或者以极大的概率选择18或15……。这并不是因为他与前几人有私仇之类,而是只有采取这样的策略,才可以保证自己获得存活的可能。第五个人是聪明人,所以他一定会选择更可能让自己存活的策略,而第一个人既然知道第五个人的策略,那么他就不会贸然选择16或17,因为这样的话他将很有可能被第五个人害死。所以他必须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其它的个数,而这样的话就将给第五个人留下生存的空隙。
因此这个博弈是可能找到平衡点的。那就是第一个人以某个概率选择16或17,又以某个概率选择19或14。而最后一个人以某个概率选择16或17,以某个概率选择18或15,等等。
这样一来,比如当第一个人选择19时,第二个人也不会注定选18,因为第五个人还可以在剩下不是34颗,而是30颗时采取另一种策略,就是一旦剩下30颗,就意味着很可能是第一个人选19第二个人选18的情况,那么第五个人的策略可以是当剩下30颗时以巨大的概率选18力争害死第二个人,这样的话第二个人就不会贸然选18了。——第二个人的策略也是在18或14等几个选择之间的某种概率分配。于是,一旦出现第一个人选19第二个人选14、第五个人选16或17的情况,第五个人就得以存活。
总之第五个人是有存活的可能的,博弈的平衡点是可能找到的。
古雴
24 November 2008 23:29:46 [回复]
嗯……其实第二个人的处境似乎与第一个人是一样的。这里涉及一个悖论:如果放弃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把选择权托付给别的东西——第一个人托付给随机数生成器,第二个人则托付给第一个人和随机数生成器,而自己完全不再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如果他者所做的选择将导致他的必死,他也会照做。如果这样的话,他将获得更高的存活率。然而问题是,如果人都不愿意放弃自己最终选择的自由的话,那么第一个人即便在看到随机数生成器显示他应当选4(送死),或者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选4时,都绝不会乖乖地去选择必死的方案。于是博弈策略就不可行。如此一来,收回自由的代价是存活率的降低……
另外,这道题的枚举论证仍是可能的,那就是假设每个人以Xi%的概率选择I颗豆,然后把各种结果展开出来,最后按博弈问题的解法找鞍点……不过这似乎太过庞大了。。
不过我所说的这个博弈方案无论如何只是一个伪装的方案,博弈的话最终如果达到平衡点,则每一个选项的胜率应该是一样的。但这里显然达不到。但关键是证明啊。
古雴
24 November 2008 22:46:36 [回复]
哦对了,可以对称一下,第一个人可以以同样微小的概率选择4或29,以及15或18。第二个人的应对也是对称。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16和17有同样的几率被第三个人占据,并且留给第五人的总是34。嗯。
呃,第一个人不需要增加选29的可能,而只需要增加18这一选项就行,而第二个人则增加4+31这一微小的可能性~
当然这道题无论第一人选择4还是29之类,到了第二个人这里已成既定事实的话,第二个人似乎是不可能与之配合的。但有没有可能逼迫他不得不配合呢?我找不出对于这种策略不可能存在的证明。用枚举法一一验证是不行的,因为现在的策略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选择,而是一套微妙分配的概率方案,它的可能性是无穷的。
古雴
24 November 2008 22:33:54 [回复]
关于如何变成博弈问题,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按着这道题来举吧:
第一个人采取如下策略:99.999……%的概率选16,然后0.00001%的概率选4,以0.0001%的概率选15;第二个人则与第一个人配合,当第一个人选4时,以99%的概率选27,以1%的概率选29(如果他选别的,死亡率也都极高,他可能不得不配合,尽管我还没有仔细分析。)。当第一个人选15时,第二个人当然选16。
如果前两人选15+16或4+27时,三四人会选17、18。而前两个人都是抓走16+17或4+29时,第三和第四个人会选15、18(我都没有仔细分析)。
关键到了是最后一个人,留给他的总是34颗豆,然而现在他的存活率不是0%了,而是有一线生机,尽管比0.00001%更小。如果第一个人选的是4,那么最后一个人选择5、6、7、……等,都将存活。然而他却不会选16或17,因为即便当第一人选4的时候,由于第二个人有99%的概率选27,也就是说16和17被前四人中某个人占据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5、6、7等被占据的可能性,因此最后一个人将更倾向于选5、6、7等,而几乎不可能选17。
也就是说,尽管对第一个人来说,选择4颗是近乎自杀的行为,然而他只要给自己增加0.000000……1%的选4颗的可能性,就可以促使第五人极大地降低选16或17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第一个人的存活率就此从33/34提高到99.9999……%!
即便这个策略仍有漏洞而不可行。但我讲出来主要是为了展示某种可能性——通过某种复杂的博弈,有可能给于第五人以一线生机从而减少与第五人重复而处死的可能性。
即便我举不出这样的例子,但如果你并没有论证出这种例子必然不存在,所以你的论证是不严密的。
igeli
24 November 2008 21:36:34 [回复]
我想那种完美的策略是不可能存在的。
事实上,由于有非常多的可能,所以我们之前定性地排除了1号选20以上的情况,那样他成为最大的可能性很大,你若有时间,也可以一一给他定量:),当然,也可以把15以下的情况都计算一番。至于是不是要在某些可能性里按概率加权—如你说的成为一个博弈问题,我没有想出这样做的理由,把1号的最优策略分出一部分进行劣化,无论这个比例有多大,都会使1号整体存活概率降低吧?你能想出相反的例子吗?
古雴
24 November 2008 18:18:48 [回复]
一旦涉及到概率,策略问题就有可能成为“博弈问题”,也就是说,一旦涉及到概率,“最佳策略”就未必是一个确定的选择,而是一组概率的选择。比如说“某个人的最佳策略是以90%的概率选择A和10%的概率选择B”。
古雴
24 November 2008 18:08:33 [回复]
我也相信最佳策略是16或17颗绿豆,问题是论证不够严密。毕竟第一人选16或17颗绿豆时存活率也并不是100%。但会否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我们并没有证明当第一人选的不是16或17颗时,后几人也必定会选择连续的数字,所以或许当第一人选A颗时,最终导致前四个人的选择中仍有空隙,于是第五个人仍有一线生机,那样的话第五个人就不会乱选,而是会,比如说他必须在B或C中博一博运气,而如果A既不是最大或最小,也没有与第五人撞车的危险,那么第一人的存活率就100%了。
直觉上看这种完美的策略似乎不太可能,不过仅按你所给出的解法并不足以证明这种策略不存在。
igeli
24 November 2008 16:10:12 [回复]
想通了,那个数字问题几乎是个纯数学的问题,没啥意思,不再这里讨论了。
igeli
24 November 2008 15:15:14 [回复]
也就是说,虽然在讨论时提到方案1,方案2,事实上还有方案8,9,10…
但是由于那些方案都不是最佳策略,因此都不会作为可能来考虑,也不会加权到结果中。
igeli
24 November 2008 15:11:28 [回复]
有意思的想法。不过,由于这些人都是极聪明的,4号发现前面不是最佳组合17,16,18时,他应该能判断一定有人玩花招,最可能的就是3号,因为17,16对1,2号是最优的,那么,他可能判断出3号的数目,从而致3号最不利地位。3号因此不敢冒险,否则就不太理智了。
除17,16的组合应该是不可能出现的,否则他们就不是聪明的(与题设相矛盾),或者就是有人耍花招,那样冒太大风险,也是不理智不聪明的,由于可以被后面的人算出,所以都应排除在外。
我对那个100个数字的题目有了些想法,等下写出来和你商讨:)
古雴
24 November 2008 13:26:11 [回复]
你的解法和答案都和我一样。不过我自我感觉似乎不太严密。
关键是后三个人何以能够断定前面的人选择的是连续的号码?因为他们只能摸出前三人的摸走的总数,如果说不假思索地认定前三人一定选连续的数,第四人可能要上当。
比如说前两人选了17、16,而第三个人耍阴招选个21。这样的话第四人是否会错以为前三人选的是19、18、17?这样的话第四人就会选16,从而与第二人撞死,那么第三人选了21存活下来了,而他选15的存活率只有19/34。
进而,第二个人考虑到第三个人可能玩阴招害死他,那么他是不是也不再敢轻易地选16?……
igeli
24 November 2008 12:51:34 [回复]
附注:几个有趣的特例:
1)1号选100,他自己死,救了其他4人;
2)1号选99,1,2号必死,其他3人活
3)1号选98,2号必死,但可以选1号或3号垫背。
igeli
24 November 2008 12:46:03 [回复]
(接上,第3部分)没想到要分3块才行:)
方案三(1号选17)
1号选17时,如果出现17,16,15,14数列,5就有38种选择
1死:5选17,或小于14的数目,共14种,存活几率24/38
2死:5选16,1种 活命概率37/38
3死:5选15,1种 活命概率37/38
4死:5选14,或大于17的数字,共22种,存活几率16/38
对4号来说,由于16/38<19/34(参考方案二中选18),所以他不会选14,而会选18,出现17,16,15,18排列;3号当然知道,如果出现17,16,15这样的排列,4号一定不会选14而会选18,这样3号存活几率就只有17/34,由于17/34<19/34,所以他会放弃选15,抢先选18,从而逼迫4号只能选15,这样1号达到了逼迫别人把自己夹在中间的目的:最终前4人的选择是17,16,18,15
1-5号存活几率是:33/34,33/34,19/34,17/34,0%
结论:1号选17(或16),2号选16(或17),活命几率最大,约97%
igeli
24 November 2008 12:44:27 [回复]
(接上)
方案一(1号选19)
据上述推理,1号选19时,将出现19,18,17,16这样的排列,此时5有30种选择:
1死=(5选19,或小于16的数字)共16种,1号存活几率14/30(显然1号最不利)
2死=(5选18)共1种, 2号存活几率29/30
3死=(5选17)共1种, 3号存活几率29/30
4死=(5选16,或大于19的数字)共12种,4号存活几率18/30
方案二(1号选18)
1号选18,将出现18,17,16,15的排列(没人选19,因14/30会最小),此时5有34种选择:
1死:5选18,或小于15的数目,共15种,存活几率19/34
2死:5选17,1种,存活几率33/34
3死:5选16,1种,存活几率33/34
4死:5选15,或大于18的数目,共17种,存活几率17/34;(显然17/34>14/30)
igeli
24 November 2008 12:40:38 [回复]
可能是太长了,我只能分两部分试试:
我的结论一样,是自己的解答,不知道推理中有无漏洞,请指教:)
显然,处于两端(最大数或最小数)的人死亡概率较高。1号最先选,他不应选超过20的数目,否则,他会给2号留下非常好的策略:选一个比他小1或接近的较小数目(在特殊情况下,2号甚至可以保证自己不死,比如1号选了35,他就选34或33,因为剩下的总数比他小,2号就不会死了。1号若选21,他就选20,这样可保证后面有人比自己小),这样2号就处在一个非常优越的地位,至少保证自己不是最大或最小,而1号就面临可能是最大数的危险。同样道理,234都不会第一个去选超过20的数目,20会是前4个数字中最大的一个,1号的策略就是选一个数字,逼迫后面的人把他夹在中间,显然,选20对他是不明智的。
1号选择一个数目后,2号如果可能,一定会选择一个和1号紧临的数字,这样他就不会给3号留下中间数的极佳位置;据此,3号可以判断前两个数字是什么组合,根据同样的理由,他也会紧邻这两个数字选一个;同样,4号也会在上述三个连续数字的两端选一个(这4人不会选重复数字,那样意味着自杀);这样可以确定,前4个数字是4个连续数字。5号无论选什么数字,都必死—他如果选两端,就是最大或最小,如果选中间,就会和1234中的一个重复;由于每次都是死两人,所以5号会随机选一个数目,就会有一个(且只有一个)垫背的和他一起死。
igeli
24 November 2008 12:39:09 [回复]
发表不了评论,网站有问题?
古雴
23 November 2008 13:35:00 [回复]
凑了一下觉得第一人应该抓16或17个
你公布答案吧~
igeli
23 November 2008 09:16:49 [回复]
是的,后面的人只知道前面的人一共拿了多少颗。
但是那个50%的概率显然不是最大的,因为这样的话,第4,第5个人的存活概率已经是100%了。:)
igeli
23 November 2008 09:10:48 [回复]
抓绿豆的条件完全给足。
我想你说的那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的选择应该是随机的—因为题目没有说他特别恨那些人,只是说,他们喜欢杀人,如果能让更多的人和他一起死,他肯定不会放过的。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21:06:59 [回复]
我一开始感觉理应是第二个人存活概率最大,不过后来我替第一个人想到一个策略,那就是一下子抓走98颗绿豆,然后第二个人要么抓2个要么抓1个,怎么着都是死路一条。抓两个的话拖第一人下水,抓1个的话拖第三人下水。如果说在必死情况下第二个人的选择概率各是50%,那么第一个人抓98颗豆就能保证自己有50%的存活率。这个概率对第一个人来说貌似挺高了……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20:56:35 [回复]
抓绿豆问题的条件是否给全?
是不是说抓的时候只能知道剩下几颗,也就是说,比如第三个人抓豆时能知道前两个人总共抓走了多少,却不知道他们分别抓走了多少?另外,这是个概率问题?那么如果当某人走投无路时(知道自己抓几个都是死)他将以何种概率进行选择?是说此时每一种选择的概率是平均的?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20:12:29 [回复]
别说什么头脑非凡了,都四五年没做奥数了,思维大大迟钝,原本应该早反应过来的。而且就算是几年前我的头脑在全理班那群牛人面前实在也毫无立足之地……
你的题目似乎有点难,而且现在我也早没有不眠不休琢磨数学题的兴致了,想了一个钟头也没任何思路,罢了。。
igeli
22 November 2008 18:54:10 [回复]
你果然头脑非凡,那个念头(乙丙看法不一)在我脑中闪现了一下,但随即丢弃了,现在看来,很悬:)
我倒是有一个一直没有好办法解决的问题,你愿不愿意做做消遣?
说是在100人前额上随机写一个1-100的自然数,他们彼此能看到别人的数字,但看不到自己的数字,他们该采取怎样的策略,保证至少有一个人能猜对自己头上的数字?写数字之前大家可以商量,写上之后,彼此就不能再透漏其他信息了。
网络上没有发现好的解答。
另外一个趣题:
5个囚犯,分别按1-5号在装有100颗绿豆的麻袋中抓绿豆,规定每人至少抓一颗(被动选0的囚犯自动免死),在没有重复数目的情况下,抓得最多和最少的人将被处死,而且,他们之间不能交流,但在抓的时候,可以摸出剩下的豆子数。问他们中谁的存活几率最大?
提示:
1)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
2)他们的原则是尽可能保命,再去杀人
3)100颗不必都分完
4)若有重复的情况,将代替最大最小者被处死
请多交流,很高兴和你讨论问题:)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18:43:08 [回复]
嗯,貌似你的方法没错。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18:39:31 [回复]
哦,似乎D可以一步分完?按你之前说的方法略为改动一下就行了?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18:32:18 [回复]
你的办法看起来还算不错,不过关键是被裁去的部分还有待分割,剩下来的这个D还需要重新分配,这样的话就无法确保在有限步内完成分配,尽管分歧确实能够越来越小。
igeli
22 November 2008 18:23:16 [回复]
把叙述稍微简化一下:
当乙,丙同时认为A最大时,假设乙认为A>B>=C,让乙分割A为A-和D,使B=A-
现在让丙从A-,B,C中选择,如果丙没有选择A-,则乙必须选择A-,剩下一份留给甲。
以下分D说法不用修改。
怎么样?
igeli
22 November 2008 18:07:30 [回复]
你真的没明白?规定乙选A-,只有在丙选了C的时候。而A-当然是乙裁出来的。
他裁的均不均匀没有关系,只要他认为均匀就可以了,丙绝不会说你裁的多了还是少了,因为丙第一个选。
估计被我说晕了
igeli
22 November 2008 18:00:11 [回复]
哈,你大概晕了:)
当第三个人认为A>C>B,而第二个人认为A>B>C时,我们让第二个人分,使A-=B,这时,留给第三个人的选择是A-,B,C,他可以随便选,我们不保证第三人会认为A-比C小,也许会大,但他有选择权,他会在A-和B甚至C中选出认为是不小的那份来。
你的下面那个留言的第一句话,作为一个条件又错了(如果一个人愿意选择某一部分,他肯定要确信这一部分不小于三分之一。),这个结论在完全分配完毕后才正确,而在中间的分配中,每个人只关心我得到的总量不比其他两人少,要>=总数的1/3,还得等下一轮分配。
怎么样?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17:36:17 [回复]
而且,你这个“规定第二个人必须选A-(他认为A-=B>C)”中,这个A-是谁裁减的?如果说乙减去A使之等于B,丙可未必认同,丙可能说乙减得远远不够,非但不等于B(在丙看来最小的),而且仍旧比C还大嘛!你没办法解除分歧。如果是丙裁减的,乙当然也可能不认同:减掉太多了!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17:27:35 [回复]
要注意,在你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愿意选择某一部分,他肯定要确信这一部分不小于三分之一。因为如果他知道自己得到的小于三分之一,那么他就会认为另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得到的大于三分之一,也就是比自己多。
所以如果说第三个人认为A>C>B而且是A>1/3>C>B,那么他就绝不愿意选C,因为它不到1/3。
总之你必须解决这样的情况:甲分成A、B、C后,乙丙两人都认为A是最大的,同时都认为B、C两块都不到1/3,而且关于B、C之间谁更大并不一致。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17:18:34 [回复]
如何保证第三个人认为A-比C小?
igeli
22 November 2008 17:15:12 [回复]
哈哈,你果然头脑非凡!
但是这样丝毫不影响分配,第三个人可以选择C(在第二人看来最少的那份),但是规定第二个人必须选A-(他认为A-=B>C),从而留给第一个人B,之后分配原理和上述一样。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13:34:15 [回复]
虽然没仔细看,不过你的分发似乎不行。关键是当另两人都认为A最多时,他们两人未必对B和C哪个多达成一致,也就是说,必须考虑第二个人认为A>B>C,第三个人认为A>C>B的情形。这样的话如果第三人只能在A-和B中选,就可能认定拿到C的第一人比自己多。
igeli 22 November 2008 13:20:46 匿名 58.31.177.132 [回复]
真巧,我正想来说明那个对n个人的解法存在同样问题,您已经发现了:)
解释一下3个人分桃汁的问题:
假设第一个人按自己认为均等的方式分成了A,B,C三份,现在由后两人选择,出现两种情况:
一、一个选A,另一个选B,非常好,C归第一个人,大家相安无事。
二、两人同时选A,即认为A>B>=C
那么,由第二个人将A的一小部分倒出到容器D中,剩下的记为A-,第二人认为A-=B
现在由第三人在A-与B中选择,剩者归第二人,C归第一人,三人都不认为有人比自己多。
现在,由拿了B的那个人(假设是第二人,若是第三人,情况与此相仿)将D分成相等的三份,由第三人首先选,然后第一人选,最后由第二人选,这样,三人都不认为别人比自己分得多:
第一人认为第三个人(A-)拿到所有的D也不过和自己相同(C=D+A-),现在他只拿到其中一部分,其总数还不如自己的C,而自己又可以选剩下两份中较多的,不会比第二个人少。
第二个人认为自己的B不少于A-和C,自己最后拿的那一小份与其他俩人一样,所以没有人比自己多。
第三个人认为自己的A-不少于B和C,而自己在最后三份中首选,没人会比自己多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01:56:30 [回复]
另外,这个问题当时被推广到n人的情形:见http://epr.ycool.com/post.2471356.html 。不过按照那个通解,也是绝对不能满足阁下“假设每人都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多”的附加条件的,不过那个通解的好处在于每个人拿到手的都是他自己认为恰好是1/n的那部分,不多不少。然而显然不能保证其他人也都分得恰好一样,所以最后结果肯定会发现有人自己更多,这无法避免。我实在看不出在加上你的条件后这道题还有可能有解,请指教!
古雴
22 November 2008 01:43:33 [回复]
哦,对不起。看来确实是我的问题(睡梦中惊醒。。),出题的时候太久远了,忘记审查问题了。题目中应当限定说每个人最终所关心的只是自己所得那份是公正的。不过如果不加这条设定,而是如你所说假设“每人都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多”,将有什么办法分桃汁呢?
igeli 21 November 2008 14:21:03 匿名 221.219.245.20 [回复]
偶然看到你的博客,真不错,很喜欢那些趣味题目。哈哈,终于被我发现一个错误:
分桃汁问题:“如果丙认为最大的是B+或C+,不妨设丙认为最大的是B+,则把C+分给甲,把A-分给乙,即可。”是不可以的,比如:乙把桃汁分成1/8,4/8,3/8(数字夸大是为了举例清晰),而把3/8分给甲时甲是不会满意的(假设每人都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多)。再往下就没有想了。
我倒是另有一个好方法来分这些桃汁
最新评论
古雴
26 November 2008 21:44:24
唉,怀旧得实在够多了,毕竟数学已经不再是我的主业了。。。
不再折腾这道题目了!
古雴
29 November 2008 01:08:58
此讨论已中止。不可能继续。因为我变成傻瓜了。嗯。
[存档]科科论坛第60讲 《崩溃》……zz科科论坛第61讲:章启群,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折初探——兼谈江晓原“政治天文学”之说不能成立
zz科科论坛第61讲:章启群,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折初探——兼谈江晓原“政治天文学”之说不能成立
Home 随笔 科学 zz科科论坛第61讲:章启群,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折初探——兼谈江晓原“政治天文学”之说不能成立
科学
zz科科论坛第61讲:章启群,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折初探——兼谈江晓原“政治天文学”之说不能成立
2008年11月28日 中国, 天文学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论坛第61讲
时间:2008年11月28日(周五)下午3:00-5:0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章启群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题: 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折初探——兼谈江晓原“政治天文学”之说不能成立
http://hps.phil.pku.edu.cn/bbs…
上次的评论我批评了一下江老师,正感惶恐,正巧马上给了我一个“平衡”的机会,所以稍微多写了一点。
不好意思,今天忘带相机,没拍照片……
江老师的《星占学与传统文化》一书曾经翻过,今天又拿出来看了一会儿,对江老师的“政治天文学”等说法略知一二。没想到章老师依据的也只是这一本小册子,而置其《天学真原》、《天学外史》、《历史上的星占学》、《中国天学史》等等相关学术著作和论文于不顾,这是难以理解的。《星占学与传统文化》明显只是一个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在正文第一页的脚注中暗示这本书是为那些“对天文学和数学感到陌生和厌倦的读者”准备的!甚至最后连参考书目都没有(当然,这一点倒是可以批评的)。而章老师既然读了许多老一辈中国天文学家的著作,为什么不多参考一下江老师的学术著作呢?
章老师依据《星占学……》一书,认为江老师局限于汉代以后的天文学文献,甚至似乎以为江老师对先秦文献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当然是过于小看江老师了。随便看一看江老师的其它学术著作,应了解他对《尚书》乃至甲骨文的相关资料都是有所掌握的。之所以在《星占学……》一书中没有引用《夏小正》和《诗经·七月》等资料,当然不是江老师的疏忽所致。
而章老师发现在《夏小正》等春秋或更早时期的文献中,所涉及的“天文学”与占星无关,而多与农事相关,而只有到战国以至汉代之间天文学才“转向”占星学。据此,章老师批评江老师的“政治天文学”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不全都是占星学,而占星学也不全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章老师的批评当然是问题百出,首先,正如刘老师强调的,江老师本人并没有做过较强的“全称判断”,而所谓“政治天文学”之说也绝不是说中国传统天文学自始自终完完全全都仅仅为政治服务而不具有丝毫指导农事等方面的意义,章老师对江老师的批评是将江老师的主张作了一个极端的夸大和歪曲,这当然是不合适的;其次,更重要的是,即便不考虑对江老师的批评的部分,章老师的研究本身在思路和方法上就存在缺陷——那就是正如吴老师强调的,对“天文学”这一概念缺乏反省,辉格式地直接借用西方“astronomy”的概念来观照中国传统。而对这种简单片面的治史方法的超越恰恰是江老师为中国天文学史乃至中国科技史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章老师却仍旧不加批判地把老一辈中国天文学者奉为权威,显得过于外行。
在互动讨论中,在老师们对江老师的各种声援之下,章老师对江老师的批评最终退缩到咬文嚼字的修辞批评,最后以纠缠于一个标点符号(章老师说他怎么在这里写“天文及星占学”而那里又要写“天文—星占学”啊,这个“—”号是什么意思啊……)收尾,实在有点那个……这方面也不用我多评论了。
关于“政治天文学”这一概念的意义,我个人觉得可以参照“数理天文学”之于古希腊来理解。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也包含“数理天文学”,更是必然会包含指导农事的功能。正如西方的天文学也包含“观象授时”,包含占星术,也包含一定的政治功能。然而正如我们可以用“数理天文学”标示出古希腊天文学的重要特点,“政治天文学”这一术语也可以直截了当地标示出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核心特征。
显然,“政治天文学”的特征是用来描述中国天文学传统的整体的、主流的特征,而不是说没有任何例外,更不是说中国的天文学的特征在上古乃至远古都是这样的。就好比说你发现古希腊在远古时期的天文学没有后来的数理特征,就否决了关于古希腊天文学特征的刻画。
事实上,正如老师们提到的,即便说上古时期好了,除了有所谓与占星无关的天文学,不还是早就有了占星术吗?凭什么能说存在一个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呢?章老师提到要对“占星学”和“占星术”作一个区分,上古的占星术是零散而粗糙的,只有汉代以后才系统化成型为一门“占星学”。但问题是,这样的话,又何以说“天文学”是古已有之的?难道上古时期的“天文学”不也是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吗?因此,尽管能够找到一些上古的天象记录貌似与占星学无涉,但这只不过是说明整个系统的中国天文—占星学尚未成型罢了。
而江老师在其他的著作(如合著的《中国天学史》)中也提到过:中国传统的天学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定基础,而到了汉代,中国传统天学的各项内容才告完备,“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17、20页)。至于上古乃至远古的天学渊源,有一些证据显示它可能受到西亚天文学的某种影响,或者干脆就是从西方传入的,但具体情况尚无定论。
因此江老师既然要讨论中国传统天学的独特之处,当然要从中国传统天学至少初具雏形的时代谈起。至于上古时期,非但“天文学”尚未成型,就连“中国”这一概念本身及其相应的地域、文化和政治体系都尚未凝聚成型,“中国特色”又从何谈起呢?
于是章老师的论述也恰恰印证了江老师的洞见:中国的天文学和星占学从它们奠定基础的时候起,直到随后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联合在一起不可区分的。“政治”而不是学理或农耕等要求始终是中国天学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主要关切。
章老师的报告之可能具有的意义主要在于他对邹衍及其五行学说的提示。章老师认为正是五行说的流行促成了天文学向星占学的转折。我对相关的历史和文献都没有什么了解,所以也不好评论什么。不过想想似乎阴阳五行学说的建立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就好比古希腊早期的各种本体论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的一个大综合那样,中国古代的各种零散杂乱的形而上学也在阴阳五行学说中得到了某种综合,形成了某种包容性和解释力极强的思维范式,从而刺激和左右了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那么五行学说的确立究竟在中国天学的发展史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似乎在江老师那里没有多少讨论?
2008年11月28日
想起“政治天文学” 江晓原的概念。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天文异变对应着人间的异变,特别是王朝的异变。特别是日食之类的大事件,兆示着危机或失德。帝王须要赶紧检讨,祭告上天,乃至大赦天下,等等。 现代人知道天象是客观事实,甚至可以预言千万年后的日食时刻,那又怎么可能与人间的王朝时运相关联呢?而祭天只是一个空洞的仪式,它还有什么意义? 但事实上现代人并不是拒绝了空洞的仪式,比如开幕式、阅兵式、周年庆典,各种各样 ……
科学通史讲稿6:中国科学史专题 我们这次以专题的形式讲中国科学史,这个主题不在西方科学史的脉络之内,因此是比较难讲的,因为中国科学史方面的内容很多,但本身就很零散,很难概括或筛选出哪些是核心内容。因此我们这节课可能也会相对散漫一些,主要选取的是一些与西方科学形成对比的内容讲一下。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科学成就,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和一般的科普宣传中也特别强调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辉煌成就,而且介绍这些成就的时候往往要提一下它“比西 ……
分绿豆问题合集及总结本期音乐:BWV1051(勃兰登堡协奏曲No.6)(以及关于听音乐的随谈)
一种科哲的“系统学习”方案
Home 专栏 科哲入门 一种科哲的“系统学习”方案
科哲入门, 科学
一种科哲的“系统学习”方案
2008年8月5日 学术, 科学哲学
近来逐渐有一些朋友从KKBBS和博客等地方找到我,希望向我咨询考研事宜和科哲学习的系统方法之类。抱歉的是,作为一个懒惰的保送生,我对考研方面的情况可谓一无所知;至于科哲学习方面固然不是毫无经验,但毕竟仍停留在入门阶段,顶多是提供一些入门中的入门的经验以分享罢了。
不过大多数来寻求帮助的人需要的也是入门的指引吧,如果已然摸出门路的话当然也就不会颇费周折地向我咨询了。尽管我的能力有限,不过毕竟是北大哲学系科班出身,相对那些未能得享如此机遇的人而言,若仍只是以“自由”的名义拒绝提供指点,也有点说不过去了。
本科阶段的学习可谓是一种“系统”的入门方式了。我就以我们的课程作为线索来梳理一下一种入门的途径吧。不过我主要是为那些没有机会在北大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的朋友提供一副大略的哲学/科哲入门草图,我所列的参考书籍都是比较新的,市面上容易找到的书,如果身边缺乏像样的学术书店,也可以通过网络(卓越、当当、蔚蓝、孔夫子等,见博客的友情链接)买到。下面所说的“课程”虽然是对应着北大中所开设的课程,但同时也可以代表自学者的一个学习课题,并不是特别地要推荐我所列举的这些课程或书目之类。如果你是北大的学生而对科哲感兴趣,那么可以忽略以下内容,直接与我联系交流~
第一门课当然是“哲学导论”。坦白说,我所上过的两位大师(叶老和张师)的哲学导论课的方式都并不合我心意。如果让我来设计,我将把哲学导论课的使命定位于“引导同学在哲学之路上迈出第一步”。那么哲学之路的第一步是什么呢?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固然不错,但这漫漫哲学史的起步点却必要追溯至古希腊的“爱智慧”。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哲学的源头有三:好奇心、闲暇和辩论的传统。“哲学导论”也应着重培育这三个根苗。
任何一门哲学课都应该以读文献为重,唯独哲学导论不能这样教。哲学导论的使命恰恰是要指引出你将来去面对那些文献和课题时的出发点,培育你的最基本的哲学态度。以自发的好奇心和超功利的求知欲去主动地阅读经典文献,文献对你而言才是有生命的;而如果以完成任务的心态作为强制的要求而去阅读文献,那么无论你能读得再精再细,也已偏离了哲学的初衷了。
哲学是爱智慧,出于爱智者自发的需求,源自童真的好奇心。哲学导论课更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内心中的这种欲望和要求,激励学生去为自己的困惑求索,并最终指点出那条只要追索就无法回避的道路——“历史”。
正如苏格拉底给出的提示:“爱智”的第一步恰恰是对“智慧”的“拆台”。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位惹人讨厌的“拆台者”,他四处寻找那些号称“智慧”的人,与他们辩论,结果发现他们实际上同样无知,而苏格拉底的智慧只是在于他“明知自己无知”。这“无知之知”是哲学的起点——正因为无知,才能去“求知”,若已将知识握在手中又何须再求呢?
因此,针对那些想要进入哲学的朋友,我建议第一步并不急着要看什么书,而是试着整理一下自己既有的成见——我究竟知道些什么?去留意和反省一下自己平时说过和写过的话,特别是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去追问一下:我说的究竟是什么?这些概念究竟是什么意义?我在运用这些词儿的时候清楚它们的意思吗?当然,拷问的结果应该是:我其实是多么无知——甚至就连“无知”是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
随后,虽明知永不能把智慧占为己有,爱智者也不会就此放弃追寻。当然,如果你轻易地放弃了:反正弄到头来大家还都是无知,那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用呢?那么,你就不必继续追问了。你可以选择自己所认同的生活,自己所喜爱的道路,没有人逼迫你一定要走上哲学之路。走上哲学之路的人应明确:追问是没有用的,哲学就是“无用”的学问,“闲暇”的人适合这一学问,因为那就是吃饱了撑着没事找事而已。如果你明知如此仍身不由己地继续着追寻,那么就上路好了。
当然,导师和书本有时也可以起到点拨作用,启发你发现到那些你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事情,引导你学会一些提问和洞见的诀窍和要点,并恰当地把你将要进去涉猎的丛林的地图展现在你面前,这就是哲学导论类课程和书籍所能做的。
为什么做学问离不开“历史”和“经典”?因为如果你要追问下去将不得不遇到它们。因为我们的语言、概念、思维方式和世界图景(世界观)都不是凭空地出现的,我们总是身处历史之中,我们从历史中传承到我们的语言和观念。因此我们若要追问观念之究竟,总要触及到历史。而时光的流逝本身无痕无迹,但其中的线索毕竟遗留在记忆之中,而经典文献正是历史沉淀而留下的记忆,不从这里追索,还有什么法子呢?
关于哲学与历史之类的话题我在别处早有涉及,这里我想强调的只是:哲学虽然与哲学史密不可分,但哲学之路的起点毕竟只能在“我”这里。“我是什么?”“我来自哪里?”“我要走向何处?”“我拥有什么?”“我渴求什么?”“我在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哲学的起点完全是“自私的”。
至于哲学导论的参考读物。我向来推荐的是《大问题》和《哲学之树》,或可以新添一本《哲学的邀请》。《哲学的邀请》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浅显,据说是西班牙的中学哲学教科书,当然鉴于中国初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极度欠缺,应该正适合我们的大学生了,就风格体例和主题的安排而言这本书与我的设计最为相合;而《哲学之树》则在其观点和侧重点方面合我心意,特别是它引起了我对康德的关注,可谓成效卓著;而抛去我的上述主观偏好后,《大问题》或许是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因此我将它们并列推荐,你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当然有兴趣读更多的书也好,未必要是“哲学书”,任何学术书都可以作为哲学的导引,因为它们总会向你提示出“问题”,只要不轻易放弃追究,总会触及“哲学”。当然,究竟什么叫做“触及哲学”,哲学的界限究竟在何处?——我不能在这里给出答案。这些问题也有待你去追问。
当然,学哲学也不是老在那儿“追问”而从不获得“解答”。那终极的、唯一的答案诚然是得不到的,但在哲学之路上,我们虽然不能得到那“一个答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答案。哲学的书籍和文献也记录着前辈们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这些成就好比是在无尽的丛林中修建的道路和路标,尽管这些道路并不能通向“终点”,这些路标也并不指向“终点”,然而它们的存在至少有助于扩大后来者的视野和疆域。或许本来就并没有什么“终点”,“真理”不是一个固定不移的地点,而是这“道”——我们脚下的道路。
这些玄玄乎乎的暂不多说了。我只是想引出第二门课:历史的课程。也就是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许许多多答案的地方。在我们系的课程中也就是“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这两门课。
尽管如果是科哲专业,或许将来可以不再涉及中国哲学的主题,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把中国哲学史作为必修。一方面,我们毕竟是中国人,当我们追问:“我是什么人?我来自哪里?”等问题时,不可能回避掉中国的思想历史。另一方面,“科学”是一个西方的概念,正因为此,东西方观念体系之异同的对比能够有助于对“科学究竟是什么”的理解——中国有没有“科学”?根据对“科学”的不同理解,可以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如果回答有,那么中国的科学在何种意义上与西方的科学共通?如果说没有,为什么科学没能在中国兴起?这些都是涉及科学划界、科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等等科哲的重要主题。而若要探讨这些问题,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了解无疑能提供启发和帮助。
中哲的书籍方面,按照当年杨子的说法:至少该有一种版本的《论语》,最好读一读《四书章句集注》,至少的至少的至少要读一读其中的《中庸》。我也觉得这样的要求是最起码的。《中庸》的篇幅很短,即便是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本来中国哲学传统中就并没有西方那样的“吃饱了撑的”之类的力量),强制要求读一读《中庸》也不算过分吧。至于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有意义还是没意义,至少也该等读完这本小书再谈,而有些人一本原著都不读,延续着“打倒孔家店”的影响或以“科学、民主、进步”的名义而对中国传统“嗤之以鼻”,那真是很可笑的。
至于论语老庄之类的原著,对外行人而言,一本好的注解本还是很必要的。除非你古文基础已足够好,否则靠直觉毕竟不能轻易打破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其实是受过西方语言改造的)的隔膜的。比如说老庄里的“自然”经常被人理解为“大自然”的意思,其实古文中“自然”并不是一个二字词,而只有“自—然”即“自己—如此”的意思。如果不借助注释,这种低级的或高级的错误恐怕不会罕见。
惭愧的是,中哲的书籍我读得太少,难以提供可靠的推荐。除了必备的《四书章句集注》外,大约钱穆的《国史大纲》、《论语新解》,陈鼓应的《老子/庄子今注今译》,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是值得推荐的。
对科哲学习而言,比起中国哲学史来,西方哲学史无疑更加重要。作为一门入门课程而言,或许可以换成“西方思想史”。把西方的哲学、科学与宗教的思想线索联系在一起讲。作为一个入门的地图,我认为这门课并不需要要求大量的原著资料阅读,重点在于为西方的思想观念的历程勾勒大致的脉络,提示出思想史中哲学、科学与宗教的互相影响及其大致的走向和特征就好了。市面上有一本《西方思想史》是不错的。历史书也未必要按年代顺序书写,按照关键词来索引的《西方大观念》当然也是很好的参考书(好厚啊,不一定要通读的)。哲学史方面我推荐的是中华书局的《西方哲学史(第七版)》,另外上海译文的一本《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应该也不错(不过后者只是在大一时读过觉得挺好,一直没有重新鉴定过)。要求更经典一些的话,可以选择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和梯利的《西方哲学史》。
阅读思想史或哲学史时决不要把它当作单纯的“大事年表”来读。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就是这样的。不过如此的学习方式只是让你记下了许多“知识”,却对你的思想毫无助益。要记得哲学乃是“无知之旅”,与其在历史书中读出大筐大筐的“知识”,倒不如借助历史领会“无知”。诀窍是去体会古今中外概念体系和世界图景的差异。比如同样的“自然”二字,在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是“自己如此”的意思,而现代则有了“大自然、万物”的意思,这是怎么回事呢?类似地,时间、空间、自由、科学等等概念也都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变化……古代人究竟如何思考?他们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我们不知道。但我们需要追问,我们试图去同情地理解,努力去辨明观念的异同,从而了解我们正在使用着的概念的渊源和根基,了解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的来龙去脉。这些是在历史中可以得到的收获。
当然,之前说过,作为入门课,这一阶段的“西方思想史”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大略的轮廓和走势,若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概念的渊源和思想的脉络,则需要去阅读那些流传给我们的经典和文献了。
接下来的一门课是数学。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数学当然是最基础的一门课程。不过在这里,数学作为入门课的意义并不是在于它是一门必须的基础技能,而是作为一门“文化常识”课。如果说现代科学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乃至一种宗教的话,那么“数学”就是其中的最基本的“礼仪”。若要深入理解某种文化,光靠研究其成型的礼仪规范当然是不够的,但这一研究无疑是重要的。数学是现代科学的最高规范和基本礼仪,无论科学家们实际上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遵行着他们的法则,至少它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但作为科哲入门而学习数学究竟需要学到怎样的程度呢?我个人觉得走马观花足以。草略的学习并不意味着不能从中获取洞见,窍门是“反省的视角”。首先是不要仅仅把数学当作一门实用的技能来学习(当然,它确实是一种技能),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一种礼仪来学习,
现成的课程中,读一门“高等数学”就够了,ABCD的难度都可以,我想这是起码的要求,拿一本数学的科普书看是肯定不够的。和哲学书不同,数学书不能躺着读,而必要边读边做题,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就好比学习一种礼仪,光是在一旁观察阅读是事倍功半的,最好是能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才能有更深的印象和体验。不过进得去还要出得来,毕竟最终还要站在反省的立场,若始终沉浸其中也不行。因此我推荐浅尝辄止的方式:既不用钻研过深,也不能过于随便,底线是必须亲自做题和练习。
除了高等数学,我想如果有一门“数学史”的课就更好了。重点是欧几里得几何学,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发明,分数、负数、无理数和虚数等新概念的引入,非欧几何的兴起以及数学基础的争论等主题。这些主题可以构成整个西方思想史中的线索。当然,作为数学史的学习不能是单纯的听故事,一方面还需要做题,一方面还需要时时结合西方思想史来联系。
数学思想史方面最经典的读物非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莫属。不过那套书太厚了些,而且主题铺得太开,一些有趣的话题并没有更多发挥。我推荐入门者至少读一下克莱因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这可能是目前市面上数学科普书中最好的一本了,其话题与哲学和科哲也都关系紧密。当然,克莱因的其他作品,如《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和《数学与知识的探求》也都是很好的。与前两本书同一译丛的还有一本《什么是数学》也值得推荐。
顺便再说一下其它自然科学类课程,除了数学之外,我想至少应该再体验一门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或计算科学,工程学或医学也可。作为一种必要的实践经历吧。学到怎样的程度呢?我想最最入门的程度就可以了。毕竟我们在谈论科哲的入门而不是物理学或生物学的入门,仍旧是浅尝辄止足矣。比如上一门“普通物理”,或者“大学化学”,“普通生物学”,“计算概论”之类,就可以了。但务必是跟着正经的大学教材老老实实地学,绝不能妄想多看几本科普书就可以代替了。
当然,适当读一些科普书还是很有意思的。不过并没有什么必读的书目。按个人的兴趣挑选一些就好了。当然,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科普书务必要读译著(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等作品极个别的是例外)。不妨在一些优秀的科普译丛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书籍太多,我只能即兴列举几本正在我脑海中浮现的:《黑洞与时间弯曲》、《宇宙的琴弦》、《大爆炸探秘》、《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数学:确定性的丧失》、《雨林中的欧几里得》、《水母与蜗牛》、《很长的论点》、《混沌》、《魔鬼出没的世界》……
除了专题的科普书外,诸如科学家传记和科学“读本”也是不错的选择,后者例如吴老师编的《大学科学读本》和《科学二十讲》。
作为科哲学生,读太多科普书没什么意思,但我想在优秀的科普作品中至少阅读那么一两本应该算是很起码的要求吧?无论你是哪个专业出身,都不可能是科学的通才,即便你了解最前沿的物理学,也未必了解生物学的知识,总有某些科学领域是你所陌生的,读上几本科普书或许不错。
接下来再回到“历史课”。作为科哲入门,一门科技通史的课程当然是有必要的。在之前提到的的思想史、哲学史和数学史当然都与“科技史”密不可分,不过作为重要的入门课程,将“科技史”着重单列也是必要的。
作为一门入门课程,科技通史当然依旧是走马观花,获取一个最粗略的整体图景。这一整体的观照对于日后得细致研究而言无疑是必要的,因为对整体背景的了解是“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前提。否则直接就冲向某一个时期的某一个具体课题,那就只能够“小题小做”,获取不了多么深入地洞见了。
科技通史的参考书就目前而言仍旧是务必读译著。尽管吴老师的《科学的历程》相当好,但我们还是期待他那本传说中即将出版的《科学通史教程》吧。除此之外,麦克莱伦第三的《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是首推的读物,其次是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按照个人的兴趣还可以选择一些专题史来读,比如《进化思想史》、《剑桥XX史》之类。
与哲学导论同时的还有另一门全系必修课:数理逻辑。这门课说重要倒也未必有多么重要,说有趣也不是多么有趣,不过作为一门基础技能课,学一学还是值得的。尽管和数学课一样,数理逻辑也可以当作文化课来学,不过我在这里的建议倒是不妨把它当作彻头彻尾的技术来学习。可以把这门课当作一种最起码的“锻炼”课。就好比你为了参加体育竞技而练跑步、举哑铃那样,这些基础的锻炼活动当然不如竞技活动那样有趣,看起来似乎也未必有直接的关系,但为了确保有起码的体能以便顺利地参与竞技和游戏,这些基础体锻还是有必要的。作为参与思想的竞技和游戏之前的基础锻炼,学逻辑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你并不一定要把数理逻辑的工具始终带在身边,就好比你练哑铃并不是为了始终把哑铃带在身边,你大可以在进行哲学探究时放下数理逻辑,你大可以拒绝并批驳逻辑主义者,但数理逻辑的训练仍可以是大有裨益的。
学逻辑务必要学现代的数理逻辑或者说形式逻辑,而不要总是沉浸于那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所谓“逻辑推理训练”。学习形式逻辑既是更高效率的锻炼方法,也有助于将来对当代的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理解。我建议业余的科哲入门者至少读一本形式逻辑的教科书(当然与数学一样,不能躺着读,而必要边读边演算,务必学会亲自写出完整的推演和论证。)若有余力和有兴趣,可以继续学习集合论、模态逻辑等等科目。不过也不必过于执着,毕竟逻辑学的深入钻研并不是科哲的使命。
我想科哲入门的必修课程也就上述这些了。你或许会奇怪,我并没有把最为切题的“科学哲学导论”置于重要地位。因为我觉得有了以上这些大致脉络的勾勒和最基本的反省和论证的操练,学生就已经足以能够亲自去寻找科哲的具体课题来探究了。以下的课程尽管仍是入门课,但应该都算作自助餐了,每一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和需求去挑选,与此同时逐步明晰自己的志趣和特长,自己为自己将来的研究搭建平台了。
不过在众多的自选课程之中,“科学哲学导论”毕竟是首当其冲的,因此我把它置于这一承上启下的位置。
按照最广义的理解,以“科学(技术)究竟是什么”为主题的追问和探究都可以归入“科学(技术)哲学”,科技史也包括其中。不过狭义上的“科学哲学”指的是由维也纳学派所开启的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条研究进路。这一进路源自休谟的归纳难题,更直接的渊源则是20世纪初关于数学基础的争论,主要由逻辑实证主义者发展起来,并通过维特根斯坦、波普、库恩等人的影响而发生转折。到了后现代思潮兴盛的时代,这一进路的前景变得愈加晦暗不明。
作为导论,当然不宜从后现代开始入手,而是该从其渊源处开始梳理。至少应当从逻辑实证主义开始,或者不妨从休谟到康德开始梳理,看一看科学哲学一路走来所面对的究竟是些什么问题,科学哲学家所关注的是什么,它们的焦点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科哲导论方面的参考书当然以查尔默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为首推,最新商务出的新译本应该不错;其次是德国学者波塞尔的《科学:什么是科学》,相比英美作者而言略有独特的视角,也不妨一读;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则是更传统的经典著作。另外,有一本《科学哲学指南》按照关键词分目编写,也可以参考。
下面的“自助餐”就有很多了,大致可以分出三类:一般的人文通识课;关于哲学的专题课;科技哲学相关的专题课。没有哪一门课是必须学习的,不过作为科哲入门的基础搭建,起码应该在不同种类的课程中分辨选择若干门感兴趣的课程,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在个别感兴趣的领域则尝试着进行一定的深入钻研,为将来的研究作好热身准备。
科哲与其他人文社科领域以及科哲与哲学中的其他领域的密切关联在我的《推销科哲》系列文章中已经提过,此处不再赘述了。
在《推销科哲》中已经提到西方哲学史中与科哲相关的各个转折点,例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信仰与理性;近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或者以“启蒙”为线索去观照);康德哲学;马克思的反叛(包括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数学基础的争论;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兴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兴起;“语言学转向”;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以上的每一个主题都与科技哲学有深刻的关联。不过在修学这些课程时,不必刻意去与科技问题相牵扯,不如就老老实实地作为西方哲学课程而学习。当然,在以上每一个主题下都深入钻研是绝不可能的,不过作为科技哲学的入门修炼,我想最起码的要求是能够在其中的至少一两个范围内,选取若干个具体的课题,做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吧。所谓较为深入,按照最起码的要求,至少该读一读相应的经典原著(至少是中译本),并且写几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论文的篇幅起码是七八千吧,遵守起码的学术规范,引用注明出处等等,我就不必多说了。一定要读哲学家本人写的书,一定要学会写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我主要针对非哲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朋友而说的,哲学系的同学当然不用我提醒了。
以上的相关参考书籍一方面由于范围过多过广,另一方面由于我了解得不多,暂时也不逐一推荐了。反正如果初学者面对书海不知所措的话,不妨专门只选外国人写的著作,尽量选择知名的学术出版社,尽量选择装帧不那么华丽的,最好是书内附有规范的注释、参考书目和索引的学术书籍,这样的话质量往往就比较有保障了。
科技哲学方面的专题课在我们系很少为本科生开设。除了因为老师们的懒惰之外,我想也是因为这并不重要。通过上述科学、人文、历史和哲学课程的积累,对于科哲的入门而言应该足够了,因为科哲与这些主题的关联是如此广泛,所以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找到科哲的入口。当然,入门级的科技哲学或科学人文类课程还是有的。
除了前述的科学哲学导论,接下来就要数“自然哲学导论”和“技术哲学导论”。在我们系这两门本科课程都是吴老师开设的。这两门课程都没有确定的教学范式,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是吴老师的设计,当然也没有特定的教材,因此很难复制给那些没有机会来北大听课的朋友。“自然哲学导论”主要参考柯林伍德的《自然的观念》;“技术哲学导论”则建议直接阅读马克思、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芬伯格等人的相关著作。目前市面上似乎只有乔瑞金主编的《技术哲学教程》勉强可以参考,商务印书馆引进的“我知道什么”丛书中有一小册是《技术哲学》,找得到的话也可以用。
另外可以作为入门的边缘交叉领域例如有环境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等课程。环境伦理学可以读新近出版的《现代环境伦理》、《环境伦理基础》,以及稍早的《环境伦理概论》、《哲学走向荒野》等译著,何怀宏主编的《生态伦理》是中文著作中较好的;生命伦理学推荐北大社的《生命伦理学基础》;科学社会学方面似乎很少有导引概论性质的书,可以直接读《知识与社会意象》等SSK原著(不过不建议太早读);科学与宗教推荐复旦社剑桥科学史丛书中的《科学与宗教》以及《当科学遇到宗教》和《科学与宗教引论》。
值得一提的还有,作为科哲的入门,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应算是必读书。虽然库恩的文字毫不艰深,不过还是建议在对哲学史、科技史都有过一定积累后再去阅读,阅读库恩时可以同时关注前后的波普和拉卡托斯之类作者,也可以结合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后现代主义等发展线索来相互比照。
以上作为科哲入门的积累应该差不多了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未经考验的想法,算是对我所遇到的各种相关咨询的答复了,具体怎么学显然还是自己说了算。若还有意见或疑问请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或继续与我私下交流。
2008年8月5日
打赏
赞(3)
分享
相关文章:
推销科哲 正谋划着如何向那位师妹推销科哲。前几届时我的推销方式也就是借几本书给他们,让他们自由地看看。我期待如果他们对这些书感兴趣,还会借更多的书看,或者向我询问相关书的信息,最好最好则是能来找我讨论。不过目前为止,最好的情况不过是有师弟对我说那本书很有意思,仅此而已。更多的情况是过了半年一年之后,他们才来和我说:不好意思一直没有还书。我则会让他们选择是在哪里约见还书,还是在哪门课上见面还书,又或者是送回我 ……
养马岛会议之游记 第五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刚刚在烟台养马岛落幕。这次会议似乎安排了专人负责记录,不过吴老师仍然要我写一份会议记录,当然我自己本来也就想写一写的。更重要的是,有多位老师当面对我去年的游记表示赞许,并希望我今年再写,这让我倍感鼓舞。尽管我的记录以批评和吐嘈为主,但老师们的确心胸宽阔,能够容纳我大放厥词的行为。 今年的报告人数最多,报告仍然分为有点评和无点评两种,但有点评的报告少了许多, ……
课程方案:科学哲学名著选读 这周已经正式开学,今天我负责的课程已经开张,“科学哲学名著选读”,这是给硕士一年级生以及非本系培养的博士一年级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今年一共就是新进的5名同学选课,没有外系同学选课,有两位旁听。 课程时间在每周二下午1:30起,大约到4点出头下课。地点在清华大学一教204。欢迎旁听。但由于这门课的性质是一门学生主导的读书课(下详),所以如果只是想随便听听讲座,就不适合来听了。 教 ……
个性哲学vs.命题哲学:谈欧陆哲学衰落之必然及其意义的不朽 之前在微博上提过一嘴,因为文字量比较少,所以也没想往博客上放。昨天小读书会中又提到了这个问题,想想还是贴一下,毕竟是一个对哲学的基本定位问题。 拜占庭人应以罗马自居 师承吴老师,我的哲学立场当然是偏向于欧陆现象学的,不过其实我不太愿意以现象学或欧陆哲学自居。就好比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外人叫东罗马、西罗马,后来又管东罗马帝国叫拜占庭,但其实拜占庭人并不以拜占庭这一旗号作为自我认同,而仍然是以“罗 ……
推销科哲(三) 之前的两篇“推销”,正如师兄所言,只攻而不守。事实上,科哲当然也有其致命的弱点。我要强调的是,任何人都“可以”、“不妨”、“尽管”来做科哲,然而,我并没有说科哲对于任何人都是最适合的选择。事实上,如果某种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干得很好,那么它多半是平庸的。 科哲的优点恰恰是其最致命的缺陷——太杂。科哲贯穿哲学各支,会通文理各科,这是不错,然而这使得科哲容易找不准方向,抓不住重点。 在哲学史中,科哲还没有 ……
哲学与博物学有何区别?谈谈“奥林匹克”——“奥林匹克Game”
One comment
陈梅森4年 ago
感谢呀! 看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会有很多书要看了。B站上也有相应的国家精品课程。路线清楚了,剩下的就是跟着好奇心去尝试弄懂一些感兴趣的问题。
REPLY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5(哲学、科学与语言游戏)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5(哲学、科学与语言游戏)
科学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5(哲学、科学与语言游戏)
2008年1月26日 相对主义, 语言
http://hps.phil.pku.edu.cn/bbs…
http://hps.phil.pku.edu.cn/bbs…
新斋老蒋
费耶阿本德语录5
“自然环境的灾变、战争、完善道德体系的崩解和政治革命等也将改造成人的反应模式、包括重要的论证模式。这种改造有可能是一种完全自然的过程,而理性论证的唯一功能也许在于这样的事实:它增加了心理紧张,而这种紧张是行为爆发的前导,并且是引起这爆发的原因。”(反对方法,2)
“从对思想和行为间关系的分析,也可看出,在我们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的增长中,兴趣、影响力、宣传和洗脑技巧所做的作用之大远远超出人们通常的估计。人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对新思想的清晰而又明确的理解是而且应该是以对它们的表述和对它们的带规定性的表达为前提的。……然而,这无疑不是小孩发展的方式。他们使用语词,组合它们,玩弄它们,直至他们领会迄今尚不知道的一个意义。而这最初的游戏活动是最终的理解行动的一个必要前提。在成人身上,这种机制没有理由停止起作用”。”(反对方法,3-4)
古雴
“人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对新思想的清晰而又明确的理解是而且应该是以对它们的表述和对它们的带规定性的表达为前提的。”——似乎费老所设定的对手显得比较肤浅……规定性的表达或者说明确“定义”当然不是把握观念的“前提”,似乎我没有见到过哪位严肃的哲学家会如此主张。有一些强调逻辑和定义的哲学家的主张恐怕更接近于:对新思想的清晰而又明确的理解是而且应该是以对它们的表述和对它们的带规定性的表达为“标志”的。这种“标志”是你“学会了”以后将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你对思想之把握程度究竟如何的一种“展示”。就像发烧是生病的标志,发烧越重通常意味着得病越重,但发烧并不是得病的“前提”。(补:人们不是凭借发烧而感染疾病,而是通过发烧展示出疾病之已得;正如人们不是通过明确的表达而获得理解,而是通过明确的表达展示出理解之已得。)因此那些重视规定性表达的毋宁说是:尽管成人与儿童在学习方式上没有根本区别,然而之所以说成人比儿童成熟就在于成人“学会了”、掌握了更多,而这种成长体现在他们更善于运用规定性的表达和清晰的逻辑。
“最初的游戏活动是最终的理解行动的一个必要前提”——这里似乎费老仍然把理解行动与游戏行动看作两种活动,或两种层次。然而“理解行动”也是一种游戏,如何表达对于语言的理解也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
在哲学传统中,“清晰表达”正是“理解”这一游戏的规则,展示我对于某种思想的理解的方式就是“清晰表达”、用确定的语言进行重述,这就是“哲学”这一古老的游戏的规则。当然这一规则是可以变更的,比如说以确定的实践行动作为理解思想的标志。不过这取决于对“思想”之意义的理解。如果说认为“思想的意义在于指导(现实的)行动”,那么对于思想的理解最终就要看你如何采取行动来见分晓。但是如果认为思想的意义只是思想本身,或者说思想只是对现实的刻画等等,那么对思想的理解就不需要落实到现实的活动中。当然对思想的理解仍然是一种行动,是一种游戏,但是这种游戏还是继续通过思想来玩。
小孩发展的方式是这样的:
一开始,他们只会玩最单纯的游戏,没有什么规则,没有多样性,只会拿着一个玩偶或任何一个物件摆弄来摆弄去,翻来翻去,咬一咬,摔一摔,总之是折腾来折腾去,在这种游戏中开始建立起了与世界的关系。(动物的游戏方式也差不多)
后来,他们玩的游戏越来越复杂,它们可以把几块木板拼接起来,把几个玩偶放入同一个场景之中(比如让它们打来打去),进而甚至让玩偶们各领角色,玩过家家之类的游戏。
再后来,他们玩更复杂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有一整套丰富多样的元素组成,还可以与其他朋友一起玩。
最后,他们可以玩象棋之类需要高超思维能力的游戏,还有数学、哲学等等极为复杂的游戏形式……
在这“成长”的过程背后的是什么?是什么元素使得游戏越来越复杂多样?——一个词:“规则”。在游戏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规则被发现和修订,规则体系越来越完善复杂,因此游戏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人们总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更改规则,然而如果仅仅是否定规则,而不去对规则作出更完善的修订,那么结果只能是游戏的退化——尽管“规则”或者说“教条”的存在是对游戏中“自由”的限制,然而如果单纯地取消它们而不加以修订的话,游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丧失。
顺便再说两句~~
“使用语词,组合它们,玩弄它们,直至他们领会迄今尚不知道的一个意义”——这无疑就是思想的本质。思想家就是以“概念”为积木玩游戏的孩子。看到吉尔·德勒兹说哲学即爱智慧就是“概念的情人”,就是创造概念的艺术家,也有点类似意思。
然而,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门学问,无非都是拿概念为积木玩游戏,哲学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呢?哲学这一游戏的特色就在于它以对游戏规则的修订本身作为游戏——一般科学家只是在现成的游戏规则下玩游戏,做较量,而哲学家较量的是:谁能修订出一套更好玩的游戏来?
在这里的“哲学”并不是指一个固定的职业,事实上任何玩游戏的人都有可能边玩边修改规则,而哲学也正是渗透在任何学问之中的。然而作为一个专门学问的哲学,它的本职任务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不同的哲学家之间的较量并不是在同一套规则下互相博弈,而是各自拿出自己的一套游戏方式来较量高下——谁修订的游戏更好玩?谁修订的游戏更耐玩?谁修订的游戏拥有更丰富的进一步修订的可能性?……有些游戏难于掌握却很耐玩,有些游戏异常简单然而又不耐钻研,高下胜负自有玩家评判,但无论如何,哲学家可以在自己的游戏中自得其乐。
游戏规则的制定要讲究清晰性、一致性,如果明显地自相矛盾或含混不清,游戏就玩不好。不过这并非是绝对的要求,维特根斯坦就举例说过:一个被玩了几百年的棋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在某种特定的形势下会陷入规则间自相矛盾的窘境,难道说这一矛盾的出现使得之前几百年所进行的游戏都毫无意义了?当然不是,以前的游戏当然还是游戏,而将来如果人们不刻意追求再现这种矛盾,游戏还是可以继续玩下去,或者我们可以考虑修订一些规则使得游戏更加完善,但如果过于冗杂的规则导致游戏的可玩性下降,我们也大可以选择不进行修订。因此说严谨性和一致性确实是制定规则的重要要求之一,但并非绝对的要求,关键的关键永远是:要让游戏变得好玩。
哲学家就是游戏的设计者,游戏规则的修订者。维特根斯坦指出,规则是不可能被从无中发明出来的,规则总有其来源,总是由原有的规则的整理、修订、组合而得。而且我们总是在遵守着某些规则,进而才能够发现规则,改变规则。原有的规则系统可能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因此令那些被强迫参与游戏的人倍感气愤。而他们没有办法遵守不合理的规则在棋盘上玩得顺心,那就只好干脆掀翻棋盘:老子不玩了!不过真正的哲学家不能止步于此,而总是要想:我怎样来修订出一套更丰富、更好玩的游戏来?某一个人可能可以说:我反对成长,只要退回到最原始的游戏:例如摆弄摆弄玩偶之类就满足了,但是这是对人类的成长历程的否定,是对游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否决,更不能吸引人们来跟随这种退步。因为从儿童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出,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在游戏中建立秩序,让游戏越来越复杂多样,也是人们自然的诉求。
新斋老蒋
查尔默斯:科学边界“巡边员”
○吴燕(上海交大科学史系)
(略)
为了表达他对在科学知识的研究中引入社会学视角的不满,查尔默斯以足球赛作比,他说如果当足球落到一名站在对方无人防守的球员脚下时,我们不会认为这位球员将球踢入球门的行为需要解释,或者说,我们将会认为在给定足球规则的情况下,这是不证自明的“内在”解释;但是如果球员没有将球踢入球门,而是拿出一副刀叉准备吃这个球,这种在球赛背景下毫无意义的行为便使得一些外在的解释需要被引入。“在行动者参与具有特殊目标的实践的语境中,当他们的行为对其目标有贡献时,就不需要引入看起来处于实践本身之外的解释。”作为一个球赛的观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笔者忍不住想要插一句嘴:一来球赛的规则本身也是球赛的一部分;二来在规则之下不同的球员在临门一脚时也有不同的踢法,后者与球员的气质有很大关连,忽略了此二者,而只把眼光盯在规则之下的目标实现,这多少显得有些保守,因而成为此书中比较令人遗憾之处。不过,考虑到球赛解说的职业操守,查尔默斯的这种立场也并非不可理解吧。
古雴
科学这场球赛的特点是: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局内人,我们事实上并不非常清楚我们究竟遵循着哪些规则。游戏有一些成文的、明确的规则,但还有更多的不成文的、不确定的规则,而且那些成文的、确定的规则也在玩的过程中不停地被修改——边玩边修改规则。哲学家要站在边界去观照整个球赛,因此他们首先要着重观察的正是这个球赛的规则究竟是什么样的,进而再可以问:这些规则的来源是什么?这些规则是否合理?成文的规则是否真的被实际遵守着?或者说成文的规则与实际活动中的情形相冲突?如何进一步修订规则使得它们更符合球赛的现实装款,或者进一步促进球赛更加好玩?……
如此,哲学家需要从各种视角出发去考察球赛上发生的事情。说某些行为用内在的解释足以、另一些行为需要引入外部的解释——但这种说法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明确了其中的某些规则,但问题恰恰相反——哲学家的任务不是要利用现有的规则去解释某些行为,而是要从对各种各样的行为的观察中发现和整理出“规则”。因此在此之前,哲学家根本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内部的,哪些是外部的,哲学家的任务正是要来区分“内”与“外”。
“责任感”火车晚点7个半小时……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
科学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
2008年1月22日 蒋劲松, 费耶阿本德
新斋老蒋
费耶阿本德语录
我是费耶阿本德的狂热粉丝,以后没事贴一些他老人家的语录吧:
自由社会是所有传统都具有平等权利和进入权力中心的平等机会的社会(这不同于通常的定义:人人都有进入由一特殊传统——即西方科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所规定的地位的平等权利)。一种传统获得这些权利,不是因为它对局外人具有重要性,而是因为它对那些参加该传统的人的生活具有意义。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中译本),4页。
[ 此贴被新斋老蒋在2008-01-21 14:44重新编辑 ]
[楼 主] | IP:221.219.14.151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2:00
古雴
什么叫“平等”?
[1 楼] | IP:123.112.74.52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2:36
古雴
我手头只有2007年版的《反对方法》,翻了一下似乎没找到这段话……
[2 楼] | IP:123.112.74.52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3:04
古雴
对这段话我有非常多的疑惑,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费耶阿本德是无政府主义者。无政府主义下,哪里来的“权力中心”,如果连“中心”都没有,怎么谈得上“进入中心的平等机会”,根本就是没有机会嘛!大家都没有机会了,于是机会也就平等了,是这个意思吗?
[3 楼] | IP:123.112.74.52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3:09
古雴
QUOTE:
引用第1楼古雴于2008-01-21 12:36发表的“”:
什么叫“平等”?
对“平等”的理解和判断本身在不同的“传统”下也是迥然不同的,以哪一种理解为准?费耶阿本德的回答当然是:“怎么都行”。但是这一点恰恰是几乎所有的“传统”都不能认同的。
“无政府主义”本身是不是也是与极权主义、民主主义等等相“平等”的一种“传统”?如果是,那么它如何来与其它的传统进行沟通?如何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摆明立场?还是说,任别人怎么做都行?即便是别人要来孤立无政府主义者,来切断无政府主义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和供给,无政府主义者也不会有怨言?
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也是无政府,但这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许诺”,但费耶阿本德所致力的似乎并不是提供类似许诺的东西。那么究竟是什么?
[4 楼] | IP:123.112.74.52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3:48
古雴
政治并不是超然于文化传统之外的一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纯技术。政治体制乃是任何一个“传统”中不可分割的要素。如果说每一个传统都是平等的,那么那些政治体制也都是平等的,你们可以搞无政府主义,我们可以坚持极权主义,怎么都行。
当然,另一些东西也是和“传统”密不可分的,比如世代居住的家园和土地。
但是怎么来界定“传统”的界限?一个“传统”有多大?例如说,整个中国,全体中国人,是不是同属于一个传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人的家园和土地,当然也是传统的一部分。那么如果说应该保持“传统”的自主,那么结果始终就是:现行的制度总是合理的。
但如果说中国内部也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传统”,那么如何分辨它们?如何界定:谁是“局外人”?谁是“我们自己”?哪些人是“参加该传统的人”?
这些边界都是模糊的——不同的传统之间的共同生活是无可避免的,共同生活便意味着必须互相迁就,意味着必定有纠缠在一起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利益关系,光说一句“怎么都行”是毫无意义的。
[5 楼] | IP:123.112.74.52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4:05
新斋老蒋
不好意思,被“打假”成功了,是《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中译本,1990年第一版。
我没有看到费老如何精确界定”平等“和”传统“,这里边当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慢慢谈。
不过:费耶阿本德不是一个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者,另外他本人并没有在正面意义上提倡过”怎么都行“。
[6 楼] | IP:221.219.14.151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4:42
古雴
正如科学与知识不能从文化传统中“剥离”出来,“政治”也不能。事实上政治哲学话题始终与科学哲学的话题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在波普与库恩之争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秩序”是对自由的压抑,但同时也是对自由的保障。正如空气既是飞行的阻力,也是飞行的条件。“秩序”被重视过了头是糟糕的,但是完全地取消秩序同样是糟糕的。“必要的张力”。
一时兴起,我来举一个或有关或无关的例子吧:
在某座山附近世代居住着A、B、C三个部落,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知识体系,显然有三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不过他们的生活区域是有重叠的,他们能够通过翻译大致理解其他部落的语言,他们之间有或多或少的一些贸易活动乃至知识交流活动,偶尔还有一些通婚,有时也难免发生或大或小的摩擦,但最终总算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有一天,在这座山中——他们活动的公共地域——发现了一大片煤矿。
在A部落的传统中,这片神秘的煤矿都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他们必须原封不动地保持这片煤矿的原始状态,保卫这片煤矿不受破坏是A部落人的神圣使命。如果没有完成这一使命,他们相信,神灵将会惩罚他们,当然也会惩罚另两个部落,后果不堪设想。
在B部落的传统中,这片神秘的煤矿被视为恶魔的居所,因此他们必须尽快把它烧尽。他们相信,如果残留下一点煤没有被消灭的话,灾难就将在不久的未来降临,自己和另两个部落都会遭殃,后果不堪设想。
在C部落的传统中,这片煤矿被视为上天恩赐的财富,可以取代柴火而提供充沛的能源,因此应当着手开发煤矿,造福大家。当然他们也愿意与他们的邻居们分享这些资源。
任何一个部落的想法都是友善的,他们也都想着让邻居们一起来分享利益或者规避灾难。但问题是,任何一个部落的要求在另两个部落看来,都是灾难性的,绝对不能接受的。
怎么办?
怎么“平等”?
——三个部落都有追求“平等”的愿望,但问题是,怎么办呢?顺便说一下,三个部落关于“平等”的理念也是各有不同:A部落认为平等需要通过抽签来决定;B部落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仪式来听取神灵的旨意是最平等的;C部落认为通过武力决斗分出胜负才是平等的……
有人挺身而出,掷地有声地说:“怎么都行!”众曰:“说了白说,一边凉快去!”
现时代的状况就是:不同传统之间的接触与碰撞已成现实,类似上述的煤矿困境的问题并不罕见。每一位学者都立足于自身的传统,但必须超越传统,寻求共识,努力来互相妥协、互相谅解。这是学者的使命。而且,在现实中,寻找两全其美之道并非易事。在此之前,冲突可能早已升级,神灵没有降下灾难,人们倒已在自己制造着灾难了。
[7 楼] | IP:123.112.74.52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5:16
新斋老蒋
费老语录摘抄之2:
“怎么都行“没有表达我的任何信念,它是我对理性主义者的尴尬处境所进行的诙谐概括:我说,如果你需要普遍的标准,如果没有独立于情况、独立于世界的形式、独立于研究转折点、独立于多变的独特性而成立的原则,你就不能生活,那么我可以给你一个这样的原则,它将是空洞的、无用的、相当可笑的——但它是一个‘原则’。它就是‘怎么都行’的‘原则’。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P214-5
[8 楼] | IP:221.218.19.94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6:51
古雴
费老的“概括”只能适用于极端的理性主义者,但费老本人却试图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说寻找一个绝对的普遍的超越一切的“原则”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就必须转而“告别理性”、“反对方法”呢?鉴于费老趋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这一“概括”对于他所提供的东西也仍然是适用的。我的理解是:费老没有提供任何东西,一旦我们要求他提供,他就给出这个可笑的原则“怎么都行”。因此,“怎么都行”这一口号仍然应视作费老所提供的东西。
问题是,我们倡导“理性”,追求“方法”,并不一定就是要求那绝对的、超越一切的东西。费老将整个理性主义推向了极端,进行了丑化,但还是回避了问题,“怎样都行”确实是费老替那些理性主义者给出的答案。——在我提到的这个煤矿困境中,费老将会给出什么建议呢?
但是现在我即便放弃了“绝对”,但我可以仍然坚持理性。我不需要超越一切,我现在只需要超越A、B、C这三个部族,追求某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识,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为此方法的合理合法性进行辩护等等。你告诉我“怎么都行”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知道,在这里,我们的寻求更普遍的共识,寻求更合理的方法,这些努力是有意义的。在A、B、C三个部族所面对的困境中,我们不应该“告别理性”,而应该继续坚持:咱们尽量通过商谈,通过“讲道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继续理性的追求。
[9 楼] | IP:123.112.74.52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7:33
古雴
我也摘一段“语录”:
“客观”标准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少了工作,它主要意味着科学家不得不考察他们的职业的所有因素,而不只是那些哲学家与建设性科学家所认为的特征化的科学研究。科学家不能再这样说:我们已有了正确的研究方法与标准,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应用它们。……科学家不仅要对那些来自别的地方的标准的正确应用负责,而且也要对那些标准本身负责。
《告别理性》中译第2版,293页
在这里,费老的基本主张与我所强调的是一致的——“负责”,要自己为自己负责。
然而问题在哪儿呢?我要问——“那些哲学家与建设性科学家”的“特征化”之类的工作究竟有没有意义?
这里的“科学家”应该是复数吧?科学研究是一项人类集体的事业,既然是集体的事业,那就势必有分工合作。虽然说科学整体而言不能只研究物理不研究生物学,但我们可以也应当允许一位物理学家对生物学并不精通,允许一位数学家对物理学并不了解。如果要求每一位科学家都来承担“整个科学”的责任,那无疑是过分了,这样的科学也无法健康发展。
正如有一部分科学家专司生物学专研而不一定要对物理学做深入思考那样,每一位科学家并不一定必须要承担对科学“方法”和“标准”进行反思的责任。而科学哲学家的使命,恰恰是要为整个科学事业承担起这份责任。
因此说,科学哲学家要努力追问科学的方法,恰恰是要让科学活动对这些标准本身“负责”。然而,这一负责任的事业在费老眼里却恰恰是需要取消的,这便是我对费老的主要批评。费老要求每一位科学家都去承担科学这一集体活动的全部责任,这是苛刻的。科学哲学家并不能对现实的科学研究,亦即科学标准的实际“应用”做出贡献,然而哲学家却自觉担负起了对这些标准本身负责的使命,这理应是与费老的思想相一致的,但费老却要反对这一种事业。
[10 楼] | IP:123.112.74.52 | Posted: 21 January 2008 18:08
新斋老蒋
费老是老顽童,他的思想不能从字面上看,告别理性、反对方法、怎么都行等等,都是如此。
[11 楼] | IP:61.49.125.171 | Posted: 22 January 2008 07:00
古雴
我对费老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上,他的书只零星翻过几段,一不留神也要用XX主义的成见去解读他了,希望蒋老师多批评指教。
不过费耶阿本德之于“无政府主义”与海德格尔之于浪漫主义有所不同,海德格尔并未标榜自己为XX主义,但费老本人鲜明地打出“无政府主义”的旗号,因此相信按照无政府主义去理解费老应该不算出格。
[12 楼] | IP:123.112.85.44 | Posted: 22 January 2008 10:41
新斋老蒋
小古同学不必客气,我还是喜欢你犀利的质问和反驳,常常让我出一身冷汗……
费老讲话喜欢给人下套,得千万小心。
比如:费耶阿本德回忆在《反对方法》即将付印时, 他曾经和辩论的主要对手拉卡托斯仔细讨论各种献词的可能性。他曾经考虑过将这样的献辞: “致伊姆雷•拉卡托斯, 朋友和理性主义的同伴”。他说,“这是讽刺地暗指拉卡托斯经常提出的猜想,即我本质上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如果有人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者,我就会吓得退缩(他是对的)。”自由社会中的科学,P 210
[13 楼] | IP:61.48.222.146 | Posted: 22 January 2008 13:21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3、4”(为时代开药方与中医等) http://hps.phil.pku.edu.cn/bbs… http://hps.phil.pku.edu.cn/bbs… 新斋老蒋 费耶阿本德语录3 “我并没有说认识论应该成为无政府主义的,或科学哲学应该成为无政府主义的。我说这两门学科应该把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药予以接受。认识论现在有病,必须予以治疗,而药就是无政府主义。药不是人 ……
历史主义视野下的不朽“论证”与“忽悠”的区别
科学哲学背后的政治与法学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哲学背后的政治与法学
科学
科学哲学背后的政治与法学
2008年1月21日 启蒙, 康德, 政治, 法制, 科学
从柏拉图开始,从古希腊的“自由”到近代的“启蒙”,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的问题就始终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到了20世纪科学哲学的“正史”,我们特别看到:波普的自由主义到库恩的“革命”再到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整个科学哲学的发展简直就是一场政治哲学的辩论。回顾古希腊到启蒙时代的思想史我们可以确信,科学哲学家对政治术语的借用绝不仅仅是巧合和比喻。
古希腊同时创造了“科学”与“民主”,这两位仁兄也同时杀入中国,属于买一赠一的关系,这决不是巧合;自然的“规律”就是“法律”(law)更不是巧合。说知识论的问题同时是一个法哲学问题并不过分,康德说:人为自然“立法”。
对于政治哲学我目前还是处于十窍通九窍的程度,但国内科学哲学界的程度也好不到哪儿去。经常谈论诸如民主啊,权利啊,自由啊,却大都缺乏根基,缺乏政治哲学方面的了解与思考,因此提出的主张难免是空洞的、不扎实的。
我个人还尚未下决心下政治哲学这深不见底的水潭,但迟早要探一探,否则绝不敢在相关问题上立言。
科学文化人经常谈“权利”,什么愚昧的权利啊,搞伪科学的权利啊,动物的权利啊。但“权利”是什么?“Right”,本来“直立”的意思,后来主要引申为“正确”、“正当”的意思,也有“道理”、“有理”、“真”的含义,这都是科学哲学的概念了。而引申为现代意义上的“权利”概念则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了,至少在启蒙时代之后才逐渐定型吧?
而启蒙以来的传统中说到“权利”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的“天赋人权”——生命权和自由权等,这种权利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让渡的,也是在任何一种文化和制度下都普遍成立的。另一种权利是相对的“法权”,是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所赋予的权利,这种权利根据时代的不同、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天赋人权”这一理论当然有一系列的背景提供支持,例如启蒙主义、普遍主义等等,当然还有基督教的土壤。到了后来政教分离,“权利”这个概念倒是和神学分开了,但始终不能与政治和法律相分离。
但现在有些科学文化人提起“权利”时倒是很起劲,然而他们一方面拒绝了启蒙主义,反对着普遍主义,甚至还反对理性(也就是把right更原始的含义都给解构了),而且又并不涉及政治或法律问题,却还在强调那“与生俱来的”绝对权利(参见前一篇博客中转贴的讨论)。这样子来谈论“权利”是何等空洞肤浅?
当然,对概念如此漫不经心的论者不算太多,但这种现象毕竟不是偶然。科学文化人需要补习政治哲学,至少需要更多的反思。其实在我看来,科学主义以及整个“现代性”最集中的体现之地在于伦理学,其次就是相伴随的政治和社会理论,而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家们也恰是最先旗帜鲜明地反对科学主义的学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第一个旗帜鲜明地对唯科学主义进行批判的似乎是哈耶克,而他通过科学主义其实是针对着共产主义的计划经济。我想说的是,自始自终,关于科学主义及相关问题的主张总是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问题上的主张捆绑在一起。在反思科学的同时,不得不对政治进行反思。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当然也就不能被视作与政治无关的。事实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那里提到的“立法”、理性的法庭、作为独裁者的传统理性主义者和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怀疑论者(或者说非理性主义者),这些说法也不能被视作是单纯的寓言。在这些说法中,科学与政治是相互对应的。
康德要在专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寻找出路,那就是法制的社会。法制是民主不可或缺的。法律的存在当然是对自由的压抑,但同时也是自由的保障。正如康德所举的例子——空气既是飞行的阻碍又是飞行的基础(尽管康德在另一个不同的场合下运用这一比喻)。只有民主的法制社会,才有可能在独裁与无法无天之间找到平衡,维持“必要的张力”。
“法律”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传统中都普遍适用的。但法律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制定法律的努力,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法律之不断完善的追求。恰恰是要永远坚持着对法律的不断修订,才能使得法律不至于僵死而沦为绝对的教条。而同时,法律在一个相对的与境下拥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确保了社会的安定,使得社会和文化可以健康而和平地持续下去。当然,如果法律的修订实在滞后或者误入歧途,我们也有可能通过“革命”的方式,重头撰写新的法律。
科学和知识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一模一样!而康德强调由“人”来“立法”,而不是由“神”,把康德的理念继承下来,我们将发现:立法者是人而不是神,意味着“法”并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需要人们不懈地去修订的。致力于制定法律的人并非是绝对主义的鼓吹者,相反,他们是致力于法制的不断的更新;而遵守现行法律的人也并非是绝对主义的信徒,而是努力保持健康的秩序,他们随时也会对这些法律进行反思和质疑,但在更多情况下他们仍然可以遵纪守法。
这就是我目前的思路,我相信这是对康德的继承。当然更深入的问题还需要我花若干年来慢慢澄清。
2008年1月21日
最新评论
古
22 January 2008 23:06:04 匿名 123.112.75.96
如果说“自然规律”好比是成文法中的各种律则,那么一般的科学方法以及一些最基本预设信条就是“宪法”了。
在逻辑上,宪法优先于其他各成文法,而成文法又优先于许多不成文的行业规定、习俗规范、常识默认的规矩等等。然而在历史上的先后次序却是颠倒的:先有不成文的习俗法,然后逐渐成文,逐渐严谨化、规范化、系统化的。
科学的法则也是类似的,先有的是不成文的习俗习惯,逐渐“约定俗成”而被更多的人接受,最后逐渐被总结成文,而逻辑上最基本的方法论在历史上却是最滞后的。
在运用法律进行审判时,宪法处于基础地位,拥有最高权威。然而在法律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基础”永远是日常生活,因为一切法律最终都是“约定俗成”而来的。在科学方面也是类似:在进行“判决”时,根据的优先性是从上到下的;然而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推动力却是由下到上的。
2008年1月22日
同一片星空——康德的科学观与宗教观 同一片星空——康德的科学观与宗教观:缘起 星定 发表于 26 December 2005 14:48:15 缘起… 1 我不得不悬置知识… 1 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5 思辨理性的界限… 5 信仰的根据… 7 必须假定一个上帝… 8 教会的意义… 9 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
科学与审判 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拷打出自然的奥妙”,对待自然必须“在她漫步时紧追不舍”,使她成为“奴隶”,“强制令她提供服务”。(本段来自网络,出处待考) 一 在这里暂不细说近代科学的“强奸”隐喻,而注意到“拷打”一词,更是对近代科学之特征的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 在“强奸”隐喻中,暗示出科学的主体是“男性主义”,而自然则虽始终是“女性”,却从“母亲”沦落为“女奴”;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紧迫不舍”,科学 ……
康德论“不可说谎” 我读康德主要还是纯批和其它有关形而上学的部分,伦理学部分读得不太多。当然,在学一般的伦理学时,会读到一些二手介绍,但一般也就是简单地讲一下所谓“绝对律令”,笼统地把康德归入所谓“义务论”的代表。我虽然研究不深,但是感觉这些乏味的总结很难展示出在康德文本中感受到的力量。 康德的“绝对律令”并不是真的某一条现成固定的绝对教条,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反而是对教条的一种制约:凡是能奉为教条的,一定应是可以普 ……
[转贴]关于“张田勘:磁悬浮,要以科学证据说服公众zz”的相关讨论历史主义视野下的不朽
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Home 随笔 科学 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科学, 论文
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2010年12月30日 中医, 医学, 双盲, 科学
医学是科学吗?一般的回答是肯定的,或者至少会说“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但无论如何,毕竟相信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或者是“科学的”。
和其它现代科学一样,医学的“科学性”体现于它的目标和方法:科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事物的(自然的、还原论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方法则是量化的、实验的。
现代医学的科学性首先奠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之上。不过即便是最顽固的还原论者也会承认,医学毕竟不等于生理学,除了研究生理现象之外,医学的基本主题终究是“治病救人”。那么医学作为治病救人之学,在生理学之外,还有没有科学性呢?当然仍是有的。而最能体现医学作为“治病之科学”特性的,恐怕要算“双盲实验”的运用了。
盲法或双盲法的思路很早就提出了,不过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大概是20世纪的事,因此有人把双盲法称作“20世纪重大的科学进步”[1]。双盲法被用于检测药品或治疗手段的效果,但其意义绝不限于药学,乃至成为医学的现代化或科学性的标志和象征。人们认为:“双盲研究已经引起了一场医学革命……医学必须建立在双盲研究的基础上,这个提法已经被理解为一场‘基于证据的医学’运动。”[2]现代医学用双盲法规范和标榜自己,而当张功耀等攻击中医时,双盲法也成为最常用的武器——有多少中药通过了双盲法的严格检验?的确,即便张功耀宣称的“迄今还没有任何中国的草药方剂得到了双盲研究的确证”[3]恐怕是过于夸大,但可以相信,中草药面对双盲测试时确实成绩不佳。
但这意味着什么呢?双盲法是医学的核心律法吗?双盲法在医学中的地位是否被过分高估了?双盲法所标志的这一场“医学革命”,究竟革掉了什么?只是破除了愚昧和迷信而已吗?本文将从双盲法切入,探讨医学的本性以及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并提出对中医的当代意义的一些理解。
如果说双盲法在医学中的地位被高估,是针对那些用双盲法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来标榜现代医学并否定传统医学的语境而言的,但在另一些语境中,双盲法的地位又被明显低估了。许多医学史或医学概论著作对双盲法只字不提[4]。这种忽视并非偶然,也并不意味着双盲法的在医学发展史上的意义确实无足轻重。这就好比数理实验方法之于物理学,这种方法已经作为物理学顺理成章的基础,一般的物理学史叙述的是物理学——基于其基本方法——所取得的各种成就,但对于那些成就循此而取得并基于此才得到承认的实验方法本身的发展却颇少关注,因此尽管随着统计学和生产工艺的发展,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环境在20世纪也有着巨大的变化,但一般的物理学史也并不会在此处多费笔墨。医学史也是同样的道理,史家们对双盲法的略过恰恰印证了它的关键地位。
对医学的科学化而言,双盲法显然不是一个起因,而不如说是一个结果,或者标志。作为科学的现代医学的种种特征在双盲法上体现出来。与数理实验方法的兴起一样,科学的“方法”从来就不是完全中性的工具,而是蕴含着某些特定的形而上学预设或价值观念的。
那么医学中双盲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安排两组病人,一组是实验组,对他们施用待测的药物(或其它治疗手段),另一组是对照组,对他们施用据信无疗效的“安慰剂”(如糖丸)。而保证两组病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服用的是“真药”还是“假药”,这就称作“盲法”。而同时也保证施治的医生也不知底细,就是“双盲法”。至于让进行统计的研究者也不明真相,就成了“三盲”。
双盲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排除所谓的“安慰剂效应”以及其它可能的混淆。安慰剂效应说的是某些药物实际上并无疗效(例如糖丸或淀粉),但患者由于相信自己服用了有效的药物,从而获得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了疾病的痊愈。而在安慰剂“生效”的情形中,还包括自然痊愈的情形,包括病人或医生对身体状况的带偏向的汇报等等。
看起来,双盲法似乎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科学方法,如果一种治疗方法通不过双盲测试,那么它就和服用糖丸没什么两样。那么借助双盲法把那些和糖丸等价的传统药方乃至传统医学否决掉,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然而,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分明。双盲法并不是检验任何药方和医疗的不二法门,而不如说双盲法的成立本身恰恰是基于某一套特定的医疗方式和药理、病理观念的。我们分以下几点来看。
一、用药的方法:
在双盲实验中被测试的,一般都是现代西方医学的药剂,它们是通过化学或生物技术批量生产出来的,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或症状的,独立的“药品”。而这种关于“药”的概念在中医等其它类型的医学中未必存在完全对应的东西。中医中有药材和药方的概念,但都不完全等同于双盲实验中的药品的地位。中医的药材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药材都有明确的分类和个性。但在治病的时候,充当工具的却并不是单个的药材,而是“药方”。药方往往由多种药材按照“君臣佐使”的关系配比而成。那么如果要用双盲法检测的话,有待检测的对象究竟该是什么呢?单个的药材吗?但是中医本来就不是拿单个的药材来治病的,单个药材并不对应某种特定的病症,那么要怎样挑选相应的病人来检测效果呢?那么我们用双盲法来检测药方如何呢?但问题在于,药方并非标准化量产所得,而是要针对具体的人而开的,并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病症而开的。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路,即便找到了同样的一批病人,也不能简单地按照统一的模式开药方。
总而言之,双盲实验中所要求的量产的药剂和量产的病人是中医实践所难以提供的,而且之所以难以提供,并不是由于能力欠缺,而是基本的治病理念和医疗方式使然,这种医学范式本身是否合理或有效另当别论,但是无论如何,双盲法本身并不适合于评估这种医学范式下的医疗实践。
当然,面对大规模的疫病流行时,中医也会开出普适性的药方来批量分发,“量产的药方和量产的病人”也成为现实。但开方时仍需根据天时和地区的不同而作出调整。例如著名的“白虎汤”治乙脑流行的案例,1955年石家庄一带流行乙脑,郭可明提出白虎汤治疗,据称疗效显著,而1956年北京又有乙脑流行时,再用白虎汤却未见疗效,后来请出名医蒲辅周指导,认为“1955年石家庄久晴无雨,燥火当令,阳明内热,属暑温,用白虎汤清热泻火,当然有效;而1956年北京雨水较多,天气湿热,……于是改用通阳利湿法,采用宜解湿热和芳香化浊的药物,效果立竿见影。”[5]
需要说明的是,引用中医的一些说法,未必表示我完全相信这些说法。事实上中医内部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理念。就上述说法而言,反中医者可能会解释说,所谓起效,无非是由于疫病经过初期的暴发后自然趋于缓解这一自然过程,这听起来也颇有道理。而要确证中医药方的有效性,做双盲实验确实有益,例如在疫区随机选取两组病患做对比试验。在这里,我并不否认双盲实验的作用,如果药方确实无效,证明中医对某些疫病的控制缺乏良策,那也该坦承接受。但无论如何,一方面这种量产的药方对量产的病人的情形在中医传统的实践方式中是次要的和罕见的形态,另一方面即便是就这种形态而言,双盲实验的意义也是大打折扣的。它顶多可以否定某种当时无效的处置方式,但不能确立一种更普适的结论,实验的可重复性是缺乏的。
二、行医的模式:
在典型的双盲实验中,医生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呢?一方面,他是施药者,他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给病人开出某种他完全不知道的药剂(待测药或安慰剂),另一方面,他是诊断者,他判断病人的病情发展并汇报为实验记录——有哪些病人在服药后得到了缓解或痊愈。我们注意到,在这里,医生的开药行为和诊断行为是完全分离的,或者说,开药的行为对医生而言完全是象征性的,医生只是左手从制药公司或实验设计者那里拿到药剂,立刻右手把它传递给病人而已。他对于药剂的内容和机理完全一无所知,而且理应一无所知。诊断的行为与开药没有关系,医生不会根据病情发展的诊断情况而调整用药的内容——他压根就不知道药的内容,当然也不会根据用药的内容来留心病情的变化。如果能找到恰当的生理指标来评估病情的发展,那么也许医生对于诊断而言也只是象征性的了,医生就只是一个搬运工,他们的任务也就是把药送到病人手中,把病人送到体检仪器面前。尽管完全的无知只是双盲实验中特别控制的结果,但是现代的医学实践中恐怕也蕴含着这样的倾向,即医生角色的虚化、工具化,以及诊、疗过程的分化、碎片化。就和病人的身体被分成一块一块独立的区域那样,病人的诊疗过程也成为一段一段互相独立的事件,走进医学仿佛登上了一条流水线,经历着一系列连续但又互相割裂的流程,而医生就好比流水线上的装配工,只是发挥着机械性的、工具性的作用。
当然,即便是现代西方医学,也不至于完全地流水线化,更不用说传统中医等其它医疗模式了。在中医的诊疗活动中,医生的角色一定是实质性的,是整个诊疗实践的中心,药方与病情都要由医生来统筹把握。医生不可能在对药方的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出药方。而且药方一经开出,也并不是决定性的,医生会利用药方的内容试探病情,并根据效果和病情发展随时调整药方的配比乃至成分(当代的中医制成量产的成药,或者一开就能吃几个月的药方,已经是被西医同化所致了)。
三、疾病的观念:
上面已经提到,双盲法中的药针对的是疾病,而非病人,因此可以有“量产”的病人可供检验。但暂且不论从病人到疾病的这一层还原的问题,不同医学范式对于疾病的理解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所谓“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这样的二分法当然是过于武断了,但是在诊疗过程中的焦点或倾向性的确有所差异。西医以器质性的疾病为诊疗对象,因此可以比较明确地界定出来,形成确定的被试组。但中医虽然也关心病症的确定,但施治的焦点却是“证型”。根据个体的差异和病情的发展,同一种疾病可能有许多种不同的证型,而施治的方略需围绕着证型而定。例如同样是冠心病(胸痹),“至少可以分为血瘀、痰凝、气滞、寒凝、阳虚等五种不同的证型。丹参、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假设它对血瘀型冠心病的有效率是100%,但是对其他证型的效果可能不好,这样一算,对所有冠心病的总体有效率也只有20%或30%而已。……所以单纯用活血化瘀药的总有效率不可能太高。如果非得提得很高,那只能造假。”[6]如此说来,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而言,某一种特定的中药方剂在理论上就不应该能够通过对照实验。那么,能否按照中医的标准来圈定被试组成呢?例如,单单找出血瘀型胸痹患者来进行测试,看看活血化瘀的药方究竟效果如何。在理论上,这当然是可行的,也应当努力试探,但是相比于西方的疾病,中医的辨证观念显然较难适应于双盲实验的要求,因为证型并非依据器质性的病理学可以判定,而更多依赖主观的经验判断,很难形成机械的操作标准或量化的检测数据,而且即便在某个人身上,证型也会随着其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病程发展的阶段而有所变化,圈定一个明确的被试组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操作上却明显困难得多。这就造成在双盲实验面前,中医从一开始就处于弱势,双盲实验的确可以帮助中医进行自我检查,但这一“体检标准”毕竟是为西医度身定做的。
四、疗效的评估:
最后,是关于疗效本身的理解问题。双盲实验之所以备受推崇,首先在于它明确地排除了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被认为是一种虚假的疗效,但又确确实实是某种疗效,那么既然它毕竟对治疗有效,为何仍要排除呢?
基本的原因恐怕是,它的疗效完全是心理的,而非物理的。的确,我们相信所谓安慰剂效应所带来的疗效并非源于糖丸或淀粉,但仅仅因为它并没有这样一个明确的物理的载体,就必须完全忽视它吗?论者指出:安慰剂效应“标刻出病人的观念,想象活动为医学活动提供了决定性的辅助补充。突出强调了过于‘技术性’的医患关系的局限性。但是,医学论述一般将该疗效的增强归于病人的轻信,……与医学无关,甚至被否认。”[7]
根据丹尼尔·摩尔曼对某药物(甲腈咪胺)的31项双盲实验的再分析的结果,发现了安慰剂的效果具有文化差异性,在所有的实验中,甲腈咪胺的效果稳定在76%上下,但安慰剂的效用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平均为48%,但起伏却“从10%到90%不等……在德国进行的6项实验其安慰剂的效果明显(63%)”[8]。“生物医学对待安慰剂的态度就很能反映生物医学的轻蔑态度。摩尔曼指出,如果像他在对安慰剂效用的研究中发现的那样,一种药物的效果会从10%—90%的宽区间中波动,生物医学的研究者们会纷纷开始研究试图发现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尤其想要发现怎样才能保证那90%的高治愈率。然而,摩尔曼指出,安慰剂的效果却是从反方向得到研究的,人们研究它是为了控制或尽量减少其效果;医学研究关注的都是安慰剂效用之外的其他药物的有效性。安慰剂仅是过程中的障碍物。”[9]
那么,人们为什么不研究安慰剂效应,以期系统地利用它而不是设法排除它呢?柯林斯和平奇认为“其中的一个答案是直接而显而易见的,假设你问一个病人:‘你喜欢真正的治疗还是安慰剂治疗?’病人当然会说:‘我要真正的治疗。’……虽然安慰剂疗法是现有医学治疗方法中的一个有用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你无法要求人们赞成‘在医学治疗中应用更多的安慰剂’。难道你能够办到?”[10]
但是,人们之所以难以赞成“安慰剂”,本身与现代医学对它的定义和理解方式有关——安慰剂效应不过就是轻信所致。询问是否愿意接受安慰剂,等价于询问是否愿意被忽悠,那么一般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了。然而事实上“安慰剂”的真正角色,恰恰是承担了现代医学科学限度之外的那部分解释。也就是说,除了能够被现代医学科学地把握和界定的,那个由物质性的药丸所承载的疗效之外,无法找到唯物的、现成的方式来提供解释的疗效,就被一劳永逸地、一股脑儿地塞入了“安慰剂效应”的名义之下了。且不论什么玄虚神秘的效应,就说是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难道不会和物理的病理学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作用方式,难道可以一律用病人的轻信和臆想轻描淡写地笼括起来吗?如果不是询问病人“你是否愿意轻信”,而是换作询问病人,“你是否愿意尝试某些尚不能被科学确定的医疗手段”,情况是否不同呢?
在这方面,传统中医的关切是相对全面的,除了开出物质的药方之外,也注重与病人的沟通和开导,注意通过社交环境、起居习惯和生活节奏等非物质性的调节来达到治疗效果。当然,这些非物质性的调整措施是否确实有效,也可以设计某些对比试验来验证,但是双盲实验的确天然地排斥这些东西。因为这些活动要求医生与病人进行深入的和真诚的沟通,且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和个性化,显然是难以满足双盲的要求的。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要否定双盲法的意义,更不是要否认双盲实验的客观性。但应当注意的是,双盲法在为现代科学提供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保证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遮蔽,强化了特定的思维定势和实践模式。而那些被双盲法排斥的医学范式,难以适应于双盲实验的观念和方法,也未必一定是好的东西。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试着跳出双盲法的限定,开拓我们的视野,才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公允的方式评估传统的或者另类的医学的意义。
参考书目
[美]罗伯特·汉:《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禾木 译,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
李灿东:《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
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英]帕里•柯林斯 特雷弗•平奇:《勾勒姆医生——作为科学的医学与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雷瑞鹏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一方:《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Kathryn Montgomery:《医生该如何思考——临床决策与医学实践》,郑明华 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郑木明 周增桓 林新宏 主编:《医学人文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洛伊斯·N. 玛格纳:《医学史》,刘学礼 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英]罗伊·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 主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1] 斯特芬•布纳特曼:“双盲研究:20世纪重大的科学进步”,张功耀 译,见http://zhgybk.blog.hexun.com/4494079_d.html,引用时间:2010年12月29日
[2] 同上
[3] 同上,见张功耀加注3
[4] 如[美]洛伊斯•N. 玛格纳:《医学史》,刘学礼 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英]罗伊·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 主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徐勤:《西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郑木明 周增桓 林新宏 主编:《医学人文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等。
[5] 李灿东:《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6] 李灿东:《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7] [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29页。
[8] 见[美]罗伯特•汉:《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禾木 译,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第109页。
[9] 同上,第115页。
[10] [英]帕里•柯林斯 特雷弗•平奇:《勾勒姆医生——作为科学的医学与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雷瑞鹏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第28页。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昨天胜利师兄回来讨论班接受拍砖,结果演变为胜利师兄舌战群儒,从上课到吃饭一直争得不亦乐乎。 毕业之后,胜利师兄的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中医问题,他试图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中医的“科学性”正名。胜利师兄把梅洛庞蒂“现象身体”和“对象身体”的区分延伸为“现象科学”与“对象科学”,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在“现象科学”的范畴下得到支持。 关于“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我的批评在庐山会议游记中讲过了。关键是“现象 ……
医学与科学——关于中医是否科学问题一个联想 反思之前思考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我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中了。这倒不算偏题,许多讨论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文章都会提到中医, 然而,陷入李约瑟难题的讨论并非回答“中医是否科学”的唯一切入点。事实上,支持中国古代有科学的人,也可能认为中医“不科学”或至少“不够科学”,在讨论中医是否科学的同时,由于视角的不同,还牵涉出的是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言外之意违反科学的东西应该废除;中医是 ……
关于废中医的问题的讨论 又是在刘老师博客上发的留言: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5nw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怎样的科学是科哲的一块大问题,总是要认真思考,现在再发一些初步的讨论(在上学期的科学哲学导论课程作业中已经有了一些讨论),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啊。医学这门技术是非常特别的,在西方它也有与科学不同的源头和传统。医学是为了治病的,并不是人体生 ……
行医模式作为中医的现代意义——张大庆讲座感想 今天张大庆老师讲中国医学的现代化历程,昨天的科学是什么课正好也是张老师讲古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今晚的讨论课同学讲的是中医的现代化问题,综合起来,谈一谈我的想法吧。 张老师讲的中国医学现代化历程指的不是中医现代化,而是西方现代医学的引入过程,而中医现代化这一概念不同于西医化或科学化。所谓现代化首先指的是一种分界,即与传统划清界限,走上新的发展模式。 中医的现代化首先是被迫的现实,在现代科学和西方文化的 ……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关于能源未来的设想关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聊天记录
4 Comments
Pingback: 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 [我想]
永恒之塔基地13年 ago
说真 的,我估计有一万字吧?
REPLY
Pingback: 随轩 »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古雴6年 ago
本文发表于《社会学家茶座》(总第47辑),2013.08
REPLY
巴别塔与加速器——马伯强讲座感想
Home 随笔 科学 巴别塔与加速器——马伯强讲座感想
科学
巴别塔与加速器——马伯强讲座感想
2010年12月17日 物理, 追求
今天马老师带来了一个前沿科普的讲座,主要介绍了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方面的科学成就和最新情况。
人们建造日益精密的天文仪器和庞大的粒子加速器,为了探究宇宙的奥秘。规范理论中仅剩的那个尚未被观测到的粒子——希格斯粒子——又被称作上帝粒子。
为什么要寻找那些粒子呢?在某种意义上,物理学家们的确就在寻找“上帝”。希格斯粒子用于修补现行理论的缺陷,扮演着类似上帝的角色:“希格斯场曾经代表了创造粒子的所有能量,它临时隐退,叉几次在不同的伪装下出现,目的是为了保持数学上的一致性,消除无穷大,管理由于作用力和粒子继续分化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复杂关系。这就是辉煌灿烂的‘上帝粒子’。”(《上帝粒子》中文版第410页)这仿佛就是在笛卡尔和牛顿那里为事物提供动因并时时插手修补世界的上帝。“暗能量”也许也是类似的东西,要让牛顿看来,那个让宇宙加速膨胀的奇异的斥力多半会被认作上帝的干涉吧。
然而不同的是,在现代人那里,“上帝”也应当是可知的,物理学要把最终极的东西探究出来,不管它是上帝,还是粒子。现代物理学或许正是某种“无神论的基督教”。
给希格斯粒子冠以“上帝粒子”这一别称的莱德曼就将物理学家建造粒子加速器的追求与《圣经》中的“巴别塔”相提并论。(《上帝粒子》中文版第24页)为什么要建造巴别塔呢?“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世记11:4)而物理学的追求也是类似,不为了什么实用,而只是为了人类知识的荣耀,为了追求万物的统一。
而如果“上帝粒子”真的在塔顶显现出来,意味着什么呢?这一座规范理论的建筑搭成了,传扬着人类的荣耀,不过“通天”的荣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能把“全地上”的人类凝聚起来吗?恐怕不能,无论如何,它就是荣耀。当然,或许“上帝粒子”也和圣经中的上帝那样,在最后关头让人们陷入混乱——一旦希格斯粒子不存在,整个规范理论就可能从地基处垮塌。但被打散了的人们总还是会从各处建造新的高塔以求“通天”……
2010年12月17日
思、史、诗——关于这一版分类范畴的解说之一“共在”与海马主义之马
One comment
剑寒秋水13年 ago
这篇在我想上有评论
REPLY
行医模式作为中医的现代意义——张大庆讲座感想
Home 随笔 科学 行医模式作为中医的现代意义——张大庆讲座感想
科学
行医模式作为中医的现代意义——张大庆讲座感想
2010年12月10日 中医, 医学
今天张大庆老师讲中国医学的现代化历程,昨天的科学是什么课正好也是张老师讲古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今晚的讨论课同学讲的是中医的现代化问题,综合起来,谈一谈我的想法吧。
张老师讲的中国医学现代化历程指的不是中医现代化,而是西方现代医学的引入过程,而中医现代化这一概念不同于西医化或科学化。所谓现代化首先指的是一种分界,即与传统划清界限,走上新的发展模式。
中医的现代化首先是被迫的现实,在现代科学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事实上早已不能再保持其旧时的发展模式和社会角色了,它必须采取新的定位,谋求新的发展方向,问题就是,如何来定位中医,如何去发展?
我觉得,中医除了受到许多人的蔑视之外,在另一些方面来看,倒是被过分拔高了,在理论上,中医被认为比西医的还原论和机械论高明,在实践上,中医被认为可以应付西医难以诊治的疑难杂症。这些或许也没错,但是要发展中医,首先不是去和西医在治病方面对抗,即便说个别的老中医可能妙手回春赛得过最先进的现代医院,然而总体来说,中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拼不过西医的,若要正面硬拼,恐怕只能是被吞并的结果。
当然,中医在其学理上仍然是可能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但事实上不如说东方传统思想可能对还原论和机械论的现代西方思想带来启示,倒不一定非得通过中医来表达。中医自身的学理基础本来也并不完善,张老师昨天举例提到,对于同一病人不同的老中医可能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理论刻画(比如紧脉还是滑脉),但又得出相同的病症判断,中医的技艺更多地靠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理论的支撑。我们不该全盘否定中医的理论,但也不必过分地抬高它,倒不妨现象学一些,把其本体论方面的理论判断“悬搁”起来,而更多地关注中医的实践操持层面的活动。
但除了在东方智慧的意义上或从现象学的经验反思的意义上可能做出的贡献之外,中医对现代医学最可能作出的贡献不如说是医学模式或医学体制上的。不幸的是,现在对中医的体制上的定位已经被极度西化了——中医原本师徒私传的传承模式被纳入了西式的大学系统,中医的江湖郎中或诊所坐堂行医模式被并入了以大型医院为中心的公共医疗体系,而这些建制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医生的存在只是为了治病吗?就其本职工作而已当然没错,但就其现实意义而言远非如此。医学还承载着各种文化的、心理的、社会的,乃至政治的和宗教的意义。这些意义并不是由其治病技术本身所体现的,而更多地蕴含在“行医”之模式之内。
2010年12月10日
生命伦理学与法制建设——张大庆讲座感想 今天张大庆老师讲生命伦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情况,介绍了现代医学所带来的许多伦理难题。 我特别注意的是生命伦理学与法制建设的关系问题,张大庆老师说,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个一个的官司打出来的。而在中国,这方面还很欠缺,张老师鼓励医院、医生要敢于“吃官司”,面对那些虽然违背现成的规矩的事情,但在伦理上应当坚持的话,就应该去做,即便输了官司,也可以推动人们对相关法律和伦理的理解和反省。 的 ……
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医学是科学吗?一般的回答是肯定的,或者至少会说“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但无论如何,毕竟相信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或者是“科学的”。 和其它现代科学一样,医学的“科学性”体现于它的目标和方法:科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事物的(自然的、还原论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方法则是量化的、实验的。 现代医学的科学性首先奠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之上。不过即便是最顽固的还原论者也会承认,医学毕竟不等于生理学,除了 ……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昨天胜利师兄回来讨论班接受拍砖,结果演变为胜利师兄舌战群儒,从上课到吃饭一直争得不亦乐乎。 毕业之后,胜利师兄的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中医问题,他试图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中医的“科学性”正名。胜利师兄把梅洛庞蒂“现象身体”和“对象身体”的区分延伸为“现象科学”与“对象科学”,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在“现象科学”的范畴下得到支持。 关于“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我的批评在庐山会议游记中讲过了。关键是“现象 ……
技术的资本化——韩启德讲座感想即日起更换博客
数理化之于生物学——昌增益讲座感想
Home 随笔 科学 数理化之于生物学——昌增益讲座感想
科学
数理化之于生物学——昌增益讲座感想
2010年11月25日 孟德尔, 数学, 生物学
今天昌增益老师讲了“在物理学和化学推动下的生物学”,讲了物理学和化学给生命科学带来的概念和技术,以及介绍了历史中许多物理、化学背景的科学家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昌老师的讲述是比较表面的,没有突显数理化与生命科学学科发展之间的更内在的关联。事实上,生命科学之所以受物理和化学的推动下如此发展起来,并不是因为偶然地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的科学家,恰巧引入了一些物理和化学的成果而造成了推动。而是不如说,在现代科学发展逻辑下——还原论的、数理实验传统的——生物学要成为“科学”,就势必要受到物理学和化学的推动,也只有在生物学能够受到数学、物理和化学的直接推动之时,它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生命“科学”。
生物学的科学化并不是在达尔文那里完成的,作为现代科学的生物学家的第一个代表大概是孟德尔。孟德尔的超越时代的论文是一部典型的现代科学论文,而达尔文仍然代表着古老的自然史传统和自然哲学传统的最后辉煌。
孟德尔接受了数学和物理学的训练,他把定量分析的实验方法引入生物研究中来。达尔文等同时代的生物学家也做实验,但他们对实验的设计、预期和解读都与孟德尔有所不同,这种差别恰恰象征着古典科学传统(自然哲学+自然史)与现代科学(数理+实验)之间的差异。达尔文虽然做了与孟德尔类似的杂交实践,但他得出的是一个定性的和思辨的结论,也没有把实践往下推进。
在孟德尔那里,数理科学对生物学的推动既不是体现为概念、定律的运用,也不是体现为所谓的跨学科交流,而是体现为某种更根本的东西,即某种“数学的筹划”。人们并不是完全盲目地观察现象,当我们去观察现象,或者设计实验以便观察到现象时,我们总已经以某种方式对事物做出了某种先行的安排。孟德尔关注了豌豆的七种性质,这些性质本身,乃至于这些性质在子代中的变化情况,人们早就“观察”到了,但只有孟德尔“看出”了其中的定律。他把这些性质看作是分离的元素,把杂交的结果看作是数值的关系,而之前的植物学家眼中只有“豌豆”这样的实体,各种特征被看作是整种植物的附属,而不是可提取出来的独立元素;他们眼中也只有均一、返祖、多或少等定性的结果,而看不到6022/2001=3.01:1这样的结果。让孟德尔看到他的现象的正是现代科学的数学的筹划,这种先行的筹划在设计实验之前,在获取结果之前,就预订了事物的秩序。在生命科学发展起来之前,数理化科学就已经先行地引领着它了。
2010年11月25日
关于高考保送制度改革和胶州路大火平正阔达之道——从科哲会议回到杨子讲座
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
Home 随笔 科学 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
科学
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
2010年11月12日 刘华杰, 印刷, 编史, 自然史
刚刚做完“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的论文,今天正好是刘老师来讲博物学及其编史方法,正好再接着写两句想法。
类似于辉格史、思想史、社会史之类的编史纲领,“自然史”作为编史纲领,是双关的意思。一方面,“科学自然史”可以解读为某种“科学志”,natural history的特点在于注重分类叙述,但并不注重时间性叙述,特别是构建线性时间的因果链条。传统的科学史都注重解说科学发展,旨在说明其中的进步演替的阶段发展。而“自然史”可以突破这种束缚,虽然同样也会去记述历史上形形色色的科学形态和科学成就,但它并不要求非要重构一种按时间顺序线性排列的因果链条。即便要去叙述某一种科学形态的来龙去脉,考察它与其它科学形态和文化要素的关联,但也不必把这些关联嵌入单向的时间序列之中。当然,对科学形态或科学门类的分划总是基于当代编史家的立场,纯粹客观的“自然”本来也不存在,但毕竟“自然史”的立场能够最大程度地消解辉格史,还原科学活动的“自然”面貌。
同时,“科学的自然史”将更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各种变化,而不单是以抽象知识的增长或征服力量的扩张作为叙事的线索。相应地,当然也将更注重历史中作为学科传统的“自然史”的研究。例如通过自然史的视角去重审科学革命,我们将对文艺复兴时期进行新的评估。旧的辉格史观高度颂扬文艺复兴时期,认为它是走出黑暗的中世纪走向理性和光明的时期。但较新的思想史研究发现文艺复兴并非原先理想中那么光辉伟大,而事实上近代科学的许多思想准备早在中世纪晚期就奠定好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许多特色似乎与自然哲学的发展反而是相悖的。这样看来,近代科学的诞生似乎主要是靠了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的滋养,文艺复兴的角色变得次要了。然而再用自然史的视角重新审视文艺复兴,我们将可能发现新的东西——那就是“自然史”传统的复兴(伴随着自然主义的兴起和历史学的兴起)。印刷术的意义将得到真正的重视,因为正是由于印刷术带来的可能性,百科书和“图鉴”流行起来,极大刺激了史学和自然史的兴趣,导致了自然观的变革。由于“自然史”的复兴和发展而带来的自然观的变化,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新关系,相比于由天文学和物理学带来的“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自然观变革而言,未必更加次要,只是我们以往甚少关注罢了。
2010年11月12日
阅读75次 评论3条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历史——博物
最新评论
古雴2010-11-12 04:36:08
循着“自然史”的线索更可能让我们发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关系。我们以往说博物学,往往会理解为爱好动植物,对自然界感兴趣,因而进行博物学研究的那些人。但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较早的一些自然史家对考察自然界本身没啥兴趣,直到林奈和布丰,重要的自然史家经常是根本不喜欢跑野外的。事实上早期的自然史家恐怕是对文本更感兴趣,他们做的主要都是史料汇编的工作,通过文本的汇编做成百科全书。所以Conrad Gessner又是一个bibliographer,Dalechamps又是一个古典语文学家,Jan Jonston又是个historian。我们也许可以大胆揣测:自然史的复兴并不是由于首先“发现了自然”,首先对自然界冒出了兴趣,所以开始兴起搞自然研究。而恰恰倒是首先因为对“史”,对史料文本的兴趣(渴望复古的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以及与文本、史册的新关系(印刷术的兴起),造成了一种新的知识要求。与中世纪要求设想和争论而不要求结果相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更需要某种铅字版的知识。知识不再意味着在口头交流中体现的博识和机智,意味着学院中师徒的传承,而更要能形成文本和图表而被摆在架子上,通过印刷广为复制的东西。就说插图可以被准确地复制这一情况,就使得对于如实刻画自然对象的精确性可能成为要求。书籍地位的变化带动了一种新的知识观,而这种知识观又将自然而然地去诉求一种“自然史”,最后才发展为对自然界本身的兴趣。因此虽然地理大发现也在那个时代,但较早的自然史著作却并不是发源于旅行家的记述,而是更多体现为文献家的史料汇编。
十七2010-11-15 23:12:42 匿名 10.8.0.4
我想知道知识为什么会从“德性”变成了“力量”。有没有可能从媒介的角度来揭示这一转变的根源?
古雴2010-11-15 23:54:29
这个问题很好,回复比较长,干脆新写一篇吧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再谈“自然史”(博物学)作为一种编史纲领 以前写过“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提了一下这一想法,注意到我所谓的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虽然与刘华杰老师的“博物学编史纲领”只是译名上的不同(我主张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而不是通常的“博物学”),但是我对于这种编史方法的构想与刘老师的有 ……
印刷术、自然史和现代科学的诞生 引论 本文试图提示出标题中三样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印刷术的发明、自然史的复兴和现代科学的诞生这三桩事情有何关系?它们是否有着某种深刻的关联,以至于要理解现代科学乃至“现代性”的本质,我们必须着手追究印刷术的影响? 这三桩事情中,印刷术在欧洲出现的年代最为明确:14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无论中国的印刷术是否间接影响了古登堡的发明,但现代欧洲的印刷时代从15世纪中叶算起,这是毫 ……
博物学与历史学 今天的“博物学的当代意义”论坛,意犹未尽,怪我一开始提问太早,后来想发表点观点,再没有机会了。 听到一些同学提问博物学与人类学、又有人提到了历史、又有人说什么是博物学等等,有些联想。 博物学并不是某一门学科,正如“实验科学”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那样,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一种方法、一种思路、一种情怀,等等。提倡博物学的这些特色,对于当代自然科学的许多倾向,有着一定的制衡作用。 博物学就是“Natu ……
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 回应网友问题:知识为什么会从“德性”变成了“力量”。有没有可能从媒介的角度来揭示这一转变的根源? 这个问题好~ 还真是可以从媒介角度来揭示的。 知识之显示的媒介,大致来说,从口语时代,到抄本,最后到印刷书。那么口语时代,显示知识的唯一或主要的途径就是言说,在演讲或争辩活动中知识得到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知识的显示总是关系着某些具体的个人,在交流和聆听的过程中,知识作为他身上展现出来的卓越品 ……
媒介的自然史——麦克卢汉的方法 1.引言:文学风格还是研究方法?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2)是20世纪最富影响也最具争议的媒介思想家。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者或缔造者,其声誉曾大起大落,一度被捧上圣坛,又很快被冷落遗忘。随着网络时代之滥觞,他又以“先知圣贤”之名重新为学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所熟知,但仍有人认其为只会用胡言乱语忽悠大众的江湖骗子。 这两种形象倒也并不矛盾,所谓先知、预言家,往往在 ……
复兴史官文化——作为宗教体制的史官制度博客的“卖身契”
One comment
Pingback: 再谈“自然史”(博物学)作为一种编史纲领 - 随轩
生命伦理学与法制建设——张大庆讲座感想
Home 随笔 科学 生命伦理学与法制建设——张大庆讲座感想
科学
生命伦理学与法制建设——张大庆讲座感想
2010年11月18日 法律
今天张大庆老师讲生命伦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情况,介绍了现代医学所带来的许多伦理难题。
我特别注意的是生命伦理学与法制建设的关系问题,张大庆老师说,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个一个的官司打出来的。而在中国,这方面还很欠缺,张老师鼓励医院、医生要敢于“吃官司”,面对那些虽然违背现成的规矩的事情,但在伦理上应当坚持的话,就应该去做,即便输了官司,也可以推动人们对相关法律和伦理的理解和反省。
的确,中国人似乎一直都没能把法制与道德区分开,法律似乎从属于道德,我们把法律规范看作一种底线道德,违法往往被理解为道德欠缺,而做合乎道义的事情,仿佛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因此,中国人害怕打官司,害怕输官司,输掉官司似乎意味着人品的缺陷。而另一方面,道德又可以凌驾于法律,一件事情如果是为了促进公众利益,那就可以绕过法律程序。
把法律看作底线伦理的观念是成问题的,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等等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发现,法律总是滞后的——法律建设本来就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沿,预先规定好处理各种新难题的恰当规则。但是不是因为法律的滞后性,就可以不讲法律,随意行动呢?中国人看待法律,就往往要走向极端,一种极端是恪守教条,照章办事,不管出什么新情况,我反正按照老规矩办,就吃不到官司;另一种极端是无视法律,反正法律不能与时俱进,我就可以不管不顾。
一方面既尊重法律、服从法制,另一方面又敢于挑战法律,这种态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能想象的。但这本不是矛盾。法律的产生和沿革并不是靠思想家拍脑袋空想一下就制订出来的,而总是在实践的争议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没有违法者的抗争,不经历一个个案例的实践和辩论,法制是难以进步的。尊重法律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做违法之事,而是意味着当我做了挑战法律底线之事时,我能够负责任地领受法律的裁判。而在中国,人们无论是循规蹈矩还是无视法律,往往都是出于不愿意负责任的心态。
我们把遵纪守法与道德底线划起等号的同时,反而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脱节,因为我们必定会发现法制的发展是滞后的,为此人们不是想着如何在实践中完善法律,而是不再尊重和信任法律,也不愿意遵照法律的程序参与理性的争辩,而宁愿以道德的名义施行强权暴力(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家长统治,还是自下而上的网络暴民)。由于缺乏实际案例的严肃争辩的经验,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势必会越来越滞后和无能,于是人们越来越不信任法律,走向了恶性循环。
2010年11月18日
行医模式作为中医的现代意义——张大庆讲座感想 今天张大庆老师讲中国医学的现代化历程,昨天的科学是什么课正好也是张老师讲古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今晚的讨论课同学讲的是中医的现代化问题,综合起来,谈一谈我的想法吧。 张老师讲的中国医学现代化历程指的不是中医现代化,而是西方现代医学的引入过程,而中医现代化这一概念不同于西医化或科学化。所谓现代化首先指的是一种分界,即与传统划清界限,走上新的发展模式。 中医的现代化首先是被迫的现实,在现代科学和西方文化的 ……
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关于高考保送制度改革和胶州路大火
“两种文化”:科学与文学还是科学与人文?——刘兵讲座感想
Home 随笔 科学 “两种文化”:科学与文学还是科学与人文?——刘兵讲座感想
科学
“两种文化”:科学与文学还是科学与人文?——刘兵讲座感想
2010年10月29日 两种文化, 文学
今天刘兵老师的主题是“戏剧与小说中的STS与科学传播”,先是介绍了一下关于斯诺所谓“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然后介绍了《伽利略传》、《物理学家》和《哥本哈根》三部戏剧作品。小说部分没时间讲了,主要是展示了一些事例,而没啥清晰的主线,我就针对背景知识中的一点问题写感想了。
斯诺提“两种文化”时讲的是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刘兵老师提到我们现在更常说的是“科学与人文”。人文比起文学来说含义更广得多,但并不意味着新提法就是斯诺问题的升级版,事实上它们恐怕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提法把科学放到人文的对立面,而事实上人文这一概念是非常大的,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包括礼仪、习俗、建制,也包括历史学等学问,那么为什么科学被排除在人文之外呢?我们不会说“文学与人文”,“音乐与人文”,而唯独把科学提出来与人文对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人?那么宗教不也是面对超越的世界么?音乐难道在研究人性吗?科学不也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吗?为什么唯独把科学孤立起来呢?当然,当代科学变得日益傲慢,把自己与其它人文传统和生活方式对立起来,因此“科学与人文”成了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好比是台湾与中国的问题,而不是日本与中国或台湾与福建的问题,如果认为它们是相同的问题或者只是升级版的关系,就已经预设了二者的断裂。
而科学与文学的确可以是对等的概念。从科学与文学来谈“两种文化”的问题,我们发现,文学与科学的分裂与对立并不是问题,它俩本来就是不同的,问题在于两种文化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在于不同文化间的互相排斥和鄙视。
“两种文化”的出路是什么?应该合并成一种文化或建立“第三种文化”吗?只能有一种“有文化”的衡量标准?我不这样认为。文化本来就应该是多元和丰富的。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有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中也还有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佛教文化还有大乘和小乘……在另一些维度来看,我们有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有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乃至有老年人与青年人等等亚文化群体。在各种层次上,有着许许多多对立和差异的文化形式,不同的文化对于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有着不同的乃至冲突的理解。我们必须抹平这些冲突吗?或者说,多样性的存在难道不是好事吗?人文的繁荣不恰是在于文化的丰富吗?我们既不必用一种文化压倒其它的文化,也不必不同的文化合并成一体,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互相交流,存同求异。
2010年10月29日
“两种文化”之争早过时了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06-28 第5版 文化) 1959年英国斯诺在演讲中提出“两种文化”这一命题,引发了激烈讨论。直到60年后的今天,这一话题仍在延续,似乎尚未过时。 但我要提出一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主张:两种文化之争早已过时,现在还去纠结于斯诺发起的话题,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首先,我们回到当时的语境,看看斯诺到底提出的是哪两种文化的分裂? 现在很多人谈论“两种文化”,动 ……
作为科学史的文明史——评萨顿《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重审医学,重审人性——王一方讲座感想
重审医学,重审人性——王一方讲座感想
Home 随笔 科学 重审医学,重审人性——王一方讲座感想
科学
重审医学,重审人性——王一方讲座感想
2010年11月5日 人性, 医学
今天王老师围绕“医学是什么”讲了许多方面的问题,重点是对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医学的当代处境的反思。对医学是什么的定位关系着医学在当代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医学是科学吗?或者是一门技术?又或者说,医学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这些定位恐怕都不够恰当。医学并不是能够用科学,或者科学+技术的概念就可以界定的,尤其是在现代的“大科学”、“高技术”意义下的科学与技术,与医学的旨趣大相径庭。
科学追求真理,要求客观性和普遍性;技术则追求效率和实用。但医学的本职是关怀和救治。于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说,医学都不属于也不应该归于科学或技术的范畴,而是另一条独立的传统。
医学的科学化造成“客观主义的危机”,病人不需要说话,只需要去机器下检验以及付钱。医学只注意“观察”而不在乎“体验”。作为“疾苦”的疾病失去了其情态性而变成了报告单上的指标。而技术的逻辑则把人性的价值中性化,“救治”中不再蕴含“关怀”的含义,医治的对象不再是病人,而只是“疾病”。医学的目标仅仅是消除症状(降低异常的指标)和维持生命(增加存活的时间)。在让垂死的生命苟延残喘的能力上,现代科技在医学中大展神威。但这种技术的威严并不能增益生命的尊严。
一方面是当代的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观念主宰了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医学的角色本身恐怕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例如古代人把“寿终正寝”看作是人生完满的谢幕,而现代医学(尤其是隔壁没有教堂的中国现代医学)几乎就要剥夺人们寿终正寝的权利。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生前位高权重的人,若不是死于意外事故,就是“因病医治无效”而死。生命的意义好像就是去对抗疾病,而最后每个人都注定是失败者,生前再风光的人,也必然是作为一个失败者而死亡的,而且许多时候,他要先变成一个在机器维持下苟延残喘的废物才能够迎接自己的死亡。“抢救”作为一种仪式,承载着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重审医学也是在重审人性。
2010年11月5日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王一方讲座感想 科学高速发展,人类在求知之路上飞速前进,但这种发展是否需要制动机制,是否需要对科学进行“否思”?这是王老师提出的问题。科学是否需要伦理的约束?“正确”之外是否还有“正义”的规范? 当人们讨论科学的伦理约束或社会责任时,往往是针对科学家的个人行为。当然,科学家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社会人,和任何职业者一样,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当然要受到相应的社会的、伦理的约束。这种意义上的科研伦理,只是对科学家的追究, ……
“两种文化”:科学与文学还是科学与人文?——刘兵讲座感想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
图灵机的机要
Home 随笔 科学 图灵机的机要
科学
图灵机的机要
2010年9月20日 计算机, 逻辑
《科学是什么》的第二个讲座是姚期智来讲图灵的生平。在课前,我作为助教与他的女秘书的打交道就留下了非常糟糕的印象,没想到讲座本身也是令人失望的。在讲座后我已写过一些感想,先贴在下面:
坦白说,今天姚老师的讲座是令人失望的。对图灵的介绍太水,对于图灵的巨大贡献到底是什么也几乎没有介绍。只是说设计出“图灵机”,图灵机是通用计算机,就是现代的电脑。但究竟图灵机是个什么玩意儿也没介绍。即便就图灵的生平介绍而言,也远远比不上杨振宁先生介绍自己的生平时那样有血有肉的感觉。我个人表示不满。
就这样程度的科普介绍而言,大家不如去看百度百科。百度百科的图灵词条写得比较丰富。中文维基上这个词条比较单薄,英文词条当然丰富得多。不过无论如何,这门课的讲座不应该局限于百度百科的程度。
无论讲座本身如何,讨论课是这门课更重要的环节。主讲的同学如果愿意,可以对讲座的欠缺加以弥补。其他同学也建议去看看我所选用的阅读材料,那本书至少把图灵机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讲清楚了。只有理解图灵机究竟是什么玩意儿,我们才可能理解图灵的天才之处究竟在哪里,也能够体会科学的发展与思想史,与数学、逻辑、哲学、工程技术等等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门课的宗旨是让同学们思考和体会“科学是什么”。而对于此,决不是靠罗列一些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讲一讲科学家的生平琐事,这样就能体会的了。我可以知道某个科学家多么多么杰出,多么多么有贡献,但我如果对他究竟何以作出成就,究竟作出了什么样的成就一无所知,那么我还是对科学是什么一无所知。
相信之后的讲座会更加切近这门课的旨趣:不是要罗列科学成就和科学家贡献,也不是要普及科学知识。而是要通过不同角度所展示的科学活动的活生生的案例,让同学对科学的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获得切身的体会,从而进行自己的思考。当然,这也是讨论课的宗旨。不能讨论到最后大家说:哦,图灵很牛、贡献很大,就完了。我们始终要记得这门课程的主线索:“理解科学”。我们不仅要知道图灵很牛,而是要体会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图灵何以很牛;我们不仅要知道图灵贡献很大,知道现在的所有计算机都是图灵机,也要去思考图灵的贡献作为一项科学活动究竟突破在哪儿,它的影响放在科学史和文化史中究竟有何意义。甚至我们不妨去反思:图灵是不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或逻辑学家更恰当?)图灵机的构思是不是一项科学活动?(还是一项逻辑思辨活动或者一项工程技术发明?)我们之所以把图灵作为一位科学家来敬仰,之所以把图灵机作为一项科学突破,究竟是因为他的工作中蕴含的哪些东西?无论如何,我们要通过图灵的案例,去反思“科学”究竟是什么。要从讲座提供的案例中找到切入的视角,来进行自己的“反思”活动。而不是像听说书那样喔喔噢噢听过就完了。
讨论课后,我再补充说一些。
我的其中一节讨论课由于一开始只到了一个人,所以就临时并到井助教的班里去了,听完他们班的一个同学报告,发现后来陆陆续续又到了几个人,于是我们又回自己的教室讨论了。井助教班的主讲显然是一个信科的同学,当时和我穿着一样的Google版衫,不过他的报告并没有让我满意。他弥补了姚期智对图灵具体工作毫无介绍的缺陷,不过介绍得过于专业,以至于事先没有准备的同学恐怕听不懂,而事先下过功夫阅读我选取的阅读材料的同学又不必多听了。该同学讲了二十分钟迟迟不肯停下,的确这个主题很难用很短的时间讲清楚,但这恰恰就意味着选这样的主题是不恰当的。
姚期智的讲座和那位同学的主讲代表着两种极端,一是过分肤浅,停留于外部的百科介绍而丝毫不涉及科学内容;二是过分卖弄专业,而不考虑讨论的环境。
那么,就图灵的主题,作仅限十分钟的报告,究竟可能如何着手呢?其实也不难,关键在于,要把握好自己究竟想讲什么。那位主讲同学虽然看起来是在极力表现自己,但其实他并不是以一个个性的参与者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只是在表现自己的知识——无非是被灌输的照本宣科的东西(参见我前一篇日志)。他试图讲解图灵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图灵机如何解决希尔伯特和哥德尔的相关问题,但讲解的内容与教科书或科普材料上的流程并没有多少不同。他所要竭力“表现”的,只是自己对于这些教科书式的知识的“完整”的(参见我前一篇日志)掌握。所以他才控制不了时间,因为他没有去设法筛剪,没有去努力让报告带上自己的烙印。如果主讲者能够抛掉对教条知识的执着,而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从而选取自己关心的焦点来报告,那么报告就可能既轻松而又富有趣味。
让我自己来讲的话,我不会讲那么多运作机制和程序示例,更不会讲太多不完备性理论和停机问题之类。我首先会最简单地勾勒一下图灵在思想史中的位置——在希尔伯特和哥德尔之后,在解决可判定性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图灵机的方法以至于现代的通用电子计算机成为了这个数学活动的副产品。随后,我只需要强调一下图灵机的“机要”,或者说“窍门”就够了。当然,主讲报告还是要建立在同学至少翻阅过指定的阅读材料的前提下才能够被恰当地理解。
图灵机的窍门在哪里?为什么图灵机是“通用计算机”?为什么图灵机导致了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其实各种或百科或专业的介绍里都没有点明这几点。我一言以蔽之,就是“编码”。“编码”的思想早在布尔到哥德尔的工作中就已经逐步奠立了,图灵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方法。图灵机的窍门在于,在他那里,不仅被计算的数据是抽象的、形式化的和数字化的,而“计算”本身也被抽象化、形式化和数字化了。也就是说,“计算”之被编码是一个窍门。在以往的计算器中,作为计算工具的硬件与输入和输出的数据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前者是一些实物,是硬件,后者则是抽象的数字。而在图灵机里,硬件和数据的界线被打破了。通过对计算过程的编码处理,使得不同的计算方式不再是对应于某些具体的机械结构的不同,而是对应于程序编码的不同。而作为计算工具的“程序”同时也是抽象的数码,这些数码又可以成为被计算的数据——当冯诺依曼在第二台电子计算机上加入了“内存”式,图灵机的威力真正被实现了:我们通过输入一个程序实行一项计算,而计算所输出的结果同时也可以作为新的程序来执行新的计算,我们可以用程序来读取程序和编写程序,换言之我们可以在一个“计算器”中输入一个“计算器”而得到一个新“计算器”,这是以往的硬件与数据分离的计算器所不能想象的事情。于是图灵机不仅成为了“通用”的计算器(它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机械结构,而是改换一套数据,就可以执行不同的计算任务),而且也成为了能够不断延伸扩展的计算器,因为我们能够用数据来计算数据,用“计算器”来编写“计算器”,于是我们现在的计算机能够有如此复杂多样的系统和应用程序。
和许多革命性的洞见一样,图灵的贡献也并不需要过高的学识和技巧。上次讲座的课间我听到饶毅老师在对某个同学说起爱因斯坦的革命理论也并没有用多么高深的数学来表达,甚至其关键性的洞见的表述也就是运用到“小学数学”的程度。中国有许多善于学习的同学,四大力学学得无比夯实,数学技巧的高超也总是让西方人瞠目,但是光凭这些并不能产生真正创造性洞见。那么,创造性的洞见如何而来?虽然说创造是无法预见的,不过孕育创造力的土壤却还是可以去探问的。如果以图灵为案例来说,我们可以去追问他创造性洞见的来源——除了巧合之外,还有没有哪些值得谈论的机缘呢?思想史的准备和个人的性格因素等等,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可以挖掘呢?也许并没有某一种确定的“科学方法”,但总是有一些典型的科学风格可以去描摹。
2010年9月20日
说说《科学是什么》之开课仁者无敌,一些联想
2 Comments
Pingback: 网络时代的写作——浅谈电子媒介的意向结构 « [我想]
Pingback: 随轩 » 网络时代的写作——浅谈电子媒介的意向结构
空间与几何学——王老师讲座的思考问题和讨论建议
Home 随笔 科学 空间与几何学——王老师讲座的思考问题和讨论建议
科学
空间与几何学——王老师讲座的思考问题和讨论建议
2010年10月13日 庞加莱, 空间
http://hps.phil.pku.edu.cn/bbs…
虽然这次王老师的讲座内容比较跳跃,不过这次布置的阅读材料是比较可读的,如果事先阅读了材料,听王老师的讲座就可以起到互相辅助理解的作用。希望大家务必阅读相应材料,至少必须阅读《科学与假设》的第二编。明天的讨论课,主讲同学和助教们应该更多地围绕材料来讨论,而不要发散太远。
笼统地归结起来,这次的讲座和阅读材料涉及的问题,就是:1、空间是什么?2、几何学是什么?
”空间“是实在的吗?实在的空间是弯曲的还是平直的?弯曲和平直是什么意思?我们能经验到非欧的空间吗?经验与几何学和物理学有怎样的关系?
庞加莱在《科学与假设》英译本序言中说道:”分析这个[空间]概念并没有为我们所不知道的什么幽灵而牺牲实在。几何学的语言毕竟只是一种语言。空间仅仅是我们所相信的事物的名词。这个词的起源何在,其他词的渊源又在何处?它们隐匿着什么东西?询问这个问题是可以允许的,相反地,禁止询问则会受到词的愚弄;这必然会崇拜形而上学偶像,就像原始人跪倒在木头雕像的面前,而不敢看其内部有什么一样。“
牛顿的”绝对时空“就曾经是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偶像“,庞加莱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从对这个偶像的质询开始的。相对论之所以称作相对论,从庞加莱对空间概念的分析中就可以窥见端倪了。
但我们不必把话题引向相对论的考究中去,更不必要了解物理学上更多的技术细节。我们就在王老师讲座和阅读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的范围内进行理解就可以了。王老师本人其实就留下了一个现成的问题:王老师宣称他要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科学家乐于接受空间弯曲而拒绝接受平直?这也是庞加莱回答的问题之一。庞加莱的答案就是”约定“。空间的弯曲还是平直既不是一个先验判断,也不是一个经验事实,从逻辑上也无法确定哪一套几何学是更正确的,而从经验上无法分辨空间究竟是什么。所以说”空间“这个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庞加莱说这个概念是人们的”约定“。通过对空间的分析,庞加莱与康德的先验论划出了界限,诠释了自己的被称作”约定主义“的哲学主张。
几何学与人类的经验有何关系?庞加莱一方面说,”假如在自然界没有固体,那么便不会有几何学“,但另一方面,几何学并不会与任何经验相矛盾。庞加莱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庞加莱的主张?类似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思考和讨论。
至于手性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讲得不多,也没有相应的阅读材料,所以讨论课上不鼓励过多牵涉。仍然推荐阅读《右手,左手》,是很有趣的书。
手性问题也与空间问题有关。”左“、”右“是一对独特的概念,一方面它们似乎是某种绝对的区分,例如你可以把一只”向上“的瓶子翻一面就变成”向下“的,”前面“的转个身就可以变成”后面“,但一个”左旋“的东西无论如何是无法被变成”右旋“的,甚至有时候连拓扑变换都不行。显然在三维空间中一个左手性的三叶结和一个右手性的三叶结是不同的两种东西。然而另一方面,左与右又是完全相对的。想像一下,那个左手性的三叶结和那个绝对与之不同的右手性的三叶结之间,究竟区别何在呢?事实上,它们只有相对而言才谈得上区别。如果不是相对于右,”左“就毫无意义。当然,我们可以用右手螺旋法则之类的方式来定义三叶结的手性,但是这假定了我们预先已经知道了”右“手是什么意思。
按照《右手,左手》的提示,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设想我们正在和一个遥远的外星文明通信,我们无法碰面,无法举起左手来示意左的方向,我们只能靠文字(数码)的信息交流。也许我们首先可以通过数码来交流数论的知识,通过成功的猜测和破译,也许我们能够交流许多信息,甚至能够找到谈论三叶结的办法。然而却没有任何办法确保我们指的是同一个三叶结。即便我们知道这两种手性的三叶结即便在数百光年之外仍然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我们始终不会弄混它们,但是却根本无法”分辨“它们。
康德曾经用左与右的特性来支持绝对空间的存在,但他后来则把这种绝对空间归结为人的先天认识形式,而庞加莱则归结为人们的约定。
[法]彭加勒:《最后的沉思》 [法]彭加勒:《最后的沉思》,李醒民译,范岱年校,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 彭加勒是如此伟大的乃至传奇式的人物!彭加勒被公认为堪与高斯媲美的“最后一位数学全才”,事实上,将“数学”二字拿走也毫不过分。“彭加勒在数学的四个主要部门——算术、代数、几何、解析中的成就都是开创性的,尤其对函数论、代数几何学、数论、带数学、微分方程、代数拓不学等分支都有卓越贡献。”(第ii页)“在天文学方面,彭加勒的主要 ……
仁者无敌,一些联想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王一方讲座感想
如何理解“证明”是“数学基础”的核心概念
Home 随笔 科学 如何理解“证明”是“数学基础”的核心概念
科学
如何理解“证明”是“数学基础”的核心概念
2010年7月2日 公理, 数学, 证明, 逻辑
首先需要注意,“证明”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而相比之下,“数学基础”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自古希腊起,“证明”就是西方数学传统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而“数学基础”这一论题或学科分支主要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才兴起的。
“证明”的要求使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不同于算术和测地学,数学追求的不仅仅是得出一个有效的结果,更在于严密推演论证的过程。但即便是在西方传统之内,对于数学证明的理解也绝非一成不变。而之所以说“证明”是“数学基础”的核心概念,正是因为整个数学基础问题的争论恰恰是基于某些对于“证明”的理解而开展起来的。
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追求证明的数学源远流长,而为什么“数学基础”或者“元数学”之类的论题直到20世纪才如此突显出来? 这正是因为“证明”概念本身的发展,也就是对数学本性的理解的变化,才使得数学基础问题摆上台面。
我们现代人会把数学证明理解为“一个类似于建筑结构的概念。它把数学知识区分为基础和大厦。其特征可以简单的表述如下:数学命题应分为两组,一组需要其它命题的证明,称之为定理;一组可以证明其它命题而它们本身却不需要任何证明,称之为公理。公理是整个数学知识的基础,定理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但这只是对数学证明的一种特定的理解,如果说这种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主流,那么我们如何想象“数学基础”问题以及公理化运动直到十九、二十世纪才突然兴盛起来?
尽管“公理”的概念早在柏拉图的时代就已经树立起来,而在《几何原本》中得到了极致的表达。然而,一方面,欧式几何并不是古典数学的全部,另一方面,欧几里得的公理也未必就被理解为整个几何学的“基础”。在定理和公设之前至少还有一长串的定义,这些定义提供了对数学概念的直观理解。在现代人看来,这些定义完全是多余的,对概念意义的“定义”也是通过公理来表达的,但欧几里得显然并不认为定义是不必要的。在古希腊人眼里,数学恐怕首先还是奠基于人类的直观概念之上的,是以解释性的定义,而不是以公理为起点的。
由于现代人把数学知识看作是“命题”的集合,而“证明”被看作是在命题与命题之间加以联结的东西,因此“证明”当然就成了“数学基础”的核心概念。然而数学知识总是被理解为“命题”的集合吗?当我们想到“数学包括哪些内容”时,我们只是想到了一条一条的定理吗?不是的。我们首先会想到诸如“代数”、“三角函数”、“解析法”、“微积分”、“群论”等等。这些数学的“内容”首先并不是呈现为命题或定理,而是呈现为特殊的“方法”。数学的内容首先是作为各种各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出现的,只是在具体运用和发展某种方法时,再涉及到命题与逻辑推演的问题。数学的进步也首先表现为方法的拓展,例如使用未知数来建立等式,使用代数来处理几何,用穷竭法来求面积等等,数学家们的重大功绩在于新方法的发明,在于新思路、新视角的开启,而一条一条定理的证明是在特定方法和思维已然开启的前提下才成为可能,至于对整个定理系统的公理化,则是最为滞后的事情,直到这一门方法臻于成熟,以至于足以固定于教科书之后,才可能逐渐完善其公理体系——《几何原本》也正是这样一本教科书,只是在整个领域基本成型和已然完善的情况下,才最后树立其公理体系。正如M·克莱因所言:“自然,数学的前进主要是由那些具有超常直觉的人们推动的,而不是由那些长于做出严格证明的人们。”从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说公理是数学的基础,那么不得不承认整栋数学大厦是倒着盖的。
许多现代人轻视数学作为创造性方法的面相,而只注意其严密论证的一面,把作为命题与命题之间进行粘结的演绎或证明看作是数学工作的全部内容,因此,“公理”便获得了“数学基础”的名义。对“公理”的要求古已有之,然而把公理视作数学基础来要求,则是源于现代人对“证明”的特殊的偏执。
把数学知识比作大厦本身也是不恰当的。这似乎是把数学知识看作是静止的,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这当然是一种柏拉图主义的知识论。然而即便是按照柏拉图主义的思路,把真理看作是理念世界中的一栋永恒不变的牢固大厦,但人类的知识仍然是发展着的。按照柏拉图看来,真理并不是证明出来的,而是固定于理念世界之中的只能通过心灵之眼直观东西,而“证明”是一种下降的过程。再极端的柏拉图主义者,也不至于把现实世界中人类的数学知识视作静止不变的东西。那么人类的数学知识是如何生长变化的呢?是像一座大厦那样,在固定的基础上不断向上搭建吗?显然不是。F·克莱因说得好:“事实上,数学已经长得像颗大树,但它不是从最细的根部开始生长的,也不是只向上生长的,相反,在枝、叶扩展的同时,它的根向下扎得越来越深……。那么,我们就能看出,数学中的基础是没有最终结局的,从另一方面讲,也没有一个最初的起点。”
即便把整个数学比作一座大厦,我们也不能仅仅关心它的形式架构,如果说公理体系是数学大厦的形式因,那么它的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也同样重要。公理体系的搭建依赖于逻辑,“证明”要使用逻辑,但并不是数学依赖于逻辑,否则就像维特根斯坦讽刺的那样:“人们几乎要说,做家具就在于粘胶。”正如M·克莱因所说,“是逻辑依赖于数学,而不是数学依赖于逻辑。”他承认,数学的严密化的结果是:“没有哪一条算术的,或代数的,或几何的定理被改变了,而分析中的定理也只是按要求更加小心地陈述罢了。实际上,这些新的公理结构和严密所作的一切,本质上都是数学家们过去就已经知道了的。确实,与其说这些公理能推断出什么定理,倒不如说它们只能承认那些现成的定理,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数学发展不是依靠在逻辑上,而是依靠在正确的直觉上。正如阿达马指出的,严密化仅仅是批准直觉的战利品,或者像外尔所说,逻辑是数学家保持其思想健康和强壮的卫生学。”
外尔等直觉主义数学家将逻辑比作“卫生手段”是相当贴切的。直觉主义从不否认逻辑的重要意义,然而,好比说:直觉是数学的血液——它提供能量和动力;而感官和经验是数学的食粮,数学家们从自然中、从经验中汲取养分;而逻辑则是“卫生手段”、增强体质和防病治病的保健品和药品,帮助数学趋于稳定、成熟和完善。以这样的比喻来看,各要素间的地位关系就一目了然了,直觉使数学获得生命,经验使数学成长,而逻辑则使数学强壮。但忘记了甚至抛弃了血液和食粮,光靠药品,非但不能保持强壮,连生命都无法维持。
直觉主义者对于“证明”的地位有着最为清醒的认识。他们一方面最“重视”证明,甚至可以说直觉主义的逻辑体系无非就是用“可证明性”替换了柏拉图主义的“真值”的地位。同时他们也最不重视证明,在他们看来,再严密的形式系统也无非是一种“语言”,语言之所以有意义是在于通过它能够传达和交流思想,而不是在于形成一部严密的语法词典。海廷说道:“直觉主义数学家建议把数学工作作为他的智力的一种自然功能,作为思想的一种自由的有生气的活动。在他看来,数学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他运用语言,不论是自然的或形式化的,只是为了交流思想,也就是使别人或自己能懂得他自己的数学想法。这个语言伴随物不是数学的代表,更不是数学本身。”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数学基础”这一提法,也就是说,把证明所基于的公理系统的设立问题视作整个数学的“基础”,这种视角本身是误导性的。证明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公理化也是数学发展的要求,但并不是唯一的事情。
见冀老师讲义
[美]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李宏魁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23页
[美]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李宏魁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25页
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七卷 论数学的基础,徐友渔涂纪亮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V§24)。
[美]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李宏魁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
[美]莫里斯·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四册),邓东皐张恭庆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阿伦特•海廷:数学的直觉主义基础:见[美]保罗•贝纳塞拉夫希拉里•普特南编:《数学哲学》,朱水林应制夷凌康源张玉纲译,陈以鸿王善平校,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0页
最新评论
叶子球
2 July 2010 09:26:24 匿名 10.8.0.2
现在数学教学偏重于一堆定理的证明,忽视了数学方法的培养
季札
3 July 2010 20:53:26
刚买了《数学:确定性的丧失》,还没开始看。。古今数学思想没看完。太懒了啊
“证明”与数学精神 之前的作业写到“证明”与“数学基础”,由于是命题作答,写得不太如意,现在想起来补充几句。 我以前就一直推崇“证明”的概念,作为数学之为数学的根本精神,或者说,“证明”是“数学精神”的核心。“证明”的要求使得数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学和测地学等技术区别开来,代表着自由、理性和超功利的态度,对于“证明”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但是这种强调并不意味着变成对证明的形式的过分偏执(逻辑主义、形式主义),事 ……
数学、教育与机械 今天讨论课听东林师兄报告,感觉甚妙,我以前的一些零星的想法更加明朗起来。 东林师兄讲的是古希腊几何学的“作图”概念,他提到,古希腊人的几何作图不能以康德意义上的“构造”来理解,作图的意义并不是提供一种“存在论证明”。作图是出于教学传授的目的,“证明”的原意也是一种展示,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某物的过程。“几何作图、几何知识与phronesis(实践知识,即根据目的恰当地选取手段的知识)关联而不是与poi ……
混沌理论是否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物理学哲学作业)抄袭不止是“学术规范”问题——兼谈相对的合法性
“证明”与数学精神
Home 随笔 科学 “证明”与数学精神
科学
“证明”与数学精神
2010年7月18日 数学, 证明
之前的作业写到“证明”与“数学基础”,由于是命题作答,写得不太如意,现在想起来补充几句。
我以前就一直推崇“证明”的概念,作为数学之为数学的根本精神,或者说,“证明”是“数学精神”的核心。“证明”的要求使得数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学和测地学等技术区别开来,代表着自由、理性和超功利的态度,对于“证明”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但是这种强调并不意味着变成对证明的形式的过分偏执(逻辑主义、形式主义),事实上,与其说逻辑主义重视证明,倒不如说他们实质上恰恰是忽视了“证明”。他们把“证明”看作是一条条命题之间的形式推演过程,看作是命题与命题之间的串联关系,但这错失了“证明”首先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事实。
单就一个严格的证明过程来看,它确实就像是一架机械那样,命题与命题之间勾连咬合,从输入到输出运转起来精确有序,输入的公理和前提条件经过一道一道的机械的严密操作最终给出了待证的命题。但问题是,在这里头,什么是“证明”?
当我们把证明一词变成名词形式时,我们说“给出一个证明”,于是我们就容易前述的那架(输入公理前提而输出待证命题)机器本身当作是“证明”,但是证明首先是一个动词,是一项活动,是指人如何去搭建那架机器的过程。
对于那架机器的运作而言,它首先开始于输入项,亦即最初的条件或公理。因此当我们把证明视作数学的核心,又把这样一台形式机器视作证明本身,那么自然就把公理视作整个数学的“基础”了。而直觉主义更加重视“证明”,但却不是指的那架作为证明的产物的机器,而是着眼于人进行证明这一活动
是人在做证明,而不是机器或上帝在做证明。当人们发现了证明普遍命题的方法之后,当然可以把证明机械化,使得在相应普遍性范围内的具体命题都可以机械地给出证明过程。但在根本意义上进行证明的当然还是人,就好比说课本后面的参考答案也能够提供证明,但进行这一证明的根本上来说还是答案的编写者。数学证明一旦做出,其输入到输出运转确实是机械的,然而这一机械运转本身却并不是数学的主要活动,数学的主要活动是创造性地找出制造这种机械的方法。
数学家就好比这样的一群机械师,他们关心的不是机械所要输出的东西,而是关注于机械的制作本身。
这种作为自由的艺术的数学传统源于古希腊,但却不一定是柏拉图主义的传统。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是某种对数学的偏执理解,和逻辑主义将命题串联的形式机器看作证明本身类似,柏拉图主义也是把数学看作是脱离人的活动的一种自在之物。这当然是一种数学观,是一种形而上学信念,但却是未必是数学精神的唯一表达方式。
数学证明的传统明显要早于柏拉图,而且在柏拉图之后似乎仍是独立发展的。在柏拉图之前,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尺规作图的传统——尺规作图所蕴含的理性、严格性、超功利等特征都是数学精神的标志,然而它仍然强调着“做”的概念,追求一种“做出”的“方法”,而不是寻求对现成的真理的“发现”。
证明是人做的,上帝不需要证明。即便在柏拉图那里,证明的数学只是一条“下降之路”,而不是一条真理之路。对数学的操练只是有助于帮助人们去领会理念世界,而真正的真理并不是证明出来的结果,而是只有通过超脱肉体的灵魂之眼才能够直观到的。而现代的柏拉图主义者比柏拉图更进一步,把这种超验直观的维度也取消了,于是仿佛“真理”就是作为证明的输出物而呈现的,而证明的过程也只是有待发现罢了。
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数学观,我并不是说柏拉图主义的数学观就是偏离数学精神的,只是说它在某处偏执地理解罢了,直觉主义又何尝没有偏执呢?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未必只有那一种理解才是对数学精神的表达,对公理化、逻辑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数学观的反叛,并不代表对自由、严格、超功利的数学精神的反叛。
2010年7月18日
如何理解“证明”是“数学基础”的核心概念 首先需要注意,“证明”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而相比之下,“数学基础”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自古希腊起,“证明”就是西方数学传统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而“数学基础”这一论题或学科分支主要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才兴起的。 “证明”的要求使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不同于算术和测地学,数学追求的不仅仅是得出一个有效的结果,更在于严密推演论证的过程。但即便是在西方传统之内,对于数学证明的理解也绝非一成不变。而之所以说“ ……
数学、教育与机械 今天讨论课听东林师兄报告,感觉甚妙,我以前的一些零星的想法更加明朗起来。 东林师兄讲的是古希腊几何学的“作图”概念,他提到,古希腊人的几何作图不能以康德意义上的“构造”来理解,作图的意义并不是提供一种“存在论证明”。作图是出于教学传授的目的,“证明”的原意也是一种展示,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某物的过程。“几何作图、几何知识与phronesis(实践知识,即根据目的恰当地选取手段的知识)关联而不是与poi ……
抄袭不止是“学术规范”问题——兼谈相对的合法性媒介存在论论纲
辉格史的合理性与反辉格的可能性
Home 随笔 历史 辉格史的合理性与反辉格的可能性
历史, 科学
辉格史的合理性与反辉格的可能性
2013年9月18日 不朽, 科学史, 编史, 辉格史, 阿伦特
第一周吴门讨论班是新锐小师弟刘任翔同学自告奋勇讲“反辉格编史学的贫困”,当时课堂上有许多讨论,我还上台画了个图,不过后来我就一直在写庐山游记和准备自己的讨论班报告,没来得及写点啥,但这个主题挺重要的,现在抽空补写一些想法。
从刘任翔文章的标题就看得出小师弟霸气十足,当然这标题也成为其文章的最大漏洞,就文章实际想要表达的一些历史观来说问题不大,但把矛头指向“反辉格史”并不恰当。
当然,科学史界的确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几乎每一位科学史家都会一上来就不假思索地“反辉格”,但对于究竟什么叫辉格史什么叫反辉格史缺乏足够的反思。因此,也有人开始反省这一口号式的“反辉格”,认为辉格史可能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刘任翔,记得很早之前在KKBBS上就和孟强争论过这一话题。
他们把“反辉格”的主张理解为某种“客观主义”的主张,也就是要求历史学家放弃自己的偏见,回到历史原本语境下去整理历史。但一个简单的反驳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观察渗透理论”,历史学家的主观视角是无法、也不应当摆脱掉的。
好了,“反辉格”的主张这样就被反驳掉了吗?这似乎有点太过轻松,反辉格几乎成了不可能成立的任务。但事实上,反辉格要求的只是悬置“结论”,而不是超脱“视角”。反辉格从来没有要求“客观主义”。
每一个史学家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总要找到自己的入手点、聚焦点,找到自己梳理删选材料的一套方式,这就是所谓“编史”。无论是辉格式还是反辉格的,既然称作“编史学”,就必定是带有主观视角的,即出于自己的立场,总是在使用当代的编史学,去对历史材料进行甄选和梳理的。
那么反辉格究竟反的是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我认为现在许多人提反辉格时把问题复杂化了,事实上“辉格史”的问题非常低级——恰恰是“辉格史”,意味着“编史学”尚未自觉的情况下的“科学家编史”。
之所以科学史家们都乐意强调“反辉格”,其实是一种独立性的宣扬:科学史家有作为科学史家的编史学,有独立的视角去衡量历史,而不再以当代科学家的尺度为准。
所谓辉格史实质就是“科学家的科学史”,也就是说,科学家并不是同时作为历史学家,而是作为科学家,去编纂所谓“历史”,而这种“历史”往往不是历史学的一部分,而是科学的一部分,典型的形态是科学教科书中的绪论部分,以及讲述每一个科学定律时为了生动和丰富起见而加入的一些古代科学家的伟大事迹。
严格上说,辉格史编的根本不是历史,而是现成的科学结论,科学家们按照现今科学结论最初产生的年代整理了它们,而根本就没有真正试图进入历史,更没有自觉地采取某种编史学纲领。
而反辉格的意识标志着科学史编史学的觉醒:科学史并不是为了现今的科学结论服务的,而是要回归历史,去挖掘其它的可能性。
反辉格强调要回归历史语境,设法站到当时的人的立场下看问题,这指的是一种起码的同情的理解,而不是说要抛弃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固守自己的视野而不懂得同情的理解的典型例子是“何不食肉糜”——在我这个生活环境下,饿了,没饭吃,那就吃肉糜呗,但这个结论放到别的生活环境下就成了笑话。早期的科学家的科学史就会有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古代科学家怎么没想到这个怎么理解那个,经常就是犯了“何不食肉糜”的错误。库恩提到的,最初读亚里士多德,感觉他不可理喻,这就是没有从辉格史切换出来的表现。在以当代科学成就为标准的辉格史叙述中,亚里士多德的贡献恐怕都不如黄道婆,这就是为什么“辉格史”非反不可。
反辉格要求悬搁自己现成的价值判断,要害在于不以当代的结局作为衡量历史的标准,而不是说完全放弃主观好恶。当时我提到,在反辉格的编史中,历史学家带着的是自己的“兴趣”而非“价值”,这似乎说得还不太准确,因为兴趣往往蕴含价值,价值也往往决定兴趣——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我更感兴趣的。但关键在于,反辉格对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是有所自觉有所反省的,而对于自己的“兴趣”才是“听任”。而辉格史持有现成的、不经反省的价值标准,并听任它而不加审查。
总而言之,我认为“辉格史”事实上是一个非常低级层面的问题,一旦科学史有了“编史学”的自觉,有了科学史家治史的独立性,就基本算是脱离了辉格史问题了。羽翼丰满的科学史学界已经不再需要纠缠于是否辉格史的问题,而是应该放开手脚构建各门各派的编史学去了。
不过,在完全打倒辉格史之前,我却要在某一个角度为辉格史的存在做些辩护。
辉格史的字面意思指的是辉格党人的历史,英国的辉格党人撰写自家的党史,把整个历史描绘成自己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敌人克服困难获得最终胜利的历史。我们更熟悉的某党党史也是非常典型的这种写法。这种写史方式有很强的宗教渊源,几乎是“教派史”的一般写法。辉格式科学史也被描述为科学如何战胜敌人(宗教)、克服困难(愚昧)获得最终胜利的历史。而反辉格,其实就是要求治史者的独立性——应该由一个非辉格党人,或者至少必须悬置自己的党派狂热,才能来编辉格党的历史。
但辉格党人自己编辉格党史是完全无意义或者应当被禁止的吗?当然也并非如此,这种由信念指导的,包含先辈们丰功伟绩的党史,对于辉格党人来说始终是某种重要的乃至神圣的东西。如果说信奉某一宗派并不是错误的事情,那么辉格史当然也不错。
除了与新教教派史相似之外,辉格史更可以看作一个更古老传统的延续,那就是“英雄史诗”。辉格式的科学史并不旨在揭示历史的可能性或满足任何哲学的、思想的诉求,而是在于为自己心目中的伟大事业树立纪念碑。我们说辉格史其实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反历史的,静态的,只是给予当下现成的东西贴上了其发现者和年代标签而已。但这个静态的标签恰恰就是一个不朽的“纪念碑”。古希腊人不厌其烦地把每届奥运会的冠军铭记下来,这一长串人名清单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可能性的洞见和哲学的空间呢?没有,什么都提供不了。但这一枯燥的清单却自有其神圣的价值,这个价值恰好就在于跳出历史、超越时间,伟人们通过“铭记”而成就“不朽”。科学家们也是这样,他们努力追求得享的最高荣耀莫过于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科学定律、常数,当那些历史性的姓名被铭刻在这些现成的、仿佛静止固定的定律、常数之上时,这位科学家的“功业”就得到了最高的礼赞,成为不朽的传奇。这也就是阿伦特所谓“积极生活”的最高追求,正是因为科学家们仍然热心于辉格式的科学史,才证明了科学活动始终没有完全成为“沉思生活”,而始终保留着“积极生活”的维度。
再谈“自然史”(博物学)作为一种编史纲领 以前写过“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提了一下这一想法,注意到我所谓的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虽然与刘华杰老师的“博物学编史纲领”只是译名上的不同(我主张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而不是通常的“博物学”),但是我对于这种编史方法的构想与刘老师的有 ……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科学通史讲稿(导论) 课程安排 2015年春季学期,周三晚18:00-19:40,生四教室已换到教八306上课。 上课要求:不需要背记,不需要计算,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没有特定要求,只要求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 考核要求: 课堂出勤及讨论表现:20%;(基本白送,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有加分) 读书报告:30%;(在推荐的阅读书目中自选,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喜欢的相关书籍,选到好书加分,烂书扣分。) ……
过时的智慧 (《科学通史十五讲》自序) 我即将把我的科学通史课讲稿整理出版,原定书名就叫《科学通史十五讲》,但编辑建议换一个更加抓人眼球的主标题,我搜索枯肠,想了这么一个词:“过时的智慧”。下面是我对这一题目的说明,或者可以用作序言或导论中的第一节。当然这个题目没有最后确定,随时欢迎各位师友赐名~ 理直气壮地研究过时之物 当我们说某件事情“已成为历史”的时候,意思往往是,它已经“过时”了。 今天的一个物理学家不必去引用牛顿 ……
从神坛到论坛——科学史的实践意义(《现代科学史》书评)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1年04期,是去年的书评,不过当时忘了转载。既然杂志允许我在自家博客转载我的文章,不如也贴出来吧。 制造科学——超纲的书名 中文出版界引入国外学术著作时,经常有修改标题的习惯。比如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现代科学简史:从蒸汽机到䴙䴘求偶》,原名“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
媒介的革命史关于通选课小班讨论课助教的想法
关于外星人作为现代迷信的讨论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外星人作为现代迷信的讨论
科学
关于外星人作为现代迷信的讨论
2013年3月31日 仪式, 外星人, 宗教, 科学, 讨论, 迷信
最近有网友在博客上留言讨论外星人问题(早前在江晓原报告吐嘈下面有一些讨论),由于他的留言放在了古雴是谁这一介绍页面底下,有点违和(一般随手的留言和提问不妨放到留言板下面),所以我决定另开一篇文章直接把评论移植过来~
虽然零零碎碎谈过一些了,但我一直想专门就外星人问题写一篇论文,这可以是一篇“科学与宗教”的论文(事实上我还欠苏老师一篇论文)。不过一方面一直没腾出功夫,另一方面这类参考资料不好找,不是因为太少了而是太过混杂。我感觉关于这个主题可以找人做个硕士论文,但其涉猎面横跨科幻、科学传播、科学与宗教和科技政策几大领域,还是比较难处理的。在我还没有得闲来关注此话题之前,也只能满足于这样随口谈谈了吧~
同一片星空——康德的科学观与宗教观 同一片星空——康德的科学观与宗教观:缘起 星定 发表于 26 December 2005 14:48:15 缘起… 1 我不得不悬置知识… 1 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5 思辨理性的界限… 5 信仰的根据… 7 必须假定一个上帝… 8 教会的意义… 9 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
科学——从宗教的视角看 人类源自动物,甚至可以说,人类就是一种动物。 当然,人类并不止是一种动物,人类有其独特的长处,其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是动物所不能比拟的,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是人类的特色。把人类仅仅视作一种动物,确实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以看动物的视角来看人类,考察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处,显然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有助于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本性,以更宽容的心态来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者 ……
用宗教为科学辩护。 在刘老师博客上的回复: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3xscomment 对我而言科学的客观性和可信性是一定会去维护的,一个极天真的维护理由是:如果科学不可信、不客观,那么什么更可信、更客观呢,如果说世界上有可信的东西,那科学一定是最好的对象之一,除非是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靠的,彻底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都是驳不倒的。我愿意以类似于康 ……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基督教创世论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摘要:基督教的创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梳理科学与宗教历史关系的重要线索。弗斯特“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一文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思路,强调上帝的自由意志与现代科学的经验性研究趋势之间的关联,但论证细节有待推敲。关键在于厘清基督教创世论的一般要点以及这些要点与现代科学诸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创世论教义的要点,至少包含四个方面:1、神与受造物之间有明显的界限;2、创造意味着神的权柄 ……
秋后算账与论鞋人类离心主义还是谦卑的唯我论——关于海德格尔是否主体性哲学的讨论
9 Comments
xzack10年 ago
你好,
去年和您讨论过外星人的话题,不知道还记得不,:),与你的讨论对我很有启发。
您的网站上的文章都很有意思,我也很喜欢思考一些科学哲学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又有空闲了,就又思考关于外星生命问题,还想和您再讨论一下。
首先,外星生命以及高等智慧生命存在的概率有多大,我想知道您的具体看法,因为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差别太大了,有的人说很高,宇宙中遍地都是外星人,还有人说,人实在是太unique了,宇宙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高等智慧生命。
其次,现在谈论外星人究竟有没有意义,上次您说过外星人只是一种科学的迷信,类似于上帝和神,但是假如外星生命是普遍存在的,或者如有些科学家所说人类能在几十年内发现外星智慧生命,那是不是我们就必须面对怎样处理外星人的问题了。
最后,谢谢您的回答。
REPLY
古雴10年 ago
我的猜测是,外星人是有的,但由于光速壁垒难以超越,能够与地球进行接触的外星人几乎不太可能有。
即便说外星人有可能普遍存在,我的态度仍然可以参照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是不是绝然否认鬼神的存在呢?并非如此,他对鬼神持一个悬置的态度,在祭祀场合甚至还会以尊崇的态度按照仿佛鬼神存在的样子去行事,但一般情况下,人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并不需要去针对那些超验的东西过多纠结。
REPLY
xzack10年 ago
光速壁垒并不是绝对的,博士有没有听过曲速驱动,英文叫‘warp drive’,是可以远远超过光速的星际旅行方式,当然是完全符合相对论的。
鬼神可以说是超验的,外星人真的很难说是不是超验的,很多物理学家都还是蛮相信的,呵呵。
不过总的来说博士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谢谢博士。
REPLY
古雴10年 ago
与其叫我博士不如叫我博主~
warp啊虫洞啊什么的当然是一种理想上的可能——甚至还不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而只是想象中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而不与现有理论相冲突,但这个东西是不是真能在科学上设计出一种方法并且在技术上完成它,我持怀疑态度。现代科技的强盛让人有一种膨胀的自信,认为只要是可能的东西科技最终一定能实现它,但我并不是那么乐观。
如果外星人并非超验,鬼神也同样如此,很多人都还是蛮相信的,甚至包括许多西方的物理学家今天也还信神。在相信的人那里当然如何面对外星人和如何迎接天使是类似的事情,即便是现代科学也并没有否决天使存在的可能性,或者天使就是外星人,天堂和地狱就在超维度的空间中,这些设想也不与相对论相矛盾。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想象中的可能性,健康的正常的心灵一定会去想象某些超验的事物,但不必让它们来左右现实的判断,除非是那些笃信者的群体带着某种狂热心态去投入,如果是这样,信外星人的人准备迎接外星人的行为,和信鬼神的人准备迎接鬼神降临的行为,应当被等量齐观,它们同样理性或同样非理性。
xzack10年 ago
还是叫博士好了,博主感觉很奇怪。。。
博士说的很有道理啊,可是我自己有时想起来“费米悖论”一类的事情就感觉很头大,呵呵。关于外星人的有可能的到来有点恐惧,也有点兴奋。
谢谢博士,我现在在上交读研一,有时间来这里玩啊。
xzack10年 ago
想到了另外一点内容。从上个世纪以来为了发现外星人,国际天文学界花了很多时间,金钱建了许多射电望远镜,好像最近又有一个大型的射电望远镜在建了,也部分是为了探测外星人的信号,媒体也经常报道一些关于外星人的消息,给人的感觉是外星人很快就能被发现了,这和鬼神相比还是比较科学的,博士怎么看这种现象?
REPLY
古雴10年 ago
对啊,相信的人当然会觉得快发现了甚至已经发现了,就好像信鬼神的人也会感觉神快降临了或已经有人与鬼神沟通了。事实上现在世界上报告遇见外星人的地域基本上与全球化程度正相关,也就是越现代化越全球化的地方看见外星人也越多;相应地,你可以想到,据说遇见鬼神的地域与现代化程度负相关。所以说外星人是一种现代迷信,它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鬼神,成为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想象方式。同样一个不明真相的经验,在古人眼里是见鬼了,在现代人眼里可能就是外星人。这些经验通过谣言和媒体的传播都有很多,但还没有一则见鬼经历或外星人经过公开的可重复的科学研究报告出来,在科学性上外星人也并不比鬼优胜。可以有针对外星人进行的严肃的科学探索、娱乐活动或宗教仪式,也可以有针对鬼或通灵术的科学研究、娱乐和仪式。只是现在我们的主流文化对外星人更热衷一些。
REPLY
xzack10年 ago
谢谢博士,看完博士的话很有启发。
REPLY
井琪是个大面瓜10年 ago
令我回忆起大约两年之前,有一次我在讨论班上谈到外星人的看法,或许我近期写在博客上。
REPLY
照相与科学
Home 随笔 科学 照相与科学
科学
照相与科学
2013年3月23日 媒介, 实在, 技术, 现象学, 科学, 自然
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以前也使用过,不过没有专题地写出来。今天和张老师他们吃饭的时候又提了一次,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比较有说明力的,在这里专门讲一下。
这个比喻主要用来表达我们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如何理解科学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好比是照相术,提供世界的映像。
我们对着一张照片指认说:“这是张三”,这是不是张三呢?这的的确确就是张三,不是李四或王五。照片中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张三”的各种细节,甚至比肉眼看得到的细节更为精细,而且更具有客观性和可复制性——两个不同的人对张三的观感和描绘可能大不一样,但要他们拍出同样的照片则更容易得多。通过照相可以进行更定量的分析,比如这个人头和身体的比例关系等等。
科学也把世界呈现为一种图景,我们要问,科学的世界图景,无论说机械论的还是数学化的,这个图景究竟是不是世界的?的确是的,而且我们指着这个图景所谈论的东西,的确“就是”世界。甚至当我们问世界“是”什么的时候,也的确可以恰当地举起它的“相片”说:“喏,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好比你问我张三是谁,我可以拿出张三的照片指点给你看:张三“就在这里”。在这些情形中,并不是说有一个“照片中的张三”和“真实的张三”这两个张三再通过某种神秘的联系勾搭在一起,而是说在照片中的就“是”那个真实的张三。这也是我所谓媒介存在论的说法:存在(是)就是媒介,我们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来谈论事物之所“是”。
但问题是,这种媒介并不是唯一的或至高无上的方式,我们还有许多种途径去认识或谈论张三之所是。例如我可以讲一个故事,说:张三“正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张三。在这里的“是张三”并不比照片之“是张三”更“是”或更“不是”,如果说我们把某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认定为唯一的或根本的形式,从而忽略和否定其它丰富的形式,这就是危险的。我们反对科学主义,就是反对这种把某一种媒介过分太高的态度,而并不是否认科学本身。即便说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谈论张三,也并不意味着否定“张三确实在照片之中”。
世界确实在科学之中,被科学所把握的的确是真实的世界。当然,为什么我们能确信这一点,这是另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也类似于问我们为什么能确信这张照片就的确是张三的——照片可能是失真的、作伪的,可能是出错的或被人误认的,但首先我们的确相信照片可以是真实的,这些错误的情形才成为可能。科学可能失真或出错,但科学的确能够呈现世界,这一点是明白的。
不同的呈现形式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别,但在一些相对的维度上却有优劣之分。例如要在一群人中快速准确地辨认出某个人,拿着照片就比费劲用语言描述来得有效,当然在另一些情形下照片也可能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和偏见从而妨碍认识。科学也是如此,在某些维度下去衡量,比如从精确地控制事物的能力来看,科学的确可能是最有效、最可靠的,但这种优先地位并不是绝对的,在有些时候过分固执于科学所带来的成见也可能让人误入歧途。
除了照相、讲故事等媒介性的有没有一种最原始最本真的呈现方式呢?如果说有,那只能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打交道”。但这个打交道很难说是“一种”呈现方式,并不是说我用“肉眼”“直接地”看一眼就比通过相片来看更加“真实”,肉眼直接观看时也总是在相应的环境之内,其背景和语境影响着事物对肉眼的呈现,某些背景同样会误导肉眼的辨别。也就是说,“肉眼观看”同样是媒介性或者环境性的,同样是片面的,通过肉眼观看未必比相片更全面或更片面。所谓“日常生活”并不是指脱离一切技术或媒介的“直接”接触,而毋宁说是所有媒介的“总和”,“生活”本身就是丰富的,前天我听说张三的事迹,昨天我看过张三的照片,今天我在课堂上见到张三,明天我在饭桌旁见到张三,后天我和李四说起张三的故事……整个这些与张三打交道的经历都属于我的“生活”,因此“生活”并不是某“一种”媒介。如果说“日常生活”在现象学看来具有存在论上的优先性,这并不是说某一种特定的最原始的媒介最为优先,而是说诸媒介的媒介性本身优先于特殊媒介所呈现出的具体内容,在我们通过某个具体的媒介辨认某具体事物之前,我们对于此种可能的经验早已有了某种前理解,而这种前理解奠基于我们之前的生活经验。
另外,同样是就照相而言,仍然还有其多样性。同样的照相机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拍摄出不同形式的照片,有些突出前景,有些突出背景,有些突出色彩,有些突出轮廓。另外有诸如X光照相、红外照相等,所呈现的侧面也各有不同。这就好比不同的科学分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自然,有些分支把握得更为深入细微一些,但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某种绝对的高下之别。
从历时来看,照相技术本身也有其发展沿革,有的时候这种改进是可以脱离对世界的呈现而仅仅在照相技术内部发生的,例如把某些零件打磨得更精细,把某些机关设计得更精简等等。就好比数学和某些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它们可以只关注科学的内部结构,而无需去观看“世界”,而在内部结构精益求精的改进之后,我们可能发现科学对世界的成像也在变得越来越清晰。这也并不是一件特别神奇的事情。一个机械师有可能在根本不知道照相机是用来干啥的的情况下改进相机的效能。但毕竟相机自始自终都是某种为了呈现世界的东西,
有些时候,会发生某种剧烈的“科学革命”,这种革命不能单纯地通过零件层面的改进而达成,而需要整个更替呈现方式。这就好比从油画到照相,同样是提供世界的平面映像,但整个形式和机制都改变了。照相在各种方面的精确性都全面超越了油画,但某些衡量标准和表现维度却也可能有所缺失。比如绘画可能用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状来刻画一个人的性格乃至道德面貌,而这种表现手法按照相术来衡量就是单纯的失真和走形,而性格色彩和道德面貌之类的东西也基本上被排除在照相术所呈现的范围之外。
“自然的看”的媒介性 本来这篇文章是在开题答辩之后准备贴出来的,不过当时写着发现其实无非也就是引一些以前写过的文字,于是就搁置了。不过今天有一个喷子光顾了我的媒介存在论论纲,倒是正好把这篇文章贴出来聊作回应。 其实这位喷子的异议和孙老师当时的疑问是类似的,当然孙老师总是高傲但不失体面地提出质问,而网络上的喷子则不同。我很欢迎批评和质疑,特别是孙老师那种,但喷子在茶馆里是不受礼遇的。鉴别喷子首先看他的质问是不指望你回答的 ……
【草案】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科学方法、因果性、实在论 本来打算写的论文是用媒介存在论(现象学)的视角去重新诠释传统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试图以媒介论的视角去“翻译”传统科学哲学的一些讨论,重新提出问题。大致的线索有几条,一是实在论(和所谓工具主义),二是因果性和科学说明,三是科学方法与科学划界。 但实际写作却拖延N久,至今还是没有着落,眼看开学第一次就该我报告了,实在心虚,于是准备临阵变题,改换方向,回到我最初的研究计划所拟定的步骤:“一是借助现象学 ……
“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以及自然作为“反—规范”的原初含义 今天吴老师在外哲所周五哲坛作报告“自然的发现”,虽然主题是吴老师一贯的思想,我已比较熟了,不过在外哲所讲很是难得,特别是有刘哲、吴增定和吴飞老师参与提问,听来非常有意思。 吴老师提到“自然的发现”其实包含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一是自然作为“本性、本原”的概念,二是作为特殊存在者领域(与人类、精神等相对的)的“自然界”概念的出现。 为什么说这种发现是“跌落”呢,显然,这并不只是指两次实际发生历史事 ……
两腿之间的技术思想史 今天讨论班我讲莱文森的论文,论文虽短,讨论得挺多,最后只剩二十分钟读书,倒是意料之外。 关于莱文森的正面意义,我在论文中的确是写得太暧昧,或者说写得太假了,我自己都说着心虚……不过莱文森真正称得上有一种正面意义的理论元素,确实是我在论文中提到了,以及我在开讲时最先扯到的,他的这样一种未自觉的“黑格尔主义”的思路。 我首先提到吴老师的“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科学思想史,一条是科学哲学(实质上已经替换为 ……
关于“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的补充:存在论与认识论的关系,自然是技术的边界 今天讨论班讲了之前那篇文章,效果似乎还不错。当然,吴老师和同学们指出我的文章读起来整体感觉很通畅,但细看起来还有许多逻辑缺环,特别是最后一节显得过于急促。这当然是部分地可以改进的,特别是最后一节应当再写得细一些,当时可能感觉快写完了松了口气就松懈了,对这部分最关键部分的处理缺乏耐心。不过在某种意义上逻辑缺环也是不可能消除的,毕竟斯蒂格勒三大卷书都在谈这个问题,然后他还要写第四第五卷,而我把这么重大 ……
关于版面费秋后算账与论鞋
One comment
小了5年 ago
一个照相机结构的类比让我了解了科学结构的概念。胡老师打比方的表达方式真是棒极了。
REPLY
“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以及自然作为“反—规范”的原初含义
Home 随笔 科学 “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以及自然作为“反—规范”的原初含义
科学
“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以及自然作为“反—规范”的原初含义
2012年12月21日 吴国盛, 吴飞, 媒介, 技术, 法律, 环境, 自然
今天吴老师在外哲所周五哲坛作报告“自然的发现”,虽然主题是吴老师一贯的思想,我已比较熟了,不过在外哲所讲很是难得,特别是有刘哲、吴增定和吴飞老师参与提问,听来非常有意思。
吴老师提到“自然的发现”其实包含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一是自然作为“本性、本原”的概念,二是作为特殊存在者领域(与人类、精神等相对的)的“自然界”概念的出现。
为什么说这种发现是“跌落”呢,显然,这并不只是指两次实际发生历史事实,这历史中的跌落也应当是有某种内在的逻辑的。刘哲提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按海德格尔风格“跌落”不妨称作“遗忘”),而吴老师以“希腊的奇迹”暂时回避了这一问题。
要追问跌落或遗忘的内在逻辑,首先就要追究出跌落之前的所谓原初意义上的自然究竟是什么,然后考察这种原初的自然概念所蕴含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可能 性为何得以生长出来而遮蔽了原初含义。如此一来,所谓希腊的奇迹也就应当理解为古希腊具备让自然概念的某些可能性更容易滋长起来的历史土壤。
这种原初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就是“自行涌现”,自己生长,中文中“自己—如此”的意思。
然而“自行涌现”与“自身具有运动变化的本原”有什么区别呢?似乎从现代人的视角看,或者说从“自然”概念已然发生“跌落”之后的视角看,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之所以能够自己生长,不就是因为原因在自身之内吗?
但是在这里,关键性的差异恰恰是“原因”概念的插入。我们总要以某种因果链条来理解和想象事物的变化,这恰恰是自然的发现之后的事情。
而在“力”的机械化中我提到过,“原因”概念最初是一个法理词语,cause是在案件审判中被追究的对象。而且,原因概念从一开始就与一个施加推动的人的形象密切相关,是某种“外力”。
正是这个东西的引入,置换了原初的自然概念。
而作为“自行涌现”的自然,正如我最近一 直在鼓吹的——也就是那个不可捉摸的、浪漫的、多变的、不可穷尽的、自说自话的、“野性的大自然”。也就是说,“自然”的原初含义恰恰是“反—规范”的, 不可规范的东西。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超越密尔的自然主义悖论,建立一种真正说得通的环境伦理学——而这种伦理学一定不是“规范伦理学”。密尔首先 把“回归自然”当作了某种规范性的要求,然后论证出“自然”并不能够提供任何“规范”,但如果说“自然”本来就不该提供规范,而恰恰是“反规范”呢?如果 说环境伦理学恰恰就是要从根子上颠覆整个现代的规范伦理学进路呢?环境伦理学中,“自然”并不具有规范性的意义,而只有限制性的意义,类似于康德的“物自 体”,恰恰是从消极的、否定的意义上,规范着人类能力的疆界。“敬畏自然”并不是指敬畏某套规范系统,而恰恰是指对于那些超出人类的东西的敬畏。
关键在于,自然之“自”最初是“擅自”之自,“自行涌现”就是说事物“自说自话”地冒出来了,不受控制地,超出预期地,自行其是。
但“本原”概念完全改变了“自然”的含义,这种作为不确定性的野性自然恰好变成了作为可把握性的理性自然,我们把“原因”这个原本在法律领域中作为 待追究的外力的概念引入到对“自行涌现”的自然事物的理解之上。在这里,完成了自然概念的第一次跌落,或者说,第一次“拟人化”,自然这个自行其是的东西 被理解为一个自行其是的犯人,一个行为者。人们开始追究“自然”的“动机”。
自然概念的第二次跌落,也就是与“人工物”相区分的“自然物”的概念的形成,则是第二次“拟人化”,亦即通过对技术制作的理解(四因)来理解自然物;但是在此之前,自然已经经历了一次拟人化了。
在中国,这第一次的自然的跌落,也就是第一次自然的拟人化,恰体现在“天命之谓性”这一句话中。吴飞老师提到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自然”这个词, 但“性”之类的概念恐怕与古希腊的“本性”相对应。我也同意这一说法。那么“性”这个概念从哪儿来呢?从“天”的命令而来。这里的“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 “自行其是”的自然者,而且是一个可被把握为命令者的拟人的东西。
这里暗示出这种拟人化得以发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文字。如果说天只是擅自地在那里自己行动,那么即便以某种拟人的视角看,它也是不可捉摸的,老 天爷喜怒无常,只能乖乖顺应。然而文字的固化能力使得不可把捉的“任性”有可能被把握为确凿固定的“命令”。从甲骨文起,中国人也就在不断努力去把握无常 的天命了。但中国人的努力始终比不上希腊人,这在很大一个方面也正是由于希腊人独具特色的发明:元音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的固化能力是空前的。
也就是说,“自然的发现”的完整叙事,或者说“希腊奇迹”的完整诠释,至少将涉及媒介史中的三个关节:城邦生活(特别是法庭辩论的传统)、字母文字、手工业制作的环境。
关于“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的补充:存在论与认识论的关系,自然是技术的边界 今天讨论班讲了之前那篇文章,效果似乎还不错。当然,吴老师和同学们指出我的文章读起来整体感觉很通畅,但细看起来还有许多逻辑缺环,特别是最后一节显得过于急促。这当然是部分地可以改进的,特别是最后一节应当再写得细一些,当时可能感觉快写完了松了口气就松懈了,对这部分最关键部分的处理缺乏耐心。不过在某种意义上逻辑缺环也是不可能消除的,毕竟斯蒂格勒三大卷书都在谈这个问题,然后他还要写第四第五卷,而我把这么重大 ……
照相与科学 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以前也使用过,不过没有专题地写出来。今天和张老师他们吃饭的时候又提了一次,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比较有说明力的,在这里专门讲一下。 这个比喻主要用来表达我们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如何理解科学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好比是照相术,提供世界的映像。 我们对着一张照片指认说:“这是张三”,这是不是张三呢?这的的确确就是张三,不是李四或王五。照片中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张三”的各种细节,甚至比肉眼看 ……
关于转基因 归功于小崔的努力,转基因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相关的争议也日益摆上台面,例如最近凤凰大学问举办的讨论会,看起来还不错。 转基因和中医,基本上成了某种划分阵营的标准问题,似乎挺转基因反中医的是科学派,而反转基因或挺中医的就是“玄学派”了。我也被问过类似的问题来“表态”,不过我的回答比较暧昧,科学派的网友就没有进一步讨论的兴趣了。 十年的哲学训练至少能让我对任何判决性的问题保持怀疑,因为一个明确的答案 ……
技术的文明史——以芒福德为例 讨论班说明: 吴老师和各位同学春天好: 非常抱歉又习惯性拖延了…… 芒福德是我博士论文中计划在导论部分之后,正文中处理的第一个人物。由于有一个整体写作计划作为背景,有一些关于媒介环境学的基本介绍应该在导论中就交代了,另一些部分则要放到后面处理麦克卢汉等人的时候再细说,结果这一段写的时候掐头去尾变得很短,当然也和我准备不足有关,请同学们理解一下,特别是不了解我关于媒介环境学研究的背景情况的同学,看这 ……
谈亚马逊火灾与亚马逊宕机 发表于界面时评,改名为“从亚马逊火灾到亚马逊云服务故障:人类的脆弱与虚荣” 亚马逊雨林的大火已经持续燃烧三周,巴西政府称无法控制,对于起火的原因,现在也不明朗,至于大火何时熄灭,估计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了,人类表示无能为力。 这场大火在这两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许多危言耸听的言论。但许多人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亚马逊雨林的重要性——所谓地球之肺,它每天的氧气“产量”占到全球的20%。 当然,这 ……
平等还是自由:关于异地上学问题鄙视与地方性
3 Comments
默诞11年 ago
元音字母文字为什么有更强的固化能力呢?或者请推荐一些相关书籍,谢谢!
REPLY
古雴11年 ago
元音字母文字与其它文字相比更具有独立自持的特性,其它文字系统要么是口语的辅助记录,必须还原为口语语境才有意义(如辅音文字),要么有更强的内部关联(如汉字),必须结合在整个语境中才能读取。希腊以前的字母文字只有辅音而无元音,在读取文字时,必须根据语境去补充元音,先还原为口语,然后才解读出来,于是没有太强的独立自持的“单词”的概念,每一个“词”都要放在语境下去解码才行。而古汉语显然更具有语境性,虽然有单独的“字”的单位,但每一个单字也都是在其语境下才涌现出确切的意思。唯独元音字母文字,一个单词更容易在不被还原到整体语境中的情况下,就具有独立自持的意义,单词不再指引出语境,而是仿佛直接指引向某个确凿的对象,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一个单词就固定住某个对象。柏拉图的独立自持的“理念世界”,如果背后没有“单词”的意向,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我们汉语现在受到西方语言影响,双音词化——事实上就是“单词化”,因为之前古汉语的单字根本就不是“单音词”。
即便如此,在元音字母出现之初,语词的固化能力还没有被充分展开,文字更多时候还是作为语音的辅助,证据是文艺复兴以前几乎没有形成“默读”的技艺,所谓“阅读”始终就是“朗读”,必须把文字还原为语音才能读取。而主要的文本内容要么是私人性的备忘录,要么是对话体,都有很强的语境性。而在文本的书写方面,单词与单词之间的空格很长时间里都是可有可无的,直到印刷术的兴起,私人空间的兴起,默读技艺开始养成,字母文字才充分地脱离言语语境。
相关的内容可以参考整个 媒介环境学学派,特别是麦克卢汉和沃尔特·翁的工作,我博客上麦克卢汉媒介存在论初探以及整个“媒介”栏目都与这些问题有关。
REPLY
Pingback: 随轩 » 艺术:技术的余地
作为生肉或培根的自然
Home 随笔 科学 作为生肉或培根的自然
科学
作为生肉或培根的自然
2012年5月24日 培根, 梅洛庞蒂, 概念, 环境, 自然, 荒野
今天讨论课提到刘平下周将要报告的论文,他要写“荒野与flesh”,试图对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作一个环境哲学的解读,听起来非常有意思。
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的这个重要概念一般被翻译成“肉”,但刘平说这个翻译不好,丢了许多意思。但是,别学刘哲,既然我们是要用中文作现象学思考,而非作为一个单纯的文献工作者——而且还是外国的文献工作者——来作考据的话,我们当然还是要最终把这些概念翻译过来。哪怕会丢失一些意思,这也是必须的。
我当时说,译成“鲜肉”就好。不过现在想来,“血肉”也许更好一些。当然,如果不是为了阐发,而是仅就引介梅洛庞蒂而言,“肉”应该就足够了。不过要我来造词的话,大概是“生肉”更好吧。
我没怎么读梅洛庞蒂,也没打算阐发梅洛庞蒂,下面是我自己玩的文字游戏了。
英文中flesh与meat相区别,后者特指能吃的肉——是厨房里或餐桌上的肉;而flesh主要指生物身上的肉,meat与蔬菜相对,flesh与骨头相对。这两种东西在中文中就是同一个肉字,的确是不好翻译。但中文在某种意义上更为精细,血肉、肌肉、生肉、鲜肉、熟肉、熏肉等等,“肉”具有更多的形态。
那么,如果说“自然”是“肉”的话,它是哪种肉呢?在我看来,从希腊以降,古典世界中的“自然”是一块“生肉”,而自弗朗西斯·培根以降,“自然”就变成了一块“培根”(熏肉)了。
说到“生肉”,我们一般指的是raw meat而不是flesh,的确,生肉与熟肉相对,一般而言也就是指未加工的,但经加工后可以吃的肉了。而在身体之中活动着的,尚未从活体中剥离的“血肉”,一般还不称为“生肉”。但所谓“自然”难道不更应该是那活着的血肉呢?倒也未必。事实上,在古希腊“自然”概念兴起之时,它就是作为“人工”的对立面而被理解的,“自然”事实上就是指“未被加工”的,富含潜能的,自己生长的存在者。
中文的“生”字至少包含着三重内涵——第一,它指未被加工的、原始的东西;第二,它指生长的,有生命的东西;第三,它指生疏的、陌生的,不熟悉或不熟练的东西。这三重内涵也恰好都蕴含在“自然”之内。首先,自然与人工的开垦相对,是原始的、蛮荒的;其次,自然是生生不息,有生命力的;最后,自然是野性的,没有被人熟悉地掌握和熟练地驾驭的。
而到了近代,这一作为生肉的自然所原有的三重内涵逐一被打破了,而且那生肉不仅变成了熟肉,而是变成了培根。
首先,自然与人工的界限被打破了,自然进入了实验室,生肉进入了厨房,在经过一道道精心调控的人工处理之后,加入了各种调料后,我们仍然对着培根说:这是块新鲜的肉。
其次,虽然说古典的自然也许已经从活体上剥离,但它多半也还留着血丝,散发着生命的气息。但经过腌制和熏制等重重打造后,培根,特别是放在罐头里的培根,就只剩下份量和口感的问题,而再也瞧不出一丝生机来。
最后,生肉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同时又是难以掌控的,容易腐坏的。而熏肉则被挤干了水分,控制好了味道,并且易于存储,随时备用,你不用担心它味道奇怪,更不用担心它很快腐坏,但吃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惊喜。
但是,这种革命了的新自然观,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指的仍然是“自然”,而不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呢?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源流上来追溯,去考察从生肉到培根的那个连续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即便是深度加工后的培根,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它与“生肉”的关联,培根仍然是“肉”。即便现代的孩子可能误以为培根的来源是超市或工厂,但归根结底,它们在根本上仍然出自活蹦乱跳的猪身上,那些脏兮兮的生猪们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是隐而不显的,但如果我们愿意追根究底,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虽然它们的处境变得更受控制了,但它们仍是活的。现在我们虽然远离了作为生肉的自然,但即便是透过实验室中已被打磨得面目全非的“培根—自然”,追根究底,它们毕竟也源自同一个作为生命的自然。
而我们的使命,并不是要把熟透了的培根还原成生肉,这根本不可能。我们也不需要扔掉培根,更不需要茹毛饮血。只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只要有培根吃就够了,更不能天真地认为培根来自超市。
“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以及自然作为“反—规范”的原初含义 今天吴老师在外哲所周五哲坛作报告“自然的发现”,虽然主题是吴老师一贯的思想,我已比较熟了,不过在外哲所讲很是难得,特别是有刘哲、吴增定和吴飞老师参与提问,听来非常有意思。 吴老师提到“自然的发现”其实包含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一是自然作为“本性、本原”的概念,二是作为特殊存在者领域(与人类、精神等相对的)的“自然界”概念的出现。 为什么说这种发现是“跌落”呢,显然,这并不只是指两次实际发生历史事 ……
关于转基因 归功于小崔的努力,转基因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相关的争议也日益摆上台面,例如最近凤凰大学问举办的讨论会,看起来还不错。 转基因和中医,基本上成了某种划分阵营的标准问题,似乎挺转基因反中医的是科学派,而反转基因或挺中医的就是“玄学派”了。我也被问过类似的问题来“表态”,不过我的回答比较暧昧,科学派的网友就没有进一步讨论的兴趣了。 十年的哲学训练至少能让我对任何判决性的问题保持怀疑,因为一个明确的答案 ……
植树造林不如保留荒地 植树节那会儿听完科科论坛就准备写这段文字,不过写了一个标题不知为何就搁置忘记了…… 前一阵看到一个“荒山涂绿”事件的新闻,说某个地方用油漆涂满整片荒山算是绿化,确实贻笑大方。后来听说这是因为“风水”害的。 其实如果真是为了风水考虑而去植树,反倒是很好的事!我想翻遍老祖宗的风水书,也找不到说油漆可以代替树林的说法的,如果真的老老实实按风水来搞,那样植出来的树将是保质保量的,也不会自己再去破坏掉。 而 ……
哲学评弹【第二话】“天气真好”(上)真即着重 上一话的行文似乎还是有些学术化,这次争取讲得更随意一些,只提供启发,不负责深挖。 今天从一句日常话语出发:“天气真好”。本来我是想写“美女,今天天气真好”,讨论一下真、善、美、天、地、人,不过感觉牵扯太多了,于是收缩成这一句,只谈“真”与“善”。 “真善美”似乎是最严肃最神圣的“大词”,似乎是哲学家追寻的终极目标,一些人谈起它们来恨不得斋戒焚香、沐浴更衣,以示庄重。 但再傲慢的哲学家也难以把这些概 ……
谈亚马逊火灾与亚马逊宕机 发表于界面时评,改名为“从亚马逊火灾到亚马逊云服务故障:人类的脆弱与虚荣” 亚马逊雨林的大火已经持续燃烧三周,巴西政府称无法控制,对于起火的原因,现在也不明朗,至于大火何时熄灭,估计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了,人类表示无能为力。 这场大火在这两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许多危言耸听的言论。但许多人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亚马逊雨林的重要性——所谓地球之肺,它每天的氧气“产量”占到全球的20%。 当然,这 ……
爱国主义与恨敌主义抽水马桶:城市,文明,现代性
读弗斯特:“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Home 随笔 科学 读弗斯特:“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科学
读弗斯特:“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2012年6月14日 上帝, 基督教, 宗教, 希腊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如果有人要说二者水火不容,那么冲突的焦点往往就在基督教的创世论上,在此处基督教关于宇宙或自然的学说直接与自然科学发生碰撞。反过来,如果要说科学与宗教相辅相成,互相支持,也还是要从创世理论着眼了。
迈克尔·弗斯特(Michael Foster)在1934年撰写“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一文,试图把基督教的创世学说归结为现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一个必要条件,给出了整合创世理论与自然科学的一条颇具代表性的思路。
弗斯特的思路其实也挺简单,伊安·巴伯准确地概括其中的要旨:
“……声称《圣经》的创世教义对实验科学的兴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因为它把合理性和偶然性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如果上帝是有理性的,则世界就是有秩序的。但是,如果上帝同时也是自由的,则世界并不必然具有它现在所具有的那种特定秩序。因此,我们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理解世界,而不能像希腊人那样,试图从必然的第一原理来推导出世界的秩序。教父们认为,上帝出于自由意志,从虚无中创造了物质和形式,而不仅仅是把预先存在的永恒形式加诸物质之上。”[1]
这一论证大体上看是不错的,但细究起来,将会牵扯出许多问题,既涉及对基督教理论的诠释,也涉及对科学发展史的理解。虽然就结论而言,我也承认基督教创世学说与现代科学的兴起的确大有关联,但就论证的具体环节而言,弗斯特的说法却有待推敲。
首先从标题说起。“基督教的创世教义”究竟为何?弗斯特说得简单:无非是指上帝是一个自由意志的创造者,而非《蒂迈欧》中的那位依靠已有的形式和质料塑造世界的巨匠造物主(Demiurge)。但须得注意的是,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着的,例如这个“巨匠造物主”的概念事实上也正是诺斯替主义的理解,而诺斯替主义虽属异端,却毕竟也是基督教义的一种理解方式。至于正统的神学解释,从教父时期到中世纪再到宗教改革以至于当代,也历经了诸多变化,创造者的“自由意志”并不总是被如此着重。
许志伟在《基督教神学导论》中特别提到:“现代以至近代的基督教创世神学,随着现代性的思潮,过分强调上帝创造的自由意志而忽略了创造的爱……结果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神学困局:创造的上帝是一个独行独断的上帝,救世的上帝才是一个慈爱怜悯的主。从神学发展角度而言,这解释了为何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创世论与救赎论出现了断裂的现象。”[2]
也就是说,情况或许是:弗斯特所论述的这种特别强调自由意志的创世理论,恰恰是现代性的后果,而非起因之一。究竟是因为创世理论促发了现代科学的兴起,还是现代科学的兴起以及相伴随的整个现代化进程,才使得某种关于创世的特定的理解方式最终占了上风?这其中的因果关联并不明朗。
其次,标题中的“现代科学的兴起”也值得考究。巴伯在引述时改作了“实验科学的兴起”,显然是准确得多了。但我们一般会把现代科学的兴起追溯到“从哥白尼到牛顿”这一段天文学和自然哲学(更接近于“理论物理学”)的革命,而在这段革命中,经验主义的实验科学传统却尚未展开。弗斯特在字里行间所谈的“现代科学”毋宁说是“现代哲学”,他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条传统谈起,提到的是笛卡尔、洛克、斯宾诺莎乃至康德等等,而对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甚至牛顿都只字未提。且不论弗斯特对这些哲学家的解读是否到位,关键是仅仅依据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来谈“实验科学”尚且不足,是否能够以此来代表“现代科学”的特征就更加可疑了。
于是,如果把“现代科学的兴起”定位于哥白尼到牛顿的这段天文学—物理学革命,并且考虑到神学思想本身的发展,那么即便我们发现后来展开的实验科学传统与基督教创世论教义暗合,更合理的解释也许是现代科学的兴起同时激发了基督教神学的变化了实验科学的兴起,却未必是创造论教义占主导角色了。
当然,关于现代科学兴起的主导线索是否就是天文学—物理学这一“数理”线索,在科学史界也有颇多争议。例如化学论者[3]认为“炼金术到化学”的线索至少同样重要,而炼金术传统可以看作是实验科学的萌芽;也有论者指出中世纪西欧广泛存在的风车、水磨、机械钟等等技术环境和工匠传统促进了对经验研究的重视;另外,印刷术的兴起也使得经验观察得以被妥善记录并公开流传,从而使经验的积累成为可能,也推动了人们对搜集观察记录和经验知识的兴趣[4]……总而言之,科学史中仍有许多线索似乎与基督教创世论并无直接关联。
不过,历史总是千头万绪,且无法重复,很难从中分辨出确凿的因果关联来。我们从观念史的内在逻辑出发,倒也可以重新演绎出某些前因后果的叙事出来,而这种观念史意义上的因果性倒也未必要与客观历史的时间顺序相符。例如彼得拉克固然早于古登堡,但如果人文主义没有印刷术的助力,恐怕也难以成为一发而不可收的时代精神,文艺复兴已然成立之后,再去追认其先驱,自然要早于印刷术,但若无印刷术,彼得拉克等人未必会被赋予划时代意义,我们仍然可以说印刷术是文艺复兴的一大动因。
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在科学革命史中,归纳—实验科学的传统在时间上似乎晚于数理传统中的革命,但如果基督教创世学说确实在逻辑上为实验科学奠了基,那么要说创世论是现代科学的动因也无不可。再说,弗斯特一文标题讲的是“与”,主旨在于梳理二者之关连纠葛,至于最终的结论倒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全面地评论弗斯特的说法,仍需在更细节之处深入辨析。
首先,弗斯特给出了两个自己觉得理所当然的设定(P447):一方面,“在现代自然科学实际建立之前,早期现代哲学家把某种特性归于自然。使得它构成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可能的对象”;另一方面,“这些关于自然存在的现代信念……与经院哲学保持着的亚里士多德信条并不兼容”。
这两个设定并非理所当然。一方面,前面说过,弗斯特把现代哲学放在现代科学之前。当然,究竟把现代科学的“实际建立”定位于16、17还是18世纪,并没有十分确定的标准。但即便把这一断代划得晚些,也不能否认哥白尼到伽利略的自然哲学早已开始显露出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兼容来,也难以再归入“经院哲学”的范畴。如果说在伽利略那里,“现代自然科学”至少已经初露端倪,那么这些变化未必能够轻易地被列在“现代哲学”之后。事实上,哲学往往是黄昏才起飞的猫头鹰,未必能赶在科学的前面。无论如何,这一先后关系并非如此毫无争议。
另外,弗斯特似乎把“自然”看作一个现成的对象,只是古人和今人对它的特性有所分歧。然而“自然”观念的变革远不止于如此,自然变成一个“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的状况。这种自然的对象化在某种意义上倒是依赖于基督教(“上帝之眼”的意向),不过弗斯特当然没有从这方面谈,而把自然这一概念——还包括理性、经验、形式、物质等等关键概念——看得过于现成固定,没有重视它们在古今语境中已发生了的转义,造成了许多论述流于肤浅,后面我们还会提到。
另一方面,弗斯特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信条认作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正统,这也值得推敲。事实上,中世纪早期学术没落,希腊科学几乎在拉丁西欧绝迹,只是在阿拉伯世界才香火不息,等到欧洲人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后,也并不总是将他奉为权威,反而是经常谴责,亚里士多德哲学很难说是被保持着的。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世纪,学术传统并非铁板一块,弗斯特虽然注意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某些区别,但还是把希腊科学笼统地谈论,随即就去追问这些与古代科学“不兼容”的“非希腊元素”的来源。然而在古典科学中,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与原子论者,与托勒密,与阿基米德,都各有互不兼容之处,如果说现代科学中确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相悖之处,或许可能是来自希腊传统的其它源头或变体,而不是“现代信条”了。特别是,如果考虑到近代科学兴起之初正是伴随着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学术的重新发现,伴随着柏拉图主义的复兴思潮,上述质疑就更难被当作强词夺理了。
弗斯特不仅把“希腊”看作铁板一块,也把“非希腊”一股脑地归结在基督教名下。他提到:“在现代和中世纪哲学中的非希腊元素有着相同的来源,即基督教的启示……要否认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假设现代哲学中的非希腊元素没有任何来源,而中世纪哲学中的非希腊元素没有任何结果。”(P448)
但这一点显然并非“显然”。虽然我们的确可以笼统地把西方现代文明溯源于“两希文明”,即希腊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两条河流的汇聚,但也显然不是1+1那么单纯。在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远不止于基督教一家,包括日耳曼遗风,伊斯兰文化,古罗马的再发现,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技术发明,地理大发现等等,都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而这些非希腊、非基督教的影响,难道都无始无终,没有任何结果吗?即便说基督教文化毕竟占据核心地位,但完全把现代科学的“增量”归功于基督教,并不是无可置疑的事情。
先不论在追究这些“增量”的源头时弗斯特是否对基督教过于偏心,我们看一看在弗斯特那里现代科学与希腊科学不同之处究竟有哪些。弗斯特举了两个例子(P447):笛卡尔或现代物理学都否认终极因(目的因)在自然中的作用,洛克或现代经验科学都宣称自然对象的真正本质是不可知的。
另一方面,在弗斯特看来,“希腊自然科学的全部特性都由如下的假定导出:即自然对象的本质,就像几何对象的本质那样,是可定义的。”(P454)
至于现代科学与希腊科学的这些不同之处,弗斯特认为,归根结底就是在于是否接纳了基督教的创世学说:“古代的方法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之间的主要区别或许可以归结为:这些方法是否适合于对一个创造的自然进行的研究。”(P453)
那么,弗斯特的论证包括两个有待追究的环节,第一,弗斯特对希腊科学和现代科学各自的独特性的概括是否恰当;第二,说这些独特性对应于创世学说,是否合理。
首先,说希腊科学认为本质“可知”,而现代科学认为本质“不可知”,这就大有问题。虽然像洛克、康德之类的哲学家持有“不可知”的说法,但哲学向来是流派纷呈,既有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可知论者,按照作者的需求挑选出来的这几位不可知论者是否足以代表现代哲学,乃至于代表现代科学的特征呢?另外,按照一种较为流行的解读,现代科学促成了某种“自然的数学化”,也就是说,数学语言成了自然的本质,在当年流行的画像中,上帝拿着圆规和直尺创造世界,撰写“自然之书”用的是数学的语言。弗斯特的文章虽然写在1934年,但这“自然之书”的经典说法却也不该不查,即便要另辟蹊径,也不该完全回避吧。弗斯特所描述的“自然对象的本质就像几何对象那样是可定义的”这一特性,难道不恰好是现代科学的特征吗?怎么却被指派给希腊科学了呢?
那么在希腊科学中,本质是可定义的吗?恰恰不是的。苏格拉底在街上与人辩驳,最终结局总是揭示了“定义”的无效性。柏拉图构想“理念世界”,而数学世界却低了一层,可明确定义的东西——从而是可复制、可模仿的东西——甚至要比数学世界还低,顶多是工匠的智慧,根本够不着理念世界。在柏拉图那里,关于数学对象的知识也是通过出神和回忆得来的,却不是通过定义,定义充其量只能是引发直观、刺激回忆的一种手段罢了。至于亚里士多德就更不会说知识是通过定义而来的了。可知与可定义在希腊人那里并不是一回事。
弗斯特认为希腊人把自然分为形式与物质两部分,前者可知,而后者可感,但后者无益于求知,而只是认知的阻碍。(P455)大致上,说希腊人重理性轻经验,或许没错。但细究之下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可感和可知的都属于形式,而“物质”只代表潜能而不包含现成的属性,因而既不可感也不可知。至少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感觉经验的积累的确对知识有积极的意义,只不过也许达不到最高层次的(神学或形而上学的)知识。然而在现代科学的系统中,各种知识也仍然有层次之分,被认为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或者“形式科学”的活动,也仍然被认为(尽管是错认)是纯粹理性的,不依赖于经验积累和不需要做实验的。以数学和理论物理学为核心,在现代知识体系中越是位于“边缘”的学科就越依赖经验,这一状况与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体系相比也差不太多。
既然弗斯特对古今科学各自特性的概括大有可疑,那么把它们与创世理论联系起来的努力也就少了许多说服力了。不过弗斯特的洞见也确有可取之处。他注意到,希腊的神学概念,无论是多神论,泛神论还是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都无法为感觉经验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论地位。从感觉经验中得到的要么仅仅是表象,要么只是求知的干扰。即便是《蒂迈欧》的巨匠造物主也只是根据形式而制造,而非根据自由意志而创造,产品中可能出现的偶然性也无非是制造工作中的败笔,而没有积极的认知意义,要认识真理,直接从“形式”去构想就可以了。
不过,即便《蒂迈欧》或许不能支持感觉经验的必要性,但在其中略加修订,或许就能满足要求,未必非要引入一个任性的上帝了。例如说,巨匠造物主的确是根据已有的形式和质料创造了世界,然而对于这些最初的形式,我们一无所知(而不像柏拉图想象的那样确知其配方),若想得知那些原始的形式,就只能从最终的产品着眼去分析。就好比说我们看不到配方表,但是能喝到最终生产出来的饮料,那么我们就只好对着这些产品来尝试、揣测、化验、调配,才有可能揣摩到那个不可得见的原始配方表。如果是这样一个经过微调的创世学说,那么一方面能够让人们继续相信终极的规律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让人不得不对现实的事物进行经验探究。这种创造理论也许比相信上帝是一个难以揣摩的艺术家,更加接近现代科学的世界观。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现代科学的世界观一方面是数学化的,另一方面也一般被认为是“机械化”的。自然被看作一架机器,这也是对现代自然观的一个颇为流行的理解,但弗斯特仍只字不提。事实上,自然的机器比喻更接近于由工匠一板一眼地制造的作品,而非画家随心所欲地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总之,顶多只是说希腊人的创世神学还不足够与现代的机械世界观相融洽,还有待于一些修正和改造,但未必就非得靠基督教提供一套创世论才行。况且,相比巨匠造物主而言,这个任性的上帝未必与现代科学的世界图景更加和睦。
当然,弗斯特行文之中还有许多具体的论证环节被我省略了,其中也不乏洞见,但是由于在一些关节枢纽上有所偏差,他的整个论述难以让人信服。
参考资料:
M. B. Foster,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Creation and the Rise of Modern Natural Science, Mind, New Series, Vol. 43, No. 172 (Oct., 193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Mind Association, pp. 446-468
“科学vs.宗教:一个无法简单化看待的问题——访北京大学哲学系苏贤贵博士”http://www.zhanlu.org.cn/eastday/kl/kxtm/kxjs/u1a307425.html
[1] 伊安•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苏贤贵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55页。
[2] 许志伟:《基督教神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3] 例如《科学与历史——一个化学论者的评价》
[4] 见“印刷术、自然史和现代科学的诞生”,可参考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基督教创世论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摘要:基督教的创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梳理科学与宗教历史关系的重要线索。弗斯特“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一文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思路,强调上帝的自由意志与现代科学的经验性研究趋势之间的关联,但论证细节有待推敲。关键在于厘清基督教创世论的一般要点以及这些要点与现代科学诸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创世论教义的要点,至少包含四个方面:1、神与受造物之间有明显的界限;2、创造意味着神的权柄 ……
科学通史讲稿7:中世纪与基督教科学 讲完阿拉伯和中国,我们再回到西方,谈一谈中世纪科学。 关于中世纪,我考虑是不是多讲一些花两次课来讲,因为在传统上对这一时段是较为忽视的,大家可能了解得很少,但这一阶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讨论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兴起于阿拉伯或中国,一方面我们要谈阿拉伯和中国缺了些什么,另一方面也必须搞清中世纪欧洲到底有些什么。 这次课我们主要讲中世纪的大学以及基督教对现代科学提供的某些概念前提,但没时间细讲中世纪 ……
负罪入党基督教创世论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思、史、诗——关于这一版分类范畴的解说之一
Home 记录 网站 思、史、诗——关于这一版分类范畴的解说之一
网站
思、史、诗——关于这一版分类范畴的解说之一
2010年12月16日 理性, 真理, 范畴, 道
关于新的分类方式以及为什么叫它“范畴”参见“网络时代的范畴和超文本的学术”。
现在的这个结构是一边搬家一边建构起来的,没有经过更深的反省和雕琢,是一个最粗糙的版本,以后肯定会不断作出调整的。顺便说一下,由于博客导入导出时分类结构的复制最成问题,不好操作,所以当我在主博客作出微调时,在分基地和备份中恐怕不会及时同步更新,只有当重大变化或者累积许多变更之后才会去同步吧。
现在的分类结构有三个主范畴:思、史、诗。师公叶老有本名著叫做《思史诗》,正是介绍现象学—存在主义的,不过书中似乎并未专题地言明标题这三个字的意义。我借用这三个字,倒不是受叶老影响(使用之后我才想起那本书来),而是出于自己的考量。
思、史、诗可以说是三条最基本的路径。所谓路径,指的就是“道”或者逻各斯,特别地,这里指的是通达真理之道,求真之路径。通达真理的可能方式也许并不限于这三者,但是通过言说,通过语词来进行的,大约就是这三条道了吧,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
求真之路还有许多,例如冥想,例如践行,例如制作和修葺,但其它这些都超出了言说之界。语词言说之方式还有许多,例如戏剧,例如小说,例如奉承和狡辩,它它们并非以求真为指向。小说虽可发人深省,但借助的恰是虚构之法,若是小说家要以求真为旨归,就脱不了思、史或诗的范畴了。
当然,诸范畴之间并非条块分割,同一部作品当然可能亦诗亦史、据史而思等等,在我的博客的分类系统中也体现了这一点。更严格说来,没有一种绝对纯粹的思或者全然独立的史。但毕竟,在理想的和实际的意义上,我们确实可以把它们分作三条道路,认作三种互异的方式。
这三条道之间也有着某些不平等的关系,传统看来,只有“思”之路径关乎真理之寻求,而“史”勉强也能算作理性的活动,而“诗”经常被归入非理性了。然而就奠基关系而言,它们的地位也许该颠倒过来。诗倒是最源始的理性,是理性的能力——用语词来言说事物——的最直接的运用;而史则是在语词与事物之间业已联结起来的条件下去描述和记录事物;至于思,则是在关于事物的描述业已奠定之际对事物再次进行观审和反省。
我这里所谓的“诗”,并不是指作为韵文和歌咏的特定形式的诗句,你将失望地发现,在我的博客中找不到那类的诗歌。当然,那种诗歌也是“诗”的形式,然则是一种格式化了的诗,而仅仅具有格式的“诗句”未必是我所谓的作为求真之道的源始意义上的“诗”。为了合乎格式或者悦耳动听而作的雕琢过程,未必属于求真的路径(这些对诗句的雕琢功夫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是求真的活动,但和原本的诗之真属于不同的维度,例如对古人求真之言说的记录和整理之史家事务也旨在求真,然而史家们求真是追求如何真切地揭示古人之言说,至于古人之言说活动本身所求之真与史家之整编活动所求之真并无干系。)
源始意义上的诗之活动,在我看来,就是意向的抒发或表达。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志,意也。)诗就是道出心意。而这种表达从来不是一种现成的对应,好像心中的每个意向上头都贴着相应的词汇,表达时就是直接把这个意向的贴字的一面转过来展示出来就行了。意向与语词之间并没有现成的对应,但它们的对应也绝非完全任意的,任何时候,总有某些言词能够更真切地表达心中的意向,而另一些言词则不能够恰当地表达。“诗”的活动正是要完成这一最源始的和最深刻的任务——在意向与语词之间寻求最真切的关联。我们不妨把诗的意义通俗地理解为“抒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非理性,“情”——情感、情绪、心情——是“非理性”的东西,但情之“抒发”却决不是非理性,而是“理”性活动(请尽量把“理性”理解为一个动词,这里直接用“理”这一个字是最好的)中最根本和最原初的一环。任何更复杂的,更高端的“理”之形式,都必须建立在言词与心中意向的原初关联之上,要重新审视这些关联,也总须以已然有某种关联呈现出来为前提。
而“史”就是后一个层次的求真活动了,史的活动就是记事。需要注意,这里作为三条基本路线的“史”的范畴,也是源始意义上的史,就是记事活动。至于一般的历史学,如果作为对过去之事的反思,乃至于作为对编史方法的反思意义上的史学相关文章,被我放在“思”的范畴之下。如果我像一个史学家那样编写一部历史,记录人类过往的事件,那么也属于“史”之范畴,但我不是一个史学家,因此在我的“史”之范畴下基本上都是关于我自己和周边事情的记录,而找不到历史学的编纂作品。
所谓“记事”,无非是用恰当的言词,把事情记录下来。“诗”如果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一种记录,不过顶多是“心情”的记录,而尚未成为“事情”的记录。即便在诗句中出现了貌似“事情”的东西,它也并非诗的旨趣所在。(当然一遍记事一遍抒情的史诗又是另一回事了)例如“举头望明月”、“锄禾日当午”之类,这句话作为诗而言,决不是旨在记录这样一个动作的发生历程。诗旨在抒情,而史旨在述事,史的活动关心的是如何通过言词真实地记录事情。这种对“真实”的要求,更倾向于某种“客观性”的立场,相对于抒情之“主观性”。但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假”或“非真”,而是另一层次上的“真”,客观层面上的真之寻求恰恰奠立在主观之真业已搭成的基础上。例如当我记录“某年某月,古雴完成了博客的搬迁。”时,如果说这句话形成了一种客观性的描述,某些主观上的符合早已先行了。例如,我何以恰当地说“完成”这个词?这个词所刻画的是一个什么状态?“搬迁”又是指什么?如果说这个词用于搬迁房屋是恰当的,那么为什么用于博客也是贴切的?“完成”的描绘和“搬迁”的比喻何以有效?何以真切?这些语词之所以能贴合和真切地使用,根本上并不是“史”的工作,当然,你可以把它们定义为其它一系列的语词,例如说如此这般情况下就定义为“完成”,但什么样的事件才可以恰当地呼之为“如此这般的情况”呢?在根本上,这就是一个心情问题,只能是你看着这个词,觉得它很真切地表达了你的意向,它就是恰当的。这是诗的活动。而进一步运用这些已经“主观地”赢获了的词汇来“客观地”记述事件的,才是史的活动。
至于“思”,当然是更高一个层面上的求真活动,追求的不是表达之真切或记述之真实,而是一般性的“真理”。“思”总是某种“反省”,也就是说,在思的展开之前,总是早已有了某种识见,而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现成的认识方式有所省察的情况下,思的展开才成为可能。在我们的成见中,包含着语词与事物的现成的联结方式,包含着报告事情的既定模式。当然,对表达或记述的斟酌活动,属于诗与
史的活动,因为那些斟酌活动首先并不是某种理论性的、概念性的活动。当我用心斟酌究竟该用“完成”来表达还是用“结束”来表达更贴切时,我只是在用心在“掂量”,或者用手,用感官去比较。在这里,言词作为我“掂量”的对象和结果,而我进行掂量之过程却尚未用言词表述出来。如果我要将掂量的过程或方法也用言词刻画出来,而再去进一步“斟酌”这些掂量本身究竟是否合理,这就进入了“思”的范畴了。
以上粗略说明了随轩现在的分类结构的三个根范畴的用意和考量。更细节的层次我以后再来解说吧。
2010年12月16日
平正阔达之道——从科哲会议回到杨子讲座 第一届北京地区科哲研究生(创新)论坛终于搞完了,我虽然没有怎么出力,但毕竟被安上了一个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头衔,前期负责审稿,开会时负责一节的主持以及参与评论。 原本安排让我评论的是suli的文章,不过suli似乎是突发了什么事故(bless一下)今天没有去,于是没机会说了,有点遗憾。 Suli基于胡塞尔和希伦对胡塞尔的诠释对实验室“制造现象”作了一个“构成性分析”。就关注的问题而言,我对这类问题也颇 ……
试论叔本华的理性主义精神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篇的题注引用了卢梭的话:“跳出童年时代吧,朋友,觉醒吧!”叔本华借这一句话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不妨再对照看叔本华后期写的一段寓言: “一位母亲怀着教育、培养孩子心灵的希望,让他们阅读伊索寓言;但是,他们很快就把书送回来了,那个年龄最大的早慧的孩子说:这不是我们读的书;它太幼稚、太愚蠢了,你无法让我们相信狐狸与狼会说话,我们再也不读这种书了! 从这些有希望的年轻人身上,你 ……
顺文而理:“理,治玉也。” “文”与“理”这两个词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再加之近代西语的重塑和现代科学的影响,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于是有了选文科还是选理科,重理轻文、文理交融等等说法。但究竟何谓文,何谓理,早已似是而非、晦暗不明。大概在人们的印象里,所谓“理”就是数学物理,或者说就是那些形似“算计”的活动;而所谓的“文”则意味着舞文弄墨,或者说就是“码字”的活动。然后再添上理=理性=严谨=刻板,文=感性=浪漫=酸腐等等的 ……
海拉尔会议之游记 “举世瞩目”的第四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吴老师让我写会议记录,我却迟迟没有动笔,一方面是犯懒,一方面也是难以下手,面对那么多篇论文想要逐一回顾这种工作实在让我头大……以前虽然写过一些论坛或报告的记录,但比如科科论坛也就是一场报告,讲一个小时讨论一个小时,中间还有评论人点评,帮助我消化好讲座内容,然后开始不紧不慢的讨论,于是我听的时候和整理的时候都能比较从容。但这个会议一场也就半 ……
可耻的希腊精神 伦敦奥运结束了,我也该把时差倒回毕业论文时区了,这篇文章算个承前启后吧~ 先提示一下,本文应该是一个比较散漫的随谈,不完全围绕标题。 奥运期间微博上明显有两类人,一是看奥运的,二是不看奥运的,后者中包括相当一部分骂奥运或借奥运骂体制的。 基本上说,左派比较爱看奥运,而右派的“公知”们往往不太爱看,这并不奇怪,事实上中国特色的左派右派在 某种意义上是颠倒的,所谓的左派带有较强的民族主义元素,在西方的 ……
Blogcn果然有日志审核啊巴别塔与加速器——马伯强讲座感想
猫版药神为什么错了?
Home 随笔 时评 猫版药神为什么错了?
时评
猫版药神为什么错了?
2022年5月7日 医学, 实验, 法律, 科学
这篇约稿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5-05 第3版 综合),标题改为《“猫版药神”为何被刑拘》,这是一个与我本意有较大偏差的改动,文章内容也有一定重要改动,特别是最后一段。我理解这种改写,所以也没再申诉。我的观点是猫版药神是做错了,但并不意味着刑拘他的理由是对的。我并不是为刑拘他辩护,而是为科研伦理和科研规范辩护。
几年前,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了人们对仿制药及其走私的议论。最近,又有一位宠物圈的“药神”被曝光,引起人们关注。这位“猫版药神”是复旦大学化学系的研究生,在2018年,她发现一种名为GS441524的化合物对“猫传腹”病有奇效,并利用化学专业知识自行合成了该化合物,救治了上百只病猫。随后她尝试申请新兽药审批未果,于是想了一个取巧的办法,把这种化合物添加到另一种已经获得审批的兽药中生产销售。但这种办法并没有蒙混过关,到了2021年4月22日,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以胡虹艳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将她刑事拘留,最近此案已进入庭审阶段。
制药者和同情者认为,她的初衷是好的,无非是为了救治更多病猫;结果也是好的,并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在程序上不合法只是因为“药物无法快速合规背景下的无奈之选”。
按这么说的话,似乎自制兽药的各个环节都是合情合理的,唯一不合理的是迟缓的审批机制。但是,迟缓的审批机制本身有没有合理性呢?
我们看到,猫版药神的行动是非常超前的,她是通过一篇论文了解到该化合物的,这一化合物的疗效只是被试探性地提出了,在国外也仍处于实验阶段,并没有上市。而她超前制售证明了效果良好,反过来推动了国外对该药的承认。
但是,这种皆大欢喜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一种药物从论文发表到I、II、III期临床试验到审批上市,都是需要漫长的流程的。一轮一轮的试验不仅是为了验证药物的有效性,也要验证其安全性。我们当然可以看到许多药物顺利地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最终证明有效且安全,这时候马后炮地想,如果少做几轮试验,更早投放市场,不就可以挽救更多病人了吗?但问题是,也有许多药物并没有通过检验,或者即便通过了有效性的检验,也被发现出各种禁忌症和不良反应,从而必须小心应用。正因为人类无法预知未来,我们才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试验。
在医药史中,人类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例如当年的“反应停”,确实能够有效减轻妊娠反应,但没有充分验证副作用就急于上市,最终造成大量畸形儿的诞生,成为医学史上的大丑闻。反应停最终造成1万多婴儿畸形,但其实它已经卖给数百万人了,致畸率其实不算太高,在数十上百例规模的临床试验中未必能够发现风险,可能需要在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才可能露出端倪。
当然,即便通过了三期临床,也不能确保绝对安全有效,所以在药品上市后还需要四期临床、真实世界研究等进一步的追踪研究,随时纠正,毕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确定性。不过相对而言,把审批上市的关卡设立在三期到四期之间,是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立法者和医药企业达成的共识,是在效率与安全之间达成的平衡状态。
这样看来,猫版药神的行为显然是对医学共识的违背,她最早拯救的上百只病猫,一方面数量不够,另一方面也并没有遵循医学实验的基本规范,估计也没有采取盲法、对照组等规范步骤,不能立刻获得审批应该也是合理的。
另外,让人更难以同情的是,她似乎是故意触犯底线的。“她曾在救治患猫过程中了解到,一些科研机构给患猫用GS441524治疗过程,是要打着‘科研需要’名义进行的,否则就是违规售药。”
她可能觉得,这个“科研需要”仅仅是一个虚头巴脑的幌子,但其实不然。对“医疗行为”和“医学科研行为”的严格区分,正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在1979出台的《贝尔蒙报告》中第一条就明确了这一区分,也很快成为全球医学界的共识。
医疗和科研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规范,不能混为一谈。一个最简单直观的差别是,研究者是要给参与医学实验的志愿被试以经济补偿的,而医疗者是反过来从参与治疗的病人那里赚钱的。谁给谁钱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区分。而猫版药神伙同生产商进行销售,显然是盈利行为,就已经逾越了科研的边界,破坏了医学伦理的底线了。
从医学伦理看来,猫版药神确实做错了。不过在这件事中,执法者也未必毫无问题。一方面,随着化学和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新药的研发和迭代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审批流程确实在一些时候显得笨拙和迟缓了。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滞后似乎更为显著。比如对这位药神起诉的罪名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这似乎并不对口,毕竟药效确实不劣。另外,几年前严重违背科研伦理的贺建奎,其罪名是“非法行医罪”,更是牵强附会。事实是,对于触犯科研伦理的相关行为,我国加以监督和追责的法律条款暧昧不明,许多时候名不正言不顺。在生化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及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法律规章是非常必要的。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医学是科学吗?一般的回答是肯定的,或者至少会说“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但无论如何,毕竟相信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或者是“科学的”。 和其它现代科学一样,医学的“科学性”体现于它的目标和方法:科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事物的(自然的、还原论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方法则是量化的、实验的。 现代医学的科学性首先奠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之上。不过即便是最顽固的还原论者也会承认,医学毕竟不等于生理学,除了 ……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昨天胜利师兄回来讨论班接受拍砖,结果演变为胜利师兄舌战群儒,从上课到吃饭一直争得不亦乐乎。 毕业之后,胜利师兄的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中医问题,他试图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中医的“科学性”正名。胜利师兄把梅洛庞蒂“现象身体”和“对象身体”的区分延伸为“现象科学”与“对象科学”,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在“现象科学”的范畴下得到支持。 关于“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我的批评在庐山会议游记中讲过了。关键是“现象 ……
从蜗牛壳到元宇宙——技术“器官”的进化论悼念祥龙大师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科学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2014年7月10日 中医, 中国, 传统, 媒介, 希腊, 知识, 科学, 科学史, 编史, 讨论, 辉格史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我们的处境出发,去追溯这些境况的可能性条件——现代科学的世界图景何以可能?它要求数学化、机械论之类,那么数学化又如何可能呢,如此往前追溯。这样追溯出一条先验的历史逻辑,然后我们发现在实际上,这一历史逻辑如何被渐次充实。
这种对历史进行重构的方法与所谓辉格史有一定形似,都是以现代处境作为结果,马后炮式地向前回溯。但区别在于,首先意向历史的重构是自觉的,是经过反思而采取的视角,而不是未经反省的成见;其次,意向历史承认历史的多重可能性,悬置价值判断,并不以现代的结果作为唯一或最高的标准。
之所以意向历史能够承认历史的多重可能性,是因为这种向前追溯可能性条件的方法,只能够进行倒推,但正推却是不行的——否则就变成唯理论或黑格尔式的观念史了。也就是说,先验历史渐次实现的背景,历史的实际性,不仅仅只是单向度的阻碍或促进作用,而是有更积极的作用,可能让历史走上不同的道路。
正如我之前在雪球比喻中提到的,思想史自行滚动有其内在的动力和惯性,但它所在的背景也随时会对之施加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构成历史运动的偶然性因素。
作为历史的实际背景的,可以说就是“媒介环境”,包括技术条件和其它一些中介性的角色,比如宗教、政治等等各种元素。这些元素同样作为现代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但这一层的条件与之前所说的意向历史倒推出来的先验条件有所不同,这些条件并不是若没有它们事情就不可能发生意义上的先验条件,而是我所说的“催化剂”意义上的条件。在表面上看,催化剂的作用无非是加速或增幅,貌似只是单纯的阻碍或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历史中,催化剂扮演的往往也是主动的角色,因为历史并不是一个被隔离筛选出来的受控环境,在传统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可能性,那么当其中某一类可能性被某一些催化剂加速之后,另一些可能性势必受到抑制,那么总体来说这一催化剂的投入就使得历史的走向发生偏转。
海德格尔说现代科技是形而上学的最终实现,现代思想都能够在希腊哲学中找到根苗;芒福德说现代机械体系在古埃及金字塔那里就已经开始运转,然而这不是说整个历史的走向从古希腊或古埃及那里就已经注定了,事实上古代世界蕴含着许多可能性,且不说除了古希腊或古埃及还有无数的文明形态,就是古希腊思想内部,也纷繁复杂。最终某一条特定的线索被实际历史充实,而其它可能性被抑制了,这就缘于许多偶然的环节,例如玻璃、钟表、印刷术、气候、黑死病等等。
这样我们勾勒出一个通史图景:首先从现代出发,回溯其先验条件,重构出意向历史的线索;然后与实际历史相印证,叙述意向历史如何被充实的历程;在这一实际历程中,再追溯每一个转折的背景,亦即作为催化作用的媒介环境。
大致来说,回推构建的这一条逻辑线索,是为思想史,而观念史的实际背景,是为技术史。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许多时候技术也被纳入先验条件的线索之中,而作为背景的也包括各种思想性的元素。例如作为知识的外化的书写技术是科学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但具体哪一种书写技术,例如羊皮纸还是中国纸,字母文字还是表意文字,这就是更外在或更偶然的一些条件了。从意向历史的倒推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出结论:必须有某种形式的记录技术,才使得知识客观化得以可能,但我们并不能推演出这种记录技术一定就是字母文字和印刷术。因此追溯记录技术的媒介史,既是在重构科学的先验条件,也是在梳理其实际背景。
不过粗糙地说,我们的图景已经打通了科学与技术,首先我们重构的意向历史构成了“科学史”的叙史线索,而这一意向历史的边缘部分,亦即造成其偶然转折的实际背景,构成了“技术史”的叙史线索。“科学”在内,“技术”在外。当然,“内外”只是相对于叙述重心而分的,以技术发展史为主线,以科学思想为催化条件的叙史同样是可能的。
这一图景同样也有助于打通西方和中国科学。首先我们当然以重构的西方科学史作为主线,来确定中国科学史的位置。首先,在科学史的源头处,西方和中国或许有一些共通的起点,那么它们之所以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就要去追究各自不同的媒介环境;其次,西方和中国在许多方面,从起点处就不太一致,然而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它们遭遇到相似的媒介环境的变化,那么我们就能够考察不同的发展路径在相似的催化剂的作用下所呈现出的相似和相异之处;最后,中国经历西学东渐,最终融入了西方历史的洪流,达到了相似的终点,但它们在实际历史的充实方式是不同的,例如中国没有使用字母文字,跳过了基督教神学的背景,颠倒了遭遇市民社会和工业化的顺序,这些背景的差异可能让现代中国科学拥有不同于西方的“惯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图景并不解决科学的定义问题,因为作为终点的现代中国科学是西学东渐的后果,它和中国传统科学的渊源是断裂开的,通过从现代开始的马后炮追溯,我们无法重构出中国古代科学的逻辑。究竟如何界定中国古代科学是另一个问题。不过这一图景并不要求中国这一侧一定要是“科学”才能够打通,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循此打通西方科学与西方宗教之类。比如说,我们可以梳理在同样的媒介环境的催化作用下科学与宗教两条路径呈现出的异同。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传统的界定,我顺便提一下看法。当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以西方科学作为主线,作为参照物,来安置中国古代科学传统的位置,突出的就是农医天算四大科目,它们各有各的传统,但只有附着于西方科学的标尺之下才能够被看作一个整体。但是就中国本身的学术传统,或者说一种中国式的“求知”事业而言,它有没有自己的主线呢?西方科学的主线是“自然”,也就是对内在性,对本质世界的追求。但中国并没有相对应的“自然科学”。于是我们似乎只能进行一些散漫的比较,把西方算术与中国算学相比,把西方医学与中国医学相比,但很难找到一个与西方科学整体相比较的中国科学传统。
不过,如果放宽一点视野,把所谓“科学”理解为一种追求知识、追求对事物进行理解的学术活动,“自然”只是恰好是西方科学的核心主题,而在中国,可以围绕着另一个主题来展开一系列的学术活动,那么,我们就也可能在中国传统中找到某种作为整体的科学形态。这种科学的主题显然不是“自然”,而是“历史”。我认为,“历史”才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关切,所有各门学科都要围绕这个关切确定各自的地位。
西方文字起源于腓尼基的商人,而中国文字起源于商代的巫卜,从一开始就性格迥异。中国的学术传统起源于“巫史”,所谓农医天算都是远古巫史的职责,但巫史的核心使命是记载和卜算。到了后世,最初集于巫史一身的科目分化为不同的传统,但它们整体的学术结构并没有变化,记载和卜算始终是中国学术的核心,而农医天算都是服务于核心的枝杈。
当然,农学和医学相对分离一些,这在西方更是如此,西方农学和医学也较少被纳入西方科学的主线之内。不过在中国,农学和医学仍然在许多方面保持着与巫史的关联,农学始终是齐民之学、农政之学,又所谓“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各门学术到头来都是以社稷气运为旨归。
所谓天学,江晓原老师早已说得明白,中国古代天学自始至终都是政治化的,为国家的气运和王朝的天命服务的。而数学方面,一方面是技术性的算学,这部分被归入天学之内,在四库全书中,《九章算术》、《几何原本》等都被归于子部天文算法类,本质上是服务于天学的应用科学。而作为理论科学意义上的“算术”,仍是卜算,“算”是卜算的算,“数”是命数的数。在四库全书中子部术数类下数学之属包含的全是《太玄经》、《皇极经世经》等历算之书。这四库全书已然是受到西学影响后的近世分类了,而在更传统的视野下,《皇极经世经》与《周易》一脉相承,与《周髀算经》更是同类,朱子谓之“推步之书”(《周髀算经》归入天文算法类推步之属)。《皇极经世经》讲“观物”,讲“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讲“人能知其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於人者,然後能尽民也”,最后还是以国运为旨归。
在西方传统的科学体系下,由于“自然”是核心,内在性的理念世界有其独立的意义,因此“数学”当然是有独立地位的理论科学,但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下,算术的地位反而只是工具性的、附属的。
中国人把算术的意义指向国家气运,西方人把测地术的意义指向灵魂升华,看起来都是那么不可理喻,但这正是理性的两条迥异的进路。但正如要理解西方科学的结构,必须理解西方人的自然哲学和灵魂论,要理解中国科学的结构,也应当理解中国人的历史哲学和气运论。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昨天胜利师兄回来讨论班接受拍砖,结果演变为胜利师兄舌战群儒,从上课到吃饭一直争得不亦乐乎。 毕业之后,胜利师兄的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中医问题,他试图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中医的“科学性”正名。胜利师兄把梅洛庞蒂“现象身体”和“对象身体”的区分延伸为“现象科学”与“对象科学”,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在“现象科学”的范畴下得到支持。 关于“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我的批评在庐山会议游记中讲过了。关键是“现象 ……
再谈“自然史”(博物学)作为一种编史纲领 以前写过“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提了一下这一想法,注意到我所谓的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虽然与刘华杰老师的“博物学编史纲领”只是译名上的不同(我主张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而不是通常的“博物学”),但是我对于这种编史方法的构想与刘老师的有 ……
印刷术、自然史和现代科学的诞生 引论 本文试图提示出标题中三样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印刷术的发明、自然史的复兴和现代科学的诞生这三桩事情有何关系?它们是否有着某种深刻的关联,以至于要理解现代科学乃至“现代性”的本质,我们必须着手追究印刷术的影响? 这三桩事情中,印刷术在欧洲出现的年代最为明确:14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无论中国的印刷术是否间接影响了古登堡的发明,但现代欧洲的印刷时代从15世纪中叶算起,这是毫 ……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 [荷]H·弗洛里斯·科恩:《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小册子,可以看作作者的另一本大部头学术著作《近代科学如何诞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的普及版。 李约瑟问题一直是中国科学史学界乃至普通民众特别关心的主题,香港学者陈方正最近出了本《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周程老师翻译了一本书也叫做《近 ……
辉格史的合理性与反辉格的可能性 第一周吴门讨论班是新锐小师弟刘任翔同学自告奋勇讲“反辉格编史学的贫困”,当时课堂上有许多讨论,我还上台画了个图,不过后来我就一直在写庐山游记和准备自己的讨论班报告,没来得及写点啥,但这个主题挺重要的,现在抽空补写一些想法。 从刘任翔文章的标题就看得出小师弟霸气十足,当然这标题也成为其文章的最大漏洞,就文章实际想要表达的一些历史观来说问题不大,但把矛头指向“反辉格史”并不恰当。 当然,科学史界的确存 ……
齐美尔货币哲学初探《科学文化史话》说明和插图出处
4 Comments
陈仕丹9年 ago
你好,我是中科院陈仕丹,你们的思考相当给力啊。
“意向历史”一可弥补“观念史”对内在逻辑语焉不详之蔽,二以“可能性”展现实际历史及其内在性。看你们讨论,似有两种思路。一是揪住“自明性”质疑理论的现成性,重构真理史,偏向胡塞尔;二是紧切“思想之缘在”,彻底悬搁“实在”,追述知识的历史命运。
有两点请教:
1、读您之前对“自然数学化”的述评,十分精要,西方知识统续呼之欲出;其中确有可能性,或命运之感,但一个平面上“观念”的牵连和迁移也需更精细叙述,比如机械化与现代代数。
2、文中论及中国知识统续,如拨云见日。但这样描述中西方的知识理续会不会导致一种逻辑上的“一元论”呢?“历史”或许只有“道理”没有“逻辑”呢?那么,中国知识理续的“存在”将迥然相异,如何描摹其“可能性”将是一重大问题。
REPLY
古雴9年 ago
谢谢点评~你的第一个问题更多是建议了,因为这些精细叙述要求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我们吴门同学很多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是做技术哲学的,师兄弟们对这方面研究更多,比如机械化与现代代数等问题,可以关注张卜天、张东林师兄他们的工作。
关于逻辑上的一元论,我不太清楚你的意思。当我说“历史的逻辑”时,是在一个非常一般的意义上使用逻辑这个词的,西语中逻辑一词源自逻格斯,大致就是“道理”的意思,内在的逻辑就是自身的道理,历史的发展有其道理可讲,这就是所谓逻辑了。
REPLY
陈仕丹9年 ago
你好。“意向历史”或“先验历史”即“可能的历史”具体地充实为实际历史。不是“一是一切”概念史。但其中先验的“一”和偶性的“一切”还是指,在机械、力、自然等名称下迁移、解释、变异的各种“观念”。先验的“一”何以有?不被概念理性的否定本性限制,意向历史更为“积极”,但它的存有或意义如何被指出。
我所谓逻辑上的一元论,是指可表达的、观念层面上的历史一元统续。我想说,西方“观念逻辑”强势,在偶性层面就已经搅混问题了,为此,如何不掩盖问题,比如以没来由的方式给予中西传统以不同政治或真理以历史待遇?届于此,意向历史当如何界定不同传统之间的“本源差异”和“观念差异”?
REPLY
陈仕丹9年 ago
“自然”的原初意义自行生成、出现,包含在充满灵魂和理智的宇宙信仰,观念跌落,也没跌出这个宇宙。农医天算受影响于巫史政治,但还有内在理续。“中国人把算术的意义指向国家气运”,其中“意义”一词许多模糊,我以为很有问题空间。
REPLY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科学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2013年12月11日 中医, 传统, 医学, 媒介, 科学, 革命
昨天胜利师兄回来讨论班接受拍砖,结果演变为胜利师兄舌战群儒,从上课到吃饭一直争得不亦乐乎。
毕业之后,胜利师兄的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中医问题,他试图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中医的“科学性”正名。胜利师兄把梅洛庞蒂“现象身体”和“对象身体”的区分延伸为“现象科学”与“对象科学”,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在“现象科学”的范畴下得到支持。
关于“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我的批评在庐山会议游记中讲过了。关键是“现象”与“对象”应当是纵向的层次关系,而不是横向的对立关系。现象学家强调的,是过分执迷于对象化的现代科学遗忘了其现象学基础,遗忘了作为科学根源的生活世界。但现象学家并没有直接反对现代科学的具体部分,我们仍然承认现代科学提供的各种精确的对象化的知识是有效的,只是批评它还不够完整,不够整全,割断了其源头活水,因此可能造成一些僭妄和迷茫等等。
但胜利师兄似乎把现象和对象对立起来,好像西方科学只是对象科学,而中医只是现象科学,这是对现象学的误用了。但今天胜利师兄也承认他的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也是纵向关系,他也承认西方科学也有其现象科学的维度,而中医“既是又不是”对象科学。
这种“既是又不是”的辩证法固然也有其力量,但使用起来必须尤为谨慎,不然很容易沦为政治教科书那样的空话套话。我们感觉胜利师兄也许还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境地,但似乎有一些危险的苗头,其辩证法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张力反而让人感觉是回避问题。
吴老师的质疑主要针对胜利师兄对“科学”的执着:为什么一定要辩护中医的科学性呢?科学一词牵涉的问题及其繁杂,而且总之都是西方的学术语境。如果要为中医辩护,以中医自身的话语就行了,没必要趟科学划界这个浑水。
胜利师兄明显有些着急,他认为我们都没有理解他的核心关切,不断打断我们的话头,努力解释为什么一定要辩护科学性,认为这是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何辩护和向谁辩护是有关的,我们普遍感觉胜利师兄这篇文章写得有些像政府工作报告,似乎是写给当权者看的——他们要支持中医,确实需要一些旗号和大义。但如果是针对医学界或哲学界,可能就不是这样写法了。
我和东林师兄表示支持胜利师兄探讨科学性问题,我也认同吴老师的说法:这是一个过于麻烦的问题,但我认为中医的发展确实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亦即科学性的拷问。
简单地以多元主义的名义,用自己的一套话语自圆其说,是不够的,一方面,中医确实遭到现代科学的有力逼迫,不得不做出回应。另一方面,中医本身原本就没有一套足够自洽的话语体系,一个成熟的学科范式并未形成,它自身的发展也迫使它要引入一套理论框架。因此像吴老师所说的那样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是行不通的,第一门关不住,第二门内也没有足够的共同语言。
关于中医收到现代科学的逼迫,我认为关键还不是对象化的生物医学把中医理论中的诸般实体(气、无行、经络……)消解掉了,更大的挑战来自统计学,亦即双盲实验为核心的数据化、标准化要求。
事实上在量子力学之后,“可对象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科学性的核心要求了,波函数、夸克、弦之类,也都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实体,它们的实在性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得。对于中医来说,“五脏”是否与解剖学意义上的西医脏器相对应,经络是否能找到承载的物质,气是否可以有形地把握,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商量的——只要中医的理论构造能够在实验数据里找到依托,现代科学就可以承认它们是“实在”的。中医可以回避“科学实在论”的对象化要求,但仍须面对工具主义的效用标准,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可数据化,这些要求更为强硬。
我认为中医的确在现代科学的逼迫下节节败退,处于弱势,但我仍然试图在“可重复性”面前为中医提供一定程度的辩护。我当年的一篇作业就针对的是这一问题: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尽管我也以同情的立场为中医辩护,但这好比我们同情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经院哲学之类那样,理解它们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认为它们比现代科学更高明。对于中医,我们的同情更多一些,因为它不仅不同于西方现代科学,也与西方的前现代科学风格迥异,是一个独具一格的、尚未充分挖掘的思想宝藏,蕴含着许多有待展开的思想空间,而这些思想空间在一根筋的西方科学视野下往往是被遮蔽掉的。
但是我仍然承认:中医无法与西方现代科学放到同一个层面下比拼。相比西方科学,它还落后了至少一个时代。
但科学的多元论者如何可能谈论两种迥然不同的科学范式之间的先进与落后呢?要衡量先进落后,势必要选取一个标尺,而这个标尺很可能是某个科学内部的标准,比方说我们用西方科学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中医,当然会发现中医更加落后,但这似乎是不公正的。若要公正地衡量两套系统,势必要引入更高层面的第三套标尺。
那么我说中医落后,的确是引入了另一个标尺,这个标尺是从媒介史和媒介哲学里头来的。
我一直主张,现代西方科学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古典学术首先遭遇了印刷术的冲击,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都要为了适应印刷术的新环境而作出变革,最终所谓的“科学革命”标志着这一转变的成功。
但是中医尚未通过印刷文化的洗礼。尽管在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自身也开始显露出印刷术的影响,但这一转折时期恰好又和西学东渐重叠,中国古典学术在应对印刷文化的冲击之前,已经忙于对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在清末,西方学术进一步利用印刷术扩大影响,而本来就尚未适应印刷术的中国古典学术在印刷文化和西学的双重逼迫下只能步步退缩,来不及完成自我蜕变了。一个在印刷时代能够自成一体的中国传统的科学共同体从未形成,在印刷时代开始形成的中国学术圈从一开始就打下了西学的烙印。
中国传统的中医话语,和西方印刷时代之前的古典学术类似,都是以经典文本的注疏和小圈子传承为主。基本上都是围绕《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进行注释。这种学术传承方式是抄本时代的,不能适应印刷文化,更不用说电子媒介时代了。只有当《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就像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托勒密的《至大论》那样,被一个不断更新的学术共同体完全超越,这样的中国科学共同体才有可能与西方现代科学平起平坐。这里我并不只是拿现成的西方科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而是说即便没有西方科学的冲击,中医本来也要对印刷文化的冲击作出反应。也要形成自己的新一套公共话语体系。可惜历史没有给我们机会看到中医如何以自己的逻辑经历印刷时代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我们只能在西方科学业已胜出的现代世界中重新寻找中医的位置了。
因此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方面是西方科学的逼迫,另一方面也是信息时代本身的逼迫——中医若要继续发展,势必不能再停留于经典注疏和私人传承的抄本时代了,它必须建立自己的公共空间,需要有自己的培根和笛卡尔,来挖掘“新中医”的“方法论”。标准化、数据化、客观化、可重复性等等,其实都是印刷文化的要求。
当然,我们也可能绕过印刷文化,直接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新环境,这一环境与印刷文化又有所不同,有许多方面是向口语文化的回归。但中医仍然没有自己现成的地盘。
当然,即便中医没有发展出适应新媒介的新范式,我仍然主张在现代医学的缝隙中给中医的传统形式留下空间。作为师徒传承的技术实践,中医仍然可能是现代医学的有益补充。但在面对”科学性“问题时,我们是在要求一个更大的变革,我个人并不乐观。希望胜利师兄的工作能够有所推进吧。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从“双盲实验”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 医学是科学吗?一般的回答是肯定的,或者至少会说“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但无论如何,毕竟相信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或者是“科学的”。 和其它现代科学一样,医学的“科学性”体现于它的目标和方法:科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事物的(自然的、还原论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方法则是量化的、实验的。 现代医学的科学性首先奠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之上。不过即便是最顽固的还原论者也会承认,医学毕竟不等于生理学,除了 ……
在线教学的“氛围”或新范式 在线教学阶段性反思 多年来最特殊的一个学期转眼间过半了,我的技术通史课已经上完八讲了,当然一直都是线上模式。而我主持的读书会自然也改成线上模式,我们在寒假期间就已经开启了“云读书会”,开学前两天一次,开学后恢复一周一次。 读书会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进行,清华的大课(技术通史)采用雨课堂和zoom云视频会议同时直播。 虽然我在接受新技术方面也算比较先锋的,但以前也一直没机会搞起这类在线教学活动,这 ……
医学与科学——关于中医是否科学问题一个联想 反思之前思考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我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中了。这倒不算偏题,许多讨论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文章都会提到中医, 然而,陷入李约瑟难题的讨论并非回答“中医是否科学”的唯一切入点。事实上,支持中国古代有科学的人,也可能认为中医“不科学”或至少“不够科学”,在讨论中医是否科学的同时,由于视角的不同,还牵涉出的是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言外之意违反科学的东西应该废除;中医是 ……
照相与科学 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以前也使用过,不过没有专题地写出来。今天和张老师他们吃饭的时候又提了一次,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比较有说明力的,在这里专门讲一下。 这个比喻主要用来表达我们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如何理解科学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好比是照相术,提供世界的映像。 我们对着一张照片指认说:“这是张三”,这是不是张三呢?这的的确确就是张三,不是李四或王五。照片中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张三”的各种细节,甚至比肉眼看 ……
年轻人为什么要出书——从《声西击东》说起为什么比特币不会跌到0元?——比特币行情杂谈
2 Comments
土木坛子10年 ago
中医这个话题你也参与了啊。
REPLY
刘慈欣万寿无疆6年 ago
说实在,我觉得中医能存活至今唯有这几个原因:
1,既得利益群体庞大,恃以少数验方自居“中华文化精华”,个人看来还是和博彩一样,总有几个会中的。老中医和世家、莆田系之流恨不得把水越搅越浑,才能发大财。
2,国内医疗体制还不发达,只能半推半就接受这类替代疗法以缓解“就医难”问题。
3,国内科学素质教育同样不发达,大多数人没有真确树立起“重复试验”、“数据说话”、“废医验药”等【实事求是】的思想,只是想着【多抱大腿】,很有四处求神拜佛的味道……
4,思想空虚,经济化大潮下却是涌动着无所依附的世界观人生观,虽说“挣钱养家发大财”还是挺上进的,但在社会上泡久了难免就混沌了,一天真真假假逢场作戏,能明清的有几个?所以各方妖魔鬼怪就趁虚而入呀,什么国学班呐、保健品传销啊、鸡汤营销啊、邪教啊、无脑中医粉啊,经济时代精神建设跟不上必然群魔乱舞呀。。。
REPLY
编史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
Home 读书 书评 编史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
书评, 科学
编史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
2023年3月1日 库恩, 科学史, 科学革命, 编史, 翻译, 辉格史, 革命
我又为超星录制了一次导读节目,视频课程应该是在超星发布了,我在这里贴上我录节目时准备的逐字稿。
一
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老师胡翌霖。今天我给大家导读的是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二
这本书的影响力太大了。斯坦福哲学百科这么说的:“托马斯·库恩(1922-1996)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也许没有之一)。他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学术著作之一。”
这么大的影响,当然早就“出圈”了。库恩的影响远远超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在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人文艺术领域都造成了影响,甚至“范式转换”这个库恩的关键术语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词汇了。
当然,影响广泛往往也意味着广受误解。库恩的行文不算晦涩,但是由于观点富有颠覆性,很多人本能地就非常抵触,往往就抓着只言片语大加批判,而不能全面地理解。而另一些推崇库恩的人,也经常趋于极端,甚至也会把库恩解读为反科学反理性的虚无主义者。
三
库恩的观点其实并不太激进,他的基本思想其实在更早的哲学家、史学家那里也能找到。比如我们看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的时代”等等,现代科学的革命性的世界观转换都讲得很深刻了。库恩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更加“狭隘”了,之前的思想家往往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讨论现代性的变革,而库恩把讨论的焦点就放在科学史,而且关注得更加细微,别人谈的“科学革命”是大写的、单数的,从古到今就那一次,而库恩把“革命”的范畴细化了,革命不光发生在大的历史分期之间,而且在每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都经常有大大小小的“革命”。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取得了广泛影响之后,很多学者又把库恩的观点推广、泛化了,延伸到科学之外的其它领域。库恩在7年后补写的“后记”中提到了这一现象并表示“困惑”,他说道:“本书的论点无疑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这本来就是应该的,因为这些论点是从其他领域借来的。文学史家、音乐史家、艺术史家、政治发展史家以及其他许多人类活动的历史学家,早已用同样的方式描述他们的主题。……如果说在这类概念上我有什么原创的话,那主要是我把它们用于科学这个曾经被广泛认为以不同方式发展的领域。”
即便就“应用于科学领域”这一点来说,库恩也不是第一人,前面提到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家,同时代的有福柯,他们的观点都涵盖科学领域,横跨科学、技术、历史、经济等各个领域。而库恩的优点还是在于“聚焦”。相比去其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思想家而言,库恩的论述更加清晰、细微、具体。
所谓“科学革命的结构”,这个“结构”正是库恩的原创性贡献,他给出的不只是一些笼统抽象的概括,而是刻画出具体的“结构”,把科学革命的起承转合说得非常精细了。
所以如果读库恩的书,只是摘取一点只言片语的结论,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库恩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其实在于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库恩在字里行间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史具体案例,从具体案例中呈现出一般性的“结构”,这些细节是非常有趣的。
任何快餐式的导读,包括我现在正在做的,都没办法深入细节,所以这本书的妙处还是需要感兴趣的朋友们亲自去阅读。而我的导读重点是要纠正一些常见的偏见,对这本书的风格进行笼统的展示。
四
要开始读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首先是找到中译本了。在今年之前,这本书流行的中译本主要就是一个,是由金吾伦和胡新和师徒两个翻译的,两位先生都已经过世了。其实还有两个译本,一个是80年的老译本,还有一个是台湾的译本。
最近又出了一个最新译本,是由张卜天翻译的,他也在清华科学史系,是科学史界非常知名的翻译家,还很年轻已经“译作等身”,我个人当然更推荐这个最新译本。
五
但读书人都知道,翻译是很难的事情,衡量翻译好坏也不容易,新译本并不总是比老译本更好。很多时候两个译本可能各有优劣、难分高下。比如张卜天在翻译的时候,就同时参考了大陆译本和台湾译本,他评价台湾译本虽然语言更流畅,但随意发挥较多,“雅有余而信不足”。
但是我们能说翻译好坏无法衡量吗?那肯定也不是。外行人都看得出一个专业的译本肯定远远好于“机翻”。可见翻译还是有好坏之分的。
那么问题就是,衡量的“尺度”究竟是什么?翻译者需要遵循哪些“规则”?在权威的词典中描述的词义对应和语法规则,是否足以用来衡量翻译的好坏?
我们发现,翻译并非“无章可循”,它确实是有一定的客观的套路、既定的规则的。比如How old are you翻译成“怎么老是你”肯定不对。但是,光是遵循刻板的套路是做不好翻译的,读者也很难根据刻板的套路来编制出一套通用的评价标准,来完全客观中立地衡量翻译好坏。
简言之,翻译是有规则、可比较的,但又总是存在潜规则、超规则的做法,也总是存在各有所爱、不分伯仲的情况。
这其实就是库恩所谓的“不可公度”现象。
六
用翻译问题来解说“不可公度”概念并不是我的创造,而是库恩本人的思路。其实“范式”这个词就是库恩从语言学概念里借来的术语,在后记里库恩又更加直白地表述了这个类比。他说道:“库恩:“持不可公度观点的人应被视为不同语言共同体的成员,他们之间的交流问题应被当作翻译问题来分析。”
很多误解者认为库恩说的不可公度就是不可交流、不可比较,认为衡量科学理论体系的好坏是一件完全主观任意的事情。但库恩不是这个意思。“不可公度”的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翻译的,只是说不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公共尺度”来衡量一切。
翻译活动和许多人类的活动一样,同时蕴含客观性和主观性、准确性和暧昧性、规则性和语境性,而库恩想说:科学活动也同样如此。库恩并没有论证不同科学范式之间的不可交流性,相反,它试图解读这种交流是如何发生的。
七
很多人的思维方式是两极化的,要么就必须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绝对尺度,要么就是没有任何尺度,爱怎么来就怎么来。但现实的活动往往遵循的是多元的尺度。
比如衡量翻译,我们都知道有“信、达、雅”,这不是一个尺度而是三个彼此嵌套但又相对独立的尺度。“信”要求和原文原意的“符合”;“达”要求适合于特定语言文化的读者群体的接受力;“雅”要求文字本身简洁优美。每一条尺度底下还有不同的应用语境,比如说“信”,是单词层面的准确性,还是句子层面或整篇文章层面的准确性呢?比如同一个术语在整本书里经常出现,那么把这个词固定为一个译名,对于理解整本书的关键词而言是准确的,但是具体到其中某句话,这种生硬的译法可能又是不够准确的。又比如说“达”,是针对专业读者群体呢,还是针对一般大众群体?比如说“雅”,是侧重词藻华美呢,还是简练流畅呢?
总之,翻译不是没有尺度,而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尺度。衡量科学理论的优劣也有类似的多元尺度。比如“信”,即与观察经验相符合;比如“达”,科学共同体的文化和心理状况对于科学的发展也有影响;比如“雅”,很多科学家最关心理论本身的简洁和优美,追求简单和对称等等。同样是“符合观察经验”,不同领域的经验也有区别,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符合天文现象的观察经验(其实托勒密体系也能符合),但不符合当时人们对大气现象的观察经验(比如云彩为什么没被甩飞),而在天文现象中又有不同的方面,比如哥白尼体系更好地解答了金星和水星的次序问题,但又在恒星视差方面难以解释。所以在哥白尼体系提出之初,并没有一套客观精确的尺度来保证它比旧的地心体系更好,而投靠新体系的学者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主观性,新柏拉图主义、赫尔墨斯主义等社会思潮也构成了哥白尼体系发扬光大的关键力量。
八
我们这里说的“不可公度”(incommensurable)是张卜天的译法,旧译本叫做“不可通约”。这是一个数学概念,意思是“没有公约数”。比如说2和4是可通约的,公约数是2;但2和根号2是不可通约的,找不到一个整数或小数同时是二者的约数。我认为这两个译名都可以,但“不可通约”太专门了一些,有时更容易引起误解。而“不可公度”强调出“公共”和“度量”这两个关键词,理解起来更通顺一些。
以下这段话是库恩关于不可公度性的解说:
“这些不同学派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方法上的某种缺陷——它们都是‘科学的’——而在于我们所谓各个学派看待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里做科学的不可公度的方式。观察和经验能够而且必须大大限制可容许的科学信念的范围,否则就没有科学了。但仅凭观察和经验并不能决定这样一套特定的信念。对于某个科学共同体在某一时期所拥护的信念,总有一种由个人与历史的偶然事件混合而成的看似随意的要素在发挥重大影响。”
首先库恩的意思是,历史上的科学包含不同的学派或不同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历史中的学派都被淘汰或更新了,但不能因为它们现在已经被淘汰,就说他们从来都不属于“科学”。因为“科学”本来就是一种不断更新的事业。在今天不再是科学的东西,在当年也曾经是科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说它们因为被淘汰了所以不再是科学了,而不能说它们因为不是科学所以被淘汰。
那么旧学派如何被淘汰,新理论如何被承认的呢?“观察和经验”当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库恩认为观察和经验的积累对于科学的发展和更新而言,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在实际的历史之中,个人的和偶然的因素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最后这句“看似(apparently)随意的要素”,在老译本那里是“明显的随意因素”,应该说老译本是不太准确的。Apparently确实有“明显”的意思,但指的是表面上显露出来的情况,但未显露的部分未必如此。在库恩那里,这些要素对科学史的影响并非真的“随意”,它们其实也是有迹可循,只不过不像传统观念里认为的是一个简单的数据积累或逻辑演绎问题,而更可能是社会学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九
库恩强调的“个人的和偶然的因素”,是针对科学共同体或人类社会如何决定特定的理论或学派胜出。但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言,他选择哪个学派,显然是充满了“个人的和偶然的因素”,这件事情不需要库恩来提出。库恩绝不提倡虚无主义:反正没有绝对正确的东西,我们就啥都别管了,随便怎样都行吧。这当然是不对的。虽然“不可公度”,但你总可以“私度”啊,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建立自己的评判尺度,只是别把你自己的私人尺度误以为是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上帝尺度。
人不是上帝,也不是先知、预言家。即便存在绝对的尺度,人也不可能天生就能掌握它。每个人都是通过个人的经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成长,逐渐掌握针对各种事物的评判尺度的。
所以当某个群体的学习和成长的经历在某些方面趋同时,这个群体内部就可能形成一些相对“公共”的尺度。学习和成长的经历越是具有公共性,越是趋同,那么他们所承认的公共尺度就越是显得客观确定。所以在库恩看来,所谓“范式”往往就体现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某一时期所拥护的信念”,而共同体的共同性是通过雷同的学习和训练模式而形成的。
关键就在于,需要每个人在后天学习的,既包含各式各样的“知识”体系,也包含评价衡量这些知识的“尺度”。衡量某种知识为何可信的尺度,往往是和这种知识放在块儿,“捆绑销售”,同时被教学的。
共同体有大有小,“科学家”、“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物理学家”等等,都可以说是“共同体”。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确实能够在不同的共同体之间找到一些公共的尺度,但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共属于某个更大的共同体。公共性和共同性始终是一致的,在多大范围上拥有共同性,就在多大程度上能建立公共性。
科学共同体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等各种共同体一样,都是可变的。共同体会分裂、融合、消亡和更新。库恩的工作正是要为科学共同体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
十
我们已经看到,共同的尺度来自共同的教育,而就现代科学而言,教学的公共性和确定性主要体现于公认的“教科书”。所以库恩在第一章,上来就把矛头指向了“教科书”。库恩注意到,关于“什么是科学”的理解,流行的观念在根本上依附于科学的教科书,所以当库恩要挑战传统的科学观时,首先就要破除对教科书的迷信。库恩在第一章第一段话就开宗明义:
“如果不把历史仅仅看成轶事或年表的贮藏所,历史就能彻底改变现在支配我们的科学形象。这幅之前形成的形象甚至是由科学家自己描绘的,主要来自于对已有的科学成就的研究。这些成就记录在经典中,更晚近的记录在教科书中,每一代新科学家都从这些著作中学习如何从事这一行当。然而不可避免地,这些书旨在说服和教学,从中得出的科学概念不可能符合产生这些书的科学事业,就像一国的文化形象不能从旅游指南或语言教科书中得到一样。本书试图表明,教科书在一些根本方面误导了我们。它旨在概述一种非常不同的科学概念,这种概念可以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录中产生。”
值得提示的是,库恩并不反对科学教科书的写法,而是认为这种写法是“不可避免”的。在第十一章“革命无形”中更是充分讨论了这一点。就是说当科学革命尘埃落定之后,相应的领域就进入了“常规科学”的阶段,而常规阶段就该是保守的、谨慎的,也应该提供相对确定的、明晰的入门方法。教科书的使命就是帮助入门者按部就班地进入一个常规的研究领域。
毛病不在于教科书,而在于我们看待教科书的态度。正如库恩所说“一国的文化形象不能从旅游指南或语言教科书中得到”,这不是说旅游指南编的不好,而是说旅游指南就该是旅游指南,而不该承担文化通识的使命,更不能指望从旅游指南中获得对该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
教科书的使命是进入学科内部,但是想要跳出现成的框架,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整个学科的来龙去脉,那就不能依靠教科书了。那么该依靠什么呢?库恩的答案是:历史记录。库恩认为要理解科学的来龙去脉,我们不能在科学内部找答案,而是要到历史学中探寻。
这一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是要颠覆“科学史”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传统上,“科学史”经常不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甚至它不属于“历史学”的子类。比如在中国官方的学科目录里,科学史长期是理学的一级学科,而不是历史学名下的二级学科。“科学史”与物理学、化学等“理科”并列。但“科学史”名下没有二级学科,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因为科学史本身没有明确的学科范式,也不遵循历史学的范式。
具体做科学史研究的人,可能隶属于物理学院之类理科院系,往往是从一线科研领域退下来的或者是干脆退休了的科学家出来搞搞科学史。
库恩所在的时间,恰好是“科学史”这一学科刚刚开始独立,正在形成自己的学科范式的过程中。
十一
更早之前的科学史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范式,而是说它的范式是依附于自然科学的。我们已经说道,库恩所谓的“范式”通常可以和“共同体”画等号,有什么样的共同体,就有什么样的共同性。在更早之前,“科学史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共同体,他们都是依附于科学共同体的,各学科退休的科学家来写写科学史。那么自然而然地,他们的共同信念和基本套路,也都是以科学共同体为准的。
所以早期的科学史和科学教科书是一致的,我们不妨把这种科学史的编史范式称作“教科书科学史”。而这正是库恩所要颠覆的东西,他试图提倡一种新的编史学范式,为科学史建立新的研究尺度。
大家注意,我现在是在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来解读库恩自己。这也不是我的创造,而是库恩自己的自觉应用。我们说库恩虽然聚焦于科学而不发散到其它领域,但有一个方面的延伸是他自己做出来的,这就是对自己的反身应用。他开篇第一章就在讨论科学史领域的“编史学革命”,而在后面,他还提到了科学哲学领域的“认识论革命”。他清楚地认识到,他试图在历史学和哲学领域发动的革命,其遭遇和命运也将和科学史上的革命类似。
所以这本书的第一章其实是一个“自相似的分形”结构,这一章以库恩自己为焦点,完整再现了整本书的思路。能够读通这一章,基本上对之后的论述也有所准备了,之后无非是用丰富的例子充实整个结构。
科学史也是一个研究领域,我们看到,在库恩前后,科学史家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正在成熟。那么,新一代的独立的科学史家,他们应该聚焦于什么问题呢?他们如果摆脱了科学教科书的尺度,那么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尺度去衡量科学史家的研究工作呢?以及,包括库恩在内的新一代的科学史共同体,将会遭遇怎样的反对呢?这些问题都是库恩的理论能够回答的。
十二
那么我们就来跟着库恩,完整地勾勒一下这个“编史学革命的结构”。
1.旧范式
我们说到,新的科学史编史学,针对的是旧的,依附于科学教科书的编史学。即便在科学史家逐渐独立的时候,旧的范式仍然在很多方面延续其影响力。
这种旧范式有时也被称作“辉格史”,这是比库恩更早一代的科学史家巴特菲尔德提出的概念,他有本名著就叫《历史的辉格解释》。辉格党是英国的一个党派,是自由党的前身,另一个是托利党,保守党的前身。据说辉格党人写的历史,就是让历史服务于自己的政治主张,整个历史叙事都被用来论证他们政策的正当性。简单来说,辉格史就是旨在用历史为解释今天的教条服务的编史学范式。
辉格式的科学史,也是旨在为今天的教科书上的条目服务的。科学史家的职责就是为今天科学教科书上的每一个概念、公式和定论讲述其历史由来,比如究竟是谁在几几年发现了这一条成果。
教科书就是衡量历史重要性的尺度。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多么重要,就取决于它能否在今日的科学教科书上添上一笔。
至于那些没有在今日教科书中留下痕迹的人物,其历史地位就一定不是正面的了。比如亚里士多德,他曾经影响深远,但是他的物理学并没有为今日物理学教科书提供任何一个参数或公式。如果说科学史总归还是得写几笔亚里士多德,那么也只能是作为邪恶的反派被描述的,所以整个近代科学的兴起经常被描述为追求真理的仁人志士如何千难万苦地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反叛出来。
2.解谜题
在这种尺度的指引下,旧的科学史范式就确定了其“常规”的研究方式。
在某一常规科学范式下进行的常规研究工作,库恩称之为“解谜题”。或者类比于拼图游戏。就是在一个绝大部分结构都已经清晰确定的大框架之下,去努力填补一些不太明晰的空缺。而一旦填上了这些空缺,只要符合既定的规则,那么这一工作很容易得到同行的认可。
就辉格式科学史来说,它的常规任务是什么呢?库恩说,无非就是“必须确定当时每一项科学事实、定律和理论是何人在何时发现或发明的”。
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比如教科书里讲到万有引力定律,那么科学史家就需要提供这一定律的“何人与何时”,结论就是牛顿在1687年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接下来的工作无非是给这一结论增加一些历史细节和趣味花边罢了。
3.反常
因为常规工作就是一个空一个空填补,一块拼图一块拼图地添加,所以常规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积累性。
但是,库恩发现,随着一个常规科学的不断积累,剩下的解谜题工作往往会变得越来越难,容易的都被做完了,困难的谜题就突显出来了。有些空缺你怎么也找不到填补的方案,有些空缺你可能找到了好几种互相冲突的填补方案。这就是“反常”。反常就是在常规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不那么常规的难题。
很多时候,反常与常规并不矛盾,相反,它们构成了在平淡的工作中的那些富有挑战性的环节。反常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一旦有人最终解开了难题,那么它也就变回一个常规问题了。
正是“反常”的存在,让研究工作显得不那么刻板和机械化。常规的研究仍然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他们能够发现其他人忽略的细节,能够运用一般人想不到的巧妙方法,把难以攻克的反常谜题纳入常规体系之内。
在科学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易攻克的难题。比如,库恩提到“研究越多就越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氧气是什么时候发现的?谁最先想出了能量守恒概念?”
这些问题似乎也能得到某些答案,比如我们熟悉的结论是,氧气是拉瓦锡发现的,而能量守恒是德国医生迈尔提出的。
但是仔细考察科学史的资料,我们会发现这些答案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比如普利斯特列更早地完成了氧气的分离提取,只不过他没有理解这一气体的性质,把它称作“脱燃素空气”,也就是说没有把它当做独立的一种气体。但其实拉瓦锡也没有完全准确地理解这一气体,拉瓦锡误以为氧气是形成酸的要素,所以命名为“酸素”。与二人差不多时间还有一个舍勒也提取了氧气,命名为“火空气”。
能量守恒的概念就更是破朔迷离,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其实是很老的,但以往是以不同的形式隐含在力学、化学、电学、热学等各门学科之内。我们一般讨论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指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是把各个学科中处理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彻底打通,所以就这个概念的发现而言,体系化、严格化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迈尔的地位在于第一个完成热功当量实验,但他的实验相对粗糙,就严谨性和体系性来说,迈尔比不上焦耳,而仅就抽象概念的提出而论,迈尔之前又大有人在。
4.危机
有些难题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考察而化解,比如我如果发现了一张拉瓦锡的手稿,证明他制备氧气都比别人更早,那么拉瓦锡与普利斯特列的优先权可能就没有争议了。但问题是,历史往往就是复杂的。实情可能就是普利斯特列更早制备,而拉瓦锡的理论更完善。
于是,有人会怀疑,是不是这些问题压根就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呢?库恩说道:“其中有些人逐渐怀疑,提出这类问题根本就是错误的。也许科学并不是通过累积一个个发现和发明而发展的。”
这种怀疑所指向的不是具体某个谜题的某个答案,而是一般性的问题:设计谜题的方式本身可能是不恰当的。
教科书上总是条理分明的,科学看起来像是由一条又一条清晰明确的概念、符号、数据和定律组成的。每一条贡献都有清晰的定义和边界,所以,基于教科书出发的科学史编史学,所提出的谜题,也肯定是清楚和精确的。
但如果说历史学的考察从根本上无法满足“确定发现年表”这样一件貌似简单的任务,那么也许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换一种提问方式了。
这就是库恩所谓的“危机”的出现。所谓“危机”,和“反常”并没有绝对的分界,关键在于研究者面对这些难题的态度。在“反常”的状况下,研究者仍然期待使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或发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最终在常规范式之下解决难题。但是在“危机”的状况下,研究者对于用常规方式解决难题越来越绝望,而是转而考虑颠覆整个常规,在根本上改变问题的提法。
5.革命
于是,范式的“革命”开始孕育。当许多人不再努力提出新的“答案”,而是尝试提出新的“问题”时,革命就发生了。例如,拉瓦锡的关键贡献不是为燃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回答,而是在于用氧化还原学说整个取代了传统的燃素论范式,把“燃素究竟有没有重量”之类的老问题彻底取消了。拉瓦锡所发现的“氧气”不是旧的燃素化学谜题的一个新解答,而是新的氧化还原范式下的一个关键角色。
就科学史研究来说,情况也是这样。在库恩之前,已经有许多先驱者发起了这一编史学革命。其中亚历山大·柯瓦雷对库恩影响最大,当然,库恩认为之前的科学史家虽然已经身体力行,但是就编史学范式而言并不是特别自觉,也没有系统的编史学理论,而库恩的工作可以看作这一业已发生的编史学革命的理论自觉。
库恩说道:“科学史家们已经开始提出新的问题,追踪不同的、往往较少具有积累性的科学发展线索,而且在这样做的时候往往并非完全自觉。他们不再寻求旧科学对我们目前观点的永恒贡献,而是试图展现那门科学在当时的历史整体性。”
悬置今天的教条,回归历史语境,这是历史学家们早已展开的探索。不过有很多人喜欢钻牛角尖,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家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当代的视角,所以回归历史语境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攻击是比较肤浅的,是一种典型的“二极管”思维——似乎“历史语境”和“当代目的”是非此即彼、全有全无的关系。
平心而论,旧的辉格式历史,也不会完全忽略时代语境,评论牛顿的时候也不至于为他不懂量子力学而遗憾。历史语境和当代目的并不是矛盾的,关键在于,历史学所服务于的“当代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刻板的当代教科书,还是别的什么?
柯瓦雷的工作同时包括自觉地回到历史语境,以及自觉地为当代人服务。但他所服务的,不是当代教科书,而是当代人的自我理解——现代人如何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种种观念根源何处?柯瓦雷回到历史语境正是为了为当代人带来对时代根源的理解。在以柯瓦雷为代表的科学史家那里,历史性和当代性是完全统一的。
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之类的历史学意见来反对库恩,很可能是对库恩和对历史学的双重误解。就历史学而言,库恩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新颖的主张。回归历史语境的编史态度,以及历史文本与当代读者之间的解释学关系,这都不是什么离经叛道的主张。库恩无非是颠倒了“科学”与“历史学”的地位,主张科学史更多地服从于“历史学”的尺度,而不是服从于当代科学的尺度。
6.新范式
这种新的编史学范式呼之欲出,基本的策略很简单,库恩说道:“例如,他们不问伽利略的看法与现代科学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而是问他的看法与他所在的群体,即他的老师、同时代人和直接的科学继承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
不过这种视角的切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受库恩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科学史家,是以库恩本人都难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科学史研究的。例如,既然视角转向了“伽利略所在的群体”,那么,科学史的核心问题就变成了一个社会学的问题。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科学知识社会学(SSK)逐渐成为主流,库恩本人反对他们的做法。但这一讽刺的结果或许也是库恩所预言的,因为在科学史上,科学革命之后成熟的新范式往往是科学革命的先驱者和参与者都不能接受的。例如牛顿本人并不接受彻底排除上帝位置的牛顿主义经典力学,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并不接受动摇确定性观念的量子力学。库恩本人不能接受“库恩主义”的新编史学,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7.世界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库恩认为,科学革命不只是科学方法的革命,也是世界观的革命。而编史学的革命也不例外,它也不只是历史写作的方法改革,同时也伴随着更深刻意义上的观念革命,涉及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大问题,例如: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知识为什么可靠?
与传统的教科书科学史相匹配的是“累积性科学观”,库恩提到:“累积性科学观与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论密切相关,这种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心灵直接赋予原始感觉材料的一种结构”
库恩之前的科学哲学以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为主流,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建立一个明确的“科学划界”标准,即把科学活动与其它活动区分开来。但之前的科学哲学遇到了许多“难题”,而库恩认为,这个编史学革命的副产品,即一种认识论或科学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将会消解这些难题。他说道:“如果这些认识论反例会引发严重的刺激,那是因为它们促成了一种新的不同的科学分析,在这种分析中,这些反例不再会带来麻烦。”
库恩不是给出了新的回答,而是消除了问题本身——库恩认为只有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的边界才是相对清晰的,而在科学革命阶段找不到一劳永逸的划界标准,因为划界的尺度本身也是范式的一部分。
所以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同时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门学科也从此捆绑在一起,互为基础。
我今天的导读就到这里,谢谢!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会小结 这学期在几位本科同学的发起下,由我领读,组织了一个库恩《结构》的读书会。到上周,终于把《结构》读完了(跳过了后记),这周起读书会开始读《存在与时间》。 这次带读《结构》还是挺巧合的,正好吴老师出国,咱们系科史哲项目的本科生没人管,这两个同学又特别好学,自发要搞读书会,请吴老师找助教带,吴老师知道我向来乐于拐带后学,就很自然地把他们推给我了。 读《结构》也正合我意,我向来认为《结构》一书是科史哲外行 ……
技术革命的结构(草稿) 这是上周吴门讨论班我讲的文章,文章本身是非常不完善的,不只是在形式上没有写完, 关键问题是基本文献的缺乏,“技术革命”的相关问题在学界似乎缺乏值得引用的讨论。当然,这种情况有理由怀疑我这一课题的成立本身存在问题,吴老师也对此 高度质疑。但我自己仍然认为这一问题是合法的,“技术革命”的概念的确值得深入探讨。 我这篇文章本身只是对库恩做了一个表面上的对应,这一对应是成功的,但我尚未展开阐明这些对应的意 ……
科学哲学原著选读之《科学革命的结构》(主讲人课后札记by一朵熊) 按:参考前一篇的说明,几乎同时交给我的。这一篇感觉风格完全不一样,反而有点太散了一些。不妨稍微勾勒一下在实际课堂讨论比较集中的,特别有意思,或者有争议的问题,会比较好一点。虽然我说只需要把讲稿稍作整理就行,但毕竟还是要稍作整理,总还是要体现一点课堂讨论的成果比较好。当然,主讲人也可以在这里随时批注补充~ 第一章 绪论 历史的作用 传统视角下,科学的发展被当作一个纯粹的积累过程:“事实、理论和方 ……
从神坛到论坛——科学史的实践意义(《现代科学史》书评)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1年04期,是去年的书评,不过当时忘了转载。既然杂志允许我在自家博客转载我的文章,不如也贴出来吧。 制造科学——超纲的书名 中文出版界引入国外学术著作时,经常有修改标题的习惯。比如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现代科学简史:从蒸汽机到䴙䴘求偶》,原名“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
辉格史的合理性与反辉格的可能性 第一周吴门讨论班是新锐小师弟刘任翔同学自告奋勇讲“反辉格编史学的贫困”,当时课堂上有许多讨论,我还上台画了个图,不过后来我就一直在写庐山游记和准备自己的讨论班报告,没来得及写点啥,但这个主题挺重要的,现在抽空补写一些想法。 从刘任翔文章的标题就看得出小师弟霸气十足,当然这标题也成为其文章的最大漏洞,就文章实际想要表达的一些历史观来说问题不大,但把矛头指向“反辉格史”并不恰当。 当然,科学史界的确存 ……
失业还是解放?人工智能的双重革命通识逆袭专业?——从课程考核方式到chatGPT漫谈
正视“复杂”——《大科学》书评
Home 读书 书评 正视“复杂”——《大科学》书评
书评, 科学
正视“复杂”——《大科学》书评
2022年9月16日 国家, 工业, 科学, 科学精神, 美国, 自由, 资本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9-16 第3版 读书) ,标题改为“正视科学、资本、政治形成的“复合体”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不再‘独善其身’”
说起美国的科研环境或科技政策,我们通常第一个想到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是1945年布什给时任总统罗斯福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当给基础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但又必须尊重科学家的独立自主。
布什的报告确实影响深远,但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份报告,而脱离美国科技史的历史语境的话,很可能会对美国的科学政策和文化产生误判。
事实上在1945年之前的十余年间,美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美国特色的新科学范式,这种新范式与欧洲传统的科学文化大相径庭。崇尚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以及科学家的自由独立,恰恰是老派欧洲科学精英们的风格。而在美国,一种打通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并且把科学家和工人、政客、资本家们捆绑在一起的新的科学文化正在崛起。
以曼哈顿工程为标志,这种科研新范式迅速发展,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险。过度的实用主义和对政客与资本家的过多依赖可能损害美国科学的长远发展,在这种语境下,布什的报告起到了某种“平衡”的作用。当然,另一方面布什也是在为科学家争取更大的权力,希望政府在保持资金投入的同时放权给科学家自我管理。
布什的理想从来都不是美国科学的现实状况,美国科学的特色早在1945年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这种美国范式也不断向其他国家辐射。
《大科学:欧内斯特·劳伦斯和他开创的军工产业》一书就是对这一发端于美国的新科学范式的很好介绍。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劳伦斯的一部传记,这位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设计和制造者代表着这种新研究范式——“大科学”的诞生。
物理学家阿尔瓦雷斯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纪念馆写道:“他将作为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被人们永远铭记,但更重要的是,他应该作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发明者被人们记住。”
副标题中的“军工产业”是对“大科学”的注释,英文是“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中译其实是把Complex整个丢掉了。Complex是“复杂”的意思,这里也可以译作“复合体”,但之所以需要“复合体”,恰恰就是因为科学研究变得日益复杂——“在劳伦斯的辐射实验室里,核心装置——回旋加速器在技术上是如此复杂,操作上又是如此容易失灵,以至于需要专职工程技术人员时刻保持警惕。”
在劳伦斯之前,卢瑟福和居里夫妇代表了“手工操作科学时代”的最高成就,劳伦斯之于卢瑟福,就好比伽利略之于第谷,前者带着新的仪器(望远镜和回旋加速器)彻底改变了旧的研究范式,成为新科学的标志人物。
回旋加速器的基本特点就是“复杂”,这种复杂是全方位的。
首先,从科学原理上,它结合了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以至于最杰出的理论家和最能干的实验家都不能独立地搞定它。劳伦斯作为实验家,找到了美国最好的理论家搭档奥本海默携手互助才打开了局面。
除了必须整合理论家与实验家的力量之外,加速器的日常维护还需要大量枯燥乏味的人力工作。科研团队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其中大部分工作并不需要远大的科学理想或丰富的创造力,而几乎就是一些机械性的苦力。类似于我们今天调侃的“科研民工”已经出现了。甚至在后来的军工项目中,大量乡下女工被招募过来看管质谱仪。对此劳伦斯难以接受,随后发起了一场赌赛,结果发现这些女工的表现比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更好——因为她们更服从指令,而不会自作聪明地调整机器。
如何管理和协调包含科学家、实验家、实习学生和普通劳工等身份和文化各异的庞大团队,就成了“大科学”研究的必要环节。从此,杰出的科学领袖不再只是心无旁骛醉心研究,而不得不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乃至经营者。
劳伦斯是一个社交达人和出色的管理者,而实用主义的美国文化或许给他提供了支持和机会。有学者评价说:“正是欧内斯特·劳伦斯,将加速器实验室的工程师的地位提高到与物理学家同等的地位。相比之下,欧洲的物理学家则‘倾向于躲避工程技术上肮脏的细节’。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欧洲在加速器技术方面会落后于美国。”
其次,从制造和维护上,加速器需要高昂的成本和庞大的人力、物力,旧的大学制度根本不可能供养得起这种庞然大物。
因此,劳伦斯的学术生涯自始至终都在应对各种资金问题。例如在初始阶段他就向朋友解释:“这项工作已经推进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困难不再是实验性质的,而是资金方面的。”
事实上,劳伦斯对这一领域所作的杰出贡献,不只是在实验和操作层面,更多时候就是他作为筹款人和推销员的出色发挥。他总是忙于应酬,游走于“银行家和石油巨头们”之间,和他们保持长久和互利的关系。
这种形象显然与传统的特立独行、超脱利益的科学家形象南辕北辙。自然也引起了许多老派人士的反感,例如有人直接把劳伦斯称作“推销员式”的科学家,质问他:“你对能上新闻头条的名声就这么在乎?”
最后,从科研结果来说,回旋加速器的产物也变得非常复杂。
就物质实体来说,加速器的产物可以说是大自然中最简单的东西:各种粒子和原子。但是这些微粒的影响可是巨大的。例如,1945年那颗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小男孩”,其核物质就“主要由欧内斯特·劳伦斯的宝贵的回旋加速器一点点收集产出”。
除了原子弹之外,放射性同位素还有许多商业用途,特别是用于医疗(如癌症治疗)。当然,如果处理不当,加速器产出的东西也可能是可怕的污染。
既然科研产物有了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或经济潜力,也就促使政府和富豪愿意向科学家投资。缺乏资金的科学家和看重潜力的政商界人士终于走到了一起。但他们的结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政客和商人并不是不图回报的,要他们投钱,自然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受他们控制,而这势必要颠覆旧的科学文化。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的研究虽然也带来了商业利益,但他的文化仍然属于欧陆传统的小科学范式,他强调:“我从不会为了金钱而工作,我永远都是为了科学而工作。”但是在劳伦斯那里,这种宣言越来越不合时宜了,相反,如果他不追求源源不断的金钱反馈,对于追随他的团队而言也许是更不负责任的事情。
依靠政治家,或多或少得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依靠资本家,多少得陷入浮华的名利场。科学家再也难以独善其身。无论是沽名钓誉还是出于对团队的责任感,劳伦斯毕生都周旋于各种功名利禄的事务,直到生命的最后时间还在忙于准备与苏联外交官交锋,最终拖垮了身体。
劳伦斯开创的科学范式是成功的,但也不能简单效仿。
一方面,他得益于美国二战前后对军工业的大力扶持,这种模式对于其他学科,或者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就未必是最合适的。
另一方面,劳伦斯的经历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他的失败经验同样值得重视。劳伦斯的实验室错失了许多原本很容易由回旋加速器实现的新发现,落后于装备简陋的欧洲同行。
劳伦斯自己也反思是实验室的文化出了问题,“将提高回旋加速器的性能作为首要任务,纵容了草率和疏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无疑,过于追求技术细节和实际成效的实用主义文化,在许多时候妨碍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远见和洞察力。
因此,我们最好把劳伦斯的经验和布什的理想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在新的时代,科学家不得不走出象牙塔,放下身段,和政治、和资本媾和;另一方面,传统的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仍没有过时。
要坚持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就不能对科学研究已然卷入名利场这一实情视而不见,必须正视科学、资本、政治已然形成“复合体”这一复杂现实。在此前提下,再去努力发扬科学精神,让自由求知的科学文化与复杂的名利环境保持平衡。
历史意义还是现实意义——《科学:无尽的前沿》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2年1月号 https://read.douban.com/ebook/… 发表时略有改动,此处贴原稿。 布什报告过时了吗? 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最初是1945年布什给罗斯 ……
科学精神:斗争还是和谐? 这篇也是约稿,但好像没发表出来。起因是有报刊编辑要出科学精神专题,希望约相关的文章。她给的各种关键词包括:不遗余力、不畏强权、勇于质疑、破除陈见、不计名利、甘于寂寞、甚至献身……这些词我一个都不喜欢,于是我提出,这些观念太老套,也太天真。如果还要谈“科学精神”的话,不如反过来谈,追名逐利、不甘寂寞、左右逢源……不如说这些才是科学精神。我不是在开玩笑,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无论是从实际的历史来看,还是 ……
科学精神的成长史和人格统一性 今天受邀去做了一个关于科学精神的论坛,虽然主题发言就5分钟,不过我也准备了一些新的说法,在这里更充实地表达一下。 “科学精神”似乎包含了许多维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团结协作等等,如何理解所谓“科学精神”的这种多重性,这种多重性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人太过随意,凡是“好”的品质都往科学精神里头塞;但另一方面,这种多重性也是颇有根源的,这是因为“科学精神”并不是在某一瞬间一下子凭空出现的,科学精神本身 ……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对《云上的中国》批评性书评 这也是一篇书评约稿,但因为我采取了明显的批评立场,稿子似乎就没有用上(如果用上的话我这里再改转载)。我是在批评阿里,但又不只是批评阿里。其实很多取得成功的所谓互联网公司,未必就真代表了新思维新范式,无非就是旧的资本和工业的逻辑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另外一些所谓“成功”,无非是依靠资本的力量跑马圈地,抢占了先机,通过资本投入导致的高速扩张过早地挤出竞争者,从而取得了垄断性的成功,但也未必证明个中的思维 ……
“王道”——至善之路 这篇文章可以接着稍早的这篇来看:自由vs平等——我是一个右派的社会主义者 那篇文章中我表达了对“平等”的某种抵制,作为自由的条件意义上的平等,或者作为争胜的游戏得以展开所必须遵循的平等的规则,这些意义上的平等我当然支持。但仅仅为了平等而平等,把平等作为一个原则,这是我不认同的。 那么既然不拥护平等,就势必要容忍“不平等”咯。不过也未必如此,反对“平等”的一个原因是它是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而事实上, ……
增强现实还是增强理性?通信技术的多重理想華文道白皮书2.1.1版
从神坛到论坛——科学史的实践意义(《现代科学史》书评)
Home 读书 书评 从神坛到论坛——科学史的实践意义(《现代科学史》书评)
书评, 历史, 科学
从神坛到论坛——科学史的实践意义(《现代科学史》书评)
2022年1月27日 相对主义, 社会学, 科学史, 科学革命, 编史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1年04期,是去年的书评,不过当时忘了转载。既然杂志允许我在自家博客转载我的文章,不如也贴出来吧。
制造科学——超纲的书名
中文出版界引入国外学术著作时,经常有修改标题的习惯。比如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现代科学简史:从蒸汽机到䴙䴘求偶》,原名“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Science, Technology, Medicine and Modernity: 1789 – 1914”,中国画报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现代科学史》,原名是“Making Modern Science: A Historical Survey”。
这两本书初版都在本世纪初,分别是2009年和2005年,原作者不约而同地使用了Making一词,而译介者也不约而同地丢掉了这个词。
我非常理解译介者的做法,毕竟现在出版学术书很不容易,特别是这些相对严肃、专业的书籍,有时版权费都赚不回来。为了扩大销路,多吸引一些大众读者,在不歪曲原意的情况下改一改标题也算无伤大雅。
不过,为了吸引眼球,“标题党”的做法经常是改一个夸大乃至惊悚的标题。比如凯文·凯利的名著《失控》,英文副标题是“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关于机器、社会系统和经济世界的新生物学),顾名思义是要用生物学(进化论)的思想来理解技术与社会,而中译本副标题变成了“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一下子“神棍”了起来,仿佛变成了一部先知预言书。
但这两本科学史著作反其道而行之,反而把书名改得平平无奇,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Making一词虽然独特,但是用它来修饰科学,对中国读者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个词太“超纲”了,以至于无法引起好奇或惊悚的感觉,而只会让公众感到“莫名其妙”——“制造现代科学”是个什么意思呢?讲的是现代制造业吗?
只有了解相关学术背景的人,才很容易理解Making的意思,它反映了上世纪末以来西方科学社会学的兴起及其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特别是1996年索卡尔挑起的科学大战之后,相关争议在2000年前后成为学界热点。于是,这两本写于本世纪初的科学史著作都使用Making一词就容易理解了,这是对相关争议的呼应,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作者的基本倾向。
所谓“科学大战”发生于一部分科学家与社会学家之间,撇开情绪化、人身攻击等龌龊的部分,核心的争议其实是——谁有权解读科学?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
独立的科学史家——破除神话
《现代科学史》的引言开头就把矛头指向了“科学家”,作者指出在传统科学家的观点下,科学的历程无非就是科学事实的发现史和消除迷信的斗争史,而科学史家将要破解由科学家用过度简化的方式整理出来的种种“神话”。(见《现代科学史》第6-7页,本文主要讨论此书,标注的页码都是本书中译版页码,后同)
破除“神话”的科学史研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兴起了,在萨顿、柯瓦雷等先驱的努力下,科学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专业的科学史家研究和著述,而不再局限于各门科学教科书中的引言部分。“科学课本引言部分讲述的有关过去的传统故事毫无疑问是一种辉格主义”(第7页)。职业科学史家批评的“辉格主义”,就是以现代科学的既有成就(体现为教科书)作为筛选历史的唯一标准,科学的历史回顾无非是为当代教科书中的每一条定律或事实标记上发现者和发现年代。
从“课本”中抽身而出的独立科学史家有不同的编史策略,例如在20世纪上半叶,以柯瓦雷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观念论的)科学史,与以贝尔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分庭抗礼。这两条路线有时被称为“内史”和“外史”,前者更注重科学思想演绎蕴生的内在逻辑,后者更强调科学发展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等“外在”动力。
到了1960-70年代之后,随着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问世,以及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社会学的方法和立场逐渐成为科学史家的主流,这也是本书作者的主要倾向。这种编史策略的特色稍后再谈,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编史策略之间不一定是互斥的,尽管这些流派有时显得水火不容,但如果温和地看待它们,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历史叙事的不同“视角”或不同的“出发点”,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它们反映了科学史家的不同学科背景。柯瓦雷为代表的观念论学派有深厚的哲学背景,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家则注重政治经济学,爱丁堡学派则引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科学史诸编史流派的区别就好比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诸学科之间的区别,虽然各具特色、差异鲜明,但未必互相矛盾,而可以是互补的。
无论哪一种编史策略,基本都是以“反辉格”为前提的,各派科学史家从不同侧面揭示出科学史的复杂面貌,瓦解了把科学发展看作克服愚昧或积累事实的线性进步观。这种“复杂史观”也是本书作者首要强调的事情,他们说道:“我们希望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是,历史不仅仅是一份人名和日期的列表,还是一种人们争论的东西。”(第9页)
呈现争论——相对而非虚无
本书作者的确贯彻了他的说法,在这本书中,作者始终都在力图呈现“争论”,而不是给出客观事实。这种写作手法其实对外行很不友好,特别是对于许多把历史学看作一门“背记知识点”的科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很可能让他们晕头转向。因为作者经常是首先给出一种主流说法,然后瓦解这种说法,最后又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树立这种说法,但又时而夹杂反对意见……心急的读者也许早就骂开了:到底对还是不对你给个准信儿啊!但往往看到最后都搞不明白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比如在讨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时,作者给出结论:“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以及它们两者之间关系的争论至今都没有停止。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这种争论没有所谓的正确或错误答案。不同的年代里,不同的人会从各种角度看待科学和技术的联系。”(第492页)例如,希望国家出资支持科学的科学家会更乐意强调科学与技术的联动,而希望科学家享受更自由、更纯粹的研究环境的人,则更倾向于强调科学的独立性及其与技术的差异。
又比如关于“科学革命”,作者一开始就批判了传统的科学革命观,指出那种意义上的科学革命不存在。但后来又重新认同科学革命一词的实用意义,整本书反复使用科学革命、化学革命、达尔文革命、宇宙学革命等等概念。
那么科学与技术到底是紧密联系还是互相独立呢?科学革命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期待获得“确凿知识点”的读者难以得偿所愿,甚至可能会有被耍的感觉。
这种讨论历史的方式,与标题中的Making一样,是许多中国大众读者难以适应的。讨论了半天发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不是和稀泥吗?并非如此。在知识社会学影响下的科学史的确走向了某种意义上的“相对主义”,但这种相对主义决不是“说啥都行”的历史虚无主义。这种相对主义强调的恰恰是:任何结论都不能被绝对化地、孤立地看待,而是必须放在相应的语境中,相对于其论题、论者、论据、论证,才能得到全面的考察。任何一句命题,诸如“17世纪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拉瓦锡很伟大”、“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能量守恒定律是迈尔发现的”,如果脱离了语境来讨论,都没有意义。我们必须明确:究竟是谁,在什么语境下,在什么意义上,在讨论这些问题。只有相对于这整个争论背景,这些结论性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不搞清楚我们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争论某一命题,那么这种情况才是一种各说各的、鸡同鸭讲的争论。要让争论言之有物,而非任性虚无,首先就需要追究和反省争论各方的“相对性”,厘清各自的立场。
直面实践——科学史的现实意义
这种“相对主义”不止适用于科学史家,更是新一代科学史家理解科学活动的基本立场。一部分传统的科学家认为科学是一门完全客观的学科。其余学科都可以有相对性,例如哲学观点、政治取向、历史叙述等等,都应该考虑提出者的立场和语境,但科学结论与其提出者的背景无关,它就是客观的真理。但这种幼稚的观点早已被“科学史”拆穿。因为科学本身是有历史的,许多原本被科学家视作真理的东西后来被抛弃了,原本被科学家斥为谬误的东西却得到了认同。另外,在包括今天在内,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科学家都不会全体一致,而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论。
这种“相对主义”只是与部分科学家虚构的“神话”相抵触,但并不与实际的科学发展相抵触,相反。实际的科学家们向往真理,但从来没有一劳永逸地掌握真理。一个真诚的科学家只该把自己看作真理的追求者,而非真理的提供者。
所以知识社会学影响下的科学史家认为:科学家提供的结论,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提供的结论一样,都有其相对性,都需要结合提出者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来讨论,而并不享有超然世外的特权。
这也正是“科学大战”的焦点,作者提到:“在科学大战中,科学家坚称他们是提供有关世界真实信息的专家,而社会学家则坚持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知识可以拥有如此特殊的地位”。(第19页)
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学术考察等各种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样,在新一代科学史家眼中,“科学”首先也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承认科学是一项实践活动”——这是把新的社会学方法引入科学史后的一大成果(第20页)。
承认“实践”有什么意义呢?显然,“实践”并不是“虚构”的意思,也没有任意妄为的意思。比如我们说金字塔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制造”出来的,显然不是说金字塔不存在,也不是说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材料制造出任何形状的金字塔。科学是“制造”出来的,并不意味着科学知识是任意虚构的。追溯金字塔的制造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金字塔为何如此坚固和持存。同样,理解现代科学的制造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为何如此坚实可靠。
直面科学的实践性,正视科学的人文背景,这并不是在给科学家拆台,反而是要把科学的可靠性安置于踏实的地面之上,而不是在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维持着科学掌握真理的迷信。所以作者也提到,他们的科学史工作并不会对真诚的科学家造成威胁:“对那些试图捍卫科学的完整性和权威性的人来说,任何能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新研究不能为每一个复杂问题提供即时答案的东西,都是一种奖励,而不是一种威胁。”(第24-25页)虚伪的科学家以真理的掌握者自居,他们会把分歧的意见斥为反科学的,把自己视作科学的代言人,从而把拆穿这一点的科学史家视作威胁。但一个真诚的科学家以真理的追求者自居,他们能够正视科学家内部也总是存在分歧这一事实。科学史家追溯分歧的源流,帮助人们理解分歧的合理性,而不再把科学家的局限性和分歧性看作令人难堪的污点,这些工作将会更有利于科学家在各种公共议题中发表观点。
这本书的主题聚焦于“现代科学”,一方面是因为古代科学史部分已经有了非常优秀的读物——作者强烈推荐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学的起源》(第25页),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者的现实关切。因为古代科学还往往是一些离群索居的贵族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而现代科学则已经日益卷入了所有人的生活世界,科学议题不再只是独立的智力游戏,而是渗透在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议题中。作者说道:“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公众经常发现科学家必须在关乎公众健康或环境的争议性问题上站队。”(第24页)
在这种情况下,澄清科学家及其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家并不是神父或祭司,仿佛是直接向公众传达神的旨意。科学家所传达的东西并没有额外的神圣性,而是在复杂的历史积淀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科学家只有走下“神坛”,才能走上“论坛”,作为人类而非神使阐明自己的立场。
走上论坛——以主题为线索的科学史
所以说,作者撰写这部书或者开设这部书所对应的课程,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引导科学家和一般公众更好地参与各种公共议题,更恰当地定位科学家和科学理论在公共争议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最能体现这一旨趣。作者按照“研究主题”来分别讨论了科学史的相关问题,例如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大众、生物学与意识形态、科学与战争、科学与性别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布局相对正统,按照学科和时间的线索讲述科学革命、化学革命、能量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第一作者鲍勒是生物学史的名家,因此关于生物学的部分写得最为丰富,但另一些学科相对忽略,特别是数学史几乎没有涉及。但是,作者的主旨并不是要完整而全面的科学史叙述(中译本改写的书名可能造成错误的预期),而是为了呈现争议、走上论坛,从这个角度看,第一部分其实是第二部分的铺垫和准备。
第一部分中首先呈现的是科学史家的争议,例如有没有科学革命、有没有化学革命等等。科学史家要把科学家拉下神坛,但并不是要把自己替换上去。在证实科学的复杂性和分歧性之前,作者首先证实科学史学科的复杂性和分歧性。然后,第一部分提供出一些争议性的结论,又将在第二部分得到呼应。
例如,第一部分讨论科学革命时的结论,在第二部分中经常被引用。例如在第一部分讨论“哥白尼革命”的意义时,作者认为“真正决定性的变化不是从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变,而是……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的社会界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公众加入对天文学和自然哲学的探讨中”。(第44页)而到了第二部分讨论科学与大众的关系时,作者提到:“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看到16、17世纪所谓的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然哲学活动的中心从大学转移到了更通俗、更文雅的环境之中。”(第440页)如果在第一部分没有这些铺垫,读者仍然认为科学的发展只体现于少数科学家思想观念的变化,那么就很难理解公众如何可能主动地参与科学发展的问题。
本书前后两部分的呼应关系,提示出科学史研究与科学相关议题的争议之间的呼应关系。科学史研究本身并不能为现实问题提供操作方案,但能够帮助我们在思想上做好准备,以便更敏锐地注意到许多表面上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的复杂纠葛。例如,当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生物学与意识形态的各种纠缠不清时,还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今天的生物学争议毫无意识形态背景吗?当我们理解了历史上大众曾对科学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还能理所当然地认为科学对大众只需要自上而下的灌输吗?历史学很难为现实决策提供直截了当的指导意见,但是历史学至少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打破许多过于理想化的信念或想当然的成见。
媒介的革命史 讨论班前说明: 论文没有写完,但还是先讲一下吧。这篇论文我遇到了一些困难, 造成进度搁置。事实上这一段在我的博士论文规划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我试图在这里建立起技术史和科学史的关联,把技术哲学→技术史→科学史→科学哲学联成一体。但构架野心比较大就造成结论先行,而材料跟不上。以沃尔特·翁一人为主似乎不足以完成这一章的使命。当然沃尔特·翁非常有意思,他比麦克卢汉更像现象学家,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有更多 ……
技术革命的结构(草稿) 这是上周吴门讨论班我讲的文章,文章本身是非常不完善的,不只是在形式上没有写完, 关键问题是基本文献的缺乏,“技术革命”的相关问题在学界似乎缺乏值得引用的讨论。当然,这种情况有理由怀疑我这一课题的成立本身存在问题,吴老师也对此 高度质疑。但我自己仍然认为这一问题是合法的,“技术革命”的概念的确值得深入探讨。 我这篇文章本身只是对库恩做了一个表面上的对应,这一对应是成功的,但我尚未展开阐明这些对应的意 ……
辉格史的合理性与反辉格的可能性 第一周吴门讨论班是新锐小师弟刘任翔同学自告奋勇讲“反辉格编史学的贫困”,当时课堂上有许多讨论,我还上台画了个图,不过后来我就一直在写庐山游记和准备自己的讨论班报告,没来得及写点啥,但这个主题挺重要的,现在抽空补写一些想法。 从刘任翔文章的标题就看得出小师弟霸气十足,当然这标题也成为其文章的最大漏洞,就文章实际想要表达的一些历史观来说问题不大,但把矛头指向“反辉格史”并不恰当。 当然,科学史界的确存 ……
过时的智慧 (《科学通史十五讲》自序) 我即将把我的科学通史课讲稿整理出版,原定书名就叫《科学通史十五讲》,但编辑建议换一个更加抓人眼球的主标题,我搜索枯肠,想了这么一个词:“过时的智慧”。下面是我对这一题目的说明,或者可以用作序言或导论中的第一节。当然这个题目没有最后确定,随时欢迎各位师友赐名~ 理直气壮地研究过时之物 当我们说某件事情“已成为历史”的时候,意思往往是,它已经“过时”了。 今天的一个物理学家不必去引用牛顿 ……
器物传记——科学仪器史的方法和意义 今天例会讨论了科学仪器史的范式问题,我讲了一些看法。在这里讲全一些。 目前而言,科学仪器史似乎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鲜明的研究范式,关于这一点,吴老师似乎倾向于认为,针对个别仪器的研究是整个科技史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仪器和手稿、文物等原始史料一样,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从这些基础素材上面得到的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些论题,进入学术同行的争议空间。 这一进路当然是存在的,一般而言 ……
历史意义还是现实意义——《科学:无尽的前沿》人工智能的小无相功会走火入魔吗——《AI3.0书评》
关于科研失败的采访稿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科研失败的采访稿
科学
关于科研失败的采访稿
2022年3月4日 科学, 论文
之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我答了很多,他们汇总成文的时候其实就摘了我两句话,在这里贴出我的原始回答。
1.曾有人提出“失败是指行动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或者是终止(中止)没能达到目标价值的行动”。您如何理解“科研失败”?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您认为,什么样的科研算是“失败”的?“科研失败”有没有可能分为几种类型?
如何定义失败当然取决于如何定义成功,所以我们可以先讨论科研的成功分几种类型。根据如果说发表论文是成功,那么发不了论文就是失败。如果完成课题、项目是成功,那么完不成课题就是失败。这些都是以外在的标准来衡量的。就科学家或研究团队来说,也可以有内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目标。例如积累经验、排除误区、追求真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以外在标准来看是失败的工作,对于自己磨练能力或追求真理的追求而言,也就不算失败了。所以我觉得关键其实还是在于科研的“成功观”的问题。彻头彻尾的失败并不值得鼓励,但有些所谓的失败只是没有产出符合特定外在标准的结果而已,我们应该支持科学家根据自身情况来更灵活地界定他们的“成功”。
进一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看似“失败”的成功之处来进行分类。比如:能够锻炼科研团队经验的工作;能够为科学共同体贡献经验教训或者数据资料的工作;能够引发新的研究课题(比如为何失败)的工作等等。这些有积极意义的“失败”都是值得鼓励的。当然,还有一些失败是因为科研者存在过失,根据过失的不同,有时是需要严肃追责的。
2.科研失败被很少提及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方说科研人员一般只有成功了之后才会公开说自己失败的经历,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科研失败很少被关注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显然,失败很少被关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失败了,这似乎是句同义反复的废话——所谓“失败”某种意义上就是未能得到令人关注的结果。所以首先我们还是要认识到,科研失败很少被关注是正常的,事实上任何领域中,我们都更关注成功而很少关注失败。甚至连成功的第二名我们也关注不多,只关注最成功的那个人,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非常在意优先权争夺。成功者享有荣耀和关注本身并没有错误,科研活动的竞争和积累就是这样展开的。
之所以我们觉得科研失败值得更多关注,关键还是在于前面讲的,其实衡量成败的尺度是多元的,许多所谓的“失败”其实有积极的意义。有一些人,比如期刊编辑、课题评审人、职称评定人、公众或研究者本人,他们持有的“成功观”过于狭隘和刻板,所以导致了许多能够产生积极教益的成果被轻率地划为失败。
另一个方面,除了积极意义的“失败”之外,有些源于过失的失败是需要追责的,但这方面也较少被关注,这是因为许多科研活动缺少第三方监督机制。科研过程完全依赖科学家自己报告,那么科学家往往报喜不报忧了。比如贺建奎事件,贺建奎自认为基因编辑婴儿的实验做成功了,所以自己风风光光地去会议上做报告,才闹得举世哗然。但设想他如果实验失败了,比如婴儿流产了畸形了,他就不发论文做报告了,私下摆平好就完了,别人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做过这样一些严重违背科研伦理的实验了。
允许科学家自由衡量成功,以及为科学家增加第三方监督机制,这二者并不矛盾,科研管理不应该只有一套刻板、单调、自上而下的监管机制,而是需要引入多元的参与者。
3.与小科学时代相比,大科学时代的科研失败的自身特点和失败造成的影响都有哪些变化?
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烧钱多了,影响也大了。小科学时代的科研活动往往是贵族或爱好者自发组织,内部能够交代就行。但大科学时代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于企业或者纳税人,有一些失败也可能产生较大的后果(如危险物泄露、污染、伦理问题等),所以科研者更有责任向支持者汇报“失败”。
另外,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更紧密,许多科研需要资本的推动,于是“市场竞争“、“风险投资“的逻辑也被引入科学,从”风投“的视角看,投十个项目失败九个,剩一个能够大成功,那也是能够接受的。但许多学院内的科研项目远远跟不上这种节奏,可能十个立项里有一个失败,就接受不了了。
4.您认为,科研失败的公开和分享是否是有必要的?哪些失败具有对外公开的价值?
能够产生积极教益或可能产生消极后果的“失败”都应当对外公开。
5.在您的印象中,是否有因为科研失败经历而发论文的案例?可否举一两例?
我知道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际学界的重视,这其实已经影响到对已有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但主要的解决办法未必是发表更多失败的论文,而是诸如建立公开的实验数据库,使得失败的实验虽然未必发表论文,但实验数据仍然能够进入公开记录。
有一些所谓“失败”其实是有很高发表价值的,可能成为颠覆既有理论的契机。但是非得说成功失败一视同仁都能发论文,这也不合理。所以我觉得一般的科研失败经历未必要以发论文的方式公开,可以以公共数据库等其它方式记录。
6.如今我国倡导“从0到1”和原始创新,这或将意味着我国科研人员要经历更多的失败。您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的失败观对于未来我国科学发展来说是良性的?
其实应用的创新乃至单纯的模仿,同样有非常高的失败率。比如拿一台最先进的光刻机摆在那里,让我国科研人员仿造出来,这显然不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但成功率恐怕极低。
关于失败观,前面我都说了,首先其实是“成功观”应当多元化,不光是自上而下的衡量,而是从科学家自己、第三方监督者、资本和市场、民众等多个不同的出发点,来衡量科研活动的成败。
7.现在很多科学都是基于项目、基金开展的,您认为,如果项目失败,如何将科研失败的正面价值最大化?如何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失败的经历公开?
那就不要让太多的科研基于(官方的)项目、基金,应开拓多元的激励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无条件给予科学家自主支配的资金;由院校科研机构自行管理的资金;由第三方民间团体监督的基金;由企业家引入的资本等等。官方项目有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刻板的目标,这是正常的,也确实有一些科研活动是更容易预见结果、安排计划,更容易在足够的物质支持下保证成功的,这部分项目并不鼓励失败,也是合理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元的激励体系。
元宇宙:信息世界的“新大陆”无中生有——元宇宙如何吹大泡泡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吗?——兼谈启蒙与解蔽
Home 随笔 科学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吗?——兼谈启蒙与解蔽
科学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吗?——兼谈启蒙与解蔽
2012年5月14日 中国, 启蒙, 命运, 教育, 权利, 民主, 现代性, 自由, 讨论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这是田松老师的说法——“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如果人民没有了愚昧的权利,就只有被愚昧的权利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有资格来为文明与愚昧划界?”
当年(将近六年前了啊真可怕)我就对此持保留意见,但没有详加论述。昨天井琪又提了这一说法,而我最近又在关注教育学问题,正好再谈一谈想法。
首先,田老师,包括刘老师、蒋老师等之所以支持“愚昧的权利”,其实是旨在强调一种抗拒的自由——我可以拒绝科学的权威、拒绝现代化的潮流,我就是乐意顽固不化,行不行?
这种“自由”我当然也认同,但问题是,这种抗拒的自由是否是一种“基本权利”,这仍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权利”是一个远比“自由”狭隘的概念,它与“义务”相对,是某个法律体系下的制度性、规范性的概念。简单地把任何一种“自由”都翻译为“权利”可能导致概念的混淆。举例来说,人有没有造反或革命的自由?所谓革命,就是要整个打破现有的规范体系,另立规范,重建价值。但关于权利与义务的约定,本来是内含于这个正在被打破的规范体系之内的。而哪个规范体系会赋予一种否定这个规范体系本身的权利呢?
权利指的是某一规范体系下被所允许做的事情,而造反是试图做现存规范体系所不能容许的事情,这二者是不相容的,造反不是一种权利而毋宁说是一种反权利。但人有没有造反的自由呢——当然还是有的,但选择这种自由就意味着他试图拒绝某些既定的义务,因而也就主动放弃了某些既有的权利。你对主流社会规则的反对和拒绝越是多,主流社会对你的敌对和排斥也越是多,你承担的义务越少,留给你的权利也就越少,不能指望说一方面你拒斥其他人,另一方面其他人还照样赋予你权利。
但是,我绝不是说,每个人必须服从权威,权威说啥就是啥,只准信科学,不准反科学。但关键在于,反抗和异议都是有相应的层次的,除了全盘反对,整个地拒斥之外,一般而言,具体的拒斥总是发生在具体的领域之内,在基本上承认现存的“共识”、“常识”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特定的部分发起抗议。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反抗的“权利”。
包括“革命”在内,所有的争议都发生在某一公共平台之上,而这个平台是历史性的。比如说,在现时代,你是否有权利以一种前现代的方式诉求“权利”呢?——这一问题本身就带有陷阱,因为“权利”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现代的,要诉求“权利”,就不得不进入现代的话语体系,势必要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从而才可能展开对话。
那么我不诉求什么权利,压根不想和“现代人”对话,我就想在一个前现代社会里自给自足,行不行呢? 这就需要一定的区域自治。比如说一个独立国家,或者一个自治区、自治州、文化保护区等等,在每一个相对自主的社会环境下,可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交流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之内,可能有着关于权利和义务(或者关于社会关系的其它概念)的独特约定,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外界的干涉。
但这种独立性也是相对的,文化的独立要求隔阂的存在,但人类又总是希望打破隔阂,展开交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而且界限分明的,一个族群中可能会有许多拒绝交流的人,但也总会有乐意交流的人,而且在展开交流之前谁有权断定说他们就理应不参与交流呢?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一个理由,但人类毕竟不是动物,并不是说为了保存观赏和研究的价值就有理由拒绝文化的交融了。
顺应环境是人类必须承担的历史命运。进入雨林的族群就不得不来适应雨林的条件,进入沙漠的族群就不得不适应沙漠的条件;入主中原的游牧部落就不得不来适应华夏文化的环境,在全球化的时代中生存的文化单元也不得不设法来适应现代化的环境。在这个历史环境下能够保存下来的多元文化也只能是某种经受住现代性的“后现代”文化,而不可能是一种前现代的文化了。
我们并不必须拥抱“现代”,但不得不经受它,承担它。“独立”意味着自己承担自己,承担起自己的命运,一切的个性、独立性或多样性都是在承担自己的历史命运的基础上才可能创造出来的。
所谓承担自己的历史命运,也就是某种对处境的“自觉”。我们不妨说,缺乏这种“自觉”的人是“愚昧”的,而让人自觉的过程正是所谓“启蒙”的过程。当然,这是一个学究式的定义,日常用语中我们在许多具体的场合下使用愚昧一词,但究其涵义,往往还是指耳目闭塞、缺乏自觉的意思,相比而言,愚蠢、愚笨等词汇经常用来形容虽然明白状况,知道该做啥,但是不得要领,手段笨拙的意思,但愚昧则倾向于表达一个人根本搞不清状况,不知道该做什么,更别提手法如何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启蒙”与“愚昧”相对应了。所谓“启蒙”,在日常用法中,经常和“入门”同义。启蒙教育不同于专家教育,后者是在你已经上手的前提下,教你如何更加熟练、精通,而前者则是在你完全搞不清状况的情况下带你摸清门路。
启蒙教育针对的不是自由人,恰恰相反,启蒙教育是人得以自由的前提。对于某一具体的知识领域来说,你首先必须了解其整体的概貌,了解其历史的积累,了解到这一门知识究竟有哪些内涵,大概有哪些成就和哪些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你才可能在这门知识中自由地学习和研究。而在此之前,如果对这门知识的现有状况完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你不可能一上来就自由自主地学习,更不可能一开始就作出突破或颠覆,你不得不先遵循权威的教导,追随前人的脚步。因此,启蒙教育具有权威性,但也是反权威的前提。
对于整个时代来说,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被抛于历史的何处,了解我们的时代际遇和文化背景,才有可能去树立某种独特个性或开创新的时代潮流。在此之前,我们必须经受一种教育。这种一般而言的启蒙教育就是所谓的公民教育,或者所谓“国民人格之培养”。因此启蒙教育是一种“基本教育”,是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完成的一个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一教育阶段,公民的人格才得以“健全”,人才成为“自由”的,才可能真正在人格独立的意义上谈论其权利和义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处境的差异,不同的现代社会可能有不同的基本教育的标准,但这一标准应当与“愚昧”的标准是相应的,也就是说,既然“启蒙教育”旨在破除愚昧,那么所有成功经受了基本教育阶段的公民就没有理由再被视为愚昧了。除非在具体的专业领域中,在一般的公共事务中,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讨论,而不能以愚昧为借口拒斥在外。因此启蒙也是民主的前提。而启蒙旨在让人对自己的处境有所自觉,但并不在于非要认可自己的处境。也就是说,经历启蒙之后,我们当然有可能拒绝权威、反叛现状。因此一个人作为独立人格参与公共交流的资格只取决于他是否经受了权威的教育,而不在于他是否接受权威的观念。
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现今的问题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更倾向于用接受而非经受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愚昧;另一方面,我们的“基本教育”并不是旨在自由、自觉而是旨在灌输、洗脑。这双重困境造成了民主的艰难。启蒙在中国始终尚未完成,因此一些人希望干脆拒绝启蒙,拒绝西化。但第三重困境在于,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毕竟身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早已不可逆转地现代化了,在尚未经受启蒙的情况下拒斥它,结果不会是一种文化的健全和独立,而只是一种脱节——思想观念与物质生活的脱节,价值规范与历史际遇的脱节。
最后顺带提一下“启蒙与解蔽”——某种意义上说,他俩是一对同义词,都是揭开蒙蔽的意思。在这一线索下,我试图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作一种“教育学解读”。真理即解蔽,解蔽即启蒙,启蒙即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并不旨在学会一些名词或掌握一些技巧,而在于获得一种对处境的自觉和自由的空间。不过在这里我只是挑个头,以后有机会再展开吧。
夜读孟子带路党 这篇文章缘起见前一篇的说明。当然,除了和某一位特定的学弟较真儿之外,我更重要的意图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是多元的,毛左休想独占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 我大一时在杨子的影响下,读过孟子的一些篇章,虽然没啥印象了,但有个大略的观感:虽然孟子读来不如论语有劲,但是感觉还是很不错。 前晚又翻出来扫了一遍,这次读时更侧重于讨论国家和人民的部分,参考了史次耘的注译版本,读得当然是更加粗糙了,不过借用来吐嘈还是可以 ……
教育现代化中的科玄之争——以张君劢为例 【摘 要】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科玄之争”定位为古今之争或东西之争都没有切中要害,科玄之争反映的是现代化进程之内的某种张力。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提出的恰是现代化或者“启蒙”的诉求。启蒙的核心在于国民人格教育,在于培养自由的意志。张君劢关心的并不是科学能否说明人生观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培育树立新人生观的问题。而新人生观或者新文化的树立并不能单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更要重视追溯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根源 ……
二谈方咬韩:野生动物与言论自由 有人说韩寒事件是又一次转移公众视线:有那么多国计民生的大事值得关注,网民们却围着这么一桩无聊的事情转。在我看来,方教主的演出虽然无聊,但关注这个事件绝非不重要。因为对于我们当下的环境而言,这个问题不会比任何问题更加次要:究竟什么才是言论自由? 有许多人会说,方舟子即便说错了,也不该受到法律制裁,因为要保护言论自由,不能因言治罪。这听起来像那么一回事,但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好像方舟子真的是在进行一项学 ……
关于精英主义与秘传真理 今天去旁听世界华人哲学家会议,看了看一些只闻其名的学界名人,大感失望,明天懒得去了。 汤一介不靠谱我早就知道了,陈来靠谱我也早就知道了,但别的好些名人我不太了解。今天一圈听下来,基本上有意思的只有陈来,别的如林毓生之类听起来学问还算靠谱,但报告本身略嫌无趣,至于大名鼎鼎的甘阳、刘小枫,则是报告乍听起来听抑扬顿挫的,但总体而言较为失望,感觉都是能扯而已,煞有介事,别人可能感觉头头是道,或者“不明觉厉 ……
平等还是自由:关于异地上学问题 最近非沪籍女孩占海特的事情引人注目,特别是发生在上海,我忍不住也要发表一些评论了。 当然,我支持占海特的抗争,支持每个公民公开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就其诉求的内容而言,我并不支持。 这一件事情牵涉出太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让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分解一下其中的问题。 大的问题有两条:一是教育问题,二是地域问题。要注意,问题根本不是“公平”的问题,如果首先扯出公平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将 ……
恬不知耻中国特色的左派右派
25 Comments
xxj11年 ago
不是很认同,不过也不排除是我没看懂你的意思的可能性。太长了,细细推敲太累了。
首先,你的题目改成“人民如何维护愚昧权”似乎更合适。
其次,争议的平台虽然是历史性的,但历史却是可以变的,革命者压根不想进入“话语体系”,听了两句就烦了,就直接把命革了,是做的到的。跟他说“你这是前现代的革命方式,不算”是没用的,革命成功了,就会有新时代和新的现代。
再次,继来者往往开不了来,他都继承了遗产了,哪有心思搞改革。开来也未必需要继往,说不定他自己就是新的血液,懵懵懂懂就把来给开了。并且,一位成功革了命的人孙中山说过:知难行易!
其四,现代真的有一个话语体系,其中存在着许多“共识”吗?这是大大生疑的。当然,杀人是罪,这个常识,相信任何愚昧的人也是知道的。
另外,社会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一直心存疑问。例如,设社会有一规范的共识,按你的定义,那就是我的权利范围了—但是我的权利真就不准超过这个范围了?终归感觉怪怪的。虽然我现在是赞同的,但是,是不是权利真就是那个意思?我有没有做什么事的权利,到底管社会这家伙毛事?也可能我坚持我有这权利,社会就勉为其难认同我有这个权利了,慢慢还欣然接受了吧?这种可能倒不得不让愚昧的人有乱闯乱试的冲动了。
最后,说到正题,简单明了,实话实说,我不认同你开的药方,我给愚昧人的建议是,要维护愚昧权,关键在继续愚昧,并且对反对者狠翻白眼。被人一启蒙,很容易就真愚了。在任何相争中,知己知彼是最重要的,但是那是方法,任何斗争的前提,就是死死的守住士气,两军相争,勇者胜。坑蒙拐骗,采用哪种方法,是第二位的。
以及,我的方法也是历史性的。
REPLY
古雴11年 ago
首先,我认为没有“愚昧权”这种东西,不知为何你建议我如此改名,是讽刺吗?请直言。
其次,你说革命者压根不想进入话语体系之内,也就是说,他们一开始是在话语体系之外的,那么他们一开始是什么人呢?我说的革命是指的内部革命,而不是说一个被现代人奴役的前现代族群起来革命。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倒是有可能二话不说直接把命革了。但是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族群能够强大到推翻整个现代社会?现在如果要出来一个革命家,他要反抗整个话语体系,那也不得不先在这个话语体系中鼓吹自己的纲领,才有可能吸引跟随者一块来革命。听了两句托勒密天文学就烦了的人不可能搞出哥白尼体系,听了两句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就烦了的人不可能搞出经典力学。革命者通常是一个想要突围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从未入围的门外汉。
再次,与“其次”一样,开来者肯定要继往,孙中山先试图上书李鸿章寻求交流,失败后转而革命,而革命中当然也要与保皇派交锋、论争。如果他压根不卷入交流,光是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搞革命,哪些人会追随他?革命怎么会成功?
第四,当然,我们不能把“话语体系”僵化看待,好像它是由一条一条命题组成的,其中有一些命题是“共识”。但共识总是分歧的平台,没有共识就谈不上分歧。至于你所谓“杀人是罪”,恰恰不是一条共识,更不是“愚昧”的人也都知道的。古代文化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往往都是杀人能手,近代欧洲还有生死决斗的传统,即便是现代社会中杀死罪犯的行刑者和杀死敌人的士兵一般也都不算犯罪。但我们的确还是要承认关于杀人的态度方面我们存在一定的共识,这种共识很难用一句准确的命题概括清楚。
另外,如果把权利与自由混用,那么它的确可以超出“社会”的限制,但严格来说权利一词就是规范性的。“自由”关乎你自己的能力,只要你有能力,你就有杀人的自由,但是你没有杀人的权利,因为权利不取决于你自身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他人的容许。说你有吃饭的权利,指的不是你的胃肠功能如何,而是指的某种对与你共同生活的其他人而言的约束——他们应当容许并以一定方式支持你吃饭。你吃饭这件事关社会毛事呢?当然有关系。关系到农民的耕作,关系到粮食的运输,关系到市场买卖的秩序,关系到货币的权威,关系到厨具的供应……严格来说,你一个人没有能力完成吃饭这件事的。而这件事情在多大程度上关“社会”的事,你的相应权利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关社会的事。
最后,我没觉得我在开药方啊?我开的药方是啥呢?至于你所谓“两军相争勇者胜”,这已经是预设了有“两军”的存在。然而,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处境,你又怎么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军呢?你又怎么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呢?文明和愚昧都不是铁板一块,并不是自动自发地就会聚成两军的。不去理解自己的处境,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到时候你一个人士气再高,也难免四面楚歌。
REPLY
xxj11年 ago
没讽刺啊,不兴那玩意。可能表述不清吧,睡眠不好有点晕。愚昧权只是个说辞。
太长了没细读,我按段落浏览了下,扫到的关键词是:愚昧是对自己处境不自觉;要觉知处境要靠启蒙教育;经受教育而非接受教育;启蒙教育应是着眼于解蔽而非灌输。是这个意思吗?
问题是启蒙是由谁来启蒙,凭什么相信来启我蒙的是来解蔽而不是给我灌输符合他利益的观点的?解蔽本身会不会成了一个新蔽?这些,需要启蒙的对象往往是判断不了的,文化较高的人,例如说大学生中间,又有几个能容易真正解蔽的呢?
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如果要让我提策略的话,我会说,被认为愚昧的人,要想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其他权利的话,首在直觉自己的感受,并以此坚定立场,而非经受启蒙后再去考虑自己的立场怎样才是合适的。因为考虑处境并不是他们可以容易做到的。
另外,不说实际情况的话,我个人感受是解蔽也有好多办法,与以上相关的是,如果把当前状况看成一个极端,则有时候刻意去施行另一个极端,也不失为一个路子。两者慢慢中和,蔽就解了。因此,着眼于解蔽的对话,是有可能经由对峙开始的。
我说的两军,指的是愚昧的人们和不准他们按自己方式愚昧生活的人。
慢慢说吧,太困了
REPLY
古雴11年 ago
启蒙总是由权威来启蒙,他们是社会的掌权者或者家长。当然,他们未必抱有启蒙的理念,也许他们就是来对我进行灌输的。但即便是灌输也是一种启蒙,也是我们不得不经受的命运。只有经受了这番灌输之后,我现在才能来反思那些是不是灌输。
你现在已经经受了被抛入的基本教育阶段,所以可能进行反叛:我压根不要经受这些教育岂不更好?我用直觉去感受多好?但是一个尚未经受教育的孩子并不知道这些,他无从知道学校的灌输有多么坏,除非是你用家长的权威灌输给他相反的观念。他也不知道什么叫直觉,什么叫立场,即便他知道,他也难以向外表达,除非你教育并训练他。于是,无论是你把孩子送去学校,还是向他灌输你的生活理念,他总要经历某种启蒙的过程,否则就谈不上拥有一种立场。而如果你的启蒙方式过于独特,从而与社会主流过于迥异,以至于孩子仍然难以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立场,那么他还是会走投无路。
另外,你所说的刻意走极端法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关键在于,另一个极端要往哪里找?能够从一个极端找到另一个极端,意味着你需要预设一条标尺,预设一个坐标的存在,在这个坐标下进行定位,才有极端与另一个极端之分。但问题在于有待反思的东西,所谓你被抛入其中的“处境”,往往并不是某一个点,而恰恰是这条坐标——你的可能性被局限住了,只能在这个标尺和框框下衡量和思考问题。要么文明,要么愚昧;要么现代,要么原始;要么理性,要么直觉……这些简单的二分框架恰恰是我们现代性处境的一部分。
REPLY
白佛山11年 ago
我支持田松老师的看法,事实上我和他不谋而合。我在微博里说过了,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也是田松老师的看法。
REPLY
白佛山11年 ago
我相信,田松老师他们这么说的含义是,或者至少包含的一点是,或者再至少我的意思中包含的一点是::一个较为健全的现代体制,应该尊重愚昧的权利。尊重愚昧,是应该包含在体制内的,这个体制才健全。因为,健全的现代体制,应该对多元化保持尊敬,对“不愚昧”的定义保持开放。
REPLY
古雴11年 ago
我也认为体制应该保持开放,但所谓开放,指的是不内部封闭,而留有余地,留出边缘的空隙。而所谓愚昧,在我看来恰恰就是这个应该被放在边缘的东西,而不能作为体系内确保的一个“基本权利”。一个开放的体系总要留出某种自我否定的余地,就好比一个开放的人始终会保持有别人也许会把自己驳倒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向自我否定的开放性并不应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的健全的思想中的核心或基础部分。“文明”是“权利”的基础,因为人类是文明的,因而我们赋予个人以种种权利。而否定了文明,权利将成为一个空洞的词汇,无所着落。但这恰恰不意味着文明一定是铁板一块的,而是意味着我们应当对文明的边界有所自觉,对体制的局限性有所自觉。相反,非要把暧昧不清的愚昧权包含在体制之内,也许恰恰是一种不自知,企图一劳永逸地涵盖万全而不留余地。
REPLY
xxj11年 ago
文明是权利的基础,但是1、权利并不都是由文明规定出来的,否则就不会有新权利了 2、文明是在变动的,人们要求新的权利,或者要求把各种本在所谓边缘的权利往文明核心位置推动,都会塑造文明。
实际问题是,如果一个文明要摧毁一个古老的生活方式,那在那个生活方式里本怡然自得的人应该怎么办?我料想,启蒙他们,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处境,让他们能提出深刻彻底的反对意见,是等不及的,切实要做的是努力放声反对和反抗。当然启蒙很重要,不过未必非要先启了蒙才能去反对,可以边反对边启蒙,效果可能更好。
以上是实际问题,老师谈的我觉得也是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一定要以先 理清道理为先导。一件事情是明确的,他们想要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
REPLY
古雴11年 ago
那么你说新权利是哪里来的呢?
权利是社会约定出来的,社会是变动的,权利也是变动的,某种现在看来是愚昧的观念也许会变成文明的共识,但问题是我们一定要预先就把一切可能合理的事物认定为合理吗?我们要对未来保持开放,对可能性保持开放,恰恰因此,我们不必奢望当下的体制就能够涵盖一切。新权利可能出现,但是在它确实出现之前,它并不是个权利,否则也就没什么新权利了。
至于说一个文明要摧毁一个古老的生活方式时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也许比你更保守一些,在我看来根本也不应该主动去启蒙他们,这是传教士的逻辑。文明不应该无节制地扩展,不应该把某一种生活方式任意强加在其他人身上。但是这些“不应该”并不是因为那些人拥有什么愚昧的权利,而是出于文明人应有的自觉。
当然,慢慢地启蒙他们,让他们提出深刻的反对意见,是“等不及的”,但是如果他们放声反对就来得及了吗?如果现代世界坚持要文化渗透,他们能抵挡得住?
关键不在于野蛮人怎么抵抗,而在于文明人如何自我节制。我强调启蒙,关键也是在说文明人如何认清自己的处境,而不在于说所有的野蛮人都一定要接受现代文明的启蒙。在我看来,权利是一个文明社会中的公民才有的一种东西,而在文明社会之外的群体谈不上权利,但相应地,也谈不上义务——他们没有什么保持愚昧的权利,但也没有必须走向文明的义务。而如果非要说他们有愚昧的权利,那么我要问,他们的义务是什么?供人观赏?
当然,现代人有时候会强调一些普遍的“天赋人权”,比如生命权,我们认为愚昧的野蛮人也拥有这些天赋的权利。但愚昧权是天赋的吗?(事实上我对“天赋人权”的理念持保留意见,这里暂且不论。)天赋权利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有生命,但每个人都愚昧吗?愚昧权在何种意义上具有普遍性?实际点来说,如果一个部落保有人祭的风俗,按照生命权,我们应当阻止他们的活动,但按照“愚昧权”,是不是就不该阻止呢?普遍人权本来就是一个暧昧不清的概念,如果再加上个愚昧权就更乱了。
最后,关于“他们想要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我认为这并不是明确的。第一,任何文化都不会是铁板一块,总有些人这么想,有些人那么想;第二,只有在另一种备选方案得到展示并且可供选择时,谈论他们想要原有的生活方式才有意义,如果他们只知道那么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根本没有想要不想要的问题了;第三,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未必就是一个合理的诉求,例如一个部落从沙漠迁徙到了雨林,他们倒是想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但事实是他们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现代化过快地改造了整个世界的环境,这当然是值得反省的事情,但在这一既成事实之下,在外部环境事实上已经变化的状况下,他们也不得不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了。而作为造成这一环境大变化的始作俑者,现代人是否有理由完全旁观,看着他们在新环境中眼花缭乱迷茫无措,还是说有一定的义务去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呢?这并不是一个简单明确的问题。
REPLY
带来洞主11年 ago
不是很赞同,当你这样说时,你已经是站在现代性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在这里我不想说道理,我来看看朝鲜和阿米什人。
我认为,朝鲜就应当拒绝网络,手机,以及一切现代性的生活。拒绝现代化的农业,不用抗生素、化肥、激素。我们以为美国人幸福,因为他们有IPhON,其实错了,朝鲜人才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没有IPHON, 这样他们才有真正精神和灵魂上的安宁。他们写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国人要靠分享(其实是炫耀和自恋)。哪一种才是本质的幸福呢?
确实,朝鲜人很少吃肉,但他们吃的肉都是纯正的肉。中国人虽然随时可以买到牛奶,但没有纯粹的牛奶。 现在,那种宁静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承认,基督教就是希望人民愚昧的话,那么,恰恰是朝鲜人,而不是美国人,生活在伊甸园中,因为朝鲜人什么也不懂。
REPLY
古雴11年 ago
从你对朝鲜的理解来看,我们的思想相差太远,我也不指望能说服你,只是很好奇你为啥会来看我的博客……
即便你要赞美朝鲜,也该先搞清楚状况。朝鲜人是有网络,有手机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在用,但他们公开展示这些现代化成就。对的,朝鲜人不拒绝现代化,而是经常拿着个词标榜。朝鲜拒绝现代化农业?不用化肥?他们当然用化肥,只不过自己的生产力不够,还要靠别国援助化肥和粮食。说朝鲜人灵魂上安宁?一个安宁的社会一直在鼓吹革命、备战,一直在宣扬与敌斗争的斗志?你把安宁这个词定义成了什么?
最后冒出的基督教不知道是什么回事。说基督教就是希望人民愚昧?也许吧。但基督教追求的不是伊甸园。他们认为因为伊甸园里的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上帝才会放任人偷食智慧果,以堕落为代价开启心智而成为自由的,经过堕落而后自由地选择重回上帝怀抱才能得享永福。如果你信奉无知是福,可以,很好,但请你别装有知,无知就无知地呆一边幸福去吧,为啥要装模做样地跑出来谈朝鲜谈基督教谈现代化呢?是希望别人都来赞美你:无知,太无知了,从而沾沾自喜?那么我可以满足你一下~
REPLY
带来洞主11年 ago
其实我并不是要为朝鲜辩护,意思就是说,朝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张祥龙老师写过一篇印弟安人的文章,感叹的就是印弟安的文化被天主教蚕食了。
现在所谓的普世性,启蒙,都是带着解放的旗帜来解放别人,实际上,别人从来没想过来被解放。
就像《乱世佳 人》中的黑奴一样,北方人说黑奴没有自由,实际上黑奴自己过得很快乐,他们是极不情愿地被“解放”的,被启蒙的,这种人应当有保持愚味的权力。
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要说沉默,也是针对启蒙来说的,启蒙就是什么都要告诉老百姓,让每个人都吃智慧果,知善恶。但这是有问题的。沉默就是要保证人们愚味的权力。
REPLY
带来洞主11年 ago
另外从中国和欧洲的对比就可以看到,中国人适度地保持了愚味,中国人不知道有上帝,也不钻研科学,这种人过着平淡的日子。其实本来挻好的。确实,外国人无论在宗教、哲学和科学以及艺术,乃至文明上都要超过中国人。但这是很危险的,中国人虽然落后,但中国人造不出能杀死所有人的武器,中国人不会发动世界性的战争,不会发明抗生素改变整个生物链。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所以,愚味并不等于无知,如神秘主义大师所言,是一种有学问的无知。它是一种更大的智慧。
现在看来,李约瑟问题要反过来问,中国人应当理直气壮地问,为什么你们西方人搞出了科学呢?你们西方人要向全人类检讨自己。
REPLY
古雴11年 ago
当然,我们要反对绝对主义,反对无节制的普适主义。但虚无主义其实是绝对主义发扬到极致的产物,并不比绝对主义高明多少。你提到张祥龙老师讲印第安人,但祥龙大师并不是无节制地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辩护的,比如他明确认为毛时代的生活方式是糟糕的。当然,张老师说印第安人的文化被天主教蚕食了,你说中国现在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侵蚀了,其实也是在表达对这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明确反对。但是你凭什么能反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呢?现代化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美国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美国人更没想着需要被你解放啊,他们过得也挺得意,挺自以为是的,你又凭什么能对他们指手画脚呢?
中国古人的确“适度地保持了愚昧”,但关键在于适度,而不在于愚昧。中国古人崇尚无知吗?崇尚愚昧吗?显然不是。中国古人也强调“夷夏之辨”,翻译成现代的词汇来说,夷与夏大致相当于野蛮和文明,中国人强调礼乐教化,“教化”也类似于启蒙的观念,传统的“蒙学”之“蒙”就是启蒙之蒙。中国古人也希望开启民智,事实上,中国古代在世界范围来说是基础教育最为普及的文明了。
你要理直气壮,就得讲理,不是蒙着眼睛说瞎话就能理直气壮的。我们应承认“理”的多元性,承认任何一种理都非绝对。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完全不讲理,更不是说,你一边完全不讲理,一遍还可以“理直气壮”。
印第安人有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理性,有印第安人自己的教育;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教化方式;现代西方人也有一套理性。我们反对把现代西方人的理性过分膨胀,但并不该把与之相对的东西都称为愚昧,这仍然是现代性过分膨胀的结果,只不过走了个极端而已。
沉默当然很好,但沉默恰恰不代表瞎说。维特根斯坦强调沉默时说的是:可以说的都说清楚,而对不可说之物保持沉默。背景是维特根斯坦说了,而且说了不少,说完了还跑去当小学教师,最后又改变看法继续说下去了。我不知道你从哪一点看出他的沉默针对的是启蒙,如果你不懂,你也沉默好了,为什么偏要理直气壮地说?
解放黑奴的例子能够说明问题。也许你愿意当奴隶,也许你很快乐,但是我们认为这不合理。的确,解放黑奴的运动并不完全是顺应全体黑人的意志的,事实上许多蒙昧的黑奴根本不懂表达自己的意志,你可以说是现代人和被启蒙了的黑人自作主张希望他们起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但是,解放黑奴是有理的,奴隶制是不合理的,这不是因为黑奴快乐不快乐,而恰恰因为“愚昧”不能成为一条理由。
不知道你要是有孩子以后会怎样启蒙他,还是说闭塞他的耳目啥都不懂最好?如果有人把你孩子拐走对他洗脑,让他心甘情愿地做牛做马,你是不是不会去解救他?如果别人帮忙把孩子解救出来,你反倒要指责他们破坏了你孩子的幸福?
REPLY
带来洞主11年 ago
尼采曾经预言, 今后的人会离本质的幸福越来越远,看来说得没错。你现在已经陷入现代性的深渊中了,我也不想说服你,因为以前我也和你有差不多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改变,你会发现,现代性是一个错误。人类最美好的时代在古代。越古的东西越好,越新的东西才是越坏的。写信比微薄好,以前的人享受都是本质的幸福。现在的人都活在虚幻之中。骑马比坐车好,现代性发展的最后结局就是黑客帝国所描写的。只有地底人才是保持了古典传统的高贵民族。但他们就是愚味的。
REPLY
古雴11年 ago
现代人认为只有自己是文明的,反现代就是反文明,反现代就是愚昧。在这一点上,你才是陷入了现代性的深渊之中了,你完全信奉这一条文明与愚昧、现代与古代的二分这一现代性逻辑,只不过你耍了个无赖,说愚昧就愚昧,但愚昧就是好。
黑客帝国的地底人是愚昧的吗?你究竟是怎么看,怎么读的啊?他们不正是“自知其处境”吗?从虚拟世界中逃离不正是需要一个追寻真相的过程吗?浑浑噩噩稀里糊涂的人能够逃离虚拟世界吗?能够了解虚幻的处境和真实的所在吗?相反,活在虚拟世界中的人,他们对处境无知,活得好好的,你凭什么指责他们呢?你凭什么觉得经过痛苦的求索而得知自己虚幻的处境的那些人更加幸福呢?究竟谁无知,谁愚昧?如果你信奉愚昧是福,你正应该浑浑噩噩地享受现代生活,不求甚解地活在当下,为什么要出来反思现代性呢?
REPLY
带来洞主11年 ago
地底人就是保持了古典传统的人,地上人就是被技术主义和现代性冲昏头脑的人。也就是被启蒙冲昏头脑的人。但实际上,地底人也是受到 现代性的恶果惩罚的人,他们已经回不去了,如果要避免做地底人和地上人,现在开始就要刹车。要回到古典传统和东方主义中去。东西方要平衡,不能再让西方独大了。在这个意义上,朝鲜不让人民使用网络,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REPLY
带来洞主11年 ago
在某种程度上说,朝鲜人就相当于地底人,虽然技术落后,生活贫困,但他们能够享受到本质的幸福。
REPLY
古雴11年 ago
我们,至少我,出生在一个现代化已然全面展开的世界中,因而我要反思现实,理解自己的处境。什么叫反思?新的都是差的,古的都是好的,这叫反思?这和新的都是好的,古的都是差的有多大区别?古代人往往崇尚古老而抵制新潮,但也不至于如此单纯地非此即彼,古今之二分如此地截然这一状况恰恰是现代性的后果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你才是被现代性冲昏头脑的人。
你之前提到,“中国人造不出能杀死所有人的武器,中国人不会发动世界性的战争……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看来在你眼中也还是有一些判断标准的。比如发动世界性的战争似乎是一件坏事。但是蒙元发动了世界性的战争,马其顿人、阿拉伯人等等古代人也都发动过世界性的战争,他们是好还是坏?蒙元和北宋哪个更好?蒙元比北宋更古,所以一定更好吗?蒙古人人破坏了许多当地文明,让他们退回到更源始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的世界性战争是一场解放运动?
“古代”不是铁板一块,古代有强悍的蒙元,有开放的唐朝,有内敛的宋朝,有奴隶制也有部落制。把丰富多元的“古代”一概而论,凡是古代的都是好的,凡是现代的都是差的,这其实是根本上抹杀了好与坏的判断,走向道德虚无主义,是现代性价值崩塌的后果之一。
REPLY
古雴11年 ago
不好意思说错了。。。因为要说开放的唐朝,所以连着说了宋朝。。应该是蒙元比内敛的明朝更古
REPLY
带来洞主11年 ago
其实我也是跟你开个玩笑而已,你也不要担心,好像凭我等少数几个人就能逆转现代性的车轮,iphon是大势所趋,我也得用。但是一定要有一种古典心性,要对各文明的古老传统保留深深的敬意,学会让别人愚味,就是学会沉默,学会尊重人的道德层次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是通过教育可以抹平的。希特勒和海德格尔就是两个鲜明的例子,如果没有启蒙,即让希特勒保持愚味状态,就不会有后来的灾难了。哲学要反思,不要跟着别人喊,自由、民主和平等都是有缺陷的。不要陷入得太深,就是智慧。中国的古人是故意不去研究宗教和科学的,就像维特根斯坦,知道了哲学的危险之后,果断就放弃了哲学。这和有些基因科学家宣布不再做克隆人试验是一样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高贵品质。维特根斯坦和这些基困科学家,以及拒绝做核试验的科学家,包括拒绝开发外太空的科学家,就是懂得沉默,懂得让人们保持愚味的权力。
蒙元严格来讲不算中国,特别不能算中国文化。二分法又不是今天才有的,古时候的人就是二分法,施米特也说,首先要分清敌友。二分法或者二元对立与现不现代性没有关系。
即便蒙元人打了世界战争,他们也是打着好玩的,真的,他们只是把战争当成一种游戏和娱乐而已,当然对于别人可能显得有些残酷。他们打战对人类不会产生致命的危险。西方才是人类最大的威胁,当然,我们从这种风险中收获了现代性带给我们的巨大好处。
REPLY
虚11年 ago
死人没有愚蠢的权利。 不懂得武装自己的生物是注定要被屠杀和淘汰的。
另外:中华文明对战争科技的研究一直是超前的。可惜运气差,因为内部斗争产生的武力真空期让异族趁机统治,导致近几百年来中国军事力量在异族的侵略性统治下不断衰弱。20世纪上半业的侥幸复苏也被尽数覆灭。
REPLY
uniceros8年 ago
“解放黑奴的例子能够说明问题。也许你愿意当奴隶,也许你很快乐,但是我们认为这不合理。的确,解放黑奴的运动并不完全是顺应全体黑人的意志的,事实上许多蒙昧的黑奴根本不懂表达自己的意志,你可以说是现代人和被启蒙了的黑人自作主张希望他们起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但是,解放黑奴是有理的,奴隶制是不合理的,这不是因为黑奴快乐不快乐,而恰恰因为“愚昧”不能成为一条理由。”
最近的女教师被拐卖案好像和上面讨论有些关系。当然具体新闻我不清楚,而且也不是因为这个新闻跑来挖帖的。最近和同学聊天时遇到了一些老问题,同学表明了一种常见的道德观,涉及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她意识到自身的金钱欲很强,而现在大量官员贪污,所以她不会表示谴责,并且如果有机会她也是想要钱财的,但可能会得适度,因为害怕风险。最后整体的态度即是只要没有伤害他人,触犯法律,那么一切皆可。再比如她认为很多直男癌的处女情结是有问题,但是算一种类似人之常情的东西,因此即便她的对象是一个这样的人,而只要在自己生活中这种情结没有造成危害,也就不算是一个问题。
两个例子相差有些远,但在我的角度来看同学是缺乏反思的,也可以说有一点愚昧,还没有触及真正的道德觉醒。并且她认为这种不反思具有合理性。这因此让我想起老问题,哲学家的角色,当你遇到不愿反思的人,该如何看待?或者还有,你如何面对在一个问题上他认为“理所应当”而你认为“毫无道理”甚至是有“道德错误”的人?另外的问题即是提到的这两个例子作为常见的态度,如何看待?
算是评弹点播?
REPLY
古雴8年 ago
这里道德观的问题其实与我准备写的下一篇评弹有点关系。我支持苏格拉底,知善就会行善,不行善只是因为认知不清楚。具体到你的同学,她的道德观也是经过反思的,至少她能够解释出一些道理。那么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她的反思不够彻底,或者有矛盾,比如认为坏事是好的,那么哲学家可以帮助他厘清概念,启发他深入思考。但另一种情况是,她的确有自成系统的完整思考,只是在一些具体的取舍方面有分歧,比如你认为处女更好,他认为有经验的更好,我认为无所谓,这种分歧更像是个人品味问题,难以通过哲学争论确定出标准。又比如我找老婆喜欢找黄种人,觉得黑种人不好,这里头也没有什么种族歧视。关键在于,认识不能僭越恰当的界限,我不应当因为自己看黄种人顺眼就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认为黄种人最好,我也不应该因为种族歧视是坏的,就去斥责在个人生活中有所偏爱的人。有人爱处女有人爱妓女,我觉得都行。有的被拐妇女为了孩子忍辱负重,有的则抛弃孩子追求自由,我也觉得都行,个人有个人的权衡,但你如果非要说哪一种权衡是道德上绝对正确的,那么就要警惕了,这很可能是理性的僭妄。
我不认为别人有什么“道德错误”需要我去指正,道德哲学为的是自省而不是去规范别人。哲学家关心的是自己过好生活,做好人。别人看见你过得好,自然会有人来模仿。主动去规训别人并不是哲学家的使命。
REPLY
uniceros8年 ago
问题就卡在我们常常会隐约感觉到他人的道理存在矛盾,但一时的能力或语境无法使之明确。看来这时候明智的做法也就是接受能力和语境的有限性了。
分歧自然会包含很多内容,包括歧视。
哲学家肯定不是规训者的角色,应该更像是诚实版的王婆了。
REPLY
关于科通第三次作业:“论培根科学”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科通第三次作业:“论培根科学”
科学
关于科通第三次作业:“论培根科学”
2011年12月19日 培根, 科学革命, 自然史, 革命
临近期末,助教们也都很忙……这次的作业我偷懒了一点,没有挨个同学批注回复。事实上上一次我挨个批注回复的结果是许多人根本也没看我的批注,引注不规范的还是不规范,让我很失望……当然如果愿意与我沟通的,可以主动与我联系。
鉴于这次的作业比较自由,标准也不好定,而且是最后一次作业,我建议给分宽松一点,基本上以8分为主。
不过遗憾的是,尽管作业的题目貌似比较自由,不像前两次作业那么精确,但结果收上来的作业并没有呈现出应有的多样性。大家基本上写得仍然是千篇一律:培根的科学观、培根的科学方法……比较令人失望。
首先,题目讲的是“培根科学”,而不是“培根”,也不是“培根的科学观”、“培根的科学主义”、“培根的科学方法论”等等。当然你可以结合培根其人其学说来谈培根科学的特点,但是不要概念混淆,在根本没有对“培根科学”进行任何澄清的情况下直接就来介绍培根的哲学思想或培根的科学观,其实是牛头不对马嘴。
需要注意,“培根科学”并不是一个日常概念,事实上它主要也就是库恩在那里明确提过,其他学者也可能不是在库恩的意义上提的,或者你也可以有你自己的定义。但应当明确自己的概念,如果是在库恩的意义上用的,那就要明确把库恩的界定引过来,如果是自己给一个界定,那更要有明确的陈述。有不少同学引用了库恩的《必要的张力》,这很好,但即便引到库恩的,也仿佛库恩说的都是些常识一样,把培根科学当做一个无需辨析的现成概念,这就令人遗憾了。进入大学之后,我们要逐渐摆脱高中时的被填鸭被灌输的学习模式,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去记熟一些现成的铁板钉钉的固定说法,而是要学会独立的反思和质疑,要注意到许多概念、许多说法,在学术界未必是有定论的,各人有各人的说法。培根科学究竟是什么,甚至说究竟有没有培根科学这样一个东西,都是可以探讨的。而追究和辨析这些观点是论文的主要任务。
注意到我们的题目是“论培根科学”,而不是“介绍培根科学”、“培根科学简述”等,这是希望你写一篇“论述”出来,所谓论文,不是写一个百科词条,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前两次作业其实都给出了一些命题的提示,比如说“从托勒密科学看……”,“论哥白尼体系的XX性和XX性”,至于这次作业没有具体规定一个方向,但这只是意味着这次比较开放和自由,需要你们自行确定方向,而不是意味着这次作业不需要设定一个论述方向。所以恰当的主题可能是:从培根科学看科学革命时期的……;论培根科学的XX性和XX性,或者你可以从新的路径着手,但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当然,最稳妥的问题就是讨论“培根科学”这个概念,讲清楚究竟什么是培根科学,谁在提这样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否合理,培根科学在科学史中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如果非要写成介绍性的而非论述性的文章,也最好是对库恩学说的介绍,而不是对培根学说的介绍。因为你介绍完培根的一二三点思想,还是没有回过头来解释什么叫培根科学,这就还不够到位。
这次所有把论文简单地写成对培根哲学思想或科学观的介绍的文章,一般都打8分,写得糟糕的则7.5分或以下。只要带有一定的反思性辨析的,只要不是把“培根科学”当作一个理所当然的现成概念的,8.5分或9分,我也准备给一个9.5分,但事实上最好的也仍然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罢了,我没有看到任何意料之外的写法。
其实我本人对培根科学有一点想法。所谓学术研究的方法,粗糙地来说,无非有两种,一是哲学,二是史学,前者注重概念的内在推演,寻求同一性;后者注重观察和记录,保存多样性。以笛卡尔为旗帜的理性主义传统代表着西方学术传统中“哲学”一支的革命,而以培根为旗帜的传统则代表着“史学”一支的革命。史学革命要先于哲学革命并且作为哲学革命的某种隐含条件,但史学革命并不能立刻带来上层观念的变革,它的方法本来就是自下而上的,因此史学革命的效应显得比较慢热,直到史学传统与哲学传统最终汇流到一起形成崭新的“科学”时,史学传统的效应才充分显露出来。最后自然哲学和自然史都与变成为“人文学科”的哲学或史学传统分裂开来。不过由于哲学的传统始终是“上层的”,哲学革命是科学革命的“明线”,因此我们在追溯现代科学的起源时仍会理所当然地追究“哲学”的传统,尽管当今的哲学与科学相距甚远;不过,我们却很少去追溯“史学”的传统,仿佛史学从一开始就和科学的源流毫无关系。因此我希望通过重新阐释“培根科学”,来揭示科学革命的一条暗线,即史学革命。
科学革命究竟是什么? 这个学期终于结束了~~ 本文的选题并不让自己特别满意。 科学革命究竟是什么? ——评夏平“不存在科学革命”说 “科学革命”——特指17世纪前后“从哥白尼到牛顿”的那一段历史——是柯瓦雷以降的科学史研究的最大热点,以不同视角和线索来评点这一“科学革命”的文献汗牛充栋。然而史蒂文·夏平在其名著《科学革命》中开篇就语出惊人:“根本就不存在科学革命这回事,而这本书就是要讨论科学革命。”[1] 那么,夏平究 ……
印刷术、自然史和现代科学的诞生 引论 本文试图提示出标题中三样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印刷术的发明、自然史的复兴和现代科学的诞生这三桩事情有何关系?它们是否有着某种深刻的关联,以至于要理解现代科学乃至“现代性”的本质,我们必须着手追究印刷术的影响? 这三桩事情中,印刷术在欧洲出现的年代最为明确:14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无论中国的印刷术是否间接影响了古登堡的发明,但现代欧洲的印刷时代从15世纪中叶算起,这是毫 ……
科通第二次作业点评(论哥白尼体系的革命性与保守性) 前一阵忙开会,办这会太耗精神了,现在都没缓过来……不过积压已久的科通第二次作业必须改好了。我已经看了一遍作业,挨个进行了批注,有些批注得很少,普遍性的问题还是在这里统一讲一下。 首先必须再强调一下注释规范问题。上次我只是对部分同学在回复中直接提了注释规范的问题,另一些注释不规范的同学我都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在统一的点评文章中我写了相关的提醒,可惜是放在了最后,也许一些同学都没有看到。当然,还有许多同 ……
科学通史讲稿8:印刷术与科学革命 上次课讲了中世纪科学,我们谈了“大学”的出现,以及基督教神学可能为现代科学提供的概念前提。但我们尚未具体介绍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理论创造。 本来考虑这节课再全面地介绍一下中世纪科学的具体内容,但斟酌下来,还是决定不单讲一次课了,因为中世纪科学的主要贡献集中在自然哲学和一些概念的辨析方面,思辨性比较强,如果专门讲一节课似乎会显得比较繁琐。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有一句格言,说:“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 ……
爱智与爱国关于科学通史期末大题:“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
数学、教育与机械
Home 随笔 技术 数学、教育与机械
技术, 科学
数学、教育与机械
2011年11月2日 力, 媒介, 希腊, 教育, 数学, 机械, 知识, 虚无主义, 证明
今天讨论课听东林师兄报告,感觉甚妙,我以前的一些零星的想法更加明朗起来。
东林师兄讲的是古希腊几何学的“作图”概念,他提到,古希腊人的几何作图不能以康德意义上的“构造”来理解,作图的意义并不是提供一种“存在论证明”。作图是出于教学传授的目的,“证明”的原意也是一种展示,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某物的过程。“几何作图、几何知识与phronesis(实践知识,即根据目的恰当地选取手段的知识)关联而不是与poiesis(制造)关联。当然,东林师兄对整个古典数学的研究都将为他的笛卡尔研究做好铺垫。
我立刻想到,笛卡尔那里的数学与机械论之间存在着如此的隐秘关联。当然,在现代人眼里,数学几乎就是机械论,自然的数学化就是世界的机械化,数学与机械合为一脉,就很难再提出“数学与机械论之关联”的问题。但从古代数学出发再来看,就会发现,数学与机械的结合并非如此理所当然。
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几何学是一种怎样的地位呢?首先,它只是最接近理念世界,而不是理念世界本身。特别是,在作图、解题过程中所操作的那些图形,并不属于理念世界的存在,而无非是一些教学过程中用于演示的手段罢了——无论是用墨水或沙盘实际地演示,还是在想象中推演,作图之“作”并不具有最高的存在论意义。同时,几何学之“作”也不属于“制作”的领域,几何学的目的并不是研究如何“作”,而是通过恰当地“作”来展示那些早已潜在地被人们所知,只是被人们遗忘的知识。通过如此这般的“作”法——通过机械式的、严丝合扣的步骤所演绎或证明出来某种东西,这种最终得以显示,人们最终唤醒了对这种东西的潜在的理解,这种被揭示的东西——本身只能被直观而无法被言传的东西,才是几何学传授的目的。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环环相扣的步骤,在存在论上,始终是缺乏地位的。
“实践知识”恰好位于理论知识与制造知识之间的位置——曲解一点来说,理论知识是对理念之物的善于直观的能力,而制造的知识则是对于器具之物的善于运用的能力,那么实践知识就是关于如何恰当地选取器具或方法来揭示或呈现理念的能力。这一中间环节的断裂造成了理念与器具疆界的搅乱。如果不再能够根据目的来权衡器具的运用,那么运用器具的知识就只能服从于器具本身的逻辑,即不停运转、提升效率。而如果理念不再是由器具的揭示活动所最终呈现的东西,那么可能的情况要么是理念无处不在,器具运转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是理念的存在;要么就是理念无处存在,任何机械运动的作品都不再是理念本身。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既是效率主义(长于运用工具),又是虚无主义(迷失了目的);既是理性主义(自然的数学化),又是怀疑主义(真理不再向人呈现)。
那么,“实践知识”这一中介者是如何隐退的呢?事实上,消除某种媒介的媒介性的方法,不是遗忘它,而是注视它。把它放到中心,让它成为对象。近代思想的标志是“方法”的自觉,即把“步骤”、“过程”、“工具”这些中介性的东西放到了舞台中央(这一局面的确也与印刷术有关)。最初被作为教材的《几何原本》,变成了一部自足的体系。中介物的独立自足当然就将打破原有的连接。
这其中,“教育”正是一个焦点的概念。事实上,“数学”一词原本的含义就是学习或可学之物;而教育一词源于“educe”,基本意思是引出(lead out)。也就是说,教育本来的意义在于呈现知识、唤醒知识,而不在于构造知识。而在现代,教育的过程变成了一种独立自足的东西,教育不再是把学生引向知识,而在于构造知识。而构造的过程是自足的,搭积木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停下来,此时的结构就都可以当作最终作品。每一块积木都是最终结果的一部分。现代数学论证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数学体系的一部分,现代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知识”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学习中所面对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习的目的融在了学习的过程之内。“应试主义”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上课的目的是考试,而考试的目的是检验上课的成效,而上课和考试无非只是教育过程之内的两个环节,手段与目的在教育过程之内循环了几圈,最终抽象成一个单纯衡量学习之“效率”的“分数”。这个苍白而单调的东西成了教学的最终意义。这一状况不仅形似于伦理学领域中的现代状况——即目的最终被抽象成“快乐值”——而且的确是深刻地关联着,它们都归因于整个“实践知识”环节的失落。
知识即链接 之前说到“现象学教育学”,又让我回想起去年提到的尚未写出的文章“知识即链接”。为什么我这个正要开始写“媒介存在论”博士论文的人,突然之间还不务正业地要搞“教育学”?是我转移方向了吗?当然不是的。转向教育问题一方面是我关注尼尔·波斯曼的需要(他本质上是个教育学家),另一方面也是我长期关心的问题。教育问题事实上涉及整个哲学的问题,从知识论到伦理学,从科学史到技术哲学,都汇聚于“教育—学习”的问题之下。 ……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数学的自然化——关于世界图景机械化的一个文字游戏 何谓“一种机械论(mechanistic)的世界图景?”——戴克斯特赫斯的《世界图景的机械化》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他问道:“我们这样说时想到的是希腊词μηχανή所暗示的‘工具’或‘机器’的含义(即把世界[无论是否包含人的精神]看成一架机器)吗?抑或意味着自然事件可以借助概念来描述,并通过力学(mechanics)这门科学分支的方法来处理(这时这个词在一种非常不同于原初的意义上被使用,意指运动科学 ……
如何理解“证明”是“数学基础”的核心概念 首先需要注意,“证明”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而相比之下,“数学基础”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自古希腊起,“证明”就是西方数学传统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而“数学基础”这一论题或学科分支主要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才兴起的。 “证明”的要求使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不同于算术和测地学,数学追求的不仅仅是得出一个有效的结果,更在于严密推演论证的过程。但即便是在西方传统之内,对于数学证明的理解也绝非一成不变。而之所以说“ ……
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 回应网友问题:知识为什么会从“德性”变成了“力量”。有没有可能从媒介的角度来揭示这一转变的根源? 这个问题好~ 还真是可以从媒介角度来揭示的。 知识之显示的媒介,大致来说,从口语时代,到抄本,最后到印刷书。那么口语时代,显示知识的唯一或主要的途径就是言说,在演讲或争辩活动中知识得到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知识的显示总是关系着某些具体的个人,在交流和聆听的过程中,知识作为他身上展现出来的卓越品 ……
什么是“教育网免费地址”政治即争执——从无烟校园谈起
SCI与学术公平
Home 随笔 时评 SCI与学术公平
时评, 科学
SCI与学术公平
2011年4月21日 中国, 公平, 学术, 科学
去年中国SCI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二,EI论文早就是世界第一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且不说论文的平均质量,就算这些论文都货真价实,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本来用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就是“为全人类(特别是美国人)做贡献”,而唯独对中国自己最没有好处。因为中国的科研政策和环境一直都把最大的精力放在这些原创性活动上,至于那些在他人的原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发乃至市场开发等活动,中国人向来是不上心的。因此,且不说说重大的基础科学成果出得不多,即便出了这样的成果,我们必然会主动第一时间把它发到SCI上,从而为全人类共享,最终从中开发出实际的经济利益的多半是西方或日本。无私奉献当然伟大,问题是,中国人的底气是不是真的足以如此慷慨无私了?
以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显然应当定位于后起者和学习者的位置,而远远不到慷慨无私地为大家服务的地步。能够这样不顾自身利益,专门为了给他人提供共享而拼命努力的,要么是已然功成名就的大富翁,要么就是缺乏自尊自爱的奴隶。
当然,学术的追求本来应该是纯粹的、超功利的,不该多管这些利益的问题,更不必执着于国界。但是大量发表SCI论文的并不是那些真的淡薄功利、超越国界的人,事实上那些拼命发表论文的人大多都是被逼的,为了追求(个人的、学校的、国家的)名声和利益才要发表SCI的。既然要讲功利,那么就该算清楚这笔账——在不重视二次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情况下,为了英语读者发表大量原创性SCI,对目前的中国而言除了是打肿脸充胖子之外毫无益处。
当然,对“唯SCI主义”的反省和批评也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为什么就是扭转不了呢?因为SCI在中国扮演着一个对学者的水平进行衡量的尺度。要公平公正地衡量学者的科研能力,用精确而客观的数据是再好不过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于是SCI指标就像高考制度那样,虽然饱受诟病,但仍然不得不贯彻坚持,因为没有人敢反对它所保证的“公平”二字。
但是为什么那些同样讲究公平和法制的西方国家,却并不需要,或者并不那么看重类似的衡量指标呢?
首先也许是中西方关于公平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中国人往往把公平看作一个结果,一个标签,或者一个最终输出的数值。但西方人更看重的是循之达到结果的“程序”。中国人做一件事情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手段变通一些、取巧一些、强硬一些都可以,但西方的法制就更讲究程序正义,再好的事情也得通过一定的流程办才行。中国人并不注重程序,例如究竟由谁来评审教授,如何管理学校,党委、校务和教授之间的职能和权限如何明确划分等等,这些运转程序始终都不加以明晰,而又要保证评审的公正,就只能引入一个外部的标签了。
其次,学术界在西方历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学术界内部拥有相当的自治权。学者的地位在学界内部就会受到足够的考验和评判。这种学界内部的远不止是指匿名的“同行评议”,更包括公开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任何人的学术成果都会摆在明处让同行随时去攻击,优秀的成果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广泛和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下,优秀的学者自然会崭露头角,而鱼目混珠的人自然也会最终身败名裂。而现在的情况仍然是,中国人并不关注学术交流的过程,而还是只关心最终的学术地位。如果某个领域国内的同行太少,交流不起来,那么当然可以用英语发表论文和国际同行交流,但是如果始终只面向英语读者发表文章,那么即便国内的“同行”再多,也难以形成一个健全的交流环境了。
打个比方来说,有一个部族,要评选出其中最强壮的战士,筛选出不合格的战士。怎么评审呢?有一个办法是让他们都去为另一个部族当苦力,看看他们干活的成果。越是能干的人,理论上说,就越强壮。而孱弱的人则根本不能胜任苦力劳动。为另一个部族干活保证了评审的公正性,减少了作弊、勾结的可能。但这是一个好办法吗?如果说这些战士的使命又恰恰是去战胜那另一个部族,这样的评审制度岂不是荒谬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在部族内部干活呢?就是为了防止作弊和勾结?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们互相之间自由竞争、互相挑战呢?但他们都忙于给外族打工,很少有机会直接照面。
学术环境最需要的并不是抽象的公平,而是自由和交流。不要让“公平”成为止步不前的借口。
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最近科技部和中宣部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来大量吐嘈,我也好奇找来看看,看过以后也忍不住想吐嘈,然后就动笔写了(最近在刺激自己的行动力),本来只是想找几条网上吐嘈少的条目讲讲,写了之后才发现嘈点比想象得多,一不小心写多了,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写都写了,贴出来玩玩吧。 原始条目从官方文件中复制出来,我的吐嘈以“//”开头。 4/25补充评论: 这份文件传 ……
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 最近参与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评论,应邀给中国科学报写了一篇文字,和诸多老师的采访放在了一起,见这里。 因为字数限制,我不小心写多了,文章发表时经过编辑删改,其实删改得挺好,重点都保留了,而且减少了攻击性。不过我在这里还是把未经编辑的原文贴出来以供参考~ 新近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许多争论,除了看笑话挑毛病之外,也逐渐有一些科学家和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学 ……
造超大对撞机值得吗? 最近杨振宁先生发文反对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让此事成为热门话题,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已经逐条反驳杨先生的论点,我就对他俩的说法,随便评论几句。 杨振宁先生是明白人,而且向来都颇从底层人民角度考虑问题。记得他在北大演讲时,说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比较,他认为一般人所谓美国教育激励创造性,中国应试教育如何呆板之类,是站在精英教育的角度上看的,但从一般底层民众的知识普及方面,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教育可谓 ……
我不反对“真维斯楼” 最近隔壁的“真维斯楼”闹得沸沸扬扬,反对和嘲讽的声音比较多,不过我基本上反感不大。北大的三教早就冠名成“刘卿楼”了,但我们仍然管它叫“三教”,学校的课程表和通知也管它叫三教,无非是墙上多挂个名牌而已。清华的真维斯楼也完全可以继续叫做四教,对平常的教学和生活是没有妨碍的,问题只是有些人会觉得碍眼。 为什么觉得碍眼呢?觉得商业化? ……
平等还是自由:关于异地上学问题 最近非沪籍女孩占海特的事情引人注目,特别是发生在上海,我忍不住也要发表一些评论了。 当然,我支持占海特的抗争,支持每个公民公开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就其诉求的内容而言,我并不支持。 这一件事情牵涉出太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让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分解一下其中的问题。 大的问题有两条:一是教育问题,二是地域问题。要注意,问题根本不是“公平”的问题,如果首先扯出公平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将 ……
网络存在论——我对网络媒介的体验报告艺术、媒介与间隙中的意义空间
2 Comments
古雴12年 ago
本文的修改版已在科学时报发表: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4/243822.html
去年中国SCI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二,EI(工程索引)论文早就是世界第一了。不过,论文的品质一直是令人忧虑的。例如中国SCI论文的平均被引率仍然在一百名开外。许多论文只是追随学界热点的跟风之作,有些论文则是一篇拆成几篇发表。令人堪忧的是,SCI在西方只是一个衡量标准之一,用到中国来却几乎成为唯一标准。
这种情况类似于三聚氰胺的出现:我们用氮含量作为指标可以来检测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如果大家都是把它当做一个额外的检测手段,这个手段一般而言是准确的,而且本身没啥坏处。但是如果是大家都为了追求指标而追求指标,而不是为了蛋白质而提升指标,怪现象就出来了,三聚氰胺这样的问题就会在中国出现。
又好比说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要减肥,那么有一把秤时时来帮他衡量体重状况就会很有帮助,但是如果说他的目的是要“看到秤上的数值变小”,那么他就可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而想方设法在秤上做手脚去了,即便说难以在秤上作弊,也总可能有其他异化的手段,例如你可以干脆剁掉一条腿,保证读数降低,但这和健美身体的初衷就南辕北辙了。
SCI和GDP等衡量指标也是类似的道理,西方人看重它,根本目的是学术影响力而不是引文数据,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而不是GDP增长率。所以在西方对衡量方法的重视从来没有异化到中国这样的情况,即衡量辅助手段反过来变成了最终的结果,最重要的学术写作和学术交流本身倒成了手段了。
因此,且不说重大的基础科学成果出得不多,即便出了这样的成果,我们必然会主动第一时间把它发到SCI上,从而为全人类共享,最终从中开发出实际的经济利益的多半是西方或日本。结果是,即便论文数量数一数二,“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达50%以上(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有5%左右)”。
事实上,理论突破只是科技创新的第一个环节,理论成果只有经过了复制、转化、推广和产业化等等一系列环节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次“创新”。后续的这些环节需要更大的投入,但并不要求发表论文,在中国始终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然,学术的追求本来应该是纯粹的、超功利的,但是大量发表SCI论文的并不是那些真的淡泊功利、超越国界的人,事实上那些拼命发表论文的人大多都是被逼的,为了追求(个人的、学校的、国家的)名声和利益才要发表SCI的。
既然要讲功利,那么就该算清楚这笔账——在不重视二次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情况下,为了英语读者发表大量原创性SCI,对目前的中国而言除了是打肿脸充胖子之外毫无益处。
当然,对“唯SCI主义”的反省和批评也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为什么就是扭转不了呢?因为SCI在中国扮演着一个对学者的水平进行衡量的尺度。要公平公正地衡量学者的科研能力,用精确而客观的数据是再好不过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于是SCI指标就像高考制度那样,虽然饱受诟病,但仍然不得不贯彻坚持,因为没有人敢反对它所保证的“公平”二字。
但是为什么那些同样讲究公平和法制的西方国家,却并不需要,或者并不那么看重类似的衡量指标呢?
首先或许是中西方关于公平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中国人往往把公平看做一个结果、一个标签,或者一个最终输出的数值。但西方人更看重的是循之达到结果的“程序”。中国人做一件事情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手段变通一些、取巧一些、强硬一些都可以,但西方的法制就更讲究程序正义,再好的事情也得通过一定的流程办才行。国内高校的一些运转程序始终都不明晰,而又要保证评审的公正,就只能引入一个外部的标签了。
其次,学术界在西方历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学术界内部拥有相当的自治权。学者的地位在学界内部就会受到足够的考验和评判。这种学界内部的远不只是指匿名的“同行评议”,更包括公开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任何人的学术成果都会摆在明处让同行随时去“攻击”,优秀的成果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广泛和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下,优秀的学者自然会崭露头角,鱼目混珠的人自然也会最终身败名裂。
而现在的情况仍然是,中国人并不关注学术交流的过程,还是只关心最终的学术地位。如果某个领域国内的同行太少,交流不起来,那么当然可以用英语发表论文和国际同行交流,但是如果始终只面向英语读者发表文章,那么即便国内的“同行”再多,也难以形成一个健全的交流环境了。
当然,当务之急并不是在国内建立一个类似于SCI的评价系统,人文学科已然有了这样一系列国内的“核心期刊”。但如果人们的根本目的始终只是为了SCI数值而去发文章,那么即便是用母语发表也不会多大地促进学术交流。发文章的根本目的在于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而不是在于获得一个衡量数值。
只有端正了目的才可能改变科研环境。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根本取消SCI或类似SCI的评估方式,选拔和任用时的评估工作让各院校和机构的学者进行自治表决就可以了。只要学术圈拥有足够的自治权,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又得以持久和充分地展开,学术评价的公正性最终还是会得到维持。学术环境最需要的并不是抽象的公平,而是自由和交流。不要让“公平”成为止步不前的借口。(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REPLY
古雴6年 ago
本文发表于科学时报,2011-4-28
REPLY
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科学史元素的想法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科学史元素的想法
科学
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科学史元素的想法
2011年1月23日 儿童, 分类, 教育, 普及, 科学, 编史
非常荣幸地,能够有为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出谋划策的机会。不过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习惯性的拖拉,可能提不出太多建设性的意见,只是非常零散地写一些想法罢了。分两部分,一是总论科学史元素的意义,二是顺着教材框架结构谈一谈每一年穿插科学史材料的思路。原计划还有第三部分顺着科学史的脉络摘选一些合用的案例,现在看来在25号之前弄不出来了。
一、关于总的理念和方针
首先谈一谈总的思路,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穿插科学史的元素。当然,这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特色,但这一特色元素确实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把握好穿插科学史元素的基本用意,才能保证这种穿插鲜活而不生硬。
在出版社的修改报告中提出:“儿童探究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与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人类智力的进化与儿童智力的发育几乎是同步的,早期人类探索自然的方法通常也是早期儿童窥探自然的方法,科技史在这个意义上既是一部人类科学探索史,也是一部儿童科学探究史,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科技史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显然是一个有趣而有所洞见的思路,我也认为,将科技史元素穿插入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这一思路,并不只是要求从现成的科技史材料中搜罗取用就可以了,而更要求一种独特的科技史视角——一方面科技史是推进小学教育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小学的教育活动反过来又要来推进对科技史的理解!出版社的报告提出将科技史看作“一部儿童科学探究史”,这就是要开辟出一种科技史编史学的新视角来——比如说我们有社会建构论视角的科技史,有东方主义视角的科技史,有女性主义视角的科技史,那么现在我们还需要一个儿童教育视角的科技史。
当然,系统地展开一整套编史学纲领是科学史家的任务,不过既然教材编辑者有此视野,若能稍加开拓,应该也能够为教材的编写开辟出新的风范来。不过可惜的是,从之前实际编写出来的教材来看,这种历史视角并没有得到体现。从“科技发展史在教材中使用情况统计”来看,被引用的科技史案例要么是中国古代的,要么就是西方现代(近代)的。但是既然把科技史看作同步于儿童探索的成长史,那么理应着重关注科学的幼年阶段,不管史前时代的话,重头应该放在西方古代科技史才对。而中国古代的科技史并不能替代西方古代,因为现代科技并不是从中国古代成长起来的。
总之,在老版本实际的编写中,还是把科技史当作现成供取用的材料,而没有贯彻既定的视角。那么要贯彻自己的视角,在我看来第一步就是要把目光投向科学的童年时期,要重视西方古代科技史。
所谓西方古代科技史,一方面是工业时代以前的技术史,另一方面主要就是科学思想史。这两部分是相对独立的。直到晚近,科学史和技术史才走到一起,而它们在古代则有着各自的发展线索,这是在选取材料的时候应当注意的。这种发展方式也确实与儿童的成长过程相对应——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方面逐渐熟悉和发展各种生活技能,而另一方面逐渐开始思考世界、探究事物的原理。孩子一方面会出于好奇心去追问各种问题,获得各种概念性的知识,但这些概念领域的探索在最开始并不直接与孩子的实际生活有多么密切的关联。而在另一方面,孩子也在逐渐熟悉他的实际生活环境,发展出各种生活技巧,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但这些成长却与“为什么”的求知关系不大。由好奇心引领的概念性的追究活动往往是指向那些与实际生活环境相距最远的新奇事物或宏大事物。
无论如何,好奇和追问是科学之源。鉴于我们的科学史和技术史的视野,我们发现,一方面的确要教育孩子了解科学追问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关联,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二者的差异,不应无视和抹杀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之间的鸿沟。应当注意培养和保护童年阶段的“空想”活动,充分发扬儿童独有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虽然说小学科学教育要求是孩子“主动学习”,但这种主动性未必总是要落实于实践的探索,未必总是要通过操作性、技术性、实验式的活动进行,未必总要落实于“动手做”,也应当充分保存孩子的幻想空间。除了引导孩子观察和探索切近和具体的事物之外,也应鼓励孩子对遥远和抽象的事物进行“无用”的想象。
西方古代科学思想一方面是远离技术和实践的,另一方面在现代人看来是谬误和过时的。对于科学童年时期的这些特点我们不应回避,而恰恰是要把其特点充分体现于科学教育之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事实:儿童的人格是尚未健全的。所谓尚未健全的状态,也就是思想和生活的各方面尚不能形成融贯的整体的阶段。所谓成年人,并不一定是比儿童多掌握了多少知识或技能,事实上许多小学时代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到了成年时期都给忘得差不多了,成年人所看过听过的东西孩子也多半已经见过,关键就在于各式各样的概念、理解、观念、习惯只有在成年人那里才最终沉淀下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整合性。就好比说小孩的神经元可能是最多的,成长过程中神经元反而是只减不增,而成长的关键在于这些分散的单元逐渐建立起关联,最终形成一个稳固和成熟的整体。
由如此的视角来看科技史和儿童教育,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应期待科技史在幼年期开始就是整合的,观察、推理、想象和实践等等活动在一开始并不是,也不应当是融贯统一的。对于儿童的教育也是类似,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期待一个幼童过早地获得一个整全的、紧密关联的知识结构。我们也不必操之过急,随着心智的成熟,人们自然而然总会把自己成长中所获得的各方面的元素整合起来的。当然,我们希望让孩子最终能够形成全面的科学素养,对科学获得一个全面的理解,那么可以体现于对科学的各个面相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展现,但是所展现的面相却未必总是全面的,而可以是偏执的。例如古希腊的“无用的科学”乃至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空想,都可以在教学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就儿童尚未成熟的心智而言,未必能够理解整全的东西,反倒是把某一个面相推至极端,就像童话或动画片那样极端化、理想化地展示出来,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在这方面,古代科学史的素材可以扮演非常积极的角色。
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那么,怎么才能展现出科学探究的“非线性”呢?古代科学史就可以提供丰富的案例。比如我们将发现许多人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设计研究方案(比如宇宙是否无限、时间是否有开端之类的问题),有些人得出了结论却没有分析数据(比如微粒说或原子论),有些人进行了研究却没有参与交流(比如达芬奇),有些人大大推动了科学交流却没有聚焦什么问题(比如培根)。
课程标准中还提到,要让孩子“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看来谬误的和过时的科学史案例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除了通过对科学错误史的的展示,由怎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相对正确及其发展性呢?
科学史中的“错误”往往也都是伟大的,在这些错误的思想之中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科学的发展性,更能够品味出科学探究的某些特征和要素,这些要素在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案例中不容易突显出来,反倒在那些现在看来陌生和奇怪的思想中更能够被注意到。例如泰勒斯说水是万物本原,我们认为这当然是错误的,不过他为什么这么提呢?我们发现,这种观点标志着希腊人开始用自然的、内在的、非神秘而可感可理解的事物来解释世界,标志着人们开始关注事物的“内在原因”;又比方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力(其实应当是推动者)是运动的原因,这当然也是错误的,但这种提法反映了对“变化”现象的关切和追问;再比方说“燃素说”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它的提出体现着科学家们对于“守恒”的信念和定量研究的要求;甚至说“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的问题,现在看当然是荒谬的,但这类(中世纪确实有关于天使的空间性的讨论)问题的出现反映的恰恰是对理性和逻辑性的执着,以及理想化和抽象化的思想方式。
简而言之,关于引用科技史元素的总的方针,就是要特别重视西方古代科学史,特别不能忽略其错谬和偏执的部分,兼顾技术史、现代科学、中国科技以及史前科技史作为辅助内容(后面再说)。
二、按照湘版科学教材框架结构表提一些可能应用的科学史元素
一年级(感官观察——比较)
按照儿童成长史与科技发展史相对应的思路,小学一年级的阶段想必仍然还在史前阶段吧,或者说,正好是在史前到“有史”的过渡时期。儿童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学会了说话,习得了基本的生存和社交技能,史前时代大约已经过得差不多了。小学一年级时应当进入“有史”时代了。所谓“有史”,意味着开始有了“记录”。即便是动物也有感官感知,也能进行某些比较或权衡行动,但人类文明的特征在于人不仅感知,而且能够把感官观察记录下来,“刻画”出来,进而才可能有了一种准科学的、理论化的“比较”活动——不是在感官观察当下直接感性地比较,而是先把观察变为某些符号性的东西,然后脱离实际的感性观察,而把视线转向符号性的东西,对符号进行“比较”。这种抽象层面上的“比较”活动开启了知识的序幕。
于是这一阶段的课程除了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活动之外,更要启发他们进行记录,并体会到符号性活动的意义。至于科技史方面的显性元素,不妨可以在适当位置插入原始先民的结绳记事法,或者展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等等文化中最初开始使用的数字符号和“刻画”标记等。
二年级(分类——提出问题)
作为对自然的探究活动,科学的源头大约是两条:自然史(博物学)和自然哲学。前者管“分类”,后者管“发问”,这二年级的两个主题也正好对应上了。注意到分类的活动与记录和比较活动有着内在的关联,当人们需要记录某一个事物时,显然不能只写“这个”,而总是需要将它归入某个类别之下进行命名。如何进行分类和如何进行刻画是相互关联的,而基于符号行为的“比较”活动也就同时是分类的活动:先要把几个事物放入共同大类下,找到一个共同的衡量尺度,才能够进行比较,进而再要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出区分,定性的比较也就是进行更细的分类了。另一方面,分类也与发问的活动相关联,当我们问“这是什么”是,也就是要为事物寻求一个恰当的归属。亚里士多德把物质分成土、水、气、火四元素或者冷、热、干、湿四原则,就是通过分类来回答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运动的本性的追问。另外,分类的建立也会导致问题的产生,比如有春夏秋冬的区分,就有了为什么会有四季这样的问题。
总之,分类活动是一个枢纽性的、至关重要的活动,在这里不仅要引导孩子进行分类活动,还可以提示孩子注意分类活动与其它探究和交流活动的内在关联。至于历史材料,应该有很多可找,例如亚里士多德,他对知识学科的分类,四因说的分类,“人是两足无羽的动物”的分类等等。毕达哥拉斯对“数”的分类也可以提一提。
至于发问活动,我认为也可以更加开放一些,未必非要引导孩子提出那些可以很快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找到答案或者很容易理解答案的问题,也完全可以引导孩子提出那些他们现在还难以把握的大问题,刺激他们的好奇心,并且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结合科学发展史给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四季,为什么会有月相的变化,为什么水会结冰,为什么木头会燃烧等等之类,也可以给出历史上的或多重的答案,比如燃素说对燃烧的解释。对于这些问题标准的科学说明恐怕是小学二年级不能把握的,不过这恰恰正好——不必总想要学生弄明白知识,“发问”这一环节关键不在于如何解答问题,而是在于提出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留下悬念,留下想象的空间,展现自然的奇妙内涵和科学的深邃魅力,这些事情更加重要。
三、四年级(观察——做实验——搜集、整理信息——聚焦问题)
经过了二年级的过渡,或者说经过了自然史与自然哲学的铺垫,三年级的“观察”已经与一年级的“感官观察”有所不同。此时的观察活动更具主动性,不再只是被动地记录和刻画,而是要主动出击,运用理性的规划和技术的辅助而进行的。当然,早期的科学探究并非不利用理性的规划或技术的辅助,只是到了这一阶段,确实就是在三年级左右,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科学史而言就是方法论的自觉开始了,人们不仅观察,而且对自己的观察行为有所自觉,有所反思。这一阶段,近代初期,或者说三年级到四年级,就是一个“自觉”的时期,因此我们重复一、二年级的主题:观察——衡量——整理——追问。三、四年级是对一、二年级的一种循环,不过这一阶段的活动更具自我意识,更多反省和自控。
通过对观察活动的反省,人们发现,人们的感官观察往往不是那么可靠。老版教材中给出了让双手分别浸热水和冷水,然后同时来感觉温水的情境,这的确是让学生体会感觉的不可靠性的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以用更方便的方式举例,例如给出一些视觉错觉的图片,例如“↔”和“>—<”中间的横线哪条更长之类的观察任务。这些感官的偏差、错觉和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需要更谨慎地进行观察,并且选择恰当的工具来协助我们进行观察和判断(无论是温度计还是直尺,望远镜还是质谱仪)。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一次显露了出来。
关于观察的不可靠性,应该可以找到许多历史材料来穿插(当然,这我们要求着眼于科学的错误史),可以找一些关于观察可靠性的评论,例如培根的四假象说;也可以找一些观察偏差的事例,例如在望远镜之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从地球上可以看出恒星的大小之别,因为这是可以通过细线的辅助“测量”出来的,然而望远镜的辅助则让人们认识到之前观察到的大小其实是视觉的错觉。
此时的“整理信息”和“聚焦问题”与“分类”和“发问”也有所不同,原始的自然史与自然哲学分别化身出了归纳法和演绎法,要害也都是方法论的自觉。分类或提问都不再那么主观化——早期的分类方式更倾向于事物对自己的用处(例如食用、药用的博物分类),早期的发问也只收到个人好奇心的驱使。而方法论自觉后,人们开始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分类和问题本身,更注意检查事物的“客观性质”和“内在逻辑”而设法淡化个人的需求或偏好。这里可以穿插的科学史材料也很多,主要集中于近代早期,可以讲述自然分类法的形成,可以提第谷如何改进天文仪器详尽和客观地记录天象资料,可以讲笛卡尔如何发展了坐标系使得人们可以运用数字符号更多和更方便地整理信息。
总之,在这一阶段,虽然名义上是如此一系列主题,但核心主题其实是“自我反思”。
五年级(猜想与假设——做计划)
方法论自觉之后紧接着的就该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了,观察与想象、归纳和演绎等科学方法第一次得到了综合,形成了近代标准化的实验科学。
显然,实验科学并不仅仅是实践的操作,它仍然包含着空洞玄思的成分。一些形而上学的猜想仍然在引领着科学的发展,例如机械论、微粒说、原子论等等关于世界图景的猜想。当然,更具体的,实证性质的科学猜想也可以引用许多,例如元素周期律、大陆漂移说等等。老版教材中关于电磁统一的猜想也是一个好例子。
另外,实验的活动根本未必要包含实践的活动,某种更基本的科学实验也许是思想实验。仅仅通过假设一种情形就能够得出结论或揭示问题。例如斯台文的静力学假想实验(两斜面上的力的平衡条件),伽利略的落体假想实验(重物和轻物绑在一起下落)等都可以引用来举例,让学生领略抽象推理的魅力。另外,科学定律的表达往往要基于某种假设的情形,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无疑只能是一种假设的情形而不是现实的状况,但是通过假设的情形表达出来的定律却能够为现实的情形提供有力的解释。
顺便提一下,老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关于“制定计划”的案例比较成问题,琴纳只是选择了一个男孩作为实验对象,该男孩再接种天花后半个月后安然无恙,这一结果根本无力证明什么结论,样本实在太少,就算10个人的统计意义也不怎么够,更何况就选了1个人,而且观测的时间也实在太短,天花的潜伏期就是一到二周,1个人半个月后安然无恙就说“琴纳终于用实验证明了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实在是比较笑话。像样一点的实验设计可以找很多嘛。比如牛顿的七色光实验、托里拆利的大气压实验、拉瓦锡的氧化实验等等,即便要举医学方面的,也不妨举解决产褥热的那位仁兄好了。
六年级(解释证据、综合)
我对原教材的“解释证据”主题不怎么理解,最后的“我们怎样做判断”的哥伦布栏目看得我莫名其妙……无论如何,实验科学兴盛之后,各门各类的知识和经验逐渐得到了贯通和整合,统一的科学世界图景逐渐形成,人类对科学充满信心,像哥伦布那样勇往直前。这些境遇的确可以说一说了。但是毕竟,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哥伦布最后的判断也许是不错,不过他把他所抵达的地方判断成印度却还是错了。除了引导孩子来宣称“我能够准确地判断……”,不如诚恳地提示孩子“判断”的有限性,警惕盲目自大,以为有了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就足以作出准确的判断了。科学是有限的,生活是复杂的,六年级的孩子应该了解这一点了。
最后的“综合”一方面可以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科学和高技术时代的壮阔图景,回顾总结科学的旅途。另一方面也不妨展示科学的局限和困惑,例如DDT的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奖,例如原子弹和温室效应等等,关注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伦理问题等等环节。
注意到到三四年级为止,关于儿童成长史和科技发展史的对应还算合拍,但五、六年级则明显过渡得太快,似乎一下子要拉到当代的样子。事实上这里对应的应该是一个“叛逆期”。伴随着自我觉知和独立意识的兴起,伴随着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增强,孩子到五六年级,到十一二岁的时候,恰好开始进入所谓的叛逆期,自负、独立,又充满抗拒和怀疑。在科技史上来看,大致是到了启蒙运动和怀疑论的时代,并且正向着浪漫主义和虚无主义开放。
在这个阶段,教育应当顺其自然,与其千方百计阻止孩子的叛逆和怀疑,不如好好去鼓励和引导他们。因此在这个时候让孩子了解科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经过了启蒙和怀疑的时代,到了初中,孩子开始接受系统的科学分科教育,这种系统的科学教育模式确实是启蒙之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按照这样的对应,我们发现科技史的发展显得非常早熟:差不多在初中就对应到当代了。我们当然也可以调整尺度,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儿童的成长史,例如我们把初中阶段看作自我意识的觉醒期而把高中阶段看作主要的叛逆期,那么大学才开始进入当代,这样的对应也许更恰当一些。但初中就进入当代的对应法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因为科技史发展的的确确呈现出一种早熟的态势,也就是说,在人类的心智远未足够成熟的时候,科技史的发展就已经达到了太高的程度,人类过快地掌握了过于强大的科技力量,但人类的伦理和意志发展却似乎尚未足够健全以驾驭科技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现代科技面临着困境和危险。
2011年1月23日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科学普及应该站在“创新”的对立面 此文发表于今天的《中国科技报》,是约稿后半天就写好的即兴随笔。原题为“如何理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发表时改了标题并删了两段,删的还不错,所以我这里也就直接贴转载了: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 自2001年起,每年的五月第三周被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 科技周定位于“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 ……
德育七科(如何德育?) 德育并不是大学的任务,大学生入学时多已成年,个性品格早已基本定型,大学应当为各种各样不同的个性搭造一个共存的舞台,引导每一种品格都能够闪耀出独特的光彩,而不应当再去设法重塑学生的个性。 但中小学教育则有所不同,中小学与父母承担着培育和塑造孩子品格的使命,未成年人之所谓“未成”,正是指人格品性尚未成型,他们的思想也尚未健全至足以抵御和反叛前辈的说教和时尚的灌输。事实上,要绝对抵御说教和灌输是不可能的 ……
少年与政治 今天环球时报发了篇好评论,“不应鼓励中学生走上冲突一线”,其中说道: 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思想尚不够成熟,但热情高,敏感度高,没什么牵挂和社会压力,因而无所畏惧,爆发力和冲击力很强。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利益诉求,也没有稳定的理念,很容易被成年人推着走,或者成为正确社会心理的表达,或者被带往错误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生爆发力量最突出的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主力就是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年 ……
《从一到无穷大》何以风靡70年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0-01-02 第7版 书评) 畅销数十年非侥幸 《从一到无穷大》是著名物理学家伽莫夫的科普名著,出版于1947年,1961年修订再版,1978年由翻译家暴永宁先生译成中文,已经在海内外风靡了数十年。 伽莫夫在1968年去世,至今已经50多年,这部经典作品因而成为“公版书”。于是,市面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个新译本。 除了科学出版社的暴永宁译本不断重印之外,我至少已经发现 ……
博客正在使用的插件(11-11-20更新)网络时代的写作——浅谈电子媒介的意向结构
【草案】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科学方法、因果性、实在论
Home 随笔 科学 【草案】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科学方法、因果性、实在论
科学
【草案】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科学方法、因果性、实在论
2011年2月17日 共在, 因果性, 媒介, 实在, 实在论, 现象学, 科学方法, 自我
本来打算写的论文是用媒介存在论(现象学)的视角去重新诠释传统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试图以媒介论的视角去“翻译”传统科学哲学的一些讨论,重新提出问题。大致的线索有几条,一是实在论(和所谓工具主义),二是因果性和科学说明,三是科学方法与科学划界。
但实际写作却拖延N久,至今还是没有着落,眼看开学第一次就该我报告了,实在心虚,于是准备临阵变题,改换方向,回到我最初的研究计划所拟定的步骤:“一是借助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来解读媒介环境学的相关论题;二是借助媒介环境学所提供的分析样例,来诠释现象学的相关主张;三是整合这两方面的资源,对具体的技术案例展开分析。”第一步对媒介环境学的解读成果是“麦克卢汉媒介存在论初探”,第二步对现象学的诠释成果是“海德格尔媒介存在论初探”,虽然后来又写了一个“媒介存在论论纲”,但本质上只是对第二篇的改写版,并没有达成整合。真正的整合必须落实为具体的案例分析,而只是在基本理论的宏大叙事方面做的嫁接无非是一种拼凑。无论是现象学还是麦克卢汉,其长处都应该展现在细微的案例分析之中。因此我考虑还是先按照这一顺序,通过案例来落实海德格尔与麦克卢汉的结合。以便之后再进入下一个循环:再来一遍媒介环境学——现象学存在论——案例分析的三部曲。在下一个循环中,视野将不局限于麦克卢汉和前期海德格尔,对二手和英文文献也应当有所涉猎,如此这样两到三次循环,应该就能够混出博士了。
至于用媒介存在论来诠释科学哲学问题这一思路,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文献上的,首先是攻击的靶子不好找。分析哲学家的文本太多了,拿整个分析哲学作为靶子,虽然随笔上写写是可以的,但严谨论证起来就显然是太托大了。而具体找一个靶子呢,又找不到合适的,要么太肤浅不值一拨,要么太技术化难以消化,况且出于个人口味我实在不想在分析哲学的文本上花太多功夫。另外,对于所谓的媒介存在论的把握对我来说还远不够上手,在现阶段拿这个题目来操演似乎还不到火候。于是决定回到套路来前进。
当然,至于这个被我暂时搁下的主题,我嚷嚷了那么久,如果不写出一些东西来,也实在是不好交待,于是先以随笔形式写一个引子吧:
一、科学方法
关于科学方法和科学划界,涉及到几个问题:客观性和普遍性是什么?如何可能?从哪里来?是否有某种独特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否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要回应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启用一种强化了的“共在”理论。媒介存在论在从一开始就以复数的媒介替换掉二元论哲学中孤立的主体与客体的概念。我们首先并不是作为孤立的主体,而是作为复数的“常人”(他们)来观察和操作的。也就是说,主体奠基于“他们”,某种源始意义上的“客观性”倒是最一般的状态了。“普遍性”也是类似,根据所谓的“范畴直观”,我们首先和源始地看到的,并不是特殊的某一个对象,而首先就是普遍性的东西。于是问题毋宁是:主观性和特殊性究竟如何可能?
传统科学哲学把这样一种被奠基的状态,即“一个孤独的主体静静地面对着一个特殊的客体”这样一种结构当作最基本的结构,那么自然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从这样一种结构中获得的认知如何可能突破这一结构?关键在于,这样一种结构根本不是认知活动的出发点,而是对源始的认知活动进行反省和抽象后的产物。
之所以说必须是一种“强化了的”共在理论,是因为在海德格尔那里,“常人”虽然被视为基本状态和反思起点,但却总是要被排除的消极状态,最后海德格尔始终还是要诉诸“一个孤独的个体面对一个特殊的死亡”这样一个结构,所谓本真状态的展开。当然,在关于德性或意义的追思中,这样的结构是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学不能提供终极的意义关切。然而在另一些具体的方面,未必要去揭开所谓本真状态,常人状态扮演着更积极的角色。例如在科学活动中,在追求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活动中,我们并不需要去诉诸那样一种本真自我,反而是要多在常人状态下做文章。常人状态,或者说日常生活、生活世界,绝不是铁板一块的,好像只有日常状态与本真状态这二元区分,日常状态下只存在向本真状态超拔这样一个变动的维度。事实上,“常人”也是复数的,具有多重的结构。
“媒介”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媒介存在论在这里提醒我们,所谓的“常人”,决不能看作是人类的总和,或者人类的平均抽象物,海德格尔把常人称作“平均状态”可能会引起误解,好像“平均的人”就好比“一般的三角形”那样是一个抽象的统括概念那样。如果是那样的话,引入“常人”后仍然还是诉诸“人(人类、一般人)——(静静地面对)——客体(自然)”这样一个二元结构。事实上,人的日常状态乃是寓于用具的状态,换句话说,是媒介性的状态,而不是作为某个端点的状态。
那么,既然起点就是客观性和普遍性,何以说科学是要去追求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呢?这里要注意,客观性或普遍性总是相对的,就像“常人”并非铁板一块的抽象物,普遍性也并非一个摆在那里的固定物。从一开始,人们就是作为常人而进行认知的,但这一常人状态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反思和突破的。
我们并不是必须作为一个本真性的、孤零零的自我,才能展开所谓的“反省”,事实上,我们恰恰总是作为“常人”进行反省的。就好比说,我戴着眼镜,用手指控制着键盘和鼠标,正在操作电脑,撰写文章。这个时候我的操作出了某些问题,我需要展开“反省”,审查哪里出了问题。我可能会问:这是电脑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结论可能是:电脑没有毛病,是我自己操作有问题。在这里,“我自己”是指什么?是指那个向死而生的本真自我吗?显然不是,在这种反省活动中根本就不必涉及那个程度。但如果说并没有进行本真性的沉思,这就不叫做自我反省了吗?显然,这确实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反思。在这个时候,反省活动所涉及的“我”就是一个复合的结构。比如说问题可能出在:“我敲错了”或者“我看错了”。在“电脑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这一询问下,答案就是:“我”的问题。但如果再进一步审查:我怎么会看错了?我为什么敲错了?原因可能是键盘坏了,眼镜出了毛病等等,那么这些又不是“我”的问题了。但如果说通过进一步的审查找出了其它的元凶,比如说键盘或眼镜等某个器物出了毛病,这就意味着在最开始第一步的反省中,答案不应该是“我的问题”吗?并非如此。我们还可能再进一步地去反省:键盘为什么坏了?可能是因为“我”的操作不当导致。这不又回到“我的问题”了嘛?再问:我怎么会操作不当?答案又可能是:“他”教了我错误的方法……关键在于,“我”并不是某一个固定静止而现成摆在那里的端点,在这一连串的追问中,“我”这一概念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在每一次的反省中,“我”都需要(通过新的“寻视”)在特定的语境被重新建构出来。在任何情况下,这个被反省的“我”都不是那个孤零零的本真自我,而是现实的、实际的、媒介性的存在,它包含着上手的用具,以及共在的他人。在层层“自我反省”中被展开出来的,不是本真自我,而恰恰是用具和他人。
在日常状态下,我们被抛入某个处境,在这个处境下展开的反思,是从一个平均的“我”开始的。这个自我包含着用具和他人,是处于日常的操持和交往过程之中的媒介而不是端点。然而这个“自我”是可以通过定向的训练和深入的反省而被逐渐展开和拓展的。例如说我可以改进我的键盘,例如更换更精密和可靠的键盘,从口碑更好的商家那里购买,从更多人或更权威的人那里了解使用方法,并且加强对它的熟练掌握,或者获取并学习其它替代用具,例如手写板。这样一来,当“我”再去面对电脑的时候,“我”这边出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如果说追求客观性就是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排除主体(我)方面的因素,那么,这就是客观性的寻求了。客观性的赢获并不是通过不断地消除和剥夺自我的疆域,而恰恰是通过不断地扩展主体的空间(可能性)。单纯地增添一种通达事物的媒介未必能扩展自我,但如果说这种媒介更容易被人们掌控,更容易精确地复制,更容易让更多人参与并交流,并且能够和其它通达方式相融洽和相印证,那么,媒介的开拓就意味着自我的扩展,就意味着客观性的赢获了。
注意到,这种扩展方式是实际的,也就是说,是有限的、多元的。绝对的客观性要求无限的自我,那只有上帝能做到。人类只能在某个侧面扩展自我的空间。但这并不是说,任意的一种方式都和科学探索没有差别。但这些差别也是实际的,是历史性和语境性的,找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标准去裁定科学的疆界。
逻辑、数学和实验方法也是自我延伸的方式,如果不是把它们当作延伸的媒介,而是当作刻板的对象的话,就造成了科学的无根基状态。科学是人的延伸,而不是与人无涉的摆在对面的神像。
当然这里我都是粗略地谈了一下,细致来说的话还有许多问题。例如客观性和普遍性并不完全等同,客观性说的是报道和传达,普遍性说的是应用和推行方面。数学的意义更值得深入探讨。但更多的讨论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二、因果性
关于因果性和科学说明问题,首先注意到的是,传统科学哲学的“科学说明”概念并不能提供关于因果性的解释。归纳难题也宣告了因果性的困难。现代科学展示的是一个静止的世界,而不是因果关联的,时间性的世界。那么因果性从哪儿来呢?在我看来,因果性本身就像桌子、椅子那样,首先是可以朴素地直观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场合下提及的因果关系都是直观到的,事实上,在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作为科学研究所推论出来的因果关系,并不能够被日常地、径直地看到。这就好比有许多时候桌子、椅子等事物的存在也是被推论出的而不是直接看到的。例如我并不需要逐一检查每个同学的座位,不需要逐一观看每一把椅子,只是扫一眼教室,看到同学们都伏案读书,没有看到站立的情况,就可以判断说“这间教室的同学们都坐在椅子上”。这种判断基本上是可靠的,但有可能出错,没准哪个同学正蹲着马步呢?“因果性”也是类似,当我们是通过推论得到,而不是直观到它时,我们的推论就是可能出错的。但是,我们之所以可能在非直观的情况下,推论出椅子或因果性的存在,这奠基于我们对椅子或因果性的直观的把握。若根本未曾通过任何直观的把握来领会这些概念的意义,这些概念就是完全空洞的,也不可能进行推论了。若还要进行推论,只能重新赋予概念以意义,例如我们可以设定:身体的重心在某某状态下定义为A状态(A=坐),凡处于A状态的人99%也都是B状态(B=坐在椅子上),于是即便某个人根本不理解何谓坐、何谓椅子,他也可以经过几何学计算“推论出”“有很大的可能,这间教室的同学们都坐在椅子上”这一结论。在某些时候,这样的推论也许更加精确和严密,但如果这些概念始终没有与直观相联接,这些根本无法得到领会的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代科学的危机就在于,它硬要在丢失了源始的领会的情况下,推论出各种事物的存在,这时候,所谓的推论就只能完全建立在特别搭建出来的形式领域,而失去了与生活世界的关联。现代科学重新在形式领域,在数学的世界为力、能、因果性等概念赋予了意义,然后再去推演它们。而诸如“力”、“能”这样的概念,它在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出现断裂时,也许我们不容易发觉,或者觉得无所谓。但因果性这样的概念就比较成问题了,如果这个概念在两个世界中出现了断裂,那就意味着科学将在根本上难以回应现实世界中关于“因为什么……”的提问。
那么直观到因果性是如何可能的呢?这首先就要扭转传统科学哲学的主客对立结构,在传统哲学家的眼里只有现成的对象,摆在对面的,有确定边界的物,才能够被“直观”到。在关于麦克卢汉的论文中也已经提到,这种是视觉中心的模式。而至于因果性如何呈现,我在“‘力’的机械化”、“数学的自然化”等文章中已有提示——因果性的概念与“力”相关联,是被触觉体验的。
三、实在论
至于实在论问题,首先注意到,分析哲学语境下的实在论与其说是一个形而上学或本体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语言学问题。“科学实在论”主张“电子真的存在”。但对于“真”、“存在”究竟是何意义,他们并没有深刻的反思。他们关心的是“电子”等等这些科学概念是否有其“指称”的对象。
关于分析哲学的所谓实在论主张以及我的批评,我以前已经写过了,见“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课堂报告讲稿”、“一种科学实在论如何可能”。在我看来所谓“科学实在论”是一个极其幼稚和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主张。但是否就是说我们应该投靠“反实在论”或者“工具主义”?这还值得考量考量。事实上,按照媒介存在论的思路,工具就是媒介,而媒介就是存在。工具主义事实上就是实在论而不是反实在论了。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存在”?传统科技哲学按照海德格尔所说的,遗忘了存在而把存在者误当作存在本身,在这种眼光看来,桌子、椅子之所以“实在”,是因为他们可以作为一个清晰可观、边界分明的对象被我们静静地观审。而科学实在论就是对朴素实在论的推广,即相信电子、原子这样的科学概念同桌子、椅子一样实在。关于朴素实在论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矛盾,参见上述两篇我以前的文章,在这里我要补充的是,媒介存在论同样认为:电子、原子同桌子、椅子“一样实在”。但在根本上,我们关于桌子、椅子的理解就南辕北辙了。
椅子为什么实在?因为你能看到清晰的空间轮廓?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图片上、镜子里和电视机的椅子,然而我们却认为那是一个图像、虚像或影像,而不是一个实在的椅子。光是一个侧面的映像并不足以呈现实在。
分析哲学往往把一个事物理解为感觉材料的总和,例如我们可以看到椅子的轮廓,看到其颜色,换个角度看得到它的另一侧面,也可以摸到它。从各个视角和侧面获得的各种感觉材料加和起来,就是我们对一把实实在在的椅子的真真切切的经验了。这的确没错,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感觉材料”是如何可能被“加起来”的?如何可能被“加到一块儿”的?
吴老师经常举的“杯子”的例子也是类似,不是因为我们先看到了这个侧面、那个侧面,以及这个触觉印象和那个听觉印象,然后加到一块凑出一个杯子或椅子来。而实际情况是我们首先就看到了一只杯子或一把椅子,然后才可能去分析出它的各个侧面。各个侧面的感觉印象在更源始的时候就已经统合了。但这种统合并不是先天或者说必然的,一个不熟悉椅子的人,也许就难以把椅子的不同侧面看作是同一个东西,也不知道如何去触摸所见的椅子。恰恰是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在各种媒介分环勾连、互相指引的网络中,椅子占据了一个位置,椅子以某种饱满的方式在某个环境下呈现出来,这才叫做实在。抽离开所处的境遇,而是一个孤零零的主体面对一个孤零零的客体,这样作为客体的椅子是抽象的、构想的椅子,而不是“实在”的椅子。
因此,实在的椅子并不是某一个界限分明的结点,然后等待一个概念去对应它。科学实在论似乎认为真实世界就像是一块铁板上面钉了许多钉子,每一个钉子上面挂一个牌,这个叫做“椅子”,那个叫做“电子”;而唯名论者则认为只有名牌而没有钉子。但事实上“真实世界”根本就不是一块铁板,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概念与其说像是指称的标签,不如说像是指示的路标。
“椅子”这个概念指引出身旁的椅子,身旁的椅子又指引出桌子、地板、座位、休息、礼节等等分环勾连的事物。而“椅子”的实在性恰恰是在其指引作用的中断,在操持使用的中断中呈现出来。例如缺乏、腻味等等——我需要坐下时,或者我坐得太久时,椅子的实在性就展现出来。而当椅子出现“故障”的时候,它的实在性变得最为触目,这时候的椅子最接近于孤立的被静静观审的对象。但是,随着我们对“故障”的椅子的调试或寻视的活动的展开,椅子真正的本质也可能被揭示出来——我们首先会采取分析哲学的策略,对象性地、冷静地、客观地观审这把椅子,分析它的各部分。但是随后——如果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随时可能离开这个孤立的对象,例如:也许是地板不平的缘故?或者是我的大腿上有什么问题?或者是谁刚才对我恶作剧了一下?或者其实是我的心理作用?……对于椅子之故障的寻视有可能牵扯出任何事物,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实在性——如果无论如何折腾都找不到缘故,你没准会问:我是不是在做梦啊?我的寻视会远远地离开这把椅子,但又始终围绕着这把椅子,因为出故障的东西的的确确就是“它”。这种寻视活动提示我们椅子的本质存在——并不是这一个界限分明的物体,而是蕴含着整个世界结构的一个节点。
“电子”的存在与椅子是类似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拥有一个界限分明的边界,或者拥有哪些固定的可感性质,而是在于它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勾连关系。
像“椅子”一样,电子也总是要在相应的环境下才谈得上实在,例如面对云室的图样,科学家说:这里有一个电子。这是真的。而且,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的科学家的的确确就能在这个语境下看(直观)到电子。因为对科学家来说,云室的图样就是电子的一种显现方式。而另一些人看到同样的景象,也许只能够通过审视和推理得出存在电子的结论,其他人则可能通过科学家的指点而把它看作电子。就好比一个果农可能一眼就能看见一棵桃树,而另一个业余植物学家也许通过对枝叶的仔细辨别之后看出了桃树,一名游客也许从树上挂着的名牌得知这是棵桃树等等。分析哲学家也许会说,首先存在那一棵客观实在的桃树,然后在不同人的眼里得到不同的映像。但在媒介存在论看来,确实是首先有一棵客观实在的桃树“在那儿”,但是究竟在“哪儿”呢?在梦幻中?在数学构造中?它首先处在哪儿才成为“实在”呢?必须是在世界之中,而这个世界就是由果农、植物学家、游客等等,由人们的共同存在,互相关联着的世界中存在着的。所以说,的确是“先有一棵桃树在那儿”,但同时也先有着果农和植物学家等等,他们也都先已经在世界之中了。在这个共同的背景下,发生了不同的遭遇和联结。
2011年2月17日
因果性、预感、自由意志、特异功能、科学说明 看电影《Final Destination》,思考什么是因果性?对于“预感”,能作出“科学说明”吗?“特异功能”能在科学认识论中得到辩护吗? 1、规律、因果性、时间 休谟指出,因果性只是一种“习惯”,他没有错。 当我们看到“2,4,6,8,___,……”,最迟钝的小学生也懂得怎样做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空格内填上“10”,稍微机灵一些的学生则会归纳出一条普适的“规律”来——“第n ……
照相与科学 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以前也使用过,不过没有专题地写出来。今天和张老师他们吃饭的时候又提了一次,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比较有说明力的,在这里专门讲一下。 这个比喻主要用来表达我们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如何理解科学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好比是照相术,提供世界的映像。 我们对着一张照片指认说:“这是张三”,这是不是张三呢?这的的确确就是张三,不是李四或王五。照片中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张三”的各种细节,甚至比肉眼看 ……
媒介实在论——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实在论 非常遗憾,最后还是没能写成,后半部分文献根本整合不进来,于是还是以自说自话为主……不过我实在不想在这篇论文上再套牢下去了,明天就作为一个随意的讨论来讲掉吧,然后再过几周我再好好写一篇靠在谱上的论文再讲。 媒介实在论——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实在论 “实在论”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哲学主题,它与真理和存在等概念纠缠不清,牵涉着形而上学、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等论域,哲学家们以“实在论”的名义发表的各种主张可能是相 ……
“自然的看”的媒介性 本来这篇文章是在开题答辩之后准备贴出来的,不过当时写着发现其实无非也就是引一些以前写过的文字,于是就搁置了。不过今天有一个喷子光顾了我的媒介存在论论纲,倒是正好把这篇文章贴出来聊作回应。 其实这位喷子的异议和孙老师当时的疑问是类似的,当然孙老师总是高傲但不失体面地提出质问,而网络上的喷子则不同。我很欢迎批评和质疑,特别是孙老师那种,但喷子在茶馆里是不受礼遇的。鉴别喷子首先看他的质问是不指望你回答的 ……
个性哲学vs.命题哲学:谈欧陆哲学衰落之必然及其意义的不朽 之前在微博上提过一嘴,因为文字量比较少,所以也没想往博客上放。昨天小读书会中又提到了这个问题,想想还是贴一下,毕竟是一个对哲学的基本定位问题。 拜占庭人应以罗马自居 师承吴老师,我的哲学立场当然是偏向于欧陆现象学的,不过其实我不太愿意以现象学或欧陆哲学自居。就好比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外人叫东罗马、西罗马,后来又管东罗马帝国叫拜占庭,但其实拜占庭人并不以拜占庭这一旗号作为自我认同,而仍然是以“罗 ……
本期音乐:《Baba Yetu》给任意段落添加批注:启用插件Feedback by Paragraph
One comment
Pingback: 养马岛会议之游记 - 随轩
造超大对撞机值得吗?
Home 随笔 时评 造超大对撞机值得吗?
时评, 科学
造超大对撞机值得吗?
2016年9月7日 中国, 价值, 科学, 追求
最近杨振宁先生发文反对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让此事成为热门话题,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已经逐条反驳杨先生的论点,我就对他俩的说法,随便评论几句。
杨振宁先生是明白人,而且向来都颇从底层人民角度考虑问题。记得他在北大演讲时,说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比较,他认为一般人所谓美国教育激励创造性,中国应试教育如何呆板之类,是站在精英教育的角度上看的,但从一般底层民众的知识普及方面,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教育可谓的成功的。虽然我不同意杨先生的观点,但对他的立场表示尊重。
这次关于对撞机的观点,我也是不同意杨先生的,但他确实有他的道理。另一方面王所长的反驳我也不完全赞同。
杨先生的第一条理由是对撞机花费太大,至少要200亿美元,且可能是无底洞,王所长指出花费可以控制,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大约总共就1000亿人民币。其实换算过来,这两个数字也差不到多少,杨先生觉得1300亿太多,你告诉他能控制在1000亿,他肯定还是觉得太多,反正还是那个数量级的事情。
钱是多还是少是一个很相对的问题,关键看要和谁比,从小老百姓的眼里看来上亿元就是天文数字了,但这项目毕竟是以举国之力搞的,全国也不会搞第二个。
相比奥运会、亚运会之类的举国项目的投资呢?奥运会的投资究竟多少向来是说不清楚的,外媒把基础建设和环保措施都算上,算出了420亿美元,中国媒体表示不服,直接投在场馆方面的也许就几十亿美金,但无论如何也是可观的数量级了。
再看看我们的房地产项目呢?一整个一整个的“新城”被投资开发,我们可以随便搜索一下看看相应的投资规模,比如:岳阳投资500亿8年打造洞庭新城、中信500亿汕头造滨海新城、福州千亿造超级新城、石家庄房企卓达集团千亿资金于黑龙江建新城、河南开封千亿建城、千亿资本打造常州顶级滨湖新城等等等等。
这些新城的投入都是动辄百亿千亿的,而且不是举国只造一个,而是“144个地级市中133个要造新城”(这还是2013年的说法)。
然后再看看新近出炉的新地王:上海静安的一块土地以110亿元被房企拍下,这块土地有多大呢?——31034.1平方米。啥概念呢。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是7140平方米。那么就这块几片操场大的地,一家企业就能够投入110亿元,这么比一比,1000亿真的很多吗?
当然,不管钱多钱少,总有人要说了,这些钱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不是更好吗?杨先生的第二个论点就是,中国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对撞机不是燃眉之急。他的第五个论点也与之类似,那就是高能物理学过去几十年没有,将来几十年也不会对人类生活带来“实在好处”。
王所长的回应也很简单,那就是对撞机有意义、也很急、有好处。这种回答看似把问题引向客观的科学评估上面,但实质上是把问题主观化了,因为即便承认了高能物理确实有好处,但其它科学学科和实务部门也都可以证明自己的工作也有意义、有好处,而且也很急迫。那么究竟谁更有用,谁更急迫,谁有资格判断,这些问题注定是要纠缠不清的。
事实上关于这类问题,NASA在1970年那封著名的给赞比亚修女的回信说得极好了,“如果国与国之间不再进行研制轰炸机、火箭等武器的军备竞赛,而是在太空探索领域展开竞争,人类便可免遭很多苦难。这种竞争能够孕育出各种令人兴奋的成就,失败者也不必遭受痛苦命运,更不会制造仇恨和新的战争。”
这种大型项目的意义不能只看直接由它产出的东西,更重要的乃是榜样和感召的作用。
在衡量一件事情值得不值得的同时,更基本的问题却经常被人略过,那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现代流行的价值论,往往是根本没搞清楚最高的是怎样的,就急于讨论最低处如何如何。人们只知道拯救糟糕的生活处境是好事,但却不知道好的生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最近广电总局又出禁令,要“禁止综艺节目追捧西方生活方式”。当然,某些过度娱乐化生活方式的确不值得追捧,但问题在于,我们希望追捧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呢?难道是那些以抗日片为代表的正能量主旋律影片中那些主角那样,牺牲自我艰苦拼命,才是好的生活方式吗?那么问题是,那些“革命先烈”们拼死拼活究竟图的啥?难道不是希望让同胞和后代过上好生活吗?
我在关于“王道”伦理的文章中就谈过,这种伦理致力于让他人赢得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只要世界上还有吃不饱的人,这种伦理就能理直气壮的抨击任何形式的荣华富贵。然而它却不教你在取得起码的温饱之后究竟该如何生活。
因而乍看起来很悖谬地,从这种至公无私的救穷伦理中衍生出来的,恰恰是金钱至上主义:因为吃饱饭是第一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难道不要吃饭?不解决吃饭问题能有什么追求?——当然这一点我很同意,但是他们的言外之意却是,那些保障吃饭的活动才是更有价值的,才是首要的。”因此最有,或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保障和积累那些最底线的东西,就是最平均化的财富,一般而言也就是金钱。而其它那些“不能当饭吃”的追求,在这个世界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之前,都是无意义的,甚至想一想都是罪恶……
那些吃不饱饭的穷人当然值得去救助的,但是在想方设法给他们提供饭吃的同时,他们倒是也向我们提供了价值观。但问题在于,吃不饱饭的人之所以如此悲惨和可怜,不只是在于他们被饥饿困扰,而是在于他们他们因被饥饿所绊,以至于看不到比吃饱喝足更加美好的东西,看不到比维持温饱更加精彩的生活。
人吃饭是为了去生活,而不是说人的生活就是为了吃饭。“德”即登高,伦理学应该向上看齐,而不是向下看齐。
粒子对撞机并不能给人饭吃(相关科研人员除外),它的存在就是在演示一种意义。
意义是多元的,科学家的追求和艺术家的追求大不相同,甚至有时南辕北辙,但所有各式各样的追求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在吃饭和赚钱之上的事情。所谓追求,不是你在吃饱饭之前做的任何事,而是告诉你吃饱了之后可以做什么。任何意义都不是用钱衡量的,相反,正因为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所以钱才是最低级的东西,是一定要借助它之后来追求它之后的东西才谈得上意义,你需要赚钱,但你更需要知道有钱之后花在哪里。
同样是投入千亿,造一个房产新区和造一个对撞机不太一样,因为房产商投资时希望的是把钱赚回来,捞更多的钱,而对撞机恐怕只是烧钱而赚不回来。但这恰恰佐证了对撞机是比房地产更高的追求。地产开发活动中真正有意义的无非是创造让居民更好地安居乐业的环境,让更多的居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任何活动只有在其中不能以平均化的金钱来衡量的环节,才是值得的。
造对撞机值得吗?我并没有表明肯定的立场,我只是不同意一些反对者的论证方式。对撞机的建造本身提供了一条衡量何物值得的尺度,那就是物理学探索、穷究宇宙奥秘是值得的。当然其他人也可能有不同意见,还有人会觉得科学家的追求无非是强奸大自然,不如田园牧歌的诗意生活更值得,于是那些浪漫派便不会支持造对撞机,再有人认为科学家在象牙塔里琢磨都很无趣,还不如发展军火称霸世界更好,那么他们也不会支持这一项目。但唯独“不能当饭吃”、“浪费金钱”这样的抗议是无意义的。
春秋笔法还是科学研究?——传媒的使命是求真吗? 几个月前名古屋出了个追求真相的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中国人也不甘落后,出了个质疑三年大饥荒的林社长。 这两个事件有一定的可比性,质疑的路数也相似:这么大数字,怎么可能?我没听说过……没人目击…… 不过比起对民众感情的伤害而言,林社长也许更有力一些。毕竟三年灾正好比南京大屠杀晚一代人,亲身经历过三年灾的老人们很多都还活着,而且分布范围也比南京广得多。更关键的是,否认大饥荒的是一个中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民 ……
SCI与学术公平 去年中国SCI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二,EI论文早就是世界第一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且不说论文的平均质量,就算这些论文都货真价实,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本来用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就是“为全人类(特别是美国人)做贡献”,而唯独对中国自己最没有好处。因为中国的科研政策和环境一直都把最大的精力放在这些原创性活动上,至于那些在他人的原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发乃至市场开发等活 ……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最近科技部和中宣部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来大量吐嘈,我也好奇找来看看,看过以后也忍不住想吐嘈,然后就动笔写了(最近在刺激自己的行动力),本来只是想找几条网上吐嘈少的条目讲讲,写了之后才发现嘈点比想象得多,一不小心写多了,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写都写了,贴出来玩玩吧。 原始条目从官方文件中复制出来,我的吐嘈以“//”开头。 4/25补充评论: 这份文件传 ……
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 最近参与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评论,应邀给中国科学报写了一篇文字,和诸多老师的采访放在了一起,见这里。 因为字数限制,我不小心写多了,文章发表时经过编辑删改,其实删改得挺好,重点都保留了,而且减少了攻击性。不过我在这里还是把未经编辑的原文贴出来以供参考~ 新近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许多争论,除了看笑话挑毛病之外,也逐渐有一些科学家和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学 ……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西昌会议游记清理了博客的许多注册用户,并暂时关闭了注册功能
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
Home 随笔 时评 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
时评, 科学
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
2016年4月29日 中国, 科学, 科学传播
最近参与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评论,应邀给中国科学报写了一篇文字,和诸多老师的采访放在了一起,见这里。
因为字数限制,我不小心写多了,文章发表时经过编辑删改,其实删改得挺好,重点都保留了,而且减少了攻击性。不过我在这里还是把未经编辑的原文贴出来以供参考~
新近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许多争论,除了看笑话挑毛病之外,也逐渐有一些科学家和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们认真参与讨论,甚至也有学者指出了,这部《基准》的推出也有许多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当然是有的,无论如何,争议本身有利于增加关注并激发讨论。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就事论事的话,不能以失马后反而获益的结果,来开脱造成失马的原因(如疏忽或偷窃)。就基准发布这件事本身而言,我认为总是糟糕的。歪打正着是运气,但更重要的仍然是反思和检讨究竟为何会打歪。
这部《基准》的推行本身就有“结果遮蔽过程”的特征。有些学者看到了关于公民素质评测的相关工作,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的实践,因而认为中国基准的出台也是一件与国际接轨的好事。然而在基准的设计和推行过程方面,我们的做法完全不同。西方的相关评测基准往往由学术界或民间机构设计,作为调查研究公民科学素养的参考。而在中国,这份评测基准本身也成了学习材料,由官方自上而下地发布,要求各级部门组织学习。
身体健康,自然就会红光满面,看面色是一种评估身体是否健康的外在基准。如果说我们只关心是否达到红光满面的结果,而不关心如何锻炼身体的过程,比如说,靠打肿脸来显得红光满面,也许也能迷惑住评估者,但这显然就是本末倒置了。
很显然,公民科学素质的培育应该依靠更完善的中小学教育,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而不应该靠学习评测标准本身。
中国人善于训练应试能力,但不注重素质的培育,英语考试高分的学生可能无法与外国人流畅交流,政治考试高分的学生可能压根不相信共产主义。当然,出于选拔的公正性方面的考虑,在一定范围内讲究“应试”,唯成绩论英雄,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然而公民科学素质这件事情完全没必要如此推行。
如此的推行方式非但没有益处,反而可能造成新的危害。例如“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例典型。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没有任何好处,唯一的作用就是通过蛋白质含量的评测。如果不去检测蛋白质,那么牛奶的问题顶多可能只是多掺点水,危害不大,而蛋白质检测的推行反而可能造成更坏的结果。
所以说在美国推行相关的评测基准是好事,并不意味着在中国推出这一基准也是好事,如果这一基准激励的不是更丰富的启蒙教育和更开放的科学传播,而是刺激各单位去学舌和应付,给人打开了用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的空间,那么其造成的影响很可能是更恶劣的。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基准》的推行,有可能引出哪些“三聚氰胺”,也就是说,哪些有害的观念有可能借着《基准》的掩护掺杂进来?
首先,《基准》对“科学”这一概念的理解非常模糊,在许多情况下,“科学”基本等同于“对的”,乃至“好的”,“科学知识”被等同于“正确的知识”。这也是“结果遮蔽过程”的表现,科学既包括沉淀下来的科学知识,更包括复杂多元的求知活动。
《基准》虽然在名义上承认科学“在不断发展”(第3条),但它指的只是“科学知识本身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而从来不谈科学也可能出错,科学的发展除了深化与拓展之外更有纠正和革新。我们固然不能指望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或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作为公众认识的基准,但至少应该把自古希腊以来科学传统在自由与批判的方面的特色包含进来吧。
《基准》仅在第10条提到了“求真、质疑、实证的科学精神”,但从其余内容来看,编者所说的质疑精神基本上是针对科学之外的东西。例如在第32条中,紧接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空洞口号之后的是“实验是检验科学真伪的重要手段”,这就是严重的误解了——事实上实验的确是现代科学的关键环节,然而它的意义显然不是检验“科学”的真伪。科学家提出某个猜想,实验证实了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实验证伪了这个猜想(且不讨论所谓证伪其实也很复杂),那也只能说这个“猜想”被证伪了,而不能说“科学”是伪的。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些假说最后被实验否证,但爱因斯坦仍然是科学家,一个神棍提出的预言可能恰好被实验证实了,但并不表示他的那套理论不是伪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却不是检验科学本身的手段。
这类把“科学”理解为现成的正确结论的态度,在整部《基准》中比比皆是。又如第33条提到“解释自然现象要依靠科学理论……对尚不能用科学理论解释的自然现象不迷信、不盲从。”这句话听起来大致没错,但它似乎要求人们预先知道哪些现象是科学解释了的,哪些是没解释的。一个神棍也可能以科学的名义提供解释,一些看似权威的文本中也可能出现错误的解释(例如这部《基准》对太阳光的解释),许多人愿意相信科学,但实际却盲从了神棍。那么应该怎么才好呢?其实很简单,说“不迷信、不盲从”就够了,即便是以科学的名义给出的解释,也不该迷信和盲从。
把“科学”混同于“正确”,就是这部《基准》中隐含的一种“三聚氰胺”,首先它允许人们“偷工减料”,直接去依附现成的科学结论,而绕过自由思考和批判质疑的过程;其次它容易让各种不同语境下的“正确”掺杂在一起。例如我们可以说三聚氰胺是“好东西”,它在塑料和涂料等方面很有用,我们又说可以在奶粉里增添一点“好东西”,比如维生素、氨基酸。然而如果我们脱离各自的语境,把此好东西当作彼好东西掺入奶粉中,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关于这部《基准》中提到的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思想,还有诸如辨证论系统论之类的哲学概念,正是类似的情况。一些学者指出阴阳五行等传统思想的确很有价值,确实值得现代人了解,这没有错。然而关键在于,它们是被当作什么角色,以怎样的方式被引入《基准》的?这个问题比它们本身是不是“好东西”更加重要。
一些学者认为“阴阳五行有价值,所以掺进《基准》就是好事”,但却无视或不在意阴阳五行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和被《基准》引入的价值完全是两码事,结果遮蔽过程,这或许已然受到《基准》及其评估逻辑的毒害了。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最近科技部和中宣部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来大量吐嘈,我也好奇找来看看,看过以后也忍不住想吐嘈,然后就动笔写了(最近在刺激自己的行动力),本来只是想找几条网上吐嘈少的条目讲讲,写了之后才发现嘈点比想象得多,一不小心写多了,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写都写了,贴出来玩玩吧。 原始条目从官方文件中复制出来,我的吐嘈以“//”开头。 4/25补充评论: 这份文件传 ……
SCI与学术公平 去年中国SCI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二,EI论文早就是世界第一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且不说论文的平均质量,就算这些论文都货真价实,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本来用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就是“为全人类(特别是美国人)做贡献”,而唯独对中国自己最没有好处。因为中国的科研政策和环境一直都把最大的精力放在这些原创性活动上,至于那些在他人的原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发乃至市场开发等活 ……
造超大对撞机值得吗? 最近杨振宁先生发文反对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让此事成为热门话题,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已经逐条反驳杨先生的论点,我就对他俩的说法,随便评论几句。 杨振宁先生是明白人,而且向来都颇从底层人民角度考虑问题。记得他在北大演讲时,说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比较,他认为一般人所谓美国教育激励创造性,中国应试教育如何呆板之类,是站在精英教育的角度上看的,但从一般底层民众的知识普及方面,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教育可谓 ……
科学普及应该站在“创新”的对立面 此文发表于今天的《中国科技报》,是约稿后半天就写好的即兴随笔。原题为“如何理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发表时改了标题并删了两段,删的还不错,所以我这里也就直接贴转载了: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 自2001年起,每年的五月第三周被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 科技周定位于“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 ……
历史意义还是现实意义——《科学:无尽的前沿》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2年1月号 https://read.douban.com/ebook/… 发表时略有改动,此处贴原稿。 布什报告过时了吗? 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最初是1945年布什给罗斯 ……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Home 随笔 时评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时评, 科学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2016年4月24日 中国, 吐嘈, 科学, 科学传播
最近科技部和中宣部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来大量吐嘈,我也好奇找来看看,看过以后也忍不住想吐嘈,然后就动笔写了(最近在刺激自己的行动力),本来只是想找几条网上吐嘈少的条目讲讲,写了之后才发现嘈点比想象得多,一不小心写多了,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写都写了,贴出来玩玩吧。
原始条目从官方文件中复制出来,我的吐嘈以“//”开头。
4/25补充评论:
这份文件传了几天,现在能够看到不少“洗地”的说法了,一些人显然是出于善意,想突出其中的进步之处,比如说加入了对科学史关注等等,另一些人则强调它面向普通人,普及常识,很多中国公众连初中文化都没有,我们在专业层面苛刻要求是不必要的。
这两种洗法都是一厢情愿的。首先关于这份基准是否有进步之处,我觉得这只是错觉,实质是退步。所谓的加入了“科学史”,“阴阳五行”之类,实质上不是作为科学史知识,而是作为“系统方法”而加入的,相关的说法基本上不超出80年代特异功能研究热潮那段时间的水平,这只能说是退步而非进步。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态度,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界经历了几轮“正—反—合”的转折。早前人们基于民族感情,喜欢强调中国古代科学史很伟大,许多东西都是比西方早,甚至比西方高明;后来我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西方科学史自始自终有其独特之处,中国古代思想并没有对科学史产生什么贡献,也很难放在一起比较;最后我们对西方科学本身的反思更加深入,重新意识到多元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意义,于是以新的视角重新发掘中国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然而,同样是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有意义,这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观念,现在有些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官方也开始从全盘否认的第二阶段走向重新认识的第三阶段,但我感觉这是一厢情愿了,其实官方只不过是从第二阶段退回到被民族感情无脑驱动的第一阶段罢了。
所谓的加入了科学史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内容,实质无非是民族感情的复辟,以及“自然辨证法”的复辟。在科学史方面对西方科学史毫无涉及,在科学精神方面对于自由反思、批判质疑的精神也避而不谈。哪里来的进步呢?不就是退回到80年代那种哲学指导科学、民族感情指导科学史研究的情况吗?
至于说“基准是面向普通人,知识分子别太苛刻”这样的说法,就更加不着边际了。首先按照官方的通知,这是要“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工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者,城乡劳动者、部队官兵、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学习;各级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社会团体等要组织《基准》学习和培训活动”——除了工人农民和劳动者,这可是要求科技、教育工作者都去学习的,要在科研机构里头也展开培训活动的,那么凭啥只按最底层的知识水平去要求它?
再说,这是一份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试基准,你说中国的底层人民教育程度低,那无非是说他们科学素质不够高,那么好的测试就应该测出来他们的科学素质偏低这一结果,这很正常。哪有因为他们素质低,所以我们要把评估素质的标准放低一些,甚至不惜歪曲科学知识,也要照顾最低素质那群人的接受力,然后让他们的科学素质显得不那么弱?这是什么道理嘛。
更重要的是,这份基准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要求你了解大数据、互联网+之类的时髦概念,另一方面对物理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中世纪,这种反差是合理的吗?
基准点(132个)
//讲“科学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后面的细目似乎并不算“态度”问题。照我看来,谈所谓科学态度,比如可以说对实验、数据或可重复性的尊重,理性和批判的精神之类。
(1)树立科学世界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是能够被认知的,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哲学命题是颇为可疑的,不说别的,马克思本人就对这类“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大加批判。不是说科学家不能采取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如果说这是科学态度的必要环节,我显然是不同意的。
(2)尊重客观规律能够让我们与世界和谐相处。
//且不探讨所谓的“客观规律”的含义是否明晰,也不谈句更充满歧义的“和谐相处”。中间的“能够”一词就让这句话基本沦为废话。“能够”不同于“必然”或“才”,只是表达了前者与后者不矛盾,而不需要蕴含更强的关联。如果我不尊重所谓客观规律,就不能与世界和谐相处了吗?一些缺乏客观规律概念的文化似乎也挺和谐的嘛。
(3)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本身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
//我就不苛求公民科学素养去了解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之类的了,但至少说,应该了解科学的可错性吧?这份基准通篇不提一个“错”字,基本上可以把“科学”等同于“真理”或“正确”。这里谈科学(何必扯上技术)的发展,也只提深化、拓展,而不提纠正、颠覆,这仍然是传统的“好的归科学”的逻辑。
(4)知道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别扯上哲学,谢谢。“重要工具”也听着别扭……即便我不纠结这些,这句话本身究竟能考察什么呢?怎么考呢?
(5)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这就是典型的意淫了。如果要说中国传统文化与发展科学技术并不矛盾,或者说“可能”有积极意义,我都同意,但如果说确定已经具有作用,而且是“重要”的作用,那就有些夸张了。当然,随着“重要思想”、“重要讲话”等辞藻的流行,“重要”一词早就用烂了,但凡有作用大概就可以说重要作用了吧,于是屠呦呦一个案例大概就证实了这一命题了吧……
(6)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能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典型苏联哲学教科书的车轱辘话,咱这是考科学素养还是考政治课来着?
(7)知道系统内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结构可能是由很多简单的结构构成的;认识到整体具备各部分之和所不具备的功能。
//这段话要比前一段高级一些,但似乎是对整体论有一种简化的理解,即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样一种格式塔理论的口号,肤浅地理解为整体具备某种新“功能”。这种理解任何一个最顽固的机械还原论者都可以承认——一台机器有割草的功能,但组成它的每一个零件都没有割草的功能——难道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所谓的系统论整体论?系统的方法就这么简单?
(8)知道可能有多种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知道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引发其他的问题。
//这个吧,基本是句废话,顶多只属于生活智慧的范畴……
(9)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又是意淫了,这也是网上被喷得比较多的。我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真的是具有某种现实意义的,但这恰恰不是在所谓朴素唯物论之类的意义上面,如果中国传统思想只是朴素唯物论,而现代科学有了更精致更先进的唯物论,那么你这个老版本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中国古代思想恰恰在其“不科学”之处,与西方科学风格迥异之处,有可能为现代人打开一些新的思路。
(10)具备求真、质疑、实证的科学精神,知道科学技术研究应具备好奇心、善于观察、诚实的基本要素。
//不容易啊,这似乎是唯一一条强调质疑和实证的。
(11)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基本过程和方法是啥你倒是说清楚啊……这里还特别加上了“技术”,且不论各门科学之间差别很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一样吗?所以政府才用管工程的方式管科学家吧?
(12)对拟成为实验对象的人,要充分告知本人或其利益相关者实验可能存在的风险。
//看来编者也知道所谓科学的基本过程必须谈到“实验”,但关于实验的条目也太少了吧,直接就进入科研伦理问题了?关于科学实验的基本特征(比如控制变量法),以及如何处理实验数据(比如一些基本的统计学知识),我感觉是科学素养必要的环节。当然在第10部分中似乎涉及到了一些,归入了数学而非实验的范畴。
(13)知道创新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具有求新意识,崇尚用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问题。
//其实吧,“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现在用滥了,实在纠正不过来了。但无论怎么说,创新和简单地崇尚用新知识也不是一回事,甚至在许多时候,创新恰恰要求尊重并充分利用老的知识。
(14)知道技术创新是提升个人和单位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单位就算了,个人算什么?技术创新本来就不是个人的事情,是产业链的事情,谈个人的技术创新本来就不恰当,更何况许多个人未必身处技术性产业的相关位置,要技术创新做什么?
(15)尊重知识产权,具有专利、商标、著作权保护意识;知道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16)了解技术标准和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技术创新对标准和品牌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具有品牌保护意识。
//前一条说著作权保护意识倒还罢了,这里的“品牌保护意识”是什么意思?一个知名企业的管理者当然应该有品牌保护意识,但如果他缺乏品牌保护意识,那也只能说他在商业战略上有些不足,但和科学素养有什么关系?另外,普通公众为什么要有品牌保护意识?说普通公众帮忙保护著作权还算说得通,但要求普通公众去保护品牌做什么?我如果发现某个品牌的产品很劣质,难道要我去保护而不去诋毁这个品牌?品牌是企业吸引用户消费者的,消费者还要去保护品牌做啥?怎么保护?传销吗?
(17)关注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这一基准看起来似乎不错,但这怎么考核呢?这一基准就是作为考核提纲制定的,但这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怎么设置考核呢?难道直接笼统地问这句话吗?
(18)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知道“基因工程”、“干细胞”、“纳米材料”、“热核聚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高新技术。
//就不吐嘈为啥列这么几个概念了,这些个概念并不都是“高新技术”啊,“干细胞”是一种细胞,如果指的是关于干细胞的一系列培养和克隆技术,那么这些知识对一般公众而言似乎过于高端了。“热核聚变”是一种自然现象,太阳里头就一直在热核聚变。如果指的是人类所掌握的相关技术,那么就是氢弹呗,但是把氢弹和云计算之类的并列起来作为高新技术总觉得怪怪的,那不如考知不知道原子弹呗。我怀疑编者想说的其实是“可控核聚变”,这是目前人们正在研究的未来技术,但目前而言还在探索阶段。至于“大数据”和“互联网+”,都是某种概念性的东西,并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技术。如果说“互联网”算技术也就罢了,非要赶时髦画蛇添足地说个“+”。
(19)知道解决技术问题经常需要新的科学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常常会促进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条大致来说没问题,但问题是怎么考呢?
(20)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农医天算以及近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对这一条广泛被喷的,我倒也不是那么反对,科学史的知识也应该算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这里说要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但没有说“重要贡献”,也就是说,如果正解是应当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科学史其实没多大贡献,也是说得通的。当然我猜编者并不是这么想的……另外,科学史知识方面,我认为了解西方科学史的简单知识更为重要,比如希腊科学、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等等,了解科学史有益于理解科学的当代意义,即便是中国人,也应当对西方科学的渊源有一定的了解。至于古代中国在科学史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应该在大致了解西方科学史的来龙去脉之后,再来谈论的。
(21)知道技术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常常超过了设计的初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这一条虽然从技术哲学角度来说仍有待商榷,但作为公众素养来说,还算过得去,难得支持一条。
(22)知道技术的价值对于不同的人群或者在不同的时间,都可能是不同的。
//这一条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如果只是想说刀对于厨师和对于暴徒和对于警察而言意义不同,那么似乎过于浅显,如果谈的是技术的两面性,那么和上一条重了。
(23)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决策能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并理性表达意见。
//我已经预感到这一条下面大概会出时政题了……不然怎么考核呢?什么叫客观公正,什么叫理性表达?考核者问一条中国的科技政策,你敢表达反对吗?
(24)知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从公众层面上说,这是句大空话,但从哲学上讲,这句话有深刻的矛盾,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主义悖论——既然人本来就是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何谓顺应自然?人的活动本来不就在自然之内吗?编者可能是把爱国主义的思路套过来了——人是中国的一份子,然后人要顺应国家——但这个逻辑也是悖谬的,国家本身就是由无数人构成的整体,你可以让一个人顺应“主流”、顺应“习俗”,顺应“主人”或顺应“统治者的意志”,但很难说顺应“中国”是什么意思。由于“自然”似乎并没有一个统治者或某种意志,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之类的概念都是非常可疑的。
(25)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上,不仅全球的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经济社会等其他因素也是相互关联的。
//基本上看,我找不出什么嘈点的条目,大都是过于笼统,于是我想不出该怎么出题。难道提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互不关联的地球上?也许题目可疑这么出——判断题:中国工人的权利是中国的内政,与美国人毫无关联。——这样的题目也许好多讲政治的同学会答错吧?
(26)知道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大气臭氧层损耗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土地荒漠化更多地是地区性而非全球性问题,如果谈的是全球性的土地荒漠化,那么大概是隶属于“气候变化”及其危害结果的。
(27)知道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恢复被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
(28)知道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其实就是说既要“照顾到”当代人的需求,又应“考虑”后代人的需求。人总是难以满足的,而对后代的“损害”常常是难以预料的。
(29)知道地球的人口承载力是有限的;了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知道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是不可再生的,具有资源短缺的危机意识和节约物质资源、能源意识。
(30)知道开发和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知道核电站事故、核废料的放射性等危害是可控的。
//福岛核电站的事故算不算“可控”?没出事故的时候都可控,所谓事故就是不可控了,当然反正没毁灭地球,事故的影响也就局限在一块地方,这种意义上的“可控”也没多大意思。至于核废料的怎么控的?不就是找地方填埋嘛。还有水电站,我也不觉得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中国的水电站往往只是加剧资源消耗而已。关于如何解决能源问题有许多争论,很难说形成了这些常识。
(31)了解材料的再生利用可以节省资源,做到生活垃圾分类堆放,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排放;节约使用各种材料,少用一次性用品;了解建筑节能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感觉在看公益广告……科学素养中涵盖环保意识我还是支持的,但没必要那么具体细致。以至于建筑节能的措施都需要公众了解了,这是专为房产商准备的么?
(32)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是检验科学真伪的重要手段。
//前半句是一句说烂了的口号,知道这句空洞的口号并没有多大意义,这句口号虽然也经不起太深的推敲,但好歹还能忍,后半句话估计是编者的“创新”,糟糕透顶。实验的确是现代科学的关键环节,然而它的意义显然不是检验“科学”的真伪,科学家提出某个猜想,实验证实了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实验证伪了这个猜想(且不讨论所谓证伪其实也很复杂),那也只能说这个猜想被证伪了,而不能说“科学”是伪的。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些猜想并被实验否证,但爱因斯坦仍然是科学家,一个神棍提出的预言可能恰好被实验证实了,但并不表示他的那套理论不是伪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却不是检验科学本身的手段。这一条说法体现出编者极其狭隘的“科学”概念,基本把“科学”等同于“真命题”。
(33)知道解释自然现象要依靠科学理论,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对尚不能用科学理论解释的自然现象不迷信、不盲从。
//大致来说没错,但这似乎是要求人们预先知道哪些现象是科学解释了的,哪些是没解释的。一个神棍也可能以科学的名义提供解释,一些看似权威的文本中也可能出现错误的解释(例如这篇材料),许多人愿意相信科学,但实际却盲从了神棍。那么应该怎么才好呢?其实很简单,说“不迷信、不盲从”就够了,即便是以科学的名义给出的解释,也不该迷信和盲从。
(34)知道信息可能受发布者的背景和意图影响,具有初步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信未经核实的信息。
//不轻信未经核实的信息,难道经过核实以后就可以轻信了吗?怎么算核实呢?
(35)关注与生活和工作相关知识和信息,具有通过图书、报刊和网络等途径检索、收集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谈及信息检索能力倒是不错,不过把上百度都归入“科学方法”,恐怕是太过泛化了些。基本上这篇基准中,“科学”一词在狭义上就是“真”,而广义上就是“好”,几乎可以用这两个字及其同义词(比如正确、适当)替换掉所有的“科学”而不觉得违和……
(36)知道原始信息与二手信息的区别,知道通过调查、访谈和查阅原始文献等方式可以获取原始信息。
//原始信息和二手信息是什么鬼?大概是什么学科中的特别术语吧。但我理解有“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的区别,但这“原始信息”和“二手信息”是什么意思呢?莫非二手文献中看到的就是二手信息?我完全可以在二手文献中引用原始文献中提供的信息啊,我加引号注出出处,这引号里的信息就是原始的,不是吗?当然,你可以说二手文献可能引错了,可能篡改了,但一手文献难道不会写错?难道不会印刷错误?如果说只有当事人的当场经验才是原始信息,那么查任何文献都获取不到,如果说原始信息只的只是它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的地方,那么不如谈论“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更加准确。“二手信息”之类的概念实在太别扭了。
(37)具有初步加工整理所获的信息,将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中的能力。
//这条是测智商的,而不是测科学素养的。一个满脑子邪教思想的人,也可能非常善于把新信息整合进已有的知识,用他的一套一套理论容纳新信息,反而科学家可能对出乎意料的新信息更加谨慎,更多存疑,而不是轻易整合吸收。
(38)具有利用多种学习途径终身学习的意识。
(39)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借助数量的计算或估算来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40)掌握米、千克、秒等基本国际计量单位及其与常用计量单位的换算。
(41)掌握概率的基本知识,并能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能根据统计数据和图表进行相关分析,做出判断。
(43)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能力,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
(44)知道自然界存在着必然现象和偶然现象,解决问题讲究规律性,避免盲目性。
//这一组在出具体题目之前没太多可吐嘈的具体条目,但总的安排却还是让我不满,一方面是这几条之间显得非常跳跃,40很难说是一个数学运算方面的能力(不如加一个生活常识组),43过于笼统,44又是政治题乱入。顺便说一句,什么叫解决问题讲究规律性,话说人生三大问题:我是谁?午饭吃啥?晚饭吃啥?诸如吃啥饭、去哪玩这样的日常问题,解决起来经常就是“盲目”的,不需要琢磨什么科学规律,而这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遭遇最多的问题。其实科学素养的关键不是任何问题都去参照科学规律,而是在于你是否善于分辨在哪些情况下才需要引入科学。
//这一节简直是萌翻了,基本上没有超过初中水平,网上都已经吐嘈爆了,我也跟几句,就不多展开了。
(45)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这道题连政治教科书都不如,不说孤立电子、中子星、暗物质之类的前沿科学概念(真心不怎么算前沿,属于中学生就能知道的一些科普知识),我还记得中学政治书里有一句话“场也是物质”,虽然这种讲法恐怕也不科学(因为我当年特别质疑过这句话所以印象深刻),但至少比这位编者好了一点。
(46)区分物质主要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并能用它们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知道常见物质固、液、气三态变化的条件。
(47)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知道大气压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前后半句有什么关系吗?
(48)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能用它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这份基准引爆网络的大概就是两条,一是阴阳五行,二就是这一条了。力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而不是运动的原因,这是牛顿力学的贡献,而事实上当代科学走得比牛顿更远,但编者还停留于中世纪。
(49)知道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认识太阳光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知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
//这也是来搞笑的,彩虹的所谓七色是连续谱,分成七色纯属偶然,有些文化中也有说六色或四色的,事实上牛顿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时,记录的最初也不是七色,最终报告七色是因为牛顿的“迷信”,因为“7”在炼金术传统中有神秘地位。
(50)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知识,了解成像原理。
(51)掌握电压、电流、功率的基本知识,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连接方法。
(5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总量保持不变。
(53)知道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举例说出水对生命体的影响。
(54)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性质,并能列举其用途。
(55)知道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元素及分类。
(56)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只改变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与52有矛盾,质能转换不一定非要在宇观尺度上才发生,化学反应精确来说并不保持质量不变。在拉瓦锡前后,化学中的核心守恒定律的确是质量守恒,而到道尔顿之后,化学反应所遵循的其实是原子数守恒。
(57)能识别金属和非金属,知道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用途。知道金属腐蚀的条件和防止金属腐蚀常用的方法。
(58)能说出一些重要的酸、碱和盐的性质,能说明酸、碱和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并能用它们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简单现象。
(59)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银河系内的一颗恒星,宇宙由大量星系构成的;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由大量星系构成的”是个病句啊,少个“是”或多个“的”嘛。当然,这句话不准确,我们只好说宇宙中存在大量星系,但构成宇宙的可不仅仅是星系,还有什么?不知道,传说中的“暗物质”,具体什么形态不清楚,反正未必是什么星系。
(60)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一日,形成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伴有月圆月缺。
//并不是由公转形成了四季更迭,四季更迭是因为有黄赤交角,自转与公转不在一个平面上,因而形成四季。另外,如果不想区分回归年和恒星年、朔望月和恒星月,以及它们与公历历法的关系,那么想要准确地表达,就应该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一年,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一月。年和月并不是以日月公转定义的。
(61)能够识别北斗七星,了解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
//说句题外的,北斗七星这一项对于北京上海之类大城市的青少年不太公平,因为在这些城市基本上常年看不全北斗七星了,只能在画册里“识别”了。
(62)知道固体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球的运动和地球内部的各向异性产生各种力,造成自然灾害。
//“地球内部的各向异性产生各种力”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别扭,说“因各向异性产生各种力”也许好一点儿,但各向异性也未必产生各种力啊……科学史上那么重要的板块构造学说(包括大陆漂移论)只字不提,非得用“各向异性”这种奇怪的概念去解释,也是不容易。
(63)知道地球表层是地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交接的层面,它构成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地球环境。
(64)知道地球总面积中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百分比,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
(65)知道我国主要地貌特点、人口分布、民族构成、行政区划及主要邻国,能说出主要山脉和水系。
(66)知道天气是指短时段内的冷热、干湿、晴雨等大气状态,气候是指多年气温、降水等大气的一般状态;看懂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67)知道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等方式不断运动,形成水循环;知道在水循环过程中,水的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洪涝、干旱等灾害。
(68)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虽然我知道这是标准答案,但还是想吐个槽,首先这是有争议的,关键就是病毒算不算生物。其次顶多说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而不是基本单位,基本单位大概是“只”……
(69)知道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与微生物,识别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70)知道地球上的物种是由早期物种进化而来,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71)知道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知道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氧气的主要来源其实应该是海洋中的藻类,虽然似乎有人把藻类归入植物,但一般似乎还是归入原生生物的范畴,但看在69题对生物的分类相对粗糙来说,大概也没错吧……
(72)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
(73)了解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抵制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
//什么叫“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狼吃羊就是瞄准时机扑过去吃了,并没有先找来什么“食物链”,然后在上面呼叫到羊,然后怎么怎么着联系……“食物链”是人们为了刻画和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构建出来的概念,只能说科学家通过食物链的概念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做什么……另外前半句到后半句不知道怎么跳跃过来的,抵制捕杀野生动物当然不错,但这和了解食物链有啥关系?
(74)知道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75)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现象,知道心、肝、肺、胃、肾等主要器官的位置和生理功能。
(76)知道人体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的正常值范围,知道自己的血型。
(77)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和各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
(78)知道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随性别、体重、活动以及生活习惯而不同。
(79)具有对疾病以预防为主、及时就医的意识。
(80)能正确使用体温计、体重计、血压计等家用医疗器具,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81)知道蚊虫叮咬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治疗措施;知道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可能感染人体,导致疾病;知道污水和粪便处理、动植物检疫等公共卫生防疫和检测措施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82)知道常见传染病(如传染性肝炎、肺结核病、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突发性疾病(如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的特点及相关预防、急救措施。
(83)了解常见职业病的基本知识,能采取基本的预防措施。
(84)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基本特征,知道预防、调适的基本方法。
(85)知道遵医嘱或按药品说明书服药,了解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常识。
(86)知道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知道对自身有过敏性的药物。
(87)了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疗手段,与西医相比各有优势。
//这一条也被喷得多,不过我倒也不那么反对,前半句没错误,后半句么,即便你反中医黑中医,或许也会承认中医在安慰人心之类的方面有优势?而且如果区分“西医”和“现代医学”的话,传统中医确实比传统西医有很多长处。总之这句话本身不算大错。让我遗憾的是,整个医学部分其实基本上停留于生活常识,还没有提升到“作为科学的医学”的范畴,特别是,关于“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毫无提及。
(88)知道常见毒品的种类和危害,远离毒品。
(89)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物,做到合理营养、均衡膳食。
(90)掌握饮用水、食品卫生与安全知识,有一定的鉴别日常食品卫生质量的能力。
(91)知道食物中毒的特点和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92)知道吸烟、过量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93)知道适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94)知道保护眼睛、爱护牙齿等的重要性,养成爱牙护眼的好习惯。
(95)知道作息不规律等对健康的危害,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这一节有点朋友圈的感觉,像一个絮叨的家长在叮咛的样子……前两条还好,最后什么适当运动、爱牙护眼、早睡早起……呃……我不是说这些说的不对,嗯,我是觉得画风不太对……
(96)了解基本交通规则和常见交通标志的含义,以及交通事故的救援方法。
(97)能正确使用自行车等日常家用交通工具,定期对交通工具进行维修和保养。
//呃,我虽然会骑自行车,不过一般都是坏了才修,没有定期修,是不是没过关……?不过测完科学素质,我感觉我这智商大概应该告别自行车了……
(98)了解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汽车、轨道交通、火车、飞机、轮船等)的安全规则。
(99)了解安全用电常识,初步掌握触电的防范和急救的基本技能。
(100)安全使用燃气器具,初步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
(101)能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如电磁炉、微波炉、热水器、洗衣机、电风扇、空调、冰箱、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照相机等。
(102)能分辨和选择食用常见农产品。
(103)知道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规律与相关知识。
(104)知道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
(105)农业生产者应掌握正确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化肥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106)了解农药残留的相关知识,知道去除水果、蔬菜残留农药的方法。
(107)在本职工作中遵循行业中关于生产或服务的技术标准或规范。
(108)能正确操作或使用本职工作有关的工具或设备。
(109)注意生产工具的使用年限,知道保养可以使生产工具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延长使用年限,能根据用户手册规定的程序,对生产工具进行诸如清洗、加油、调节等保养。
(110)能使用常用工具来诊断生产中出现的简单故障,并能及时维修。
(111)能尝试通过工作方法和流程的优化与改进来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劳动效率。
(112)生产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自学履行岗位职责。
(113)在劳动中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和操作手册。
(114)了解工作环境与场所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和处理事故的应急措施,自觉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115)知道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易燃或爆炸品、激光等安全标志。
(116)知道生产中爆炸、工伤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一旦事故发生,能自我保护,并及时报警。
(117)了解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知道清洁生产标准和相关措施,具有监督污染环境、安全生产、运输等的社会责任。
//这么多日常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常识与技能(包括骑自行车),广义上都算科学素养,我也能够同意,但是无论如何所占的比重有些太高了吧,感觉有点像凑条数的意思,比如这112到115,这几条无非都是讲一个安全生产的事情嘛,何必拆开5条来念叨呢?
(118)了解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掌握常见消防工具的使用和在火灾中逃生自救的一般方法。
(119)了解溺水、异物堵塞气管等紧急事件的基本急救方法。
(120)选择环保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减少和避免苯、甲醛、放射性物质等对人体的危害。
(121)了解有害气体泄漏的应对措施和急救方法。
(122)了解犬、猫、蛇等动物咬伤的基本急救方法。
(123)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知道本地区常见自然灾害。
(124)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台风、雷电、沙尘暴、海啸等主要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应急避险方法。
(125)能够应对主要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
(126)知道大气和海洋等水体容纳废物和环境自净的能力有限,知道人类污染物排放速度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速度。
(127)知道大气污染的类型、污染源与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控制大气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能看懂空气质量报告。知道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的含义。
(128)自觉地保护所在地的饮用水源地。知道污水必须经过适当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水体。不往水体中丢弃、倾倒废弃物。
(129)知道工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污染物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污染,不乱倒垃圾。
(130)保护耕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懂得合理利用草场、林场资源,防止过度放牧,知道应该合理开发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
(131)知道过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位降低、沿海地区海水倒灌;选用节水生产技术和生活器具,知道合理利用雨水、中水,关注公共场合用水的查漏塞流。
(132)具有保护海洋的意识,知道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 最近参与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评论,应邀给中国科学报写了一篇文字,和诸多老师的采访放在了一起,见这里。 因为字数限制,我不小心写多了,文章发表时经过编辑删改,其实删改得挺好,重点都保留了,而且减少了攻击性。不过我在这里还是把未经编辑的原文贴出来以供参考~ 新近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许多争论,除了看笑话挑毛病之外,也逐渐有一些科学家和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学 ……
SCI与学术公平 去年中国SCI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二,EI论文早就是世界第一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且不说论文的平均质量,就算这些论文都货真价实,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本来用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就是“为全人类(特别是美国人)做贡献”,而唯独对中国自己最没有好处。因为中国的科研政策和环境一直都把最大的精力放在这些原创性活动上,至于那些在他人的原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发乃至市场开发等活 ……
造超大对撞机值得吗? 最近杨振宁先生发文反对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让此事成为热门话题,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已经逐条反驳杨先生的论点,我就对他俩的说法,随便评论几句。 杨振宁先生是明白人,而且向来都颇从底层人民角度考虑问题。记得他在北大演讲时,说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比较,他认为一般人所谓美国教育激励创造性,中国应试教育如何呆板之类,是站在精英教育的角度上看的,但从一般底层民众的知识普及方面,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教育可谓 ……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所谓意向历史,或曰先验历史,是从现时代 ……
养生骗局的“锅”不该让观众背 又是《中国科学报》的约稿。 上次约稿后半天写好,大概是效率给报社留下了良好印象,这次又找我写稿,我最近都快忙得病倒了,本想拒绝,不过一看题目,想想大概很快能写一点出来,就试写了一下,结果连吃饭在内2小时写好的,本来就是随笔,要求不用太高,也就投稿了。 反省我博客文章为什么越来越少,主要还是缺乏动力,也没人催,其实再忙的时候自己每天稀里糊涂荒废的时间也何止两小时,每天写个千把字其实是一个很起码的事情 ……
“必也正名乎”——政治、历史与科学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
3 Comments
古雴7年 ago
这份文件传了几天,现在能够看到不少“洗地”的说法了,一些人显然是出于善意,想突出其中的进步之处,比如说加入了对科学史关注等等,另一些人则强调它面向普通人,普及常识,很多中国公众连初中文化都没有,我们在专业层面苛刻要求是不必要的。
这两种洗法都是一厢情愿的。首先关于这份基准是否有进步之处,我觉得这只是错觉,实质是退步。所谓的加入了“科学史”,“阴阳五行”之类,实质上不是作为科学史知识,而是作为“系统方法”而加入的,相关的说法基本上不超出80年代特异功能研究热潮那段时间的水平,这只能说是退步而非进步。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态度,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界经历了几轮“正—反—合”的转折。早前人们基于民族感情,喜欢强调中国古代科学史很伟大,许多东西都是比西方早,甚至比西方高明;后来我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西方科学史自始自终有其独特之处,中国古代思想并没有对科学史产生什么贡献,也很难放在一起比较;最后我们对西方科学本身的反思更加深入,重新意识到多元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意义,于是以新的视角重新发掘中国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然而,同样是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有意义,这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观念,现在有些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官方也开始从全盘否认的第二阶段走向重新认识的第三阶段,但我感觉这是一厢情愿了,其实官方只不过是从第二阶段退回到被民族感情无脑驱动的第一阶段罢了。
所谓的加入了科学史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内容,实质无非是民族感情的复辟,以及“自然辨证法”的复辟。在科学史方面对西方科学史毫无涉及,在科学精神方面对于自由反思、批判质疑的精神也避而不谈。哪里来的进步呢?不就是退回到80年代那种哲学指导科学、民族感情指导科学史研究的情况吗?
至于说“基准是面向普通人,知识分子别太苛刻”这样的说法,就更加不着边际了。首先按照官方的通知,这是要“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工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者,城乡劳动者、部队官兵、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学习;各级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社会团体等要组织《基准》学习和培训活动”——除了工人农民和劳动者,这可是要求科技、教育工作者都去学习的,要在科研机构里头也展开培训活动的,那么凭啥只按最底层的知识水平去要求它?
再说,这是一份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试基准,你说中国的底层人民教育程度低,那无非是说他们科学素质不够高,那么好的测试就应该测出来他们的科学素质偏低这一结果,这很正常。哪有因为他们素质低,所以我们要把评估素质的标准放低一些,甚至不惜歪曲科学知识,也要照顾最低素质那群人的接受力,然后让他们的科学素质显得不那么弱?这是什么道理嘛。
更重要的是,这份基准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要求你了解大数据、互联网+之类的时髦概念,另一方面对物理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中世纪,这种反差是合理的吗?
REPLY
十七7年 ago
还这么仔细地去观察这么大一坨东西,真是佩服你的耐心。反正我看了这份文件的第一感觉就是“槽点太多都不知道从哪里吐槽起”。一个人动起手来满身破绽,那还是别去找他的破绽了,一棍子打死拉倒。
这份文件与其说反映了官方的退步,倒不如说官方自80年代以来从未进步过。观点的变化只发生在学术界,官方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的,因为它根本没觉得自己的观念需要更新。这套科学观能够很好地嵌入它的整套意识形态之中,为什么还要去改变呢?说到底,这根本就不是一份科教文件,只是一份意识形态文件而已,核心思想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件的目的根本不是提升公民素养,而是为了统一思想,为了批量打造合格的社会主义螺丝钉,官方想要的不是公民,而是劳动力。抓住这一点,文件中所有匪夷所思之处都有了“道理”。为什么会说“力是万物运动的原因”?因为这里的“运动”不是物理学的运动,而是官方哲学中的“运动”,这里的“力”也不是物理学的力,而是官方哲学中的“矛盾”。为什么会有那么大段朋友圈画风的健康知识?因为身为一台合格的劳动机器,要保持体力充足,不能三天两头生病。要求定期保养交通工具是为了确保按时上班;要求熟悉交通规则是为了确保不要在上班途中随便死掉影响生产;安全生产是很重要的事所以要说五遍……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对付这份文件只需要一棍子,就是把“科学为什么会沦为意识形态”这件事对公众讲清楚。这就是咱们的科学史教育的长远任务了。
REPLY
古雴7年 ago
听你这么一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然我也没想“对付”这份文件,只想吐吐槽欢乐欢乐,虽然欢乐完了想想还是很悲哀……
REPLY
过时的智慧 (《科学通史十五讲》自序)
Home 研究 作品 过时的智慧 (《科学通史十五讲》自序)
作品, 历史, 科学
过时的智慧 (《科学通史十五讲》自序)
2016年3月4日 科学史, 编史
我即将把我的科学通史课讲稿整理出版,原定书名就叫《科学通史十五讲》,但编辑建议换一个更加抓人眼球的主标题,我搜索枯肠,想了这么一个词:“过时的智慧”。下面是我对这一题目的说明,或者可以用作序言或导论中的第一节。当然这个题目没有最后确定,随时欢迎各位师友赐名~
理直气壮地研究过时之物
当我们说某件事情“已成为历史”的时候,意思往往是,它已经“过时”了。
今天的一个物理学家不必去引用牛顿的主张,今天的天文学家更不应该去摆弄哥白尼的模型,因为对于今天的科学而言,牛顿和哥白尼——更不用说亚里士多德或托勒密——“早已成为历史了”。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学术界而言,10年前的文献也许就已经过时了,更不用说那些古人的思想了。
但科学史要研究和讲述的,恰恰就是那些对于科学而言早已过时的事物。
那么,为什么那些过时的事情还值得一提呢?过时的东西难道不应该完全舍弃掉吗?
的确如此,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被完全舍弃了,托勒密的天文学,经院哲学和炼金术等等,都被完全舍弃了。如果今天的一个学者还在使用经验哲学的风格探讨哲人石的性质,那么他一定会被主流科学界嗤之以鼻。
然而我们为什么又要在科学史中捡起那些过时的事物呢?
一些作家遮遮掩掩,不愿意承认自己关心那些过时的东西,他们辩解说古代人的那些方法和结论总有一些没有过时的,总有一些最终被现代人继承下来的精华部分,这才是科学史关注的焦点。这就是我在第一讲中提到的辉格式的编史方式,在他们眼中黄道婆比亚里士多德重要。事实上这类作者关心的不是“历史”,而是无历史的东西,是那些貌似永恒的科学真理。
另一些作者大大方方地探讨过时的事物,但只是抱着某种“猎奇”的心态,其实也并不关心这些过时是事物与我们的现实有什么关系。
而我的科学史试图名正言顺地谈论过时的事物——它们不是因为残留下某些精华而显得重要,而是因为“过时”本身所以重要。
“过时”一词不只是一个贴在事物头上的标签,它蕴含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过时之物首先总是时尚的,它在某一个时代曾经是有用的或正确的,而它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化,因而在另一个时代变得“不合时宜”。
所以每一个过时之物都揭示了时代的奥秘——它为何曾经被人崇尚,又为何在如今被人厌弃?
我们很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否定那些事物——它们错了,他们蠢了。然而只有当我们能够对作为整体的时代变迁有所领会时,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过时”究竟何以可能。
一个现代人如果坚持日心说,我们也许可以斥其愚蠢,然而古代人之所以认同日心说,却不是因为愚蠢。几千年的进化史并不能让现代人天生就比古人聪明多少,古人不是傻瓜。那些睿智的古代学者之所以会认同那些过时的东西,是出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而我们之所以不再认同那些东西,也是出于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过时”并不意味着愚蠢或错误,而是“不合时宜”。
古代人因其时代背景而持有成见和误区,但我们现代人就不再有成见和误区了吗?古代科学已经成为历史,但现代科学难道已经跳出历史之外了吗?
阅读历史至少能教我们保持谦逊:我们之所以比古人高明,只是因为我们比他们经历了更多“历史”,从而有了更宽阔的视野。但如果我们抛弃了历史,自以为跳出了历史之外,把古人的“时宜”理解为愚昧无知,却把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宜”误认作超越时代的永恒标准,那么我们也终将固步自封。
在科学史中,我们看到古代科学家们是如何受困于他们的成见和定势,又是如何突破了他们的时代,建立起新的时尚。从过时的事物中,我们探究的是时代的奥秘,我们从中体会古代人的时代局限性,也探索着我们自己时代的局限性。
“过渡”之作——《过时的智慧》(后记、目录及部分图片) 过时的智慧 后记 我的第二本书即将出版了,《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这本书就是由我在北师大开的“科学通史”课程的讲稿整理改写而成。 这本书的出版有一些偶然性,最初准备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的其实是另两本书,《人的延伸——技术通史导论》和《科学可学吗——科学的教育史》,当时编辑说不如做一套丛书,希望再多加一本,我想到有现成的课程讲稿在这儿,于是便也把这本书提了上去,现在另两本书还没着落,首先推出 ……
辉格史的合理性与反辉格的可能性 第一周吴门讨论班是新锐小师弟刘任翔同学自告奋勇讲“反辉格编史学的贫困”,当时课堂上有许多讨论,我还上台画了个图,不过后来我就一直在写庐山游记和准备自己的讨论班报告,没来得及写点啥,但这个主题挺重要的,现在抽空补写一些想法。 从刘任翔文章的标题就看得出小师弟霸气十足,当然这标题也成为其文章的最大漏洞,就文章实际想要表达的一些历史观来说问题不大,但把矛头指向“反辉格史”并不恰当。 当然,科学史界的确存 ……
从神坛到论坛——科学史的实践意义(《现代科学史》书评)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1年04期,是去年的书评,不过当时忘了转载。既然杂志允许我在自家博客转载我的文章,不如也贴出来吧。 制造科学——超纲的书名 中文出版界引入国外学术著作时,经常有修改标题的习惯。比如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现代科学简史:从蒸汽机到䴙䴘求偶》,原名“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
再谈“自然史”(博物学)作为一种编史纲领 以前写过“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提了一下这一想法,注意到我所谓的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虽然与刘华杰老师的“博物学编史纲领”只是译名上的不同(我主张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而不是通常的“博物学”),但是我对于这种编史方法的构想与刘老师的有 ……
器物传记——科学仪器史的方法和意义 今天例会讨论了科学仪器史的范式问题,我讲了一些看法。在这里讲全一些。 目前而言,科学仪器史似乎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鲜明的研究范式,关于这一点,吴老师似乎倾向于认为,针对个别仪器的研究是整个科技史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仪器和手稿、文物等原始史料一样,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从这些基础素材上面得到的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些论题,进入学术同行的争议空间。 这一进路当然是存在的,一般而言 ……
说城市(一):城市是什么?为什么害怕人工智能?——关于AlphaGo的杂谈
7 Comments
胡则牧7年 ago
请问何时出版?谢谢
REPLY
古雴7年 ago
书稿已经交给出版社了,看编辑的进度了…
REPLY
清风满林7年 ago
建议用《渐远的智慧》
REPLY
古雴7年 ago
感谢建议,但这个意思差别太大了,至少我这篇自序白写了,我讲的就是“过时”,用“渐远”替换掉文中的“过时”基本上是莫名其妙的。
我强调的就是,做历史就不要回避“过时”,历史学家本来就是研究过时的东西,干吗要遮遮掩掩?做科学史,就应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说:我们就是关心过时的智慧。当然“智慧”这个词可以改,“过时的智慧”这整个题目可以换,但是用一个似是而非的”好词“来遮掩”过时“这个”坏词“,这不恰恰是我所反对的态度吗?我批评了一通以往的科学史家避讳”过时“,结果自己也来个避讳,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REPLY
清风满林7年 ago
基本理解你的观点,但如果此书主线是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那就可以用“渐远”,如果此书主线是在介绍科学发展史的同时,阐述对现实的意义就应当用“过时”。
REPLY
Pingback: 过时的智慧 (《科学通史十五讲》自序) « 冷知识·爱生活
Pingback: 随轩 » “过渡”之作——《过时的智慧》(后记、目录及部分图片)
自然史还是自然志?
Home 随笔 科学 自然史还是自然志?
科学
自然史还是自然志?
2015年9月23日 时间, 科学史, 自然, 自然史
上周五吴老师作了名为“什么是博物学”的讲座。关于natural history的中译名,很早以前我与吴老师就展开了争论,我主张应译为“自然史”,这个名词之争后来牵涉出更多的内涵,特别是关于现代科学之起源的理解。在这次讲座中,吴老师正式表达了退让,他不再坚持“博物学”是唯一正确的译法,承认我的观点有道理,最终支持在学术语境中使用“自然志”的译法,而在大众语境下可以继续使用“博物学”。
当然我的争论也不是为了争输赢,即便吴老师仍然坚持“博物学”的译名,只要通过讨论我们都对natural history与科学史的关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那么争论就是有意义的。
虽然吴老师有所妥协,但我认为这一争论还没有完全结束,吴老师的让步关键在于他注意到“自然”一词确实应当突显,从而突出“natural history”与“自然哲学”这两种“认识方式和知识类型”之间的相对关系,这也是我所强调的。然而舍“史”而取“志”的做法仍不能完全让我满意。
吴老师的意思是要回避“史”字所蕴含的时间性,然而我认为这种时间性的暗示根本不需要回避,这恰恰是史学传统与哲学传统的分歧所在。我当场就提到史学传统和哲学传统的一大区别就是史学方法从一开始就是不排斥时间性的,而哲学传统从一开始是排斥时间性的,追求的是无时间的不朽之物。这个时间性的存在不只是在近代才体现出来的时间轴编年史,而是一个更基本层面上的东西。所以史学势必发展为历史,自然史从一开始就暗含着时间性的偏向。
当然我同意在许多语境下可以使用“志”,比如动物志、植物志、鸟类志等一系列附属名词确实说得通,但我仍然坚持,能够使用“自然志”的地方,也能够使用“自然史”。“自然史”是一个总的概念,动物志和动物发展史都包含在其中。一些以分门别类“搜罗信息”为主的著作叫做“XX志”确实比叫做“XX史”更准确,但“XX志”和“XX史”都属于“自然史”,而不需要再说一个”自然志“。
这里要注意,我所说用“志”更准确的,不是因为是否蕴含“时间性”,而在于体裁方面的差别。
确实许多人把时间性当作史志区别的关键,比如吴老师提到一句“史以时系事、志以类系事”,我没有查到准确的出处,只搜到一篇名为“史与志的区别”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一句,这篇文章的视角明显是现代的(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什么都的出来了),很难说把握了史志二词的传统含义,而且,“史纵志横”也只是他提到的四个区别中的一条,他提到的四个区别是:
1、史远志近——隔代编史,当代修志
2、史专志广——史记历史沿革,志则包罗万象
3、史纵志横——史以时系事,志以类系事
4、史论志述——史可叙论结合,志则记而不论
这几条区别,可能都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偏向,并不是史与志的根本差异。这些区别往往也不符合事实情况,特别是“史纵志横”这一条。中国传统的史书以“纪传体”为正统,是按照人物而不是按照时间来叙事的。当然具体到某一个人物讲他的生老病死当然有时间顺序,但地方志里头也会讲一个郡县何时设立,何时发生什么事情,出现了哪些著名人物等等,这也有时间顺序的。从总的编目方式来说,史与志都不必然要求按照或不按照时间顺序,从具体写某个人某件事来说,史和志则都不能避免时间顺序。
也有学者特别指出“史纵志横”是一个流行且有害的误解(比如陈泽泓:“史志体例区别浅析” 《中国地方志》2000年02期),认为史与志的根本区别在于功能的不同,史为“述史”,志为“存史”,我比较赞同这类说法。
所谓“究天人之际”,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某种兼具科学与宗教,求真又求善的神圣事业。所以史书不仅承载着记录资料的使命,更承载着记录和讲述真理和美德的使命。所以史书包含有这一层超越的维度,而通常所说的志则不要求这一“理论升华”,志的使命就是记录、保存。
所以上面引用的四条区别里头,唯独第四条更接近本质,而前几条都从中衍生。比如说为什么官方正史往往是隔代修,而志可以当代修呢?因为中国传统讲究“盖棺论定”,一个人的是非善恶一定要在他死去之后才能够被论定,因此有“晚节不保”一说,你做了一辈子好事,最后没保住晚节,到史书里仍然留不下好名。一个朝代或一个人,都是要等他“过去”之后,才能够给出史家之评论。但修志并没有“论”的要求,志的使命就是记录各种各样的事情,留待后世评论,“存史”是“述史”的前提和准备,因此志是当代修,史一定要隔代修。
因为史不仅是记录各种事件,还要追求真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就要关注各种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何之故王朝衰亡了?因为过去若干年昏君施了暴政。当然许多史家不会把道理讲得很直白,而是喜欢用春秋笔法把评论藏在叙事的字里行间,但为了追究这些道理,追究这些因果,事情就自然而然地分了前后,时间的线索自然就出现了。而“志”只关心记录,不追究因果和道理,那么他自然就不那么有必要把这些事情放到时间线索中考量。
西方“自然史”从一开始也不只是分门别类的记录,在普林尼那里,nature是“本质”的意思,history是“探究”的意思,“自然史”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后来的许多自然史研究也都不仅旨在记录各种信息,更要试图揭示上帝造物的奥秘,或自然的规律或万物的关联等等。同样是追究道理,中国人“天人合一”,没有一个与人相对的“自然”的概念,因此史学就去“究天人之际”,而在西方“自然”概念之下的史学,亦即自然史,就只“究天”就行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或许有博物志,却没有自然史。
有人说中国古代有许多“natural history”的成就,特别是在大量方志传统里头,这是没错的。就“志”的层面来说,中国古代史学和西方的自然史传统都有,首先都需要分门别类地记录各种事物。然而,从志上升到史的时候,中西方就有所不同了。中国没有产生“自然史”的传统,因为对于事物本身的探究,与史学家追求的“理”无关,史学家追求的真理存在于“天人之际”,花鸟鱼虫等各种事物只有与“人”相关时,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在西方,人们在“事物本身”,亦即“自然”那里追求真理,而不需要返回到人文历史之中。因此在西方博物志自动升华为自然史,而中国有博物志,却没有自然史。
我们知道西方的自然史传统最后走向了演化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因为自然史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描述自然物如此这般,更要追究自然物因何之故如此这般。但最初所追究的“原因”更多地是目的论的,自然事物被安排在了一条“存在巨链”之内,事物的形态因其目的而得以解释。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目的论的思维方式逐渐瓦解,以“目的”来解释事物何以如此的道理变得越来越不合法,另一方面,线性时间观和机械论的因果观念日益流行,在这些新观念下,再去追究事物何以如此的问题,就势必转变为关于“如何形成”的问题,必须要用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去解释后来的东西,如此一来,自然史如果不退化为博物志,就只能发展为“自然演化史”了。
“自然史”这个词反映了自然与文本世界的张力,暗示了自然与时间的张力,“自然史”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科学史中的非常独特且重要的环节。无论从准确性还是揭示力来说,我仍然坚持“自然史”是最好的翻译。
再谈“自然史”(博物学)作为一种编史纲领 以前写过“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提了一下这一想法,注意到我所谓的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虽然与刘华杰老师的“博物学编史纲领”只是译名上的不同(我主张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而不是通常的“博物学”),但是我对于这种编史方法的构想与刘老师的有 ……
印刷术、自然史和现代科学的诞生 引论 本文试图提示出标题中三样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印刷术的发明、自然史的复兴和现代科学的诞生这三桩事情有何关系?它们是否有着某种深刻的关联,以至于要理解现代科学乃至“现代性”的本质,我们必须着手追究印刷术的影响? 这三桩事情中,印刷术在欧洲出现的年代最为明确:14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无论中国的印刷术是否间接影响了古登堡的发明,但现代欧洲的印刷时代从15世纪中叶算起,这是毫 ……
“意向历史”和历史学的目的 去上海交大参加完“冬至会议”回来,接触了上海科学史界的师生,顺便带师兄师弟逛了逛上海,虽然消耗了一个包含基诞节的周末,不过还算值得。 回来后吴老师让我们谈谈感想,我说感觉上海的科学史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哲学。当然这从好的方面来说,意味着这种科学史比较“纯粹”,就是为了搞清楚发生了哪些事情,记录下来。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历史缺乏超越史实之上的关切,或者说哲学的关切——关于“我是谁”的关切。 这可 ……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 [荷]H·弗洛里斯·科恩:《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小册子,可以看作作者的另一本大部头学术著作《近代科学如何诞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的普及版。 李约瑟问题一直是中国科学史学界乃至普通民众特别关心的主题,香港学者陈方正最近出了本《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周程老师翻译了一本书也叫做《近 ……
科学通史讲稿11:炼金术与科学革命【下周课堂讨论】 上次课我们讲完了到牛顿为止的力学革命。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所引发的物理学问题最终由牛顿力学来解决,但牛顿力学本身暗含着某种偷梁换柱的概念变革,自然与人工的区分、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区分、物理学与机械学的界限,最终被打通了,“力”的概念的引入最终偷换了人们对“原因”的寻求。我们说到牛顿力学在名称上是偶然的,我们完全也可以有恩培爱学、张三逗学之类的任何东西,F=ma可以换成L=mb等任何符号,在计算和预测方 ……
关于小班教学沈阳—本溪会议游记(沈阳篇)
关于转基因
Home 随笔 科学 关于转基因
科学
关于转基因
2015年2月8日 技术, 死亡, 环境, 生态, 自然, 转基因, 进化
归功于小崔的努力,转基因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相关的争议也日益摆上台面,例如最近凤凰大学问举办的讨论会,看起来还不错。
转基因和中医,基本上成了某种划分阵营的标准问题,似乎挺转基因反中医的是科学派,而反转基因或挺中医的就是“玄学派”了。我也被问过类似的问题来“表态”,不过我的回答比较暧昧,科学派的网友就没有进一步讨论的兴趣了。
十年的哲学训练至少能让我对任何判决性的问题保持怀疑,因为一个明确的答案往往是最不重要的,表达一个简单的挺或反的立场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仍不想表达一个鲜明的立场。
包括吴老师、田老师等我熟悉的老师们基本上也都偏向反转的一边,这并非偶然。经过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领域的学习,我们这行对科学的复杂性往往有较多感受,能够理解所谓科学问题往往都夹缠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科学家这个群体也并不特别清高。而我们所以为的“这是科学的”,往往无非是“这是科学家说的”之简称,甚至许多时候只是“这是号称科学的科普作家(比如方舟子)说的”之简称,而这些科学家中有太多方舟子之类的人,可信度堪忧。当然,哲学家或其它任何群体的可信度也高不到哪儿去,不过由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家背后的利益关系往往更复杂,水更深,因此更需要警惕。田老师“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的口号我也是支持的。
但我也不像田老师他们那样全方位抵制转基因,首先我个人生活中并不排斥转基因,或者说懒得考虑太多,转基因也好,地沟油也好,荤素不忌,好吃就行,管你有没有毒,眼不见为净。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如果转基因食物对人体真的有某些慢性的、隐秘的毒害,那么即便是认准非转基因标签的素食者也未必能躲过(标签太容易作假了),就算能躲过,为此降低生活质量也不值当。
个人生活中抵制不抵制转基因,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愿意吃转基因和我愿意吃路边摊类似,不代表我支持地沟油。而不吃转基因的也不代表他认为转基因有毒,很多情况下这是一个心态、情感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或者说可以被某些客观测量所判定的问题。
比如素食者因为宗教、情感或各种考虑拒绝肉类,这也不是一个营养学问题。伊斯兰教信徒不吃猪肉,其它肉类也要求宰杀时念诵经文,这也不是科学问题。尽管念过经的牛肉和没念经的牛肉在成分上检测不出什么差别,但信徒们仍然有理由要求用“清真”标识出特定的食品以便选择。
当然科学派会认为宗教徒无非是迷信,那些要求不值得被尊重,但一般的无神论者也未必总是用“科学”来选择商品的。
比如我看见有人在河边撒过尿,我很可能就会抵制喝这里的水,哪怕你再怎么说其中是干净的山泉水,或者用各种科学检测告诉我之前的尿水早就稀释到忽略不计了,或者告诉我我回头去喝的井水更不干净,我也喝不下去了。这种抵触不需要讲什么科学道理。类似地,我既然知道历史上科学家和相关利益群体玩过的各种猫腻,或者我对于转基因对自然的破坏行为本身感觉不适,我就对这帮人信誓旦旦推出的安全食品感到抵触,这也无关科学。
又比如说同样两件产品,质量差不多,一件是张三婶家的工厂生产的,另一件是李四叔家生产的,张三婶和蔼可亲,李四叔冷漠黑心,我就乐意买张三婶的产品,不愿意照顾李四叔的生意,这也是合情合理的,无关科学。
再举个假想的例子,一家果冻厂开发出从人肉中提取明胶的技术,提取出来之后和其它方式生产出来的明胶检测不出什么差别,吃进去营养都一样,假设尸体来源也是合法的,那么这个果冻和一般的果冻完全一样吗?抵制这种果冻完全是无理取闹吗?
强唯物论者确实不会在乎这些,他们认为只要成分一样,测不出任何差别,那么两者就没有差别。这也是现代世界观的特点:世界图景化,所有事物被“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每一个东西都可以从其时空关联中抽取出来,从而放到实验室中被精确分析。这正是转基因所谓“实质等同”原则的哲学基础。但至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世界还没有变得那么刻板。
如果我们承认消费者有依据产品的背景而非产品本身来选择产品的自由,就应当允许“转基因”或“非转基因”的标识。我和大多数反转人士不一样,我不希望政府强制去禁止转基因食品,甚至不支持强制性的转基因标识。如果消费者都抵触转基因,那么精明的商家自然会自觉自愿地争取非转基因的标识,相应的监督机制就会建立起来,不敢标识的商品自然就占了劣势。政府不应该去裁断科学和非科学,更不应该去主宰市场。现在许多挺转派希望从政府多捞钱,反转派则希望政府多下禁令,这两种诉求我都不支持。政府可以适当提供监督,保证民众的知情权,比如不让转基因食品也可以任意贴上非转基因标签。至于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哪种在科学上更安全,哪种在市场上更受欢迎,这都不是政府应该管的事情。
但转基因问题似乎不只是自由市场的问题,关键在于,在一些反转人士看来,转基因作物危害的不只是个体,更包括整个环境,牵涉到了公众安全问题,因此不能完全交给自由市场。比如原子弹的生产和销售能够完全交给自由市场吗?
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转基因食品如果吃下去当场就中毒,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争议了,问题就在于转基因可能造成的危险不是一时一地就能显露的,而可能是全局性的、生态性的。
转基因作物如果大面积推广,说它不会影响生态环境我是不敢相信的。当然有些挺转派会科普转基因农田一般会有严格的控制,比如按比例混搭普通农田,有科学的手段检测并控制其生态影响。但大自然的物质循环是拦不住的,作物的改变肯定会影响昆虫,影响土壤,影响微生物等等环境,而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究竟会造成怎样的连锁反应,这是在受控、封闭的实验室环境下难以预测的。
有人说转基因技术与自然环境中的基因变化,以及传统方式的人工育种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诱发和选择基因突变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已。且不说这种说法并不合理(转基因造成的基因变化往往是自然条件下依赖突变和杂交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的),即便真是如此,这“速度”上的差异也是致命的。在自然的进化史中,物种之间的变异速度大致是差不多的,花变异了,虫也会随之改变,每一种物种的进化都不是它一个物种的事情,每一种新的改变都会与整个生态系统中其它相互关联的部分相适应。进化史中很难发生一种物种进化了,而它的环境却停滞不变的状况。但转基因所激发的变异只是针对某一被人为孤立出来的物种,把这种被改变了变异速度的物种重新放回自然环境后,它的节奏与环境中的其它物种无疑是不搭调的,于是这种外加的刺激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引发环境动荡的诱因。例如一个外来物种侵入某个环境中,很可能就会不受控制地破坏原先的生态平衡。目前转基因技术尚未引起广泛的生态突变,或许是因为转基因激发的变异还不够大,或者影响的力度和时间都不充足,但如果转基因作物进一步推广下去,早晚可能出现生态失衡的局面,问题只是这种失衡究竟能有多严重罢了。这不要求转基因技术有什么本质性的不同,而只要它对于基因变迁的影响有着量上的差别,就会引起危险,因为所谓“失衡”本来就是一个各方面节律不平衡的问题。
现代技术与现代金融体系一样,基本上就是一个“借钱还债”、“寅吃卯粮”的逻辑,“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控制,注重的永远是眼下效率的提升。转基因的逻辑也差不多,抗虫基因真的能抗虫吗?就算现在它真的能抗虫,那么虫也会随之变异的呀,如果说转基因作物果然无毒,营养丰富,那么能吃此作物的昆虫自然要比不能吃此作物的昆虫更具生存优势,按照进化规律,抗抗虫基因的虫类迟早会占据上风。但现代技术的思路是怎么解决的呢?很简单,我们发展得比虫快就行了。我们这边基因和农药的更新换代速度始终比自然界的反馈更快一步就行了,等虫子变异了,新的抗虫基因又发明出来了。这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但这和借钱还债的逻辑还是一样的:别人早晚要来催债怎么办?很简单,不断加速借钱就行了,钱只要一笔比一笔借得多,就总能还上旧债。这种方案放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无耻的老赖行径,但放在整个现代社会而言就正是最“先进”的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
但这种方式的危险是,一旦发展的速度跟不上了,环境并不会停下来等你,出来混总是要还,一旦开始还不起了,就可能全面崩盘。如果发展的速度真能不断加速呢?那么人与其自然环境的节律将会越来越失衡,弦越崩越紧,危机也将越积越多。
生态崩溃与一般的风险不同,一旦整体的生态环境发生崩溃,那几乎是无可挽回的,也就是说,人们几乎没有机会去“试错”。这类崩溃曾经在许多相对封闭的地域发生过,例如复活节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直到现代,随着所谓的全球化,人类的生存空间一下子拓宽到了整个地球,所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可以有无数个类似复活节岛的生存环境,因此一个复活节岛的生态崩溃,可以给其他人提供经验教训,但一个地球的生态崩溃是人类承受不起的。
说了这么多我也只是想表达转基因技术有风险,但我仍然不支持政府强制立法去禁止转基因研究或买卖,为什么呢?因为转基因的风险和原子弹毕竟不同,原子弹的危险是已然明确的,因此可以明确地进行商议和约束,但转基因的危险并不明朗。这就好比说一个人已然造成了危害,我们就可以根据他危害的程度,进行定罪量刑,进而限制他的自由。但一个人尚未造成危害,只是说他有潜在的危险性,或者很可能已经造成了危害但没有明确证据,那么我们应当遵循无罪推定,而不能未卜先知地事先判决,即便说这个人犯罪的可能性极大,也不能作为事先剥夺其自由的理由。
我们需要的是未雨绸缪,而不是先发制人,这是有极大区别的,我主张警惕转基因技术(和其它现代技术),但不支持扼杀它们的发展。我知道你明天有可能要来杀我,我自然应该未雨绸缪,做好各种防范措施,但不代表我可以今天就先杀掉你,即便说除非提前杀掉你,否则我就注定难逃毒手,我也无权这么做。
探索和进步就注定要伴随风险,这是人类的宿命。人面对死亡时,活着才有了意义,而人类文明也总是需要面对灭亡的危机才能焕发光彩。面对环境危机,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一种是极端的乐观:人类总能度过危机,就和过去无数次一样,自然和市场会调节一切,不必担忧。但这种逻辑就好比说:我过去度过了许多岁月,一直没有死过,所以我将来也不会死。或者说:我前十八年每年都在长高,所以增长会永远持续。这类盲目的乐观是没有道理的。人类文明一旦全面崩溃,只需要发生一次足矣,过去度过了再多危机也不能证明我们超脱了生死。另一种是极端的悲观:这么发展下去人类肯定要灭亡的,人类文明没救了,不要发展,回到娘胎里最好,不然我们也就只能唱唱挽歌了。这就好比是害怕死亡而自暴自弃,不敢出门探险。
进化中的人与技术——技术也需“多样性保护区” 上礼拜去新华·知本读书会做讲座,书城杂志和澎湃翻书党都发了记录,整理得都挺好。我在这里转帖来自澎湃新闻的文稿(已授权)。澎湃的整理更好地重构了我的思路,标题党也抓住了精髓。 我原定的讲座题目是“进化中的人与技术:寄生还是共生”,其实是想重点往赛博格方向讲的,不过准备过程中发现赛博格真不太好讲,于是就淡化了副标题,所以澎湃帮我改的标题:“技术也需‘多样性保护区’,留存濒危技术和观念”反而更加准确。 ……
谈亚马逊火灾与亚马逊宕机 发表于界面时评,改名为“从亚马逊火灾到亚马逊云服务故障:人类的脆弱与虚荣” 亚马逊雨林的大火已经持续燃烧三周,巴西政府称无法控制,对于起火的原因,现在也不明朗,至于大火何时熄灭,估计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了,人类表示无能为力。 这场大火在这两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许多危言耸听的言论。但许多人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亚马逊雨林的重要性——所谓地球之肺,它每天的氧气“产量”占到全球的20%。 当然,这 ……
“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以及自然作为“反—规范”的原初含义 今天吴老师在外哲所周五哲坛作报告“自然的发现”,虽然主题是吴老师一贯的思想,我已比较熟了,不过在外哲所讲很是难得,特别是有刘哲、吴增定和吴飞老师参与提问,听来非常有意思。 吴老师提到“自然的发现”其实包含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一是自然作为“本性、本原”的概念,二是作为特殊存在者领域(与人类、精神等相对的)的“自然界”概念的出现。 为什么说这种发现是“跌落”呢,显然,这并不只是指两次实际发生历史事 ……
科学史作为自然保护区——一种达尔文主义的科学观 上周五(3月30日)应邀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参加“品读会”,介绍我自己的《过时的智慧》,虽说是个内部的活动,但听众不少,有50多个来自博物馆和出版社的朋友参与。 我定的报告题目是“过时的智慧及其现实意义”,听说刘夙也去之后,我特意强化了其中达尔文演化论的逻辑,博得一句“有启发、没想到还能这么用。”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篇报告对我来说挺独特的,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表达某种“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这 ……
从蜗牛壳到元宇宙——技术“器官”的进化论 几个月前录的一个讲座,今天发出来了,我在这里也把原始的逐字稿贴出来。这个讲座名义上是讨论《物种起源》的,主要是讲技术与进化,这方面其实当年的另一个讲座更加清楚:进化中的人与技术——技术也需“多样性保护区”。这次是加上了“元宇宙”。最近关于元宇宙的讲座也很多,不过基本观点没太超出之前贴在这里的系列文章,所以我也不另贴了。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我2020年出版的《什么是技术》这本书里的思路的延续,我试图 ……
为什么我们不需要BitCNY本学期课程安排
4 Comments
明暗之间9年 ago
的确 国内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网络争论过于极端 我曾经一直关注方舟子和崔永元的微博口水战 发现网络给予了一些人表达自由 但是在自由的语言环境下 他们并没有基本的表达尊严,完全是俩个敌对阵营的相互献丑。现代技术似乎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 无法逃避 它就是生活世界本身 所以相关的监督和审慎就很关键。
REPLY
Pingback: 关于转基因 « 冷知识·爱生活
zxs8年 ago
呃,说了这么多,博士的话还是无助于解决问题啊。
REPLY
古雴8年 ago
哲学家不关心怎么解决问题,哲学家更多的职责在于提出问题,至于解决,是政客和实际相关行业的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许多问题并不是能够解决的。比如认识到人的必死性并不意味着解决了死亡问题,无论我知不知道死亡的意义,我都还是要死,这没法解决。即便是那些有可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思想家动动嘴皮子就能搞定的事情,动嘴皮子的人只能通过影响他人的思想,间接地影响他人的判断和行为,再间接地造成某些实际的改变。
关于转基因我的建议只是“警惕”,我知道这解决不了问题。比如你知道了你邻居老王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你警惕他,这就是方案。警惕总比放任乃至支持强,不提防他威胁反而给他输送弹药显然是愚蠢的。但你说要在他作出危害之前就“解决”他,先发制人把他杀掉,这我也反对,再说你恐怕也没有能力杀得掉他。所以最好的方案也就只是警惕而已。
REPLY
历史意义还是现实意义——《科学:无尽的前沿》
Home 读书 书评 历史意义还是现实意义——《科学:无尽的前沿》
书评, 科学
历史意义还是现实意义——《科学:无尽的前沿》
2022年1月26日 中国, 创新, 国家, 技术, 科学, 美国, 自由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2年1月号 https://read.douban.com/ebook/… 发表时略有改动,此处贴原稿。
布什报告过时了吗?
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最初是1945年布什给罗斯福的一份报告书,该报告奠定了美国二战后的科技政策基调,有深远的影响。
2021年中信出版社又出了最新版,封面和内容加上了许多赞誉和评论,包括任正非、施一公领衔的20余位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家联袂推荐。
在网络上推广时,这本书的内容简介说道:“当下的中国和当时的美国状况类似。我们的科学虽然发展迅速,但依然严重依赖国外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很多关键领域被核心技术卡住了脖子。透过《科学:无尽的前沿》研究美国科学大发展的原因,培育全民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加大对于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全球竞争力,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就布什报告的历史地位来说,再多赞誉也不过分,但是如果说除了通过它理解历史之外,还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现实,那么恐怕是有些抬举过高了。
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卡脖子”等现状,固然和当时的美国有类似之处,但是差异之处更不能忽视。而差异不止体现在中美之间的国情和文化有差异,还体现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变化。
中译本开篇收录了21位大咖的“赞誉”,其中14位中国人,8位外国人,这8位外国人无一例外,每一位都提及了撰写新版导读的拉什·霍尔特(美国科学促进会前首席执行官),例如安吉拉·克雷格说道:“拉什·霍尔特对布什的盲点和大胆计划提出了尖锐的反思,这也使再版的本书更加契合我们的这个时代。”
可见,霍尔特的导读并不是单纯礼赞性的,而是提出了“尖锐的反思”。而所有国外赞誉者的态度几乎一致,他们肯定布什报告的历史意义和霍尔特导读的现实意义,而并不认为布什报告可以未经批判性反思就具有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14位中国赞誉者中,几乎没有一位提到霍尔特,只有阿里巴巴的华先胜强调了导读的重要性。在中译本第三部分附加的10篇“扩展评论”中,也只有华先胜和樊春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他并没有在开篇部分发表赞誉)两人认真讨论了对布什报告的批评和反思。这种状况有些令人忧虑,因为如果只看布什报告本身而不注意它在美国的实际境遇,可能对相关科技政策问题产生误判。
对布什报告的批评显然并不始于霍尔特,而是从布什报告发表之初就开始了,布什的理想虽然影响深远,但从未被美国人全盘接受,甚至可以说是被“阳奉阴违”的。布什为科学家实际争取到的经费并不多,相比于其它发达国家,美国的科技政策自始自终都是更加注重应用和实利的。布什的功劳或许只是在原本基础科学几乎没有政府支持的美国实用主义环境下,为科学家争取到了些许支持,但并没有让美国脱离实用主义的底色。
特别是到了198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史和技术史学科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起,学界对布什报告的局限性有了更多共识。至此,布什报告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已经千疮百孔。
对布什报告的批评
樊春良教授的长篇评论已经详细解读了布什报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争议,他提到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布什报告所隐含的线性模型的批评,二是与社会契约相关的问题。下面我用自己的思路来重述一下:第一种批评主要源自“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第二种批评主要基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的发展。
所谓线性模型,指的是布什所构想的,形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市场效益”的线性模型。科学与技术泾渭二分,基础研究位于科学的源头,而市场效益位于技术的终端。在这条单向的河流中,促进源头就最终能够促进最终的收益。但这种模型早已被证明是过分简单化的。1960年代,美国的技术史学科开始独立发展(在欧陆,技术史发展得更早),技术史家和科学史家一道,打破了传统上认为“技术作为科学的应用”这种简单化的理解,而是发现技术的发展往往有独立的线索和动力。当然,科学与技术经常互相联动,但与其说是由基础科学单向地激发技术,不如说影响总是相互的,技术发展对理论科学的支持和激发同样显著。例如,瓦特的蒸汽机并没有受到热力学的激发,反而热力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受到了蒸汽机的启发。
哈佛大学教授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在2016年出版的《发明与发现:反思无止境的前沿》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了中译版)中指出,非但线性单向的模型是错误的,而且“基础—应用”的二分本身就是误导性的。他提议用“发明—发现”的循环模型取代旧的观点。而且发明与发现的界限并非位于两种定位不同的学科群之间,而是说在每一学科或每一研发领域中都存在发明与发现的循环激励。
所谓“社会契约”,指的是科学家“特权”的合法性问题。布什一方面强调基础研究最终会给全社会带来长远的效益,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基础研究应该由自由的好奇心驱动,因而应抵制官员和公众对科研活动的内容和方向指手画脚,主张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必须由科学家自己控制。布什鼓吹的科研自由,指的是由政府向科学家们大量拨款,但又毫不干涉款项用途,由科学家内部组织,自我管理。
但是这种科学家享受特权的观念首先是过于精英主义的,布什似乎相信科学家不止在专业知识方面远超公众,而且对其它专业领域也能有更好的把握,在道德伦理和运筹管理等方面也比一般人明智,因此科学家一定也能胜任政策制定者和资金统筹者的职责。但事实上,现代科学家大多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但超出狭窄的专业领域时,科学家的表现和一般人并没有太大差别。科学家并不会在道德操守方面天然地占据优势地位,更不一定懂得运筹大笔资金在无数资助方向之间妥善调控。总之,布什拒绝非科学家参与科技政策的态度是一厢情愿的。
20世纪后半叶,从DDT到疯牛病,在无数次公共危机中,科学家们并没有体现出崇高的道德立场,相反,许多时候科学家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利益,有意对公众进行欺骗和隐瞒。另外,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STS研究把科学家放到实际的社会境遇中研究,发现科学活动并不是一种超然于社会之外的纯粹活动,科学家和企业家、政治家或任何普通人一样,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权力关系的制约。总之,人们不再认为科学家拥有超然的社会地位,可以免于社会的约束或免于承担社会责任。在20世纪末,各发达国家一般都会引入某种“委员会”来制定一定的科技政策和科技伦理规则,一般来说,一个健全的“委员会”除了有科学家参与之外,还需要法律专家、伦理学家、民众代表等多元身份的参与者。
被众多国外赞誉者推荐的霍尔特的新导言,写于新冠疫情爆发之后。霍尔特以新冠疫情为例,强调科学家不能躲在象牙塔内独善其身,而应该承担社会使命并承担更多与公众沟通的责任。他认为,科学的进步并没有在美国抵御新冠疫情方面提供足够的力量,“这是科学与公众关系上的失败,而这也正是被布什报告以及随后的辩论所严重忽略的事项。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在这方面,布什似乎有些目光短浅……他所提倡的科研体系在促进研究繁荣的同时,也促成了科学与公众的隔绝。”当前除了新冠疫情之外,气候危机也迫在眉睫,气候变化证明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能够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总是积极的。布什津津乐道于科技对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因而鼓吹加大对科学家的资助,但是当负面影响增加时,科学家需要为之负责吗?难道科学家有权把好的影响归功于自己,但面对坏的影响时就事不关己了吗?
总之,科学家的社会地位被打回原形,从超然世外回归于道德主体,科学家并不在道德上高人一等,“科技创新”也不能被无条件地认为是善事或中立的事情。“负责任创新”的理念也成为欧美学界的共识。
从“基础—应用”到“长期—短期”
当然,批评不代表贬斥,如何理解布什报告,并不是一个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抉择,我们需要指明布什报告的局限性,但并不是说布什报告并没有值得学习的意义。
即便对于美国人来说,布什报告更多地只剩下历史意义,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它的现实意义仍未过时。
就美国而言,对于自由科学的理解,似乎经历了一个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后又回到看山是山的曲折过程。最初美国文化是完全受实用主义主导的,完全不重视不能直接看到效益的自由研究。而在二战前后,一方面是由于布什报告的激励,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是因为美国从欧洲(特别是德国)吸收了大量科学家移民,改变了美国科学界的风气,“自由的科学”得到了更多的提倡。到了20世纪末,科学又被打落神坛,人们又把视线转回科学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影响上面。
但这种“回归”其实是一种升华而非倒退,中间的环节并不是被单纯地放弃了,而是被有所吸收地“扬弃”了。
而对于中国来说,自洋务运动以来,主流的科技政策或科学文化都是以实用为导向的,“自由的科学”即便仅从名义上讲也远未深入人心。这种情况下,布什报告所弘扬的科学精神的“自由”维度,对于中国科学文化的丰满是必要的补充。即便我们没有必要全面采纳布什的建议(哪怕美国也没有全面采纳过),至少我们值得经历这一段关于科研自由的争议和讨论过程。
前面说到,布什报告的缺陷主要在于,一方面对基础与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划分过于简单化,另一方面在于有意无意地让科学与公众相隔绝。但是,布什报告蕴含的一些洞见并不完全依赖于上述观点。
在我看来,布什报告的一个关键洞见在于,他提示人们注意分辨科技研发中“短期目的”和“长远影响”的差异,并提倡人们更加关注研究的长远影响。
布什关于“基础—应用”的二分或许是过于简单化的,但这一区分的实质可以理解为研究与现实效益的接近程度。所谓的“基础”,指的是从短期上看并不直接产生社会效益的研究;而所谓“应用”,是在短期内就看得到实际效益的研究。
不妨把“基础—应用”的二分替换为“长期—短期”的尺度,后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分割,而是一个连续谱。后者也不能简单对应于“科学—技术”的二分,在任何一门具体技术领域的研究方面,我们也可以区分出“长期—短期”的不同取向。例如,同样是研究“人工智能”,诸如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对计算机算法语言的底层开发等等,其目的显然是相对长远的;而为购物平台开发一个智能客服,为餐馆开发一个智能炒菜机,这也都算研究人工智能,但成果和效益是眼前可见的。
布什发现,前一类研究在长远上看能够促进后一类研究,但它的影响很难预先规划。许多长远看来意义重大的研究,在最初可能完全看不到实用的前景,或者在预期的前景之外打开出乎意料的应用空间。布什说道:“许多最重要的发现都是出自截然不同的实验本意……任何一项特定研究的结果都无法被准确预测。”
当然,“无法预测的长期影响”并不一定如布什所想的总是积极的,有些研究在短期上看影响积极,而长期的影响却是破坏性的。例如DDT就是一个例子,这种化工产物早在1874年就被化学家合成了,但最初看不到明显的用处,直到1939科学家发现了它的杀虫作用,才展现出积极的社会效益。在广泛应用之后,其消极影响又逐渐暴露出来,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被全面揭示,最终被禁止使用。在DDT的例子中,1874年到1939年再到1962年,不同的时间尺度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效益,从无用到有益到有害。
最近高速发展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也是一例,它起源于关于细菌免疫机制的研究,这一研究并没有很明显的实用效益,但科学家最终从细菌的免疫机制中掌握了能够精确编辑基因片段的基因剪刀技术,这一技术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在医学、农业、工业等许多领域都影响深远。不过,这一技术也带来了生物恐怖主义的风险,以及促进了一些僭越伦理的行为,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也不能忽视。
所谓“长期—短期”的尺度,也可以对应于“不确定—确定”的尺度。一般来讲,短期效益更具确定性,更容易评估,而长期的影响更难以预料,但却更加重要。
这种对长期效益的关注——无论是有益一面还是有害一面——都是中国人值得借鉴的。
自由的多重维度
既然我们跳出了“科学与技术”的简单二分,注意到在所谓“技术”的领域也同样有“长期—短期”的不同导向,那么我们也可以扩展布什对“自由”的提倡。
布什认为,“广泛的科学进步源于学者的思想自由及研究自由,他们理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未知,自主选择研究的方向。”
布什所谓的自由,指的是研究的驱动力应当以学者内在的“好奇心”为主导,而不是外在的效益指标为主导。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长期—短期”导向的差异,只有以短期效益为导向的研究,才容易用一些外在的标尺去衡量成效,而那些在短期看不到明显效益的研究,很难找到精确地评估其研究进展的外在尺度。
但研究终究不是胡来,总也需要有一定的评估尺度,这种尺度无法由外在的功效来衡量,那就只能从内在的尺度来衡量了。这种内在的尺度取决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很难一概而论,非要概而言之,那就是“好奇心”了。换句话说,无非就是“有趣”。托马斯·库恩把科学研究的常规活动称作“解谜题”。科学家就像玩拼图游戏那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不需要诉诸外在的目的,解开谜题,拼成更完整的图景,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而布什进一步指出,这种自由的研究必须由政府而非企业来主导资助,因为企业或资本总是倾向于短期利益,即便是投资领域所讨论的“长线投资”,就自由研究的潜在效益而言也是过于短暂了。所以,不能依赖逐利的投资者来赞助科研,那就只能由着眼长远的政府或公益机构来赞助。
在这里,布什的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把自由的研究局限于基础科学,而忽略了在各门应用科学和技术领域也存在超脱于短期利益的研究活动。其次他忽略了同样是着眼于“实际效益”,投资者的逐利和一般公民的公益关切并不能混为一谈。
布什警示人们,不能只以急功近利的眼光来促进研究,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与急功近利的研究相对立的,并不仅是“自由求知的纯粹科学”,还存在“好奇心驱动的应用研究”、“追求公益的理论研究”,“自由创造的技术研发”等复杂维度。
美国学者司托克斯在1997年出版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了中译本),就指出了布什的盲点。他指出,求知取向与应用取向并不是互斥的,巴斯德的工作就是同时兼具求知驱动和应用意义的研究。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励的大气物理学研究也是一例,这一研究领域始终是基础理论性的,但正在日益受到有关气候危机的公共关切的驱动。
科学家不应被投资者牵着鼻子走,但也不能放弃公益心。爱因斯坦教导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另外,在技术发展的领域,发明创造的驱动力也并不总是实际应用。技术史家发现,许多新兴技术在发明之初往往并不显示出明显的用处,经常是满足游戏或审美的取向。例如有学者认为,农业的发端不是为了解决食物短缺之类的问题,而是起源于园艺和祭祀活动;轮子最初可能是作为玩具被制作的;晚近的摄影机、留声机等最初也更像玩具,自行车最初主要被贵族用来攀比和竞速……
总之,布什倡导的“自由”是可贵的,但我们应当进一步拓展自由的含义。所谓自由,应当是允许研究者在各个研究领域中受各种研究动机的驱动,而不是只限于纯理论科学这一个领域并且只受到好奇心这一种驱动力的激励。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正视“复杂”——《大科学》书评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9-16 第3版 读书) ,标题改为“正视科学、资本、政治形成的“复合体”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不再‘独善其身’” 说起美国的科研环境或科技政策,我们通常第一个想到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是1945年布什给时任总统罗斯福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当给基础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但又必须尊重科学家的独立自主。 布什的报告确 ……
爱智与爱国 昨天两吴门聚会,(北)吴老师喝多了大发演讲。和他在其它场合喝醉不同,他说了许多只有在门生面前才会说的话。吴老师提到在他有生之年他一定会PUSH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不要指望吴老师活太长,要在十五年内混出名堂……(虽然吴老师说醉酒就是讲逻辑,不过其实在逻辑上还是有些问题的)最后吴老师讲到希望学生要有为天下劳苦人民谋福利的精神,要有这种忧国忧民的关切。 的确,能够遇到一个在学术兴趣和处世精神上都令 ……
“王道”——至善之路 这篇文章可以接着稍早的这篇来看:自由vs平等——我是一个右派的社会主义者 那篇文章中我表达了对“平等”的某种抵制,作为自由的条件意义上的平等,或者作为争胜的游戏得以展开所必须遵循的平等的规则,这些意义上的平等我当然支持。但仅仅为了平等而平等,把平等作为一个原则,这是我不认同的。 那么既然不拥护平等,就势必要容忍“不平等”咯。不过也未必如此,反对“平等”的一个原因是它是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而事实上, ……
为什么说创新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科技史视域下的创新概念解析 这篇是清华校内的约稿,副标题是建议主题,主标题是我定的。发表时略有删减(主要是删了几个例子,无关大局),一些语句加了着重号(我搬回来了) 我们现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似乎无所不在,所有人都崇尚创新、追求创新。 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行业、企业的层面,“创新”确实是非常重要事情,也确实值得万众关注。但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仔细追究“创新”这一概念的意义,避免“创新”沦为一种口号,成为互相吹 ……
华文道线下AMA第一场:白皮书宣讲 『华文道』第一场线下宣讲活动于2022年9月23日在五道口Meta Space召开,以下是文字实录。 上半场:白皮书宣读和讨论 『華』:我是华文道的三位发起人之一,我是『華』,今天的活动就是由我来逐段宣读并解说一遍我们的白皮书,中间有任何问题大家随时提出。 我今天讲的已经是我们白皮书的第二版,第一版其实写得更多一些,有1万多字,不过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说太复杂,所以我就简化了一版。现在的白皮书分两部分 ……
谈VR(四)既然房子是方的,看到方形的人有什么奇怪的?——论元宇宙的感官风格从神坛到论坛——科学史的实践意义(《现代科学史》书评)
科学精神的成长史和人格统一性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精神的成长史和人格统一性
科学
科学精神的成长史和人格统一性
2020年12月19日 科学史, 科学精神, 自由
今天受邀去做了一个关于科学精神的论坛,虽然主题发言就5分钟,不过我也准备了一些新的说法,在这里更充实地表达一下。
“科学精神”似乎包含了许多维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团结协作等等,如何理解所谓“科学精神”的这种多重性,这种多重性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人太过随意,凡是“好”的品质都往科学精神里头塞;但另一方面,这种多重性也是颇有根源的,这是因为“科学精神”并不是在某一瞬间一下子凭空出现的,科学精神本身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古希腊至今,“科学”的意义不断变迁,其精神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大致提纲如下:
古希腊:追求真理,自由批判。古希腊是科学的萌芽,奠定了科学的“初心”,即一种由求知欲、好奇心驱动的内在性的求知方式,以及自由的、无功利的研究和批判传统。
中世纪:重视经验,辨析术语。但希腊人的自由科学纯粹了过头,只注重沉思的、演绎的理论研究,而排斥经验考察。在希腊化时期,希腊文明与西亚和埃及文明交汇,才开始逐渐提升经验研究的地位。特别是中世纪再与基督教文明交汇,在中世纪晚期唯名论运动的推动下,进一步重视经验考察。另外,对术语的精确化要求也是中世纪后期经院哲学内逐渐形成的。
大航海:征服自然,探索发现。再到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早期,航海推动下的地理大发现又给科学传统带来了新的观念。征服自然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发现新知的观念,都是伴随着航海时代而新兴的。古代科学家并不认为自己在做什么超越前人的“发现”,也没有不断更新的新前沿、新领域的观念。
文艺复兴:交流协作,学术开放。同时,在印刷术的推动下,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界逐渐形成了知识的公共性的概念,科学家不再像古代那样往往局限于小圈子的交流,或者干脆坚持秘传,而是尽可能开放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公共的文本领域展开讨论。
科学革命:实验方法,定量精确。古代科学是注重演绎的,顶多是重视一些观察体验,但科学革命之后,实验的方法逐渐成熟,科学的主要方法体现为以定量的、预先控制的实验来展开研究。
启蒙运动:进步主义,造福人类。在启蒙时代,科学革命的巨大成功增长了人类对自身理性能力的自信,这之后人们看待科学的观念又增加了进步主义的理念,也相信科学发展可以也应该造福人类。
工业革命:结合技术,第一生产。工业革命时期,科学逐渐和技术结盟,原本孤高的、不屑于效益的科学,开始与注重效益的技术产业,乃至于注重利润的资本主义商业环境相互磨合,构成联盟。结盟后的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
20世纪:伦理反思,社会担当。最后在20世纪,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各种污染问题、伦理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注意到科学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因此科学家不再能只管数据不管后果,而是需要承担更多的伦理责任和社会担当,这一维度也是古代科学活动没有也不必考虑到的。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科学的面貌仍在变化,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多元主义的兴起,这些变化的结果仍未成定论。
总之,当我们在谈论“科学精神”时,我们可能列举出许多条目,这些条目之间既不是互相独立、没有关联的,也不是互相抵触的,而是可以看作一种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复杂统一体。
这种统一性类似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统一体。本来,说“精神”,就是拟人的说法。我们说人是有“精神”的,但“科学”怎么也有“精神”呢?这本来就是一种类比。因此科学精神的成长历程,也完全可以类比为某个个人的精神的成长历程。
某个人小时候可能是纯真而质朴的,培育出了旺盛的求知欲,而不必关心其它琐事。但随着他的成长,随着他阅历的增长和与他人交流的丰富,他的性格就会变得复杂得多。比如他开始意识到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与朋友交往,最后在个人兴趣与家庭琐事的冲突之间学会了平衡,等等。
但是,人的成长未必需要否定乃至抹杀之前形成的精神特质,一个学会了脚踏实地的人未必就丧失了仰望星空的兴趣,一个意识到家庭责任的人也未必放弃了自由探索的事业。所以我们说“不忘初心”,并不代表停留于初心毫无改变,而是说在不断改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某种人格的统一性,把精神的各个层次、各种面貌,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罗列条目的方式,很难把握到“精神”的统一性,更难以体会精神的感染力。比如我们要怎样学习“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之类的呢?我们当然可以把他们的精神总结成一条条的规范,比如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等等,但这么一总结,即便条目之间没有冲突,那也是显得枯燥无味的了。只有当我们把一个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历经成长的人格统一体时,他的“精神”才真正闪耀出光辉来。所以我们要通过“事迹”,通过“传记”,来学习某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统一性和鲜活性永远无法用简单的条目来概括。
所以学习“科学精神”也是类似,我们与其总结出一二三的条目,不如多读“科学史”,读科学的成长历程,只有在这种历史的连续性中,才能够体会到精神的丰富性和统一性。
不过,在传统上,无论是写人物传记,还是写科学史,都有一种极端倾向,就是不把人当人,而是当作神圣,当作无暇的榜样来塑造。但这种方式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比起从条目中概括出来的东西更加苍白乏味。“精神”之所以可贵,恰恰不在于拥有精神的人是无暇的神明,而正是因为人总是充满矛盾和缺陷的,所以他们的“精神”才尤为可贵。如实地呈现成长历程中的纠结、冲突和障碍,一方面更能够以鲜活的方式表现“精神”,另一方面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精神”内部的复杂张力。
比如说雷锋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这里头春暖和秋风是对立的,温柔和愤怒的面貌是迥异的,但作为人格而言仍可以是统一的。这里头的关键是对语境的区分,不同的精神面貌,适用于不同的语境。但真实的世界并非黑即白,事实上哪些语境是敌人,哪些是同志,并没有一劳永逸区分清楚的界限,所以在实际表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更复杂的境况,不同的精神面貌混杂交错,看似混乱或矛盾,但这仍然无碍于人格的统一性。(在科学方面,哪些时候应该崇尚无功利性,哪些场合又需要讲究实效,诸如此类的语境分辨也是关键问题,刻板地学习科学精神的条目是无助于此的。)
因为真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并不会预先贴好标签,所以如何坚持“精神”,如何平衡和协调不同的处境,是一个很难刻板地概括的事情。如果我们读的事迹或历史都是非黑即白地塑造理想化、简单化的形象,那么我们也无法从中学会如何去应对复杂交织的实际境况。在这个意义上,人物传记或科学史尽可能呈现复杂的当时语境,才更有利于我们去体会到“精神”的力量。
正视“复杂”——《大科学》书评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9-16 第3版 读书) ,标题改为“正视科学、资本、政治形成的“复合体”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不再‘独善其身’” 说起美国的科研环境或科技政策,我们通常第一个想到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是1945年布什给时任总统罗斯福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当给基础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但又必须尊重科学家的独立自主。 布什的报告确 ……
科学通史讲稿(导论) 课程安排 2015年春季学期,周三晚18:00-19:40,生四教室已换到教八306上课。 上课要求:不需要背记,不需要计算,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没有特定要求,只要求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 考核要求: 课堂出勤及讨论表现:20%;(基本白送,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有加分) 读书报告:30%;(在推荐的阅读书目中自选,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喜欢的相关书籍,选到好书加分,烂书扣分。) ……
器物传记(续)——教育意义,中学科创与卡脖子问题 昨天的评论还没写完,我昨天写的是科学仪器史研究可以定位于“器物传记”,围绕器物本身形成意义。但这不是说除了这种内在意义之外,仪器史研究没有别的好处。 我们也可以类比于人物研究,和一般学术研究不同,作为人物研究成果的传记作品往往介于学术性和普及性之间。除了非学术性的传记文学,研究性的传记也往往带有普及属性,更容易让一般读者阅读。 在介入学术议题和满足娱乐消遣之间,人物传记和通史写作一样,还有一层教育 ……
比特币新高纪念(二):离永恒牛市还有多久?信息技术与信息科学在信息史中的统一——吴军《信息传》书评
“混为一谈”的意义:民众如何参与科学交流
Home 随笔 时评 “混为一谈”的意义:民众如何参与科学交流
时评, 科学
“混为一谈”的意义:民众如何参与科学交流
2020年2月6日 专家, 普及, 科学传播, 谣言
第三篇疫情随笔,还是那句话,风声紧,请朋友们谨慎传播。
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传播,科哲界起码谈了二十年了,最传统的“缺失模型”早就饱受质疑,但时至今日,科学传播及其意义远远未能深入人心。
简单来说,“缺失模型”说的是,科学家掌握科学知识,而民众缺乏科学知识,于是科普无非就是科学家居高临下地,把科学知识输送给民众。但在国际学术界,传统“科普”的狭隘性早已成为共识,我们认为,民众并非完全被动的无知者,科学家也并不总是高高在上,科学传播不是由上而下或由中心向边缘的单向输送,而是发生于各领域的科学家、政府、企业、各行业的公众之间的,交互性的交流活动。被“交流”的也远不只是成文科学知识,也未必是只有科学家才最能理解科学。
在科学传播(或者说“科学交流”)中,民众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同样可以,也应当以各自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科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或限制。
这些话说起来是很简单,但在现实语境中,不仅科学家,很多科普从业者也都很难真正尊重民众的声音。因为民众的声音往往表现为明显的“谣言”,科学家的反应立刻就是“辟谣”。善意一点的就耐着性子帮民众解释专业知识,恶意一点的就嘲笑和鄙视民众。因为确实是这样:涉及专业领域时,民众的意见往往错漏百出,幼稚甚至荒诞。
即便是这次疫情,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反省对待“谣言”的态度了,但在科学传播的领域,还是传统的模式制霸。
科学家最擅长讲究严谨、客观、就事论事,于是他们最难以容忍民众的“谣言”。但如果要求民众说话都和专业人士一样严谨、客观,那么他们的水准又怎能比得上专业人士呢?于是,似乎只有专业人士的发言才能对专业人士提供积极影响,而民众的声音永远不会有积极意义。
所谓谣言,本来就是与官方发声相对,是民间声音的发生方式,不然民众如何发声呢?靠个别“民意代表”发出的言论就是民间言论了吗?但所谓的民意代表往往更接近于精英或专家而非民众。唯有“谣言”才是真正能代表民众的发声方式,甚至可以不加“之一”。在科学领域也不例外。要尊重民众的声音,专业人士就要尊重谣言,要学会某些恰当的方法,来回应谣言中的建设性力量。
“建设性”经常成为指责的一部分。比如指责“你只会抱怨,倒是提些建设性意见啊”。但是,“建设性”本来就不该是对发言者的要求,而是对听取者的要求。例如食客抱怨:“太咸了!”,厨师听到后下次炒菜少放点盐,这就是这句抱怨的建设性得到体现,如果厨师听到后无动于衷,这就是没有体现出建设性。同样的一句话既可以有建设性也可以没有建设性,而这并不取决于说话者懂不懂炒菜的步骤,更不取决于说话者能否细致具体地教导厨师炒菜,而是取决于厨师把这句话听作什么。
抱怨、恐慌、焦虑、疑神疑鬼,这些都是民众常见的发声姿态。这些情绪就好比人体的疼痛和瘙痒,虽然令人不适,过多时甚至具有极大破坏性,但在更多的时候是人体健康整体的必要环节。在感到不适后,在急于止疼止痒之前,最好先刨根问题,找找根源再说。(有的时候,感觉会出错,比如心脏病却是肩膀痛,这时候你要是哈哈哈嘲笑疼痛搞错了,或者大声为肩膀没问题辩解,这都是愚蠢的)
比如最近,关于武汉病毒所有很多民间议论,包括几个事件:1.对疫情的报告滞后,是否存在知情瞒报;2.所长上位可疑,是否存在裙带关系;3.强推双黄连,是否违反科研伦理或有利益关联;4.研究过蝙蝠,这次病毒是否源于实验泄露?
在专业人士看来,以上几个问题是互相独立的,特别是第4条是与前三条无关的问题,而且最为荒谬。哪怕病毒所有其它问题,第四条谣言都是可笑的。我已经看到不少理性的朋友以不同方式指责民众混淆事情,不懂科学常识,把不相干的事情混为一谈。
比如我今天转的这条,“赛先生”痛心疾首地说道:
“科学家在严苛的安全条件下研究的结果,是为了证明野生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很有可能积累突变而再次获得感染人类的能力。讽刺的是,这项本应受到足够重视的研究不仅没能阻止新的疫情,反而在新疫情中被阴谋论者曲解为‘泄露病毒’的元凶。”
的确,面对无稽的谣言,科学家感到很委屈。但是,这类谣言的传播,除了让个别科学家觉得委屈之外,还有多少害处呢?如果它害处不大,让谣言多飞一会儿,借此契机进行更多科学传播,展开更多思考和反省,或许也是好事。
比如说,所谓严苛的安全条件究竟如何运作,如何保障?这不仅是科学知识问题,更是体制性问题。
在科学知识的层面,现代科学是高度专业化的,各个门类都边界分明,每一项研究都严格控制边界条件,王延轶是王延轶,石正丽是石正丽。我们把边界各异的几个问题混为一谈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在知识之外,在社会关系和政治体制,在经济和文化等层面,边界往往就没那么分明了。
在急于破解第四条谣言之前,我们不妨看看,民众把几个问题混为一谈,究竟是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如果第1条属实,确实有一部分研究人员比公众更早获知疫情,但只想着论文投稿却没有公布,这证明他们更重私人荣誉而缺乏公共意识。即便我们为科学家抱不平——毕竟他们权力有限,先报也没法报,因为有政治纪律,有上级领导管着。那么我们能够得到的结论也至少是:科学家的活动并非自由,而是可能受到控制,受到禁言的。
如果第2条属实,确实存在裙带关系,而德不配位。说明科学家群体的组织和选拔制度是可疑的。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机构中如果有一个人腐败,显然就更可能还有更多人也是腐败的,同行评议也更难以信任了。
如果第3条属实,说明科研活动并不完全受所谓的科学方法约束,双盲实验、一二三期临床,科学界一些公认的原则和流程规则都可以不管不顾,科学家有可能为了利益做出荒谬可笑的事情。
那么,如果前面三条属实,真的就和第4条没有关系吗?如果一个科研机构可以被操纵和禁言,我们如何能相信他们表面的声明?如果一个同行评议失效,科研规则不讲,如何能够相信所谓“严苛的安全条件”能够有效?
科学家以现代科学的“分科”思维来思考问题,认为科学的归科学,其它环节出的问题不归科学家管。于是当民众把科学问题与伦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问题混为一谈时,科学家就委屈了,觉得民众可真傻,听说了一篇莫名其妙的印度论文,甚至也看不懂,就瞎发言了。但是问题在于,民众宁可相信一篇捕风捉影的文章,也不肯相信专业科学家的性命赌咒,这真的只是民众的错吗?民众把王延轶和石正丽混为一谈,真的只是民众无知吗?
当我们提倡民众要“相信专家”、“崇尚科学”时,也同样是把整个科学共同体混为一谈的。科学家们并不会细致地对民众说要相信王延轶还是相信石正丽。要崇尚武汉病毒所还是上海中科院。在推崇科学时,科学家自己也往往对把各门各类的、各人各搞的“科学”“混为一谈”,那又如何能要求民众在质疑科学时区分得那么细致呢?
关键在于,在这方面,民众有时真的会比科学家更加聪明。曾记得当民众忧虑化工厂、核电站的危险时,科学家和“科普家”们经常卖力解惑,向民众讲解所谓“严苛的安全条件”。但化工厂真的爆炸了,核电站真的泄露了,科普家们就没声儿了。或者他们又会晃晃悠悠站起来,继续讲解,出问题的是管理者,而不是科学。科学本身是安全的,科学家的设计是可靠的,只是管理出了疏漏云云。但核辐射并不跟我们讲政治,因为管理者的错误而泄露的核辐射并不会比因为科学错误而泄露的核辐射更加温柔。而民众关心的是核辐射而不是科学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有权把科学与政治“混为一谈”,也必须“混为一谈”。
此时也是类似,民众怀疑和忧虑的矛头所向,并不是与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切割开来的“科学知识”,而是“混为一谈”的一整个科研活动。而要回应民众,仅仅站在科学知识内部的立场,是远远不够的。
再谈“随轩”的意义 关于“随轩”的意义,在半年前即将闭关之前我谈过一回:https://yilinhut.net/2008/02/14/1850.html,经历了闭关和复出虽然并没有改变随轩的定位和风格,不过关于随轩的意义,我想现在可以给出一个更为全面的解说。 最基本的一点肯定不会变,那就是随轩的经营完全是自私的,之所以要公开给所有人看,是为了营造一个更适宜我自己思想发展的氛围,读者的存在本身对我而言就是一种督促和刺激 ……
谈VR(一)“沉迷”的意义 我们的读书会已经好几周没读书了,除了暂停之外,已经有两周变成游戏活动了,再这么下去读书会要变成游戏会了…… 上周我终于把VR布置好了,读书会只来了3个小伙伴,就正好变成VR体验活动了。 当然我们玩游戏不光是娱乐消遣,也是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必要实践,这可不是敷衍或玩笑。我理直气壮地申请用我的技术史科研经费来购买VR设备,也一定会确实产出相关的研究文本。关于游戏的意义,我接下来准备写一系列文章讨论,至 ……
科学普及应该站在“创新”的对立面 此文发表于今天的《中国科技报》,是约稿后半天就写好的即兴随笔。原题为“如何理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发表时改了标题并删了两段,删的还不错,所以我这里也就直接贴转载了: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 自2001年起,每年的五月第三周被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 科技周定位于“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 ……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最近科技部和中宣部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来大量吐嘈,我也好奇找来看看,看过以后也忍不住想吐嘈,然后就动笔写了(最近在刺激自己的行动力),本来只是想找几条网上吐嘈少的条目讲讲,写了之后才发现嘈点比想象得多,一不小心写多了,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写都写了,贴出来玩玩吧。 原始条目从官方文件中复制出来,我的吐嘈以“//”开头。 4/25补充评论: 这份文件传 ……
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 最近参与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评论,应邀给中国科学报写了一篇文字,和诸多老师的采访放在了一起,见这里。 因为字数限制,我不小心写多了,文章发表时经过编辑删改,其实删改得挺好,重点都保留了,而且减少了攻击性。不过我在这里还是把未经编辑的原文贴出来以供参考~ 新近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许多争论,除了看笑话挑毛病之外,也逐渐有一些科学家和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学 ……
病毒:大自然的脾气?拔高敌人或比宏大更大的叙事
“两种文化”之争早过时了
Home 随笔 文化 “两种文化”之争早过时了
文化, 科学
“两种文化”之争早过时了
2019年7月2日 两种文化, 大众, 知识分子, 科学, 精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06-28 第5版 文化)
1959年英国斯诺在演讲中提出“两种文化”这一命题,引发了激烈讨论。直到60年后的今天,这一话题仍在延续,似乎尚未过时。
但我要提出一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主张:两种文化之争早已过时,现在还去纠结于斯诺发起的话题,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首先,我们回到当时的语境,看看斯诺到底提出的是哪两种文化的分裂?
现在很多人谈论“两种文化”,动不动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对立。这种对立其实莫名其妙。“科学文化”还好理解,但“人文文化”是什么东西?“人文”在中文辞海中的意思是“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语境中,只有人文学科(humanities)而没有“人文文化”这一词组,人文学科的意思是对人类文化(human culture)的学术研究。
这么看来,人文就是文化,“人文文化”是个同义反复,所谓科学与人文之争变成了“科学文化”与“文化”本身相斗争。细究起来,概念上都是说不通的。
至于说把论题转化为所谓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理科思维对文科思维等等,暂时不在我讨论之内了。我们还是先把“两种文化”讲清楚吧。
其实斯诺本人说得很清楚,他指的是“文学知识分子”(literary intellectuals)和科学家(scientist)之间的分裂。这是两个明确的文化(或者说亚文化)群体,是两类由学科建制和身份认同分割开来的群体。
在演讲中,斯诺的矛头更多指向文学知识分子,认为他们试图霸占“知识分子”的身份,因为科学家读书少而鄙视科学家。斯诺反问文学家们懂不懂热力学第二定律,结果鸦雀无声。斯诺认为,懂不懂热力学第二定律,应该与读没读过莎士比亚一样(英国人读莎士比亚大概类比于中国人读四大名著),是一种很起码的文化素养。然而文学知识分子一方面嫌弃科学家读书少,另一方面自己又不以缺乏科学素养为耻,这就造成了两群人互相看不起。
斯诺谈的这个问题,如果说得狭隘一点,无非是所谓“文人相轻”。在文化精英中间,总是存在互相吹捧和互相鄙视的现象,只是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对立派别,比如有儒家和佛家互相鄙视,有古文派和今文派互相鄙视,在20世纪中叶的英国精英知识分子中,恰好体现为文学家与科学家互相鄙视。
当然,斯诺把这个特定精英群体之间相轻相鄙的问题,上升到了事关人类命运的高度。这也与西方人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密切相关。斯诺注意到,许多人认为科学家面对现实的态度过于乐观,因此失之轻率,斯诺替科学家们辩解说——事实上科学家更加关注社会的困境,但在困境面前科学家并不会陷入自怨自艾的感伤,而是务实地寻求解决办法。因为他们总是去试探可行的方案,因而被误认为盲目乐观。相反,许多文学家反而缺少社会责任,比如斯诺提到文学家们(包括叶芝之类的大家)对野蛮而过时的金雀花王朝有许多浪漫而美化的描写,因而会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
那么,在60年之后,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吗?科学家和文学知识分子对人类命运的承担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吗?
当然,“文人相轻”的现象仍然存在,而随着进一步的专业分化,现在精英知识分子中间的“鄙视链”变得多元得多,不但是科学家和文学家互相鄙视的问题,物理学和心理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之间,到处都存在语言不通、互相轻鄙的现象。远远不是“两种文化”所能概括的了。
然而,在今天,更值得关注的不是以上这些精英知识分子内部的分裂现象,而是一个更大尺度上的“两种文化”的新对立。这就是整个“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撕裂。
按斯诺的说法,割裂发生于“两门科目,两个学科,两种文化,或者我们说的两群英杰(galaxies)”之间。但在今天,所谓“出色的人物”(精英)整个地与普通人(大众)相割裂了。
在19世纪上半叶,随着报纸和广播等大众传媒的流行,大众文化的崛起已初露端倪,但总体来说,至少在斯诺这样的知识精英看来,人类的命运还是取决于少部分的闪耀的英杰。
在传统上,闪耀者,群英(galaxies)或明星(stars),指的都是最出色的文化精英,是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这些“明星”承担着社会的责任,指引着人类的未来,因此在这一小撮精英之间出现的分裂,是一个严肃的,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所谓“两种文化”之争,实质上是“话语权”之争。
但是,随着20世纪后半叶好莱坞电影的繁荣以及彩色电视的普及,以及21世纪初兴起的社交网络,大众媒介充分展现了革命性的力量,整个颠覆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不再需要知识精英的引导,精英文化成了无人问津的小众文化,知识精英躲在象牙塔里争名夺利,但大众却根本不在乎,最有名的科学家的粉丝量也比不上一个流量明星的零头。。
今天的大众既不在乎莎士比亚,也不在乎热力学第二定律,人们争的是究竟喜欢霸道总裁还是小鲜肉,究竟是追捧大富豪还是大明星,明星出轨了究竟是站男方还是站女方……谁来管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那些事啊?屠呦呦和莫言也许还有一点名气,但也不过如此,顶多是“北京五环内”的网民会稍微了解一点罢了,而且主要也都是谈论一些外在的信息,他们具体的成果或作品仍然无人问津。
“明星”早已拥有了崭新的含义,人们追逐着电影明星、电视明星、体育明星,再广义一点,乔布斯、马云之类的商界领袖也可以称作“明星”。但要是哪个科研学者还想把自己归入“明星”行列,恐怕要让人笑掉大牙了。
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专家(砖家)、公知(知识分子)都变成了贬义词,“屌丝文化”被堂而皇之地宣扬,而“精英”一词反倒成了禁忌。
在这种境况之下,这些早已边缘化的知识精英,还要喋喋不休地纠结于科学与文学之争,就好比在冷宫里还要搞宫斗,是一件讽刺且悲哀的事情。
因此,我认为斯诺版的两种文化之争,在现时代早已过时了。我们当下面临的最重要的文化分裂,乃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裂,是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互不理解、互相轻鄙的窘境。
“两种文化”:科学与文学还是科学与人文?——刘兵讲座感想 今天刘兵老师的主题是“戏剧与小说中的STS与科学传播”,先是介绍了一下关于斯诺所谓“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然后介绍了《伽利略传》、《物理学家》和《哥本哈根》三部戏剧作品。小说部分没时间讲了,主要是展示了一些事例,而没啥清晰的主线,我就针对背景知识中的一点问题写感想了。 斯诺提“两种文化”时讲的是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刘兵老师提到我们现在更常说的是“科学与人文”。人文比起文学来说含义更广得多,但并不意 ……
重建门槛——Web3确实是一种“圈地自high”的倒退,但未必是坏事 昨天NFT无聊猴的地板价突破100以太币(ETH),现在是106.9(目前一个以太币2500多美元),也就是说一只无聊猴大概一二百万人民币。 所谓地板价,是指现在杀进去立刻就能买到的最便宜的一只猴的价格,因为每只猿长得都不一样,相关属性稀有程度各有不同,所以很多人会选择更高价位的购入,比如贾斯丁·比伯今天花了500ETH买了一个。 无聊猿全称“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
[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 [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16元——☆ 这本书是我回家时在火车上读的,拜晚点之赐,正好一口气读完。不过下面的摘抄却是在我回北京前的最后一天才录入电脑的,由此可见我在家的荒废程度。 这本书非常精彩,以至于我想要把它列为“★”推荐,犹豫再三,还是降了一级,因为考虑到此书的表达似乎过于激烈了些,一种看起来较为温和的精英主义立场可以通过我以前曾 ……
养生骗局的“锅”不该让观众背 又是《中国科学报》的约稿。 上次约稿后半天写好,大概是效率给报社留下了良好印象,这次又找我写稿,我最近都快忙得病倒了,本想拒绝,不过一看题目,想想大概很快能写一点出来,就试写了一下,结果连吃饭在内2小时写好的,本来就是随笔,要求不用太高,也就投稿了。 反省我博客文章为什么越来越少,主要还是缺乏动力,也没人催,其实再忙的时候自己每天稀里糊涂荒废的时间也何止两小时,每天写个千把字其实是一个很起码的事情 ……
该不该“竞价”抢人?随轩正在搬家
6 Comments
Eric4年 ago
我觉得你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科学与人文之争更多的是知识论的问题,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争更多的是社会学的问题。两类问题各有各的合法性和限度,谁也代替不了谁。至于哪个问题更为重要则见仁见智,你不能因为似乎后者在社会层面上更为明显就说前者就不重要了。在我看来,就问题的思想性而言,显然前者更为重要,我甚至要说,后者根本谈不上什么思想性。注:我并无任何贬低社会学本身的意思,我也并不是说处理社会学的问题就不需要思想了。我的意思是就问题本身的思想性而言,显然知识论的问题与思想本身更加内在相关,我甚至要说,如何理解何谓知识(更准确地说是何谓真理)是思想的首要问题乃至唯一真正的问题。所以,在学界或思想界,更多的人关注前者而非后者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大众(甚至不少所谓的知识精英)无法认识到后者在思想层面的重要性以至于窥得其中堂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实,真正在思想上有价值的问题从来都是只有一小撮耽于思想本身的人在关注,或者用你的话来讲,在“小打小闹”。也许这种“小打小闹”永远在社会上成不了气候,更不用说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公共话题或事件了。所以,与其说它们过时了,还不如说它们从未合过时宜。然而,也只有不合时宜乃至不可能合时宜的东西才可能是超时间因而永恒的东西。(古希腊)哲学所追求的真理就是这种东西。也正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为现代科学的诞生以及由此带来的科学与人文之分裂做好了准备或埋下了伏笔。
由此可见,科学与人文之分裂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何谓真理的问题,倘若只把真理理解为那种绝对、永恒、必然、普遍的(古希腊)哲学所追求的(大写的)真理(如今,对这种真理的追求实际上已经成为科学的任务),那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不但是注定的,而且是不可调和的。这就是为何近代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们其实都在试图重新理解真理本身,试图通过对真理本身的重新理解在思想上或学理上弥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
海德格尔之所以终生关心存在问题就是因为真理问题和存在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那儿纠缠在了一起。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纠缠才有了哲学,而且我甚至要说,所有哲学问题(无论有多少花样)都可以追溯到产生哲学的与存在问题纠缠在一起的真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与存在问题纠缠在一起的真理问题是造成一切可能的哲学问题的“罪魁祸首”。
REPLY
古雴4年 ago
我说得很清楚“我认为斯诺版的两种文化之争,在现时代早已过时了”。你们这种动辄扯上“科学与人文”的,究竟有没有看过斯诺的讲演?斯诺哪里讲什么知识论之争了?你们非得把斯诺的讲演和古今之争扯上关系,这才是驴唇不对马嘴。
你要讲知识论之争,当然不错,我们可以讲“两种世界观之争”、“两种知识之争”、“两种真理之争”,或者所谓的“古今之争”。这些都很重要,都可以讲,我的其它文章经常讨论这些问题。
但是现在我们在谈“两种文化”,而且是在谈斯诺的两种文化,究竟是哪两种文化,究竟为什么争,我们要正本清源、就事论事,不要随便看到一个什么争,都非得套用到你所熟悉的那个争上面。
现代性问题,不止是一个面相,很多人谈来谈去,就只停留在空泛的科学与人文之争上面,这正是我所不满的。
REPLY
Eric4年 ago
我并没有说斯诺版的两种文化之争“只是”知识论的问题,而是说“更多的是”知识论的问题。因为倘若你仅仅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斯诺版的两种文化之争,那么就如你所言,在现代兴起的平民社会中,真正的文化之争主要不是科学与人文的对立,而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这我没什么异议,这也其实是不少社会思想家的共识。但是,你不能因此就得出斯诺版的两种文化之争就不重要了的结论。斯诺版的两种文化之争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现实的社会影响,而在于它集中体现了思想的根本问题。所以,在我看来,更宜从思想的角度理解斯诺版的两种文化之争。
REPLY
古雴4年 ago
这不是很可笑吗?顾名思义,”两种文化“之争,然后你说不能仅仅理解为文化之争,那么为什么就非得说”两种文化“呢?韦伯有”两种理性“,李凯尔特有“两种科学“、波兰尼有“两种知识”,库恩还谈革命前后“两个世界”,还有文明之争,古今之争,不同维度的争执多的是。既然讲“两种文化”,凭什么不以文化为主?你说文化之外衍伸的问题很重要,那凭什么非得从斯诺那里延伸出来?别的思想资源那么多,为什么非得以斯诺为基础?那么请你从斯诺的文本展开啊,他怎么谈知识论问题的?如果他压根没谈,你却说他的真正意义在思想的根本问题,凭什么要这么拔高斯诺?
不管是做哲学,还是喊口号、树旗帜,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以“两种文化”为名,自然谈的是文化问题。你非得说关键不在文化,那么岂不是就该同意“两种文化”这一提法过时了?换成“两种知识”难道不更贴切?更准确?为什么非得死抱着“两种文化”这个提法不放呢?
Eric4年 ago
也许是因为“文化”这个概念太宽泛了。说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立,可能更多地在强调文化的社会或政治维度。说到科学和人文的对立,可能更多地在强调文化的思想或认知维度。显然,你是在文化的社会或政治维度上判断真正的文化之争到底是哪两种文化之争。可是,我不觉得文化只有社会或政治维度,文化还有思想或认知维度。在文化的思想或认知维度上,真正的文化之争是思想或认知方式之争,它与社会角色或政治权力无关,无论是大众还是精英都可以用科学的认知方式理解各种现象或用人文的认知方式理解各种现象。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在何种意义上理解“文化”本身的。如果你认为只能把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局限在社会或政治维度上,那么你自然就会认为真正的文化之争不是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之争,而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争。可是,我恰恰就是要质疑你把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局限在社会或政治维度。凭什么?!当你雄辩滔滔地诉诸各种社会现实论证真正的文化之争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争时,你已经以把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局限在社会或政治维度为前提了。“文化”当然有社会或政治维度,可是“文化”不只有这些维度。倘若你不把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局限在社会或政治维度,你未必会在真正的文化之争到底是哪两种文化之争的问题上得出相同的结论,换言之,随着你把“文化”本身放在不同的维度上理解,你所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有所不同。
可能是因为“文化”这个概念实在是太宽泛了,即使像你这样把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局限在社会或政治维度,“文化”依然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这就是为何你会理所当然地把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局限在社会或政治维度,于是你就自然得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立才是真正的文化之争的结论。
可是,我和你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我不觉得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只能局限在社会或政治维度。我知道你这么做也有你的道理,因为这样你就可以突出重点、条理分明,一旦把对“文化”本身理解得过于宽泛,可能会造成论点模糊、论述混乱的问题。但是,我宁愿把对“文化”本身理解得宽泛一些,因为这样做虽然可能会有陷入论点模糊、论述混乱的危险,但是这却能体现出文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个中得失,孰优孰劣,我不知道,但我还是坚持我的立场。
REPLY
古雴4年 ago
你大可以写一篇文章,说“重新定义两种文化之争”、“两种文化新说”、“两种文化之争的深层意义”……讲文化的宽泛意蕴,我完全赞同。
我这篇报刊文章总是有点标题党的嫌疑的,我最后说得很清楚,回复你的第一句话也说得很清楚,我再说一遍,我强调的是“我认为斯诺版的两种文化之争,在现时代早已过时了”。你说把文化概念狭隘化,斯诺本人其实更加狭隘,你怎么不批评他去?我还是那句话,凭什么非要拔高斯诺不可?斯诺何德何能,现在讲科学与人文的人都要从他开始讲?既然要讲他,就该从他的文本开始讲,看看他文本里到底有没有宽泛理解、深刻意蕴。如果他的思想非常狭隘,他的文本一无可用,那么为什么不让他过时?
当然,你要抛开斯诺,重新提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那就需要仔细定义究竟何谓“人文文化”,我觉得讲不通。“古今中西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这些概念我能理解,但我不理解什么叫“人文文化”,这个词组英文是什么?范围是什么?你觉得能讲通,你可以讲讲,我再洗耳恭听。但即便你能重新讲通,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斯诺版的两种文化之争,在现时代早已过时了。
REPLY
韦达与古今数学之变
Home 随笔 科学 韦达与古今数学之变
科学
韦达与古今数学之变
2018年11月9日 数学, 科学史, 符号, 韦达
发表于《科技日报》11月9日嫦娥副刊,无命题约稿凑了这一篇。《科技日报》新设了“科学史话”栏目,还是不错的,同学们有想投稿的我可以牵线。当然传统媒体思想还是比较陈旧,比如总希望讲出什么科学精神……
韦达(François Viète,1540–1603)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当代中学生恐怕对他的大名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学数学中经常用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就叫“韦达定理”。韦达定理对任意形如ax2+bx+c=0的方程的根给出了通式。
韦达定理的推导似乎并不难,事实上一个初学代数的中学生就足以完成这一推导——只要把方程左边化为(x-x1)(x-x2)=0的形式,x1 和x2就是两个根了,说白了也就是几步四则运算罢了。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推导,竟要等到16世纪才由韦达完成呢?古代的数学家难道不会解方程吗?
韦达的这个方程,古代数学家还真的不会解。事实上,韦达被称作现代代数学之父,他最伟大的贡献并不是在于给出了方程的根的通式,而是给出了方程本身的通式。这一创造标志着现代数学对古代数学完成了最大的颠覆。
古代的数学家当然会“解方程”,但他们解的,一定是诸如3x2+5x=7这样的方程,而不是ax2+bx=c这样的方程。
比如在代数之父花拉子米那里,一元二次方程被分成了6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单独讨论了解法。3x2+5x=7和3x2+7=5x是两类不同的方程,因为根和系数都不能是负数。
但即便是用3x2+5x=7这样的方程式去解读花拉子米,也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花拉子米的代数学著作其实通篇都是文字与图形,并没有使用这样用符号来表达的式子,甚至连他自己引入的阿拉伯数字,也极少使用。
所以韦达的工作,还建立在对缩写符号的普遍应用之上。这一工作一方面是基于对丢番图著作的重新阐释,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欧洲中世纪以来商人传统下各种运算符号的发明和普及。而韦达作为科学家,并不像商人那样,只是把缩写符号当作一种便利的手段,他追求的是科学的目标:普遍性。因此他进一步发扬了符号的应用,完成了最后这临门一脚——用符号来表示已知数。
用符号来表示未知数的做法早已有之,但用符号指代已知量的做法显得更曲折一些。广义上讲,早在欧几里得就会用ab表示a点到b点之间的线段,在中世纪数学家那里,有时会更简略地用b表示线段AB。
但线段a和系数a还不是一回事,用a表示一条线段,因为前者是一个具体的对象,或者顶多可以说,是一段有确定长度的量,而后者是一个纯粹的“数”,没有单位的“数”。于是这里我们就遇到了韦达工作的又一项标志性的意义:把古希腊以来数学家坚持明确区分的数与量给混同了,并把量的同类性原则消解掉了。
一个数可以加上另一个数,这是基本的算术运算,但一个量并不总是能加上另一个量。比如说,我们用a表示一条线段,b指代一个面积,那么a+b是什么意思呢?一条线段怎么能和一块面积相加呢?1米加上1亩,加出来的既不是2米也不是2亩。一个180厘米高的人和一头180公斤重的猪加在一起,也出不来某个360的什么东西。甚至一段2厘米的直线和一段1厘米的圆弧也不能直接拿来加减,从一条直线中减去一段圆弧能得到什么?
也就是说,只有同类的量在特定的语境下才是可以相加的,这种量的运算的同类性原则,在韦达本人那里仍然顽固地保留着,在x3+ax=b这样的方程中,韦达把a称作“面”,把b称作“体”。但事实上,当我们用a、b、c这些中性的字母来表达它们时,它们就被直接称作“a”或“b”,而没有人再去纠结它们实质上是“a面”还是“a体”的问题了。最终在笛卡尔那里,通过引入“单位1”,同类性原则被彻底打破,这是后话了。
韦达符号代数的建立,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了人们解方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于数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人们自古以来就善于运用各种抽象符号,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符号。但在古代,抽象符号的意义始终附着于被抽象物本身,当人们对抽象符号进行运算的时候,心目中想的始终还是被抽象物之间的关系,符号只是一种方便言说的缩写代号,当人们进行数学运算时,其实是在通过符号,求解某些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们对于符号背后究竟指代的是什么,总是非常谨慎的。
比如负数、无理数、虚数之类的东西,它们有什么意义呢?它们作为抽象符号,被抽象的那个现实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直到20世纪也没有完全争论清楚。然而在符号代数的视野下,符号不再总是被用来指代一个具体的量,而是可以指代一个“一般的数”。数本身没有任何具体性,而是完全中性的,没有单位或量纲,1=1、2=2、a+b=b+a。于是,人们可以把某个方程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一问题搁置一边,而专注于演算符号之间的运算规则。
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现代小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负数”的概念,而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却理解不了。这是因为思考的方向完全不同,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事物及其关系,而我们的出发点的是符号及其运算规则。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韦达标志着数学从古老的自然哲学传统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自圆其说的符号系统。与同样与传统割裂的“力学”一样,现代数学是用“合法性”(合规则性)取代了对“合理性”的诉求。
科学通史讲稿15:数学史专题(数学革命) 今天是倒数第二次课,我先来讲一下课程作业方面的事情。 我们这门课要求期中读书报告(可选)+期末论文,期中读书报告我目前收到了四份,我应该都已经邮件回复了,如果给我发了但没有收到我的回复,请再发一次,或者换一个邮箱试试,正常情况我应该在两三天内先回复一个确认信,作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也可能通过邮件与你交流。 我 布置读书报告的意思是,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自主地阅读和思考。我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教师,上课 ……
科学通史讲稿5:罗马和阿拉伯科学 上节课我们讲到以托勒密天文学为代表的希腊化科学,西方古典科学在希腊化时期达到高峰。下一个高峰就要等16、17世纪哥白尼到牛顿的科学革命时期了。在这中间的时期相对没那么激动人心,但我们的通史课程也不好绕过不讲,这段时期也是我们相对陌生的。 在科学革命之前,我们至少要讲三条线索,第一是阿拉伯,第二是中国,第三是基督教欧洲。阿拉伯人接过了希腊科学的薪火,也增加了独特的贡献,为欧洲的复兴做好了铺垫。与此同 ……
AR眼镜与“缸中之脑”VR能拯救沉迷于手机的我们吗?
王权的退位与国际单位制的变革
Home 随笔 科学 王权的退位与国际单位制的变革
科学
王权的退位与国际单位制的变革
2018年12月7日 平等, 测量
发表于《科技日报》嫦娥副刊,现在也做成了微信公众号文章,发表时改动不多。其实当时就约稿了,碰上我感冒所以拖了一阵,现在才想起来补上。
11月13日,在法国凡尔赛举办的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修订国际单位制的决议,把千克等四个计量单位改由物理常数定义。至此,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将全部改成了“自然”的定义。这一改革的成功,按照前任国际计量局局长特里·奎因(Terry Quinn)所言,是“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度量衡领域最大的变革”。
在某种意义上,直到今天,这一场伴随着法国大革命发起的计量革命才真正完成。
度量衡的制定自始自终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它总是受到政治因素的推动或阻碍。在中国,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统一度量衡正是要强化这种统治。相反,18世纪末的法国革命者们,恰恰是出于推翻专制,倡导平权的精神,狂热地推动着度量衡的统一。
传统的度量衡总是出于自上而下的权威,例如国王的脚掌经常成为长度单位的最高标准。而在底层,人们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度量衡,又往往千差万别,难以互通,同一城市中不同行业所用的标准都可能难以互通,更不用说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了。
革命者努力推翻权威,坚持人人平等的普世主义,因而既不接受旧度量衡的权威性,也不接受其混乱性。但在反权威的同时又要消除混乱,达成统一,这又如何可能呢?
包括拉瓦锡在内,许多科学家都投身于新度量衡的创立之中,他们的思路很简单:度量衡的统一必定要基于权威,但这“权威”不能是国王或某些特定的人,我们可以让“自然”本身扮演最高的权威。
“自然标准”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单位制的指导原则,人们希望哪怕在山崩地裂,任何一个中央政权被夷平之后,度量衡系统仍然能够随时恢复运转,并保持一致。
历经波折(例如拉瓦锡被革命者送上断头台)之后,法国人终于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度量衡制度,他们把经过巴黎的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为米,然后用边长1/10米的立方体定义为升,再用1升水在4度时的重量定义为千克。
但以子午线为基准显然还不够完美,首先人们不可能在每次需要测量长度时先去绕地球跑一圈,测量子午线长度的工程颇为繁琐,法国科学院派出了多支科考队,以多种方式测量地球的大小,这一工程堪称是那个时代的阿波罗计划。但这一工程不可能经常进行,所以在实际颁布米制标准时,是依据基于测地考察而制造出来的米原器和千克原器这两个合金器物,它们被定义为米和千克,依据它们制作的复制品后来被分发给接受米制的各国科学机构。
所以说,最初的公制单位事实上有双重定义,一是基于自然的定义,二是操作性的、基于实物的定义。而这双重定义之间的冲突始终悬而未决。
比如,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每一次重新测量子午线长度,都可能得到一个更新的数值,但米原器并不能随时变化自己的长度。如果坚持“自然标准”,那么实际测量中适用的米尺将被不断重置,但如果坚持米原器为最高标准,那么所谓的自然标准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噱头吗?
英国人受到法国人的影响,在1824年也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他们不满意以法国巴黎为中心的米制标准,而试图把自己的长度单位(码)建立于秒摆之上,即以一定周期的单摆的摆线长度来作为基准。讽刺的是,就在1834年,因为一场意外大火破坏了刚刚建立起来的长度标尺,当英国人试图基于自然标准重建度量尺度时,立刻就遭遇了挫折,他们发现秒摆的不确定性太高了,精确性根本靠不住,最后只能用旧尺子的复制品重新定义标准尺。[1]
在随后的一百年里,科学家们实质上从法国大革命过高的理想中妥协下来,不再寄希望于山崩地裂后仍能随时复现的自然标准,而是在对“原器”的制造和保管方面多花心思。在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中,确立了用铂铱合金制成的新的米原器和千克原器。
按照约定,原器本身就是计量单位的严格标准,千克原器永远都是1千克。计量原器虽然国王的脚无关,但它仿佛仍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柄,是量器中的王者,颁布着绝对的标准。但谁来衡量国王呢?千克原器本身的准确性又有谁来衡量呢?答案是,其它以相同工艺同时生产出来的副原器。通过总共6个副原器和千克原器之间互相称量,人们才能了解千克原器的重量变化。结果是,100年后,几个副原器相对而言增重了约50微克。也许我们应当说:其实是千克原器变轻了,但吊诡的是,我们不能这么说,在制定新的标准之前,即便千克原器被刮走一层皮,它在名义上仍然是1千克。
科学家们当然不满足于这种窘境,法国大革命以来,让自然成为唯一的权威这一理想始终未被放弃。人们意识到,仅仅在自然界找到一个确定的基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技术手段必须达到足够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各国的计量机构不再需要再去法国领取计量原器的复制品,而是可以随时根据统一的标准生产出各自的量器。
又一个一百年间,计量学家们的任务除了继续小心保管(特别是经历了战火的威胁)法国巴黎的两个原器之外,最大的课题就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包括秒、安培等其它全部基本物理量)和基于自然的度量体系。长度单位率先引回了自然标准(最初是通过光谱,随后通过光速),随后是坎德拉和秒。今年,随着千克等四个单位的重新定义,这一延续200多年的宏伟工程终于告一段落。
法国巴黎最终如愿以偿地失去了至高的权威,把权杖交还给大自然。但事实上,掌握着权柄的始终是科学共同体,所谓的自然化,实质是普世化、去中心化。在新制度下,巴黎不再是中心,没有一个特定的人或城市享有特权。科学研究是自由、平等、普世的,这正是法国大革命者留下的科学遗产。
[1] 克里斯:《度量世界》,卢欣渝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94页。
“恩赐”的消逝——二谈贺建奎事件优生学合理吗?——迟到的审判【三评】
牛顿力学与现代货币
Home Web3 牛顿力学与现代货币
Web3, 比特币, 科学
牛顿力学与现代货币
2018年8月20日 上帝, 力, 力学, 哥白尼, 实在, 抽象, 牛顿, 科学革命, 货币
7月16号应邀在石榴区块链的活动中做了一个小报告,原题为《牛顿力学与现代货币》,前两天视频和文字整理版被他们发出来了,改名为《科学革命和现代货币之间的隐秘关联》。该文稿是他们根据我演讲整理的,事实上在演讲之前,我自己就写过一份发言稿,和实际的演讲当然有差别,贴在下面以供参考。
与比特币的因缘
和很多人一样,我很早就在科技媒体上看到比特币的新闻,但一直没有太放在心上,当然一直是穷学生,也没考虑过投资的事情。一直到2013年3月的那一波暴涨,一方面那一阵新闻很多,另一方面我前一年得到国家奖学金到账了,最后是我进行了一番哲学上的思考,这才决定买入。13、14年的时候也写了不少文章,在巴比特上有专栏,上过洋洋访谈,币圈人称胡博士,后来我博士毕业了,正好比特币也进入低谷了,我也很少写文章了。
其实我对于投资理财并没有什么欲望,更不用说一夜暴富啥的,就是想买点币印证一下我的看法。我现在也还是继续走学术道路,没有想过到币圈来圈钱,买比特币的主要意义是印证了咱们学哲学也能赚钱。
咱们哲学的祖师爷有一个故事,就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古希腊的泰勒斯,别人嘲笑他搞哲学百无一用,门口的臭水沟都没摆平,去研究天象干什么?泰勒斯说,哲学家不是不会赚钱,只不过不想在这种俗事上花太多精力,非不能也实不欲也,你瞧好喽~ 然后泰勒斯通过对天象的研究,预测到来年橄榄丰收,他就去提前收购市面上所有榨油机,然后第二年橄榄真丰收了,泰勒斯大赚了一票。然后呢,泰勒斯并没有成为橄榄油大亨,他还是继续钻研哲学,他赚这一票不是为了敛财,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哲学家可不是笨,只是追求不一样,商人只知道用赚钱来衡量成功,但对哲学家来说,钱差不多就行了,他们投身的是更有意义的事业。
我玩比特币也是一样的心态,以后别人再跟我讲学哲学没用,我就跟他讲比特币,告诉他这就是我学哲学的成果,那他就没话说了吧。
货币的存在论
那么我从什么哲学思考出发接受了比特币呢?主要是关于货币本质的思考。特别是很多人都说比特币是虚拟货币,完全是“虚”的,就是一串数字,所以没价值。我就思考到底什么是虚拟,什么是实在?
在我看来,实在不是一个绝对的、非此即彼的标签,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种东西,只要我们能够谈论它,能够认出它,甚至能够使用它,它就总归是个什么东西,而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是。没有绝对意义上不实在的东西,不然我们没法谈论它。只有作为某种特定东西而言,我们可以讨论它实在还是不实在。比如一张桌子,它可能是实在的木头桌子,也可能是实木的却是假的桌子(一碰就散的装饰物),也可能是真的桌子,但木头是虚假的(用塑料拟真木质的)。只有你确定好在哪个角度去衡量它的实在性,谈论实在与虚拟才是有意义的。纸老虎是虚拟的老虎,但是实在的纸。而纸币是实在的纸,但未必是最实在的币。从货币的角度来考虑,我认为比特币才更加实在,它要颠覆的就是法币的虚拟性。
这部分思考我在我当年的第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里就谈到了(比特币:货币的本质),现在也不多说了,今天我想从我的另一个专业的角度来谈,那就是科技史的角度,其实问题是相通的,还是要反对绝对主义。
两位重要的货币学者
首先我来介绍科学史上两位大名鼎鼎的货币学者,但由于他们在自然科学上的贡献名气更大,所以他们在货币方面的工作倒是很少人听说了。
第一个是哥白尼,第二个是牛顿。
我们知道所谓的“科学革命”,也就是整个现代科学的奠基过程,基本上就是从哥白尼到牛顿。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颠覆了古代的宇宙体系,瓦解了古代天文学与物理学的融洽关系,直到牛顿提出万有引力,重新整合天文学与物理学,完成了经典力学的新体系。
但这一头一尾两个人,同时也与货币关系密切。
哥白尼
首先说哥白尼。哥白尼是波兰人,晚年一直在波兰担任主教职务,相当于是地方官员的角色,和波兰王室关系很好,和罗马教廷关系也很好,寿终正寝,可没有被打压或烧死之类的。
哥白尼是个医生,治疗了很多达官贵人,下面据说是哥白尼的自画像,手里拿着草药,这是他的一个形象。
另一个身份就是波兰国王的财政顾问,针对货币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很可能影响了当时波兰和普鲁士的货币政策。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三篇文章,包括《论货币的价值》(1517)、《论货币》(1522)、《论铸币》(1526)[1],这些文章当时都是用于内部书信交流,直到19世纪才被重新出版。
哥白尼面对的状况是当时波兰附近政权动荡,不同地区的多代国王的铸币同时流通,市场上的货币很混乱,波兰国王决心重铸新币,统一币制,在这个情况下请求哥白尼提出建议。
哥白尼研究了货币流通的现状,提出了许多见解,其中最富洞见的,是发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个规律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通常叫“格雷欣法则”,其实格雷欣比哥白尼还要晚50年,是后世经济学家重新翻出格雷欣的信件之后给了这个命名的。现在发现,格雷欣肯定不是最早的,最早的是一个中世纪学者奥雷姆,然后是哥白尼,而哥白尼是表述最清晰和完整的。
哥白尼在1517年的文章中说道:“当一种旧的,优良的货币还在流通时引入一种新的劣质货币,不但会损害良币的价值,还会把它驱逐出去”[2]
为什么良币会消失呢?哥白尼总结了,无非有三种去处:1被融化(变成金银更值钱);2被收藏;3流向外国(因为外国不收劣币)
那么政府怎么办呢?哥白尼提了两条:1发行新货币时就禁止旧货币流通(按金银含量提供兑换);2统一铸币机构,严格按照唯一的标准铸币,不允许地方诸侯私铸劣币。
还有人认为哥白尼提出了“货币数量论”,也就是说货币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金属含量,而是流通的数量越大则价值越低。哥白尼是这么说的:“……铸币的面值(市场价值),虽然是基于金属的价值,但我们要把面值和内在价值区分开来。因为铸币的面值会超过它所含金属的价值,或者相反。” [3]
(关于为什么比特币不适用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我以前也有文章,这里不多展开)
[1] 刘旺鑫:“哥白尼货币理论初探”,《科学文化评论》第11卷 2014(5):39—54
[2] 刘旺鑫:“哥白尼货币理论初探”,《科学文化评论》第11卷 2014(5):39—54
[3] 刘旺鑫:“哥白尼货币理论初探”,《科学文化评论》第11卷 2014(5):39—54
牛顿
牛顿在货币史上的地位更加重要。牛顿晚年一直是英国王家铸币局局长(1696-1700任总监,1700-1727任局长),而且不是虚职,确实是做了许多事情。
牛顿面临的情况是伪币和劣币大肆流通的环境,一方面因为技术进步,造假者的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官方的铸币厂以次充好,铸币的成色也越来越差,民众对货币越来越失去信心,纷纷抛弃银币,买入黄金来保值,导致黄金暴涨而银币陷入紧缩。
这时候有两种观点[1],一派(朗兹)认为货币贬值已经既成事实,就干脆增加货币面值但减少成色;另一派(洛克)认为还是要坚持面值与银含量相符,政府应该做的是设法平抑黄金价格。牛顿是支持后一派的,他改进铸币工艺,严厉打击伪币,取得了不少战果。
但牛顿主持新铸其实是失败的,银币还是不断流失,造币厂白银都用完了,根本没铸出多少新币。牛顿认为问题还是在金价过高上面,为了稳定金价,他提出可以让英镑与黄金价值挂钩,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便士。这个定价在1717年形成了决议,一直延续到1931年(中间中断过两次)。[2]于是,在100多年后英国正式颁布金本位之前,早就已经开始实行事实上的金本位了。
[1] 管清友:“牛顿和英国金本位的形成”,《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三辑,总第二十一辑。
[2] 管清友:“牛顿和英国金本位的形成”,《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三辑,总第二十一辑。
两种价值
我们看到,哥白尼和牛顿面对的似乎是两种相反的问题,前者是劣币驱逐良币,后者是劣币被驱逐(银币被黄金取代),但其实他们面对的问题又是一致的,那就是“两种价值”之间的不匹配。在哥白尼那里,是货币的面值(市场价值)和货币的金属含量(内在价值)相割裂。当然在牛顿那里因为黄金加入竞争让问题更复杂一些,但基本冲突无非还是:市场选择的价值,与政府规定或期望的价值不一样。
这两种价值的剥离是现代货币体系的起点,在古代人看来,货币的价值就是它所蕴含的金属的价值,虽然事实上总有各种劣币流行,但直到哥白尼到牛顿的时代,学者才对这个问题有了较系统的认识。
但这种认识长期以来也都是不彻底的,关键是,哥白尼和牛顿始终认为这种偏离是有待矫正的。他们还是希望政府给货币确定一个准确的面值,这个面值精确地对应于一定量的金属。
那么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这种认识为什么恰好在这个时代才涌现出来?从哥白尼到牛顿,他们的创造性和局限性是什么,为什么他们能够看出古代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现代科学的关键:数学化/符号抽象
我提出一个看法:哥白尼到牛顿,他们在货币理论方面的视角,与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视角,是共通的。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相比,不谈具体的知识和经验,而是谈一般性的方法或态度,基本区别在哪里呢?
这方面说来话长了,我简单来说结论,那就是自然的数学化。这不只是说现代科学更多地运用数学,而是说,现代科学把数学的世界,也就是符号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某种比现实更现实,比理想更理想的世界的本质。
更简单地说,数学符号的意义不再依附于现实事物,而是获得了某种独立性,现实事物反而需要依附于数学符号的体系。
举个例子,牛顿力学中的“力”是什么意思?我们说用力、大力、脱力……牛顿力学的力是我们说的力气的力吗?不是的,牛顿力学的力是F=ma中的F,而这个F究竟什么意思,是且仅是由牛顿给出的“数学原理”规定的,原则上这个F可以替换成L,替换成P,替换成爱,替换成查克拉,都可以,L=nb的爱学体系和F=ma的力学体系是完全等价的。
牛顿力学体系根本不依托于你对现实中力的理解,相反,现实中的力反过来要用牛顿力学的语言重新解释。
货币体系也是类似的,货币是一个符号,古代人和现代人都讲一英镑,一贯钱等等,“镑”是一个计量符号。但区别在于,最初镑就是一个重量单位,一镑的钱就等于一磅的银子,后来这个对应发生着变化,但总的来说“一定单位的货币对应于一定重量的金属”,总是现实的金属是标准,而抽象的货币单位是依附于现实的事物才得到理解的。
但是到了现代,特别是到了牛顿把1盎司黄金锚定为3英镑17先令10便士的时候,二者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他是用英镑给黄金定价,而不是用黄金给英镑定价。“英镑”本身,不再依赖于金银,就成了一种独立的衡量标准。
反客为主的缩写符号
我们把“市场交换中价值相当于1磅重的银子”这句话缩写为1£,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当我们大量使用的只是缩写符号,那么它的原始含义可能被完全忽视了。
其实现代科学的整个数学化或符号化,也和这种缩写符号的反客为主有关,我们知道西方古代数学家是非常较真的,他们不接受负数、虚数之类,因为任何数学符号总应该有其现实的对应才能得到理解,说你有1头牛是有意义的,说你有-1头牛是什么意思呢?但是商人更容易接受这些概念,他们可以把负数当作支出或欠债的缩写。这些符号只要在运算过程中有意义,那么就能够成立,而无论它们最初或最终指涉的是什么现实的东西。而现代人用惯了任意运用负数的运算体系,就再也不觉得“负数”是一个让人惊奇的概念了,现代小学生都能够“理解”负数,但古希腊数学家竟然不能理解。这不是因为现代人智能突然飞跃,而是因为缩写符号反客为主的后果,不是古人太笨,而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或方向与我们不同。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事物,而我们的出发点的是符号及其运算规则。
当我们通过这些符号建立了一个完整自洽的数学体系之后,无论它们原本是否只是被当作简写或中间过程,这些符号本身就已然成立了,它们的意义首先在符号体系内部得到理解,而不需要依托于任何与现实事物的勾连,反而是在符号体系本身建立起来之后,再去用这个体系去解释现实事物。
原本,货币其实只是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最基本的标准。磅和盎司是重量的单位,而英镑是货币的单位,而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衡量标尺,是交换的中介或记录时的缩写。当我们评估价值时,本质上无非是在进行比较,一头牛抵两头羊,一匹布抵一袋米——这些都是我们衡量商品价值的方式。而其中最常用的对比物就是金银,我们说一匹布、一袋米、一两银,其实是类似的东西,它们都是商品,价值无非就是事物之间的比较:这个更值得,还是那个更值得。
但是其中一些商品最为通行,用得最多,被作为参照物也最多,它们就变成了“通货”,或者说“货币”,衡量这种商品的特有单位,比如“两”、“磅”,就变成了货币的单位。于是“镑”不再只是用来衡量金属的重量,也可以被用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一个商品价值1镑,无非是说它的价值抵得上1镑白银。
也就是说,这个作为货币单位的镑,其实只是一个抽象符号,是一种“缩写”,归根结底是“相当于一定分量的金银”的意思。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这个缩写符号逐渐反客为主,本身获得了意义,而不再依托于它最初指涉的对象,事情就变的奇怪了。就好比牛顿力学中的F不再依赖于人的力气就可以得到理解,现代货币符号本身就可以用来衡量价值。但问题就来了,这种符号背后依托的究竟是什么呢?对F而言,是牛顿建立的数学体系;而对£而言,则是同样数学化了的现代金融体系。在这套金融体系中,所有的账本都以£为基准来标记所有的交易关系,而和黄金白银并没有直接关系。
弄丢了巴黎米尺会怎样?
这种新的状况,打比方来说,就好像是弄丢了巴黎米尺之后的米制。
长度无非是事物之间的比较,问一个事物有多长,本质上就是找另一个事物来和这个事物相比较。而一些事物的长度比较稳定,或者容易复制,所以被拿来作为标尺。尺子也无非是一个事物。然后我们把各种各样的尺子进行统一,找到更基本的参照物,这就是统一度量衡的工作。在19世纪初,法国人制定了米制,他们用铂金做了一个标准米尺,后来又换成铂铱合金,放在巴黎。这个标准米尺(米原器)就是“米”这个计量单位的终极参照物。说一个东西一米长就等同于说这个东西和标准米尺一样长。
但是假设这个米尺弄丢了,这个终极参照物突然就消失了,米制是不是就完蛋了呢?说一个东西一米长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显然并不是这样。长度是在比较中形成的概念,而“米”也是在比较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概念。丢失了巴黎米尺,可能让长度衡量变得不那么精确,也可能促使人们约定更精确的参照物。
现代人就是发现,货币单位逐渐与其最初的参照物脱离了关系,但货币的单位仍然能起作用,仍然能够在交换活动中用来衡量价值。
绝对空间的引入和破除
牛顿号称是研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而实质上是用数学原理取代自然哲学,让数学符号成为自然的本质;另一方面,牛顿也实质上颠倒了货币符号与金属重量的关系,用货币符号作为价值的标尺。货币的价值不再依赖于金银来衡量,反过来,金银的价值需要用货币来衡量,货币本身,特别是货币的符号本身(而无关于纸币、硬币还是电子账本),成为了衡量价值的基准。
但牛顿无论在力学上还是在货币上,都走得不够彻底。牛顿把自然建筑在数学之上,但数学能够提供的只是事物之间外在的关系的计量,只能够描述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或参照系)而言的运动,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牛顿显然不够满意,所以牛顿引入了绝对空间,引入了上帝的存在。绝对空间好比是上帝的身体,上帝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超越相对性的,绝对的参照系。
从相对论的角度看,牛顿引入绝对空间完全是画蛇添足,是多此一举。牛顿的数学体系描述的就总是相对运动,本来就不需要一个绝对不动的参照系。后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其实都是数学化、符号化的进一步深入,是从数学法则的不变性出发来理解自然。但我们也不能苛责牛顿,他才刚刚完成了数学与自然的颠倒,这种历史局限性是难免的。
在货币政策方面,牛顿当然没有引入上帝,而是引入了政府,希望政府来锚定一个绝对的价值尺度,让货币单位与黄金相绑定。而他的局限性也在于,没有想到这种“提供绝对参照系的外力”压根就是多余的,符号本身就可以是货币,而货币的意义仅仅来自于市场交换活动中相对的关系,而不需要绝对的基准。
遗憾的是,这种对货币体系中绝对参照系的迷信,至今都没有破除,虽然这种绝对的参照系逐渐从自然(金银)变成了政府(央行),但是当人们面对比特币时,这种牛顿主义式的局限就很明显了:“仅仅是符号,没有政府背书,怎么能是货币呢?”
“力”的机械化 力=机械?——问题的提出 学者们常说:科学革命伴随着(或导致了)“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我们又被告知,所谓“机械化”就是“力学化”,就是“数学化”,就是“量化”…… 的确,现代西方语言中的机械学和力学是同一个词(mechanics),而现代的“力学世界”的的确确就是数学化的,而数学化也确实意味着量化,即性与质的抹平,意味着世界的“祛魅”。 然而,一旦我们到历史中去追溯这一现状的渊源,问题就绝非如此简 ……
科学通史讲稿10:力学革命【下下周课堂讨论】 今天天文学系有个重要讲座,天文学系的同学集体请假,以至于上课人数创了新低,第二节课只剩3个人……虽然我不要求每次出勤,但如此低迷的出席率还是挺让人郁闷的,看来需要想想办法。 以前上吴老师的课也有类似的现象,到后半学期开始进入科学革命阶段了,出席率反而减少了很多,可能是上了半学期课大家都疲惫了,不过把最高潮的时期错过还是挺可惜的。当然我每次都把全文讲稿贴出来,缺课的同学都能弥补,但我觉得这不是出席人 ……
哥白尼与中本聪——科技革命的范式转换 这篇文章是去年给巴比特投稿,可能会刊在巴比特出版的新书中的文章,不过现在也没见出版,最近写文章时正好联系到相关的内容,想起来这篇文章还没公开,先发布出来再说吧~ 之前的南都比特币采访问卷,我在巴比特和比特人转载时,都加上了一个标题“比特币作为范式革命”,毕竟有一个标题看起来传播效果会好一些,但其实作为范式革命也只是采访问卷中最后一个问题时捎带提了一下。现在不如专门把这一问题展开一下。 范式革命是科 ……
科通第二次作业点评(论哥白尼体系的革命性与保守性) 前一阵忙开会,办这会太耗精神了,现在都没缓过来……不过积压已久的科通第二次作业必须改好了。我已经看了一遍作业,挨个进行了批注,有些批注得很少,普遍性的问题还是在这里统一讲一下。 首先必须再强调一下注释规范问题。上次我只是对部分同学在回复中直接提了注释规范的问题,另一些注释不规范的同学我都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在统一的点评文章中我写了相关的提醒,可惜是放在了最后,也许一些同学都没有看到。当然,还有许多同 ……
科学通史讲稿9:哥白尼革命 上次我们讲到印刷术作为科学革命的技术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正式进入科学革命时期。 上次我们提到,我们讲科学革命至少要分三条线索,一是天文学,二是物理学,这两条线索到牛顿那里汇聚在一起,可以统称为数理科学传统,这也构成了我们一般谈论的所谓科学革命的“主线”。第三条是炼金术和魔法,这条线索的跨度比哥白尼到牛顿更长,虽然其标志性的结果是化学的兴起,但意义远不限于化学。 还有一条线索是培根科学的线索,亦 ……
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智慧城市能解决北京“难”站吗?谈VR(二)游戏体验阶段性小结
科学精神:斗争还是和谐?
Home 随笔 科学 科学精神:斗争还是和谐?
科学
科学精神:斗争还是和谐?
2018年6月20日 学术, 科学, 科学精神
这篇也是约稿,但好像没发表出来。起因是有报刊编辑要出科学精神专题,希望约相关的文章。她给的各种关键词包括:不遗余力、不畏强权、勇于质疑、破除陈见、不计名利、甘于寂寞、甚至献身……这些词我一个都不喜欢,于是我提出,这些观念太老套,也太天真。如果还要谈“科学精神”的话,不如反过来谈,追名逐利、不甘寂寞、左右逢源……不如说这些才是科学精神。我不是在开玩笑,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无论是从实际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弘扬的价值来看,都应该宣扬后面这些“新科学精神”。我还提出“和谐”这个关键词,让我的主张显得更加主旋律一些,字里行间也非常克制,遗憾的是好像报社还是用不上。
以下是正文:
在传统的科普作品中,科学家的形象往往被塑造为“无畏的斗士”,尤其是20世纪之前的科学家们,经常被塑造为被宗教和迷信压迫但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英雄,要么是遭受宗教法庭的残害,要么是遭受普遍的偏见和排挤,最后甚至以身殉道,为真理献身。
但随着科学史研究的深入,这样的科学家形象越来越站不住脚,人们注意到许多被塑造为无畏的英雄的科学家们,实际上经常是保守而妥协的,很多人难以接受这种结论,甚至有意无意地无视科学史这几十年来的学术进展,在科学普及中始终还是坚持重复那些老套的神话故事,因为只有这些故事才能表现他们心目中的“科学精神”。
我认为,这种自欺欺人的逃避态度是不可取的,首先“实事求是”理应是所谓“科学精神”的关键部分,如果罔顾事实,编造故事,以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式去宣扬科学精神,怎么可能有好的效果呢?其次,传统上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恐怕是偏颇的,科学精神中固然有斗争的一面,但更需要着重强调的,或许是其和谐、兼容的面相。
科学史中有没有四处树敌的斗士形象呢?也是有的。比如被烧死的布鲁诺,的确是一个好斗者,但他并不是因为坚持科学真理而被烧死的,而是因为其“邪教”主张而被烧死的。布鲁诺反对三位一体学说,认为耶稣只是一个巫师。他鄙视数学,并不能读懂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而只是借用了一些哥白尼的说法来支撑自己而已,这一方面也从来没有成为宗教审判所关注的焦点。还有比如赫胥黎被称作“达尔文的斗犬”,但他其实不相信自然选择理论,更多地是因为达尔文的学说能够为他在伦理和政治方面的主张提供支持,所以才大力宣扬。
而科学史中更主流的形象并不是“斗士”,科学家们不仅在学者的小圈子里互相尊重,与一般的上流人士、政府乃至教会的关系,也未必紧张。
哥白尼与教会关系良好,教廷知道他在天文学上的造诣,向他咨询改历的问题(改历直接促进了日心天文体系的创立和传播),更有红衣主教写信催稿,敦促他早日发表日心体系。反而是哥白尼本人比较畏缩,害怕学说太新颖而遭到同行耻笑,最后出版时还特地援引了许多古代学者的观点,强调日心说由来已久,并非独创。伽利略与教皇乌尔班八世是私交好友,双方就科学问题有许多交流,最后伽利略在自己的对话体著作中让一个丑角说出了教皇与他探讨时说过的话,才惹得教皇不满,但即便如此,他被宗教审判的结果也只是最宽松的“软禁”,这并没有妨碍他之后的科学研究,在审判之后伽利略写出了更重要的科学著作。富兰克林证明天上的闪电无非就是放电现象,这的确否定了某些传统的迷信思想,但在富兰克林所处的启蒙时代,崇尚科学、照亮蒙昧就是时代的主流,电学则是当时知识阶层最流行一种实验科学,富兰克林提供了巧妙的实验方案,但其思想本身并不特异。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极大冲击了传统的神学信条,但传统神学的式微和进化思想的兴起恰恰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潮流,在反对宗教和歌颂进步的大氛围下,达尔文绝非孤独寂寞。
考察这些最著名的科学家的形象,与其说他们是孤军奋战同整个时代对抗的斗士,不如说他们恰恰是交际广泛且最顺应时代潮流的人。
而且,这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在整个科学共同体中其实也是极个别的,更多的科学家压根没有什么颠覆性的学说,他们只是在某些现成的研究框架下做着默默无闻的细微工作,比如改进一点点实验仪器,提高一点点数据精度等等,他们更谈不上什么斗争了。至于说科学家内部的批评和竞争,也总是在他们首先已有共同语言并且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展开的。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事实上所谓“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其基本特点就是对普世性知识的追求。所谓的科学方法,或科学语言,也都追求最大程度上的可复制性或公共性。知识的公开、共享是现代科学共同体的特点。把现代科学传统与神秘主义传统区分开来的,与其说是真理与谬误,不如说是公开、共享与私人、秘传的区别。
民间科学爱好者也许更喜欢谈论科学家的斗争精神,觉得自己的新思想没有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受到教条主义的打压,科学的斗争精神便成了他们自我安慰自我激励的神话。但事实上,他们没有注意到科学的和谐、兼容的精神。科学家们在提出自己颠覆性的新学说之前,往往早已经融入了当时的科学家圈子,他们能够以同行所认同的语言进行交流,能够有效地阅读并利用前辈或同时代其他学者的工作成果,并且以最易取得广泛共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说。科学家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并非某个特定的伟人,而是整个科学共同体不断积累的共识。在科学共同体中,想要让自己的学说被同行接纳,首先必须融入这个互相兼容的交流平台,如果你不尊重他人的工作,又怎能指望他人重视你的言论呢?
所以科学家往往努力寻求和谐,善于建立共识,在取得了一定的公共认识之后,确立了互相尊重的和谐氛围和普遍通用的共同语言,再来讨论某些离经叛道的新思想,这才是科学的风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以牛顿闻名,但并非牛顿的原创。
推销科哲 正谋划着如何向那位师妹推销科哲。前几届时我的推销方式也就是借几本书给他们,让他们自由地看看。我期待如果他们对这些书感兴趣,还会借更多的书看,或者向我询问相关书的信息,最好最好则是能来找我讨论。不过目前为止,最好的情况不过是有师弟对我说那本书很有意思,仅此而已。更多的情况是过了半年一年之后,他们才来和我说:不好意思一直没有还书。我则会让他们选择是在哪里约见还书,还是在哪门课上见面还书,又或者是送回我 ……
SCI与学术公平 去年中国SCI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二,EI论文早就是世界第一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且不说论文的平均质量,就算这些论文都货真价实,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本来用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就是“为全人类(特别是美国人)做贡献”,而唯独对中国自己最没有好处。因为中国的科研政策和环境一直都把最大的精力放在这些原创性活动上,至于那些在他人的原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发乃至市场开发等活 ……
正视“复杂”——《大科学》书评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9-16 第3版 读书) ,标题改为“正视科学、资本、政治形成的“复合体”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不再‘独善其身’” 说起美国的科研环境或科技政策,我们通常第一个想到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是1945年布什给时任总统罗斯福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当给基础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但又必须尊重科学家的独立自主。 布什的报告确 ……
“技术通史”期末试卷谈抄袭(毫无转圜的零分和不留情面的嘲讽)
闭关锁博
Home 记录 网站 闭关锁博
网站
闭关锁博
2008年2月22日
即日起(很222的日子),闭关锁博。
重新恢复时间未定。总之大家先迎接奥运会吧。
评论回帖
huyong
25 June 2008 00:47:56 [回复]
很羡慕,很希望加入您们其中,渴望得到帮助!
古雴
29 March 2008 21:30:47 [回复]
我不知道北大马哲的状况,没法甄别。我个人还看不到中国的马哲界有多么大的前途,哪儿的马哲都不会好到哪儿去,关键就是看跟哪位导师了。
我个人就有强烈的“教科书批判情结”,如果要我导某个人入门马哲,首先就是批判教科书,完全否定都不为过。因为没办法,谁叫现在的教科书还是这么个样子呢。当然,我不是搞马哲的,我没有“立”的责任,正如该文作者所说,如果你是搞马哲的,那么就不能停留在“破”,马哲界有编写新的教材的使命。
“似乎以往的和现行的所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一无是处,而编写这些教科书的人则都不过是一些白痴”——后半句倒是说得过火了,编写教材的人当然不是白痴,但也绝对不是哲学家。前半句说得还不足。非但“一无是处”,而且贻害无穷!
该文作者提到教科书的批判者往往忽视“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那么教科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是怎样的呢?糟糕透顶!惨不忍睹!从建国到WG中国的学术遭受到了何等的灾难!科学和文化被破坏得何其之惨烈!这其中传统马哲教科书即便不至负主要责任,至少也是个帮凶!
“任何教科书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的历史局限性”当然是个没有错误的说辞。但这又怎样呢?就该保留它吗?奴隶制有其历史局限性,那么我们是不是不必推翻奴隶制,而是进一步发展出更加精致的奴隶制呢?关键在于有些时候某些理路和方向从根子上就是歪了,就必须从根本理念上加以矫正才有出路。新的社会体制尽管仍旧建立在奴隶制社会所奠定的基础上,然而对其理念却是要加以颠覆的。
马哲教科书从一开始就走歪了,只能退回起点重新找路。
关于“学术性”与“政治性”、“现实性”之关系,我认为很简单:它们并不矛盾。学术性指的是学术的独立性,即尽量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就事论事,就理论理,不屈服于非学术力量。至于政治与现实,本来就是学者理应关注和反思的对象,如果因为怕惹麻烦而故意对政治问题避而不谈,这同样是是非学术因素干扰了学术活动,仍旧是没有坚持“学术性”。学术研究中回到文本是必经之路,回到文本为的是正本清源。如果不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又何以能宣称你搞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呢?而那些马哲的教科书中还有多少马克思的内容?大多都是斯大林的,其次是列宁的,少量恩格斯的,加上中国特色的毛邓江,几乎就找不见马克思的影子,凭什么你还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因为列、斯、毛等的哲学尽管与马克思有所不同,最终受启发于马克思,就可以恬不知耻地说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吗?那么马克思的哲学受惠于黑格尔,那么咱们为什么不改名叫黑格尔主义哲学,或者叫柏拉图主义哲学算了?横竖马克思也是一个“历史”的人物,既然叫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立足马克思。当然不能仅停留于字面,而是要从马克思的精神和关怀出发。不过要理解马克思的精神,唯一的途径仍旧是透过文本。
最后的“洋教条”我没怎么看明白。传统教科书可以用列宁斯大林为中介来解读马克思,我用萨特海德格尔为中介来解读马克思又何尝不可?
灵魂朝圣
29 March 2008 20:02:07 匿名 124.133.152.27 [回复]
误区之二: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
有人说:“‘政治淡出,学术凸显’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我认为,这尤其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的。那么,既然是“流行话语”,为什么人们又“心照不宣”呢?个中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具有政治方面的功能,它根本就不是什么学问,因而它不仅不应该在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中居于指导地位,甚至也没有资格在当代中国哲学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毕竟还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因而这些人又不便于明讲。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谓的“学术性诉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因此,与一些人的判断相反,它不是什么“学科意识觉醒”的产物,也不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批判和自身的解放”,而是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面对上述所谓的“流行话语”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取消论的冲击和挤压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应对策略:你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像学术或学问,我就努力按照你的标准使它成为学术或学问。
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谓的“学术性诉求”所诉求的“学术性”到底是指什么呢?“学术性”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它既可相对于“政治性”而言,也可与“现实性”相对待。并且,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经常为学术与现实的关系所中介。一些人之所以批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具有政治方面的功能,就是因为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频频出位,沦为现实生活中个别事件的论证手段或辩护工具。而为了迎合“政治淡出,学术凸显”的流行话语,为了避免与政治有任何勾连,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干脆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他们所诉求的“学术性”,说到底就是一种不仅无关乎政治而且也无关乎现实的、空洞无物的学术的自我规定性;他们所谓的“学术性诉求”,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为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取消论者所津津乐道的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纯逻辑推演式的学问,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世界毫不关心的、走着纯粹思想自我构成道路的智力游戏。这样一种“学术性诉求”,实际上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完全相悖谬的、纯形式主义的追求。
由于一开始就陷入了缺乏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的形式主义的泥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谓的“学术性诉求”其实不过是一种“学术包装”。而且,人们进行这种“学术包装”的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既然通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大门已被关闭,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唯一途径似乎就只能是回到文本。同时,由于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共同关切和共同的理论旨趣,人们在回到文本的过程中又得出了“多元化”的结论:有人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马克思”,有人解读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对立”,有人强调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这个或那个“语境”,有人要重建马克思的这个或那个“论”,有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种或那种“哲学”,还有人倡导对马克思进行这种或那种方式的“阅读”。一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出现了各种新词新说争雄斗胜的混乱局面。对此,我们可以称为“概念的竞技场”,也有人把它叫做“词藻的盛宴”。它们或许可以说是张三的哲学创新、李四的哲学创新,却断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联系到一起,因为在这里我们已然不知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
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如果沉迷于上述那种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定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要实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就必须突破那种对学术的纯形式主义理解,特别是要破除那种对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现实关系的狭隘看法,注重从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获取“真正的内容”。其实,哲学研究不仅不能脱离现实,而且也不应回避政治。比如说,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现代化建设既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现实。如果要让这种“政治”也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淡出”,那么,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要性或合法性本身就会受到挑战和质疑。
误区之三:对洋教条的迷信
2004年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文,提出了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反对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的问题,并尤其强调了反对对洋教条的迷信,即把一些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奉为教条这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的紧迫性。这种对洋教条的迷信,在近年来我国的哲学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也是很盛行的。它不仅如陈奎元同志所说会使人们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大障碍。道理很简单,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都是理论创新的大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洋教条的迷信,其表现形式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或理论来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些重要的西方哲学家的念和理论都或多或少地被用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最盛行的就是“以海解马”即以海德格尔来解读马克思。这种形式的洋教条迷信,也就是穆南珂先生所批评的那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介式方法”,即通过西方哲学这一中介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他指出,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经由这种中介才能重新获得新生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作为一种哲学就不是没有疑问的了;这种方法并非新的方法,它不过是柯尔施所揭露的那种“用来自文化哲学的观念或者用康德、狄慈根、马赫的哲学概念或别的什么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故伎重演。
二是依据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些年来,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在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评价上,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常常以某些西方哲学家之是非为是非,而很少对这些西方哲学家们的是非观作具体的分析。实际上,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之所以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的某些思想较多地受到了一些现代西方思想家的肯定。这种形式的洋教条迷信,至少反映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应有的自信。一些有这类洋教条迷信的人常常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受到某些西方哲学家的肯定而喜不自禁,好似一条穷汉突然攀上一门富亲戚而顿感脸上流光溢彩。更为重要的是,有这种形式洋教条迷信的人不懂得或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价值要靠现代西方哲学家来担保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因为从其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一直受到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的诘难和挑战。正是在与现代西方哲学家们的论战中,而不是在他们的赞誉和喝彩声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显示出了非凡的理论生机与活力。
三是以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同质性来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在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问题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一些人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具有同质性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辩护,来论说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其论证方式大致如下:现代西方哲学理所当然地具有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或在别的什么方面与现代西方哲学具有同质性,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具有现代性。在这些人看来,马克思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甚至还开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现代性批判”的先河。总之,现代西方哲学中什么东西时髦,人们就会把什么东西“追溯”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这种形式的洋教条迷信,其实是对一种幻影的迷信,因为现代西方哲学只是现时代的哲学,而现时代的哲学并不必然具有现代性;现代性并不是一个只具有时间规定性的概念,一种哲学的现代性只有在其与时代的问题和需要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确定。
上述种种洋教条迷信,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那种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的必然归宿。因为正是这种所谓的“学术性诉求”,使一些人日益失去了对时代的关切和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日益失去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洋教条迷信也与近年来学术界、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流行的所谓“对话”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往往既是这种“对话”的前提,也是这种“对话”的结果。我们也主张加强不同的哲学、不同的哲学学科乃至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的对话,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毕竟离不开不同哲学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但是,要使对话真正起到思想交流和碰撞的作用,就必须使它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并且对话各方必须守护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如果对话中的一方垄断了话语霸权而另一方又丧失了自己的应有立场,对话也就不成其为对话,它就会蜕变为独白或一方对另一方的专制和一方咀嚼另一方的牙慧。上述种种洋教条迷信,就是一些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丧失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的表现。这种所谓的“对话”,不仅无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而且还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糟蹋成为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的大杂烩。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灵魂朝圣
29 March 2008 20:00:43 匿名 124.133.152.27 [回复]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已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因而回过头看发现以往的教科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体系僵化、内容教条化、不注重说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有诸多不准确乃至不正确之处,等等。这本来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正常现象。然而,一些有教科书批判情结的人不对以往的教科书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既无视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也不把它们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任何教科书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的历史局限性来认识,而是由这些问题对以往的教科书全盘否定、大加讨伐,这至少是粗暴地割裂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
其次,教科书批判情结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带来了很坏的影响。某些有教科书批判情结的人本身就长期从事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学。这类人批判教科书或许有良好的愿望,但他们其实是一些热衷于“破”而不能“立”或对“立”不感兴趣的人。按理说,既然他们完全否定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们自己就应该编写出新的、体现时代水平的教科书。然而,不仅他们没有编写出这样的教科书,而且近20多年来新出版的教科书也不能让他们满意。因此,他们所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往往是指所有的教科书。关于这一点,从他们所使用的一些概念如“以教科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就可看得很清楚。于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就一直陷入这样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一些人在用各种激烈尖刻的言辞否定各种教科书;另一方面,我们又只能用这样的教科书去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总体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教科书批判情结极不利于实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界早就有人指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即所谓的“论坛哲学”早已远远地超越了以教科书为代表的“讲坛哲学”,而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问题也正在于没有很好地反映“论坛哲学”的成果。然而,直到今天,一些人仍然还在通过奚落教科书来显示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的创新,这实际上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是否超越了“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衡量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与否的标准。如果满足于这种水准,那必然会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平庸化,从而也必然会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归于泡影。
灵魂朝圣
29 March 2008 19:51:28 匿名 124.133.152.27 [回复]
误区之一:教科书批判情结
回顾近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程,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中的创新意识,最初源于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使
我们逐渐认识到了我们以往通行的、源自前苏联斯大林时代的教科书体系的严重问题,并
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各种问题的新探索。然而,20多年后
的今天,一些人仍然热衷于教科书批判,动辄就拿教科书说事,似乎以往的和现行的所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一无是处,而编写这些教科书的人则都不过是一些白痴,似乎不
把教科书奚落一番就不足以与“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划清界限,就不足以显示
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的创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这一现象,我称之为
“教科书批判情结”。
首先,教科书批判情结对待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态度是非历史的。我国以往各个
时期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代表着不同时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水平,
并曾培育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即使是那些热衷于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
书的人,一般也都是通过这些教科书而学习、了解或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灵魂朝圣
29 March 2008 19:47:45 匿名 124.133.152.27 [回复]
我刚刚在一个论坛里发现了一篇关于马哲的文章,05年的了,是武汉大学的一个教授写的,虽说你研究方向不在马哲,不过还是很想听听随轩主人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做个甄别,赫赫(武汉大学的哲学据说可以与北大哲学分庭抗礼,不知道他们的马哲研究跟北大相比有什么不同)。
刚刚上传,超过5000字不能一气发完,好吧,只能分几块发了。。。
原文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误区
(2005-06-02 07:52:50)
荆楚网(湖北日报)汪信砚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呼声日趋高涨,人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也已有了越来越明确的创新意识。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毕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
是停留在口头上就能成就的事情。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仅有创新意识是远远不够
的,还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遵循正确的方向和原则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否则,人们非
但不能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反而还会陷入这样那样妨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论误区
。事实上,在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误区。
古雴
28 March 2008 14:16:29 [回复]
我觉得可以也不妨去期待从学哲学中得到“收获”,但不要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特别是不要以“收获”来评价“哲学”。
在学哲学的过程中,可以也应该时而反省:我收获到了什么?然而这一种反省的方式本身也是哲学活动的一部分。究竟什么才是“收获”?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问题是有些人早在哲学之外,就已经有了一个何谓“收获”的标准,在哲学生活中,他也并没有对这些标准展开过哲学的反思,相反却要用现成的标准去对哲学进行衡量筛选,这样恐怕进不了哲学之门。
古雴
28 March 2008 13:45:41 [回复]
一时找不到比“姿态”更好的词,或许可以用“态度”、“立场”等,然而我要表达这是一种“行动”,因此感觉用“姿态”更加贴切。
“姿态”一说是针对这样一种常见的批评:你一个人或你们一小撮人,能够有多大作为?你去还是不去西部,地球照转,你能改变多少东西呢?在大海中你就那么一朵浪花,你起的作用只会被迅速淹没,除非你是跟随潮流成为大潮中的一份,力量才可能叠加起来,否则,你这个特立独行者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你要是说你想要做伟大的人物,想要独力扭转乾坤之类,那么又会被讥笑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总之,做与潮流相悖的事情,总会被指责为“不切实际”。如果你仍想用实用的目的来为自己辩护,恐怕始终是苍白无力。因为出于“实际”的考虑只能得出你的行动“无关大局”、“可忽略不计”的结论。
于是我不以实际希望达到的效果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我之所以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它能够有助于实现某些目的,而首先是因为这就是我的“姿态”,我只是真诚地把我的态度展现出来,于是我选择了如此的道路。
灵魂朝圣
27 March 2008 22:52:59 匿名 123.232.177.229 [回复]
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哲学不能成为一种故意,一种策略,而应该是一种自发,一种自在。
灵魂朝圣
27 March 2008 22:48:45 匿名 123.232.177.229 [回复]
最近一直在思考,很带些反思的意味。感觉自己对待哲学——也许不仅仅是哲学,恐怕是在对待和把握理想之路上,都有些许偏差,一时还不是很清晰,慢慢梳理着。
我想去西部,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是一种姿态,我也不允许它成为一种姿态(当然姿态并非都是贬义的)。我倒不是为自己辩解,相反我觉得这样的交流争论是必需的。
随轩主人说的这番话已然很明了,确实如你所说:“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和对超验世界的关切同样,都是哲学家挥之不去的情绪。”“哲学之所以经常被认为与实践对立,正是因为它要求你放缓乃至停下脚步,要求你拿眼睛眺望前后左右,以及仰望星空,却不是拿眼睛看着地面埋头猛冲。这样一种姿态容易被认为是不行动、不作为。但是想想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有力的行动吗?特别是在这个疾驰飞奔着的现代,人们都低着头向前冲刺,停下脚步的意义就更加凸显。”
反观自己以前的态度,不是自在自然的,而是急功近利的。企图从哲学中获得一些“具体又有指导意义”的东西,而不曾发觉这一出发点已经越来越远离哲学了。
不带收获的目的播种,在耕耘的辛苦中,体验自然而至的欢欣。
古雴
26 March 2008 23:23:10 [回复]
“知行合不合一是要实践的”——这是什么意思?“实践”不是指“行”吗?
“练习电影也许对于哲学学习也有好处”——我反对的就是这个“有好处”。无论是说拍电影对学哲学有好处或者学哲学对拍电影有好处,如果心头老萦绕着这“好处”二字,那对双方都不好。Unic后一段说得对头,出乎自然才好。
许多人看待哲学,就把它当作知行中“知”的部分,仿佛学习哲学是“知”,拍电影之类则是“行”。这样的划分是不妥的,更谈不上“知行合一”。哲学本身既是知也是行,拍电影本身也既是知也是行。并不需要把哲学“落实”到拍电影之类的活动或者在拍电影的活动中收获出哲学道理时才叫“知行合一”,恰恰相反,这样恰恰是二分,是你刻意地把你的生活割裂成两块,一部分管知、一部分管行。这才会进一步造成“理论指导实践还是实践指导理论”之类愚蠢的问题。
我始终强调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现在还可以进一步强调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实践方式。且不说哲学并不是傻坐着一点都不动光靠转转脑子就搞出来的东西,就算真是一点都不要动手动脚,就是傻坐着,难道不也是一种“实践”吗?游行是实践,静坐也是实践,不是吗?
到西部大干一把,当然是一种实践方式,不过如果你不是特别出色,那也只能默默无闻地做一朵浪花罢了,一个人对世界的改变往往是很微小的。于是,“到西部去大干一把”更多地难道不是象征着一种姿态吗?能不能做出较大贡献是一回事,而我去不去做是另一回事,对吧?
我现在要强调:做哲学这种生活方式或者说实践方式,也是类似的。当大部队正在往北走时,或者当大家漫无目的地瞎炮时,你坚定地迈向西部,这一迈步本身就是一种姿态,即便别人不会都跟随你一起走,然而你的行动肯定将改变些什么。当然,当大家都大步向前迈进时,你突然站停下来,回首顾盼,这样一种姿态难道不也同样能够改变什么吗?
哲学之所以经常被认为与实践对立,正是因为它要求你放缓乃至停下脚步,要求你拿眼睛眺望前后左右,以及仰望星空,却不是拿眼睛看着地面埋头猛冲。这样一种姿态容易被认为是不行动、不作为。但是想想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有力的行动吗?特别是在这个疾驰飞奔着的现代,人们都低着头向前冲刺,停下脚步的意义就更加凸显。
有哲学潜质的人一定是有求知欲、对自己和世界充满关切之情的人,而不会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于是,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和对超验世界的关切同样,都是哲学家挥之不去的情绪。因此我相信且敢保证没有哪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是“脱离实践的”,每一步哲学经典都被深深地刻下了时代的烙印,即便它的内容看起来仿佛全部都是纯思辨的游戏。
unic
26 March 2008 21:06:49 匿名 124.117.19.224 [回复]
对了。
艺术创作有比较强的自发性。大学搞不搞创作看你到时候有没有那份强烈的欲望。没有,估计拍不好的。有了,倒可以烧乎一把。
这样自然。
unic
26 March 2008 21:00:14 匿名 124.117.19.224 [回复]
我觉得知行合不合一是要实践的。在学哲学的同时也拍拍练习电影,我仍然觉得会有好处,毕竟那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生活的方式,或者直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练习电影也许对于哲学学习也有好处。总之看你自己了。这是我的观点。
灵魂朝圣
24 March 2008 13:06:59 匿名 124.133.157.169 [回复]
昨天看随轩主人的留言当即便羞愧的无地自容,奇怪当时自己怎么会望文生义的误读了科哲,心里十分惭愧,呵呵。
后来又看了随轩里面的几篇关于马哲的文章,才理解原来你毫不留情的批评真的是用心良苦。。看来马哲在中国还有相当长且重的路要走。。。
谢谢unic的鼓励哈!让我又挺了过来……开个玩笑。不过,随轩主人的话真的是发聋振聩,让我以前那些多少有些冲动的热情稍稍理智了一些——这是很重要的,看来自己还得不断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至于“知行合一”,似乎以前自己就有过类似的看法——知行相互渗透,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但具体做起来,自己还得不断地去琢磨,去修炼。加油!
古雴
24 March 2008 02:39:21 [回复]
呵呵,UNIC什么时候变得像个长辈的样子来勉励别人了?比我还过分嘛!这条相当好的道路你也还没踏上呢。
我个人不建议在学哲学的同时就开始电影实践。虽然你可以说哲学最终还是服务于实践或什么,不过哲学本身毕竟是一项概念和思辨的事业,学习哲学要放下功利心——无论是为自己谋利还是为国家谋利或有利于拍摄电影之类,毕竟都是功利心,尽管彻底摆脱功利心是不可能的,不过学哲学最热切的目的应该是求索追问,而不应该是“学以致用”。至于“用”,当你的哲学有所成就是,你想不用都是不可能的,哲学必然将改变你的生活,对时代记住的哲学也必然会改变时代的走向,你想躲都躲不掉。
UNIC,上回我和你提到“知行合一”的问题,不知道你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我的看法:为了行动而求知或为了求知而行动都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还是二分,还是两种东西,只是把它们拴在一块,束缚在一块,却没有让它们“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求知本身就是践行,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体会我的意思。如果是悟到了这一层,那么不妨就可以在学哲学的同时就开始电影实践,但如果还看不破想要将哲学运用到实践中的努力的话,我建议还是先沉下心来学哲学吧。
UNIC
23 March 2008 23:02:14 匿名 124.117.19.213 [回复]
灵魂朝圣同志!我十分支持你的曲线救国方针啊!加油,好好学哲学.等你开始学了,就会了解更多的,这是一条相当好的道路,它必定会对你以后的实践产生深渊的影响啊.我更支持你的是学了哲学后在来我们西部实践.大干一番.不过我想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在学哲学的同时就开始电影实践的.
记录片是电影中一个很有力的形式.我对你的前途表示由衷祝福!
个人认为你学哲学的哪个学科都没有关系.
加油!
古雴
23 March 2008 14:34:16 [回复]
为什么听到“科学哲学”便想到“科学与哲学的结合”?看来你对哲学的使命理解不够啊对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也体会不足(随便说说,无则加勉)。
想一想,“政治哲学”是政治与哲学的结合吗?是把政治家的思维方式与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放在一起吗?当然不是。
科学哲学或技术哲学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反思和批判。追问科学究竟是什么、技术究竟是什么。
“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个核心的基本的概念,然而究竟“资本”是什么呢?它的来龙去脉,它的根源和意义,人们都搞清楚了吗?恰恰是越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就有可能是最有问题的东西。因此说马克思在19世纪写资本论为资本正本清源、反思批判,20世纪的马克思或许会写一本技术论来为技术正本清源、反思批判。
不知道你对马克思究竟有怎样的了解,我觉得虽然应该不拘泥于文献的纠缠而要把握马克斯的精神,但也不能把马克思的精神简化得太过单纯,简单化到“关怀人”,就实在太简单了。以人为关怀的思想家或革命家都多的是,马克思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呢?
千万不要像苏联和中国的教科书那样去理解马克思——它们把马克思抽象为一些空洞的口号。比如“唯物主义”,高举旗帜大喊大叫,结果把马克思折腾成一个比最庸俗的唯物主义学说更加浅薄的人物。看到马克思对“人”的关怀,当然比传统教科书进了一大步,不过如果仍和传统教科书一样,只是把你本来就有的流俗成见生搬硬套地贴上马克思的标签。那么结果很可能仍旧不堪入目。
灵魂朝圣
23 March 2008 00:33:17 匿名 221.0.49.122 [回复]
我来也!
很可惜啊,我是文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是也。但是我一直觉得科学与哲学的结合是很完美的,似乎效用也是比较显而易见的(猜的嘿嘿)。科学侧重于研究物质现实世界,而哲学着眼于精神意识世界的建构与解构——不知道这么说确不确切。。。都说文史哲不分家,但是哲学研究的是万事万物,把科学排斥在外,似乎就有点说不通了。一旦把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绝对会使人打开思路,能把眼光放在更宏观的一个层次上。而且,科学重实证和观察,而哲学重人的内心思想和感觉,把如此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放在一起,肯定会十分有趣的。不过,“科哲”真的是第一次听,几乎是一无所知呢。所以以上分析都是我的直观感觉而已。怕是贻笑大方之家啦!
其实我觉得,从事哪个方向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正如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绝不仅仅是手段。”后来看《资本论》(不过还只看了十几页而已),看到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的外化和异化,又让我从这一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康德这句话的在马克思那里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分析确实深刻、入木三分,拥有思想家的头脑以及对全人类博爱的情怀。其实我觉得,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或者何种研究,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如何高的水准,而是他的那种敞开的胸怀,一种泛人类的关爱的情怀。这种情怀会决定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是否会越走越宽,越来越趋于高尚和无限。所以,我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善其身、济天下”的人。而我希望通过哲学,将我的热情和梦想的温度一直延续下去,始终高度保持着这种情怀,并获得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思想。同时,也有一丝避世的嫌疑,但我认为一定的避世是很必要的,为了自己所想,是需要勇于放弃一些可能毁灭理想的东西的。我觉得我是一个很理想的人,但我觉得人就应该理想,现实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敬而远之。跟现实妥协是很悲哀的。有些无奈的现实,我们心里头可以了解的很清楚,但是偏不去这样想,也偏不去这样做。坚信真善美的东西永远都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我不想做一个望洋兴叹的人,我要做践行者。
哲学对我是一个通往人、发现人、了解人、、表现人、帮助人的重要手段,但只是手段而已。我本来是没有考研打算的,我当时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去中西部实实在在的大干一场。后来,再三考虑,几经变更,终于发现哲学是我通向自己理想最佳的切入点。最终的最终,我是要在实践中、在接触人中践行我的理想的。可以跟你透露一点我的理想哈,嗬嗬,不要笑话我奥:我将来想做一名纪录片导演。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个导演,不是看他有多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是导演的人文关怀,即一种理性基础上的感性。其实电影是一种十分宽容的艺术,一个导演完全可以尝试不同领域的课题,涉及历史、文明、政治、宗教、伦理、心理、哲学、科学各个领域。电影史上法国的“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很多都涉及一些很深奥、主观、个人也很内省的关于人的哲学与思考。比如伯格曼的《野草梅》,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以及《去年在马利昂巴德》。尤其是“左岸派”这一美学流派,实际上是一个集现代主义思潮之大成的流派。不仅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还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和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布莱希特等人的影响,十分富有探索精神和现实主义气息。
罗罗嗦嗦又说了好多,嘿嘿。感觉文字逻辑十分混乱,可能是太困了吧,也或许是想说得实在太多,就像人说话时嘴巴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就会出现口吃状况一样。。。不知道能否看明白?是不是觉得我的哲学动机有些不纯?对哲学不够忠诚?其实哲学就是为人服务的对巴.我美其名曰“曲线救国”,哈……
对了,前一阵在图书馆的犄角旮旯处发现了北京大学杨适老先生的一本《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不过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书了,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人来说还是很耐读的。杨老现在估计已经是七十六岁的高龄了,不知是否还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还望随轩主人多多提点哈……
古雴
22 March 2008 14:10:23 [回复]
北大是个好地方,自由的地方,这毫无疑问。不过我不知道你的期许究竟有多高,北大的环境毕竟也是现实的,而且什么样的人都有,超脱的、功利的,都有。
我对马哲的老师了解不多,老杨是我们班主任,非常认真且可爱,另外我个人觉得仰老师是马哲教研室中最好的老师,尽管我只听他做过几十分钟的报告,不过学者的气质有时是一眼看得出来的。
另外,搞马哲何不来科哲搞~?艾吕尔(技术哲学家,马克思的追随者和神学家)曾说,如果马克思活在20世纪,那么他写的恐怕将不是《资本论》而是《技术论》,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马克思的人文关怀,马克思对现代性和异化的批判,马克思对历史和社会的重视,马克思对实践和政治的关心,等等,我认为这些精神事实上是被技术哲学家们所更多地继承下来的。不知道你“跨专业”是从哪里跨过来,如果是理工科专业的话,以科哲为桥梁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反正哲学本来就不该分家,分专业只是体制上的考虑罢了。嘿嘿~
当然,我总喜欢顺便蛊惑一下,不必认真
灵魂朝圣
22 March 2008 13:35:51 匿名 221.0.49.183 [回复]
那依您之见,北大马哲的硕博导师以及马哲研究是否是自由学术精神的体现?我这样说不是对北大的不敬,而正是因为期许甚高,敬畏甚深,才希望北大哲学实至名归,勇往直前!哪一位是你所特别敬佩的呢?
古雴
22 March 2008 13:14:01 [回复]
楼上说得让我惶恐我虽然号称“闭关”,不过和人家闭关浅修的大师不是一个概念,没什么打扰不打扰的
期待你如愿考入北大马哲。不过我觉得对“人”的终极关怀并非马哲的特色,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就以认识人自己作为主题,近代哲学更是以人文主义的发展为主线。可以说人的存在及其命运向来是哲学的头一号的大问题。当然,马克思的关怀有其独特之处。
我反感所谓的马哲变成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对象的文献考据学,“马哲”的使命应该是继承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和精神关怀。不过目前的马哲界虽有专门研究所谓“人学”的,不过工作似乎又浅又乱,究竟怎么搞,还有待于你们的探索。
另:贴卡农的八音盒版的一大原因是这个链接速度快且稳定,其实我最喜欢的似乎是小提琴版~ flamenco版听了,不错。
灵魂朝圣
22 March 2008 12:29:25 匿名 221.0.49.183 [回复]
随轩主人你好!
昨晚无意间闯入未来北大人社区,结果就很意外加幸运地来到这块宝地,呵呵。今天正好是您闭关一个月整哈!不知是否打扰了清修?
感慨于这里的“水土丰茂、物产富饶”——够我“吃喝”好几个月了!向辛勤耕耘的“劳动人民”致敬!
您比我大一级,不过我可不是北大的学生,但很可能明年就是了!嗬嗬,有点盲目自信。我准备拿下09年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生,是跨专业。不过我不怕,因为我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很符合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有点班门弄斧了,莫笑啊。
244873172。这是我的QQ——仅限于在您闲暇时使用,因为我不想因为我的浅薄让你耗费宝贵的时间,其实给您留言已经让我深感不安了。真的。一是怕打扰你的闭关生活,二是怕你认为我只是许许多多面临考研关口的到处找人帮忙的人之一。我没有那么功利,我觉得我考研以及我选择的这个专业方向的动机是非常之单纯和高尚的(有点不知耻了)。与你相比,很显然我差的太多,然而自己一直对自己自认为的不浅薄沾沾自喜。榜样的力量!所以,我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然,这都是以您的自愿为前提的,但我感觉我自己还是很真诚的吧。
唔……本来就是想留几句言的,敢情给您写了封信。好啦,该看书了。今天上午去图书馆查你推荐的那几本哲学书了,没想到都有!天助我也。不过只找到一本《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还算有点收获。其他如《哲学之树》等竟然特别抢手,借出加预约!实在不行,我就买一本,没人跟我抢了耶。。。
不说不说了,最后预祝您圆满出关,大作问世!
期待佳音!
(再啰嗦一句哈:强烈推荐卡农的flamenco版,跟八音盒是截然相反的风格跟意境。或许你已经听过了,呵呵)
星空
27 February 2008 00:45:36 匿名 124.207.169.27 [回复]
我正在想开个博客向你学习呢,谁知你就关了
王小二
24 February 2008 17:54:08 匿名 124.17.16.10 [回复]
看奥运不忘写博客
这才应该是我们的态度
为什么随轩不怕抄袭剽窃复出预告~
随轩的意义何在?
Home 记录 网站 随轩的意义何在?
网站
随轩的意义何在?
2008年2月14日 博客
随轩的意义究竟何在?我经营这个博客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我已经淡忘了,因为写博客逐渐成了日常的习惯,想到就写写,不需要什么目的和理由。不过搁置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问题重又浮现出来——我为什么要关闭博客?如果不关闭,那么我又为什么要继续写博客?
翻出一年半前我自己的一段留言:
https://yilinhut.net/2006/03/2…
古 7 July 2006 01:59:06
我的这个博客目前的定位是:
第一最主要是“自语”,与自己交流。笔与头脑的交流。有些东西,脑子里想想是一个样子,但写出来自己再看就成了另一个样子。
第二是学术交流,趁着年轻,还有资本写一些浅薄的东西,相关的同学和老师有事没事偶尔碰巧可以随便看看。
第三是给那些试图了解我的朋友们看,我的性格、思想、经历,都会陆续在博客上反映。因为我是一个对交往十分被动的人,愿意和我做朋友的,只要在初步了解我后不感到厌弃,就有足够成为我朋友的资格了,愿意与我结交的话只要喊一声就行了。
……
现在看这段话已经感觉陌生了,写那段话时有一个特殊的语境,现在再要我说这个博客的定位的话多半会有不同的说法,第一条应该不变,后两条肯定有所变化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开博客的目的彻头彻尾是自私的——即便摘掉了“自语”二字,我仍只是为了自己而开设博客。我并不想通过博客来传播什么东西、感召什么东西、启发别人什么东西,尽管有一些人对我说:在我的博客里有所收获或有所启发,我当然会为此高兴,但这并非我经营博客的直接目的。
凭我现在的程度,是不敢出去去招摇撞骗、误人子弟的。我只是在闷头在自己的地盘上搞建筑,尽管这个工地是比较开放的,以至于过路人可以看到施工的进展。然而由于建筑远未完工,是决不能开门揽客的。走过路过,看着我的建筑觉得有点前途的,或可以参考借鉴,或也可以进入我的地盘,与我交流意见,因为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因此最终的样式将可能因为你的参与而改变。
现在我的工地大概是这样的情况:地盘圈得差不多了,地基也打了一部分,大致框架风格也有了一些确定,不过似乎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难,砖瓦泥石都是水货,不够扎实可靠,这样搭出来的房子或许表面上看仍旧精美,却经不住推敲。
因此我需要专门投入精力去开拓进货渠道,保证原材料的坚实可靠,这才能够进一步再去搭建。而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建筑工程只好暂时停滞。
在停工期间,还是可以对已经搭建的和已经开始设计的一些部分进行推敲和讨论,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将随时欢迎你的建议。
目前我还在犹豫中,是封博、关博、锁博、停博,还是继续照常地写,过几天再说吧。但是无论如何,如果你在这里向我提出问题,对我的说法提出挑衅,我就一定会回应,也就是说如果始终有人挑衅,我就不可能关闭博客以逃避。不过既然这里终究没什么人气,我还是投身到KKBBS中去吧。
2008年2月14日
评论回帖
古
20 February 2008 18:35:06 匿名 123.112.72.35
我只能说:一个有趣的人。
不过我对他的博客不感兴趣。
我只会关注三种人的博客:一是老师的,具体说就是刘老师和蒋老师的博客;二是实际生活中认识的,具体说就是Mist和雪梨;三是经常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评论的并把博客地址告知我的,具体说只有Unic。除了这三类人。别的博客我不会看。当然,如果你想和我讨论问题,从而需要我先去看某个博客上的某些文章,那么我会去看看。
粗略看来,那位仁兄的博客风格和哲学观与我格格不入,对我显然毫无启发意义。
s
20 February 2008 15:49:03 匿名 58.217.113.83
这里有一个自称是哲学科班出身并且以哲学家自居的80后狂人开了个BLOG,古兄有兴趣可以去挑衅一下,行许会对你在关于“随轩问题”的态度方面有点启发。
www.strongart.cn
新浪的
古
17 February 2008 21:22:22 匿名 123.112.77.187
曾有一段时期我也在强调“少说话”,是针对我自己而言的,事实上就是从宣称“少说话”开始,我把说话的精力都投放到博客上了。
黑格尔的教导似乎有点那个……他自己说的话可不算少~ 第一条,“显露并揭发了自己的弱点与愚蠢”,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事实上很多时候要对自己的弱点有所自觉并不容易,通过言说把自己的思想展现出来,通过互动而进一步突出其中的问题,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弱点,岂不是好事?第二点黑格尔大概是强调一种虚心聆听的态度,这种谦逊的态度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有所回应并不一定是谦逊的对立面,相反,反馈是对演说者的尊重和认可。在北大的讲座中许多北大的老师都会这样说:希望你们多提问题,如果一场演说让听众提不出问题,那么即便有再热烈的掌声,这场演说也是失败的。因此事实上我之所以对我的博客比较失望,因为我知道尽管我的文章有不少读者,但却没有多少回应,这说明我的文章还很一般。
s
17 February 2008 21:07:56 匿名 221.230.20.2
以上所言仅属个人意见,不敢自称为“挑衅”,如有不当之处则皆非出于本意,敬请包涵!
s
17 February 2008 20:46:43 匿名 221.230.20.2
古兄这个博客其实我觉得挺好的。我也忘了我自己是通过何种途径并且是在曾几何时就开始经常来这里潜水的。我常常是偷偷地(说来有点惭愧)拜读了你的文章,受到了或多或少的一些启发,但我从来不敢轻易发表评论,我始终牢记黑格尔的教导:“少说话,尤其是当有着比你强的、陌生的,或比你有经验的了解内情的人在座的时候。因为你多说了许多话,你便同时做了两件对自己非常有害的事:第一,你显露并揭发了自己的弱点与愚蠢;第二,你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及经验的机会.”
古兄的博客上包括古兄在内高手如云,正好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即便如兄所言开博客的目的彻头彻尾是自私的仍只是为了自己而开设博客,但是至少可以说你是在不自觉的意义上却做出了有利于别人的事情。至于是否必须暂时停滞建筑工程而专门投入精力去开拓进货渠道保证原材料的坚实可靠,我觉得并不完全是必要的,可以一边建筑一边开拓进货渠道。只要原材料的坚实程度足以暂时支撑起整个大厦,建筑工程便可继续进行,若建筑达到材料支撑的极限时,其可自行坍塌,那时再思考整个材料基础的可靠性并因势利导必然事半功倍!
Griffth
15 February 2008 21:02:58 匿名 116.252.72.245
有时候需要冒个泡才行呀。
随缘
15 February 2008 00:17:52 匿名 124.17.18.213
另外,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供参考:如果是要照顾博客的人气问题,可以考虑使用搬家工具把博客搬到新浪去!
从传播效果上看,新浪博客无疑会大很多,到那里古少侠可能有机会跟正邪两道各闷各派的高手过过招,也许有些独特的体验!
随缘
15 February 2008 00:09:24 匿名 124.17.18.213
套用一句吴老师的话吧:问题总是在一定的意义世界中被提出!问题来源之处,提出问题的动机,追究问题何以能被提出来,也许就是随轩本身的意义所在。
等到问题已经提不出来,那就恭喜师弟,你已经深入到“无意义”和“有意义”背后的浑沌之地啦!既然对你来说,意义已不成为问题,那就是需要你倒驾慈航,再来渡我、UNIC、MIST等众生啦。
似乎有点狡辩。不过,我同意楼上各位兄弟的话,别把更新当压力,想写的时候就写点!
古雴
14 February 2008 20:51:00
这个挑衅过于空洞而毫无针对性,无视之。
继续下去而不管其意义,这正是我一直批评的现代科技的弊病之一。科学和技术的运转仅仅成了一种习惯,而不再关心它的来源和方向,这就是现代的困境所在。哲学的使命是“追问”,这个追问可是坚决不能回避的。
不过坚持追问并不代表不继续下去,事实上,尽管我们追究不出继续下去的理由,也往往同样不能给出中断的理由,因此坚持追问是一个问题,继续沿袭习惯还是中断则是另一个问题。在追问尚无结果之前,是否继续干主要取决于心情~
mist
14 February 2008 19:56:09 匿名 124.17.16.99
什么是意义?
挑衅一下,这样你就不会关了~~
继续写吧,管它意义何在呢?
古
14 February 2008 14:57:58 匿名 123.112.78.223
敬请朋友们放心:第一,随轩决不可能永久关闭;第二,我是以读书和写作作为思考方式的,如果不读书或者不写作,就没办法顺畅地想问题,我不可能停止写作。写作不是为了“磨练笔头”,而是为了思考。
如果不读书,思考就没有办法开始;如果不写作,思考就没有办法停歇,只有交替着读书和写作,思想才有可能始终在那里转动。寒假博客停滞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正是因为看书比较少。
说到自言自语没有必要放在网上,这从逻辑上客观上看上去是对的,不过不公开的自言自语与在博客上的自言自语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就比如说你同样是吃饭、喝茶之类,究竟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显然不是无关紧要的,同样一壶茶,你在茶馆里喝与在家里喝感觉是大大不同的,但是你在茶馆里不也仍是一个人自己喝自己的茶吗?不同点究竟在哪呢?
随轩之“轩”字是有讲究的,“轩”字用得最多的正是茶馆。到茶馆里喝茶你仍旧是独享你自己的茶,而不是说一杯茶几个人一块喝,然而你却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独自品尝,这里头究竟有什么差别很难说清楚,请自行体味。
UNIC
14 February 2008 14:32:13 匿名 124.117.17.121
刚又看了当年的留言板。你说得对。
至于第二点,可以去KK。至于第三点,你在这没有摘录的那几行也说了清。
但我在这里以随轩读者的身份和你的朋友的身份同时希望,随轩不要停。虽然我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和合格的朋友。
想像一下哪天随轩真没了,会很悲哀的,不敢多想。所以我出于自私希望随轩继续存在下去。
至于闭关一阵,多久都没什么,就是别让它消失,即使不更新。
unic
14 February 2008 14:20:05 匿名 124.117.17.121
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开博的意义何在。
看了你的分析,如果是第一条,那么你完全可以不公开或者不发表在网上,只存在电脑中啊。
你又说目前是“似乎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难,砖瓦泥石都是水货,不够扎实可靠,这样搭出来的房子或许表面上看仍旧精美,却经不住推敲。”但是笔头不是一种思考方式吗?你不一定都要把他们变为砖瓦,而只是一个挑选、检验的过程又如何呢?~
至于我的,实在和你的没什么可比。我那里根本不是在盖房子,而是在玩儿土罢了。前日我突然感到你这样办博的对处——有些东西没必要放在网上。而像你这样主营学术可能更有意义。网络这东西终究有交流的功能,既然办博,就肯定得用到这项功能,否则用WORD用本子不就完了?
可是我有用博交流的需要吗?(如你所说,开博出发点都是自己。)
Ceiling
14 February 2008 09:26:13 匿名 124.17.18.3
还是不要停吧。写得少一点,谨慎一点,但是别完全停下来。磨炼笔头还是必要的。
祝大家春节快乐![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
One comment
Pingback: 再谈“随轩”的意义 | 随轩
第400篇blog~
Home 记录 网站 第400篇blog~
网站
第400篇blog~
2007年4月12日
从第200篇blog到这第400篇(页面右侧的计数栏有问题,另外我是把少数几篇不公开的也算上了),正好一整年。
当时博客的文字量已过50万,现在恐怕该突破百万了。不过现在我已经无法导出备份文件了,不知是普遍的问题还是因为我的博客太大了?
这一年恰恰是我有生以来在精神上最为糟糕的一年,而且是越陷越深。直到最近才顿悟式地跳出阴影。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明确认错:学术与生活不能割裂,学术需要潇洒,生活需要深刻。思想中的追求与生活中的寻觅应当是一体的。
博客的定位将与这一年来的思路有所改变,不过文字风格应不会变。
朋友们若嫌我的文字太深奥,请体谅:随轩是我作学问的书斋;
前辈们若嫌我的文字太幼稚,也请体谅,随轩是我休闲的茶室。
如果我的文字让你反胃,呃,我只是在自言自语罢了;
如果我的文字让你感兴趣,嘿,我的文字将是写给你看的!你希望我再写什么?
如果我的文字让你觉得抵触,嗯,我期待着你的回击。
又新增了数个分类文件夹,分类的细化本来不符合我“大统一”的理念,不过为了找文章方便(许多时候也是我自己要找文章),还是多设几个栏目吧。
2007年4月12日
最新评论
古雴
14 April 2007 00:48:26 [回复]
前几天就看到你已经突破400了,很想祝贺一下.
在这个看似渺小实为庞大的博客里,我留下了自己不算少的废话……网络真是一个奇特的东西,还能记起去年7月发现这里的时候简直就是想发现了新大陆!真的.很感谢古不像许多人一样,从来不回复我的废话而是每次都有不小篇幅的回复,从中我真的进步不少.我想,最大的进步是观念上的.
我很希望你能继续下去,这一点都其实没必要说,肯定.
至于文风之类的,我从来不嫌弃.事实上我很喜欢这样的风格,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写议论文也是类似的感觉.另一方面,事实上我到现在还惊讶于一点—-不知道为什么,你写的东西如果涉及到很难懂的内容,我还是可以明白一部分,也就是说,你写的文字我理解起来好象没有看别人文章时的困难.这也是我一直能留些废话的必要条件么嘿嘿~~~~`
“如果我的文字让你感兴趣,嘿,我的文字将是写给你看的!你希望我再写什么?”
这是给我这类人写的么?嘿嘿.
昨天看到你开(音乐-诗歌)栏目我很喜出望外,嘿嘿不知道有没有我影响的因素….
写什么呢?我没什么要求,就是希望你能继续用心写,无论学术类也好,个人文章也好.我都是忠实读者.
你说”这样的读者,有一个就足以…”.呵呵,我看了,觉得不敢当啊.学术类的讨论我完全没什么能力,这一点,争鸣的这一点我是目前完全做不到的,所以,我知道我这么一个废话篓子简直不是什么”一个足以”
所以希望有人能真正在学术上与你争鸣.当然,我的废话职责会坚定的继续下去,只要你别停.
很为你高兴,能走出阴霾.下面的路么,小伙子要好好干!!!呵呵!!
再次谢谢你.
我会支持你的.
依
14 April 2007 21:05:03 匿名 218.94.136.176 [回复]
嘿嘿,有些疑问这到底是哪位的博客了~~~
好吧,还有一个疑问,怎么没有好友链接呢,大概这的地势太险要,我没找到吧:)
依
14 April 2007 21:44:13 匿名 218.94.136.176 [回复]
看过一些博客,大多感性琐屑,确实,每个人都相当自恋的,所以记录的焦点大抵都是自我~~
既然此轩的主人不怕听到真话,那我也就没什么顾虑了~~
是,既然能停到这,而且写这么多字,虽不敢以感兴趣自诩,还是想说,不会希望你写什么,既是自己的意志来主宰,那别人的希望好象也没什么作用吧~
有人把心情放大,邀友去踩,为了赚取廉价的同情?还是?既是满纸伪言,那又何必再看,浪费心情!!!或许偏激了~~
不过,此轩本质上虽不以文采华章取胜,但看到理性和意寓味的文字,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依芜
15 April 2007 00:15:32 [回复]
若真让我说想看你写什么,那我就说,以后想写散文\意识流之类的一定别懒.哪怕一句也好.
我想,这也符合你对学术和生活的重新定位吧?
古雴
15 April 2007 10:55:4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友情链接是有,不过主要是常用网址以及老师们的博客……好的,按照意见,重新加上几个好友链接。有些人喜欢把认识的人的博客全都列出来,眼花缭乱的,没啥意思。
有人说博客崛起的关键是“窥私癖”,可谓一针见血。许多人希望在看博客中窥探他人的生活和思想,而许多人写博客则又是希望别人来窥探自己的内心。但我并不希望如此。我希望博客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而不是窥探的平台,如果我想透露我的生活和感性世界,我会设法认真言说,而不会用琐屑的文字来记录。
用只言片语记录一时一刻的纷杂没什么意思,除非我学会用诗来记录,否则以我的文字功底来写意识流,很难避免不陷入琐屑,短时间内我不会考虑——我说过,文字风格基本不会变。
生活与学术不再二分,但我在这里毕竟仍是“古雴”——是一半的我。我将会用文字记录生活和思想,但既然以文字来表达,那一定是经过整理重构之后的东西了。要想近距离地窥视我的生活与情感,除非到我身边来。文字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
依芜
17 April 2007 21:43:56 [回复]
这篇文章后面我以后就提我所想听的内容了啊~
想听听你如何说:
1 如何证明人的价值观的高下\贵贱.
2 你如何看待人类的道德?你相信有绝对的崇高的道德存在吗?
3 如果你看过鲁迅的<药>,想问问你如何看.你认为有”药”存在吗?人有绝对的”可怜”吗?
以上问题我相当困惑.可以说是有点苦恼.
3\想听听你说说形态数学.<20世纪思想史>最后只是蜻蜓点水的谈到了一点.但是我非常感兴趣.
古雴
17 April 2007 22:33:13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好的。
价值观和道德的问题我最近就会回应。
〈药〉很早前看过,细节基本忘了,有机会再回忆或浏览一下再谈。
至于“形态数学”……老实说,我刚刚听说!差了一下看起来是一个比较玄的东西,和非线性理论、浑沌与分形之类的有关,这种东西往玄里讲容易,但扎扎实实地讲清楚真不容易。浑沌分形非线性之类的早就有接触,但没有一直机会作深入的学习,这方面至少要到大四,或者到研究生,再慢慢补课。刘老师是搞浑沌分形起家的,有机会我要去找他讨教讨教,等那以后再和你讨论吧。
古雴
17 April 2007 22:37:06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最近期中考、康德的报告、维特根斯坦的论文都挤在一块,比较忙,回应可能会稍微慢一点。
以后你的提议都可以发在置顶贴里头,这篇文章会沉下去的。
技术哲学导论第一次讨论发言提纲本期音乐:农夫舞曲
[转贴][推荐]设计素材精品网址推荐
Home 记录 网站 [转贴][推荐]设计素材精品网址推荐
网站
[转贴][推荐]设计素材精品网址推荐
2006年5月13日
转贴自:http://bbs.tucoo.com/dispbbs.asp?boardID=15&ID=2936&page=1
[推荐]设计素材精品网址推荐(7月29日更新,增加了新的网址,删除死链)
素材天下http://www.scsky.cn
经典桌面资源站http://www.mydeskcity.com/ (素材很多,韩国象素图很全)
喜满你 http://beauty.xicn.net/jp/inde… (很喜欢的图片站)
殷都图霸 http://photo.ayinfo.ha.cn/ling… (综合性,图多)
图库天下http://www.tooqoo.com/ (超多的图)
网页制作大宝库http://www.dabaoku.com/sucai/ (东西太多了……)
素材中国http://www.sc-cn.net
中国图片网http://www.cnpic.com/”> http://www.cnpic.com/ (图全)
素材精品屋http://www.sucaiw.com/
素材词典http://www.sucaicd.com/
天空图片http://pics.skyhits.com/
伟创精品素材库http://tuku.hdzc.net/default.asp
CSCU集图联盟http://cscu.18600.com/ (要注册)
视创设计http://www.strongart.net/resourse.asp
三联素材网http://www.3lian.com/(综合型)
潇潇雨吧http://sc.xxy8.com/ (综合性,推荐~)
设计师素材库http://219.133.31.232/zsgc/sck/(综合性)
新乡信息港http://www.xxinfo.ha.cn/tupian/ (综合性)
图片超市http://www.kfinfo.ha.cn/tupian/(综合性,推荐~)
图片素材广场http://www.yn-psnc.com/pic/
艺秀网http://www.yishow.com/picture/(挺不错的)
模版天下http://www.mbsky.com/main.htm(挺不错的,提供字体)
精彩图库http://siqi.nease.net/5/5.html(综合性图库)
闪吧http://www.flash8.net/pic/(综合性图库挺全的)
太平洋电脑网http://dlc.pconline.com.cn/column.jsp?dltypeid=4(综合性)
古城热线http://desktop.xaonline.com/(含桌面壁纸和精彩图片,风景不错)
红意网http://www.nn11.com/Soft_Show.asp?SoftID=297(提供打包下)
课件素材库http://www.oh100.com/teach/shucaiku/(图有大有小)
新时代图霸网http://www.mypcera.com/photo/photo.htm (图多)
伊美姬网http://www.imagegarden.net/ ; (图片大观园,扫图联盟,壁纸…)
中国家园网http://www.52jiayuan.com/(美女图多图大,另外的也不错)
八方美女写真壁纸图片库http://www.88gg.com/(综合性图库,美女居多,其它的也不错)
媚媚图库http://www.mm555.com/ (以美眉,帅哥图片为主,还有很多风光,动物图)
图库频道http://www.tvb.com.cn/photo/index.shtml (全是明星图、剧照、海报等)
绝对图库http://img.273c.com/”> http://img.273c.com/ (动漫类的)
幸运图库http://www.luckyol.com/photo/index.html
好QQ图库http://www.goodqq.com/ (口号是“打造中国图库第一站”)
千夜图片库http://www.1001n.com.cn/photo/
SOPHOTO http://images.sophoto.cn/
设计无限http://www.sj00.com/sort/1_1.htm(N多广告飘得你眼花,图还过得去,提供字体,算综合性)
荆棘图库http://picture.21youth.com/(收有大师作品)
美亚图库http://photo.cnmaya.com/(时事,明星等)
科幻网图库http://www.kehuan.net/picture/index.asp(科幻图)
美图http://www.6to23.com/s8/ 共23376张壁纸(壁纸性质网站)
美多图库http://gallery.inlishui.com/(美女,时尚,风光等)
桌面城市http://www.deskcity.c
om(要注册,图挺精美的)
中国设计出版家http://www.cndpi.com/(东西多多,得注册才能使用)
壁纸好莱坞http://jimmy.transfar.com (看名字就知道了)
绝对精彩壁纸http://wall.ahbb.net/
馨雅壁纸http://www.365pic.com/cn/index.php (动物,飞机,各种壁纸)
信阳在线图库频道http://www.3760.net/tu/index.asp(作为壁纸网站,大家可别尽往MM瞧,风景很不错的哦)
心怡坊http://pugongyingw.51.net/(网页素材)
全景正片http://www.orderpic.com/default.aspp (摄影类)
B.T.P. CLUBhttp://www.iambtp.com/index1.htm 摄影俱乐部
Wincustomizehttp://www.wincustomize.com/ (英文)
axialishttp://www.axialis.com/ (英文)
ICON中国http://www.iconcn.com/(一个象素图库)
Eboy Homehttp://www.eboy.com (一个像素网站,英文)
CG Collectionhttp://happylezi.nease.net/cgcollection/cgcollection.htm (一个收藏CG的网站,有很多手绘线稿)
中国GIF网http://www.chinagif.net/(很多GIF)
手绘图库http://handmake.nease.net/1.htm(全是手绘图,但是有些图不大,不过作插画还是非常不错的)
绘图库http://00-8.com/club/
电玩大图鉴http://gameimage.egchina.com/ (游戏壁纸,宣传画等)
杭州广告网http://www.hzad.net/adku/asset/index.asp(各大企业矢量标志下载)
广捷居http://www.gjjc.com/6/default.asp (矢量素材)
闪盟矢量图库http://www.flashsun.com/home/read.php?qid=vector (swf格式)
闪客兵团矢量图库http://flahs2000.myrice.com/index6.htm
蓝精灵flash互动网矢量资源http://www.flashglow.com/flashfla/flashvl.htm
标志大全http://www.333cn.com/shejzyk/bzdquan/index.htm(虽然图不大,但对做logo的朋友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ZHAO5.COM http://www.zhao5.com/hiliang_7… (矢量图下载)
时代证卡标志大全http://www.sd369.com/mfcs/bzdq/cyhb1.html(还是挺不错的,可下载)
Logotypehttp://www.logo.nino.ru一个矢量LOGO网站(英文)
Corel素材站http://www.hemera.com/hemera/ Corel公司的图像编辑软件大家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这里是他的图形素材站,提供1万个矢量图和10万个免费主页图片。
免费壁纸索http://homepage.ncut.edu.cn/homepage/members/gxy/gao229/free/wallpaper.htm
免费素材http://chineseweb.html.533.net/qkxjo.htm(一个素材网站的索引页)
中国特色素材
中国京剧脸谱http://viewcn.com/channel1053.html (多达252个)
剪纸图库http://www.tjwsg.com/jz/hn/index.html (民间剪纸图)
卢浮宫美术http://www.paris.org/Musees/Louvre/
高格油画馆http://www.hopeway.com/3-yscl/3-yscl.htm
加拿大文明博物馆http://www.civilization.ca/indexe.asp
中国名书画家http://www.ydshs.com/ghmj/ghmj/ghmj.htm”> http://www.ydshs.com/ghmj/ghmj…
艺术中国http://www.art-china.com/”> http://www.art-china.com/
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http://www.cnpcca.com/”> http://www.cnpcca.com/
锦绣中华http://www.chinapage.com/
李宝林 http://member.netease.com/~com…
一画坊 http://www.studioonechina.com/
中国美术http://www.cnarts.com/”> http://www.cnarts.com/
李富画展http://m3.easyspace.com/lifuart/
国内漂亮素材小站
蓝色伊人图库http://
tu.blueyr.com/index.htm
飞猪的童话世界http://flyingpig83.6to23.com/ (东西不是很多,但是很可爱)
七月http://www.dxiaoxue.com/ (很多美丽收藏)
温州女孩http://www.wzgirl.com/photo/index.htm
柠檬素材部落http://w-sozai.nease.net/index.html
蓝诺http://www.bluenuo.com/
第四十期《共青苑》卷首语科学哲学作业060519
(曾经的)[置顶]路过在此留言
Home 记录 网站 (曾经的)[置顶]路过在此留言
网站
(曾经的)[置顶]路过在此留言
2006年3月24日
(曾经的)[置顶]路过在此留言
古雴 发表于 24 March 2006 14:33:45
QQ:160467
Email:hyl510·gmail.com
阅读2304次 评论206条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随轩——古雴
————————————————————————————
置顶了两年多?评论按倒序排列
————————————————————————————
yuxiao
19 February 2008 09:39:55 匿名 124.17.18.69 [回复]
踩一踩,很多文章都很有启发啊!!!
尚贤
7 January 2008 09:10:51 匿名 124.17.19.117 [回复]
古师兄,我是大一的那个韩国人。。
查吴飞老师考试上那篇论文才找到这。
读了一些,佩服,佩服。向往,向往。
过路的
18 December 2007 21:50:08 匿名 221.7.203.215 [回复]
路过.
而已.
木石前缘
2 December 2007 22:46:36 http://sizhan.blog.sohu.com/ [回复]
不错的地方,毕业了就没去北京了。
星空
27 November 2007 19:52:44 匿名 211.161.2.200 [回复]
这也看得出来, I服了U.
对了,那个科科网BBS给个链接,我也去支持一下
古雴
21 November 2007 00:11:06 [回复]
居然叫“星空”……
嗯……北大医学部的ip……莫非是小董?
星空
20 November 2007 23:42:54 匿名 211.71.52.245 [回复]
网站建设得很不错啊,以后会经常来学习。。。
大绿豆
2 November 2007 00:03:27 匿名 124.17.17.211 http://36 125 [回复]
突然进了古师兄的这里,发现确实是块宝地,以后师弟会常来看看,淘淘金,以前实在是堕落,现在觉得学术其实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值得人追求,希望能有更多的好书介绍和更多的评论,这样也省了一些时间.谢谢
Don
18 October 2007 17:31:10 匿名 60.191.70.38 http://lixq.sinofrance.org/way… [回复]
deng
13 October 2007 23:55:38 匿名 124.17.16.90 [回复]
查托勒密才摸到这里。。。
挺感人的,真的
“寻找就寻见,叩门就开门”
加油!
古雴
4 October 2007 22:32:04 [回复]
我现在连英语都没摆平呢……德语还要等两年吧,不过最迟也总要在研究生阶段学,再老就学不动了……
这个求教不敢当,交流交流当然是强烈欢迎。当然如果方便的话不妨透露一下你是哪位……比如说至少告诉我你的姓名简拼……不过这倒无关紧要,随便你吧,在网上交流的话记得代号就行了。。
Vorstellung
4 October 2007 22:08:14 匿名 124.17.16.232 [回复]
恩……有道理。
不会德文真是麻烦,学德文也一样麻烦。
师兄上研之后一定会系统地学德语吧?语言学习这方面以后也要多向师兄求教经验了!
古雴
4 October 2007 22:04:02 [回复]
有理由!!
一开始我也是因为李是转译自英文,邓是直接从德文译,所以先入为主地认为邓译更好。但是读过之后还是发现李译实在更好。邓译据说尽量保留原文语词顺序,求准确而不求通畅,然而如果真要求准确的话还是以后争取直接读德文吧,现在入门地读,最好是能够获些启发,培养些兴趣,语言的通畅还是很重要的。更何况李的学术功底决不会比邓弱,语言的通顺并不一定过多地牺牲了学术严谨性。
关于西哲学界的情况我不了解,译法译名上的优劣我也不敢说,不过李毕竟执掌康德全集的翻译工作,必不是泛泛之辈,另一方面我去读过邓的两本讲演录,感觉似乎不怎么样。因此我更信赖李译。
Vorstellung
4 October 2007 21:53:05 匿名 124.17.16.232 [回复]
…………
折煞折煞
达人是不想,只想能读上研究够了。
发现师兄论文似乎用李秋零的而不是邓译本,有理由吗?
古雴
4 October 2007 21:43:48 [回复]
看来你是达人,我读康德始终是不够认真,等你读完后我向你求教吧。
Vorstellung
4 October 2007 21:40:02 匿名 124.17.16.232 [回复]
多谢师兄推荐。
话说我看那本书的时候还小,基本没学到什么。
是该再看一遍了。
正在认真读康德,以后恐怕会有更多问题向师兄求教了,预先谢过!
古雴
4 October 2007 21:34:25 [回复]
康德不是先知,他肯定会出问题的。而先验哲学是一种哲学进路,究竟什么才是先验的是一个可斟酌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决定性的东西。
关于非欧几何说来话长,我推荐有机会不妨读一下M·克莱因的著作,例如收入第一推动丛书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当然还有《古今数学思想》等等,特别是《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对于非欧几何等数学进展在思想史上的影响也有讨论。
Vorstellung
4 October 2007 21:15:02 匿名 124.17.16.232 [回复]
首先谢谢师兄回复问题!
用过客这个名字是因为个人的偏好,如果碍眼不用也无妨,什么名字都一样的。
师兄的文章大略都看了一遍。至于我的问题,恰和师兄这几篇文章关注的问题一致,即非欧式几何究竟是否构成对康德时空观的证否(甚至支持)。只是我对非欧氏几何所知甚少,流俗的意见又不足采信,故想至少先要了解了解非欧氏几何与欧氏几何的关系,所以问了前面的问题。
不过看师兄的意思是,即使康德出问题,也不是先验论立场的问题,而只是康德没有考虑非欧氏空间作为一种先天直观的形式的可能性?不知这一理解是否有问题?
古雴
4 October 2007 20:32:10 [回复]
“过客”这个名字实在让人很不爽啊……
你的问题究竟是问非欧空间,还是问非欧空间与康德时空观的关系?
关于康德时空观,很早很早以前写的论文的,当时读康德非常粗糙,现在已经拿不出手了,不过你既然问,也不妨先参考一下:http://epr.yculblog.com/post.1007990.html
我当时提到:
////
首先,“非欧几何的历史发展并没有反对康德的理论,康德否认欧式几何是分析的,这意味着非欧几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问题在于,康德认为空间为欧氏的乃是先天的真理。而事实上,空间为非欧氏的是一经验的真理。”([美]加勒特•汤姆森:《康德》,赵成文 腾晓冰 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2页 )非欧几何的发展不正恰恰是体现了康德思想的深邃吗?在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欧氏几何是无可置辩的、自明的东西,而唯独康德指出欧氏几何并非自明,而是依赖于对空间的直观。而事实确实如此,欧氏几何是平直空间的产物,而非欧几何对应的是伪球面或马鞍形的空间,康德的欠缺只是在于没有想象到“空间并非平直”的可能性罢了。
////
后来我写过一段“非欧几何对先验论有利?”http://epr.yculblog.com/post.2643120.html,不过我也很快对自己的意见产生了怀疑。
到了最近的一篇关于康德的论文:http://epr.yculblog.com/post.2751921.html ,我只是在脚注中提了一下:“当然,康德没有考虑到欧几里德第五公设可能面临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非欧几何仍旧是某种超越经验性因素的先天知识。非欧几何和相对论等的出现只是证明了康德毕竟是个凡人,但并不足以根本否决康德的进路;”
就我现在而言,似乎还是有点倾向于非欧几何其实对康德有利的结论。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
过客
4 October 2007 20:01:18 匿名 124.17.16.232 [回复]
请教师兄一个问题:
非欧空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师兄你能较为简明地说明一下吗?问这个问题是因为现代人都以非欧空间作为例证来反驳康德的时空观,不知师兄有何见解?
古雴
26 September 2007 09:42:14 [回复]
关于海贼王,我写过http://epr.yculblog.com/post.2688459.html
让我看11楼是什么意思?我不喜欢揣测剧情的发展。而且我看着那里写的东西,实在也不怎么样。
海贼王
26 September 2007 05:25:13 匿名 58.59.226.46 [回复]
知道大哥也看海贼王,不知道你对海贼王这部漫画如何看….
有一张帖不知大哥看过没有…http://post.baidu.com/f?kz=267385323
如果没看过的话,希望大哥能看一下.然后想听听大哥对海贼王的感想…
就11楼的内容,希望大哥能抽出那一点点时间来看看,就当作看海贼王一样!!
依芜
2 September 2007 20:34:25 [回复]
谢回复我也已经回复
依芜
19 August 2007 18:50:39 [回复]
计数器
文章数: 536
评论数: 919
点击数: 68000
我这个巧,是个整数.
随轩又运作了~~~~~好…..
老是不见更新,看上着急啊.
古雴
13 August 2007 08:46:5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向其他朋友说明一下:赵敦华的简史很一般,中哲、马哲基本不用教材,当然所谓的教材都很糟糕……
保研考试之前可以看一看那本英文的《哲学经典选读》
mist
13 August 2007 00:06:28 匿名 210.44.176.150 [回复]
推荐你几本吧,绝对是你有的~很快就用得上了。。。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大学英语的教材
还有中哲、马哲的教材。。。
依芜
12 August 2007 00:22:11 [回复]
……..当随轩陷于停滞却无任何说明的时候,必然说明其主人也陷于凝滞……
依芜
12 August 2007 00:21:12 [回复]
……..当随轩陷于停滞却无任何说明的时候,必然说明其主人也陷于凝滞……
古雴
28 July 2007 23:18:4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推荐我已经有的书才好呢,这样我可以说看就看。想看一本书而手头却没有实在是很难过的事(所以我的书会卖了那么多……)。最近书都装了箱实在是郁闷啊郁闷啊……
古雴
28 July 2007 23:15:35 http://epr.ycool.com/ [回复]
现在的问题是我看着“介绍不错”的书实在太多,有时候真是感觉力不从心啊……
UNIC
28 July 2007 23:03:51 匿名 124.117.16.5 [回复]
天
MS现在能推荐到的你没有的书~~~也只有文学类的了…..
古雴
28 July 2007 21:43:5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上面两本书都有了。巴什拉的那本翻过,他还有本《科学精神的形成》正准备看,当然都要等装修完毕了……
UNIC
28 July 2007 20:40:03 匿名 124.117.16.5 [回复]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
以上两本推荐.没看过,只是看介绍不错.
UNIC
28 July 2007 20:12:29 匿名 124.117.16.5 [回复]
http://www.amazon.cn/detail/pr…
古雴
21 July 2007 20:38:48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这里正好是19号开始装修,几个阶段的工程,估计的话也差不多到10号搞完吧~
UNIC
21 July 2007 20:24:34 匿名 222.82.73.73 [回复]
19号开学了~~~~到10号。
影落明湖
10 July 2007 10:04:19 匿名 124.116.210.39 [回复]
更新的还真快。
依芜
5 July 2007 00:04:14 [回复]
玩好玩好啦…嘿嘿
古
4 July 2007 14:15:40 匿名 219.149.171.64 [回复]
冒泡。。。五台山上竟然能上网~
一二三
2 July 2007 07:48:03 匿名 60.15.59.249 [回复]
路过,踩睬,
UNIC
16 June 2007 14:59:12 匿名 222.82.71.25 [回复]
http://www.no-13.com/showartic…
UNIC
15 June 2007 15:42:40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小型悬念……
CET
这个……GOD BLESS YOU了。
古雴
15 June 2007 00:33:45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从来不看科普杂志或报刊。科普要看书,而且一定要看外国人写的,除非偶尔看看科学文化人的杂文~
中型好消息!
除了可以拖到月底的宗教哲学,别的论文已经统统搞定了!接下来一周突击一下英语……
unic
15 June 2007 00:04:59 匿名 222.82.65.231 [回复]
小型好消息!
在学校买到台湾《科学月刊》25本(1994——2003年,不完整,只是随意挑选。)(0。2毛一本),翻看后,觉其较大陆科普杂志更加理想——更具批判精神,内容更加深入浅出,专文都有引用标注。
不过好象也还有人不满意哦,http://www.thinkerstar.com/newidea/whatscience.html ,他说的这一期物品恰好买到了。
杂志本身的网站防火墙挡着呢。
详情几日后具说。
依芜
8 June 2007 17:35:09 [回复]
http://musicmoon.com/
UNIC
18 May 2007 16:26:06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推荐一本书——《另一个人》凯尔泰斯`伊姆莱—匈牙利。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此人介绍你在网上可自己找到。我是在本周校读书周的书摊上买到的。太巧了,我以前在歪酷一个不认识的人的博客上偶然看到了介绍,结果那天在一堆青春爱情小说、恐怖小说堆里找到了~~~12元打到6元~~~~
此人翻译维特的书到匈牙利,思想深沉。故推荐。
mist
13 May 2007 23:28:25 匿名 124.17.16.66 [回复]
一切皆空,和尚赚钱也是空,和尚吃肉也是空,和尚已经看透戒律
施主又何必执于戒律呢:)
依芜
12 May 2007 00:01:34 [回复]
啊……!!!原来是怎么一个所在!不知道其他大学如何……真是……奇妙的所在。
古雴
11 May 2007 23:54:0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北大什么人没有?
好多好多和尚,喇嘛也有,还和我们一起上过许多课的。一些是来进修的法师,其他更多的就不知道了,或许是来旅游的?道士我也见过,基督传教士更是太多了,经常被他们搭讪……
依芜
11 May 2007 23:14:26 [回复]
北大哪来的和尚?教授?课坐?
更新了.
古雴
11 May 2007 20:43:0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其实和尚有钱也无可厚非,谁让人们那么愿意投钱呢?
是否清心寡欲,与月薪多少没有关系。一个穷得丁当响的人,说他每天能喝碗稀粥就满足了,并没有多么了不起。一个月薪成千上万的人,还是对于每天喝稀粥感到满足,那才是真的清心寡欲了。
(不过在北大经常看到和尚吃肉的……)
古雴
11 May 2007 17:05:0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这不是如今的问题,在中国寺院一直是很富的,特别是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寺庙经济值得研究一下。中国的僧侣与西方的教士阶层赚钱方式有类似也有很大不同,具体我也不清楚,谁给我讲讲?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
UNIC
11 May 2007 15:58:44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对了,人家喇嘛有月薪的!!!真的~~好几千呢一个月!如今哎……
UNIC
11 May 2007 15:57:25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同意古,我一同学去西藏,看见喇嘛喝雪碧,打手机,嘻嘻笑笑的。不过这还是说人家也享受这现代生活……
当然还有开奔驰的方丈……那就当然……
不过说~~为了赚钱而出家的……也挺有献身精神……
古雴
10 May 2007 10:46:5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说“有些和尚也不是清心寡欲的”,当然对,但不仅“现在”,历来如此。
说“现在的所有和尚都不是清心寡欲的”,当然不对。
至少我们系出去当和尚的,不是为了钱之类的东西。
grant
10 May 2007 09:01:35 匿名 124.17.16.70 [回复]
呵呵,现在的和尚ms也不是清心寡欲的
UNIC
7 May 2007 21:44:26 匿名 220.171.181.230 [回复]
出家为僧…不错的选择,其实人家也是搞哲学去了~
古雴
7 May 2007 16:45:33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其实按说上研上博当教授的才算是“剩下的人”。而绝大多数都投向各行各业。政界、商界、文化界全有,转到其它院系的读研的,考公务员的,到公司做小职员的,到报刊杂志做编辑的,出国留学的,自主创业的、出家为僧的、当幼儿园老师的……总之干什么的都有,就是干哲学的少。
UNIC
7 May 2007 14:30:41 匿名 222.82.73.69 [回复]
毕竟哲学是一种吃饱了撑的工作,吃不饱怎么行?
这话有意思.先撑了自己再说…
毕竟学到博士当上教授并不容易,在本科哲学系里一届学生中了不起就两三个人吧,而且其实大部分来哲学系的都不是出于兴趣。——–那剩下的人干吗去了?
古雴
7 May 2007 08:16:22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这里没什么假话。哲学教授不至于穷到什么地方去。毕竟学到博士当上教授并不容易,在本科哲学系里一届学生中了不起就两三个人吧,而且其实大部分来哲学系的都不是出于兴趣。
前一阵阿忆哭穷,列出来的平均月薪4876元。确实这点钱在北京、上海实在算不上什么,但穷归穷还有近五千块吧?何况教授的社会福利还是有足够保证的。如果嫌不够,多接几个项目,找几份兼职,赚点外快,收入还可以翻几倍。年收入达到六位数是我们班主任说的,科哲某些老师也说自己能有几十万收入。
无论如何,教授的经济地位大概总能在中上水平吧。经济问题还是应该考虑的,毕竟哲学是一种吃饱了撑的工作,吃不饱怎么行?但既然吃得饱、有钱买书,那就不要再考虑太多了。
unic
7 May 2007 00:49:52 匿名 222.82.77.189 [回复]
唉~对我怎么说?
我要听真话.
不过谢谢~~我总有的说了,对家长
古雴
6 May 2007 20:37:1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不过这些话不能对一般家长说……
其实在全国高等院校里,哲学系总的就业率是各专业里最高的。
原因是开设哲学系的学校少,只有一流大学才有哲学系……
读哲学绝对不能致富,这是肯定的。如果学哲学学出致富经来,说明学得有问题……
但毕竟在现在学哲学也不至于穷到哪里去。混得好一点的哲学教授年收入六位数还是有的。而且工作不累(如果感兴趣的话),时常有旅游(开会)和出国(访问)机会,还有寒暑假……混得好的话更可以名流史册。
……对家长要这样说……
UNIC
6 May 2007 17:59:56 匿名 222.82.72.8 [回复]
又是那句话~~”到北大学哲学~要不是富得胡思乱想了,要不就是穷得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穷了”
哈哈哈哈……..
怕穷谁还学哲学!
古雴
6 May 2007 17:00:28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呵呵,英语阅读题什么时候变得那么搞笑了,要是当时多一点这么搞笑的题目给我做,说不定英语水平不至于这么差~~~
知识分子向来就理应是要么是贵族家庭不愁衣食,要么是穷酸潦倒书呆子,无论中外,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善于赚钱的人。但古时知识精英能赢得尊重,但现今只有金钱才能赢得尊重。于是人们把学历越高收入越低要么视为不合理,要么借此讽刺知识分子,其实这应该是很正常的。
unic
6 May 2007 16:35:18 匿名 222.82.77.34 [回复]
When you are advised to “get an education” if you want to raise your income, you are only told half the truth. What you should be told is to get just enough education to provide manpower for your society, but not too much education that would prove an embarrassment(窘迫)to your society.
Get a high school diploma(文凭), at least. Without that, you are occupationally dead, unless your name happens to be George Bernard Shaw or Thomas Alva Edison and you can successfully drop out in grade school.
Get a college degree, if possible. With a BA, you are on the launching pad. But now you have to start to put on the brakes. If you go for a master’s degree, make sure it’s an MBA, and only from a first-rate university. Beyond this, the famous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报酬递减规律性)begins to take effect. Do you know, for instance, that heavy truck drivers earn more a year than full professors? Yes, the average 1977 salary for those truckers was \(24,000, while the full professor managed to average just\)
23,930.
A Ph. D is the highest degree you can get, but except in a few specialized fields such as physics or chemistry, where the degree can quickly be turned to industrial or commercial purposes, you are facing a dark future. There are more Ph. Ds unemployed or underemployed in this country than in any other part of the world by far.
If you become a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nglish or History or Anthropology or Political Science or language or-worst of all-in Philosophy, you run the risk of becoming overeducated for out national demands.
Thousands of Ph. Ds are selling shoes, driving cabs, waiting on tables and filling out fruitless applications month after month. And then maybe taking a job in some high school or backwater(死气沉沉的)college that pays much less than the janitor(门卫)earns.
Income and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Far enough, that is, to make you useful to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but not so far that nobody can turn much of a profit on you.
————刚做的英语阅读题.我看完就笑疯了…特别是那个”WORST OF ALL”…不出我所料!…..
zongzhijie
1 May 2007 15:31:01 [回复]
刚进入哲学系学习,在你这里受益匪浅,谢谢!
古雴
27 April 2007 18:51:28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西方文明的源头无非希腊+希伯来。希腊城邦早已香火断绝,犹太人的苦难却绵延至今。我有时想想也真奇怪,犹太人怎么似乎天生逃不过苦难的宿命,从上古直至二战,犹太人总是背负着苦难。
为什么犹太人在整整2000多年的异族统治甚至逐离家园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如此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什么征服了世界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不仅摆不平家门口的犹太人,甚至几乎不能对犹太教的独特性撼动分毫?
古雴
27 April 2007 17:23:4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犹太人问题。汉娜·阿伦特。记得ZW好像在研究,不知道搞得怎样了。我也会关注的,到时候有机会讨论讨论。
那位师兄不错,有性格。不过我一般都不怎么逛别人的网站,有时间都以看书或看动画为主~ 网络上东西太多太乱,看不过来,以后闲一点时逐渐扩大出没范围,但基本上我只逛我认识的人的网站。
依芜
27 April 2007 16:19:11 [回复]
强烈推荐:http://israelcn.com/enter/history/holo/zhongfu.htm
说得好,对于我们思考自身很有参考性。
推荐:http://israelcn.com/
一个你的校友的网站。
古雴
25 April 2007 22:41:2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生态哲学和哲学大统一确实有许多想法需要大幅修改,特别是哲学大统一,不想拿那些东西浪费读者的心情了……当然,其实也没什么好保留的,如果你实在想看,公开也无妨,我还在考虑有时间时把我高中时期的一切周记和作文贴上来,也算见证一下我的成长过程。不过最近暂时还不公开吧。
哲学大统一和生态哲学可以说分别是我高中和大学的“成名作”,高一时2万多字,大一时8万来字,确实够惊人的。不过字数多算不了什么,只能说明我闲得够可以的了……
依芜
25 April 2007 17:28:06 [回复]
生态哲学和哲学大统一是不公开的,是因为时常修改其中涉及的自己的想法吗?
看到<生态>的书单子……..啊..大好的榜样!
在这里混了这么久都没有去注意这个..实在太惭愧….
回归,回归…..
依芜
25 April 2007 16:18:42 [回复]
MS寻见了一位牛人…MS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MS很特别—-搞体育哲学的…
MS是一个很自信\很激情的学姐….
http://blog.sina.com.cn/BINBIN…
依芜
14 April 2007 22:29:23 [回复]
PS,我对UNIQUE这个词的意思没有太大的好感.强调自己的单独和独特,MS无论在名字上,还是行为上我都不喜欢过于突显.行为本身就决定我的独特,还有什么好强调的呢?
独角兽的意味是远远超出 单独\独特 UNIQUE的.
所以UNIC和UNIQUE没什么干系.
依芜
14 April 2007 22:25:17 [回复]
我是前几天学到英语UNIT16时才学到UNIQUE这个词的.其实我对它的含义(独自\独特)和拼法不感到奇怪,因为”UNI”这个词头是来自拉丁语的,意思是”一,单独”之类,所以才会有UNIT\UNITE\当然还有UNICORN之类(独角兽么).至于我的拼法–UNIC和”UNIQUE”这个词的发音相近也是巧合,(我的是单词缩写),但是重音放的地方\长音和短音的区别是有的.
古雴
14 April 2007 21:55:3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FT……总感觉我叫着这些名字怎么那么别扭……以后如果是纯粹发泄的留言我就不回应了,不过只要不违法我也不会删~
古雴
14 April 2007 21:49:25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大哥大嫂过年好”是哪位朋友?和那位压抑的小老畜牲是什么关系?
高考实在讨厌,哲学系招来太多那样的人,进北大对哲学系毫无益处,自己也后悔埋怨。而那些真正适合哲学系的人却多被挡在门外,想想总是遗憾。
依
14 April 2007 21:17:42 匿名 218.94.136.176 [回复]
哦,我的网名的第一个字也是依 ,看来误会的不止是一个人了:)
unique也挺不错的,看来不少人都喜欢这般意境的文词~
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绳索和帆桅
依芜
14 April 2007 19:46:10 [回复]
啊~那我们这两辈子的生命还真是挺有传奇色彩呢啊!哈哈哈哈……
我的上辈子作恶可能还是不够,不然怎么还会有个高考挡着我冲进这破庙的去路呢?
大哥大嫂过年好
14 April 2007 18:42:17 匿名 218.82.188.22 [回复]
我以为上辈子一定恶贯满盈才会落到哲学系这个破庙
古雴
10 April 2007 21:24:52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将学术与生活分开恐怕是一个错误!可能正是因为想穿了这一点,使得我最近的思想和心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今后我要让学术变得充满热情,让生活变得充满深刻!
依芜
10 April 2007 20:04:56 [回复]
握手!我妈常说我说话象训人一样…她说”好象你什么都知道,别人什么都不知道一样!”…..我十分不希望自己给别人的印象是居高临下的样子,其实我只是想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以便别人明白,反驳的……这样才能进步.
最近其实一直在反思类似的问题.
你说你希望把学术和生活分开,平时多一些”风花雪月”(有点 汗…),不过我想问你,在平时生活中,你难道不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许多哲学上学到的价值观来从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身边人的生活吗?你难道没有曾经突然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些你学习时学到的\看书时看到的内容吗?
有人觉得你怪,到底是怪在哪里?是这些原因么?
已经有朋友说看我的东西看不懂了….
继续思考中……
古雴
10 April 2007 15:02:12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说想改换定位,但不会改变我的文字风格。记得当年我曾受到朋友们的最大一次批评(唯一一次?)就是针对我的语言风格,例如居高临下、狂妄堪比民哲之类。自此以后我有所收敛,不过并没有从根本上矫正,宿舍里的某兄弟也曾说我的文字带有某种独特的说教语风,一看就知道是我写的……确实某种精英主义情结在我这里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有点像吴国盛老师,吴老师说他将来可能会改,我倒觉得还是不要刻意改了。
我将来的博客可以按照读者的兴趣和要求来决定讨论的话题,并且尤其欢迎对我观点的指责。不过如果是对我写作风格的指责,那就请恕我屡教不改啦~!
古雴
10 April 2007 14:46:15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其实做学问也不该一个人闷起头来做,我想强调的是必须能一个人沉得下心来。
交流与争论对于学术是非常有益的,我当年刚上哲学系时就和给我们上哲学导论课的大牛叶秀山老先生唱反调,就是要坚持交流与争论,可惜当时也没人和我讨论,现在也没有。
交流与争论能够让自己得到在一个人闷想的情况下极难得到的许多启发,光是把自己的思路向某个对手表达出来这一步,对于思路的梳理和澄清是非常有益的,许多时候我最终实际上阐述出来的东西与我一开始想的已经截然不同。
当然,讨论要找准对手,摆正心态,决不能学大学生辩论赛,这是肯定的。
在找不到对手的情况下,“自语”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就是试图自己说服自己,或者自己反驳自己,对于思路的展开和观点的明确非常有益。但自己的思维定势毕竟很难打破,所以自语取代不了对话,只是权宜之计。
依芜
8 April 2007 18:29:46 [回复]
做学问要一个人闷起头来做,但写博客可以开放写。
我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最好.呵呵,前几天也有个认识的朋友说要给博客重新定位~结果我看写写也就回去了.自己的东西,就写成自己的样就OK!
古雴
8 April 2007 17:48:42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所谓改换定位,其实是定位的回归:http://epr.yculblog.com/post.1011264.html 我选择“轩”作名字,就有“不想关在一个没有窗户不透气的书斋里,而更喜欢有个开放的、流动的意味。”不过后来的发展是我先把自己关起来了,这偏离了初衷。
做学问要一个人闷起头来做,但写博客可以开放写。
依芜
8 April 2007 16:36:56 [回复]
嘿嘿说完那句话也感觉这地盘是我的一样,嘿嘿……….
定位换了,我觉得你自语挺好的,既然你要变,我想,自语和交流并重也许是最好的.
古雴
8 April 2007 00:21:3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呵呵,“欢迎常来交流.!!”——UNIC俨然已成这博客的主人的样子~~ 哎在这里“交流”的留言有一小半都是你的了,还有约摸一半是我自己的-_-!
虽然我仍旧并不怎么希望身边朋友们过多关注我的博客,不过,在最近我实行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的这段时间,我还是挺愿意在博客上看到你们的身影的……其他如果有长期的潜水者,我也希望你们能时不时浮出来一下;而如果是偶然光顾的朋友,我更希望多听到一些骂声——当然,是有内容的批评,而不是来骂街。如果说我所写的内容都引不起朋友们的兴趣,或者是觉得我的语言方式阻碍着进一步展开讨论,那么,我也可以按照读者的兴趣来写东西,朋友们可以给我提出话题(就像UNIC那样),我一定会有所回应(尽管这学期比较忙,到下学期我会更多地参与回应与交流)
无论如何,交流者至少已有一名!所以在我改版的博客中已经去掉“自语”两字——我将逐渐改变这个博客的定位:从原先的以自言自语、思想记录为主,逐渐转向为以寻求交流与对话为主。越来越多的博客将是为读者而写,而不再是自说自话,即便只有一个读者。一个人就够本,两个就赚了
依芜
7 April 2007 22:59:54 [回复]
呦吼~~~呵呵改版了啊?
速度仅此于我么~
依芜
7 April 2007 22:58:39 [回复]
呵呵~请别误会,只是我的真名首字为”依”.
欢迎常来交流.!!
依
6 April 2007 18:09:13 匿名 218.94.136.179 [回复]
呵呵,尽管我学的是理工科,亦非北大门生,但对哲学很感兴趣,看看有关思想方面的东西,消除一下心里的冗杂……
依
6 April 2007 18:01:14 匿名 218.94.136.179 [回复]
怎么了,言论自由,署什么名是我的自由,管的太多了吧:)少见多怪!
unic
6 April 2007 16:03:11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我晕,怎么会有人署名是“依”…………
古雴
4 April 2007 21:31:15 [回复]
般若心经啊~ 中文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段。
依
4 April 2007 16:54:04 [回复]
你好!我的空间里也有这首佛经,是转的~它的名字是什么啊?
UNIC
29 March 2007 20:00:19 [回复]
人像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却是有思想的芦苇。宇宙间任何东西都可轻易毁灭他;一阵烟,一滴水就足以令他死亡。但是宇宙万物虽能毁灭他,他却仍比毁灭者高贵,因为他自知死亡,也知道宇宙万物都胜过他;但宇宙万物对此却一无所知。所以,人的所有尊严全在思想,人的伟大是因为人有思想。
上次查资料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段.
那篇名言录你上载的时候我看过,甚多经典.
呵呵,谢谢.
古雴
28 March 2007 10:10:00 [回复]
帕斯卡后期还有许多神学文章,北大社前段出了一本《帕斯卡尔与人生的意义》,是以宗教视角介绍帕斯卡的,那本书不知道被我放哪儿了……
古雴
28 March 2007 10:04:43 [回复]
帕斯卡是一个奇人,从小体弱多病,只活39岁,但在数学、物理学、散文、哲学、神学方面都名垂千古。数学中的帕斯卡定理、帕斯卡三角形、概率论的首创者,物理学中帕斯卡定律以及用帕斯卡命名压强单位;第一台机械计算器(加法器);哲学、神学和散文名著《思想录》、《致外省人书》……并不是有同名同姓的人,这些全都是他一个人干的!所以他堪称天才中的天才。
古雴
28 March 2007 09:42:57 [回复]
http://epr.yculblog.com/post.2…
巴斯噶(帕斯卡):人向痛苦屈服不是耻辱,向快乐屈服才是耻辱。/
巴斯噶:人的伟大是人类自知不幸,树是不知自己不幸的。所以,自知不幸就是不幸,但人的伟大性就在自知不幸。
巴斯噶:人像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却是有思想的芦苇。宇宙间任何东西都可轻易毁灭他;一阵烟,一滴水就足以令他死亡。但是宇宙万物虽能毁灭他,他却仍比毁灭者高贵,因为他自知死亡,也知道宇宙万物都胜过他;但宇宙万物对此却一无所知。所以,人的所有尊严全在思想,人的伟大是因为人有思想。 害怕的人,别害怕;但是,不怕的人,要害怕。
UNIC
27 March 2007 23:36:14 [回复]
说说关于帕斯卡尔吧,你所了解的.谢谢.数学老师天天芦苇芦苇的……结果我问他是不是笛卡儿说的,结果他说去办公室电脑查查吧………………惭愧……网上的看过了,想问问你怎么看。
其实那句芦苇我以前查资料时看到过……但没注意记是谁说的……
依芜
23 March 2007 16:27:36 [回复]
微机课路过。
UNIC
16 March 2007 16:26:23 [回复]
嘿嘿~第N次微机课路过。
依芜
10 March 2007 19:37:55 [回复]
第一篇[数莫如此]推出.
古雴
9 March 2007 17:55:45 [回复]
汗。。3-8节我快乐干啥啊……何况今天已经3-9了……
UNIC
9 March 2007 15:40:16 [回复]
3.8 快乐!
嘿嘿~微机课路过。
UNIC
2 March 2007 16:22:25 [回复]
微机课路过。
我博客点击率居然突破1470了~~奇怪~~~
UNIC
23 February 2007 22:54:59 匿名 222.82.79.92 [回复]
THANKS~~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心血来潮下载过一个MIDI制作软件~~也没怎么玩~
古
23 February 2007 13:39:25 匿名 218.81.139.236 [回复]
已修正,添加代码时换成半角。
Mid音乐的技术规范早在1983年就已定型,比MP3早得多,甚至貌似比WAV都早。再古老的电脑都一定能播放,就是效果不同罢了。把mid文件关联为mplayer播放就行。
记得最早用Win95时安装YAMAHA XG的软波表听mid,颇爽。不过那些软波表到XP下不能用了,后来也没有再找更新。Mid音乐也很少再听了。
unic
23 February 2007 03:08:16 匿名 222.82.78.187 [回复]
你就甭提你那个钢琴星空了,我原先用的那台电脑,每次一打开你的站,就跳出REAL播放器的更新提示,说是原有的播放功能不能支持这个播放任务,需要更新.
\”添加背景音乐的话,可以编辑模版加入“
”即可,“loop”是循环次数,“-1”表示无限循环。\”
—————你是说加个“”就行了???
古
22 February 2007 22:10:45 匿名 218.81.120.32 [回复]
同一曲“星空”还找到了一个比较华丽的MID,不过鉴于MID音乐的效果与电脑的声卡或软波表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机子听起来效果可能大不一样,像这样华丽的音乐可能在一些地方听起来显得杂乱,所以我还是选用纯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下面是另一版MID:
http://hyl510.googlepages.com/…
(来源:http://163.26.21.12/kyliou/Midi/琍%20(瞶琩弟紈).mid)
古
22 February 2007 19:43:43 匿名 218.81.120.32 [回复]
这个MID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前些天偶然间在http://www.315zx.com/midi/找到了MID版本,准备长期使用这个背景音乐了。
添加背景音乐的话,可以编辑模版加入“bgsound src=\”音乐地址\” loop=-1”即可,“loop”是循环次数,“-1”表示无限循环。
不过我在歪酷加背景音乐的方法是在“置顶”贴中插入多媒体文件,然后把宽度和高度都设为1,就可以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只有在浏览沃博客的首页或者打开置顶贴时才播放音乐,在打开其他文章时不再播放了~
UNIC
22 February 2007 17:27:18 匿名 222.82.78.142 [回复]
今天换了台机子才听到背景音乐换了~~还是MIDI的~~~
PS:怎么加的歪酷的背景音乐啊?我一直想知道…..
UNIC
11 February 2007 18:02:50 匿名 220.171.178.254 [回复]
这是让帖子置顶的方法罢了,你去看我的就更夸张了~~~9000-11-19-…..
CS
11 February 2007 08:27:30 匿名 218.22.21.24 [回复]
在新浪刘华杰先生的blog那里看到你的评论,很欣赏,所以连过来的,很喜欢你的博,特别是那些读书报告,很多书也是我想读的
不过你所处的时空很奇怪阿:
[置顶]路过在此留言
古雴 @ 24 March 2008 14:33
unic
6 February 2007 16:29:20 匿名 222.82.78.24 [回复]
那就提前先祝你:春节快乐了。
古
6 February 2007 01:52:50 匿名 218.81.123.204 [回复]
到上海了哈哈
古
31 January 2007 18:10:39 [回复]
我市面见得多了~要吓倒我可不容易。
那人有一定知识基础,在当今铺天盖地的民科民哲中还算不错了。
疯狂倒不算什么,很多哲学家也都是半疯。确实可以说是“功利”,更准确地说他的问题是太急于求成、太天真烂漫了。
我不反对从物理学中获得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启示,但只限于启示,轻易地类比过来是不行的。
理论体系光听起来得宏大或新颖没有用,没有坚实的论证构不成体系。而他似乎既没有引证文献,也没有现实案例。适度的空想是好的,从头至尾的都是空想就不好了。
UNIC
31 January 2007 02:10:02 [回复]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疯狂的民哲.我在GOOGLE随便里搜索”真理”词条,结果无意找到他的网站.
一个自己的理论体系!
我没有看过,只看了小传我已经无言了……所以没有且不可能成功的。
MS太功利了
别被吓到~~
http://unifytruth.vip.myrice.c…
unic
26 January 2007 18:34:13 [回复]
呵呵,我还是比较羡慕已经习惯不看电视而说出不“还是看书比较好”的人。
《相约星期二》可以说是一本大众型的人生读物,不过它的确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你若是有时间,2—3小时就可以读完了。
这本书写得很真诚。
可能是它最大的特点了吧?
一般畅销书我也是不太喜欢,不过这本我也是经人推荐的。
我们从明天起放5天的假,然后开始上连续8天的半天课程。最近这几天如果没有什么事,我打算加紧读初中数学(这几天读得挺顺利,初1的书看起来还是很快的,我只看了知识解释、做了例题),还有复习本学期的内容。
目前我的心理上MS还没有多少放假的感觉。(期末考得太惨烈了,不可能有)
古
24 January 2007 22:28:14 [回复]
我不仅看不到凤凰卫视,而且连电视都不看,在宿舍生活早已习惯不看电视了,虽然租的房子里有一台,但也懒得开,而且也不去叫有线电视费了。当然,如果实在想看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不过没多大意思,还是看书比较好。
我中学时期倒是经常看电视,平均每天大概会有一到二小时。
《相约星期二》没有看过,关于人生的那一类书兴趣不大,杨子老师说人生是活明白的而不是想明白的,我想说至少不是看书看得明白的。看那些书再令人感动,对于自己本人的生命与死亡,该迷茫的照样迷茫,该恐惧的照样恐惧……不过既然你推荐了,我应该会找来看看,毕竟能主动向我推荐书的人实在太少了,而且偶尔读一些这类书当然也是有意思的。
UNIC
24 January 2007 20:50:01 [回复]
你那里能看到凤凰卫视吗?这几天晚上8:00有关于德国纳粹集中营珍贵的记录片,很值得一看!
还有推荐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也许你已经看过了?很薄,反正是不错的书。可以看看。
UNIC
1 January 2007 19:10:22 [回复]
2006能认识你,不失为我一大收获.真高兴.
古
1 January 2007 16:48:03 [回复]
最近两天接连考试,而且上网不便,只是偶尔上一下就走,所以你的文章和评论过两天再来细看。
虽然你不算我唯一的读者,但几乎是唯一的评论者,其实我更应该感谢你,你对我的影响或许将是巨大的。
新年快乐!
UNIC
1 January 2007 02:47:43 [回复]
我给你留的评论,MS多得你的左边评论更新栏都没有全部显示出来。
UNIC
1 January 2007 02:45:11 [回复]
新年快乐!!
必须感谢2006年里你对我的帮助,实在不能视而不见。在新年的第一个凌晨,给你发了一大堆评论废话。也想在远方衷心祝福于你: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学习进步,合家美满。
哈哈~2007年了,在这里第一次叫你一声:古师傅!
2007,继续哲学。
古
18 December 2006 10:27:53 [回复]
唉~最近可不就是没时间嘛……
unic
17 December 2006 16:59:04 [回复]
存在于我一个人的思维中了.
所以,只有你相信有,才有.
我们唯有坚持.
对了,如果有时间,可以去我的博客看看,里面有一堆问题.
unic
17 December 2006 16:55:35 [回复]
那就是先得默认有至高的真善美了?
如果全世界人都已经放弃,
那真善美就只能
古
17 December 2006 10:55:47 [回复]
如果说一定要找到绝对确定的东西,然后在其基础上才能够展开思想和讨论,那么恐怕什么都展开不出来。因此,思想和讨论总是要基于某些默认、信念、约定、悬设或别的什么。
古
17 December 2006 10:45:20 [回复]
为什么突然又发这种感慨?
绝对的、无可怀疑的真理,与绝对的善、绝对的美,都是渺小的人类所不可企及的。——这是一种悲观的表述。
换一种说法,正是因为绝对的确定性、完全的善、纯然的美都是不可企及的,人类才可能永不停歇地去追求它们。试想如果我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真、最美的事物,那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值得我去追求呢?我还会有什么梦想和希冀呢?
正因为绝对的东西遥不可及,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追求和梦想、我们的信仰、理论和学说,才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unic
16 December 2006 22:48:12 [回复]
唉,你说,这世上到底什么是可以确定的?
难道是那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Allan
12 December 2006 02:17:01 http://allantseng.blog.sohu.co… [回复]
嘿嘿,师兄好,来看看~果然是很深邃啊!!嘿嘿。。。。
UNIC
25 November 2006 00:43:19 [回复]
你的那个星座分析太详细了!!
地址有吗?
我是水瓶的
unic
19 November 2006 23:16:01 [回复]
我也不想再讨论了.
破坏革命同志团结么.呵呵
每个人有自几的活法
古
19 November 2006 22:46:11 [回复]
我欢迎好书推荐。如果用“推荐”一词,我会很高兴。
某些学术话题有其必读书,例如要对康德的认识论高谈阔论,可以说“有责任”读一下《纯批》。但谈论这些一般的话题凭什么来指定“有责任”读的书?
而且对我来说,你可以说你的观点与我相反,甚至说你厌恶我的观点,这都不错。我不指望也不希望我的观点能简单地受到普遍的认同,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因为我希望做一个极具个性的人,过一段别具一格的人生,即便是我的朋友与我在为人上的观点相左也是很好的。但摆出正确者自居指责别人为错误,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服气的。
《爱的艺术》很早就看过大概,这本书很薄,看电子版中正文部分仅4万余字,就在刚才我又扫了一遍。对弗洛姆的理论我向来是比较喜欢的,弗洛姆说爱的行为是主动的、是“给予”,因为爱而需要而不是因为需要而爱,这些我都很赞同。如果要我选择一位现代心理学家的著作来做推荐,我也会推荐弗洛姆。当然,我也不会完全赞同他的说法,对我来说,爱情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宗教”,我并不把爱看作一项艺术创造,对我来说爱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降临”的,我把爱的实践看作宗教仪式,神恩、神启、神秘、宗教式的全心投入……
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讨论了。
unic
19 November 2006 20:41:04 [回复]
哎……我知道我又一时冲动了。
刚才看到文章的日期的,但是我还是留言了。
我刚才也又想了一会儿,事情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就能说清正误,特别是这方面。
冲动冲动……让你生气了吧?抱歉。
不过还是建议你看一看那本书。
unic
17 November 2006 15:38:40 [回复]
终于可以好好看看文章了,上微机课!
unic
28 October 2006 19:24:01 [回复]
打算以后就用这个了.
http://uniceros.yculblog.com/
我的正式博客.有2篇文章.
UNIC
13 October 2006 16:26:52 [回复]
上微机课,来看看。
UNIC
11 October 2006 21:37:12 [回复]
刚刚发现一个好网站,有好书,有哲学!
不知你去过没有:
http://www.xueshubook.com
分享了
米枪
2 October 2006 19:39:08 http://http://blog.sina.com.cn/u/1221397031 [回复]
年龄相仿,大学模样,你竟学这么多东西,惭愧!希望和你交流学习。
unic
22 September 2006 22:43:23 [回复]
thanks very much
古
22 September 2006 22:37:23 [回复]
差距是有的,毕竟比你多学了几年,但不一定要“追”。你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作为女性,在阐述问题的“冷静”方面大可不必向我看齐。当然无论如何,做哲学总是要靠踏实的论证来言说的,即便搞神秘主义哲学,除非自己和自己搞,一旦要说给别人听自己的神秘主义是怎样神秘,最终还是要用理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哲学家要尽可能言说那些难以言说之时,厘清和反思那些貌似人人理解的概念,这往往会给人以“较真”、转牛角尖、“太冷酷”、“太理性”之类的感觉,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哲学家在生活中不会总那么理性,但一旦拿起笔来阐述思想,不理性是不行的。
心中的感触有时一旦用文字写出来就变了味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感触都要扯到哲学。不要什么今天游玩了那个地方,开心得很,回来写篇哲学文章出来分析分析景色为什么会令人开心的一二三条……一个人变成这样就太无趣了。许多“感触”是不能用条理化的语言陈述的,“诗”的语言则超越了哲学语言的表达力,并且提供了更自由的创造与解读方式。关于诗歌,我尚没有一个全面的思考,也还没有较多的接触,不敢发表什么大论,以后有机会再讨论吧。另外,我们中国哲学史的杨立华老师在第一堂课上来就以北岛的《二月》诗为引子,在他的博客(我的友情链接中有)里有一组“北岛诗《二月》释读”的文章,可以看看。
关于理智与感情,我认为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有人认为理智是人的特长,是最高贵的东西,但许多人忘了一点:人不仅是最最理智的动物,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动物。理智与情感都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缺少哪一样都是残的,好比心与肺谁重要?手与脚谁高级?不好较量。而且这两者更是不能分割的,丧失理智的“感情”叫做精神病发作,没有感情的理智根本不会在人身上发生,要么是计算机勉强算得上。总之,我找不到哪个合理的视角下面,理智与感情能分出“高低”来。
感情是物质吗?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是“物质”是什么?“物质”这个人人貌似理解的概念其实是说不清楚的,我曾写过一篇自然哲学课的小论文“物质的扩张”,吴老师竟给了95分呢!呵呵:http://epr.yculblog.com/post.1248147.html
最后,“物自体”是康德创造的术语,指的是脱离人的感官“独立”存在的事物“本身”。康德认为物自体存在——我们相信存在这么个东西——但永不可知,永远不能为人类的认识所及,这是人类认知的局限。具体的含义就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了,你首先要了解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背景,了解休谟提出的认识论难题,康德的理论是针对休谟的挑战展开的。物自体这个概念又是在康德提出他的独特的主张中引出的。要完整地了解这些问题很不容易,我现在也没有最好的理解。目前而言,姑且理解“物自体”指的是事物不依赖主体时的“本来”的东西,一旦被人所观察,得到的就是包含主体活动影响的经验记录,就不是物自体了,所以物自体是不可“经验”的。
UNIC
22 September 2006 20:50:37 [回复]
唉,差距……差距啊!!!
深感自己的不足.
谢谢你
差距就是动力~
追啊追
unic
22 September 2006 20:47:59 [回复]
看到你的长篇大论我也深感还是放在具体主题里好些.也感到自己有点出言不逊.
我想我所谓的对文学的深刻体会应该是包括某种震撼的,像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感情也同样是需要我们体验,去探究的.
想听听你怎么认识 诗歌 ?
<哲学之树>里谈到的诗歌似乎不够全面.
还有,请问理智和感情谁是更高级的思维活动?
可以从多个视角看.
还有,感情是物质吗? 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如果是,又为什么?
还有,物质和物自体有什么区别?
谢谢!!!!!!!!!!!
昨晚写完
unic
22 September 2006 20:13:32 [回复]
嘻嘻,放在这里比较醒目.
以后改.
古
22 September 2006 13:35:54 [回复]
顺便说一下:关于某一具体主题的评论是不是最好在相应的主题下留言比较方便?
古
22 September 2006 13:33:48 [回复]
试比较下面两个人:
两个人同样被拘禁着,丧失了自由。
第一个人被关着,每日都受到毒打和折磨,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任何娱乐。
第二个人被关着,吃得好穿得暖,更提供足够的毒品以及放纵的性交和娱乐活动使他能始终沉浸在快乐中。
哪个人更“悲哀”?
显然,第一个人比较惨,以相对的衡量而言,一般来说,第一个人会认为第二个人的生活像在天堂,而第二个人则会认为第一个人的生活像在地狱,相对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是一致的:第一个人会感觉自己在地狱、第二个人也会感觉自己在天堂。
然而,从外部看来,第一个人尽管悲惨,然而却是“有希望”的,而第二个人却是“令人绝望”的。
第一个人是“可拯救”的,他可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或者外部的援助最终挣脱关押他的牢笼,获得自由。而一旦他获得了自由,痛苦的经历便成了过去。(顺便提到: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值得警醒的危险——摆脱奴役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也很可能转化为奴役他人者,这在《动物农庄》中讽刺到了。)
但对于第二个人而言,他更可能是“无药可救”的。要“拯救”他,不是去赋予他温饱和快乐,相反地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他已有的温饱和快乐的前提下,才可能将他从牢笼中解救出来(这让解救者看起来是反人道的)。而且即便使他的身体脱离了牢笼,他的精神也很难从沉沦中自拔出来,一旦有机会,他很可能宁愿选择被奴役,也要维持他的“快乐”。
我们知道戒毒的复吸率是极高的,许多人宁愿堕落沉沦,也难以逃脱毒品的诱惑——即便他第一次吸毒是被强迫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让他们去吧,我们要自由,吸毒是人们的自由,不愿戒就不愿戒吧。——这种对策对某一个人而言或许可以,但是如果吸毒在整个社会泛滥呢?甚至当一个政权采用了毒品以取代酷刑来束缚民众呢?这种政权是好的吗?
同样是不自由的社会,同样是奴役的社会,哪一种社会更可怕呢?用鞭子奴役的社会,还是用毒品奴役的社会?用鞭子奴役的社会,我们可以抗争、可以闹革命,我们可以自豪地认为这些抗争顺应民意的、更是神圣的“解放事业”。然而如果身处一个被“快乐”奴役的社会呢?强烈的无可奈何之感!只有少数所谓的“有识之士”,或者说所谓的“不正常的人”,才可能希望改变这种社会,而改变却并不是更多的“正常人”的意愿。你可能口口声声地说要“解放”他们,要把人们从沉沦中解救出来,但实际上任何解放活动都必定要施加给人们更多的“痛苦”。如果不寻求改革,思想者们将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社会陷入沉沦,眼睁睁地看着人类的文明、智慧、思想随着“快乐”的放纵而被人淡忘,就好比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们一个个陷入毒品的深潭;而如果要寻求改革,就必须传播“痛苦”……只听说过让人从无尽的苦难中解放出来走向幸福的,没听说过什么让人们从无尽的“快乐”中解脱出来,走向“痛苦”?这叫哪门子解放?这是一个悖论,这正是美丽新世界中的无奈。
一般人往往不自觉地信奉着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快乐是“好”、痛苦是“坏”。真的那么简单吗?一个消除了痛苦的社会就是最好的社会吗?我个人——我的星空哲学拒绝这种理解。美丽新世界正是能够表达我的担忧的一个模型。
给“价值”规范出一个线性的标准——就像划分“冷”、“热”那样地划分“好”、“坏”:“好”是一个方向,例如“快乐”;而另一个方向就是“坏”,例如“痛苦”。这种线性的、量化的、还原论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正是工具理性主义泛滥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一贯要反抗的。
“太理性了”指什么呢?现在这个时代(以及美丽新世界)中泛滥的是工具理性,或者说“技术理性”。这种伴随近代数理实验科学而兴起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与哲学的理性——例如康德所谓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思辨理性”、蒂里希的“存在论的理性”等等——是不同的。
做学问不同于写文学,你如果只是说“这本书写得好、写得妙、写的呱呱叫”——这只是表达一下个人的情感,但如果要讲清楚好在哪里、妙在哪里,就必须要用严谨的、冷静的,所谓“理性”的语言来陈述和分析。我早已说明我并不从文艺角度评论,而是从思想层面分析,必须“理性”、必须冷静。
与哲学类似,文学的感染力也因人而异、因境而异。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和境遇中读同样的作品,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触。不能因为你喜欢康德,而另一个人说《纯批》不怎么样,就认定另一个人“似乎不会成为能深刻体验哲学力量的人”了,如果要这样说实在是很霸道的。文学的天地丰富多彩、无比广阔,你怎么能因为我更推崇《动物农庄》和《美丽新世界》而不是你更推崇的《一九八四》就说我“似乎不会成为能深刻体验文学力量的人”了呢?
不过,如果说所谓文学的“力量”就只是某种“震撼”。确实,对我而言,很难想象有文学作品能够“震撼”到我。一旦涉及严肃的思想,我会更注重严谨的、论理的学术著作,而文学著作表达严肃主题的独特方法有“讽刺”、“比喻”、“夸张”等,这些手法在严谨的学术著作中很难做到,但我更习惯严肃地探讨严肃问题。文学手法只是提供了一些触动和启发,警示人们发现问题、重视问题,而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则在学术著作更为深入。对我来说,文学能提供的更多的是“感触”。自然和生物的美好和谐、人与人的爱恨情仇,这些东西是难以用枯燥刻板的学术语言来描述的;陶醉、安静、感动、兴奋……这些感觉是难以从冷冰冰的学术著作中获得的。文学、诗歌、艺术有其不可替代的特长和意义。
古
22 September 2006 07:47:29 [回复]
为什么说“美丽新世界的人不是人”呢?“完整的人”是什么意思?
其实“人不是人”正是“美丽新世界”的可怕之处,无论是《一九八四》还是《美丽新世界》,这些作品不是“写人”的,它们描写的对象是整个“社会”。若站在社会中的“一个人”的视角来看,“一九八四”当然要可怕得多,正如你所说:“纵欲之后的空虚……没有内心压抑的煎熬更厉害.”——但这里说到“煎熬”,指的是对一个人而言的。但无论是《一九八四》还是《美丽新世界》,外加《动物农庄》,它们都没有“主角”,它们不是为了写一个“人”而展开的,都是围绕着那个社会展开的。“主角”只是为描写社会提供了一个“视角”,而不是真正的“主演”。一旦站到脱离具体的某个人的立场,以整个人类文明的立场来衡量,就会发现“美丽新世界”实在比“一九八四”可怕得多,它的一大可怕之处恰在于没有“煎熬”。正如你所说“人感觉不到痛苦,那么这种痛苦也许就等于不存在”,美丽新世界中的“苦难”是不存在的,只有在那个时代之外的我们以及“野蛮人”才能感到精神上的压抑,这正是美丽新世界的可怕之处,它的可怕正是在于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而言是“完美”的。“美丽新世界”让人反省——以人们的“快乐”作为衡量社会好坏的唯一指标是完全合理的吗?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人的解放”应该“人的全面发展”、“人成其为(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快乐的释放”。“美丽新世界”按照例如某些功利主义等学派的理论,正是最“好”的社会!但真的很好吗?“美丽新世界”给人的反思在这里。
所谓“人本”,指的是什么呢?不同题材的作品有不同的写法。《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本来就并不是以某个人为主角的。
UNIC
22 September 2006 00:02:55 [回复]
晕:感到
UNIC
22 September 2006 00:02:21 [回复]
我怎么深刻地改道
是:我怎么深刻地感道
UNIC
22 September 2006 00:01:33 [回复]
10 . 1 以后再详细谈.
我再想想.
1984,值得挖掘的还有很多.
至于文革,我怎么深刻地改道,那些史实,不够!根本不够!!!!!!!!!!!!!
要看当时人的经历,他们的亲身体验,那才是最值得挖掘的.
人本.
UNIC
21 September 2006 23:57:45 [回复]
撂一句话:
你的观点具有启发性.
不过我隐隐感到可惜,因为你似乎不会成为能深刻体验文学力量的人了.
似乎……有时候,太理性了,还真是奔着美丽新世界去了呢.
人,要做完整的人.
美丽新世界的人不是人.
如果站在唯心的角度讲,如果人感觉不到痛苦,那么这种痛苦也许就等于不存在.
这种痛苦只是站在人类前途上才能看到,而如果身为一个只生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来说,似乎就感觉不太明显.
那种空虚,纵欲之后的空虚,我个人认为没有内心压抑的煎熬更厉害.
你就将就着看我的话吧,连我自己都知道很不严谨.
古
21 September 2006 09:43:31 [回复]
其实关于疯狂的制度的可怕之处,用不着读小说,看一看关于关于肃反运动、整风运动、文化大革命之类的历史记录就足够令人感到警示了。《一九八四》预见地将这些现实中的疯狂以夸张的笔法描绘出来了。不过文学笔法的效果因人而异,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越夸张越能引起触动,而对我个人来说,夸张得显得不太现实的描写反而不如现实的案例来得震撼。在现实发生的那些疯狂中可以汲取的教训足够深刻了。另外,在改革开放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迫切的威胁不再是“极权主义”了(一定程度上要感谢美国的制衡),而随着全球化的展开,又伴随着媒体文化的兴起(这些是奥威尔的时代预见不到的),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在奥威尔的时代在民众中的高涨的政治热情早已消退,民众不再那么容易“狂热”,相反的问题却是“冷漠”。奥威尔本人作为社会主义者,对某些人对社会主义仅仅作为一句口号的曲解和滥用感到深恶痛绝,因此用笔来讽刺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旗号”走向极权主义的做法,然而现在的时代变了,社会主义这一口号不再是被曲解滥用,而是整个名声扫地。更多被曲解和滥用的“口号”则是“科学”、“民主”、“自由”那些概念。总之,奥威尔所警示的那些“危险”虽然永远不会失去意义,但已不再是现时代首当其冲的问题了,现在的情况是即便有人想要借社会主义的旗号来干极权主义,也起不了多大风浪,因为社会主义这一旗号早已失去了奥威尔那时候的号召力,民众对政治的热情也有天壤之别。这些因素使得《一九八四》在今日的警示意义无论怎么说都要比其在一九四八年时减弱不少,然而《美丽新世界》所暗示的那些问题却不仅没有随着这几十年而淡化,反而有日趋严峻之感。这就是我更推崇《美丽新世界》的主要原因,
unic
21 September 2006 00:24:49 [回复]
关于1984的讨论~我过几天再说.太忙.
你写的我要好好想想.
当然,有不同意的地方,再说.
unic
17 September 2006 23:29:27 [回复]
按时来过~~~
mist
9 September 2006 21:20:23 [回复]
…
好好享受在家的悠闲吧
古
9 September 2006 15:37:54 [回复]
由于一些原因,我可能开学第一周都要翘课了,下一周再回学校。
mist
9 September 2006 09:46:05 [回复]
ms不可能了,时间冲突,周一的1、2我正上线性代数,而且已经交了钱了,要再去改又麻烦,所以还是换其他吧
古
8 September 2006 23:11:51 [回复]
To mist:要不我们拼一下学学高代算了,学高代就不用学线代了吧,可以取代的,当然你想混学分的话就是另一回事了……
To unic:不要再折磨可怜的老师了啦,老师说的也是有道理的,以一种极宽的限度来理解科学的话,恐怕当人类学会说话时就诞生了科学,因为任何一个语言体系就包含着一整套“经验”和“知识”,从这个角度上说,科学与人类文化同样古老。当然,另一方面,如果以最宽泛的视角说哲学,把“思考”就说成是哲学,那么哲学也能变得异常古老了……
“未来学”大致上说就是依靠科学进行的“预言”,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等方面的预测都涵盖在内,所以所谓的未来学其实是非常“杂”的一个称呼,大概不太会有哪个大学专门搞一个“未来学系”,也没有专职的未来学家,号称为未来学家的都是依托各门具体的领域的。例如大名鼎鼎的《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也被称作“未来学家”。
mist
8 September 2006 22:33:32 [回复]
物双我已经选了线性代数和力学,自然科学类的还没想好,就是要看课表中是否会和已选课程冲突的了,如果可能,我倒希望选个高代,以促进对线代的学习
to楼上,ms未来学包括对未来社会各方面的设想,当然要比科幻小说中的设想严密许多,这个我不清楚,不妨google搜索一下
unic
8 September 2006 22:13:40 [回复]
我今天又单独问了他什么是科学,他认为人类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就是科学,我又问他为什么有人说科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他说可能是因为古今的对哲学的定义有变化,我问他那以后还会不会有科学和哲学同体的时候,他说随着发展也许会.
这老师似乎比我想象得好一点,上次是讲课时提问,这次是小组讨论时私下提问~~效果就是不一样….
什么是”未来学”啊?!!!!似乎很有意思的样子!
古
8 September 2006 17:38:16 [回复]
你准备选什么?我想想要不然还是留到大四算了……退缩中。。
mist
8 September 2006 17:12:38 [回复]
理科的课选好没?我现在就等和你一起选了
古
8 September 2006 15:03:05 [回复]
我也差不多,唯一做的正事就是帮老杨写哲学普及的稿子,其余时间也多荒废了~ 家里主要是看动画和看电视……
mist
8 September 2006 13:28:26 [回复]
文明你在家没玩?我在家什么书都没看,就是痛快地玩了20天游戏~~
古
8 September 2006 12:28:50 [回复]
呵呵,汗啥,不就是你告诉我“反乌托邦”是什么意思的吗,有些书是理应读的,不过还没有“开始”阅读已经暂停了,再过一段时间再读《一九八四》什么的~
对未来的设想的书好像没有什么“正统”的说法吧?要不找两本“未来学”的学术著作来看看,比起小说来说应该更严谨得多。“未来学”是个奇怪的学科,有机会再去好好了解了解。
刚刚把背景音乐调回文明IV主题曲,想念中……回学校就能偶尔玩玩,不过这学期的娱乐时间要大幅缩水了……
mist
8 September 2006 10:17:53 [回复]
狂汗,你终于开始读反乌托邦类的书了么?我倒是准备开始找正统的、光明的对未来的设想的书来看——当然,是在把陈老师的事情完成以后
古
8 September 2006 09:55:25 [回复]
对中学老师就不要抱多大指望了吧。
不过科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倒不太说,真正无可置疑地作为“严密体系”的科学直到近代才崛起。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算不算科学呢?至少在一方面,基本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开始形成了,另一方面,数学和博物学应该是真的诞生了,说古希腊有“科学”也是有理由的。虽然还是可以说哲学更早一些,但大致上也能说哲学与科学同根同源。不过这只是古希腊的情况,但其它地方看起来从来没有诞生过科学,所以还是说哲学在前更好一些。不过我主张不用刻意区分在前在后的关系,传统上(包括《哲学之树》的看法)经常会说哲学是“母”,是树根,然后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出去的。但这种描述只适用于西方哲学,哲学与科学的母子关系、先后关系对西方哲学是适用的,但放在东方则不太贴切。因为东方的哲学思维中难以孕育出西方那样的严密化体系化的“科学”来,在东方哲学中可能“分”出去别的某些东西,但看来很难“分”出科学来。而说“前后”关系经常暗示了因果必然的关系,好像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将会孕生出科学来,但这是不对的。历史中诞生过多种哲学,科学却只诞生了一次,是个孤例,无论说哲学是科学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都只有那一个孤证来支持,是很难说清楚的。比较确定的是:第一,科学与古希腊哲学几乎同时诞生(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也几乎同时诞生);第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现今来说,是互相独立的,谁都不从属于谁,谁都不能“指导”谁,在现代的哲学与科学应当在平等的地位下开展交流,这些是更重要的。
至于背景音乐,按下浏览器的停止键就可以停止播放。我不懂音乐,选择音乐只是由于它曾在霎那间给我某种触动,至于是那个片段由于什么原因令我触动到了什么,我都不知道。选择音乐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它正好在网上能找到,而且链接速度比较快~
UNIC
8 September 2006 00:03:41 [回复]
开学了,感觉还不错,毕竟是有目标了.
随便路过…背景音乐似乎不太好.有点喧哗~
不过依然支持其中一段风笛!
主要是开头和基调~~~~不太喜欢,不完美.举的例子在课本里都有,没有多少延伸…
我打算在政治课上边听边看<哲学之树>.
那个老师还是很局限
我也试着问他问题了.他说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科学.我就问从这个相互关系能否看出是科学还是哲学产生在前?他说是科学(因为是基础嘛).不过我觉得他把人类的生产经验和有很严密体系的科学搞混了,应该是哲学在前.
我还问他什么是科学,他如我所料,指了指课程表~~哎~….
茗
29 August 2006 23:26:51 [回复]
谢古师兄~
古
29 August 2006 12:46:00 [回复]
背景音乐“奔岩”,在一个台湾出的自然音乐专辑“我的海洋”里:http://dlyoga.net/music/01/05.mp3。01.mp3~10.mp3都是同一个系列的。
茗
28 August 2006 23:37:50 [回复]
还好没关IE听到了背景音乐很好听~有空记得发我
茗
28 August 2006 23:27:26 [回复]
理直气壮地路过!
unic
23 August 2006 19:37:38 [回复]
哈哈哈哈~~~~买到了。
说来也好笑今天交学费时很啊Q的省了一半钱,便二话不说找了两家书店,竟找到了书。
`
先斩后奏~~!哈哈~~
学费100%以后还要交的
已经看了20多页~不过介于时间和作者本身对书的介绍,我还是就此稍罢~~~嘿嘿~~
unic
22 August 2006 00:41:10 [回复]
早就看到你推荐《哲学之树》的无数文章(有点夸张)。今天看你推荐《海鸥乔纳森的》的文章又提到了。
没想到那本书这么系统啊!让我口水直流!!!!!!!
哎不知这里有没有卖的,估计网上可能性大。希望
不过有介于现在的多重状况,我能读到它很可能是高中毕业了啊~~~5555555
`
诱惑力啊~~
也可能可以买的
古
20 August 2006 17:48:10 [回复]
《1984》,我会在我下次心血来潮的时候读,我看书是很干脆的,说读就读立刻读完,说慢点读就慢点读,谁催都不管用呵呵。 总之哲学书与文学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我毕竟以读哲学为主,读文学以调剂。至于星空,心向往之,心向往之(参禅什么的就不向往之了),呵呵。
PS:刚才写完一大段回复点发表时断线了,文字丢失,ft,算了不写了
unic
20 August 2006 17:19:26 [回复]
关于星空
我初中时也和你有类似的经历,呵呵,就是初三时年级前200人被学校带去参观全市最好的高中——乌鲁木齐市一中。这个学校是全市的学生都向往的,所以我们初中当然想让我们在中考前先感受一下,以便激发更大的决心。
一中,哎当时是相当神圣的啊。去了,那里有塑胶跑道,草坪。比我们初中漂亮多了。我除了为天文馆而兴奋,当然也为一中(当时心里全部的向往)有天文组而兴奋。不过那天是因为我的眼镜度数低了,所以要把眼镜翻过来看,不太方便,加上那段时间脖子一直不舒服,小小地影响了观赏感觉。
当然,还有生物组的生物标本馆,天文组的天象馆(格致的也应该这么称呼吧?)。我们先参观的是天象馆,为我们演示的就是现在我的物理老师和天文组老师——叫高兴。当然很兴奋啊
我觉得当时应该看完也是感慨的。因为我一出一中就对一位同学说:“我们一定要考上一中!我一定要进一中天文组!……”而奇怪的是我说得却不是自己当时喜欢的生物所对应的生物组。也许就是因为天文组震撼大吧?!
终于,我考上了一中,而且我参加的天文组的考试,并进入了天文组,实现了当时让自己感慨的理想。现任天文组宣传委员。
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多少天文知识,认星空,只能认北斗七星。
今年2月我们上了乌鲁木齐南部的南山,我第一次望到真实的星空!
这个暑假,7月22日,我又上了南山,这次银河当空,比冬天是更壮美,当然,我对星空的感情也因为进一步的观测而更加深厚了。
我前几个月萌发奇想——如果我能找到一个象天象馆一样上圆下平的地方,我坐在正中央,就住在里面,类似参禅悟道般的在那里,冥思世间万物,举头便望星空——这个世界只有星空和我。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unic
20 August 2006 16:49:17 [回复]
我象他也是想写人本的,但他自己已成风格,达不到。
打错了。是“我想他”
uniceros
20 August 2006 16:45:53 [回复]
说得很有道理~~正像你一贯的作风。
同志啊~你怎么能读了《美丽新世界》而不读《1984》呢!
小说?
你不会是嫌它科学性不强吧??
其实我觉得《1984》写得比《美丽新世界》要好,更具体,更深入。如果要找什么词的话,那就是“以人为本”。而《美丽新世界》则是象它自己的主题“技术对未来世界的巨大影响”一样,比起《1984》更注重冷冷的专术,我象他也是想写人本的,但他自己已成风格,达不到。尤其是那段写野人在直升飞机回来前的有关睡觉时的女孩的思想斗争,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似乎总让我感到他的笔与真人的情感或世界有一层膜。
奥威尔再怎么说也是革命出身,他的生活阅历远超贺胥黎,所以洞察人性更加深入。而贺先生则是有博渊的知识。似乎人性上稍逊。
总之,强烈希望你先读读《1984》,不管震撼不震撼。
《动物农场》你都读了,那还不接着读《1984》?
当然,现在不读不等于以后不读。
古
20 August 2006 02:02:05 [回复]
刚刚这会刚把奥威尔的《动物农庄》读完。虽然共鸣并不强烈,但还是挺有意思的。相信《一九八四》还会精彩得多。不过不急着看,看小说毕竟还是偶尔偶尔啦,还有大堆的计划中的书等着我读呢。。
古
20 August 2006 00:21:04 [回复]
《一九八四》早已列入我的必读书单当中,别急别急,我的风格就是有些书说读就读,有些书拖个半年一年的也很正常……不过我倒很难相信它能震撼我到什么程度,哈哈,过几天吧。
不需要再引发,我对政治哲学的兴趣始终就是浓厚的,从高二开始就对政治感兴趣,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不可能涉猎那么广泛,我对涉猎范围的野心已经够大的了。政治方面大概就不去钻研了,但我仍然对你或我的其他那些朋友们(WX、ZW等等)关于政治哲学的见解很抱期待,在这些我感兴趣和赞美的但自己无力涉足的领域(例如政治、美学、文学、中国哲学等等),我相信我能成为一个最好的聆听者。若想在这些方面与我交流不要等着我这个外行人来发表许多观点,我更期待聆听你们的见解,当然我也会拿出我自己的思考与你们分享。如果你只是期待与我就在专攻相同的基础下才进行交流,这是不能发挥思想交流的最佳效果的,我所主张最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乃是不同领域间的交汇,正如科学哲学试图建立科学与哲学的对话,科学与宗教领域试图建立科学与宗教的对话,又比如你所希望的哲学与心理学的对话——无论如何博学,一个人同时在两个领域间都达到最一流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以哲学为主攻,那么心理学那一头不能也靠你一个人单干,你需要诚心和谦虚地(当然也是有选择性地)聆听心理学家们的意见。同样地,你不必要求我将在政治哲学方面有多深的钻研,我期待着你自己能够在这些我并不擅长的领域中取得更深的造诣,这样我们的交流才可能是更有意义的。
当然,现在说这些太早了,先对付好眼前的事情吧~
UNICEROS
19 August 2006 21:02:38 [回复]
“正因为我们人性中存在有根深蒂固的丑恶,我们才有机会拥有可贵的善良之心。”
最后一句值得好好思考。
“贺”先生的想象与描述力和博学是厉害的。
不过说实在有的地方文学性稍差,感染力不强,容易让人走神。
下面你该读《1984》了吧?这是我推荐的重中之重。震撼一下你。
兴许还会引起你对政治更多的兴趣。
期待你的读后感~
想与你最此多多交流。
skydream
16 August 2006 20:49:05 [回复]
先祝贺“大作”写完喽~
好~~~长~~~
嘿嘿~有看头了,不过现在没有时间,先下下来,有时间再仔细看~~
谢谢了~~~辛苦了~~
古
10 August 2006 17:19:22 [回复]
咳……我关于“直觉主义”的大型论文刚刚看完书开始动笔……几天内就完成……敬请期待……完成后就可以回家了……就是这篇东西拖得我这么热的天还留在宿舍里……家里的空调啊……
uniceros
10 August 2006 00:51:27 [回复]
我指的“看清”是相比于学校教育下我眼中的知识哈~~~
哎如今总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知识哈~所以自己的高度高一点,总能稍稍有多点的兴趣。
加油写!我必看!
“直觉”的那篇我算是看懂了。不过您能介绍一下“直觉主义”本身吗?
或从哪些书可以了解?
古
9 August 2006 22:36:01 [回复]
呵呵,我这个人简单说就是啥都热爱,现在的兴趣点已经不再集中于数学了。只是最近关于数学的写得比较多,以后我的“结合”主要还是“科学+宗教”这一对~ 这几天内搞定数学基础方面的论文,接下来有心情的话可能会写一些我对学初等数学的体会,希望那方面的文章能对你“对数学有了新的态度”有所帮助,而直觉主义啥的比较晕人,读那些讨论大概形不成多少清楚的印象。至于你的所谓“看清本来面貌”,正是我将投入的所谓“科学元勘”这一领域的主题。但“看清本来面貌”谈何容易!哲学能做的也只是尽量使视角广一点、深一点,但完全“看清”是不可能的。
skydream
9 August 2006 20:42:12 [回复]
能通过您的博客来了解您,了解数学、哲学真是很愉快的事情。
您的文章和思想,给我这个数学不好的人一些看请数学本来面貌的兴趣和勇气。
也因为您热爱数学和哲学,这似乎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这使我也因为哲学的缘故对数学有了新的态度。
我希望能站在哲学的高度来面看清知识的本来面貌。这里必然已经有您的功劳,实在感谢。
真希望能继续下去!
古
17 July 2006 13:06:39 [回复]
晕~~我的成长经历与现在的同学们相比确实太不一样了,这样的人最后进哲学系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和我走类似路线的老同学们几乎都是进了理科院系。
我的经历只是可以说独特,但与别人相比没什么了不起的,根本不该看了感到自卑吧……再说我只是写到小学,连初中都还没上呢~
skydream
17 July 2006 02:12:11 http://285908371.qzone.qq.com [回复]
我是那天请教你选哲学系还是心理系的高1同学.
今天才发现你的BLOG,遂来看看.
了解了你的学习生涯(其实就是奥数).才发现原来学长你是这样的不同.才发现我离北大的距离因具体而更加遥远了.我不知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研究哲学了.我的数学从6年级开始就一直走了下坡路.到现在正式成了大难.
看了你的自述文章,更多的自卑感阵阵袭来~
谢谢你那天给我的解答.谢谢.也许以后我还会有问题烦你解答.希望我还会有问题.
衷心祝你学习快乐.身体健康.
依丽娜
2006.7.17
veronique
16 July 2006 21:41:53 http://veronique945.spaces.msn… [回复]
hi,我到底没选择哲学,而是法学。不过哲学不一定要在学校里吧~有些还和法律通的,比如自由、权利,挺好。
墨羽
15 July 2006 02:21:11 http://mdreamsky.ycool.com/ [回复]
来过
kaikair
13 July 2006 10:32:07 http://www.magicofsarah.com [回复]
路过这里,收藏了,我在
http://www.magicofsarah.com
用童话故事写哲学。
ziyueguo
7 July 2006 13:47:13 http://ziyueguo.ycool.com/ [回复]
搜索哲学,从这里路过。
很喜欢哲学,也喜欢你的BLOG。
谢谢赏光。看了你的博客。我的星空哲学表达的是与完美主义截然相反的一种态度。我感觉完美主义者离我的距离是最遥远的……
古
7 July 2006 01:59:06 [回复]
我的这个博客目前的定位是:
第一最主要是“自语”,与自己交流。笔与头脑的交流。有些东西,脑子里想想是一个样子,但写出来自己再看就成了另一个样子。
第二是学术交流,趁着年轻,还有资本写一些浅薄的东西,相关的同学和老师有事没事偶尔碰巧可以随便看看。
第三是给那些试图了解我的朋友们看,我的性格、思想、经历,都会陆续在博客上反映。因为我是一个对交往十分被动的人,愿意和我做朋友的,只要在初步了解我后不感到厌弃,就有足够成为我朋友的资格了,愿意与我结交的话只要喊一声就行了。
至于已经成为我的朋友的人们,我并不推荐看我的博客。当然,如果愿意看,我当然很高兴。不过我的那么多无聊文章,坚持看下来是件辛苦的事,没啥意思。我认同为朋友的,我并不要求对我有多深的“理解”,我这个人不是那么容易捉摸得透的,没必要。换句话说,我很多情况下也并不主动去了解朋友们,更不喜欢八卦,主动对我说的事情我乐意听,不说的事我也不打听。对我而言,最好的朋友并不是了解我最深的人,而是最相信我的人。我认朋友的标准不是互相理解,而是互相信任。信任当然需要足够的了解作为基础,但一旦了解充分到了能够给与信任的程度就差不多了。凡是我真正的朋友,并不一定成天和我说话,但朋友认真地对我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坚信不疑。至于对我有多么理解,是次要的。
古
5 July 2006 23:55:13 [回复]
楼上是哪位同学?
我没啥特别深入的思考哦,不过是写得多一点,没啥了不起的,多读些哲学书就能体会到什么才叫真正的“深入的思考”了。
我选择哲学出于各种因缘。高中时我貌似是个小愤青、小民哲的样子,不过最希望进的还是数学物理之类的院系。但实力不济……
选择哲学的一个原因是学哲学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我的兴趣面,可以自由地读书,可以涉猎各种学科领域。
至于学哲学对于深化思考的帮助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说学哲学只是多了解了一些哲学家和哲学理论,而没有在思考能力上有所提高的话,明显是白学了。这方面我就不谦虚了——学哲学是很好的,哲学系是个好地方!
凭海临风
5 July 2006 18:23:35 [回复]
古师兄,是哲学是你有如此深入的思考么?
还是正因如此,你才选了哲学?
veronique
27 April 2006 22:05:09 http://spaces.msn.com/veroniqu… [回复]
在北大BBS看到你,你说的很好。我很想学哲学,但是如你说的,高中时看点书不代表自己学好哲学的能力。所以我想知道,大学的哲学课程内容具体是什么?我一个学长在复旦哲学,他去年死活要考,现在却后悔了。
希望得到你的意见!愿你科哲学有所成。
不同的学校的哲学系应该很不相同的吧。北大的哲学系是个很自由的地方,只要对哲学的某些方面有兴趣的话一定会满意的。当然,初中政治课本上的不叫哲学。我倒是没看到有一开始对哲学充满兴趣读着读着后悔的。可以找两本哲学书看,比如《哲学之树》,如果读它们感觉不错,那就好了。
罐头
22 April 2006 18:13:55 http://blog.sina.com.cn/u/1212… [回复]
实在是觉得不敢在小古的地盘随意留言,但是看到你的置顶犹如碰到了道德律令一般,觉得不留就有违良心了,姑且留之吧。
咖
17 April 2006 21:22:53 http://colorsmile.ycool.com/ [回复]
在BAIDU上搜Abner Shimony,就翻到了你的叶子, 不知道你对他是否了解?你读了很多科学哲学的书啊,佩服。
出现过Abner Shimony的是很早的一个帖子: http://epr.yculblog.com/post.1…
木石前缘
16 April 2006 23:56:21 http://treestone.ycool.com/ [回复]
很喜欢你的这个,收藏了。
茗
11 April 2006 08:59:55 [回复]
每过必留~
晕……
茗
9 April 2006 14:21:03 [回复]
等你回来腐败啊~~
栖凰
8 April 2006 09:37:45 http://xihuang.ycool.com/ [回复]
不好意思,直到现在才留言,放了这么多天我竟然一直都没有看到。hehe,俯则读,仰则思,其乐无穷。
茗子
6 April 2006 20:28:37 http://blog.sina.com.cn/u/1211… [回复]
古師兄blog上我終于有一個敢留言的地方了!!tears~~
古:sigh……
tianyi
6 April 2006 10:21:27 [回复]
纯属过路,因为内容早已看过。。。
我同意一点,就是这次没有谈出“东西”,让人的印象糟糕。
其实方向本不同,并且还有资深前辈坐首。无奈~~
死板~我也感觉很遗憾!
古:留言放错地方了—_—
http://epr.yculblog.com/post.1…
古雴
24 March 2006 14:37:35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比如这样。
因果性与科学说明期待偏执的思想家
第200篇blog~
Home 记录 网站 第200篇blog~
网站
第200篇blog~
2006年4月13日
31 July 2005 14:45第一帖“星空哲学”标志着本blog的建立。
29 December 2005 19:48,不到五个月后帖到“第100篇blog”
又是不到五个月,这是我的第200篇blog了。(有些blog已被我设置为隐藏)
下载了歪酷的“网志导出备份”,
压缩包的大小是:507 KB (519,482 字节)
里面的文本文件达到:2.18 MB (2,294,819 字节)
字数统计如下(文件包含很多英文的代码):
页数 783
字数 599,516
字符数(不计空格) 1,704,482
字符数(计空格) 1,783,475
段落数 6,247
行数 34,424
非中文单词 99,233
中文字符和朝鲜语单词 500,283
总而言之,我blog上的中文字起码已有50万了,总共不到9个月,也就是意味着平均每个月写55,000字左右,平均每天有将近2000字!自己先吓了一跳……
Sigh……再这样下去我写得要比说得多了。(注:人平均每天说话时间大约1小时,我当然是属低于平均的)
不过势头不错,继续保持吧,多读、多写。
2006年4月13日
最新评论
古2006-04-13 22:10:01
严格地说,前若干篇blog都是在博客建立之前写的,不能算在这半年多的写作里面。不过计算近几个月新写的文章,我平均每天的写作量其实更略多于2000字。
再严格点说,200篇blog是把“ [置顶]路过在此留言”这一篇也算在内的
梨2006-04-14 11:12:59
小古,在写这方面,我真的还蛮羡慕你的
梧2006-04-14 20:43:38
好!
教育、改革、平均主义现代科学与宗教(研究计划)
One comment
Pingback: 第400篇blog~ | 随轩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叫“随轩”吧~
Home 记录 网站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叫“随轩”吧~
网站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叫“随轩”吧~
2005年12月9日 博客
这个名字是高三时翻玩某本成语典故词典偶然发现的,便想将来可用作书斋之名,现在书斋还无有,就先用在博客上了。
首先不看典故,从字面上看,这个名字就是挺合适的:第一个“随”字就很符合我的性格——随便、随意、随和、随性、随心等等;第二个“轩”字,一义为“带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子(经常用作茶馆、酒楼或书斋的名字)”,相比起来,“斋”的释义是“房子(常用做书房、商店、学校宿舍等的名字)”,可见轩还多了“带窗户的”、“长廊”、“小屋”、“茶馆”等意味在。比起看到“斋”可能联想到荣宝斋或者吃斋念佛的斋,“轩”的第二个释义则也很好:“古代一种有围篷的车”,这里包涵的暗示是,我不想关在一个没有窗户不透气的书斋里,而更喜欢有个开放的、流动的意味。
那么“随轩”一词的典故何来呢?
见《后汉书》卷三十三《郑弘传》:
“郑弘字巨君,会稽山阴人也。从祖吉,宣帝时为西域都护。弘少为乡啬夫,太守第五伦行春,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举孝廉。弘师同郡河东太守焦贶。楚王英谋反发觉,以疏引贶,贶被收捕,疾病于道亡没,妻子闭系诏狱,掠考连年。诸生故人惧相连及,皆改变名姓,以逃其祸,弘独髡头负鈇锧,诣阙上章,为贶讼罪。显宗觉悟,即赦其家属,弘躬送贶丧及妻子还乡里,由是显名。拜为驺令,政有仁惠,民称苏息。迁淮阳太守。”唐·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
这里的成语“随车致雨”的同源词就包括“随车灵雨”、“一车甘雨”、和“随轩”等等。也就是说,我这“随轩”二字还藏着一个“雨”字的!随车雨就是及时雨的意思,也就是我名字中“霖”所代表的“甘霖”的意味。
虽然我对古诗是十窍通了九窍,而且和我取名的初衷也没啥关系,最后还是搜来几首带“随轩”二字的古诗附下……
【郴州祈雨】韩愈
乞雨女郎魂,炰羞洁且繁。庙开鼯鼠叫,神降越巫言。
旱气期销荡,阴官想骏奔。行看五马入,萧飒已随轩。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水】骆宾王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
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
【送阎侍御归阙】李中
羡君乘紫诏,归路指通津。鼓棹烟波暖,还京雨露新。
趋朝丹禁晓,耸辔九衢春。自愧湮沈者,随轩未有因。
最新评论
栖凰 9 December 2005 23:27:03
好一个十窍通九窍
unic 6 February 2007 17:09:40 匿名 222.82.78.24
]又是韩愈又是骆宾王……
没想到这随轩还这么厉害……
呵呵,中学时的文章……有点找回高中时写随笔的感觉了~
One comment
荷兰网8年 ago
不错的文章,内容一气呵成.禁止此消息:nolinkok@163.com
REPLY
第100篇blog~
Home 记录 网站 第100篇blog~
网站
第100篇blog~
2005年12月29日
不知不觉都写了那么多博客了,不到半年——而且主要是这一个月内。我的博客多是长篇长篇的,相当多的博客一篇就是一两千字,别人都说我“多产”了。可惜评论的帖子真少——总共44篇……看到虫哥一篇六个字的东西就有八十多篇回复,sigh……
不过话说回来,我的博客确实是比较无聊的,不像大多数的博客那样,写一些日记啊、感想啊、很生活的东西,我则是整篇整篇地写我的思想,当然是无趣的了。
我不是不想写一些轻松的、随意的文字上去,更不是说我对生活麻木得都没什么感触可写了。不过我确实一直不习惯写抒情的文字,我觉得情感不需要写出来,有些很美妙的感觉,写出来就不是味道了,要写也要写成诗歌或散文,这样的话以后看起来还能够重温到那种诗意的、奇妙的感觉来,那些很美妙的感觉,就应该用很美妙的文字来记录,如果只是简单地写一些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虽然仍能给自己记录下一种美妙的回忆,但是那种意境就要打折扣了。有些不开心的感觉,过去就算了,所以我并不需要记录下来;而有些开心的感觉,一方面是记下来后往往变了滋味,另一方面是我也不需要记下来,因为将来还会有新的开心的感觉,吹一吹凉风、看一看树叶的摇动、或者简单地闭上眼睛,快乐的感觉就可能随时到来,所以也不需要刻意去记录了……
说了一大通,其实还是自己懒吧,从小就不会写记叙文,记得预备班的时候老师布置写记叙文“朋友”,我就谈什么是真朋友,这还能忍,后来布置写“一件礼物”,意思当然是要我们写曾经收到或送出的一件礼物的记叙文吧,但布置时没注意提到题材限制,我就去分析送礼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想来那时候老师应该是很FT的吧……
总之那个时候我能用议论文取代的就决不写记叙文,能分析论证的、就不去描绘抒情。唉,积习难改了。不过我也知道,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去议论的,有很多事情,不用分析、不用议论、不用理性去思考,只要静静地感悟就好了。如果文才好的将这些感悟写成文字当然最好,写不成的,也就算了,闭上眼睛、不要说话,也挺好的。
2005年12月29日
最新评论
小狐狐
29 December 2005 21:05:23 [回复]
呵呵,爱思考的小家伙~
觞令
21 December 2009
13:07:19 [回复]
事实上,对我来说,是很有趣的博客。
我的人生观(及补充)慎言与写作
随轩正在搬家
Home 记录 网站 随轩正在搬家
网站
随轩正在搬家
2019年7月3日
我正在把网站从阿里云搬到亚马逊AWS,原因不多解释,AWS非常好用,先试试看。
目前我已经把老站yilinhut.com复制到新站yilinhut.net ,老站暂停评论,新站正常。
我最终会把yilinhut.com也解析到新站的,但现在还需要交接一段时间,比如说email服务器怎么设置,域名解析怎么处理,我都还需要研究一下,所以目前新老并行,评论请移步新站。
“两种文化”之争早过时了科技与垃圾竞速
博客更新基本完成
Home 记录 网站 博客更新基本完成
网站
博客更新基本完成
2017年7月13日 博客
终于折腾完了,主要是更换了博客主题,以及整个分类架构,焕然一新吧?
分类架构方面,彻底抛弃了之前的“思史诗”体系,也大大减少了分类目录。新的分类体系主要以文体分类,只有在“随笔”一类下面,再按照主题区分了几个大类。
设计分类架构时,我不再考虑客观的逻辑性,而是从读者何时需要点选分类的方面来考虑。一般而言,如果是长期关注我的博客的读者,可能每次都留意新文章,不需要进行分类浏览。而临时来检索文章的朋友,则可以通过搜索功能和标签功能来查找所需要的文章,也不需要按分类进行浏览。所以事实上需要借助分类的读者并不多。因此分类体系只需要考虑一些读者的特定的兴趣,并且应当提供搜索与标签功能难以提供的额外区分维度。
最后我的设计就是这样,首先是“专栏”,放一些特色栏目,比如你是比特币玩家,只关注比特币相关的文章,对科学哲学什么的没有兴趣,那就可以进入比特币专栏。其次是“研究”,里面是相对正经的学术写作,包括论文或研究报告等,相对于絮叨杂乱的随笔,这里的文章少得多。“随笔”是最大的版块之一,所以额外增加了一些二级分类;“教学”是比较新的类型,毕竟我现在做老师了,将来这方面内容应该会变多,选课学生可以不关注其它内容,直奔课程版块;“读书”包括正经的书评和杂乱的笔记;最后的“记录”基本上是回收站,各种不便归类的内容都算作生活记录了。
博客主题采用了nirvana,没错,就是最近我给清华科学史系做的网站所采用的主题,反正在那里折腾了半天,用着也挺顺手,看着也算顺眼,就直接搬过来了。当然和系主页不同,我换了个清新明亮的配色方案,也暂时没有采用首页横幅的模式。原先一直使用的Mystique主题被抛弃了,其实那个主题至今仍然是我见过的最强大的免费主题之一,可惜的是5年前就停止更新了。
减少了许多反正没人用的功能,比如留言板之类的。保留了Email订阅,虽然这个Subscribe2插件也有好几年不再更新了,但功能似乎还正常,也就懒得换了。
添加的最重磅的功能是Inline Comments插件,提供了页边批注式的评论功能。我本来想换成commentpress插件,但这个插件不得不更换成他们的主题,自己重新定制的话非常麻烦,但他们的主题略丑,而且局限性比较大。再搜索了半天,才发现了这个小巧的免费插件,基本实现了我想要的功能。当然,如果能做到像kindle或豆瓣阅读那样划线批注的功能也很好,但一方面现在没这技术,另一方面似乎也太过花哨。
比较可悲的是,现在我的博客根本就没什么人评论,批注功能会不会有人用都不容乐观。当然,我不会让这个功能白费掉,至少我自己可以批注嘛。针对陈旧的老文章,我不会再去修改,但可能自己加上一些评注。
页边批注
课程计划:《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比特币:通俗介绍
15 Comments
兰于烟6年 ago
我做了邮件订阅,你的博客我在看啊
REPLY
古雴6年 ago
谢谢关注~
这篇的订阅邮件能收到吗?我自己好像没收到,似乎出了点问题……
REPLY
uniceros6年 ago
同因订阅邮件踩过来。。。
REPLY
uniceros6年 ago
感觉这个页边批注的功能前途一片光明啊~~
REPLY
uniceros6年 ago
来个二阶~
REPLY
uniceros6年 ago
三阶XD~
REPLY
古雴6年 ago
理论上支持10层嵌套评论,但嵌套多了似乎显得乱……考虑干脆取消嵌套,或者只允许第二阶……?
REPLY
uniceros6年 ago
恩二阶估计就够了,撑死三阶
uniceros6年 ago
标题也可以批注给力顺便祝贺改版完成~
批注和评论还没有表情。。(⊙v⊙)
REPLY
古雴6年 ago
又增加了富文本评论框,兼容性似乎不是很好,我试试不行还是去掉。表情更不好弄,还是自助颜文字吧……╮(╯_╰)╭
REPLY
metaquant6年 ago
似乎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订阅邮件了。。。
wordpress作为博客框架稍显臃肿了,现在都流行静态博客了,轻量免费还不用备案。不过师兄文章这么多,估计迁移也比较困难。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什么好的第三方评论方案,多说已经停止服务,disqus在墙外,我自己的博客已经不再设置评论了[摊手],反而清静了,哈哈。
REPLY
古雴6年 ago
总说WordPress臃肿,我是不太服的,功能多、扩展性强反倒是缺点么?WordPress也可以做出纯静态的网站,前台想要达到什么效果基本上都可以做到。那么既然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还是值得选择WordPress呢?因为“可能性”,虽然你现在也许只需要最轻量的静态功能,但是当你随时想要扩展、迁移、丰富更多的功能时,WordPress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至于流行趋势,根据统计,WordPress的市场份额一直还在上升之中。
当然免费不用备案是一个好处,但在中国国情下国内的服务器的速度优势也非常明显。
评论方面,国内第三方评论在数据安全和可迁移性方面我一直不太信任。再说像这样页边批注之类的功能也很难实现,国外的则水土不服。
订阅邮件我检查了一下,似乎收到了许多QQ邮箱的退信,提示“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另外我自己的Hotmail邮箱则把邮件归入垃圾箱了。我现在换了博客的发件邮箱(换成了QQ邮箱),不知道会不会好一些。
REPLY
吴佳欢6年 ago
哈哈哈哈哈,胡老师厉害啊,不但能站在技术之外批判技术,而且还真的懂技术的细枝末节,简直就是人文传统与工程传统的混合啊!赞!
REPLY
古雴6年 ago
还是更换了订阅插件MailPoet ,旧的订阅邮列被直接导入了,不知道有没有效。
REPLY
古雴6年 ago
似乎被QQ邮箱限制了IP,所以QQ邮箱收取订阅信似乎有问题,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暂时的,再观望两天。
REPLY
更新了博客的Email
Home 记录 网站 更新了博客的Email
网站
更新了博客的Email
2013年1月19日 博客, 随轩
更换至阿里云服务器后,除了架设博客之外,还顺便架设了自己的邮件服务器。利用了iRedMail套件,包括smtp、pop3、imap、ssl加密、webmail一整套都打包安装好了,比较方便。考虑到Gmail在国内日益艰难的处境,但我又不想改用哪家国内网站的邮箱,使用自己架设的邮件服务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当然Gmail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搜索),所以自家的邮箱暂时不会取代Gmail,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使用吧。
目前随轩博客的发信端已经改用自家的邮件,以yilinhut.com为后缀。订阅我博客更新的朋友应该已经收到从新地址发出的邮件了。我自己的Gmail信箱收件正常,但我不清楚其它邮箱情况怎样,如果收件有问题或者被归入垃圾邮件的,请留言或与我联系~
如果有朋友也想拿个@yilinhut.com的邮箱使使,也可以找我,免费赠送哦~ 啥时候我把keshizhe.net也转进来,那个域名似乎更值钱些~
说正经的,我设想把keshizhe.net重新建设一番,打造成一个具有社会化功能的科史哲信息平台,一年内我会动手。愿意参与的同学可以留意并与我联系~
再换博客! 总而言之,博客换到yilinhut.com 按照最初的计划,ixiezi也就是想找一个中转站,在我自己买空间和域名自己建设Wordpress之前先练练手。后来发现ixiezi的理念和服务都很不错,心想就这么用着也罢了……然而最终还是要挪走了啊。 主要的问题就是爱写字最近总是很慢,不可容忍地慢。一开始用时它的速度是相当不错的,导出xml文件基本都可以达到满速(200k以上),刷网页也不太费力。但最近 ……
修订了博客的版权规则 针对在纸媒发表的文章补充了例外条款,见:https://yilinhut.net/about/published 随轩版权政策的要点是:除了可以像对待一般学术作品那样转载和引用之外,还可以自由地进行改编和发行。按照版责条款,改编时需注明原作者和改编者,但不必逐句引注,只需注明诸如“古雴原创,张三改编”之类的字样即可,同时这种改编版也应遵守同样的条款,即也应允许其他人继续改编和传播,不得占为己有。 当 ……
【公告】开始试用微博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最近我的友情链接下新辟了一栏“博主”,列出了我在各大微博和SNS网站的处所。其中人人(校内)当然是最早就有的,Follow5和嘀咕是在2010年12月开启的,后者主要用来在博客侧边栏提供“嘀咕”状态的展示,而前者主要用来把状态同步到嘀咕、人人以及推特和脸谱。虽然Follow5和嘀咕都算是国内较早的微博,不过它们更多地是被用来发布 ……
公平的悖论——关于叫停抢票插件第一篇被屏蔽的微博~
谈CC协议
Home Web3 谈CC协议
Web3, 比特币, 网站
谈CC协议
2014年12月5日 比特币, 版权, 网络, 自由, 责任
//这篇是巴比特的约稿,比特币圈天然地偏爱自由软件的精神,因此对CC协议理应是更容易接受的,但毕竟版权意识在中国普遍比较淡漠,CC协议更是陌生,因此抄袭现象频发,如巴比特之类的提了CC协议,在圈内也缺乏尊重。因此一些科普确实是有必要的。目前而言很难指望CC协议发挥法律效力,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于业界形成相互尊重和协作的风气,以及行业规范的自发形成,还是有益的。
我的博客采用CC协议(BY-SA),现在有越来越多新派的博客或资讯站使用CC协议,例如巴比特就用了BY-NC-SA)的CC协议,但无论如何,CC协议(特别是在中国)的知名度还不太高,我们习惯在网页底部看到的还是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那么CC协议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简单谈一下。
首先我们当然要知道”版权“(Copyright)的概念。所谓版权,或者说著作权,显然是印刷时代的产物,一方面书商可以通过大量复制和贩卖作品而获得盈利,另一方面这种复制和贩卖活动完全可以脱离作者进行,这就使得一旦作品流出,作者本人就可能无法从印刷品的庞大利益中获取任何份额,这总有哪里不太对吧,因此著作权相关法律的制定,就保护了作者本人在作品传播过程中仍然享有某种优先权利,印刷商需要作者的授权才能进行复制和传播。当然,更重要的是,版权也保障了印刷商的利益,一旦买断了版权就可以长期获取收益。另外,对读者而言,唯一的“正版”提供可靠的范本,既保证阅读质量,也便于检索和引用。
注意我始终强调“印刷时代”,我不否定版权的意义,但它的意义是历史性的,适应于以印刷术(也许可以包括唱片、磁带等)为主的传播环境。在抄本时代,让作品传世是非常难的,即便是那些流芳千古的名著,在作者有生之年也很难为其带来收益。为了让自己的见解更有机会流传,古人们乐意放弃自己的署名而假托名人写作。经销抄本以牟利的书商当然也是有的,但在抄本的价值中,抄写本身的份额更大,因此是否垄断某一本书的发行权对于书商的盈利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大多数抄本没有标准化,因而也没有正版和盗版的质量差别。于是,从作者、传播者和读者这三方面来看,都没有对版权的需求。
那么在网络时代又如何呢?信息传播的快捷与廉价,使得依靠贩卖信息载体赚钱不再那么有利可图,但作品的广泛传播本身无疑能给作者带来好处,无论是求名还是求利还是促进学术交流,作者不再需要委身于一个特定的出版商。对于传播者而言,当然传统的出版商仍然需要版权,但新兴的互联网媒体就未必一定要掌控版权了,自由的转载最终亦能带来流量。对于读者而言,开放的文本更容易检索和引用,当然也更受欢迎。
但是,完全放弃版权也不妥当,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偏好更开放的传播方式,但如果这些传播过程完全与创作者脱离了关系,这也不是好事。例如一个作者可以从其作品的免费传播中获得名声,但如果在传播中作者的署名直接被抹去了,那又哪里来的名声呢?一个平台可以从内容的广泛转载中获得流量,但如果转载者都不保留链接,流量又从何而来呢?
关键在于,传统上的版权概念,要么就是完整地掌握版权,即所谓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要么就是无版权,比如作者死后五十年或七十年,作品进入“公有领域”,不受版权保护。但我们现在需要一种将版权部分地,遵循一定规则地放开的方式。
IT界显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先导者,因此新的版权形式最初由IT行业设计,这并不奇怪。事实上,这种新规则最初是由自由软件基金会发起的,自由软件之父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在80年代发起了GNU计划并成立自由软件基金会,最初GNU计划主要用于Linux这样的自由软件的开源协议,最流行的是GPL(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主要适用于软件,而推广到一般的文档,就有了GFDL即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GNU计划的基本理念是copyleft,这是一个明显针对copyright的略带戏谑的概念,中文翻译有很多,如著佐权、反版权、版责等等,我个人更倾向于“版责”,尽管撇去了戏谑的味道,但比较准确。权利与责任相对,与版权相对的是,copyleft规定的不是传播的权利,而是传播的责任。传播者不再是以取得权利为前提而可以传播,而是以承担责任为前提而可以传播。
事实上,copyleft与copyright并不矛盾,而是后者的补充。基于版权的保护,我们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印”,但关键在于“许可”如何达成。copyleft仍然以“未经许可,不得翻印”为前提,但提供了开放的许可证,也就是说,“翻印者”不再需要等待与版权方谈判来取得授权,而是只要接受许可协议所规定的条件,就可以自动完成协议,获得授权。
由自由软件基金会提出的copyleft概念是比较强的,它不但允许对完整内容的转载和复制,更允许对原文的改写和扩充,但改写者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必须保证新版本仍然保留原有的授权协议,也就是说,基于GFDL的文档在传播和改编之后仍然需要提供GFDL许可,这就是所谓的“传染性”。
这种开放的改写权是印刷时代下难以实现的,以至于在中国的著作权法中,“修改权”和“署名权”一道被列为不可授权他人的权利,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改写的开放使得不特定多人的共同协作成为可能。在软件方面,典型的成就就是诸如Linux、firefox、WordPress、比特币等开源软件;而在文本方面,最伟大的成就无疑是维基百科了。维基百科就是GFDL协议的产物,不过近年也努力与CC协议相互兼容。
CC协议是也遵循copyleft理念的一种拓展,它主要为文字作品(也延伸到图片、音乐等)设计,避免了GFDL的一些僵化问题,提供了权利—责任的多种组合,可以让创作者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授权方式。
CC是Creative Commons的简称,这是一个2001年成立的非盈利组织,也是这一组织推行的许可证的名称,在中国大陆被翻译为“知识共享”,也有翻译为“创作共用”、“共享创意”等,感觉”创作共用“似乎更准确一些。CC协议不是一个协议,而是复数的一组协议(licenses),除了提供6种主要的授权组合之外,针对不同地域的法律环境,CC协议还推出了不同的本地化版本,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各有相应的本地化工作。
CC协议提供四种主要的条件:(表格来自维基百科)
标志 英文 缩写 全称 说明
Cc-by new white.svg Attribution BY 署名 您(用户)可以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本作品;您必须按照作者或者许可人指定的方式对作品进行署名。
Cc-nc white.svg NonCommercial NC 非商业性使用 您可以自由复制、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您不得为商业目的而使用本作品。
Cc-nd white.svg NoDerivs ND 禁止演绎 您可以自由复制、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您不得改变、转变或更改本作品。
Cc-sa white.svg ShareAlike SA 相同方式共享 您可以自由复制、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若您改变、转变或更改本作品,仅在遵守与本作品相同的授权条款下,您才能散布由本作品产生的派生作品。
这四种条件中,”署名“被认为是必选项,而ND与SA相矛盾,因此组合起来一共是6种许可条款:
署名(BY)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
署名-禁止演绎(BY-ND)
署名-非商业性(BY-NC)
署名-非商业性-相同方式共享(BY-NC-SA)
署名-非商业性-禁止演绎(BY-NC-ND)
其实还有一种条款,即放弃一切权利,直接让作品进入公有领域,记作CC0,但主要是以上六种。
其中”CC-BY-SA“许可与GFDL相近。如果不带SA条款,就失去了传染性,例如通过张三CC-BY发布的作品,李四可以自由加以改编,只需要注明出处,就可以任意使用,可以用来盈利,也可以附加BY-NC等其它条款。当然,如果加入了禁止演绎的条件,那么相当于只提供转载权,转载者不能改动作品的原有面貌,因此也不能改换成新的条款了。之所以SA与ND是矛盾的,就是因为SA是在进行演绎的前提下对改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
至于NC,非商业性使用,这一条款是争议最大的,事实上我对这一概念也不太认同。关键在于,何谓商业性使用?这很难界定清楚,事实上即便是CC基金会官方也一直语焉不详。按照官方的FAQ, 商业性使用强调的是使用者的意图(primarily intended for or directed toward… ),而不是使用者的主体,也就是说,一个非盈利机构,也有可能对某作品进行商业性使用,而一个盈利性机构,也可能进行非商业性的使用。但是对主体的判断很容易,对”意图“的判断却很难,CC表示他们也无法指导你判断何谓商业性和非商业性,如果你搞不清,请你去找版权持有者澄清,或者干脆选择允许商业使用的作品(CC cannot advise you on what is and is not commercial use. If you are unsure, you should either contact the rights holder for clarification, or search for works that permit commercial uses.)。
可以看到CC在这里挺不负责任的:你搞不清楚我也没办法,去找搞得清楚的作品吧。在实际的纠纷中,很多人主张带广告的就是商业性使用,使用NC授权的作品必须没有广告。但这种判断其实有些自欺欺人,即便没有广告,许多商业网站引用CC作品也还是为了增加流量,最终还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另一些情况下,虽然页面上有广告,但载入CC作品的目的与广告收益无关。
其实我个人比较倾向的解释是:只要不为此内容收费,就算是非商业使用,比如说像中国知网那样,你需要支付费用才能下载论文来看,那么当然是商业性使用。而只要是内容本身不收费,不花钱就能看到,就不算商业使用。这个标准比较容易判断,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显得太宽了。
解决歧义的办法要么是不要使用NC条款,要么是在引入NC条款时附加清楚的说明。毕竟CC协议只是提供了一种指导性的条款范本,每一个创作者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颁布自己的许可证。例如,我建议那些固执地要求非商业使用的创作者明确说好,是所有商业机构都不允许使用呢,还是带广告的页面就不能用,或者是不就内容收费就可以了。总之CC协议应看做一个模式合同,创作者不能不明不白就完全照搬。
始终要记得的是,创作者永远是作品的主人,CC协议是创作者对传播者提出的授权条款,但不适用于创作者本人。创作者本人当然可以同时以多种协议发布同一部作品,也可以随时对特定的对象“弃权”,也就是说,只要“著作权人准许,则上述所有条件都可予以免除。”比如我按照BY-NC-SA发布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授权给某些商业网站使用。BY-NC-SA指的是以接受这一条款为前提使用我的作品的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他也可能在不接受这一条款的前提下获得我的许可。
当然了,一旦已经作出了许可,那么在对方没有违约的情况下是无法反悔的。比如说,我去年以CC-BY发布了一篇文章,你转载过去了,今年我把条款换成CC-BY-NC-SA,但你也不必改动任何东西,已经转载的东西该怎么用还是怎么用,我也无权撤回。
不过按我的理解,协议的生效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在使用者实际按照协议使用了作品时,才视为达成了协议,获得了许可。因此去年转载我的文章的人可以继续保留,但在我修改条款之后再来使用的人,就需要遵守新的条款了。由于固有的BY条款,即便你是在其它地方看到了我的旧文章,也可以且应当找到文章的原始出处,检查最新的许可条款。因为毕竟你需要向创作者获取许可,而不是从转载者那里获取的。
当然,CC协议的歧义和争议很多,与各国法律的磨合也远未完善,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修订,在目前而言,CC协议的严密性和法律的约束力并不很强,更多地仍然需要诉诸作者与传播者之间互相尊重。
谁能卖黑洞照片?视觉中国能,但你也能 这篇还是发在界面的约稿,但是应景地采取了CC-BY(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授权,只要清晰标注作者信息(胡翌霖/界面时评)即可免费使用。 2019年4月10日,人类拍摄的第一张“黑洞”照片高调发布,引起世人关注。 然而在国内,除了引发人们对黑洞的兴趣之外,这张照片还引爆了另一个话题,人们注意到,这张图片被一家叫“视觉中国”的网站收录了,还打上了版权信息——“版权所有:19 ……
比特币:挖矿与山寨币杂谈 从我开始买入比特币已经整三个月了,从第一笔1160元1个币的价位买了0.06个币,最低时在372元买了0.5个币,总的来说成本价大概在650元,然后买矿机消耗了5个币,买股票赚了5个币,各种低买高卖和博彩总体来说大约收支持平。 这段时间写了一系列比特币相关文章,还在巴比特上开设了专栏,在中文比特币圈子里有了不错的传播,同时在微博上也开始大量关注比特币相关信息,涨粉不少。 不过我的老朋友老读者中似乎 ……
比特币交易所要不要100%准备金 这篇是巴比特专题的约稿:http://www.8btc.com/caution-money 在沉寂多日后,最近比特币的大跌终于又让各社区活跃了一些,不少人冒出来哭爹骂娘,又或者幸灾乐祸一番,当然也有一些冷静一点的玩家出来反省问题,比如说重新开始检讨交易所的100%准备金问题。 市场有涨有跌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本来就没必要一暴跌就大惊小怪的。短线炒币者理应欢迎市场的剧烈波动,而长线囤 ……
股市杂谈:自由与稳定 最近中国的股市跌宕起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股灾”之后,中央又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强力出手维稳。 之所以想到写这一篇文章,不是为了当神棍预测走势。一方面是把之前的一些说法和想法汇总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股市的问题与政治哲学、自然哲学都有关系。另外,我相信这次股灾将会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它都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虽然我一直都在鼓吹比特币,也一向反对投资中国的股市,但我不想以任何方式预测行情 ……
去中心化的必由之路——谈谈比特币硬分叉,顺带说央行的数字货币 比特币面临1M的区块大小限制即将不够用的境况,需要一次重大的升级,但怎么升级呢,不同人提出不同的方案,如果一个向下不兼容的方案在没有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就推出了,一部分人选择了新方案,另一部分人没有更新或者选择了其它方案,那么结果就是所谓的“硬分叉”。 前一阵有过XT,最近又有classic,但最终硬分叉似乎还是被避免了,很多人大概是松了口气,不过我倒是有一些遗憾,在我看来,硬分叉并不可怕,相反,它是 ……
谈公务员《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会小结
16 Comments
Pingback: 谈CC协议 « 冷知识·爱生活
冰焰火灵X5年 ago
“但在我修改条款之后再来使用的人,就需要遵守新的条款了。”
朋友您好,这句话我觉得你说得可能有误!因为CC官方只是说“在你遵守许可的情况下,权利人就无法收回这些权利。”并没有说更多的获取到你的作品的人能不能按照作品自带的License来使用。所以您应该将这句改为:“对于我个人而言,如果我修改了 条款,新的转载者就要遵守新的条款了。”
我以前知道的是,如果软件使用了自由软件许可证,那么这个软件若是想私有化就只能在下个版本私有化,已发布的版本就必须按照原有的条款继续流通,允许更多的获取者来使用代码。
我认为授权是许可证给使用者而不是版权所有人。一般来说,我写的文章(比如我编的小说)在换了License以后一般会有一定修改,获得旧版本的人可以继续给别人复制,让他们按照旧条款来使用,永久有效(直到版权过期进入公有领域)。如果想要新版本,就必须要按照新条款来。
从这点来看,我觉得作者应该明确说明——作品终止发行或者换License了以后,更多的人获得这个作品能不能按照旧条款来使用。
REPLY
古雴5年 ago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比如我的文章A,被B转载,然后C看到了B的转载,想要继续转载(或改编),这时候他应当核对原始出处A,并且在转载时注明“转载于A”(或“改编于A”),而不应该也不需要注明“转载于B”,所以C仍然是向A获得转载权(或改编权),所以当C进行转载或改编的时候,需要向A获得授权,因此这个时刻如果A的授权规则变了,C就应该按新的条款来。
但如果是文章A,被B改编了,C看到B,继续转载或改编,这个时候C需要注明的应该是“原作A,在B基础上改编”,这时候C是一个基于B的转载或改编,所以只需要向B处获得授权,而B的作品已经取得了A的授权,因而C可以直接继承,而不管A是否更新了条款。
如果是文章A,被B改编了,然后A自己也继续修改为A+,然后C综合A+与B进行改编,这样的话又需要重新获得A的授权。
争议点应该是第一种情况,我认为“在我修改条款之后再来使用的人”应当遵守新条款,但是他可以说我没有“来”,我只是来过B网站,用的B的文章,就写“转载于B”,根本不来A核对,是不是就可以了呢?我觉得是可以的,我不能追究这种转载。但这种转载是不严谨的、不礼貌的,因为原作者署名是始终必须保留的,也就是说无论几次的转载者都应当能追溯原始出处,在原始出处不难核对的情况下完全无视,在学术上是不严谨的,在礼仪上是粗暴的。
所以我只是认为,当你需要“转载于A”或“改编于A”的时候,应当检查并遵守A的最新条款,而不能因为B曾经转载过,就可以不检查A的最新条款了。但你可以用“转载于B”的形式轻易地绕过去,这我也似乎没有办法。但CC协议本来就是在很大层面上诉诸创作者与传播者之间的互相尊重,抛开这一前提,其实它的约束力也并不太强。
REPLY
冰焰火灵X5年 ago
您说的这种应该是属于在线的展示的文章一类的东西,但您没有提到还有些比如音乐等通过下载提供的东西,总不能作者想改就改,而让作品无法按原来的方法用,可能会引起混淆,更重要的是无法让人完全放心地用——比如我私下拷贝给朋友,那么我的朋友看到了License肯定会按照上面的来使用,如果作者这时候突然换协议,那么这会对用户造成困扰。所以我不赞成对已经分发的作品换License(除非是放宽)。
还有,如果作者一旦因为文件丢失或者其他原因(比如自己不喜欢,删了)而无法继续发行的时候,有副本的人还是可以继续传播给其他人用的。我经常见到的CC作品是附带在Minetest模组里面的图片,根本没见过作者换License 的。。
———————————-
所以我的建议是,最好还是单独写个声明澄清这个问题,改了协议以后能不能继续使用旧作品。最好是像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的协议一样,内嵌License,只可以在下个版本改协议,已发布的版本在版权过期前依然继续有效。
———————————
当然,如果您坚持要用您的方法,那么一定要写清楚,这样就不会引起混淆了。
—————–
不过有意思的是,我反倒觉得您所说的那种“不严谨,不礼貌,粗暴”的传播方法更好呢,您说的那种在我看来也比较集中,对作品的自由和价值发挥不利。
=========总==========结=============
我发现CC协议这么用,虽然授权方式变了,但是授权生效的方式还是传统的。所以,我建议的生效方式是:
{
作者定义好License以后的一段时间后,作品的授权永久对任何人有效,不存在先后的问题。——一旦放出就确定了作品的自由度。(除非是换新版本之前没人下载,以至于没有一个旧版本流通出来。)
}
顺便提一下,我建议,未来,版权法应当进行修订,非商业再分发不在版权法的管辖范围内,版权持续时间也从作者去世后XX年 改为 5-15年。
REPLY
古雴5年 ago
你提到的音乐等下载形式的传播的确有不同的特点,我也同意你所说的,任何使用者“看到了License肯定会按照上面的来使用”,但问题是,你总得要在某个时间在某个地方看到License。如果协议是以内嵌形式分发的,或者在改编者那里重新提供的,那么自然有可能直接看到这些协议,并遵循之。但如果是转载文章而不改编,那么转载者按规则是不需要附加新的协议的,只需要给出原作及其协议的链接即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看到转载文章的下一个使用者,就需要通过原作者链接去“看到License”,而在这个时候,如果原作者改动了License,新的使用者势必就看到了新的License,自然就应该遵守新的License。
我的核心观点就是,你不能假装你看到了过时的License,你确实在修改前看到修改前的License,自然可以遵守这个协议使用,但如果你首先看到的是新版的License,那么就应该遵守新版的License。除非你能证明你确实是首先看到旧版License的。这种情况在以下载形式内嵌License的传播方式中很容易发生,但是在只有在线转载的情形下很难发生。
当然,我也认为CC协议一旦发布,就不应该任意收回,但从道理上讲,我认为作者修订协议是可能的,特别是在作品只有转载而尚无改编版本传世的情况下。
冰焰火灵X5年 ago
如果还想聊,欢迎来联系我哦,
EMail:1079092922@qq.com
Mastodon:@IFRFSX
Github:IFRFSX
Minetest Forum: IFRFSX
晚安。
不管怎么说,我反对 对已经发布的版本改变License。那样真的不好。
REPLY
冰焰火灵X5年 ago
除非是放宽
REPLY
冰焰火灵X5年 ago
朋友,我理解你!你是希望更多地控制好作品。但是有一点你要明白:
自由软件的License从来没有对已发布的版本改过License,这就说明了我前面提到的那个生效方式。
就我所知,这类软件自带的音乐图片等素材在使用CC等协议后在ReadMe文档里面都没提到你所谓的“原文链接”。也有很多网站〈比如Minetest的一个皮肤上传站点〉根本不允许用户发布了再重新换License的。
这就说明,更改已发布版本的License的做法是不被提倡,甚至不被待见的。所以我建议您永远不要这么做。如果有需要,可以做个修订版本,对修改版用新协议。
REPLY
古雴5年 ago
在标准的CC协议里头,包含了网址的条目:“(3)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标明许可人指定需与本作品同时出现的网址,除非该网址没有涉及到本作品的著作权声明或者关于本作品的许可信息。”,在我理解,以下载文件形式分发的作品可以不加网址,但本来就以网页形式发布的作品自然是属于“合理可行的范围”,理应注明网址。如果这都不算合理,就没有什么合理的情况了。
另外在CC官方FAQ中,确实提到CC协议不可撤销,但也讨论了一些发行者想改变协议的情形。首先协议之所以不可撤销是因为分发出去的副本带有复制的协议,但如果没有人复制过协议,而都只是单纯转载,或者压根没人转载,在这种情况下最初的协议压根就没有起效,那自然是可以改变的。
CC协议和各种自由软件协议一样,都是一种“乙方”空缺的开放式协议,只要任何人符合条件,就可以代入乙方的角色,自动签订协议。这种协议所谓“不可撤回”,意思是你不可以从已经签订好协议并没有违反协议的任何“乙方”那里收回授权。但问题是,在压根就不存在已经签约的乙方,我只是发布了空白协议本身,这件事情谈不上收回,在实际有乙方订立协议之前,我没有和上帝或和互联网或和CC组织之类的对象签订协议,我自然可以把尚未签署的协议收回来改写。
至于说修订版本,是一个很形式主义的问题,比如我就修改一个标点符号行不行?关键是,如果旧版本并未广泛流传,你怎么知道我修订没修订?
关于我博客上的文字,早前我是使用CC授权的,但现在我都撤出了CC标记,自己写了一些含混的版权声明。但早前的CC协议也没有声明作废,事实上现在你既可以按照CC协议获得授权,也可以按照我新的版权建议获得授权。新规则很简单,其实就是你原样转载注明出处即可,想删改就在相应文章的网页下面留个评论说一声。这个要求对于网页文章的使用者而言是举手之劳,但CC协议无法表达这一要求,所以我不再使用CC标识。但实际上仍沿用CC协议,按照老协议发布的作品我也不会追究。
冰焰火灵X5年 ago
emmm..其实最后您说的那种方法,旧版本可以继续用旧License的方法正是我提倡的。
还有就是您提到注明网页的事情,我碰到的那些诸如纹理包之类的素材里面都只是在ReadMe文档里面写上作品和作者名字,License,作品介绍,连Github的网地址都没贴上(他们在github上面上传代码)。其实就算这一点不被认为合理也没关系。就我所知,〈署名〉的要求就是按照作者的要求来署名,这类作品你一般只需要保留作者列表和版权声明即可。而且CC也可以不在网上,在线下发布作品啊。
您也提到了自由软件协议,一般来如果作者不想再用这个License,他们一般只能在下个版本进行改变。GNU GPL v3更是强调,一旦用GPLv3发布,作品就永归GPLv3自由软件序列,已发布版本就不可以再改变。所以,我建议CC组织应该再给CC协议未来的5.0版本加个开关,作者停止发行或者改License后能不能再继续对老版本生效。
REPLY
冰焰火灵X5年 ago
顺便说一下,我告诉您这些事情可不是为了按照旧的授权来转载您的文章哦,只是我看到改协议这种事情好像不太招人待见,所以我就过来告诉您这些事情。
REPLY
古雴5年 ago
改协议(特别是加严条款)必然不受待见,一般而论这是显然的。但具体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这种行为1.是否有效(我认为在诸如只有零星转载之类的一定条件下有效),2.是否违法(不违法),3.是否对其他人造成实际的困扰(我认为在副本流传不广,没有任何人进行改编的情况下,并不会产生困扰,使用者正常地只会看到最新版的条款,不会有歧义)。至于受不受人待见,究竟会受到哪些人的反感,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3,究竟哪些人会被协议的修改造成困扰。如果压根没人困扰,实际会传播和使用我的文章的人都没有遇到什么麻烦,那么如果只是一些原本就与我的作品的传播无关的人,仅仅出于“公义”、“惯例”之类的理由过来鄙视我,那么我也没有任何损失,也没什么不满,如果因为激起义愤,造成那些原本不会使用我的作品的人都跑过来关注我的作品,那么只有更好。
REPLY
冰焰火灵X5年 ago
没错,对于一些非软件的作品,确实是这样。我就是因为了解得不够所以来找您聊聊。
====================================
我之前和一些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的开发者和圈子内的人聊过这方面的话题,也在一些网站看过懂行的人说过,带源代码的(自由或者开源)软件是只可以对下一个版本改协议(比如私有化),不能像文章一样只能复制过的人才能按照旧的协议来。比如我之前认识的一个朋友(现在已经不来往了)他就用GPL协议发布过他的软件,后来改成MIT,但是他区分得很明确:XXX版本前的是GPL,之后的是MIT,不过之前的GPL版本当MIT来用他也不反对。
================================
我的理解是,当发布带License的作品一段时间以后,就默认把“乙方”填为“Everyone”了。至于终止发行以后其他人能不能继续用,CC协议好像并没有明确说明。所以,正像您所说的,CC协议是一个“模式”合同。我希建议您能告诉其他朋友,让他们在发布作品的时候像您一样写个东西(比如像您一样写个文章,或者干脆一句话)说清楚,作品改了协议或者终止发行后作品是否还可以继续让更多人使用。
==============================
对于我个人,只要是我制作或者魔改的贴着License的作品,无论我换了几次协议,或者下架了,任何人也一样可以按照旧的条款来使用。除非是我发布后短时间记起写错了License。。不过流传出去了我也不会管。
========================
有兴趣可以来加Q我和你单独聊。1079092922
REPLY
冰焰火灵X5年 ago
我现在明白了,看来每个作者都有他自己的偏好。我倒是希望大家都能像那些开发者一样,旧版本可以照旧让更多人用。。
REPLY
冰焰火灵X5年 ago
胡老师,您好。
我仔细看了GPL许可证,有一条就是,接收到副本的人自动获得一个授权。这个似乎是CC所没有的,很可能是为了保证发布后,旧版本依然可以按照原来的GPL许可继续复制修改。
我借助工具翻译了GPL,希望对您有帮助:《GNU通用公共许可证》第3版 中英对照翻译版 By: 冰焰火灵X https://my.oschina.net/u/33122…
REPLY
博客空间更换至阿里云~
Home 记录 网站 博客空间更换至阿里云~
网站
博客空间更换至阿里云~
2012年12月17日 博客, 虚拟主机
之前一直用着华夏名网的虚拟主机,都快两年了。最低级的一年一百来块,一年后换了个比较高级的,通过代理购买一年两百多块,一下子买了三年。华夏名网的主机故障颇多,但基本上还能忍受,大多数时候网站并不会直接挂掉,但小毛小病不少。总之忍啊忍啊就忍到现在。但是前两天发生了一次持续一天的故障,恢复之后被告知原先选定的北京机房被更换到景安机房了。但这景安机房并不是“教育网免费地址”,一直以来都不是,这下我就失去了购买国内主机的意义了。申诉后被告知可以换东莞机房,但东莞机房我以前用过,在北京用网通连接速度非常慢。
不过我并不慌张,因为这一整天的故障时间足以让我寻找、犹豫并决定更换一家主机了。这次找到了阿里云服务器,相当于VPS,似乎还高级一些,甚至比一般的服务器还好一些,因为云存储不把数据存在某一片固定的硬盘里而是多副本分布,一处坏了可以自动切换,安全性和可用率更高一些。价格也非常实惠,华夏名网的最便宜的VPS标价一年近三千,还只能选景安机房,至于景安自家的VPS最便宜的也要999。阿里云最便宜的一年690(不带数据盘的,我买了个一年790的),可以自选搭配,按需升级,当然就我的小博客而言应该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作为电脑小白远程操作Linux压力略大,自己装了个虚拟主机程序然后当虚拟主机那么用着。也没有华夏名网的关键词过滤什么的了,用起来自由多了。当然备案流程还得老老实实走……
试用两天下来感觉速度快多了,而且极其稳定。据说除了电信网通的接入外还有教育网的线,不知道在学校的同志们访问速度怎样~
当然我那个买到了2014年年底的华夏名网虚拟主机现在是废弃了,而且毕竟新的VPS的能力也还留有很多余地,即使我还要搭建别的站点也不需要再用华夏名网了。不知道还能在哪儿发挥发挥余热,如果哪位同学有需要我可以考虑转让~
广州会议之游记平等还是自由:关于异地上学问题
4 Comments
jiangche11年 ago
校内报告:速度极快~
REPLY
古雴11年 ago
又折腾了两天。。。试过多种面板各种故障后还是直接命令行安装了……比想象得容易。。特别是只开一个博客的话不太难。。然而我还是在挂载数据盘和文件权限等方面折腾了很久……顺便把换进阿里云以后的数据库都弄丢了,现在是根据缓存文件重新手动恢复出来的……
REPLY
古雴11年 ago
基本上折腾完了~ VPS下的Apache、PHP和MySql的默认配置都是很不适用的,造成运行一段时间就过载死机,各种搜索后逐个修改配置文件,现在应该是稳定了……
REPLY
Pingback: 随轩 » 更新了博客的Email
为何投放广告
Home 记录 网站 为何投放广告
网站
为何投放广告
2012年4月10日 博客, 媒介, 广告, 网络
大家是不是发现在博客侧边栏中出现了“广告”?这是我半夜鼻炎发作睡不着时加上的~
当然,贴广告也是蓄谋已久的事情。为什么要贴广告呢?首先,当然,广告是可以赚钱的。现在我维持这个博客的运行,主机费加域名费,每年大约300元。虽然我不在乎钱财,但毕竟只是慷爸妈的慨,能贴补一些总是好的。不过以我博客现在的流量来看,按照一般的点击转化率(千分之五),一个月下来顶多也就能赚上3块钱,支出的十分之一,单从谋利上说,贴不贴广告意义不大。
所以说贴广告主要还是一个象征意义。这显然意味着我对待广告的态度从抵触到无所谓最后到认同接受的转变。
以前看波兹曼批评电视文化,“广告的逻辑”基本上就是现代性中最糟糕的部分。非理性、煽动性、利益至上、眼球本位……严肃的政治辩论在广告的逻辑下也沦为单纯的作秀。但现在想来,一方面,媒介具有多重的可能性,电视广告也未必没有积极的维度;另一方面,波兹曼所批判的问题主要出在电视,而非广告之上。没有广告的重庆卫视照样可以是糟糕的,而互联网媒介的广告可能有不同的特点。
广告的一个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支持媒体的自由。毕竟一个媒体的运转总需要资金。但谁来提供资金呢?第一种是向受众收费,这是书籍、报纸、电影等老一代媒介的营利模式,电视也可以部分地借助这一模式,例如一些收费频道,但这种独占的模式不太适合互联网。第二种是赞助模式,赞助者或者是个别人或特定机构(比如重庆卫视),或者是向不特定的大众寻求赞助(比如维基百科),前者很难保持媒体的独立性,而后者很不稳定,而且如果需要建立长期管理的基金的话,还需要一定的监管和运营机制,虽说捐助模式其实很适合个人和小型机构,但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较难有效地开展并被人们接受。第三种就是广告模式,帮别人打打广告并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独立性,也能够获得较稳定的收入。虽说并不适合于我这样的学术性小众博客,而且我买主机的成本也相对高了一些(当然这和中国的网络环境也有关系),但其他小站主还是可能从中盈利的,至少维持收支平衡,保证网站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困难。
当然,广告的传播本身也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所谓言论自由,就必须允许鼓吹和推销的存在。靠大一统的管理而取消广告之后换来的并不是什么纯粹的内容,而是把整个媒体一个单调的“广告”(对不起,我又想到重庆卫视了)。如果没有强制的管束,又开放言论的话,那就势必要做好迎接广告的准备。
另外,广告也是一种余地,一种间隙,在我们专注于内容时,广告提供了必要的回旋余地,以至于你不至于完全陷入内容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包括电视广告在内,广告具有一种“分心”的作用。一般而言,我们不认为“分心”是一件好事。特别是网络时代造成了注意力几分钟转移一次的境况,被人们视为无比糟糕的趋向——但另一方面,电子游戏的高度沉浸的倾向也被人诟病。过度的沉浸和过多的分心都不好,但适度的分心不仅不是坏事,而且是完全必要的事情。包括做学问在内,专心一志并不总是好事,有些文本读得过于投入反而会误入歧途。较好的态度是试图与哲学家“对话”,而对话并不总是沉浸的,“顾左右而言他”是日常对话的常态。最自然的对话总是在一遍做着其它事情的时候发生的,比如吃饭时,喝茶时,看戏时,聚会时,散步时等等。
网络广告与电视广告有很大不同。电视广告旨在吸引眼球,而网络广告则需要引发“点击”。一个好的电视广告将会向受众灌输一种感官的“印象”,“恒源祥羊羊羊”是一个极端,但所有广告都或多或少地是一种洗脑。不过网络广告寻求的并不是印象,特别是Adsense之后的广告,普遍以实际发生的点击次数,而非展示的次数来结算。也就是说,网络广告追求的是点击,而不只是单纯的展示。Google广告很大部分是文字广告,并不靠触目的感官刺激来吸引眼球,而是以内容相关性取胜。我还试用了一个卓越亚马逊的广告小工具,它能够根据网页内容自动展示相关的书籍链接,像这样形式的广告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而是对网站的一种很好的丰富了(由于亚马逊的爬虫似乎尚未开始探索我的网站,这个工具暂时不起效,等等再说吧)。
无论如何,我愿意试一试,一方面看看究竟能赚多少,另一方面看看广告的投放效果怎样~ 其实看看自己页面的关键词广告会出现些啥也是挺欢乐的。比如说我把广告贴出来后第一个看到的是什么25岁以上单身女青年相亲的广告-_-|||
如果你不想看广告,很简单,注册并登陆后就不会显示了~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网络时代的写作——浅谈电子媒介的意向结构 新博客折腾了那么久,总算告一段落了,也该写一些正经的文章交待一下了。 但所谓正经的文章,却还不是那篇一拖再拖的论文,那篇论文过完年后会好好处理,现在么,顺着打理博客的语境,谈一谈关于“网络时代”的一些看法。 上学期最后一堂吴门讨论课正好涉及网络时代的交流,我也正好顺着这个话头说起。 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问题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媒介的操作方式对于表达和读写的影响,二是联网对于社交和沟通的影响, ……
网络存在论——我对网络媒介的体验报告 本文将追问“网络”的存在及其意义,那么,“网络”是什么?现在,“网络”一词通常特指“互联网”或“因特网”这一新兴的电子媒介。当然,“网络”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总是被用来指称某种分环勾连的关联整体,例如“铁路网”、“关系网”等等。 而“互联网”一词,并不是指“具有互联性的网”这样的同义反复,而是指网络与网络之间的互联,又称“网际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网络。不过如果我们可以不顾“因特网”的词源而重新 ……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周末终于忙完了~ 开完论坛后补觉+折腾了两天博客作为调剂,到现在才开始写总结。 我是筹办这次论坛的主要负责人,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联络各校同学,号召征稿和主持审稿等。同学们在一开始积极性都不高,都是直到最后时刻开始大量来投稿,搞得我最后半个月简直快发神经病了…… 当然吴宁宁和刘平在后期帮了大忙,吴宁宁负责采办会议赠品和印制资料,刘平则负责一切后勤杂务并在最后号召并统领 ……
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 这个新开通的“科史哲论坛”是将在今天11月份举行的“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一部分。 这个研究生论坛是去年创办的,去年由清华主持操办,今年则轮到我们主持。于是,总负责的重任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作为一个宅男,我向来不擅于组织事务,更不擅交际,当然在吴老师门下特别擅长社会活动的组织能手向来比较匮乏,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接手了。好在去年清华的朋友们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只要能模仿他们的工作就足 ……
科史哲门户?文库?——关于keshizhe.net的未来命运 办完北京科史哲学生论坛,不知不觉就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我费尽心机搞出来的keshizhe.net毫无悬念地死了。虽说我本来也对它可能活跃起来没抱多大信心,不过也没想到它死得那么快,那么干脆利落。不仅在开完会后就几乎没有人再来发帖,而且访问量也急速坠落,不到一周就躺底了: 躺底的每天5、6个访问量包括我自己,可能也包括一些自动采集或垃圾注册机器人,除非网站故障否则不太可能真的降到0,这个位置差不多可 ……
技术意向性与潜意识技术之具身(embodiment,化身、体现)的多重层次
4 Comments
benjaminbai11年 ago
我看到的amazon推荐的四本书好像和文章无关也 = =
REPLY
古雴11年 ago
不是说他们家的爬虫还没开始爬么。。。。那个亚马逊的广告并不是根据网页内容,而是根据我统一输入的几个关键词生成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REPLY
荧光板11年 ago
看楼主的帖子很有味道!
三年前看电影、打游戏是我业余的生活,三年后,回复评论、写文章成了业余生活。这几年,博客改变了生活方式,在工作上,我得到了很多;但在生活上,我失去了很多
REPLY
古雴11年 ago
……之前误把一年300元写成一个月300元了,怪不得我说怎么只有百分之一呢……大概十分之一吧,运气好大约能盈利,若如此的话我会升级主机,保持博客的非盈利性~
REPLY
修订了博客的版权规则
Home 记录 网站 修订了博客的版权规则
网站
修订了博客的版权规则
2012年2月28日 博客, 版权, 随轩
针对在纸媒发表的文章补充了例外条款,见:https://yilinhut.net/about/published
随轩版权政策的要点是:除了可以像对待一般学术作品那样转载和引用之外,还可以自由地进行改编和发行。按照版责条款,改编时需注明原作者和改编者,但不必逐句引注,只需注明诸如“古雴原创,张三改编”之类的字样即可,同时这种改编版也应遵守同样的条款,即也应允许其他人继续改编和传播,不得占为己有。
当然,这样的设定并不是说我希望别人对我的一些实质性观点做出大的改动,主要是考虑到我博客的文章往往夹带许多个人性的背景交代,比如今天课上谈论一个什么话题,然后我接着展开一些想法。在传播时,可以把这些相对次要的部分修正掉,或者补写成更完整的论题。可以把我的观点拆散,也可以加以系统化。
我能想象的最好的方式是评注体,复制我的文章并加上自己的评注。
目前来说,这种版权条款的意义主要是象征性的。但我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够发挥作用。
顺便说一下,最近启用了YARPP关联文章插件,现在每篇文章的评论页旁边的“相关文章”标签变得有用了~
再换博客! 总而言之,博客换到yilinhut.com 按照最初的计划,ixiezi也就是想找一个中转站,在我自己买空间和域名自己建设Wordpress之前先练练手。后来发现ixiezi的理念和服务都很不错,心想就这么用着也罢了……然而最终还是要挪走了啊。 主要的问题就是爱写字最近总是很慢,不可容忍地慢。一开始用时它的速度是相当不错的,导出xml文件基本都可以达到满速(200k以上),刷网页也不太费力。但最近 ……
更新了博客的Email 更换至阿里云服务器后,除了架设博客之外,还顺便架设了自己的邮件服务器。利用了iRedMail套件,包括smtp、pop3、imap、ssl加密、webmail一整套都打包安装好了,比较方便。考虑到Gmail在国内日益艰难的处境,但我又不想改用哪家国内网站的邮箱,使用自己架设的邮件服务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当然Gmail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搜索),所以自家的邮箱暂时不会取代Gmail,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辅 ……
【公告】开始试用微博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最近我的友情链接下新辟了一栏“博主”,列出了我在各大微博和SNS网站的处所。其中人人(校内)当然是最早就有的,Follow5和嘀咕是在2010年12月开启的,后者主要用来在博客侧边栏提供“嘀咕”状态的展示,而前者主要用来把状态同步到嘀咕、人人以及推特和脸谱。虽然Follow5和嘀咕都算是国内较早的微博,不过它们更多地是被用来发布 ……
《存在与时间》札记之一:把光照亮的追问之路《存在与时间》札记之二:《存在与媒介》?
科史哲门户?文库?——关于keshizhe.net的未来命运
Home 记录 网站 科史哲门户?文库?——关于keshizhe.net的未来命运
网站
科史哲门户?文库?——关于keshizhe.net的未来命运
2011年12月8日 博客, 科史哲, 网络, 论坛
办完北京科史哲学生论坛,不知不觉就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我费尽心机搞出来的keshizhe.net毫无悬念地死了。虽说我本来也对它可能活跃起来没抱多大信心,不过也没想到它死得那么快,那么干脆利落。不仅在开完会后就几乎没有人再来发帖,而且访问量也急速坠落,不到一周就躺底了:科史哲网访问记录
躺底的每天5、6个访问量包括我自己,可能也包括一些自动采集或垃圾注册机器人,除非网站故障否则不太可能真的降到0,这个位置差不多可以理解为网站已经死亡了。
本来还在想是不是招募一些同学做网站的管理员或版主,真正把这个网站从我的个人财产发展为共同财富。不过我也在观望,因为如果出现现在这样的情况,我就要考虑把网站收回来重新建设了。
怎么个重新建设呢?首先,我还是会把现在的BBS维持一段时间,不过会在适当时候把这个BBS换到诸如bbs.keshizhe.net这样的二级域名上去。而主页将挪作它用。
我也考虑过把这个网站奉献给北大科史哲中心,重新用WordPress搭建一个科史哲门户,替代掉现在这个极其糟糕的hps.pku.edu.cn网站,当然访问量大的话需要升级一下服务器。WordPress的维护很方便,架设完之后可以交给任何人打理。至于域名,可以从hps.pku.edu.cn隐藏转发过来,也可以直接用keshizhe.net。不过吴老师不要,我也就不多事了。
说到hps.pku.edu.cn,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顺便多说几句……
当时吴老师找到井琪的同学帮忙建站的时候,我才刚刚开始建设自己的博客主机,因此除了建议他们不妨找一个现成的建站程序之外,就没有更多的关心和参与了。但我的建议他们显然是没有采纳,据说是因为他们是学这个的,正想自己操练操练,于是就自己编写了。现在我越想越愤怒:不管你编程的水平如何,就算是世界第一吧,那又如何呢?那些优秀的建站程序都不是一个人或一小撮人编出来的,而是经历了商业公司或开源社区长久的打磨和完善,远不是任何个人在小半个月从头编写可能企及的。而且那些建站程序拥有很好的扩展余地,而且也便于备份、迁移、升级、维护,你们要操练编程技术,那也得找一个现成的程序去改写啊。你们明明用的是PHP这样一个开源的编程语言,但一点开源精神也没有,光顾着自己练习了,但有没有为了网站本身多考虑一下呢?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不需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程序员写出来的网站怎么样呢?一塌糊涂!这个2011年搭建的新网站,感觉甚至比2003年我们的师兄搭建的旧网站更糟糕。美观方面首先就差一截,比如页顶那一条,比如“详细…”,比如分割线,比如文章正文的样式……当然美观的问题也许见仁见智,但至少说新网站的样式很粗糙,而且也显得很落伍。
在SEO(搜索引擎优化)上也很糟,meta描述都没有。人类的阅读体验也不佳。例如所有链接都是设置成从新窗口打开的,这个设计应该是吴老师的授意,我当时听到时以为主要是针对外链,没太在意,没想到内链也都是新开窗口了,这个设计也非常落伍。现在所有先进的浏览器(当然firefox和chrome都要安装插件)都可以通过按住链接并拖曳一下的方式(IE浏览器也可以按Shift再点击),很方便地在新的标签页下打开。但更多的时候,我未必想在新窗口打开,那么就直接点击即可。也就是说,是否在新窗口打开,理应是由阅读者自由地选择的。但现在这样强制在新窗口打开,造成的阅读体验就非常差。
最糟糕的问题还在于它不支持Web2.0时代的任何新功能(社会化功能)。最起码地,RSS也欠奉。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RSS的重要性又回升了,我总觉得订阅功能是一个新闻资讯类站点所必备的,特别是更新并不太频繁,几天一更新的话,与其指望访客每天都坚持刷我们的网页,不如为他们提供订阅功能。
上次吴老师问我我的博客访问量如何,是不是没多少人看?我说访问量不多,但还算稳定。不过我当时没有提到,事实上直接的访问只不过是网站被阅读的其中一种方式而已。更多的人不需要直接访问网站,而是可以通过RSS订阅、微博关注和Email订阅来跟进网站的更新的。现在我的博客的RSS在Google Reader上就有16位订阅者(吴老师的博客有37位)。通过Email订阅的已经有将近50人。另外,我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自动在我的各大微博账号中同步消息并显示摘要。其他读者也可以方便地在他们的微博上分享或转发我的文章信息,仅根据Jiathis的记录,我的文章这一年来在各大社会化网站中被分享的次数约有150次(以新浪微博、人人和新浪博客最多)。
所谓Web1.0和Web2.0的区别就在于,Web1.0的网站无非是一些公告牌,是自上而下的,读者所做的无非就是点击—浏览—关闭;但Web2.0使得任何网页都不仅仅是那一个网页,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网中的结点。而现在的hps网站不要说社会化网络,其自身内部的网络也完全欠奉,每一篇文章都呈现为一个终点,读完一篇文章后,除了“后退”,没有别的通路。例如没有同类文章/相关文章等组件。
最后,我不知道hps.pku.edu.cn的后台管理如何,不过想来恐怕是不可能和WordPress这样的成熟程序相提并论的。WordPress很容易维护——无论是新建菜单还是新建某一类别的新闻,都像发博客一样容易,而且发表的内容可以方便地进行富文本格式编辑(类似Word),或者直接从Word中带格式拷贝文字进来,当然上传图片什么的也不在话下。另外,WordPress可以设定多元的权限制度,例如“管理员”、“作者”、“投稿者”、“订阅者”等,管理员可以更改网站的架构,而作者只能发表文章,投稿者可以提交文章给管理员审核发表。这样,网站的更新可以是非常自助的。
既然hps.pku.edu.cn终究不能合我心意,我何不自立门户呢?keshizhe.net本来也是旨在建立一个“科史哲”专业的公共平台,不过原先设想的是以论坛为主,门户为辅(PHPwind也有门户功能),但现在想来,在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人和还欠缺基础的情况下,也许还是先从门户网站做起会更有效。因为门户网站是可以先由一两个主力经营起来的,慢慢积累可以越做越活,但论坛的话如果一开始只有一两个主力,就肯定是活不起来的。
一个科史哲门户网站除了可以提供一些新鲜资讯之外,也许更好的突破口是建设一个文库网站。当年吴老师曾让我管理科史哲文库,让我广泛搜集相关文章加入其中,不过这个搜集活动遇到了一些挫折(具体就说来话长了),结果也没搞成,就这么被我搁置了。现在也许可以重拾这项工作了。我原打算用yilinhut.net来做一个私人的转帖文库站,但也不妨同时或优先做一个科史哲文库出来。
关于文库的构想大致如下(至于订阅、分享等基本功能自然不必说了):
第一,注意版权,不直接从期刊杂志中截取文章,而是选择在网络上已经公开的文章(例如学者的博客、报刊杂志的电子版),所有转载都应注明原始链接,并试图发送pingback。
第二,允许网友注册为投稿者,自助投稿,由我或其它管理员审核发布。
第三,开放评论,并提供页边批注功能。这一项最为困难,原因是还找不到理想的WordPress批注插件。当时提到的Feedback by Paragraph插件过于陈旧而且有漏洞,作者已经停止更新;作者的新插件MCEngine也有许多问题,而且作者也不再管了。比较值得考虑的是Digress.it这一插件/主题,这一插件仍在经常更新,并且已有不少学术网站(图书馆、大学)在使用它。另外Digress所基于的一个开源项目CommentPress 也已经发展到3.2,我试用了这个新的开发版本,它有了一些更好的功能,不过也有不少问题,我通过研究PHP代码已经解决了它不支持中文的严重问题,不过要把它应用过来还有许多要改的。这两个插件的共同问题是必须使用特定的主题才行。另外还有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s Annotator和Roohit的Highlighter插件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不是每一段的页边批注而是勾画文字进行评论),但它们都需要调用第三方网站并且把数据存在那里。在适当的时候也许我要悬赏征集WordPress或PHP达人来帮我改写插件才行。
关于keshizhe.net投稿区的说明(以及添加“回复仅楼主可见”功能) http://keshizhe.net/read.php?t…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把稿件贴出进行审稿的方式呢?我的初衷是加强论坛的交流性,因为我们论坛的宗旨就是交流为主学术为辅,首要的意义是增强北京地区科史哲专业同学的交流。而我们的交流如果仅限于最后那一天的十几篇会场报告,那是相当有限的。我希望在审稿过程中,学术交流就已经可以展开了。投稿的同学无论最后能否被采纳为会场报告,也可以收到审稿 ……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周末终于忙完了~ 开完论坛后补觉+折腾了两天博客作为调剂,到现在才开始写总结。 我是筹办这次论坛的主要负责人,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联络各校同学,号召征稿和主持审稿等。同学们在一开始积极性都不高,都是直到最后时刻开始大量来投稿,搞得我最后半个月简直快发神经病了…… 当然吴宁宁和刘平在后期帮了大忙,吴宁宁负责采办会议赠品和印制资料,刘平则负责一切后勤杂务并在最后号召并统领 ……
给任意段落添加批注:启用插件Feedback by Paragraph 先是偶然看到Wordpress中文论坛中的一个帖子,提及了译言网(这家网站似乎不错啊)的一个功能:眉批。可以给文章中的每一段加上批注,注册会员可以很方便地对具体的段落进行讨论。这一功能于这样一个翻译社群而言,简直是绝妙的设计。 我瞬间就被这一功能吸引了。我试图打造一个Web2.0时代的学术博客,这种学术模式希望达到的最基本的效果是:“无限的margin”——页边空白,或者说交流空间,将是互动的和无 ……
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 这个新开通的“科史哲论坛”是将在今天11月份举行的“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一部分。 这个研究生论坛是去年创办的,去年由清华主持操办,今年则轮到我们主持。于是,总负责的重任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作为一个宅男,我向来不擅于组织事务,更不擅交际,当然在吴老师门下特别擅长社会活动的组织能手向来比较匮乏,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接手了。好在去年清华的朋友们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只要能模仿他们的工作就足 ……
为何投放广告 大家是不是发现在博客侧边栏中出现了“广告”?这是我半夜鼻炎发作睡不着时加上的~ 当然,贴广告也是蓄谋已久的事情。为什么要贴广告呢?首先,当然,广告是可以赚钱的。现在我维持这个博客的运行,主机费加域名费,每年大约300元。虽然我不在乎钱财,但毕竟只是慷爸妈的慨,能贴补一些总是好的。不过以我博客现在的流量来看,按照一般的点击转化率(千分之五),一个月下来顶多也就能赚上3块钱,支出的十分之一,单从谋利上 ……
关于与外星文明交流——江晓原报告吐嘈菜谱与科技史
什么是“教育网免费地址”
Home 记录 网站 什么是“教育网免费地址”
网站
什么是“教育网免费地址”
2011年11月1日 教育网, 虚拟主机
由于我博客的读者应该是大学师生为主,我才要买国内主机。教育网专线的主机很难找也没有必要,但至少必须是“教育网免费IP”才行,否则的话就和国外主机一样了。
但是就我这一年来,和各大IDC服务商沟通的经验上看,无论是售前咨询还是售后服务,无论是前台咨询还是后台的技术员,无论是IDC的客服还是淘宝的店主,累积下来我大概接触了二三十人吧,竟然一个也不知道教育网免费地址是什么东西。弄得我很无奈。
有些服务态度好的,也许会虚心地问我,或者耐心地听我介绍,又或者说他始终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愿意给我提供示例的IP地址让我自行查证。但还有许多服务意识较差的,或者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的,就很可能直接无视我的要求,或者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没有!特别是那伙华夏名网的服务人员,即便我费劲唇舌解释说我现在正在使用的正是教育网免费IP,我只是希望换一个,或希望升级,但他们会更不耐烦,反复强调他们没有教育网主机,甚至于把我的连线掐断,好像我是个白痴似的。
虽然说现在我已经得出经验,不要提什么教育网免费IP了,直接和他们说给个网站测测速度就结了。但有时候总是不甘心,总想顺口提一句,但往往就是自讨麻烦。
也许他们都不知道啥叫教育网免费IP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似乎百度也不知道。搜了一圈,还真没找到有释义性的介绍。那么我就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吧,以后再要说明时,我就直接让他们来看这篇文章好了。
我们知道,中国的网络接入商主要是电信和网通两家,但还有一些小的线路,例如铁通、长城宽带、教育网等等。其中教育网的地位最为特殊,因为广大科研院校的师生不得不通过教育网上网。
在学校里上网是很廉价的,现在似乎是10元包月,几年前才5元包月,几乎是免费了。但问题是,就这点钱是不让上国外网站的,要上国外网站还得额外掏钱,就要上百块钱包月,或者一块多钱1M的流量。
虽然说只要想上的话,大学生们访问国外网站也并不难,要么多花点钱,要么找代理服务器,要么用IPv6,要么用某些不和谐的技术,都可以翻出去。但问题是,毕竟上国内网才是常态,没有非常的动机,一般也不会特意去开通国际网。于是,不在国内的网站就将流失大量的教育网访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需要买国内主机的原因,现在由于国内的网络环境如此,比起美国、日本和香港主机,国内主机实在是没有多大优势可言了,以我这类个人主页的访问量而言,也不需要有太高的带宽和访问速度,保证稳定性更加重要。国内主机的唯一的致命的优点也就只剩下教育网免费这一点了。
但是所谓的“国内网站”,是由教育网定义的,是一份白名单。有一些国外的学术数据库,以及Google,虽然IP在国外,但都被纳入了教育网免费地址,另一方面,许多国内的IP地址却并没有被列入。这份名单每个月都会更新,增删一些IP,但如果IDC不主动申请,恐怕是不会加入的。
不在免费地址列表中的IP在大学生那里就等同于国外网。不过大量的国内主机都没有加入这一免费列表,我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也许是教育网要很多收钱而主机商不答应?但也许只是因为主机商都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从客服们十个有十个不知道教育网免费IP的情况看,也许IDC的运营者们压根就忽视这一问题,也是有可能的了。
在华夏名网宣传页面中列出的十四大国内机房中的测试IP中,郑州景安机房、四川成都电信机房、眉山电信机房、上海真如电信机房、四川乐山电信机房这五家还不在CERNET免费IP列表之内。但华夏名网在购买主机的时候,并不让你选择IP或机房,而是几乎抓瞎地让你在“电信1、电信2、网通1、双线1……”这样一份匿名的列表中让你选择,好在它提供一个测速的js,显示小绿条给你看,但要不是我通过Firefox的开发者工具查看了小绿条背后的源代码,找出其中的网址再去ping出IP,一般人选择时仍是抓瞎。好在华夏名网的资源还算多,买得不对还可以联系客服更换(但联系客服时就将遇到我最初提到的问题:客服们都不知道、不理解我的需求),但如果要买高端一点的主机并有附加需求(如独立IP、Apache等)时,给出的选项并不多,很有可能就是一台免费IP都没有。
虽然华夏名网的主机就性价比而言没的说,但是就稳定性和服务品质来说,的确是差了一些。因此我一直都在留心其它的商家。欢迎提供建议。或者什么时候我还是干脆换到国外去罢了。。
华夏名网的主机故障率太高……数学、教育与机械
One comment
Pingback: 随轩 » 博客空间更换至阿里云~
华夏名网的主机故障率太高……
Home 记录 网站 华夏名网的主机故障率太高……
网站
华夏名网的主机故障率太高……
2011年10月31日 微博, 网络, 随轩
今天随轩和科史哲论坛又被挂了大半天,客服的质量也很堪忧。提交工单后解决技术问题的客服总是在修好之后给出回应,而我很难得知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至于网页界面的前台客服,常常是一问三不知,就算我咨询购买服务时,也回应缓慢,态度不佳,而且还是各种不知道。
主机故障率太高怎么办呢?很无奈的是,最好的办法是升级他们家的主机……当然同时最好换一个机房,现在这个北京机房据说是故障特别频繁。要换到别家的主机的话,由于牵涉到域名、备案等环节,十分麻烦,而且我也不知道其它的国内主机是不是同样故障频出。
几乎所有的客服都不知道所谓“教育网免费IP”是什么意思,但回应也有,有一个客服反复说我们没有教育网免费IP,我问她你究竟知不知道啥叫教育网免费IP,她还是坚持说我们没有教育网免费IP,我跟她说我现在正在用的机房是教育网免费IP,我就是想再买一个,她继续坚持说我们没有教育网免费IP,最后她把连线挂了!后来的一个客服,我不多扯教育网不教育网的,直接问她要各机房的网站样例,我自己查IP好了(对第一个客服也是问她要样例的,只不过我好心多解释了一下为什么我关心IP)。结果她磨磨蹭蹭给了一个河南机房的网站,然后就没音了。最后一个客服才比较好,直接给了我一个表,把河南、广东等机房各列了几个出来。我查到至少广东机房是教育网免费IP,于是考虑再买一个。
因为我现在这个主机是去年寒假买的,用得也差不多够本了,而现在通过淘宝代理买主机(便宜一两百呢),不能够直接给我原先的主机升级,那么我只能另卖,然后自行过渡过去。现在在老主机尚未过期的情况下,两边同时用,观察一下故障频率,选一个做备份吧。
中国大学生需要额外花大笔钱才能上国际网站,这个政策非常荒唐。除了外企职工之外,谁最需要上国外网站?无疑正是学者、学生。一般的生活和娱乐需求,必须上国外网站的机会不大,而学生搞学术做学问,不上外网等于自我闭塞。但可能也恰恰是因为学生们需要上外网,政策就偏不能允许放开,偏要设置一些障碍才好。另一方面,国内网站必须备案并接受监管,这一政策与“教育网免费IP”大概有某种“共谋”的关系。
当然,这些政策阻止不了学生翻墙。你越是封禁,我就越想知道究竟什么被藏起来了。这种心理监管者会不知道吗?当然他们知道。但最最险恶的问题在于,他们根本不怕少数好奇的大学生们翻墙,不怕墙外的信息被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翻墙者获取,他们只是试图控制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以至于那些墙外的信息、不和谐的信息,和岛国#片的信息一样,尽管人尽皆知(至少在好奇的大学生的范围内),但始终处于某种隐秘知识的范畴,很少会在实际的社会话语中激荡起多少波澜。也就是说,一种“普及”的东西未必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群体性的东西。
之前讨论班上提到微博的兴起正在搅乱原先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把许多原本私人性的东西放到了公共平台。当苍老师出现在微博上时,她立刻从秘传知识变成了公共人物。另一些墙外的,原本难以激起公众反应的信息,一旦投到微博之中,也会激起一些波澜和回响——即便这些回响很快都会被压制掉,但毕竟它们进入了公共领域。如此下去,情况是否会出现转变呢?
言归正传,我已经购买了新的主机,最近调试一下,可能会先把yilinhut.net和keshizhe.com这两个未备案的域名放过去(因此暂时只能通过CDN功能从国际网访问)。
【公告】开始试用微博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最近我的友情链接下新辟了一栏“博主”,列出了我在各大微博和SNS网站的处所。其中人人(校内)当然是最早就有的,Follow5和嘀咕是在2010年12月开启的,后者主要用来在博客侧边栏提供“嘀咕”状态的展示,而前者主要用来把状态同步到嘀咕、人人以及推特和脸谱。虽然Follow5和嘀咕都算是国内较早的微博,不过它们更多地是被用来发布 ……
叶门聚会——旧文存档什么是“教育网免费地址”
3 Comments
Helium12年 ago
CDN?CDN!怎么搞出来的……
REPLY
古雴12年 ago
就是华夏名网后台提供的CDN免备案解决方案,把网站的IP地址换到国外,FTP还在国内,暂时过渡一下。。不过我新买的这个四川主机的FTP奇慢无比……
REPLY
Helium12年 ago
我转到新网的香港主机了,也挺慢的。
REPLY
关于keshizhe.net投稿区的说明(以及添加“回复仅楼主可见”功能)
Home 记录 网站 关于keshizhe.net投稿区的说明(以及添加“回复仅楼主可见”功能)
网站
关于keshizhe.net投稿区的说明(以及添加“回复仅楼主可见”功能)
2011年10月19日 论坛
http://keshizhe.net/read.php?t…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把稿件贴出进行审稿的方式呢?我的初衷是加强论坛的交流性,因为我们论坛的宗旨就是交流为主学术为辅,首要的意义是增强北京地区科史哲专业同学的交流。而我们的交流如果仅限于最后那一天的十几篇会场报告,那是相当有限的。我希望在审稿过程中,学术交流就已经可以展开了。投稿的同学无论最后能否被采纳为会场报告,也可以收到审稿人(也就是其他同学)的评论和建议,并进一步与负责审稿的同学交流。而不像一般的论坛的征稿,最后就给你一条录用或不录用的结论,录用的话就获得十几分钟的发言机会和几分钟的讨论时间,听众事先也没有机会阅读你的论文,匆匆听过之后又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讨论。基本上只是走个过场,不能展开多少交流的空间。
而我们BBS的设计就是能够让所有提交论文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最充分的交流:你可以先把初稿匿名投出,得到审稿人的反馈后再修改完善,同时和审稿人交流讨论;定稿后在正式开会前可以选择完全公开,让其他参会者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文章;在会场讨论之后还可以回到BBS上继续交流……
但是实际上发现大多数同学并不适应这种方式,他们不希望过早地公开自己的论文,也不习惯于亲自到BBS上注册发帖,这样一来这个投稿区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但无论如何,即便是为了便于分配审稿工作的目的,我们还是希望把这个设计试用下去……
即便是不希望在任何时候向其他同学公开论文,同时也不想参与任何网上讨论的话,我还是建议投稿者花少许时间注册一下BBS并亲自贴出稿件。这样的好处是,当审稿者给出评论时,你一定可以看到:
我刚刚添加了“回复仅楼主可见”功能——投稿被公开贴出时,其他同学都可以在文章下公开地给出评论和讨论。但如果投稿是隐藏的,只有审稿人看得到,那么审稿人的回复也不宜完全公开。因此我加入了这个功能(虽然还不太完善)。审稿人在回复匿名稿件时,请在回复文字两端添加lzsee代码:
[lzsee] 这些文字只有楼主(和具有版务权限的人)可以看见 [/lzsee]
科史哲门户?文库?——关于keshizhe.net的未来命运 办完北京科史哲学生论坛,不知不觉就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我费尽心机搞出来的keshizhe.net毫无悬念地死了。虽说我本来也对它可能活跃起来没抱多大信心,不过也没想到它死得那么快,那么干脆利落。不仅在开完会后就几乎没有人再来发帖,而且访问量也急速坠落,不到一周就躺底了: 躺底的每天5、6个访问量包括我自己,可能也包括一些自动采集或垃圾注册机器人,除非网站故障否则不太可能真的降到0,这个位置差不多可 ……
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论坛继续征稿~~印刷术、自然史和现代科学的诞生
开通以来科史哲BBS的访问统计。。
Home 记录 网站 开通以来科史哲BBS的访问统计。。
网站
开通以来科史哲BBS的访问统计。。
2011年8月5日
科史哲论坛大约是在7月12号发布的,至今都快一个月了,访问人数呈直线下降趋势,按照这个趋势,大概过几天就降到0了……最近没有什么新帖出现,虽然仍有少量新用户注册。绝大部分的注册者,包括共同筹办这届会议的联络人,吝啬得连一个签到帖都不肯发,说实话是挺让我心冷的。当然,BBS的建设是我一厢情愿的构想,然而毕竟开会时还算是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开通后也没有人直接向我提出异议,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抗议了么……当然了,现在是暑假,大家都没什么心思,而且正式的征稿审稿工作还没有开始,我们还不必太早泄气。不过为什么都连一个词都不愿意留下呢?
如果这个论坛最终办失败了,我就不拿出来传给下一届会议了,“keshizhe.com”的域名也留着自己用,干脆开放给民科民哲算了……
把访问统计晒出来看一看:
访问数的最高峰出现在网站开通第二天,而访问人数的最高峰出现在第五天,当天是吴老师在博客上帮忙贴出征稿启事的日子。然后就毫无悬念地一路下行。
访问者的每次访问页数和停留时间都算挺长的,当然也都在迅速降低(没有新帖子嘛)。访问者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国,绝大多数都来自北京市。直接访问和通过其它网站点进来的大约各半,搜索引擎来源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引荐网站的来源,最多的还是我自己的博客,特别是从“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一文中点进来的就有36次。第二项似乎和keshizhe.com的跳转服务有关?然后新浪博客和微博的贡献也很可观。而电邮地址的来源较少,看起来邮件转发的宣传效果一般吧。。
唉,接下来该怎么整呢……
高速是好事吗?海贼与英雄的区别?
One comment
ee12年 ago
祝贺# 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祝贺#
REPLY
网络需要学术,学术需要网络
Home 记录 网站 网络需要学术,学术需要网络
网站
网络需要学术,学术需要网络
2011年7月22日 中国, 学术, 网络, 追求
前一篇文章提到学术应当主动面对网络化,另一方面,网络也需要学术。学者通过对网络媒介的主动介入,一方面将拓展学术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将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入独特的元素。
在更早前关于网络的随笔中,我引到纽尔•卡斯特的历史回顾——“因特网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追求知识、崇尚卓越的技术精英文化;向往“自由”和玩耍的黑客文化;提倡分享和实用的“虚拟共产主义者”;以及寻觅商机的企业家。
当然,还可以算上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所代表的军方背景。
网络技术的这几大背景元素代表了不同的“价值”维度,或者说意义维度。我强调过,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有价值负载的,但价值并不是线性的、一维的,非好即坏的,而是多元的。一种技术可能背负着多重的价值维度。网络技术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它的诞生和发展也恰恰交织着各方面的意义元素。
一种价值维度意味着某一种追求形式。例如军队的价值是“秩序”,阿帕网最初的立意是为了创造一个即便指挥中心被摧毁也能在任意位置号令全局的通信网络。脱离了军方的直接控制后,互联网并非就消除了一切军队文化的元素,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始终是一个秩序森严的机制,它也可以随时被用来号令、统摄和监控。人们仍在通过互联网建构“秩序”或“权力”。
另一个元素与“秩序”正相反,那就是“黑客”所代表的破坏性的元素,当然,破坏本身并不是价值所在,但是在攻破现成秩序时得到的那些兴奋、得意和成就感确实是黑客们的旨趣。破坏未必总是消极的力量,反而经常是活力的来源。互联网的发展也少不了黑客和技术宅们的贡献。
第三个元素是商业公司,他们有时服从秩序,有时也愿意钻钻空子,无论如何,他们的目的是营利。他们借助互联网谋求财富。不用多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商业元素的渗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商人的介入也可以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刺激。
第四个是草根文化,或者所谓的“虚拟共产主义者”,他们并不想大捞一票,也不想花费过多,他们崇尚免费,最好是按需分配,在互联网上不付代价地获取对自己实用的东西。严格来说,这一元素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求”,而只是要求参与分享。崇尚秩序的军队文化和崇尚自由的黑客文化,要求利润的商业文化和要求分享的草根文化,构成着技术发展的张力。
但最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就是“学术”,如果说前四种力量构成四边形的四角互相牵制,学术的位置则更像是居间调节者。学者代表着某种精英文化,他们追求知识,也看重声誉。他们崇尚自由,但并不推崇不劳而获的平等,他们往往也顺服于现成的秩序,但也随时提供批评和叛逆。学者们追求的是纯粹的知识,以及攀登知识高峰的荣耀。
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反映着学术元素的力量。草根们可能是为了免费而选择开源软件,商业公司也有可能从开源软件中获利(比如安卓系统),但开源软件的编写者们的追求就不单是共享或营利,更根本的追求毕竟是“学习”和“荣誉”。Linux最初的宗旨就是为了共同学习。许多开源软件的编写者都不要求收费,也放弃了自己对软件控制权,任由自己的软件被传播和修改,但他们一般至少强调一点,保留版权信息。而所谓的版权信息其实是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版权的声明。更恰当的说法是“版责”(见话说网络时代的“版权”)。而“版责”声明的真正旨趣就在于保证作品的开放性,用学术界的话来说,就是“转引注明出处”这样一项基本要求。转引注明出处的意义就在于:首先,促进学术的传播;其次,在传播时保证原创者的荣耀;最后,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促进学术生态圈的形成和激励学者们互相批评和改进。
学术的价值维度在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学术文化除了以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为据点外,也渗透在其它各种文化之内,就好比说军队也可以养科学家,公司也可以养科学家。但科学家毕竟也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追求。国防部可能为了安全和独立而培植开源软件,公司也可以为了赚钱而借用开源软件(比如安卓系统),民众也可能为了免费而支持开源软件。但如果少了以纯粹求知和个人荣耀为旨趣的开发者的投入,整个生态系统仍是不够完美的。诚然,在任何一个时代中,学者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没有学术,光有军队和技艺,文明也照样可以发展,但毕竟是少了一点什么。
于是,我们想一想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相比西方而言欠缺了什么?权力和金钱的追求自然不缺,追求破坏和免费的也不缺。唯独缺少的就是学术的元素——开放性和荣誉感,学习和批评的环境。
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差别在哪儿呢?最关键一点就是引注的规范和丰富上面。说中国人欠缺版权意识,其实根本在于欠缺学术文化。要么是像草根文化那样从纯粹实用的维度来看待网络信息,要么是像商人那样不择手段地利用,要么是像军队那样去控制,要么就是去叛逆和破坏。唯独很少有人像学者那样看待网络,把学术的精神注入其中。
于是,我们再看为什么中国的学术界的网络化脚步如此缓慢?这绝对不是因为中国的学者们都特别清高,特别专心学术不问俗事,特别固守传统而不赶时髦,或者特别纯粹而拒绝奇技淫巧。根本原因恰恰在于,他们本来就特别缺乏学术精神。
当年有同学看到我把平时的论文统统都贴到博客上,好意地提醒我应该有所保留,防备抄袭。我不以为然。我所困惑的是,难道把论文公开出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学者为什么而创作?为了追求学术,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为了促进交流和批评……为了这些目的,难道不该尽可能地公开自己的作品吗?我纳闷的是:为什么各种传统的报纸、期刊等等,都早已主动介入网络,开辟了电子版,免费公开所有的文章,唯独学术作品竟要收费才能下载?为什么各种新闻网站都开辟了互动功能,让读者随时参与批评和讨论,唯独学术作品仍然只能以pdf的形式下载下来,拒绝互动和批评?为什么各行各业都在网络上建起了各自的圈子,互相交流,各界名流都开辟了自己的博客主页,与他人交流互动,唯独学者们仍在故作神秘?
从启蒙时代以来,知识的开放性就是学者们的追求或要求。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意义就在于此,图书馆不是为了权力或利润,而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方便地获取知识。但图书馆和博物馆进了中国以后都变了味。但我们可以辩解说:中国国情如何如何,人实在是太多,图书馆完全免费开放是不太可行的。那好,那么网络呢?启蒙时代“文人共和国”(republic of letters)的理想最接近于互联网的环境。如果说追求牟利的小说和流行读物有一定的理由拒绝完全公开,那么学术作品呢?相比于小说家和出版商,学者们根本就不靠卖书赚钱——拿着工资和讲课费,得到了课题的基金,为什么还不把研究成果放到网上呢?除了那些需要保护起来的专利技术,那些本来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知识积累的研究,为什么都要设立层层门槛呢?特别是现在的学术作品本来就是借助电脑和网络写成的,那又为何不愿意通过网络发表呢?如果学术会议旨在交流和批评,那又为何不利用网上论坛呢?
关键在于,在中国的学术界,创作也好,交流也好,根本就缺乏学术的精神。创作论文是为了评职称和评奖励,而开学术会议是为了报账拿科研经费。所以,学者们当然要拒绝“上网”,因为发表在网上的论文丝毫无助于评奖,在网上进行的交流也无法报上经费,你又怎么指望学者们有这份闲心呢?
网络需要学术,学术需要网络,但归根结底,其实是学术需要学术。当学者们拒绝进入网络时,最好扪心自问一下:凭什么不上网?究竟是因为“太学术了”?还是欠缺学术精神?
爱智与爱国 昨天两吴门聚会,(北)吴老师喝多了大发演讲。和他在其它场合喝醉不同,他说了许多只有在门生面前才会说的话。吴老师提到在他有生之年他一定会PUSH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不要指望吴老师活太长,要在十五年内混出名堂……(虽然吴老师说醉酒就是讲逻辑,不过其实在逻辑上还是有些问题的)最后吴老师讲到希望学生要有为天下劳苦人民谋福利的精神,要有这种忧国忧民的关切。 的确,能够遇到一个在学术兴趣和处世精神上都令 ……
关于版面费 投稿到现在,虽然小文章和书评发了不少,正儿八经的论文的发表情况还是比较堪忧,关键还是我太不上心了吧,就是在几个时间点的时候比较热心地“多稿多投”投了一批稿,大部分时间基本上放任不管。 不过我有两篇论文都因为版面费的问题而在确定刊用后被退稿了,这里的情况值得我说明一番。也许你会猜到我因为高傲固执之类的缘故拒付版面费结果被退稿,但实情要复杂得多,事实上我支持“版面费”,甚至于在某些情况下我宁可支付版面 ……
给任意段落添加批注:启用插件Feedback by Paragraph 先是偶然看到Wordpress中文论坛中的一个帖子,提及了译言网(这家网站似乎不错啊)的一个功能:眉批。可以给文章中的每一段加上批注,注册会员可以很方便地对具体的段落进行讨论。这一功能于这样一个翻译社群而言,简直是绝妙的设计。 我瞬间就被这一功能吸引了。我试图打造一个Web2.0时代的学术博客,这种学术模式希望达到的最基本的效果是:“无限的margin”——页边空白,或者说交流空间,将是互动的和无 ……
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 这个新开通的“科史哲论坛”是将在今天11月份举行的“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一部分。 这个研究生论坛是去年创办的,去年由清华主持操办,今年则轮到我们主持。于是,总负责的重任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作为一个宅男,我向来不擅于组织事务,更不擅交际,当然在吴老师门下特别擅长社会活动的组织能手向来比较匮乏,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接手了。好在去年清华的朋友们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只要能模仿他们的工作就足 ……
哲学与裸体 天知道为什么在若干篇毫无头绪的论文的压迫中我还有心思写那么多随笔,但没办法,想泻时憋住是很难受的。写完这一篇,这一轮发泄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也就是说,从“从渔夫到海贼”一篇起至这一篇,可以说是一个系列,可以理解为起航前最后的抱怨。从此之后……呼~反正我不再在宫殿中坐等了。 这一篇起了个扎眼的标题,其实试图谈论的东西是相当重要和深刻的,更准确一点的题目也许是“哲学与艺术”。无论如何,我现在只是起个头, ……
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科技哲学入门读物推荐
2 Comments
luxin12年 ago
收费的是出版社,他们得靠那个钱活下去。不过现在math/cs一写完paper就上传到arxiv,抢优先权
REPLY
古雴12年 ago
@luxin: 现在中国的出版社也不靠出学术书赚钱。中国图书的售价和西方不能比,顶多几千册的专业学术书根本赚不了钱。赚钱的是出教材,以及流行读物。出学术书主要是做名气撑门面的意义。另外许多三流学者还会自费出钱给出版社出书。另外比较好的作品也可以拿到各种奖励基金来资助出版。总之出版社也未必要靠控制学术书的版权。
REPLY
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
Home 记录 网站 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
网站
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
2011年7月18日 媒介, 学术, 网络, 讨论, 论坛
这个新开通的“科史哲论坛”是将在今天11月份举行的“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一部分。
这个研究生论坛是去年创办的,去年由清华主持操办,今年则轮到我们主持。于是,总负责的重任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作为一个宅男,我向来不擅于组织事务,更不擅交际,当然在吴老师门下特别擅长社会活动的组织能手向来比较匮乏,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接手了。好在去年清华的朋友们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只要能模仿他们的工作就足够好了。
但毕竟我们的论坛才办过一届,还谈不上“传统”,我们这第二届仍然属于试探和开路的阶段,单纯照搬首届的模式似乎是不够的。我也希望为这个论坛贡献某些东西。
比起前一届,本届论坛的范围扩展了,邀请了全北京所有科史哲专业的硕士点院校。但仅仅如此还谈不上什么贡献。在会议议题方面,我们仍然是兼容所有科史哲范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在会议组织方面,这次可以动用的资金稍多了些,可能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也算不上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真正有所增添的,通过我而带入的新元素,就是这个在线BBS了。
筹办会的时候有人问,要想清楚我们这个论坛的特色在哪里。同交叉科学论坛之类相比,我们的论坛主题似乎颇多重叠之处,我们如何可能独树一帜?我的回答是,我们的特色不在于主题方面,而在于组织形式,特别是我们是一个由学生来组织的论坛。
由学生来组织的论坛有何不同?如果说我们只是去模仿老师们组织论坛的方式,那么“学生主办”就称不上什么特色,甚至是意味着我们的组织方式不够“成熟”,只是老师们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让我们办一次学术家家酒吗?我们要把“学生主办”变成我们论坛的一大“特色”,而不是一个弱势,那又要怎么做呢?
学生组织的一个特色是,我们的交流可能更加自由和开放。老师们交流起来往往颇多顾忌,较难坦诚相待。老师们的交际圈子也基本早已固定,隔行如隔山,特别是科史哲专业,同行也不像同行,即便凑在一起开会也是各说各话,整个学术界呈现为支离破碎的大杂烩。然而学生们在学术界的交际圈尚未形成,我们不必紧跟自己的导师去把现成的学术联系复制下来,而有可能重建自己的学术圈。
因此,建立一个地域性的、专业性的,活泼而开放的社交圈子,是这个论坛的主要旨趣。当然,这毕竟是要建立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而不是单纯的联谊,论坛的学术性也需要有所保证。当然,这个交流圈子不能局限于我们这些参与筹办工作的同学,也要辐射到更多的参与者那里。但是如果说大多数参与者只是每年在开会会场那里坐上大半天,听上几个报告,那么他们又如何可能加入到我们的交流平台之内呢?
网上BBS的设立,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社交联谊的功能、学术争论和把关的功能、让所有同学持久而广泛地参与的功能,都可以由这个网上论坛来提供。同时,这也是独具学生特色的一项元素——我们这批学生正是和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别的方面,学生们的经验都比不过老师,但在利用网络方面,恐怕还是我们更为擅长。
无论你是时尚还是保守,无论是赞颂还是抵触,网络化无疑是大势所趋。学术界事实上也早已不可回转地迈入了网络化的浪潮之中——这年头不在网络上检索文献,还能做得了学术吗?发表出去的论文还有几成是作为纸板的期刊而被阅读了?多少人会去特意订阅各种学术期刊,还有多少人在写文章时会去逐本翻阅纸质期刊而不是首先在网上检索关键词?学术界早已离不开网络,但是学术的网络化进程仍然是极其被动的,网络上早已有了各种各样的“门户”、“论坛”、“圈子”,然而有多少学术门户、学术论坛、学术圈子?
人们似乎觉得,搞学术就是甘于寂寞、“闭门造车”,根本不在乎去利用什么社交媒介。这当然是错误的。广场、沙龙、行会、咖啡馆、书信、小册子、期刊……每一个学术繁荣的时期,往往都是某一种新的社交媒介兴起的时候。包括现在“学术会议”的形式,也是在发达的现代交通媒介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从古至今的学术传统总是在利用新的媒介来激发自己的活力。学术界不可能,也不应该抵制新媒介的兴起。
但是作为学者,自然也应有所固执,而不能单纯地赶时髦、单纯地顺应潮流。但这种固执不应表现为顽固地抵制新事物,这种抵抗不可能避免学术的网络化,而反而是只能让学术传统完全被动地、随波逐流地被网络浪潮卷入。学者应固执于自己的理念,主动地去探索新技术的可能性。
技术与人性“互构”,技术将塑造新的生活方式乃至生活理念,而反过来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可能展开出不同的技术发展的可能性来。例如互联网的诞生本身就交杂着多种文化元素,包括军队的元素,民间爱好者(黑客)的元素,学院的传统以及商业的传统。少了学者们的贡献,阿帕网也不会变成今天的因特网,也不会有Linux。技术不是中性的,而是有文化和价值的负载的,但它所负载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多重可能性的交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固执于不同的理念的人们一同介入到技术的发展史之中,这种介入的模式保证了人类在无可抵挡的技术浪潮面前,仍然保有“选择”的能力。
总之,我想说的是,学术的网络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究竟怎么个网络化法,还得看我们这代人的作为。就现在的情况看,学术界在网络浪潮面前几乎仍是完全被动的,顶多只是把网络当作中性的工具来使用,比如期刊论文利用网络来检索,无非是比跑到图书馆里去检索快一点,而期刊该怎么出还是怎么出;比如学术会议通过网络来发布信息联络人员,无非是比寄信高效一些,但会议该怎么开还是怎么开。但是即便我们可以把技术当作中性的工具,但事实上它们不是,新技术正在整个地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它们也终将重塑学术活动的方式,一厢情愿地无视技术的塑造力,并不能让我们坚守住传统,反而有可能是在技术面前丧失了自我,沦为效率逻辑的奴隶。只有当我们只是把技术看做中性的工具时,技术才呈现为单纯的“效率的逻辑”。
撇开技术哲学不谈,无论如何,我一直希望以自己的理念来促进学术的网络化。我的随轩博客就是这样的试探。当年吴老师派我打理KKBBS,也是一次实践的机会。当然,KKBBS的试验最终失败了,在热闹了一小阵之后就进入了休眠期。但KKBBS的失败并未打消我当时的想法,例如:BBS更适合于学术交流:网上论坛应该取代学术会议。就现在来说,开设这个论坛仍然是依托于那个将在11月举办的北京地区科史哲学术论坛这个“实在的”会议,是这个会议的一个附属环节。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实际的会议将是成为附属的和次要的,而网上论坛将成为更“实在”的交流平台。
也许现在仍有些人抱有这样的成见,认为网络是“虚幻”的、匿名的、浮夸的,和严谨扎实的学术讨论怎么搭界呢?的确,网络是有可能塑造出一种人人都戴着面具,事事都不负责任的环境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没有其它可能性了吗?就在几年前人人都以为网络是如何如何高扬匿名性,而Facebook横空出世之后呢?还有谁敢低估实名网络的力量?技术和人性一样,从来不是一件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而总是留有余地的,是发展着的。
当然,技术与人性一样,也很难脱离当下的处境,凭空设计出某个未来的蓝图来,然后就可以把技术朝向这个目标引导过去。要去塑造技术、引导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基于某个未来,而恰恰是立足于过去,致力于当下处境的细微调整。因此,我现在也并没有某个清晰的概念,确定好“一个学术论坛应该是怎么样的”再来建设我们的论坛。但没有蓝图并不意味着茫然失措,我们可以基于自己固守着的理念,一步一步地摸索试探。不是托付于某个不切实际的图景,而是立足于对现实的理解而展开探索。
这涉及到我们对学术和对网络的理解——学术活动不是闭门造车的秘传技艺,而是一种具有强烈公共性的社会活动,只不过学者们需要同“大众”保持一定距离,但这种“距离”并不一定是封闭,更不意味着学者之间的互相隔离;而网络世界却并不是一个完全平坦的、各向同性的均质空间,建立联系同时总是意味着某种定位,我们在网络空间中是拥有“位置”或“场所”的。诸如此类的理解引导着我对网络环境的搭建。
扯了半天,无非是说,BBS的创立背后有着我个人的技术哲学的考量。但无论如何,就实用效率的考量而言,相信这个论坛也是有作用的。退一步讲,即便这个BBS的社交功能没能发挥出来,它作为审稿平台的功能也应当有所体现;再退一万步讲,即便连审稿工作也少有人响应参与,光是我一个人或极少数人审稿,这个论坛也至少能够保证把审稿过程透明化。我唯一担心的问题是,人们看到稿件要被放到论坛上公开审议,就畏缩不投了。事实上,一部分人的投稿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以往习惯于把投稿理解为投入某个“黑箱”之中,然后显示一个结果,至于黑箱之内发生了什么,他们根本不想知道。因此,一些人会毫无顾忌地把自己也毫无信心的文章投出去,反正如果写得真烂的话最终也不会被录用。但现在采取这种审稿方式的话,即便不被录用的糟糕稿件也会被“晒出来”(连同审稿人的批评一道),这也许的确会让少部分人畏缩。但我相信,真正热爱学术的人是不会因此畏缩的,相反,他更愿意拿出自己未必成熟的作品来投稿,因为即便最终没有通过评审,他的论文仍然可能得到充分的反馈和广泛的讨论,即便最终没有机会在会场宣读论文,每个投稿者都已经可以参与到我们这个学术圈子内的交流之中了。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周末终于忙完了~ 开完论坛后补觉+折腾了两天博客作为调剂,到现在才开始写总结。 我是筹办这次论坛的主要负责人,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联络各校同学,号召征稿和主持审稿等。同学们在一开始积极性都不高,都是直到最后时刻开始大量来投稿,搞得我最后半个月简直快发神经病了…… 当然吴宁宁和刘平在后期帮了大忙,吴宁宁负责采办会议赠品和印制资料,刘平则负责一切后勤杂务并在最后号召并统领 ……
给任意段落添加批注:启用插件Feedback by Paragraph 先是偶然看到Wordpress中文论坛中的一个帖子,提及了译言网(这家网站似乎不错啊)的一个功能:眉批。可以给文章中的每一段加上批注,注册会员可以很方便地对具体的段落进行讨论。这一功能于这样一个翻译社群而言,简直是绝妙的设计。 我瞬间就被这一功能吸引了。我试图打造一个Web2.0时代的学术博客,这种学术模式希望达到的最基本的效果是:“无限的margin”——页边空白,或者说交流空间,将是互动的和无 ……
论BBS更适合于学术交流:网上论坛应该取代学术会议 http://hps.phil.pku.edu.cn/bbs… 看此帖前不妨先看: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408 的4楼和5楼。 我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相关的理解纯属揣测,如有不实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许多活动都是时代性的,在某一个时代中,这种活动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
网络时代的写作——浅谈电子媒介的意向结构 新博客折腾了那么久,总算告一段落了,也该写一些正经的文章交待一下了。 但所谓正经的文章,却还不是那篇一拖再拖的论文,那篇论文过完年后会好好处理,现在么,顺着打理博客的语境,谈一谈关于“网络时代”的一些看法。 上学期最后一堂吴门讨论课正好涉及网络时代的交流,我也正好顺着这个话头说起。 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问题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媒介的操作方式对于表达和读写的影响,二是联网对于社交和沟通的影响, ……
为何投放广告 大家是不是发现在博客侧边栏中出现了“广告”?这是我半夜鼻炎发作睡不着时加上的~ 当然,贴广告也是蓄谋已久的事情。为什么要贴广告呢?首先,当然,广告是可以赚钱的。现在我维持这个博客的运行,主机费加域名费,每年大约300元。虽然我不在乎钱财,但毕竟只是慷爸妈的慨,能贴补一些总是好的。不过以我博客现在的流量来看,按照一般的点击转化率(千分之五),一个月下来顶多也就能赚上3块钱,支出的十分之一,单从谋利上 ……
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征稿启事网络需要学术,学术需要网络
8 Comments
xroyal12年 ago
支持。 关于学术网络化推荐《阅读的未来》一书
REPLY
古雴12年 ago
@xroyal: 谢谢,我去看看~
REPLY
井琪12年 ago
闭门造车不光是不可行的,实际上也是不道德的。一个学者拥有了学术资源,占据了学术地位,就要为社会传播一些有益的学术的思想,教书育人也好,著书立说也好,现场交流也好,都是应有之义务。而这种传播,当然要尽量利用最好的方式。网络有他自己的问题,但不能说明他不好。扩展到科技,我也认为,科技有问题是一回事儿,当代科技仍然不愧为人类心灵的最高成就之一。我们做科技哲学,当然不需要去重复科学家技术家们对科技的颂扬,但是我们看批判性的文章看多了看久了,就容易以偏盖全,忘了追求真实。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对科技的评价,或许有人在追求真实的态度下,仍然觉得当代科技没有我认为的这么高评价,那就是研究上的学术问题了,可以继续探讨。
REPLY
古雴12年 ago
@井琪: 科技是有价值负载的,但所谓价值,却不是线性的,非好即坏的。
REPLY
井琪12年 ago
恩,所以我用双重否定句来指引:“不能说明他不好”。
REPLY
Pingback: 网络需要学术,学术需要网络 - 随轩
Pingback: 开通以来科史哲BBS的访问统计。。 - 随轩
Pingback: 随轩 »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第一篇被屏蔽的微博~
第一篇被屏蔽的微博~
生活
第一篇被屏蔽的微博~
2013年1月23日 中国, 微博
第一次收到新浪微博的屏蔽啊~ 好激动~ 存个档~
被屏蔽的是转发的,不过原帖未被屏蔽就直接屏蔽我的,看来确实是我发的这两句话被看上了呢。
我说的这句话很平凡啊,为啥就被屏蔽了呢,真的以为这句话有威胁吗?
无论如何,被屏蔽真光荣,下次争取禁言~
应用中心截屏_2013-01-22T17-45-03.921Z 应用中心截屏_2013-01-22T17-45-29.545Z
打赏
赞(1)
分享
更新了博客的Email技术的文明史——以芒福德为例
2 Comments
路过中11年 ago
你这句话没表达出内涵,从字眼上看当然容易让某些人看起来不爽。。任何一个组织没有控制与被控制是不可能存在的,我觉得你那句话说成“相互控制”可能更妥当点(其实他们在做,只是力度和广度不够)
REPLY
古雴11年 ago
你这样就更表达不出我想表达的事情了。特别是“其实他们在做,只是力度和广度不够”就是我要反对的想法。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做的力度不够,而是做得太多了,我们是不是该期待反腐的举措非常给力呢?我恰恰不期待这个。我认为根本不需要什么新的举措,只需要不举措,不需要真抓实干,需要的是不抓虚干。政府组织除了其法律规定的义务之外,什么都别做,什么创举都别搞,什么积极举动都不用做。需要的就是无为、放任,或者说消极。腐败多是因为控制不足吗?所以说需要加强控制,或者所谓的相互控制?如果说这个“相互”始终是在体制内部,官方机构与官方机构之间,那这恰恰是我所反对的,增加内部的机构环节只能让官官相护的利益链条进一步纠缠不清。我的意思显然是向民间组织开放,向舆论开放。但民间组织与官方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控制”,民间组织无法控制官方机构,而官方机构也不该控制民间组织,它们之间只有间接的制约关系,而没有直接的控制关系。
REPLY
我的写书计划
我的写书计划
生活
我的写书计划
2012年7月10日 书写, 写作, 印刷, 媒介, 学术
昨天聚餐时提到出书,据说某些地方出一本书抵三篇论文,有些地方啥都不抵,不过无论如何也算一项业绩吧。或许对我来说出三本书要比发十篇论文更轻松些,因此如果靠写书能赚业绩的话也算好事了。
当然,我确实是乐意写书的,倒不光是为了业绩。虽然说在我看来未网络时代的哲学文本可能就是以博客形态为主体了,正如印刷时代的学术以印刷书为主要载体那样。但是并不意味着旧的媒体就此消亡了,正如在印刷时代,口传形态的哲学教学的传统仍然存在,而且可能更加活跃了。印刷时代之前,学术主要靠口传和誊抄来传承,印刷时代之后,学术仍然在依靠口传和笔录,只不过增添了一个新的环节:印刷书。这个新的媒介并不是简单地是依靠印刷机来复制原本口传的内容,而是反过来再影响着口头传统的形态,印刷术之后的哲学教学采取着完全不同的形式。口传媒介和印刷媒介并非互相取代,而是互相重构,形成了新的学术传统。
当然再要细分的话,其实大的时代分划中还有一些支流,比如论文的形式依托于书信媒介及其在印刷时代的公开化,论文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公开信”,现代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以论文为主要形式的期刊体制的建立。
不过论文这一形式虽然在历史上很重要,但我仍然把它看作一条支流。当然这有可能是出于我本人不喜欢这种形式的缘故,不过我也是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的。那就是说,公开信,乃至书信、杂志这些媒介本身的地位并不如言语、书籍那样稳固。在书写时代人们仍然必须口头交流,在网络时代人们仍然在阅读书籍(无论书的载体是羊皮、纸张还是磁盘),不过书信却未必不会消亡。当然,我指的不是彻底消失不见,任何古老的媒介都会留下印记,最终至少为作为某种艺术活动而保有其延续的价值,但艺术品就不再是必需品。
到了电子时代,随着电报、电话、手机,以至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论坛和博客以及社会化网络等交流形式的接连兴起,书信这一种自古以来不可或缺的远程沟通方式迅速消亡,所谓的“公开信”也就无从来由了。我曾经提到,学术期刊中至今残留着的印出作者邮编的习俗,暗示着期刊与邮政媒介的隐秘关联,如果学者们再也不依赖邮政作为主要的,乃至哪怕最次要的一种交流方式的话,期刊的使命也就走到尽头了。
在某种意义上,现在人们在论坛上的发帖,或者博客上的张贴,扮演了“公开信”的角色。也只有通过论坛和博客等媒介,才有可能重新搭建起网络时代的学者交流圈。于是论文这种扎根于期刊杂志的学术形式,也势必会转换成网络的形态。
相对而言,我对书籍更有信心。也就是说,虽然网络时代的新媒介和随之兴起的新的学术形态势必会反过来改变学者们写书的方式,但是书籍这种形式不会消亡。
当然,我需要来说明一下我所谓的书籍形式是什么意思。我提到,无论书的载体是羊皮、纸张还是磁盘,它都是书。这就是说,书有某种超越于具体载体的同一性特征,这正是这种书之为书的独有特性,使得它难以被其它的新媒介所取代。
这种特性就是自足性。一本书是一个完成了的、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作品。当然,我们可以把论文结集成书,可以把演讲抄录成书,可以把博客打印成书,但如果只是为了作为其它形式的载体,那么书仍是可有可无的。不过所谓“专著”这种形式是专属于书的。一本专著,又好比说一部小说,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世界。一部书搭建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完整叙事,起承转合,有始有终。读者可以沉浸在整个叙事之中,在这部书所展现的世界中游历一番。
书所呈现的世界是自足的,或者说,是闭合的。虽然可以引发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评论,但叙事总是有始有终。即便我们在阅读一个尚未看到尾声的长篇连载,我们仍然相信这是一篇未完待续的大作,或者一篇烂尾的作品,而非一个永远不会完成的作品,无论如何,作者的生命是有限的,书总会作为一个完成了的独立之物呈现在我们眼前。
言语,论坛,博客等媒介都具有强烈的开放性,论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独立的作品,但它并不足够充实以至于能构成一个自足的思想空间,而是必须在一个已有的学术空间中占据它的位置。因此写论文总是要考虑读者的背景,考虑哪些是学界常识,哪些是学界前沿,必须通过引注来标明自己在这个公共的学术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当然写专著也得考虑这些,但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又脱离了这些,而独自开辟出一个自说自话的空间来。演讲和博客当然也是自说自话,但那些自说自话却更具语境性和开放性,博客不断更新,其文字是不停流动的,也始终没有与作者切断联系。但书籍却可以完满地摆在那里,一旦写成,甚至就脱离了作者本人的解释,成为一个独立的,乃至顽固的东西了。
某种意义上这种自足的、独立的、让人沉浸的书籍形式是印刷时代的产物,抄本时代的书籍尚未获得如此的独立性,正如古代人也尚未充分形成“私人空间”的概念那样。印刷时代之后,个人的,沉浸的,与世隔绝的默读(而非朗读)才开始变得普遍,私人空间、隐私、个人自由等观念也随之流行起来。网络时代大大改造了人们互相交流的方式,但只要“私人空间”仍然存在,书籍就还有它的根基。
对于哲学而言更是如此。哲学作品——我指的是除分析哲学之外的哲学——是极度个人性的一种创作,是哲学家个人的独白,每个哲学家都在创造着只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或思想空间,虽然这个世界毕竟扎根于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但它也超乎其上,获得了某种独立自足的特性,而这种独立性究竟有多强,其构造的独特空间有多么深邃,展开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这正是一个哲学家究竟有多高成就的衡量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必须写专著,他必须在无边无际的公共空间中开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或城堡。这当然不是说要造一个脱离大地的空中楼阁,也不是要造一个与世隔绝的防空洞,但无论如何,虽然保有开放的门径,但也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完成自我闭合,与凡俗大流划清界线。
当然,一个哲学家会写好多本书,就好比一座城堡或花园也总会有好多相对独立的房间或格局,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都可以让游客沉浸其中,但也不至于就此窒息。
演讲、论文、博客等等,可以构成城堡中的广场、回廊、平台、牌匾、门径等等,起到沟通和开放的作用,但有开也要有合,有沟通也要有隔阂,有漫步也要有驻足。如果没有专著构成的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自足空间,就好比一座没有一个房间的城堡,顶多只能吸引一些匆匆过客,却不能让人驻足流连的。
因此,我会写许多书,这些书会与我的口头讲授和博客生涯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游乐场。
昨天我又提到我希望找一个能够教书的学术工作,而不是进研究所。这一愿望与写书的计划直接相关。我希望每教一门课的同时写成一部书,当然一门课可以教几次,但最好不超过三次,写成了书就不再重复这门课了,顶多只再上一次有教材的形式,然后等要修订或重写的时候再回顾了。当然,在课程或写作同时,我的博客会随时跟进教学进度。在这种方案下,口头、印刷和网络三种形式相辅相成——兴于课,立于网,成于书——以这样的节奏来一点一点扩建我的园林。
印刷术、自然史和现代科学的诞生 引论 本文试图提示出标题中三样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印刷术的发明、自然史的复兴和现代科学的诞生这三桩事情有何关系?它们是否有着某种深刻的关联,以至于要理解现代科学乃至“现代性”的本质,我们必须着手追究印刷术的影响? 这三桩事情中,印刷术在欧洲出现的年代最为明确:14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无论中国的印刷术是否间接影响了古登堡的发明,但现代欧洲的印刷时代从15世纪中叶算起,这是毫 ……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周末终于忙完了~ 开完论坛后补觉+折腾了两天博客作为调剂,到现在才开始写总结。 我是筹办这次论坛的主要负责人,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联络各校同学,号召征稿和主持审稿等。同学们在一开始积极性都不高,都是直到最后时刻开始大量来投稿,搞得我最后半个月简直快发神经病了…… 当然吴宁宁和刘平在后期帮了大忙,吴宁宁负责采办会议赠品和印制资料,刘平则负责一切后勤杂务并在最后号召并统领 ……
我是如何憋论文的 我写论文的方法丝毫不值得夸耀,更不适宜推广。每一个用自己的血液来书写文章的人,一定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和方式,别人模仿不了,也没有必要模仿。 当然我的写作方式仍在摸索之中,特别是我现在还没能开始利用浩如烟海的外文资源;另外,我写论文的目的也注定将有所变化,迄今为止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课程作业,而将来我为什么写论文就不好说了,目前来说还是未知。如果可能,我会尽量不写可发表的正经论文,要么是随笔,要么 ……
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 回应网友问题:知识为什么会从“德性”变成了“力量”。有没有可能从媒介的角度来揭示这一转变的根源? 这个问题好~ 还真是可以从媒介角度来揭示的。 知识之显示的媒介,大致来说,从口语时代,到抄本,最后到印刷书。那么口语时代,显示知识的唯一或主要的途径就是言说,在演讲或争辩活动中知识得到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知识的显示总是关系着某些具体的个人,在交流和聆听的过程中,知识作为他身上展现出来的卓越品 ……
谈抄袭(毫无转圜的零分和不留情面的嘲讽) 技术通史课的作业提交已经截止,虽然我之前已经谈了抄袭问题,但还是没说够,现在专门贴一篇文章交代一下,为我以后处理抄袭问题立好规矩。 这次一共29位同学选课,其中1名同学弃课(不考试不交作业),剩下的实际是28位同学,他们的期中作业我看到现在,一共是5篇抄袭!都快五分之一啦! 当然,其中有2名留学生(虽然是留学生,但明显是中国人,真正非汉语母语的学生反而更认真学习),2名艺术生,如果把非正常入学的同 ……
少年与政治筷子与网瘾
5 Comments
古雴11年 ago
补充一句题外话,我把分析哲学排除在外,认为它不是个人性的空间构建,分析哲学家不再搭建一个独立自足的城堡,而是试图寻求一个公共语言——这种公共性又不同于日常交流的开放平台,而是试图标准化、清晰化、格式化。因此,分析哲学的建造风格大致就是现代都市建筑,不再有独门独院的豪宅,而是试图让所有人都住在一起。水泥森林棱角分明又千篇一律,仿佛可以无限扩容以安顿所有人,但却又空空洞洞,了无生趣。
REPLY
Yur11年 ago
写完书以后还是可以继续教的啊,学生会不断给予反馈,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在以后的再版中做修改,长此以往,思想才可以成体系。你说呢?
REPLY
古雴11年 ago
谢谢你的建议,我觉得在写完书后讲一次大概就够了,哲学著作一旦完成,其实是不需要不断修订的,像纯批那样大修一次就够多了,我这篇文章就说到,书的特点正是,它是有“完成”的,成书之后书成为了甚至与作者相互独立的存在,作者可以和其他诠释家一样不断去辩护、补充、批评、解释自己过去的著作,但不必不断修订了。至于成书之后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随时开放的。
REPLY
Miao11年 ago
还是得看是写什么类型的书了吧。如果是写教材、综述导论之类的书,还是有必要一版再版与时俱进不断修补更新的,那么不断地重复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很必要了,如此方可写出教学与自学效果最好的教材
REPLY
古雴11年 ago
除了像科学通史那样的有望推广的标准课程之外。一般来说,我想教的大学的哲学课都没有必要用教材。事实上我在哲学系上的课程大部分也不用教材。有些有所谓教材的,也顶多是作为辅助参考,或者考试时用一用,平时教课时是不用的。
哲学需要入门,但不需要不断地重复同一套模式。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专题和不同的都可以扮演导引的角色。
关于《共青苑》
关于《共青苑》
生活
关于《共青苑》
2012年4月1日 共青苑, 北大
《共青苑》要做20周年纪念特刊,特供此稿。
我在大一的时候,王鑫师兄主编第39期《共青苑》,我参与做了一些排版。交接到40期时,似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我自告奋勇地当了主编。
除了对排版有些兴趣之外(现在想来当时我就有技术宅的倾向了),我也很乐意主编这样一份杂志。当然,这是因为经过前一年的参与,我对《共青苑》的性质已经有一定了解了,要不然的话,这一杂志的名称及其团属的身份很可能让我误以为它是某种宣传手册因此敬而远之了。
的确,后来在迎新时,大一新生们选报学生会或团委的部门时,我的共青苑小组完全被冷落了,以至于收上志愿单后师兄看着不对,再介绍煽动了一番发回去重填,我的部门才招到了一些部员。
当然其实《共青苑》也不需要太多的部员,除了主编之外,一般部员的任务主要是整理讲座录音稿(如果有的话)和校对文字。但我还是认为《共青苑》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编制,就像任何不以宣传为目的的杂志社或信息交流平台应当尽可能保持独立那样。
《共青苑》编辑部是一个迷你的杂志社——这是我对《共青苑》的理解。虽然说最初的《共青苑》似乎确实是一份报道团日活动的宣传手册,但在哲学系前辈们多年的传承下,竟成了一份综合性期刊的模样。从《共青苑》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一项上级布置下来的差事,而是由每一代的编辑和同学们自发地推动着的,每一代的主编都试图为这份杂志增添一份自己的色彩。
例如我的前任把“共青”重新定义为“共同的青春”,而我则引入了我的“无之自由”——无主题,甚至无分卷名。与其挖空心思找一些诸如散文星空、哲思园地的词儿,我所使用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这样的分类方式也算是别有风格了吧。并不是完全不分类,不分则散乱而得不到位置,但也并不刻意去贴上确定的标签。
我提供一个舞台,但不预设太多的规定,让同学们的文字在此地自由地表演。这是我对第40期共青苑的“定位”,也是我所理解的《共青苑》之于哲学系的意义。最后引用我当年在第四十期《共青苑》卷首语中说过的话:
《共青苑》的体裁从没有固定的定位,她时而像一本学术专刊,时而像一本文学杂志,时而又像一本记录时光的新闻旧览,偶尔又会出成一本主题文集……在更多的时候,她什么都不像:准确地说,《共青苑》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个“舞台”,是给我们在其中演绎自己的精彩青春的一个自由的空间!
《共青苑》只是将那些只属我们哲学系的人、事、心情、青春,忠实地记录下来,一届又一届的编辑们在这里洒下心血汗水,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在这里留下只言片语——并不是为了追求任何名利成就,甚至也不为了成为史料存档,只希望在某时能唤起一丝怀旧的感动。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本科的时候我曾经担当北大哲学系《共青苑》杂志的主编,出的是第40期,那时候正好是《共青苑》第15年。 后来20周年的时候据说要做纪念刊,邀请我写了一点文字。今年是25周年,又要做纪念刊了,我这位老师兄又被挖出来做了采访,也请我随便写些文字。面对师弟师妹们的请求,我一般都是来者不拒的,这次也不例外。 关于我主编《共青苑》的经历,在采访时已经说过一些,也没多少可多说的,既然有这个自由撰文的机会,我不妨 ……
第四十期《共青苑》卷首语 卷首语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这一期的《共青苑》终于如期而至了! ……虽然我很想这样说,但事实上,这一期《共青苑》的面世比原计划拖延了数月之久!作为主编,我十分愧疚。原因我不多说了,主要是在排版工作那里搁置了太久!顺便说一下,本期的排版员也是我…… 但愿这姗姗来迟的这份集子不至于让大家过于失望。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共青苑》、多多投稿,这样将来的《共青苑》一定能出得更快、更好。 自从1991年1月 ……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发信人: EPR (星定), 信区: Philo 标 题: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6年02月14日10:59:42 星期二) , 站内信件 第40期的《共青苑》征稿一直在地下进行,由于我的疏忽,一直没有发布广告……本来计划寒假结束后出一期的,现在貌似还比较困难,不过我会尽量赶出,说好这一年出两期的还是没变。再下一期的《共青苑》 ……
难道我的文章《共青苑》不能用吗? 和ZW说起我可以找我博客上的现成文章放在《共青苑》里,ZW说“饶了我们吧~” 唉唉……我的文章大家真的那么不能忍吗?颇受打击的说~~~我博客上大多数完整的文章都只是随感罢了,说我这点文章“太学术”实在荒唐,这些随感写得都很随意,离“学术”的水平还远着呢。当然,是不是文章的质量太差以至于上不了《共青苑》我就不太清楚了,自己的文章自己是很难判断优劣的,作为主编我本是不想用自己的文章的,但现在稿子不够多 ……
【微博】地球一小时《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
One comment
Pingback: 随轩 »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期刊在何处保守?——投稿小记
期刊在何处保守?——投稿小记
生活
期刊在何处保守?——投稿小记
2012年3月13日 传统, 保持, 学术, 网络
前些天(二月底到三月初),我一口气给9家核心期刊投出了12篇文章,其中包括个别书评和本科时期的论文。一开始先投了几篇较新、较重要的论文,但没有好好改格式,后来陆续投出较老的论文,倒是好好改过了格式,但文本上的修订也不多。就此而言,我投稿的诚意还不太足,毕竟对于投稿一事骨子里还是不太情愿。但既然要混入学术圈,就要投稿,既然要投稿,就还是认认真真地投。因此,无论我对纸媒的版权制度有多少不满,仍然会保持最基本的遵守,至少绝不会一稿多投。
不过我至少能够“多稿多投”,如果只有一篇投稿,再老老实实盯着一家杂志社投出去,在毫无回复的情况下苦等两三个月,这样的日子想想也觉得难过。
我选择投稿的杂志社都是至少开放Email投稿的,有几家使用了在线投稿系统。那些至今只开放纸质邮寄投稿方式的杂志社我一律不投。一方面当然是我懒,另一方面也是表达我的态度:在今天仍然固守着最刻板的前电子时代出版模式的杂志社,我尽量不予支持。像哲学研究、自然辨证法通讯等老牌刊物都是如此,我宁可发表在影响较小的大学学刊上,也懒得去邮局寄送了。
在我看来,杂志社的这样那样的刻板规则完全不是什么坚守传统,而只是单纯的顽固而已。他们的问题不在于不思进取、拒绝改变,而恰恰在于放任改变,遗忘传统。
所谓传统,有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也有单纯的形式层面的。比如说稿费税的起征点为800元,这是一条传统的规则。但三十年前制定这一规则时的考虑是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看齐,到了今天个税起征点翻了几番,工资和开销都翻了几番,稿费税的征收如果还坚持老的规则,这就不叫坚守传统,而恰恰是背离传统。完全割断了当时制定规则时的用意。
杂志社的许多“传统”规则也是如此,由于割断了最初确立这些规则时的真正用意,现在都沦为的单纯的形式主义。
例如投稿后要等三个月时间,而除非过了二审,否则你不会收到录用或拒绝的任何通知,要么干等着,要么只能厚着脸皮打电话催问。这种规矩在邮寄时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编辑部要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投稿,逐一回邮的话费时费力还费钱。尽管有些负责的杂志社仍然会逐一回邮,但那些不挨个回复的杂志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通过Email回复一下“收到”,在拒绝后回复一下拒绝(一般可以套用模板来回复),简直是举手之劳,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即便说杂志社的编辑要多么地日理万机,有多少的垃圾投稿需要应付,但对于最垃圾的投稿也至少花上一两分钟来审视并不是什么高要求吧。在这一两分钟里,再辟出十秒钟来,回复一个“收到”的回执,又是多么艰巨的一项工作呢?哪怕是设置邮箱的自动回复功能,也能让投稿者稍微安心一些吧。但遗憾的是,我投出去的这十来家杂志社中,目前回复收稿的只有两家,再加上一家是自动回复的。
再比如说,每篇文章的作者名之下都要标上单位和邮编。标单位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要标邮编呢?如果是为了收取样书或稿费的话,用这个单位地址是很难收信的,我还得另外附上私人的通讯地址。再说,为了收稿费也不至于把地址贴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上呀。但事实上,这显然又是邮寄时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在邮寄时代,学者们非常依赖书信交往,许多思想都是在各种书信中迸发的,而学术杂志的根源也正是“公共邮箱”,最早的学术杂志之一,皇家学会的《哲学汇刊》,就是在一个学者通信网的基础上成立的。公开的发表文章并不是学术杂志的意义,而由这些“公开信”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学者们的通信网才是更重要的东西。但是现在的学术界呢?“发表”本身所代表的“业绩”早已经掩盖了“交流”这一学术杂志的真正意义,而基于邮政信箱书信传统也已经被电子媒介所取代。学者们现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形式,进行更广泛和更迅捷的交流。但问题是,学者们还重视交流吗?只要学者们更重视只印着收不到信的单位邮编,而不印Email的传统期刊,而不是更愿意通过个人博客建立交流网络,那么这就是对伟大的学术传统的背弃而非坚守。
再比如注释的规则,一本书除了写出版社之外,还要写出版地。为什么要写出版地呢?一方面,出版社一般不涉及重名混淆的情况,它在哪个城市搜索一下就知道,何必多此一举呢?再者说,为什么非要知道某家出版社在哪个城市呢?这又是一个前电子时代的风俗了。在发行和传播的全球化还不够成熟的年代里,要追查某本书的出处,除了大型图书馆,就要到该书的出版地去找更有把握。但在今天,在网上搜索一本书的相关资料和藏书之处已经是举手之劳。而在信息和物流全球化的情况下,出版社的所在地对于觅书而言已经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了,况且有些大型的出版集团很可能横跨多座城市,“出版地”早已无法作为一个准确定位的标记了。在现在仍然要强迫症似地写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了。
在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态度方面,我绝对是个保守派,但许多时候貌似是更加急于拥抱新事物的改革派,关键也就在这里——究竟该在何处保守?是保守住传统的精神内涵,还是保守住传统的形式规则?我总是倾向于前者。除非在我们已经搞不清某种传统的仪式究竟是有何种内涵时,出于对先辈的尊重和对文化的敬畏,我们应该尽量延续它,保持一种神秘的间隙空间;但一旦我们明显了解这些习俗的真正用意时,如果我们眼睁睁看着某些珍贵的意义不断流逝的话,就不能再自欺欺人地拒绝变革了。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周末终于忙完了~ 开完论坛后补觉+折腾了两天博客作为调剂,到现在才开始写总结。 我是筹办这次论坛的主要负责人,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联络各校同学,号召征稿和主持审稿等。同学们在一开始积极性都不高,都是直到最后时刻开始大量来投稿,搞得我最后半个月简直快发神经病了…… 当然吴宁宁和刘平在后期帮了大忙,吴宁宁负责采办会议赠品和印制资料,刘平则负责一切后勤杂务并在最后号召并统领 ……
给任意段落添加批注:启用插件Feedback by Paragraph 先是偶然看到Wordpress中文论坛中的一个帖子,提及了译言网(这家网站似乎不错啊)的一个功能:眉批。可以给文章中的每一段加上批注,注册会员可以很方便地对具体的段落进行讨论。这一功能于这样一个翻译社群而言,简直是绝妙的设计。 我瞬间就被这一功能吸引了。我试图打造一个Web2.0时代的学术博客,这种学术模式希望达到的最基本的效果是:“无限的margin”——页边空白,或者说交流空间,将是互动的和无 ……
网络需要学术,学术需要网络 前一篇文章提到学术应当主动面对网络化,另一方面,网络也需要学术。学者通过对网络媒介的主动介入,一方面将拓展学术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将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入独特的元素。 在更早前关于网络的随笔中,我引到纽尔•卡斯特的历史回顾——“因特网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追求知识、崇尚卓越的技术精英文化;向往“自由”和玩耍的黑客文化;提倡分享和实用的“虚拟共产主义者”;以及寻觅商机的企业家。 当然,还可以算上因 ……
养马岛会议之游记 第五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刚刚在烟台养马岛落幕。这次会议似乎安排了专人负责记录,不过吴老师仍然要我写一份会议记录,当然我自己本来也就想写一写的。更重要的是,有多位老师当面对我去年的游记表示赞许,并希望我今年再写,这让我倍感鼓舞。尽管我的记录以批评和吐嘈为主,但老师们的确心胸宽阔,能够容纳我大放厥词的行为。 今年的报告人数最多,报告仍然分为有点评和无点评两种,但有点评的报告少了许多, ……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之前提到要写一写“为什么学习西方”,便想到“西体中用”这个词儿。网上一搜,原来早有李泽厚先生提过了。他把“衣食住行”解释为“体”,他所谓的西体中用指的是“现代化的‘西体’‘用’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李泽厚先生的一些说法很好,不过我的思路与他不同。黄仁宇先生似乎也提过“西体中用”,但似乎更加笼统。 我要说的“西体中用”,并不只是“西方之体用于中国”的意思,而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缩写。当年谈 ……
技术的“自然选择”——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批评两腿之间的技术思想史
2 Comments
Nova11年 ago
关于出版地的问题,我有同感,但北美这边MLA APA还是都如此繁琐,估计国内改革的动力也不大吧。
REPLY
Pingback: 随轩 » 关于版面费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生活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2011年11月23日 博客, 媒介, 学术, 网络, 讨论, 论坛
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周末终于忙完了~ 开完论坛后补觉+折腾了两天博客作为调剂,到现在才开始写总结。
我是筹办这次论坛的主要负责人,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联络各校同学,号召征稿和主持审稿等。同学们在一开始积极性都不高,都是直到最后时刻开始大量来投稿,搞得我最后半个月简直快发神经病了……
当然吴宁宁和刘平在后期帮了大忙,吴宁宁负责采办会议赠品和印制资料,刘平则负责一切后勤杂务并在最后号召并统领整个硕士生团队。要没有他俩,光凭我的工作能力,这次会议肯定开不起来。特别是最后一周我本人过于疲惫,基本都把事务丢给他们决定了。另外张棽负责技术支援,主要是会议手册的排版和会场照相。排版的工作出了一些岔子,不过毕竟是一项比较辛苦的作业,也替我分担了不少。虽然说我其实也挺愿意亲自排版的,高中时排班刊和本科时排共青苑都有一定经验了。如果是我排版的话,恐怕会搞得华丽一些,会有少量插画和更灵活的字体应用(比如方正字库:启功、黄草、标宋、美黑,以及微软雅黑的普遍应用)。
其实相比他们,我的劳动强度也不算大,不过的确是很伤精神,因为那段时间每天都在启用手机、电邮和QQ和各方同学联络,一开始是先群发邮件和短信,后来则时而挨个打电话沟通。在不主动联络的时候也要随时防备电话打进来。造成神经紧张,经常睡不着觉,特别是白天,好容易补个觉了也随时会被惊醒,对于我这个向来不喜欢打电话的人来说实在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啊……
联络的工作一开始主要是征稿和宣传,我们向各院校提供了海报和传单,较远的学校通过吴宁宁发送快递,中关村大街和学院路的这几家则是我骑车跑了一圈。其中北理工的联络人最不靠谱,放了我一个钟头鸽子,打乱了我的计划,要走了最多的传单而投稿和注册工作也是最迟缓和低效的。
一开始投稿的响应很少,让我一度担心论坛办不起来,结果投稿在最后半个月蜂拥而来,达到八十篇之多,又让我头疼。
但是我所设计的网上投稿的模式没有得到普遍接受,绝大部分投稿都是通过各校联络人或通过Email发给我的,很少有人亲自在网上投稿。再说投稿的时间过晚也造成了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来推敲和交流。
审稿过程我也设计了在线模式,即先在各校选派若干审稿人,赋予权限,可以查看那些不公开的投稿文章,审稿人可以在网上回复,如此各审稿人和作者可以进行一轮内部的交流。这样投稿人和审稿人能够提前在网站上互相了解,通过网站审稿人先给出点评和质询,投稿人可以回应并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话一方面加强了审稿组对投稿人的了解(不仅是文章本身,更包括他在阐述、回答、辩论方面的能力);而投稿人可以通过这一网上交流的阶段打磨自己的文章,除了根据审稿意见对文章本身修改完善之外,也可能更加了解其他读者的困惑、要求和兴趣,从而在报告时更有针对性地叙述。这个过程就类似于刘晓力老师所说的选秀过程,最终选出的同学都是经过打磨的,而最终没有选上的同学也在网络上与其他学校的朋友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如果愿意,作者可以再适度开放权限,让审稿人之外的同学也能够参与会前和会后的交流。
但是显然,这种设计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极少有同学愿意亲自发帖,更少人愿意适度开放权限。他们到底怕什么呢?有些人是对自己的论文缺少自信,不希望让它得到公开的点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学术舞台本应是一个争胜的场所,谦虚谨慎是一回事,而不敢面对争论和质疑就是另一回事了。而另一些人则是很看重自己的所谓版权,说文章尚未发表不便公布,但这些文章发表了也没人看,现在给别人看一看有什么要紧的?再说我们投稿区的文章是注册才可见的,一般也不会进入搜索引擎。更奇怪的是,这两种情况经常重叠。也就是说,一方面不愿意面对质疑,另一方面又很重视版权,好像这些自己都缺乏信心的破烂文章都是要去争取什么优先权的?事实上,他们争取发表根本不是为了争取优先权,而就是为了发表本身。他们顾忌的不是新颖的思想在发表前被他人剽窃走,而是担心接下来会被杂志社追究而不能发表。
究竟为什么要发表文章?就现状来说,发表文章的主要目的似乎只是用来确立学术地位的,而这学术地位主要通过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的数量决定的。如果说发表论文的目的除了发表本身之外还有什么的话,那就是为了被他人阅读和引用了。难道不是这样吗?但学术杂志的意义原本并不是这样的,杂志不同于专著,本是一个交流平台。新闻类杂志是从咖啡馆的闲聊环境中诞生的,而学术类杂志除了咖啡馆之外,也是学会和私人通信传统的一个延伸,起源于学会的通讯和公共信箱。学术杂志的兴起把原本局域性和私人性的交流公开化。当然,新公共领域的开辟应追溯到印刷书的出现,而杂志的兴起标志着这一新兴的公共领域的成熟,自此,印刷术所揭开的新舞台大致完成了,学术界终于充分适应了印刷术的环境,直到内燃机(便捷的交通)和电子技术的出现再来给学术提供新的交流空间。
也就是说,杂志本来是印刷时代学术交流空间中的一个环节,它的意义是和学会传统和通信传统不可分割的。我们看到直到达尔文和华莱士争优先权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通信和宣读。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目的是引起学界的注意,最终还是要引发讨论和通信才对。那么, 这种传统在现在的学术杂志中仍有遗迹,我们看到在杂志中在作者之后往往要印上作者的通讯地址和邮编。这似乎作为一种仪式保存着,但为什么要印出地址呢?如果只是为了杂志的编辑联系到作者,那么显然不需要把通讯地址印出来啊,如果只是为了介绍作者的来源或单位,那么不必印邮编啊。那么,这种仪式所暗示的目的,难道不正是说,发表文章的目的之一原本是期待读者直接的反馈吗?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印上电子邮箱呢?既然现在人们大多通过电子邮件和其它电子媒介进行通信,那么为什么还要在论文上印且只印邮编呢?难道只是为了精确定位单位而防止歧义?
学术杂志的诞生并没有取代近代学者们的书信传统,我们看到直到20世纪,那些知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等等,身后都会留下一大摞“书信集”留给考证者们整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最初都在书信中闪现。但是我们现在呢?不管做不做学者,我们根本不写信了。不是期刊取代了书信,而是网络取代了书信。我们现在要向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学者求教,我们可以立刻发一封Email,他立即就能收到,比寄信高效得多。然而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学术界,并没有及时让网络代替书信的地位。Email的快捷似乎让它少了许多庄重感,更不用说BBS、博客、QQ等更加时髦的工具了。在大学者们眼里,这些奇技淫巧似乎不登大雅之堂,虽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公布他们的Email乃至开设了个人博客,但即便是他们也很少认真对待这些媒介,很少会严肃地通过Email,通过BBS或通过博客与他人进行学术的交流。但他们仍然固守着传统,坚持着书信交流吗?恐怕也不是。他们既丢弃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又拒绝着更新的交流方式。那么学者们怎么交流呢?成天四处奔波着开那些劳民伤财的破会?在会上象征性地报告五分钟十分钟,然后胡吃海喝一顿,就是学术交流了?
学术界必须承认这一事实:学术尚未驾驭网络,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打破了传统基于书面文本的交流方式,但学术界尚没有适应这些新的环境。现在学术界的情况就好比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传统面对纸张和印刷术那样,旧的学术模式势必将被打破。一个经院哲学家也许会认为(他当然难以想象这一情景),把自己的著述向公众广泛复印乃至在市场中叫卖自己的作品,简直是一种夸夸其谈、沽名钓誉、蔑视知识的不可理喻的行为,而印刷时代的学者们正是这么做的。而现在的大教授们往往也难以想象一种充分网络化的学术模式,或者把这样的可能性设想为时代的喧哗和浮躁。
的确,学术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守的而不能是赶时髦的,但我们保守住什么呢?在人们实际都不再使用邮政通信的情况下在期刊上保留着邮编是保守吗?这只是保而没有守,根本没有能够在新浪潮的冲击下保守住学术通信的传统。我们要保守住的是传统的精神,而不是传统的仪式。保守本身就是一种革新,在时代环境变迁的情况下,只有革新才有可能保守得住。我再重复一遍在创办keshizhe.net时说的话:
学术的网络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究竟怎么个网络化法,还得看我们这代人的作为。就现在的情况看,学术界在网络浪潮面前几乎仍是完全被动的,顶多只是把网络当作中性的工具来使用,比如期刊论文利用网络来检索,无非是比跑到图书馆里去检索快一点,而期刊该怎么出还是怎么出;比如学术会议通过网络来发布信息联络人员,无非是比寄信高效一些,但会议该怎么开还是怎么开。我们可以把技术当作中性的工具,但事实上它们不是,新技术正在整个地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它们也终将重塑学术活动的方式,一厢情愿地无视技术的塑造力,并不能让我们坚守住传统,反而有可能是在技术面前丧失了自我,沦为效率逻辑的奴隶。只有当我们只是把技术看做中性的工具时,技术才呈现为单纯的“效率的逻辑”。
我所努力的就是希望主动去驾驭网络的浪潮,这并不是说我无条件地把网络视为好东西,恰恰相反,网络夺走了许多传统的东西,我们必须从它身上把我们失去的东西赢回来。我并不把网络当做一个信息发布的中性媒介,而是希望把它看作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在其中我们将看到一个公共平台的形成,类似于古希腊的广场,近代的咖啡馆,阿伦特所说的“公共领域”这样一种东西。
当然,我的这些执着很难得到广泛的支持,keshizhe.net的访问量只是在发布会议手册时有过短暂的飙升,论坛一结束,网站立刻回归沉寂。可以预感到,它是很难热闹起来了……不过既然我已在筹办工作中灌注了我的理念,也就足够满足了,这次差事并不是一个强加的苦差,虽然我是不想再办会了……
这次论坛受到了许多师生的好评,但最关键的无非是英杰中心那个豪华的会场。至于论文的质量,仍然很堪忧。选拔报告论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虽然总投稿很多,但堪拿出手的其实很少。而且在选择时还不得不平衡各院校的积极性。人大是这次几大博士点院校中参与度最低的,老师只来了一位,学生也来得很少,投稿就更少了,他们的主力同学各有各的原因无法参会。在审稿阶段,人大的同学也丝毫没有帮忙,只“审”他们自己的投稿,并且希望让他们少得可怜的几篇投稿都能选上,还提出各种不满意见。你既然明知你们主力缺阵,而且其它参与度那么高,帮了我那么多忙的院校也顶多选上两篇文章,又有何脸面希望三篇都上?不过人大同学的烦扰倒是间接促成我拟定了新的会议方案,即最后的10篇大报告+12篇小报告的方案,分别把所有博士点和大部分硕士点都照顾到了。对这一设计,我最初的解释是:
鉴于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的论坛宗旨,尽可能让同学们共聚一堂的同时增加论坛的丰富性和参与的广泛度,我们设置大报告与小报告两种形式。其中大报告为半小时一篇,由15分钟学生报告,5分钟学生点评,5分钟教师点评和5分钟自由讨论组成;小报告为半小时四篇,由四位同学各作5分钟报告,最后自由讨论10分钟。选择文章时兼顾了学术性和院校的多样性大多数协办单位都有机会进行展示和交流。
不过吴老师认为“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的论坛宗旨”不太妥当,因此在后来的版本中去掉了。不过我还是想说一说,无论措辞如何,这个“宗旨”在我看来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的论坛就是以交流为主,而非以学术讨论或所谓的“学术交流”为主的。前面说过,我希望真正的学术交流将在网络平台上展开,而这个会议本身只是交流的契机。如果就推进专业研究的意义上说,这次会议根本没有多少学术的内容和意义,只有在长远上说,这次论坛所建立的交流平台和模式有可能促进学术的发展,然而现在,这些交流还并没有成为学术的内在的部分。就好比说书信一开始也是一般的联络交际,直到后来出版书信集的时代,书信才成为一种“学术交流”的模式;一开始的杂志也只有宣传意义,只是推广学界消息而本身只有普及意义而没有直接的学术积累的意义,直到后来杂志才成为“学术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现在,我真正希望的也是来推动这样一种网络化的交流形式,这种形式目前来说还没有被看作一种名副其实的“学术交流”,我希望主动地把学术带入到已然成风的网络交流之中,让学术去适应网络,让网络来改变学术。因此我也不说“学术为主,交流为辅”,因为交流在这里并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已,而是我的目的。尽管说最终的目的是去营造一种新的学术环境,但是在这种新学术尚未成型之前,我们所谈论的所谓“学术”,它的现成的模式,反而就只是一个中介工具了。我们不是要通过交流来谈学术,而是借助学术来营造交流,学术是背景或契机,而交流才是目的和收获。这就是我的藏在“交流为主,学术为辅”这句口号下的阳谋了。
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 这个新开通的“科史哲论坛”是将在今天11月份举行的“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一部分。 这个研究生论坛是去年创办的,去年由清华主持操办,今年则轮到我们主持。于是,总负责的重任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作为一个宅男,我向来不擅于组织事务,更不擅交际,当然在吴老师门下特别擅长社会活动的组织能手向来比较匮乏,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接手了。好在去年清华的朋友们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只要能模仿他们的工作就足 ……
网络时代的写作——浅谈电子媒介的意向结构 新博客折腾了那么久,总算告一段落了,也该写一些正经的文章交待一下了。 但所谓正经的文章,却还不是那篇一拖再拖的论文,那篇论文过完年后会好好处理,现在么,顺着打理博客的语境,谈一谈关于“网络时代”的一些看法。 上学期最后一堂吴门讨论课正好涉及网络时代的交流,我也正好顺着这个话头说起。 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问题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媒介的操作方式对于表达和读写的影响,二是联网对于社交和沟通的影响, ……
给任意段落添加批注:启用插件Feedback by Paragraph 先是偶然看到Wordpress中文论坛中的一个帖子,提及了译言网(这家网站似乎不错啊)的一个功能:眉批。可以给文章中的每一段加上批注,注册会员可以很方便地对具体的段落进行讨论。这一功能于这样一个翻译社群而言,简直是绝妙的设计。 我瞬间就被这一功能吸引了。我试图打造一个Web2.0时代的学术博客,这种学术模式希望达到的最基本的效果是:“无限的margin”——页边空白,或者说交流空间,将是互动的和无 ……
网络存在论——我对网络媒介的体验报告 本文将追问“网络”的存在及其意义,那么,“网络”是什么?现在,“网络”一词通常特指“互联网”或“因特网”这一新兴的电子媒介。当然,“网络”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总是被用来指称某种分环勾连的关联整体,例如“铁路网”、“关系网”等等。 而“互联网”一词,并不是指“具有互联性的网”这样的同义反复,而是指网络与网络之间的互联,又称“网际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网络。不过如果我们可以不顾“因特网”的词源而重新 ……
科史哲门户?文库?——关于keshizhe.net的未来命运 办完北京科史哲学生论坛,不知不觉就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我费尽心机搞出来的keshizhe.net毫无悬念地死了。虽说我本来也对它可能活跃起来没抱多大信心,不过也没想到它死得那么快,那么干脆利落。不仅在开完会后就几乎没有人再来发帖,而且访问量也急速坠落,不到一周就躺底了: 躺底的每天5、6个访问量包括我自己,可能也包括一些自动采集或垃圾注册机器人,除非网站故障否则不太可能真的降到0,这个位置差不多可 ……
科史哲会议手册引言科通第二次作业点评(论哥白尼体系的革命性与保守性)
2 Comments
稚芜12年 ago
我觉得中国这的问题是它的交流传统被打断过,后来的交流也只有形式了,一堆一堆的学刊又如何。中国的“学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交流界面。所以更不要说从纸质到网络之类的媒介切换了。。当然如果说之前的精神传统本身不稳,倒是可以想想能不能依靠新媒介和新人打造打造传统,就如你这样,所以苦心一片精神可嘉啊~
依我看宗旨就叫做“交流为主,交流为主…”重复一下语气乍看好谦虚!~其实是强调!
REPLY
Pingback: 随轩 » 【测试】科史哲门户?文库?——关于keshizhe.net的未来命运
科史哲会议手册引言
科史哲会议手册引言
生活
科史哲会议手册引言
2011年11月16日 北大, 学术, 论坛
本届论坛得到了北京地区各院校同学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同学们参与热情很高,在此我谨代表会务组向所有以各种方式参与我们论坛的同学和老师们表示感谢!
由于大家的热情支持,最终收到的投稿有80篇之多。但最终能够在会场报告的只能有二十多篇,而剩余的文章也不能全文刊印(只印摘要),若有辜负了各位投稿同学的热情,只能表示遗憾了……
虽然有那么多论文,不过本次论坛仍然没有设立分会场。因为我们的论坛以建设北京地区科史哲专业学生的交流平台为宗旨,旨在打破科史哲学界较少交流、院校和专业之间互相隔阂的局面。因此不希望再另设隔阂,而是尽量让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师生汇聚一堂,增进了解。
同样是因为增进交流的考虑,我们在选取报告文章时,除了考虑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外,也兼顾到尽量给不同院校和不同风格类型的文章都有展示的机会。没有入选的文章未必是水平不够。无论如何权衡,也总会顾此失彼,难免有欠妥之处,请同学们理解和体谅。
无论如何,一天的会议时间总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增进各校同学的交流,我们特别建设了一个论坛网站:keshizhe.net。 这次会议的审稿工作就利用了网络进行互动,各校选派的审稿人可以在线评论和交流,投稿人也有机会看到评审人的意见或点评(当然,若非自愿,这些文章和评论都是不公开的)。我希望在会议结束之后,这些讨论和交流仍能继续。投稿人可以设置权限以适当地公开自己的文章,或者发布新的文章,继续与其他同学交流;没有机会在会场上报告的同学,更可以在网络论坛中展示文章,引发讨论。当然,还可以在网上交换各院校的会议、讲座等学术信息;更可以来纯粹灌水,延续友谊。
若非注明,均为古雴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随轩。或参考版权声明
本文链接地址:https://yilinhut.net/2011/11/16/3532.html
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论坛继续征稿~~ 早前发布的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征稿启事,已经做了一些改动,改动部分如下: 论坛将于2011年11月19日(周六)全天,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办。鉴于我们论坛的宗旨主要是加强科史哲领域内不同专业和方向的同学们的互相了解和营造共同的交流平台,会议将不设分会场,但会分时段设立主题。 本届论坛将为论文进行评奖,对优秀论文给予物质奖励并推荐发表。如果条件具备,会议论文也可能结集出版。 我 ……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周末终于忙完了~ 开完论坛后补觉+折腾了两天博客作为调剂,到现在才开始写总结。 我是筹办这次论坛的主要负责人,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联络各校同学,号召征稿和主持审稿等。同学们在一开始积极性都不高,都是直到最后时刻开始大量来投稿,搞得我最后半个月简直快发神经病了…… 当然吴宁宁和刘平在后期帮了大忙,吴宁宁负责采办会议赠品和印制资料,刘平则负责一切后勤杂务并在最后号召并统领 ……
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论坛 这个新开通的“科史哲论坛”是将在今天11月份举行的“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一部分。 这个研究生论坛是去年创办的,去年由清华主持操办,今年则轮到我们主持。于是,总负责的重任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作为一个宅男,我向来不擅于组织事务,更不擅交际,当然在吴老师门下特别擅长社会活动的组织能手向来比较匮乏,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接手了。好在去年清华的朋友们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只要能模仿他们的工作就足 ……
关于小班教学 我曾经主持过“科学是什么”这门课附属的小班讨论课,当时也曾谈过相关的经验和想法。不过也说得不多。最近似乎北大元培班希望全面推广小班教学,吴老师希望我再系统整理一下相关的想法,于是我在这里再写一篇。 形式 所谓小班教学,在这里主要是指作为大班教学附属的由助教主持的小班讨论课这样的形式。而且不同于一般理工科基础课程所附属的“习题课”,我们在这里谈的小班教学更多地适用于通识性或前沿性的课程,特别是文史类 ……
政治即争执——从无烟校园谈起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叶门聚会——旧文存档
叶门聚会——旧文存档
生活
叶门聚会——旧文存档
2011年10月30日
今天随吴老师参加了叶师公的聚会,去三里屯的法餐厅吃了一顿法餐,量少了点儿,不过牛排是真好吃。坐的西式长条桌,席间没有多少攀谈,除了吴门和叶老师,别人我也都不认识,只是和胜利师兄和韩师兄三个三代弟子一起打包向叶老师介绍了一下,也没自报姓名。不晓得叶老师还记不记得我了。
叶老师也许还是会记得有我这么一个人的,因为在2004年他来北大讲的哲学导论上,我就是那一个敢公然跳出来和叶老“叫板”的大一新生。当然,是在网上。不过叶老亲自回复了两次我的帖子,而且在讲课时还专门反驳了我关于学哲学应当辩论的主张。。
最后我的哲学导论得了97分,不过这个分数显然和当年主管课程的程炼老师有较大关联,至于叶老师究竟对我是何印象就不知道了。。当然,叶老师仙风道骨,想必是不会计较我的冒犯的。
现在回想起来,一方面确实更能理解叶老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论断,以及对哲学辩论的谨慎态度。不过另一方面,我自己的立场并未由于“年老”而有所改变。我仍然认为哲学的入门乃至于深入,都需要有争辩的氛围。当年我所说的“争论的意义,并非在于去改变别人的观点,而是去磨砺和深化自己的思想”,在后来的存同求异等表述中得到了更完整的表达。
当然,除了通过表达和交流深化自己的思想之外,哲学需要辩论,也是因为哲学历来都是一个“争胜”的竞技场。一般人学哲学也许是为了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和意义危机,因此可能是一种完全私人性的活动。但是做哲学的人,那些费尽心血把自己的思想诉诸文字,辩护、修整、完善它,最终希望把它们立于史册,传之于世的哲学家们,如果光是为了解决私人困惑的动机,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会有一些布道者,为了拯救时代或拯救他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也有一些利欲者,为了赚钱糊口而写作。但一般而言,典型的哲学家,无论如叔本华般张扬还是如康德般沉稳,他们写作时不会不带求胜之心。当然,这种求胜之心不是简单的虚荣心,它和谦逊和尊重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必须是一致的,因为只有追求胜过自己所尊重的够格的对手才是真正的求胜之心,
辩论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多少结论,甚至也不是能够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表达。最重要的是,辩论营造出一种氛围,一种游戏平台——在这一游戏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你的财产或财富,不是你的权力和地位,不是你的外貌和体力,而是在于你的思想和话语——在辩论中,最空洞的言词变成了意义的焦点。
叶老说,哲学辩论经常是你打东我打西,根本说的不是一回事。这没错。从莱布尼茨到分析哲学家试图设计中性的公共语言,千方百计想要哲学家的辩论能够打到一块,但这一进路既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哲学辩论就应该是你打东我打西,这才对。哲学交流就是在做这样的自我展示。关键在于,在各有各的套路的同时,哲学家们又能够同时身处一个历史舞台之上,相互较量。这就是哲学的交流方式。
当年哲学导论课的网站现在竟还残存着,但讨论区已然登不上去了。不过当年我有过备份,这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文档也从未在随轩上贴出过,今天想起来,干脆把它也贴出罢了。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导论”讨论区 → “哲学导论”讨论区 → 精华区 →
主题:第一堂哲导课
胡翌霖
等 级:土人
经 验 值:214
社区金币:50
总发贴数:22
注册时间:2004-9-10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1
我积极地响应号召,先来写写感想吧。(抛砖~)
首先,我感觉这门课是非常好的,是很有意义的:叶老的学问非常深,听他讲入门课对我们来说是机会难得的!不过,我认为,听这门导论课,并不需要我们去完全接受叶老的观念,甚至也不一定非得要完全听懂他的思想、完全了解他所提到的概念;关键在于,在听课中,我们能够接触到叶老所提的问题,叶老的思想,并最终产生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理解,产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兴趣——这门课的目的,应该就达到大半了!
具体来说昨天的第一堂哲导课:
叶老首先谈的是“哲学的危机”,说到“哲学‘被遗忘’”。关于这方面,我的理解:哲学本是一切学科之源,正所谓“哲学是根、数学是干,科学皆为其枝叶”,可以说任何的学科中都渗透着哲学的影响。而正是因为如此,繁盛的枝叶让我们忘却了真正的哲学之所在;我们只关注到哲学在其他领域中的影子,却把最本质的哲学遗忘。哲学将其影响涵盖到方方面面的领域,当然是好事,但这同时必须始终以纯粹的哲学为核心和根本——这大概就是叶老的意思吧?
关于所谓“纯粹的哲学”的具体所指,我只听了叶老一堂课,还没能完全领会;我觉得,这应该是牵涉到什么是哲学的核心的问题——在历史上,所谓哲学的核心常常是“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也正是有一个别称叫“纯粹哲学”,而到了近现代,哲学的核心可能是转移向知识论、存在论等等。这个问题,应该是在日后会逐渐明朗吧……
还有关于做哲学的方法,叶老所谓“上上下下”,我很同意。哲学与其他非哲学领域的关系是特殊的:哲学精神渗透在各个领域,哲学研究也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如果哲学只下不上,忘记哲学的本,那是迷失的哲学;而如果一味求上、追求超然、自我孤立,同样是不可取的。所谓“哲学不拒绝任何知识”——哲学应当在一切学科中汲取经验与知识,并为一切领城提供灵感与方向……(当然,必须先坚持着某些根本的东西,不能遗忘自已的出发点和原则)
最后,关于叶老“哲学的权利”的话题,我的体会还不深……所谓“认知、理解权”、“自由、创造权”、“真理的权利”三权,我感觉是任何科学都应当具有的,并不仅是哲学的特点;不过叶老所说哲学“从理性至实践力量”的特点我倒是很感兴趣,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更深入地听课和阅读才会更有体会吧。
今天先写这些。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0 13:09:58 IP:已记录
huangt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10
社区金币:4
总发贴数:2
注册时间:2004-9-12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2
胡翌霖同学说到“我感觉是任何科学都应当具有的,并不仅是哲学的特点”。虽然对于叶老的睿智我也并未完全领会,仅谈谈自己的陋见。所谓“哲学是根、数学是干,科学皆为其枝叶”,其实是个很形象的比喻——真正吸收养分的是根即哲学,所以相比其他科目,哲学的认知理解权应该最为充分,创造探索权亦更为自由,对真理的汲取自然也最直接。
——————————
那是九月雨水 我已經不懂流淚
所謂的疼痛傷悲 我卻沒有感覺
遙望天的漆黑 你是否身在那邊
俯瞰著我的臉 搖頭笑笑說這也是永遠
发表时间:2004-9-12 9:08:36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3
huangt同学说得有理。
我想到,叶老提“哲学的三大权利”,应是有强调的意义在:相比一般的科学,哲学具备的这些权利应当是最为突出的。但现实可能是,恰恰是哲学的当然权利常常被人们遗忘……这大概也是叶老所提的“哲学遇到了危机”这一话题的延续吧。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2 15:56:31 IP:已记录
yuchjd
等 级:土人
经 验 值:202
社区金币:0
总发贴数:18
注册时间:2004-9-14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4
前面的同学都说得很有道理。
补充一些我的想法:
1、我认为“准哲学”应是只使用了哲学方法(就像胡翌霖同学说的只“上”或只“下”) 而 忽视了哲学精神
地应用哲学,于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2、希腊在自由权方面的贡献是:让知识脱离了经验。那么,在脱离经验的时候,实际是在经验中抽象出了精华,才能让知识更自由、更独立、更纯粹地发展,而这种发展的最高目的是应用与创造,它的生存还要靠不断地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抽象精华。于是这种脱离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融合。
3、三种权利代表了“知识论与存在论的统一”,对这里的“存在论”的意思我不太理解,是指真理的存在性吗?
请大家指正。
发表时间:2004-9-14 21:42:19 IP:已记录
主题:第二堂哲学课
胡翌霖
No.1
上了第二堂哲学课,感觉比第一堂时更为激动——第一堂课我知道了叶老是位大师,而现在我了解到:叶老不仅是位大师,更是位与我存在分岐的大师!听这样的大师讲课,我感觉是更有意义的。
今天叶老反驳了我前次在网上写的一些观点,我听着很有感触。不过,或许若干时日后我的想法会有改变,但至少目前,我不会那么容易被动摇:我会更深入地对我的观点予以补充。
首先谈一下关于“阅读”的问题:叶老与论坛上的apeiron一样,把“阅读”提在一个极高的地位上。阅读,尤其是阅读原著,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叶老的经验之谈,我十分地认同。而我的分歧在哪里?在“读”与“思”的地位关系上——我认为,“阅读”为“思考”的一个方面、一个关键的部分;“为思而读”与“为读而思”——这两向的不同不仅仅是玩一个文字游戏,而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歧!我理解的哲学,是一门探索求知之学,而不是一门书籍史料整理之学!诚然,今天的哲学己径非常成熟、非常“老”了,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非常丰厚、令人受用不尽。但是,难道说今后只需要“哲学史家”而不需要“哲学家”了吗?(尽管说哲学与哲学史密不可分,但只是说做哲学离不开哲学史、研究哲学史离不了哲学,并不是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或许是我太天真(哲学是需要一点天真的吧),我感觉,似乎有许多哲学人有这样的方法:为读而思——他们的核心总是在于“读书”,“思考书”、“探索书”、“研究书”……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阶梯”!是工具、是基础、是财富,而不是“目标”!我们之所以顺着台阶往上走,目的是要登上更高的地方!所以,我以为,书是重要的——没有这些台阶我们将难以跳越到前辈的高度。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思”!尽管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成不了哲学家,充其量能成个“哲学研究者”,顶顶高明的同学,或有机会成为“哲学史家”,但真正的哲学家,我们恐难企及,所以叶老在我们尚未入门、未上台阶之时,炸此语重心长的指点,是非常必要的,到这里为止我还没有任何一点是与叶老分岐的:我只是在补充我的思想——即“思”包涵着“读”;为思而读!持这样的观点和方法,才有可能成一家之言,不单单是阐释家、更是思想家!
之前我所说的,或许与叶老所强调的不尽相同,但应该还没有矛盾;而关于“辩”的理解,可以说是我与叶老的分岐所在。
我应该对我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补充:
我把哲学之路分成二方面——“思”与“辩”——这是比较笼统的分法: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辩论”,我同时将“批判”、“争论”、“讨沦”等等与“沉静”、“孤寂”相对的部分归入其下。我以为,这一点是与“沉思”不同,但应并重的部分。
看古时的哲人,经常能看到“沉思”与“激辩”并存,而今日,我们对哲人的印象,却往往是“深居简出”、“清静脱世”的感觉;我以为,并非哲学本应如此,而是哲学被遗忘、被孤立的结果。
我印象中是有不少哲学家与科学家十分重视“争论”的效用,更有人以“争论”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我时下手头资料贫缺,就不来引经据典了。而许多人以为争论无用,往往是对“争论”的理解不同所致。一些人从结果来看:而一般的争论是很难得到“结果”的,而我理解,这并不是重点,因为对许多问题,你独自思考照样也得不了什么结果!柏拉图的“对话”留给后人的价值,不在其结论,而在于对话本身——争论的意义也是如此,一些人从出发点看,说许多所谓“争论”,争来争去,争什么都搞不清楚,你南我北根本不在一条道上——这个问题,当时我高中时也有老师提过:背景是我们全理班闲下来每遇政治课、语文课提到一些话题,在课上与课后常常都争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尽管那些争论常常真的是南辕北辙,但现在我回想起来仍然获益良多——争论会令人接触到许多新问题、产生许多新想法,并促使你不断地修正与深化自已的观点。如果说争论的各方南辕北辙,为什么不可以想想更深入的原因呢?是对方没有理解?是对方没有表达清楚?还是自己没有理解?又或是自己没有表达清楚?亦或是争论的问题根本不能争论?……如果是“争论的问题根本不能争论”,未何不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不应争论的原因?如果有了思考,那么你认为不能争论,对方认为可能,这就是下一个争论话题;如果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么就该思考一下为何不能理解,是否是思考不够深入?是否对方说得不对?还是自己缺乏哪些知识?——若你想通了,你就得到了“新的知识”;若你没想通,你就得了“新的问题”;如果是“对方没有理解”,那就该思考一下为何我不能令对方理解:如果你承认对方也是个聪明人的话,你即使不能把他说服,也应该令他了解你的观点——如果说你的观点只有你一个人能理解,这就是孤芳自赏、自我封闭!我们做哲学的,被社会遗忘、孤立得还不够吗?还要再来自我孤立?我以为,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哲学应该是高深的,但同时应该是开放的、可交流的!霍金在《时间简史》末章提到:科学最终是要让大众理解的——从士科学研究的可能是极少数人,但“科学”本身则是大众的,而不是一群人的俱乐部,科学的秘密是向大众敞开的!——哲学也是一样。所以说,你的争论,别的聪明人都无法理解,这是不应该的——你应该思考其中的原因,改进你的表达、或者寻找更令人信服的论证。总而言之,只要态度明确,争论一定不会是虚度光阴——它或者给你留下思考、留下问题,或者给你带来灵感、带来知识,或者促使你的观点进一步地深入、表达进一步地清晰……或许到年老时我会改变想法,但就目前而言,在这样充满热情的青年时代,“争论”,绝对是一条极好的提高的途径!
今天先写这些。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6 19:45:52 IP:已记录
yexiushan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6
社区金币:4
总发贴数:2
注册时间:2004-9-10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2
胡同学,哲学当然要“思”,关于“学”和“思”的关系,我曾经说对一般人当“以学养思”,“思”要“有所思”,过去也写过“哲学何所思”,“思”在“哲学”是个大问题;课堂上强调“学”,因为主要听众是“学生”。至于“辩论”,当然对于任何科学都重要,只是也想强调“辩论”“什么”,并非任何辩论都有意义。
发表时间:2004-9-17 9:27:19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3
叶老师的意思我是明白的,叶老师所强调的正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
不过我也是有所强调的——我发文的背景是这样的一个论坛:我希望我能在此提倡这一种风气——和平地、有益的“争论”!我想,您也不会希望在这样的论坛里只是重复一下您的讲义,大家只是“唯唯诺诺啊啊是是对”这般——这样的论坛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既然有论坛这样一个好环境,就应该更好地利用起来。
我目前并不能完全理解究竟什么论有意义,什么论无意义;如果就这样担心论这个有没有意义、论那个有没有好处……最终是谁都不敢言、不敢论、不敢交流!故而我要说:任何态度端正的辩论都是有意义的!如果辨到头来发现这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此次辩论的极大意义就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没有意义的辩论(在辩论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相信我——争论不会是虚度时光的!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7 12:23:09 IP:已记录
xushl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34
社区金币:13
总发贴数:5
注册时间:2004-9-12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4
嗯,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于这样:在有一定积累以后,再对一些问题发表议论,或者说再投入辩论。我不觉得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下判断并争论有什么好处,所以在这个时候,哲学还没入门的时候,我更愿意看,试图去思考,而非马上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当然可能这样子太缺乏青春朝气了……well~~~我选择先积累的路。所以暂时对我无知的事物保持沉默。
——————————
树是美丽的生物。它们清新而纯净
它们可以把一生都专心地用于遐想
以及深深地以根系拥抱大地,努力地伸展枝条向往着天空
发表时间:2004-9-18 1:01:22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5
这的确也是一种很好的态度:既然不知道,就不该不懂装懂地空谈。
不过我以为:我们总有知道的东西吧?知道什么就可以说什么,而争论,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找到究竟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哪些是自以为知道其实一知半解的……不争论,这些往往较难体会。
所谓“先积累”,我要问——要积累到什么程度才算入门?学海无涯:你现在的知识,或许只有0.000001%,你学到老,或许也就是0.0001%(其实知识是无限的,我只是打个比方)……记得有古人言:学得越多越发现自己无知!因为无知而不敢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分享,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如果有人因为我们的幼稚嘲笑我们,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我愿意把我并不成熟的观点也拿出来,这是对自己思想历程的一种记录,而且,往往正是在我为了争论千方百计地整理我的思路的过程中,我将我原来不成熟的、零散的、模糊的观点加以不断的归纳、提炼、修正和深入……
不过……事实上,xushl同学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尽管你可能并不愿意争论哲学的问题,但现在我正在讨论着的:就是关于“讨论”的话题——你已经参与了我的讨论,不是吗?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8 8:46:45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6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其实叶老提倡大家多读原著,我提倡大家多讨论,其实是很类似的!
我们这些初学者去读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读得懂吗?读得明白吗?——不可能!即便是叶老那样的大师,是不是说完全懂了康德、完全明白了海德格尔?我想不会。何况是我们这些,刚入门来读经典原著——书里的许多概念都还不明白呢,更不用说理解巨人的思想了!既然注定了是读不懂,为什么还要读?当然要读!我们读原著,并不是为了一定要弄懂、搞明白才去读,我们现在读原著的意义在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知识”、“问题”、“启发”、“求知欲”等等。现在我们读原著,并不是要读出什么成果来,关键在于“过程”,这个“过程”会给你带来许多计划以外的好处!
那么,我所提倡的“争论”也是一样——我们不是要求论出什么结果、达到什么层次,而关键也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知识”、“问题”、“启发”、“求知欲”等等!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8 10:21:07 IP:已记录
apeiron
等 级:野人
经 验 值:61
社区金币:30
总发贴数:14
注册时间:2004-9-15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7
我觉得你太执着于形式意义上的“思”和“辩”的问题。重要的是内容,是究竟“思”“辩”“什么”。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9-18 10:31:40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8
那么,请教同学,你的见解——究竟该是“思”“辩”“什么”呢?是否我一定要知道“思”、“辩”的是“什么”才能够资格开始“思”、“辩”吗?那么我们是怎么就会知道那个“什么”的呢?在没有“思”、没有“辩”的情况下就知道了?被动地接受的?
每个人对于哲学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以哲学为求知之学,“求”是一个重点,在“求”字之中体现着哲学的内涵。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8 10:47:56 IP:已记录
apeiron
No.9
我等着你说呢,你到底思了什么哲学问题.
我好跟你辩啊.
如果哲学是求知之学,那么它跟其他学科的区别在哪里呢?哪一门学问不是求知之学呢?比如,探求哲学问题跟探求物理学问题的区别在那里?
[此帖子已被 apeiron 在 18 September 2004 11:56:5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apeiron 在 18 September 2004 12:02:26 编辑过]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9-18 11:55:30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10
如果哲学是求知之学,那么它跟其他学科的区别在哪里呢?哪一门学问不是求知之学呢?比如,探求哲学问题跟探求物理学问题的区别在那里?
等我说什么?我思了什么哲学问题?我现在还不能清楚地分辨什么是“哲学问题”哩!我只是以为:哲学有求知的权利、有思考的权利:有什么问题是哲学不能探求和思考的呢?有什么话题是哲学必须回避的呢?我觉得哲学是精神上自由的,她是没有束缚和局限的。我不知道我需要在哪个范围内去思考才算是思考哲学问题,我只是以为思考是自由的,争论也是自由的,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套上一个框框说我是在思考哲学问题而你不在——但对于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各人又都是不同的,你又如何来界定何为“哲学问题”?所以我不去执着这些烦人的问题。思考就是思考——自由的思考!
我思考过很多问题,当然也应该会有部分是“哲学问题”,但是,你没头没尾地要求我“说”,我一时怎么能讲出什么话题来?话题是要引出来的,争论就是一种引出话题的好途径,我们可以在以后慢慢谈。
关于我所谓“哲学是求知之学”说的是哲学的特点,而没有说“求知之学是哲学”。这里有强调的作用。就如叶老第一堂哲导课所提的哲学的“三大权利”,我说科学不也应有这三大权利吗?——这里就是一种强调。如果一定要说不同的话,哲学的“求”是最理所当然的、最发于自由的、是没有功利的求、不需要结果的求……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科学之根,科学甩不走哲学的影子,说物理学之“求”,就是哲学之“求”,也不算过分吧。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8 13:33:25 IP:已记录
chxr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19
社区金币:16
总发贴数:7
注册时间:2004-9-9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11
其实阅读和思考的关系只是交集,不能说谁包含谁
思考的东西不一定的阅读的东西,我觉得思考是自圆其说的过程,当然这个自圆其说没有贬意.
胡翌霖同学说得对,今天大多数人都是”哲学工作者”,成不了”家”,但能成”家”与否,与思和读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读是大家都能进行的过程且我认为是必须进行的,而思则因人而异了.
“为思而读”与”为读而思”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觉得读和思都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惑”,惑不单从读和思来,更从生活中来,实践中来.
当然或许有人说实践中生活中没有思哪来惑,但汉语的思是丰富的,生活中的思不妨说成发现(find),而前面的思不妨说成思考(think).
现在哲学的典籍是浩瀚的,很难有人面面俱到,因此才会分支,各人有研究方向.
辩论的必要性没人想否定,其重要性也没人想质疑.胡同学说有多少就辨多少,这个过程中对自己就会有所提高,这点是同意的.但我想,辨也是需要学习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症结之所在而加以辩论,这是需要思维训练的,尤其是逻辑思维,因此,一开始或许会觉得不对但又不知道如何辨,这就存了疑惑.学哲学无非是疑惑的积累,或许学得越多,积累得越多……
发这篇贴不是想驳倒谁说服谁,只是自己整理一下观点吧.
发表时间:2004-9-24 9:00:36 IP:已记录
lookout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4
社区金币:2
总发贴数:1
注册时间:2004-10-1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12
很有意思。
我觉得在对待“思”和“辩”这件事上,胡翌霖更“存在论”些,apeiron更“知识论”些。呵呵
我们在讨论“何所思”,并且专注于它的时候,是带着认识论的态度的,因为在这背后我们有一种知识上的辨别:有一种知识或关于某种问题的辩论,不是哲学和哲学的辩论。
apeiron签名档中的话很有意思:“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有类似的话:“人在本性上是求知的。”或“人在本性上有‘看’(eidos)的迷狂。”这里说出了,在最初的哲学问题或知识问题产生的土壤中,有人本性上的某种冲动。从这个意义上,你怎么能否认那位鼓励“纯粹”的辩论的小伙子的意图呢?
当然,胡翌霖在关于“阅读”和思考,或学与思的关系上的争论,显得过于执着。我非常支持“学”,《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
发表时间:2004-10-1 2:50:27 IP:已记录
apeiron
No.13
我的签名档里用的,就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开篇第一句话:pantes anthropoi tou eidenai
oregontai physei.,
我倒不认为我的观点是“认识论”倾向的。相反,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太过于关注“如何才能达到哲学认识”这样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直接面对问题本身。强调“何所思”,恰恰是要求排除对认识论的执著。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10-1 20:29:21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14
关于知识论和存在论的具体涵义,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不过初步的印象看,说不定我的确是偏向“存在论”的~~当然,大概存在论与知识论本来就不对立,它们应该是可以统一的(叶老第一堂课似乎就提到过)。
我的执著在于:我认为哲学的核心在于思索,而经典著作是其中的一种辅助,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不是核心的——这是真正的“做哲学”。不过,对我们来说,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不会达到真正“做哲学”的境界,而始终应该是“学哲学”,对于我们本科生而言更是如此——在没有“学”好哲学的时候,我们是谈不上去“研究”哲学的,更毋论“做哲学”!所以说,现在的我们要强调以学为主、以读为主,我都是能够接受的。而我所坚持的,是更深入、更本质的那种态度——学、读,最终的价值一定将要在思、辩上体现的。哲学的使命,是去“探求真理”、“解释世界”、甚或说是“改变社会”,而绝不能停留在归纳总结解释前人著述上面!从学习阅读哲学著述,到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升华,我认为流连于前者而没有超越的志气和勇气是不好的,即便说现实中我们的超越的努力很难有所成就,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但不代表哲学应当退缩!退一步说,即便只是研究经典著作,说“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直接面对问题本身”,那么面对到了“问题”后又如何呢?最终不还是要去“思索”么?不思索问题,只是把“问题”找出来搁那就好了吗?在这里显然思与读是有某种承接关系的、有上下之分的吧。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10-1 22:37:35 IP:已记录
本主题共有 1 页 [ 1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Powered by BBSxp 5.00.SP1/Licence © 1998-2004
Script Execution Time:140ms
主题:关于哲学讨论的看法:
胡翌霖
No.1
这样的论坛的开设,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论坛不仅仅是交流信息的平台,更是思想交流的平台。
我以为,搞哲学的途径,无外于两条:一为“沉思”、二为“激辩”。此二点在形式上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一般看来哲学家的印象也分此两种,一即隐逸自得的思想者、一即热情激进的雄辩者……而事实上,学习哲学,这两条路是可以并且应该并行的!搞哲学,首先就要有静下心于孤寂中阅读、思考和创作的本领,如果没有宁静自得的心,是学不来哲学的;而同时,哲学也少不了激辩,只有在争论中,才可以激发思想的火花,不把自己的观念、思想摆出来争辩,仅仅是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的哲学,就真的是“无用之学”了。所以说,我们论坛应该有这样的氛围:大家可以把自己并不成熟的见解、自己独特的思想,在论坛上交流、互相指点和争辩,这对大家都是很有好处的。
或许有同学会有这样的顾虑:我们对哲学还没有多少了解,许多书都没读过、许多概念都不了解,恐怕没有资格来摆什么观点、做什么讨论;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现在我们是刚刚入门,而几个月以后呢?几年以后呢?恐怕我们仍难说是真正跨入哲学之堂的。学问是没有止尽的,正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如果总是怕自己的想法幼稚而不敢拿出来分享,恐怕永远没有机会享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所以说,无论我们学了多少,都可以来交流体会和想法。
另外,或许有同学还有那样的顾虑:大家都是用实名上的,生活中都是同班同学,或许我不认同他的观点,但又不好意思去批驳或争论。这也应该是不必要的。正所谓“君子贵和而不贵同”,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志同、道合,但观点和理念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越是交流得深入,就可能发现越多的分歧。(即便说志不同、道不合,应该也不会妨碍到和平的学术争论的)。思想上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对待分歧的态度——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总会以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并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与他人分享,但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他人;在包容分歧的同时,如果只是你说你的、我想我的,互不搭界,也是不好的,有了不同的观点,就应该摆出来争论:尽管很多时候争论并不会有什么结果,要说服一个人改变思想是很难的、很多问题要得到圆满的结论更加困难——而争论的价值,往往正是在争论的过程本身就得到体现;争论的意义,并非在于去改变别人的观点,而是去磨砺和深化自己的思想!对别人的观点,既要敢于质疑和辩驳,又要善于理解和包容——这就是我所赞赏的学术及生活的态度。
今天先写这些。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3 21:31:06 IP:已记录
chenglian
等 级:社区区长
经 验 值:32
社区金币:10
总发贴数:4
注册时间:2004-9-11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2
我非常同意胡翌霖同学所说的。论坛的设立,是这门课的新尝试,以前没有做过。如何激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对教师而言,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哲学的核心不是一堆教科书和形形色色的理论,而是隐藏在背后的论证。持有一些观点、理论,掌握一些哲学思想并不困难,只要看些书、听点课、做些笔记,总是可以做到。但是,要掌握理论和观点背后的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忆只是人类心灵的能力之一,我们还有想象、推理和分辨好坏对错的能力,千万不要浪费了它们。
发表时间:2004-9-14 5:42:57 IP:已记录
apeiron
No.3
至少还应该加一条:读书,特别是读哲学史上重要的原著。这对于“沉思”和“激辩”都有好处。因为,第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通过读前人的哲学原著,我们才能真正进入问题;第二,我们要知道前人在这些问题上已经作了哪些探索,用chenglian老师的话说,就是已经有哪些相应的“论证”;第三,并不是所有的辩论都是哲学式的辩论(比如一般辩论赛里的就基本上都不是),我们要通过读原著学会以真正哲学的方式“激辩”。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9-15 12:51:01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4
我补充一下:我提到:“搞哲学,首先就要有静下心于孤寂中阅读、思考和创作的本领”,在这里,我是把读书归入“沉思”一块的;当然,我没有把阅读提到最高的地位:诚然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还是将其划入“思考”之下——因为如果有“阅读”而无“思考”,则“阅读”毫无用处;而“思考”,却不单是思考前人的著述,还包含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本身的“思考”,可见“思”的地位是在“读”之上,“读”是从属的关系,这就是我做如此分类的理由。
另外,关于apeiron同学提到的“哲学的辩论方式”,我不是很理解。我自己的看法是:“既敢于质疑,又善于包容,以磨砺和深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以改变别人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就是很好的争论态度了,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的辩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需要争论的~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5 13:34:46 IP:已记录
yexiushan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6
社区金币:4
总发贴数:2
注册时间:2004-9-10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5
胡同学,很高兴你能有如此系统而清楚的想法,我昨天在课堂上主要强调了读原著的重要性,这方面,你可以参考我新近写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总论——上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表时间:2004-9-17 9:18:07 IP:已记录
00423034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11
社区金币:6
总发贴数:3
注册时间:2004-12-15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6
论坛上是否可以讨论一些哲学方面的问题呢?期待大家积极参加.
发表时间:2004-12-29 19:32:22 IP:已记录
主题:退一步的补充:
胡翌霖
No.1
在抢先发出那三个帖子后,我受到了很多压力。或许是我之前的表达过于激动了,其实我的初衷,只是想提倡些什么……我提倡“交流”、“讨论”、“争辩”……这里既是“论坛”,栏目叫做“讨论区”,在这里也要迴避讨论吗?如果说,只是学生提问老师答疑,这样的“讨论”是不会活跃的——更何况,我们的同学们可能连提问都不太愿意,因为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束缚: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必要提,这个话题是不是有必要说……当然,说(写)之前经过仔细的思考是必要的,但是不是要求一定要思考得十分透彻、每一个概念都考虑清楚、再去啃了原著书,才能有发言权呢?我所提倡的,就是一种“自由”的讨论——不要去顾忌什么目的、意义、范围,不要因无知而胆怯:哲学的起源,不正是源于无知、源于好奇吗?
再来谈一下我自己:大家见我在网络上似乎很活跃,但在现实中,我是很不喜欢说话的,对一般生活中的所谓”争论“更是极力回避的——属于“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老实人。不仅是生活上的争执我从不参与,那些有功利意味的所谓“争辩”我也极不善长:比方说派我去搞思想工作,去说服别人什么,那就大大地不合适——我是十分尊重别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想法,乃至不同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只要你遵循自己的本心、做问心无愧的事,我可以不赞同你的行为,但不需要与你争辩;另外,所谓“辩论赛”那种“辩”,我也不很喜欢:高中时倒是有次代表班级参加过校辩论赛:“你不是很会讨论吗?上啊上啊~!”——我太老实,没推掉,便上了,结果是除了读过段准备好的材料,整场都没插上话!一方面是我太迟钝,另方面是我并不喜欢这种辩论方式——预先就有了不容改变的规定答案,千方百计只为把对方说倒,容不得意见的调和……我所提倡的,是没有束缚的、自由的、以修正和深化自己的思想而并非改变对方的思想作为出发点的“争论”。
当然,我与一些师兄在争论“争论”的意义时,也并不希望改变你们的思想。如果本来就是要做个孤寂脱世的学者的同学,我是十分佩服的。做哲学需要“执着”,需要“恒心”!条条道路通哲学,而每个人对哲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只是提出我个人的观点与大家分享、和大家交流。
今天先写这些。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9 17:09:05 IP:已记录
主题:对同学们的建议
胡翌霖
No.1
这回我不想写“第三堂哲导课”了——总是我写也没什么意思……
我想就如何学哲学导论、如何走近及走进哲学,来谈谈我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
叶老说:“……哲学也需要这类的(引论、导读等)教材读本,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弱一点。”——《西方哲学史(总论)》第22页。而我对此的理解,恰恰相反!哲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正是尤为需要“导论”的!——可以先来作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当初开始接触数学时、以及我们开始接触高等数学时,并没有什么“导论”、“引论”之类的概念;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稍好些:有一个“绪论”,想必大家中学里都上过:往往就是一、二堂课了事(其中还有大半堂课是老师作自我介绍^_^)……而我们学哲学,却有整整一个学期用来上“导论”课,而日后的学习中,还将遇到各样的“引论”、“导读”课……
为什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乃至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都不需要那么长的“入门课”而哲学却有?——因为数学、物理等学科,我们很容易地就能想到:它们“学什么”、“怎么学”;而哲学不同:对哲学的概念、领域、意义等问题,很难能有个直观的认识。这就需要引导了。
我以为,我们本学期最大的任务,就是去“了解哲学、走近哲学”——虽然说对于“哲学是什么”,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我们看到,给我们上导言课的叶老师,与为我们编写教材的张老师,他们对哲学的表述就很不一样。不过,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并不代表我们不用去思考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应该依循自己的理解去做哲学,而对哲学的印象与理解,应当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建立、开始清晰化、系统化的。
至于如何入门,叶老的建议是“阅读(德国古典时期的)经典原著”。我觉得,这是针对研究哲学而言的——要做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应当作为立足点与出发点!——这是叶老的经验之谈,大家应当重视。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的同学们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很多都是对哲学了解极少的入门者,即便是我们这些哲学系的新生,选择哲学时很多也都是盲目的。很多人对哲学并没有什么认识和理解——这是家长、社会、中学教育及历史现实所造成的,并非同学的错,更不表示这些同学就学不好哲学了。对于这些并未走近哲学的同学,我并不鼓励你们上来就去啃“原著”!哲学固然是门高深的学问,但她与其它理论科学一样,也是充满乐趣的——只要你投入其中。绝大多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不都是在那高深的学海当中自得其乐的吗?我们不用急燥,我们完全可以慢慢来……如果你阅读原著时感到头晕目眩、疲惫痛苦,那就先把书放一放(当然,不要丢掉!而是放在你随手可以拿起翻看的地方),“退而求其次”(吴国盛老师语),从导读书、通论书等看起,从有兴趣读下去的书看起……要“循序渐进”,不要硬着头皮、逆着兴趣来——就好比学数学:我们说“微积分”可算是做数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那是不是说我们在小学、中学这刚刚走近数学的时候就要看微积分呢?给一个小学生看微积分:这不是在启发、不是在引导——而是在“吓唬”、在给“下马威”!我要对同学们说:千万不要畏惧哲学!我在刚入初中时也曾见识过高中数学奥赛的题目,就险些为之唬倒——一堆一堆的畸形符号,整张整张的眼花缭乱的演算……还好我赶紧把那些忘掉,只看眼前那些简单有趣的初中数学题,一步一步学……不知不觉就到了高中,突然发现我也开始大量地使用那些奇形怪状的符号了、也开始一叠一叠地消耗草稿纸了、也开始写密密麻麻的演算了……这些在当初想像是极为恐怖的景象,循序渐近地走过来后,变得很自然,而我依然是很有乐趣……我举这个体会,是想要告诉同学们:不要畏惧、不要痛苦、不要退缩、也不要硬闯,完全可以去把握自己的兴趣,循着兴趣,自然而然地……
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我还是强调思考与讨论,另外,我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退一步”阅读的建议来互相参考:先来说说课外书吧,学哲学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读任何学科的书都是有帮助的:我首先推荐的是前沿科普类著作,霍金《时间简史》、格里宾《寻找薛定谔的猫》、B·格林《宇宙的琴弦》、彭罗斯《皇帝新脑》等等——这类书以“第一推动丛书”为最佳,“哲人石丛书”也不错。我在高一时集中阅读了这批书,感觉到我原先的世界观、物质观、时空观像是被整个地颠覆了一般,你将被迫对以往一些似乎理所当然的认识重新进行思考……当年正是这些书将我带近哲学(尽管在表面上看关系不大,这其中还有许多的机缘,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聊);文科方面的课外书,我推荐读一些历史方面的,正所谓“经天纬地”、“博古通今”。这方面的好书非常多,我重点推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还有黄仁宇的系列著作……;言归正传,说说哲学方面的书:首先是叶老的推荐读物(《纯批》千万不要买商务出的那版@_@),如果读得进,最好;读不下去了,可以缓一缓。我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些较通俗的哲学史书籍,对古今中外的哲学好有一个概略的了解,这类好书很多,我这里就只拣通俗几本来介绍:罗素《西方的智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挪]G·希尔贝克
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最后就是导论类的书籍,我们上这门课,首先就理应读读叶老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总论)上篇,以及手头那本张世英老师的《哲学导论》——而且,你会发现,两位大师对于一些问题的阐述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叶老昨天提到的关于黑格尔的认识,就与张老师所表述的不一样,大家可以两相参考……另外,我再重点推荐一本书:[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http://www.joyo.com/shopbook/bkbk406333.asp?source=w-90003370
!这本书是我四天前刚买到的,感觉像是找到了靠山~~~因为其中的不少关于学哲学的想法与我非常类似——许多正是我想表达的……当然,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深入浅出”,是启发式的:在每篇的头尾及文中都会列出许多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作者也十分提倡讨论),这里面有有趣的问题,更有着许多深刻的“大问题”——而在文中,作者会基于这些问题,找出各大哲学家的解答,并且往往能看到不同哲学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当然,对各哲学家、哲学名著的介绍会适时地在讨论中穿插……
最后,我来抄写几段在《大问题》中作者的观点来支援我所想表达的想法——“第6页:大哲学家……他们帮助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澄清我们到底相信哪些东西。…………但哲学主要不是研究其他人的观点,而是努力………………本书正是要帮助你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把以往哲学家及其伟大的思想作为启发,作为一种组织你自己观点的方式去学哲学,去表达你的想法,唤起…………。你应当独立思考,澄清你所倾向的是哪种观点,以及………………”“第11页:哲学是由我们的见解,即我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信念及态度所组成的。因此,做哲学首先是这样一种陈述活动,这种活动要尽可能清晰和有力地把我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此外,哲学还要尽力去评价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同其他观点之间的区别,能够与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争论,并且尝试去解决他们可能留给你的一些困难。…………哲学也是尝试把若干各不相同的意见协调成一种观点,并且坚持用你自己的想法去回应那些反驳意见。的确,一种无法与其他想法相联系而且又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相信。”“第14页:哲学首先就是反思,它要求你后退一步,倾听自己和他人(包括那些大哲学家)的声音,并试图………………。明确表达——是哲学的首要步骤,坐下来写出你的想法是明确表达他们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但大多数人选择的可能是一条使人轻松愉快的更佳途径,那就是就这些观点与他人(比如与同学、好朋友……)进行讨论。的确,与另一个人进行交谈不但会迫使你在表达自己想法时更加明确和具体,而且…………”“第22页:有风格地做哲学卜…………但他们之所以会成为大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雄辩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出色地为之做了辩护,并把它们组织到一起,建成了一座宏伟壮观(同时也是艰深的)大厦。……哲学应当有说服力。……”“第38页:这就是哲学问题背后的一般旨趣:它教给我们怎样去思考、澄清和论证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让我们亲自把这些想法澄清,然后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它们呈现给其他可能持不同意见的人。因此,哲学经常是当两个哲学家或学习哲学的学生相互辩论时凭着意思的不同而有所推进的。”……^_^……最后来一个广告:找小古代买卓越网上任何书籍比卓越原有折扣价再折85%~!
[此帖子已被 胡翌霖 在 30 December 2004 18:38:36 编辑过]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24 15:23:58 IP:已记录
chxr
No.2
严重支持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真是好书,我这样的菜鸟都看得明白
老师要求看的<纯粹理性批判>就不能忍了,晦涩生硬(更严重的是我买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的蓝公武译的,不知道版本怎样,总之是半文半白,更晕了…)
发表时间:2004-9-26 1:26:51 IP:已记录
apeiron
No.3
从准确性的角度来讲,蓝公武译本并不差,只不过他的语言不适合现在年轻人的习惯——其实那还不能算是文言。今年《纯粹理性批判》有了邓晓芒和李秋零两个新译本,单就语言来说,后一个译本可能更好一些。
不过我并不赞成学哲学的一上来就读《纯粹理性批判》,因为如果不知道他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谈的话,肯定会觉得不知所云。我倒是觉得商务出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不错,应该先通读一遍,对哲学史有个基本的概念,再来读康德才会有效果。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9-26 11:42:23 IP:已记录
00423034
No.4
我很遗憾,直到现在才有机会看到大家对哲学的看法,我非常同意胡翌霖的一些观点。但我却是浅陋之辈,直到大学才知道哲学这回事,更不用说读哲学原著。现在感到确实应该像同学们一样多读书。希望以后大家不吝赐教。同时也多一些机会讨论,探讨一些哲学的问题.
发表时间:2004-12-29 19:21:54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6
非常遗憾,这么多时间来都没有参与过什么讨论,感觉自己似乎变懒了、钝了,有点失落。为什么在全国理科班的时候都常可以有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自由的讨论氛围;怎么反是理科时书生意气,转到文科倒成了只要一个人埋头啃书本了?与想象相反呀!……的确,哲学的问题没个标准的,你我每个人理解的问题都会不一样,于是一旦讨论起来就要南辕北辙毫无意义?我不赞同!正是因为没框框没标准南辕北辙讨论才有意思:理科问题往往比较明确,顶多是说讨论一下能启发思路而已,而许多时候不用讨论,看看答案、自个儿演算演算就结了;而哲学不一样,哲学关注的永远是问题本身而非答案。
说自己是“浅陋之辈”……当然,谦虚是极其重要的,但谦虚并不一定要极端谨慎畏首畏尾的,有句老话说得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样看来,谁不是“浅陋之辈”?要是什么都通了,也用不着讨论了(成上帝了~)!
其实,我感觉某些时候的“谨慎”——认为自己没资格谈哲学,其实与其说是“谦虚”,倒不如说是某种“自大”的表现——自以为哲学高高在上,当他们自我感觉自己进入哲学之门后,便容易要自以为是,瞧不起“普通人”、甚至瞧不起别的没有他“高深”的哲学同仁的思想了:“他根本还不懂我在谈什么问题,我也没功夫没兴趣跟他讨论!”。我不希望哲学陷入封闭——不赞成去强化哲学与所谓“普通人”的界限、与其它科学和学科的界限、甚至哲学派哲学人之间的界限——大家面临的问题都一样,也都有权思考、有权发言;所谓“哲学家”,并不是说他的问题要高深得别人不能理解才算厉害,而是哲学家能够理顺各种思想,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化并明确地阐释出来!
尼采说:“一个理论的优点之一就是它是可反驳的。”——不要害怕我们自己的观点被驳斥,相反,我们应欢迎别人对自己的观点予以反驳,这有助于使我们观点的深入、完善和清晰,
我理解的哲学,是一门包容和沟通的学科——只有哲学可以做到:沟通人与自然、联结科学与人文!下面帖出我哲学期的哲导论文和大家交流。这次的论文写得比较急,只是点一下我的思路而已,上帝看了肯定要笑,不知大家看了怎样~^_^~。
yuchjd
等 级:土人
经 验 值:202
社区金币:0
总发贴数:18
注册时间:2004-9-14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7
1.对于“死”是时间的度,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生死”作为一个合矢量在时间的某个边界发生跃变,在这个边界上,“死”这个分量切向连续,“生”这个分量法向连续,也就是所有的人都有死的一天,所有的人死后他对这个世界发生过的影响仍然生生不息。
那么经验科学在研究边界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也找到一个突变的量,从而找到世界的本质?
2.老师论证哲学史一门科学的时候,我觉得我近年来部分人文学者论证宗教与科学的相似性的方法部分类似。
A,有一些预设条件(经验世界一定有规律)B,概念上相似C,方法论上相似,包括整个理论体系的相似。
但我总觉得这些论证只是抓住了一部分相似的性质,属性能决定本质吗?它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发表时间:2004-12-31 8:34:54 IP:已记录
本主题共有 1 页 [ 1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Powered by BBSxp 5.00.SP1/Licence © 1998-2004
Script Execution Time:93ms
前半学期在科学通史BBS中的一些回复华夏名网的主机故障率太高……
One comment
Pingback: 随轩 » 悼念叶秀山老师
我的新手机:HTC Flyer
我的新手机:HTC Flyer
生活
我的新手机:HTC Flyer
2011年9月8日 手机
半年前买的智能手机(HTC G7) 在前些天丢了,小米手机又没有出,我不得不找别的办法……于是就有了现在这台HTC Flyer。
本来没有打算这么早就入手平板。我在观望,等待安卓3.X的开源,或者亚马逊平板或阅读器的新动作,也在留意华硕的新机型——华硕的Eeepad介于平板和笔记本之间,如果我的手机仍在,那么我更可能考虑这类能够部分替代笔记本电脑的平板,又或者考虑购买阅读器。不过现在正好丢了手机,在购买新电话的同时提前拥有一个平板就是更好的方案了。我考虑了一下著名的三星的板砖式手机,不过我对它的印象一直不太好。好在逛市场时发现了HTC新出的Flyer,据说也能打电话,报价4000,于是果断入手。毕竟这年头能插SIM卡打电话的平板还不多,选择余地也不大,不然就只能买山寨品牌了。
对HTC的Flyer我事先也稍有一些了解,基本印象它的定位十分古怪——既不是双核,也不是安卓3.X系统(而是2.3的),基本上就是一块大号的手机,本来我是不会考虑的,然而现在我不就是来买手机的么,相对于到我的G7当时是三千九买的行货,四千的价位是能够接受的。如果这次不考虑平板,我就准备入手一台HTCSensation或金字塔,水货也要三千多的价位,那还不如一举两得把平板的需求也解决了吧~
如此机缘巧合买下Flyer最为关键的一项创造,那就是手写笔的回归。当然,手写笔不是HTC的发明,早期的所谓触摸屏都是可以用手写笔的,但自从苹果重新定义了“触摸”之后,换用电容屏的智能手机就基本不用手写笔了。另外,给电容屏附加电磁笔也并不是HTC的创造,为电容屏设计的手写笔早就有了(虽然一般都没那么好用),国内还有一个联想出的“E人E本”,就是以原笔迹手写为招牌的。
但与一般附加的电容笔不同,HTC的这款平板和E人E本一样,其软件层面也是是专门为手写笔改造过的。不过E人E本的改造是很不理想,它事实上又舍弃了“触摸”,变成只能用电磁笔操作了,虽说在软件上引入了安卓系统,但在“触摸”的问题上就是某种倒退了,而且,它精确定位于高端商务人士,这似乎又是走回了黑莓的老路。
而HTC Flyer是在完全保留触摸屏功能的基础上额外加入了这一支笔,但是在功能上并不只是1+1=2,。诸如E人E本,其高调宣传的功能看似吸引人,但无非也就是一个比较高级的替代传统纸质笔记本的功能。但Flyer就不一样了,要害在于,它同时保留手指触摸和电磁笔的时候,这二者又是区分开来的。也就是说,在Flyer这里,手指并不取代笔的功能,而笔也没有取代手指的功能。手指的意义在于操作、控制,而笔的意义在于涂写、记录——在某一个界面上,用手指去点击或拖动,就是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翻页),而在同一个界面上用笔在屏幕上划过,就不是进行翻页的操作,而是立刻自动启用“随时涂鸦”的功能。
例如在阅读一本书时,我用手指滑动时是进行翻页操作;而一旦用笔划写,就是在页面上留下笔记——可以选择钢笔或荧光笔之类,下次翻回这一页面时,笔迹仍在上面。这已经高度还原了一般的阅读体验。但平板电脑却可以增添更多的操作,例如按住一个单词或一段话立刻就可以复制、点评、上网查询等等。
除了阅读,在任何一个界面下都可以随时启用电磁笔,一般的效果是把当前页面截图下来而在上面涂鸦。而少数几个专门为笔设计的应用软件则有更强大的功能,比如刚才说到的阅读器,还有处理doc的办公软件,对照片的涂鸦,以及特别设计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可以用软键盘输入,也可以随时用笔记录。在用笔记笔记的同时可以开启录音,录音完之后,点选某一段笔记,就可以自动定位到相应时段的录音上面回放。
遗憾的是,专门为电磁笔改造的软件并不多,而且还比较不完善。例如阅读器只能阅读epub格式书籍(顺便说一下,有一个叫Mantano Reader的安卓应用非常好,可以读epub和pdf等多种格式,随时可以按住文字进行高亮、批注、复制、查词典等操作)。不过无论如何,这一基本思路是非常到位的——我们用手指来操作和控制,而用笔来创作和记录。Flyer的笔纯粹为了创作和记录而生,不再僭越为操作工具(虽然也可以设置回去),就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只有到了Flyer,我们的电子设备才真正拥有了“手写笔”。
当然,HTC的Flyer毕竟是一个小众机型,未必能代表手机和平板的发展趋势。也许在主流趋势之下,“笔”是终究要被淘汰的。但无论如何,Flyer点亮了“笔”在电子时代涅槃重生的一丝希望吧。
顺便再说一说epub和pdf格式,二者都是某种力求“兼容”的阅读格式。但其特色却正好相反。PDF的“兼容”意思是在任何设备上显示,其排版效果都一模一样;而epub的“兼容”意思是在任何设备上它都可以以最适合的方式显示,自动以适合设备的方式重新排版。PDF的精神在于对纸张的忠诚,而epub则直接效命于文字。PDF象征着印刷术的力量,PDF意义上的“电子书”无非就是“电子版的印刷书”,“电子”只是服从于“印刷”的,更便捷地传播印刷品的一种工具。但epub意义上的电子书才真正地是电子之书。它不再服从“纸”的权威,而真正开始成为一种新的“书”。当然,印刷术的一个好处是引用的标准化,体现为学术引文必须注出页码。但如果说我们最终跳过印刷版本,不再以书的印刷版本为权威,那么我们的引注方式当然也要发生变化。事实上,电子书即便失去了页码,也可能以更精确的方式进行索引和定位。如果说引注的意义在于方便读者检索查询,那么如果说不用页码就可以精确地定位,那么为什么还需要页码呢?
一旦书失去了它在印刷时代的标志性产物——页码,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意义将是同样深远的,其意义正如页码的诞生那样非同小可但又易被忽视。
再谈“自然史”(博物学)作为一种编史纲领阿伦特读书笔记
在一个越来越无法较真的世界与京东客服的一次较真经历
在一个越来越无法较真的世界与京东客服的一次较真经历
生活
在一个越来越无法较真的世界与京东客服的一次较真经历
2021年9月16日 哲学, 现代性, 集置
最近一次在京东上的售后体验非常差。事情其实很简单,我退货了他还发货,最后要退款还要我承担快递费,向申请交易纠纷后京东无作为,商家冒充京东打电话表示可退款,一直到最后京东也不愿意给我一个简单的裁定,而是用“无理由拒收”界定我的行为。
详细一点说:我买了个东西过了预计送达时间一看还没发货,于是找商家联系确认发货时间,商家无法给出确定答复,于是我表示退货不要了(另买了别家的很快送到了)。但在我已经申请退货之后几个小时,商家发货了,且我的取消申请失败了,提示我可以选择拒收。最后我拒收后再申请退货,商家说我必须承担运费,(其实这里是有运费险的,其实运费可以减免,但商家并没有提示这一点),我当然不同意啊,因为他们原本就不应该发货,我申请退货之后再发货,怎么还要我承担运费呢?商家不愿意接受我的说法,于是我在京东上申请了交易纠纷。
申请交易纠纷后,商家以京东客服的名义(我猜测的,后来有验证)打电话,含混地说我是对的,愿意退全款,让我把纠纷单撤销。我虽然有怀疑,但还是撤销了,这个过程中京东官方没有出现。
又过了两个礼拜,我一看钱还没到账,然后去查订单详情,发现物流信息的最后写上了“客户无理由拒收”,我感到不满,重新向京东客服提出申诉,除了尽快退钱之外,我要求肯定我的“理由”。我认为我的“理由”很简单也很清楚,退货之后再发货是商家的过失,我因此拒收当然是“有理由”的。我要求在订单记录中把“客户无理由拒收”修改成“客户拒收”。
但这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客服要求我打京东快递的电话(快递也是走的京东快递),我问你怎么不帮我打,答说她是商城客服不管快递。我说你不打也行,我就要你代表京东客服对我口头说一句:我不是无理由,我的理由是正当的。行不行?答不行。沟通不欢而散。
记录这个沟通过程,一方面是发泄一下怨气,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有一定的哲学例示。现代职业体系的流水线分工模式,让每一个人所负责的工作都非常琐碎和专门,而且所有的事务都是以程序为规范,以金钱为衡量的,没有给道德判断留出余地。而我所要的金钱(退款)容易解决,但我希望在客服那里得到一个道德立场,反而更难。哪怕是很明显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在旁观者立场上应很容易判断的结论,在客服的立场上愣是给不出来。一旦她给了这样一个判断,她所要承担的责任立刻就扩张了,超出了她本来被安排在的一个狭小的权责领地。
我当然是在“较真”,或许这一较真无关紧要,但真正紧要的问题是,在集置的流水线世界中越来越容不下“较真”了。只有金钱和效率被衡量比较,而“真”,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行动的“理”,也无人关心了。
————
补:发出微博来5分钟就收到京东客服的评论了,挺讽刺的。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从技术哲学出发解读媒介环境学(博士论文开题计划)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1])是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兴起的,它奠基于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人物的多伦多学派,1970年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博士点。直到1998年,以纽约学派为中心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学会”。 注意到,媒介环境学不仅是一股新兴的思潮,而且试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制。于是,我的论文之所以以媒介环境学为研究对象,也并不限于归纳和转述相关学者的思想和论 ……
NFT与郁金香狂热学哲学基本功:避免抽象物的实体化,反整体的普遍化
https://yilinhut.net/2021/09/1…
在一个越来越无法较真的世界与京东客服的一次较真经历
在一个越来越无法较真的世界与京东客服的一次较真经历
生活
在一个越来越无法较真的世界与京东客服的一次较真经历
2021年9月16日 哲学, 现代性, 集置
最近一次在京东上的售后体验非常差。事情其实很简单,我退货了他还发货,最后要退款还要我承担快递费,向申请交易纠纷后京东无作为,商家冒充京东打电话表示可退款,一直到最后京东也不愿意给我一个简单的裁定,而是用“无理由拒收”界定我的行为。
详细一点说:我买了个东西过了预计送达时间一看还没发货,于是找商家联系确认发货时间,商家无法给出确定答复,于是我表示退货不要了(另买了别家的很快送到了)。但在我已经申请退货之后几个小时,商家发货了,且我的取消申请失败了,提示我可以选择拒收。最后我拒收后再申请退货,商家说我必须承担运费,(其实这里是有运费险的,其实运费可以减免,但商家并没有提示这一点),我当然不同意啊,因为他们原本就不应该发货,我申请退货之后再发货,怎么还要我承担运费呢?商家不愿意接受我的说法,于是我在京东上申请了交易纠纷。
申请交易纠纷后,商家以京东客服的名义(我猜测的,后来有验证)打电话,含混地说我是对的,愿意退全款,让我把纠纷单撤销。我虽然有怀疑,但还是撤销了,这个过程中京东官方没有出现。
又过了两个礼拜,我一看钱还没到账,然后去查订单详情,发现物流信息的最后写上了“客户无理由拒收”,我感到不满,重新向京东客服提出申诉,除了尽快退钱之外,我要求肯定我的“理由”。我认为我的“理由”很简单也很清楚,退货之后再发货是商家的过失,我因此拒收当然是“有理由”的。我要求在订单记录中把“客户无理由拒收”修改成“客户拒收”。
但这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客服要求我打京东快递的电话(快递也是走的京东快递),我问你怎么不帮我打,答说她是商城客服不管快递。我说你不打也行,我就要你代表京东客服对我口头说一句:我不是无理由,我的理由是正当的。行不行?答不行。沟通不欢而散。
记录这个沟通过程,一方面是发泄一下怨气,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有一定的哲学例示。现代职业体系的流水线分工模式,让每一个人所负责的工作都非常琐碎和专门,而且所有的事务都是以程序为规范,以金钱为衡量的,没有给道德判断留出余地。而我所要的金钱(退款)容易解决,但我希望在客服那里得到一个道德立场,反而更难。哪怕是很明显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在旁观者立场上应很容易判断的结论,在客服的立场上愣是给不出来。一旦她给了这样一个判断,她所要承担的责任立刻就扩张了,超出了她本来被安排在的一个狭小的权责领地。
我当然是在“较真”,或许这一较真无关紧要,但真正紧要的问题是,在集置的流水线世界中越来越容不下“较真”了。只有金钱和效率被衡量比较,而“真”,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行动的“理”,也无人关心了。
————
补:发出微博来5分钟就收到京东客服的评论了,挺讽刺的。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从技术哲学出发解读媒介环境学(博士论文开题计划)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1])是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兴起的,它奠基于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人物的多伦多学派,1970年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博士点。直到1998年,以纽约学派为中心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学会”。 注意到,媒介环境学不仅是一股新兴的思潮,而且试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制。于是,我的论文之所以以媒介环境学为研究对象,也并不限于归纳和转述相关学者的思想和论 ……
NFT与郁金香狂热学哲学基本功:避免抽象物的实体化,反整体的普遍化
谈VR(二)游戏体验阶段性小结
Home 随笔 技术 谈VR(二)游戏体验阶段性小结
技术, 生活
谈VR(二)游戏体验阶段性小结
2018年8月25日 VR, 动觉, 游戏, 界面, 空间, 身体
VR已经买来几个月了,总的来说,没白买,除了在读书会时而给同学们体验之外,我自己使用频率也不小,甚至每周有几天专门去清华玩VR,目的是锻炼身体,运动量真的很大,而且沉浸感很强,我可以连续1个多钟头在里面高强度运动。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玩VR至少有部分学术意义,所以玩过一段时间,是该写点小结了。
一、身体
1.眼睛
玩VR不伤眼,至少从体验上来说,眼睛并不累。看到有新闻说有人沉迷VR导致视力提升的,虽然是个例,但的确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关键在于,戴上VR眼镜之后,我们其实更多是在看远处,从肉眼自动调节焦距的意义上,我们确实是在看远方,而不是盯着眼前的屏幕。所以说看书、看手机,时间一长眼睛都会累,但玩VR基本上不会,除非玩的游戏设计得不好,例如闪光之类的特效太多,否则眼睛基本上是舒适的。
现有的VR技术在视觉呈现方面已经比较成功了,有小伙伴表示他玩3D游戏会晕,但打VR时反而不晕。当然,这种效果除了视觉之外,更重要的是下面要讲的动觉的介入。
2.动觉
VR首先欺骗了人的双眼,清晰拟真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但事实上,真正让人获得强烈沉浸感的决不是视觉,而是身体的进入。目前的技术还没能让整个身体的每一寸皮肤都进入虚拟世界,但就是稍微带进去一点点,比如说,把“脖子”带进去,就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变化了。VR视频比一般的3D视频而言,决定性的区别就是脖子。
读麦克卢汉相关文本时经常读到“动觉”(kinesthetic sense)一词,在中文语境下有点陌生,但它确实不同于“触觉”。在VR体验中很容易区分出来。VR给予的触觉反馈目前来说是很少的,无非是手柄的震动罢了。但动觉方面的反馈更加鲜明。
什么叫动觉呢?就是对自身肉体的运动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感知,比如我头皮发痒,马上举起手来伸过去就挠,这期间我既没有靠视觉去定位,也没有靠触觉在摸索,这种对我的手和头的空间位置的觉知,就是某种动觉。
我们闭着眼睛抠鼻子,基本上都能直接把手指戳进鼻孔里,而不是往嘴里或眼睛里戳。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的“空间性”早已有所觉知,这种“内空间意识”也不能简单地用筋肉内部感觉来解释,事实上,它是一种综合的结果。虽然在不用视觉定位、不用触觉摸索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够觉知身体的位置,但如果说从我们出生就没有视觉或触觉,那么这种觉知恐怕就难以建立起来。
在VR的视觉空间中,一般我们不太能够看到自己的身体,主要只是把手柄(双手)的形象拟真出来,躯干和双脚一般都是看不到的。但这不意味着关于躯干和双脚的感知并没有被吸入虚拟空间,相反,它们也进去了。在初始化VR空间时,地板的位置就已经被定位了,在不同的游戏中也会有一些即时调整的技术,确定玩家的身高。在虚拟空间中移动的距离也与现实相当,这就保证了在虚拟空间中,我的动觉认知并没有被破坏,当我伸出双手时,我视觉感知下的双手位置和我动觉感知下的双手位置仍然是完全一致的。
3.双脚
目前如果不买其它外设,被VR定位器监视的其实只有头盔和手柄,腿脚的运动是监视不到的。但我们仍然能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双脚的存在,
虽然看不到双脚,但我脚踏实地的感觉并不违和。如果初始化的地板定位不准确,玩的时候可能感觉自己半截身子埋在地下,或者悬浮在半空,违和感就非常明显了。
但双脚的缺失仍然构成了VR体验中最大的障碍,因为我们能够活动的其实只有几个平米的区域,如果是玩那些需要长距离跑动的游戏,就势必需要用脚之外的部分去控制移动,比如用手柄上的按键,而这就瞬间让沉浸感大打折扣,甚至导致严重的眩晕。
之前提到有人玩3D游戏晕眩但玩VR不晕,但反过来,如果涉及到脚步的移动,那么原先玩3D游戏不晕的情况,在VR中也会晕眩。虽然在玩3D游戏时我们也用键盘或手柄控制移动,但因为自始自终沉浸感有限,所以这种操控并不让人特别违和。但在VR世界中,一旦我在脚踏实地的情况下,通过按键突然移动,至少我的体验是极度的晕眩,全身不舒服。另一种操作方式是瞬移,这能够减少晕眩感,但更加违和。
当然了,如果是经常接触这种灵魂出窍的体验,也许能够逐渐适应这种操控方式,但目前来说,体验比较好的VR游戏还是那些不太需要长距离移动的,只需要动手或者只需要在一两步左右的空间内小幅移动的游戏。
4.双手
最影响VR体验的还是双手,第一次戴上VR眼镜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远眺,而是低头看手。许多文艺作品里,主人公在经历梦境、穿越、重生之类的情节时,睁开眼第一件事情往往也是看自己的手。这是因为手是第一“界面”,是自我的最前线与世界的最前沿,是“第一面镜子”。被注视的双手是“作为主体的我”与“作为客体的我”的原初汇合。
注视双手,其实就是注视我的“意志”,我意象着并拢手指,于是我看到了手指的并拢——这不是看到了别人的并拢的手指,而是看到了“我并拢手指”。我的意志外化、具象化、在场化,在我之外与我打了照面。这个照面揭示出一个我与世界的“界面”。
VR体验中,还不能活灵活现地呈现我们的肉掌,但手柄的呈现是非常精致的。在打开VR平台后会精确地呈现出两个手柄的位置及其形象,比任何其它景物都要精致、逼真。戴上眼镜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手柄,把手柄拿在手上后,才有了在这个世界中安顿下来的踏实感。
二、游戏
1.Beat Saber
其实我所谓玩VR及锻炼身体,95%时间就只玩这款游戏,《节奏光剑》,仅此一款游戏VR就没白买。
《节奏光剑》是一款设计思路非常简单的游戏,场景不算华丽,据说制造这款游戏的工作室只有三个人。但这个游戏一经推出就处于绝对的霸榜地位,可以说充分抓住了VR游戏的精髓。
之前许多VR游戏的设计思路是:逼真、身临其境。于是有诸如打僵尸之类的恐怖游戏,有景观壮美的游戏,但《节奏光剑》抓住了关键——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主要不是通过视觉,而是通过动觉获得的。《节奏光剑》突出的不是视觉空间,而是“声觉—触觉—动觉”空间(麦克卢汉的空间)。
首先它是一款节奏音游,玩法就是掐准音乐的节拍进行操作。其次它是一款“光剑”游戏,用双手挥舞两把光剑去劈砍随着音乐节奏飞来的红蓝方块。整个游戏的元素非常简单,视觉方面无非是带有两种颜色剪头的方块,以及两种颜色的光剑。但在听觉和动觉方面做得非常精妙,方块与音乐的节奏完美配合,整个身体也完全沉浸其中。
Windows的MR设备也可以玩这款游戏,但体验就差得很多了,因为MR的手柄识别不那么灵敏,且只有在手柄位于面前视野的时候才能识别到。但在挥舞光剑的时候,不说速度很快,很多时候都不是在视野之内挥动的,眼光盯着前方飞来的方块,但光剑则是借助余光向掠过身体的方块挥动。这种挥动MR头盔经常是捕捉不到的,因为手臂在视线之外。好比伸手挠头,我们并不依赖目光去定位自己的手。所以只有Vive之类全空间定位的设备才能有好的体验。
顺便自吹一下,我在标准模式下已经把所有原版关卡的Expert难度达成Full Combo(一个不漏)通关!除了原版关卡之外,还可以去下载民间自制Mod。
2.Virtual Sports
《虚拟运动》是我评价较高的游戏中唯一一款在Vive商店中买的,而其它好游戏都是在Steam上面买的。这款游戏也很简单,提供两个项目,乒乓球和网球。网球的体验差一点,因为网球场的宽度要远大于房间,所以脚步移动方面不完全同步,而乒乓球方面,就真的和正常打乒乓差不多。手柄就直接变成球拍,可以削球可以拉弧圈,唯一的差别就是触球时拍面没有重量感(但有震动反馈)。这款游戏是在玩到节奏光剑之前最早玩到的,当时就觉得就靠这款游戏基本就能取代我去打乒乓锻炼了。
读书会的小伙伴也体验过这款游戏,其中一位小伙伴还闹了笑话,打累了之后不自觉想用手撑在乒乓台上喘口气,结果哪有乒乓台啊,差点就跌了一跤。我自己也闹过差不多的笑话,我打累了就把乒乓拍往桌上一搁,手柄直接就往下掉……还好有绳子可以把手柄绑在手腕上。
游戏还提供连线对战模式,可惜我几次都没连到人,可能还是玩的人太少了。最近在Steam上又看到了一款叫做Racket Fury: Table Tennis VR,也是乒乓球模拟,界面华丽的多,功能选项也多得多,不过我一时间没太上手(握拍的感觉不对),由于我最近沉迷光剑,顾不上研究乒乓球了。
3.上古卷轴5VR版
上古卷轴5是一款伟大的游戏,所以VR版我一开始就买来玩了。但只玩了一会儿就放弃了,因为我前面提到的,脚步运动的违和感。
4.Serious Sam VR: The Last Hope
英雄萨姆VR版就很好地解决了VR动作游戏中脚步移动违和的问题,那就是干脆别移动了。就站在原地不动,手拿两管枪横扫来犯的敌军。体验挺不错的。但我之后又买了英雄萨姆的其它几款VR游戏,发现它们还是需要移动的,站桩打怪模式似乎只有这款The Last Hope。
5.The Lab
The Lab是V社官方出品,作为免费游戏可以说非常超值了。其中包含了好几个小游戏,有单纯看风景的,也有几个挺耐玩的。比如一个塔防射箭游戏,和一个飞机弹幕游戏,都很耐玩,而且我至今没看到类似的收费游戏。
6.Superhot VR
Superhot是一款设计很特别的动作游戏:只有在你运动的时候,时间才动(敌人才会动),而在你不动的时候,时间也静止不动。在小空间内闪躲和反击,不需要长距离移动。体验挺独特的。
7.Keep Talking and Nobody Explodes
这是一个设计非常独特的合作拆弹游戏(算是一款分手友尽游戏),需要两个以上的人配合,一个人拆弹,其他人拿着拆弹手册远程指导。在买到VR之前玩过几次,但买到VR之后就没玩过了。VR版和普通版的区别不大,就是拆弹者更加身临其境一些。
8.Rush
这是一款极限滑翔模拟游戏,可以用MR玩,我不清楚一体机或手机VR能不能玩,应该也是可以的。就是空中滑翔,通过双臂摆动(也可以设置为头部摇动)控制方向,还算挺刺激的。类似的一些极限滑雪游戏的体验反而没这款好,可能是滑雪毕竟是用脚的,但脚上的感觉很难模拟,但飞行原本就不用脚,所以体验就比较好了。
9.VR女友
VR女友无疑是目前最好的VR成人游戏,问题是情节实在太短。限于游戏性质,不多评论了。
10.VR Chat
作为社恐症患者,我自己是不玩这类社交游戏的,但有读书会的小伙伴来现场完了一把。目前来说VR社交平台看起来还太粗糙,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自己塑造独特的虚拟形象来登场交流。但虚拟形象的捏造似乎还需要懂建模技术的技术宅去操作。
其它节奏类、射击类、运动类和风景类的游戏当然也玩过不少,但印象比较深的暂时就是以上几款了~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谈VR(三)若干VR游戏体验及“声觉—触觉空间” 前些天和学生吃饭聊论文,又谈起虚拟现实相关问题,想起类似“系列”文章我一般都写到(一)或者(二)就暂停了,着实惭愧,于是在这里续上一篇。 之前写到谈VR(二),之后其实还有三篇和VR有关的,谈背板——Beat Saber现象学、AR眼镜与“缸中之脑”、VR能拯救沉迷于手机的我们吗?,但前两篇是以哲学问题为主,最后一篇是谈VR(一)的改写,所以现在这篇接着算成(三)是最合适的。 (二)中我们已经对V ……
谈VR(四)既然房子是方的,看到方形的人有什么奇怪的?——论元宇宙的感官风格 之前谈元宇宙的文章我就讲了,元宇宙不是“虚拟现实”,走在现实之上还是现实之下——这是两条相反的道路。 不过这两条路究竟多么不同,我说得还不太清楚。 有人把元宇宙的发展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感官维度的仿真、逼真、沉浸,社交维度的开放、共创、去中心化。这个分法我大体是同意的。 当然,首先我认为,元宇宙的发展更侧重于社交,特别是权力关系和经济关系。但我所强调的与“虚拟现实”相反的道路,不只是指优先侧重 ……
安吉会议选评 不写游记了 “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转眼已经是第12届了,今年由浙江大学承办,在安吉百草原举行。 去年在西安的会议我翘了没去,今年我也没有交论文,不过还是来了,承担了两场点评,也算有一些发言。 以往每届会议我大多会发表一篇非常“毒舌”的长篇综述,把所有人的报告挨个批评一通。这个传统大概是从2010年的海拉尔会议开始的。事实上,第一次写综述是应吴老师的要求,我当时说我不会写综述呀,吴老师说,就按你平时 ……
谈VR(一)“沉迷”的意义 我们的读书会已经好几周没读书了,除了暂停之外,已经有两周变成游戏活动了,再这么下去读书会要变成游戏会了…… 上周我终于把VR布置好了,读书会只来了3个小伙伴,就正好变成VR体验活动了。 当然我们玩游戏不光是娱乐消遣,也是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必要实践,这可不是敷衍或玩笑。我理直气壮地申请用我的技术史科研经费来购买VR设备,也一定会确实产出相关的研究文本。关于游戏的意义,我接下来准备写一系列文章讨论,至 ……
为什么说诺基亚会成为下一个柯达 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了,虽然还没有真正破产,还希望东山再起,不过机会恐怕不大了。 诺基亚的情况与柯达有些类似,都曾是称霸市场的百年老店,也都因为成功的包袱而败于自己开发出来的新兴技术之下。柯达并不是没有尝试适应新潮流,但是并未成功,而诺基亚正在押宝Windows Phone,期待着在微软的提携下绝地翻身。 自行阉割了其它可能性而把命运赌在WP之上,有没有可能挽救诺记的命运呢?在我看来,不可能。道理和柯 ……
牛顿力学与现代货币安吉会议选评
3 Comments
十七5年 ago
确实脖子是最主要的,我只有个破纸盒子,也已经有沉浸感。哪天去你那玩玩正经的设备。如果能去开发VR设备的公司体验一下他们正在开发中的技术就更好了,或许可以发掘出更多值得探讨的东西。Youtube上的Smarter Everyday频道有几期节目就是去试用了开发中的万向跑步机和触觉手套,非常有意思,可以看到工程师们遇到的困难和他们尝试的解决方案。
https://youtu.be/OK2y4Z5IkZ0
https://youtu.be/s-HAsxt9pV4
https://youtu.be/fvu5FxKuqdQ
https://youtu.be/P7UNo4fTUYc
从这里面看,VR工程师好像处在一个矛盾中,一方面要以物理身体作为中介才能驱动虚拟身体、感受虚拟环境,另一方面又将物理身体跟虚拟身体看成叠加在一起的两个互相有冲突的东西, 从而要尽可能将物理身体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让它只跟虚拟环境互动。也就是他们没有把虚拟身体看成人自己身体的延伸,虚拟世界也不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而是互相替代的关系。那照这个思路下去,要实现完美的VR只能脑后插管了吧,也就是把身体当成环境的一部分,一起隔离掉,只把“意识”抽出来。这就太笛卡尔了。做AR技术的那些人可能更接近现象学的身体观,或许VR应该从AR那边多吸收点思路。
REPLY
古雴5年 ago
身体和周围环境的隔离的确是一个问题,这方面我也有些感触,之前正好忘记说了。
进入VR空间后,现实世界完全从视野中消失,唯一保留的一点遗迹是一个虚拟“结界”,也就是在设定VR房间时预先规定的游玩边界,当我的头盔或手柄接近或超出这个边界时,我能够看到一层像结界一样的虚拟墙壁,提示我越界了,再往外走可能撞墙了。
但目前来说,这个虚拟结界的唯一意义只是安全方面的考虑,并没有想到以某种方式把现实世界中的某一点面相带入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对虚拟世界而言是危险的,仅仅是“障碍物”。
但能否让现实世界以某种更积极的方式被吸纳入虚拟世界呢?
事实上,VIVE PRO除了分辨率更高之外,还增添了两个前置摄像头,理论上能够“看见”视野中的东西,可以切换成AR模式。http://36kr.com/p/5046083.html 但目前而言,这两个摄像头几乎没有用处,没有任何一款游戏利用了这两个摄像头,唯一的功能似乎只是在越出游玩边界之后不仅让你看到结界,更让你看到现实中的墙,更好地避免你撞墙……
当然,现在的状况可能和一般的家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关,如果要实时捕捉现实世界的信息并实时与虚拟空间叠加,对计算力的要求恐怕是极高的,我不太清楚。但也有可能是开发者的思路问题,他们没想到把现实世界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纳入VR。
我可以设想的方式是,比如说,当我在虚拟世界低下头观看的时候,除了双手,我还能够看到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就是由摄像头实时捕捉我现实的身体形象而生成的,但可以虚拟化,比如穿上了铠甲或礼服。又比如说,我可以在游玩空间中真的摆上椅子或桌子,比如在玩VR乒乓球游戏的时候,我就真的能趴在桌子上休息并把球拍搁在桌子上。
参考最近的新闻http://www.chinaar.com/ARzx/6838.html 有人想到了开VR按摩店的主意,戴上VR的顾客可以把捏脚大叔看作虚拟萌妹。这就是一种有趣的思路。
VR和AR或许并没有质的区别,而只是程度的区别,二者都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叠加,只是前者以虚拟世界为主要背景,而后者以现实世界为底层。AR是在现实世界上叠加虚拟的图层,而VR也可以考虑在虚拟世界中引入现实的图层。
REPLY
刘逸5年 ago
我就属于不晕3D晕VR,滑雪游戏是您说的这种脚步移动导致晕眩情况吗?我感觉滑雪游戏体验不到真实滑雪当中雪的阻力,导致速度太快(也可能是我真实滑雪水平太菜)。好像也没体验到真实滑雪中那种保持身体平衡的感觉,倒是飞跃起来的恐高、失重和撞击感非常逼真。这可能也是我晕眩的原因。
REPLY
新学期第一次读书会
新学期第一次读书会
生活
新学期第一次读书会
2017年10月2日 讨论
过了一个暑假,虽然有个别核心成员或工作或出国,但读书会还是要继续办下去。在新人的补充下,第一期读书会还是有7人参与。地点在我整顿一新(误)的周转房。
这学期读福柯的《词与物》。本来考虑读《精神现象学》,但由于读书会的主力干将凋零,总感觉啃不动。偶然听说晋世翔也在带着学生读《词与物》,我一想这本书还挺合适,不如咱们也读一读,足够难啃,但也不至于像《精神现象学》之类的那么艰难。而且在适当缺席的情况下跳着读也还可以。比较适合目前咱们这个相对青黄不接的团队。
读书会的形式还是一贯的方式:轮流朗读,每读一两段停下来评论和讨论。逐段细读,但不抠字眼,观其大略,追求总体的启发和理解。今天读了大概一个半钟头,只读了前言部分。
因为正好赶上十一,在启动读书之外,同时进行聚会联欢。虽然我们读书会的风格是以聚餐联欢为日常,但今天尤其热闹了一些。两三位女生加上一位苦力在下午1点时就前往沃尔玛采购食材,下午读完书后,就一起动手,搞了一顿丰盛(如图)的火锅。
吃完火锅,在收拾残局的同时,个别同学进入了短暂的“电子游戏”环节,使用了我特别购置的红白机,分别玩了会儿魂斗罗、冒险岛、坦克大战等等。这些古老的游戏确实是非常耐玩的。当然以后有机会我可能会配置高端的游戏机乃至VR,不过其实七八个人的读书会不太适合这种一两个人玩的项目,所以也只是见缝插针玩两把。
最后是适合多人聚会的游戏项目:桌游。时间只够玩一把《阿瓦隆》的,不过效果不错,新学的同学也表现出色。
读书会应该会保持每周一次的频率,但具体时间还会根据主要参与者的情况做调整。平常情况下不会总那么丰富,但至少会读完书后叫外卖吃一顿。聚餐以AA为主,有时也会由我请客。也随时欢迎其他同学申请加入。加入方法是只要找到现有的读书会老成员跟着他过来就行了,一回生二回熟。
科学哲学名著选读:引子科学哲学名著选读:随堂提问范例
9 Comments
梁博义6年 ago
现在读书会都比较难开啊,以前在南大学生组织起来的都很容易坚持不下去。晋世翔老师那里应邀去参加了一次,他在那边有点独自坚守的样子。
REPLY
古雴6年 ago
没那么夸张,读书会多得是,当然像我们这样持续好几年的算是难得,但一般一个学期之内的还是容易组织的。
REPLY
威客系统6年 ago
同意楼上观点,读书会很难聚到一起只能说,时间点很难恰到
REPLY
古雴6年 ago
这个spam广告很高级啊,会语境化回复了,智能啊!
REPLY
漓水6年 ago
很希望参加一次读书会~~
REPLY
朝歌6年 ago
哇好棒啊,突然好想去清华。三本学校读书会都搞不起来。
REPLY
符浩6年 ago
胡老师,想来想去似乎在这个标题下问这个问题合适些。我读书不够精、范围也窄,好似有种感觉,就是我国反辉格主义的科技史,还是比较关注传统的科技史内容,比如言必提及古希腊、大抵上会沿着牛顿那趟线儿等等。我发现,经院哲学后直接跨到了培根,当然各名家及其著作多少会评述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但是无一例外都简化了一个内容——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科学技术、工程及医学研究。国外学人的著作我粗粗读了十五本,他们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个看法,如果列奥纳多出版了他的笔记,那么他是当之无愧的“近代自然科学之父”而非伽利略。我觉得这段研究中更重要的其实还是反辉格主义的见解,将这段遗史放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时期科技史沉浮的代表来看。然而以我的学力不太能够想到更加有学术意义的见解,一个没有接受同时代正规教育的人在专业路径以外到达前沿领域,这段过往值得去追索吗?(就在我写下加粗那句的时候同时也想到了莎士比亚,如果说在那个时代尚可以实现,那么在学科深度已然很深的当下,这会是天方夜谭吗?科技史要研究史还是研究人等等一系列出发点我也没有明确辨析。)问题提得不好,还望见教!
REPLY
符浩6年 ago
这个问题提完自己觉得很含糊,读书读得含糊,所以问题问得也不好。我只是对中文出版物里 lack of this issue 产生了疑问,却引出了很门外汉的呓语。
REPLY
古雴6年 ago
“经院哲学后直接跨到了培根”当然是不对的,事实上,我们吴门的好几个同学都在经院哲学到培根之间那段时期做文章,比如张东林关注符号代数的兴起,蒋澈关注“自然史”的兴起,王哲然关注透视法及光学的变迁,高洋关注赫尔墨斯主义……这些线索都跳出了传统上注重哥白尼到牛顿的典型套路,重新揭示了文艺复兴到近代早期科学史的多元面相。我感觉和他们的工作相比,达芬奇反而是一个相对传统的研究领域。因为上述我提到的这些领域,并不是相达芬奇那样并没有实际对同时代的学界产生影响,上述线索都在科学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科学兴起的前因后果,只是因为过去的辉格史观而受到忽视。研究达芬奇的科学思想当然也是有意义的,但在我看来还是我的师兄弟们做的工作更有意义——同样是揭示以往被忽视的东西,一方面是某些因为当时就并未发表所以从未产生影响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当时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因为后世的历史观念而被忽略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后者更值得去挖掘。
REPLY
【发个牢骚】当老师才知拖延症烦
【发个牢骚】当老师才知拖延症烦
生活
【发个牢骚】当老师才知拖延症烦
2017年8月29日 招生
四个月前就贴出了招生启事,上个月贴出补充说明,希望有意报考的同学们尽早尽快与我联系,以便有充足的时间互相交流。
“研究计划”是申请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环,官方材料中必须要求5000字,我也非常希望提前看到。所以我对每一位报名同学都再三强调研究计划的重要性。
确实,我当时会说,不着急,好好写。有一个暑假呢,但最后暑假都过完了,清华这边官方都要求报名了,这才有人拖拖拉拉发给我研究计划,更多的人竟然还没有发来。
研究计划很重要的意思是,它非常能够体现学生的学术素养,对学术问题的把握能力,对学术资源的掌握能力,自我定位的明确程度,以及与我研究兴趣的契合程度,这些都能够在一篇研究计划书中体现出来。所以我是把研究计划书当作筛选学生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正因为此,我不会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写计划。
虽然不会手把手指导你写计划,但你把计划书发给我,我是一定会给予反馈的。选题问题,文献问题等等,写得不好的我会严厉批评,然后你就有机会回头修改。
事实上,由于现在中国学术界的整体落后状况,很多同学都完全不会写研究计划,不懂得如何收缩主题,也不擅长利用二手文献,第一次写出来的计划书往往都很糟糕。我并不奢望我一下子就招到各方面非常成熟的学生,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学术潜力。毕竟学生入门之前是什么样也不是我教出来的,但入门之后只要善于学习,我相信没有学术功底的外行我也能教好。
但怎么看潜力呢?我设想的办法,就是先看到研究计划书,我批评反馈之后,再看他们能怎么修改完善。如果能迅速理解自己的缺陷,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改观,那么这样的同学我就比较看好了。
遗憾的是,大部分同学根本就错失了展示学术潜力的机会,要么是早早联系但迟迟不交材料,要么是之前不联系突然就交材料给我了,以至于到了八月底才交给我研究计划的同学,都算得上是早的了,他们还有一点点余地来回炉修缮。但现在还没有交的同学,那都是指望计划书一步到位,不准备接受批评和指点的了?
当上老师后,我这才知道拖延症多么烦人。我当年做学生时,提交论文什么的都是掐着死线,现在想来,从老师的角度看,所有的作业都在最后时刻扑面而来,体验真的不好。如果老师希望对每位同学多一些反馈,更是会手忙脚乱。无论提前几个月布置作业,似乎老师忙碌的时间都只有最后两周。我现在也算是遭报应了……
这篇文章只是发发牢骚,9月中旬(13、14号)似乎就要考试面试了,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还请报名者抓紧时间,及时主动与我联系。
(实验一下“状态”文体,应该不会被发送为订阅邮件)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厕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上课
2 Comments
古雴6年 ago
哎?怎么自动发出邮件了?
REPLY
兰于烟6年 ago
自动发邮件蛮好的呀,报告老师,我决对不是拖拉型,只是不敢轻易出手。迟早要报,只是时间问题。
REPLY
悼念叶秀山老师
悼念叶秀山老师
生活
悼念叶秀山老师
2016年9月10日 大学, 学术, 讨论
叶秀山老师去世了,在教师节之际,写一点文字以作纪念。
叶老师与我有两层关系,首先他是吴老师的导师,也就是我的师公,另一层关系是,叶老师是我大学第一门哲学课即哲学导论课的老师。辈分上的关系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感受,叶老师在我记忆中的形象主要还是哲学导论课建立起来的,听到噩耗后我满脑子浮现的都是他掐着兰花指念Da~sein的画面。
当年的哲学导论课我公然在网上论坛与叶老师叫板,相关的内容我早前在博客贴过,这两天我又回去看了一遍,感觉我某些方面真是没变啊。我的第一篇帖子写于2004年9月10日,到今天正好12年,这12年里,我对哲学有了太多新的理解,但关于怎么做哲学的一些基本的态度,在当时就已经形成了。
叶老师的上课方式是非常吓人的,要知道当年我们只是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脱离出来的大一新生,很多还是不情不愿地调剂到哲学系的,对哲学的概念可能还停留于中学教科书。而叶老师上来的架势基本上是一个针对研究生的层面,直接列出三本书《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和《存在与时间》让同学去读。当时我虽然也没读过这三部书,但多少有些概念,因而我感觉很恐慌,我感觉从中学应试教育到《纯批》的落差太大,这门课程可能更多地激起同学们的茫然无措,而不是对哲学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我对叶老师的叫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然一开始我还没有意识到我在叫板,只是希望做些“补充”,简单来说就是不要以应试教育的方式来理解这门课程,不是以阅读理解和机械记忆为目的,而是以形成自己的问题为目的:
“我认为,听这门导论课,并不需要我们去完全接受叶老的观念,甚至也不一定非得要完全听懂他的思想、完全了解他所提到的概念;关键在于,在听课中,我们能够接触到叶老所提的问题,叶老的思想,并最终产生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理解,产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兴趣——这门课的目的,应该就达到大半了!”
同时,我建议同学们多利用网络论坛,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互相指点和争论。我认为这是跳出应试模式,形成独立思考的捷径。我由于在中学里就脱离应试教育,受的毒害不深,因而自以为有些心得,便希望与同学们分享。这些心得在现在看来的确是有效的,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这正是西方大学教育与中国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吴老师也一直在积极推进小班讨论,我对教学环境的理想与吴老师是非常契合的。
但这方面却是与叶老师发生分歧的地方了,叶老师明言不鼓励辩论。他的顾虑有一定道理,因为盲目的辩论往往沦为诡辩,陷于语词之争但根本不能切中要害。
事实上中学哲学教科书中描绘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所谓“争论”就是完全空洞的,我对此早有体会。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摆脱空洞,逐渐找到恰当的问题或方法呢?在我看来入门的方式还是要辩论。关键在于辩论的意义不在于其结果或胜负,而是为了在辩论活动本身中澄清自己,辩论是为了形成自己而不是说服别人。
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总会以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并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与他人分享,但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他人;在包容分歧的同时,如果只是你说你的、我想我的,互不搭界,也是不好的,有了不同的观点,就应该摆出来争论:尽管很多时候争论并不会有什么结果,要说服一个人改变思想是很难的、很多问题要得到圆满的结论更加困难——而争论的价值,往往正是在争论的过程本身就得到体现;争论的意义,并非在于去改变别人的观点,而是去磨砺和深化自己的思想!对别人的观点,既要敢于质疑和辩驳,又要善于理解和包容——这就是我所赞赏的学术及生活的态度。
我的态度后来总结为“存同求异”。对于我的观点,叶老师似乎也不是完全反对,而是给了一些肯定:“很高兴你能有如此系统而清楚的想法”。不过总的来说,讨论的氛围并没有在这门课程中形成,真正享受到同学之间自由讨论的氛围,还是进吴门之后的事情了。
叶老师同意哲学可以辩论,但他
想强调“辩论”“什么”,并非任何辩论都有意义。
在叶老师看来,也包括许多同学看来,在对那个“什么”有充分和准确的把握之前,是不应该去展开辩论的。
但在我看来,即便是你打东我打西,辩论的环境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哲学所追问的那个“什么”永远都不是现成确定地抓在手里的,不断地争执和言说恰恰是让它现身的必要环境。
要确定好“什么”再来辩论的态度,其实还是否定辩论的意义,因为如果你已然把握在手了,那再来辩论就对自己的把握无所增益了,于是辩论的目的顶多是为了说服他人,哲学家的言说的意义就只是颁布教条。
所以那些认为没有精确把握就不该讨论哲学的人,与其说是谦虚,不如说是狂妄自大。我当时就说:
其实,我感觉某些时候的“谨慎”——认为自己没资格谈哲学,其实与其说是“谦虚”,倒不如说是某种“自大”的表现——自以为哲学高高在上,当他们自我感觉自己进入哲学之门后,便容易要自以为是,瞧不起“普通人”、甚至瞧不起别的没有他“高深”的哲学同仁的思想了:“他根本还不懂我在谈什么问题,我也没功夫没兴趣跟他讨论!”。我不希望哲学陷入封闭——不赞成去强化哲学与所谓“普通人”的界限、与其它科学和学科的界限、甚至哲学派哲学人之间的界限——大家面临的问题都一样,也都有权思考、有权发言;所谓“哲学家”,并不是说他的问题要高深得别人不能理解才算厉害,而是哲学家能够理顺各种思想,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化并明确地阐释出来!
在这方面,我对叶老师的“引号”风格不太认同。给一些重要的术语加引号注明,是绝对必要的,但如果一句话中加引号的词比不加的还多,三个词有两个加引号,那么这时候加引号不再能够很好地提示出某一个词汇的特殊性,而是要提示自己的整个言说的特殊性了,似乎我的整个言说都是超离于日常语言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高高在上的哲学词,而不是肤浅的日常词,用日常词汇说话的人不能参与到我的讨论之中。
满页的引号以一种耀武扬威的方式宣示着哲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距离,夸耀着着自己与凡人的距离。这种距离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非但哲学与日常有距离,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也有距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多有不同,把这些距离提示出来是有意义的。然而,张开距离之处恰恰是有待去建立沟通的地方,而不是拒人千里的地方。
我与叶老师的分歧表面上是在于是否鼓励班内辩论的学习方式,深层上来说,是关于哲学及其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但这种分歧说大也不大,它并不妨碍我对叶老师一些具体观点的欣赏和赞同,特别是他的《思、史、诗》对于我理解现象学颇有影响。但在这里不多说了。
纪念哲学家的方式,和纪念一般的老人不同。一般的纪念无非是念念他的功德,而就哲学家而言,与他对话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只要不断有人与他们对话,与他们争执,他们的思想就永垂不朽。叶老师当时说,哲学要辩论的话,与其和同学辩论,不如还是要和故去的哲学家们辩论。现在他也进入了“哲学史”,从此也该欢迎辩论了吧?
博士论文后记 6月1日终于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总算放下一桩大事,该逐步重建荒芜已久的博客了。先写两句答辩后的随感吧。 我的博士论文没有添加“后记”或“致谢”,直接是在结语的最后一段以反身考察的形式嵌入了一段对吴门师友的感谢。这一方面是我论文“自我缠绕”的设计,另一方面也是我不太想太刻意地在论文最后抒发一段感情。 之所以论文需要有致谢的环节,在我看来,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口语环境的确认和尊重。因为论文凡是得益于任何书面 ……
关于小班教学 我曾经主持过“科学是什么”这门课附属的小班讨论课,当时也曾谈过相关的经验和想法。不过也说得不多。最近似乎北大元培班希望全面推广小班教学,吴老师希望我再系统整理一下相关的想法,于是我在这里再写一篇。 形式 所谓小班教学,在这里主要是指作为大班教学附属的由助教主持的小班讨论课这样的形式。而且不同于一般理工科基础课程所附属的“习题课”,我们在这里谈的小班教学更多地适用于通识性或前沿性的课程,特别是文史类 ……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 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周末终于忙完了~ 开完论坛后补觉+折腾了两天博客作为调剂,到现在才开始写总结。 我是筹办这次论坛的主要负责人,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联络各校同学,号召征稿和主持审稿等。同学们在一开始积极性都不高,都是直到最后时刻开始大量来投稿,搞得我最后半个月简直快发神经病了…… 当然吴宁宁和刘平在后期帮了大忙,吴宁宁负责采办会议赠品和印制资料,刘平则负责一切后勤杂务并在最后号召并统领 ……
关于延期毕业与找工作 上次写芒福德论文的时候我贴了个写作计划,按照一月一章的进度,显然我得到暑假之后才可能大致完成论文,至少要在2014年春季才能毕业,也就是说,我已经决定延期半年了。 虽然我也想争取博士三年毕业,但最终还是选择延期,这虽然是早已预见的事情,不过还是值得在博客上交待一下~ 延期的理由首先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论文,当然之前如果再抓紧一点,三年时间应该也是足够的,不过由于懒惰和写论文时习惯性的拖延症(不到逼 ……
新岛对话录之〇:咖啡馆与学术 阿牛:你们好!谢谢你们前来为我的活动揭幕。 小明:牛师兄好! 阿牛:嗯……我们聊什么呢?……先说说你们的来意吧——你们来这里找我,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意图或想法的呢? 小明:啊,其实我也没有弄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活动,只是听说传说中牛师兄在这里,特地来瞻仰一下…… 阿牛:客套了。不如说来参观一下更好,我感觉我好像动物园里一头丑得出奇的野牛,虽然乏善可陈,但总算是稀有罕见。但愿你们能不虚此行。 小明:…… ……
清理了博客的许多注册用户,并暂时关闭了注册功能技术与钻空子——评阿里“抢月饼事件”
2 Comments
mist7年 ago
人事变幻如伸臂。
我去学德语是因为叶师在课上的宣传——现在德语倒是基本上用不上。而他给我留下的其它印象,基本上记不清楚了。
REPLY
老姚7年 ago
选择了教育这一行业以后,我对于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REPLY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生活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2016年7月11日 共青苑, 北大, 大学, 生活, 网络
本科的时候我曾经担当北大哲学系《共青苑》杂志的主编,出的是第40期,那时候正好是《共青苑》第15年。
后来20周年的时候据说要做纪念刊,邀请我写了一点文字。今年是25周年,又要做纪念刊了,我这位老师兄又被挖出来做了采访,也请我随便写些文字。面对师弟师妹们的请求,我一般都是来者不拒的,这次也不例外。
关于我主编《共青苑》的经历,在采访时已经说过一些,也没多少可多说的,既然有这个自由撰文的机会,我不妨还是多谈一些看法和思考吧。
话说10周年、20周年之类的纪念一番,那是必要的,然而25周年的纪念,感觉就有些微妙了。《共青苑》最初作为团日活动的宣传手册,出的频率比较高,但至少在我接手的前后,基本上就变成一年一期了,顶多可能是一年两期,5年时间也没过几期,再出纪念刊恐怕是有些频繁了。
年轻人一切向前看,就不怎么看重纪念,20岁、30岁一般都稀里糊涂过去了。只有迟暮的人才钟爱纪念,70岁办一场大寿,75岁再办一场,恨不得每年都纪念一番。
也许是我想多了,但我怀疑这种情况暗示出《共青苑》的发展陷入了某些困境或迷茫。在采访时我也得知,最近的《共青苑》似乎较多定位于刊登优秀的学术论文,这无疑是一个糟糕的趋势。
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学术水平应该是比我们当年高了,然而再怎么学术也不过是本科生,一部本科生优秀论文集的存在究竟有多大意义呢?真的特别优秀的本科生论文,可以投到《哲学门》,投到正经的学术期刊那里去,真的想要读优秀论文的同学,当然也应该去读正经的学术出版物,办好一部北大本科生学术论文集,对学术界并不会有多大贡献。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办这样一份杂志?这份杂志究竟是给谁读的?为什么要读?
如果说,我们只是为了搞出一份杂志而办杂志,那么我们追求的的确是“优秀”的文章,收录的文章都是优秀的,那就无可指摘,挑不出毛病来,任务也就顺顺当当完成了。如果你要“别出心裁”,收录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做出来的杂志当然就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完成出刊任务而言恐怕是吃力不讨好了。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共青苑》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团日活动的宣传刊,那就不如建设网站来发布信息,作为一部学术论文集,北大的学术水平也不需要靠本科生杂志来充门面。
然而我还是相信,把《共青苑》这样一份杂志延续下去是有意义的,关键不在于这是一部优秀的杂志,而是在于这是“我们”的杂志。共青苑是我们自己主编,也是主要写给我们自己看的一部学生杂志,这一定位是无论如何不该忘记的。
我为什么要读《共青苑》,因为其中的论文写得好?——如果我想读好的论文,我何不去相应的学术期刊搜索,我为什么不去请教我的师长,而偏要去读同龄人的稚嫩文章?然而,无论怎样优秀的期刊文章无法取代的是,我在《共青苑》上读到的是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师兄弟姐妹们的文章,他们就在我的身边,我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
这种“共同感”是《共青苑》这类杂志得以成立的前提。
就这样的定位来说,《共青苑》当然要尽量刊登优秀的文章,但更重要的是,要刊登“我们”自己撰写或自主选择的文章。我们自己的学术论文当然可以收录,但并不是最佳的文体,因为正经的学术论文往往要求中立化,从而隐匿作者本人的个性。因而在我看来,那些更容易张扬个性的杂文、随笔或不那么严谨的论文,才是更适合《共青苑》的体裁。即便是正经的论文,收录时所考虑的也不只是文章本身的优秀,更值得考虑的还是共同感,例如几届同学共同参与的课程中最优秀的课程论文,在我看来就是更合适的选择。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纸媒所承担的功能很多都过时了,比如发布信息的功能早已被网页和微信取代,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和需要,轻松在网络上搜索到适合自己的文章,而不怎么再需要有杂志社特地帮你摘选汇总然后送到你手里。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传统的期刊杂志确实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至少其纸质版的发行已经越来越没有必要了。然而即便我们不再需要《哲学研究》了,《共青苑》仍然有存在的价值,这正是因为这样一部杂志所承载的共同性是难以被替代的。
《共青苑》的意义可以和大学校园的存在相比,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非常便捷,我只要窝在家里,就可以看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视频,可以买到最一流的学者的最新著作,可以搜到最古老和最前沿的各种专业文献。那么我还要上大学做什么呢?
当然,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大学的冲击还没有充分显露出来,无论如何不能低估其影响力。然而大学校园的存在始终还是有难以替代的地方,那就是这个“共同性”的维度。
学习包括从老师出发向学生的灌输和传授,也包括从学生自己出发的求索和探究——在这两个方面,互联网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更好的替代,然而还有第三个,也许是更加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横向交流,这种交流始终还是更适合由“共同”的校园生活来支持。
前几天我们几个师兄弟私下聚餐,一边谈着技术与时间,一边吃着驴肉火烧。一个师弟正好收到一个考研同学的咨询,提问者是海德格尔的粉丝,听说我们吴门专门做现象学科技哲学,便来询问如果到这里求学的话能学到哪些相关现象学科技哲学的课程。
答案是零,我们一门现象学科技哲学的课程都没有,吴老师好多年前还开过“技术哲学”课,但近几年也只开本科生的“科学通史”和研究生的“科学史名著导读”这两门课了,现象学的专门课程吴老师从来没有开过。然而吴门的师兄弟们,无论是搞科学史还是科学哲学,确确实实又是深受现象学熏陶的,吴门学子跑出去的确是特色鲜明,自成一派的感觉。那么我们是从哪里学到的现象学?怎么样形成的学术特色的呢?当然,一方面是物以类聚,投入吴老师门下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已经有些相关的基础了,但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就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
我们每周的吴门讨论课比起任何一门专门课程而言更加重要,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自发的读书会,甚至这种在驴肉火烧的小型聚餐中,我们都会不经意间谈起技术哲学的话题。这些在共同生活中有意无意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帮助,是任何网络课程都难以提供的。当然我们也可能在网络上建立各种讨论群来建立横向的联系,但至少以现今的技术环境而言,隔着屏幕还是很难形成这样一种“共同感”,从而使青年之间的交流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
《共青苑》的意义也必须从共同的校园生活之中寻找,如果只从一篇篇单独的好文章着眼,那么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些文章汇聚为一册。这些文章之所以值得被汇聚在一起,前提是作者们已经共同汇聚在北大哲学系之中。《共青苑》的意义和一次聚餐或联谊晚会类似,首先都是一次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同学之间互相结识、互相展示的平台。它的意义不在于它本身的完成,就好比一张名片的使命不在于其本身印刷得精致完美,而在于它在传递之后引起的进一步交流,如果收到名片的人只是惊叹一下此人很牛很厉害,然后从此把名片束之高阁,那么这张名片就是失败了。如果拿到《共青苑》的人只是惊叹一下这些个学霸真牛啊,文章写得真厉害啊,然后就把《共青苑》束之高阁,那么《共青苑》也是失败了。只有当《共青苑》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能够成为一些同学一时之间的共同话题,能够成为师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结识和深入交流的契机,这才达成了其使命。
共青苑的“共青”原本当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意思,但我的前一任主编将其重新诠释为“共同的青春”,这不算是曲解,本来“共产主义”之“共”也首先是“共同生活”之“共”,如果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只是把财产从私人那里剥夺掉,并不能自动地把它们变成共产。一个公园如果只是名义上属于公有,而从来不向公众开放,那也根本称不上公园;在工厂流水线中只有工人的集聚,而没有共同的生活,这才是所谓的共产主义理念致力于解决的基本问题。《共青苑》就是北大哲学人的“共产”,它是属于“我们”的杂志,这并不是取决于一个空洞抽象的署名或标签,而是奠基于现实的共同生活。
关于《共青苑》 《共青苑》要做20周年纪念特刊,特供此稿。 我在大一的时候,王鑫师兄主编第39期《共青苑》,我参与做了一些排版。交接到40期时,似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我自告奋勇地当了主编。 除了对排版有些兴趣之外(现在想来当时我就有技术宅的倾向了),我也很乐意主编这样一份杂志。当然,这是因为经过前一年的参与,我对《共青苑》的性质已经有一定了解了,要不然的话,这一杂志的名称及其团属的身份很可能让我误以为它是某 ……
第四十期《共青苑》卷首语 卷首语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这一期的《共青苑》终于如期而至了! ……虽然我很想这样说,但事实上,这一期《共青苑》的面世比原计划拖延了数月之久!作为主编,我十分愧疚。原因我不多说了,主要是在排版工作那里搁置了太久!顺便说一下,本期的排版员也是我…… 但愿这姗姗来迟的这份集子不至于让大家过于失望。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共青苑》、多多投稿,这样将来的《共青苑》一定能出得更快、更好。 自从1991年1月 ……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发信人: EPR (星定), 信区: Philo 标 题: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6年02月14日10:59:42 星期二) , 站内信件 第40期的《共青苑》征稿一直在地下进行,由于我的疏忽,一直没有发布广告……本来计划寒假结束后出一期的,现在貌似还比较困难,不过我会尽量赶出,说好这一年出两期的还是没变。再下一期的《共青苑》 ……
难道我的文章《共青苑》不能用吗? 和ZW说起我可以找我博客上的现成文章放在《共青苑》里,ZW说“饶了我们吧~” 唉唉……我的文章大家真的那么不能忍吗?颇受打击的说~~~我博客上大多数完整的文章都只是随感罢了,说我这点文章“太学术”实在荒唐,这些随感写得都很随意,离“学术”的水平还远着呢。当然,是不是文章的质量太差以至于上不了《共青苑》我就不太清楚了,自己的文章自己是很难判断优劣的,作为主编我本是不想用自己的文章的,但现在稿子不够多 ……
哲学家的职业 or 职业的哲学家? 写这篇缘起于最近的又一次电邮讨论,我们班的党支书转发了“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的拉票宣传,我系09级本科生,“售票达人”裴济洋入围。 但向来颇有主见的支书同志表示他本人不支持这项宣传,认为“(王博系主任既然说)哲学系要培养哲学家”,而“对他的宣传更适合于铁道学院而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如果北大哲学系积极宣传自己培养了一名优秀的火车售票员,这就好比奔驰跑车厂宣传自己生产出来一辆优秀的推土机” ……
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世界的“图层”——说说Pokemon GO与AR
在华中师范大学讲科学史
在华中师范大学讲科学史
生活
在华中师范大学讲科学史
2014年11月5日 吴国盛, 科学史
上个周末我去武汉替吴老师讲课,面对的是二十几个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是为湖北省科技馆培养的后备力量。我要上的这门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科技史、世界科技史和科技哲学三个板块,其中世界科技史本来是请吴老师去讲,因吴老师出国,就派我去讲了。
我周六、周日连着讲一天半,一口气讲12个课时。这样的讲课效果当然不会好到哪里去。更好的上法应该是课堂讲座并讨论,在课外花时间阅读材料。无论上什么课,缺乏阅读和消化总是糟糕的。
另外这次听课的学生们似乎也不习惯提问和讨论,虽然到最后气氛还算是活跃了一些,但始终是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当然,我第一次讲课,毕竟还是经验不足,对节奏的把握也不够到位。
我把《科学文化史话》中的一些专题与吴老师“科学通史”课程的一些现成材料串在一起讲了一通。虽然有一些思想史方面的困难部分对于那些学生而言恐怕难以消化,但我还是坚持给他们讲这些内容。具体的细节搞不懂没关系,重要的是打开历史的视野,意识到学历史不仅是掌握一些现成的事件记录,更需要理解和反思。即便我把他们给讲晕了,也许也是好事。
讲课PPT主要由几大专题、补遗和推荐书目组成,全部内容放在一个PPT里头,大致的内容包括:
导论:科学史有什么用?
希腊古典科学(自由、自然、学园)
柏拉图到托勒密:希腊天文学
若干人物补遗
中世纪与基督教科学
印刷术与科学革命
哥白尼革命补遗
牛顿力学(力的机械化)
补遗:炼金术到化学;科学家社会角色的确立
推荐书目包括:
胡翌霖:《科学文化史话》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麦克莱伦第三等:《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
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
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
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
汉密尔顿:《希腊精神》
库恩:《哥白尼革命》
霍斯金:《剑桥插图天文学史》
吴国盛:《希腊空间概念》
格兰特:《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
奥斯勒:《重构世界: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的自然、上帝和人类认识》
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芒福德:《技术与文明》
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库恩:《必要的张力》
怀特:《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
最后附上PPT
科技哲学入门读物推荐 系里的《共青苑》杂志约我写几篇科哲方面的好书推荐,主要是为了尚未选定方向的同学提供参考,我非常荣幸。另外,我希望所有对科哲有兴趣的同学都来和我联系,在我的博客(yilinhut.com)上可以找到我的各种联系方式。 哲学系本科生在大一到大二就要确定导师和方向,在这个阶段,除了中哲、西哲、马哲的导论课之外,同学们对其它方向和其它老师的了解是比较少的。特别在于,由于科哲的老师给本科生开课极少,许多人直 ……
从技术哲学出发解读媒介环境学(博士论文开题计划)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1])是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兴起的,它奠基于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人物的多伦多学派,1970年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博士点。直到1998年,以纽约学派为中心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学会”。 注意到,媒介环境学不仅是一股新兴的思潮,而且试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制。于是,我的论文之所以以媒介环境学为研究对象,也并不限于归纳和转述相关学者的思想和论 ……
开课提纲:科学通史 下学期准备在北师大开两门课程,倒也没人要求我干活,本来我到北师大就是想教课的,不管之后是不是留在北师大当讲师,先积累点经验,也算博士后没白做吧。 我准备开一门公选课开一门专业课,其中公选课就开科学通史了,在北大听吴老师讲了几轮科学通史,助教都做过两届了,直接上手讲这门课心里有底。当然我会在开课过程中逐步摆脱吴老师的套路,形成自己的讲法。 第一次开课的话,稳妥起见,我提交的讲课提纲基本还是沿用了吴老 ……
第2届清华科史哲论坛评论 第2届清华科史哲论坛于2017年12月10日举行,这一届论坛规格比第一届小一些,但标志着进入常态化,每年哪怕只是以吴门弟子为主做一次总结报告会,也是不错的。 会后吴老师要我写篇综述,但我第一天备课第二天上课第三天感冒,现在仍然在感冒状态。拖了大半个礼拜。今天吴老师自己贴出了会议纪要,不知道还要不要我写了,但我还是简单记一些评论吧。 会议流程参见吴老师的纪要,我这里相当于加一些评论。 第一个报告是吴 ……
开课提纲:学术研究导引技术通史论纲
关于去706讲公开课及罢工的说明
关于去706讲公开课及罢工的说明
生活
关于去706讲公开课及罢工的说明
2013年5月28日 吐嘈
前几周我去706青年空间讲了三次公开课,课程原计划共五次,但后两次我不去了。有参与的同学愿意进一步交流的,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电邮等方式继续与我联系。
关于开课和罢工的前因后果,我在此说明一下。
关于706青年空间,我之前并不了解,去讲课是因为收到周睿璇同学的邀请,我在网上查看了一下这个组织的定位,自发求知、开放交流,感觉还是比较认同的,于是便答应下来。当时我以为周睿璇是该组织的核心成员之一,不过似乎不是,后来上课的时候也再没看到她……
虽然最近很忙,不过讲课是有现成的材料的,那就是我正在试图出版的第一本书《科学文化史话》,主要就是每周做一个ppt,花的精力和心思都不多。
另外开课之前还有一个审核环节,我去706与负责公开课的王大鹏同学和我聊了一番,应该是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当时我聊的主要是“力的机械化”的问题,也就是我尚未开讲的第四节课的内容。
然后确定了时间(每周三晚上7~9点),我按要求写好了简介、提纲,并提供了一幅主题图(自由七艺)。到此为止一切都还挺愉快的。
首先出现瑕疵的是他们发布的宣传文字。我发出的邮件似乎被看都不看就粘贴出来了——“附件为题图”这样的文字也直接贴在上面。我吐嘈之后回复说“因为您邮件写得太好了”,现在想来这很可疑,更可能的情况是几乎看都不看就直接贴了。
另外宣传文字中还有一段:“……本次主讲人张展就是看到了706的活动主动与我们沟通,希望给大家分享他的所思所想。希望大家踊跃报名或推荐适合做讲者的年轻人。”
这段话显然是上一期的宣传材料,又是看都不看直接剪切过来了。当时我觉得张展兄挺郁闷的,但现在想来,这种草率对我而言也同样很不尊重。
后来他们在人人页面上的材料中已经把张展这段删了,不过“附件为”还是没删。
即便我就是自告奋勇的张展,这样的措辞仍然有些令人不适。因为无论是以什么方式牵线搭桥,最终而言706组织方终究是“主”,而讲者毕竟是客座者,哪怕缘起上是讲者主动倒贴,但关系建立后,706仍然应当摆出邀请者的姿态吧。
后来的几次经历,我也确实体会到,我始终是“主动”的一方,似乎完全是我毛遂自荐去讲课,而他们大方地为我提供了场地。
当然,这基本上也是事实,我的确很愿意去给这些自发求知的朋友们分享我的思考,而706给我提供那么多的场地和时间,也确实很慷慨。
然而,可能是我第一堂课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之后706的组织者们哪怕连被动的礼数也不向我展示了。
第一堂课“发挥不佳”是有理由的,首先,这一课的内容是古希腊科学,包含的问题最多也最深。而且,后四讲基本上都是基于我的某一篇论文改出来的,而第一讲的四个小节至少基于四次独立的写作,包括7年前到最近写的内容。由于我也没有花太多功夫来做讲演上的准备,因此讲述起来可能不够通畅。
不过,我自我感觉第一堂课的发挥也还可以,毕竟是第一次课,有一些摸底和伏笔的意思,听者暂时难以消化的东西,经过交流讨论,以及以后课程的展开,还会逐渐得到梳理。
第一次课组织者是有参与旁听的,还有主持和摄像的待遇。不过原定7-9点的课程在主持人的指挥下不到8点半就结束了。当时我没觉得什么,现在想来,也许是他听不下去了吧。
事实上这样的课程,前1小时是我演讲,而后1小时是提问和讨论环节。这后1小时的主动参与环节才是更重要的。所有的听众,无论是没听懂也好,不满意也好,都可以在交流环节表达出来。如果经过追问,我还是没解释清楚,那么才算是我讲课不好,否则的话,听不懂不完全是我的责任。
后来组织者告诉我有人反馈说希望我讲得更活泼一点,不要太多地念PPT,这大致是一个中肯的建议,不过我希望最好还是能够与我直接交流,课堂上不愿插话的话,至少可以通过Email联系我。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我很难有针对性地安排讲课节奏,只能先把自己的思路一股脑扔出去,再来看看激起的反应了。
无论如何,在客观上,第一次课的效果不够理想,证据是第二次课时大多是听者都是新加入的,而第三次课时“回头客”稍多一些。
第二次课时已经没有组织者的招呼和参与了,当然好处是我用足了2小时而没被中断。后1小时的讨论环节非常热烈,也得到了不错的反馈。
第二次课我吃完饭就过去了,提前了不少时间,一个人坐在讲课的小房间里,组织者们在外屋交流着什么。本来这也正常,但我听着某人说了一句:没人去陪主讲人聊聊?显然,他们发现了这个问题:来个人稍微招呼一下,倒杯茶,说两句话,确实是待客之道吧。但结果,还是没人进来。如果没有那句话,可以理解为疏忽或者不讲究,但既然有人提了,还是没有人来主动招呼,这不能不被理解为遭受冷遇了吧。
顺便说一下,第二节快上课的时候,有一位形如组织者或者熟人的女生进来向我的导师发表了鄙夷,她说吴老师只是人长的帅,但其他很糟糕,特别是私生活“很乱”。遇到这种攻击,我也懒得驳斥了,吴老师这样的风流才子,仅仅是再婚一次,怎能称得上“乱”这个字?那么那些与五六七八个女人纠缠不清的人又该用什么概念去形容呢?
当然这种事情无需争辩,好好上课就好了。一方面,思想的内容与私生活无关;另一方面,思想的力度最终能够透露人的德性。有什么偏见或意见,听完了再说不迟。然而她和其他组织者一样,都没有进来听课。
这一次感觉有些被冷落,在微博上发了句牢骚,706主页君解释说两大组织者都有事很忙,虽然没有表示抱歉,但我也能够理解。
第二次到第三次之间,组织者再没有与我进行任何联系,只是在讲课当天傍晚才在微博上转发了一条“第三期,今天晚上!!”的预告,与其它活动丰富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就这一门连续的、小众的课程来说,我不能要求太多,但关键问题在于这第三次课有一个理应事先通知的事情:那就是,706正在搬家,我的这次课是706在原址的最后一次。当时屋子已基本被搬空,听众的座椅都没有了,只在地上留了几个蒲团。外屋更是一片狼藉,进门后先要吓一跳:是不是走错了或者取消了?
上课时了解到,听众们对此事也不知情。
当然了,我并不在乎在这样的环境下上课,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颇有纪念意义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情况,事先知会一下是完全能够也应当做到的,不光对我,也该对所有参与听课的朋友交待一下:今天我们搬家,环境比较乱,也没人接待,请包涵一下。我们当然会欣然接受。但在完全可以做到知会的情况下,而且是我已然抱怨过遭受组织者冷落的情况下(这很关键),还是毫无心理准备地被突然丢到这么一个糟糕的环境,这事儿要我怎样理解呢?是有意给我一个下马威吗?
我去讲课,不求名也不求利,但并不意味着是我死乞白赖地非得去讲不可。我没有任何要求,但凡事前多对我说一句话,或者事后哪怕说半句“抱歉”,乃至于“深表遗憾”,我也就认了。但706组织者如此不把我当根葱的态度,我实在是无法忍受。当然,哪怕是我声明罢工之后,仍然连一句“遗憾”都听不到,而是说:我们也正有此意(原话没有那么直白)。
我究竟讲得好不好,是另一个问题——毕竟组织者只听了被打断的第一次课,而受到的反馈也是间接的(而我自己在课堂上能够获得直接的反馈)。听众的减少与706的消极宣传也未必没有关系。退一步讲,就算我讲得很糟糕,只有很小众的一撮人感兴趣,那就合该遭受如此冷遇了吗?开放和自由的理念只是摆设吗?
那么我只能敬告张展那样自告奋勇的讲课者要三思而行了。倘若你讲得效果好,那还好说,如果效果不好或者没有进入组织者们的法眼,那么你就可能遭到如此这般的热脸贴冷屁股的待遇了。
不要怪我心眼小。作为知识分子,总是有些傲气的,至少容我在自家的地盘发泄一番吧~
打赏
赞(1)
分享
博彩杂谈媒介的经济史——从马克思到伊尼斯
6 Comments
LuRui10年 ago
师兄,刚开始玩wordpress,下了个CKeditor的插件,不过没法修改中文字体,按在网上搜的去File Setting里面去改了,不过好像没有用,请问你是怎么修改中文字体的了?
REPLY
古雴10年 ago
我现在用原生编辑器,感觉已经够用了。字体我一般不改,引用的部分用blockquote,强调的部分用粗体之类就可以了。也可以在主题CSS里设置全局的字体格式。
一定想用的话试试这个:http://blog.csdn.net/memray/article/details/8088106
找到插件目录 .\wordpress\wp-content\plugins\fckeditor-for-wordpress-plugin\ckeditor下的配置文件config.js:
在CKEDITOR.editorConfig = function( config ) 这句话后面的大括号就是”{ }”的第一行加上如下代码:
config.font_names = ‘宋体/宋体;黑体/黑体;仿宋/仿宋_GB2312;楷体/楷体_GB2312;隶书/隶书;幼圆/幼圆;雅黑/雅黑;’+ config.font_names ;
REPLY
LuRui10年 ago
试过了,还是不可以,可能还是那里有问题,谢谢了!
REPLY
井琪是个大面瓜10年 ago
翌霖可以自己搞一个707青年空间之类的!
REPLY
张宇杰10年 ago
您好,我是一名郑州的学生。我今年五月底在706住了几天,算是一个沙发客。恩,我到那里时,706刚刚搬到新家。目睹了706拒绝几个租用场地者的场面。您不说我还没想到这一层,原来这也是一中对开讲者的不尊重的小小端倪啊。先生您放宽心好了,话对有缘人讲,你会找到你的听众的。随性之人,必可随心所欲。安。偶,对了,我高中时买过吴国胜老师的对《寂静的春天》的点评本,科学出版社好像是。英文,看不懂。
REPLY
古雴10年 ago
这种环保读物其实没必要读英文的,找中译本看呗~ 吴老师的话还是推荐他的各种讲演录或杂文集看比较有意思~
REPLY
关于延期毕业与找工作
关于延期毕业与找工作
生活
关于延期毕业与找工作
2013年3月21日 大学, 学术, 梦想, 海贼王, 追求
上次写芒福德论文的时候我贴了个写作计划,按照一月一章的进度,显然我得到暑假之后才可能大致完成论文,至少要在2014年春季才能毕业,也就是说,我已经决定延期半年了。
虽然我也想争取博士三年毕业,但最终还是选择延期,这虽然是早已预见的事情,不过还是值得在博客上交待一下~
延期的理由首先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论文,当然之前如果再抓紧一点,三年时间应该也是足够的,不过由于懒惰和写论文时习惯性的拖延症(不到逼急的时候写不出来),我还是没赶出来。虽然现在缓了半年,不过要按较高的标准完成论文还是需要好好苦读半年的。
事实上我也不算延期,我这届之后哲学系的硕博连读学制已经调整到2+4了,而我这届读4年也算正常的,不用额外交费。
当然无论延期不延期,最终还是要找工作的。许多同学会说:要做学术还是找工作,我不做学术了要找工作,这是种说法是成问题的,事实上做学术也还是要找工作,问题只是在哪个行当里找工作。有人要做公务员,有人要做公司白领,有人去做家教,做会计,做销售等等,学术工作者只是其中的一种行当而已。
除了个别“无道”的行当(比如城管,这个职业本身是建立在一种权力和法制扭曲变形的环境之下的,要么是在公权力的暴力机关做警察,要么是在民间组织中自发维持秩序,城管这一职业的存在本身是不合理的,因此我可以说城管就是没有尊严,是没有向上之道的职业,相反小贩乃至乞丐和小偷都可以是有道的,乃至于黑社会的爪牙、走狗也都是有道的,他们可以讲究效忠之道,但城管就连究竟是忠于谁也弄不清,因此比走狗都不如。一个职业有道的前提是这个职业有其存在的根基,一个城管可以是一个“好人”,但不可能是一个“好城管”)之外,学术这一行当并不比其它任何工作更高——无论是崇高还是高雅。有人说我不要搞学术我要做俗人,这也是误会的说法,学术界中也有的是“俗人”,有些俗是低俗或媚俗,比如为了讨好“主流”意识形态而搞的那些科学发展观研究之类,这是俗不可耐的,但更多的学术工作者只是一般的世俗而已,他们把学术工作看作一种养家糊口的“差事”来完成,但如果说他们对待研究时和任何踏实的工人或职员对待自己的工作那样,是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完成的,那么这些学术工作者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有些人特别是经受过哲学系熏陶的人可能会形成一种洁癖,觉得留下来搞学术的人一定得是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那种人,似乎一个人如果安于平凡做个小老百姓的话就不该搞学术了,这当然更是误会的。和学术界一样,任何行当中都可以有安于平凡的走法,也可以有追求卓越的走法,而同样是选择追求卓越之路,也有常人之道和王道的区别,比如在同一旅程中乌索普所寻求的与路飞所寻求的完全不同。追求之路可能有殊途同归和同途殊归,“爱智者”并不一定非要选择学术之路,只不过在现在而言学术之路最切近哲学家的需求罢了,但在其它行当中就不能有爱智者吗?当然未必,真理之路是殊途同归的。另一方面,同样是走学术之道,甚至同乘一艘船上互相扶持的人,其向往的归宿也未必相同,路飞的海贼船上就没有两个人的梦想是相同的。
所以为什么说学术界比较适合哲学家的需求,因为在这个行当里更容易找到在真理之路上同途殊归的人。爱智之道并不是冥想之道,从来不是独自一人离群索居埋头思想就行的事情,哲学家需要伙伴和对手。
我需要一众同伴,或者说“船员”或追随者,因为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势必的,我首先要成为船长。当然我现在吴门的船上,作为吴老师的追随者而卖命,不过等我历练够多并出力够多时,我肯定会想自立门户。
当然,寻找船员未必要通过招学生,不过毕竟一般交流中产生的关系往往更加即兴和松散,招学生的话一方面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我休戚相关的“船员”,另一方面这种羁绊也更强烈一些。当然,我也很愿意招收那些同样拥有王道野心的人,送他一程之后就是竞争者了,而我更需要的是怀揣不同梦想,拥有不同特长的追随者,至少要10个吧,其中要有“白痴”、变态和普通人(没看过海贼王的请忽略)。
田松老师在其招生启事中引用惠勒:“大学里为什么要有学生?因为老师有不懂的问题需要学生回答。”我完全赞赏这种说法。好的学生一定会给老师带来支持和补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去大学而不是研究院,中科院或社科院虽然也能招研究生,但其学风氛围和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肯定远远比不上大学。我希望将来的工作以教学为主,这并不是因为我是多么无私奉献毁人不倦,而是因为我相信教学才是最好的学术之道。特别就我的风格而言,我自信拥有良好的领悟力和判断力,但论证之细密性和考据之扎实性方面有较大的欠缺,这些恰恰是可能由学生为我补足的。
打赏
赞(1)
分享
相关文章:
古派哲学纲领草案 如果我要征募船员,当然,我需要说明本船的风格和路线大致是个什么情况。 要说纲领,其实是个很暧昧的东西,它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过于具体。可以浓缩到一个字曰“爱”或“我”,两个字曰“自由”或“求索”,三个字曰“玩游戏”或“可能性”,四个字曰“存同求异”或“追求卓越”,五个字曰“认识你自己”或“他奶奶的熊”,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标语贴在随轩的门口。当然,这样一些单词无疑是显得过于模糊不清了。 要说得更完整 ……
悼念叶秀山老师 叶秀山老师去世了,在教师节之际,写一点文字以作纪念。 叶老师与我有两层关系,首先他是吴老师的导师,也就是我的师公,另一层关系是,叶老师是我大学第一门哲学课即哲学导论课的老师。辈分上的关系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感受,叶老师在我记忆中的形象主要还是哲学导论课建立起来的,听到噩耗后我满脑子浮现的都是他掐着兰花指念Da~sein的画面。 当年的哲学导论课我公然在网上论坛与叶老师叫板,相关的内容我早前在博客贴过, ……
我不反对“真维斯楼” 最近隔壁的“真维斯楼”闹得沸沸扬扬,反对和嘲讽的声音比较多,不过我基本上反感不大。北大的三教早就冠名成“刘卿楼”了,但我们仍然管它叫“三教”,学校的课程表和通知也管它叫三教,无非是墙上多挂个名牌而已。清华的真维斯楼也完全可以继续叫做四教,对平常的教学和生活是没有妨碍的,问题只是有些人会觉得碍眼。 为什么觉得碍眼呢?觉得商业化? ……
科学通史讲稿7:中世纪与基督教科学 讲完阿拉伯和中国,我们再回到西方,谈一谈中世纪科学。 关于中世纪,我考虑是不是多讲一些花两次课来讲,因为在传统上对这一时段是较为忽视的,大家可能了解得很少,但这一阶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讨论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兴起于阿拉伯或中国,一方面我们要谈阿拉伯和中国缺了些什么,另一方面也必须搞清中世纪欧洲到底有些什么。 这次课我们主要讲中世纪的大学以及基督教对现代科学提供的某些概念前提,但没时间细讲中世纪 ……
个性哲学vs.命题哲学:谈欧陆哲学衰落之必然及其意义的不朽 之前在微博上提过一嘴,因为文字量比较少,所以也没想往博客上放。昨天小读书会中又提到了这个问题,想想还是贴一下,毕竟是一个对哲学的基本定位问题。 拜占庭人应以罗马自居 师承吴老师,我的哲学立场当然是偏向于欧陆现象学的,不过其实我不太愿意以现象学或欧陆哲学自居。就好比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外人叫东罗马、西罗马,后来又管东罗马帝国叫拜占庭,但其实拜占庭人并不以拜占庭这一旗号作为自我认同,而仍然是以“罗 ……
关于网易邮箱、cookie与网络时代的隐私问题关于版面费
2 Comments
井琪是个大面瓜10年 ago
很好!引用博文原文中的几句::
(1)爱智之道并不是冥想之道,从来不是独自一人离群索居埋头思想就行的事情,哲学家需要伙伴和对手。
(2)田松老师在其招生启事中引用惠勒:“大学里为什么要有学生?因为老师有不懂的问题需要学生回答。”
REPLY
硕士论文都搞不粗来的人10年 ago
留言表示看过和like
REPLY
即日起更换博客
Home 记录 网站 即日起更换博客
网站
即日起更换博客
2010年12月10日 博客
想从歪酷搬走的念头几年前就有了,自从我给歪酷客服邮箱发送的报告bug和提建议的邮件全部石沉大海,我就开始留意其它的博客服务商了。不过一直都没有发现合适的地方,国内的博客空间要么就是功能太弱,要么就是审查太严,而国外的博客该墙的都被墙了。
当然,更关键的是,我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不愿意把以前的文章都割断掉而另起炉灶,而要整体搬迁以前的文章,又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找到特别合适的地方,我也不会下决心搬家的。
近来歪酷的服务器搬到美国,导致国内教育网难以访问(据说在学校里用搜狗浏览器的高速模式仍然是可以访问的),这刺激了我再次去搜索合适的博客服务商。不过实际去搜索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解决教育网访问的问题,因为我也不指望能在国内服务器中找到合适的平台,况且如果服务器在国内,倒是让人不太安心的事。我试图去搜索的是一个便于导入导出的平台,一旦这次搬迁完成,以后再想要搬到别处或建立镜像就很容易了。
最初歪酷也提供xml导出服务,可以随时备份博客,虽然只能备份日志而不包括评论,不过至少让人安心。但很快这一服务就停止了,开始时在网站上总有说明,说因为服务器容量关系不能提供备份,以后一定能提供的。不过这些东西不知何时也都消失了。当时歪酷还承诺如果网站因故必须关闭也一定会给大家半年时间备份数据等等。现在这些承诺都看不见了——虽然我还能在歪酷的官方博客(ycul.ycool.com)中最早的日志里翻到,但是歪酷的官方博客的链接早就从歪酷主页中消失了,而且也多年未见更新了。在ycul上的那位活泼和坚持个性的小歪不见了,虽然歪酷的服务仍然在更新,最近还更换了日志编辑器(更糟了),但这就好像是由一个鲜活的人变成了一个机器,再也没有任何性格了。
我选择一项网络服务,除了看其提供的技术是否好用之外,也会关心该网站本身的性格、定位和理想。虽然有时总有无奈的选择,例如QQ、RenRen之类,那是在缺乏选择余地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一旦可以有选择的空间,例如Email或博客,我就一定要选我所认同的网站。像新浪这样的网站,即便它也提供WordPress平台,就凭它那服务条款中透露出来的个性,我就不会选用。网站都是有性格、有旨趣的,这可以从它致力于提供怎样的服务看出,也体现在它与用户交流的字里行间中。
歪酷当年有一个口号:“记录我们的时代”,就凭这句话我就认同了歪酷的个性。这是一句平实无奇的口号,但细看起来却又透射出豪言壮志的胸怀。这是一个博客平台的最恰当的自我定位,也是一种时代的使命感。这句话至今仍然挂在歪酷后台页面的左上角: clip_image001
但我怀疑这只是歪酷疏于更新所致,因为歪酷的域名早已从原先的YculBlog换成了Ycool。那么现在的Ycool还喊得出这样一句单纯而直白的口号吗?我深表怀疑。
在搜索新的博客平台——特别是基于WordPress的博客平台(最能符合容易导入导出的要求)时,我看到了另一句口号:“文字和影像比我们活得更长久”。这也是一句质朴单纯的陈述,但却有力,它直白地道出了博客平台应当关注的是什么。通过这句话,“爱写字”博客声明了其自我定位:
“爱写字只做WordPress的BSP服务,不会去做很多BSP企图将BSP中心化、门户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尝试。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只要专注的给您一个安静、强大、稳定的写作平台,我们相信您的灵感与创造力。
我们认为,无休无止的对某些聚光灯下的文字进行不必要的炒作,盲目的将创作平台社会化,将文字、影像、声音等博客创作中真正核心的东西放到角落里,反而举着一些外围概念在舞台上跳来跳去,或许或者已经诞生了商业意义上成功的模式,但注定永远也无法诞生出现在的中国最缺乏的沉静、脚踏实地、含着质感与内涵的文化与氛围。
爱写字的力量虽然微薄,但是我们会努力地为着那些脚踏实地前行的人们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我们愿意为了您的使用体验而持续努力。”
很显然,这样的定位打动了我,和当初的歪酷一样,“爱写字”专注于博客,专注于“记录”,貌似低调但又怀抱着雄心壮志,我当然愿意在这样的博客平台上驻扎下去。
我给爱写字的联系人发信,提了些意见并询问了一些情况,很快就得到了友善、耐心和富有活力的回复。更完美的是,这家博客提供的恰好是WordPress平台,外加我注册到了“philo”这个账号(由于现在一般的注册账号都要求4字符以上,EPR这样的账号很难注到,不过philo难道不是一个更完美的账号吗?),没什么理由不开始搬迁了——于是我的新博客地址是http://philo.ixiezi.com。
顺带提一下,我同时还注册到了一个更绝妙的地方:http://philo.blog.com 这样一个拥有完美域名的服务商竟然还能注册到philo这样的账号,而且还没有被墙,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Blog.com也是WordPress平台,从而我可以比较方便地在爱写字与Blog.com之间搬迁。但毕竟考虑到我对爱写字个性的认同,考虑到中文平台的亲切性以及主题和插件的灵活性来说,爱写字毫无疑问仍是首选。因此我的主博客就将是http://philo.ixiezi.com,而Blog.com可以成为一个定期备份的镜像。
至于歪酷博客,这将是在此地的最后一篇日志,之前的所有日志仍然保留着,保持开放,但一律关闭评论,若想评论或者查看今天以后的文章,就请移步http://philo.ixiezi.com吧!
至于教育网看不到博客的情况,首先请尝试使用搜狗浏览器高速模式,其次可以找代理,最后可以关注我的校内(RenRen),我已设置校内每天导入ixiezi上的日志。
WordPress平台有许多好处,其中最大的、至关重要的好处是其分类系统。在歪酷的分类系统仍然是“文件夹”式的,是印刷时代的条目分割形式。而WordPress的分类系统真正是html式的,是网络时代的。我把歪酷的文章搬迁进爱写字时,对文章内容不作改变,但改变了分类和标签的设置,新的分类系统我还没有完全设计好,关于它究竟有怎样的好处,我将在近日再写文章说明,新的文章就将发布在http://philo.ixiezi.com了。
2010年12月10日
行医模式作为中医的现代意义——张大庆讲座感想网络时代的范畴和超文本的学术
One comment
Pingback: 随轩 » 第1000篇博客
Hello world!
Home 记录 网站 Hello world!
网站
Hello world!
2010年11月28日
这是开博时自动生成的第一篇博客,保留原文以记录历史。“文字和影像比我们活的更长久”
———————————————————————————————————————
欢迎来到爱写字。 这是您的博客的第一篇日志,编辑或删除这篇日志,然后开始您在爱写字的博客之旅吧。
请用心记录生命中每个让您感动、值得珍惜、珍藏与回味的瞬间;请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那些人,那些事;请相信,文字和影像比我们活的更长久。
以下是一些您可能感兴趣的链接:
隐藏您博客中的广告
开通上传个性化风格功能
爱写字所提供服务列表
爱写字使用FAQ
爱写字已安装WordPress风格列表
爱写字已安装WordPress插件列表
平正阔达之道——从科哲会议回到杨子讲座技术的资本化——韩启德讲座感想
7 Comments
匿名13年 ago
REPLY
剑寒秋水13年 ago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考虑加入[我想]博客.这是我开的博客站。目的是为想要好好写东西和进行良性探讨的人提供一块保留地、一个交流的空间。用户均为我单独邀请的有想法和能尊重他人的人。
你不妨考虑把我想作为一个可以利用的窗口,或者一个备份站。
祝好。
[我想]的网址:www.ideabyme.com
REPLY
古雴13年 ago
多谢抬爱~ 贵站看起来还不错的样子,作为备份站可以考虑,不过我比较懒,希望只打理自己的一小块地盘,备份站顶多就只管一下同步更新吧。我的Email:hyl510@gmail.com,您可以联系我或告知贵站更详细的情况:)
REPLY
剑寒秋水13年 ago
这个站的详细情况在页脚上的about页面里有所说明。我不妨再来一点更直白的补充:
作为站长,我希望维护一个可以做一点君子之争的地方。这个站的基本要点是——它奉行但不主张自由主义。奉行自由主义,意思是认定各人有持有任何观点的自由,唯行为上不可以侵犯他人的权利;不主张自由主义,指这里同样尊重反对自由主义者的自由,不预设任何的“政治正确”立场。
站方只做两件事,就是1)维护尊重原则。2)找到更多用户,扩大讨论的圈子。
原则上,可以发文章的用户都会是经过观察后一一邀请的。但是这种观察并不局限于要过滤掉持有某种观点的人。事先说明,这里也会同样尊重共产主义者,只要他们能对其他人保持严格的尊重。
不妨作为一个备份站。
技术上说,如果你没有精力维护并不要紧,只要你同意,我会不定期的帮你转发一些文章到你的[我想]镜像。当然希望你能关注自己的文章在[我想]引发的讨论,并且适当的参与,但并不作为一种要求。
我没有非常大的野心,譬如要做成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站点一类。我只是略尽绵薄之力,给想写东西想尽可能开放的讨论问题的人提供一个基本的条件。——一切以维护积极的讨论和表达为优先,其它皆为次要。
古兄的文章我尚没能全看,但是我感到老兄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能闻到这种同类的气味。
一般来说,做独立博客时加入某种群落乃是一种常态——也是维持人气,获得足够交流的必须。我只希望你能对[我想]有所考虑。
因此尽力相邀。
[我想]并非商业网站,可能人气增长会相当缓慢,但也没有什么运营的指标压力,不至于为了太具体的利益做什么太恶心的事,
祝好
REPLY
剑寒秋水13年 ago
我已在gmail上邀请了你。我的gmail: xun.ran@gmail.com
希望你能添加。
REPLY
古雴13年 ago
谢谢!我会参加的。网络时代的交流圈子和思想平台也许就是【我想】的形式,我愿意去探索一下。
最近浪费的时间比较多,下周的期末论文和一月初的讨论论文都还等着我呢,恐怕暂时没有功夫去打理【我想】或参与【我想】的讨论。不过等有空时我一定会去折腾一下的~
依芜13年 ago
随轩就这么搬家了……
会越来越好的。
REPLY
博客的“卖身契”
Home 记录 网站 博客的“卖身契”
网站
博客的“卖身契”
2010年11月12日 博客
当我们注册一项免费的网络服务时,其“服务条款”往往是完全被忽略掉的,其实这个玩意儿还是该重视一下,不然一不小心就签上一份卖身契了。
最近一直在寻求歪酷博客的替代品,始终没发现合适的。新浪博客我是绝对不用的了,因为他的服务条款就是一张卖身契啊。
我所关注的主要是两点,一是隐私保护,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政策不同博客其实大有不同,墙内的博客与墙外的博客更是有天壤之别。
先来看歪酷的:http://www.ycool.com/info/termofservice
您同意授予歪酷一项在歪酷旗下各网站范围内持续有效的、不可撤回的、免费的、非独家的使用您的原创内容(及其附带的图片音乐等)和再许可的权利和许可.
除非下列情况, 歪酷不公开您的相关资料.
用户授权或者法律要求;
在紧急情况下竭力维护用户个人和/或社会大众的隐私安全;
符合其他相关的要求.
看起来,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而言,还算是可以接受了。要注意,开通了歪酷博客就意味着你把博文卖给了歪酷的网站,歪酷可以在他旗下的网站上随意使用我的作品,而且这个是“不可撤回”的。
再看科学网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tiaokuang.aspx
本网站惟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方对收集之个人资料进行必要范围以外之利用:
1、已取得您的书面同意;
2、为免除您在生命、身体或财产方面之急迫危险;
3、为防止他人权益之重大危害;
4、为增进公共利益,且无害于您的重大利益。
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资料时,本网站将根据执法单位之要求或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个人资料。在此情况下之任何披露,本网站均得免责。
有隐私条款,但没看到“卖身”条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网保证不会在我的控制之外使用我的作品,只是处于法律模糊地带而已,倒不如歪酷说得清楚反而让人安心点。
然后咱们来看看新浪博客:http://login.sina.com.cn/signupagreement.html
对于用户通过新浪网络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论坛、BBS、新闻评论、个人家园)上传到新浪网站上可公开获取区域的任何内容,用户同意新浪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的和完全再许可的权利和许可,以使用、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据以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示此等内容(整体或部分),和/或将此等内容编入当前已知的或以后开发的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体或技术中。
新浪有权对用户使用新浪网络服务的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包括但不限于对用户存储在新浪的内容进行审核),如用户在使用网络服务时违反任何上述规定,新浪或其授权的人有权要求用户改正或直接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更改或删除用户张贴的内容等、暂停或终止用户使用网络服务的权利)以减轻用户不当行为造成的影响。
6.1
保护用户隐私是新浪的一项基本政策,新浪保证不对外公开或向第三方提供单个用户的注册资料及用户在使用网络服务时存储在新浪的非公开内容,但下列情况除外:
6.1.1 事先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
6.1.2 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6.1.3 按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
6.1.4 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6.1.5 为维护新浪的合法权益。
这可了不得了。不只是在“旗下各网站”的范围内随便使用,而且还是在“全世界”,在包括网页在内的“任何已知和未知”的媒体下使用。永久免费、不可撤销。也就是说,在新浪博客上贴出一篇作品,就是把它彻彻底底、毫无保留地卖给新浪了。
另外,新浪的隐私条款也独具特色。除了一般的法律要求和公众利益之类的以外,特别还包括了维护新浪利益。
作为对比,我们看一看google旗下的blogger的条款吧:http://www.blogger.com/terms.g
Blogger.com 和 blogspot.com 上的大多数内容(包括特定帖子的内容)均由发帖的个人提供和负责。Google 不会监控 Blogger.com 和 blogspot.com 的内容,也不对这内容承担任何责任。相反,Google 仅提供对此类内容的访问,并以此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
您的知识产权。对于您在 Google 服务上或通过 Google 服务提交、发表或显示的任何内容,Google 声明均不拥有任何所有权或控制权。(粗体为原文所加——古雴)
首先隐私保护的条款写得很严谨但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法定程序”。中国的写法总是先注一条“法律规定”的情形,随后还要加上公众利益等等的情况。但问题是为了公众利益的情况是否就可以不走法律程序了呢?其实在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这些理应都是包含在法律程序之内的,即便是为了公众利益考虑什么的理由,侵犯隐私也必须走合法的程序才行。中国式的啰嗦的罗列方式体现了法制的无力。
当然,粗体字的声明就不用多说了。你在google上发一篇博客与在新浪上发一篇博客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在google上发了文章,文章还是属于你的。在新浪上发了的话,文章就是新浪的了。
2010年11月12日
最新评论
依芜2010-11-12 19:13:06险恶啊。那咋办,去哪……
季札2010-11-17 12:09:57以前都没注意看啊,这么一说也要小心了
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
One comment
Pingback: 【公告】开始试用微博 | 随轩
歪酷的服务器似乎搬到美国去了?……
Home 记录 网站 歪酷的服务器似乎搬到美国去了?……
网站
歪酷的服务器似乎搬到美国去了?……
2010年9月5日
最近在学校的同学反映打不开我的博客了。查了一下,似乎是服务器变成国外的了。现在在公网还可以正常上,不需要翻墙,也许过一段时间就需要翻墙了……无论如何,大概博客的数据是安全了一点儿,不过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谁有博客搬家或做镜像的办法呀~~~~~~~~
ip138.com IP查询(搜索IP地址的地理位置)
www.ycool.com » 204.152.221.22
本站主数据:美国
参考数据一:美国
参考数据二:美国 PacificRack机房
最新评论
unic
9 September 2010 18:20:22 匿名 10.8.0.4
不是有博客提供搬家服务吗?~
古雴
9 September 2010 22:28:00
提供从歪酷搬家的却不多。。
古雴
20 September 2010 02:16:45
好一阵没用歪酷,原来现在的编辑器也改得很糟糕啊,从Word粘贴时格式全丢。实在是不爽啊。看来真的是逼我搬家了。。。
海拉尔会议之游记说说《科学是什么》之开课
【存档】歪酷博客新闻
Home 记录 网站 【存档】歪酷博客新闻
网站
【存档】歪酷博客新闻
2010年5月22日
歪酷博客新闻
歪酷博客请用户严守用户协议, 不刊载不转载不健康文字图片, 不链接不健康网站
歪酷今日某服务器IP地址被天朝伟大的防火墙所封,导致博客不能浏览,目前本站正沟通解决中,请少安毋躁,感谢您的理解
最新评论
依芜
23 May 2010 20:42:50
为啥要存档?~
古雴
23 May 2010 21:59:04
一是提醒随轩的读者歪酷随时有挂的可能,而是纪念一下GFW的升级。
依芜
23 May 2010 23:11:16
今天都23号了!我才发现。明白了。那这次天朝的行为就的确可以理解了……
苍天航路从新三国谈大众媒介时代的艺术作品
你们为什么读/不读我的文章?
Home 记录 网站 你们为什么读/不读我的文章?
网站
你们为什么读/不读我的文章?
2009年1月4日 讨论, 阅读
那些因鄙视或不屑而不读我的博客的人我是相当尊敬的。确实,古今中外有那么多值得读的东西几辈子都读不完,干吗偏要读我的博客?尽管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文字也可能成为经典,不过肯定不是现在。所以轻视我的人是正确的。
如果说我的博客在现在就值得一读,那仅仅是基于如下事实——我是活的!而且我就在你们触手可及的地方,敞开怀抱欢迎着同你们交流对话。也就是说,你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已然完成的,你们遥不可及的心灵,而是一个远远尚未成熟的,但却拥有极大生命力和可能性(但愿如此)的心灵。你们不仅可以见证我的成长,更可以参与进来,与我共同去创造未来,去开辟我们的新世界,一同去冒险,去驰骋四海,岂不快哉?即便你不与我同行,只是偶然相遇,也可互相交流一下见闻,抑或切磋几招,或者和我拚个你死我活再说。总之,在可以与我交流对话的前提下,读我的随轩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你们干什么读?别读了!别在这里浪费时间,回家多啃几部经典去吧!当然,如果说你毫无功利考虑,只是觉得有趣而读,那还是不错的,但那样的话,希望出于尊重,你也能够在确实感到有趣的地方给一点儿回应,而在让你感到无趣的地方也给一点回应就更好了。
总而言之,除非你愿意或将会与我交流(当然未必是直接在博客上留言,也包括平时面对面或其它各种方式的交流),否则的话,何必读我的博客呢?何必呢?何必呢?
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在真正开始阅读我的博客之前就会被吓跑。有些是听说我的“专业”就被吓跑的——“科学哲学”,哎呦,厉害,敬而远之。或者说肤浅,无视之。后一种反应还是情有可原的,但前一种反应尤其让人委屈——首先,我的绝大多数文章都不是科学哲学的,而且我首先是做哲学的,哲学只有一个;其次,科学哲学听起来有那么恐怖吗?你为什么凭这个名字就判断我搞的东西高深难懂?这种轻率的态度和一听到“中国人”(日本人/犹太人)就吐唾沫的种族主义有得一拼吧?
也许你在其他地方所看见的哲学是晦涩难懂的,而那些科学哲学又是非常技术化的东西。但这不是我的哲学风格,我的哲学将是平易近人的。只要你愿意来阅读,愿意来理解,愿意与我交流,而且你是个熟练使用现代汉语的具有正常智能的文化人,那么我就将保证最终以你可能至少“读通”的方式向你解说我的思想。如果我不能把我的思想讲述给本科大一的学生听,那么就意味着我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它们。
要获得理解是当然需要前提的,但这一前提并不在于你的知识背景(除了作为现代中国一般的大学生所理应具有的一些最基本的背景以外),而是在于你的意愿——你是否真的愿意来阅读、来理解、来交流。如果你根本不愿意听,不愿意理解,只是——比如说——想要抓我的把柄或者随便扫两眼打发时间,那么你如果读不懂当然与我无关。无论我说得再清楚明白,如果你心不在焉充耳不闻,当然读不懂,这不能怪我。
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的文章太多、太长,文字量实在太大。对此我也很无奈。但必须明确的是:文字量大本身并不是造成你读不懂的原因,而只是造成你没有心思没有耐心读的原因。刚刚说了,无论我说得再清楚明白,你如果没心想听,那当然理解不了,这没办法。
为什么我的文章都那么长、文字量那么多?当然,首先是性格上的原因,写如泻,收不住。但另一方面,之所以非得写那么长,其实恰恰是为了让我的文字更通俗、更平易近人、更容易阅读。我可以把许多问题都写得非常简略,许多地方一笔带过,许多上下文都可以省略掉,反正我自己理解自己的思路就行了,那么我要表达同样一套思路,就将会简短得多。但这样的话我的文章会变得更易读吗?不见得吧?我恰恰是要把我的每一个思考都尽可能透彻、全面和通俗地展示出来,才必须写那么长。
当然,许多人的问题在于——你们阅读的目的根本就不对。许多人阅读时关心的主要是“答案”,是那些确定的结论。因此一看到我的不带摘要的长篇大论就找不到方向,不如我把结论一二三四列清楚,这样看着才省事。如果阅读的目的是这个的话,那么确实是越短的文章越容易读。但问题是阅读应当追求的不仅仅是结论啊!这些结论是我的,又不是你的,你读来有什么用?阅读所追求的首先是“理解”,重要的是我的视角、思路、切入点、线索和推理方式,而不是我的结论啊。我要尽量把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展示给你们看呐!有时候我故意不列清楚“结论”,也是为了我的视角、思路和推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能够更凸显出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去听说书时,有意思的是结论还是过程?我告诉你结论:“刘备胜了、曹操输了、周瑜死了,完。”——你当然是听得很明白,但这有意思吗?显然有意思的不是这些结果,而是故事演化发展的历程,最后的结果倒是不妨留下悬念而不摆明出来。当然不仅是听说书和读我的文章,读历史上的那些哲学思想也应该是这样的——读那些思想最大的乐趣在于去感触他们活泼泼的思想生发的过程,体会并反省他们的思路和推理,揣摩他们的问题意识和个性,这才是最有意义和最有趣的,光是那些僵死的结论有什么可读的?
另外,哲学是一个整体,而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多长,终究只能是围绕着一小块主题谈论。但这其中还可能涉及到许多在这篇文章内部无法被足够地澄清的背景知识。如果缺乏这些背景,就仍有可能读不通。这就好比说书匠讲长篇评书,总共几十回,如果你之前都没听,径直去听半当中的一回,那么无论说书匠说得多么通俗,仍然有可能听得一头雾水。那是因为你缺乏相关的背景了解。但这不要紧,你可以和说书匠互动交流一下,让他再介绍一下背景。这种介绍不需要把前几十回都重新讲一遍,高明的说书匠自有办法用最简略的方式介绍一下最关键的一些背景,你了解之后,再来听这一回,即便不至于全明白,至少也可能听得津津有味了。但每个人所缺的背景不尽相同,而哲学这个故事又过于宏大,你若不与说书匠互动的话,说书匠是不知道该怎么个讲法的,他不可能每次都重头讲起,因为没有互动,他只好自顾自地按照自己的逻辑一回一回地讲,他是很无奈的。所以说你如果说读着某篇文章读得云里雾里,千万不必把它归结为自己的问题,这很有可能是我说得不好,或者有些必要的伏笔你没听着。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与我交流一下,告诉我你从哪儿开始读不通了,再告诉我你大致了解些什么、不了解什么,然后我自会想办法帮你补全信息;如果说理解这篇文章所需的铺垫和伏笔实在太多,那么我会建议你不妨先听听之前的几回,当然我会想办法让你感兴趣听下去。
所以说一切的前提就是你愿意踏入我的茶馆,愿意坐下来听我说书,至少给我一点儿面对你的机会,至少与我交流一下,觉得这一段没意思我可以换一段说,实在是听不下去、对我丧失信心时再甩手走人不迟。不要连店门都不进,隔着窗一看:哎哟那个说书的太能说了,说得太长了,肯定听不懂了。然后就跑了。这样的话我是很无辜的……
2009年1月4日
武政宝宝
5 January 2009 00:15:52
来句题外话,我暂时没有读的原因是因为你一下子发太多了。嗯,说实话我肯定是要一篇一篇地读下去的。
mist
5 January 2009 01:53:43 匿名 219.234.81.62
阅读次数不为0,那么已经是一种回应了——不要奢望每个听说书的人都和说书人说话~~~~
不回复,也许多半是因为他们觉得你说的太深,他们至多只能回复“很好”,而无法进行有建设的对话——而你是不需要“很好”这类赞赏语句的——我记得你以前这么表示过。
或许你把文章贴到校内去更好,那里大家都是学生,也许他们的顾忌会更少。但是前提之一是你加的好友数足够多另外,回复的字数一般以不超过对方留言字数为宜
Ps,楼上的,说实话你一篇都不读,这也是没有关系的~~
古雴
5 January 2009 02:10:20
所以说,如果觉得我说得太深,要么,甭看,看了没用,不如回家啃经典;要么,就拍砖,说你没听懂,我就会给你浅白的解释,如果还是觉得深,那就说明我失败了。“太深”根本不是“很好”,而是对我的否定,如果你觉得哪儿显得太深,提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批评,我一定会想办法说浅白了给你听。
当然如果你一看字数太多就说“太深”,这就没办法了,照这样的话郭德刚的相声、三国演义、海贼王等等,也都“太深”了。
古雴
5 January 2009 02:20:55
另外,我并不是完全排斥叫好声。我不喜欢听到的是笼而统之的赞词,说哎呀你真厉害云云,这对我没用。不过你要是具体看到哪一篇文章,哪一段话时,有针对性地叫一声好,那我还是欢迎的。这才是一种交流,因为这种叫好声有了一定的信息量,至少我可以知道你关注了什么。
武政宝宝
5 January 2009 11:28:42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想要交流的。可是即使是在歪酷这样的地方,能够探讨哲学问题的人也不是那么多。但是,也请你相信,歪酷的优势是其他博客不可比拟的。
加油吧!
另外,我很怀疑为什么你一天能够发很多篇文章?难道整天都坐在电脑前写文章么?
我选择歪酷博客主要是看重它的文章几乎不限字数,我的几万字的论文都能一篇发完,而且关键词屏蔽也不严。
文章想写时自然很快,这几天也就是晚上写一写,白天当然是做各种其他事情的。集中赶论文时熬一夜的效率大约是2万字。
。。。
11 January 2009 21:31:29 匿名 123.181.27.10
我一直在读,水平不高
所以没有辩论之意
古雴
11 January 2009 22:54:29
没让你和我辩论。
一下被吓走的倒还罢了。一直读我的文章的人都没有被我的文章挑起丝毫评论留言的欲望,实在让我遗憾。
如果你性格不好争辩,那没关系,我能理解。但我不愿意听到说“水平不高,所以不发言”。我所见过的所有这样说的人即便等“水平”高了时,还是不可能参与争论的,到那时候你们就要鄙视辩论了。
求知的热情就应该在“水平不高”的时候培养和保存,要是这个时候都缺乏热情,以后就甭指望了!
mist
12 January 2009 10:39:51 匿名 219.234.81.65
我是来灌水的,不用管我,你们继续
古雴
12 January 2009 11:12:37
最欢迎灌水~ 水是生命之源~
boyi
20 February 2009 11:31:22
为什么读你的文章,因为心动,有种安全感觉得自己不那么可怜了
Terry
30 June 2009 23:41:47 匿名 222.71.79.220
我哥极力推荐我看你的文章哦,看你这里那么萧条,我帮你加点水吧,反正你挺喜欢水的。。。。。。。
astrophil
19 July 2009 10:29:17 匿名 222.95.19.8
为什么博主给我的感觉总是喋喋不休,大约是因为您总是害怕别人不了解您的思想的缘故。所以我恐怕要说博主您其实是潜意识里觉得您的思想高深,虽然您本质上可能厌恶“高深”这个概念,您说呢?
古雴
19 July 2009 11:43:49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高深”的概念指什么,在我看来“高深”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我确实可能不太喜欢这个概念。
一个人的思想不被别人不了解,并不一定是因为他的表达很高深,还有许多的可能。比如说说书先生在茶馆里讲评书,谁都不能说那故事很高深吧?但是如果你没有听到之前铺陈的关键情节,从中段插进去听一回,那也会听得云里雾里,所以再浅白的表达也需要有完整的上下文才能让人理解。还有就是恰当的认知背景,比如方言评书不懂方言的就听不懂,有些涉及特定文化背景的,旁人就听不懂或者听得没意思。
程苫
12 December 2009 18:11:23
我只想思……我不管别的
关键词添加工作初步完成哲学与裸体
6 Comments
慧儿13年 ago
O(∩_∩)O哈哈~,没见过你这么诚心的说书人,恩,好吧,有空来听课~
REPLY
ia13年 ago
文章太短,相应的就会高度凝炼,看起来很累,而且也不过瘾,哈哈。长文章容易变成无味的白水(这里绝无褒义),不过这里的文章算是比较有张力的,而且也不难读。常读之,感觉不错。
长期潜水,似乎首次冒泡~不过没什么辩论的冲动而已
REPLY
古雴13年 ago
欢迎冒泡~ 新的博客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交流互动的平台,没有人冒泡就浪费了~
REPLY
ia10年 ago
我怎么觉得2楼好像是我自己啊…邮箱换了一个就是了。
觉得不回应还有一种可能,而且应该是多数人的情况吧:不是赞同或反对、平易或艰涩,而是与己无关,没怎么想过。
REPLY
zxs9年 ago
哈哈,无意中看到博士写的这篇文章,我能理解为这是博士的吐槽吗?不过人就是这样,有些问题就是懒于思考,尤其是在这样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所以老祖宗不都说知音难觅吗。更关键的一点在于,现在不是80年代,思想家远没有当年那么受重视,换句话说,博士某些话题在很多人看来还是偏高端了。另外,祝你早日毕业,还等着看你关于比特币的文章呢。
REPLY
陈梅森4年 ago
您的文章让我读的时候很激动,每到很激动的部分,我都划出那句话,手机截屏保存,以待日后再看。刚刚看到这篇文章和这个回复,我才意识到应该交流。所以这个评论就权当是第一次吧。以后看到高兴激动处,一定comment,即使我还是大一新生。
REPLY
关键词添加工作初步完成
Home 记录 网站 关键词添加工作初步完成
网站
关键词添加工作初步完成
2009年1月3日
只是大略凭印象添的,而且分类也很乱(我向来不擅于写关键词),只能大致这样吧……
有一些关键词的安排看似不合理,实则是有我的考量的;但另一些关键词看似不合理的,实际就是我自己打错了……
好像总的来说也没啥用……
总之……读者看着办吧……
反正也没什么读者……
2009年1月3日
最新评论
mist
4 January 2009 11:32:55 匿名 124.205.78.223
你说对了。。。反正没读者。。。
加上这句
即使有读者也不会care标签。。。
古雴
4 January 2009 12:01:10
唉……
mist
4 January 2009 17:32:24 匿名 124.205.78.223
把你的博客当作bbs的签名档,然后去三角地灌水就好了。。。
古雴
4 January 2009 17:46:47
吸引更多人浏览只能让我更郁闷。让我郁闷的是我的博客纵然有不少人看,但几乎没人评论留言。
光从点击数来看,我的博客已然足够高了。
古雴
4 January 2009 17:53:30
添完关键词后发现来访的歪酷帐号突然变多了,很可能是由相同关键词链接过来看的。但这对我而言没啥意思,我的关键词只为了在随轩内部作连接。
本期音乐:亨德尔:示巴女王的驾临你们为什么读/不读我的文章?
纪念一下英语课
纪念一下英语课
生活
纪念一下英语课
2011年6月8日
今天(昨天)上完了最后一堂英语课(虽然翘了台球和午饭),这是这学期博士生英语课的最后一堂,同时也可能是我整个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堂英语课了,不得不撰文纪念一下。
这学期的英语课牵扯了我大量的精力,每周都有一两篇的写作作业以及一两个口语课演讲稿要准备,以及每周两三次的早起,占据了我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尽管说这些作业的总量也并不能说是太大,不过由于我作业必须等拖到头才赶得出来,以及每次课后都要生物钟小紊乱一下,以至于应付英语课就成了我这学期的基本状态。
就结果来说,我的英语能力恐怕也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听说还是会有障碍,读写还是要靠词霸。但我仍然觉得这学期的英语课真没白上,至少,我对英语的感觉和信心有了明显的改观。
以往的英语课也不是没有写作训练,不过我从来没有把它们当作真正的“写文章”,而无非是一些应试的操练而已。而且,以往的英语文章都是写在纸上的。这学期的写作任务则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外教老师非常认真,他显然不是把我们的作文当作应试作业来批改,而是像当年的语文老师看我们的周记那样,会把它们当作真正的文章来阅读和评论,除了词汇和语法之外,同样关心文章的想法和观点。其次,文章的主题和篇幅都较大,特别是周记作业,每次给两段名人名言作为主题,涉及人性、自由、宗教和世界等等大问题,写这些题目是不得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次的文章都是在电脑上写的(日记要交手写本,不过我也是先在电脑上写完再誊抄的)。
在电脑上写英语作文有几个重要意义:一是和我当年在试卷上写英语的感觉完全隔离了,而更接近于我写论文和写博客时的感觉;二是以电脑字符呈现的英文显得更加庄重;三是我随时可以用电子词典、搜索引擎和Google翻译来辅助我的写作。
这最后一条最为要紧。通过词典和Google翻译的帮助,我熟悉了不少词汇和用法,更加强了运用英语的自信。但当然,这种做法也许反而加深了我读写英语时对电子工具的依赖性,实际上脱离电脑写作并没有真正提高。但究竟什么是我“真实”的英语能力?是不借助任何工具进行读写的能力,还是说在将来实际接触英语时的能力?在我需要接触英语的实际情形中,大部分情况下我其实是可以使用电子工具的,电子工具是我的能力的一种延伸,是对他们的熟练使用也是我实际能力的一部分。
能够借助电子工具,真正使我能够把英语作文当作文章来写。而在以往,由于词汇量的限制,我不是根据自己的思想来遣词造句,而是根据遣词造句的可能性来决定文章的内容。而现在,我所想到的基本上都可能被表达出来,这就不至于因为词汇的限制而限制自己的想法了。不过另一方面,文字始终还是被词汇和语法限制着的,我在写作的时候深切地有所体会:同样的一些想法,如果用中文写出来,可能是如此这般的思路,但用英文写时,尽管我还没有做到Think-in-English,写出来的也很大程度上仍是Chinglish,但我仍然在有意无意间调节着我的表达方式和论证策略。最明显的一个体会在于标点符号的运用,许多时候中文都可以“一逗到底”,虽然不太雅观,但就文法和逻辑上不至于有大的偏差。而在英文中,句号明显用得更多,每一句话都需要形成一个自足的结构,什么是主谓宾,什么是从句的嵌套,各种不同地位的词项在一个句子里结成一个整体。
关于语言的反思先不多进行了,这里我只是想纪念一下英语课。最后选两篇英语周记贴在这里作为纪念吧:
JOURNAL WRITINGS I
“A SUPERIOR PERSON WILL FOCUS ON WHAT IS TRUTH, AN INFERIOR PERSON ON WHAT IS PROFITABLE.” ——CONFUCIUS
The original text of this maxim is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The term “superior/inferior person” especially refers to ethical aspects. And the word “truth” corresponds to “义”, which also means “justice”, “rightness” or “reason”. Confucius told us a virtuous person should regard the “Reason” higher than “effect”. When we are judging whether something should be done or not, we should first consider the reasons for doing this. Once we decided to do it, we would then weig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order to get better results.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inferior people would never consider justice or reason. They also talk about the rightness, but on the basis of the profits. What they regard as a right action is which could effect the biggest profit. They consider that the reason of an action should be judged just through its consequences.
A superior person needs not to be absolutely unselfish. He might has selfish desires, but could sympathize with others who have the same desires. On the other hand, an inferior person does not necessarily selfish. They might focus on the profits of public.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is that, actually, an inferior person never cares about the Virtue.
It is nothing wrong to weigh the consequences carefully. But how can we weigh something? We always need a ruler to measure the effects, and to identify profits and losses. We should first focus on our moral rule, thus we could choose a profitable action. The inferior people do not have their own rule, and they judge just according to the values of custom or popular.
JOURNAL WRITINGS II
What are the common beliefs or differences about humanity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onfucius.
Both Christianity and Confucianism are teaching people to perform good deeds. They believe that one should not be selfish, but to love others as himself.
Love is a key concept of Christianity and Confucianism. Confucius and Mencius said that benevolence means love of humankind(仁者爱人). And the apostle Paul said “the end of the commandment is charity.”(1 Timothy 1:5) Charity means love of humankind. The two religions both regarded “love”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umanit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concepts of “love”. The Christian “love” is some kind of universal and indiscriminate love; while the Confucian “love” is mainly different and graded.
In Christianity, first of all, each person is God’s creation, so the most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God. There is an infinit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and God. And then everyone is equal before God. Christianity hardly emphasizes the level of human relations.
But in Confucianism, first of all, each person is created and brought up by his parents, so the most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members is clearly not equal. Everyone plays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family. Although family members 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 the way for a son to treat his father would be very different to the way for a father to treat his son.
Confucius said,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are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Confucianism believed that the manner of treating others is an extension of the manner of treating one’s family members. So the community, just like a big family, may also have various levels of status.
Confucianism tends to support a hierarchical society, but its belief is not simply wrong. The natural love is really graded. And the grade of love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discrimination. People need independence and impartiality, but they also need to feel loved. The universal love seems so abstract that people could rarely feel intimacy from it. The modern democracy gives people the rights to equality, but it could not tell us how to love others.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are still thought-provoking.
为什么说三峡大坝是干旱的祸首?谈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One comment
古雴12年 ago
有人说“英语中句号用得更多”是因为写作能力造成的,的确如此,我讲的就是我个人的写作体验,而事实上英文作品中句号很有可能用得很少,一句结构复杂的句子可能连绵半页以上。但是关键在于,用中文进行的思考转换为英文表达时,就会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句号。这是因为在英文中如果两句话之间要用逗号分隔,那么这往往意味着某种从句的嵌套,英语中分号才能表达一种并列的地位,而逗号引出的大多是嵌套结构,逗号越多,句子的结构就越复杂。而在中文中,逗号更多地只是表达了一个“停顿”,这个停顿可以承担任何语法作用,可以是嵌套,更可以是并列或暧昧的关系。把散漫的中文词句翻译成英文时,就不得不作出决断,要么把主从关系弄得更严密,要么就干脆用句号隔开。
REPLY
【公告】开始试用微博
【公告】开始试用微博
生活
【公告】开始试用微博
2011年6月15日 博客, 微博, 随轩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最近我的友情链接下新辟了一栏“博主”,列出了我在各大微博和SNS网站的处所。其中人人(校内)当然是最早就有的,Follow5和嘀咕是在2010年12月开启的,后者主要用来在博客侧边栏提供“嘀咕”状态的展示,而前者主要用来把状态同步到嘀咕、人人以及推特和脸谱。虽然Follow5和嘀咕都算是国内较早的微博,不过它们更多地是被用来发布状态的,而不算是真正启用微博。最近才想着赶赶时髦,尝试一下微博——机缘是安装了WordPress微博连接的插件,不过同时也想要实际的体验一下微博的威力,于是一口气注册了国内四大微博,先开始同步状态,等观望一阵之后再慢慢上手使用。
这里所谓四大微博指的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和搜狐微博。我的用户名都是yilinhut,欢迎各位同学和网友前往关注。目前我的活动主要仍是同步更新状态,等到观望一阵时间,加了一定的关注之后,再看看该选择哪一家深度使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仍然是新浪微博一家独大,我的朋友们似乎也是在那里出没得比较多。但问题是唯独新浪这家网站我是不得不抵制的。这个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博文:博客的“卖身契”。新浪的服务协议不限于博客,当然也涵盖包括微博在内的所有服务。
4.5对于用户通过新浪网络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论坛、BBS、新闻评论、个人家园)上传到新浪网站上可公开获取区域的任何内容,用户同意新浪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的和完全再许可的权利和许可,以使用、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据以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示此等内容(整体或部分),和/或将此等内容编入当前已知的或以后开发的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体或技术中。
我是从来没有看到哪家的服务条款写得如此霸气,据说linkedin的条款也很苛刻,不过那家网站的定位就是分享个人资料,而并不需要分享太多的原创性作品。而博客和微博显然不同。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之所以那么火爆,和它大打名人牌有关。许多文化名人都被新浪邀请去开博客,但难道他们都不关心服务条款的吗?人们在新浪上发表原创性的观点,上传自己的肖像、摄影、字帖和图画,就都不在乎这些作品的版权吗?还是说,新浪和那些文化名人签订的协议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
事实上,准确地说,我现在使用的新浪微博并没有和新浪签订这样的协议,我的微博是利用hotmail转过来的(难以想象微软竟然把他们的博客用户转移到这么一家中国网站下来),在转移过程中我留意着,并没有任何地方提示我注意服务协议。另外,新浪博客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访问开通,我用手机访问时一不小心又开通了一个,期间也没有关于服务条款的任何提示。只有在电脑上从零开始注册开通时会有提示。对服务条款如此怠慢的网站我也极少见到。
鉴于我现在在微博上的活动无非是发一些闲言碎语,外加转发分享,不至于涉及多大的版权问题,因此我可以勉强试用新浪微博。毕竟新浪微博上的人太多了。但我诚心呼吁朋友们尽量远离新浪微博,找一家更诚实、更有良心的网站不好吗?其他几家的服务条款虽然都不会像Google系列的网站那么完美,不过总还是可以容忍的。我所谓的“观望”其实也包含这个意思,就是看看国内的微博是不是就此由新浪垄断下去,还是在其它几家微博中会有后起直追,人气能够与新浪相当的。又或者新浪啥时候能够幡然顿悟,修改它的卖身契。如果人气旺盛的始终只有这个新浪,那么我也只能浅层地试用一下而已了,早晚还是会完全抵制新浪的。
再换博客! 总而言之,博客换到yilinhut.com 按照最初的计划,ixiezi也就是想找一个中转站,在我自己买空间和域名自己建设Wordpress之前先练练手。后来发现ixiezi的理念和服务都很不错,心想就这么用着也罢了……然而最终还是要挪走了啊。 主要的问题就是爱写字最近总是很慢,不可容忍地慢。一开始用时它的速度是相当不错的,导出xml文件基本都可以达到满速(200k以上),刷网页也不太费力。但最近 ……
华夏名网的主机故障率太高…… 今天随轩和科史哲论坛又被挂了大半天,客服的质量也很堪忧。提交工单后解决技术问题的客服总是在修好之后给出回应,而我很难得知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至于网页界面的前台客服,常常是一问三不知,就算我咨询购买服务时,也回应缓慢,态度不佳,而且还是各种不知道。 主机故障率太高怎么办呢?很无奈的是,最好的办法是升级他们家的主机……当然同时最好换一个机房,现在这个北京机房据说是故障特别频繁。要换到别家的主机的话,由 ……
修订了博客的版权规则 针对在纸媒发表的文章补充了例外条款,见:https://yilinhut.net/about/published 随轩版权政策的要点是:除了可以像对待一般学术作品那样转载和引用之外,还可以自由地进行改编和发行。按照版责条款,改编时需注明原作者和改编者,但不必逐句引注,只需注明诸如“古雴原创,张三改编”之类的字样即可,同时这种改编版也应遵守同样的条款,即也应允许其他人继续改编和传播,不得占为己有。 当 ……
更新了博客的Email 更换至阿里云服务器后,除了架设博客之外,还顺便架设了自己的邮件服务器。利用了iRedMail套件,包括smtp、pop3、imap、ssl加密、webmail一整套都打包安装好了,比较方便。考虑到Gmail在国内日益艰难的处境,但我又不想改用哪家国内网站的邮箱,使用自己架设的邮件服务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当然Gmail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搜索),所以自家的邮箱暂时不会取代Gmail,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辅 ……
谈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2 Comments
广州空压机12年 ago
我感觉新浪太嚣张了。台湾有个女名人也跟新浪骂过。
REPLY
流凝12年 ago
看来你要“观望”好一阵了。我倒是好奇你会怎么写微博。
REPLY
【转载】以一抵百——那些员工少用户多的互联网公司
【转载】以一抵百——那些员工少用户多的互联网公司
生活
【转载】以一抵百——那些员工少用户多的互联网公司
2011年2月14日 网络
以一抵百——那些员工少用户多的互联网公司
由 Kage 于 星期日, 2011/02/13 – 09:33 发表
新闻资讯
互联网
互联网的存在,为小规模的公司提供了获得全球用户的机会。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些公司或机构的用户数以万计,而事实上它们的员工只有数百甚至更少。
据估计,下面的这些公司用户数量都在一千万以上。
AUTOMATTIC
员工:72名
用户:目前全球有超过3200万WordPres博客
Automattic因作为开源博客软件WordPress(WordPress.org)以及博客托管服务网站WordPress.com的幕后公司而闻名。在Automattic的所有用户中,wordpress.org的软件安装用户与wordpress.com博客用户约各占一半。
MOZILLA
员工:250名
用户:所有火狐浏览器用户。火狐的最新官方版本Firefox 3.6 下载次数将近四亿次。
Mozilla是火狐的幕后公司/组织,火狐是能够从周边社区中获得实在利益的开源项目之一。火狐有近40%的工作由志愿者完成。
当然火狐浏览器并不是Mozilla下的唯一产品,但却是用户数量最多的产品。火狐浏览器占据了约30%的网络浏览器市场。
TUMBLR
员工:18名
用户:Tumblr上有1200万博客
Tumblr是2010年最大的互联网奇迹之一,短短时间内其博客服务已经拥有1200万用户。它们正在为不断扩大的用户群进行大规模招聘。
员工:300名
用户:17500万
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最近几年Twitter的排名也急速上升,然而支撑这个全球最大微博服务运行的只是300名员工。
OPERA软件
员工:757名
用户:15000万用户(包括所有版本的Opera网络浏览器(桌面浏览器、手机浏览器以及其他服务)用户)
Opera只是互联网五大浏览器(IE、Firefox、Chrome、Safari、Opera)之一。组成Opera的庞大用户群的主要来源是Opera Mini。Opera Mini是全球范围内都相当普遍的用于移动电话的浏览器。
CANONICAL
员工:超过350名
用户:据估计至少有1200万Ubuntu用户
Canonical是最受欢迎的Linux桌面应用系统、第二大受欢迎的服务器应用系统——Ubuntu的幕后公司。
WIKIMEDIA
员工:57名
用户:Wikipedia月访问量超过40800万
Wikimedia Foundation是运营Wikipedia以及其他若干类似维基项目的机构。近年来,Wikipedia以其内容由成百上千的人编辑而闻名。如今全球有超过10万志愿者帮助编写和修改Wikipedia。
SKYPE
员工:500名
用户:超过56000万(这还是一年前的数据,现在应该又有增长了)
Skype,互联网语音呼叫的佼佼者,2003年开始崭露头角。虽然有点类似于把苹果和橘子相比,不过根据调查到的数字,就用户数量而言,Skype和Facebook基本持平。
你觉得一个传统的“线下”公司用相同数量的员工来管理如此数量的用户吗?很可能不能。这种情形,只在互联网和万维网带来的经济环境中得以实现。这是互联网给技术型公司的礼物——利用一个小小的团队来成就大大的事业。
原文
WordPress啦编译
话说网络时代的“版权”本期音乐:《Baba Yetu》
【转载】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
【转载】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
生活
【转载】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
2010年12月21日
在科科论坛看来的,挺有意思啊,那个量子机械到底是啥玩意呢……
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
一个只能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其运动的人造物体可能引发我们对现实概念的测试。
它可能不像T型车那么易操作,但是,从理论上讲,今年推出的这个小型机器击败了亨利•福特的那辆著名汽车或之前制造的其他所有机器。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机器都按照支配日常物体运动的不足为奇的经典力学法则进行运动。与此相反,这台新的小装置摇晃的方式只有用通常支配分子、原子、亚原子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的怪异规则才能解释。这台原始量子机为研制无数的实验设备、甚至测试我们对现实的感觉开辟了道路。它的这一潜力和创造力使其成为“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之首。
由于量子力学,极小物体的领域看起来与我们的日常世界豪不相同。量子理论决定:一个很小的物体只能吸收离散量的能量、不能保持完全静止,并且实际上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科学家们在对原子、分子、亚原子粒子、光、电流、甚至液氦进行的无数试验中观察到这种量子效应及更离奇的效应。但至今没有人在人造物体的运动中看到过这样的效应。
并非是因为物理学家没有努力。研究人员已经制造出了纳米宽、微米长的半导体光束。这种光束又叫“振荡器”,在一个固定的频率下像吉他弦一样振动,而且,根据量子理论,它只能吸收或发射少量能量以及大小与光束频率成正比的量子。为了看到这样的效应,物理学家首先必须先吸出所有可能的量子,只留下处于最不活跃的“基态”的一道光束。即使在这时,光束也不能保持完全静止,因为量子不确定性要求光束持有不可恢复的一半量子的能量,并与难以抑制的“零点运动”共舞。
为了达到基态,物理学家们不得不把光束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他们还必须通过增加光束强度来提高其频率,以尽可能增加量子大小。但是,这也降低了运动幅度,使其更难被发现。因此,好几个研究小组在用激光或微波束来冷却光束与检测光束运动,结果在这片量子福地里获得了量子。
clip_image001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跳板。 利用这个长度只有头发丝宽度的振荡器,科学家们实现了最简单的运动量子态。
CREDIT: AARON D. O’CONNELL AND ANDREW N. CLE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一个美国物理学家小组在3月报告说发现了一个更快的途径。他们制造的不是光束,而是氮化铝的微小跳板,上面镀有靠变细变厚进行振动的铝。由于这个小装置在一个很高的频率下——高达每秒60亿圈——嗡嗡地响个不停,其中的“压电”材料产生了一个发出柔和颤音的电场,很容易被发现。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领域,物理学家设法“联合”这个机械设备与一个被称为“相位量子比特”的电子设备,这是一个超导环,本身具有一个低能量一个高能量的量子态。
研究人员用微波控制量子比特,从而可以用量子比特把能量子送入振荡器或把他们从振荡器里拉出来,就像你用自动柜员机往银行账户里存入或取出20美元。首先,他们指出,当他们把振荡器冷却到百分之几摄氏度时,他们无法从中获得任何量子。这意味着振荡器必须处在类似自动柜员机吐现的基态,只以零点运动状态轻摇。随后,研究人员把振荡器设在一个量子能量的状态。他们甚至可以让振荡器同时达到两种状态,以致于它实际上同时是以两个不同的量运动。
这个计划的独创性在于振荡器的设计和利用一个量子比特来控制振荡器。事实上,2009年,这个研究小组利用一个相位量子比特把量子送入一个长长的超导金属条,这个金属会与微波共振,就像管风琴与声音共振一样。解决了问题之后,该组成员用自己设计的机械振荡器取代了微波腔体,此举让其他物理学家直拍脑门叹息,懊恼没有机会自己亲眼见证获得量子。有什么用呢?在基础研究领域,简单的量子机或许能用来制造超灵敏探测器或用来生成光量子态。最重大的是,量子机或许能帮助测试量子理论与我们现实感的极限范围。为什么一辆车或一个人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略有不同的地方?是不是有什么原理阻止这种现象发生?要找到答案,有一种方法就是设法让一些大一点的物体处在这些量子态。
要实现这种量子力学试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其他研究小组已经在努力实现对人类大小物体的运动的量子控制。事实上,在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和华盛顿州汉福德分别设立的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在未来5年将要进行改造,改造之后将会有能被激光冷却到运动基态的40千克的对镜,这可能使物理学家有机会尝试大规模实验。
但首先,物理学家必须实现机械对象的运动量子态。2010年,他们实现了。
——亚德里安•周(Adrian Cho)
今年,一项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壮举在世界各地占据了头条新闻的位置。在被誉为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决定性时刻,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市和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 简称JCVI)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合成基因组,并把它插入到一个细菌内、代替细菌原有的DNA。这个新基因组促使细菌产生一组新的蛋白质。
合成基因组是天然基因组的几乎相同的拷贝,但最终,研究人员设想按客户要求设计合成基因组用来生产生物燃料、药品或其他有用的化学物质。也是在今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提高了修改现有基因组的高通量方法,其他合成生物学家指出基于RNA的“开关”可以让细胞对某些特定信号反应的行为不同。
克雷格•文特尔和他的研究小组把从商店买来的DNA小片段建成了价值四千万美元的基因组。首先,他们在酵母菌中分阶段把这些合成DNA缝合在一起;然后,他们把缝合后的DNA移植到细菌里取代原有的基因组。
虽然不是像媒体宣称的真正的“人工生命”,这一成功促使国会举行了一次听证会,促使一个总统委员会举行了有关合成生物学伦理的一次审查。
但是,这并不是城里唯一的合成生物学的游戏。2009年,哈佛大学的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推出了一种叫做多重基因组工程的技术,这项技术每隔几个小时把多股DNA加入细菌,迅速生成了含有被普遍改造过的基因组的基因工程有机体。今年,他的研究小组想出了制造用于修改基因组的DNA链的更廉价的一个方法,希望这种方法在工业用途上成本效益更好。
加州理工学院的奈尔斯•皮尔斯(Niles Pierce)、斯坦福大学的克里丝蒂娜•斯莫基(Christina Smolke)和波士顿大学的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ollins)领导各自的研究小组想出了办法,通过修改细胞的调控途径来改变细胞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加入特别设计的RNA分子,这种分子可以在与癌症或炎症有关的细胞里感知到分子。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clip_image003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重建生命。 含有合成基因组的细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CREDIT: TOM DEERINCK AND MARK ELLISMAN/THE NATIONAL CENTER FOR MICROSCOPY AND IMAGING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它们会导致细胞产生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能让细胞对药物敏感或使其发生编程性细胞死亡。另一个小组造出了一个核糖开关,导致细菌去寻找和摧毁阿特拉津除草剂。这些设备比合成基因组和修改过的基因组更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十三年前,研究人员测序了一名尼安德特人的一些线粒体DNA片段,这项进展成为世界各地的新闻头条。今年,研究人员公开了尼安德特人核基因组的一个草图,以及对这30亿个DNA碱基揭示这些已灭绝人类和我们人类进化过程的第一次分析结果。
通过用新的方法对古DNA降解片段进行测序(见“十年见解总结”,第1616 页),研究人员把38000年到44000年前居住在克罗地亚的三个女性尼安德特人的DNA接合成一个复合序列,以重建约三分之二的尼安德特人完整基因组。科学家们第一次可以详细比较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与现代人类的基因组。
clip_image004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DNA中的世界。 一些现存的人种可能祖先是尼安德特人。
CREDIT: JOE MCNALLY
通过解读这个序列,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现代欧洲人和亚洲人——但不是非洲人——有1%到4%遗传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显然,至少8万年前离开非洲后、但在迁移到欧洲和亚洲之前,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有过异种交配。如果属实,这一惊人的发现挑战了这样一个模型,认为现代人类走出非洲横扫世界,没有经过异种交配就完全取代了诸如尼安德特人的古人类。
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也给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新工具,用来寻找人类从尼安德特人分离出去后最近在人体内进化的基因。这个基因目录里包括编码对伤口愈合、精子鞭毛的跳动、基因转录很重要的蛋白质的基因的78个差异。几个编码蛋白质在皮肤、汗腺、发根叶鞘,以及皮肤色素沉着得到表达——所有的差异都是现代人类在分散到全球的过程中对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的适应。
研究人员还发现人类和尼安德特人有所不同的15个兴趣区,包括在认知和骨骼发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其中一些基因在人类里发生变异,有助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唐氏综合症、自闭症或像畸形锁骨和钟形肋骨之类的骨骼畸形病。
研究人员集中研究分离我们人类与尼安德特的几个基因的同时,也在试图破译遗传密码的差异如何改变实验室产生的蛋白质。今年,科学家把11对单肽插入到真核细胞中,来测试基因表达的差异。运气好的话,他们或许能找到让我们生存下来而让尼安德特人灭绝的一些基因。
2010年,基因组学的研究人员品尝到了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的成果。在过去5年来,更廉价、更快捷的“下一代”机器已经得以立足;今年,他们在几个大项目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千人基因组计划”是个一个雄心勃勃的尝试,旨在找出存在于至少1%人类体内的所有单碱基差异,又叫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今年,这项计划完成了三个试点研究,一共确定了1500万个SNPs,其中包括850万新的SNPs。这些信息将帮助科学家追踪引发疾病的基因突变。
研究人员还完成了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基因组的所有功能元件的编目;预计结果将在今年年底发布。在人类DNA中,来自现代人类已知最古老谱系的狩猎-采集部落的两个非洲人的完整基因组序列,证实了这些部落内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clip_image005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STEVEN EVANS/WIKIPEDIA
研究人员还制作出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一个草图(见第1605页),并且破译了保存在格陵兰岛永久冻土层里的4000年前的头发的基因组。丰富的结果还包括对所有转录的DNA——即所谓的转录组——和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调查,以及对基因表达的评估和对罕见疾病基因的鉴定。
通过加入额外的基因拷贝来改变细胞的命运已成为世界各地实验室的惯例。这项技术被称为细胞再编程,它使科学家们能回拨细胞发育时钟,使得成体细胞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工作(见“十年见解总结”,第1612页)。由此产生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iPSCs)正在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多种疾病,或许有一天能通过给患者提供基因匹配的替代细胞来帮助治疗。
今年,科学家们发现一种方法,使得用合成RNA分子再编程变得更容易。合成RNA是为了避开细胞通常用来攻击外来RNA的抗病毒防御。这项技术的速度是标准技术的两倍,效率是普通技术的100倍。而且由于RNA快速分解,经过再编程的细胞在基因上与源细胞完全相同,因此在用于治疗是可能更安全。
早期证据表明,与普通方法相比,利用RNA的细胞再编程法编程得更彻底,生成与胚胎干细胞更相近的配对。这种方法也可以促使细胞变成非胚胎类型的细胞。例如,通过把合成RNA插入为肌肉组织中一个关键基因编码的一个细胞,研究人员可以把纤维母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变成肌肉细胞。
今年,研究罕见遗传疾病的科学家们偶然发现一个有效战略,能找到肇事DNA。通过采用廉价的测序技术和一条捷径——只测序告诉细胞如何构建蛋白质的基因组的1%,他们找到了治疗之前研究人员无法找到的几种疾病的方法。
过去追查孟德尔疾病或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的病因的方法是研究家族中的DNA遗传模式。但是当找不到患有此病的亲属、或者基因突变不遗传而是自发出现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不起作用了。
clip_image006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MURAT GUNEL
2009年底,遗传学家开始只是测序孟德尔疾病患者的外显子或编码蛋白质的DNA。(有几个研究小组测序了患者的整个基因组。)这种“外显子组”测序的结果是生成基因突变的名一长串名单,随后科学家对这个名单进行筛选,无视那些不改变蛋白质结构或很多人携带的突变。最终的结果是:故障DNA是至少十几种神秘疾病的病因,其中包括导致严重大脑畸形、极低胆固醇水平以及看上去好似化妆了的日本歌舞伎表演者的面部畸形的基因。
寻找罕见疾病背后的基因可以帮助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并有助于人类生物学产生新见解。科学家们希望利用外显子组测序找出已知7000种疾病中一半的病因,或是还没有遗传解释但有可能是基因造成的孟德尔疾病的病因。
就像偷偷带计算器参加小测验的学生一样,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快捷的方法来解决棘手的数学问题。今年,他们发现量子模拟器可以迅速解决凝聚态物理学的问题,这个量子模拟器通常是模拟晶体,其中的激光点扮演晶体离子的角色而光点中的原子扮演电子的角色。
通常物理学家发明理论模型来解释实验。他们可能把一个磁性晶体近似看作一个三维点阵列,其中电子在各点上通过各自的磁场相互作用。理论家可以记下一个哈密顿的数学函数叫来编码这种理想化状态。但是,“解答”一个揭示系统如何运行的哈密顿函数可能很难,这里的运行有可能是指在什么条件下电子会对齐磁化水晶。
clip_image007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W. S. BAKR ET AL., SCIENCE 329, 547 (30 JULY 2010)
然而,量子物理学家可以根据某个哈密顿函数来定制一个量子模拟器,让实验解决理论问题。有五个研究小组重新给出了之前已解决的四个哈密顿函数的结果。其中三个研究小组甚至画出了“相图”,类似于显示水变成气体、液体或固体的温度和气压的图。
物理学家们希望量子模拟器能解决未被解开的哈密顿函数,例如用于高温超导体的一个哈密顿函数。但首先他们必须证明这些量子模拟器能够重现已知结果。
有时候强制进攻是必须要经过的路,特别是在用电脑模拟蛋白质折叠时产生的波动时,尤其如此。这样的模拟是一个噩梦组合。一个蛋白质链中每两个相邻的氨基酸可以以两种不同的角度互相结合,各自都可以有三种构造。因此,一个含有100个氨基酸的简单蛋白质可以以3198种方式折叠。理解原子细节的过程更可怕。蛋白质在几毫秒或更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分类整理所有的可能性。而计算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
研究蛋白质折叠的专家很早之前就求助于超级计算机。但是甚至这些庞然大物也要追踪到足够长的蛋白质运动才能模拟完整的折叠过程。两年前,
clip_image008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 2009 MATTHEW MONTEITH
美国的研究人员公开一个配有特制的512兆芯片的新型超级计算机,以加快计算蛋白质中邻近原子与周围的水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使他们获得了另一次速度上的提高。结果,今年这个研究团队报告说,他们已经能够跟踪到一个小蛋白里原子的运动比之前长100倍,长得足以看到蛋白质如何在15次折叠和展开中蜿蜒前进。接下来,这个研究团队把目光转向配有1024兆和2048兆芯片的新机器,以期提高对较大蛋白质的模拟。
今天,大多数实验室的笼子里关着的都是小鼠,但是以前曾经首选是大鼠。其原因是:与小鼠相比,大鼠更像我们人类。例如:人的心脏一分钟跳动约70次;大鼠的心脏一分钟跳动300次;小鼠的心脏一分钟跳动700次。大鼠和人的心脏的电信号模式也很相似。大鼠比小鼠更聪明,也可能是研究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综合症这些人类神经系统疾病更好的模型。而且对实验室工作来说,大鼠更大,也更容易操作。
clip_image009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ISTOCKPHOTO
后来在1989年,研究人员了解到可以删除特定的基因来培养“基因剔除小鼠”。他们这种被称为胚胎干细胞同源重组的技术,在大鼠身上并不起作用。因此,小鼠成为从发育生物学到药物研发各项研究的首选实验动物。
这也可能通过。2009年,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以前用于果蝇和斑马鱼的方法来适应大鼠,这个方法用锌指核酸酶来剔除基因。今年八月,另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了一个好办法,用与培养基因剔除小鼠相同的遗传技巧来培养“基因剔除大鼠”。另外也是在今年,有几个研究团队报告了取得的进展,他们利用转座子和在基因组内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的DNA序列生成了具有基因突变的大鼠,这样的动物对发育生物学和疾病的研究非常有用。由于这种技术,基因剔除大鼠和转基因大鼠可能很快就会取代关在世界各地实验室笼子里的小表亲。
从2009年艾滋病疫情开始爆发以来,37项试图预防艾滋病毒的大型研究中只有5项产生了令人信服的积极成果。今年7月和11月,对预防艾滋病毒的不同的、新的策略的两个试验取得了明确成功。几乎所有艾滋病研究人员都欢欣鼓舞。
第一个试验结果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拥挤的第十八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大出风头。含有艾滋病毒抗体药物泰诺福韦(tenofovir)的阴道凝胶在30个月内把高危女性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减少了39%。近900名南非女性参加了这项研究,有一半接受杀菌剂治疗,其他人接受惰性凝胶治疗。在“忠实跟随者”中,完全按说明使用杀菌剂的妇女,其疗效达到54%。
clip_image010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JON COHEN
上个月,对口腔接触前预防的首次研究的成果更令人鼓舞,成为头条新闻。研究对象是来自六个国家的2499名男性和与男性有性关系的变性女性。其中一半被要求每天服用泰诺福韦和恩曲他滨的混合物特鲁瓦达(Truvada)。平均1.2年后,与比服用安慰剂的人相比,接受治疗的人感染艾滋病的要少43.8%。同样,遵从医嘱更好的疗效更好。在一个附属研究中,血液中的特鲁瓦达含量达到可测量水平的参与试验的患者,药效提高到了92%。
艾滋病研究人员说,这两种方法都不是神奇的子弹。但是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他们可以迎来一个预防艾滋病毒的新时代。
探索石油泄漏
在今年墨西哥湾为期三个月的大规模漏油事件期间,科学家们迅速提供了帮助。但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在这个地区的很多研究人员开始感觉自己不被需要;在协调学术界和政府科学家时遇到了难关;针对何时公开数据的冲突有时给公众传递了含混不清的信息。但是通过加强沟通,研究人员最终帮助设计了一些方法很好地处理了漏油并评估了漏油的规模。
混乱的一个早期源头是对油井漏油量的估计互相冲突。起初,英国石油公司估计每天泄漏1000桶原油。学术科学家指责该公司估计过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一名科学家研究了一个视频,指出漏油量比英国石油公司估计的大约要高出五倍。如果不同的科研小组分享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话,由此产生的科学辩论以及对确定英国石油公司罚款数目很关键的漏油量的公众混乱,或许已经得到缓解。最后,一个由政府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工作组估计每天的漏油量为35000桶到60000桶,这个数字因井口加设的传感器变得更严峻。
clip_image011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AP
由于石油继续涌出,学术科学家们跳上船,重新安排了他们的研究计划来调查泄漏的范围以及对湿地和野生生物的破坏。但是,缺乏协调孕育了紧张,研究人员对何时公布初步数据及猜测其含义多少发生了冲突。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5月15日惊讶地发现似乎是油柱的物体。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局长简•卢布琴科(Jane Lubchenco)试图对初步调查结果发出警告时,研究人员和媒体抨击她压制科学发现(见7月2日《科学》第22页)。今年6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证实了油柱的存在。
最有争议的决定之一是使用分散剂,避免石油接触并污染湿地和岛屿。一个专家小组召开了会议,建议政府批准了在深海使用空前量的分散剂,这似乎已经起了作用。
整体而言,这次石油泄漏事件似乎并不像开始担心那样是个环境大灾难,至少对湿地和堰洲岛是如此。但是,还要经过几年才能知道所有的代价,特别是对深海生物而言。由英国石油公司设立的一个5亿美元的研究基金将帮助科学家判定这次漏油的长期影响。
——艾利克•斯托斯塔德(Erik Stokstad)
评分卡——给去年预测的科研热点打分
clip_image012诱导多能干细胞
去年,我们预测把成体皮肤细胞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简称iPSC)的能力将会迎来一个基于为患者量身培养的细胞系的新的研究浪潮。2010年,研究人员从患有几十种疾病的病人身上培养出了新的细胞系。从患者身上制造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能被诱导变成不同的成熟细胞类型,这些诱导多能干细胞已经帮助科学家们更好的理解雷特综合症和遗传心脏缺陷及其他疾病。但要找到如帕金森氏症或糖尿病这些更常见的疾病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一项进展中的工作。
clip_image013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 2009, JAY MATTERNES
clip_image014宇宙射线眼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简称AMS)的粒子探测器并没有像计划的那样登上美国宇航局的太空梭进入太空,但是不管怎样,它过了有趣的一年。尽管注定要进入国际空间站,AMS在4月份获得最后一刻的设计更改,以致发射时间推迟了4个月,到11月才能发射。然后,在7月份,美国宇航局因为其他原因把发射太空梭的时间推迟到了2011年。现在AMS按计划是2011年4月1日升入太空。绝非欺骗。
clip_image012[1]外显子组研究
这种只测序编码蛋白质的DNA的新的基因追踪法揭示了造成约十几种罕见疾病的迷途基因(见“年度进展后续”,第1606页)。但是外显子组测序还没有找到难以捉摸的基因突变,遗传学家希望用它来解释阿尔茨海默氏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常见疾病的失踪的遗传性。这些研究需要患者的成千上万个外显子组,到年底的时候,研究人员还在收集数据、分析结果。
clip_image015生物化学战胜癌症?
安全一直是干涉癌症代谢的治疗方法的绊脚石。但在今年,一个初步试验给了化合物二氯醋酸乙烯酯及格分。研究人员还揭示了癌细胞新的怪异代谢行为,可能会激发新的攻击通道。
clip_image016人类太空飞行
正如预测的那样,奥巴马总统美国太空计划制定了一个新方向。但他的计划招致了国会的反对,最终国会只通过了一部分。奥巴马想取消布什政府每年耗资35亿美元的星座计划、改为在未来3年投资33亿美元研制商业航天器。在一个授权措施里,国会允许美国宇航局花费13亿美元进行商业航天器研制,并要求宇航局像奥巴马提议的那样明年开始建立一个重型火箭,而不是2015年后才开始。国会也同意明年太空梭再飞行一次,而不是让它2010年就退休。
2011年科研热点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2011年,LHC第一个真正有趣的结果即将出炉,相差悬殊的是,这些结果与用LHC的两个大型探测器ATLAS和CMS搜索希格斯玻色子或超对称粒子的工作将会毫无关系。更确切的说,期望一个叫做LHCb的较小探测器产生结果,这个探测器将详细研究我们熟悉的B介子,目的在于探测被称为CP破坏的物质与反物质之间轻微的不对称性。普通B介子中的CP破坏似乎符合物理学家的标准理论。但是在今年,伊利诺伊州巴达维亚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报告发现了一些迹象,在一个叫做Bs介子的亚种里有可能含有额外的CP破坏——这是即将发现一种新粒子的可能预兆。LHCb以极快的速度收集数据,应当能迅速测试这些说法。
适应基因
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正在忙着利用速度更快、更廉价的测序技术来了解哪些基因有助于从细菌到蝴蝶的生物体在自然世界茁壮成长。到现在位置,这种基因组扫描难以在早先实验室未研究过的生物体内进行。但是,新技术,如一个名叫RAD的标签测序技术,应当会在未来一年引起对更多有助于适应的基因的发现。
激光聚变
加里福利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简称NIF)将在2011年最后运行一次,以期实现长期追求的能源研究的目标:点燃的聚变燃烧。NIF的192个激光束射击将把能量泵入一个胡椒大小的含氘和氚的目标。随后的内爆压缩并加热原子核,直到原子核开始融合释放出能量。如果这样的自热会导致带来能量增益的持续的聚变燃烧,NIF将最终证明用聚变发电至少是有可能的。
clip_image017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锤打病毒
大多数抗体相当特异,只会使看起来相似的病毒出轨。但广泛中和抗体(bNAbs)是免疫系统里的通才,能使很多病毒变种失去活动能力。最近在利用这些通才确定能有效抗击艾滋病毒的bNAbs和制定一个动物流感疫苗接种战略取得了新进展,使我们距离利用这些分子的目标更近。2011年,研究人员希望培养出病毒片段,这些病毒片段是疫苗的主要成分,会触发人体的免疫系统制造bNAbs。
电动车
丰田的普锐斯(Prius)和其他气电混合动力车已经在市场上销售多年。但在2011年,从墙上插座给电池充电的插入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会成为主流已成定势。这些电动车使得对带消费者去他们想去的地方的电池技术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变化。现在,电池动力车比替代的汽油动力车的成本更高。消费者会为了减少碳排放量而放弃长距离的可行驶里程和快速加油的便利吗?这个断言似乎并不肯定。
疟疾疫苗注射
科学家们等不及对一个疟疾疫苗第三阶段的第一次试验结果。7个非洲国家多达16000名儿童参与了这个研究;其中近900名5至17个月大的儿童的试验结果将于2011年年底公布。这种名叫RTS,S的疫苗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保护了大约50%实验对象。那个结果并不引人注目,但是考虑到该领域的令人沮丧的历史,如果第三阶段的研究同样出色,预计研究人员还是会兴高采烈并且会尽快申请监管部门的批准。
clip_image018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CREDIT: JAMES D. GATHANY/WIKIPEDIA
对干细胞研究的推动
去年夏天,一个联邦法院禁止了由纳税人资助的对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的研究,导致美国的干细胞研究领域被动摇了其核心。虽然上级法院很快批准研究可以暂时继续,但是正在进行的“谢利诉西贝利厄斯”(Sherley v. Sebelius)的诉讼已经给这个研究领域蒙上了阴影,阴影可能会一直萦绕到2011年。
在奥巴马政府解除了布什时代对哪些细胞系可以用于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简称NIH)资助的研究的限制之后,研究干细胞的科学家们以高姿态开始了这一年。政府律师和NIH不是很担心去年由两名科学家、基督教团体和代表胚胎的一个胚胎收养机构针对NIH于2009年7月发布的关于胚胎干细胞的指导准则提出的一个诉讼。华盛顿特区美国地区法院的首席法官罗伊斯•兰伯斯(Royce Lamberth)很快就推翻了这个诉讼,因为原告并没有证明他们受到NIH政策的伤害。
去年夏天这个诉讼柳暗花明:一个上诉法院推翻了兰伯斯法官对两名科学家詹姆斯•谢利(James Sherley)和特蕾莎•戴舍尔(Theresa Deisher)法律地位的裁决,这两名科学家宣称NIH的指导准则让他们更难获得研究成体干细胞的拨款。之后兰伯斯法官考虑了谢利和戴舍尔的辩护理由,他们认为NIH的指导法则违反了严禁用联邦资金进行破坏胚胎(生成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一个必要步骤)的研究活动的“迪奇-威克修正案”(Dickey-Wicker Amendment)。 8月23日,兰伯斯裁定:NIH资助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有可能违反了这个修正案,并发布了一个初步禁令要求中断这类研究。
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说,他感到“震惊”;NIH对人类胚胎干细胞暂停支付拨款和同行审查,叫停了NIH校园的研究活动。柯林斯说,兰伯斯法官的决定“给发现的引擎里扔进了沙子。”9月9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区上诉法院考虑了政府对兰伯斯的初步禁令提出的上诉后解除了禁令,研究人员暂时可以继续研究。一个三人法官审判团听取了12月6日的口头辩论,预计1月中旬给出裁决——但是没有人对结果进行投注。与此同时,如果兰伯斯认为联邦政府资助的胚胎干细胞研究违反“迪奇-威克修正案”,他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永久禁令。对他的任何决定都可以提出上诉,最终向最高法院上诉。
自9月份研究暂停以来,NIH正式照常营业。但研究人员说,损害已经造成了。关于胚胎干细胞研究是否会被再次叫停的不确定性,以及期望国会通过一项允许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律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让很多科学家们重新考虑他们的工作。美国博士后都在再三考虑是否要冒险进入这个领域,外国研究生犹豫着是否要接受美国实验室里的博士后职位。法律纠纷是美国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惊险历史上又一个低点。
clip_image019
View larger version:
In a new window
刹车手。 罗伊斯·兰伯斯法官的裁决令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陷入混乱。
CREDIT: AP
——乔斯林•凯瑟(Joycelyn Kaiser)
2010年新闻事件
对科学和科学政策来说,2010年是个繁忙的一年。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些测试我们知识极限和影响全球研究事业思维的新动向新发展。
一月:一个长期公认的地震带发生的里氏7.0级地震造成一个高度脆弱人群的死亡人数超过20万。
二月:由于抗震建筑以及震中在海上,里氏8.8级的地震只造成不到500人死亡。
二月:IBM的研究人员创造出石墨烯晶体管,每秒钟开关1000亿次。
四月:面对知情同意的质疑,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同意把DNA样本返还给哈瓦苏派(Havasupai)部落。
四月:“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导致了墨西哥湾20500万加仑石油泄漏,引发了可能要持续几十年的对其后果的研究。
四月:研究人员评估了海底传感器电缆网——“海王星”计划——获得的第一批数据。
四月:克雷格-文特尔研究小组把合成基因组插入一个微生物中。
八月:美国联邦法官禁止美国政府资助干细胞研究。
夏季/秋季: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珊瑚白化破坏了加勒比海、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的珊瑚礁。
九月:历史学家揭露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危地马拉进行的梅毒研究,美国政府为其道德沦丧而道歉。
九月:因为安全问题,美国和欧洲各国政府严格限制糖尿病药物文迪雅(Avandia)的使用,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争论。
十月:霍乱疫情爆发,急剧上升失去控制。
十月:一个以监测大陆尺度长期变化的生态观测站网络NEON的样板网点建设完成。
十一月:研究发现,CT检查把吸烟者患肺癌死亡的几率降低了20%——但筛查是主要成本。
十一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延迟已久的平流层红外天文观测台(SOFIA)完成首次科学飞行。
十月:四个人死于直升机坠毁,其中包括法国极地研究所保罗·埃米尔·维克多的员工。
一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夸大喜马拉雅山的冰川融化速度表示“遗憾”。
二月:政府拒绝转基因茄子进入市场。
三月: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造成对空中旅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破坏。
三月:从古DNA发现新人种。
三月:非洲各国科学部长宣布2011-2020年为“非洲科学十年”。
四月:研究中心对研发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之后的聚变反应堆技术敞开大门。
四月:发展中世界最大的一个长期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开始。
五月:对尼安德特的基因组测序。
六月:日本“隼鸟号”宇宙探测器在澳大利亚着陆,带回了小行星丝川(Itokawa)的尘埃。
七月: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的聚变反应堆项目的资金投入被批准。
七月: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公布了来自南非的第一批阳性HIV杀菌剂的试验结果。
八月:俄罗斯的野火蔓延到深受切尔诺贝利(Chornobyl)核泄漏灾难影响的地区,增加了人们对可能扩散辐射的忧虑。
九月: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30周年。
十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各缔约方通过新目标,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敦促谨慎开展地球工程。
十月:以赤道几内亚总统特奥多罗•奥比昂(Teodoro Obiang)命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科学奖的计划因人权抗议而暂时搁置。
十月:第一次“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结果公布。
十月:英国科学避免大幅削减政府科研经费。
十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宣布一种使牛致命的疾病——牛瘟——结束。
十一月:中国推出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十二月:负担得起的新型脑膜炎疫苗发布,以保护4.5亿人。
进行中的: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破译了一只蚂蚁、一名古爱斯基摩人、人类甲基化组、以及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基因目录,从而提高了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测序中心的声誉。
科学思想史的典范之作——戴克斯特霍伊斯的《世界图景的机械化》中国传统能够给现代政治带来什么
说说《科学是什么》之开课
说说《科学是什么》之开课
生活
说说《科学是什么》之开课
2010年9月20日 北大
“科学是什么”是这学期开设的一门通选课,课程简介可以到科科论坛上看,简而言之,这门课由生科院的饶毅和吴老师共同主持,请了一打各学科的牛教授作演讲报告,然后再由若干位助教组织讨论班。
这门课的演讲者阵容强大,领衔作招牌的是杨振宁和图灵奖(信息科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姚期智两人,然后是北大各院系的著名教授一众。名人的号召力确实很强,杨振宁的讲座虽然在开学第一天上午,但仍然不缺听众,换到四百来人的大教室还是有不少人站着听讲。姚期智的号召力弱一些,不过二百多人的教室至少也是座无虚席。
与讲座课的火爆呈鲜明对比的是讨论课的冷清。这门课的选课上限是200人,原来拟定由五名助教带十个讨论班,每班20人左右。结果一开始就没有选满人数,最高大约达到一百五六十人的样子。而从第一次讲座课上布置课程要求之后,选课人数急剧下滑。第一次讨论课时选课人数大约在110多,而实际去讨论的加起来有49人。根据同学的意见,我们修改了讨论课时间以大幅减少选课冲突的情况,但选课人数还是噌噌地下坠。到了第二周据说只剩六十多个人了。实际来参加第二次讨论课的虽然有一些新面孔,不过总人数却只有46人了。现在应该已经截止退课了,不知道最终情况如何,不过看来顶多就那么五十几个人了。
其实我还是挺想不通为什么大多数人对这门课会如此敬而远之。有一些人可能是被讲座课,特别是第二周姚期智的英文讲座吓走了。但更多的同学可能还是对这些讲座课抱有期待的,甚至有许多人还是会坚持旁听讲座,但就是不愿意上讨论课。
确实,就许多优秀的课程而言,选课不选课是无所谓的,旁听也会有同样的收获。然而这门课却不一样。耀眼的演讲者名单也许让许多同学误会了这门课的意义。事实上,这门课真正的突破性意义并不是凑齐这一打名教授,而是在于第一次试探讲座+讨论班的形式。据说这种大班教授讲座+小班助教组织讨论班的形式在西方很普遍,不过在中国,在北大也仍是前所未闻的。当然,许多理科课程都有小班助教带习题课的形式,但无非也是讲解固定的作业为主,并没有这样形式的每个人都要参与的自由讨论。
换一个角度来想,由选课人数体现的同学们对讨论课形式的普遍恐慌状态恰恰印证了开设讨论课的意义。如果说大家都熟悉了讨论课,习惯了参与式的课程,肯定不会被这样一个讨论课吓跑。反而将会觉得这种讨论课是非常愉快有趣的机会。虽然讨论课确实需要积极的参与和投入,不过这种参与并不是任何苛刻的负担。通过这个机会,我们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主见,结识不同知识背景,性格各异的同学,互相交流。这种经历是难得的。
如果只是听听讲座,虽然当时可能觉得很赞很好,但是没有渠道去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感受,过一段时间之后能留下什么呢?无非就像是去听了一段评书而已。而有这样一个场合让自己有机会把自己的体会诉说出来,把自己的感动或反感倾诉出来,这本身难道不是一件痛快的事情吗?
这确实是中国传统的学生与西方学生的不同之处。中国的学生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从小到大只是张开嘴坐等老师来灌输,而西方人有着更强的自我中心的表达欲。当然,中国的传统并非一定是缺点,作为孩子来说,安安分分地接受长辈的训导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种优点仅仅是就蒙学而言的。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是作为一个在最顶尖学院研究最前沿知识的大学生,还习惯于这样被填鸭的学习方式还恰当吗?
喜欢自我表现的西方人未必是目中无人,相反,被填满的鸭子们倒经常还自以为是,比如说有同学见杨振宁来演讲了,嗤之以鼻:他连一门完整的物理课都讲不下来,能说出什么东西来?的确,很多中国教授讲的物理课非常“完整”,杨振宁也提到,中国培养出去的学生基础非常夯实,在国内早已把四大力学整套体系学了个完完整整、囫囫囵囵,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到了西方最顶尖的大学也足以傲视大多数的研究生。但是除了对前人授予的知识掌握更多更完整之外,有多少中国学生创造出了傲视西方人的新知识呢?正如杨振宁所暗示的,那些作出创造性突破的科学家们也许并不需要把整个基础知识学得满满当当。关键在于重写教科书的洞见,而不在于能否完整地把教科书讲下来。
一方面要勇于去打破教条,但也并不能过分脱离学术基础而异想天开。像民间科学家那样“独辟蹊径”、“孤军奋战”当然是更糟的事情。照本宣科的填鸭者和自说自话的民间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不会适应于严肃而平等地互相交流的讨论班。教条主义者只懂得宣讲和听课,互相讨论顶多也就是做完习题对对答案之类,而不会喜欢要求张扬着自己的个性而参与其中的讨论活动;而自以为是的民科根本无法和他人找到共同语言。讨论班所营造的气场应该让参与者们既避免人云亦云,又避免自说自话,从而营造一个最恰当的学术氛围——即便讨论的过程本身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学术成果,但是讨论班所带起的“空气”将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无论古今中外,学术最为活跃的地方,也往往是讨论的氛围最为普遍的地方。
如果这样的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同学们从惧怕和排斥讨论,逐渐变得适应和接受,就是最大的成功吧。媒介即讯息,在这门课所承载的具体主题之前,这门课的形式本身带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从讨论中受益的,也未必是讨论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而是通过讨论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自信与谦逊,培养出的自我中心的表达欲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力。
2010年9月20日
歪酷的服务器似乎搬到美国去了?……图灵机的机要
2 Comments
Pingback: 随轩 » 关于通选课小班讨论课助教的想法
Pingback: 随轩 » 胡翌霖的招生启事
zz电站悄动工/怒江再告急(南方都市报2008-03-17)
zz电站悄动工/怒江再告急(南方都市报2008-03-17)
生活
zz电站悄动工/怒江再告急(南方都市报2008-03-17)
2010年8月18日
古按:
7月26日零时30分许,贡山县普拉底乡咪谷村咪谷河一水电站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11人死亡。中国水利部随后专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度汛工作。
8月18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宣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普拉乡突发泥石流,村庄疑遭灭顶之灾.CCTV镜头:“一铁矿厂完全被泥石流淹没”。
砖家们表示,泥石流是自然灾害,和人为工程活动无关。
还要再哀悼几次么?没有人需要检讨,因为纯属天灾,遇上算倒霉,和人无关,哀一哀悼就够了。
http://www.nujiang.ngo.cn/Dyna…
电站悄动工/怒江再告急
by slylinda — 上次修改时间: 17 March 2008 17:34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8-03-17卢斌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
●怒江大水电开发第一步的六库电站在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悄然移民并动工
●数十座小水电已发电试运围剿怒江峡谷
●国务院参事考察怒江质疑其水电开发
怒江在自由奔腾了千万年后将被大坝拦腰截断。六库电站在流域综合规划及环评缺失、移民安置规划未审核、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悄然移民并动工,而这只是“两库十三级”怒江大水电开发的第一步。
六库城区以北、怒江左岸的小沙坝村已成一片废墟,100多户村民搬迁到下游的“新农村”,目前两三百名工人正沿江筑堤修建渣场,计划今年4月前完工,同时一条长3.56公里的公路即将开建,完成后主要为六库水电站提供服务。
随着六库电站的动工,中国环保史上的最大交锋进入白炽化。
水电开发前景引来高耗能产业
2月21日,21家环保NGO在北京共同呼吁,提请有关部门公示怒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相关信息,作出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策。
紧接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程师刘树坤教授,写信给国务院总理,就怒江水能资源开发问题,请求政府部门慎重决策。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3月2日发表文章指出,“怒江是中国人民的怒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遗产,不是地方政府的怒江,更不是利益集团的怒江”,必须尽快改变当前封闭的水电开发决策程序。
21家环保NGO在公开信中称,怒江峡谷地处中缅边界的横断山脉腹地,电力东送势必要付出高昂成本,而通过高耗能产业就近消耗电能,有助于实现水电利益最大化。
事实上,怒江水电开发的前景已经开始吸引高耗能产业落户怒江。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动工兴建:兰铅一期10万吨电锌项目已建成投产,兰铅二期10万吨电锌、3万吨碳酸锶、16万吨尾气制酸项目和18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泸水工业园区的高耗能10万吨工业硅项目已开工建设。而这些高耗能产业一旦全面上马,有可能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损害。
面对再次涌起环保呼声,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今年“两会”期间对媒体说:“我是支持搞的这一派。”他表示,“我们必须这么做,不仅仅是在怒江区域,还包括其他河流”。
在白恩培表态之前,怒江州委、州政府就已明确了“争取大电不动摇,发展小电不放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矿电经济”强州的战略规划。
如今,六库各大宾馆客房都摆放着一本名为《商界名流》的杂志,封面文章《段跃庆纵论怒江二次大跨越》中写道,“怒江州的博士书记”段跃庆,半年多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满腹经纶,审时度势”,“力透纸背谋划出怒江实行二次跨跃的宏伟战略目标”。
文中将解放初期怒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过’(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定义为“一次跨跃”,而今天的“二次跨跃”则是打造好包括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国家级多元民族文化和国家级生态多样性基地和世界级旅游品牌在内的“三个基地一个品牌”。
最近,怒江州又提出,将“生态立州”摆在发展思路的第一位。云南一环保组织的负责人说,怒江地方政府既要矿电又要生物多样性和旅游品牌,其表述显得“自相矛盾”。
一边接“警告”一边悄施工
怒江在国际上有多顶桂冠,最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7月2日,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并流”作为中国惟一全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4条标准的保护区,仅仅花了18分钟就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正当人们还沉浸在申遗成功的喜悦中时,2003年8月,《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主持的专家评审。此后,“三江并流”连续4年被联合国遗产大会“警告”,列入重点监测保护项目。
2006年4月5日至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前往云南提交报告指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正在规划的水电开发,被改划边界以适应开矿、建大坝等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当年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作出了《第30COMN1083号决议》,要求中国就专家了解的情况在2007年2月前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一份报告。
中国政府后来在2007年1月提交报告解释,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基础规划,提出了“十一级”开发规划。因其中的闪打、贡山两级水坝在遗产地内,后将“十一级”方案改为“九级”,规划总装机1828万千瓦。目前,《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基础规划仍在进行论证、研究阶段。
报告最后还表示,中国对遗产地的保护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在遗产地内进行水坝建设和采矿活动。
去年5月25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前夕,云南省政府宣布,在该省境内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区域将坚决“不建电站不开矿”,实施重点保护。
随后,在2007年6月23日举行的遗产大会上,“三江并流”的整改方案并没有遭遇更多麻烦,但大会要求中国必须为在怒江中游建大坝等工程可能对“三江并流”带来的环境破坏制作一份完整的科学的评估报告,并于明年的世遗大会上提交。如果明年“三江并流”再得不到有效整治,“世界遗产”的称号很可能被取消。
联合国专家特别要求中国将日后对“三江并流”附近的每一个工程计划都及时公开透明地公之于众,“希望中国享有世界遗产的地方政府都能从‘三江并流’中认识到,成为世界遗产更多地意味着承担责任和兑现承诺,远不仅是享受旅游收益,可以随意开发那么简单。”
然而,2003年的一幕仿佛再次上演,大会结束不久,2007年7月9日至10日,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州长侯新华赴京向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办就“怒江问题”作专题工作汇报。
2007年7月20日至2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组织有关部委调实地考察和调研,并于23日与云南省政府就怒江总体发展举行工作座谈会。
会上,各部委官员表示怒江应优先发展水电。国家发改委官员称,对水电开发,国家发改委已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意见: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近期优先考虑一库四级实施方案,两库十三级资源开发方案,应视今后深入研究论证,再予考虑。
据在六库电站场内施工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的工人反映,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们开始进场施工。而此前,2007年1月,小沙坝村村民就响应政府号召,离开祖屋,移民搬迁到下游的“新农村”。
被绕过的规划环评程序
中国去年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最后提到,对水坝建设和采矿活动所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水坝建设和采矿活动可能对遗产地造成的影响,进行严格、科学地分析评价。
据怒江州委机关报《怒江报》消息,目前怒江的水电环评规划已经完成。
2005年,环保组织和专家学者就曾联名致信相关部门,提请在怒江水电开发中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吸收公众参与环评。2006年2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在环评初期就应进行信息公开,又为这次的提请公示提供了新的法律基础。
有关部门对此则讳莫如深,环保组织的要求至今未得到正式回复。
中国政府的报告中还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
《水法》规定,水电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说,特别是在水电开发有争议的地区,比如三江并流地区,根本没有必要马上就作出决策。
让翁立达担心的是,目前水电公司在“三江并流”跑马圈水,工程一旦施工,已造成既定事实,就很难改变,而且大多都是梯级开发,首尾相连。针对长江上游疯狂的水电开发,水利部前部长汪恕诚在“长江论坛”上曾感慨说:“下手太狠了,每一米都不放过。”
民盟云南省委员会去年提出了怒江流域应统筹规划后开发的建议,指出怒江流域至今尚未进行过全面综合的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更缺乏流域的综合保护和发展的规划。现在仅有的水电专业规划并不能代替流域的综合规划。
这份建议同时提出,有人认为协调控制区靠近江面,可以开发,不属于保护范围。但既然是世界遗产,就应该考虑它的完整性。怒江生物的多样性往往就是由于垂直分布的地质环境所致,从江河到山顶全都应该属于世界遗产保护的范围。而水电开发必然造成人类生活区域抬升。
在调查中,专家发现,目前所使用的一些关于怒江的基础数据大多都沿袭多年前的说法,而且来源不一,版本多样,有的同一数据出入竟达十多倍。
“即使有流域综合规划还不够,还要进行流域规划的环评,环评通过后才能制定水电项目的规划,水电规划通过环评后才能开工。”云南一NGO的负责人如是说,“六库电站现在的情况则是绕过了这一程序。”
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强调,今后没有流域规划环评不能批复水电项目。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表示,“规划环评是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规划环评突围中国水环境危机。
“以租代征”引发移民问题
小沙坝村民高高兴兴搬进新家已经一年多,但如今的“新农村”生活并未增加他们的幸福感。相反,由于不满政府的一些移民政策,他们最近已经多次阻止水电站工人进行施工。目前,由于无法施工,驻扎在旧村的二三十名工人已经领路费回家,等待移民问题解决后再返回开工。
“新农村”离旧村不到1000米,怒江从村旁汹涌而过,从江对岸看去,一栋栋漂亮的二层洋房整齐地排列着,下面是商铺,上面是住房。这里是怒江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
离开了土地,村民对今后的生计感到担心,“新农村”里不能养猪,更无法养牛,就连养鸡也存在困难,而且没有一块菜地。村民称,上级提倡靠出租铺面来提高收入,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村民连人的住房都紧张,而且目前也无人愿意租用他们的铺面。
最让村民不满的是,政府用“以租代征”的方式占用他们的耕地。“租也就租了,他们为什么还要挖?”一名村民抱怨道,“就像你租别人的房子,你能把房子拆了吗?”
“以租代征”是国家三令五申屡次禁止的违法行为。2006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禁止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但是,为推进六库电站的建设,小沙坝村民搬家后,怒江州政府去年10月制定颁布《六库水电站左岸施工区移民生产安置临时过渡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明文写着,六库电站是怒江大电开发“两库十三级”中拟定最先启动开发的水电站,是省委、省政府既定的怒江流域开发的“试验电站”。由于多种原因,六库水电站建设项目有待于下一步国家正式核准,为尽快推进电站建设准备工作,在国家为核准前,对施工区移民群众实行过渡期生活补助政策。
《方案》援引了国务院令第471号《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作为相关政策依据。然而,该条例明确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必须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时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而大纲获得批准后,还要根据大纲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并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移民。
据小沙坝村民反映,在整个搬迁过程中,有关部门并未征求他们的意见,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移民安置规划。
去年的“怒江州总体发展思路工作座谈会”上,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罗正富请求国家有关部委重点帮助和解决好《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规划》的核准、移民搬迁安置等问题。实际上在这之前,小沙坝村民早已完成搬迁。
2004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对怒江水电开发作出“慎重研究,科学决策”的批示,国家发改委后来多次组织研讨。但《方案》中透露,自2003年以来,六库电站及整个怒江流域电站建设前期工作一直未停止。“各级政府的态度是:虽然电站建设项目未经正式批准,但六库电站建设的前期各项工作不能停止。”
水电开发等于脱贫致富吗
支持怒江水电开发的一条重要理由是扶贫。怒江官方统计显示,“十五”末期全州贫困人口有27.53万,占全州农业人口的60%,有4.5万特困户居住在茅草房内,占全州农户总数的47%。
“你不能要怒江区域的人们还穿着兽皮,以生态旅游的名义,让所有人来参观。”在全国“两会”上,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对记者说,“他们也有生存以及发展的权利。”
事实上,从六库沿怒江大峡谷一直北上至丙中洛,已很少能看到茅草屋,大多是以石棉瓦为屋顶的房屋,而这些沿河而居的农户正是受水电开发影响最大的人。有消息称,马吉电站建成后,整个贡山县城将沉于水底,而在县城内看不到一间茅草屋。
一名依然住在小沙坝旧村的村民称,有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他们也还住着茅草屋里。“我家的房子按现在的价钱可以卖四五十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给我的补偿不合理,所以我不搬。”说起穿兽皮,她咯咯地笑了,“我的衣服有花一两百元买的”。
“为了强调怒江水电开发的重要性,怒江老百姓的贫困被过分形容和扩大化了。”绿家园志愿者负责人汪永晨说。
怒江地区虽处偏远,但城镇物价并不低,甚至超过了省城昆明。小沙坝村在怒江属于较富裕的村子,移民搬迁后,村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日俱增。甚至有传言说他们未来将靠捡垃圾过日子。“我们相信政府不会让我们那样。”一位村民表示。
终于,去年年底,带着对“新农村”的疑惑,86位村民签字画押向县政府提交了《六库镇小沙坝新农村全体村民意见书》,称“新农村建设本是一片喜悦和幸福的景象,而我们小沙坝村却是一片紧张和忧虑的景象,因为全体村民对政府张榜公布的移民生产安置临时过渡方案无法接受。”
村民们提出,征用土地绝对不能实行“以租代征”的方式,“总之一句话‘钱未到,绝不能动土地’”。
作为怒江水电开发重点的怒江州沿江台地很少,而台地都多在江边,集中着怒江州大多数的居民,其他村寨大多也都沿河谷分布,建大坝淹了耕地,把人迁走,而怒江州是一个全州找不出一块足球场的地区。“即使按照目前公布的4万-5万移民人口,移民安置较为困难。”云南省民盟的建议中说。
翁立达说,水电开发不等于脱贫致富,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现在有的地方政府的概念很成问题,想法很天真。地方政府更多地考虑发展当地经济,这跟目前的政绩考核机制有一定关系。
福贡县境内的亚目河是怒江的一条支流,其上已建有三个小型水电站。当地居民为电站打工,将几十公斤的沙沿陡峭的山坡背到山上,干一天能挣到30元钱。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上游的迪麻洛水电站工地,一个电力部门的技工称,他一天只需上两个小时的班,每天能有200多元的收入。在六库电站料场,工地工人几乎都来自外地。
而在已经移民的小沙坝村,村民们正为将来生计发愁的同时,村主任已购置了四辆货车、两辆挖掘机和一辆推土机,准备在未来的电站建设中大干一场。
“怒江水电开发是否真的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富裕?”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任玉岭最近考察怒江时看到,水电站建成后,高压电线从老百姓破旧的屋顶上横过,但他们依然生活在无电的黑暗中。“怒江人民生活贫困是不争的事实,但开发水电是否是怒江唯一的出路?”任玉岭说,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傈僳族青年小林(化名)对听说六库电站开工的消息感到十分难过。“在支流上到处建小水电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在干流建大电站?”他说,“我们傈僳族只有懒死的,没有穷死的。”
疯狂的小水电已肆虐怒江峡谷
每年夏天,福贡县城周围的小河咕咕作响,河水在山上一些地势平缓的地方会蓄积,变成一个个清澈的池塘,傈僳族孩子喜欢在那里戏水,鱼儿从身边游过,山花烂漫。这是小林对童年的记忆。
“我听说周围几乎每条支流都卖给老板开发水电了。”对目前如火如荼的小水电开发,小林忧心忡忡。从六库前往丙中洛,在建和建好的小水电站遍布怒江两岸,大山被刨成乱石堆,一条条为电站所修的公路在山体上刻下Z字形的伤疤。
“触目惊心,千疮百孔。”任玉岭如此形容。而这只是怒江小水电开发的一部分,更多的电站隐没在山林中,大部分是近两年兴建的。在大电未正式宣布开工之前,怒江峡谷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福贡境内的怒江支流亚目河,其上就兴建了3座小水电站。“原来水很大很清,但现在水浑了而且变小了。”小林说。
贡山县迪麻洛又被当地人唤作“鲜花盛开的地方”。如今在这里正在修建一个较大的电站。迪麻洛河电站总装机容量为7.2万千瓦,总投资为3.5亿元已经开工3年,还有两年才完工,一个水库建在风化严重的山中,大坝是个土坝。“不禁让人想起1975年的板桥水库。”一名环保人士说。
据怒江官方的数字,截至去年底,共有45家企业进驻怒江开发中小水电,协议开发65条河流,拟修建85座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达135.73万千瓦,概算总投资60多亿元。目前已发电试运25座电站,新增装机容量35.175万千瓦,这已是将修建的六库电站18万千瓦的近两倍,而此前怒江州总装机容量仅6.36万千瓦。
上帕河流过福贡县城,灌溉了下游几公里的土地,河谷里有许多珍稀植物。2006年,小林听说这条河将修电站,便买了一部单反相机,他想把家乡河流美景留下来,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相片里。
福贡县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入19家水电企业,并就境内的27条怒江一级支流的水电开发权达成协议,规划建设电站35座。自2003年以来,随发电量不断增加的是税收,地方财政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政府报告说:“我县中小水电开发建设已经在财政增收上展现了其魅力。”但当地农民反映,他们的收入却无明显变化。
怒江地质结构不稳定,属地震多发区,几乎每一个支流入口都有过泥石流发生。很多小水电站或悬在峭壁或落于坡底,旁边多有泥石流痕迹。“极易引发地质灾害,稍有动静就会被冲掉。”中国科学院成都土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杨勇看后表示忧虑。
位于泸水县大兴地与称杆乡交界处的溶洞“瓦拉亚窟”,是怒江有名的景点。景区内的芭蕉河上修了一座水电站,去年端午节前后,电站放水,结果大水灌入洞中,最后从洞口涌出,将洞前面的公路冲塌。
杨老板承包了某景点,他介绍,水一直流了半年,现虽然已经洞里水流干净了,但那次事故后生意就不好做。电费是他最大的成本,虽然上面就是电站,但发的电经过电网后卖给他是7毛一度。目前,他还没有获得赔偿,因为政府还未定性这是天灾还是人祸。“这分明是电站造成的嘛,这里几百年都没冲过水。”
“能不能把怒江留给子孙?”
2003年以来,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此起彼伏,政府、NGO、专家学者以及无数的新闻媒体都加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中,但很少听见怒江当地的普通老百姓的声音。
小林对“怒江的生态环境已被当地老百姓破坏严重”这一说法感到愤懑。他说,“希望大家深入我们的山林,深入我们的生活。傈僳族都会在屋旁种竹子和桃树,被严重破坏的地方要么是大型机械在修公路,要么就是在修电站。”
在全国“两会”上,白恩培对媒体说,“如果你没有亲身前去,你可能会质疑怎么能在那么美丽的地方建水坝。但事情并非如此。我们计划建造的地点是在偏僻的边境地区,那里的树木几乎全都被砍倒。”
白恩培承认,说服环保组织放弃反对意见可能较为艰难,但他又表示,计划在今年内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环保人士代表,赴怒江进行实地考察。“同时,我们也欢迎所有民间环保组织和人士与我们进行对话和沟通。”
环保人士对此表示欢迎。“我们也希望平等公开地对话。”云南一名NGO的负责人说。
3月初以来,随着六库电站开工的消息被公开,陆续有记者到六库采访。与此同时,小沙坝村周围出现了很多穿便服的人,他们不让村民和记者接触。设在怒江公路入口的边检站也接到指示,让前来采访水电开发的记者原路返回。“不能让人破坏了怒江的发展。”一名边检工作人员说。
“怒江的电对全中国来说可以没有,但怒江对我们却是惟一的。”小林认为家乡是最美的地方。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在结束对怒江的考察后感慨:“是不是每一条河流都急于开发,能不能把怒江留给子孙?”
政府文件证明“未核准”
怒江州政府去年10月制定颁布的《六库水电站左岸施工区移民生产安置临时过渡方案》中透露,自2003年以来,六库电站及整个怒江流域电站建设前期工作一直未停止。“各级政府的态度是:虽然电站建设项目未经正式批准,但六库电站建设的前期各项工作不能停止。”
clip_image001[4]
被领导说穿兽皮的怒江人,对面江上已经把怒江破像的工程正忙
clip_image002[4]
穿兽皮的人说,过生日老婆给买的金戒指
11
今天怒江边
12
今日江岸
13
绿水边
15
正在被挖掘中的江边
19
支流迪麻洛河拍摄地海拔1888米,上面的挖洞还要高很多
20
几乎全被开发了的支流中的一条
9
村领导的新车
8
农民新村的家住不下的人家只好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22
没有修坝的支流
关于媒介存在论的补充海拉尔会议之游记
苍天航路
苍天航路
生活
苍天航路
2010年5月20日 动漫
忙完一阵之后,照例要小放纵一下。在开始扫书计划之前,让我先扫完一套漫画吧……
在新三国电视剧的刺激下,我想起了这部被誉为最佳三国漫画的神作。当年看动画版(第一季相当于漫画的三四分之一吧),就有种惊艳感。刚开始几话还没有看出门道,还以为又是一部小日本恶搞三国的片子,直到看到袁绍、孙坚、刘备的登场才醒悟此片非比寻常。
苍天航路以《三国志》为底本,完全跳过《三国演义》,以曹操为主线,编纂了一个现代漫画版的“演义”。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三分真七分假,那么苍天航路应该也不会更假。
中国古典的《演义》虽然注重演绎忠孝仁义等品格,然而却并不注重塑造“人格”,演义所塑造的英雄人物总让人感觉模式化,或者说“脸谱化”,说唐、说岳、杨家将等等,看来看去也就是那样几副面具到处套用。三国水浒等千年神作当然要高超许多,不过也多是重叙事而不重人物性格的描绘。而且大多数的描述都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对于人物内心世界和志趣性情的描绘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而且所呈现的品格也主要是忠义智勇等等“武将”之性格,比如关张赵如何骁勇善战,诸葛司马如何运筹帷幄,忠臣们如何英勇无畏、鞠躬尽瘁等等。然而那忠之所忠者,勇之所为者,那些“主公”们的品格恰恰是最单薄的。
而且,《三国演义》之谓尊刘贬曹不仅仅是反映着作者的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本身的问题。传统的演义创作往往是红脸白脸角色分明,非正即邪非尊即贬,与英雄主角相对立的人物只能是坏蛋。这种历史观和叙史方式直到我们现在叙述着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时仍然根深蒂固——当我们想尊扬某一方时,势必就要丑化他的敌人们,敌人们要么是滑稽可笑的小丑,要么就是奸诈邪恶的魔头。把道路迥异的敌对各方都刻画为英雄。
但贬低自己的对手的人并不是英雄,而是流氓。只有流氓才会一遍殴打着对手(无论打赢还是打输)一面辱骂或数落对手的不堪,这是流氓的逻辑。而英雄的逻辑却是要尊崇对手,对手越是高贵,意味着与之相争者也越是高贵。
也许有人会说:英雄的对手虽然武力强大,然而其德性还是卑贱的,所以英雄是对抗邪恶进行正义之战的人。这种情况当然会有,比如说一个流氓也有借机缘巧合可能成为暴发户,甚至成为独裁者,而其品性仍旧是卑贱。但是通过渲染对手的卑贱而褒扬自己,仍旧是流氓的逻辑。
新三国电视剧号称说他“不尊刘贬曹”,这是一个笑话。其实这部电视剧的人物更加苍白,更加脸谱化,只是把导演和编剧头脑中的那些现代肥皂剧式的脸谱替换了古典京剧式的红脸白脸,但依旧是一张张面具。曹操究竟在追求什么?刘备和孙策又在追求什么?袁绍和吕布都在追求什么?关羽赵云张辽夏侯惇们在追求什么?郭嘉荀彧贾诩诸葛亮们又在追求什么?传统的或者童话的叙事要么把人们的追求忽略不谈,要么则把这种追求模式化成为单纯的忠义或私欲。
《苍天航路》以独特的方式去解读三国,理解曹操。曹操这样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为一身的旷世英杰,为何而成为奸雄,如果他追求的非名非利,那么究竟是什么?而尊操未必贬刘,刘备的形象也得到了独特的诠释。三国时代的格局是群雄之争,是英雄与英雄的较量。
除了《海贼王》,苍天航路也是罕见的充满“男性”气味的作品,我最近似乎正是阴气有余阳气不足的状态,魔王之航路虽已启程,但明显欠缺气势,借助苍天航路让我重返魔道吧~
2010年5月20日
最新评论
uniceros
20 May 2010 18:10:49 匿名 10.8.0.2
对待敌人的态度决定着战斗的过程。
海德格尔媒介存在论初探【存档】歪酷博客新闻
两名地震孤儿登台?你们想什么呢!?
两名地震孤儿登台?你们想什么呢!?
生活
两名地震孤儿登台?你们想什么呢!?
2010年4月30日 中国, 人性
SB会开幕,当然,不错,我向来是支持这样的大型庆典活动的——在我看来,把钱砸到歌舞烟花上,要比把钱砸到三峡大坝上,要来的好。
然而忍不住啊忍不住还是要吐吐槽。这个开幕式,别的都好,这两个孤儿的出现,实在是把我惹毛了,做甚呢?
想起两年前的奥运会开幕,同样是一场大地震,同样是灾区儿童登场。当时我算是接受的,因为想来圣火代表希望,而且,小孩出现的场面基本算是一个庄重严肃的环节(入场),而且,林浩据说是一个小英雄,父母皆在,并不是一个孤儿。对于崇尚英雄的奥运精神来说,以这样的身份登场还算是恰如其分的。
而这回呢?俩孤儿!地震孤儿!两个前不久刚刚失去了至亲的“孤儿”!孤儿?!同志们啊,他们的父母刚死啊!好不好?一个刚刚在惨烈的灾难之下丧失了父母的人,被拉过来,一群人围着他唱歌跳舞,哇好高兴啊,好欢乐啊,放烟花喽……你们还有点儿人性吗?你们还有点儿对正常人性的常识吗?
每一次灾难都是某些人敛财和作秀的机会。好吧作秀不是坏事。但是你们拉两个孤儿上台究竟想秀什么?你深入灾区,题字啊讲话啊,展示你关心灾区人民,展示你重视灾区重建,这些都没问题,古代帝王的灾后祭天仪式也是一种“秀”,只要所秀之情确是正道,那也算是一种好事。然而你围着刚刚丧失至亲的孤儿唱歌跳舞放烟花究竟是想秀什么?——啊哈哈,虽然你妈刚刚死翘翘啦,但我们应该高高兴兴大欢乐呀,来吧,你爸死了,所以唱一个吧!——嗯?你以为大家都是庄子啊?
这个民族的伦理已经超脱到人人皆庄子的境界了?还是说已经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了?最基本的人性,最基本的情感,最基本的判断力,都丧失到什么地步了?
可见这的确是一个作秀的时代,人们习惯于作秀,被作秀洗了脑,一切都扭曲了。
2010年5月1日
最新评论
unic2010-05-03 15:55:50 匿名 10.8.0.2
央视主持人:“让我们下个赈灾晚会再见!”
季札2010-05-06 19:56:06
LS说的好啊,我们国家向来是形式重于内容,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了
教育现代化中的科玄之争——以张君劢为例 【摘 要】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科玄之争”定位为古今之争或东西之争都没有切中要害,科玄之争反映的是现代化进程之内的某种张力。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提出的恰是现代化或者“启蒙”的诉求。启蒙的核心在于国民人格教育,在于培养自由的意志。张君劢关心的并不是科学能否说明人生观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培育树立新人生观的问题。而新人生观或者新文化的树立并不能单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更要重视追溯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根源 ……
爱智与爱国 昨天两吴门聚会,(北)吴老师喝多了大发演讲。和他在其它场合喝醉不同,他说了许多只有在门生面前才会说的话。吴老师提到在他有生之年他一定会PUSH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不要指望吴老师活太长,要在十五年内混出名堂……(虽然吴老师说醉酒就是讲逻辑,不过其实在逻辑上还是有些问题的)最后吴老师讲到希望学生要有为天下劳苦人民谋福利的精神,要有这种忧国忧民的关切。 的确,能够遇到一个在学术兴趣和处世精神上都令 ……
现象学笔记4:言语与命题,上手与现成海德格尔媒介存在论初探
09-12-24未名湖踏冰
09-12-24未名湖踏冰
生活
09-12-24未名湖踏冰
2009年12月25日
本科时三天两头都会到未名湖晃达,近两年明显懈怠了,也不是因为懒(懒是一贯的),而是因为生活环境和心境的变化吧(当然,住处的变化是主要原因)。
早已打算要回归未名湖。所谓回归,除了是找时间回来转圈之外,关键还是要以特别的心境来转才行。虽然平时也不是没转过,但是并没有带着本科时那种潇洒而略带寂寞,激扬而略带伤感,总之也可以说是吃饱撑的自作多情的情怀。
今天,突然又有了兴致。月黑风高的平安夜,手机上收到气象台的大风蓝色预警,出门一瞧,果然是狂风大作,保安同志带着敬佩的眼神帮我开了自行车库的大门。
也要多谢这寒风,未名湖边竟然几乎无人,我只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的慢跑者。我把车停在博雅塔下,下湖一路走到石舫,在石舫上呆坐了若干分钟,再一路回来。
我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不过算是一个仪式控。偶尔总要做一些简单而又独特的小事情,然后自己赋予它仪式性的意义。
仪式的意义不在于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是在于唤起和标记某些独特的情感力量。
回归未名湖的同时,也许我也该回归博客了。写博客的习惯同样能够维系某种情感。当然,虽然冷清了一阵,但博客肯定是不会荒废的,它将会进入一个新的轮回,敬请期待。
2009年12月25日0时
最新评论
依芜
25 December 2009 23:17:01
希望随轩能与中国经济同时复苏,进入下一个周期。
科学通史第二次第一题作业成绩和评语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12-26
悼念祥龙大师
悼念祥龙大师
生活
悼念祥龙大师
2022年6月9日
张祥龙老师昨日仙逝……
我本科时有幸旁听了他的哲学导论课,后来也还有不少学术的和私人的交往。我一直习惯叫他祥龙大师,因为他是第一个让我感受到大师气象的人,真的是汇通中西印,让人感受到思想的深邃与丰富。
祥龙大师虽然思想尚古,但视野广阔、跟进前沿。他坚持阅读最新的科技杂志,聊起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话题时相当内行,我认为比很多钻研所谓人工智能哲学的专家理解得更准确。
我个人认为祥龙大师是中国最好的现象学家,没有之一。他的现象学并不停留于文本研究,而是完全消化,融入自己的儒家语境之内。
祥龙大师对儒家传统的一些观点,我并不同意,但这恰恰是他影响我最大的一点。正是本科时接触到祥龙大师这样的人,我才切身领会到,有许多分歧的思想,也是深邃和值得尊重的。
打赏
赞(1)
分享
猫版药神为什么错了?做能辩论的公民——2022年科学史系毕业典礼致辞
天与
天与
生活
天与
2022年4月1日 命运, 自由
2022年4月1日11点39分,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了。是的,我有了个女儿~ 名字前些天起好了,就叫胡天与。
放心,我不会突然变成晒娃狂魔。在公共领域的文字不会过度私密化。这篇文章一方面是特殊的纪念,另一方面也是借着女儿的名字聊一聊某些一般话题。
我爷爷当年给我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天定”,无非是天命定当之意。不过最后没用上,大名是爸妈起的,拿了个定字给我做小名。我很喜欢爸妈起的名字,但爷爷起的名字我也觉得挺不错。既然定字已经被我用了,这个没用上的“天”字不如就留给女儿,就当是天上的爷爷给玄孙女起了半个名字吧。
天与和天定的意思也差不多,有种命定赐予的意味。当然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某种有神论的迷信,而是一种存在论的倾听。
正好,这学期我开的《技术哲学原著选读》课,正在读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我们拿的读本就是孙周兴编译的《存在的天命》。海德格尔总是把命运、天命挂在嘴边,但他表达的并不是某种神学信仰或者宿命的决定论。在海德格尔看来,对天命的认识是获得“自由”的前提。
人之为人,其不可摆脱的第一条命运就是“有限性”。人不是上帝,不可能获得为所欲为的、没有边界的绝对自由。人总是生存在历史时代及其物质环境的局限之内的。这种无从回避、无可选择的天命,恰恰是自由的前提。例如,游泳池可以让人自由地畅游,但却不能让人自由地跑步。操场给与人跑步踢球的自由,却不适合游泳或睡觉。关键在于,游泳自由之给与,与跑步自由之限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命运的整体总是体现为各种边界和限制,但正因为有所限制,才又能赋予人们现实的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没有跳出现代性的束缚,天命之网无可逃避。如果我们没有能够反思自己,不能承认自己的有限性,没有认清天命的存在,我们就只能够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以为跳出命运的人恰恰是以最强的方式受制于命运的。
当人越是能够貌似随心所欲地凌驾于命运时,人越是被命运束缚。在这个由“集置”支配的现代世界中,人们能够通过科技力量改天换地,但人们是遵循什么来改造世界的呢?可计算性和效率至上主义是最高原则。
命运之所予、上天之恩赐,在现代世界中几乎无处容身。在谈贺建奎事件时我说到:
在现代世界“上天恩赐”观念最后的一块避风港,可能就是在生育领域了。最“现代”的父母们,仍然乐意把子女看作是“上天的恩赐”。孩子的出生与成长,总是受到父母的“精心呵护”,而不是“精密控制”。就像守护着森林或河流的古代人那样,家长对孩子抱有期望,提出要求,但并不指望全盘的、预先的控制。孩子身上的意外与无常有时让家长揪心,有时则给家长带来惊喜。
我预见到,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婴儿早晚也会成为一种“预先订制”产品。生出一个多么聪明或多么健康的孩子,不再是一种幸运,而将变成一种消费行为——你买了2,0版本的聪明基因,就该比1.5版本的孩子更聪明。
当生育成为一种产品定制行为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亲子关系和生命的意义,现在还很难想象。无论如何,也许是幸运的,也许是不幸的,我的女儿出生于这个尚未全面定制婴儿的时代。我们还能够把她看作上天的赐予,她的未来并不是由我们预先设定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与”与“予”是相通的意思,后者用得更多。我之所以取“天与”二字,一是因为相对别致且简单,二是因为一个确定的出典。我们搜索“天与之”就能很容易地搜到这一出典。《孟子·万章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 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其实这一出典才是我想到天与一词的直接契机。缘起是最近的俄乌战争,让我想起孟子谈“仁者无敌”的论述,顺带也想起了这一段孟子谈民主的典故。没错,我认为孟子这一段谈的就是民主。“天下”不是一件器物,不是任何人可以占有或赠与的东西,“天”是有意志的,这意志不是别的,就是“民意”。
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所以我在这里不再更深入地讨论政治话题了,简而言之,我认为“天视自我民视”的道理,不止与政治家相关,对于任何一个在某一领域卓有成就的人而言,懂得这个道理都是有必要的。无论如何,要记得敬畏民意、倾听民众的呼声。
打赏
赞(19)
分享
相关文章: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吗?——兼谈启蒙与解蔽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这是田松老师的说法——“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如果人民没有了愚昧的权利,就只有被愚昧的权利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有资格来为文明与愚昧划界?” 当年(将近六年前了啊真可怕)我就对此持保留意见,但没有详加论述。昨天井琪又提了这一说法,而我最近又在关注教育学问题,正好再谈一谈想法。 首先,田老师,包括刘老师、蒋老师等之所以支持“愚昧的权利”,其实是旨在强调一种抗拒的自由——我可以拒绝科学的 ……
元宇宙中的科学博物馆:展望数字藏品的未来科学地对抗科学的扯谈的《扯谈》——《拆穿数据胡扯》推荐序
4 Comments
添逸1年 ago
名字不错 恭喜胡老师
REPLY
明琦1年 ago
恭喜胡老师喜得千金O(∩_∩)O~~
REPLY
民意1年 ago
恭喜胡博!
REPLY
陈多雨1年 ago
特别用心 特别感动
REPLY
想起“政治天文学”
想起“政治天文学”
生活
想起“政治天文学”
2009年6月23日 天文学, 政治, 日食
江晓原的概念。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天文异变对应着人间的异变,特别是王朝的异变。特别是日食之类的大事件,兆示着危机或失德。帝王须要赶紧检讨,祭告上天,乃至大赦天下,等等。
现代人知道天象是客观事实,甚至可以预言千万年后的日食时刻,那又怎么可能与人间的王朝时运相关联呢?而祭天只是一个空洞的仪式,它还有什么意义?
但事实上现代人并不是拒绝了空洞的仪式,比如开幕式、阅兵式、周年庆典,各种各样的仪式不都办的火热?这些仪式不也都是些空洞的形式?
可见,现代人并不是不再在意仪式,而是再不屑于那种表达谦卑的仪式,不在意危机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力量在天地之间是多么有限,更不会有心思公然地反省和检讨。人们自以为是且自我陶醉,传统中所有带有危机感的仪式都取消了,而一切炫耀和浮夸的仪式却大大地加强。
于是即便你能提前千年预测日食,但当它发生时,它仍然是个兆示。
脑残不要紧,可以民主之。专制不要紧,可以开明之。既脑残又爱拍脑门,那就搞笑了……
最新评论
uniceros
25 June 2009 16:41:08 匿名 115.155.143.90
“既脑残又爱拍脑门,那就搞笑了……”
——既脑残又爱拍脑门,那就只能被搞笑了。
GMAIL现在翻墙上了。
zz科科论坛第61讲:章启群,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折初探——兼谈江晓原“政治天文学”之说不能成立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论坛第61讲 时间:2008年11月28日(周五)下午3:00-5:0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章启群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题: 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折初探——兼谈江晓原“政治天文学”之说不能成立 http://hps.phil.pku.edu.cn/bbs… 上次的评论我批评了一下江老师,正 ……
珠算与数字的印象随谈兰登·温纳:人造物有政治吗——古雴 译
【转载】《科学技术史》硕士入学考题(2009)
【转载】《科学技术史》硕士入学考题(2009)
生活
【转载】《科学技术史》硕士入学考题(2009)
2009年6月21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
现在让我直接做肯定挂了,不过有机会我试着把这些题目都写一写~
《科学技术史》硕士入学考题(2009-06-19 17:29:20)
2009年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和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学技术史”科目的考试题公布如下,供考生备考时参考,欢迎有志青年报考北大科技史或科技哲学专业。
一、简答题(70分,每题5分)
1, 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2, 远古天文学有哪几种基本功能?
3, 什么是柏拉图的“拯救现象”?
4, 亚里士多德排斥真空的理由有哪些?
5, 阿基米德的主要科学成就有哪些?
6, 毕升和郑和分别是哪个朝代的人?他们在科技史上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7, 欧洲中世纪有哪些关键的技术革新,使得近代欧洲能够产生发达的科技文明?
8, 为什么说哥白尼的巨著应该译成《天球运行论》而不是《天体运行论》?
9, 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发现了哪些对亚里士多德学派不利的东西?
10, 列出科学革命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5种科学仪器
11, 简述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12, 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13, 宇宙膨胀理论和大爆炸宇宙理论各自的观察证据是什么?
14, 什么是“大科学”?
二、论述题(80分,每题20分)
1,试论希腊科学的起源
2,试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3,结合近代欧洲的“科学革命”谈谈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4,谈谈福特在技术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最新评论
unic
21 June 2009 23:56:47 匿名 115.155.143.90
昨天正好在吴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了……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6-20珠算与数字的印象随谈
有感而发
有感而发
生活
有感而发
2009年6月17日
哲学应是织网而不是制作锁链。是建立联系而不是划出鸿沟,是走向开阔的世界而不是埋入封闭的洞穴。
于是哲学家不想在自己或别人的面前,划出一道沟,或挖出一个坑,催着要做决定:跳下来,你是过来?还是不过来?
哲学家喜欢追问、反思,但从不逼迫。
追问是指,当我们迈进一个新的世界时,不满足于在门口徘徊,而是还要向深远处眺望、然后往前走,还要走下去;
反思是指,当我们走过了一段长长的旅程后,时而回头看看,数一数我们走过的道路、见过的景色,立一些碑,记一些传,或者再返回某处,去试探另一条歧路。
而逼迫则是指,在此刻,在当场,就要你作出抉断:进还是退、左还是右……
在旅途中,做决断靠的是直觉和兴致,用心去铭记过去,用眼去眺望前方,而把脚下的路交给双脚去走。
哲学家走路时不会总是低头看着地面,更不会对脚下的磕绊忧心忡忡,而总是抬眼向前,时而左顾右盼。不仅欣赏了周围的景色,也未尝不比战战兢兢低头走路的人更不安全。
哲学家是值得依靠的。然而他绝不像一块巨石或一棵大树那样坚实可靠——它们是如此坚固,倚靠着它们是如此安定,不会有丝毫晃动。不过问题有二,其一,它们不会移动,而将成为就此止步不前的束缚;其二,一旦它们开始摇晃,就将有整个崩塌的危险。
而哲学家只能是一个可靠的同行者。就像一辆永久牌大二八,或一艘Going号航船,若它停下不动,就显得一点也靠不住,不动的自行车往往已然倾倒,不动的航船往往已然搁浅。只有它往前行驶时,只有当它左摇右晃、吱嘎作响时,它才显得可靠,你才能够相信,它可以伴着你走向未知的远方。即便偶尔被抛飞落地,也不会有山崩地裂。
许多人的表白只需要喊出三四个字,有些人的则需要吟诵若干诗句,哲学家的表白却需要一辈子的编写织造。但一张尚未织完的网也总是一张网,它随时可能发挥它的作用。
最新评论
耘籽
19 June 2009 13:18:14 匿名 124.205.78.170
此文之感应是由恋爱相关的一类情愫所促发的吧~
古雴
19 June 2009 14:50:08
如果我没有加上最后一段话,你也看得出来么?
耘籽
21 June 2009 22:13:09 匿名 125.46.31.175
哈,我是从“从不逼迫”感觉到的,至于对不对就不管啦~~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6-13亚里士多德的触觉世界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6-20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6-20
生活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6-20
2009年6月20日
今天带了三本小史类杂书,不过看着没啥感觉,或者说没啥心思看书。
早上带着这几天在我家借宿的老同学前来,午饭前离去聚会去了。byz在中午来陪我呆坐,稍后qy&zgz前来闲扯,稍后byz离去开会。傍晚zzg到来闲扯,稍后qy&zgz离去,我和zzg呆坐,稍后dr到来闲扯,最后dr走,zzg继续呆坐,临走前拿我的电脑打了二十分钟纸牌……(具体的闲话就不整理了,不过大致流程还是允许我记录一下,毕竟这个咖啡馆沙龙本来就是一个公共活动。)
本来想如果今天人多一些的话,可以说一说下学期的计划,不过实际的情况有点尴尬,时机未到,还是再说吧。
见识到了某些古怪人士,虽然我也不算是孤陋寡闻,不过逻辑学人士确实是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下午曾经重提了一下柏拉图的知识论问题。记录和计算之类的技术并不能够直达真实,直觉力和决断力是更根本的。沉陷于逻辑和数字将让你错失与真理直接接触。也许我是可以触及的?
今日在此出没:lx/byz/qy&zgz/zzg/dr
下期:我大概还会去驻扎。
最新评论
NKM
21 June 2009 18:09:22 匿名 124.205.76.91
哈哈哈哈,师兄被Sungary小朋友囧到了?他是数字控,极端的苦行主义者,嗯。
我也觉得直觉最伟大,对于数学、逻辑学、哲学……都一样。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4-25 鉴于今天来的人比较少且我这两天任务比较繁重= = ,就不多写了…… 下午和晚上分别来一个人,不过交流得似乎倒都感觉不错。 下午讨论到政治哲学,晚上说起美学,都是我极为薄弱且正要准备涉水的领域,所以说起来似乎都很肤浅,但基本来说方向还算靠谱吧?我慢慢修炼吧…… 今日在此出没:dr/xxj 下次争取要主动拉点新人光顾~~ 最新评论 某熊 26 April 2009 11:38:39 匿名 124.205.7 ……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8-29 今天是沙龙暑期暂停之后的首次试运营,有两位新朋友光顾。下周沙龙时间待定。 关于伦理学和哲学的定位,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善恶(好坏)?目的?人的关系?哲学的方式和旨趣?概念辨析?分类学?哲学的表达方式?环境伦理学是什么?技术哲学、艺术与观念…… 总的来说我说得不多,主要是扮演追问者的角色。到场的女生说话很少,也许可以在博客上补充留言?反正我暂时不多记。 下学期 ……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10-03 鉴于可能被误会上周沙龙停了,于是补写一下上周的散记。 正值中秋节,到处都木有人,新岛的无烟区封了,据说是新岛的员工们要聚会,于是坐在吸烟区的角落。不过也不是我一个人,dr和jr都来坐了(感谢jr带来的月饼和脆枣),看书、上网,吃过晚饭就散了。据说吃瓜王同学晚上又来找过我(我则去三国杀了……),实在抱歉,以后我尽量留得晚一点。 下期(也就是明天)希望我“科学与人生观”讨论小组的成员随意前来聊聊,不算 ……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10-10【《科学与人生观》专题之一】 《科学与人生观》专题之一 今天原计划是为“科学与人生观”讨论小组的活动开个幕,昨天给向我报名参加小组的同学群发了邮件,说欢迎今天随意来我的沙龙闲聊。尽管我也并没有报太高期望,不过总是希望在十二个人中至少能过来两三个人,这样就有得可商议了。结果令人遗憾,只有小舟一人光顾,尽管小舟是第一次来沙龙的新人,但和我算是熟人,而且一起在上小任老师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在那课上也够交流,于是今天只有我们两个人的话 ……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12–5 上周的沙龙暂停了一次,这周起恢复正常。不过今天没有人来咳…… 最新评论 benjaminbai 6 December 2009 06:05:44 匿名 219.234.81.110 [回复] 下周我去~ 正好开始准备飞哥宗教人类学的论文了,如果周六前弄好我就讲那个了……应该是韦伯 顺便还有这周写好的一篇有关亚文化的社会学论文也可以去展示一下…… 我觉得我好久没去了 阿修罗 7 December 2009 19:40: ……
镜子与玻璃:触觉与实在性(“亚里士多德的触觉世界”后记)【转载】《科学技术史》硕士入学考题(2009)
幸运之神向我显现~
幸运之神向我显现~
生活
幸运之神向我显现~
2009年6月9日 彩虹
情况是这样的:
自昨晚被车撞后,今天白天在家休养,全身大部基本恢复,只是右手尚无力拧瓶盖,双腿及膝盖略有酸疼,手臂肌肉脱力……
午饭叫了外卖,晚饭本打算下楼找7-11或吉野家解决,照例随手披了一件长袖外衣下楼——这衣服比较热,然而在不到一分钟的路程的情况下更能够保持凉爽。不过今天不慎穿上了袜子(这是一个多余动作,本来几步的路程不穿袜子也一样),于是跑到楼下后心血来潮(为了不白穿袜子?),决定今天就去把车修了。
于是拖着仍隐隐作痛的双腿迈向中关村大街,找到昨天听在路口的车。注意到前轮是扭曲走形了,后轮也有轻微的变形,右边的车把手整个弯了,不过远远看着还算健全……于是把车半拖半扛地拖进学校学五广场的修车铺。此时双手已然脱力,达到上举不能的状态。不过修车师傅说没法修,那儿没有28车的轱辘可供替换。于是我试图把车推到西门外找别的修车铺,不过转念一想明天就要去承泽园,不如明天再来吧……
把车停在物美门口下去买了几本书,上来吃过晚饭就往回走。出了学校在南门对面发现有个修车摊,顺口问了一句能不能修,师傅满口答应说能修,于是我就再拖着也已经脱力的双腿走回物美再拿车……
这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我推着车(前轮早已被我使劲踢了几下以至于可以在发出异样的响声的情况下勉强滚动了)往南门方向走,刚刚走进学五广场,抬眼一瞧,一条彩虹正横跨在半空(应该是在澡堂上空),清晰可见的至少有三分之一个圆,外加外围的霓也可见。
以前尽管也看见过彩虹,但都是只看见彩虹的一个“脚”,也就是那一小段分辨不清是直线还是圆弧的光柱,实地看到半圆形的彩虹还真是第一次啊。可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嗯。
看到彩虹后我几乎没有停步,反而是加速往前赶,尽管我明明知道彩虹的科学原理,知道彩虹只是太阳光的折射和反射,往前走并不会离彩虹更近,但我的身体似乎还没有懂得这些原理。我似乎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凑近些,想绕过澡堂看看更完整的彩虹的样子。不过等我穿过了学五广场,就再也看不见整条的彩虹,在树叶的缝隙间寻觅了一阵后,最后就只能看见那一小段光柱了。
手机倒是第一时间就掏出来了,不过直到我看到松林附近的一群人拿出相机和手机在拍照时才想起来我的手机也是可以拍照的,于是便错过了拍下那整条的彩虹。不过这也算不得什么损失,因为即便拍下那幅图景,其实看起来也不会有多么美妙。彩虹的奇妙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美丽。更是在于它的突然出现,而我又恰好瞥见了它。类似地还有流星、日食等等,光是拿照片和录像来看并不至于有多么令人惊奇,只有在它当场发生的那一瞬才是最最奇妙的。在那一刻无论是科学原理还是身体的伤痛全部被抛在脑后,心中只有那条彩虹以及某些同样美好的事物。我并没有驻足观看,这并不让人惋惜,最初的那不经意一瞥就已足够。
终于到了修车铺,说修车要一个小时左右。此间我又重新回到物美,沿原路再走了一次。彩虹当然是不见了,不过阳光和树叶异常鲜艳,可惜实在是步履维艰,便没有往未名湖方向多逛,顺路到风入松打发完时间便取车回家了。
修过的车龙头还是有些歪,前闸有些不太灵光,不过还是能照常骑,花费72元。这样一点损失换来这两天的美妙经历实在是太值了。
2009年6月9日
最新评论
眇眇
10 June 2009 12:23:21 匿名 218.76.51.130
彩虹!彩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祝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彩虹
古雴
10 June 2009 21:18:03
话说昨天的彩虹就是没经历风雨就出现了~~~
确实有许多时候彩虹总在风雨之后,然而美好的事物并不必然都要付出痛苦,承受痛苦并不必然换来美好。生活是去发现美好,而不需自寻苦难。
今天天气不错
10 June 2009 23:37:29 匿名 115.155.143.90
彩虹出来了,我也回来了。———————————————————————–Unic
古雴
11 June 2009 00:27:22
哈!确实是惊现~!
unic
11 June 2009 00:30:24 匿名 115.155.143.90
下一步准备对近期文章进行扫荡式评论。
下雨时在空中飞翔并亲吻大地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本期音乐:约第·沙瓦尔:凯尔特低音提琴:The Musical Priest / Scotch Mary [Traditional Irish]
下雨时在空中飞翔并亲吻大地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下雨时在空中飞翔并亲吻大地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生活
下雨时在空中飞翔并亲吻大地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2009年6月8日
情况是这样的:
今天晚上八点半考完英语从学校回来,蒙蒙的细雨,湿漉的地面,昏暗的路灯……
骑车到了中关村大街和四环路的那个十字路口,基本来说是绿灯,我骑到路中间时,迎面来了一辆掉头还是转弯的汽车,我停住准备转向绕过时,它向前一冲(似乎还是加速),和我的车头撞了个正着,然后我就被弹飞到地面。
由于转弯车速度毕竟不快,加之撞的是我的车头,而且是背部先着地,总而言之并没有造成严重伤害。自行车是坏了,被我丢在路边,具体毁损情况等改天我再去查看。我的左臂轻微擦伤,右手轻微挫伤,双腿都被倒下的自行车压了一下,基本来说没有大碍。
对方明显是个年轻白领,下车后态度还算客气讲理,于是我什么都没有追究,拍拍屁股走了,差点没向他说谢谢。
论理来讲当然他该赔钱,记得某飞同学当年拿到五百块外加若干药材?不过这主要是个心情问题,在不缺钱的情况下,心情不错,那当然还是保持心情比较好。
重要的是,被撞后我的心情还真不错。特别是考完英语后的各种纠结焦虑,经这么一撞,全都抛飞到九霄云外去了。从而我终于发现细雨和凉风的存在,之后一瘸一拐地走回家的路上更是体味着从未有过的奇妙心情,如果我和他争执赔钱,或者让他送我去医院检查,又或者最起码地让他送我回家,那样的话可就来不及回味那种美妙的情绪了吧。
当我发现那辆车不是停下来却是向前冲时,当车头与车头碰撞的那一瞬时,我心里想:这下凶险了!事实上这确实是个凶险的事情,尽管这一撞本身要不了命,然而在那个混乱的十字路口,万一后面还有一辆车碾压过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好在是有惊无险,坠地之后无人加害。。
被弹飞只有一瞬间,有意识时已经躺在地上,正好背着书包,背部着地时也没有什么接触,半边的脸颊轻轻地被地面亲了一下。左臂的擦伤和右手的挫伤也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双腿的痛觉多半来自倒下的自行车的压迫,但我也不太确定,因为我也忘记我是怎么爬起来的了。
刚落地时一动不动地躺着,感觉很微妙,基本想法是:嗯,好像还活着。躺在大马路中间看着周围的汽车和高楼这还是第一次,感觉很奇怪,然而我现在已经难以复现当时眼中的图景了。稍后感觉到车主开门出来,我赶忙站起来——一方面是为了让他放心,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放心。因为在躺着的情况下我自己也弄不清自己的状况,浑身到处都有点儿疼,但似乎没什么零件损坏,站起来感觉了一下,手脚都还受我控制,各处痛觉也都在趋于缓和,心想大概是没事了。顺口向车主嘟囔了一句“你居然加速……”车主似乎争辩说:“没有…我是在转弯……”(谁都知道你在转弯…)不过我就此打住,也不需要进一步说明和争议什么了,反正人没事就行。自行车前轮有些变形,后轮也出了点问题,汽车的车头也有些损伤,车牌也歪了,我说反正人没事,大家车子受点损都是小事啦。他给了我一张名片,于是我更不会向他追究了。
英语考试最后的那篇作文要写life and death,我居然都来不及写(其实时间很宽裕,只是我低估了翻译的困难性而在前面纠结了太多时间),这一撞倒是对那篇作文的一个补充了。生命无时无刻都有死亡的可能,生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有太多的事值得去感激,哪还有功夫去埋怨呢?
2009年6月8日
最新评论
楚荆2009-06-12 10:57:32 匿名 59.66.219.36
“生命无时无刻都有死亡的可能,生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有太多的事值得去感激,哪还有功夫去埋怨呢?”
说得好~~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6-06【兼下一轮沙龙预告之二】幸运之神向我显现~
陈嘉映:西方思想翻译对中国当代论理的影响
陈嘉映:西方思想翻译对中国当代论理的影响
生活
陈嘉映:西方思想翻译对中国当代论理的影响
2009年3月18日 翻译
http://hps.phil.pku.edu.cn/bbs…
突然想起帖一下这个。当时只是在“闭关期间在KKBBS上的部分文字”中贴了链接,没有以更醒目的方式贴出来。其实那篇评论对于解释我的哲学野心来说比较重要,也就是说我如何看待现代汉语,这方面暂时懒得新写,就把这篇旧文放到咖啡馆专栏下吧。
Butian
(第三极通识讲座)陈嘉映:西方思想翻译对中国当代论理的影响
第三极通识讲座(第83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学有序,曰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通识讲座”即学之初始。
道 席:陈嘉映 教授jychen@philo.ecnu.edu.cn
主 题:西方思想翻译对中国当代论理的影响
时 间:2008年4月23日星期三19:00
地 点:第三极书局8层会议中心
详细地址: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6号第三极大厦(北京北四环海淀桥东50米路南)
陈嘉映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77年考入北大西语系读德语,。翌年考入北大外哲学研究所读西方哲学。毕业后留校。9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93回国后,先后萧艾北京大学、上海华东师大执教。
长期从事西方现代哲学研究。,先后开设了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当代认识论、当代科学哲学、维特根斯坦专题研究、万德勒专题研究、海德格尔专题研究等多门相关课程,先后发表了二十多篇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论文。
主要译著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
万德勒〔 Zeno Vendler〕,《哲学中的语言学》,华夏出版社 2002 年。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1 年。
主持翻译《西方大观念》。
主要著作
《海德格哲学概论》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6。
《语言哲学》,2003年
《”存在与时间”读本》
《从感觉开始》〔又名《思远道》〕
《泠风集》
《无法还原的象》
《哲学 科学 常识》
《旅行人信札》。
获奖
1 、《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语言哲学》被列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华东师范大学 2007年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2 、译本,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 1987 年第 1 版, 1989 年第 2 版。译著《存在与时间》1995 年获得国家教委学术成就二等奖,是得奖的唯一一部译著。
—
第三极通识讲座
(第三极创意天地8层,北京北四环西路”海淀桥”东南角,海淀图书城东侧)
查询网址:www.d3j.com.cn
[楼 主] | Posted: 20 April 2008 21:04
林子
好,到时去听
[1 楼] | Posted: 20 April 2008 21:19
古雴
挺有意思。
[2 楼] | Posted: 23 April 2008 21:08
新斋老蒋
看晚了,小古同学等是否复述点评一下?
[3 楼] | Posted: 24 April 2008 23:41
古雴
我其实不擅复述,只是选一些点谈谈自己的感想。那次讲座看见有几位师兄也去了,不过总的听众还是很少。
陈老师讲的问题看题目就可以猜个大概——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的“论理”用词都是“外来”的,真理、知识、科学、革命、理由、经验……即便是一般老百姓在生活用语上还能够较多保留中国传统的用法,但一旦论起理来,也注定是满口外来术语。学术讨论就更不用说了,查一查中文论文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发现十有八九都是翻译过来的。
这一事实对于学术论理特别是哲学活动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正如陈老师所说,哲学的核心作业恰是“澄清概念”——从苏格拉底抓着一个词语来辩论,一直到现代英美的语言分析和欧陆的诠释学,无不都是把“澄清概念”作为哲学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工作(如果不是唯一工作的话)。
那么澄清概念的方式大略有两种,其一是“分析”的路子,对一个概念的所指进行分析:比如说“A是B和C或D但非E的F……”;其二是“诠释”的路子,对一个概念的渊源流变进行梳理,比如说这个词的词根是什么,最初是在什么地方用于指什么意思,谁谁谁这样写过,然后历史上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等等。按陈老师所说,“诠释”是更为根本的。
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这两种方法对于现代汉语来说都是极大的弱势。陈老师没有多讲“分析”的方面,但事实上我们知道汉语的特点就是模糊暧昧,词语的意义总要在语境中得以理解,要精确细致地定义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当然比西方语言弱势得多。而陈老师这次着重讲的正是现代汉语在“诠释”这一基本作业上相比西方的极大弱势——西方人对他们的概念追根溯源总是往拉丁、希腊语追,但现代汉语的概念追根溯源也同样是往拉丁、希腊语追而不能往古代汉语去追,仅此一点上中国人就拍马也赶不上西方人。更何况,西方的语言是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慢慢发展演化出来的,现在用来作为学术术语的概念不仅在历史上源流清楚,而且在生活语言中也扎着根,一个概念之前有一系列的概念作为铺垫,但中国人翻译时却只能是把位于最顶端的那些概念“一个一个地”引入过来,却不可能把他的整个一个根系网络搬过来。
如此造成的后果是现代汉语的论理概念既脱离历史传统,也脱离现实生活,以至于在哲学讨论中最为重要的论理概念变得既难以考据,又难以感受。
糟糕之处还在于,陈老师指出,当前中国的学者往往对此问题并没有清醒的意识,而往往是不加反省和毫无警惕地信手运用着概念。一篇中国人的论文可能用看外语版的比用看中文的更加流畅,因为西文中那些概念比起在中文中更加亲切和可感。
于是我们必须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哲学将如何可能?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个当代的中国哲学家将如何可能?陈老师提到,现在所谓“中国哲学”的提法是有问题的,它和德国哲学、法国哲学不一样。陈老师绝大多数都是用中文写作,但没有人会说他搞的是中国哲学,而是搞的西方哲学。而所谓搞中国哲学的那群人指的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人。但在西方,比如莱布尼茨读的都是法国哲学家、英国哲学家的文献,他没多少德国典籍可读,不过他肯定被算作“德国哲学家”……哪国哲学家并不是以研究的对象而分,而是以哲学家所用的语言而论的。而现在的所谓“中国哲学”只是在使用一整套西方的思维方式和现成的概念体系去复述中国古代的典籍,这样的“中国哲学”永远只是在一种“被解释者”的地位,但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够自己成为伟大的解释者呢?如何可能以现代汉语这样一种弱势的语言而成就一种独立的哲学呢?
对此陈老师并未给出具体的对策,只是强调首先必须有所自觉。要有对危险的警惕和对困难的觉悟。这项事业尽管困难,但一旦有所成就也将是极其伟大的。
关于陈老师所谈的问题我也曾想过,我的野心就是做一个中国的哲学家,或者至少我要见证这个时代的到来。一个中国的哲学家必然是用母语——现代汉语写作的,而现代汉语的弱势我当然也心中明了。
但是现代汉语有没有西方语言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呢?显然,也有。首先泛泛而论当然是它的独特性,汉语的语言和文字在世界范围独树一帜,没有第二种语言能和它相比,如此如果现代汉语能够成就一种哲学,那么这种哲学也将是独树一帜的。
具体而论,还是要从哲学的核心功课说起。我同意说哲学的基本功就是“澄清概念”,然而,澄清概念是否只有前述的“分析”(或者说“分解”)和“诠释”(或者说“溯源”)两种呢?其实,还有第三种,或者说是比这两种更为基本的一种方式。暂时想不到适用的术语,姑且称之为“联系”。
词典所作的工作可以说是一种标准的“澄清概念”,事实上前述的“分解”和“溯源”也是词典编纂中极基本的两种方法,但词典还有一种释词法,《说文解字》是一个典范:一字释一字——“恩,惠也”;“惠,仁也”;“仁,亲也”;“亲,至也”;“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方法?分析还是诠释?似乎都像,但似乎又都不像。既没有梳理词源,也没有展开分析,只是在字与字之间的“链接”。这种“链接”是在澄清概念吗?当然是。
其实仔细想来,无论是分析还是诠释,也无非都是用一串概念去解释一个概念,无非也就是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人们理解和思考的活动,也无非就是不断地从一些概念联系到另一些概念,最后则从概念中联想到某些直观印象,便“想通了”。所谓“想通了”,说的正是充分地建立起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与直观印象相连接。无论是分析还是诠释乃至整个的哲学活动,做的无非就是这一档子事——把概念链接成体系,并与直观印象相沟通。其中分析保证这张网清晰简明不至于纠缠不清,而诠释则保证这张网有根有据扎实牢靠,但最基本的始终是“联系”本身。这才是哲学家之为哲学家的真正本务。如果只是着眼于分析,那不如去搞数学,如果只是着眼于诠释,那不如去搞语文,在基本功之上,哲学家的“成就”总是体现为思想体系的编织。
而这里恰恰正是现代汉语的长处所在:汉语是最善于“联系”的一种语言。西语可以通过词头词尾词性的变化来衍生新词,但这种方法比起汉字的衍生法而言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中文的造词简直就如变魔术般,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就可以成为完全不同的概念,变一变声调则又多出许多,再换一个偏旁那就已有数不胜数的变化,然后再拿另一个字组合成词语……如果说西语中一个词的变化是以算术级数衍生的,那么中文中一个字的变化则是以几何级数衍生的。区区两三千常用汉字就可以完成西方用无数单词才能完成的交流活动,这是如何可能的?靠的正是汉字极为丰富的内在联系。
汉语的“联系”之强不仅体现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也体现在与历史和直观的联系上。尽管说现代汉语在溯源时总要追向西方,但这也恰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也就是说,现代汉语天然地就包含了中、西、印三大思想传统的渊源。现代汉语当然仍保留了与古代汉语的联系,并在第一次大规模翻译运动时把印度的语言连同其思想引了进来,而在第二次大规模翻译运动时又把西方语言连同思想外加生活方式引了进来。这样一种“大杂烩”式的语言现状对于“诠释”的工作而言当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然而,又还有哪一种语言能够如此天然地拥有中西印会通的潜质呢?另一方面,汉字在各种意义上说都更容易与直观印象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例如字的“形象”,单词量的保守性等等,在这方面现代汉语比文言文有所进步。西方语言能够如此迅速和广泛地渗入到老百姓习以为常的用语之内,也恰是证明了汉语中学术语言与生活世界的亲近。如果我们能挣脱西方语言的思想束缚,以那些已在生活中扎了根的语言反过来去做学术,汉语学术文本的枯燥和无味的情况将有可能逆转。
总之,真正的“中国哲学”不是以中国典籍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工作,而应是“以中文写作的哲学”;一个哲学家必能极大地发挥他所运用的语言的潜力;因此,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自觉地去了解我们母语的特点,正视其弱势并发扬其优势。
[4 楼] | Posted: 25 April 2008 15:02
Butian
小古概括得真好!
[5 楼] | Posted: 25 April 2008 15:24
Butian
我觉得小古这一段说得很好:
“具体而论,还是要从哲学的核心功课说起。我同意说哲学的基本功就是“澄清概念”,然而,澄清概念是否只有前述的“分析”(或者说“分解”)和“诠释”(或者说“溯源”)两种呢?其实,还有第三种,或者说是比这两种更为基本的一种方式。暂时想不到适用的术语,姑且称之为“联系”。
……
其实仔细想来,无论是分析还是诠释,也无非都是用一串概念去解释一个概念,无非也就是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人们理解和思考的活动,也无非就是不断地从一些概念联系到另一些概念,最后则从概念中联想到某些直观印象,便“想通了”。所谓“想通了”,说的正是充分地建立起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与直观印象相连接。无论是分析还是诠释乃至整个的哲学活动,做的无非就是这一档子事——把概念链接成体系,并与直观印象相沟通。其中分析保证这张网清晰简明不至于纠缠不清,而诠释则保证这张网有根有据扎实牢靠,但最基本的始终是“联系”本身。这才是哲学家之为哲学家的真正本务。如果只是着眼于分析,那不如去搞数学,如果只是着眼于诠释,那不如去搞语文,在基本功之上,哲学家的“成就”总是体现为思想体系的编织。”
陈老师的讲座的确揭示了我们做西方哲学的人目前面临的最大窘境。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之源没有了,另一方面西方的东西又学得如此费劲,而且是用我们自己的与西方迥异的语言来进行。这时,什么才是真正的哲学工作?我们每天到底做的是一些什么事情?谈的是一些什么概念?我们对这个世界能否亲自编织出一张令自己满意的思想之网?
的确,西方哲学无非是一种以概念的方式进行的思想游戏,但关键是从里面孕育出了科学技术,这就使它更加有了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更加深入地看待科学技术,是目前哲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陈老师之所以如此重视科学史研究,概源于此。
不管以后如何发展,至少陈老师敏锐地指出了这个深刻问题,我以为是每个知识分子都亟需严肃思考的。
[ 此贴被Butian在2008-04-25 16:50重新编辑 ]
[6 楼] | Posted: 25 April 2008 16:45
新斋老蒋
小古的野心值得称赞!
小古的理解也值得重视。
两个值得相比,显然后一个略带保留。
我觉得语言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根子在实践、生活方式,语言当然很重要,但是局限在语言之中是搞不明白的。在语言之下的幽深之处大有文章可做。
不仅要探究先于经验的东东,更要在先于语言的东东那里踅摸踅摸……
[7 楼] | Posted: 25 April 2008 21:05
古雴
当然,语言根植于生活,我想我从没有说哲学是局限于语言之中的,哲学是要寻求走出语言的牢笼。但要做事先要有自知之明,不深刻地考察牢笼的特性是没办法从中脱身的。
哲学家是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的?就像雕塑家在石头上创作,画家用画布和颜料创作,哲学家运用概念来创作。尽管哲学家偶尔也可以搞搞行为艺术,正如雕塑家偶尔也会搞搞理论探讨,但哲学家的本职工作就是运用语言进行讨论、写作、交流。对于我们的建筑材料的特性必须了解掌握,随后才可能为它赋予超越于材料之上的灵魂。
我在上文也提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是汉语的优势之一。哲学家要努力去编织概念与概念的联系,梳理概念与历史的联系,但最终要获得“理解”,要“想通”,关键是要去找到概念与现实生活或者说直观印象的联系。至于说我们可以绕过概念,绕过语言,直接去在先于语言的地方“踅摸踅摸”,当然也是好的,不过这更多地是艺术家的做法,作为哲学家,至少作为狭义上的,与科学、宗教、艺术等其他接触世界方式相并列的哲学这一种特定的道路下,我们总是以概念作为中介和材料的,我觉得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我强调的是语言对于哲学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并不是说语言对于一切生活方式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也不是说真理在语言之中,哲学也好,诗也好,语言也好,艺术或其他生活形式也好,都是“道”,或者是“登楼撤梯”的梯子,为的乃是“通达”。只是说哲学、诗这些道路恰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因此选择这条道路就不得不以语言/概念的自我反省作为本职工作。
我经常说过,一个不懂英文的人不可能通过一本英英词典来理解英文,词典只能把一个概念和另一些概念联系起来,但最终使人获得理解的必是与生活中直观印象的联系。之前举的《说文》中的一个例子也能够说明问题:“恩—惠—仁—亲—至”是一个字接一个字来串,但最后却以“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收尾,这个收尾的词条有什么特点?它恰是唤起一个直观的图景,“链条”至此告以完成,暗示着直观图像正是词义的根基所在。
陈老师所着重警示的一个方面也正是当代中文哲学讨论严重脱离“生活”,因为生硬地搬弄无根无基的外来术语,导致文章读不通、“不可感”。
我又想到,我们说“读译著不能取代读原著”无疑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与此相应的一条:“用外文写作不能取代用母语写作”却似乎远没有得到学者的重视,许多人甚至以只用外语写作为荣。他们可能会说外语写作表达意思更准确,更流畅,而改用母语说反而别扭。这里的原因正是陈老师所说的语言文化上的极大弱势。但是有些人丝毫不以为羞愧,反倒似乎熟视无睹,见怪不怪。
事实上,一个中国学者说用外语写作比用母语写作更能够流畅表达意味着什么?我想,这意味着他根本就没有通透地理解自己所表达的东西。之前说到,“理解”最终依赖于建立起概念与直观印象之间的联系。那么首先可以问,这位学者是否能够绕过母语,直接用外语与直观印象相联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Think in English”。如果他能流畅地“Think in English”,那么确实可以说他理解了自己所表达的东西,然而,一个中国人究竟能“in”到什么程度?一个中国人费了老大劲总算练出了“Think in English”的境界,但这不过是达到了西方小学生就早已达到的境界罢了,这样做哲学又怎有可能比得上西方人呢?何况这样做出来的哲学也称不上“中国哲学”。如果他根本不能“Think in English”,那么更糟糕,他需要将外文“转”成中文才能进行思考,但他写出来的东西却是用外文更加顺畅清晰,这只能说明他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他思考出来的东西。
[8 楼] | Posted: 25 April 2008 21:57
林子
陈老师说的好,两百年前几乎很难把汉语翻译为英语,但现在已经很很容易了
我就想,现代汉语到底更像古代汉语还是英语?
其实,语言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使用它的人们的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也就是切入世界的方式
世界的一体化将不可避免的使文化越来越同质,而做为交流而存在的语言也一样,特别是现代汉语
陈老师说,语言只是搭建一个房子,要看里面住的什么
而我们现在的哲学只不过是用汉语盖房子住着西方的思想
所以用什么英语还是用汉语谈哲学区别并不是很大
重要的是我们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如何用我们的思考去提出和解决问题--老的和新的问题
[9 楼] | Posted: 25 April 2008 22:35
古雴
林子兄的理解似乎有偏差,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哲学只不过是用汉语盖房子住着西方的思想……所以用什么英语还是用汉语谈哲学区别并不是很大”指的是我们现在根本没有什么“哲学”,陈老师也应该是这个意思,所以他要说现在人们所说的“中国哲学”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
如果是搞出一番独立的哲学来,那么用英语还是用汉语来谈哲学的区别当然是相当大的。正如用什么语言写诗的区别也是相当之大,甚至人说诗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陈老师也提到了。
陈老师的用心是要唤起我们的警醒意识,从而更加重视去反省自己的语言,而决不是要我们以为“用什么语言谈哲学区别不大”,林子兄的理解似乎反了,不知道林子兄所说“陈老师说得好”究竟是好在哪里?
[10 楼] | Posted: 26 April 2008 01:18
古雴
总而言之,陈老师的意思应该是:“用什么语言谈哲学区别不大”是一件荒唐和可耻的事,但许多学者竟然能心安理得。
[11 楼] | Posted: 26 April 2008 01:20
林子
哲学是求“真”,不同的语言对哲学思想是又影响,但并没有语言像诗那么大
如果说,是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那么哲学就应当是在翻译中不应当丢失的东西
陈老师是要我们警惕,那些不是很理解西方哲学概念而用来写文章的人,如果理解了,用英语用汉语都可以,就像他自己,用中英文都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我上面说的是自己的一点感想,并不是陈老师的意思
我主要想说,现代我们所说的哲学,都是从古希腊到欧洲近代哲学一路下来的,即使我们使用中文,也是在思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他们思考的问题,甚至我们思考的方式很大程度也被他们所规定,我们应当做的是,澄清语言的差异对思考这些问题的影响,而继续去思考这些普遍的问题
[12 楼] | Posted: 26 April 2008 10:20
古雴
突然想再翻起这个帖子~~
林子一会儿说“陈老师是要……”,一会儿又说“并不是陈老师的意思”,有点莫名其妙。我不知道陈老师是否同意他用中英文都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我认为未必。
林子的想法比较朴素,认为“思想”是某种在语言之外、生活之上游离漂浮的东西,语言只是去把那个东西表达出来的“工具”,无论是用德语、英语还是汉语,都可以面对“同一个”比如说康德所思考的问题。但其实不然。“问题”从来不是漂浮于“语言”之外的东西,而语言也不是悬浮在生活之上的东西。问题是内含于语言的,思考也从来不能脱离语言——即便某种高境界或广义上的思考可以用图像化的思维而不是符号化的方式进行,但毕竟还是扎根于生活方式。
我怀疑我们能否去除语言的差异对于思考问题的影响,即便我们能够把语言的差异的影响排除掉,那么我们还会不会有问题剩下,剩下的那种所谓普遍的问题是以什么形式表达的?西文还是中文?还是说有一些话可以在西文和中文间精确地对应?还是说我们可以脱离语言来思考问题?这些都是何以可能的?
[13 楼] | Posted: 18 March 2009 14:28
【立此存照】北京气温一路飙 今日最高可达23℃哲学风格与恋爱态度
One comment
Pingback: 随轩 » 哲学评弹【第一话】自由就像请客吃饭
病中忆病
病中忆病
生活
病中忆病
2009年4月6日
前一段各种怀旧,似乎连身体也怀起旧来,一场感冒随着气温的波动起起伏伏,折腾了两个多星期,今天仍未好透……
近几年虽然多有感冒,不过一般三五天就好,而且从未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这种状态在小时候倒是常事。
我小时候体质很差,三天两头感冒,病假没少请过,体育课也从来没及格过,生病成了童年经历中不可不提的一部分。于是也许是我之前的回忆文章对这些情况只字未提,瘟神老兄不满意了,好吧,我这就补上……
究竟是因为娇生惯养导致体弱多病,还是体弱多病促成娇生惯养,已不可考,总之这两样似乎是互相支持,形成恶性循环……这个循环在小学三年级时由于中医的介入而第一次打破,小时候的我是长期毫无食欲、面黄肌瘦,我自己都还记得幼儿园时午饭总是吃不下去,或者吃下去了也一定要呕出来,在小学低年级时也是挑食又厌食,最后家里想到带我去看中医打金针以求开胃,结果伟大的中医确实是过于有效,导致从此我胃口一开而不可收,吃嘛嘛香,迅速转型为重量级人物,直至高三减肥成功以前,始终是班中吨位第一号的人物。这当然也对我性格的成长大有意义,不过具体的影响似乎也不好概括。
小时候伤风感冒是家常便饭,加上姑妈在医院里工作,跑医院就像是串门一样,熟络得很,打针吃药就不提了,吊盐水也是常事。记得最长的一次是我得了气管炎,吊了俩礼拜盐水,两只手都肿得不行。
不过如果不考虑吊针的痛苦,在医院吊盐水倒是件令人向往的事情,不用上学和做功课,可以自己看机器猫小叮当之类漫画,还能让爷爷陪着我下棋和讲故事。大概就是某次吊盐水期间,爷爷开始给我讲三国志的故事,爷爷会讲诸葛亮火烧赤壁、七擒孟获,那可是我百听不厌的。于是后来就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先是给爷爷看以便他给我讲更多的情节,后来就是自己读了。这应该是我读的第一本密密麻麻地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画的书,在高中以前,平均至少每年都要重读一遍,高中时则把中国古代的其它各种章回体“演义”类小说都读了个遍。对“说书”的印象也是如此形成的。
到了小学三年级以后,不再是那么三天两头地得病了,不过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那就是,每逢重大竞赛,往往都要先得一场病,而恰好在竞赛前夕病愈。然后病发得越重,竞赛时的发挥就越佳,每次都是超水平发挥。最后到高三时身体真的被锻炼好了,临到数学竞赛前一点儿小病都没得,结果最后的竞赛彻底失败了。
我不清楚这其中究竟有没有什么道理,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生病可以缓解压力。我可以名正言顺地荒废时日而不去紧张复习,而且也有了一种自我安慰的借口:反正我生病嘛,发挥不佳考砸了也是情有可原吧。如此轻装上阵,反倒是发挥得比平时更好了。当然,这也许仅适合于数学这种完全不靠临场记背而只考验平时修炼的科目,我一路靠保送过关,其实没有经历过任何一场真正决定性的大考试,甚至也从未想过自己需要去应付它们。
高三时每天打好几小时乒乓球,不仅迅速减肥,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抵抗力,然后进大学坚持洗冷水澡。更是几乎杜绝了感冒。前三个学期里是每次回上海后,不得不洗热水澡时,就要感冒一次,有时候就是在上海痊愈了,有几次则是在假期快结束时得病而带到北大了。
其中最糟糕的一次就是大二寒假的那场。那个寒假可以说是我的整个本科时期最具有活力的一段时期,二十多天内通读了三十多本书,关键是还敲了十五万字的读书笔记,那种兴致和投入是极为罕见的。
坦白来说,当时的活力之源就是恋爱,但好景不长,就是在那个寒假的最末,我在上海的最后两天里,开始感到有些即将感冒的样子,兴致开始趋弱,开始逐渐变得头脑空白、全身乏力,提不起精神。最后终于是发出病来,与此同时,我的感情遭到了质疑,我想要辩白和补救,但是还是振作不起精神,最终采取了不作为,任其离去。还是与此同时,我又一次遭遇了精神危机,人生的意义,我自己的存在,都变得朦胧虚幻,我开始试图否定自己,又始终挣扎着,但总是仿佛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似乎这一场感冒始终都没有痊愈。
这些“同时”究竟是孰先孰后,哪个导致了哪个,实在是分辨不清,总之我仿佛一下子从云端跌落谷底,从此情绪始终低迷不振,再爬回地面几乎是两三年后的事情了。
当然,我可以把问题推给这个那个,我可以说我失恋是因为感冒的关系,说我感冒不愈是情绪低落造成的,再说我情绪低落是失恋的关系,等等。但事实上最终并没有什么东西犯了错,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虽然也不是我错了……一旦把一种迷惑归咎于另一种东西,然后把内心的责备移情予它,倒是很容易摆脱纠葛。然而我却执着地要以哲学家的方式解决自己的迷茫,那就是既要亲自承担一切,又绝不否定自己,于是直到近两年方才涅磐重生,这是后话。
本来,即便在我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我也是不善于没话找话的闲聊的,我不是那种随时都能够谈笑风生的人,我是笨拙的。即便是不说话,只是看着她,或者想着她,我就能够满足了。我就是这副德性。虽然一切都是可变的,不过变化将在长期的交流之中,在互相的参与下进行……我想说的话,以及其背景情况,由于一方面涉及私人问题,另一方面又牵扯太多的考虑,在这里不多说了。
总之,疾病所带来的糟糕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对情绪的影响,导致欲望和热情的低迷。但这又使得生病可以作为一种推脱的借口:别人应该关心病人,而病人不关心别人却是正常的。不过,这终究是自欺欺人。毕竟虽然病情确实影响情绪,但一份真实可靠的感情决不会因为一场小病而动摇。而现在我已经学会了持续而可靠地汲取魔力的奥义,对任何事情的热情都不会因为短暂的压抑而中断。
于是这次的感冒,除了让我可以面无愧色地颓废两周,以及错过了原定的骑车郊游的计划之外,并不会让我失去任何东西。
病愈之后,该要好好对付这学期的各种繁重的事务了……不过无论是疾病还是任务,都再不会浇灭我的热情。
2009年4月6日
最新评论
眇眇
8 April 2009 00:56:28 匿名 218.76.51.130
很喜欢你文章散发出来的
热情和生命力
话说读书报告的写法话说我的哲学的独创内容
关于雨水也来几句玄的,我也没有忘记我是雨
关于雨水也来几句玄的,我也没有忘记我是雨
生活
关于雨水也来几句玄的,我也没有忘记我是雨
2009年3月16日 雨
最初的和最关键的和最后的问题分别是交流和交流和交流
流动的个人用流动的语词在流动的世界中交流着流动的情感。
流动的河流接纳此时的雨才得恒久不枯。
最新评论
古雴
16 March 2009 15:45:42
:“辩证法”就是对话或者说“交流学”。我看叫交流哲学也不错。
我觉得,无论是说人与人的相处或者人与世界相处来说,交流既是前提,又是手段,也是目的。
physis
22 March 2009 23:24:34 匿名 59.55.252.230
看到一个文章 可与你的观点相互照应
http://www.ifeng.com/phoenixtv…
古雴
23 March 2009 10:41:13
陈嘉映老师向来是我所仰慕的,我的观点和他照应毫不奇怪。当然,我或陈老师的观点都不会是凭空而来,都是对西方哲学史的某种理解,其中也受到海德格尔、后期维特根斯坦等影响。
顺手在陈老师那篇演讲中摘抄几段吧:
————————————————
真理如果不是和我们凡人无关的自在的东西,如果不是对我们成见的克服,那么真理就成了一种现成的东西了,而在我的理解中,真理呢只能在交流和争论中显现,因此我会说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场对话,我们现在常说的辩证法这个词是从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意呢就是对话的艺术。思想史的研究者指出,这种对话的艺术在柏拉图那里,经柏拉图之手变成了探索真理的方法,变成了探索真理的最重要的方法。哲学和神话不一样,神话呢是一种宣叙,哲学呢是一场对话。
在诚恳的对话中,对话者向真理敞开,虚心地等待真理展现,谁更有理,对话者就顺从谁,就此而言呢,对话者是平等的,当然呢这个平等是一种原则上的平等,不完全是事实上的平等。因为我们要就一个话题能够对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对这个话题有经验上的或者知识上的准备,你要让我突然站起来去和霍金对话,是吧,谈谈宇宙的爆炸,宇宙的未来,我不可能是平等的,因为我没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准备。
但是呢这点那么显而易见,我就不多谈了。我倒是想我们要能够在一场对话中取得平等的地位,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不是太关注的因素,那就是呢你首先要对这个话题有真正的关切。我刚才说到真理和谬误同根而生,那么两者的根是什么,这个根我想就是关切。我们具有诚实的看法,具有认真的成见,这已经是在呼唤真理了。如果我要是对某件事情无所谓,那么真理就无从展现。有一个晚期希腊和早期拉丁的这个哲学家奥古斯丁说过,“爱,而后有真知”,到了启蒙时代呢,有的学者就把他这种说法呢,说成是一种蒙昧的说法。但呢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奥古斯丁,在你漠不关心的事情上呢,你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有人真的对万事都无所谓,对什么都不持成见,他就跟真理绝缘了。因为在这些事情上我没有自己的信念,我没有什么要坚持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什么要克服的东西,我只不过是在两种说法之间摆来摆去罢了。如果我们这样理解真理,我们大概就要重新理解宽容。
我理解的宽容是那些人,是哪些人呢?确切的有自己的主张,而同时呢把自己的主张放在一个更宽的天地之中,聆听他人准备修正自己。由于关切而确有主张,就自己的全部理性所及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不是不宽容,在我想呢,这是宽容的必备条件,只有那些确有主张的人呢才谈得上宽容不宽容。那么我这里说到主张,说到看法,我说的看法是看待意义上的看法。我们真正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那呢,体现在我们怎么待这个世界,我们怎么对待这个世界,我们就有哪些真实的看法。我可能主张我们不应该歧视黑人,但是我就是从来不跟黑人打交道,我见着黑人就躲着走,是吧,那么我想呢你那种看法,那种很平等的看法,那种很高尚的看法,实际上有或者没有,无所谓的。那么我们每个人真正关心的事情可能比我们自以为自己关心的事情要少得多,我们在看待意义上确切有的看法,可能比我们自以为对各种各样事情所有的看法要少得多,现代世界传媒特别发达,那么天下的事情呢,我们好像无所不知,好像呢都有点关心,这呢我说有可能是假象,至少这里边有很可能,很可能呢包含了很多虚幻的东西。的确呢照我对真理的这种理解,那么我想呢,真理问题它不可能简单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生活的问题,和我们究竟生活在何处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有:
————————————————————————
……真理不是某种和我无关的东西,不是某种漂浮在随便什么地方的东西。我想说必须有凡人的参与真理才能够展现,只有从我的看法和体验开始才有超越我的看法和体验的真理向我显现,真理需要小我,需要我们这些有成见的凡人,我们自己的成见对真理具有积极的构成作用。换句话说,只有对那些抱有成见的人真理才会彰显,真理呢是一种克服,是对我们成见的克服,真理只有在和成见的斗争中才会彰显出来。真理是需要在争论中才显现出来的,不过呢我这不是说真理像宝藏那样藏在金银岛,我们呢互相争斗,以便夺取它最后占有它,我们谁也占有不了真理,我是说呢真理和我自己的成见作斗争,真理在克服我们的成见之际展现自身,没有我们的成见,真理就无从显现。我这里引一句维特根斯坦的话,他说人们一定是从错误开始的,然后由此转向真理,要让某人相信真理,仅仅说出真理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找到从错误到真理的道路。
———————————————————
—————
这些话我几乎可以无保留地转述。
古雴
23 March 2009 10:49:54
还有:
————————
真理和看法的区别是在探索活动中才能够认出来。就此而言呢,我都希望呢我们尽量地不要把真理呢当作一个名词来理解,而把它当作一个成就动词来理解,真理是我们现在的最高成就,但是却不是一旦发现了就永恒不变的东西。
————————
不过这里陈老师似乎没有完全落实把“真理”当作动词。我的说法还会有所不同。没有什么今天的真理或现在最好的真理,而只有“当场发生”的真理,真理不是那个被显现的东西,而是那个“显现”本身。所以我说哲学是魔法,它所展现的不是变化出来的东西,而是变化本身。——当然,基本精神与陈老师还是一致的。
本期音乐:亨德尔竖琴协奏曲Händel-Op 4 no 6-Allegro【立此存照】北京气温一路飙 今日最高可达23℃
巴赫第211康塔塔”咖啡”
巴赫第211康塔塔”咖啡”
生活
巴赫第211康塔塔”咖啡”
2009年2月21日
没有找到合适的mp3链接,所以就不作背景音乐了,在YouTube上有,贴在这里分享一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
内容介绍转载自http://www.yyjy.com/yybk/mqhc/qt/200601/12945.html
《“咖啡”康塔塔》是1732年为莱比锡的”音乐学会”而作。在巴赫时代,德国各城市流行喝咖啡,咖啡店成了社交场所,不仅热闹非凡,还提供音乐演出。然而咖啡价格昂贵,普通市民往往限制自家的青年人对咖啡的嗜好。巴赫就以这一社会风尚为背景,写成了这曲?quot;咖啡”康塔塔》。全曲共3个角色,没有合唱。
第一曲 男高音独唱担任叙事人的角色,他唱的宣叙调向听众介绍故事的人物及情节的开端:”安静,别说话。看,施伦德兰来了,他的女儿丽茜也在。施伦德兰看上去无精打采,让我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儿……”
第二曲 男低音担任父亲施伦德兰,他唱起咏叹调:”现在的孩子真不听话,我天天都要教训她,可她从来不听?quot;
第三曲 女高音丽茜,咏叹调:”喝咖啡是最大的快乐,咖啡,咖啡,它比葡萄酒更甜美!”在这一段里,弦乐与羽管键琴织成活泼的背景,支持着女高音的歌唱,长笛的助奏更为音乐增添了光彩。
第五、七曲是父女二人的对话。父亲说,如果女儿坚持要喝咖啡就不许女儿出门,不给她买漂亮衣裳和织毛衣的针,但女儿什么也不要,就要喝咖啡。第六段是施伦德兰无法说服丽茜而唱的一段咏叹调。第七曲的末尾,父亲拿出最后一个办法:如果女儿不放弃喝咖啡,就不让她出嫁!
第八曲 丽茜的咏叹调。她屈服了,要爸爸赶快给她找一个如意郎君。
第九曲 由叙事人讲述故事的结局:丽茜对未来丈夫的唯一要求就是每当她需要时,立即给她端上一杯可口的咖啡!(–这是屈服吗?)
第十曲 终曲的三重唱:”就像猫要捉老鼠,人人都要喝咖啡。既然父亲母亲喜欢喝,祖母也喜欢,为什么不让女儿喝呢?!”
zz刘苏里:欧洲咖啡馆——现代社会诞生的摇篮余泽民:《咖啡馆里看欧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新岛对话录之引言
新岛对话录之引言
生活
新岛对话录之引言
2009年3月7日
许多时候没有更新博客了,一方面是由于最近不知道忙了什么杂七杂八的事一直不得闲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稍早前突然有写“对话体”的冲动,但写到一半卡住了,直到今天才又重新唤起了写作的冲动,把卡住的第〇篇补完了,但第一篇还是没有动力写下去(虽然有了题目)。
按照我的构想,这些“对话录”都将是我在新岛咖啡馆中的吃饱饭没事做状态下(吃完晚饭时吧)写的。对话的参与者和话题都将依据我在新岛咖啡馆的实际讨论经验而加工创作。但改写的程度将会很大,比如我可能把几个不同的对话者合并成一个人,乃至于把几次不同的对话揉在一个对话中,当然对话者包括我本人和参与者的语言、观点和逻辑也都会完全改写,所以千万不要拿这些对话录“当真”,更不要试图“对号入座”——除了 “阿牛”这一角色明显地是我的代言人以外,其它人物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对话者的名字都将是最俗的代号:小明、小红、小军、小花、阿牛、阿飞、阿丽、张哥、李姐、王叔……大致来说,名字上保留有一点儿性别和年纪的信息,但是与真实姓名完全无关,也没有更多的意义。
这一个写作计划能否继续下去,主要取决于我在新岛的对话能否真正展开。目前而言仍是几乎没有多少进展。先写完的第〇篇看起来也主要是独白式的,也就是换了一种形式来作的这个咖啡馆沙龙活动的开场白吧。我还没有让对话真正地“活”起来。希望以后我能够逐渐找到灵感吧。
关于所谓的我的新岛咖啡馆的沙龙是什么活动,如果你没有注意到早前的博客,那么可以参考:https://yilinhut.net/2009/02/15/2380.html。同时欢迎关注“咖啡——沙龙”专栏:https://yilinhut.net/category/2/2-3/page/3。
顺便说一句,要是我不是把营地选在新岛咖啡馆,而是回归几年前常泡的柏拉图咖啡馆,那么我的这一系列“对话录”岂不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冠名“柏拉图对话录”了?这听起来颇酷哦~~
2009年3月7日
最新评论
小琼的天堂
11 March 2009 13:32:10
树大招风
新岛对话录之〇:咖啡馆与学术头顶的道德律和心中的星空
【见证】中国互联网的一场整风运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曝光网站名单(一至九批)
【见证】中国互联网的一场整风运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曝光网站名单(一至九批)
生活
【见证】中国互联网的一场整风运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曝光网站名单(一至九批)
2009年2月20日 中国
吐槽:
一、直接告诉我还有哪家网站不低俗吧……
二、能跻身这一列表的都是伟大的网站!
三、歪酷仅列第七批,看来影响力还是较弱。
四、几十年来“整风运动”的思维模式仍然阴魂不散
五、治理需要疏导而不是封堵
六、“禁止”须借法律之名,而不是道德之名。哪怕是虚伪地高举法律也罢了,在高喊道德而几乎不谈法理的情况下,居然如此横行,请问你们谁是王法?
七、据说“中国互联网协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组织业界研讨制定网络低俗内容的判定标准,配合有关部门起草部门规章,发布网站管理有关规范,并在协会已发布的相关自律公约中增加要求会员单位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信息的内容。”——也就是说,咱们明知道没有标准和规范可凭,居然能毫不脸红地先扫荡了再说,自以为大快人心,其实还是“老子就是王法”的强盗逻辑,或者是“我是正义的伙伴”这样的儿童思路,显然是受到中国那些“健康向上”的少儿读物的毒害。
八、最最恐怖的是,就在法律规范暧昧不明的情况下,居然能毫无阻力地发动“七部委”的联合行动,并且能够调动起整个官方和民间的力量,可见“瘟鸽”确实尚未结束。
————————————————
http://tech.qq.com/zt/2009/ren…
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曝光网站名单
第一批
“google”“百度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网易”“中国人”“中搜” “猫扑网”“天线视频网”“第一视频网”“天涯社区”“游久网”“天极网”“合肥热线”“铁血网”“131游戏网”“搜刮网”“快车网”
第二批
“MSN中国”“TOM网”“空中网”“西部网”“聚友网”“易车会”“游民星空”“52PK网”“POCO”“17173游戏”“合众网”“小虎在线”“泡泡吧”“动感网”
第三批
“校内网”“京华网”“放心医苑网”“青娱乐”“佐罗网”“手机中国”“久游网”“魔方网”“99you畅游天下”“南方网”“奥一网”“乐讯网”“酷狗网”“我爱电子书”“大视网”“牧文财经”“凯迪网”
第四批
“武汉热线”“汉网”“粉丝网”“读吧网”“中国娱乐网”“大众网”“齐鲁热线”“水母网”“广西新闻网”“今视网”“豆瓣网”“766游戏网”
第五批
“厦门网”“福建热线”“百灵网”“IT168”“赛迪网”“太平洋女性网”“摩网”“天府热线”“华商网”“汉江传媒网”“金陵热线”
第六批
“西陆网”“WAP中国”“博客大巴”
第七批
“博客网”“海内网”“北京宽带网”“PPlive”“歪酷博客”“华体网”“PPS网络电视”“中国学生网”“IT世界网”“维客网”
第八批
“赶集网”“中体网”“58同城”“亿友网”“成都热线”“动网”“半岛网”
第九批
“搜房网”“焦点网”“飞鸽网”“凤凰网”“中国徐州网”“时空网”“联合网”“56视频网”“湖湘网”“天水在线”
关键词(Tag): 时评
我不会在咖啡馆约会。本期音乐:海贼王OP之We Are!
周六,我在新岛。(一个真正的咖啡馆哲学俱乐部的启动宣言)
周六,我在新岛。(一个真正的咖啡馆哲学俱乐部的启动宣言)
生活
周六,我在新岛。(一个真正的咖啡馆哲学俱乐部的启动宣言)
2009年2月15日
作为今年增加在网下活动的主要项目,就是重返咖啡馆。
大约三年之前的这段时间,我经常出没于柏拉图咖啡馆,时间主要是大二下的那一个学期,除了柏拉图,还有避风塘和阿竹蛋(当时柏拉图没有24小时,而后两处可以通宵),都是经常出没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看书和熬论文,效率是最高的。
但很快我就远离了它们,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后来在南门外租了房子,也就是“羊肉泡居”,增加了固定的熬夜场所;其次是柏拉图咖啡馆的蜕变:从最初定位的文化沙龙型,蜕变为隔壁避风塘的替代选择——自从它推出15元畅饮时我就感到不妙……由于一直没有再回去过,我也不知道柏拉图现在变得怎样了,反正我的手机上也再没有收到那里开办讲座或论坛的信息。
还有一个因素是我自己情绪上的变化,06年是糟糕的一年,最延绵的一场感冒;短暂的恋爱的终结(虽然这发生得很早,但对我的情绪影响却是异常缓释的);以及接踵而至的生离死别……虽然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从来未曾动摇,然而毕竟我刚刚燃起的激情几乎被浇灭,可以说我的激情直到去年才真正触底反弹,到了今年,终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昂期。
由于这种情绪的高昂并非一瞬间爆发出来的,应当不用担心它还会再度跌入谷底。情绪的亢奋虽然总是短暂的,不过一般的热度还是可以长久维持的,至少在我的本命年之内。
闲话少叙,说正题吧:
重返咖啡馆决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前泡柏拉图和阿竹蛋的方式,除了一个人去那里读书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将向任何人开放,进行任何形式的对话和交流,启动真正的哲学沙龙!
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每周六,从上午10点前开始,至半夜12点后,这一段时间内,如无意外,我都会在新岛咖啡坐镇(在苏州街和海淀南路的路口处)。如果顺利,我会抢占二楼最深处(无烟区)最东侧靠窗的角落上的位置,随时等待任何访客,只要是冲着我来的,来者不拒,我都会请咖啡一杯或清茶一壶,也可以请酒或果汁,又或者简餐一份。你可以只身前来,也可以两三人结伴而来,可以聊哲学,也可以闲话家常。可以对话和沟通,更可以争执和挑衅,可以让我听你独白,或者你来听我的独白,还可以沉默地交流……如果你来时已经有人占了先,你也可以随时插入,或旁听,或更改话题的走向。讨论时除了大家都使用现代汉语的日常语言外,默认是不需要任何共通的基础的,我就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乡巴佬,或许我碰巧知道康德是一个德国哲学家之类的基本常识,或许我恰巧看过某本名著,但你大可以假定我什么都不知道,在新岛时,我只是一个惹人嫌鄙的“JOKER”,就像JOKER的祖师爷苏格拉底那样,除了我的无知,我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你一定要与我讨论某本书中的内容,那么你得先用现代汉语的日常语言向我展示这本书的趣味,说服(引诱)我去阅读它,然后等我翻过后,再来和你探讨。如果你不能吸引我去阅读某本书,或者不能够向我证明对某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那么就别要求我必须具备这些特定的“常识”,同样地,我也决不会要求你必须有哪些特别的积累才能与我对话。交流的话题可以由你发起,也可以随我当时的心情让我制定,也可以天马行空、扯到哪儿算哪儿。
这就是我的哲学沙龙最基本的设计。当然,除了守株待兔之外,我也会采取一些更积极的方式,比如主动地发出邀请,又比如组织特定的读书会、讨论组,等等。目前设计的一个读书活动是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试探过后,也可能增设其它书目。
我希望真的能够有人响应我的活动,抽空来坐一坐。至于是否有人能与我建立更固定和持久的交流关系,我并不敢奢望。如果始终也没有人来凑热闹,那么也无非是我重温一下三年前的状态,自己一个人在咖啡馆看书。如果它真能活起来,那么新时代的序幕就真的拉开了……
关于这一活动的设想,虽然十分粗糙和天真,不过确实是处处渗透着我的哲学理念,在没有人愿意认真地在我的博客上涂鸦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妥协的方式,但也是网上交流所取代不了的方式。尽管我非常不擅于面对面的交流,然而我还是愿意勉力一试。
首先,此活动的基本要旨就是:要对话!虽然似乎没有太集中的论述(有一些零散的地方提到相关问题,比如“重读《大问题》”、“哲学家的“显”与“隐””等),不过自从我大一刚踏进哲学系至今,我始终在各种语境下强调着这一点:哲学的活动并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人与世隔绝、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而进行的,至少这绝不是哲学的典型风格,每一个伟大的哲学时代都孕育于热烈的交流氛围。不能因为被民科民哲的浮躁吓怕了就否定了交流的意义。
其次,为什么在咖啡馆?一方面是出于对西方传统中咖啡馆文化的向往之情,咖啡馆总是学术的摇篮,无论是哲学家、诗人、文学家、艺术家还是科学家,几乎可以说哪里的咖啡馆越多,哪里出产的大师就越多。尽管我身处中国这个并没有咖啡馆文化的地方,又是处在这个快节奏的速溶咖啡的时代,离19世纪末的维也纳实在是太遥远了,但至少允许我yy一下那些伟大的时代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术的特质的关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闲暇”是学术必不可少的一大根源,真正的哲学一定是某种悠闲的活动,即便实际的活动未必总是显得悠闲,然而它一定应该是在悠闲自在的氛围下进行的。就像是下棋那样,也许在棋局中两人显得异常焦灼和紧张,但整个棋戏应该是在一个轻松悠闲的氛围中开启的。而咖啡馆所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氛围,让你暂时远离忙碌和喧嚣,但也不是过于安静以至于与俗世相孤立。在市井的嘈杂与图书馆的幽静之间,咖啡馆所提供的氛围恰到好处。这也是哲学交流的风格,既不是沉默寂静,也不会过分聒噪。
最后,为什么在新岛咖啡?首先,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地方。环境虽然算不上优雅,更谈不上浪漫,作为谈恋爱而言也许不是最佳,然而颇为明敞大方,特别适合三五人扎堆开会。在靠窗的位置看书和休息也都挺舒适惬意。咖啡的品质也许一般(当然比柏拉图强多了),不过就性价比而言是相当不错了。
同时,这家咖啡馆的位置也相当理想,正好处于北大和我家路程的中间,到两边都是几分钟的车程或十几分钟的步程,走得慢点也不过二十来分钟,这是恰到好处的。本来嘛,到咖啡馆谈天说地就该是件悠闲的事情,决不要像赶任务似的紧张,如果说你忙碌得以至于舍不得这来回约半个小时的时间,那么来了也是没意思了。而且,这一段时间恰好可以调整情绪,你从北大慢慢地踱过来(当然我也欢迎其它学校的参与者),一边驱散身后的繁忙和压力,一边酝酿着新的情绪;回去时,一边走一边回味,或是反思,或者是什么都不想而让情绪自由地沉淀……多么美妙啊!即便同我的接触令你感到失望,光是这两段单纯而又丰富的路程,就可能让你不虚此行了。
另外,“新岛”这一名称也颇具象征意味。对于我的航海探险而言,每一座岛屿都是临时的,但我会认真地面对每一座停靠的岛屿,特别是,我要在岛上招揽同行的水手。每一个伙伴都是自由的,不仅才能各异,更是根本就怀揣着各自不同的梦想,只是热情与缘分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先说到这里。
2009年2月12日
补充摘记了《咖啡馆文化史》中的文字,可参阅:
https://yilinhut.net/2009/02/1…。
2009年2月15日
随 轩 » 日志 » 周六,我在新岛。(一个真正的咖啡馆哲学俱乐部的启动宣言) » 评论回帖
newpen
20 September 2009 12:49:04 匿名 218.89.185.4 [回复]
朋友,也许是我不善于发现。一次在国内的网上读到这样触动自己心灵的博客。地震后自己一直在学习哲学,那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候。但周围几乎没有可以交流这方面的朋友。现在大学快毕业了,想自己搞个提供哲学书籍,安静的思考环境,自由交流思想的俱乐部。这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也得到快乐,和大家交流思想也能提高。还能给喜欢思考的人一个思考和交流的环境。可是这只是自己的一个构想。希望朋友你给点意见。急盼回函。这网不好登,可加qq452911554,发信息13438052240.急待
古雴
古雴
4 September 2009 09:57:41 [回复]
只要是愿意参与对话,就可以平等对话,浅白的对话也可以促发深刻的思想,不要责怪他人,关键是自己要驾驭自己的对话。
静思
3 September 2009 21:39:41 匿名 124.166.240.101 [回复]
你的沙龙办的真好啊!我要是在北京一定每期都参加。我在学校创建了一个读书会。但能平等对话,深入探讨的人几乎没有。真正热爱思想的人很少的。
fog
fog
3 March 2009 20:53:35 [回复]
威慑作用还是有的
而且凭身份证进出需要登记,如果发生了重大事故并且A被纪录在册,那么寻找相关责任人的范围一下子就会缩小许多。。。
当然也许有人是翻墙或者硬闯进来。。。
另外,北大当然不是属于任何人的地方,这点还需要提醒么。。。
physis
3 March 2009 20:32:48 匿名 218.95.115.75 [回复]
小古同学说的好啊
古雴
古雴
3 March 2009 12:53:57 [回复]
既然谁都有身份证,那么为什么还要查证呢?事实上我几乎每次都是硬闯进来的,身份证都不用。
无论能不能进来,这种拦路查证的行为总让人不爽,仿佛是要提醒我们:“北大不是属于你们的地方,此山是我开……”
fog
fog
3 March 2009 12:34:08 [回复]
证件么,身份证就可以了。。。谁没有身份证?
古雴
古雴
2 March 2009 12:48:58 [回复]
校内的咖啡馆貌似讨论和自习的环境都不好,而且关键还在于现在出入北大还需要证件,这一制度不取消,我是不可能去校内坐镇的。
fog
fog
1 March 2009 22:21:29 [回复]
校内paradiso最便宜的咖啡是3.5元,似乎也不贵
古雴
古雴
1 March 2009 20:31:19 [回复]
咖啡馆过于昂贵确实是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掏钱请客的原因。我决不想摆阔炫富,而是希望有兴趣来咖啡馆找我的人不要因为经济原因而受阻。
physis
1 March 2009 17:52:45 匿名 218.64.81.211 [回复]
看了一系列你的关于咖啡馆的文章,也去亲身体验了一下(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这是第一次一个人去咖啡馆呆一下午)。虽说,对于少数真正“得道”的人来说,外部环境的差别根本不重要,然而,咖啡、音乐以及介于安静和喧闹之中的环境的对于我等平庸之辈情绪的安抚,读书效率的提高以及哲学思考却不无裨益。(附庸风雅也好,讥为小资也罢。)
所以,在咖啡馆中诞生了这么多文化和思想并不奇怪。据我所知,国外咖啡馆的消费非常大众化,而国内的则过于昂贵,普通百姓没有闲也没有钱能够经常进去喝上一口。如果什么时候能出现5-6元一杯的咖啡(比较一下国内工资水平其实仍然昂贵),咖啡馆或许能真为社会的文化做些贡献。
Chern
16 February 2009 19:59:14 匿名 219.234.81.66 [回复]
撺掇你的时候,我的确是以为自己会一直用下去的。。。
古雴
古雴
16 February 2009 17:57:52 [回复]
好吧……反正我原本也不上校内,就不说你什么了……只是作为撺掇我上校内的人居然不上了,实在令人遗憾。。
Chern
16 February 2009 16:33:01 匿名 219.234.81.66 [回复]
校内对我没用。也许有人会浏览我的页面,但是我和他们非亲非故,又无多少交情,也不求他们做事,上去做甚。。。
现在BBS的ID我也自杀完了,而博客的所谓公开,也就只是在你和ceiling那留言通知了一下而已。
古雴
古雴
16 February 2009 09:14:40 [回复]
我已经转校内了,校内确实是个有人气的地方,不过你居然不去了……
Chern
16 February 2009 06:53:30 匿名 219.234.81.66 [回复]
你转到系版去吧,那里可能看到的人比较多
[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孟丽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我不会在咖啡馆约会。
2 Comments
剑寒秋水13年 ago
可惜我不在北京
REPLY
Pingback: 新岛对话录之引言 | 随轩
未名签名档小合集
未名签名档小合集
生活
未名签名档小合集
2009年2月12日
长期以来我在未名上的签名档就是简单的博客地址链接,广告作用有限。
近来在系版上出没得多了,看着一些有意思的签名档,体会到较为丰富的签名档确实有相当的吸引效果。
我并不喜欢写零碎的格言式的作品,不过偶尔写那么几段倒也感觉不错。
不知不觉已经添了9个签名档(其中最新的4个好像还都没机会在帖子中用到),加起来字数有了足够的规模,就在博客上作个合集吧。
除了第2条的几句话都出自《海贼王》,第8条的则是老早写的星空哲学,其余几条都是最近的原创。
第1个签名档
每一座岛都是临时的,在大海上不停地追寻。追寻的是未知,而不是已知。
财宝的价值在于使用和交换,永远锁在保险柜中的宝物是一文不值的累赘。
伙伴的真谛在于不断地接纳着彼此的变化,固定不变的情感是自欺欺人的谎言。
人生的意义在于可能性,只拥有确定性的是没有生命的机械。
哲学是脚下的路,而不是手中的物。永远不让自己的世界固定下来,这就是哲学之路。
——要成为海贼王的宅男的航海日志:EPR.ycool.com
第2个签名档
世代继承的意志,时代的变迁,人的梦,这些都是挡不住的!
只要人们继续追求自由的答案,这一切都将永不停止!
所有的一切都在那里,去找吧,伟大的航路。
有什么能阻止一个男人出海呢?
——EPR.ycool.com
——要成为哲学大师的御宅男
第3个签名档
随风·浪人 ·游玩
喧笑·书匠 ·言说
古道·行者 ·追寻
赤羽·魔王 ·自立
EPR·ycool·com
第4个签名档
看过日本动漫么?特别是《海贼王》~
听过相声么?郭德纲的~
玩过电脑游戏么?《文明》系列是很棒的~
读过我的博客么?EPR.ycool.com~
——把这四样联在一起看,你就知道我的哲学是一种怎样的事业了。
第5个签名档
我能够承诺终身的只有三件事。
一,我永远不会否定我的过去;
二,我永远不会固定我的未来;
三,现在,我在这里。
——EPR.ycool.com
第6个签名档
魔王在新岛。
来吧来吧,妖魔鬼怪们都来吧!
把可能性赠予我,我会还给你更大的可能性。
如果你夺走了我的可能性,
那一定是因为你已把更大的赠予了我。
——EPR.ycool.com
第7个签名档
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难以割舍的欲望;
就像吃饭的能力那样,每一个健全的人都不得不拥有这样的能力;
舍弃了吃饭的能力,你的肉体将死去;舍弃了自由的能力,你的精神也将死去。
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限制和培育吃饭的能力;哲学的生活方式则可以限制和培育自由的能力。
吃饭的能力注定将随着人的衰老而减退,那自由呢?
——EPR.ycool.com
第8个签名档
即便说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但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用感恩之心对待一切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接纳一切恶与丑
星空之所以美丽,并不是因为她充满光明,
这个宇宙、这个人世、这个生命——其实都是一片黑、一团糟,
但我爱这些,我为所有这一切奇妙的东西所陶醉!
——EPR.ycool.com
2月13日补充第9条:
人生就像乐曲:
单调而重复的音乐令人厌倦,纷杂而聒噪的音乐令人烦躁。
既单纯而又丰富,既有序而又活泼,和谐、连绵却又充满变化和新奇……这才是令人感动的
用思想来谱写,以生活去演绎,用情感去聆听。
哲学家真正要创作的作品只有一个:我的人生。
——EPR.ycool.com
2月15日补充第10条
三分逗,七分捧。逗哏提供魔力,捧哏完成魔法。
时代诉说着着无声的冷笑话。
学者们对着世界吐嘈,也互相吐嘈。
说笑话的人自己是不能放声大笑的。
这就是哲学家貌似严肃的原因。
——EPR.ycool.com
09年春节桂林游[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孟丽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09年春节桂林游
09年春节桂林游
生活
09年春节桂林游
2009年2月10日
09年春节桂林游
古雴 发表于 10 February 2009 19:46:13
http://picasaweb.google.com/HY…
阅读169次 评论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生活——游玩
桂林是一个特别的地方。24年前,我爸妈在这里新婚旅行。
当时中国的旅游业可谓刚刚起步,条件很苦,专门旅游结婚的旅行团居然也安排不出足够的夫妻房,几天中大家轮流住一间夫妻房。结果是整个蜜月期间爸妈就同了一天房。
再后来呢,我就出现了。所以我作为受精卵降生世上的时间是可以精确到天的。
这也就是我名字的来源。“翌霖”——“第二天桂林下雨”。
转眼二十四年,我的又一个本命年,爸妈决定带我重游桂林。找的仍是当年的那家旅行社——上海春秋旅行社。时间也差不多,按阳历算早了些,按阴历算晚了些。
这次旅游感觉还是很好的,特别是与几天前的所谓旅游相比。下面还是记上流水账:
1月29日晚上6点到人民广场乘旅行社提供的大巴前往机场。上海开始下雨。
6点半多就到了机场
飞机误点1小时左右
到桂林已经快12点了
第二天早上8点吃早餐。名为五日游,其实是从第二日开始的。
我们的导游刘狗肉(桂林人管朋友叫狗肉)。非常好,能说会道,也很敬业。
昨晚住的桂山大酒店。
上午坐船沿漓江去阳朔。
船舱内景象。
午饭在船上用。旅行社只负责一份快餐(非常非常非常简陋),刘狗肉友情提示船上的伙食又贵又差,只能克服一下。还是有一些旅客点了这里的菜。记得是点一份680元的豪华套餐可以赠送二楼的观景包厢。。
船上的导游。正在讲解九马画山。说这座山看出九匹马就是状元,看出七匹马是榜眼云云。传说周恩来看出九匹,陈毅数出七匹之类。反正我的想象力比较差,基本也就只能勉强算看出导游讲解的三匹……
看自然景观我向来是不理导游的,赶紧冲上二楼抢占船头有利地形。可惜的是二楼上也有喇叭实时播放底下导游的讲解……
这就是680元的包厢。
枯水季节,沙石地露得较多,不过天气非常晴朗,与爸妈当年的连绵阴雨的天气不能相比。
一会儿二层甲板上就站满人了。
随手拍沿江景色若干。
包厢里的人在打牌……鉴于窗外都站满了人,估计那个包厢基本观不了景。680块钱啊……
吃饭了。我迅速跑下楼扫清了那个盒饭(似乎包括米饭、白菜、冬瓜和萝卜),忘了拍照,赶忙跑回来再保住船头位置~
我就占住最中间的位置。
九马画山就快到了。
吃完饭的人们又涌上来了。
汽笛。
也有坐竹筏的游客啊~
九马画山。还是有那么点儿雾气,就这样了。看出几匹马?
都在数马呢……
凑近了数?……
我还是数牛吧…………
离开九马画山了
爸妈出了180元,船上提供专业光学相机拍摄相册一份。我就参与了一张。
我始终在船头吹风,听着维瓦尔第,感觉很好。20元人民币上的那个黄瀑倒影景色是要到船尾看的,算了。我主要是吹风的,不是来拍照的。
黄瀑倒影后山水就看得差不多了,大约吹了三个小时风了,下来休息。
抢钱价目表。
每人都赠送一份纪念品(传说中的记事本)
导游开始推销其它纪念品。
忘了爸妈在乐什么了……
纪念品还是有人买的,好像是刘三姐影碟啥的,一张20元……
刘三姐。
这就是相册,最后花费是250元(他们会把拍多的照片拿出来给我们看,如果要多加一张就是多少元,结果就加了许多……这张是我相机中唯一有我露脸的照片。我的相机始终拿在我手上,爸妈另有一台相机。
到了阳朔,下船闯过一条必经的商业街。导游提示:左边不要看,右边不要动,包背在前面,速速突破!
然后乘电瓶车到停车场,我们的车早已沿陆路抵达等候。那张从车窗望去沿河的一片都是民家旅馆。我们住的是少数几家比较正规的大型酒店,不过也没有评星级的。
也有玩热气球的。
奈何桥
月亮山
下一个景点是自费的银子岩。大多数旅客都参加了。
溶洞各种石头。灯光条件不适合我这个傻瓜DC拍摄,将就着看吧。
此石甚像[——哔——]
这组石头像是佛祖讲道。打闪光后效果不佳了,没办法。
音乐石屏,据说敲击会产生各种音律,可惜现在禁止游客敲击了……
酒窖。
这个“长城”也是天然形成的。
导游拍胸脯担保是最奇妙的倒影景观,确实很神。
水潭实际就几公分深。
银子岩得名于银白色亮闪闪的钟乳石。
忘了转向的,请自行把照片左转90度或把头右转90度。二十几米的石柱。
两根更高的石柱。
传说中的电风扇……洞里冬暖夏凉,现在最高有25度以上,确实很热。
中年的、幼年的和老年的钟乳石。
钟乳石有各种形状的。
这种形状就是名副其实的钟“乳”石……游览路牌上写此景名为“母爱”。。。可惜相机质量有限。
一个小时左右,出洞了。
上车去阳朔的某酒店住宿,晚上自由活动。导游告诫除了水果,前往不要在阳朔买东西。对了,话说我们这个团名为“纯玩团”、“贵族之旅”,特色在于完全不安排购物活动,非常难得。当然价格要比一般旅行团贵出好多。
月亮很亮。我妈偏要拍月亮,我说咱用的这种普及型的DC是拍不了月亮的,我妈不服,站在路边拍了很久,我也就拿自己的相机陪着她一块玩……这段时间大约有2分钟。估计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我爸的手机被偷了……
在旅馆附近的水果摊买了点金桔。此时爸爸的手机已经没了。
晚上的自费项目,看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在真实的山水之间搭建舞台。不过效果并没有导游所宣传的那么感人。回家后在报纸上看到别人评论印象刘三姐如何缩水等等,估计确是实情。
旅馆。第二天早上了。
从阳朔回桂林作中转,下午再前往龙胜。
我们这个团一共有46人。
导游介绍了桂林市区的一些景点,明天我们还会回到桂林。
这是五星级的大瀑布宾馆。据说是顶上有蓄水池,在某些晚上会从顶上放水,沿着墙壁泻下,在灯光的修饰下仿佛一道巨大瀑布从天而降,蔚为壮观。不过由于耗电太厉害,只有少数节日才会偶尔运行那么十分钟的样子,我们没机会看到,只能自行想像了。
导游介绍桂林市内的步行街等,今天还是初六,许多店铺尚未开张。明后天我们还有机会在附近自由逛街。
中午来到象鼻山公园。
穿过公园,直奔象鼻山。
桂林的地标,专门就是来拍照用的地方。
据说象鼻山的屁股部位是桂林最香的地方。原来是一个酒窖。桂林的山都是空的,有山必有洞。据说象鼻山最深处藏有800年前的酒(当然不能喝了,要穿防化服才进得去。桂林的三花酒厂借着那千年的酒菌洋溢的山洞里酿酒。
25元/人。贵是贵,但也算合情吧。
桂林市的房价还是很便宜的。
7 下午驱车去龙胜县。那里的特色有二,一是温泉,二是梯田景观。可惜现在的季节梯田里既无水也无苗,看起来并不是很壮观。这里与靠旅游业暴富的阳朔不同,是刚刚开始开发的县城,光看路况就知道了。这是导游所说的“免费按摩路”。
“免费按摩路”两边的景色与前两天的熟悉的喀斯特地貌完全不同,除了自然景观,龙胜这里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民族风情。沿路远远可以看到许多还比较原始的村寨。但毕竟吊脚楼越来越少,砖瓦房越来越多了。
最好的房屋总是村政府和公安局……好在学校看来也还算可以。
原来水泥管可以架桥的。
一村寨
正在修建水电站。
又一村寨
路的尽头是我们的旅馆。我们将入住的是由龙胜县政府倾数年之力打造的四星级旅馆,据说是圈下了温泉的所有泉眼,而山脚下其它温泉旅馆提供的温泉水都是已由我们泡过的。
这面玻璃中间要不是贴个福字,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撞上去了……
房间内部。这两天给我一个人单独补了套房间。二十四年之后,爸妈算是有条件天天住夫妻房了~
吃过晚饭后泡温泉去。
这次的温泉我是去泡的,虽然人也是不少,不过毕竟和那个人山人海的浑堂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是露天的天然泉眼直接出水。不过我也就泡了一小会儿,爸妈泡了许久,第二天清早又去泡了一回。
第二天的早饭
再沿“免费按摩路”返回,但在中途进了下一个景点,义江缘景区。
主要是集中展示少数民族风情的。广西的四大少数民族:壮、侗、苗、瑶,据说瑶族喜欢住山顶,苗族喜欢住山腰,壮族住山脚而侗族住山沟。当然这种景点都是把少数民族变成演员来向我们展示了。
先吃午饭。口味一般,不过边吃边有表演,气氛不错。
我妈很活跃……
互动的舞蹈。
乘电瓶车去码头。
这是传统的土房。
这是村长的家……
又是传统的土房。
这个是“情”字
这是一个上联“青青蜻蜓轻轻婷婷停在亭上”。据说下联还没有对出。
上船沿江上行。
这是对歌歌词,待会儿河上会有刘三姐拦路对歌,要对过歌才放行的。
推举“阿牛哥”,我是坚决不上的,此事就交给我爸吧……
隔壁船的阿牛哥。
来了来了
上了上了
那个刘三姐还不错的,对歌都有许多即兴发挥的。
得到绣球了。
隔壁的阿牛哥更厉害,把船夫和三姐都逗乐了。
三姐再见。
两岸各种风情展示,导游在船上解说。
爸爸挂到绣球很高兴。
风景也不错的。
上岸后是展示走廊。
某族美女(忘记介绍了……)
奇异的文字。
纺织展示。不过旁边挂着卖的衣服显然是出自义务小商品市场,可绝对不是手织的哦……
所谓的“酸”是什么东西来着?
又是拦路唱歌的~
爸爸年轻时可是很爱玩的~~
接着去国宾洞芦笛岩
11号导游。。
与银子岩的风格还是有点不同的。
这里的倒影也很梦幻~~
这是一个拦路抢劫的地方,说里头有千年乌龟,当然是现放的,收20元入内观看,我们当然都没有去。导游也一早告诫过了。
瞧顶上……传说中的氢气球……
这块石头是透明的。
约四十分钟出洞,喝一杯甘蔗汁。
晚饭去据说是去吃最最正宗的桂林米粉。
导游反复解说最正宗未必是最好吃。实情也是如此。那种米粉是干的(加卤),也没有料,很纯粹。
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世界地图要反着印……
晚饭时老板娘光顾推销腐乳了,忘上果盘了,这是补的。
原来雪梨是个地名……
这里的电视收的到NHK和CNN
电梯里的地毯一日一换。
包里的水笔漏水了……随身带的书,其实旅行中也没看过。
上午游览晋江王府。现在那里还由广西师大的校本部所占,好像艺术系和历史系还在这儿。风水宝地啊,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崛起是不是有点关系?
独秀峰。王府的“靠山”,据说有龙脉。
龙脉已经开发旅游了……
龙脉内严禁拍照,里面是墙上刻着的六十个“太岁”,在导游的指引下,大家都找着自己的“太岁”拜了,我的太岁叫陈材大将军。当然,我没磕头。据说本命年时最最冲犯太岁,流年不利。我可不信邪,话说我本人就是邪魔的化身,最好希望今年多有妖魔缠身才好,妖魔们来吧来吧,我来和你们聊哲学~ 病魔除外。。
这就是太岁的拓本,摆出来卖呢,最便宜的貌似也有千把块钱……
这是一次小型模拟科举。有两位旅客金榜题名(也不知是怎么评卷的……),好像凭奖状以后逛晋江王府终身免费来着。
休息一会
爬独秀峰。
据说这是一个天然的寿字
山顶俯瞰
好多小飞虫……
这么个小山头上也有抢钱的地方的。
比如随便放一块碑就收取拍照费……倒是挂告示声明此碑与景区无关……
离开王府,下午前往伏波山。
这铁钟与”还珠格格“的历史原型有关,忘了。
旁边的还珠洞,却与还珠格格完全没有关系。
到处都是摩崖石刻,最珍贵的一个已然被人拓平了……
试剑石。
佛像石雕。
这是道教的。
导游说桂林是中国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虽然石刻的名声被山水掩盖。但也是“甲天下”的。
这只牛长得……
路边停着三辆春秋的车。第一天分道扬镳的几只旅游队在最后一天又要汇合了。
最后一个景点,古东景区,主要是空气好的地方。
还是坐船,还是刘三姐拦路唱歌,不过这次咱们没多少兴致了,这回的三姐也差了点儿。
原来壮族神话里“第一推动”是屎壳郎……
这一路都是环保教育。
要环保也要发财……
看似鸟巢,其实是寄生的植物。
所谓的瀑布。
游客看来也不少。
有景点就有拍照,有拍照就有抢钱的。。不过这个倒是不错,放个自觉捐赠箱自投一元。
没拍清楚……那个转动的水沫看起来像一小块奶油似的。总之水不算很清澈。但这里的水有鱼,阳朔的水就没有鱼。果然是“水至清则无鱼”。
这是一个字数都不对称的对联,要用桂林方言念。
瀑布。石头上挖了可供攀岩的口子。
那里有植物的活化石,那个……叫什么来着?……
又是一个奶油蛋糕……还是没拍清楚。。
景区介绍和一些小玩具。。
一个吊桥
走到中间时有人故意摇晃(怀疑是当地的拦路拍照人员),晃动非常厉害。心跳毕竟加速倒是其次,关键是摇得我没法拍照也没法好好看看桥下风景。。。
下山的石阶上刻着桂林方言的解说。开始落雨点。
同团的一对小夫妻,那女孩比我小……
爸妈当然也要来一张。
又见环保宣传。
坐马车出山,这个景点比较一般,不过要是我的MP3还有电的话……
再玩玩这个……
等我们上车后开始下雨……到晚上自由活动时,雨又没了。
飞机是半夜11点的,吃过晚饭后在桂林市区自由活动。我视察了一下桂林的书店。。。当然,没什么收获。
这里也有台湾手抓饼,上面的字是小城故事酒吧。
看看手机店。。当然爸爸还是要回上海再买手机。
路边卖桂花糕的,1元四个。
在这里吃了点“肠粉”。
回到酒店门口等待发车。妈妈还要在酒店门口照相留念,因为这二十四年的变化,从住的酒店上就体现出来了。
毛南族的刘狗肉,再见。
飞机再次晚点一小时。又开始下雨。据说桂林就是我们到的那天开始放晴的,据说明天桂林还是有雨。似乎雨在以完全不打搅我们的行程的前提下,向我们打了个招呼。
拍手表对时间。出发时忘记调准相机时间了。
2点半回到人民广场,从日期上说算是第六日了。上海也下着蒙蒙细雨。
2009春节期间全家年夜饭旅游流水账未名签名档小合集
关于未来几年的研究计划——读书与写作课程作业
关于未来几年的研究计划——读书与写作课程作业
生活
关于未来几年的研究计划——读书与写作课程作业
2009年1月7日
在学术方面,我不习惯于为自己设定计划或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我是个随波逐流的人,相反,在任何时候我对自己脚下的道路都有着明白的理解,我会果断地踏出下一步,但我不执著于某个尚未进入我视野的遥远目标。至今我的成长道路从细节看似乎每一步都是自然而连续的,但总的来看却显得出乎意料——尽管回顾起来似乎找不出什么明显的断裂或转折,但在几年前的自己总是绝难以设想几年后自己的道路。这是很奇妙的事情,我感觉这样的人生是丰富的、充满可能性和新鲜感的。我希望这样一种成长方式仍能延续下去,而不希望未来的道路早早地呈现在眼前,仿佛我沿着脚下的路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的话,未来就是明白无疑的——无论如此的人生将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它显得很无趣。
哲学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无限的丰富——我知道我现在在看什么、想什么,但我永远也不知道一年后的我在看什么、想什么。我总能够诠释说一年前的我的思想、态度和观点与现在的我是连续而统一的,我也相信我的成长仍将是连续而统一的,然而我就是完全无法预料一年后我的思想的模样——这实在让人激动不已,在哲学的海洋中,我才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它自己生长,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又总是连续而同一。
因此,我无疑会选择继续我的哲学探险,不是作为我的职业,而是作为我的生活。如果恰巧又可以找到相应的一门糊口的职业,当然更好。
当然,选择哲学只是出于我个人的兴趣和偏好,并不是因为轻视其它更“实际”的学科。当年进入哲学系本科之前,我的志愿本是物理或经济,社会学和历史学等也排在哲学之上,我始终记得:是因为我的实力不济才读了哲学,我决不会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对我现在而言,不选择社会研究等方向并不是因为哲学比它们更“高”之类,而是鉴于从我的性格和能力等因素来考虑,我明显不擅于做那些研究。
在研究生阶段,首先要坦白地说:我希望跟随吴国盛老师,并且争取硕转博。这两点都与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大有关系。因为如果我被吴老师甩了,换到另一个导师门下,那么我就将选择完全不同的课题来做。比如跟苏老师的话我就可能做环境伦理学或科学与宗教,跟刘老师的话我可能做SSK或传播学,跟孙老师的话我可能在分析哲学传统中找课题,当然这些题目也都会是我自己感兴趣的。
之所以希望硕转博,不是为了缩短两年时间(事实上即便转成可能也要延期),而是企图逃掉硕士论文和考博,特别是后者,我从小到大都没有一次参与了这个应试教育体制中的任何一次重大考试,如果熬到最后一关晚节不保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如果没能争取到免试,那么选择可能是考本校的博,考外校,或者家里蹲当民哲算了。根据不同的情况,硕士论文的做法也会有所不同,在这里就不多设想了。而如果能够逃掉硕士论文,那么我可以直接按照五年的周期来做打算,这将是非常不同的。
如果只有两年时间,我恐怕不会去做现象学。因为,一方面现象学水太深,现象学的方法也实在不容易把握,我绝不希望在我自己都没有搞清搞透的情况下去扯出云山雾绕的文章来。在我看来,现象学的语言虽然比分析哲学显得晦涩得多,但任何好的哲学一定是通透明了的,一个好的哲学家一定是自己搞通了自己的思路,并且运用在他自己看来最清楚明白的方式予以表达的。一些现象学家的语言之所以玄奥难解,就好比一些分析学家的逻辑演算显得复杂繁琐那样,并不是故意如此,而只是——确实没办法再化简了。现象学家试图要去表达流动的意义,就不得不采用“回旋”的语言,
现象学家玩弄着概念游戏,恰恰是要设法超越概念的束缚,导引人们跳出对语词的执迷而直面“事情本身”。然而国内一部分现象学研究者恰恰又被那些花哨的“术语”所迷惑,反而又陷入概念的纠缠去了,这是我一定要避免的事情。总之,如果我自己没有搞通搞明白的话,我是不会写关于现象学的研究论文的。
另一方面,以我目前的了解,现象学主要还是在欧陆吧,尽管有不少翻译成英语乃至汉语的文献,不过恐怕真要搞现象学哲学家的研究,不读他们的母语原著是不行的。尽管哲学文献往往都是难以转译的,但这其中尤以现象学—解释学最为突出,这与其哲学观有关,在这里也不多说了。如果只有两年时间,我能够把英文管好就谢天谢地了。对于生性懒惰的我而言,学好外语确实不是太容易的事,只有通过阅读慢慢磨合。
总之,如果是五年多的时间,我会好好学一学德语或法语,找一位现象学家去研读他的著作,体会了他的哲学的大致性格之后,再选择具体某个论题,比如技术哲学、认识论、自然哲学等与科技哲学专业联系较大的主题,去梳理和阐发这位哲学家的思路和观点,最后将之与其它流派的视角和风格作一些对比,并且适当提示其当代意义和发展空间等等。这应该是我作为一个哲学系研究生的最中规中矩的研究方式了。
如果说我的时间和能力不足以完成对一个现象学家的理解,根据情况我可能会调整研究对象。这种调整应该只会往更早的时代转移。事实上,正如我在保研时的个人陈述中提到过的,我的一个理想是“从古典出发重述科学(哲学)的多元主义”。对于何谓“古典”我有自己的理解,说来话长。不过粗略地说,现象学在我看来已然算是太“新”了点。我是要回到康德那里再出发的。不过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似乎研究生时直接做康德的研究也不太可能,因此我也许会考虑在康德与胡塞尔之间的地方找对象,除了德国哲学外,皮尔士和詹姆士似乎也值得考虑。
如果是只有两年时间,做一篇硕士论文,那么,事情就完全不同了。我可能会去研究关于直觉主义学派的某些问题。在大二时我已对直觉主义产生了兴趣,当时读了可以找到的大部分中文文献,写了份近4万字的评述性论文,后来大三的学年论文则利用了这篇论文再掺和进了后期维特根斯坦作了一个对照式的解读(因为我发现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同直觉主义是极其亲切的,但那篇论文写得不够令我满意)。我发现国内对直觉主义的介绍和研究明显是欠缺的,而在我看来,直觉主义派相当重要,几乎称得上是理解整个20世纪哲学的一把钥匙。
直觉主义上承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哲学传统,与浪漫主义相呼应,与早期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都有所联系,对后来的欧陆哲学及英美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样作为数学基础争论中的一派,直觉主义与逻辑主义一样,都在哲学史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直觉主义对哲学的影响甚至更为广泛——毕竟逻辑主义的香火主要限于英美,而直觉主义尽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没能发扬光大,但其影响却是从英美到欧陆四面开花,
即便不考虑其在哲学史中的角色,仅仅从其论题来看,直觉主义也是引人注目的。在握看来,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科学哲学发展中凸现出的许多问题,比如语言学转向、历史主义、量子力学的相关问题、科学实在论、自然化的认识论、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等等问题,直觉主义仿佛都早已预备好了成熟的回答,设想直觉主义对于这些“新进展”的反应,大概可以是:“瞧,咱早就说过了不是?”但同时,激进的直觉主义者大都是热忱而成就卓著的科学家,这与后来的从科学之外来“反科学”有所不同。
关于直觉主义的研究,最省事的办法是可以考虑继续本科时的论文,补充相关的外文材料,重新写一份对直觉主义的大略介绍,因为我发现类似的粗略上的简述在国内似乎也比较欠缺,反正当时我没有找到一篇令人满意的评述;也可以搞人物研究,比如看起来外尔就挺有意思;当然也可以借助后期维特根斯坦、达米特、蒯因、普特南等,把直觉主义直接放在科学哲学的具体问题中讨论。
除了研究哲学家和流派之外,也可能找某一问题为主线来做研究,批判性地梳理围绕这一问题而争论的不同主张。这方面目前并没有成形的偏向。实在论和因果性问题是相对比较关心的。
当然,最终我自己要成为我的研究的主角——由我亲自发问,以我的方式去思考,以我的风格去论理,用现代汉语来书写哲学。这是后话。
2009年1月7日
最新评论
mist
7 January 2009 22:30:52 匿名 219.234.81.66
你有一个bg的机会了——吴sir不拒你
古雴
7 January 2009 22:53:10
无论什么理由,我倒也愿意bg,可惜只有你q的话也没意思啊……
mist
8 January 2009 00:24:59 匿名 65.49.2.157
的确很没有意思。。。
或者你到bbs上踩一次整,然后就会有很多小朋友敲你bg了~~~
多灌水才是王道啊譬如你看书看了一节,就可以上去灌灌,顺便还能休息一下
星空
12 January 2009 22:22:58 匿名 124.205.78.225
估计就算你要推吴老师也推不掉的了…
这是基本事实
哲学与裸体一种科学实在论如何可能
本期音乐:亨德尔:示巴女王的驾临
本期音乐:亨德尔:示巴女王的驾临
生活
本期音乐:亨德尔:示巴女王的驾临
2009年1月1日
http://www.musicec.com/videmo/…
新年新气象,展望新时代,本想找曲New Age应景,奈何没找到合适的,还是翻一首古典的吧——其实在各种意义上也很贴合目前的心境。
示巴女王的典故大概是这样的:示巴女王听说所罗门王很厉害,就带着香料宝石千里迢迢来见,出了好多难题考所罗门王……
……别的不用管,总之向我提问就好了嘛……
哲学无专家关键词添加工作初步完成
资料:2005年5月川底下—灵山四人行
资料:2005年5月川底下—灵山四人行
生活
资料:2005年5月川底下—灵山四人行
2007年10月17日
资料:2005年5月川底下—灵山四人行
古雴 发表于 17 October 2007 18:57:34
两年前电脑格过一次,硬盘坏过一次,电脑换过一次,老的文件,除了我在U盘里备份的所有doc文件(主要是随轩的文章)外,几乎部不在了。当时也没怎么在意,心想老天也让我否定过去,罢了罢了。现在怀念起来,有些东西还是尽量找回来吧。特别是这次两年半前的活动,最近常常忆起,便问梨要回了当时的照片。
摘选了一些,贴在这里以表纪念。为了便于上传和下载,对画质进行过降低处理。
今年再出去玩吧,同志们。
以下是我的相机照的,以偷拍人物为主~
clip_image001 下榻处的合影(康熙微服私访记……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爷叔整装待发~~
clip_image004 认得这是啥字吗?
clip_image005 看神色~~
clip_image006 看表情~~
clip_image007 联合起来~
clip_image008 指点江山
clip_image009 clip_image010 山
clip_image011 传说中的二阶拍摄~
clip_image012 看架势~~
clip_image013 看眼睛~~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5 clip_image016 爷叔各种~
clip_image017 clip_image018 登山中
clip_image019 偷拍是挡不住的~
clip_image020 clip_image021 爷叔下山很慌张(看表情)~~
clip_image022 发现我的相机了
clip_image023 clip_image024 当时在聊什么呢?笑成这样。。
clip_image025 坐缆车
clip_image026 爷叔走不动了……(接下来是我们三个去爬山)
clip_image027 某树
clip_image028 还是二阶
clip_image029 偶尔拍张风景
clip_image030 clip_image031 clip_image032 鸭梨各种~
clip_image033 clip_image034 clip_image035 茗子各种~
clip_image036 ~~
clip_image037 clip_image038 从这块坡爬下来的
clip_image039 ~~
clip_image040 clip_image041 鸭梨各种各种~~
clip_image042 clip_image043 茗子各种各种~
clip_image044 伸长手自拍的。
clip_image045clip_image046 clip_image047 爷叔等得……
clip_image048 clip_image049 clip_image050 爷叔要合影~
下面是梨的照相机拍的:
风景各种:
clip_image051 clip_image052 clip_image053 clip_image054 clip_image055 clip_image056 clip_image057
clip_image058clip_image059 clip_image060 clip_image061 clip_image062 clip_image063
人物各种:
clip_image064 clip_image065 clip_image066 clip_image067 clip_image068 clip_image069
clip_image070 clip_image071 clip_image072 clip_image073 clip_image074 clip_image075
阅读152次 评论2条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生活——游玩
收藏: QQ书签 del.icio.us 订阅: Google 抓虾
最新评论
·
clip_image076
Uniceros
20 October 2007 21:01:42 [回复]
恰同学少年……
不过话说某人的WS还真是
名不虚传啊……
·
·
clip_image077
虫
26 October 2007 11:49:45 匿名 221.130.189.94 [回复]
那时都好年轻。现在老的各种。。
本期音乐:耶利亚女郎(童安格)古希腊艺术展
本期音乐:耶利亚女郎(童安格)
本期音乐:耶利亚女郎(童安格)
生活
本期音乐:耶利亚女郎(童安格)
2007年10月16日
前几天看到UNIC贴出童安格的“把根留住”,勾起怀念——这是我小时候常听的歌曲之一。
话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就是90年代初吧,反正很小,大约还没上小学),我还经常和爸妈出去应酬吃饭,经常就唱卡拉OK了,在家里有时也唱,记得那时候是用巨大的LD碟片放的,CD似乎才刚开始普及。
“把根留住”似乎是我爸的保留曲目之一(他的还有涛声依旧等,我就记得这两首);然后我妈的我记得有一首“小城故事”;最后我嘛,也有一首,就是这个了。
偶然搜索童安格时看到“耶利亚”三个字,猛记起这我唱过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来了。当然,后来也唱过不少别的,比如把根留住、小城故事、小芳、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再后来,就不唱了。
显然,耶利亚女郎之所以成为我学会的第一首歌,主要原因是它的歌词太简单了……嗯,我明显是首先学会后半段的“耶利亚神秘耶利亚耶利耶利亚……”不看字幕也会唱~,当时我大约也认不得多少字。
比起“把根留住”之类诗意和深刻的歌词而言,这耶利亚显然是单纯得可以了。不过单纯到了一定境界了,常常是很能震撼人心的。
最新评论
依芜
20 October 2007 21:16:44
童安格的、邓丽君的还有一帮子的都是我从小听大的……
经常有一种很好玩的现象就是当你听到某个曲子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我以前听过”,然后想起是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的,而到如今却很自如的跟上唱词……就感觉象是什么附体了……
[转贴]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资料:2005年5月川底下—灵山四人行
[转贴]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转贴]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生活
[转贴]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2007年10月16日
http://news.qq.com/a/20071016/…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程志良顾瑞珍王攀)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
胡锦涛15日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
////——
十七大召开了,博客还能用,看来还算不错,这个城邦还是有希望的。
十七大的报告没听,不过看起来系里即将安排的团日活动是逃不掉的,今天顺手就看了看相关报道,貌似还真有些让人高兴的东西。
比如这个:“生态文明”写进正式报告中可不得了啊,学者就有事儿干了。之前说了个“科学发展观”,就推动了相关课题无数,不过对那种本来就有毛病的命题所做的论证阐发实在也没多少意思,但这个“生态文明”就不同了啊,比“和谐社会”还有说头呢。这一政治导向对于现在已经开展着的生态伦理学等科目肯定是一个促进啊。这让我感到未来或许还是充满希望的啊。啊啊。
顺便说一下,前几日看到温总理写诗也着实让我激动了一番,以至于我都有给总理写信的冲动了——我想说请总理在北京或上海仰望一下,那诗中赞颂的寥廓深邃庄严圣洁自由宁静壮丽光辉的星空哪里去了啊?星空早就被地上的灯光夺去了啊!把那星空——把那民族的未来——还给孩子们吧!唉……说不定我哪天真就写信了,尽管不会寄出去……
http://news.qq.com/a/20070904/…
仰望星空
温家宝
2007年5月14日,我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最新评论
依芜
20 October 2007 21:18:13 [回复]
温兄!……
一言难尽啊…………
我们看着你
关于老庄的“自然”本期音乐:耶利亚女郎(童安格)
古希腊艺术展
古希腊艺术展
生活
古希腊艺术展
2007年10月18日
古希腊艺术展
古雴 发表于 18 October 2007 22:32:29
今天终于去了首博看古希腊艺术展。也是难得和鸭梨大梧他们一起出门,愉快。
为此我昨天赶忙去买了崭新的照相机——原来那个液晶屏坏了,何况那机器也该换代了。顺便介绍一下,新机型是三星的S1050,亮点是其出众的性价比,1550元的价位(在太平洋看时开口1800,扭头就走,到了中关村e世界开价1500,不过开发票的话就变成1550了):1000万像素,5倍光学变焦,3寸液晶屏,不错的防抖技术,以及可以手动调整光圈和快门(大大有利于我的偷拍活动啊)等等,用起来挺顺手的。
新武器到手怎能不用,逛展期间拍了不少。当然,由于博物馆里不能用闪光灯,昏暗环境下的拍摄效果不会很好,特别是抓拍表情比较困难,不过在防抖技术的支持下多数照片效果还都不错。拍摄时我使用了最大的像素和中等画质,上传到博客上时把画质降到最低,把大小缩小一半,但效果看来还是不错的。
当然,我承认我偷拍的行为比较发指……不过,这样的照片才更具有纪念意义吧?仅仅是拍景物的话当然好,但是无论是你一个人玩,还是和张三一起去或李四一起去,看到的景物都是一样的。既然是集体活动,值得纪念的当然不仅仅是景物而已。那么,正儿八经的,“1、2、3、茄子”这样拍出的照片呢?我并不喜欢这种“到此一游”式的拍照,在这种拍摄中,人与景物仍然是分离的——我们大可以在一面墙前摆pose拍合影,然后拿去和风景照合成一下,如果出一点钱拿去专业的数码公司,保管拼得天衣无缝,和现场拍合影难分真伪。总之,这种“茄子照片”所能纪念的,顶多也只是“某年某日某某人等到此一游”罢了,它不能承载更多真实的回忆——在茄子照片中的表情也是虚假的,即便你当时十分郁闷,也可以在一声“茄子”令下摆出灿烂的笑容。只有偷拍才是最真实的——真实的表情,真实的活动,根本没有做作造假的余地。特别是许多神情、眼神,恐怕是再怎么念茄子绿蔬都重现不出来的。
当然,我今天也不是只顾着拍照啦……事实上,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参观艺术类的博物馆,以前也就是去过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看文物)。而且我对博物馆这种“体制”向来不太热衷。不过艺术品本身还是有力量的,我也不得不感谢博物馆这种体制提供给我们近距离接触这些宝贝的机会。直接观看它们,与通过书册影像观看它们毕竟是不同的。
先不多说了。等我准备完叔本华的读书报告,就好好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随笔。
clip_image001 准备出发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进首博
clip_image004 卢浮宫古希腊艺术展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6 随便拍几张陶器,还有搓澡工具
clip_image007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09 clip_image010 再随手拍几张
clip_image011 clip_image012 爷叔正在观赏
clip_image013 clip_image014 鸭梨对此妇女像颇感兴趣
clip_image015 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7 雅典娜、阿芙罗狄忒、阿波罗(这三张忘了转角度了……)
clip_image018 神秘女像
clip_image019 clip_image020 阿芙罗狄忒的侧面,说到侧过来看更美,爷叔经典语录:“因为X太小了嘛”
clip_image021 背后
clip_image022 到处都是阿芙罗狄忒。
clip_image023 远处拍鸭梨——看来这灯光不适合远拍。
!!!——貌似这里有一张照片被鸭梨删掉啦~~~~只见鸭梨**地向我伸出双手,然后把照相机借走了……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5 clip_image026 clip_image027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29 clip_image030 然后这些是鸭梨拍的。这段时间我和爷叔去瞻仰三巨头了。
clip_image031 拿回相机,先拍个陀螺
clip_image032 好多过来画画的人……
clip_image033 clip_image034 爷叔看完了坐一会
clip_image035 clip_image036 clip_image037 三巨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clip_image038 爷叔自称和苏格拉底长得很像
clip_image039clip_image040 爷叔抱怨雕像的位置都太低了……蹲下来仰视的感觉确实大不一样~
clip_image041 clip_image042 clip_image0
43 修昔底德很酷啊~
clip_image044 双头像
clip_image045 看完了。看爷叔这派头~~~
clip_image046clip_image047 clip_image048 clip_image049 顺便去京剧展走一圈,爷叔说起京剧真是滔滔不绝啊(另拍了几段影像资料~)
clip_image050 clip_image051 此时鸭梨借翻看照片的机会把那张照片删了……
clip_image052 走了,吃饭去,爷叔要主动bg~~
clip_image053 路遇某店,爷叔说那些乌龟的眼神多像茗子啊……
clip_image054 进店里瞧瞧~
clip_image055 去吃韩国烤肉,味道不错,不过爷叔钱包瘪了……
clip_image056 clip_image057 clip_image058
clip_image059 clip_image060 鸭梨各种~~(作为删我照片的报复,哼~~不过考虑到鸭梨的美好形象,部分过于#的照片就不公开了……)
曾经的这一天…
· » 2006年: 从托勒密天文学看希腊化科学的基本特征
阅读240次 评论6条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生活——游玩
收藏: QQ书签 del.icio.us 订阅: Google 抓虾
最新评论
·
clip_image061
mist
19 October 2007 13:04:54 匿名 124.17.16.176 [回复]
建议他们强迫你买光学机,以使得你无法偷拍~
·
·
clip_image061[1]
Ceiling
20 October 2007 03:18:19 [回复]
!!!!!
·
·
clip_image062
Uniceros
20 October 2007 20:36:43 [回复]
1 我要有你雄厚的资金我早就买单反了!!!!
……clip_image063哎哎你不知道那机子偷拍的感觉简直就是美国打击瑙鲁一般……什么害怕机子大被发现就是发现了目标也别想跑掉……就让他们去跑好了!嘿嘿哈哈哈哈…………首都啊~许多地儿都是可以五体投地的……大四才去首博……凑活……强烈建议大家怂恿某人继续去音乐会、美术展、歌剧、话剧、实验话剧……
2 北京啊
3 下次买个三脚架。
4 大四就是大四啊……潇洒啊……
·
·
clip_image061[2]
古
20 October 2007 20:46:03 匿名 125.34.40.79 [回复]
那天在太平洋门口看到单反普及2888元时倒是有冲动想买一个了,不过仔细一看还是每日限量要抽签才能买,便罢。
另:其实如果不怕浪费胶卷的话,好的光学相机其实更容易偷拍。
·
·
clip_image061[3]
古
20 October 2007 20:54:45 匿名 125.34.40.79 [回复]
不过单反相机和三脚架的意义都不在于偷拍吧……以后什么时候经常出去远游的话肯定还会买一个专业的。但现在还不到时候,1550足以满足目前的需求,考虑到数码产品换代速度极快,现在也不必一步到位了。
另:其实和大四关系不大,前两年也该潇洒了。
·
·
clip_image062[1]
Uniceros
20 October 2007 21:04:36 [回复]
忘说一句
爷叔的确很象苏格拉底啊……
而且很有大师的派头和……块头……
资料:2005年5月川底下—灵山四人行关于科科论坛39讲“作为环境问题根源的实验科学传统”(蒋劲松)
本期音乐: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
本期音乐: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
生活
本期音乐: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
2007年10月25日 叔本华
http://media.ewen.cc/wma/n0000…
上次叔本华课上先老师提到在第一双眼睛张开之前,整个世界的混沌黑暗状态。先老师说这个状态形容不出来,用绘画也没法描画,不过用音乐或许可以表现一下,于是他就举了这个例子——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的引子部分。
回来搜到一听,还真有点意思。当然,除了引子之外,整个的感觉也都不错,很奇妙。这首曲子要闭着眼睛听的。
前一期的音乐师兄说听着比较可怕,不知道这首感觉如何~?
在网上摘了一段介绍:
1931年,拉威尔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右臂的奥地利钢琴家保尔·维特根斯坦的请求,为他写作了这首专供左手演奏的协奏曲。作者曾说,它“有许多爵士乐效果……要紧的不是创造轻松纤细的织体效果,而是要分隔出两手弹奏的声部来”。同时,它又是一部戏剧性较强的作品,钢琴与管弦乐队融为一体,有独特的色彩与艺术魅力。乐曲采用单乐章形式,结构自由。全曲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徐缓,情绪不安,深沉的管弦序奏从低音区逐步上升,音量增强到犹如大声呼喊;钢琴进入后,音乐变得象一首悲壮的进行曲,不久,音势软化,钢琴的声音在弦乐柔和的持续音背景上浮现出来,仿佛沉入了冥想。第二部分快速活泼,性格诙谐,运用了不少爵士乐的手法。第三部分由钢琴的刮奏引向主题音调的再现。乐队声势浩大,钢琴织体华丽,音乐气势宏伟。最后突然响起爵士风的主题,幽默风趣地结束了全曲。
最新评论
mist
25 October 2007 23:52:06 匿名 124.17.16.17
plz call me Gaspard de la Nuit~
叔本华读书报告[英]约翰•劳埃德 约翰•米奇森:《趣谈——200个人们普遍忽略的问题》
[转]殡葬业开研究生进修班 从业者可上北大念哲学
[转]殡葬业开研究生进修班 从业者可上北大念哲学
生活
[转]殡葬业开研究生进修班 从业者可上北大念哲学
2007年10月21日 北大, 死亡
新闻见此,不引了:http://news.qq.com/a/20071020/000050.htm
本来也没想到要评论,只是看到在系版转贴了,还有被转到Joke版的,同学们的反应似乎也以不满或不屑居多,因此忍不住发表意见,以下是在系版上的回帖:
(楼上说的是:“复兴周礼也轮不到咱们系去搞.”)
大家觉得不好吗?我倒是觉得很赞啊!大赞啊!这比给老总开国学班有意义多了。
复兴礼乐轮不到咱们系搞的话到底是轮到谁去做的呢?国学复兴如果不从重建礼仪开始,而光钻研学问理论研究,是绝对没有前途的。而在各种礼仪之中,葬礼既是顶顶重要的一环,也是传统复兴的最绝妙的突破口,许多人在平时都不怎么关心礼仪,但是到了办丧事时往往重视得不得了,现在人买房子也是讲地段而不讲风水了,但买墓地却还是要看风水。总之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原先那一整套传统的礼仪和文化系统恰恰是在殡葬文化那里保留得最最完好。
只有婚礼和丧礼是在再怎么反抗传统的人群中也不可缺少的,而婚礼早已彻底西化,但今天的丧礼还是非常传统,传统文化在殡葬这里是最顽强的,礼乐复兴还能找到更加绝妙的突破口吗?妙极!妙极!
谁看不起殡葬工作吗?让你去从头至尾操办一场丧葬试试?这里头学问太多了。
我的回复:
大赞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学问多,而是在于这是一个关键点。传统礼仪和文化的灵魂就躲藏在这里。至于你说的赶僵尸、算命,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因为我是认真地大赞的,所以请你不要以抬杠的态度反驳。赶僵尸、算命都不是“礼仪”,或许赶僵尸里头有“仪式”的成分,而算命里头也确实有许多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元素,但其意义是根本无法与殡葬相提并论的。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再没有什么典礼的特殊性可以与婚礼和葬礼相提并论,而中国的以儒家为主干的礼乐文化首重葬礼,相信你也还记得当年杨子对葬礼的强调。葬礼在一个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在一场葬礼中所承载的是人生观、死亡观、鬼神观、家庭观、伦理观等许多内涵的表达,也是该文明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之集中展现(注:想一想古埃及的金字塔)。一场完整的葬礼仪式,从头至尾的过程,简直就把整个文化的方方面面来了一个集中演练那样,全部呈现出来了。
葬礼作为“仪式”,其地位在于人类文明史中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考古发现人类在其文化的起始处就开始赋予葬礼以意义(例如以特定的姿势埋葬死者,加入陪葬品,加入红色颜料等),甚至说人类的所有典礼和宗教发端于葬礼也不过分,甚至许多动物也会采取特殊的方式埋葬死者,对死亡的重视是永恒的。没有什么人能够避免葬礼,即便是骨灰撒河乃至“把死人烧了做化肥”,仍然是某种仪式,是其生死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展示。人类文化的其他各种仪式,无论是祭天、祭祖、节庆等等,都远不如葬礼那样,在所有的人类文化和历史中如此都恒久而重要。在葬礼的整个过程中——包括从临终关怀到亲属安抚、从参与人员到遗产分配,从祭拜典礼到下葬仪式,从埋葬途径到纪念方式,从守孝到节哀——这个文化的整个习俗、观念、性格、哲学、文学、伦理、技术、自然环境和文化源流,像是在举行一场阅兵式那样,集中地展演出来。在你能想到的关于某种文化的所有内涵中,有什么东西没有在葬礼中发挥影响呢?在葬礼的背后,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某一个侧面,而是全部!
2007年10月21日
最新评论
路人甲
22 October 2007 01:09:13 匿名 116.252.148.248
深刻 ,受教….
古
22 October 2007 17:28:12 匿名 125.34.46.31
典礼和礼仪的基础是“尊崇”或“敬畏”,现代社会的礼坏乐崩是与“尊崇”的退隐相伴随的。但是“尊崇”还有一个最为顽固的堡垒,那就是死亡——现代人可以不敬畏自然、不尊敬师长乃至拒绝敬畏生命,但面对死亡,很少人还能够继续轻蔑和不屑。死亡带来的敬畏感是无处躲避的。一个家庭可以说,咱不过节日、不做生日、不办婚礼,但是,丧事,哪一家都逃不过(如果不是一次灭门的话)!你必须妥善处置亲人的尸体和后事,问题只是丧事以何种方式进行,但要想在这时逃避“尊崇”,极个别人或许可以,但整个社会再如何陷入虚无主义,在这里一定还有最后一块堡垒,礼仪与尊崇在这里挥之不去。
之前我讨论什么是“传统”时,就说到,传统乃是过去与现在的“线索”,那些已然彻底“断裂”的,与历史失去联结的东西,再不是传统。那么,我们要复兴传统,首先必须找到传统,找到那些仍然活着的东西,找到哪些未断的线索。但传统在那儿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隐藏得太深,以至于几乎找不到。但是在葬礼这块,传统的顽抗是最强大的。
在其他场合,现代人往往轻视或故意抵制礼仪,在丧事中,人们却急切地需要礼仪——没有礼仪,悲痛中的人们将更加慌乱不知所措。而礼仪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生者的安抚,并让人们得以表达自己的尊崇。而且,唯独在这里,人们是自发地抵制新奇时尚的,因为这时候人们需要的是庄重踏实。现在,这一整套的礼仪在殡葬业的从业者那里传承着,一般人在平时并不会(也不愿意)去琢磨这些事情,而到了丧事的时候,人们总是服服帖帖地遵从着殡葬公司的安排,尊崇的力量迫使每一个人都规规矩矩,再顽劣的孩童也不会在追悼会上打闹
嬉戏,再怎样无神论的人也可以真诚地为死者点一支香,这就是礼仪的力量,礼仪让一切井井有条。
殡葬公司总是提供一条龙服务的,他们向人们提供这一整套的礼仪,而这里头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设备、场地和程式之类,更需要渗透着关怀和抚慰。殡葬的礼仪也不可能固定不变,它既要延续传统,又要保持与时代的关联(这两者是一回事),但是,这改革和变化的任务主要地仍是在于殡葬业。简单地说,殡葬业不仅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礼仪与人文关怀的提供者。
虫
26 October 2007 11:46:07 匿名 211.166.9.17
这可是我将来赚钱的设想之一。凭咱学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城市里做红白喜事的礼仪规仗。阿,被抢了先,傧仪馆的老总好强。
[加]瑟乔•西斯蒙多:《科学技术学导论》叔本华读书报告
[转贴]教学评估势不可挡/推倒北大三角地 校方称拆的只是一个信息栏
[转贴]教学评估势不可挡/推倒北大三角地 校方称拆的只是一个信息栏
生活
[转贴]教学评估势不可挡/推倒北大三角地 校方称拆的只是一个信息栏
2007年11月4日 北大
现在住在外面,除了系版以外又不逛BBS,许多事情难免后知后觉。今天才知道,三角地竟被拆了!
当然,真正的三角地早已死去了,现在的三角地只是一个“遗迹”,但这一遗迹毕竟是老北大思想自由的见证。即便已经是被各种乱七八糟的广告充斥的广告板,但是这样的“三角地”仍然延续着老三角地的某些东西——无论是谁,想贴什么,都可以贴。因此才会有许多让“北大校长”觉得“有损北大形象”的东西。
什么是北大的形象?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若是像个军校的样子大概是最合校长的心意了吧?嗯?或者你们真的是以养鸭场为榜样的?嗯?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才是北大的形象啊,某些欠扁的人啊,究竟是什么有损于北大的形象啊?
好一个“只是个信息栏”。某些欠扁的人啊,你们究竟有没有一点点对历史的敬畏感啊?那么你们怎么不继续拆博雅塔——只是个陈旧过时的水塔嘛?你们怎么不干脆去把长城也拆了?不就是些砖头嘛,现在又没有游牧部落侵扰的问题,那么多砖头堆在那儿多碍事啊?拆吧!拆吧!引用刘华杰博客上见到的一句话,China这个词好啊——“拆呢”!
好一个教学评估。该是啥样就是啥样,何必要忙上忙下整顿逢迎呢?北大得个DDDDDDD……又怎么样呢?若真如此只能说明评估者的标准是糟糕的,难道说得分比某某大学低就证明北大比那些大学差吗?为了所谓的“北大形象”和那点儿金钱利益,咱北大就可以连自尊都可以践踏了吗?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
只言片语第三集[转贴]三角形的地(Ceiling)
[转贴]三角形的地(Ceiling)
[转贴]三角形的地(Ceiling)
生活
[转贴]三角形的地(Ceiling)
2007年11月7日 北大
鸭梨的文字。
三角形的地
Ceiling @ 7 November 2007 09:25
http://ariela.ycool.com/post.2…
未名上已经就三角地一事达成基本共识:三角地的被拆根本不是什么针对学生自由的预谋举措(像神话般的02年未名夺权一样),不过是领导们面对教学评估匆忙作出的决定,以此整治校容校貌。只是,三角地在历史和北大人心中的位置之重——或者更准确地说,应有的位置之重——与它恢复成一片寻常绿地的悄无声息形成的对比实在荒谬。于是未名便有各色文章,似乎便可为三角地之被拆增些凝重的历史意义。
三角地,被冠以自由、理想、神圣、精神之名的三角地。我们这批学生,听着八十年代的北大故事总是心神往之,将之奉为神话和理想。而路过三角地的时候,却并不见这许多发光的名词。传说第一张大字报是在这里贴出来的,后来这故事被证伪了;又传说十八年前的游行队伍是从这里出发的,这故事同样被否定了。三角地究竟神圣在何处,究竟为何在北大历史上占有如此高不可攀的地位,我们面对着满板的培训小广告是不确切知道的。
学校发表的说明中,“三角地没有拆,拆的只是破旧的广告栏”一语,是并没有错的。社团仍然可以在那条街上热火朝天地招新,——昨天路过才见到各家社团在一如既往地为社团文体部的评比如狼似虎地拉票。诸种讨论、激辩早已转移阵地至粉色调的未名。在燕园三年有余,印象中唯一见到三角地迸出反抗的火花的,便是那张抗议机动车入校的大字报。此外,便是各社团活动与成功人士的讲座争夺海报位置。因此以下这评论也是不错的,道是那精神是早已亡了的,只是现在连尸体也不留了。
那精神是什么,也是我们不确切知道的。爱国进步是早已不喊的了;我的专业亲手解构了民主科学,二位正在我楼下顶球。北大在她的学子口中,从精神圣地变为什么鸟都有的大森林。这便也算是全了“兼容并包”。我过去几年中也很以此为满足了。如此,若那精神果然亡了,再留着尸体的意义是什么呢?(一时想到毛主席纪念堂,惴惴)
便来设想尸体不留的结果罢。如今三角地第一次让学生们发现,原来那里还有松柏数株草几丛。08年的新生进来的时候,若不听学长痛陈,便不知此地原来并非绿地。连“论三角地的拆掉”也成为新生们不确切知道的传说时,现在的我们不确切知道的那段历史,便终于归于沉寂。
这大概并不是什么大事。这恰是大势所趋。那些历史,博物馆里的,学者架上的,老人心中的,百家讲坛里的,政治演讲中的,究到底不过是与我们相不相干一个分法。北大那历史,或那历史中的精神,似乎早已被安置在校史馆,作为校庆演讲和游客解说中的材料。实质不存,空留一壳,还要警惕有多少轻狂假汝之名行之。如此,那历史当真是与我们无关的了。好莱坞一向宣传埋葬过去,全新生活。我们要斩断那历史,并不是什么难事,那不过是一具死的尸体而已。无论面对的新生活是怎样的,我们都总会习惯。
所以,三角地被拆,确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并不标志什么精神亡了,什么时代结束了。要争论这决定不曾经过听证也是无稽的。若领导们要听证,三角地便不会被拆了。这匆忙的决定恰证明了三角地在领导们心里不过是一块三角形的地,而传说被它承载的历史,不过是历史,这历史早有校史记载了,便可在展柜里封起来。三角地不是悄然消失,而是被匆忙地从教学评估组眼前扫开,这不过是以稍显突兀的形式,再次证明了北大的名衔从先驱、领袖换成社会的缩影和明镜。北大慌不迭的媚俗正是强大体制内的生活态度。
而无延续的生活,焦灼的现代感,是我的专业要埋首论述的问题,而已。
我只是惋惜学校的无意识已经不能容忍一具提醒过去的尸体存在。有那尸体在,尚可无结果地追想一下那激扬澎湃,便可求得警醒片刻。如今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熙熙攘攘了。
我只是惋惜这举措隐隐暗示连“兼容并包”也快要失去了。说起来几乎是笑话的理想主义终于在形式上失去了庇护所。
只是领导上当真想不到一个普通老师想到的吗?老师在课上说,三角地留着至少还有旅游价值。
////——
我不想把三角地说成“尸体”,而更愿意说是一个“遗迹”。尸体的命运只可能是慢慢腐朽,但遗迹却总有可能获得重生。就像古希腊古罗马的遗迹之于中世纪蛮族们那样。“精神”往往是不朽的,至少它没有那么容易死亡。伟大精神残存的力量就能让即便是野蛮人也被逐渐感化。因此,我相信,留着三角地,留着那些破旧的遗迹,便可以让那些伟大的精神躲藏其中,或被囚禁其中,随时等待另一个时代将它们释放。
更让我痛心的,是领导们在接受采访或作出说明时的那种轻描淡写、自以为是的态度,竟还要指责媒体喜欢炒作(事实上我还没看到哪家媒体大肆炒作的,这事倒真应该宣扬宣扬)。特别是“校长”说了,三角地没拆,三角地还在那里,拆的只是些信息栏——多么轻松,多么自信。但即便说别人都是无理取闹好了,即便说你拆信息栏做得对好了,作为一校之长,难道事先不能估计这一行为的影响吗?难道说对于这样一个可能引起广泛质疑的举动,也不必至少表现出慎重其事吗?为什么能如此轻描淡写?你有什么资格轻描淡写?北大是你的财产吗?你是北大的主人吗?一代一代伟大的先辈们把北大校长这一荣耀的重担交付于你,而你在面对先人的遗物时,难道不该至少表现得诚惶诚恐吗?你如果自信你做得没错,你又为何连诚诚恳恳地面对媒体和学生作一番解释都懒得,而三言两语就把事情打发了?然后对外界可以说这是咱们北大自己的事你们不要炒作,对内部可以说咱们是和“学生会”(该死的)交换过意见的,便事不关己了、理直气壮了?你既然敢于和学生交换意见,那么为何在拆除之前却毫不透露一点风声?为什么要如此仓促地拆除——离教学评估明明还有一段时间?
[转贴]教学评估势不可挡/推倒北大三角地 校方称拆的只是一个信息栏[美]丹尼尔•豪斯曼 编:《经济学的哲学》
[转贴]天主教东正教有望统一 教皇为“第一主教”
[转贴]天主教东正教有望统一 教皇为“第一主教”
生活
[转贴]天主教东正教有望统一 教皇为“第一主教”
2007年11月17日
http://news.qq.com/a/20071117/…
中新网11月17日电 分裂超过950年的天主教和东正教,为重新统一踏出非常重要一步,双方最近起草联合文件,首次同意教皇为“第一主教”,地位高于东正教的牧首。然而日后两教统一后,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无可避免会被削弱,相反东正教的普世牧首则可藉此加强对穆斯林国家的影响力,变相成为整个东正教“教皇”。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早前两教的领袖特别就教皇地位问题开会,是双方自1054年分裂以来第一次。两教神职人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草拟一份拉文纳文件(Ravenna Document),初步同意罗马主教(即天主教教皇)为最高阶主教,地位凌驾于所有天主教的主教和东正教的牧首。
教皇本笃十六世一直渴望促成两教重新统一,他已决定在下周五(23日)召开特别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均会出席,。
若两教顺利重新统一,教皇将成为最高主教,但其权力难免会受限制,他目前在天主教享有的绝对权力将不复见。另外,东正教亦会要求天主教放弃教宗永不犯错的教义,以及容许天主教神父结婚。
而两教真能达致和解的话,最得益的莫过于东正教的普世牧首(即君士坦丁堡牧首或伊斯坦布尔牧首)巴塞洛缪一世,他日后与土耳其等穆斯林国家对话时,将有更大影响力和话事权,变相成为东正教“教皇”。
////——
谁告诉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开玩笑也未免开过头了吧??今天貌似不是愚人节……这个世界变化快啊……当然,这“统一”一词肯定有媒体添油加醋之嫌,不过这近千年来第一次,也够厉害了啊……
最新评论
butian
17 November 2007 18:24:45 匿名 124.17.17.238 [回复]
教皇权力为什么会被削弱呢?
古
17 November 2007 19:21:54 匿名 123.112.69.87 [回复]
说“统一”肯定是言过其实,因为光东正教内部就没什么统一。各大牧首之间没有互相从属的关系。
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天主教皇成为“第一主教”了,那到底不过是个“主教”,只是在主教里给个排名第一,但就没有本质上原则上根本上更高的地位了,那么这个“第一”其实也就是个世俗性质的荣誉,出于世俗的,历史的尊重,而不再具有神在掌管整个俗世的神圣权力了。或者说教皇的“权力”变成了相对的,出于某种协商及尊重而被赋予的,却不是神直接赋予的了。
要真这样一来,教皇的(世俗)权力被削弱倒是小事,关键是这个教义和威信的问题。梵二会议对教义的革新是够厉害的了,但是还尚未触及这么核心的问题,因为“教皇”的权威和其地位问题正是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之分歧的焦点,这一要害地方天主教竟然退让了,实在令人诧异……
古
17 November 2007 20:10:01 匿名 123.112.69.87 [回复]
以前我曾写到过,如果说天主教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新教与自由主义联系起来,那么东正教就正好对应于社会主义乐(当然这都是看书看来的说法)。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共同之处都是重视“教会”的意义,他们都认为上帝始终会引导着教会。但具体上帝如何来引导教会呢?天主教就具体落实到教皇一个人,说教皇是受上帝指引的,因此教皇代表上帝的意志,这才有教皇永不犯错的教义;然而东正教则认为上帝是在每个一个信徒的内心中指引着方向,每一个信徒都是平等的,教会的意义则是把教众联系成一整体,代表着教徒群体的共同意志,正是这个群体的意志而不是某一个个人的意志是上帝旨意的代表。因此东正教的“一把手”绝不会称“皇”,就好比社会主义国家管一把手称作“主席”那样。简单点说,天主教的“教皇”与东正教的“牧首”的根本区别在于,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而牧首只是教徒群体的代表。
于是乎这么一来,如果天主教要向东正教妥协的话,势必要承认教皇不是上帝的代表——因为东正教绝不会承认这一点,东正教充其量是可以把天主教教皇的地位上升到最高,就好比别的牧首代表一个市,一个省,你是代表首都之类,即便说教皇是高于所有牧首一级的吧,那也顶多是代表中的代表,是个总代表,但无论如何东正教的“代表”是从下往上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教皇直接是上帝的代表。
科科论坛第43讲:法庭上的科学划界谁的责任?——摘一段案例
最近生活杂记(07年11月22日)
最近生活杂记(07年11月22日)
生活
最近生活杂记(07年11月22日)
2007年11月22日
最近博客比较荒芜,这意味着生活也比较颓废。虽然说应该多看英语少写博客,不过说实话这段时间英语也看得不多。书倒还是看了好几本,只是大都懒得记在博客上。
当然颓废归颓废,倒是并不消沉,除了偶尔某些事情之外,一切都很令人愉快,今年的生日也过得不错,和前两年相比,今年可真是充满着希望和憧憬啊。
当然,生日难免总是很伤感,特别是一个人过这生日,怎么说呢,即便没有两年前的故事,光是第二天的那个节日就足够可以联想了,再加上这很2的年龄……
我的心中始终有一种矛盾:一方面,我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独处,在人多的地方总是不自在;但另一方面,我又害怕它。不安,燥热,冷。
去一次家乐福买回一周的食物,便可以窝在家里再不出门。加上这两个礼拜连续翘课,便可能有连续三四天足不出户的状态。这段时间里,不仅一句话都没说过,而且甚至连一个人也没看见过,整个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只剩下网络是唯一通向外界的窗口了。特别是,最近得吴老师“重用”,派我做了科科网BBS的管理员,倒是有点儿交流,不过当然仍是看不到一个人,说不了一句话。
类似的生活以前在羊肉泡居租房子住的时候也过过,不过那时候不能自己做饭,因此至少每天还是要到人堆里走一走的。而现在饮食能够自己解决,便真可以“与世隔绝”了。
睡觉时要拉上窗帘,白天也就懒得打开了,横竖窗外也没有什么好景色。暖气已开始供应,屋内也有中央空调的换气新风口,便整天也不用打开窗户……总之,到处都是封闭的,我看不见一个人。
以前我也说过,一个人住并不会特别“孤独”或什么,要是孤独的话,在人群中可能体会更深。不过这一个人彻底封闭起来的生活,毕竟还是有些特别的。怎么说呢,不仅是孤独吧,还有,寂寞?有些心情是很难形容的。
做饭是愉快的,只是洗碗刷锅有点烦人。近一段时间里做饭的频率增加了不少,不过手艺还未见显著提高。因为第一是我总是懒得先决定做哪种菜,再按照菜谱去买材料,而是先随手买到食材后,再琢磨怎么做。于是许多时候根本不看菜谱即兴乱做;第二是这种技术活看来毕竟是要手把手教才最好,否则光靠我一个人看菜谱总是不能准确领会,特别是“烧至五成熟”、“油到七成热时”、“翻炒片刻”、“加适量……”之类的术语,我怎么知道这五成、七成究竟是多少啊?第三是我每种菜基本只做一次,倒不是我不想多次练习,只是由于先买食材再做菜的方法使得我很少有连续尝试同一个菜的机会。当然,相信做饭这事熟能生巧,假以时日总是能够练成的~
吃饭的时候总比做饭时要难受些,首先是经常会遇到做得难以下咽的东西……以前只是在动画片上看见过——吃了一口便脸色发青头冒冷汗,为了照顾做菜人的心情而勉强吃下去后卧床不起的那种极具“杀伤力”的菜肴。以前想那当然是动画片的夸张啦,现在终于知道在现实中也是可能的……当然,这种情况主要是在刚开始学的那一段时才多一些,最近做出的东西基本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了。另外,由于在不去上课的情况下(去上课的话就在学校吃了)我基本上每天只吃两顿饭——中午吃“早饭”,主要是速冻食品,晚上才吃一顿正餐。所以剩菜要再次利用的话至少要放24小时,不太好,因此我基本上都是做完菜当场吃完的。但这使得吃饭的时候往往感到心情郁闷——因为无论怎么弄,做出来的菜至少总是两人份的,总是两个人一起吃来得合适,当然,控制材料的分量做出小份的也是可能的,但要调整菜谱,调整火候,总是麻烦得很。煮饭更是怎么也煮不了恰好一人份的(除非是焦的),弄来弄去,做完之后总会让人感觉:再多一个人吃正好。最初每顿饭都会弄一荤一素两个菜,但怎么吃都嫌多,于是目前基本都是每顿只做一个菜。虽然对分量的控制越来越有感觉了,但是还是经常会不慎做得过多,这时候是很尴尬的,吃掉太撑,倒掉可惜,存到第二天又不好……
最近一段时间里我的食谱说来其实也很单调,肉食主要是鸡肉、牛肉和羊肉换着吃,猪肉从未买过,反正这年头猪肉也不比其它肉便宜多少,而且我也比较喜欢吃鸡牛羊等。蔬菜主要是土豆、胡萝卜、芹菜、番茄、洋葱、青椒、蘑菇、栗子、青菜、苦瓜、小白菜等(大致按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当然还有鸡蛋也是常吃。由于早上起不了床,食材都是在超市(家乐福或超市发)买的,那里的蔬菜实在很贵。而且,由于嫌排队称重麻烦,我在家乐福买的蔬菜往往是那种已称好包好的,如“质量体系蔬菜”“无公害蔬菜”乃至“有机蔬菜”等等,总而言之是更贵的那种。这样算下来,自己做饭实在毫不省钱,反而可能是使饮食成本更高了。顺便说一下,我现在都用橄榄油炒菜了,呃,橄榄油味道不错,就是贵了点……
如此奢侈的生活实在是让我有某种罪恶的感觉。当然,就日常消费而言,我无非是买书上花销很大,以及吃饭上多用了些。但自我感觉还是说得过去的。比起一些人在化妆品、衣饰等上头的开销来说也不算太高。最罪恶的实在是这套房子……呃……暂时也不多说什么了。
来过我私宅的人并不多,到现在为止,该来的基本都已经来过了,或许还会请若干同学来看看。
这篇文字本来是想偶尔写一写情感活动的,不过似乎失败了,写不清楚,罢了。
2007年11月22日
最新评论
UNIC
24 November 2007 20:00:30 匿名 222.82.69.160 [回复]
这样不行啊!…..
一个大小伙子整天窝在家里怎么行?
要这样干脆到研究生时搬回宿舍,周末再回这里好了~~~~
这怎么是大学生活呢?这分明是隐士的隐居生活么!
很消磨人的.
文章写得还算不错了.怎么让我想起李清照的那个什么”醉脑销金兽….人比黄花瘦”了……
UNIC
24 November 2007 20:02:51 匿名 222.82.69.160 [回复]
说到”
;人比黄花瘦”,又突然想起忘了说~~~
这样的生活对身体实在不好,没什么运动怎么行?你是想”销瘦”呢?还是想”销胖”呢?都不健康嘛….
古
24 November 2007 21:06:28 匿名 123.112.70.237 [回复]
我倒没说没什么运动,现在我基本看多少动画片就蹬多少时间自行车健身机……
不过这生活确实已然不是大学生活唉,我一贯对师弟师妹们宣称是隐居者。
研究生时搬宿舍住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可以不住宿那就不占床位了,如果必须住宿的话也顶多是在一开头可能住上几天熟悉一下同学,随后还是会回来的。
Ceiling
24 November 2007 22:45:42 [回复]
我还是喜欢你的这种文章。
吃多点绿叶菜。
然后我现在无比想做饭自己吃,或者给人吃。
既然你用橄榄油的话,推荐一个食谱:
扇贝,加橄榄油,加茅台,清蒸至熟。
很简单,也比较清淡。但是很清甜新鲜。
mist
28 November 2007 17:29:45 匿名 124.17.16.122 [回复]
这样的话,建议Ceiling搬去同住:)
最近生活杂记(06年10月1日) 前一阵子过得很不正常,又在游戏和动画片中荒废了很久。 爷爷的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这种打击是旁人看不出来的,除了在爷爷去世时的病床前忍不住抽泣过,我到大殓时也没有再哭过,回到学校后也一切正常。但在每天晚上睡下之时,以及每周给家里打电话时——接电话的是奶奶,再不可能是爷爷了……以前给爷爷打电话其实不说什么话,问一声好,说一句“一切正常”,就差不多了(现在很后悔没能多听爷爷说故事、讲道理),爷爷的存在对 ……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关村随记(一)
中关村随记(一)
中关村随记(一)
生活
中关村随记(一)
2007年11月24日
中关村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北大在这里,万圣在这里,野草、博雅堂、第三波、风入松都在这里。
周围的大学简直不计其数,在地图上从北至南扫一扫:北大、清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若干部所)、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体育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财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再算上相对较远的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以上这一切都在我方圆十里之内,亦即骑车在二十多分钟之内,算上下楼取车的功夫,不过半小时左右。
可见中关村是一块宝地,这不必看那些电子城、商务中心,那些东西或许不知哪一天会没落衰颓,但这么多的大学是不会轻易衰落的,这里作为文化中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不过中关村也正在成为北京的金融中心——如果它现在还不是的话,等到那一座一座正在施工中的大厦逐一竣工之后,等到那几条地铁线路贯通之后,这里势将成为浦东陆家嘴那般的所在。
事实上它现在已然成陆家嘴了,那一栋挨着一栋的晃眼的玻璃大楼让我有了某种对家乡的亲切感——很不幸,我在上海的住处恰在陆家嘴边上。要不是那些校园、书店的存在,这里就简直成地狱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造房子,总要披上那么多的玻璃,偏要造成那么“惨不忍睹”的模样。
以前在鸭梨的博客上看她写过,说这些“现代建筑”的“令人绝望”之处在于,它们充满着“设计感”,它们在处处都满溢着对“美”的渴求,试图要表现美感,但事实却毫无美处。这里在用词上我与鸭梨略有不同,我想说这毕竟可能令人着迷的“设计感”仍是一种美感,美是有的,只是,它们表现出的是那苍白而空洞的美感,但毫无内涵。
不过,对这种对美的渴望,我仍然感动——毕竟,那种强烈的冲动仍然保存着。即便已经陷入空虚,他们仍然在顽强地追求“个性”。就好像那些“时尚”的年轻人们,无法在内心中找到个性和独特,却总要靠着奇装异服、五颜六色的发型、出格和惊人的行为等等这些表面的、浮夸的标签来彰显所谓的“个性”那样。他们不知道这样张扬出的“个性”从来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之内的东西。那只是附着于他们皮肤之外的染料,却并不是血液中、骨子里的“个性”。
看看那一座又一座充满玻璃的大楼,每一栋都看起来那么的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但是,它们的内部始终是空虚的,它们没有个性、没有风格——从中关村到陆家嘴到曼哈顿,那一座又一座“独具匠心”的玻璃大厦是何其千篇一律,何其令人厌倦啊。因为它们只徒有其表,却并无内质,只有皮肤,却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即便长得再好看,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建筑,即便设计得再如何出众别致,也谈不上“风格”,正如尸体是谈不上“性格”的。
现代建筑的一切内质都被剥去了,宗教的、伦理的、哲学的——建筑曾经承载的东西都被抽去了,剩下的只有两条:实用和美观。除了实用之外,唯一要考虑的是美观——如此,便将美的追求建立在完全空虚的起点上,什么也没有,而只是渴求美。这种渴求难免将是病态的。如此追求而得的“美貌”,失败的或许是更变得加惨不忍睹,成功的也无非是(好比说)更能够刺激他人的性欲罢了。
我这屋子的装修并不经过“设计”,选择的标准是赤裸裸的实用。当然,诸如选择墙漆、窗帘、桌子等物之式样时,毕竟也从某种“美”的角度来考虑,不过更准确地说无非是出于当时的“兴致”,却并不考虑整体的搭配之类。因为我知道,无论怎样设计,怎样讲究,我也无能力把屋子装饰成一件艺术品。反正我知道,“我”住在这儿。
2007年11月24日
最新评论
UNIC
24 November 2007 19:54:56 匿名 222.82.69.160
前几日去新华,看到一本<建筑哲学>.
不知这些玻璃楼和包豪斯是什么个关系.
最近生活杂记(07年11月22日)本期音乐:Prokofiev _ Violin Concerto 1 _ I Andantino
密云之行简记
密云之行简记
生活
密云之行简记
2007年11月29日
密云之行简记——11月25日:诸事不顺的起程
古雴 发表于 29 November 2007 15:37:48
密云之行简记
上次骑车远游转眼已是两年多前的事了,三个人骑车去八达岭长城,过去时似乎花了7个多小时(5点多出发12点多到),回来时一路下坡只用4个多小时,在长城上只呆了二十分钟。
前几周偶尔和gzb提到什么时候再玩一次,我说要玩趁早就这一段吧,眼看就是冬天了,于是就定了时间,还是我们三个人。
目的地是我提议的:在地图上看着那么大一个水库,路程不远不近,大约比八达岭远一倍,原计划是住一晚,来回两天,最后是住了两晚,后叙。
懒得好好写游记,下面只是选一些照片,并用文字串一下吧:
11月25日:诸事不顺的起程
定了早上7点半出发,我7点刚过就下楼取车。没想到昨天刚检查过一切正常的自行车,今天一早竟发现爆了胎,真是出师不利。更糟糕的是,7点半左右时修车师傅们都还未开张,我一路推着车往学校走,路上倒是找见不少修车铺,却不见一个师傅。最后直到八点多才在学五的修车铺换了轮胎,一番折腾到正式出发时已是八点三刻了。
clip_image001
遇见cxq时,听得他的坏消息,又是一件不顺心之事,不过此事我暂时也不多说了。
出南门上四环沿路向东,路上又出状况,c的车——向wh借的一辆破旧的变速车——开始吱吱地响,我们停下来折腾多次也没解决问题,c掏出CD随身听来掩盖,后来这噪音不但越来越响,而且还出现了第二种噪音,有出故障的征兆。我们只好趁早找修车铺——这找修车铺也颇费周折,不多说了。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
修车师傅解决了第二种噪音,第一种噪音仍然存在,后来还是用了我随身的小扳手拆下某个轴承,把其中缠上的不知什么垃圾清理掉,才告解决。
顺便记一下,在四环路上见到了“鸟巢”,瞻仰了一下——原来鸟巢在这儿啊。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6
按照我在地图上找的路线,我们先到了京承高速公路,因为沿京承高速一路就可以到密云县。上次从八达岭回来时也是走的八达岭高速的辅路,顺畅得很。可是我们这第一天注定是百般不顺了,这京承高速竟然没有可供自行车通行的辅路……
clip_image007 clip_image008 —— 难道这就是辅路?
clip_image009 clip_image010 ——高速路底下有一个水沟,看起来可以骑车…… clip_image011 ——前方全是泥,回来……
京承高速走不通,只好找别的路,好在我记得101国道也是直通密云的。但经过连番折腾已经到了中午,先找个地方吃饭吧。
还在四环与五环之间,到了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原来是个农贸市场,g顺手买了一袋桔子,随后在市场旁边找了一家餐馆吃饭(价格不低质量差),顺便研究了路线。
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3 clip_image014
下午终于上了正路,G101——京顺路,京密路。上了路后没别的,就是一路往前骑啊骑。g当然是体力最好的,c则已经开始“身心俱废”了,骑车时总被甩在最后,我们总是骑一段时间后停下来等他一回儿。不过想来我们是走走停停,他一个人几乎是连续骑车,也怪不容易的~
clip_image015 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7
顺便说一下,途中路过“枯柳树环岛”,g提醒说这地方咱们去怀柔军训时路过的。
clip_image018 clip_image019
此间琐碎的照片:
clip_image020 ——时不时要瞧一瞧地图的g
clip_image021 ——严禁超载!
clip_image022 ——飞机。
clip_image023 clip_image024 ——我为什么要拍这张的……?
今天注定是诸事不顺的,老天容不得我们一路骑得过于畅快。大概骑到怀柔附近,c的车再出状况——爆胎了……幸好在附近能够找到修车铺,而且时间大约是下午四点多,修车师傅还没下班,换了前轮的内胎外胎。g和c也顺便在这里换了坐垫,当然,这里的收费比学校里便宜多了。
clip_image025 clip_image026
天色渐晚,继续上路……
clip_image027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29 clip_image030
大概到晚上六点半,终于到了密云县境内,不过离开密云县城还有一定距离,更不用说水库了。
clip_image031
在十里堡镇找了家饭店吃饭,并决定今天一鼓作气,骑到临近水库的穆家峪再找住宿。
clip_image032 ——豪华的镇政府
clip_image033 ——饭还不错,不过点菜似乎没有协调好,我点了个鱼香碎鸡,g点了个宫保鸡丁,这两样味道雷同,而且都是c不爱吃的。菜的分量很足,没吃完,打包带走了一些鱼香碎鸡和几乎全部的贴饼子(只有我尝了一块贴饼子)。鱼香碎鸡在第二天扔掉了,贴饼子似乎一直没丢,但也没再吃过,不知道最终下场如何。
clip_image034 ——少年宫都那么豪华……
clip_image035 ——这里也有知不足书店啊,在地坛书市里看见许多铺位。
过了密云县城,沿着G101最后到达穆家峪,奈何此地找不到一家像样的旅店,路口唯一一间旅店大门紧锁,此时大约是9点多了,我们决定一鼓作气直奔水库,我们相信作为旅游景区的水库沿岸肯定能找到旅店的。
clip_image036 ——这时候再沿着G101走就偏了(但事后看来我们仍应该继续沿国道走),看到路牌标着通往“水库南线”的岔路,便去了。
clip_image037 ——这整条路上没有一盏路灯,也几乎没有别的车辆,我们完全是靠着月光骑车的(好在那天是十六,月亮很圆)。我还记得路口写着“文明样板路……4.2km”。
仍旧是g和我骑得快,在等c的时候g在路边解决了一下小问题~
我用了16秒的快门拍了一张夜景,这就是我们骑过的路:
clip_image038
路的尽头远远望见一座灯火通明的建筑,我们盼着那是座可供住宿的度假村该多好。不过g说那建筑风格看起来像座学校……唉,不幸言中:中国外运培训中心。
clip_image039
向门卫询问,说那地方也有招待所,不过我们要求住宿时却被告知今天不接待。门卫指了说前方有便宜的旅店。我们沿路找去,除了几家关门的农家饭店之外别无其它,一圈又是折腾了许久。回来再找门卫,说正是那饭店也当旅店,再联系,再寻路,又是一番折腾,不再细说了。总之等到我们找到住处时,差不多是晚上11点了。
住处实在简陋无比,没有暖气,时间太晚也没有烧炕,大家穿着衣服睡觉,却也睡得很好。
clip_image040 clip_image041 clip_image042 clip_image043
clip_image044 ——透明的、不能冲水的厕所。我在这里排除万难,终于把纠缠了一整天的“大问题”解决了~
阅读115次 评论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生活——游玩
密云之行简记——11月26日:转一圈
古雴 发表于 1 December 2007 14:32:23
11月26日:转一圈
早上起床出了头发混乱、腰酸腿疼之外,感觉良好,经历了诸事不顺的一天后,今天总该转运了吧。八点半起床。 clip_image045 clip_image046
clip_image047 clip_image048 ——某些人坚持早晚刷牙,还嚷着要洗热水澡~~
昨天耽搁了太多时间,如果按计划今天就回去那实在是比那次到长城还过分了,至少也得绕水库转转吧。好在我们都没什么要事,不如就推迟两天回去吧,今天先沿水库转。
clip_image049 clip_image050 clip_image051
出门按照旅店老板娘的指点,穿过禁止游人通行的一道水坝——起初对门卫说是老板娘儿子的同学也没被放行,后来大概是老板娘打电话过去,算是放我们过了,前提是一路骑过去不准停留。
clip_image052 clip_image053 clip_image054 clip_image055
clip_image056 clip_image057 clip_image058 ——在坝上骑着时拍的
过去后骑了一会儿,见到个篮球场,里面有下去水库的台阶,另有一块石碑写“潮河大坝”。
clip_image059 clip_image060 clip_image061
往下看正瞧见水边的捕鱼人,我们稍微往下走了一点,给他们两个拍照留念,便没有再往下走。当时心想下到水边的机会应该还有很多,谁知道之后的旅程是离水库越来越远,再也没有机会直接接触那清澈的水了,实在遗憾。
clip_image062 clip_image063 clip_image064
clip_image065 clip_image066 clip_image067
接下来就是沿着路一直骑,我们从水库南线逆时针绕着水库走,一开始路线较为明确,没有什么歧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
clip_image068 clip_image069 ——净水卫士~
clip_image070 ——泄洪的地方
clip_image071——还能看见水库,再过一会儿就开始看不见了……
clip_image072 ——风情大道
clip_image073 ——“妇女生态文明街”……这个名字在后来也在别处见到几次。
clip_image074 ——各种美~
clip_image075 clip_image076 ——试图与驴子合影,不成功……
clip_image077 ——体力明显下降,有些上坡只能推着走了,c倒是显得精力充沛,不过也只是暂时现象。体力毕竟是g最好,我的又大又重的车最恨上坡,于是今天成为拖后腿的~
clip_image078 ——沿路不逛景点,遇岔路一般往左。
clip_image079 ——井?
clip_image080 ——凑近看看是什么字,原来是“依法保护光缆”之类,这一路上到处都是保护光缆、严禁盗窃光缆、下有光缆等标示,移动、联通、网通和国防光缆遍地都是~
clip_image081 ——禁止上坟烧纸,提倡晚婚晚育!
clip_image082 ——传说中的木牛流马~ 这独轮车一路上经常看见。
clip_image083 ——屋顶上晒玉米
clip_image084 ——风情大道~
clip_image085 ——c的体力也不行了~
clip_image086 clip_image087 clip_image088 ——活动活动……
中午随便找了一家饭店吃饭,点了个垮炖虹樽鱼,一个柴鸡炖山蘑,味道都不好。恐怕是这家店的关系。后来几顿也没有再点水库鱼吃,比较遗憾。
clip_image089 clip_image090 clip_image091 clip_image092
clip_image093 ——在这家饭店门口堆着许多柿子,g又买了一点。之前的桔子早就吃完了,换点柿子吃也是不错。我们先尝了两个,味道很好。但后来这些柿子的结局比较悲惨……
下午仍是继续沿路骑,不过等我们过了水库南线,到了水库东面的区域时,道路就不是那么清楚明确了。
clip_image094 clip_image095 clip_image096 clip_image097
走着走着进了山路,发现前面的几条路都走不通。柿子经过颠簸后全烂了,只好丢掉。
clip_image098 clip_image099 clip_image100 clip_image101
clip_image102 clip_image103 clip_image104 clip_image105
走投无路之下几乎就想把车丢掉算了,最后看见一处山坡较缓,便推着车爬下山去。想来我们几个倒也够无聊的,不但要爬山,还提着车爬山……
clip_image106 clip_image107 clip_image108 clip_image109
clip_image110 clip_image111 clip_image112 clip_image113
下山后终于回归公路,继续绕湖骑行。
clip_image114 clip_image115
clip_image116 ——这是路遇的一个武警训练基地,从门口望赫然一辆坦克车(大概是模型)矗立中央,不过我想退回去拍照时,门卫说此处禁止拍照只好赶紧按下一张溜走~
clip_image117 ——这里不仅太阳能热水器非常普及,连路灯也是太阳能的,真是不错。但为啥别的地方的路灯不普及太阳能呢?
clip_image118 ——经过在山上的折腾,g的车也出了某些问题,蹬着的时候正常,但倒链或者滑行的时候有很大噪音。找到一家修车铺,可是修车师傅说不用修,我们怎么劝说还是不肯修。不过好在问题确实不大,到后来再多颠簸颠簸不知不觉又好了。
clip_image119 clip_image120 ——骑到此处,在我坚持蹬完一个很长的上坡后,一个踏板坏了,好在只是螺丝松了,装上柠紧就好。
clip_image121 ——这张我是想拍那张牌子,写的是国家天文台密云站之类的,不过天色昏暗拍不好了。这里夜里能看见的星星当然比城区里多得多,不过可能是这两天月圆,星空还是很一般。
clip_image122 clip_image123 ——这里似乎能望见一点水面,夕阳时景色不错。我们大概已经转过水库东北角,准备一鼓作气骑到西边黑龙潭附近再休息。
clip_image124 ——还没吃饭,先买点零食充饥。水库周围“大星发超市”非常多,几乎平均每村至少有一家,这个路口就有两家。
到水库北边就有了水库环线的公路,但这公路在地图上看是平平直直的,哪知道却是无数的盘山路。上上下下转来转去,翻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上完一个坡又是一个坡,好不容易盼到一个下坡很快又要迎来上坡,没完没了……这一段是这几天来最累的路,凡是上坡基本上都是只能推着走了。天色已晚而且没什么风景(离水库很遥远),这一段两个多钟头没有拍多少照片。路上基本上没有路灯,今天的
月亮出来得晚,很昏暗。
clip_image125 clip_image126 clip_image127
终于绕到了水库西边,路过了黑龙潭,不过附近没什么旅店,只好往前再找。此时已经八点多了。
clip_image128 clip_image129 clip_image130
到了后一个景区(桃园仙谷),看见一大片旅店,当然都是大门紧闭,找了一家写着“标准间”并标有电话的招牌打进电话,算是找到了住处。现在是旅游淡季,又不是周末,基本只有我们会来住宿了。
clip_image131
所谓的标准间一点也不标准,不过总算比昨天好些。昨天是60元一晚,今天是80元,好像是算上了额外的空调费用。不过这空调竟然在10点时被他们关掉了……
clip_image132 clip_image133
今天来得较早有时间烧炕,让老板娘去做菜,g来烧炕。结果据说是烧得太热,导致g晚上睡不着。但我和c睡在靠里边的地方,倒没觉得炕有多热。
clip_image134 clip_image135 clip_image136
晚饭随便点了几个菜,由于现在没什么旅客而且时间太晚,许多食材都没有现成,我本想点个烤羊腿吃,结果遗憾了。到第二天仍是没吃着烤羊腿,唉~~(这里的鸡和羊都是当地放养的,应该不错)
clip_image137 ——厨房很干净。
这里都是用太阳能热水器,夜里不能洗澡了,我是本来就不打算洗,但g是很郁闷了。据说附近有一个公共浴室,但兴冲冲跑过去后还是没有开张。不过g还是打了热水来洗脚。
clip_image138
clip_image139 ——我一念之差穿了双风凉跑鞋出来,冻死不说,这经过山地泥尘之后这袜子也快报废了。本来只计划住一天的,所以没有多做准备。顺便说一下,由于没带手机充电器,而且也不知道究竟到什么时候回去,所以从此时起把手机关了。
clip_image140 clip_image141 ~~
clip_image142 ——唉,有家的男人啊~~
clip_image143 ——这位也忙着发短信……
睡了。
阅读99次 评论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生活——游玩
密云之行简记——11月27日:黑龙潭及回程
古雴 发表于 1 December 2007 15:21:34
11月27日:黑龙潭及回程
早晨还是八点多起床,g昨
夜没睡好~
clip_image144
起床后吃了点面条,便出发往回走,到黑龙潭去逛一逛。
clip_image145 ——禁止超载!(这头大象和前一头不同了~)
clip_image146 ——附近有一段长城
clip_image147 clip_image148——到了黑龙潭,门票每位27元,是学生票,全票好像是38元。
clip_image149 clip_image150 clip_image151——入口的潭水结冰了。进去后只看见这一个潭,还以为就景区这么点大呢。当然转进去后是别有洞天,最后我们只走了三分之一不到的路程。
clip_image152 clip_image153 clip_image154 clip_image155
clip_image156 clip_image157 clip_image158 clip_image159
clip_image160 clip_image161 ——某小水潭,g说看见冰下有鱼。
clip_image162 clip_image163 clip_image164
clip_image165 clip_image166 ——结冰的泉水。
clip_image167 ——掰下一根冰柱
clip_image168clip_image169
——还可以吃。回来时我也吃了一口,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clip_image170 ——偌大个景区只有我们三个游客,厕所当然也就锁上不用了。
clip_image171 ——上山(走不动了)
clip_image172 ——在山上看
clip_image173 clip_image174 clip_image175 ——山上一凉亭,中间那个是此地的工作人员。
clip_image176 clip_image177 clip_image178 ——那位工作人员说前面路途漫漫,走下去到12点都回不来,而且也没什么好看的,于是我们便按他的建议下山去看一看通天瀑就返回。(其实既然来了应该走到底的,不过当时我们也是累得够呛,就回来吧)
clip_image179 clip_image180 ——这就是通天瀑(竖着拍的照片都忘记转角度了,侧着头看吧~)
clip_image181 ——回来时再掰冰柱玩~
clip_image182 ——游览图,我们只走到通天瀑……
clip_image183 ——继续上路
clip_image184 ——到石城“自然”是朋友。不错的双关语
clip_image185 ——哇!终于又能看见水了!后面有一个很长的下坡,中间有一条岔路通向“大坝”,本来是应该去看一看的,大家不过顺着下坡都溜下去了,我也来不及提议……
clip_image186 ——十年老店……
很快到了水库的西南角,我们决定沿路经怀柔回去,如果晚了就在怀柔找地方的地方住,如果顺利就直接回学校了。
clip_image187 clip_image188 clip_image189 clip_image190 ——沿着河边的路骑是最爽的,没有上坡下坡,也很少有别的车辆。
clip_image191 clip_image192 clip_image193 < /b>clip_image194 ——沿着河骑啊骑~
clip_image195 clip_image196 clip_image197 ——一段很长的乱石头路,这一路颠得那真是……c的变速车又发挥作用了。顺便说一下,那变速车在野地里以及上坡时是很好用的。啥时候我也去弄一辆?当然,我始终觉得老28更符合我的形象~
clip_image198 ——终于走出乱石路了,颠了大约有半个钟头吧?
clip_image199 ——加油站里的厕所和便利店。骑车挑国道走是最好的,隔几里地必有加油站,买东西、上厕所都很方便。当然喽,如果沿小路走就不用专找厕所了,可以找小树林解决……
clip_image200 ——四点半左右就到了怀柔,显然比来的时候顺利多了,当然是一鼓作气骑回学校吧~
clip_image201 clip_image202 clip_image203 ——在公路上骑车可比在盘山路上顺畅多了,这回来的一路我算是发力了,经常能跟上g的速度,有好几段都是我骑到最前面了。这三张照片是在同一地方拍的,我先到了,g不到半分钟也到了,然后等了c四五分钟一般大概是骑半小时不到就会停一回吧
这回来的一路骑得真痛快,身体早已累得麻木了,下车走路都一瘸一拐的了,但骑车时机械性的动作竟不觉得累了……
还是一路沿G101回来,最后转入四环。在北四环中路找了家必胜客来吃饭。因g说还没吃过必胜客,不妨去吃一顿。难得吃一顿好的吧。顺便说一下,此行的食宿费用全是我的bg
clip_image204
到这里c发现他的车后胎爆了(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爆了),这倒不错,来时爆前胎回时爆后胎中间的链条也修过一次……好在已经到了四环,他打了车回去了。
clip_image205
g嚷了几天一定要洗澡,但今天回去的话学校浴室已关了,于是我说就到我家去洗吧。不过他还要先回宿舍拿衣服。我让他一个人先赶回去,我在后头慢慢骑。最后我在十点左右到了南门,说好了我在南门等,哪知道一等就是十几分钟,差点没把我冻死……后来据说是g被zw叫住之类……
clip_image206
三天的旅程这就算是结束了……说起来除了骑车之外也没啥别的。当然,我们本来就就是以骑车为主要目的啦~下次再找个机会到什么地方去吧,比如房山、天津之类~
阅读111次 评论2条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生活——游玩
最新评论
UNIC
15 December 2007 21:06:50 匿名 222.82.78.69 [回复]
一圈下来真够远的啊。不过MS看上去精神都不错啊。没累坏就好。
天津?!何不再远点?
你们看徒车到新疆怎么样?
古
15 December 2007 23:53:00 匿名 123.112.78.117 [回复]
如果给个把月时间,一路骑骑停停,骑到新疆之类倒也不算夸张。我们也曾提起一路骑到上海或广州之类,自北向南骑从地势上来说可能便利些。
远行之前需要稍微学一学修车,准备修车装备,还可以准备一些帐篷睡袋之类的东西,但其实这种活动关键不在于别的,主要就是同伴了。虽然北大自行车协会时而也会组织这样长距离的远征活动,但我是不喜欢跟大部队行动的,三五个人最好。
<北大精神之解读>——“青春北大,燕园韶华”校史校情系列讲座之六科科论坛第44讲:科学史与科学的多元文化(11月30日)
——“青春北大,燕园韶华”校史校情系列讲座之六
——“青春北大,燕园韶华”校史校情系列讲座之六
生活
<北大精神之解读>——“青春北大,燕园韶华”校史校情系列讲座之六
2007年11月28日 北大, 吴国盛
主讲人:吴国盛
讲座时间: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晚 7:00 — 9:00
讲座地点:理教109
提前了一小时去占座,结果发现听讲人数实在很少,毫无占座必要。
比起三年前吴老师的同名讲座,这次的听众明显是少得可怜了。吴老师说这或许与人们对“精神”问题的关注之下降有关,不过事实上恐怕还是宣传组织的关系~
和上次相比,这次讲座的效果也不够好,吴老师明显像是准备不足的样子,不过好在吴老师没有重复上次的内容,尽管之前已从多方渠道受到吴老师的感染,这次仍是有些新的收获的,拖着半残废的肢体去听还是很值得的~
“北大精神”这四字我也经常思索,特别是最近拆掉“三角地”之后,与他人讨论时也说起这个“精神”,当时我说这“北大精神”我指的无非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而这自由与兼容又是一体的事,所以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自由精神。今天听吴老师一说则醒悟,原来这“自由”就是“精神”本身,没有不自由的精神,没有不精神的自由。“精神”正是北大的立校之本。
听着有点黑格尔的味道:说那北大正是那“精神”的化身。若不是那“世界精神”,大概是中国的精神了。
说起“北大精神”,我们往往要问:北大有“哪些”精神?结果可以总结出一堆,比如民族存亡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民主科学的精神等等,不过此精神已非彼精神,这“北大精神”若经如此分析解构,便退隐不见了,只剩下一些空洞的口号。
记起当时搞“学习长征精神”主题团日活动,我攒的汇报材料,写的我们对“长征精神是什么”进行的热烈讨论(其实就是在QQ群上聊了一会),当时有同学说:“长征精神的内涵不是用勇敢、坚韧、团结之类的几个词语就足以抽象概括的,长征不是一个寓言故事,它是一次‘事件’,它把精神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觉得这说得不错,所谓“北大精神”,也不是用爱国、民主、自由之类的几个词语可以概括的,北大本身就是那活生生的“精神”。
当然,我们仍是要问:北大精神在哪儿?我们到哪儿去感受它,如何去继承它?
我想,精神的传递者首先是“人”,就是那些一代一代的北大人,通过与北大的老师、前辈们的接触,受着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这便使“精神”代代相传。
其次,在那些符号和象征物中躲藏着“精神”,比如“北大”二字,比如“一塔湖图”,比如“三角地”。它们本身,以及它们所承载着的历史,也在传承着“精神”。即使把那些历史和“文物”保存在校史馆,保存在玻璃橱窗中,它们仍旧是联结历史的纽带,但更好的是让他们留在那里,让它们既是历史的,又始终是现实的,即便它们的功能已经大变,甚至已经成为“废墟”,它们仍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让人们保持与历史的接触。
别的方面,吴老师提到了“象牙塔”、“文化贵族”等,以前早已被吴老师感染过了,这次就不想多说了。
关于大学的意义,吴老师质疑了“大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材”的说法,吴老师提到,北大将告诉你“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说培养“知识分子”也好、“文化贵族”也罢,大学的意义大概应是培养人作为自由的人的自觉吧。当然,这都是谈理想了,现实中的大学既已嵌入了这个社会的运转机制,很多事便是无可奈何。不过通过在北大的体验,我相信前景还是值得乐观的,北大仍是那最激进和最保守的共存的场所——她并没有真正沦为“社会的缩影”,北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尤其差就是明证。
2007年11月28日
本期音乐:Prokofiev _ Violin Concerto 1 _ I Andantino密云之行简记
本期音乐:“科学主义之歌”(Super Star)
本期音乐:“科学主义之歌”(Super Star)
生活
本期音乐:“科学主义之歌”(Super Star)
2008年2月17日
什么是“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可以说是我的基本立场之一,贯穿于我的所有文章之间。不过Unic仍旧说:很模糊。
想想也是,我基本是把反科学主义当作一种默认的导向,而在具体讨论中,则从来没有旗帜鲜明地针对过“科学主义”这个概念。
因为科学哲学是我的主业,这方面的观点尤其需要慎重起见,因此我暂时不想明确地来界定“科学主义”这个东西。而且我也不想搞“两军对垒”,若是两军对垒的状况,那么两个相反的阵营往往在深层上是共通的,貌似水火不容,其实经常是一丘之貉。而且对立的气氛容易让人头脑发热,染上关键词燥热症,分辨不清那些概念的本来含义。
不过大概来说,“科学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没有比较直观的介绍方式呢?想来想去,想起当年刘(华杰)老师在科学哲学导论课上给同学们放的MTV——“科学主义之歌”
这首歌实在神奇无比,表面上当然只是一首普通的爱情歌曲,歌词也比较俗。不过,把这些歌词中的“你”换成“科学”,却极其恰当地描绘了“科学主义”的态度,而且是每一词每一句都蕴含深意,值得玩味。
音乐很久没有更新了,一开始是因为忘了,后来则由于阴谋随时封博而不去更新。今天放上这首“科学主义之歌”吧,也算是做一下学术术语的普及了。
Super Star
笑 就歌颂 一皱眉头就心痛
我没空理会我 只感受你的感受
你要往哪走 把我灵魂也带走
它为你着了魔 留着有什么用
你是电 你是光 你是唯一的神话
我只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
你主宰 我崇拜 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能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
手 不是手 是 温柔的宇宙
我这颗小星球 就在你手中转动
请 看见我 让我有梦可以作
我为你发了疯 你必须奖励我
你是电 你是光 你是唯一的神话
我只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
你主宰 我崇拜 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能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
你是意义 是天是地是神的旨意
除了爱你 没有真理
火 你是火 是我飞蛾的尽头
没想过要逃脱 为什么我要逃脱
谢谢你给我 一段快乐的梦游
如果我忘了我 请帮忙记得我
你是电 你是光 你是唯一的神话
我只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
你主宰 我崇拜 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能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
你是电 你是光 你是唯一的神话
我只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
你主宰 我崇拜 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能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
最新评论
physis
31 August 2008 22:09:11 匿名 59.55.254.150
非常有意思,居然非常贴合。
先前看到你一篇文章,说科哲的学者相比马哲的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交流,也许因为都是兴趣多样的“狐狸”?这一些科学文化人士的形象看起来的确迥异于以往的或者别的学科的哲学学者。
古雴
1 September 2008 03:02:47
呵呵,这首
歌每次看都觉得神奇,啥时候我要写个逐句逐句的“释读”~~
我先前的哪篇文章呢?其实说科哲学者也实在是非常复杂,互相之间并不是很好交流的,比较能互相理解的主要还是那一帮被称为“反科学”的文化人吧……
physis
1 September 2008 13:41:38 匿名 220.176.147.44
很久以前一篇,说参加一个马哲讲座,四个马哲老师各自发挥,效果不好
我也是指那一批人 你那篇文里也写了,不知道行内的称呼是不是叫“科学文化人”……
数理训练对于学哲学的好处文即理
One comment
Pingback: 爱情哲学:引子 | 随轩
这学期的事
这学期的事
生活
这学期的事
2008年2月21日
毕业论文倒是小事,反正写论文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了;关键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学期必须要选10分自然科学类课程,另外还必须要对英语发动决定性的战役,这意味着,这学期我的生活方式必将不再“日常”,非得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生活才行。
理科课程本来想选生物课,一方面对将来的专业或许有些好处,另一方面或许比较好混一些。但看着生科的课表上每一门专业课都带着一门实验课,便打了退堂鼓。尽管做实验也是科学哲学研究必要的“体验生活”,不过我高中时多少已经体验过了,实在再不想做什么实验。另外,生物课或许会有更多的背记内容,英语就够我背的了,不想多添麻烦。想来想去,还是选我的老本行更加安心一些。
本来,选一门数学分析或高等代数就是5学分,比较方便,怎奈何由于我去年去选数学分析时选课单上忘记写名字,导致没选上课,10学分的要求全部留到这最后一个学期来了。再去选数学分析就只有“二”了,也就是说这学期只能从半截开始上,不太舒服,所以也没有选。
最后我决定选的是(当然在前两周内还可能修改):数学模型(3分)、概率论(3分)和普通物理(4分),加起来就正好是10分。
“数学模型”正是领会数学在一切科学中的地位的捷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除了“纯数学”,所有的现代自然科学都是“数学模型”。而且就数学模型这门课来看,与数学竞赛比较亲近,对我而言比较亲切些。不过问题是数学模型涉及领域很多,需要运用的数学技术很多。传说这门课以前只需要做一个project就好,那样的话只需要掌握一部分技术做一个课题就能过关,偏偏从今年开始(由于抄袭严重等原因)加上了50%的考试,实在令人郁闷。
至于“概率论”则是理解科学哲学的某些重要问题(比如贝叶斯主义)的必要基础。学了也不会白学,或许对我搞数学模型也有帮助。本来这两门课就是在数院给同一级同学开设的(似乎是大二),我便也一并选了。不过不管怎么说,尽管我高中时接触过一点微积分和线代,但早已生疏。况且我所接触的微积分和线代相比数分和高代实在差得很远。因此肯定还需要重新自学,才有可能跟上进度。
至于普通物理(也是为数院开设的),是我希望找一门相对而言稍微省力一点的课,事实上大学的普物教材在高中时就接触过,觉得难度不高。不过问题是物理整整搁置了四五年,早就忘得差不多了,大概又是要从头学起了。普通物理的第一学期要学力学和电磁学,两厚本书。
这10分自然科学课实在恐怖。但有没有更轻松的方法可以混过去呢?总是有的,似乎传说中甚至高数(C)也可以算分,另一种办法或许是同时在不同的院系修普通物理(数院有,环院有,生科、化院也有),课号当然都不一样,攒成10分很容易。又或者以前曾听师兄提起,说某些生物课找老师商量或可以交一篇论文就给及格。不过总觉得良心不安,这不是我的风格。想来想去,还是知难而进,重新找出我高中时选专业时的热情——我第一喜欢数学,第二喜欢物理,和数学物理越沾边的院系我越喜欢!这学期,我就假设自己真的如愿进了数院吧。
至于通选课方面,还差一门心理学类和一门文艺类,心理类的选择余地很窄(因为哲学系选哲学类课程算不进哲学和心理学类通选课的学分),基本上只有两门课可选,心理学概论和社会心理学,而且这两门课的时间也一样。扔97个意愿点选上了极具人气的心理学概论。上过第一堂课,果然有点庸俗,老师的思想比较“默认配置”,噱头比较做作,不过课堂效果还算不错,我忍了(还有啥办法呢)。何怀宏老师的文学与伦理时间冲了,便不去旁听了。
至于文艺类,大概会选朱青生老师的“艺术史”,周五11-12节的课,还没听过,但愿不要太麻烦。不过不管怎么样,比起那10分来说,通选课应该都不算什么了。
旁听方面,虎哥的直觉主义逻辑或许不会坚持听下去。本来还在先刚老师的德国古典哲学导论和(传说中的)陈来老师的先秦哲学之间抉择,结果发现它们的时间正是要读普通物理,便罢。尽管我可以去改上环境学院的普通物理,不过那样的话一方面选课麻烦,另一方面考虑到毕竟要折腾数学,精力还是不要分散了。
本来是理应要去听听吴老师传说中的三年一轮的哲学原著课,这学期读《蒂迈欧》、《理想国》、《物理学》、《形而上学》这四部难读的书。不过一方面它与我已经选上的“数学模型”时间冲了(本来吴老师上午的课,后来却改成下午了);另一方面这种原著课与导论课完全不同,乃是非得投入大量精力去啃书才可能有收获的,否则老师讲的再好也是浪费时间。而关键在于我这学期有时间吗?当然,时间或许总是有的,因为我总会有许多课外荒废活动,挤总是挤得出来的,但关键是精神压力问题,而我一贯以来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下才看得进书。因此,大概还是不听了吧……
刘老师酝酿已久的,50十年来中国都没开过的,“博物学导论”终于开出来了。而且时间也正好(数学模型之后,普通物理之前),不消耗精力,反而或能陶冶身心,因此将会坚持旁听。刘老师的第一节课也非常精彩,让人觉得这门课限制只有10个人上实在是可惜了。
苏老师的科学哲学本来打算只听一下第一节课看看讲课方法。反正今天由于必须要去听被我昨天错过了的概率论,所以总也不能去听吴老师的课了,所以上完概率论就去苏老师那晃晃。现在吴老师的课换时间了又被我放弃了,也就没有冲突的问题。因此苏老师的课或许还会偶尔去几次,除了随便听听之外,主要目的是设法搞出一篇毕业论文来。既然本科阶段的“导师”是苏老师,而且研究生时又不能再跟苏老师,再加上苏老师如此厚道可爱,毕业论文也不该另找别人了。
至于别的课,想听的本来还有不少,想想还是罢了,专心学数学和英语吧。
英语,当然,也早已到了火烧眉毛的关头,如果不能在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前取得决定性的改观,那我就没有脸去拜见各位老师了。总而言之,这学期必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生活,作为本科到研究生的过渡时期而言,实在是剧烈了点。不过总要有所改变,来一场剧烈的震荡或许能够更快转换到位?不管怎样,反正已然逼上梁山了……
2008年2月21日
最新评论
随缘
21 February 2008 23:17:45 匿名 124.17.18.213
OMG,数学,物理,10个自然科学的学分,“可怜”又可敬的小师弟!在我看来,你这个学期的任务已经几近“折磨”自己啦!还有通选课,还有英语…Are you kiding?You do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呵呵,这个学期我也很惨,难兄难弟啊!相互鼓励下!
mist
24 February 2008 00:50:38 匿名 124.17.16.240
名额由10个变20了
古
29 February 2008 13:17:13 匿名 125.34.48.239
更正一下:
经过前两周的挣扎与权衡,退掉了概率论和数学模型,改成力学与动物生物学。经打听心理学的通选课也可以不修(环境伦理概论可以算),所以心理学概论也退了。这学期就是四门课:普通物理I、力学、动物生物学。
其中动物生物学与本来准备旁听的启蒙哲学冲了,而且还逢单周就要与科科论坛冲突,实在无奈。关键是这学期生科几乎没什么合适的必修课,植物学之类都没有开设,有一门遗传学似乎难度较高,只有动物生物学是生科大一的必修课,迫不得已。
尽管还是很烦,但这样一来这学期的事似乎就不怎么可怕了~
…
6 March 2008 13:58:06 匿名 124.227.251.124
Kidding.
楚荆
20 March 2008 15:48:26
路过啦!
“看客”的惰性为什么随轩不怕抄袭剽窃
复出预告~
复出预告~
生活
复出预告~
2008年5月3日
锁博没啥意思,并没有如预期地有助于改变我的生活状态,不如说是反而让我的生活更加没有规律,而且有导致活力减退的危险。顺便说一下,最近心情很复杂,各种情绪夹杂,不过总的来说有点亢奋,强烈的写作欲望,用笔写已经不足以宣泄了~
再加上,嘿,吴老师竟然也玩起博客了,哇哈哈哇哈哈哈哈
因此准备提早复出了,不过大约在一个月之后才会恢复正常的更新,最近先搞定毕业论文,然后将花一段时间整理我最近的手记,并着手写几篇长文,所以预计到六月初才能出手,现在只是预告一下罢,大家不必等到奥运会了~
顺便说一下,前几天把背景音乐改成这个:《苍穹的法芙娜》OP。虽然是04年的但是很不错的动画,去年的《英雄时代》基本原班人马做的,音乐和画面都不错,而且有某种哲学思考在里头。《英雄时代》有点太玄,fafner倒是较合我口味。人说这个动画是悲剧来的,我倒觉得只算是有些严肃吧。
这首OP吸引我的除了ANGELA的独特嗓音,更关键是它的歌词。
歌词大意:
就算是痴心妄想也无所谓
也要追寻广阔梦想的踪迹
挥别苍白平淡的人生 (再见了 湛蓝的岁月)
若随波逐流
总会慢慢变得老成
渐渐失去往日的纯真
只有成熟的果实会被选中
而用刀先切开的人
才能事先品尝到它的甘甜
我们的目标 香格里拉
按捺不住的欲望
充满无尽的幻想
对自由不懈追求
现在可以大声说出来了吧
这里 就是梦想中的乐园
再见 苍白平淡的人生
曾以为就算把重要的东西
踩在脚下当作踏板
也要摘下最高处的果实
但直到失去后才意识到它的珍贵
年幼的我们总是如此轻易地错过
安定平和 无所追求的生活
反而令人心绪不宁
宁愿满身伤痕 也要振翅高飞
看似单纯的璀璨星空
早已了解我们的一切
即使梦想与现实相隔遥远
心中依然坚信那是属于自己的珍宝
青涩的少年
绝不在乎旅途的艰辛
现在可以大声说出来吧
这里 就是梦中的乐园
再见 苍白平淡的人生
http://comicer.hzcnc.com/music…
评论回帖
smw
21 May 2008 23:50:53 匿名 125.46.31.138 [回复]
吴老师开博的影响好强大……
灵魂朝圣
21 May 2008 13:02:23 匿名 124.133.120.158 [回复]
随轩主人你复出啦?呵呵,好事好事啊。。。
好久没来坐坐了,因为一直在忙着拍片子,而且最近读书甚少,思考的也少了唯恐自己难以静心看你的文字,不过,应该很快就能摆脱这种状态了。
看了你对我那篇留言的回复了,又有了不小的启发,嘻嘻。谢谢哈!
期待新作^-^
古雴
10 May 2008 16:27:52 [回复]
“从直觉上我会认为你很可爱,你有一张娃娃脸,会开心的笑,会意的笑~~~那种笑是发自内心的在获得一种知识满足或争论之后的微笑!”——谢谢你的直觉对我的评价,我终于听到这样让我会心的评价了。坦白说我迄今为止听到的褒赞算是不少,但一些赞扬让我惭愧,另一些则让我觉得是出于误解,今天是第一次听到一个让我真正得意的评价,既无一丝惭愧,也无分毫抵触,这句话我照单全收了!
无论是通过什么中介,最终人们总是以直觉把握世界。哲学也好,诗歌也好,艺术也好,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唤出人的直觉的洞察力,我只是选择了哲学这一条道路,哲学的使命是编织概念之网,但这张网的目的并不是让人深陷于概念的丛林而迷失方向,恰恰相反,它是要帮助人们摆脱概念的迷障,因为人毕竟存在于语言中,难免受到概念的羁绊。而哲学编织的网络要使得概念处处连通,像陈嘉映老师所说,哲学是“通体透明”的(好像是这么说的),哲学的编织即是要让整个概念体系处处通达直观。
不厌空静
10 May 2008 14:15:51 http://deleted [回复]
最近两年都没有看过哲学书,06年的时候看的最后一本著作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确实是喋喋不休的感觉,不过他散漫的风格更适合来描述语言的功能。无论他是把简单复杂化了还是复杂简单话了,从我来看,语言是人类最玄妙的东西。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更是对语言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我可能偏向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和伽达默尔“诗对真理的贡献”。
游戏说对我来说无所谓成立不成立,我是依靠直觉来把握世界,而诗的语言形式最适合依靠直觉(这个直觉是经验之后的直觉)来把握的~形式大于内容,直觉来源于经验大于经验,这是我基本观点。(见笑了)
诚然,语言首要功能是解蔽,其实它往往也遮蔽了更多东西。哪怕是情侣之间也经常会没有共同语言。
语言是否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是否语言有自己独立内在的逻辑体系,一旦言语脱离了作者成为语言的时候,是不是就不再控制于作者?是有天才的作者还是天才的读者呢?还是语言本身力量就是无穷的呢?
这一切,应该中止判断了。我只依靠自己的直觉去把握一切。比如看你的文字,从经验上觉得你很严肃,你很有成就。但从直觉上我会认为你很可爱,你有一张娃娃脸,会开心的笑,会意的笑~~~那种笑是发自内心的在获得一种知识满足或争论之后的微笑!
最后送你戴震一句话: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相信你会有成就的,也希望你早日建立你的形而上学和信仰,中国人需要形而上学,戴震的立意不是训诂学,而是重建信仰,可惜他没有完成。后来的学者,谭嗣同也好,熊十力也好都没有完成。我希望在当今有人可以完成这样的使命。这个使命不能依靠30岁以上的人,必定是出现在80年后这代人的身上!
古雴
10 May 2008 13:25:22 [回复]
“喋喋不休”——这让我想起先刚老师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评价:像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婆。
其实许多时候我真的大有“喋喋不休”的欲望,和别人论起一件事来就收不住,特别是只要对方还在说话,我也就继续说,非要逼到对方退出讨论方休。
除了习惯以外,我是有一种理由的。
面对在任何一个问题,我总会有一件接更多想说的事,与别人讨论只是一个刺激,实际上只是我想要借此自言自语。
其实我们看哲学家的经典文本,往往可以体会到他们的思想核心往往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点,也就是所谓的“一以贯之”,整个哲学就是一条主线索串起来的。所以在大哲学家那里,他们能像变魔术似的,把各种各样的问题串在一起,仿佛就是同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地说,你看康德哲学无非是翻来覆去地使用批判方法,海德格尔翻来覆去就是真理=自由=去蔽。所以有人说“一个哲学家一辈子只思考一个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而一般人缺乏哲学家的贯通能力,因此在他们的讨论中这个问题与那个问题之间分界就很明显,就一个问题而专门讨论一个问题也很难发散开去。
我相信我的风格与哲学家更为接近:任何一个具体的问题,我都可以永无休止地谈下去,为什么?因为任何一个问题,只要它有意义,就一定能从中牵扯出所有的的问题。所以我常说哲学是“一张网”,只要这张网编织得足够紧密牢固,抓住任何一个线头都一定可以把整个哲学拽出来。
关于“骂人”的风格和态度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哲学言说的态度,也关系到对待“他者”的态度,也涉及到古希腊精神,也涉及到基本的人生态度之游戏与严肃,这些都能直接触及哲学的核心问题。另外,这些也是我最近想得较多的事,我复出的第一件任务大概就将是对“哲学之态度”的梳理澄清。
不厌空静
10 May 2008 12:44:11 http://deleted [回复]
感觉到了苏雪林骂鲁迅的味道,当然不是指内容上的,而是指形式上和态度上的。不过那依旧是我的个人感受,你大可不必同意我的观点啊~~嘿嘿~~~
苏雪林骂鲁迅是在尊重鲁迅的基础之上的,其实他骂的不是鲁迅本人,因为她是在鲁迅去世之后才开始她长达半个世界的谩骂。她骂的不是鲁迅,而是另外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理念!其实你针对的东西表面上是具体的,实际上也是在批评另一种的思想理念。所以我看到了苏雪林的影子,仅此而已!
这个讨论就此结束,我想看到你新的东西,或严肃或可爱,而不是纠缠某种东西,喋喋不休~
古雴
9 May 2008 14:43:28 [回复]
之前看到“大有苏雪林骂鲁迅的味道”,不知究竟,因为我从对苏雪林其人一无所知。不过今天顺手查了一下,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你要把我和这种骂法联系起来,更想不通诸如“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鲁迅之劣迹,吾人诚不能不呼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方当宣其罪根,千诸天下 后世,俾人人加以唾骂。”之类的语言如何地“温婉”法!? 让我怀疑我对温婉这个词的理解……
我所批评的对象只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泛泛而论,比如“现代人”如何如何、“XX主义者”如何如何等等,不会具体到某个人头上(虽然会援引一些代表性的观点);另一种情况是针对具体的某一个人进行批评,如果是后一种情况,这个人一定是我所敬重的对手,而绝对不会是我仇恨的人。像苏雪林那样满怀恨意地骂人我是不会做的。大家可以看我所有的文章,我可曾对任何一个具体的对手进行过人格上的贬低?
所以我“骂”的方式是典型的男性主义、英雄主义的,只有我所敬重的人才配做我的对手,否则我不会通过对弱者的讽刺挖苦而自贬身价。当然,对初次碰面的向我挑衅对手我首先都会持最低限度的敬重的态度。
任何想与我深入交流的朋友都务必理解我的态度,那就是我决不会因仇恨而骂人,也不会因骂人而仇恨。互相对立和平等争斗只会凸现双方的独立和自由,以及尊严。
古雴
9 May 2008 00:33:17 [回复]
孩子般的好胜心理——这话我爱听。
古希腊式的、男性的、孩子般的好胜心理。
至于“哲学语言”,非我所愿。
事实上,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位以现代汉语作为写作语言的伟大的哲学家的诞生。因此我不知道现代汉语的“哲学语言”究竟是什么样的。
参考看(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523&fpage=1&toread=1)
等着瞧吧,哲学语言就会是这样的~
不厌空静
8 May 2008 23:14:19 http://deleted [回复]
楼主杀气很重!
不过仍然是孩子般的好胜心理。
所以我说你可爱至极!
顺便说下,你的语言很好,不过现在看来更适合评论性语言,大有苏雪林骂鲁迅的味道,温婉而严厉。要转化成哲学语言,还需一番磨砺呢!
古雴
7 May 2008 21:42:16 [回复]
严肃的争论是很有意思的。这就好像下棋,要求对弈双方要充分地严肃认真、全神投入、落子无悔、步步紧逼只想着至对方于死地。若非如此严肃,而是随随便便,可以任意悔棋,可以不守规矩,可以三心两意,可以不以将死对手为目的,那么对弈过程倒是轻松活泼了,不过下棋就不好玩了。
严肃恰是为着游戏,越严肃的游戏往往是越耐玩的,也是越能够激起人们持久的兴致的。
古雴
7 May 2008 20:56:26 [回复]
其实我这人很简单:如果你对我表达赞美或者表达不屑,我往往一笑了之,不过一旦你向我提出任何形式的“挑衅”,我都会认真应付。
因为我的思想是争强好斗的。
以我一贯的风格而言, 这一点回应远远谈不上“严肃的长篇大论”,我要是真认其真来可要霸道和尖刻得多了~~
古雴
7 May 2008 20:50:18 [回复]
像我这个不善搞笑的人若能当上帝的笑料倒也不错~
阁下说“我关注你的blog很久,只是一直未说过话”,那么这次的突破性的第一次发言我又岂敢不认真对待啊?
UNI
7 May 2008 20:09:57 匿名 124.117.16.236 [回复]
一惊
不厌空静
7 May 2008 20:00:17 http://deleted [回复]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楼主肯定经常让上帝发笑呢~~~
我只是一句玩笑的无济于事,引来你严肃的长篇大论。看来你是可爱至极了~
古雴
4 May 2008 21:31:32 [回复]
哲学本来就是“多余的”和无用的。任何想要投身哲学的人都最好有此觉悟,不要太自以为是,我们不过是吃饱了撑的。
但思想毕竟是文明的标志,如果没有人思考就不会有“精彩”的讨论,也没有充实的文化。
思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说思考的目的只是为了指导实践,那么相当一部分思考,特别是哲学思考就一定是“多余的”,因为它非但经常给不出令人信服的指导,有时反而会打破人们原有的信条而让人更加无可是从。
楼上“无济于事”的批评对我无效。因为我的思考本来就不是为了“有济于事”而进行的。我只是为了理解和追问而思考,哲学所追求的说到底只是能够说服自己想清问题,而不是为了说服别人去干什么。如果你想对我的思考的成败做出评价,你可以指责说这些思考对于解答我所追问的问题是无用的,但你不可以指责说这些思考对于你是否选择做什么事是无用的,因为我本来就绝对不是为了你而思考,而只是为了自己而思考。
不可否认,有些人的“思考”是为了别人而作的,比如“智囊”、宣传写手之类。但哲学家绝对不能为了别人而思考,哲学思考一定是追求独立,不以外在的目的来约束自己,不管这种目的是出于私欲还是出于高尚的奉献,对于哲学都是有害的。哲学思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思考”本身。
不厌空静
4 May 2008 20:29:06 http://deleted [回复]
讨论是精彩的,但思考是多余的!让愿意看西医的人去看西医,愿意看中医的人去看中医,全凭个人经验和喜好。无论你们在这里争吵的死去活来,也无济于事!
另外,我关注你的blog很久,只是一直未说过话,看见你复出,我很高兴,期待你的作品!
楚河
4 May 2008 00:32:41 [回复]
哦,明白了。谢谢,先讨论到这里。
希望能看到你对中医的看法的文章
古雴
4 May 2008 00:30:08 [回复]
“是不是在医院里,中医和西医应该长期并存”——我已说了“至于在社会医疗体系中如何安置中医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不是我们这种书斋里的学者能理清楚的”。
发展中医也未必要让中医和西医在建制上并存,比如说完全也可以把中医从综合性大医院中清除出去(或能减少中医西医化的危险),并鼓励中医以药店坐堂大夫、赤脚医生、私人诊所等多种方式活跃,或许也是更好的选择。总之,技术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立场“表态”的事情。
古雴
4 May 2008 00:25:04 [回复]
“同意,还是不同意?”
——我拒绝回答这种提问。哲学讨论并非政治表态。
如果我现在回答你说:“同意。”又怎样呢?你对我的思想增加了多少了解吗?或许这个回答给你增加的成见和误会将胜于它对你理解我所提供的帮助。只有当我能澄清我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处于何种理由而表示同意,我的回答才是有意义的。
楚河
4 May 2008 00:24:56 [回复]
::而如果说评判是非的标准在科学之外,那么人们就无权依靠西方科学来审定中医的是非。
按你的看法,是不是在医院里,中医和西医应该长期并存?
古雴
4 May 2008 00:20:38 [回复]
存在某种另类的科学总是“可能的”,但未必成为现实,我所说的另类科学指的是一种自成一体的科学体系,它有自己的标准和规则,也有自己的传统和建制,这些都并不容易产生并成长,中医是一个难得的案例。
我们判断正确和谬误的标准究竟在哪里?如果说这个标准是由科学本身提供的,那么一种自成体系的另类科学就拥有独立的标准,西方主流科学的标准将无权裁决本来就不属于它的另一种存在。而如果说评判是非的标准在科学之外,那么人们就无权依靠西方科学来审定中医的是非。
楚河
4 May 2008 00:16:34 [回复]
呵呵,我实际上是想问,“中医是否捧着金饭碗”?
同意,还是不同意?
古雴
4 May 2008 00:13:01 [回复]
蒋老师的观点我向来是比较赞同的,不过我不敢简单地说“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因为这篇文章并不只包含一个观点。在哲学立场上我当然与蒋老师还是会有较多不同,所以同样一个具体的观点我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去阐述。
至于我说的哲学是哪种哲学,不好意思,那当然是指我自己的哲学啦?一个人只能去阅读、研究和批判别人的哲学,却不可能把别人的哲学占为己用,因为哲学无论如何都是指自由独立的思想。
楚河
4 May 2008 00:08:55 [回复]
既然中医可以作为“另类科学”,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有“中国物理”、“中国化学”这样的另类科学?
“另类科学”对人类认识世界有帮助吗?
古雴
4 May 2008 00:05:55 [回复]
如何对待中医药真是说来话长。简单说我会支持让中医作为一种“另类科学”自主发展,不过这是就学术角度而言的。至于在社会医疗体系中如何安置中医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不是我们这种书斋里的学者能理清楚的,这牵涉到许多客观条件和权力关系,即便是在西方科学内部要分配不同学科领域以及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经费建制的平衡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能说的只是学术的自由,既然中医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科学的体系,那么要如何研究发展这一体系应该是自由的,不应该用另一个体系的标准去审判它。这也是西方科学传统应该引以为豪的“自由”精神所要求的。
楚河
4 May 2008 00:04:46 [回复]
::我会用我整个哲学来反对科学主义。
你所说的哲学是哪种哲学呢?
楚河
4 May 2008 00:03:56 [回复]
蒋劲松:中医何必抱着金碗讨饭吃
http://news.sina.com.cn/pl/200…
这篇文章的观点你同意吗?
楚河
4 May 2008 00:01:22 [回复]
我就是觉得你比较理性,才想听听你的看法。
而中医药这些跟哲学应该没什么关系,是客观的吧?
古雴
3 May 2008 23:58:01 [回复]
我现在不想对这类文章发表评论,方同学、何老师他们的文章自然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不过由于这些文章本来就流于表面,再针对它去反驳仍然是难免肤浅。我反对科学主义并不是要靠情绪激奋和讽刺谩骂之类的小伎俩,也不是靠上纲上线地划清界线。我会用我整个哲学来反对科学主义。或许正因为这种考虑,我在至今的杂文中很少旗帜鲜明地攻击“科学主义”,只是互相贴标签逗着玩并没有多大意义。
楚河
3 May 2008 23:56:20 [回复]
我是想看看你对那篇文章的看法
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中医药?
古雴
3 May 2008 23:49:46 [回复]
小方同学当然是最典型的科学主义者啦,呵呵~
楚河
3 May 2008 23:23:54 匿名 218.19.175.248 [回复]
古雴同学,前段时间我发现了这个博客。你的博客办得很好,我在这里学了不少东西
你自称是一个反科学主义者。我想请你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它算不算科学主义?
科学地看待中医药
http://www.fxkz.net/viewthread…
闭关锁博闭关期间在KKBBS上的部分文字
闭关期间在KKBBS上的部分文字
闭关期间在KKBBS上的部分文字
生活
闭关期间在KKBBS上的部分文字
2008年5月14日
直接贴链接吧。其中最后那个关于陈嘉映讲座的讨论自以为还值得一看,别的只是记录在这里备案罢了~
京剧教育不宜强制在中小学试点推广
“四姨太”能得到什么资源?
再谈论坛开放问题
ZZ论美国不适合实行民主制
针对版主的3个建议
科科论坛第49讲:科学的改造与社会的重建(2月29日)
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第50讲
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第52讲
咱們是不是也討論一點熱點問題,
一个病理学案例:对毕达哥拉斯数字论的说明
(第三极通识讲座)陈嘉映:西方思想翻译对中国当代论理的影响
复出预告~在两个吴老师的博客上关于奥运会
在两个吴老师的博客上关于奥运会
在两个吴老师的博客上关于奥运会
生活
在两个吴老师的博客上关于奥运会
2008年5月14日 吴国盛, 吴飞, 奥林匹克, 希腊
我并不关注吴飞老师的博客,只是听说新一期的共青苑要组织一个关于奥运会的交流会,以吴飞老师为主角,以他的两篇文章为中心,我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奥林匹克精神,因此也去拜读。结果发现我并不欣赏吴飞老师的说法,在网上我当然是毫无顾忌,想批评就批评了。至于具体的一些后果以及那个讨论会究竟怎么样了,我不管了~
最近又顺手在吴(国盛)老师的博客上谈到一下奥运,也顺便附上。由于都是即兴评论,条理并不十分流畅,关于奥运会的主题文章我将在近期内写出,这里只是留个记录罢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
(中间还有一次发在未名BBS上的,被删掉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
古典竞技:战争与和平
吴飞
在古罗马一系列的建国神话当中,曾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罗马国父罗慕洛在修建了罗马城以后,发现罗马的男子过多,但找不到足够的女人与之结婚生子,而这必将影响到罗马未来的强大与繁荣。于是,罗慕洛向邻近的几个城邦派出使者,商议与他们结为秦晋之好,但所有的城邦都拒绝了他。于是,罗慕洛另生一计,就在罗马城为荣耀海神涅普顿举行竞技比赛,借此吸引来了很多邻城的人来观看,尤其是萨宾人,几乎阖城出动。罗马的男人们趁机在比赛中劫持了萨宾少女,与她们强行成婚。为了报复,萨宾国王塔提乌斯带兵偷袭罗马,双方在罗马城中展开了激战。最后,那些已经甘心做罗马人妻子的女人们冲了出来,阻止了自己的父兄和丈夫之间的厮杀。于是,罗马与萨宾结为同盟,罗慕洛之后的第二任国王努马甚至就是萨宾人。
和关于罗马建城的很多别的传说一样,这个故事不仅再次给罗马人所景仰的国父的人格投上了阴影,而且即使很多罗马人自己,就已经不相信其真实性了。狄奥尼索斯、普鲁塔克、西塞罗等都认为,按照古代严格的宗教规定,当时的罗马人应该和萨宾女人举行了庄重的婚礼,而不该有掳掠这回事。虽说此事未必实有,而且我们也不知道罗慕洛用来荣耀涅普顿的究竟是什么竞技,但抢劫萨宾女人故事还是颇能帮助我们理解希腊罗马世界中的竞技精神。罗慕洛因为向各城邦求婚不得,所以才以竞技的方式,吸引来其他城邦中的大量市民,然后以极为粗鲁的方式强抢民女,逼迫成婚,结果引发了罗马与萨宾的大战,战争的结果,却使得萨宾人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女儿们与罗马人之间的婚姻,甚至与罗马结为同盟。虽然是战争,却如同闹洞房的戏谑一般;虽说是婚姻和同盟,却夹杂着浓重的血腥味。罗马人与萨宾人亦敌亦亲、忽战忽和,难怪后来塔提乌斯被暗杀之后,颇有人以为就是罗慕洛下的毒手。
在希腊罗马,各地的各种竞技活动非常多,但发展成跨城邦的“国际性”比赛的,却没有几个。正如很多研究者指出的,我们不能被现代人对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幻想所迷惑,以为古典世界中的国际性竞技真的就是和平的天堂,友谊的使者。这些竞技虽然确实以和平为口号,而且事实上也带来了一些和平与同盟,但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虽然很少有哪个竞技活动真的像罗马与萨宾的这次这样戏剧化,但它们都是和平与战争的交织。
其实,这双重含义是无论古今的国际竞技比赛中都必然存在的,即,国际性竞技既是国际主义的极大体现,也是民族主义的充分展示。当不同城邦走到一起、公平竞争的时候,当然首先要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最基本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也就谈不上国际竞技。但同时,无论其形式多么友善,无论其规则多么文明,这毕竟是比赛,总会分出高低来;于是,参与者当然希望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城邦的光荣与强大。罗马人对萨宾人表现出来的,正是这样的国际主义加民族主义(对当时的希腊罗马而言,应该是城邦主义)。一方面,罗慕洛盛情邀请邻近的城邦来共襄盛会;另一方面,他又时刻在为自己的城邦打算。罗马人以粗鲁的掠夺表达了对萨宾女子的爱;而萨宾人,则只好拿起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双方勾心斗角的结果,则形成了两个城邦之间并不怎么稳定的同盟。
正是在传说中的罗马人抢夺萨宾女子的大约同时,奥林匹亚也开始举办全希腊的运动会。随后,德尔斐、哥林多、尼米亚也纷纷设置了类似的运动会。这被称为泛希腊的四大运动会。四个运动会都是宗教庆典,其中,奥林匹亚、尼米亚的运动会是献给宙斯的,德尔斐的运动会(同时也是音乐比赛)是献给阿波罗的,而哥林多的运动会则和罗慕洛创立的一样,是献给波塞冬(即罗马的涅普顿)的。其中最大也最有名的,当然还是奥林匹亚的运动会。
关于奥林匹亚运动会的起源,希腊人大约有三种说法。品达说是忒拜的赫拉克勒斯为庆祝他战胜了伊利斯国王奥吉亚斯(Augeas),在匹萨创立了运动会,献给他的父亲宙斯;品达在另一处又说,这是小亚细亚的国王波罗普斯(Pelops)因为在与匹萨国王的马车比赛中获胜而创立的;斯特拉波(Strabo)则说,最早的运动会是伊利斯的国王伊菲图斯(Iphitos)和斯巴达的吕库古(Lycurgus)共同创立的。而罗马帝国哈德良时期的弗莱贡(Phlegon)则综合了这几种说法说,最初的运动会是佩琐斯(Peisos)、波罗普斯、赫拉克勒斯等人都参加过的,但后来有一段时间中止了,再后来,又由吕库古、伊菲图斯,还有匹萨的克莱斯特尼斯(Cleoisthenes)共同恢复的。按照这一说法,是德尔斐的阿波罗用神谕命令他们,要恢复运动会,让参加运动会的各个城邦都宣布休战,停止冲突,并把这一命令刻在伊菲图斯的铁饼上,放在赫拉的一座神殿里。弗莱贡把恢复奥运会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前884年,但伊利斯的哲学家希琵亚斯和亚里士多德先后把这一年定为公元前776年。
不论哪种说法,都充分表明,奥林匹亚的运动会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在各城邦之间实现和平。被广泛接受的伊菲图斯与吕库古创立或恢复奥运会的说法显然证明了奥运会与和平的关系。哪怕是接受前面两种说法的,也往往认为奥运会首先在于在希腊各个城邦实现和平。比如,演说家吕西亚(Lysias)的《奥林匹克演说》就谈得非常清楚:
“各位,我们应该纪念赫拉克勒斯的很多功绩,尤其要记得,是他,因为对希腊人的爱,第一个召集了这一竞技。在此之前,各个城邦之间如同陌生人。但是他,在粉碎了专制和惩罚了暴行后,建立了一个体育比赛,这是对财富的挑战,是在希腊最美的部分展示智慧,使我们能为了自己的这些耳目之乐而集合在一起,因为他认为,我们在此处的盛会,将是希腊人相互友善的开端。”
在每次举办奥运会之前,都会有三位使者,头戴橄榄花冠,手持节杖,从伊利斯出发,前往希腊的每一个城邦。他们的职责是向各个希腊城邦宣布节庆的准确日期,邀请大家参加,而最重要的,则是向希腊人宣布“奥林匹克休战书”。于是,人们就把他们称为“休战使者”。起初,只需要休战一个月就可以,但后来延伸到了两个或三个月,为的是使远道而来的人能够安全返乡。按照这一休战书,凡是参加节庆的人,都不准拿起武器,也不准起法律争端或执行死刑。
在奥运会设立之后的三百多年,即公元前480年,希腊各个城邦联合起来,打败了波斯人的入侵。在公元前476年举办的奥运会上,抗击波斯人的雅典英雄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走进运动场时,人们就不再去理会那些运动员,而是围着他赞扬和欢呼。希波战争使希腊人尤其意识到和谐与团结对整个希腊的意义。于是,希腊人开始希望通过设立完全中立的裁判法庭,来解决各城邦之间的冲突。奥林匹亚的宙斯神殿负责从它的祭司当中指定一个委员会来负责此事。奥林匹亚的这个委员会处理的第一个案子是波奥亚与雅典的一个纠纷,随后又调停了很多类似的案件。于是,奥林匹亚成为希腊各城邦之间和平共处的象征。奥林匹亚的宙斯庆典仿佛真的带来了神圣的和平。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过分夸大这种竞技的“国际主义”和它所带来的和平。这种国际主义不仅和城邦主义是共存的,而且恰恰是靠这种城邦主义才得以维持的。只要城邦主义存在,运动场上的竞技还是总有可能转化为刀兵相见的战争,就像我们在罗马人与萨宾人之间看到的那样。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奥运会放在整个希腊的宗教、文化、政治背景下来看待。
城邦是希腊罗马人的基本政治宗教制度,虽然有了跨越城邦的宗教节庆,但在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之前,还不可能出现超越城邦的政治实体。库朗热在他的名著《古代城邦》中细致描述了城邦制度的产生过程,指出,古代人最初的宗教是家庭宗教,最神圣的是每家的家火,因而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神,哪怕神的名字一样。后来,不同家庭联合起来,形成了胞族,胞族联合起来,又产生了部落,部落联合起来,就产生了城邦。各个家庭的联合,也是各家家神的联合。每个城邦有了自己的圣火和自己的宗教,其宗教的大祭司就是城邦的君主。城邦宗教的主要仪式包括公餐、各种节日和庆典、取洁礼等等。城邦的法律来自宗教,因此公民大会也具有宗教性质,城邦的政治和法律集会也成为城邦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这些仪式中极为重要的公餐、取洁礼、公民大会等,是要求全体公民参加的。库朗热的这一研究,简直是对亚里士多德对城邦起源和他的“人从自然上就是城邦动物”这句名言极好的诠释。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说,家庭组成村镇,村镇组成城邦,城邦是符合自然的,是人的目的,因而人在城邦里就完成了他的自然。为什么人在家庭里不能完成他的自然,或者,为什么城邦不能再和城邦联合,形成更大的政治共同体呢?为什么只有城邦里的生活才是最自然、最美好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已经不只是家庭之间的机械联合,而是在经历了库朗热所说的一系列革命之后的城邦。到那个时候,家庭宗教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来自各大家族的贵族已经不再掌握城邦的政权,民主和选举制度在各城邦已经基本上确立了起来,人们已经可以用哲学来思考美好的生活,而不仅仅依靠传统的宗教仪式。所有这些在家庭中或早期城邦中都无法实现。城邦成为宗教、政治、哲学的三位一体。于是亚里士多德总结从家庭到城邦的发展说,人们是为生活而来,结果却实现了美好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无法也不需要进一步延伸成更大的政治 共同体。库朗热说:
“古人既不能创立,也不能想出一种异于城邦的社会制度。希腊人、意大利人,他们想来想去,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让若干的城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联合,共存于统一的政府下。两个城邦之间因计较一时的利害关系,固然会有临时的联合,但不可能有完全的统一。宗教让各城自成一体,不能混合于另一体中,独立是城邦的信条。”
几千人的城邦可以一起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开公民大会、公平选举,但若是城邦联合起来,就不可能全体公民在一起公餐,不可能全体出席取洁礼,也不可能全体投票。在希腊罗马人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政治制度。即使在一个城邦打败了另一个城邦之后,也不可能把她吞并,形成一个更大的国家,而只会要么毁掉被征服的城邦,把其中的人民变成奴隶,要么仍然保留它的主权。因此,哪怕在希波战争之后,全希腊最团结的时候,人们虽然想出了调停法庭的办法,却没有要把全希腊联合成一个国家的意思。前述吕西亚虽然在演说中赞美奥运会导致了各城邦的友善,却从未进一步,把友善变成统一。
因此,当不同的城邦结成联盟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各城邦联合成了一个更大的政治实体。这种联邦确实也有共同的祭坛、英雄、诸神、节庆,还有各种聚餐和联欢。在联邦共同的节庆和祭祀中,人们就有可能举办运动会。泛希腊的四大运动会,则是这些运动会中规模最大的,因而也就成为希腊城邦中最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不过,这种联邦始终限于宗教活动,必要时会有联合的军事行动,而很少共同的政治行动,根本不能把奥林匹亚的活动当作各城邦参加的联邦议会。即使运动会期间必要的休战,也只是暂时的敬神活动要求的虔敬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和平主义。运动会从来无权永久性禁止城邦之间的交战。在德尔斐的皮休运动会上,战争中的战利品甚至被用来奖给运动员,奥林匹亚的宙斯也接受过很多战利品作祭物。奥林匹亚的祭司同时也是战争参谋。参加运动会的各城不仅在运动中争高低,而且纷纷建造战争纪念碑,相互竞夸。奥林匹亚休战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表达对主神宙斯的荣耀,休战只是这种宗教目的的一个次要结果而已。
既然奥运会只是各独立城邦之间的宗教聚会,而不是政治性的联合,这种竞技活动自然也就成为各个城邦展示自己的荣耀的场合。在那时候的奥运会,各城邦并不像现在这样派出正式的代表队参加,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一般都只代表个人。不过,每个运动员的输赢还是会极大地影响他所在的城邦的荣耀和力量。因此,运动会上的角逐自然就变成了各城邦之间的竞争。各个城邦还是会非常关心自己的运动员在竞技中的成绩,取得胜利的运动员也会在自己的城邦获得巨大的奖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当中,颇受争议的雅典将军阿尔喀比亚德就以自己在奥运会中的优秀成绩来取悦雅典人。西塞罗也评论说,奥林匹亚所提供的,“并不只是运动、宗教、狂欢。各邦会因为各种原因派出自己的代表和个人,为了野心或好奇。”
希腊的奥运会自从公元前776年创立,直到最终停办,每四年举办一次,中间基本上没有取消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奥运会就完全与暴力和战争无关,休战书有时也会不发生效力。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当中,伊利斯和雅典站在了一起,于是拒绝斯巴达参加比赛。在公元前420年的奥运会上,伊利斯禁止斯巴达人进入宙斯神殿,也不准他们参加比赛。他们又害怕斯巴达人会使用武力强行进入神殿,只好用重兵保护运动场,整个比赛在人心惶惶中结束。
伊利斯长期控制着奥林匹亚,但匹萨和阿卡迪亚等城邦也总是觊觑着奥林匹亚的宙斯神殿。公元前365年,阿卡迪亚人在匹萨人的协助下攻占了奥林匹亚,夺下了宙斯神殿。第二年,阿卡迪亚人主持举办了奥运会。但伊利斯人自己却没有遵守奥林匹亚停战书,而是在奥运会举行当中袭击了阿卡迪亚人,以武力夺回了奥林匹亚。
除了奥林匹亚之外,另外三个运动会的圣所也没能避免战争的侵袭。比如,阿尔戈斯人就曾经攻下尼米亚,把尼米亚运动会移到阿尔戈斯举办。公元前388年,在尼米亚运动会期间,斯巴达人无视休战书,攻打了阿尔戈斯,后来将运动会迁回尼米亚举行。
罗马强大起来后,这些圣地同样未能避免战火的焚烧。苏拉曾经洗劫了奥林匹亚和德尔斐等处的神殿,将赃物用作军饷,并于公元前80年将奥运会移到罗马举办。罗马皇帝卡里古拉也曾把宙斯的神像移往罗马。
这种古典竞技的历史,始终伴随着不同城邦之间的争战厮杀。各个城邦之所以能够聚集在奥林匹亚等地举办运动会,既是因为大家要祭祀共同的神,也是因为每个城邦都要追求自己的荣耀和强大。国际主义的前提,是城邦主义。而各个城邦之间既然独立存在,就必然导致城邦之间的竞争,既包括体育上的竞争,也一定会带来武力上的对抗。
要理解古典的竞技精神,必须把它放在古典城邦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之下来看待。城邦之间的竞技并不是对城邦制度的超越,而是对城邦制度及其宗教崇拜的一种肯定。奥林匹亚的精神,就是国际主义与城邦主义的结合。它可以带来古代城邦政治与宗教的极大繁荣,但并不能带来超越城邦的普世精神。奥林匹亚的节庆并不是要取消各城邦之间的竞争,而是在以一种和平的方式鼓励各城邦的竞技。对奥运精神最大的支持,就是在奥运会上充分展示自己城邦的强大。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家对奥运会还是颇有微词。
正是因为奥林匹亚精神并不代表超越城邦之上的普世精神,所以,当后来奥林匹亚被并入罗马帝国之后,尤其是在基督教这种普世化的宗教摧毁了旧的城邦及其宗教之后,这种竞技活动就渐渐衰落了下去,而奥运会则是四大运动会中最晚取消的一个。虽然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的早期,奥运会还是能够继续举行,但奥林匹亚先是遭到了苏拉和卡里古拉的洗劫,随后遭到了蛮族的入侵,继而被基督教的禁令所镇压,后来又被地震和自然灾害不断侵蚀,公元426年,就连宙斯神庙也被烧毁。以后,不仅保佑奥林匹亚的神明相继抛弃了这里,就连此处的居民也纷纷搬离。奥林匹亚,终于变成了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于是,奥运会就和它所代表的古典城邦的精神一起,被埋葬在了地下,静静地等待着一千多年以后的考古学家。
——————————————————————————————————————————————————
古雴:
这篇文章先是说奥运并不就代表“和平”,最后说的却是并不代表“普世精神”。然而关键在于“和平”恰恰不是“普世精神”。在我看来“普世精神”才是战争之源。至少来说,追求“普世”与追求“和平”完全是两回事。
试问古今多少战争都是以普世精神的名义发动的?又有多少人打着自私的旗号进行战争?
“……却没有要把全希腊联合成一个国家的意思。前述吕西亚虽然在演说中赞美奥运会导致了各城邦的友善,却从未进一步,把友善变成统一。”
——如果真进了一步,要把友善变成统一,往往就要诉诸战争。恰恰是只要友善,不要统一,才能和平。
从罗马帝国的扩张到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无数侵略性的战争可不都是以“普世精神”的热情而发动的?希腊的城邦之间也有战争,而且是“自私”的战争,而且从未想到统一成一个国家。但恰恰在这种情况下,希腊各城邦仍然能够互相认同,保持友善并互相尊重。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意义了。奥运会反映着一种把“竞争”神圣化的倾向。我听说古希腊的奴隶是没有权利上战场的不知是真是假,不过大致上应该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在奥运竞技中所表现出来的,古希腊人并不把战争功利化,以战胜对手为目的而可以不择手段,战争的意义是显示自己的卓越,因此必须以一种公正和神圣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像是小男孩间建立友谊的方式——他们恰恰是通过争斗来建立友谊的,互相争斗是互相尊重的最佳表达——“我们各自独立因此我们各有分歧,我们坚持分歧,所以要互相竞争,我们互相竞争因此我们互相尊重,我们在一起竞赛,所以我们是朋友。”——这就是奥运会的逻辑。
因为人与人并不相同,人们各有所爱,而世界总是不能满足一切,所以分歧是难免的、争斗也是难免的。不过奥运会传达着这样一种精神:“我们不同,我们都想追求卓越,我们公平斗争,但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友爱。”而“普世精神”传达的却是“我们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应该趋向一致,应该排除分歧,应该寻求统一。”于是乎,不同者,不一致者,那些异类,就将被另眼相看。耶稣虽然曾经教导“要爱你们的仇敌”,然而在激昂的普世热情驱动下,人们往往忘记了这句话,打着“统一”的旗号,打着真理和正义的旗号,打着“普世”的旗号,去排除分歧,去侵略异类,去征服异类。
古希腊的城邦民主也好,哲学也好,奥运会也好,一以贯之的“精神”就是“自由”。战争或竞赛都是“追求卓越”,胜利者显示了他的卓越,成为“英雄”,而失败者则尽管有可能觉得耻辱,不过更多地只会觉得羞愧,因为自己没对手卓越,他会尊重胜利者。这与任何一种侵略性、征服性或掠夺性的斗争迥然不同,那些战争开始与怨恨,而收获也是仇恨,因为恨和鄙视而发动战争,而最后换来的仍然是恨和鄙视。而奥林匹克的精神则是告诉你:因为尊重和友爱而去争斗,最后收获的也是尊重和友爱。
文中说“奥运会首先在于在希腊各个城邦实现和平”,我认为不是,奥运会的主旨不是和平,而是追求卓越或者说追求“美德”,就以文中所引的吕西亚(Lysias)的《奥林匹克演说》来看,奥运会的主旨岂不正是“……这是对财富的挑战,是在希腊最美的部分展示智慧,”
没错,奥运会的休战并不是为了休止战争。它恰恰是战争的延续,是战争的最高形式。古希腊的战争是神圣的,奴隶不能上战场,更不会当炮灰冲在前面,冲在最前面的是“英雄”,一场战争甚至可能以双方“英雄”之间的“单挑”来解决。“单挑”是一种比炮灰乱斗更“高”的战争形式,因为它更“公正”,更能够显示“卓越”。于是,奥运会无疑正是比“英雄单挑”更神圣,“高”到极致的战争方式,因为它最公正、最能够显示卓越。
如此我们才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奥林匹亚的祭司同时也是战争参谋。参加运动会的各城不仅在运动中争高低,而且纷纷建造战争纪念碑,相互竞夸。”——因为奥林匹亚的竞技本身就是战争,而战争本身也就是“相互竞夸”。
————————————————————————————————————————
在未名BBS上的回复:
座谈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我收到的通知说是“有关奥运及古希腊精神……”,但那两篇文章中我并没有看到对“古希腊精神”的讨论,甚至也没有看到多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只不过是用流行的“普世主义”作了一些附会,但正如吴老师已提到的,古希腊精神并不是普世主义,那么古希腊精神究竟是什么?吴老师并未讨论。
《古典竞技》一文中说古代奥运会并不是普世主义精神,《奥林匹克》则又说现代奥运会是展现普世主义,但究竟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既然古典奥运会并没有承载普世主义精神,那么现代奥运会又何以能够承载它?为什么现代人要将普世精神赋予奥林匹克?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吗?还是因为奥林匹克精神已遭曲解?吴老师都没有讨论。而且为什么所谓的普世主义和国际主义似乎理所当然地是个好东西?(我恰恰反对这一点)吴老师也没有讨论。甚至于所谓普世主义究竟是什么,吴老师也没有澄清。
我在吴老师博客上已经留言提到吴老师对“普世精神”与“和平”的混淆。普世不一定是和平的(而可能是用暴力手段建立世界帝国),而和平也不一定要奉有普世精神(例如古希腊奥运会所要求的只是和平而不是普世),不如说“普世”与“和平”根本是两个不同维度上的问题,只是到了现代由于普遍主义的兴起,使得普世与和平相混同——因为现代人以为只要人们各自独立和相互区别(反普世)就势必会导致纷争,因此“反普世”与追求和平变成貌似不相容的事情,但这意味着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古典奥运会所承载的古希腊精神中的那种博大,那就是互相对完全独立的尊重,对“他者”的尊重。这份胸怀在现代已经丧失殆尽,现代人却反倒以为自己比古代人更加宽容,其实是个笑话。
——————————————————————————————————————
吴国盛老师博客上的:
古雴
奥运会即将召开,一个细节值得商榷:古希腊奥运会是“玩儿”而不是“竞争”吗?不是的。古希腊的奥运会不仅仅是竞争,而且可以说是“战争”,奥林匹亚的祭司同时也是战争参谋。
在我看来,古希腊奥运会既是“玩儿”也是“战争”,而且是一种最崇高的战争方式。这就好比古典战争中经常会有双方“英雄”之间的单挑这种形式,古希腊战争是神圣的,(听吴老师说)奴隶无权参战,英雄而不是炮灰冲在最前面,因此双方英雄之间的公平角斗要比士兵乱斗更加高贵。而奥运会则是提供了一种更公平、更崇高的竞争方式。正如在英雄进行单挑时双方士兵必须停战以便表达尊敬和创造出公平角斗的条件,当英雄们齐聚奥林匹亚进行最高贵的较量时,所有的城邦应该停战。
如果说“玩儿”指的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那古希腊人肯定不是,奥运会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己的“智慧”(德性),获胜不仅能给运动员以无上的荣耀,也能让城邦获得荣耀(尽管运动员只是代表个人参赛)。奥运会体现的是古希腊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古希腊的战争也超越了功利,即非但要战胜对手,而且还要以公平和高贵的方式战胜对手,否则无法体现自己的卓越。
古希腊的民主和科学源自喜好辩论的生活方式,而这也与“追求卓越”的文化有关,辩论也是一种公平竞争以显示卓越的方式。另外,“自由”精神似乎也与“追求卓越”一脉相承,因为公平和神圣的竞争方式必不能凭借外力去战胜对手,而必要完完全全展现自己的力量,这才能显示自己的荣耀,同时,也必须最大限度地敬重竞争对手,因为如果对手是弱者,胜利将无法展现荣耀,而只有当对手也是强者,胜利才能够显出自己的卓越来。因此一个显示卓越的竞争就内涵了自己和对手的独立性以及对这种独立性的尊崇。
最新评论
不厌空静
16 May 2008 00:00:15 http://deleted
诚然奥运会承载了太多人类的精神,可是中国真的就这么急需要通过奥运来展现自己吗?环境污染问题,风沙问题,能源问题~~~~太多太多需要解决了。奥运只会加剧这些问题的!通过南水北调,来满足北京的需要;通过向中西部转移污染企业来保证北京的环境,这难道就是奥运会带来的好处。确切的说是带给北京的好处。那带给全国人民什么呢?除了转移矛盾的视线,还有什么呢?恐怕就只有几句空有的口号了。难道你真的指望一场奥运会就能提高国民素质吗?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多么可怕的口号哦?当全世界的人都在做同一个梦的时候,这不正是马克思抑或希特勒所期待的吗?当一个疯子被社会所认可的时候,整个社会都会他疯狂。
古雴
16 May 2008 01:12:31
关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正想在文章中说,实在是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从我在吴飞老师博客上的留言中就已能看出我的意思)。
至于说一个奥运会能带来什么好处,这个问题的提法也是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我将问的是奥运会会有怎样的意义。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它承载了这样一种精神:正是那种反功利的精神。说什么环境污染、能源问题,这些问题的一大根源正是现代人追求功利,为物质利益争得你死我活,这才有了能源、环境等危机。奥运会激励人们去追求崇高而不是争夺利益。如果被人们拼命争夺的东西不是物质财富而是荣誉和尊严,那么即便说这是虚荣,也要比放任物欲横流好了许多。
mist
16 May 2008 10:42:22 匿名 162.105.236.136
copy一下,这个要看怎么解读,来源搜索一下就知道了:
所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和中国拥有中国的想法和梦想,而是考验中国能否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壁垒面向世界与外国选手产生共鸣。
古雴
16 May 2008 12:10:22
这确实是不错的解读方式。但这仍不是我所理解的奥林匹克。“产生共鸣”是否必须要有同一个梦想?面对来自不同的世界的人,面对拥有不同梦想的人,就不能“产生共鸣”吗?奥运会恰恰告诉人们:不同的城邦的不同的人也可以通过这同一个游戏中产生共鸣,我们只是在一起竞赛,并不需要成为志同道合的人。这样一种“面向世界”的态度要比“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更为博大,因为后者只不过是因为相同而共荣,因为是朋友才互相尊重,前者则更能够接纳“异类”,即便是仇敌也施以最高的尊重。
奥林匹克是什么? 我所接触的许多科学文化人都对奥运会表示冷淡,他们指出了许多问题,比如过度的商业化,高强度体育训练往往是对运动员身体的摧残而非锻炼等等。与其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追求奥运金牌的虚荣上,倒不如更多地投入到基础体育的建设,投入到公众的体育锻炼和促进健康等工作上面去。 在这里,我与这些老师们持不同意见。我认为,这样的思路事实上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一方面,我当然承认,公众体育锻炼的普及是重要的,但是,我当然 ……
谈谈“奥林匹克”——“奥林匹克Game” 很早就说要写一些关于奥林匹克的文章,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主要是因为我对古希腊无论是一手还是二手的资料涉猎实在太少,谈起来肯定底气不足。最近临阵磨枪地读了几本介绍性读物,当然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赶在奥运开幕前写出,也只能将就着了。 尽管底气不足,但我一直都牵挂着古希腊和“奥林匹克精神”,相关的想法有一大坨,因为时间和能力的局限,我暂时还不能把这些思路系统地整理出来,因此只能写一些散论,等到它 ……
可耻的希腊精神 伦敦奥运结束了,我也该把时差倒回毕业论文时区了,这篇文章算个承前启后吧~ 先提示一下,本文应该是一个比较散漫的随谈,不完全围绕标题。 奥运期间微博上明显有两类人,一是看奥运的,二是不看奥运的,后者中包括相当一部分骂奥运或借奥运骂体制的。 基本上说,左派比较爱看奥运,而右派的“公知”们往往不太爱看,这并不奇怪,事实上中国特色的左派右派在 某种意义上是颠倒的,所谓的左派带有较强的民族主义元素,在西方的 ……
“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以及自然作为“反—规范”的原初含义 今天吴老师在外哲所周五哲坛作报告“自然的发现”,虽然主题是吴老师一贯的思想,我已比较熟了,不过在外哲所讲很是难得,特别是有刘哲、吴增定和吴飞老师参与提问,听来非常有意思。 吴老师提到“自然的发现”其实包含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一是自然作为“本性、本原”的概念,二是作为特殊存在者领域(与人类、精神等相对的)的“自然界”概念的出现。 为什么说这种发现是“跌落”呢,显然,这并不只是指两次实际发生历史事 ……
科学通史讲稿3:希腊古典时期【下周起换教室】 下周起《科学通史》课换到教八306上课 上节课我们从原始人讲到四大文明古国。我们提到,人类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史,没有哪个人类文化是脱离技术的。有技术,也就有“知识”,每一种文化都在传承自己的知识。到古巴比伦、古埃及这些古老文明的时候,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 但我还是把古希腊认定为“科学”的起源,这就是说,这里所谓的“科学”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成就,也不仅是各种知识的总 ……
闭关期间在KKBBS上的部分文字康德伦理学与“人类中心主义”(初稿)
本期音乐:《文明IV》主题曲BabaYetu
本期音乐:《文明IV》主题曲BabaYetu
生活
本期音乐:《文明IV》主题曲BabaYetu
2008年6月1日
六一节还是来点游戏吧~ 尽管已经有一期音乐选了《文明》中的曲目,还是再选一次吧。本想选最新资料片《刀剑之上》的主题曲,不过网上找不到链接,只好翻出著名的《爸爸野猪》之歌了~
文明IV已近乎完美,战神资料片虽然添砖加瓦,不过变化不算太大,这《刀剑之上》却又增添了确确实实的新元素。
顾名思义,《刀剑之上》侧重的是战争之上的元素,尽管这已是文明系列游戏的传统——需要通盘筹划科技、文化、宗教、经济、外交等等。《刀剑之上》还是添加了“间谍”和“跨国商业公司”这两个新元素。可以在和平时代进行谍报战和商业战。由于我刚刚上手,没有熟悉,也不好说什么,但显然又是一大丰富。
另外,刀剑之上附带了多个Mod,每个游戏模块提供一种独特的战役,例如有策略战棋式的任务,有半角色扮演的神话世界,有危险一触即发的二战前夕,还有陷入资源危机、生态危机、核危机的未来世界……
不知道刀剑之上的主题曲是什么,不过搜索时倒是知道了《爸爸野猪》原来是非洲土语音乐:果然是“爸爸”,不过“野猪”原来是天神的意思,呵呵~
http://www.civfanatics.net/dow…
http://tieba.baidu.com/f?kz=28…
文明4主题曲《Baba yetu》,非洲Swahili(斯瓦西里语)土语,意思是《天父之歌》 (our father )。由斯坦福大学一个团体”A Cappella “演唱。http://www.civfanatics.net/downloads/civ4/music/BabaYetu.mp3
是PC游戏文明系列的主题曲。听起来荡气回肠。尤其搭配文明4片头动画,更让人深感人类历史长河之深邃。
【Swahili土语歌词】
【CHORUS】
Baba yetu yetu, uliye
Mbinguni yetu yetu, amina!
Baba yetu yetu, uliye
Jina lako litukuzwe.
【x2】
Utupe leo chakula chetu
Tunachohitaji utusamehe
Makosa yetu, hey!
Kama nasi tunavyowasamehe
Waliotukosea usitutie
Katika majaribu, lakini
Utuokoe, na yule, milelea milele!
【CHORUS 】
Ufalme wako ufike utakalo
Lifanyike duniani kama mbinguni. (Amina)
【CHORUS 】
Utupe leo chakula chetu
Tunachohitaji utusamehe
Makosa yetu, hey!
Kama nasi tunavyowasamehe
Waliotukosea usitutie
Katika majaribu, lakini
Utuokoe, na yule, simama mwehu
Baba yetu yetu uliye
Jina lako litukuzwe. 【中英文对照歌词】
【CHORUS 合唱】
Our Father, who art in Heaven. Amen!
天父,在天之父。阿门!
Our Father, Hallowed be thy name.
天父,愿世人皆颂圣名。
【x2】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赐我今日之食 天天皆然。
Forgive us of our trespasses
免我之罪,
As we forgive others who tresspass against us
若我之于他人。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
指引我远离诱惑,救赎我于邪恶,
and you are forever and ever!
愿祢不朽永存!
【CHORUS 合唱 】
Thy kingdom come,
愿祢的天国降临,
thy will be done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Amen)
愿你的旨意行于世间。(阿门)
【CHORUS 合唱】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赐我今日之食 天天皆然。
Forgive us of our trespasses
免我之罪,
As we forgive others who tresspass against us
若我之于他人。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
指引我远离诱惑,救赎我于邪恶,
and you wake the dead
愿您唤醒俗世
Our Father, who art…
天父,在天之父…
Hallowed be thy name.
愿世人皆颂圣名…
文明IV(刀剑之上)科技树 科技名称 时代 前提科技 通向科技 农业 远古 – 制陶 动物驯养 家畜驯养 远古 捕猎 或 农业 文字 骑术 弓箭 远古 捕猎 –…
[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文明IV(刀剑之上)科技树
2 Comments
古雴13年 ago
惊闻Baba Yetu赢得今年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编曲伴唱) 一惊#
特上传原曲以示庆祝~
https://yilinhut.net/wp-conten…
REPLY
Pingback: 本期音乐:《Baba Yetu》 | 随轩
[转贴]鸭梨关于范美忠的议论
[转贴]鸭梨关于范美忠的议论
生活
[转贴]鸭梨关于范美忠的议论
2008年7月6日
http://ariela.ycool.com/post.2…
http://ariela.ycool.com/post.2…
http://ariela.ycool.com/post.2…
http://ariela.ycool.com/post.2…
鸭梨的文字总是看着很顺眼~
舆论对于范美忠一事,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自然是在事情之后,就我所看到的来说,
一
事情初发我也十分困惑:对此事此人是否就该一棍子打倒?我不喜欢范的文章,尤其是那段著名的以自称“追求自由和公正”为开头、以不救母亲成为众矢之的的态度表白,以及他从前的文章里对本国及民族所表露的深恶痛绝(至今似乎尚未见人将此解释为鲁迅式的爱之深责之切,因为他发出的诅咒实在太恶毒)、对美国的光明向往。他的行文使我对此人产生了极其糟糕的印象,虽然他对国内教育的思考和批判的确有可取之处。毕竟有他的学生和朋友为他说话,道是他现实中并非如此极端和不近人情,相反,却是与人为善、孝敬母亲、关心家庭。我想这些人毕竟在生活中接触他,说的总不会大错。因此保留了看法,认为此人是思想问题甚于道德问题。其实就他从前的文章来看,他的言论的确是一以贯之。
然而现在在我看来,此事更值得关注的并非范美忠其人,而是由此而引发的大讨论。有多少人在期间跳出来直接发表了对道德和对当下社会的看法,又有多少人由此找到了同盟军,结成了思想共鸣的战线,是什么人谨慎发言,什么人咋咋跳脚。这真是伦理学观察和运作的绝好机会,再没什么时候能找到这么多赤裸裸表白道德态度的标本了。
讨论在一开始,还有一种声音说,他跑并没有什么太值得谴责的错,的确是有失教师责任,但也可以理解;他该谴责的是事后“无耻”的表白。但到了后来,这种声音几乎消失了,绝大多数讨论都集中在他跑了到底道不道德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在一开始就存在,而且正是范本人和维护他的人所着力辩护的重点,其立论到今日也非常熟悉:他所遵循的是人性爱生的本能,没有道德问题;而谴责他跑了的人,是在延续旧文化以道德进行的人性缚杀。他们反复重复这一立论,另一方反复强调我们讨论的不是范的行为而是他的言论也没用。这是头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总算涉及到他的言论,挺范派坚持宣称,如此的诚实和直白已当今少有。如此,批评他言论不当的便自然如同贴上了虚伪、胆怯、道貌岸然、扼杀言论自由的标签。
半月前,某位著名的诗人之子还称赞范美忠敢说实话,同时批判教育部对校舍倒塌泰然处之,却对一小小中学教师穷追不舍,话语间有直指当局转移民众注意之嫌。我不否认教育部此举似是受舆论之迫,也认为由官方发言人斥责范“无耻”很可笑(同样北大历史系“以范美忠为耻”也大可不必,真是政治失误)。但这事的两极并非如此对立。对官方不以为然,不代表那弱小一方便是受难的纯洁羔羊。同样,承认范及其拥趸有问题,也并不必然得出反对他们的就都掌握了真理。一场对话绝没有非黑即白的双方,何况是这种乱七八糟、充分体现网络暴力的争论。
二
——我自然也不能自诩掌握了真理。不过既然心里默默有了看法,也就等于暗中参与了讨论,而对话双方必定总认为自己更正确的。
所以我想说,就跑的事来说,的确不应严厉谴责他。为范所深恶的传统文化代表孔子恰有一则故事可为他提供某种支持:说是鲁国有法令,凡出资赎回本国战俘者,官府报销赎金。子贡买人,并回绝了报销。孔子却否决了这一高尚行为,并且说,你不拿回你抵付的钱,鲁人以后都不肯再赎人了。而对于子路救起落水的人,接受其谢礼的行为,孔子说,这以后鲁人一定会勇于救起落水者了。
此事见于《吕氏春秋·察微》,在地震以来对捐款的讨论中不时被引用。至少在这里,孔子实在不是制定出吃人道德的老夫子,却表现得极为通彻豁达、体察人心,且理解政治。他指出以高尚行为提高道德标准实非善事,而大范围持续的善举往往需要励之以利。这正是长期以来对各种牺牲性行为进行过多过分的宣传带来的后果:一方面引发不当模仿(所以国家已经不提倡学生们见义勇为了),另一方面,若不损害自己而达成某项善果已经得不到道德的肯定评价,做好事变得更加艰难,“道德”俨然变成了违逆人情。结果在某些个体往高处够的同时,更多的个体变成受“道德”的压迫,然后——喏,一方反道德,另一方被指为道德卫道士。
因此,为保护学生牺牲了的老师可以成为教师们的榜样,若将其立为教师的标准,却怕是过于严苛。挺范派反复逼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在地震现场,还不定怎么做呢!而几乎所有人在这个问题面前都多少退却,没有人能肯定地说我就会挺身而出。人本性是逃生避死,自我保全,在这个问题上,范及其拥趸的这个立论即使不想承认,也得承认。
所以范美忠第一个跑到操场,即使姿势不好看,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许作为教师,他有不当之处。但他也是一个人。
三
但问题在于,承认了人的本能之后,有没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范坦言逃跑是本能反应,挺范派不断地将此标为诚实,直白,以此抨击对方的虚伪,似乎诚实就是最终的价值。承认人的贪生本能的确可以为范的行为辩护,但不能解释谭千秋等诸位老师的牺牲行为:难道他们就不是人,不贪生?在回避了这个问题的解释之外,将承认本能标为诚实潜在有另一种危险:它将这种贪生的本能扩大,成为逃跑行为的合法化理由,将这行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由此暗示说,大家都停留在这里就好了。
这样,高尚行为不仅得不到解释,还被取消了在人类行为中的可能性。而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盘桓在本能之中。
这种影响有一个新鲜实例。在事情初发后的天涯讨论中,有人跟帖承认她地震时和同事跑了出来,在附近的公园里逗留,一个多小时都没有想到回家看看母亲和女儿。而晚上回到家,才知道她们是被邻居救出来的。这位母亲语有反省之意,想自己为何对老母和女儿不管不顾这么久。而过不多久,眼看着她的语风就变了,开始觉得我没什么好羞愧的;这种态度引起了一些批评,针对这些批评就有了激烈维护和鼓励她的人,她自己也终于变得咄咄逼人了,极尽谩骂之能事,彻底参与进高举人性大旗,为逃跑行为呐喊助威的行列中。
且不提这位作为女儿不关心母亲、作为母亲不关心女儿是不是本能。范美忠本人肯定疼爱女儿,大概其实也是孝敬母亲的。他后来澄清过说,在当场他并没有说那些话,是在文章里才写出来。但由他发出的和由此衍生出的这些言论,却实实在在地为不孝敬母亲、不关爱儿女找到了理由。
进一步地,如果范美忠连同他的诚实都被标为人应看齐的榜样了,那谭老师何置?所有保护学生而受伤或死去的老师何置?古往今来腐朽的中国和光明的美国中不惮面临危险,坚持正义行为的人,何置?他们都是虚伪的、扭曲人性的么?
这正是孟子和告子辩论的问题。告子说,食、色,性也。(谁再说这话是孟子曰的我跟谁急!)孟子压根没理这话,直接讨论仁义的问题。这话现在却很受青睐。百度百科虽然忠实记录这是告子的话,却显然认为告子比较正确,孟子的性善论毫无逻辑。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现在好象可以扯到基因上了,很科学。但这个问题怎么讲法,却关系到人能怎么做。是觉得我就这样食食色色了,你对我再多要求那是扭曲我的自然本性,教我做假,将我异化呢,还是觉得,行,我还是能做些好事的?人的本性可能是自私的,但这不是停留和坚持自私的理由。把坚持自私作为诚实和勇气拿来压人,这社会还有不是自私的和平希望?范所追随的契约论都不是这个讲法。
以道德大棒来抡人是异化,难道以所谓“人性如此”来鼓励人在低处哼哼哈哈就不是一种异化?“曳尾于泥涂”可不是这个意思。
四
范美忠当场没有说那些“大逆不道”的话,为什么要在文章中写出来?(这个问题真像我的毕业论文问题:耶稣为什么非得受最后一次诱惑?)
按照心理学家武志红的看法,他在以合理化和理性化的努力,为自己掩盖懦弱和实际还有的内疚。我想这是可能的。也有以阴谋论揣测之的,我以为过分了。但他这番话及其后的话确实被发挥和利用,导致了他自己写文章时一定不能预测到的风暴。这的确是一场风暴,语出偏激的都能成功跻入话语主流,谨慎中立的就被斥为废话连篇,所以整个讨论就可以令人兴奋地头晕目眩地进行。范美忠猛然多了一大批以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自居的追随者,而他本人成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希望。
关于主义,我是不能多说的,只觉此事进一步败坏了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形象,也终于把理想主义给糟蹋了。但我想,这恰是两个主义在国内的现状,大概还是所有主义的现状:某某主义便是坚持某某。所以归属于某个主义就变成了呐喊这个某某:自由、理想、民主、马克思、儒家,还有什么什么。人类的思想多简单啊。
我怀疑这是否也是某些中国基督徒的现状。范先生是基督徒。也的确有人赞颂他拿道德声誉冒险来探索真道德,将他比作了自愿上十字架的耶稣。当年耶稣的受难感召了无数信徒,无数信徒随之踏上十字架之路。范的受难气质同样感召了许多人,然则以他们所辩护的看来耶稣做的正是伪善的扭曲人性的事。
我怀疑这正是当下思想界的某种现状,范美忠在这意义上正是某些知识群体的代表。他坚持着某种价值或精神,却并不深究这个名词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就开始呐喊该名词和“全身心追求”该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种先知式的自觉,对受难(通常是受舆论的难)的模式敏感而心醉神迷。和中国基督教一样,越是受到批评和抵制,受难的崇高感就越深,信仰越强。范从任教屡屡受挫时即是如此;跑了之后,又将自己的行为动机不断拔高,乃至自称为“用头撞墙的思想者,用实践来进行思考”,加上教育部主动扮演了一下雅典或罗马的角色,于是整出苏格拉底或耶稣受难剧就完成了。
苏格拉底和耶稣会对这种话语政治说什么呢?
五
从这点上来说,范是被北大精神荼毒得晕头转向的典型。北大不幸地被长期冠以叛逆和自由之名,多少人在这种名头的教唆下进行肆无忌惮的谩骂,仿佛这就是自由、民主、独立、思想的表征。所以北大精神我们还是不谈为妙。
////————————————————————————————————————————
现代伦理学已变得十分混乱,学术界的伦理学就不明不白,更不用说公众舆论所使用的“伦理学”了。无论是那些抡着道德大棒的卫道士还是那些食色性也的叛逆者,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其实差不了多少,区别只是前者坚持它,后者拒绝它。但无论如何,这种理解本身就已让人陷入泥沼。
关于伦理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姑且不论,伦理学的许多核心概念都一个个地扭曲变形、晦暗不明,让人看不清其本意,而是可以随便滥用,爱怎么用就怎么用。比如中文的“性”、“诚”、“德”等,西文的“自由”、“人权”等等,都被滥用得惨不忍睹。这倒是有待于哲学来澄清概念了。
“诚”不正是《中庸》的核心词吗?“诚者自成”“诚,信也”,看来“诚”这个字与西方的“理性—逻各斯—自由”的概念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诚”还是“自由”,都绝不是指动物本能的解放。动物恰是缺乏自由。在现代人的话语中野兽常常被看成比人更真诚和自由,可见语词的混乱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哦,听起来你的毕业论文似乎挺有意思~
“受难气质”确实并不少见,我在民科民哲之中也见得很多。我也很能够体验这种受难带来的“崇高感”,毕竟我也是以自由和独立为自豪的。
苏格拉底因为尊重城邦制度而愿意受难,耶稣因为“爱你的仇敌”的博爱理念而愿意受难。这与那些愤世嫉俗、骂骂咧咧的受虐狂是有巨大差别的。苏格拉底和耶稣都不是出于愤恨和敌视,而是出于爱和尊敬。
天涯的骂战持续三天未有消解之势。其后突然静默,应该是被转移了视线,重新关注灾情。再次开始的议论呈现了一种理性的外貌,至少此事被冠以各种主义的名头,各位思想界人士都积极不积极地表态,非思想界人士也将此事上升到社会、政党、国家的层面来发表看法。此次大震在此初露追随里斯本大地震成为思想地震的潜力。
只是这理性的外貌是否只是外貌,是否只是呈现,还是一个问题。
“同仇敌忾”、“嫉恶如仇”,我不会。本期音乐:晓の车(《高达SEED》插曲)
“云游”小记(一)
“云游”小记(一)
生活
“云游”小记(一)
2008年7月16日 旅游
7月8日至15日和爸妈去云南旅游,简称“云游”了,当然这种旅游与我所向往的真正的“云游”没法比啦。博文起这个标题聊以yy吧~
我们是跟着春秋旅行社的旅游团出去的,春秋算是上海老牌的旅行社了,爸妈当年旅行结婚时也是这家春秋社,肯定是比那些杂牌小旅行社来的正规可靠一些,不过无论是什么旅行社,都不能和自助游相提并论了。
我心目中的旅游与那些游客们所进行的活动是两回事,我愿意把那些人所谓的旅游称作“虚假之游”。不过话说回来,或许那种活动倒算是接近“旅游”一词的古义——瞧“旅”、“游”二字都带个“方”字,那个偏旁是“旌旗”嘛。所谓“旅游”大概就是一群人行军似地随着旗子走来走去的样子,这倒是很贴合旅游团行动时的形象呃~
之所以说那种活动是“虚假之游”,并不是说那些都不算真正的旅游,只有符合某种标准才算真旅游之类——并没有这样的标准。我称其为“虚假之游”,是因为这种活动一开始就是奔着虚假去的。游客并不关心他们所看的东西是真实还是虚假,甚至许多时候都不关心究竟是有趣还是无趣,在许多时候,真实的东西反倒是不受欢迎的,例如去“爬山”,总需要铺好台阶,造好缆车,搭出观景平台,修好花木,顺带引进点外国草作绿化,总之是非得要把那块地方弄个面目全非,才算是成了“景点”;又例如去参观民族风情,总需要先雇好演员,搭好舞台,排好节目,才好去体验了解,即便明知这些表演并非是当地人真实的生活方式,游客们多也满足了,毕竟他们也只需要享受虚假的表演,而无意探究真实的生活。
另一项虚假之追求是“拍照”,这俨然已经成为游客们逛景区时的第一“任务”。许多人逛景区时要么是在拍照,不然就是在寻找下一个拍照地点。从导游那儿听到一段经典的话:说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这大概是中国大部分游客的模式了。
我当然是如往常一样,总是拿着相机随手拍照。不过显然地,我不喜欢那种到了景点摆好pose,露出虚假的笑容,再来拍照留影。当然,这种照片可以用来留念,以供日后翻看回忆。不过在唤起回忆方面我随手拍下的照片也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这是真实行程的记录,而不是刻意的演绎。
遇到有趣的场景,心中喜悦,去与它合个影,当然也是不错的事。不过事实上许多游客的许多照片都绝不是在他们觉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拍的,在许多时候,游客非得要在某处留影,仅仅是因为此处是个“景点”,是导游指点出来的地方,于是便要拍照留影。留影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帮助自己日后回忆当时的经历(那样的话像我这样直接拍下景点的照片即可),还更夹带着“到此一游”的心理,仿佛自己若不出现在相片中便不足以“证明”自己曾“到此一游”似的。在这里,游客的目的仍不是那真实的景物和经历,不是为了“在此之游”,而是为了“此地已被我游过了”。无论是否需要拿出相片来向亲友炫耀,自己在相片中的存在就足以带来某种虚假的成就感。
当然,有些人就是喜欢拍照,那么“景点拍照”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毕竟景点首先是为了去“游”的吧?
除了拍照之外,购物也是旅游团的重头戏。尽管不少游客会抱怨被导游引去的商店太多、太烦或太宰人之类,但总还是有更多游客会提着可观的“战利品”回家。
这里仍有“到此一游”的心态作祟。买一些“战利品”回去也是“证明”自己“到此一游”的方式。我也常常会买一些小纪念品带回来。景点去得多了,就知道许多号称特产的小玩意其实在大江南北的旅游市场里都见得到,恐怕多半都是从义乌批发来的。我一般会买一些有意思的,又是真正本地特有的,便于携带的,价格又在百元之内的小东西,比如这次就是在丽江花30元买了一块树皮画,在满眼雷同商品的丽江版的“城隍庙”里,这是只有在一家不起眼的“工作室”里才见到的,倒算别致。其余就是两饼普洱茶和一罐无糖无伴侣的云南咖啡,应该还算适度。爸爸倒是买了一块四千多的墨翠貔貅,相对来说我们还算是比较理性了。
旅游者的钱是最好赚的了。第一,旅游者都是外乡人,在当地人生地不熟,容易被忽悠;第二,旅游者到过就回家,即便知道被忽悠了也很少会回来找麻烦;第三,旅游者既然成为旅游者,往往都是有钱而且舍得花钱的人;第四,“到此一游”的心态让人积极地寻找“战利品”;第五,旅游时有一种逻辑会起重要作用:“都花了N千块来旅游了,这百来块的小钞票被宰掉就宰掉吧”;第六,旅游时总是兴致勃勃,平时开在家门口的珠宝店或许都视如不见,到了景点却能被刺激出迫切的需求来,仿佛那些东西成了早晚都得买,不如现在买的东西了。
当然,旅游者总是怀着各式各样的目的选择了出行,除了为公事或学习而出行的人外,大多数人出游的目的大约总是为了娱乐和放松吧,特别是“小市民”们,也就是中产阶级,大多是借助旅游来逃离烦忙的日常工作和单调却快节奏的的城市生活吧。
我不并需要逃离什么,这次出行属于一次难得的家庭活动,也就顺着父母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首先,我并不需要为了偶尔逃离都市而选择旅游,尽管我会批判城市化,但我并没有对我的生活环境有多少反感,每一天都过得愉快惬意。其次,我也不会为了“到此一游”之类的目的而去旅游,如果说我也需要得到成就感以自娱的话,读书和写作就足够了。再次,我也并不会为了增长“知识”而去旅游,虽说“百闻不如一见”,不过那些诸如历史、地理和文化之类的知识,总还是看书来得可靠和有效一些,而真要去了解当地的“地方性知识”的话,就该用“背包族”的旅游方式才好了。
在我看来,只有背包族才称得上真正的旅游人,追求真实而不是虚幻,追求了解而不是征服,追求“在此参与”而不是“到过了”。
不过靠背包族可没法儿拉动旅游经济。据说丽江古城很早就为西方的背包族所喜爱,直到96年因地震而为国人所知时,它才逐渐从穷乡僻壤的贫困县发展成颇为繁华的旅游名城。
我用“繁华”一词并无褒义,用上海话来说更为贴切,就是说“老闹猛的”,基本上就是上海城隍庙的感觉。城隍庙放在本来就繁华喧闹的上海,倒也算是搭调。但这城隍庙要是开在一座有高原姑苏之称的历史文化古城,那就实在是惨不忍睹,更不用说这整一座古城本身就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小商品市场。
去平遥古城时已为它的商业化而嗟叹,哪知道见了丽江,才知道啥叫小巫见大巫——整个丽江“古城”再找不出一间没用开发商用的房子,放眼望去,哪还有一点“古”的感觉?
丽江古城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恐怕是眼看就要被摘牌的了,否则就不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管啥的了。就像是炸毁巴米扬大佛一样,或许你可
以从里头炸出一座金山来,但遗产终究是毁了。你或还能辨称为了金山炸掉遗产也是好事,但如果一边在轰炸,一边又号称保护遗产,那就是搞笑了。
但难道为了保存遗产就应该剥夺当地居民致富的机会?如何尊重当地人的意见?当地人究竟希望得到一座怎样的丽江城,而我们的希望又是什么?
先写到这里。过段时间或许会逐步再记些流水账,到时再写到丽江时再谈吧。
2008年7月16日 上海福山路
最新评论
Ceiling
16 July 2008 19:20:01
真巧,我才“蒙游”回来。我可是背包的哦~哈~~
古雴
16 July 2008 21:14:03
唉,啥时候背包也带我出去吧~ 背包这种活动关键还是需要有好旅伴,让我一个人出去那就真是只会“云游”了。
过几天准备去买个大背包和整套装备,争取每年云游几回。
本期音乐:晓の车(《高达SEED》插曲)德育七科(如何德育?)
2008年闭关期间“‘笔’记”
2008年闭关期间“‘笔’记”
生活
2008年闭关期间“‘笔’记”
2008年7月20日
本《“笔”记》从2008年2月22日宣布闭关锁博起开始一直写到7月初,记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实在是因为关闭了博客这一个倾泻渠道,不得不换一种形式了。
手写的感觉与打字明显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觉得不一样,思路和条理都更觉得阻滞不畅,但能够以即时随意的方式记下那些原本不可能被我写进博客中的只言片语,或许也别有趣味。
文章只是写在纸上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天知道那天把这本簿子在什么地方顺手一搁,这些文字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如果我只是在脑子里想想而未曾写下的东西,忘了就忘了,我也不会在意,但一旦是写下的文字我总是不舍丢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之所以能够走上哲学之路,就是源自我从来不肯放弃我的言论和文字,我的观点可以改变,但我必须亲眼见证我的观点之所以改变的缘由历史,才能允许改变的发生。我希望我所留下的文字就像历史中的文献那样,从中足以梳理出观念演化的脉络,于是这段时期的如此特别的文字当然也是我的观念史的重要一环。我以看待自己的成长的方式看待历史,或者以看待历史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成长:接受改变但拒绝断裂,拥抱未来但永不否定过去。
回到上海又闲又没书看,除了看动画外,多余的精力不妨就练练打字,况且这本笔记实在也不算多长。于是我把这本笔记敲入电脑中存档。当然也会贴上博客,对于其他读者而言,如果对我的观念史不那么感兴趣,那是没有必要阅读的,不过如果以后你听到我宣称“我早说过……”或“我曾经认为……”时,或可在这里找到证据。
除了改掉一些明显的错别字和笔误外,基本不做修改。事后补充的文字标注在方括号内。
§1. 080222哲学是张网
即使有些哲学家更愿意用“环环相扣的锁链”来比喻他们的思想系统。但事实上,哲学系统更像是一张联系紧密的网络。
似乎是维特根斯坦也说过的(不过他说的是“墙”):一张网若破了一个洞,它仍是一张网。但一条锁链若是断了一个环,那就不再是一条了。
无论哲学家再怎样宣称自己的体系是如何环环相接,但毫无破绽的体系是没以后的。正因为他们的体系是网而不是链,漏洞和欠缺才不至于摧毁整个体系。
常人的思想也是系统——一张破洞百出的网仍旧是网。只不过哲学家的网编得更紧密、更扎实、更宏伟。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又所谓“网开一面”。一些哲学家为了网的包容性而有意牺牲了细密,又有一些哲学家为了网的开放性而特意留下了空缺,等等。哲学家的网各具特色,其高下优劣并无确定标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网,破网也是网,编织到一半的网也是网。网络中的许多节点也早已是做好了的——无论归功于自然还是社会的塑造。然而哲学家不满足于这现成的破网,他们要延续孩童时代的工作——联结。
孩童认识世界、开启心智的活动方式就是“联网”,他们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并不停修缮网络,以便新的感觉对象更容易落入理解之网。“理解”就是“联结”,当一件事物与已有的网络中的其它节点相联结时,我们便开始理解它了,当它已完全融入到整个系统之内而成为一个坚固的节点时,我们便已经“理解”它了。
当然,为了建立更完善的网络,哲学家要去颠覆已经现成的联结方式,但这并不是要去吧原有的联结生硬地扯断,而是要在原有的节点之间插入更多的节点,建立更复杂的联结方式[此处说得不够好]。
“联网”正是人的认识方式,或许也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所谓“系统”,仅从其“糸”字旁便可提示出,它是个网络,而不是根链条。人的脑神经的成长方式也恰是表现为突触间的互相联结,或许是一个印证。而所谓的“一根筋死脑筋”也恰是讽刺那些排斥网络而喜欢链条的人。
网络可以有许多条贯穿性的轴线。在我这里,诸如星空、爱情,或媒介、游戏、科学、历史或多元主义,或自由等等,可以找出许多条这样的轴线,而它们之间也是互相联结着的,没有必要再把它们归纳到某一根线上去。[又或者说可以把它们都归结在任何一根线上去]
建立联结,依靠什么?当然,根本上说,都是靠生活方式,具体来说,获可以用行动、设计、布置、艺术等方式,或者也可以用言说和概念来联想。
要强化看电视和吃饭之间的联结,可以把电视机搬到饭桌对面,或者把饭桌搬到电视对面……[又或者在饭桌上贴上“电视”二字。概念这种特殊的印象是联结其它印象的中介,正如金钱这种特殊的商品是联结其它商品的中介]而如果要把各种事物妥善安置在一个美好的网络之内,则可以通过系统的设计和布置工作来促成。这也正是为何建筑承载着伦理。
不过就哲学而言,进行联结的材料主要乃是概念,或者说语言。当然,即便没有哲学家,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正如在建筑师之前,生活的环境也已是一个整体。生活世界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保证了理论体系的建设成为可能。
理论体系的目的并不是要创造出“整体”来,整体是本来就有的,理论体系所做的事把这个整体加以澄明和梳理,让这个世界或自我向人们展现。
§2. 08022628
“礼”最初更多指“让”而不是“敬”,“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辞让与敬畏的关系?
看起来,两者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尽管我们可以说辞让与敬畏都是平等的双方之间的姿态,不过显然辞让更多地是强者对弱者,而敬畏更多地是弱者对强者。
恻隐与辞让,看起来中国传统的德性论也是一种“主人道德”,而后来侧重点更多地转向敬与恭顺,似乎有转向奴隶道德的危险。
不过恻隐、辞让、敬与顺等本是并列的,无论是“仁”或“礼”,都是“让”与“敬”的统一。
关键在于,敬与让本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很难想象一个人特别懂得辞让却丝毫不懂尊敬,反之亦然。一个懂得尊崇敬畏的人将自然而然地学会辞让。
尊崇源于对自己有限性的体认,发现自己的界限。而同时,只有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才可能自觉到僭越,才会自觉地担负起自己配享的,并自觉地辞让自己所不配享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礼”就是恰当地担负起自己,确认自己的界限,使自己如其所是,不僭越,也不推卸责任。
§3. 080302
同情地理解哲学家的文本,要超越文本进入哲学家的思想背景,这一“背景”不是,或不仅仅是“知识背景”,而是“问题意识”。触及到哲学家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自己亲自提出问题而不是字面地了解哲学家的提问。如果不是如此,即便能够在字面上承认哲学家的言说——“他说得对”,也仍是远远不够的,而一旦获得了文本背后的同情,亦即通过“问题意识”获得了哲学家的“热情”,对于原先仅有字面上承认或反对的言说,才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此才能在精神上接过哲学家的力量。
§4. 琐记:今天买必胜宅急送,网上用工行卡肤浅了,送到时还习惯性地掏钱,北送餐员制止,并在网上支付确认单上签字。晚上来了个电话,硬说我当时多付了一次钱,并没有签字,我怎么声辩都不听,打了几次电话,说要把钱还给我,实在哭笑不得。最后经查证(N小时),原来是由某位仁兄在同一时间订了和我同样的东西又在网上付款并在送到时又多付了一次钱,而且送货的两个男孩又恰巧拿错了签字确认的单子……这说明几个问题:1、必胜宅急送的客服很认真;2、巧事时而会发生;3、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物证而不是人的记忆。
§5. 学术会议将被网络论坛取代(已发KKBBS)
学术会议不可替代的“好处”:聚会、聚餐、旅游、经费……
网络论坛的好处:
1。省时,打字速度慢不了多少,但省去的大量路程和程序,
2。自由,读得比听得快,可跳过无聊的,专注感兴趣的
3。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
4。形式灵活,可模仿传统会议流程也可另辟蹊径,可灵活使用各种技术手段
5。思考更充裕:同样可以使即时交流,但也可以想很长时间,主题还在那儿
6。/更严谨\资源更丰富,随手就可以在网上搜索查考相关内容,也可以随手翻阅书籍资料,或与他人交流。
7。更负责,说出去(打上去)的话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赖也赖不掉,不会有整理会议记录时篡改的事情。
8。更开放,不一定要请假、要花钱、要资历、都可以参加。当然也可以在不同场合灵活设置准入限制。
9。更环保:不需要印发大量材料,不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只是用点电开着电脑就好。
10。影响更持久。会议只限小圈子内,顶多结集出版之类,但论坛的讨论过程却向外界开放,并且便于检索参考。
§6. 生物的进化——〉秩序和多样性,约束带来丰富。求多与求一是一致的。
§7. “调和”“张力”并不是要消除张力,而是相反,要把张力如其所是地原原本本地承担下来,既不让它崩断,也不让它松弛,而是让它恰当地维持紧张和对峙,并在恰当的分寸和以恰当的力度弹奏出伟大的音符。哲学家们多是如此,康德是典型,他原原本本地接下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科学与宗教,理想与现实等种种张力。
§8. “爱”首先是满溢
“追求”的并非占有对象,而是状态
之所以要追求爱的对象,并不是要得到它,而是寻找一个自己认同的倾泄之道。
§9. 电视新闻究竟应该传播什么,是想要让受众知道的东西,还是受众想要知道的东西?新闻应该“自由”,也就是说,应该传播想要传播的东西;受众也应该“自由”,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想要知道某些事情,他们应该亲自去寻找,而不应该以来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而不劳而获。
§10. “社会人为什么是知识,什么就是知识。”然而社会究竟认同什么呢,如何把默认的东西整理出来并加以条理化?
传统认为:是客观的,因此才被普遍认识。于是追问如何客观
SSK说:普遍认同的就是客观的,那么问题是什么才是普遍认同,怎样做?用权力?洗脑?可以吗?
科学还是应追求客观性,而不是追求大众的认同。
§11. 哲学家与智者之差别:前者有“爱”,有超越的追求,自知无知。智者是怀疑论者,怀疑精神并非哲学精神,哲学家首先是求索,因求索而反思,因反思而不得不怀疑。求索者是必要怀疑,而怀疑者却未必求索。
所谓超越的追求,并不是指对超越者的追求,而是说这一追求本身是超越的、神圣的,而无论其对象是否超越和神圣。超越的追求,或者说“爱”,乃是一种不以占有为目的的追求。认识到或者相信对象是不可占有、不可征服、不可掌控的,却去追求它,或者说为它付出,这便是超越的追求或者说“爱”。
爱是自私的,但并不是占有控制之欲,而是表达释放之欲,是自我实现之欲。爱也是无私的,它使人“忘我”,却并不是迷失自我,而是让“我”有了归宿,在忘我的投入中实现自我。忘我的前提是确认自己,确认自己的局限,承担起自己的束缚。而智者之希望挣脱一切束缚,取消一切界限,却不希望寻找自己。
后现代的智者与古希腊的智者如出一辙,不过他们的渊源更为复杂。一部分人类似于失恋者:“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他们不知道“爱”本就不求“得到”。
§12. 3/14
“谈情说爱”、“谈恋爱”,汉语的洞见。“谈”、“说”,恋爱的形式或方法首先是谈、交流、对话,理性的功能。后现代反理性,反逻各斯,就是说不要谈,要先实干,实践先于演说,于是谈恋爱不如“真抓实干”、“做爱”。先“做爱”,再谈,或者干脆不谈。这不仅是说个笑话,后现代“做先于谈”的倾向确实同时在学术界的知识观与大众生活的性爱观两个层面上浮现,这其中并非没有内在的关联。爱应该先“谈”,慢慢再“做”,只谈不做是纯粹(神圣),只做不谈是野兽,谈而做做而谈才是人性。
§13. 3.15
如何伪科学提供辩护?首先的问题是:要不要对某些事物进行辩护?理性正是“自我辩护”,用话语而不是用强力去辩护。而非理性主义者不为任何事物作辩护,或者不用话语来辩护。
辩护又有为自己辩护与为权威者辩护,为现存辩护与为理想辩护之不同。
§14. 今天想换一本记事本,试图将值钱的文字誊写一遍,结果炒了两段发现很累,便罢。不过在重看第一页的文字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奇怪的笔误“事实上”写成“事事上”,“整”写成“正”,这似乎是在电脑输入时才容易出现,谁知我电脑打久了,竟能把这种失误方式也带回手写上来。
想来用拼音输入法打字势必把对文字的感觉中的声的方面强化出来,而弱化了形的方面,这是对中国汉字之奥妙的压抑了。看来适当保持手写的习惯也是很有意义的,若能用繁体手写想必更好。不过手写的坏处是速度(坏)慢,跟不(是)上思路,(/这两个笔误又是怎么回事??\)而且不利于条理化、系统化地阐述,这也被我最近的写作感受所确认了。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各种媒介交替并用,先思考、交谈(如果有对象的话),再用笔写一些提纲要点,最后用电脑整理成文。
§15. 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一部知识分子被虐史。文革只是其中的一个乐章。从三反、鸣放、反右一路下来,到文革的高潮,到六四似是终曲,但或许只是进入了休眠期。
不必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只是在三反、反右这两轮,已是惨不忍睹了。
相比而言,纳粹的集中营,乃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简直都算过于人道了!那些暴虐者对于异类只不过是在肉体上消灭之,而且还以高效率的方式尽快解决——“坑”和毒气室都是为了迅速完成杀人的技术,异类者死得既痛又快。
但新中国却不一样,不允许你速死,让你活着,接受“改造”。秦始皇要消灭不同的思想时,不过是焚书,烧掉、杀掉,就完了。但新中国则要与你“斗争”,要你“自觉自愿”地作“自我批评”、“自我改造”,要你“重新做人”。“人民”是仁慈的,给“敌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且始终不断地给你机会——也就是说,你不得不永远不停地“改过自新”。
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人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从三反到文革,对知识分子而言乃是精神的大屠杀。要扭曲你的灵魂,消灭你的精神,让你自觉自愿地放弃自己的人格。其残虐心灵的手段竟让那些挺过了战争的暴虐的人仍抵受不住,人性中所有的丑恶在那个时代喷涌出来,以至于在那个时代做一个“人”而生存近乎不可能,你要么作一个机器(螺丝钉),要么作一个禽兽,还有一个是神,那个时代没有人。
是什么造就了那样一个癫狂的时代?是因为毛的专制,当然,不过仅说这一点是不够的,以往的专制暴君多的是,但他们只能施行肉体上的暴政,却从未有一个时代像这样对人们的灵魂发动如此残酷的暴政。
“思想政治”——沿用至今的中学科目提示了原因。原来,政治不再仅限于掌管物资与事务,还要掌管人的“思想”。
人的思想有深浅之分,强弱之分。有一些人的“思想”扎得更深,更为独立,更为鲜明,那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精神贵族”。
但“人民”要求“平等”,现在他们不仅要求在物质上、财富上与原来的贵族们平等,更要求在精神上和他们平等。他们看不惯你骨子里“高人一等”的气质,看不惯你高高在上的“尊严”。即便你已被整得家徒四壁,比最穷的工人还要穷困时,他们仍看不惯你的高傲。因为你有自由,有尊严、人格、理想、抱负和独立,而他们缺少这些,也不想要这些,于是他们要求你与他们平等。
毛善于发动“群众”,这是他与史上其他专制者所不同的,秦始皇有再暴虐,也没办法在民不聊生的状态下发动人民搞思想革命,但毛可以让民不聊生的状态下,让人们互相之间展开“斗争”,让人们对自己的灵魂进行“革命”。
关键不是专政,而是“人民民主专政”,让人民来进行“专政”,这才是最可怕的。
每次“斗争”,毛病没有动用坦克大炮,他的强权主要并不通过军队,而是借助“人民”来实现的。“群众”,特别是热情高涨的年轻人,成了最残忍的武器。
由此看来,六四倒是让人看到了不同。同样是一群被煽动了政治热情地青年们,但这次遭殃的终于是他们自己了。而党这一边再也无力利用“群众”来平衡事态了。事后也再不能颠倒黑白,拿杀戮来庆功了。党只能禁言封嘴,从此不提旧事了。此后即便抓捕“反革命”也只能偷偷摸摸、封锁消息,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游街示众,让群众们向“反革命敌人”吐唾沫、扔石头了。简单地说,以六四为标志,改革开放后的党已再不能煽动群众和青年了。
但群众还是群众,青年还是青年,我们也仍旧是“人民民主专政”。
§16. 哲学是批判的活动也是辩护的活动,而且不是针对他者,而是自我批判和自我辩护。两者并非矛盾,而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或确立自我的过程。前者从否定角度,后者从肯定角度最终面对着同一个问题: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在那里,我又要往哪里去?这是最初的,也是最重的问题。
§17. 性格上,我或许算个冷酷的人(如果说冷酷有点儿褒义的话,那就换冷漠吧),因为人们看来理性是冷漠的,确实如此。别人诉说某些遭遇或困惑时,我经常“无动于衷”,只懂帮别人冷静地分析梳理,却不善于“感同身受”,表现出应有后的感情来。我更擅于的是哲学的“同情”,即同情地理解,设身处地地思考,不过如果让我也设身处地地表现出情绪来,那就不容易,或者说,我只回去排除情绪的干扰以求理性冷静地考量。可见我的思想毕竟是男性化的。作为旁观者,如果要就当局者提出建议,当然应该沉稳、理性,这才能够把问题弄清楚,否则煽动情绪添油加醋,往往把问题弄得更迷乱模糊。因此我并不否定这种性格,只是我也明知其局限性。冷静与抽身事外在许多时候确能让旁观者获得更为清晰透彻的洞见,不过真正的“同情”毕竟以情绪为根本,哲学的同情也是如此。好在我相信自己还是感情满溢的人,虽然不够细腻和敏感,不过却能以持久而热烈胜之。
§18. 科学定律只有在实验室制造的理想环境才成立?不对。
从逻辑上讲,往往作为“反事实条件句”的科学定律确实只能在理想的世界(柏拉图世界)才“成立”,现实世界是历年世界的摹仿,或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模型。科学定律在实验室也“不成立”{。
但提出实验室地方性知识的那些人似乎(号称)不是逻辑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
绝对的、必然的“成立”是没有的。事实上,问题还在另一方面:定律的“成立”与否与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尽管这连个层面是内在关联的,不过其发展往往是分开的。例如首先确立出了一套电学定律,而后再把电学适用于对雷电的解释上去。能或者不能用电学定律解释雷电现象并不会影响电学定律的“成立与否”,这个问题只是说电学定律在这里“适用与否”。
科学定律好比是解释的工具,工具的设计和制造尽管当然是针对其用处而考虑的,但工具是否还有别的标准呢?在设计和制造中人们将标准赋予这些工具。
地方性知识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为了让科学的解释更适用,可以通过改造现实世界,即标准化的过程来实现。
应该明确,科学定律自身的标准乃是主体赋予的(先验论),而科学定律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则是“技艺”的问题。
§19. 最近翻出证书来才知道,原来我这几年在北大得的荣誉还真不少:大一时评上优秀团员,大二是三好学生,大三是优秀团干部,每次评优都有我份,校级荣誉都快被得遍了……最后一年,又要添上一个优秀毕业生,还是市级的。其实这几年我在“工作”上既无功劳也无苦劳更没有疲劳,之所以能年年评优,靠的主要是我在班级里的“人气”,在几次投票中大约都高据第一第二之类。
投票显然是一种不公平或者说不合理的选举方式,比如我们班由于女生数量更多,女生得奖学金就远远高于男生。不过如果不投票而由老师指定恐怕更不合适。折中的办法或许是老师提名而再让学生投票。如此说来中国的“选举”制度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对“头衔”我毫无兴趣,不过“荣誉”还是让人喜悦的,这毕竟代表他们的认同。当然,可追求的荣誉首先应当是希望他人以我所认同的方式来认同我。
住:两天后我把市级头衔让给另一位同学了,据说考公务员之类还有用,如此我是一串四个校级奖,看着也顺眼些。
§20. 制定标准的标准显然与此标准是不同的东西。制定标准追求的是标准的“合理性”,即“有道理”。另外根据情况还会讲究精确性、可操作性等。不过由这些准则而制定出的准则当然并不是反过来又是它本身的准则。
比如我们可以问:“1.2米以下儿童免票”这条规则制定得好不好、合理不合理、可操作不可操作等等,但是显然,这条规则部能够用来衡量好坏合理之类,不可能说免票的人就是好的、合理的、可操作的……“法”的制定也是这样,制定法律要讲究其合理性,但法律却不再是合理性的标准,合法≠合理
§21. 知行合一,知是知道,行是走道,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字。
说知行合一的问题总要扯到哲学与社会实践,仿佛要把哲学和全社会,和三百六十行全部对立起来,仿佛哲学家是不做事的而其它行当都是做事的。
这说明哲学在人们心目中有其独特性和超越性,但也隐含着扭曲和阉割哲学的危险。
马克思批评传统的哲学家,只届时世界而关键还要改变世界啊,等等。于是延续(当然是夸张扭曲了)马克思,中国就强调实践啊,要反对空想,要深入社会,要深入底层才能做出不脱离实践的学问来。于是乎就有了反右派,有了文革,有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山下乡干嘛去?实践嘛。不实践,岂不只会空谈?
某些人当然不至于那么狠啦,只是说需要进入社会,需要“自立”。这里就矛盾了,既要深入社会,又要“自立”,如何可能?深入社会意味着和其他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参与进社会分工,分工就是互相依赖,一个工人连半件成品都做不出来,如何“自立”?大概那家伙说“自立”时想到的是经济上独立,自己挣钱糊口。但“钱”本身是不能糊口的呀,钱的价值要依赖于市场啊,怎么自立?说“自立”大概只有搞个农田自给自足,不过这显然不叫“深入社会”。那么某人提“自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恐怕是想说要劳动挣钱,仿佛哲学家好吃懒做,个个都是挣的不义之财,不劳而获抢来的钱?且先不论脑力劳动云云,就算某位哲学家是贵族子弟,啥工作也不做,靠家产过活,那又怎样?他就不是“自立”了吗?不过我想他也不可能彻底“异[他]立”,要如此就是植物人了。那么一般所谓“自食其力”的人呢?难道不都需要凭借许多环境的赠予才有可能“自立”的吗?你的公民身份,你的住所,你的受教育权、职业的提供者的存在等等,这些都像是“家产”那样事先赋予了你,你才谈得上什么“自立”。人并非是社会之外的存在,人一降生,就已身在社会之中了,而你也不得不“坐享其成”,否则就是想要逃离社会了,但你又说的是进入社会。
除了“钱”之外,社会人所依赖的现成之物太多了,而其中“钱”恰恰是最不能“自立”的东西。钱依赖于整个市场,依赖于整个国家,若没有从上到下的一整套体制,“钱”就是一堆废纸,吃了还不消化,你怎么靠它“自立”?
哲学家或者知识分子是有承担历史的使命的,他们不满足于对“现成”之物的“坐享其成”,而要追根溯源,把它们之所以可能之可能性承担下来。而寻常大众却只看到“钱”——它看起来不怎么“现成”,于是将“自立”理解为“挣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才是真正配称“自立”的人,他们能够在历史之中,在天地之间把握住自己的位置,与那些以为挣钱就是独立,却连自己究竟立于何处都一无所知[觉]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我一直强调哲学根植于生活,并终归于生活,也可以引伸为哲学建基于实践活动并最终影响实践活动。但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你非得有个几年的社会工作经验才能搞哲学?这和科哲的问题是一样的,是不是非得先当科学家才能谈科学哲学?当然,对各上各业的工作有所接触,有所体验,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然而问题是究竟要实践到怎样的地步?有一个高中时的老师讲到的例子:教师楼的楼梯有几格?你天天都在走啊,每天都“实践”啊,但恐怕都说不出来。但你要是带着问题再去“实践”,那么走上一遍你就知道了。
你若是没有敏锐地洞识和问题意识,再怎么实践也得不出什么知识,如果你有,去走一遍,甚至看一眼,就能有所收获。[当然,如果说必须亲自实践是一个道德要求,那就没办法,哲学家只能甘当“海贼”了,但如果说要批评哲学家的洞见,那么实践的缺乏并不能作为直接理由。]
那么哲学对“实践”的影响呢?这必须与“运用哲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要求哲学切合实际”相区别。哲学必定会产生改变,你的哲学势必改变你的生活,被历史记住的哲学也是笔会改变历史的走向。然而哲学对“现实”的影响力却不能以其实用性或是急性之类来衡量。有时恰恰相反,越是“不切实际”的哲学,其改变世界的力量可能就越大。
举例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吧?不切实际吧?脱离现实吧?无论在哪个时代看,它都是一个“理想”的王国,然而就是这一部书对于整个西方的历史的影响有多大?围绕着它的诠释、争论和批评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影响是多么持久和深远,以至于数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受着它的力量。
和亚历山大远征一样,柏拉图的写作和讲授也是在主观上试图改变世界,在客观上也深远地改变了世界。谁比谁更“实践”?
有人要说:说话不能当饭吃,“实践”毕竟是指物质方面的创造吧?我的回答是,首先,如前所述,“钱”也不能当饭吃,一个社会人要吃上饭依赖着很多的条件,其中包括有“说话”方面的条件。另一方面,人最终总要吃饭不假,但人更需要思考。一个只思考不吃饭的人即便饿死了也还是个人,一个只吃饭不思考的人即便活着也就已是植物了。
§22. 对道德模范的物质奖励是否有利于道德的弘扬?
这个题目像是辩论赛的题目而不像一个哲学问题,因要深入围绕这个问题颇为复杂,并不是一个“有利”或“不利”的回答就了事的。
先来看作文的材料:“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有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垫钱将其赎回,然后回国报销。孔子的一位弟子就在国外垫钱解救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并且坚持不报销,以示‘义’的决心与真诚,孔子知道后非但没有表扬这个弟子,反而批评了他,认为这样的行为将阻碍更多努力被解救,因为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要蒙受经济损失,两年之下最终可能放弃救人。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孔子大加赞赏,说这样会激励更多的人下水救人。……”
我不知道这段故事的出典[现在知道了],姑且信之吧。我的态度与这里的孔子一样。
有人一定要先承认没有超越物质利益的道德,方能够认同对行善者进行物质奖励的合理性,否则便想不通。这种人其实是混淆了道德的“弘扬”与道德本身。我来举个例子:某种手艺本身和弘扬或传承它的关系。一门手艺是否依赖于某些成文的书本知识?显然不。一个不识字的工匠也可能很好地掌握这门手艺,反倒是如果你在操作时总要时时想着知识要领,偶尔还要翻书察看,那说明你还没能真正“掌握”这门手艺。也就是说,你要真正获得这门手艺时,必须从书本知识中超越出来,这门手艺在最终和最初都是与书本无关的。
然而,把手艺的要领和知识记录下来,是否有利于这门手艺的传承和弘扬呢?诚然有时候书本会成为多余的束缚和遮蔽,但笼统说来,还是有利的,或者说至少是可以成为有利的。
学会一门手艺可以通过师傅手把手教,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也可以通过阅读书本等等,这些都是学习的手段或途径,没有哪一个手段是绝对必要的。而且,判断你是否真正习得了这门手艺恰恰是要看你是否摆脱了这些中介。只有当你脱离了师傅、超越了模仿、摆脱了书本时,你才算“拥有”了它。
“道德”不是“手艺”,但在这里是可以类比的。物质奖励是“弘扬”道德的手段,而不是道德本身的要件。只有摆脱和超越了物质诉求之后才算是真正“拥有”了道德,但作为弘扬和促进道德的手段,物质奖励无可厚非。
§23. 另外提一下,这里坚持不报销的仁兄还是把物质利益看得太重。倘若看破了道德是超越利益的,就不会对得钱还是不得钱看得如此之重了。
“财迷心窍”分两种,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财迷,二是视金钱如臭粪躲之不迭的人,他们都是被金钱所迷惑,看不穿它。
对于那些躲避金钱的人而言,金钱是坏东西喽?但如果它是坏东西,你又为何要把它让给别人?岂非自私自利?自己清静了,让别人承受这财富之坏?可是那些既躲避金钱,又大公无私的人,实质上还是把金钱当作好的东西,这才要谦让给他人,这才说得通。于是可以推想,那些越是对金钱躲避退让的人,越是把金钱看得珍重。要不然就是自私自利,只求自己清静而不管他人。
要看穿它,金钱究竟是什么?
§24. 物质奖励是否有利于弘扬道德?——之前只是说了这个命题之成立并不需要预定道德本身与利益有关。不过物质奖励这个手段可能有效吗?如何有效?还待讨论。
谈奖励前,先谈惩罚——惩罚制度(法律、法规)与道德有什么关系?
这里是一个法理学问题,惩罚犯罪的理由是什么?是因为一报还一报的公正吗?杀人偿命,法制的建立的确要考虑“公正”,即惩罚的程度与作恶的程度应该争取尽量“相当”,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们是内在关联在一起的,而且遵规守纪的人难道都是为了避免惩罚而不违法的吗?当然不是,因害怕惩罚而不违法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遵守法律只是自然而然而已。
道德也是自然而然,冲着奖赏而行善的人并没有真正拥有道德。
但奖/惩制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它们是一种“仪式”,一种象征。象征着对“公正”的追求。同时,它们是一种技艺,一种手段,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秩序和氛围。
§25. 说成长之后再看年轻时自以为是的作品总会觉得幼稚肤浅,这是显然的,现在的我即便是看三五年前的“作品”也已经深深体会到了。但是说这种话的人意思是什么呢?他似乎是要说:稍斜一点,写出来的东西也不要太自信,等等。然而我就是要写出来,而且时时都充满自信。其实一个人思想的成长是否可以与一个文化的思想历史作类比呢?站在“现在”回首过去的思想,难免会觉得刻薄、幼稚,然而思想的发展正是通过不断地表达和再三的诠释而进行的。
可以用读哲学文本的方式来读自己的文本,可以用读哲学史的方式读自己的思想变化。——我为什么这样写?我的关切在哪儿?我的思想是怎样沿革的?线索是?哲学不就是这样发展的吗?我为何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发展我的思想呢?
哲学史中只有超越,而没有取代。我也不会否定掉我的任何一个文本,而是超越它们。但它们永远不会被取代,它们在那儿,就永远提供着可能性,和哲学史一样。
§26. “爱你的仇敌”《马太福音》/这是宗教式的呼唤,哲学上,只要明确立场,完美主义与理想主义并无优劣,但是我以一种宗教情感呼唤你:朋友啊,感受爱、相信爱吧!宽容恨吧!
完美主义者是危险的,它们在受控的环境中,只是对自己苛刻要求,以及对自己身边的东西苛刻要求,然而根本上,他们要求的是整个世界,他们要让整个世界变得“完美”,变得称心如意。孩童的心理。
注意完美主义与理想主义容易混同,但他们不一样。理想主义者是追求,完美主义者是要求。理想主义者因为热爱美好而追求理想,而完美主义者因为憎恶缺点而要求完美。
不过毕竟爱与恨是一体两面,完美主义与理想主义是可能互相转化的。
保留着恨而宽容恨,并从恨中更多地感受爱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若执迷于恨,心中只想着要把可恨者改变,便满眼只看见“斗争”二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狠斗私字一闪念”,“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些就是完美主义的极致化。
你要知道,因为有爱,因为关心,才会恨,宽恕你的仇恨吧!去拥抱爱、向往爱吧。耶稣说:“要爱你的仇敌”。
§27. 4-1
在现实世界中被某人寄托为其“超我”的,便是“偶像”,是被他亲手捏造的玩偶,孩子的玩具。
当一个人不幸把另一个活生生的人错认为其“偶像”时,一旦偶像破碎,他将痛苦不堪。
但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做一个称职的偶像,如果把玩久了,必要破碎。
不成熟的爱就是偶像之恋,说道底终究是孩童的自恋。
成熟的爱不会把对方当作“偶像”,而是爱上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美好也有缺陷,一个孤独的,不属于任何人的支配的人。爱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就是要确知他绝非你的完美的偶像,而是不属于你的,不完美的现实。只有当你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把对方的整个人——连同其优点和缺陷,完完整整地接受下来,这才学会了爱。
§28. 学会把童话与现实区分开来是走出童年的标志。
但难道小孩子不知道童话世界的虚拟性吗?事实上他们早就知道,早就会区别真实与虚构了。
但童话与现实的区分不仅仅包括真实与虚构的分别。事实上,小孩或许是以“到手的世界”与“未到手的世界”来分别真实与虚构的。
他们始终还在期待那童话中的成为现实,一直到期待那“梦中情人”和“白马王子”。
爱情往往是童话的终章,童话总是写到爱情为止,而不会再写那乱糟糟的婚后生活。
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童话”的坟墓。婚姻的亲密无间的共同生活将让最后一个偶像摔个粉碎。人们从此必须正视那充满缺憾的现实世界。
§29. 斗争是不好的,但同样是斗争,也又有两种。一种是因为爱而斗争,另一种是因为恨而斗争。
两个人都喜爱某样事物,但它只能为一个人所有。如果两个人是儒士,他们会谦让之。
如果他们是武士,就会为之斗争。
但这种斗争完全基于对对手的高度尊重——他们是我的同道。于是,要以最公正的方式决出胜负,胜者将心安理得地拥有它,败者也会哈哈大笑,痛快舒畅。这就是武士的斗争。只有爱和热情,而丝毫没有恨和怨。
但另一些人却因为别人抢占了自己的所爱或者别人不把机会让给自己而心生埋怨。最终,他们因为对对手的恨而斗争。
只有后一种斗争才带来了罪恶。
一个没有斗争的世界是不太可能的,也是无趣的。
有斗争,有较量,才会有英雄,才会有史诗。
斗争并不坏,坏的是恨。
如果你不得不去斗争,你必须想明白,你究竟是因为爱还是因为恨得驱使?
比如你要参加抗日战争,你必须拷问,你的动力究竟更多地来自哪里:对祖国的爱还是对敌人的恨?
如果是后者,你再怎么正义,也仍是个屠杀者。不是英雄。
§30. 理想岂会被现实打击呢?
当现实愈是呈现出与理想的反差时,只会让人更加向往理想,更加渴求理想,又岂会打击理想呢?
那些被现实打击了的所谓“理想主义”者,只是乔装打扮的罢!他们的真面目是完美主义者,是那长不大的孩子,他们希望世界变成童话的世界他们迷恋于童话而不能正视现实,并不断地编造新的童话以便不断地从现实中逃避。
当现实再无所逃避地赤裸裸地闯进他们的面前时,他们幼小的心灵终于收到了“打击”。如果他们仍旧还想寻找蔽护,只有继续以“理想主义”的名号自欺欺人,借以自怨自艾,煞有介事地抒发痛苦。
他们或以乐观主义,或以悲观主义派遣心情。
乐观主义说:世上还是好人多,优点终究胜过缺点,好人总有好报。
悲观主义说:横竖这个世界没有希望了,痛苦是必然的嘛。
都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
理想主义既非乐观主义也非悲观主义,理想主义者深知世界的黑暗、人心的丑恶,但正是在无际的黑暗中,理想主义者抬头看见了星光,并点起了手中的灯。
§31. 爱不需要学习,也无法学习。每个人都有爱,要做的只是把它找出来。在混杂着恨、征服欲、占有欲、权力欲等各种情感的丛林中寻找出作为那一切情感之根源的爱。要把爱盛进理性的容器中,让它去充满人们空洞的心灵。
在精神意义上的“自我”由理性与爱组成。理性是形式,爱是质料。理性限制着、规定者爱的表达。
人就像是一个雕塑家,它赋予质料以外形,并以这种外形将质料之内蕴发扬到极致。
§32. 哲学以概念为玩具,拼凑属于自己的“偶像”,既不在他人那里寻求偶像,也不放弃寻求,而是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作自己的准则。
§33. 如果说女人总是倾向于寻找依赖,而男人则更希望成为女人的依赖,那么我曾是后者,而现在,我既不寻求他人让我依赖,也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依赖,只是自己依赖自己。
§34. 对于学习德行而言,榜样或偶像的意义与物质奖励类似,只是一种中介。只有当摆脱了依赖,自己能上手,才算学会,才算继承。
过多地依赖道德榜样无助于学会道德,正如总是依靠一个智慧的人只能让自己更加蠢钝,总是离不开一个勇气的人只能说明你的胆怯。要离开榜样,走自己的路,才是真正的继承。
§35. 从三反到文革的悲剧原因除了所谓专制,更在于群众的力量,那么具体是什么力量被煽动起来了呢?
道德完美主义;“偶像”情结;对敌人的“恨”;改天换地的“实践”愿望;以及自我中心又没有自我的、服从权威却又我行我素的孩童性格。
§36. “爱”的基础,曾经我说是“缘分”,不过现在觉得这个词不太合适,换成“羁绊”更好。这个词大概是日本动漫来的,不过很恰当。
§37. “痛苦”?坚持“理想”很痛苦?去做你认为该做的事很痛苦?仿佛这真是伟大,忍着巨痛还去追求理想,怎么了,我应该同情?应该互相勉励?不!这种痛苦博取不了我的同情!
为什么追求理想会成为痛苦的事?这难道不是你自己选择为你所爱去追求吗?自由的追求,又岂会痛苦?岂会矛盾?除非那做出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或者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而依赖着别人给你提供“自己”。从别人那里当然得不到你自己,矛盾和痛苦是必然的,是活该。既需要“自我”又逃避自我,当然痛苦。
这种痛苦毫不伟大,相反,这正是危险之源。你心中压抑着恨,口头却说着爱,因为你爱的人爱所以你也爱?荒唐!爱岂能找人代领?这种矛盾一旦被崩坏,例如偶像被打碎,压抑下来的恨失控暴发,那就糟透。
§38. “自我是桥”?这是弗洛伊德说的?还是你说的?
“自我”才是唯一真正的,被“我”意识到的“我”。
弗氏用德文中的“它”指称欲望和潜意识的层面,中文译为“本我”容易误会,似乎“它”是比“自我”更本真的“我”?我就是我,它不是我。
“自我”是一个调停者,如果“自我”的力量足够,还将成为“立法者”。弗洛伊德本人的比喻是自我与本我好比骑手与坐骑。怎么成了“桥”了??
你仍旧是在“逃避自我”,好比一个人幻想着成为完美的骑士(超我很强),而自己却连坐在马上都不敢(不敢做“自我”),只好干脆躺在地上对马和梦中的骑士说:我是桥,你们踩着我互相沟通吧!真是可笑。
或许这个人以为,完美的骑士就在那边,只要我搭个侨,让那边的骑士跑过来骑上马,或者让这边的马跑过去找马骑上,一切就皆大欢喜了?真是可笑。
没有完美的骑士,如果有,他也早就骑着他的马绝尘而去了,你却幻想让他还顺带着把你的吗也骑走。难道雇一个好骑手骑了你的马,你就也变成好骑手了吗?真是可笑。[所谓“桥”恐怕正是试图连接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一遍死抱着童话世界不肯放手,双脚却以陷入现实,这时的状态就成了“桥”了。]
§39. 寻找另一个“我”?但在另一个之前,“这一个”你找到了没有?你的这一个“自我”就光在那躺着当桥了。而你的“超我”本来就是由别人替你充当的。给你扮演“超我”的人罢工不干了,你便不乐意,偏要再找一个人陪你玩,偏不愿意自己亲自来表演、来示范,还美其名曰固执,说白了就是小孩子脾气。
你需要找到一个演员,他能够演绎出一个你心目中完美的形象。但你是蛇呢没?导演吗?你并不能主导舞台。编剧吗?你又拿不出像样的剧本。你自始至终就是一个观众,什么都不做,只知道说啊,叫啊:“这个人好,那个人遗憾,这个人让人感动,那个人比较理想……”但你始终就是一个观众,你做了什么?出了满意与不满,你做了什么?除了满意与不满,你做了什么?你有没有去争取舞台的主导?你有没有编写剧本说清楚你究竟想看到什么?你有没有亲自去做示范?如果你什么都不愿做,什么都不敢做,永远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去“寻找”最佳的演绎,而找不到完美的表演又只会痛啊苦啊恨啊,这算什么?你不惭愧吗?自己的人生舞台,演员、导演、编剧和观众都是你自己。当导演时就要拿主意,当演员时就要敬业负责,当编剧时要说清楚写明白,当观众时,要安静。
§40. 追求“和平”与追求“普世”是两回事。“普世精神”才是战争之源。(吴飞老师博客[的留言])
§41. 童话有两层意义,第一,它是孩子们爱听的故事;第二,它是成年人希望将给孩子听的故事。
§42. 我并不否定“恨”,正如我并不否定“私欲”。要确认它,让“恨”升华为爱,让“欲”升华为爱。
对恶的憎恨正是“羞恶”之心,是人性之端。不过恨本身决不是“仁”和“义”。一些人以“仁人义士”的名号,却怀着恨去抗争,但他们只配称作嗜血者。因为他们恨敌人,所以当他们伤害敌人时,他们竟能获得快感。但真正的勇者当他们不得不伤害他人时,只会怀着沉重。
勇者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有一种勇者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去伤害别人,尽管他的行为被人们视作懦弱,尽管他的行为在事实上给别人带来的间接伤害更加巨大。尽管如此,他仍不愿意为了拯救全世界的人而上海某一个恶棍。他并不以功利的标准去作自己的主宰。我不是这种人,不过,我能体会这种伟大。
§43. 牺牲自己拯救别人的生命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当然,这是一种高贵的,或者说卓越的行为。因为它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也是应该受人尊敬的。然而难道说它是一个“正确”的行为吗?不,这不正确,也不合理。
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此事的道理[往往]是说不通的,为什么们要以命换命?
牺牲的东西当然是可贵的才使得牺牲是崇高的,如果牺牲者不珍视自己的生命,视之若粪土,那么丢弃生命就并不可取。但珍贵的生命为何又值得牺牲?是因为别人的生命更可贵吗?为什么自己的生命竟不如别人可贵?难道这首先不是可耻的事吗?
或者是说不需要权衡轻重,牺牲就是理所当然的义务?那么这样想的人难道不是在说,当其他人遇到相应的情况时,也应该毫不犹豫地牺牲?好一个独裁的暴君,竟要求全世界的人都为了他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去死?
高贵的行为往往不是“正当的”,或者不是理性的。
§44. 如果说财富的本质就是“关系”,是人对他人和对自然的依赖,那么真正的财富可不就是这“依赖”,这“羁绊”么?人们可以通过爱河施与去挣取真正的财富。那么“独立”是什么?自由与独立的追求并不与相互依赖的追求相矛盾——如果说后者是“挣”,前者就是“花”,人恰恰是要通过更广泛和深入的联系,才获得了自由与独立。一个逃避社会,愤世嫉俗的人并没有得到自由,他之所以试图从肉体上、物质上摆脱他人的援助,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与情感早已被他者支配。
§45. 伟人也好,烈士也好,圣贤也好,要的是尊敬而不是崇拜。他们是卓越者,是磨损,而不是权威。
把别人视作权威并不是尊敬,不接受他们的精神却模仿他们的行为则是对他们精神的讽刺。
§46. “利他”不应是否定自己,而是把“自己”扩大,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一部分。
§47. 追求独立于追求依靠可以互通——不仅是意识到自己的独立,而且也意识到他人的独立;不仅意识到自己需要依靠,也意识到他人也需要依靠。意识到没有绝对的独立也没有绝对的依靠,悟出相互独立亦是相互依靠的基础,相互依靠也是相互独立的前提。
§48. “起个头”。“这首歌我会,但得先帮我起个头……”
概念、符号的作用也正是“起个头”,唤起印象。
§49. “理性”就是“讲道理”,就是“说”。人的理性体现在:依靠“说”来争斗。当各方分歧时,不靠暴力,不搞阴谋,而靠辩论来争夺。
一个理性的社会就是要保证“说”成为最重要和政党的斗争方式。所谓民主观兼并不在于民众的“权利”,而是让民众而不是某些特定的标准称为判断辩论之胜负的标尺。
§50. 没有善的战争,没有争议的杀戮。防卫的战争也是罪恶。要么背负着罪恶去战争,要么就在别人打你左脸时把右脸也伸过去。要么,就用思想和话语去抗争,话语比任何一种武器更有力量。
§51. “理”总是蕴含着“法”,但“法”不是“理”的原则,“法”仍要“讲理”,追问本身就是讲理。那“理”的依靠是什么?知觉,直接经验,“喏”、“瞧”……
§52. 反科学主义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把科学与“理”等同,科学离不开理性,但科学并不代表“理”的全部。“理”无所不在。科学规律并不是理而是“法”,“法”总是人们制定的,总是有条件的。“根本大法”仍是人们制定的。科学也不独占“法”,法也无处不在。
§53. 国家的使命是什么?国家的作用是维持秩序,但为什么要维持秩序?国家的目的是什么?
追求全民的“幸福”?维护“民主”?这都是虚言。
“家”的目的是什么?家庭这一种秩序的意义是什么?“家”承载着什么?
“承载”,就是“承载”本身。延续,关系的延续,承接,维持。一家人在一起的目的就是在一起,亲戚和朋友相互靠近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关系”本身,就是延续和发展关系。
人们需要相互依赖,人们相爱,相互羁绊,这并不是为了什么。国家的使命正是承载那人们相互关联羁绊着的历史。
国家要维系的既非“民主”也非“幸福”,而是“关系”,是“历史”,是共同生活。
§54. 要尊重规则而不是服从规则,要尊重正义而不是投靠正义。
§55. “理”要求“自律”,追求理性的自由。
但理性当然不可能“绝对”地自由,话语和概念都是最终依赖于生活、习俗、实践,话语本身若脱离生活为之赋予的意义,就不过是一堆空洞的符号。
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是虚幻的诉求。正如对一个人而言,他当然要依赖着自然和社会的环境才能生活,但我们仍能谈论一个人的“自由”,我们还是能有意义地指出自由与奴役的分别。
一个人追求自由并不是要去割断他与环境的联系,而是要批判地确认并重新接受他与环境的联系,正视依赖乃是追求自由的一部分。
要求理性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寻求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粹理念世界,而是要让理性自己去确认它的以来,并让理性为它自己负起责任。
§56. 4/23(已发KKBBS)[陈老师讲座那篇]
哲学的核心作业是概念澄清,两种手段:分析、诠释。
现代汉语要溯源至西语,诠释的难度大。
除了分析与诠释,现代汉语有一个长项:联系。
《说文解字》的方法:既不追溯源流,也不展开分析,而是一字释一字,“A,B也”。这也是一种解释方式。“联系”、“关联”、“链接”……
现代汉语既不擅于分析(模糊多义),也不擅于诠释(追溯总要至西语),但它毫无疑问擅于“联系”。
同音异义字之间有联系,同形异义字更有联系,一个字换一个偏旁也有联系,同一个字组成不同的词组也有联系……汉字的数量如此悠闲,却能造就一种与西语比绝不逊色的丰富的语言体系,靠的正是“联系”,汉语不需要去创造新字来表示新义,而只要在旧有的字词间建立新的“联系”就可以完成。这就是韩愈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尽管哲学的核心工作是澄清概念,但哲学家并不停留于此,在完成这一基本功后,哲学家还要拼接组装概念,以建构理论体系。而所谓的体系,正是一张紧密的网络。在这一块,像代汉语将能大展拳脚。
现代汉语已天然地联结着中国传统、印度传统(来自第一次大规模翻译)和西方传统(第二次~),并且天然地就已充满直观联系。只待由哲学家来提纲挈领,我们完全有条件创建西方人难以觉察到的联系方式,难以企及的联系深远广泛。
§57. 分析(分解)和诠释(溯源)也都是“联系”的不同形式。“思考”本身就是“联系”,把一个又一个概念关联起来,最后与直观印象建立起联系,便“通”了——“想通了”便是连出了一条通路来。
§58. 如果“本我”始终是一团没有方向的欲望,那么“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如何可能的?这要求“自我”(理性)的控制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人马合一”、“人剑合一”。马还是无理性的,但“人马合一”则仿佛人即马,马即人,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只有“自我”(理性)高度成熟才有可能。
§59. 有两种“极端化”,一种是将一套理论、观点或法则推至它所容纳的极限,即“边缘”,边缘状况的考察有助于看清问题,这是一种合法的运用。另一种“极端化”则是打破极限,即突破它本应有的限制。前一种做法是对边界的试探和确认,后一种则是践踏和无视。
要突破界限,应有充足的反省和确认,并找到新的界限。肆意践踏边界是非法的。
§60. 面对以情绪“思考”而轻蔑理性的对手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敬而远之,不要以他为对手。继续自言自语吧。
§61. 理性当然能够引导感情。正如感情当然能影响理性。
§62. 作为真正的多元主义者,我的朋友几乎不会“伤害”我,哪怕他背信弃义或者暗中对我使坏,我都可以接受,甚至赞同(在某些情况下)。但有两种伤害我的方法,一种是当面对我表达轻蔑,比如以非理性的方式蔑视我的哲学;第二种是告诉我说我的亲近使他/她受了伤害,那么我将不得不放弃亲近,敬而远之,乃至分道扬镳。[事实上即便是这两条似乎也不能伤害到我了,或者说至少绝不可能对我造成持久的痛苦]
§63. 哲学发自追求“理解”的愿望,即求知欲。希望理解这个世界,也希望理解他人和自己。当你热切地盼望理解时,阅读才会有所收获。如果不愿意、不敢于、甚至抵触去理解他者,怕是与哲学无缘。
§64. 有人问我,当我看到社会对活生生的生命摧残着时,如何可能不恨?仿佛说,这时应当恨,不恨就是道德确实、情感缺失……但我要反问,当你看着这个世界无尽的悲惨和丑恶时,你就只知道恨吗?你难道不想去追问,想去弄清痛苦的根源吗?你难道觉得停留在仇恨中就能想清楚问题了吗?或者你难道人文在没有冷静地看清问题时就可以冲上去与仇敌相搏斗了吗?你难道认为非理性的冲动是光荣的吗?非理性的冲动未必会造就文革那样的灾难,但是在冷静的反省之前,你如何知道自己不会走上歧路?
§65. 我的哲学建议人们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但若有人说她/他就是需要寻找“偶像”,那又如何?没啥如何,这就是常人,一般人多是如此,哲学家追求自由也不过是把偶像设成超越者并经过批判反思而已。但常人也该有自知,若对自己的奴性视而不见却以主人自居,后果是危险的。
§66. 伦理学启示人们理解“我应该……”,而不是让人们将任性用作品评他人的标准。
§67. 女性之间交流时倾向于寻求情感上的共鸣,一方说一番自己的痛苦,另一方则诉说相似的经历或感受,从而加深亲密感;但男性则倾向于提供建议或给出解答。[写到这里时大约是刚读完《男女亲密对话》]如果在女性渴望情感共鸣时回应她:“这并不值得痛苦,问题很简单……”,她恐怕将视之为上海。但在典型的男性交流中恰相反,男性很少向别人吐露自己的痛苦,一旦诉说,如果对方回应说他也有相似的感受,男性往往反会感到受了轻蔑,因为这种回应否定了他的独特性。男性难以理解女人们反复叨念一些苦恼却从不设法“解决”它;女性则难以理解男性能够通过互相挑衅和争斗来加深亲密。说传统哲学不适合女性是有道理的,独立、求解、争执——这些都是男性所渴望,女性所恐惧,而哲学所必需的东西。未来的一种女性的哲学将超越这一切,但毕竟仍不得不根植于此。
§68. 既然理性(语言)总是从经验、生活中习得,没有私人语言,那么理性的自由如何可能?
这也可用“登楼撤梯”来说明:无疑,一个人若到了2楼,他势必是通过某种梯子上来的,而2楼也不可能悬空,而总是依托着什么根植于大地的支撑。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在2楼的人的活动不再依赖于他最初是怎样上来的,一旦已上了2楼,那么究竟是经过哪条途径上来的就是无关紧要的,这就是“普遍性”。[但普遍性也是有限的,因为中介与其说是梯子,不如说是媒介]
§69. 买过、翻过、扫过、看过、读过、啃过的书……
“买过”的书表示我知道书架上有这样一本书,大致的主题,遇到相关需求时就能够顺手拿来看。
“翻过”比“买过”高一点,即至少翻看过其中一些片断。
“扫过”则是“通读”的最低境界,许多无关紧要的部分会掠过去,但基本是从头到尾看下来的,掠的过程中若发现有趣的地方会停下来细看,但如果单纯掠过那就相当于没看。
“看过”也是“掠”,不过掠过的内容仍能留下印象。
“读过”则是至少以默读的速度过全文了。
“啃过”无疑是指经常反复来回地读了。
§70. 你走近一步,我决不后退;你后退一步,我也决不追[进]。这是我交友的策略。
§71. 奥林匹克精神要求尊重“别人”,而普世精神只要求尊重“自己人”。
§72. 为什么有许多人,他们看重“经济上的独立”,看重赚钱自己养活自己,仿佛不能经济独立的人是有罪的,该羞愧的。但同时他们又逃避思想上的独立,特别是鄙视因追求独立思想而“脱离实际”的哲学家们。如此似乎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民才能问心无愧。
从某种意义上他们说得不错。农夫是“问心无愧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问”!哲学家不怕受人耻笑,他只是要承担起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供奉好自己的肉体。
那种人会理直气壮地说:对,我就是不愿独立思想,我就是要依赖权威。但同时又会信誓旦旦地质问哲学家:你们要在经济上靠其他人的劳动养活。那种人会觉得自己很合理,吃饭当然比思考重要。
可曾听前辈有语:“不自由,毋宁死。”这当决不是指经济上的独立啊。
另外,同样是依赖他人,也分奴性和自由两种,比如经济上我们总是依赖着整套社会体系,依赖着社会分工,自己挣的钱业依赖着银行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废纸),但这种依赖与作为奴隶去依赖某一个特定的主人不同。
在思想上,人总也要依赖整个文化,依赖公共语言,但这也与依赖某些权威和偶像。
§73. 有些“哲学家”之所以不屑于与他人争辩,是因为自以为是,自视甚高。但真正的哲学家是谦卑的。不过真正的哲学家往往也不愿意与一般人讨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真理的无知,而是因为他们对自由的无知。那些人不是以一个独立思考者的角色站在哲学家面前,而是或者依赖不经反思的“常识”,或者任意借用权威来给自己当挡箭牌,最无耻的手段是,他们会用思想之外的东西进行攻击,比如人格的轻蔑,道德的指责[当然指的是在常识意义上而不是在哲学意义上运用道德这个概念],对哲学家实践经验的追究,有时还会用“你不够老”或“你太老了”之类的指责把哲学家逼得毫无还手之力。哲学家只好躲开他们,以免和这种奴性的争斗(群殴)纠缠不休。哲学家的争斗是决斗或竞赛。奥林匹克精神。
§74. 我总是出于尊敬或重视才会当面批评某一个人,但若是他认定我的批评是由于轻慢或蔑视,那么这将变成事实。软弱、多疑且自卑的人将失去我的敬重。当然,我仍会尊重他的人格[他将作为一个人,但不再会作为一个对手而受到我的尊重],但不会再批评,而只会说:“你好自为之吧。”
§75. 一个失去理性的人不能成为(康德伦理学)的“目的”,但是否拥有法权呢?是否名下可以拥有财产呢?“目的”不能扩展至非人类,但法权可能?
§76. “爱”的先验论:如果说有一种东西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可爱”的话,那么它恰是“爱”自身。
§77. 人应该懂得悲伤、痛苦。如果面对现实的残酷而不觉得伤感,那就太麻木和冷漠了。但有一点务必区分清楚,懂得痛苦并不是要去追求痛苦,这是两码事!就向我们说一个不觉得痛苦的人是麻木的,一个觉得痛苦而潇洒面对的人是英勇的,但一个以疼痛为乐的人则是“受虐狂”。
因为痛而思考,对痛苦进行思考,与为了痛苦而思考,完全是不同的。
§78. 平等是互相尊重,尊重则是“讲道理”的前提,而不是道理本身。
§79. “爱”在何种意义上不能“教”,何种意义上又能教?
爱作为一种知识或道德规则是不能教的,比如说,夜宿教导人们不可偷盗,而一个人若无条件地信奉耶稣,那么他就能够做到不偷盗。但耶稣教导人们要爱仇敌,那么无论一个人如何信奉耶稣,也难以说爱就爱,发自内心地真的去爱仇敌。在这个意义上爱是教不会的。
但在类似的意义上,哲学也是不能教的,因为哲学思考与爱一样,都不能由他人代办,而必要发自自身的诉求去自由地追求,而信赖权威不能有助于获得哲学或爱情。
与哲学一样,爱虽不能教,但可以培养和训练,前辈可以以指路人和启发者的身份,而不是以权威或偶像的身份,去帮助和鼓励后辈去自己追寻。
§80. 痛苦是不好的。哲学追求的是从痛苦中超拔出来,而不是沉浸于痛苦的受虐狂。但我并不是说要消灭痛苦、战胜痛苦。任何消除痛苦的方法本身也是痛苦,比如麻醉的方法、压迫的方法、打击另一处让新的疼痛掩盖旧的痛苦的方法等等,与痛苦作对将使你陷入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因此,超越痛苦的办法是确认它、肯定它,例如打针是痛的、吃药是苦的,但一旦你理解了它,确认了它,你便能很容易地承受它。这并不需要你避开它,也不会导致你迷上它。
§81. 软弱是人之常情,但[因此]软弱不是美德。
§82. 并不是理解而后尊重,而是尊重而后可能理解。
§83. 自己不能理解自己,又怎能期待他人来理解,又怎可能去理解他人?与他人交流的目的首先仍是理解自己。
§84. 可以去反驳的,永远不是他人的选择,而是他人做出选择的“理由”。
§85. 思想能够消除痛苦吗?不能。但思想能够“消化”痛苦。比如早于某种痛苦后,如果想不通、看不破,它就将久久萦绕心头,反复在脑海重现,挥之不去,即便暂时忘记,只要一旦想起仍无法释怀,那么思想就能够清楚痛苦在思想中的滞留以及消化不良可能引起的中毒等不良反应。
§86. 不消化痛苦,而是允许它长期萦绕心头,有何不可呢?这没什么不好。只不过,不要让私人化的情绪干扰了理性的思维,以至于把普遍性的观点建立在私情私欲的基础上。基础在多大程度上是普遍的、公共的,结论就在多大程度上可能使普遍的。而以局限的、私人的基础建立普遍的道理,就是独断论。
§87. 当两个人聊天至半夜12点出头时,在严格的意义上已是第二天了。但此时,一个人究竟是说:“今天我去过学校了”更准确,还是说“昨天我去过学校了”更严谨?从逻辑和定义的角度说,后一种说法更准确,然而,此时准确的说法反而容易产生歧义,而错误的说法反而能确信准确地传达讯息。
§88. 或许我说理时带有攻击性,但我只是用理性去击打理性,我决不是喜欢用强势的理性去压迫别人的。恰恰相反,我的强势恰是针对他人理性的僭妄。
比方说,你如果喊叫:“我讨厌/喜欢某人/某事,我就是讨厌/喜欢。”那么,我并不会拿出一大通道理,去论说你讨厌或者喜欢是错误的。我不会与不讲理的人论理。但一旦你说:“他道德败坏……,所以我讨厌他。”那么我就可以追问:何谓道德败坏?为何值得讨厌?——因为你用理性包装了你的情绪,你开始说理,那么你就不得不为自己负责,而我的批评恰恰是要阻止理性的滥用。
§89. 关羽刮骨疗伤,究竟强在何处?
§90. 所谓“工具理性”,一方面是让“工具”成了“理性”,另一方面,也是让“理性”成了工具。前者表现为科学主义,后者表现为“智者”的复兴。技术成了主宰,哲学则再度沦为诡辩之术。
环境伦理也是一种诡辩术吗?
§91. 我有一个箱子,箱子里装满了黄金。那么,我也拥有一箱黄金吗?未必。如果我只是占有着这个箱子,却对其中之物毫无所知,甚至从未想过去追究考察其中的所藏,那么,我所拥有的就近仅仅是一个箱子罢了。只有当我发觉了其中之所藏,知道那里头有黄金时,我才真正地拥有了“一箱黄金”。“拥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占有,还包括着认知和理解。如果我对“黄金”的意义和作用一无所知,那么我所拥有的仍不过是一堆黄色的金属,只有当我了解了它的价值和用法,我才拥有了它的价值。
人生而自由,人总是他自己。但一个人究竟有多大程度上是“拥有”了自由,拥有了自己呢?这同样取决于他的“自觉”,他的认知和理解。
§92. 理性是根据原则进行选择的能力。
§93. 没有“正当防卫”。在情势危急,来不及沉着应对时,所做出的本能行动,由于没有经过权衡,因而是无所谓正当与不正当的[或者说只能在某一种共同体的约法之内谈论正当]。只有理性的“选择”才有是非对错之论。
至于具体的衡量方法,是法律专家的工作。
§94. 理解一个观念就是善于将它联结在概念之网中。
§95. “不动心”是一种美德吗?
§96. 谁能够无条件地接受我无条件的爱?
§97. 看看那些因其言论而遭到中国网民的“围攻”、“炮轰”的人吧。可见“因言治罪”并非来自独裁者,倒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文革尚未结束。
§98. “理解”一词包含着接受、宽容。胸怀越大,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越深远。
§99. 笔记的质量和条理都太差了唉。
这一阶段的“笔”记到此为止。
2008年7月20日录入完毕
最新评论
随缘
21 July 2008 16:39:11 匿名 124.205.77.136
小师弟真是勤奋啊,赞一个,再景仰一下。。。
说实话,也常常想把偶尔迸出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但惰性很快浇灭了这个念头!
呵呵,继续加油!
写者,泻也闭关期间关于爱与恨的散论
人肉搜索太可怕了
人肉搜索太可怕了
生活
人肉搜索太可怕了
2008年7月23日 网络
今天看到央视《大家说法》节目的“人肉搜索盘点”,真是让人惊叹。太可怕了。
之前只是在周老虎事件中见识到了“中国网民的力量”,这力量确实强大,效果似乎也是正面的,不过当时我的评论则毫不乐观。
再看这些“人肉搜索”的事例,也算是印证了我一贯的判断:文革仍在继续。文革的本质并不是独裁专制,而是群众暴力,是“正义”的喧嚣。当我们看到中国的“富有正义感”的网民们为搜出那些“可恶的人渣”而热血沸腾,当我们看到那些“坏蛋”乃至他们的家人得到了“正义的制裁”——因他们的恶行而领受着精神上乃至物理上的暴力,当我们看到“恶人”们的隐私档案和陈年旧账被公诸天下,当我们看到正义的群众通过对“人渣”们唾骂和侮辱而大快人心时,真是可喜可贺:这些网民们和几十年前的中国人有什么两样?
几十年前中国文化所经历的悲剧究竟是什么?是“好人”遭到非正义的对待吗?不是,是“坏人”遭到了非正义的对待。那些被游街示众,被剃头、被侮辱的人们并不是“好人”,无论在当时的官方还是群众眼里,他们都是“坏人”,都是“可耻的人”,都是“可恶的人渣”。相比起来,当时的中国人比起现在的网民更加宽容一些:当时人们都会给那些坏蛋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而现在的网民只是把那些坏蛋当作宣泄“正义感”的沙袋。
人肉搜索让网民展示了其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意气勃发、得意洋洋,不过这绝不是民主的力量,而是暴政的力量、文革的力量。
当每一个公民都不得不承担起自由时,或者说当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主人时,这种政体叫做民主。反之,当每一个人都成为奴隶时,无论奴役他们的是君王、上帝还是“正义”,当这个社会的秩序是由暴力而不是理性所支配时,就成了暴政。
最新评论
人肉搜索
30 September 2008 21:47:48 匿名 221.233.39.9 http://www.007china.com.cn
不以为然的人肉搜索
顺文而理:“理,治玉也。”想起EVA
[转贴]鸭梨关于刘翔退赛的文字,很有意思~
[转贴]鸭梨关于刘翔退赛的文字,很有意思~
生活
[转贴]鸭梨关于刘翔退赛的文字,很有意思~
2008年8月19日
http://ariela.ycool.com/post.2…
同时最近有点话痨。
从看到刘翔退赛,自己的情绪稍微过了以后,就想:嗯,晚上我要上网看各方反应。
果然好看。奥运会真是非常好看。
因为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刘翔:
1 提前两天宣布退赛。
1.1 他会被大家骂死,照样辜负13亿人民和56个民族,照样没有体育精神,照样不负责任;
1.2 他会被大家骂死,因为他可能惧怕不能卫冕,因此诈伤;
2 在赛场上走完110米,
2.1 他走的是没有栏的第一道。然后他被裁判罚出来,因为扰乱比赛秩序了。他会被大家骂死,因为这样被罚出来丢中国人的脸;
2.2 他沿着第二道走,沿途推栏。然后他没推完10个就被裁判罚出来,因为违规推栏被取消参赛资格。他会被大家骂死,因为这样被罚出来丢中国人的脸;
2.3 两种情况他都会被骂,因为大家怀疑他在做秀。体育赛场不应是他个人的悲情走秀场。大家警告他别把个人看太高了,盖过了规则;
2.4 这种情况照样不能排除他诈伤的嫌疑。他还是会被怀疑为诈伤而被骂死;
3 坚持跨过一个栏又停下来。
3.1 他会被大家骂死,因为他没有坚持全程,有违永不放弃的奥林匹克精神,辜负期望、培养、信任、热爱,etc.;
3.2 这种情况照样不能排除他诈伤的嫌疑。他还是会被怀疑为诈伤而被骂死;
4 在退场的时候更有风度些,向全场观众招手致意。他会被大家骂死,因为看来他还有力气挥手,就没伤到跑不了的程度;
5 坚持跑完全程,然后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那条腿。
5.1 他会被大家骂死,因为没有长远目光和理性判断,被压力冲昏了头,白白把自己葬送在金牌路上;
5.1.1 中国职业运动员的制度会被骂死,因为完全在摧残健康,有违奥林匹克精神。好象刘翔腿没断制度就不会被发现有问题似的;
5.2 他会被大家骂死,因为他可能已经没有夺金的能力,就夸大伤病程度,给自己留一个悲情英雄的样子,辉煌退役;
6 没拿到金牌。哈。
年轻人还是不要太cynical的好。
————————————————————
古雴
19 August 2008 03:18
呵呵,我也想看看中国网民的反应,先看到你这儿了。
我也想列一列各种可能性,结果已经被你排出来了~
于是我就不写博客了,直接转载这篇~
确实,刘翔的受伤只能说是一个不幸,他的选择没有对错可言,无论哪一种情形,会骂他的人总是会骂他,支持他的人也总是会支持他。
发现一些人明显是圣斗士看多了,真以为小宇宙爆发一下就可以克服任何伤痛的样子,想得太天真了……
我倒是惦记着刘翔那份一个亿的人身意外保险,虽然是老伤复发,不过也算是够意外了吧,是不是可以理赔了?
二谈“奥林匹克”——游戏之“有意思”三谈奥林匹克:金牌与爱国
我仍旧是个孩子啊~!
我仍旧是个孩子啊~!
生活
我仍旧是个孩子啊~!
2007年9月29日
那天面试时孙老师说我怎么大学四年都已经在按照我们的专业来学了,怎么还没有确定较小的学术方向?我说这大学四年已然把方向缩得够小了。小到怎样的程度?我说这不是确定到“Science Studies”了嘛。这哪叫小啊?我说高中时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历史经济啥的都喜欢,这可不已经收缩了嘛。孙老师说高中那不算,那还是小孩子的理想。我说,嗯,我觉得我现在还是孩子啊……
其实,说出这样的话,证明我确实老了。真正的小孩子,特别是那些比较有主见的,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小孩子,总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大人,希望别人重视自己的意见,总觉得或希望自己很成熟的样子。我也曾记得那一段时光,甚至就在几年前,我仍以自己的成熟为自豪……
然而,到了青春渐逝之时,当我发现自己确实在“成熟”着时,我却想抵抗它。这种抵抗经常是无意识的表露,例如当时我要在排版时寻找卡通画点缀,例如当时我要强调“保持宫川党员先进性”中比先进更可贵的“保持”……是的,保持,我试图保住某些东西。
我怀念起孩童的天真无邪、充满好奇、无法无天、自以为是……当我对比着“大人们”的冷漠时,我越发珍惜在我身上仍残留着的某些东西。
那天和医学部的那位同学聊时,他说起看季羡林的书,感觉季老的许多说法简直就像是孩子那样……他说,这或许是某种“返璞归真”,某种“看山是山……”的境界吧。或许确实如此。
我们说哲学家往往有孩童的气质,因为哲学源于好奇心,源于惊诧。还可以加上敬畏、执着等等品格——而这些都是最容易随着童年一起流逝的东西。
当然,事实上哲学家并不是孩子,正如我曾经说过的,脱离幼稚而保持天真。这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是谁也追求不得的,只有去保持它。
2007年9月29日
最新评论
smw
30 September 2007 02:03:47 匿名 218.22.22.160 [回复]
孙老师问的果然比较尖锐啊……anyway,恭喜成为科哲的孩子~
依芜
30 September 2007 20:30:59 [回复]
back,i’m back
依芜
30 September 2007 20:32:51 [回复]
我一贯的说法是,从纯真蜕变到正直.
古雴
30 September 2007 22:14:53 [回复]
纯真不是坏词儿,正直也是一种纯真。这不是指无知和盲目的幼稚,而是指脱离了幼稚的纯粹的纯真。所谓“赤子之心”,便是指的忠诚与正直吧。
大四的计划~~本期音乐:班得瑞:童年
大四的计划~~
大四的计划~~
生活
大四的计划~~
2007年9月29日
我向来不怎么喜欢订计划,也不怎么遵守所谓的计划。这里基本上也就是一些设想吧,遵不遵守是另一回事。
第一,传说中的,苦大仇深的,英语……这个玩意儿肯定是要在正式进入研究生之前初步摆平的,至少确保我不至于再为英语而拖累。说起来我学习英语的能力似乎也还不错,四级和六级分别都临时抱佛脚猛了一下竟都混过去了。现在既然再没有考试压力(我对考试最头疼了),自由地学,应该会有全新的状态。
我前天刚刚发觉,那本《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实在不错,啃这个东西看来既能加固哲学基础,又能练外语,对照的中文也省去了读其他英文文章时翻词典的麻烦(这就是词典嘛)。想来要是认认真真把这一块砖头啃下来,大约能脱胎换骨了。过几天等我再买到一本新的(便于写划)就开始啃。
第二,我牵挂已久的,文学——以前一直没心思好好读些诗歌散文小说,今年一定恶补。不过这个或许可以和英语结合起来,多读一些英语或双语读物。
第三,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等,把各种搁置待读的书过了。趁我还没正式入门,还可以无法无天,野上一年。
第四,学好做饭——厨房(而不是电视机!)可是家庭生活的基本的基本,核心的核心。
第五,玩~特别是出游。什么时候还是一个人骑车满北京城跑,除了城内的几个点要到一到之外,特别是一路骑到远郊,一定要再试几次。
第六,锻炼身体——不仅要减肥,关键是近两年的身体状态也有很大下滑。目前的一个办法是利用自行车健身机,凡是看动画或看电影时都边蹬边看,这样锻炼也不觉枯燥,而且可以让我有更充足的借口看动画片~~
[转贴]我们需要信仰的复兴?(徐友渔)我仍旧是个孩子啊~!
[转贴]我们需要信仰的复兴?(徐友渔)
[转贴]我们需要信仰的复兴?(徐友渔)
生活
[转贴]我们需要信仰的复兴?(徐友渔)
2007年9月29日
http://vip.bokee.com/200709243…
很偶然地看到这篇文章,其中有几段廷有意思。不妨转贴在这里,顺便引介徐友渔的博客了——徐友渔的博客也是在一个很偶然机会在一个很偶然的地方发现的,不过我现在也只是很偶然才去一次……“博客中国”的博客专栏确实很乱,页面右侧的乱七八糟就不说了,文章中还要查大量莫名其妙的自动链接;评论也太乱,这样子还不如没人评论来得清静。
————
我们需要信仰的复兴?(徐友渔)
相比于世界上其他民族,中国人可能是最没有信仰的。当然仪式不见得最少,中国人历来对赵公元帅的礼拜最勤,对关公的作揖最多,但这算是信仰吗?其实,不管有多少野狐禅,信的是钱,仰的是利而已。
今天,中国人的信仰状态是很不正常的,法国人克雷蒙梭有句名言:“一个人30岁之前不信社会主义,说明他没有心肝;30岁之后还信社会主义,说明他没有头脑。”在我们这里,信社会主义主义的多半是远远超过30岁的,往往是七老八十的,尤其是被称为“老同志”的人,而30岁以下的人不但不信社会主义,什么主义也不信。可见,现在的人是既没有心肝,也没有头脑。
但是,缺乏信仰似乎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才具有的特征,而且是令人不安的特征。因为,中国人不久前刚经历过极度有信仰,信仰得走火入魔的时代。我们可以把1966至1976年称为“信仰的时代”,一个信仰偏执得既没有心肝,也没有头脑的时代。从那个时代的口号就可以看出信仰的坚定程度和无处不在:“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捍卫XXX”、“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事实上,当代信仰的缺失不过是对那个信仰时代的反动,1966至1976年的虚假、盲目、狂热透支了中国人长时期的信仰。
一位研究文革的外国学者辛格(Martin Singer)说:“对大多数中国青年学生而言,文革代表了一种伤害性的失去政治上的纯真。这种纯真——以及相伴的乐观和献身精神——对于奋力拼搏以告别过去并在现代各国中确立自己地位的国家而言,是很有价值的资源。这种纯真只会失去一次……这种纯真失落了,这是文革的真正悲剧。”
另一位汉学家石文安(Anne F.Thurston)对文革后果作总结时说:“潜藏在对于文革后果各种反映后面的是一种深刻的失落感——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失落;地位和荣誉的失落;前途和尊严的失落;希望和理想的失落;时间、真理和生命的失落;总之,几乎一切使生命有价值的东西的失落。”
旧信仰的丧失是好是坏?人们莫衷一是,见仁见智。有人看重旧信仰中虚伪、强制,“以理杀人”的一面,对于“躲避崇高”发出由衷的赞叹;有人高举信仰的大旗,大声疾呼要抵制道德的溃败,坚守理想的高地。前一种人对历史的经验有深切体会,但他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宁当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这种痞子心态能否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信念和主流价值?后一种人只管信仰和理想的有无,不看它们的具体内容,人们有理由怀疑,对他们来说,法西斯时代的统一意志和统一步伐也是一种理想境界。
古往今来,信仰不过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精神、文化、心理样态的正常表现,但因为我们是从一个反常的时代走过来的,所以我们谈及信仰时情况就要复杂一些。我们曾经有过分虚幻的信仰,所以现在有令人忧虑的虚无;我们曾经有对物质享受和经济利益的极度蔑视,这导致了目前向另一个极端的反弹。人们大概不会忘记,文革中最高领袖的指示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革结束后,年轻人中间讨论得最为热烈的问题是:个人利益、个人前途有没有合法性?当中国现代化的征程重新启动时,我们曾经需要对传统理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拨乱反正。但是,我们不应该永远以那个反常的年代为参照,我们也不应该相信“矫枉必须过正”。
不论作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说当今中国商业力量扩张、物欲膨胀,是不过分的。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能与这种力量和欲望相抗衡的信仰的作用,是很难看到的。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并发出呼吁:我们应该找回失去的信仰、归回失去的精神家园,我们不能满足于人目前这种只是由利害结成的人际关系!
问题在于,我们过去有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那因为不满现状而臆想出来伊甸园,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哪一个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曾经经历的信仰时代,是不折不扣的“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的时代,是学生斗争老师校长,子女揭发家长的时代。不错,那个时代提倡雷锋精神,“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但后来人有所不知的是,还有“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笼统地反对物欲是偏颇的。那些已经发财还只想进一步发财的人固然很鄙俗,但那些为温饱问题所困的人顽强的物质追求却令人同情,对后一种人而言,物质追求不是信仰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在解决信仰问题之前要解决生存问题。
值得注意和令人欣慰的是,在从事工商业活动和有条件沉醉于物质享受的人群中,已经有不少人把信仰放在个人生活的首位。我见过一些社会学调查报告,知道当前中国各地都有一些老板或白领是基督徒、佛教徒,或者信奉道教、儒教,以及我们不那么熟悉的其他宗教,这些社会学调查报告还指出,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在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工作时,诚信度往往高于一般人。
我们不能指望在中国有一个信仰的复兴运动,但可以期望人们会自生自发地追寻和坚守信仰。这样的信仰者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只会是少数,但他们像商海中的孤岛,像物欲沙漠中星星点点般的绿洲,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最新评论
依芜
1 October 2007 21:42:57 [回复]
你是怎么把那个紫色连接停止掉的???
上次给桶子搬家,可累死我了~~一个一个改~
古雴
1 October 2007 22:33:03 [回复]
这个我直接Copy就是这样。
可以先Copy到记事本里作个中转,这样就成纯文本了。
终于面试完了大四的计划
终于面试完了~~
终于面试完了~~
生活
终于面试完了~~
2007年9月28日
被孙老师问了半天,别的老师基本没问什么,刘老师没来,苏老师到问完后才到。
其余三个保研的:一个医学部学医学英语的,一个元培学物理对佛学极有兴趣的,一个北理工学管理的。都是男生。
最新评论
mist
28 September 2007 19:40:58 匿名 211.166.9.17 [回复]
逻辑倒是有女生...
随缘
29 September 2007 09:14:13 匿名 124.17.16.94 [回复]
笔试部分感觉怎样?应该不会有问题吧?不过,应该很快就会出结果的。
古雴
29 September 2007 10:48:35 [回复]
笔试部分糟糕透顶……不过应该不至于影响录取吧?毕竟保科哲不存在竞争名额的问题。。
判断并论证:“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不知道这次的四道题分别都是谁出的……
随缘
29 September 2007 11:26:03 匿名 124.17.16.94 [回复]
体制性的障碍,以能顺利跨越为度。如果不影响录取,其它细节感受只是一种过程而已,无需在意。
顺祝小师弟国庆节快乐!
古雴
29 September 2007 11:54:03 [回复]
谢谢同祝
选秘书问题[转贴]我们需要信仰的复兴?(徐友渔)
选秘书问题
选秘书问题
生活
选秘书问题
2007年9月27日
[英]约翰·黑格:《机会的数学原理》,李大强 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26元
第191~192页 选秘书问题
假设你要招聘一名秘书。有一群应聘者在你的办公室外排队等侯面试。你依次面试这些人。每次面试结束时你有两个选择:1.回绝这个应聘者,面试下一个人;2.决定聘用当前的 聘者,结束召聘活动。你必须当场做出决定。被你回绝的人。你不能聘用。怎样才能使你聘用到素质最好的应聘者的概率最大?
其实生括中的某些例子与此相似。比如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要在一排小餐馆中选择一家吃午饭,如何选择最合理?在一间餐馆停下来就餐,还是继续往前走?
你的目标是使你聘用到素质最好的应聘者的概率最大。假设应聘者共60人,如果你胡乱选择一个,你有1/60的机会选对人。当然你有办法使机会更大。通常的策略是这样:回绝最初的一部分应聘者,然后考察后来的应聘者,如果出现一个应聘者,其素质比以前的所有应聘者都好,则聘用此应聘者,招聘活动终止。最糟糕的情况是,你发现后来的应聘者的素质总是比最初的某个应聘者差,结果不得不聘用最后一个应聘者——可能是很差劲的一个。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你一定要回绝的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首先考虑最明显的策略:回绝最初的一半应聘者,此后,如果出现一个应聘者,其素质比以前的所有应聘者都好,则聘用此应聘者。用这种策略找到最佳人选的概率略大于1/4。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策略。考虑两个应聘者在整个队伍中的位置:素质最好的应聘者和素质第二好的应聘者。如果素质第二好的应聘者排在队伍的前二分之一,而素质最好的应聘者排在队伍的后二分之一,则你一定可以得到最佳人选。这个结论非常明显。在其它情况下,你都得不到最佳人选。素质第二好的应聘者排在队伍的前二分之一的概率是1/2,在这个前提下,而素质最好的应聘者排在队伍的后二分之一的概率略高于 1/2,因为队伍的前二分之一中已经有一个位置被素质第二好的应聘者占据了。所以,你得到最佳人选的概率略大干25%。
事实上,二分之一并非最佳比例。我们可以把得到最佳人选的概率提高到37 %。具体方法是:回绝前37 %的应聘者,在后来的应聘者中选一个比先前的应聘者都好的人。下面是解 法的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推敲这一段。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小镇选择餐馆时,不妨用同样的策略。
////——
解法就略了。精确答案应该是1/e(e当然是那个传说中的自然对数的底数),约等于37%。
本题献给找工作的同学们——比如说,如果你决定最多去100家单位应聘,或者你决定在1年内找到工作,就可以把前37家单位,或者前四个半月当作试探……
当然,实际情况肯定与数学题不同,看到满意的公司还是要抓住机会才好,因为如果最好的选择出现在前37%的话,按此法势必沦落到最后一刻才能决定了,而且,更要考虑人家单位要不要你……
还有,如果你认为负责招聘的老板也做过这道题,而且也按照这种方式招聘,那么最好争取排在38%-40%左右的位置~~~
2007年9月27日
[转贴]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终于面试完了~~
[转贴]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转贴]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生活
[转贴]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2007年9月27日
http://www.pku.edu.cn/cgi-bin/…
系所名称 哲学系
招生总数 47人。
系所说明 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25人。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 生 专 业 及 人 数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6
010102 中国哲学 6
010103 外国哲学 7
010104 逻辑学 3
010105 伦理学 4
010106 美学 5
010107 宗教学 6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7
071200 科学技术史 3
“新老生交流见面会”实在郁闷选秘书问题
总算对翻译有点儿信心了
总算对翻译有点儿信心了
生活
总算对翻译有点儿信心了
2008年12月22日
吴老师给的翻译工作至今只字未动,应该会在寒假里全面开动。
之所以迟迟没有开动,当然,首先是由于英语和现象学的功底都太弱;其次,因为我无可救药的懒病和老油条的作风;但还有一个间接的因素是,我实在难以忍受从我笔下敲出思路不通的文字。如果是一次英语测验中的英译汉,那么我当然能很快地把狗屁不通的翻译写上去,就像政治考试时我也多少能够容许自己写一些自己所反感的瞎话(但容忍力仍然是相当有限的);但除了这类明显是迫不得已的考试之外,一般情况下我对我所写的文字持有某种近乎偏执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文字就是我生命的印记,是我的活生生的流淌着的血液。这并不是说我对自己的文字抱有某中完美主义的挑剔态度,我既不希望我的文字显得太难看,也不希望它显得过于优美,我只希望它看起来自然而然,看起来“如我所是”。
于是翻译就成了一件微妙的事情——这种文字不再是那么自由的,译文所反映的也不再是我之所是,但翻译也并非全无创造性,因为我需要自己去理解原作者的思想,并为我所做出的阐释负责,在这一意义上我仍是自由和创造性的(我的意思是,理解和阐释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不过相比撰写解读性的论文,翻译时所能发挥的创造性的余地无疑要小得多。
另一方面,我已说过(见“我如何憋论文”),我在写作时往往要持有一种“挑衅”的或者说“较劲”的姿态。尽管通常不会指明,但我写作时常常要设置某种“假想敌”——比如逼我写论文的老师,讨论同一话题的其它学者,大众的意见或者过去的自己。设置这样一个挑战的对手能够为我的写作提供极大的动力——特别是那些需要投入较大精力,但却并非以倾泻或溢出的方式流淌出的文字,若不能把那种工作看作一种“较劲”,那么推动我去投入其中的动力就将大打折扣。
但翻译时能够和谁较量呢?即便是某人派的任务,我也无法通过翻译工作本身与他较劲啊。除非关于此文本已有了某个翻译,而我作为第二个译本的译者或者作为校对或修订者,如此倒是能找到较量的对手了。
也许,我也可以自己和过去的自己较量——那就是,比如说,先译出一个较烂的译文,然后自己给自己校改。不过由于前述的我对自己写出狗屁不通的文字是难以容忍的,所以要我自己先译出一个糟糕的译文似乎不太可能。
总之,翻译既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字倾泻,也难以从中找到与人较劲的乐趣,那么动力从何处来呢?如果是一件自身缺乏足够的动力的事情,即便有某些外在的威逼利诱作为推动,我也难以对其全力以赴,顶多是,比如说以前学英语的方式,也就是到了应考前夕临时抱佛脚式地突击一下。但这样更有可能导致某种恶性循环,那就是这种违背兴趣的突击强化往往更加深了我对此事的厌烦感,于是一旦没有了火烧眉毛的应试,我就越来越难以在平时投入其中。
勤奋刻苦完全不是我的性格。尽管我声称自己能够包容大多数乍看起来令人厌恶的事物,但前提是你得允许我悠哉游哉地淡然待之。而要我紧张和专注地投身于某件其本身难以叫人愉悦的事务中,那将是十分困难的。这一性格恐怕是我从小总是学不好英语,但学得好数学的原因。
好在外语方面现在也看到了新的希望,那就是我不需要为应试而拼命学外语,而是把阅读外文当作某种以别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阅读的活动,而阅读是我所喜欢的,而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我所喜欢的。因此仅就阅读来说,读外语的兴趣至少是可能养成的。
那么在翻译活动中能够如何找到乐趣呢?或许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一提:首先是整个工作而言的“成就感”,通过努力把那么长一篇难懂的文本全部翻译出来,这一成就是可能让自己得意的事,这当然是一种重要的乐趣;其次是“文字游戏”,字斟句酌地推敲用词本身就是某种游戏般的活动,有点像猜谜、填词、对对子之类的某种文字游戏,在绞尽脑汁后找出一个恰当的译法时也是颇为得意地;最后,翻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与原作者的一种较量——我不仅要理解你的思路,而且可以在不至于扭曲原意的前提下,利用汉语的灵活性,至少在某些部分能够更圆润或更传神地再现出作者的思路。在翻译中当然免不了为了保持原意而不得不采取某种生硬和啰嗦的语言来转述,但在某些时候,也可能把原文中表达得生硬或啰嗦的语言变得更为流畅和简洁。尽管从头到尾都保持“信达雅”的高境界实在困难,但只要能偶尔“雅”上那么几处,也足以让人小小得意一下了。
对这些乐趣的可能性的体验,得益于最近因孙老师的课而做的一个翻译——或者准确地说:校对,的工作。事情是这样的:孙老师的科哲原著课在后半学期的安排是每次课的前半部分由两个同学作关于各个主题的报告,老师事先发下摘自某本科学哲学指南中的相关条目的参考资料。我选的是将在下周报告的关于实在论的题目,同时报告的另一位是一个医学部的同学。我么仍旧是懒且老油条,非要拖到这最后一个礼拜才会发奋准备,但那位同学倒是早早地做了功课,竟把整份参考资料翻成了中文。那么正好,讲材料的任务就交给她了,我就按自己的思路讲一些材料之外的东西吧。不过毕竟她不是学哲学的,把讲材料的事全甩给她也说不过去,所以我就说我帮你校一遍译文吧。
我先把她的译文敲入电脑,然后对照原文审校一遍。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真是乖乖弄的冬,这活儿真要了亲命了……只见那翻译几乎句句不通,非但修辞不通,意思也完全不通,时而更让我怀念起金山快译来了。对照原文一看,显然是没有理解原文的思路,各种译反的语句也层处不穷……
当然我没有贬损那位同学的意思,本来她翻译也只是为了自己用而已,是我主动讨来折腾的。那些拿着类似藕麦嘎德的译文去出版成书的“翻译家”才是令人发指。我想说的是我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得到了一份足够糟糕的译文,并且由于承诺了“校一遍”,我硬着头皮整了一遍,总算让我对自己进行翻译的可能性建立起了一点儿信心。
校改别人的译文的最大的好处在于:那狗屁不通的文字不是由我敲打出来的——那不是我干的!我只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作一些调整,我当然要对我作的调整负责,但却不再必须对译文本来的“性格”负责。如此,尽管校改后的文字仍然显得各种不通,不过对我而言显然是更容易忍受一些,工作的启动也成为可能,而不至于像让我直接译时连一句话都憋不出来的状态。
即便是几乎没有考虑去做修辞上的润色,而只是校改那些意思上出现偏差的不得不改的地方,我做的调整也足以使原来的译文面目全非。这篇文章毫不晦涩,然而作为哲学文本,思路的连贯性是不容忽视的,一旦有一些关节要点没有读通,对后文的整个理解就可能变得乱七八糟,结果是整个译文变得非常诡异。由此看来,说翻译工作是“学术第一,中文第二,外文第三”真是有道理的。一旦我对这一论题或作者的思路有了某种大体上的把握,那么即便不对照原文,就足以看出译文的毛病;尽管对某些英文语词的微妙用法缺乏了解,但是结合在语境之中,只靠金山词霸甚至于不用词典就足以确信它的意义。如此看来,以我现在的程度在下学期初就差不多做好那份翻译工作或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当然了,帮人校改和我直接翻译毕竟还是两回事,要我能够勇敢地敲出第一句译文似乎还需要一些时日来酝酿感情。也许我可以先找个翻译软件来帮助我弄一份狗屁不通的译文,然后让我得以放开包袱进行校改?即便说九成以上的语句可能都会被整个重写,不过有一份特别糟糕的底稿毕竟有助于我减轻对文字的负罪感……呃,要不以后咱翻译一本书径直就标:金山快译、金山词霸、谷歌/等译,古雴/审校。不知道有没有出版社敢出呵,此事可算行为艺术吧?
2008年12月22日
最新评论
mist
24 December 2008 20:48:56 匿名 219.234.81.62
我来是说一下twitter页面已经关闭,邮箱更为imist——就是把班级通讯录中的aleph改为imist,139限制了长度为5以上,否则就会是mist了,此外live.com那个邮箱也恢复,但是gmail的是已经删除了,恢复不了,那就算了
古雴
24 December 2008 21:39:56
很好很好。啥时候bg呢?
话说我的通讯录貌似丢了。。不管了。。
mist
25 December 2008 09:44:12 匿名 124.205.78.223
等我tg之后再bg。。。预计要工作的时候了
或者下次我生日再bg,那就还有一年
关于征mm进展的说明最近开始在校内写日志
[存档]科科论坛第64讲:如何解决亚决定问题—以Cushing为隐变量的辩护为例
[存档]科科论坛第64讲:如何解决亚决定问题—以Cushing为隐变量的辩护为例
生活
[存档]科科论坛第64讲:如何解决亚决定问题—以Cushing为隐变量的辩护为例
2008年12月26日
http://hps.phil.pku.edu.cn/bbs…
时间:2008年12月26日(周五)下午3:00-5:0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白彤东(美国泽维尔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主题: 如何解决亚决定问题—以Cushing为隐变量的辩护为例
评论人:刘华杰
虽然我提不出什么问题,而且周一的报告也没法接着这个话头讲,不过今天的讲座挺有意思的。
让我感到有意思的倒不是这个主题,而是白老师讲演中顺带提到的许多启发。至于这个主题,我的反应似乎和那个支持正统量子力学的杂志社差不多——虽然讲得都不错,不过对于一个本来就没啥前途的学说何必费那么大力气去批评呢?
物理学哲学界竟然有那么大支持隐变量理论的势力,这有点出乎我的意外。尽管我以前看过邦格的《物理学哲学》之类著作也是反对量子力学正统解释的,不过那都是非常老的书了,对目前西方最前沿的争论情况我还缺乏了解,如果仍旧是在隐变量理论上纠缠不休……怎么说呢……虽然可以辩解说学术往往是保守的,哲学往往更愿意帮弱势群体说话等等,然而毕竟还是有点让人遗憾。
白老师提到可以对科学哲学家们的兴趣做一个SSK研究,分析一下为什么科学哲学家中的隐变量的支持者会远远多于科学家中的比例,看看这里头有哪些社会文化历史根源。我觉得这确实很有意思。当然,这一关系可以做外史研究也可以做内史研究,特别是考察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与支持隐变量理论的倾向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吴老师和刘老师还提到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思想如何可能与洛克以来在西方建立的宪政体系相关联,从而互相支持。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
我觉得受着逻辑经验主义传统影响的哲学家们更容易亲近隐变量理论,是有某些内在的因素的。首先当然是对“决定论”的执着,但绝不仅仅是。更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实在论”——也就是我下周一将要报告的某种“科学实在论”,这样一种实在论的形式尽管是晚近才提出的,不过它根植于逻辑主义的传统中(即某种柏拉图主义的实在论)。这种思想坚持认为一个理论术语必须有一个指称,而这个指称的对象是某个确定的、不依赖于人的、独立的、实在的东西。于是“电子”指称电子这个对象,这个对象是客观实在的,不论人是否观测它,它及它的状态都是“确实”存在的。
而量子力学破除了这样一种基于日常体验的朴素的实在论——“电子”、“原子”都是一种理论工具,它们作为理论术语只有在整个理论体系中被操作运用时才有意义,而作为对客观实在的解释,它们也只有在一个包括操作者和操作过程在内的整个与境下才谈得上某种真实性,而独立地谈论某一个电子的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一旦真正接纳了这样一种反实在论的思维方式,量子力学的悖谬就消失无踪。之所以量子力学看似不可理喻,是因为我们日常思维所使用的语言终究是某种实在论的语言。量子力学并不是荒谬的,甚至也未必是非决定论的,关键不在于去寻找另一种替代的科学,而是如何去反省我们的语言的局限性。
周一的报告中我可能也会略微涉及相关话题。
最后提一下,我们说“隐变量”至少有两层意义,第一是“隐变量解释”,第二是进一步地:“隐变量理论”或者所谓“玻姆力学”;同样“正统量子力学”也分两层,一是指正统的力学理论体系,二是指其“解释”,即哥本哈根的几率解释。
所谓理论体系的层面,我指的是一整套数学的系统,用以测量、计算和预测经验现象。对于同一现象可以用不同的概念去描述,用不同的方程去计算,但如果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在数学上是等价的,那么它们的区分就只能诉诸于其“物理意义”;而如果在数学上就不等价,那么原则上就可能找到某些判决性的试验来决定孰是孰非。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有三个已被证明数学上等价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和费曼的路径积分。这三个理论体系在数学上完全等价,那么当然原则上也不可能通过经验来加以区分。但它们在对于事件的解释方面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把电子看成测不准的粒子,一是把电子看成波函数,一是把电子的路径看成所有可能路径的总和。也就是说,它们对于“实在”的描述“看起来”是大大不同的。这才是一种最严格意义上的亚决定性。
那么“隐变量”主张的是什么呢?是在与正统理论保持数学上的等价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不同的解释?还是说它所提供的一套理论与正统理论在数学上并不等价,也就是说原则上可以设计某些判决性的实验?我们看到,隐变量的支持者曾经主动提出了某个判决性实验——也就是EPR—贝尔实验。但这一实验即便没有决定隐变量的破产的话,也是大大地不利于它的。此后,隐变量理论并不能再主张什么判决性的实验,反而似乎是力图主张与正统理论在经验上的等价性。但他们也并没能提出一套新的数学体系并证明它与正统量子力学在数学上等价,也就是说它也并不旨在为现有的理论体系提供一套不同的解释。于是隐变量理论还能做什么呢?说来说去,似乎顶多只能是在坚持说:现在的主流理论有可能是有缺陷的。但这是一句废话。
事实上也并不是只有隐变量的支持者才对哥本哈根解释不满。事实上我们看到在20世纪末,早已有许多新解释涌现出来,力图替代哥本哈根的几率解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多宇宙解释”,在某些针对科学家群体的调查中它的支持率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哥本哈根解释;其余还有“多历史”、“退相干”、“自发定域理论”等等。其中多宇宙解释在最初提出时也被忽视,但后来还是获得了最广泛的支持,由此可见隐变量的弱势地位恐怕不能简单解释为哥本哈根的霸权。
2008年12月26日
最近开始在校内写日志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课堂报告讲稿
关于征mm进展的说明
关于征mm进展的说明
生活
关于征mm进展的说明
2008年12月17日
一句话来说:没有进展。
关于征mm进展的说明
一句话来说:没有进展。
应征者极少,但确实是有若干(至少三个),基本上来说似乎都是研二——看来研二是个微妙的时期……
之前的应征者基本上来说都被吓走了。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说过,我只是摆出很平常的冷淡态度,决不会为了吓人而伪装什么,而是相反,所谓吓人的方法无非是展露我真实的特征罢了。
鉴于之前的经验看,应征者基本上不靠谱。为什么?首要的问题就是对“何谓应征”根本就缺乏应有的理解。看来她们根本没有稍许认真地读过我的“诠释”。
我忍不住要再补充一些诠释,这次争取写得直白和简明些:
首先,我说应征作我mm的人不需要“读懂”我的诠释,甚至可以不读。但这不是说我的诠释对于征mm启事而言是不需要的。我说过,分析地包含在启示中的有某些条件,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你必须理解“应征”和“mm”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根本不明确你究竟在干什么,仅仅是说一句“我来应征”,我是不会理睬的。
我既然把“无条件之条件”放在随轩向全世界公告,我就将能承诺:只要你确实符合这无条件之条件,也就是说,你确实是个“mm”,并且确实“应征”了。那么我就一定不会拒绝。而且我已言明“征一mm”,也就是说,只要确实征到一个,我就一定会明确地让启事失效。
我从不想同时接触多个对象,这或许能增加可能性,但与我的性格不符。
而之所以已然有了几个应征者,而我却从未暂停这里的启事,道理很简单:我无法确认她们确确实实“应征”了。
当一个“应征者”与我联系的时候,我不需要询问她的任何信息,愿意告诉我多少就是多少。我只会问一个问题:你对我的启事是如何理解的?或者——“何谓应征?”
迄今为止我并没有收到任何明确的回答。至多是:先聊聊吧……至少交个朋友吧……之类。那好,我可以和你聊聊,就像任何一个通过博客认识我的网友一样,聊什么都可以,我有问必答决不说谎。但我并没有确认你的确“应征”了。
我不会对“何谓应征”事先做出特别的限定。你可以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对这个概念进行自己的诠释;如果你要求我来诠释,那当然也可以,不过前提是你得看得明白我的诠释才好。如果你无法解读我的诠释,那么请给出你的理解,只要我确认了你的理解,我就会中止启事(如果你要求的话),并且全心全力地来投入与你的交往。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确人你确确实实应征了呢?两种方式:
第一是用非言语的方式让我心领神会。比如与我聊天和见面时表现出的语气、神态、行动等等,用实践的方式向我展示你对应征的理解。如果我领会了,就确认了你确实是应征来的mm。当然,这一非理性的方式无法言明,也就是说,我无法预计说究竟在何时我才能够确认,或许见第一面就够了,或许永远也确认不了。
第二是使用语言来解释你的理解。只要你的解释基于现代汉语的日常语言(你不能拿一个谁也听不懂的语言来和我对话),并且能够自圆其说,那么我就不得不确认。当然,这种方式不一定非要演变为激烈的哲学辩论,其实靠谱的人只需要说几句话,特别是提几个问题,我就能确信她确实是靠谱的。比如在启事后有位“耘籽”朋友提了一些问题,看这些就足够确信此人靠谱了,如果这样的人是个mm而且来应征的话,基本上我就不用多问了。另一方面,例如在后来那个自我介绍文章后留言的“少女”朋友——恕我直言——一看就不靠谱,竟然说我的征mm启事和她曾经做过的事很“类似”!那么我当然要问问究竟是怎么个类似法,结果发现除了在名义上都算是发怔友启事之外,从头到尾就找不到类似之处——对于我的启事,她除了解读出它是个征友启事之外,似乎没有理解到任何特别的信息。
当然,你说你啥都没读进去就来应征,我仍旧是欢迎的,至少出于我“无条件”的许诺,我决不会拒绝你。但既然你没有从启事中读到某些重要的信息,那么我就要通过其他的言语和态度来让你了解——我想这对双方都是负责任的,可不能让你出于完全与事实相反的印象来接近我,最后醒悟自己搞错了时再来后悔。虽然我在任何时候都会放任你的离去而决不追问理由或表现出任何怨恨之情,但出于对你自己的青春负责的考虑,该了解的事情还是尽早了解为好。
我的诠释写得又长又难读,而且包涵了许多将由我的哲学进一步展开的伏笔,我当然不指望应征者能够理解其中的大部分意思。不过我想最起码的几个要点还是理应有所了解的吧?
第一点,最显而易见的,你几乎不用开始读正文就能够了解到的——那就是我这个启事绝不是一个寻常的征友启事!你可曾看到那个发征友帖的人附上万把字的哲学诠释来的?发征友帖的人多的是,见过我这样发的吗?你随便发了个征友帖就说做的事和我类似,那么我们都有两个眼睛一个嘴巴可不是更类似?尽管“相似”和“相异”都是相对而言的,并无绝对的标准,但毕竟把我看得如此简单是令人不悦的。
第二点,与前一点有关的——我在诠释中提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思想就是“自由”或多元主义或“无条件”。其中最最重要的一个宗旨就是:我不希望找一个与我类似的人,准确地说,我看重的并不是对方与我的类似之处——暂且不论一些最基本的类似之处,比如两个眼睛一张嘴之类,而是你与我不同且能相互包容和欣赏差异。当然,我只是许诺我能够包容和欣赏你的差异,但并没有要求你非得来欣赏我的所有个性。然而,如果你对征友的理解是希望找到一个与你相似的人,那么,我恐怕就注定要让你失望——我虽然能够包容差异,但却经常难以容忍相似——你如果宣称在某方面与我相似,我就往往要反抗、要追究——凭什么这么说?即便是我自己明确承认的一些东西,比如爱智慧、爱科学等等,但如果你宣称你也“爱智慧”,我决不会简单地高高兴兴地接受,因为对这个词的理解恐怕与我是大大的不同!所以,我更要问个明白,你究竟怎么个爱智慧法,究竟和我在何种意义上才算是相似?
当然,千万不要以为将来我对待mm时也总是像个好辩的哲学家。真那样的话不要说mm受不了,我自己也难受。我要征的是mm,而不是要征学术同好,我是拎得清的。关键在于你只要明白:我是不会轻易认同“相似”的,只要你不坚持宣称某事,我是绝对不会主动和你辩论的。只有当你自己提出了某一说法,而且又认为此事对于我们的关系很重要,我才会务必要把此事追究清楚。当然,如果你看着我平时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样子觉得不爽,想要偶尔看看我滔滔不绝、盛气凌人的神态,那倒是大可放心地与我辩论——即便争论触及到最深层的东西(无论你认为最深层的是什么),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你或许不能让我改变我的论点,不过随时都可以让我闭嘴,然后一切恢复如常。
不知不觉写了不少,本来是打算只写简短的几段话的,哎,就此打住吧。
2008年12月17日2:13
aleph
18 December 2008 22:31:21 匿名 65.49.2.93
我上来是要说一下,如果要找我,可以到twitter.com/ZFC
这个网站似乎你那三个字母还没有被注册,如果你要注册,那么赶紧。。。
另外,你要主动一些,这是在中国而不是欧美,在现代而不是古代的董永或卓文君的时代,所以男生要主动。。。
另外,你需要完全信任对方是的的确确来应征的,因为,既然你并不完全相信对方的诚意,那么她们在举止上有所保留也是很正常的,互不信任,那么自然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另外,推荐一部电影,《狐狸与孩子》。。。
最后,也许我误解了你在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东西,那么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不是你。。。
aleph
18 December 2008 22:33:26 匿名 65.49.2.93
忘记说了,我上你的博客都需要通过轮子组织开发的自由门。。。我容易么。。。
P大的破网。。。。
古雴
18 December 2008 23:19:15
我可没有说我希望对方在举止上没有保留……那多可怕啊……
我愿意信任任何人,但你说说什么叫信任呢?我应该相信她将会按照我心目中所设想的东西来行动吗?我不会把我自己的幻想强加到别人头上。我信任她,首先是信任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受我的幻想左右,她有她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而这些绝不是我作为毫不了解的陌生人能够轻易揣测并且妄下结论的。
所以我信任她的意思是,我相信她对我说的话都是真诚的,我相信她对我表露的情绪都是真实的,而不是欺骗和做作。所以,我要问她:你所谓的应征是什么意思。我将接受她的回答——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都是真诚的,这就是我的信任。所以,如果她自己语焉不详,让我什么也看不出来,你叫我去信任什么呢?
我也并不要求对方要如何信任我,我只希望她能够信任她自己,能够确信她自己在做什么。因为我只能对我的作为负责,无法对她的作为负责。她如果根本不能确信自己要做什么,不能确信自己在想什么,那我只好退避三舍——我不是她的家长或导师,我不能替她做决定。而当我消极被动时——既不主动地接受她,也不主动地回绝她——将逼迫对方自己进行决断,而只有面对一个能够自主地决断的人,我才会放心大胆地采取主动的姿态。只要我能够感觉到某个应征者是一个足以自己为自己作决定并相信自己的人,那么我肯定会主动的。不管是哪个时代,男生主动都是常识。
当然,要求一个mm具有相当程度的自由精神,似乎是比较奢望的一件事。当然,既然我是“无条件”的,自然也不包括对自由的要求。你要是甘当奴隶顺从权威和教条,当然也好。不过这种女孩会看得上我这个哲学家吗?
aleph
19 December 2008 23:15:19 匿名 125.46.31.138
你知道我说的保留是意谓“矜持”或者“不主动提起话题”的了。。。
一个女生,和你素不相识,愿意来应征,和你出来一起谈谈人生,这已经很有诚意了——不要说你出来陪她也很有诚意,也许有,但是作为男生这还不够——这种诚意已经足够表明她理解你所说的征友是什么意思。
而应征,按通常的理解,是需要有一段时间的接触,两人的关系才能确定下来——我不否认有一见钟情的可能,不过一见钟情是很危险的,它类似于走出门对你所见到的第一个异性说我们结婚吧。所以开始的几次见面,不要期望会有多少进展。因为恋爱是比较重大的事情,两个人之间是否相处得来,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女生们需要长时期的交往才能确认,需要时间。这是一种慎重,也比较负责任。
aleph
19 December 2008 23:31:51 匿名 125.46.31.139
类似于“你所谓的应征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就算了吧,这样做不是征友,倒更像是公司招人了,感觉可以,就继续交往下去,感觉不好就算了,继续征人。
很显然每段接触的开头都会是以含糊的方式出现的,就像你所说的“先聊聊”,因为应征的女生们同样也对于你一无所知,也会和你一样对于对方采取怀疑的态度。而且会有担心,就像ceiling最新的日志中所表达的塔中的女子对于外面生活的那种担心。
第一次接触,需要让对方感觉你是个可靠的人,如果聊聊之后感觉还好,然后,时间,再加上一些技巧,还有一些恰当的资金投入,事就这样成了;不过这似乎并不会是你愿意做的事情。
也许你的行为就像《美丽心灵》中的纳什那样,希望对方能够直接呼应你的心灵,但是纳什的第一次搭讪结果以被扇一巴掌收场;也许我知道你在期待什么样的女生,但是那种女孩如果碰巧在地球,碰巧看到你的博客,碰巧来应征,那么我一定会马上去教堂信上帝。
古雴
20 December 2008 00:31:32
所以你没有注意到我所说的一目了然的事情——那就是我发的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征友帖。
我早就就已经说明,我也会对应征者说明:我的应征一开始就缺乏诚意。就这一点我是始终要坦率地承认的。我反复说:如果我真想尽快找到mm,我就不该如此应征。
我已经说明,而且我也会负责任地向可能的应征者说明:我对此事并不着急。
你一方面建议我要主动,一方面又告诉我女生们需要长期的相处才能确认。在我看来这是矛盾的。我恰恰是考虑到女生们理应需要较长的接触才能确认,所以才不愿意采取主动的姿态。我并不会拒绝先进入一种暧昧的关系,也并不拒绝“先聊聊”的答复。我只是说如果你对应征的诠释是“先聊聊”,那么我会完全接受你的诠释,与你先聊聊,而不会急于终止启事——因为如果我终止启事,那就是某种挑明的行为,恐怕会破坏暧昧的关系。
希望你不要把我的态度理解为一种对对方的怀疑态度,我究竟能怀疑什么呢?因为对于应征的女生而言,她们往往的的确确仅仅是非常试探性的,而我如果把她们的应征想象为某种非常坚定的选择,那么恐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幻想。所以如果说我把对方的应征行为理解为不确定的试探,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怀疑”。
正如你所说,女生们需要时间、需要慎重,所以我不采取主动的姿态,就是要保证给她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慎重的考虑,而不是急于尽快确定关系从而让对方为难。应征者可以向我提出任何问题或任何要求,我都会给予诚实的回复。
aleph
20 December 2008 08:58:00 匿名 65.49.2.152
。。。
要得到忠实的回复,随便找台电脑,它的输出一定比你忠实。。。
既然都知道她们是“不确定的试探”了,你还不主动地做一些让对方确定的事情?
难道你等着她去请私家侦探调查你的所有一切然后做一份关于EPR是否是理想伴侣的报告?然后她看完报告后跟你说我们开始恋爱吧?
“你不主动”这个事件在向对方表明:
或者你对她不感兴趣,暗示着她该后退;或者你征的是保姆。。。
古雴
20 December 2008 10:05:20
你还是理解得不着边际啊,虽然是很自然的理解。
第一,我要得到回复,而不是“忠实的回复”。只要回复,我就认定它是忠实的。
第二,如何主动地做一些让对方确定的事情?你可以认为我“主动地”采取消极姿态,就是一种帮助对方进行确定的事情。
第三,她不需要请私家侦探,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问我。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
第四,这一点你说得对,我不主动是表明我对对方不感兴趣,确实如此。既然我对对方“没有要求”,那么我不需要询问什么,只要对方愿意,就可以成为我的mm。当然,对于那些一眼看去就不靠普的应征者来说,我更是提不起什么兴趣,既然我对她不感兴趣,我就决不会假装对她有兴趣。我的所有言行都是真诚的。
古雴
20 December 2008 10:17:58
如果某个人来应征,我对她首先和首要的感兴趣的一点是:你为什么来应征?或者说,你为何对我有点兴趣?
如果她的回答不靠谱,我会负责任地予以澄清。比如说如果她说因为觉得我与她相似所以感兴趣,那么我就要提醒她:你恐怕搞错了。第一,在某些表面的相似之下,我很可能与你有极其巨大的差异;第二,我自信我可以很好地容纳差异,但我比较难以忍受别人声称与我相同。这些都是我必须如实回答的。总之,如果她原先对我有某些想法,而我的回答否决了她们的想法,那么对方就需要重新考虑了,我则会给她重新考虑的时间。如果她经过重新的考虑仍然坚持应征,那么我们就开始进一步的接触,但如果她经考虑后放弃了,当然是来去自便,我不会去做任何挽留。
就现在而言,我没有遇到靠谱的回答,也没有人愿意和我继续进一步的接触。情况就是这样。
aleph
20 December 2008 10:36:10 匿名 125.46.31.175
到校内网去发布一下吧~~那里人多
重要的不是你我对征友的理解,而是女生们的理解。。。
同样,重要的也不是你觉得该做什么,怎么做,而是女生们觉得你该做什么,怎么做。
古雴
20 December 2008 11:30:32
另外,我觉得你始终没有注意到或接受我早就多次说过的一个问题:
我以如此这般的方式帖启事,并不是对以如此方式征到mm保有多大指望。事实上如果我希望尽早找到mm,我大可以采取更恰当的方法,而不是如此。
我确实盼望着早日找到mm,但这一盼望对于我的这一系列文章而言,至多是提供了一部分的“动力因”,而不是目的因。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早日找到mm,事实上我知道我在这里写得越多,有mm找上门的机会就越少。
写这一系列文章的目的是我的哲学。
古雴
20 December 2008 11:39:55
如果你总是以“我想要通过征友启事尽早找到mm”为前提,那么你当然可以说:我应该更主动,应该怎样怎样。但问题是我关心的不是这个。我首先关心的是我的启事在哲学上的自洽性,而不是这个启事在效果上的问题。我早已明知:我这样做对于早日找到mm而言非但没有促进,反而更可能是适得其反。没办法。
小月
10 February 2009 12:02:47 匿名 116.242.238.96
“写这一系列文章的目的是我的哲学。”看来,你已经把生活过成了哲学,或者把哲学过成了生活了.
跟哲学家谈恋爱真的很难啊!这也是我以前不希望我的另一半也走哲学路的原因,在你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啊...
"我不希望找一个与我类似的人,准确地说,我看重的并不是对方与我的类似之处,而是你与我不同且能相互包容和欣赏差异。我虽然能够包容差异,但却经常难以容忍相似——你如果宣称在某方面与我相似,我就往往要反抗、要追究——凭什么这么说?"我想我跟你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不同,但在这一点上极为相似...看来我是没戏的了,呵呵...
小月
10 February 2009 12:05:43 匿名 116.242.238.96
时间有限,没找到你的征mm文,下次找到,就看一下你的精彩诠释啦..
古雴
10 February 2009 12:37:01
https://yilinhut.net/2008/11/0…“谈情——说爱”文件夹的前一篇就是。现在的标题变成“[暂停中][已解除置顶][置顶3] 征mm~”
你看得很对,我把哲学看作生活方式,哲学是一种艺术,它的最终作品就是我自己。
征mm的开启和暂停都有许多重考虑。我就不多说了,留下悬念吧。
本期音乐:鲍凯里尼-《马德里之路小夜曲》(真空管万岁)总算对翻译有点儿信心了
深居简出的思想者,求知若渴的御宅男(一个图片测试)
深居简出的思想者,求知若渴的御宅男(一个图片测试)
生活
深居简出的思想者,求知若渴的御宅男(一个图片测试)
2008年12月6日
http://match.lansin.com/zy.htm…
看到Mist做了,我也做了一下。Mist则是从ZW那看到的。ZW的结果是“壮志凌云的工作狂”,Mist是“深居简出的操作者”,我则是“深居简出的思想者”。果然靠谱!非常靠谱!
当然,这种测试对于我的自我理解并无用处,只是好玩罢了。评价看起来也挺好玩的,尽管不完全属实(特别是,我不喜欢做事先的计划),不过在曾经接触过的测试中,这算最靠谱的之一吧~(特别是结合那两个人的结果来看啊,确实精准啊~)
——————————————————————
图片测评结果
你的类型为: 深居简出的思想者
点击这里看图文并茂的测评结果:
http://match.lansin.com/cs/zy/…
图片测评结果文字版:
性格简笔画:
你长得很像一本百科全书,懂得很多事情的来历、事物的构成,甚至连街上第3个转角阿婆茶叶蛋的制作方法,你都知晓。这是因为你一直涉猎的东西很广,而且聪明,分析能力很好很强大。
你独立,富有怀疑精神,不会轻易同意别人随口抛出的观点,难道真的“牙好胃口就好?”,切!才不会人云亦云般的相信这鬼话。你总有些自己独到的见解,你的想法总是那么有厚度。
你细心,做决定前一般会事先计划好,然后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去实现。一切井然有序,你的心才不会慌乱。稳定压倒一切啊!
生活中,你的注意力经常聚焦在探索未知的事情上,较少会留意到身边的人和活动。对你来说,与其去参加聚会狂欢,不如一个人呆在独立舒适的空间里,思考、钻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嗯,你是典型的宅男宅女。
爱情扫描仪:
有些人总是把求知的眼光伸展到了几十万光年外的宇宙,却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关系很少去用心。你对人际关系的不感冒和你要命的内向是你感情路上绊脚石。但是一旦你的心上人发现了你的内涵,不亚于发现了一个所罗门宝藏。
你满脑子里装的百科知识以及冷静的处事态度会让你瞬间变的魅力非凡,你的知性和可靠会深深的打动对方,点燃熊熊的爱情火焰。
一般来说,如果你是男生,那些小鸟般叽叽喳喳的女孩子和你不来电,就不要浪费精力了。如果你是女孩子,那些内敛、家庭观念强的人一般是牵着白马你找的人。
注意问题:
埋头钻研,也许是你的兴趣,会让你体会到成就感。可是,在一个重视人际关系的环境里,如果全然忽略人际关系的经营会限制你的发展。毕竟,我们其实都要通过向别人学习、与别人交流来提高自己。
发展方向:
你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那些要求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工作非常适合你。
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
最新评论
古雴
6 December 2008 19:12:48
这个测试果然很神奇……我吃饱饭重新做了一遍,改换了许多个模棱两可的选项,有几个选项则选择了第二顺位的选项,只有极少数保留了最初的选择。
结果变成了——“求知若渴的御宅男”……
http://match.lansin.com/cs/zy/…
似乎仍旧挺靠谱……
不过我不知道茶叶蛋的制作方法,真的……
最近生物钟异常紊乱……概念的迷宫
最近生物钟异常紊乱……
最近生物钟异常紊乱……
生活
最近生物钟异常紊乱……
2008年12月1日
说是“最近”,其实这个学期以来一直就没好过……关键是这个学期的课程时间似乎总是不太和谐……
——周一、二下午2点到5点的课,周四1点半到4点半,周五上午9到12点,以及周五下午或有或无的科科论坛。
乍看起来下午的课是最适合我了,中午起床后就可以直接去学校,吃完午饭看会儿书上课,上完课又顺便吃过晚饭回来,既舒服又紧凑,堪称完美的安排。
可问题就出在星期五上头了!早上9点,说早不早,但对10点起床就算早的我来说,8点多起床无疑是太早。偏偏又是最不能瞌睡的吴老师的课。
我这人平时睡觉还好,只是一旦遇上第二天需要早起,前一晚就往往更睡不着,越是想着第二天不能瞌睡,越是睡不着。加上平时2点左右才睡,周五前一晚如果提早睡觉,往往翻来覆去好久,结果反而更晚睡着。
最后的结果是,周五前晚的睡眠时间往往顶多5个小时多,少的时候可能就只有3、4小时,乃至最少时只有2小时左右。
然后呢,新一轮的紊乱就揭开序幕了。周五上午精神紧张地上完吴老师的课,中午却没办法补觉,因为下午往往还有科科论坛要去。结果就是到晚上才回家了。
晚上吃过晚饭的一段时间原本应该是精神最佳的黄金时间。尽管前一天睡眠不足,不过黄金时间毕竟是黄金时间,精神仍旧不错,要补觉是不可能的。于是接下来有两种选择:等到10~11点左右感觉困了时就睡觉;或者撑到2点“正常”时间睡觉。如果在10点多睡觉,其性质就必定是“睡午觉”!无论我如何把电脑和电灯关掉窗帘紧闭,都无法阻止我必将在1点左右醒来——睡午觉嘛!然后,和睡过一个甜美的午觉一样,醒来后当然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然后,无论如何,最早也要到4点左右才睡得着了……而如果撑到2点左右睡觉,结果也是类似——第二天要么报复性地睡到下午1点多,要么则是在10点之前就亢奋地起床。无论是没睡足,还是睡过头以至于连中饭也错过了,都将导致第二天精神不佳。
如果前一天睡到下午1点多,那么后一天晚上将更难入睡了。往往又要延后到4点乃至6点多才能睡着,7点半睡着的情况也发生过若干次了。结果导致后一天睡得更晚,越来越难以调节。最后导致即便是下午2点的课也需要定闹钟才保险。
而如果前一天仍旧没睡足,后一天的睡眠或许会越来越趋于正常,然而精神状态就要大打折扣。据我的经验,熬夜后的反应将在隔天才达到高峰。由于精神状态较差,看书都难以集中精神,经常发生的状况就是看着看着禁不住打起瞌睡来了(注:我多半是在床上的躺椅上看书的,所以只要把书搁下就立即成为睡觉姿势)。然后,鉴于下午经常有课,所以一般会在晚上10~11点左右瞌睡,结果——又是一个美满的午觉!
当然,经过几天的振荡调整,生物钟终究还是能渐趋平衡。然后,下一个星期五到了……
要跳出这个糟糕的循环,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整个调整我的夜行习性,每天都8点起床多好?不过问题在于周五只有一个,其它几天都不需要早起,那么平白定闹钟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实在有点下不了手。再说晚睡晚起的习性养成已久,在没有特别的动力的情况下实在难以下决心转变。退而求其次,或许尽量避免在半夜里“睡午觉”也有助益。不过在床上看书的习惯也已根深蒂固,坐着看书将全无感觉,也很难办(因此我只是开始尝试坐着看些闲书,似乎还没有任何明显的积极效果)。
还有什么好办法?……
关于谈恋爱的一套问题深居简出的思想者,求知若渴的御宅男(一个图片测试)
大光节琐记
大光节琐记
生活
大光节琐记
2008年11月12日
与前两年相比,今年的大光节过得颇为愉快。当然,并没有发生什么好事,只是心情特别好而已——这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心情一直很好,这也是我发文征mm的动因之一。
今天最让人激动的是,收到了前几天购买的新MP3,这个本来是买作自己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的,没想到还是迟到了一点,也罢,就算是节日礼物吧~
以前的那个MP3其实也没坏,不过就是有些小问题,电池也耗得太快,很长时间都没有用了。新MP3的到来终于让我回忆起边骑车边听音乐的愉悦——相比于什么事都不做光听音乐,我更喜欢一边看书或写作一边听音乐;而相比看书和写作,最最舒畅惬意的还是要数在自行车上听音乐,那实在是美妙无比。
买的是纽曼K8+的“MP5”,399元。播放包括Real格式的视频文件这一功能对我而言并无意义,不过最重要的是它支持APE和Flac双无损音频格式(但试用下来音质还是有问题,有些文件甚至会有爆音(?)现象),这样的话大多数从电驴上拖下来的音乐就不必转换格式,直接用MP3放了,真是懒人的福音~
事实上我对无损不无损的也没有多大讲究,尽管人说听古典乐非得听无损的,我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不过总而言之能够少一步转换肯定是好事了~
我听的音乐么,现在是集中于古典乐了,不过我对于古典乐完全是个外行,只是在VeryCD上随手载来听就是,反正古典乐中几乎没什么不好听的。至于其他音乐,偶尔想到时也会尝试一下,即便是我从来不听的流行歌曲,我也并无排斥,在KTV听同学们唱唱也感觉不错。有时候我会想,相比古典乐,或许流行歌曲才更接近音乐的“本真”。古典乐的内涵太厚重和深沉了,在乐理和体制上也有较多拘谨之处,以至于反而掩盖了某些可爱和率真的方面。
不同的音乐适合不同的环境和心情,对我来说,比如去KTV肯定是要听流行乐了(我光听,不唱);去咖啡馆或酒吧时似乎更愿意听到蓝调音乐,或者美国乡村音乐也挺搭调;去书店或商场逛时似乎拿NewAge作背景不错;而单纯静下来听音乐时则不妨听宗教音乐,或者阿拉伯音乐、中国民乐、摇滚乐之类;至于在看书、写作和思考(我说过,除了失眠时,我只有在骑车赶路途中才会专门来思考问题)时,古典乐正合适。
我是在为我在征mm一文中提到的东西作补充呢——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如果它让我不适,往往并不是它本身的缺陷,而是因为我没有找到与它共处的最佳方式。
当然,就总体而言,我毕竟是有明显的偏好的。正如读书与写作在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那样,我必须承认我的爱好是明显偏向于古典乐的。然而我并不想为我的偏好构建多少理由,比如说古典乐才是真正的音乐啊,爱听古典乐才算是爱乐人啊之类,顺便再鄙视一下空虚浮躁的流行音乐之类。我并不会那么说。如果说相比于许多现代人来说,我不能像他们那样在流行歌曲中获得较大的愉悦,那只能说是令人遗憾的事,而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人,我的哲学并不风雅,更不超凡脱俗,反而不如说是粗俗的、暴力的。我追求的是独立和自由,而从来不是高雅。尽管我愿意以“精英”、“文化贵族”自居,但这只是表达了我的独立性,表达了我不愿受到任何外部的规范的束缚,包括善恶之分、正邪之分和雅俗之分等等。如果你觉得善良、正义、高雅是好事,那么我就宁愿把自己归入相反的那一面,当然,如果你认为反倒是邪恶和粗俗才好,那么我也拒绝承认。总之,无论你把我归入哪种人,这是你的事,我不负责。
奇怪啊,怎么扯到这里了呢,呃,我原先想说的是什么来着?好像是想讲讲“光棍”这个概念的……算了,就这样吧。刚才一边写还一边折腾这个MP3,想给它搞个固件升级,结果搞不来,弄成死机,按了Reset才恢复。听着Flac音乐问题不大,但听APE还是经常有小爆音(就是在电脑CPU占用过高时听音乐也可能听到的那种?学名是什么来着?)。总之将就着用吧。
大光节收到的另一件礼物就是暖气的开通了,嗯,一个温暖的大光节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就暂时写到这里吧。
2008年11月12日
最新评论
aleph/miyang
22 November 2008 12:48:06 匿名 125.46.31.173
我试图安装windows7失败,于是ipod被格式化,所有音乐丢失,现在听的是后来下载的班得瑞和Final Fantasy。。。
[收藏]一小部分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作为“征mm”之后续的附释和自我介绍
硬盘坏了……
硬盘坏了……
生活
硬盘坏了……
2008年10月23日
在所有的硬件中,最最不希望它坏掉的,无疑是硬盘,特别是已经安装完各种软件和驱动程序,保存了无数的文件、资料、音乐、照片,而且又没有做备份的硬盘,是无论如何不希望它坏掉的……可是……可是……
在保修期内,坏什么都可以,大不了换一个。别的硬件也往往总是先设法帮你修,修不好了再换新的给你。唯独硬盘是没有“保修”而只有“保换”的,因为修一块硬盘往往比买一块更麻烦……
新电脑是两三个月前研究生开学之前买的,配置很豪华,硬盘是1个TB的。还是在太平洋四年前我买电脑的那家店面。想来仿佛是一个轮回——四年前那台电脑也是刚买来没几个月就硬盘坏了,不知道究竟是谁的rp出了问题……
上次的硬盘是壮烈地坏掉的,它牺牲的时候我还听到嘎吱的一声。而这次的硬盘则是毫无征兆地坏掉了。引导不出来,但听着声音都一切正常。
那到电脑城去人家一瞧,说别的没问题,就是引导数据丢失。这种问题本是最好办的,只要恢复一下引导数据,里面的东西就都毫发无损地复原了。然而据说此硬盘太新(确实接口不一样,串口?),以至于维修技术没跟上。说现在修比较麻烦,或许要几千块,但等个半年多以后维修技术跟上了,大概就要不了三百块钱就能解决了。那我还能怎么办呢……等吧……
于是乎,又买了一块硬盘——一模一样的……挑战一下rp……我不信邪……——折腾了几小时,总算大致恢复了。
由于前一个电脑也是新装的,所以其实东西丢失得不多,主要是近一个月的文章——在博客上贴出的当然不算丢,但几篇烂尾的文章就没了,不管了。
或许这也是一件好事,让我调整一下心情,重新整理一下生活节律,就像那长达一个半月的热水停供一样……
从技术哲学看马克思的人论(马哲课堂报告讲稿)【此活动已结束】[暂停中][已解除置顶][置顶3] 征mm~【此活动已结束】
本期音乐:Mussorgsky – A Night on the Bare Mountai
本期音乐:Mussorgsky – A Night on the Bare Mountai
生活
本期音乐:Mussorgsky – A Night on the Bare Mountai
2008年11月7日
http://course.szu.edu.cn/yinyu…
好久没有贴音乐了,为什么呢?忘记了。总之,找一首吧~正经古典乐贴了两期,这次换换口味,弄一个诡异的~虽然万圣节已经过去一个礼拜了,不过凑合着算应景吧~
http://www.xici.net/b340764/d3…
《荒山之夜》幻想曲原名为“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
是俄国作曲家穆梭斯基、莫德斯特.彼得罗维奇的名曲。
《荒山之夜》幻想曲是单乐章的标题性乐曲,有叙事和描绘的特点,结构自由,接近于音画或散漫的变奏曲。
整个作品的内容可以用总谱上的一段文字说明来做解释:
“从地底下传出的神秘声响。—黑夜的精灵出现,接踵而至的还有撒旦王。—颂赞撒旦王,魔鬼做弥撒。—安息日的狂宴。—在宴饮的高潮,传来了远处乡村教堂的钟声,黑夜的精灵四散。—破晓”
我为什么需要伦理学?——一本与众不同的伦理学普及读物[收藏]一小部分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
关于我的私宅
关于我的私宅
生活
关于我的私宅
2008年9月25日
xyt,不喜勿入~
关于我的私宅
从原先租住的羊肉泡居迁入新居转眼已经一年多了,上了研究生干脆已不订宿舍了,算是在这儿定居了。至少在生儿育女之前,这里肯定是我的常驻之地。
以前专文写过“羊肉泡居”,还贴了许多照片,而搬入新居一年后也没有在博客上言及,只是在“随轩已经落实”中悄然地贴出了新居的地址。
之所以没有写,是因为无论怎么写,总难免有炫耀之嫌,想想还是低调些吧。
迄今为止也有不少同学和师兄弟姐妹们参观过我的私宅,许多是我邀请的,对于其他想来参观的人,只要对科哲、哲学或对我本人有兴趣,我也都欢迎。不过问题是,邀请他人来参观经常也容易被看作是某种炫耀行为。
我当然不是为了炫耀而带人来参观。事实上,我不是不爱炫耀,我所支持的“追求卓越”的德性伦理就是强调荣誉和鼓励“炫耀”的。一个人如果有荣誉心,能够在炫耀自己的卓越中获得愉悦,那就更能够促使他去追求卓越,这是好事。关键在于:炫耀的应该是自己。不能说另一个人或另一个与我无关的东西很厉害,我帮他炫耀炫耀,仿佛我也从中获得了荣耀似的。一个人应该炫耀属于自己的卓越,追求自己的荣誉,而不是自欺欺人地沉浸于虚荣(与自己无关的荣耀)。
因此,我想要炫耀的总是我自己的东西,比如我的思想,我的哲学以及其它经过我自己的努力而亲手获取的成就。因此我非常乐意向他人言说我自己的观点,我也在博客上不停地展示我的文字(这其中真正值得炫耀的不是文章的数量,甚至不是文章的质量,而是整个博客的系统性),这些都可以算是炫耀。而我的私宅除了证明我爸妈还算有钱并且挺宠爱我之外,与我本人的任何值得称道的成就毫无关系。那它有啥可炫耀的?不是我不想炫耀,而是没得炫耀——相反,要是我家徒四壁,也许倒可以拿出来间接地炫耀一番(尽管这仍无关紧要):瞧,我的思想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呢。而现在正相反,展示我的如此优越的条件简直就是件丢人的事,当然,这其实也没什么……
既然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那我也不妨在博客上公开地炫耀炫耀。因为整个随轩可以说是我的一个自我陈述,当然也该包括我的方方面面。关键我不太喜欢通过八卦之类的间接途径让别人了解,如果想要了解关于我得信息,都可以直接从我这里获取,而既然大多数人并不乐于直接与我交流对话,那么我的博客至少也是第一手的信息了。我对任何想要了解我或接近我的人都是开放的。当然,如果你对我没啥兴趣,那么就大可不必看这类文章,这篇文章只是写给对我的生活有兴趣的朋友看的。
言归正传,先从这套房子的来历说起:
在搬到这里之前已在“羊肉泡居”住了一年,生活环境实在不怎么样:似乎永无休止的“施工……施工……”;暖气片没有热量通风又差以至于我宣布把“羊肉泡居改名为冬冷夏热居”。我个人倒还能耐受得住,不过眼看着之前的租约将要到期,便想着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但到底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北大周围更好一些的房间再不可能找到1100的价位了;考虑到第二年的奥运会,又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安稳的住处,想着与其找昂贵的临时住处搬来搬去,不如干脆下手买一套房子吧!
这个想法是我先提议的,当时(2007年5月)正值股市的巅峰时期,我知道父母的财力足以在无伤元气的情况下退出小半部分股票买下一套北京的房子(买上海的好房子则比较困难),我也知道股票这个东西无论是翻了几倍,如果不兑现出来就永远不能说是赚了(今年的行情展示了这一无情的道理)。而房产则无论它再怎么暴跌,至少也总能保证其“使用价值”,在股市中抢到手的钱换作这既可保值又切实有用的房产当然是明智的选择。说来也巧,最后将将是在月底“五卅惨案”之前套了现。
中关村及其周边的房源很难找,新楼盘只剩一个“中湾国际”,08年底的期房,而二手房源则难觅。最初一段时间找到一套在林大附近的房子,六十多个平米的小户型,我住倒是正合适,但地段实在有些偏远,据说骑车到五道口也要将近半小时,周围的生活设施和交通环境也只能说一般。价格似乎是每平米1万1以上。相似的地段和房型还找到一些,价格也都在1万2上下。当时想想就当多骑车锻炼身体吧,毕竟这样的房子都不太好找。
如果不是当时那位卖房人因为私事几次拖延见面时间,说不定这套房子就已买下了。不过随后妈妈到北京替换了爸爸来寻觅房源,最佳运气组合再次爆发——我家的几套房产都是由我缘起,我妈妈拿下的。妈妈一出马,就偶然地联络到一个中介信息,然后在中介的带领下顺便看了一套计划外的房子(这套房子并非委托这家中介,而是该中介在网上看到出售信息而收为房源的。妈妈一看就很中意,说看着好大好宽敞——事实上这套房子看着的感觉远远比建筑面积所暗示形象的更狭小得多,妈妈的眼光是靠不住的,但这也恰是妈妈的幸运之处!
妈妈把情况告诉我,叫我去看房,我当时正在床上发懒病,说不用我去了,买下吧!当然并不是我真懒成这样,而是这房子一听地址就不用看了!——知春大厦。中关村的“腹地”,海淀剧院和海淀医院的对面,即将建成的两条地铁线的交汇处,紧邻家乐福和中关村购物广场,骑车二十分钟北可至北大、清华,南可达人大、北理工、民大、国图……
比起之前见过的1万1、1万3的房子,这次只是1万出头一点点,又是这再不能想象出哪里比它更好的地段,还用得着考虑吗。
当然,便宜也不是白捡的。之所以这里售价如此之低,是因为此房的居住成本太高。由于这是商住两用的甲级写字楼,物业费高得惊人(6.5元),再加上中央空调的更惊人的费用,这套房子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就已超过了我原先租房的投入。不过既然不用按揭,且是买来自住,这套房子仍旧是相当划算的——想想看我们把十几年的物业费和空调费都加在房价上,它仍然要比那几套乱七八糟地段的房子来得便宜。据一家邻居说,他们家在北京看了八十几套房子,比来比去还是这套最好,而我们才看了两三套就找到这套,可算是缘分吧。后来成交时本有机会把中介甩掉(本来卖方就不是委托他们的),我们也还是付了好几万的中介费给他们,毕竟这缘分是他们促成的。
房产证上写且仅写了我的名字,这可名副其实地算是我的私宅了。当然我应该是没有可能和父母闹翻的,因此这一赠与主要也就是一个形式。无论如何我将可以全权选择这套房子的用途,例如出租、注册公司、赠送之类。
这个地址是可以注册公司的(大概也能享受中关村的优惠政策,我不肯定),凡带“大厦”之名的地址基本都不是“人”“住”的地方,而是公司办公的地方。知春大厦的A座整个都是商务楼,一层是“知春电子城”,尽管在现在的中关村已经没有多少名气,不过它也算是与海龙、硅谷、太平洋等老牌电子城同时代的元老了,目前仍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城”——以卖电子元器件为主,而不是卖电脑和数码产品……B座就在A座的背后,仍然是以商务办公为主,间而有几家住户。
6.5元的物业费不是白搭的,大楼门口的保安24小时执勤,水电维修随叫随到(10分钟内),有专人提供清扫整理的钟点服务(8元/小时,不过我还没用过)。自行车可以停在地下车库(5元/月)。
大楼的公用面积极大,以至于将近94平米的建筑面积去掉公用面积后,使用面积竟不到70。加上厨卫和阳台都不小,两间房间看起来就远远不如“94平米”的感觉。
虽然是二手房,不过我们几乎把地板之外的各个部分都重新装修了一番。
在入住时发现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屋子里经常会有持久而难以忍受的低频噪音(嗡呜~~),怀疑是中央空调的管道或者别的什么与墙体共振造成的。这倒不是原房主卖房时故意隐瞒,而是她从未留意此情况。或许我对低频噪音特别敏感。而且这噪音经常要到晚上12点或1点之后才发动,因此也主要是对我这种西半球作息时间的人而言具有较大的影响吧……总之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于是我们找了一家专门做隔音装修的公司(“圣轩(声学)装饰有限公司”)来改造——这家公司非常恶心,工期百般拖延、工人业务极差都不说,这老板的态度则极其恶劣。直到最后我们催促老板快点来结账,那大忙人三番五次违约,上午说下午到,下午说明天到,仿佛别人都不用干正经事天天等他似的,最后实在不能忍了冲他发了点脾气,结果他倒和我们耍起流氓,说起他在北京有多么大的势力,你想赖帐我找人到你家里陪你闹云云,我心说我就是盼着早点和你结帐,反倒是我成赖账的了。最后对账时我们又不慎算重了一笔,整整多付了2千块钱,几天后和他联系时他也承认算错了,但要向他讨回就遥遥无期了,今天会计不在,明天公司出事,最后么当然是装傻耍赖……
隔音的方法是在整个卧室的墙壁上钉上轻钢龙骨,在上面在铺满一层隔音垫和一层吸音棉,外面再贴上一层石膏板,最后在石膏板上刷油漆。地板则是翘开后铺上隔音毡和吸音棉后再封上水泥,再重新铺地板。相当于是在原来的房间中又搭出了一件比原先窄好几个厘米的屋子,应该能够隔除墙体共振的噪音。实际的效果并不完美,共鸣声偶尔还是能听到,在安静时甚至还能听到电梯运转的声音,不过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至少共鸣声是再不至于影响正常的读书和睡眠了。至于原先许诺赠送的隔音门则完全没有隔音效果(顶多是和一般木门差不多的效果),而且其材质比我在家具市场中见到的最差的木门还要差……
唉,还是说一些高兴的事儿吧:整个装潢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那组“书架”(http://node0.foto.ycstatic.com/200805/23/e/26433246.jpg)。这仍是妈妈的功劳。因为按我的阅历,就是在家具市场中迎面看见这玩意儿,也想不到它可以当书架用。而妈妈曾在公司的档案室做过事,知道那是个啥东西。而且也不知她怎么七拐八拐地就在家具店的某个角落里瞅见它了(后来专程去时倒是找了半天)。
这个“书架”学名叫“密集柜”,一般用来做档案柜。六组架子在依靠滑轮滚动,每次可空出一条走道。每组架子高2米2,宽2.4米(记得不准),正反两面都能放书,每架上下七格,总共至少可以摆放6000册书,可以整体锁闭。总而言之斯巴拉西(很好很强大)!
在这套书架中大约已有不到四千册图书,多半都是本科阶段购买的。分类是件让人头痛的事。简单介绍一下吧:六个柜子分正反面从右往左数。最外侧的两架带有柜门,里面暂时没有放书,主要是一些资料和杂物。第一条走道的两侧算是门面书——放置的都是不错的系列书丛。右侧包括汉译名著、世纪人文、上海译文的那套黑皮丛书和译林的那套人文丛书等等,当然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左侧则主要是科哲与科普的丛书,包括北大科哲丛书、剑桥科学史丛书、哲人石、第一推动、新视角、金羊毛、绿色人文、三思科学、盗火者等等,可以说市面上值得一看的科哲和科普译丛我都有,不过也都不怎么全(其中最好的书应该都有),毕竟我不是真的为了藏书而买书的。第二条走道两侧则是科哲、科史、科普书,当然是那些成套的丛书之外的了。其中右侧主要是学术一些的科哲之类,一整排环境伦理学相关的书也放在下方;左侧则是科普书:顶上的大格子放一些大开本的书,下面第一排杂类通论,第二排数学和计算科学,第三排物理学,第四排生物学和化学等,第五排放国内科学文化人的书以及各种伪科学相关,最下一排一般放一些不好分类或不怎么在意的书。第三条走道则主要是哲学了,右侧的中的左边依次放着柏拉图(及古希腊相关)、康德(及启蒙相关)、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一手二手著作(都是中译本);右侧则是一格哲学普及读物,以及杂类、英美哲学、欧陆哲学等;左侧则依次是一排的杂类,一排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一排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一排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相关等等。第四条走道则是宗教与社科,右侧主要是宗教学(包括一格科学与宗教相关),还插有一些杂类的社科老书和知识分子相关;左侧则依次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经济学与历史学、其它杂类等。最后的第五排则是最杂,包括吃喝玩乐相关的书(但基本上还算是学术书),有整整一个性爱相关(当然也是学术书),还有各种《XX的历史》;左侧则放着为数甚少的几本小说书(其中一格是科幻和科技相关的小说),还有一小格用于存放被我买重复的书,来参观若有中意都可以带走几本。
介绍完书架,再看这个书桌(在上面那张照片中也看得到)。记得当时买这个桌子时是叫做“异形斑台”来着,其实就是不规则形状的“老板桌”。四四方方正儿八经的桌子不合我意,总是偏爱那些不拘一格的东西,美观与否是次要的,个性是第一位的~
不过尽管有这像模像样的老板桌老板椅,我平时却是几乎不坐那儿。我的生活基本上都在床上渡过。
里屋是一张六尺大床(就是说宽1米8,长2米),不用席梦思等软床垫,而是用某种藤啊啥的反正是比较硬的垫子,除了习惯以外,也是确保了床上生活的开展……
很遗憾,我的床上目前并没有女人同居,半张床由一堆书和一个小平台占据着。尽管书架上有足够的地方放书,不过睡觉时有书在侧总觉得心里踏实些。(不过要注意啊,是因为没有女人,所以书占了半张床;而不是因为书占了半张床所以才没有女人的。这个因果关系不能反了。)
所谓的平台原本是在躺着时跨在身子上方放置键盘用的,现在使用了更高的休闲椅,这个平台就侧过来用来放台灯、书和鼠标用了。所谓休闲椅就是顾名思义的休闲椅,类似于沙滩椅,可坐可躺可折叠。睡觉时折起来放在床的另半边,白天则支起来放在左边。
床对面是一台47寸的液晶电视,不过我看电视的时间很少,此物主要被用作电脑显示器。最近新买了一个台式机,干脆就没有配显示器,直接接在电视上用了。可想而知,这个显示器真是爽极了,尤其是用它看动画片真是斯巴拉西!
键盘和鼠标都是无线的,鼠标放在右手边的平台上。键盘在不用时随手放在一边,打字时有时就放在大腿上,有时则使用另一个更高的可调节式的平台,在床上吃饭时(经常的……)也会使用那个平台,写论文时则用那个平台搁书,键盘仍放在腿上。
这样一来如果不出门,在家的生活就几乎全在床上了,尽管目前的椅子挺舒适,但这当然对身体健康不利。好在床边上放了一台自行车健身机,想要锻炼时也可以在离床不远处进行……一般而言我都会一边看动画时一边锻炼,否则的话就过于枯燥了。
卧室中还有一块空地,将来可以放下一台小钢琴,又或者再放一个书架,又或者再支一张小床。
里间和外间各有一个封闭式阳台,外间的阳台较大,中间可以晾衣服,两边则暂时是堆放杂物;里间的阳台中放着两个虅椅和一个藤制的吊篮。里间的窗帘是专门的隔光窗帘,据说能隔去90%以上的光线,实用下来的效果也确实不错;外间的窗帘则是选了让我感觉颇为亲切的“阿竹蛋”(当年经常去那里通宵熬论文)的壁纸的式样,印“书香世家”的字样。
外间中在进门的走廊与卫生间门之间的空间正好放下一个小沙发。这沙发实在不怎么好看,不过以实用至上。它平时可以坐两个客人,也可以翻出来变成一张小床。
卫生间是整个重新装过的。马桶按妈妈的强烈建议下买了个“PP用水洗”型的,尽管我其实不怎么用;浴室更为高级——冲浪浴缸+淋浴房+桑拿蒸汽的一体设计,基本可以自办洗浴中心了。直到最近我才开始尝试洗桑拿(我向来是懒于尝试新技术……),感觉倒还真不错的说。
窗外的环境很糟(这种地段就不能要求什么了……),楼下一排的小吃店,锅炉声和人声嘈杂,好在若将两层双层玻璃关闭以后就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小吃店再往后一点就是一所小学(人大附中和北大附中也在附近),药店和便利店也就在旁边。再往南边多走几步就有个菜市场,由于作息时间缘故,我还从未去赶过早市,菜都是上家乐福或超市发购买的。
出门后到地铁口(4号线和10号线)不足五十米,再往北过马路是海淀剧院、海淀医院,再北边就是新中关、家乐福、中关村购物广场,之后就是鼎好、海龙等电脑市场,接着就到了北大了。往南走不远则是著名的双安市场和当代商城,到人大、北理工、民大乃至国图都是自行车程之内的事。这地段真可谓呼风唤雨,要啥都有,怎么炫耀都不嫌多——这当然是可炫耀的事,因为尽管主要是因为机缘,但这一地段确实是我“选择”下来的。
这篇xyt就到此为止吧……
2008年9月25日
最新评论
physis
25 September 2008 11:05:30 匿名 220.176.147.94
抱着看八卦的心态进来了……啧啧
smw
26 September 2008 22:31:39 匿名 125.46.31.137
拿股票的钱来买房,这招才真是斯巴拉西^^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伦理学的邀请》——★我如何走近科哲(一个辉格史)
zz司法部:律师代理敏感案件须讲政治顾大局
zz司法部:律师代理敏感案件须讲政治顾大局
生活
zz司法部:律师代理敏感案件须讲政治顾大局
2009年8月7日 中国
http://news.qq.com/a/20090806/…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崔清新)司法部部长吴爱英6日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律师队伍教育管理,切实做好律师代理敏感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律师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忠诚履行律师职责使命。
在此间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吴爱英要求,要积极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员,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据介绍,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7万多件,同比增长22.6%。
吴爱英表示,我国律师队伍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本质属性,确保律师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健全律师执业准入、执业状况评价和执业奖惩机制,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律师工作体制机制。
她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在坚持不懈地抓好律师行业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律师行业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党的工作对律师行业的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国1.4万多家律师事务所中,单独建立党支部3895个,8075家律师事务所联合建立党支部2692个,对2741个无党员的律师事务所,全部派驻了指导员或联络员,提前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律师行业的全覆盖。
////——虽然算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还是小震惊了一下……真的是无药可救了吗……
【公告】明天新岛沙龙继续暂停何谓性格相合及散乱联想
zz发信人: SMG日全食直播雷人语录(转载)
zz发信人: SMG日全食直播雷人语录(转载)
生活
zz发信人: SMG日全食直播雷人语录(转载)
2009年7月22日
发信人: AvenueQ (长安旅人), 信区: Joke
标 题: SMG日全食直播雷人语录(转载)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7月22日18:06:44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iangle 讨论区 】
【 原文由 AvenueQ 所发表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
1 某个观测点因为有云,看不到日全食。
男主持:“现在有云看不到日食,等下太阳完全被遮住的时候,应该可以看到星星吧?”
教授:“看不到。”
男主持:“可以看到吧,到时候天会完全暗下来。”
教授:“…..厄…如果日食都看不到的话,星星也不可能看到的。”(教授估计也崩溃
了)
2 主持人假装激动地说:江教授,你看日食感动吗?
江教授说:我不感动,看多了就不感动了。等你看多了,也不会感动了。
3 女主持问,江教授,月球上的山是怎么形成的,是小行星撞击的吗?
江教授说,月球上的山本来就在那里,也有的是小行星撞击的。
听那话,听得我晕呀
4 当转到印度的时候,
女主持说,在黑暗中有星星,江教授,那是水星吗?我们看得到星星吗?
江教授说,不可能看到星星的。
后来证明不是星星,是渔船。
5 镜头转到重庆,画面突然一片漆黑
主持人:江教授,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太阳完全被遮住时的样子
江教授:……….我觉得好像是没有信号…..
6 男主持人:教授,给我们说说为什么处于太阳边缘的日冕层的温度会那么高
教授:其实….日冕层的温度不是那么高的
男主持人:但据说要比太阳中心的温度高很多,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教授:日冕层的温度怎么会比太阳中心高呢,当然还是中心温度高了…..
女主持人听不下去了,赶紧来圆场:让我们看一下画面当中地的连接画面吧!
7 还有,上海全黑的时候,那个主持问教授,“教授你觉得上海应该开景观灯吗?”
教授平静地说“不该开。浪费钱。”
8 还有说到有人专门去日本在坐游艇在海上观看
主持激动地问教授:“在海上看有什么不一样,会更怎么怎么样&……&”
教授又淡定地说“没有什么不一样”
9 上海下雨看不起来日全食,有个记者去报导天黑的时候状况,非常镇定地说“太阳正在
以每秒钟”,顿了一下,“一点一点的速度暗下去”。。。
10主持人男:鉴证奇迹的时刻到来了,重庆地区已经黑了!!
主持人女:奇观,奇观
沉默半分钟后……
主持人男: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原来是信号中断黑屏了。
主持人女:还是让我们看武汉地区吧。
———————————————–
主持人男:现在我们和网友连线
网友,你好。网友?网友,网友你好……网友……网友!!
主持人女:我们还是看看上海市中心吧
——————————————–
主持人男:我们马上联系李吟涛,李吟涛,李吟涛
李吟涛:现在我在东方明珠两百多米
主持人男:李吟涛,我来问问你,现在东方明珠有必要开景观灯吗?
李吟涛:……
—————————————————–
主持人男:我们联系张熙
张熙:我现在很激动,很过观众都在打开闪光灯拍日全食。
……很多观众拍日全食居然要开闪光灯。
11 男主持人很激动地说“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坐飞机的方式来做科学研究,江
教授,您能跟我们介绍下吗?”
教授说“这个问题你不要问我,那个项目我没有参与过。”
12 男主持人:“有很多追日族天文爱好者,甚至坐飞机从西向东飞来欣赏日食。江教授
,我们都知道,在飞机上角度不行,万一看不到怎么办?”
教授云“那你把头仰起来看呗!”
(我一下就喷了……)
最新评论
NKM
25 July 2009 21:41:25 匿名 124.205.76.91
藕粽nb啊,居然被师兄你转载到blog上了。
古雴
26 July 2009 13:20:31
呃本意是想找一篇关于这次日全食及民众观看情况的综述或记录文章,可惜没看到合适的,就转这篇存照了。。
乖乖
29 July 2009 10:26:53 匿名 123.115.221.56
我也是理科生想读哲学系。请问,北大的哲学系的理科的录取分数线有什么不同么?
古雴
29 July 2009 11:53:17
怎么跑到这里来问了?什么叫有什么不同?请查询历年录取分数线啊……另外北大哲学系理科招生名额较少,理科生想入哲学系也可以与招办老师协商先报某冷门理工专业录取,然后开学时转入哲学系。
季羡林:《牛棚杂忆》洗澡的文化史、技术史和观念史
整理书目从床上开始~
整理书目从床上开始~
生活
整理书目从床上开始~
2009年7月10日
先输入床上的书瞅瞅效果。条码扫描枪+瑞天图书编目共享平台录入。除了两本书没有数据外,全都是用的现成数据,包括书籍介绍。【瑞天威武!】
“中图分类”很糟糕,等我先草草编目后再一本一本重新按我的分类来整改。
isbn 正题名 副题名 丛编题名 编著者 分类号 分类名 出版社名 出版地点 出版时间 页码 开本 价格 版次 摘要
9787208084162 语言帝国 (英)尼古拉斯·奥斯特勒(Nicholas Ostler)著;章璐[等]译 H0-09 语言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2009 543页 24cm CNY72.00 本书通过历史上的语言故事反映一个民族的真实特性及其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盛衰涨落。一方面回顾了曾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语言如何从本土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也论述了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
9787010049809 媒介的后果 金惠敏著 I0-02 文学理论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05 186页 23cm CNY21.00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图像增值、拟像与文学的当前危机;全球化、球域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9787563378715 医学是科学吗 王一方著 R-05 一般理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林 2008 285页 23cm CNY36.00 本书对“医学究竟是什么?”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等。
9787545800210 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经典与书写翻译子系 (日)栗山茂久|译者:陈信宏、张轩辞|校注:张轩辞 B3 亚洲哲学 CNY29.8
9787806786970 希伯来与希腊思想比较 (挪)伯曼 B 哲学、宗教 上海书店 29
9787500108610 翻译与语言哲学 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6 刘宓庆著 H059 语言学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北京 2007 536页 21cm CNY35.00 2版,修订本 本书内容包括:本书从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探索、翻译理论的哲学视角和翻译的价值观论三大方面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包括:翻译学的意义理论、翻译中的语言逻辑、翻译批评论等。
9787307066847 数字媒介社会/新闻学与传播学译丛 (日)水越伸|译者:冉华、于小川 C 社会科学总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汉 2009 182 16开 CNY24
9787100030311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G·398 2007-7-1 26
9787208061644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I712.45 上海人民 上海 2006.05 362页 20cm ¥25.00
9787300076744 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 麦克卢汉研究书系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著;(加)斯蒂芬妮·麦克卢汉(Stephanie Mcluhan), (加)戴维·斯坦 K837.115.42=535 传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6 224页 23cm CNY29.80 本书是麦克卢汉的讲演稿和访谈录,是由他的女儿和学生对记录稿进行整理编辑而成的。本书收录的20篇稿子按时间顺序编排,总体上看,这些讲演和访谈构成了一部传记和自传,使你能读到原原本本的麦克卢汉。在这些讲话和访谈录中,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媒介环境学和东西方交流趋同的
9787536047594 感觉的自然史 (美)黛安娜·阿克曼著,路旦俊译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花城出版社 2007 CNY22 1 凡夫俗子的肉身携带着七情六欲,注定是逃不脱感觉的五指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布成一张雷达网,将我们所有感觉一网打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用我们的感官去感知世界,失去感官的世界将会是一片混沌。然而,我们对于自己的感官与感觉又了解多少呢? 《感觉的自
9787544703994 浪漫主义的根源 人文与社会译丛 [英]以赛亚·伯林著 ; 亨利·哈代编 ; 吕梁等译 I109.9 译林出版社 2008 21cm CNY18 本书是以赛亚·伯林关于浪漫主义研究的主要思想成就,内容包括:寻找一个定义、对启蒙运动的首轮进攻、浪漫主义的真正父执、拘谨的浪漫主义者、奔放的浪漫主义、持久的影响等。
9787206037924 我们是惟一的吗 发现外星生命的哲学含义 哈佛科普译丛 (英)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著 Q693 地外生命,地外生命 吉林人民出版社 长春 2005.7 152页 21cm CNY17.6 本书主要包括“外星生命”、“生命起源”、“天外信息”、“质疑论难”、“人类意识”、“天路历程”等六章内容。
9787100054249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英]杰里米·芒迪 H 语言、文字 2007-8-1 32
9787561751787 语言心理学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D.W.卡罗尔(David W. Carroll)著;缪小春等译 H0 语言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 2007 492页 23cm CNY49.80 本书反映了运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思路考察语言,着重探讨人们使用和习得语言的心理过程,把心理语言学当作认知科学或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部分的趋势。
9787560061030 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迭领域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学术文库 陈忠华, 韩晓玲著 C912.4,H0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07 23cm CNY26.90 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在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产生出一块很大的交迭领域,其核心就是“语言与文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本书根据这一核心设置了四个相关的重要论题,即文化本体论、语言世界观、语言使用作为文化实践以及交际民族文化研究框架,并进行了大历史跨度
9787301062319 英汉翻译对话录 叶子南著 H315.9 英语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3 267页 20cm CNY15.00 本书采用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形式,讲述了进行英汉翻译的关键问题,包括意译与直译,词典与翻译的关系等,并收录相关的翻译练习。
9787533321123 汉英语言思维模式对比研究 何南林著 H1-05 汉语 齐鲁书社 济南 2008 686页 21cm CNY48.00 本书内容包括了: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跨越思维与演算思维、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等内容。
9787532746170 空间的诗学 法国思想家译丛 (法)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著;张逸婧译 B565.59 欧洲哲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 2009 263页 21cm CNY27.00 本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
9787040179019 20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许高渝,张建理等编著 H1 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6 281页 24cm CNY37.60 本书展示了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对语言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9787561342008 躺着学万能会话 吴佳燕著 H319.9 英语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安 2008 313页 23cm CNY29.80
9787542826268 双螺旋探秘/量子物理学与生命 约翰.格里宾 Q 生物科学 上海科教 22.9
9787532746590 中介化:媒体如何建构你的世界和生活方式 传播学译丛 (美)托马斯·德·曾戈提塔著 G206.2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 2009 285页 16开 CNY38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媒体,把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意义深远的社会发展趋势联系起来。
作者带我们浏览了我们这个被媒体所充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戴安娜王妃的葬礼、911恐怖事件、牛仔政治、办公室的性骚扰、婚姻治疗、博客、电视纪实等等,日常
9787301127094 语言的文化史 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 社会文化史译丛 (英)伯克(Burke,P.)著 H0-09 语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7 15,279页 23cm CNY28.00 语言是人们彼此交流时最重要的工具,但又绝不仅限于此,它也是思想的载体,身份的象征、认同的工具乃至民族的纽带,是文化变迁的指示器……一部语言的历史,简直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它能传达我们的信息,无穷无尽……
9797806714200 海子诗集 心灵深处的对话 海子 I 文学 鹭江
9787802253438 米与盐的年代 金·斯坦利·罗宾森 I 文学 57
9787100011365 形而上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吴寿彭译 B081.1 哲学理论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59,1997重印) 391页 20cm CNY14.90 本部译著包括形而上学十四卷的内容,叙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附录:纲目(章节分析)译者附志等。
9787209011181 古希腊哲学史纲 西方哲学研究翻译丛书 (德)E. 策勒尔(Eduard Zeller)著;翁绍军译 B502 欧洲哲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济南 2007 335页 21cm CNY23.00 2版 本书分析了宗教中群众性的祭祀到作为个人的祭司和预言家的出现、来自于小亚细亚甚至来自于印度的异质宗教思想对希腊人原有宗教的冲击、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及希腊城邦的出现等因素,对哲学产生的意义。
9787301151402 实在的张力 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 白彤东著 B089 哲学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9 216页 23cm CNY25.00 本书研究的是著名的爱因斯坦和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之间的争论。作者通过著名的EPR问题作为一个经典案例,论证了两派的争论跟哲学无关,完全跟具体的实验和科学家的实际考虑相关。
9787201060156 幽默二十讲 大家西学 李静编 I 文学 天津人民出版社
9787501960699 媒介心理学 (美)Richard Jackson C 社会科学总论 轻工业 42
9787100032681 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 [英]尼克·史蒂文森 G·438 2003-4-1 20
9787100023849 范畴篇 解释篇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B·358 商务印书馆 2005-4-1 7
9787806656976 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 (法)加斯东.巴什拉 B 哲学、宗教 岳麓书社 18
9787801090256 快乐的知识 (德) 尼采著;黄明嘉译 B 哲学、宗教 中央编译 23.8
9787561439081 拯救自然 徐开来著 N02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成都 2007 207页 21cm CNY20.00 本书主要探讨了西方古典哲学中的自然观问题。通过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的深入研究,理清了西方哲学中自然观的启承流布。
9787542821386 地外文明探秘–寻觅人类的太空之友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上海科教 15.3
9787100054157 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 A.F.查尔默斯著 N02 商务 2008年1月 240 32开 20 本书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部优秀科学哲学教科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最新发展。
9787307057821 语义的文化变迁 历史文化语义学丛书 冯天瑜,(日)刘建辉,聂长顺主编 H030-53 语言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汉 2007 597页 24cm CNY53.00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历史文化语义学”界说,包括东亚学艺概念编成史及其研究方法历史语义学与概念史等内容;第二部分中西日文化交会与新语生成,包括日中西语言交流史的研究等内容;第三部分新语厘定与迁衍考析,包括汉语民法术语的生成与衍变、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早期
9787301140956 社会心理学的邀请 培文书系 (美)戴尔·米勒(Dale Miller)著 C912.6 社会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8 179页 23cm CNY20.00 本书以“自我审查”为中心,除了提供一个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介绍之外,还提供了对自我审查及其动机、形式、结果的分析,阐明了自我审查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9787208055889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 (美)詹姆斯.施密特 B 哲学、宗教 上海人民 48
9787807023203 汉字字源 窦文宇,窦勇著 H12 汉语 吉林文史出版社 长春 2005 536页 21cm CNY32.00 本书把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确认的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的形义来源,按造字方法分六章说明,分别为象形字、示意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记号字。
9787535751850 不同的宇宙 第一推动丛书 物理系列 罗伯特·劳克林著 N49 湖南科技 2008年4月 336 32开 28 在这个超弦理论和大爆炸宇宙学时代,我们习惯于认为未知世界离我们日常生活极其遥远。但在《不同的宇宙》一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劳克林却认为科学前沿就在我们脚下。他没去寻找终极理论,而是在思考世界的突现性质——就是晶体保持其形状和硬度的那种性质,它起源于
9787301108475 医学人文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王一方著 R 医药、卫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CNY22 1 “人是动物”:便有了“生物科学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全面、系统的“还原论”研究,误区是“科学至上”。 “人是机器”:便有了“理化科学与技术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机械论”的定势,误区是“技术崇拜”(技术主义)。 “人是社会性动物”:便有
9787540837372 《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 西方学术名著导读丛书 刘钢著 N02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四川教育出版社 成都 2002 153页 18cm CNY10.00 本书主要内容:库恩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述评、《科学革命的结构》分章导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核心片断等。
9787301146927 传播学批判研究 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翻译版 (美)汉诺·哈特(Hannon Hardt)著;何道宽译 G206 信息与传播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8 251页 23cm CNY32.00 本书梳理了美国传播学批判研究的历史和理论,内容包括本土生长的批判思想、引进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下限为20世纪90年代初。其最大贡献是追溯美国本土的非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同时又逐一点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输入美国的形形色色的批判理论。
9787100019033 历史的观念 柯林武德 K446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97.9 463页 20cm ¥24.10
9787500450283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 周伟驰 B 哲学、宗教 中国社会科学 29.8
9787806789148 准谈风月 江晓原,王一方著 I267 散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 2008 208页 19cm CNY20.00
9787542844200 科学及其编造 (澳)艾伦.查尔默斯 N 自然科学总论 上海科教 17
9787536052239 爱的自然史 (美)黛安娜·阿克曼(Diane Ackerman)著;张敏译 C913.1 职业 花城出版社 广州 2008 373页 21cm CNY26.00 本书论述了爱的历史、爱的观念、爱的本质、爱的色欲、爱的习俗以及爱的种类等内容。
9787100050791 词语与世界 社会学分析形式的探索 (英)迈克尔·马尔凯著 G301 科学社会学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7 342页 21cm CNY25.00 本书共分为探讨一个技术性辩论、关于实验的重复、科学发现、对科学成就的庆典四部分。
9787301140918 法学的邀请 培文书系 (英)布赖恩·辛普森(Brain Simpson)著 D90 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8 276页 24cm CNY30.00 本书共分9个部分,包括:法律的普遍性、法律的理想与丑陋的现实、法律体系和法律传统、法律的分类、法律的渊源、律师、法律的学术研究、法律的未来、几点建议。
9787301140901 社会学的邀请 培文书系 (美)乔恩·威特著 C91 社会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8 372页 23cm CNY40.00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内容为社会学视角,社会学的大观念,我们生活的世界,差异性的后果和社会学。
9787807304128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陈家旭著 H315 英语 学林出版社 上海 2007 217页 21cm CNY18.00 本书以洪堡特提出而后经由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继承和发展的并由我国著名学者潘文国所倡导的语言世界观作为对比的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基本情感和基本颜色等隐喻认知方面进行多维度、综合性的对比研究。
9787562817048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 邵志洪著 H315.9 英语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上海 2005 534页 21cm CNY28.00 本书共分八章,论述了汉英语言类型对比与翻译、汉英语义对比与翻译、汉英句法对比与翻译、汉英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汉英修辞对比与翻译、汉英文化对比与翻译、汉英对比与文体翻译等。
9787108020956 文化与公共性 汪晖 D 政治、法律 三联书店 29
9787500681465 民主二十讲 刘军宁编 D082-53 政治理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 2008 318页 23cm CNY28.00 本书汇集了西方20位学者关于民主的文章,包括《民主二人谈》、《没有代表不纳税》、《不经同意,无权统治》等。
9787563331901 十九札 朱青生[著] G642.46 高等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林 2001 195页 18cm CNY12.80 本书以通信的方式,向大学生朋友介绍了大学的意义和性质,学术的规范与方法等内容,并针对如何阅读,怎样学外语,如何写论文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9787301133071 人类学的邀请 培文书系 (美)卢克·拉斯特著 C912.4 文化人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8 243页 23cm CNY24.00 本书分为两部分,其主要内容有:进化与种族批判、人类学和文化、民族志、关于当今世界体系的根源、关于性别问题、关于宗教等7章。
9787542629456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姬十三主编 ; 科学松鼠会编著 N49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 2009 273页 : 图 18cm CNY25 本书分为人世间、动物志、花世界、天与地、医疗镜等七部分。
9787100054843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B 哲学、宗教 2008-4-1 26
9787532746934 时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的转向:语言与实践译丛 (德)克劳斯·黑尔德(Klaus Held)著;靳希平[等]译 B016.9 哲学理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 2009 126页 21cm CNY15.00 本书由克劳斯·黑尔德教授在北大的6个讲座组成。这些讲座主要梳理了从毕达哥拉斯学派至胡塞尔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对时间问题的探讨。
9787300099545 道德的理由 詹姆斯·雷切尔斯(JamesRachels)著 B82-49 伦理学,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9 214页 24cm CNY29 本书以追问道德理由的思考方式,展现了人类对道德问题思考的历史。它让读者理解“道德判断必须基于充足的理由(goodreason);还要公平地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读者会从书中发现那个曾经困扰你的问题,也许会发现自己坚守的一些价值观并不总是合理的。
9787544707497 西方艺术新论 (美)辛西娅·弗里兰(Cynthia Freeland)著;黄继谦译 J051.956 艺术理论 译林出版社 南京 2009 150页 18×12cm CNY18.00 本书就当代艺术引发的一些问题与困惑进行某种程度的理论阐释与总结。主要涉及艺术与美的关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等内容。
9787536052253 大观念:如何思考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题 莫提默·J. 艾德勒著;安佳,李业慧译 B-53 哲学教育与普及 花城出版社 广州 2008 466页 21cm CNY32.00 本书改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教授为美国经典电视系列节目所作的讲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对话和互动。艾德勒的一大贡献是将西方文明的核心用103个大观念加以概括,并使之成为我们理解西方经典著作的钥匙。
9787300065228 人性的,太人性的 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杨恒达 译 B 哲学、宗教 中国人民大学
9787301095447 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 (美)加纳罗(Janaro,R.),阿特休勒(Altshuler,T.)著,舒予译 J 艺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CNY72 1 《艺术:让人成为人》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学生藉由学习审慎的思考,以及对于创造性艺术的认知,也将会更好地了解自身。 《艺术:让人成为
9787221052513 观念的冒险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 (美)A. N. 怀特海(A. N. Whitehead)著;周邦宪译 B561.52 欧洲哲学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 2007 300页 23cm CNY39.00 2版 本书主要是对社会学、哲学、宇宙论等在加速人类通往文明的缓慢进程中产生影响的一些观念进行思辨的构架。
9787535554499 自由与法律 [意]布鲁诺·莱奥尼;冯辉 译 D 政治、法律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8 CNY25
9787501225378 英文诵典 李震主编 H319.4 英语 世界知识出版社 北京 2005 458页 19cm CNY18.00 本书编选文章包括散文、诗歌、演说、书信、时文、名著名篇、名言、谚语等。
9787301146088 媒体与信息伦理学 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丛书 (美)乔尔·鲁蒂诺,安东尼·格雷博什著 B82-057 传播学:伦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9 10,383页 23cm CNY35.00 本书编选了一些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经典文章,涉及了新闻、娱乐、广告中的伦理;喜剧、流行音乐、色情业中的伦理;信息战争、黑客行为、网络与公民自由、隐私问题、知识产权等等。
9787560079776 量子世界 写给所有人的量子物理 外研社·哈佛科学人文译丛 (美) 肯尼斯·W.福特著;王菲译 O413-49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08 16开 CNY29.00
9787500472339 传媒、计算机、实在性 真实性表象和新传媒 (德)西皮尔·克莱默尔;孙和平 译 G206.2 传播媒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8.11 265页 21cm CNY25.00 传媒不仅只是给我们传递信息。传媒作为材料基质的象征性形式使任何符号事件得以实现。由于这一性质,传媒对我们的经验、思想和交往打上了它的烙印;它渗透到我们所具有的自我图景和世界图景之中。这本集子探讨了计算机传媒使用的前提和后果,并且不只是从技术科学角度来看这
9787108017949 规训与惩罚 学术前沿 (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刘北成,杨远婴译 B565.59 欧洲哲学 三联书店 北京 2003 377页 20cm CNY21.80 2版 本书分“酪刑”、“惩罚”、“规训”、“监狱”四部分,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
9787561338162 发现汉字. 唐汉著 H12 汉语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安 2007 310页 24cm CNY35.00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象形造字法与象形字、指事造字法与指事字、会意造字法与会意字、转注造字法与转注字、假借造字法与假借字等内容。
9787506287111 听音乐 (美)罗杰·凯密恩(Roger Kamien)著;王美珠[等]译 J605.1 音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北京 2008 468页 26cm CNY78.00 本书首先介绍了掌握音乐的一些基本乐理与技巧,并通过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诸音乐要素加以解读,然后梳理了自中世纪至21世纪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
9787010030685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 [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王柯平等译 B5-61 欧洲哲学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01 1191页 28cm CNY188.00 本书是一部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向读者阐释西方哲学、特别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概念、术语或短语的工具书。设有2911个条目。
9787542843708 认识方式 哲人石丛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 约翰·V. 皮克斯通(John V. Pickstone)著;陈朝勇译 N09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 2008 266页 21cm CNY24.50 本书的范围从博物学到工业科学,从自然巫术到现代商业的诱惑,从对躯体、机器和语言的分析到自然和科学的意义的问题。
9787544707152 海德格尔 (英)迈克尔·英伍德(Michael Inwood)著;刘华文译 B516.54 欧洲哲学 译林出版社 南京 2009 141页 18cm CNY18.00 本书作者区别于其他研究海德格尔的作者,用了不同的语汇、不同的例子来重述海德格尔的思想。
9787561140727 数学的本性 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01 (美)莫里兹编著;朱剑英编译 O1 数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大连 2008 189页 21cm CNY18.00 本书共分十八章,内容包括:数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数学的本性、对数学的评价、数学的价值、数学的教学等。
9787506285735 9787503663833哲学要义(附光盘) 叶秀山 B 哲学、宗教 世界图书 22.8
9787503663833 法律的概念 博观译丛 (英) H. L. A. 哈特著;许家馨,李冠宜译 D90 法的理论(法学) 法律出版社 北京 2006 315页 21cm CNY35.00 作者重新检视他的法哲学基础,并针对著名学者德沃等人的评论予以回应,从司法裁量的问题开始,延伸到法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问题,对政治哲学和自然法的重新诠释具有一定的价值。
9787534377501 从存在到存在者 彼岸人文译丛 (法)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著;吴蕙仪译 B086 哲学理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 2006 126页 22cm CNY15.00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内容有:与存在(existence)的关系以及瞬间、世界、无世界的存在(existence)等四章。
9787100050388 眼与心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B·691 商务印书馆 2007-6-1 10
zz百年不遇的天文盛宴:7月22日·长江日全食关于“为己利他”
zz百年不遇的天文盛宴:7月22日·长江日全食
zz百年不遇的天文盛宴:7月22日·长江日全食
生活
zz百年不遇的天文盛宴:7月22日·长江日全食
2009年7月7日
百年不遇的天文盛宴:7月22日·长江日全食
Steed 发表于 5 July 2009 16:20
7月22日,月球巨大的阴影将再次掠过我国境内,日全食奇观将又一次光临中国。尽管离上一次日全食还不到一年,但这两次日全食可谓天差地别。
图3
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发生在傍晚时分,全食时太阳已经斜垂在西方低空,而且持续时间只有2分多钟。这次日全食则将发生在上午9点以后,此时的太阳已经高挂在东方,不容易被建筑物或低空雾霭所遮挡。最重要的是,这次全食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6分39秒(在我国境内最长持续5分55秒)。
之所以会持续如此久,主要是因为日食发生前几小时,月球刚刚从近地点经过,而太阳又恰恰处在远地点附近。因此,平时看起来跟太阳差不多大的月球,此时看上去就会比太阳大8%,投在地球上的阴影也会比往常宽得多。实际上,这次日全食将是未来123年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可谓“绝后”——至少现在还活着的人,都等不到下一场持续更久的日全食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次日全食又可谓“空前”。日全食发生时,只有月球阴影直接扫过的狭窄长条状地带(即全食带)内,才能看到月球将太阳完全遮挡。上次的全食带扫过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西北地区(参见《环球科学》2008年第7期《8月1日去看日全食》一文),尽管许多“日食追随者”不远千里奔赴全食带内(参见《环球科学》2008年第9期《直击日全食》一文),但有幸亲眼目睹的人,终究还是少数。
今年7月22日的日全食,一改全食带“躲避人群”的惯例,月球阴影将从我国人口最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掠过,途经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9省2市,其中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上海等6个省会级城市将依次陷入黑暗,其他会被月球阴影笼罩的城镇更是多得难以统计。此次日全食将是有史以来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全食带内的人口数量估计将达3亿——换句话说,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无需长途跋涉,在家门口亲眼目睹日全食,另外3人也都有机会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这将是2009国际天文年里最丰盛、最慷慨、最平民的一场天文盛宴。
还有一条理由,使即将发生的日全食显得尤为珍贵。这次日全食结束之后,月球阴影将再度远离我国,未来25年内,在我国境内不会再有任何日全食。错过了这次 “空前绝后”的日全食,除非走出国门去追随月影,否则就只有等到2034年3月20日,在青藏高原荒芜的无人区里,在傍晚时分的西方低空中,才能迎来持续时间不足2分钟的日全食。
因此,7月22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这场日全食,绝对不容错过。
哪里能看到全食带?
月球阴影将从西藏-云南交界地带进入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横穿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最终在上海和浙江的交界处离开海岸线移入太平洋。阴影扫过的地区被称为全食带,宽约250千米,在我国境内延伸约2,400千米。全食带内的3亿人将有机会看到日全食,其他地区都可以看到程度不同的日偏食。
日食路线
四川成都市
成都是日全食进入我国后经过的第一个大城市,位于全食带中心线以北约90千米。这里的日食将从上午8点07分开始,10点26分结束。最精彩的日全食阶段将从9点11分11秒开始,持续3分13秒。四川省境内的康定、雅安、乐山、眉山、资阳、自贡、内江、遂宁、南充、广安、达州等城市也能看到日全食。峨嵋山风景区也将迎来日全食,从9点09分06秒开始持续4分43秒。峨嵋山海拔较高,如果天气晴朗,这里将是观测日全食的绝佳地点。
重庆市
重庆将是月球阴影扫过的第一个直辖市。太阳将在9点13分14秒被月球完全吞噬,持续时间4分06秒。日全食发生时,太阳会出现在正东方向大约40度的高空,不太容易被这座山城高低不平的地势遮挡。重庆市以北大约70千米处的全食带中轴线,全食持续时间已经达到5分钟。尽管此处7月的平均云量为52%,略好于成都,但在有着“雾都”之称的重庆,盘桓不散的雾霭可能会对日全食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湖北武汉市
武汉是最靠近全食带中轴线的大城市,武汉天河机场甚至恰好位于中轴线上。日食初亏将发生在8点14分55秒,10点46分19秒完全复圆。全食阶段将从9 点24分01秒持续到29分25秒,全长5分24秒。湖北省境内长江沿岸的恩施、宜昌、江陵、沙市、荆门、随州、孝感、咸宁、黄冈、鄂州、黄石等城市都将看到日全食。长江三峡也将被月球阴影笼罩,不过两岸山势险峻,三峡游船上或许不是观看日全食的好地点。
安徽合肥市
合肥是此次日全食中最靠近全食带边缘的省会城市。全食阶段将开始于9点30分55秒,但持续时间仅有1分49秒。安徽省内合肥市以南地区均可看到日全食,其中安庆、贵池、铜陵、宣城等城市,全食持续时间都在5分20秒以上。日全食还将出现在著名的黄山风景区上空,与奇松、怪石、云海争奇斗艳,持续时间4分 39秒。
浙江杭州市
杭州市位于全食带中轴线以南50千米。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在9点34分12秒将迎来日全食,持续时长5分20秒,不过湖边的雾气可能会影响天空的通透性。浙江省内的湖州、嘉兴、绍兴、宁波和舟山等城市都能看到日全食,其中嘉兴最靠近全食带中轴线,那里的日全食阶段将持续5分52秒,是我国城镇地区全食持续时间之最。另外,江苏省内的常州、无锡、苏州等地也将看到日全食。
上海市
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上海市,将是此次日全食在我国境内的最后一站,可能创下有史以来月球阴影同时笼罩人数最多的纪录。上海市中心位于中轴线以前约 70千米,日全食将从9点36分48秒开始,持续大约5分钟。越往南走,全食持续时间越长,恰好位于中轴线上的洋山港可以看到我国境内持续最久的日全食,长达5分57秒。如果届时没有台风吹袭,上海将是我国观测日全食的最佳地点之一。
注: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中,不同位置看到的日全食,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长都不完全相同。查看你所在地区的日食详细时刻,请访问在线互动地图:http://xjubier.free.fr/en/site_pages/solar_eclipses/TSE_2009_GoogleMapFull.html。
<
strong>日食要看什么?
一场完整的日食将持续2个多小时,在短暂的日全食阶段之外,太阳只有一部分被月亮遮挡。尽管如此,太阳未被遮挡的部分依然光芒万丈,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直视太阳!佩戴经过认证的太阳观测眼镜,或者使用全黑的黑白底片,你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阳光透过树缝或小孔投下的光斑也可以向你展示日食影像。如果你有望远镜,将太阳像投射到白板或白纸上是最安全的观测方法。除非在望远镜物镜前加装专业滤光片或滤光膜,否则切勿通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
SONY DSC Ali-Reza-Hakimi1
图1 图2
临近全食阶段,天色明显变暗,阳光也开始变得昏暗。如果在空旷的地方观察天色变化,你会注意到月球阴影从西方低空席卷而来,全食结束后又迅速消失在东方地平线上。金星和水星这两颗明亮的行星,甚至在月球还没有完全遮住太阳时,就会闪现在太阳的上下两侧。这个时候,你的双眼才是最好的观测设备。气温的变化和小动物的异常行为也值得关注。
eclipse_20080801_animation_1
月球将太阳完全遮住的一瞬间被称为食既,再将太阳吐露出来的一瞬间称为生光。日全食中最短暂也最美丽的贝利珠和钻石环,就将出现在这两个关键时刻。这是食既时的最后一缕阳光,或者生光时的第一缕阳光,从月球凹凸不平的边缘部分透射过来而形成的。此时你可以抛开所有滤光设备,通过望远镜直接盯住那轮黑太阳。千万不要眨眼,因为贝利珠和钻石环都是转瞬即逝的奇景。
图4 2006_03_29-baileys-beads-6819_1800
全食阶段,阳光将完全消失。通过望远镜直接观察,可以看黑太阳边缘出现的一圈红边,这是太阳的色球层。火舌状的日珥应该也会从黑太阳边缘向外伸出,那里是太阳风暴的起点。包裹在它们周围的是银白色日冕,可以看到羽毛状向外延伸的清晰纹理,效果会超过你以前见过的任何照片。不过,别把全食阶段短暂的时间全都花费在望远镜上。抬起头来关注一下“夜空”,你会在黑太阳右侧的南方天空中找到壮丽的冬季星空。
TSE2008_luethen
亲身感受这场天文奇观带来的震撼,这种体验是任何照片或视频都无法替代的。
有关2008年8月1日日全食的亲身经历,请见下文:
直击日全食
标签:日全食, 环球科学
作者简介
STEED
《环球科学》“首座”编辑!
如何带着情感来论理整理书目从床上开始~
[转贴]颜色对人的影响
[转贴]颜色对人的影响
生活
[转贴]颜色对人的影响
2007年7月19日
今天去买墙漆(鉴于价格等原因,还是考虑不用墙纸了),直接去多乐士旗舰店调颜色,无数种颜色让我挑选(电脑配色)着实让我晕了一阵……
无论说忧郁也好,压抑也好,主色调总之就决定是蓝色了。但纯蓝色似乎也不怎么好,于是在偏绿还是偏紫上斗争了半天,正在我注视紫色的时候,一店员对我说:是你自己用啊?女生选紫色的比较多,男生选绿色的多。于是乎,我就选了个略为偏紫的了~(只带一点点紫)
回来搜了一下对颜色的说法,看起来不错~
http://blog.sina.com.cn/u/4c31…
23 February 2007 14:12:19
选择橙色的人通常都非常热爱大自然并且渴望与自然浑然一体。
他们喜欢户外活动。在林中漫步会让他们感觉到重生的力量。
如果喜爱橙色的人们被迫长期呆在房间里,可能会生病。
青青的树木和可爱的动物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橙色的人喜爱运动,比较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农场主、足球运动员和野外露营的队长。
尽管他们非常感性化,但他们很清楚他们在做些什么。
在实践中学习和记忆是橙色的人的一贯作风。
他们出世的态度让他们能结交到好朋友。
由于有同情弱者的情结,他们总会很热心地去帮助那些他们值得帮助的人,
而他们“礼贤下士“地这一点也常受到旁人地赞扬。
尽管他们有时也会激怒对方,但通常不会持继很久。
他们是理想的恋人,很愿意为了对方改变自己。
然而,橙色作为活跃的催化剂也可能对你的性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
只要利用适度,橙色给人柔和、温暖的感觉,但它同红色一样不宜使用过长。
对神经紧张和易怒的人来讲,橙色不是一种合适的颜色。
橙色是繁荣与骄傲的象征,是自然的颜色。
由于它代表着力量、智慧、震撼、光辉、知识和性能力,橙色也被奉成神圣的颜色。
橙色是活跃的催化剂给神经和血液以力量。
橙色也和敏感、同情、自助及助人,不确定和天真有关。
神秘的颜色 喜欢紫色的人总在努力做地比现有的更好,
无论是在信仰、情感或是精神方面。他们渴望知识,热爱读书。
为了能够成就理想的自我,人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和别人的生活中寻求答案。
由于追求完美而又对自己极为苛刻,他们也在极力与自己做着艰苦地斗争。
喜欢紫色的人总是能交到很多朋友,因为他们总是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为先。
总的来说他们并不会为自己要求过多,但一部分人也可能成为自我英雄主义者。
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喜欢以一种不确定的方式去寻求答案而往往失败,
他们也会因此郁郁寡欢。紫色是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
是极佳的刺激色。紫色可以减轻心脏疼痛、僵硬感和囊肿,
并且对治疗严重便秘、水囊肿、偏头疼和胃肠、子宫、皮肤疾病等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另外,也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疾病、风湿病和癫痫病。
紫色可以用于深度系统手术以减轻疼痛。
紫色对眼睛、耳朵和神经系统都会起一个安抚作用,
但它也可能会压抑人的情感特别是愤怒。
棕色代表着稳定和中立。棕色也是地球母亲的颜色,
体现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实与和谐。 棕色是稳定与保护的颜色,
它代表着充满生命力和感情。在颜色金字塔的测试中,
棕色被看作是具有精神抵抗力的颜色。
它的这些特点主要是因为棕色是由橙色和黑色混合而成。
棕色是一种可靠、值得信赖的颜色。
当颜色由浅棕色逐渐加深时,一种真实的感觉也逐渐演变成了让人信赖。
棕色也可以令人感到难过、沮丧,但总的来说棕色是象征着阳刚之气的颜色。
棕色也给人一种强调逐渐减少的感觉,其实意味着这种要求的态度已经变得很固执,
棕色也意味着确定和旺盛的生命力。
喜欢棕色的人非常热爱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他们富有感情,喜欢美食、美酒和有人陪伴。
然而,作为一个喜欢棕色的人,
很可能会因过分抑制自己的感情而生活中个人世界里,惧怕外面的世界。
因此你会觉得身穿棕色或泥土颜色的衣服会有一种安全感。
在渴望安全的情感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外界的认同,
这就需要你能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并且摒除思想上的狭隘。
身着棕色的人往往也是诚实、平凡的人,喜欢一种井然有序、稳定的生活方式
白色是新雪的颜色,或代表来自上天的灵光,
这使得白色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颜色。喜欢白色的人带着好奇观察周围的人,
他们也与周遭浑为一体。白色给人一种害羞的感觉,但这不是真正的害羞。
他们只是在耐心地等待引起别人的注意,看上去很害羞,
但实际上他们是非常外向活泼地。 喜欢白色的人无论做什么,
总是带着一种圣洁的生活态度。别人也会认为他们如此,尽管他们可能并非真地如此。
喜欢白色的人会用一种很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可能对方却一点也感觉不到。
自我看重也是他们的一个特点,但只要不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这一点不会干扰他们更高的追求。 您如果选择了白色,
要明白过分会造成被动,而您也可能会变得无生气、过敏和抑郁。
白色代表着纯洁和神圣。白色可以对心脏、精神、神经和情绪起到一个很好地安抚作用,
也有助于培养活力和获得支持性的情感。白色加快新陈代谢,增加压力、肌肉紧张感,
增多体内药物和化学成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羞涩感、发散思维、不集中的创造力或极度活跃的思想过程,
白色可以减轻疼痛。 所以医生或者护士mm都传白衣,白衣天使哦.
绿色作为一种中立颜色,绿色与复苏、生长、变化、天真、富足、平静等有关。
喜欢绿色的人乐意去帮助每一个人,他们是自然界的母亲,
往往在和医疗有关的行业里工作。 他们喜欢隐藏自己的思想,
也不过分关注别人的事,所以他们往往是很好的聆听者,充当顾问这样的角色。
其他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人通常都能很客观地分析事物。
热爱和平是他们固化的责任,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各谐的生活。
由于上述特点,喜欢绿色的人容易成为别人最好的朋友。
绿色是由蓝色和黄色对半混合而成,因此绿色也被看作是一种和谐的颜色。
它象征着生命、平衡、和平和生命力。
对孕妇而言,绿色可以制造一种平静安宁的氛围。
绿色是最容易被看见的颜色,因为绿色经过水晶体几乎刚好落在视网膜上。
绿色是治愈的颜色,可以消除神经紧张、改善心脏功能。
但是过分地使用绿色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特别是当病人已经受过绿色的影响。
绿色与胸腺和免疫系统有关。绿色可以解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发烧、溃疡、流感、疟疾、性病和癌症等疾病有疗效。
蓝色是一种情感化的颜色,
喜欢蓝色的人往往爱呆在个人世界里并且对别人也存在戒备心理。
蓝色的灰调表明这个人喜欢一切井然有序。
当蓝色逐渐加深,所带有情感色彩也越浓。
海军蓝是非常情绪化的颜色,同时也极力在掩饰着什么。
具有海军蓝性格的妇女可能会喜欢饮酒作乐,也可能会喜欢去逛商店。
如果房间里蓝色过多,您可能会感到很压抑。
婴儿处于这样的房间里也会哭个不停。
蓝色是种很好的颜色,但也需要其他颜色进行平衡。
蓝色性格的人非常感性化,情绪时起时落,
在人生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地体验着各种感受。
无论高兴还是悲伤,他们都会哭。
为了能够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感受,他们十分愿意和别人交往,
但同时他们也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环境对蓝色性格的人影响很大。
蓝色令人想到孤独、沉思、独立和平静,它是真理和和谐的颜色,
常常用于冷却、安抚、调整和保护。
与蓝色有关的还包括:
交流、发自内心的声音、确定、统一、创造、意识、忧郁、
男性的力量、清楚、信任、骄傲、幼稚、冷酷、好学等等。
蓝色有降温冷却的作用,可以减轻肿瘤、痉挛、呼吸系统等疾病症状,
对发烧、感染等有效,也可以化解人心中的愤怒和仇恨。
在治疗痢疾、哮喘、呼吸疾病、高血压和皮肤病中,蓝色也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蓝色有催眠作用,所以可以用来镇痛、止血、治疗烫伤等。
喜欢红色的人通常激情四溢,精力充沛,而且很会赚钱。
他们在一种真正的红色时尚中显得非常性感,魅力十足.
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经常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
他们能够很快的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他们什么都懂。
如果他们不懂,或者你已经证明了他们不懂,你会发现他们很会寻根问底.
他们不在乎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只是不想显示自己的愚蠢。
因为他们的动作很迅速,他们总是希望每件事都能很快的完成.
但是当他们累了的时候,他们必须马上休息。
一旦他们打个小盹之后,他们会很快恢复,好像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
喜欢红色的人往往认为无敌的,并且其他人也往往会这样想。
红色让人产生权力和控制的欲望。生意场上人们喜欢穿红色,认为是权力的象征。
喜欢红色的人给人一种精力充沛,异常活跃的感觉。
喜欢红色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领导人。
然而,如果有聪明的领导的话,他们会是很好的执行者。
他们只想怎么样按要求完成任务,从来不会计较代价是什么。
他们是情绪型的人,他们可能在你面前突然象活火山一样不时的爆发一次,
然后很快就会平静下来。 他们也很容易会扯出一些题外话。
他们通常不会花足够的时间去关注某一件事。
当他们专注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决定很坚定。
他们的思维非常敏捷,很聪明。
他们可能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但是出于他们的生活环境,
他们能够很快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当他们激动的时候,也很容易要发泄他们的愤怒,暴力,仇恨和反叛。
这种颜色对那些患有高血压和焦虑症的病人不合适。
如果一个喜欢砖红色(红褐色),他们可能对毒品,酒精成瘾,饮食不正常,或者情绪不稳定。
喜欢桔红色的人不仅精力充沛,而且很喜欢户外活动和一些群体活动。
喜欢红色中带有蓝色折光的人是情绪激昂,很有活力的人。
和快乐相关的黄色
爱黄色的人们喜爱权力和控制他人.
他们不想改变,很有科学性,分析性,判断性,自我中心,
独立性,专业性,很顽固,不坦率,经常担心焦虑什么。
有黄色个性的人们很有生意头脑.
他们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管是自学的还是其他的,
他们想通过他们智力上的努力来获取成功。
他们会是好的领导,他们一般能够很有条理的作出决定.
在行动之前会认真的分析每一个细节.每个战略游戏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下棋是他们的嗜好。这种个性有时会显得有点顽固.当颜色趋向深黄色时,
这种个性就会演变成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这使得别人容易怀疑他们做事的动机是什么。
真正的黄色个性是在考虑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才作出正确的决定。
有黄色个性的女人做一个生意人会比做母亲做得好,但是也可以两个都做,
而且会很快地适应这两份工作。 当他们有压力的时候,
他们感觉他们需要把他们的情绪隐藏起来.如果他们显示出了他们的压力,
那表明他们很虚弱了.他们会尽量的展现他们甜蜜的一面在你面前。
他们通常封闭自我,不会让很多人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通常只有一两个好朋友.
这些朋友通常也是很有生意头脑的,
虽然真正的黄色个性的人们不会依靠任何人除了他(她)自己。
他们的穿着很考究,通常看起来很专业.虽然女人可能会加点饰品,
但她们的衣着通常很简单。 黄色是所有颜色中反光最强的。
当颜色加深的时候,黄色的明亮度最大,其他颜色都变得很暗。
它有激励,增强活力的作用,能够增加清晰度,便于交流,并以机智而著称。
黑色性格的人很情绪化,尽管可能处于重压之下他们也会表现地尤其自然。
他们通常会很复杂、高贵、戏剧性、正式并且给人一种强有力的感觉。
他们可能成为非常有权力和威慑力的人。
黑色穿着会让你感到意志坚黑色定、固执和自律,
那你必须小心变得过分僵化和独立,
同时也可能反映你对自己很好地应对生活的能力缺乏信心。
你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所以在真正认识自我的路上你需要黑色来给自己一个保护。
黑色代表着放弃,一种最后的放弃,
想穿黑色可能表明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之后想放弃所有的一切。
////——
今天去买墙漆(鉴于价格等原因,还是考虑不用墙纸了),直接去多乐士旗舰店调颜色,无数种颜色让我挑选(电脑配色)着实让我晕了一阵……
无论说忧郁也好,压抑也好,主色调总之就决定是蓝色了。但纯蓝色似乎也不怎么好,于是在偏绿还是偏紫上斗争了半天,正在我注视紫色的时候,一店员对我说:是你自己用啊?女生选紫色的比较多,男生选绿色的多。于是乎,我就选了个略为偏紫的了~(只带一点点紫)
回来搜了一下对颜色的说法,看起来不错~
UNIC
20 July 2007 00:45:26 匿名 222.82.73.34 [回复]
看完了~~夸词还是占多数..要刷我的屋子还是刷蓝吧~淡淡的稍偏深蓝的…..
古雴
20 July 2007 09:09:13 http://epr.ycool.com/ [回复]
直接去多乐士旗舰店买的金装五合一,环保方很难做到更好了。
深蓝色与地板不协调,而且不适合作为卧室涂料
UNIC
21 July 2007 20:08:00 匿名 222.82.73.73 [回复]
我说的是~~~~~淡淡的 稍偏 深蓝的~~~~~~
古雴
21 July 2007 20:41:1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晕,淡淡的偏深蓝……这个话说得有点像“圆的方”啊……如果是纯蓝色,那么要么是淡,要么是深……你的意思是不算太淡也不算太深的?其实我选的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在从浅到深的五种中选了一个中间的,不过因为当时店员说实际效果会显得比较黑,结果选了第二浅的。至于颜色,大致是七成到八成是蓝色配料,剩下略有一些紫色和黑色配料,具体效果怎么样有待试验……
古雴
21 July 2007 20:58:4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多乐士的选色“1158种色块按照9大色系分组”:
http://www.icidulux.com.cn/ch/…
我是在蓝绿色和蓝紫色两个色系间挑选(涉及蓝色就这两个),结果选择的是“30BB 63/084”:
http://www.icidulux.com.cn/ch/…
UNIC
21 July 2007 22:50:03 匿名 222.82.73.73 [回复]
晕~~~~我现在用的是笔记本,屏幕换个角度就一种颜色~~~~~
多乐士选色的那个我那天就看到网站上有了....如今的商品发展真好啊.....
UNIC
21 July 2007 22:52:30 匿名 222.82.73.73 [回复]
多乐士有没有专业人员直接可以用油漆在墙上画画的?????哈哈~那样就更有趣了……..
古雴
22 July 2007 15:00:3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也想搞点涂鸦来着,不过还是以后陆续买一些画挂吧。
客厅用什么颜色好呢……
UNIC
22 July 2007 22:23:08 匿名 124.117.16.22 [回复]
蓝蓝蓝……还是蓝…………
或者 …… 淡黄?淡绿?
古雴
22 July 2007 22:33:5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正在蓝绿色系和黄绿色系之间考虑……说是客厅,其实就是变成书房的“随轩”所在地啊!
要不就用我博客的蓝色算了~ 标题附近的那种,似乎是蓝偏绿的。呵呵,这样的话或许和密集规、老板桌和地板不太符合,但是和“随轩”一致了~~
UNIC
22 July 2007 22:50:44 匿名 124.117.16.22 [回复]
胡乱遐想中。。。。。。。
蓝蓝蓝……还是蓝…………
UNIC
22 July 2007 22:52:23 匿名 124.117.16.22 [回复]
随便了 ,蓝多了右泛滥可能性
[美]T•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英]米克•奥黑尔 编著:《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
“北大人”
“北大人”
生活
“北大人”
2007年7月16日 北大
北大的校徽是由鲁迅先生设计的,由两个侧面的人像和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北大”二字。具体的寓意有不同的说法,传说按照鲁迅本人的意思,下面的人字是教员和职工,而上头的两个人字是指学生们,大致有教员和职工为学生们服务的意思,这个意思当然不能被现在的大学的那些高级管理人员们所接受,他们正在把大学变成养鸭场——把教员当成雇工,把学生当成鸭子——但即便按照现在北大的官方解释,这个校徽至少是指“以人为本”吧!
想起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的名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正是说大学乃是由人组成的,而不是由楼房组成的。但现在的清华,也包括北大和无数的中国大学,都在追求着大楼,却忘记了大师。偶尔则以“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聊以自慰——其实正如我早前说过的,并不是没有了大师,而是人们失去了对大师的关注和敬仰。
值得欣慰的是,据我亲身的体验,北大校园中仍然有大大小小的大师们活跃着,虽然管理干部们已经俨然成了北大的“大楼”的主人,但北大的主人永远是老师和学生们。张维迎之辈再如何猖狂,他们所能控制的也无非是金钱与权力而已,但北大的灵魂是他们扼杀不了的——尽管北大正在经历着比战争和文革更为严峻的危机,但她仍将一如既往。
北大的传统既不是保守,也不是维新,而是“兼容并包”。她当然可以向全球化的时代敞开怀抱,但她也可以保留着最迂腐和陈旧的东西。北大的核心是“人”,而所谓人本,亦即是追求“自由”。
在北大,各种各样的的人都可以被找到。我并不为许多北大人表现得如此功利、世俗,甚至奸诈、阴险而感到遗憾,因为我同时也找得到那些理想主义者,找得到善良的、直率的和充满热情的北大人。如果缺少了任何一种人,北大都将是不完美的。正因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在北大共存,并且可以充分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北大才成了这样一个完美的所在。
许多人说,大学最重要的是“学做人”;也有人说,学做人理应在中小学教育中完成,到大学时人格品性已经基本定型了。这两种说法我都曾提过——确实,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修养的教育应该是中小学的事情,大学并不是进行道德培育的场所——她不是要培养伦理的人、文化的人或社会的人,而是要培养自由的人,也就是对人之为人有所反思,有所担当的人。
2007年7月16日
最新评论
UNIC
17 July 2007 00:12:05 匿名 222.82.78.170
祝福北大
原来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真幸福。
本期音乐:倾盆大雨 选自贝利卡登乐团《颠覆爱尔兰》[英]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燕园,四院(写作计划)
燕园,四院(写作计划)
生活
燕园,四院(写作计划)
2007年7月16日 北大
转眼已到了本科期间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暑假,说话间真的成为“老人”了。
仍然在未来北大人社区迎接师弟师妹们,作为未来北大人社区的版主大概是最后一年了,等上了研究生时,即便我还有热情在未来北大人社区晃,也恐怕不会再做版主了吧。
虽然每一届的新生往往让我失望,但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与新生们交流,喜欢回答他们提出的或许让我失望(比如上来就问转系乃至就业)的问题,或许是因为我喜欢做老人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我喜欢新生们的天真和无知?又或者是我只是喜欢更多的“希望”?无论如何,我在未来北大人社区已经收获了很多,希望功德圆满吧。
听说ZW他们正在做一份新生手册——从哈哈师兄那里继承了“遗志”。当年在哈哈师兄的号召下我曾经写过一篇“写给哲学系新生”的长文,不过最后新生手册的计划搁置了——但就算不搁置,我那篇又臭又长又不切题的说教恐怕也并无用武之地。这一回做手册的同学们似乎尚未向我约稿或邀我参与,或许是对我将会拿出的喋喋不休又冗长难忍的文字已有预期了吧。事实上,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类的集体工作我还是不要参与为好,除非让我作为一位批评的参谋者。不然的话,我还是更愿意独自工作。
虽然我对于两年前的“写给哲学系新生”中所写的并没有多少否定,但是毕竟又多过了这两年,感触和体会自然与当时多有不同,是时候重新写一些东西了。
我想写一写我对这燕园和这四院的感触与体会,谈一谈我对哲学系的理解和期待。我也可以写一写选课、听课、读书、生活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在新生手册上应该都会涉及,还可以写一写对关于哲学系的各个专业方向的理解——当然重点是介绍科哲;还可以写一写我个人对于双学位、转系、就业、保研等问题的看法;最后也可以写一写我自己在北大读书、生活、买书、购物、吃饭、娱乐等等各种琐碎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总而言之,我想写的东西太多了,恐怕如果我不一个人弄一个小册子是不会罢休的。
这方面的文章,将连同之前的部分相关文字一起,置于“燕园——四院”文件夹下。这个写作计划从这个暑假开始,或许会延续到下一个暑假。
从什么地方开始写起呢……?
2007年7月16日
最新评论
UNIC
16 July 2007 18:58:32 匿名 124.117.17.185 [回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无限夕阳红啊………….
哈哈
UNIC
16 July 2007 20:02:08 匿名 124.117.17.185 [回复]
写成有点像侦探小说的,环环相扣的.
注意可读性,但是又要有个人风格…….
或者缓急穿插…..学习描述和生活娱乐穿插写….
我已经黔驴技穷喽……
古雴
16 July 2007 20:31:3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那么复杂的写作技巧我可玩不成……
[美]玛格丽特•维萨:《一切取决于晚餐》[英]G•H•哈代:《一个数学家的辩白》
[转贴]北大招收研究生超过半数为保送生惹争议
[转贴]北大招收研究生超过半数为保送生惹争议
生活
[转贴]北大招收研究生超过半数为保送生惹争议
2007年7月9日
http://edu.qq.com/a/20070709/0…
昨天,北京大学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所有招生名额中,学校招收推荐免试生(保送生)的数量占到计划数的50%至80%,也就是说,北大研究生招生的一多半名额给了保送生。这一政策让很多来自普通高校想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感觉“很不公平”。北大则表示,这么做是依照导师的意见,希望招收更高水平的学生。
-政策回放
全国重点大学应届生才有推荐资格
昨天,北京大学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北大计划招收硕士生4300人,博士生1400人。但这些名额并不完全向所有报考者开放。北大称,在招生计划中,理工科院系接收免试生的比例在50%至80%,其他院系一般不低于50%。今年学校接收推荐免试生的数量比去年增加了7%。记者翻看研究生招生简章,发现根据该政策,各院系招收报考生的比例非常少。比如工学院计划招生68人,“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5人”。
一般来说,北京大学招收的推荐生中,一半来自北大,一半来自外校。什么样的学生才有推荐免试资格呢?根据北大相关政策,这些学生必须为“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而记者了解到,获得推荐资格的学生非常少,一般院校只有10%以下,有的学校一个名额都没有。
-学生质疑
“北大此举歧视普通院校学生”
“我认为北大的这个政策非常不公平1一位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学生告诉记者。“虽然说北大招生4000人,但真正给我们的报考名额只有一半。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保送资格的,我们班只有一个同学能保送。我们只想通过实实在在的成绩考进北大,为什么给我们的机会这么小?”这位同学告诉记者,她想报考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但该所招生18人,只给报考的学生留了4个名额。
“我高考发挥得不好,考到了一所普通大学,就是希望通过考研实现我的‘北大梦’。”一位来自外地某高校的男生李晨说,“本科不在重点大学上就一定差吗?我觉得这是一种歧视。我觉得应该让所有想上北大读研的学生都统一比一比,不要先分出高下来1
-北大回应
“保送来的学生比报考生水平高”
为什么今年北大减少了接收报考生的名额?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长期的研究生招收培养中,学校特别是一线的研究生导师发现,保送来的学生比凭考试考进来的学生“水平更高,更愿意专心做学问”。
长期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北大招研的这种改革方向是对的。”在温教授的长期工作中,他也发现报考生源的质量在逐渐下降,“有些学生很会考试,但实际水平确实不行。”而推荐保送生的水平比报考生源“要高”。针对有些学生提出的“不公平”之说,温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保证教学质量、挑选合格人才是第一位的。
还有老师认为,很多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就是想有个北大的文凭好找工作,他们不是做学问来的,而是镀金来的。”有些老师不喜欢招收这样的学生,而保送生们这样的心态相对要少。
-专家观点
做法无可厚非 程序透明最重要
教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认为,高校有办学自主权,北大的这一做法无可非议,研究生教育应该把招生权放给老师和学校,由合适的老师招到合适的学生。但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程序公开、透明,纳入必要的监管。
////——
某些人头脑中的“公平”不过是以为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在一场考试中得以完全公正和充分的展现,于是他们以为某个学生如果能考出更高的分数就意味着与北大的保送生同等能力了,这当然是一厢情愿的,我也不多说了。无论如何,北大增加保送生名额是可喜可贺的,只不过似乎我们哲学系显得过于保守。那次听hj老师的意思似乎是对舆论极其在意,实在令我失望。
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地方都该以法治为主,唯独大学应该以人治为主,以大师为核心,以教授为主干。公平还是要的,但形式化的规则不能保证实质的公平,关键只要“公开”、“透明”。
最新评论
mist
9 July 2007 22:29:53 匿名 124.17.16.80
按照P大的开放程度,任何想求学的人并不一定需要具有P大学籍,基本上就能和科班的学子学到同样的内容——P大的学历往往是被用作敲门砖的
今日求学于P、T大的学子们,毕业工作后还能用上在P大中学到的知识,似乎为数不多——大学的意义似乎除了给人怀念,就只剩下功利上的了——可以用于表明自己出身显赫,用于博取高职等等
古雴
9 July 2007 22:39:11
就算在P大学到了许多对工作有用的东西,这大学的意义不还是“功利上”的吗?
其实理工科院系,特别是T大的工科院系,毕业后能用上大学中学的知识的还是挺多的,只是在咱们哲学系特别地没有任何对口工作可找……
[转贴]教育部:原则上不允许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关于我所写的论文
山西之行简记
山西之行简记
生活
山西之行简记
2007年7月9日
从山西回来后休息了一天(主要是补看了一周的动画片……),然后忙了一天半,到现在才开始动笔写点东西。
不过提起笔来,也不知道从何讲起,毕竟我不善于写游记,而且这次山西之行也没有给我带来太大收获,只好按时间顺序报报流水账罢。
6月30日,起程:
由于27号、28号都有考试,29号则是赶论文,虽然在30号早晨集合之时顺利地提交了这学期最后一篇论文,不过这一连串的忙碌使得我没有在意为山西之行打点行装。而最近妈妈正好也在北京,于是行李就全权让她整理了,而我只管带好照相机以及三本闲书。结果发现妈妈为我准备的衣物实在过多,以至于我带的东西甚至比女生们还多,而有些男生只背一个包就完了。结果证明我所带的衣物有七成都没有用……
我的大中小三个包首先就被老杨作为反面典型,他说出外旅行最好只带一个包,方便管理和携带。但事实上即便我少带东西,我仍然要带大中小三个包——三个包分工明确,最大的旅行袋或者旅行箱是“辎重”,存放替换衣物等不值钱又占地方的累赘,一般到一个地方就扔在旅馆里不管了;中包起机动作用,一般是一个双肩包,去的时候一般不装多少东西或者装一些很快就会消耗掉的零食或饮料,以及几本书(身边没书的生活是恐怖的),而如果旅行中要出外购物逛街就可以用它来装战利品(拎在手上多累啊),而如果要到野外长途跋涉则可以放一些水、粮食、雨具等装备,在休息时随时可以与大包交换物资,灵活应变;而小包则是随身包,任何时候都带在身边,装的无非是钱、身份证、手机、纸笔、相机、指南针以及偶尔还可以装上一本书。总而言之,这三个包各司其职,不多不少。
为了博客上可能出没的各种朋友,先简单介绍一下大致背景吧:这次出行名义上是我们系集体组织的社会实践考察,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及与旅游业的关系”,但实际上就是去玩而已(事实证明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陪游,此是后话),无非是要回来写个实践报告。由老杨带队,包括四个男生——我、Mist、李老师和小翠;和七个女生——包括促成这次活动的crq,她的父亲是山西省委的高官,实际上全程都由他带领;以及我们的班长和党支部书记两位东北人,她们两个的存在使得在我们四个男生都比较不争气的情况下还能够有人在领导们面前抵挡抵挡;然后有京昆社社长wjy,她不仅能喝酒敬酒,还要给领导们唱小曲儿,此是后话;然后还有系版的版大叮当猫;最后有猪(其实美女)和梨两个ws帮成员。
在火车上度过了整个白天,主要活动有:看书;拿照相机偷拍同学们(这期间最经典的是拍到Mist狮子吼状的哈欠);睡觉(断断续续睡着几次);以及和同学们一起玩“杀人”。其实一般而言出外旅行的必备节目是打牌,不过这回竟然几乎没人带牌,而且也没多少人有兴趣打牌,于是罢了,可能是各地域的打牌种类和规则差异较多,而且许多同学并没有打牌的传统……而“杀人”这个游戏也算是同学聚会的经典节目了,虽然规则由简至繁版本众多,不过较简单的版本很容易学会,玩起来气氛热闹。顺便记一下,在这次杀人游戏中Mist得到了“无逻辑的逻辑主义者”的雅号。
虽然误点了一个小时,还是在晚上八点多抵达太原,crq的父母已经早早在那儿等候。下了火车,我们就被接上随后的一周将载我们出行的高级面包车——不是旅行社的那种,而是国宾车,最高的领导人来也是坐这辆车,司机叫马师傅,在旅行的后期他赢得了我们的好感,后话。
到了山西饭店,到各自的客房(我很自然地和Mist住一间)放下行李后,就去吃了css(指代crq的父亲)的接风宴,席间难免各种客套,当时已有一些预感——之后一周的正餐……
吃完饭没做多少事就早早睡了,在太原只是中转站,第二天就将去平遥古城。
2007年7月9日
山西之行简记——7月1日,平遥古城
古雴 发表于 10 July 2007 15:01:01
7月1日,平遥古城
转眼间香港回归都已经十周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不过我也懒得管那些,今天一大早起床后,吃过早饭——也是圆桌聚餐——就上车去平遥古城了。
到了古城,早早地就有地方官员接洽。我们首先在德昇源客栈安顿,放下东西后不多久就集合出动了。我们将在这个客栈住上两天两夜。客栈无疑是挑选那里最豪华的,只有两层楼,二楼两面有十来间房,我和Mist的在一边五间房的第三间,但门牌号却是836,隔壁好像是829什么的,也不知道是怎么个排法的。房门口都挂着一些吉祥贴纸,我们这间居然是个大红双喜字,两个喜字看起来是一男一女还有两个心形,Mist大喊无语。
这套客房算是我住过各种标准间内比较舒服的——关键是天花板上难得地有一个白光灯,可以看书;另外床也是硬的,不至于太闷热。
集合后我们先随导游一路走到城墙,在城墙上走了四分之一圈:平遥古城的城墙是完整的,走一圈大约6公里,
在城墙上可以眺望城内景色,放眼望去多是平民住房:平遥古城仍是“活的”,而不是一座建立在废墟上的博物馆。据说前几年已经陆续将大部分居民迁出,但里头仍然有4万口居民,剩下的居民不会被全部迁走,因为那将使古城失去生命。
在城墙上和导游对话时LY已经开始逐渐表现出XXX,时常问一些奇怪的话,在随后几天中XXX越来越严重……
我们从西门走到北门,这里的“瓮城”挺有意思,从城门进来后迎面是一堵墙,而转个弯是另一座门,在这两门之间可以将敌军“瓮中捉鳖”,城墙上挂着的石块和铁刺提示着入城敌军将要遭受的灾难。(LY的问题是:如果现在这铁刺掉下去砸到游客怎么办……)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城门前,我们得知就在前些年,这整座巨大的城门是几乎被泥土掩埋的,现在的景象是挖走数米泥土后的结果。真是所谓沧海桑田。
下了城门,乘坐电动游览车前往日昇昌票号参观——旅游景点的这种车实在令人讨厌,好在在街上看到有许多租借自行车的地方,一定要租来玩玩。
日昇昌被经营成“中国票号博物馆”,记载了晋商的辉煌历史。不过对这个景点我并没有多少感觉,略过,以后有机会再专门写写晋商。
中午回到客栈吃饭喝酒,难免又有诸多客套,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觉得过于厌烦,午饭还是愉快的。
回到客房后睡了一觉,下午集合时我和Mist居然迟到了——其实前几次集合我俩都是最早出来的,后来证明我们两个要么是最早到要么是最晚到,但迟到一共也就两次——LY说下次再有人迟到就不等了啊,不过他本人将在后几天里迟到多少次啊……
下午首先去参观县衙——由于县衙长期作为县政府的办公地,因此保存得较好。县衙和随后参观的镖局都没有太大印象,略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游览中遇到一个神神叨叨的人拉LY进了一个小屋,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什么的(我当然没去听),然后拿一个本子让LY翻签,LY翻了两次都是好签,那个人又神神道道说了一通,然后就要LY出钱了。LY倒好,摸给他20块钱,对方不太乐意,说怎么也该给个整数吧……最后那人终于说岔了,说LY应该给孩子改个名,哪知道LY没有孩子,这下LY似乎终于醒悟走人了……
傍晚顺道参观了平遥有名的漆器(推漆)的制作,倒是不错的工艺。回到客栈,css给我们每个人都送了一件漆器的首饰盒作为礼品(LY的问题是:这个就是给女生,男生不要拿对吧),我也不客气地收下了(估摸着少说得有一两百块一个),本来想自己藏着,结果回来时给妈妈看到,我就顺势送给她了~
晚饭换在露天吃,照例是各种客套和敬酒。我们这四个男生恰好都不能喝酒,也都不怎么善于应付场面,全靠wjy、xy等女生顶着。不过我们多少也灌了些酒下肚,Mist貌似比我更能喝酒,不过中午和晚上两顿都曾喝得不行逃回宿舍。
晚上我们计划出门逛街,本来当然是更愿意自由活动,哪知道LY一听就说要集体行动,他也要一起去。我和Mist告病不去,等到LY他们出去后半小时再出动。我们借了一辆双人自行车,在城内热闹处和偏僻处逛了半天——期间有两次差点与LY迎面相遇,还好都被我们及时避开……当时我买了几样零碎的东西(比如一副ws的太阳镜、一个弹弓),Mist则酝酿着买一把剑或刀,我也有此意。还是私自行动比较愉快,只是有点对不起同学们。
2007年7月10日
最新评论
依芜
10 July 2007 20:53:38 [回复]
那个到底是弹弓还是弓啊?`别当导师了….人才“浪费了.
WS是啥?
LY……挺可爱的…下辈子让他投胎当道士不错
古雴
10 July 2007 21:18:1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弹弓是弹弓,弓是弓。
WS=猥琐。大学常用术语之一……
古雴
10 July 2007 21:59:3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其实LY作为导师还是很好的。。
依芜
10 July 2007 22:20:17 [回复]
我的意思是说做个乡村道士更好~绝对以慈悲为怀~~
依芜
10 July 2007 22:21:46 [回复]
LY的问题是:如果现在这铁刺掉下去砸到游客怎么办……
瞧瞧~~~多善心~
另外~我也想知道~~~咋办?
山西之行简记——7月2日,平遥古城第二日
古雴 发表于 10 July 2007 21:40:34
7月2日,平遥古城第二日
今天上午是css安排的第一场座谈会,听几位官员和旅游业方面的管理者介绍一些情况,然后由同学们做一些提问。我没有认真投入,也没有提问,实在是想不到什么可问的。
时候Mist和我谈起一个问题:据他们说将平遥居民迁出并不是强制,而是用了将学校、单位等机构迁出古城之外等方法,使得在古城内的生活显得不方便,再加上城外的新楼房毕竟比古建筑适于居住,因此诱使年轻人们主动迁出。Mist讲这个是不是侵犯人权呢?我当时说这还好吧,毕竟城内还是保有一定的医院、幼儿园、邮局等必要的机构的,部分机构迁不迁地址是自由的,也无可厚非,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公正的。不过,我后来也在考虑这一问题:我关心的倒不是公正不公正的问题,关键在于,将中学迁出孔庙、将政府迁出县衙——这究竟是对平遥文化的保护呢,还是破坏?将孔庙变成旅游景点,将县衙变成博物馆、陈列室,真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吗?
事实上,平遥古城的最大特色是:它仍是活的。它仍是一座有生命的城。并不是像其它已经现代化的大城市中的哪些支离破碎散落着的古建筑,也不想一片早已死寂的遗迹,平遥古城的宝贵在于它是一个整体——不仅有完整的城墙和完整的建筑,还有生活着的居民,这座城的生命从未间断。
然而,看着那些被改建成“博物馆”的场所中那些陈列展品的玻璃橱,我不禁感到忧虑——放进玻璃柜中的东西都已经死了,它们不过是一些标本,一些化石,供人们唏嘘把玩。或许将来某一天,整个古城本身将成为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即便是仍然留守的居民,也都成为了博物馆的讲解员,纪念品的售卖者,又或者成为展示古装的模特儿、展示古代生活的演员,却不再是古城的一部分。如果是那样,平遥古城的生命便不再延续。
座谈会结束后他们仍坐在原位闲聊,我则和Mist先行离开回房(因为看到lwz已经走了),后来远远地看见wjy又在院中唱戏了,也不知是自愿还是ly的要求……
午饭如常,不过由于我们一些同学前两天因喝酒而不适(也包括我和Mist昨晚的装病),这次css发话说不喝酒了,倒是令人小感动了一下。
饭后再次租自行车上街乱逛,这回除了Mist还增加了小翠,租了三辆单人车,我特别要求选了一辆大28。在经过古玩街时,我和Mist停下来买弓和刀,便将小翠甩了(又或者说他把我们甩了……)。
Mist买了一把马刀,开价450,我们转身就走,老板赶忙说100块钱怎样,最后以80元成交。随后我也买到一把铜弓——样子毛茸茸的有点诡异,不过将就着也挺有意思的,毕竟在北京没见过哪儿有这种玩意儿。后来有人说蒙古弓,其实差得最远:蒙古弓短小彪悍,而此弓笨重花哨,只能当作装饰(虽然老板说十米之内能射死野猪)。式样大约是一般的反曲吧。
回客房放了弓和刀,我们又出去继续乱逛——一开始是想去找小翠,因为小翠似乎说过要去东北角看看。总之我们偏离主要的街道,在居民区瞎撞了一番,路过了下午即将前往的文庙并在附近发现了一座基督教堂。
下午去了文庙(关帝庙)、城隍庙和道观,都没有多少感觉。略过。
晚上吃饭又是我和Mist早退,随后同学们集体租车去看天主堂(应该是梨发起的),或许是以为我俩真的身体不行,她们竟然没有叫上我们,还好lwz跑过来问我们借车,我们才没有错过。
一路说说笑笑到了天主堂,却正好赶上关门,无奈中鸭梨准备明天清晨再来拜访,我们则宁愿睡懒觉算了。回去时我和Mist又和大部队分道扬镳了一阵子,期间主要是Mist买了之前看中的机械怀表,一大一小两只还价到100元,表的两面各是半球形的玻璃,看得见里头的齿轮,还算挺有意思(后来发现这种表不仅平遥,而且在五台山等地遍地都是,不过100元似乎还算合理)。我则又买了一把“拐杖剑”——也就是说看起来是一根拐杖(金属的)但抽出来是一把剑——其实更像一个锥子,接近四方形。
其实我本来也想学Mist买一把宝剑玩,不过看来看去没有特别中意的——我和Mist一样,觉得在剑身上印什么“镇宅宝剑”之类的实在太俗。后来终于在一家店铺看到一把中意的——老板娘神秘地把我叫进里屋,拿出一把剑让我看——我终于知道抽出剑来就能感到剑气逼人的感觉了,那把剑朴实无华,感觉非常好。一问价格吓一跳——12000!我当然只好扭头走人。这下我醒悟我能承受的120的价位根本无望买到好东西了,那么不如买一个实用的玩儿,于是花50元买了一个拐杖剑,想着到五台山爬山时还用得上(但后来并没有爬山的活动)。
逛了一圈快回旅馆时又与大部队相遇了,听着他们准备去喝点东西,我赶紧还了自行车加入其中。
我们进了那家特别的酒吧——名字叫“Sakura”(日文樱花),里头则混着好多国家的风格——天花板上挂着几十面各国国旗,墙上贴着各类英文、法文单词,还有雷锋同志、切·格瓦拉等人的头像,放着美国乡村音乐,建筑又是中式的,乱七八糟的,倒也不觉得碍眼,挺有意思的。
我们点了些饮料,大都是鸡尾酒,我和Mist首先是各点了一杯软饮料,随后我毫无征兆地请客Mist喝了两种鸡尾酒(一个叫什么茶的,一个蓝色夏威夷,后者更好)——我顺便各尝了几口。第一次上酒吧,第一次喝鸡尾酒,感觉不错。在这种气氛下喝多点酒也是愉快的,而且鸡尾酒比啤酒好喝多了。
2007年7月10日
最新评论
依芜
10 July 2007 21:59:17 [回复]
第一次听说 拐杖剑.
Ceiling
12 July 2007 22:41:08 匿名 58.63.145.1 [回复]
小古!关于平遥那些所谓传统文化保护的说法,真是大hand特hand啊!我blog上也写了的说。
古雴
12 July 2007 23:43:08 http://epr.ycool.com/ [回复]
顺便说一下,回家经吸铁石测试,所谓铜弓露在外面的部分确实都是铜的,而毛茸茸的部分却是铁的……
依芜
13 July 2007 00:59:24 [回复]
铁?毛茸茸的???
古雴
13 July 2007 09:52:2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弓和刀:
http://foto.yculblog.com/epr/D…
山西之行简记——7月3日,乔家大院、常家大院
古雴 发表于 10 July 2007 22:37:15
7月3日,乔家大院、常家大院
早起离开平遥,上午逛乔家大院,下午逛常家大院——乔家大院颇小,常家大院大得惊人(因此事实上不叫大院而叫庄园)。不过我对这种地方没什么兴趣——还不如看古装剧呢——因此略过。
中午在乡政府吃饭,饭菜比较一般,最后一个在叶子上涂面的东西挺有特色,不过似乎不受欢迎,上了三大盘同学们几乎连小半盘都没吃掉。这一天值得一提的回忆主要是在中午吃饭时偷拍到梨和小翠的经典八卦照片,还有下午拍到LY吹蒲公英的可爱形象。
晚上回到太原的山西饭店,这里作为从平遥到五台山的中转站。晚饭极为豪华,喝到了最高档的汾酒,还有面点师当场表演山西面食的制作。css提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经验:如果同学们想要出国,不妨学一学刀削面之类的手艺,弄一个厨师证书,就很容易在国外的中餐馆里找到一份省力又有的赚的兼职,如果没有一技之长的话只能做刷盘子之类又苦又累又穷的工作。听起来真是挺有道理,必须承认他们的社会经验确实还是挺有用的。
2007年7月10日
山西之行简记——7月4日,五台山
古雴 发表于 11 July 2007 10:51:07
7月4日,五台山
crq(css的女儿)说她因为这一周后马上要和我们一起回学校上小学期,这两天想陪陪妈妈,而且她早去过五台山,所以接着几天就留在太原了。
到五台山住进一家三星级宾馆,屋内设施不错(但是仍然没有足够的灯光),竟然还有一台电脑!使用这里的电脑理论上是需要收费的,不过我们发现这儿竟然用的是美萍安全卫士,只要用调试模式启动或者在进入XP时迅速进任务管理器关闭进程就能破解。于是我们就可以免费上网了,速度还挺快。这两天电脑主要是Mist在玩,我则是看了几集动画片,另一些空闲时间则在厕所里看书(只有厕所里有足够亮的白光灯,多数宾馆都是如此)
我们到的是“台怀镇”,也就是被五个台环抱着的小镇,结果我们连五台山的一个台都没有去参观过,只是参观了几个容易到达的寺庙。
上午和下午都是参观寺庙,我现在连参观的是什么庙都没印象了,大约上午参观的是一个喇嘛寺,壁画挺有意思。
我和Mist都不烧香也不拜佛,鸭梨和小翠似乎也没有兴趣。其他同学和LY则时而按照导游的提示绕着塔转三圈,时而烧香拜佛,倒也有趣。css当然是强调宁可信其有,虔诚得很。css说越有钱的地方信的人越多,越高的官信的越多,倒是在理。关于中国的民间信仰,有机会我再专文讨论。
LY转咒轮时念念有词的样子颇为可爱。六字大明咒的读音是:om ma ni pad me hum,我平时经常念着玩,但要我绕着咒轮念叨我可不干~顺便说一下,我发现许多喇嘛绕咒轮时都是疾走而不用手转咒轮,不知何故。
今天的正餐虽然仍是筵席,不过LY竟然发话:学生们不喝酒,学校里有纪律,学生们不能喝酒。实在让我小感动了一下。不过到后来他仍旧是越来越fz……
吃饭时(好像是这一天,不是很确定),LY提起说学生们体力不行,还是他和css身体好:因为像昨天傍晚在太原时他们两个还出去逛街,走了好远,但同学们都说累,都没有出去逛。我们听着无语,马师傅却帮我们说话了:关键不是我们体力不行,而是和他们走不到一块儿!
听到马师傅代我们说话,我们当然是感动非常,齐声鼓掌。LY却还在解释:但是crq也没去逛街啊,她和她父亲应该走得到一块啊……马师傅说,毕竟有代沟啊。
然后,话题渐渐就不幸地转向年轻人不懂事、社会经验不足等等,LY对css的说教大为赞赏。
(顺便提一下,LY说蜂胶是蜂蜜加阿胶。蜂胶、蜂王浆、蜂蜜……花粉!?)
晚上自由活动,马师傅提议带我们去爬山看南山寺,五个女生和我去了,Mist居然要玩电脑不肯去,而lwz他们似乎是被LY叫出去到明清老街逛了。
爬了个小山坡,这回总算也是爬过山了……南山寺没有被开发利用,是一个荒芜破败、杂草丛生的地方。在寺门前听马师傅侃这侃那,挺有意思。
2007年7月11日
山西之行简记——7月5日,五台山第二天
古雴 发表于 11 July 2007 11:26:20
7月5日,五台山第二天
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跟着LY他们去烧头香。我以前也烧过香,不过五台山比较好的一点是:在寺门口可以免费拿三支香,而不必要掏大笔的银子去买香。然而我照旧没有烧香,因为Mist和鸭梨也都没有烧。要是别人都烧香,我拜一拜也无妨,不过既然有人旁观,我也不凑热闹了。
不过我们被拉去做了一个“法事活动”,在此情势下我也不得不和大家一起跪下磕头,老主持赐下神水,让我们喝下一点并在额头上抹一点,我照做了,感觉那水明显是康师傅绿茶之类的东西。随后老主持送了我们一人一个开了光的护身符(还送了LY一个开了光的佛像)。Mist问我啥叫“开光”,其实就是老和尚对着它念几天咒,把“灵力”输进去。
今天白天仍旧是参观各种寺庙,无甚趣味,略过。
比较特别的是傍晚参观了一个女子佛学院,该院由一位燕京大学的前辈创办,规模颇大,戒律严苛。这里本不是旅游景点,不过我们还是进来了。出于对此处修行者们的尊重,我没有在院内偷拍……
css说这里出家的女尼都是不负责任的人,大多是因为恋爱挫折等等,LY当然也附和同意。这确是事实,佛教讲六根清净,就是要斩断世俗的“责任”;至于恋爱和生活的挫折,如果作为彻悟的机缘,也是无可厚非的。倒是那些对僧尼如此鄙夷、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却以“心诚则灵”自我安慰,以为烧几支香就能表达虔诚,实在滑稽可笑。烧香拜佛之于他们而言,无非是自我欺骗、逃避自由,他们又有何资格来嘲笑虔心修行的师傅呢?
在佛学院收到两本书,一本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另一本是有名的《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我手头早就有另一种版本的。小师傅说不信佛的就不要拿了,因为这书拿回去一定要好好遵奉,不要沾染污秽,不要带进厕所等等。但我还是拿了,因为我还是会好好安置这两本书的;而Mist没有拿,LY却要求Mist拿那本《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说这个是研究文章,不信佛也可以拿回去研究研究,Mist只好拿了。
晚上是在五台山的宾馆里吃的最后一顿饭,这里的饭菜不错,但是几顿饭过来都是千篇一律,翻来覆去就是这几样面食,吃得我肠胃不适……这一顿饭又上了酒,LY还要求同学们“表演节目”——首当其冲的当然还是wjy,随后lwz把我推出去了,教我唱一段佛经,我便唱了半曲梵语《心经》。随后同学们依次轮过。
最后LY唱“我的中国心”,我们初次见识到了LY的歌喉。但这次由于LY忘词严重,加上唱的时间不多,我们还没有特别深刻的体会。LY最后提议明天在车上再唱,后话。
2007年7月11日
最新评论
zw
12 July 2007 11:52:12 匿名 124.17.17.164 [回复]
我感觉你们一路就吃了面喝了酒啊
古雴
12 July 2007 20:49:56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还真是……我对寺庙、大院都没有什么感想,平遥古城除了逛古玩街也没有多少感觉,主要就是吃面喝酒,还有拍照~~
Ceiling
12 July 2007 23:02:43 匿名 58.63.145.1 [回复]
所谓社会实践么。和看古迹当然没什么关系……
山西之行简记——7月6日,返程
古雴 发表于 11 July 2007 18:43:11
7月6日,返程
今天上午是座谈会,在好大好大的圆桌上进行。我仍旧没有提问和发言——尽管LY就坐在我旁边,多次督促我发言。Mist似乎最早提了一个问题,说旅游的喧闹对于和尚们的修行是否大有影响。老和尚说修行主要靠内心什么的,LY他们补充说大隐隐于市什么的,但我看来这些说法多少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得道高人或许有本事在如此喧闹的地方修行,但我看这里大多数的和尚都没有这样的修为。
中午有机会与和尚和居士们一起吃了斋饭。事先不知吃饭的规矩,战战兢兢总算是混过一顿。只是在出场的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没有顺着队伍走而是从中间穿了出去,结果被小和尚叫住罚他们重走一遍。
乘车离开五台山,LY要求在门口照集体照,还拿出那面“哲学系”的破旗子,在牌坊内外都拍了一次。随后就驱车一路回到太原。
在到太原的路上,同学们大都想小睡一觉,不过LY如原订计划要一展歌喉。车上有麦克风,扩音效果不错,能确保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清楚楚——地狱啊……
我首先想到的是机器猫中的技安——特别爱唱歌,一定要求其他人听他唱歌,却又唱得“令人窒息”……我一直觉得这种情况毕竟是漫画的虚构,一般人哪有这样的厉害啊。ZW算是颇厉害了,唱歌完全不着调,但多少还能忍受,而且唱成这样的人也不至于到处拉人陪听把……事实证明真是山外有山,不得不服……
到时时间尚早,先开着车在“迎泽大道”随便看看,最后在河上停留了一会儿,吹了吹风感觉还不错,其间拍到一张Mist大笑的照片比较有趣,旁边的鸭梨也很特别~
最后到了某家四星级酒店,先在一个极其极其极其巨大的休息室坐着。坐了一会儿,LY就要开始作这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了:主要讲的是同学们社会经验不足啊,听css的说教很值得啊等等,css也顺便再重复了一通。说得兴起,LY开始列举同学中的反面典型——先举了一个没有参加活动的同学(一哥),说他有很多优点,但是亲和力不够,别人不容易和他接近等等,我忍住没有回应;但谁知他下一个就把我提了出来,说我亲和力倒是挺好,但是“对社会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等等,我终于忍不住当场和他顶嘴了——
曾几何时,LY在给全班同学讲关于未来的规划和选择之类的事情时,曾经提到对lwz有些不满,原因是他似乎过于老成,过于现实,而说我比较好,和他有些像:都是理想主义。我当时就曾与他唱了反调,我说这个社会还是很现实的,已经到了大学,许多问题不能不考虑,包括将来的就业、收入等等。然而现在,LY却反了过来,批评我对社会的复杂性估计不足了,这是为什么呢?
LY听后只能说:我是对社会的复杂性有认识的,但是在行动上没有体现出来。我也不继续回应了——其实,如果在行动上都体现出来,那么我就真成了完全世俗的现实主义了,那么LY所说的理想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他的意思是应该在认识上和行动上都应该向世俗投降吗?那么所谓的“理想主义”究竟还能存在于什么地方?只是在口头上和文章中吗?
随后,css继续他的教导,说作事一定要讲究场合,比如对上级有意见可以私下建议,但绝对不能在会议中当面顶撞等等。当然,这显然是针对我方才的行为的。
这一次又是马师傅将我们解救出来——在他鼓掌叫好之后,提议带我们去街上逛逛。
太原的商业街实在一般,没什么可逛的,而且很快就下起了小雨,我们便回去吃饭了,不过总算是结束了说教。
事实上,如果我的朋友要去当公务员,或者想当干部、谋求晋升之类,我也会告诫他社会的复杂以及礼仪和规矩方面的重要,然而难道所有的人都必须追求同样的东西吗?尽管我难免对这些世俗之人多少心存鄙视,然而我并不排斥他们,反倒经常感到亲切——css的说教与我父亲如出一辙,怎能教我不亲切呢?但是,正如我不希望把我自己的人生理念强加于他人头上那样(我确实不希望别人都接受我的理念,我更希望我的理念独一无二,顶多只是希望有那么一两个我所认同的人也能认同我,那就心满意足了),如果别人要把他自己的理念强加在我的头上,我总是要自卫的。
晚上的酒席在一个极其极其极其巨大的圆桌上,大概要我爬到桌子上面才有可能够到桌子的中心。上菜是先由服务员分好后直接放在每个人的面前的。这次总算没有太多的说教,而是要我们每人在一个小本子上头写下一些感谢的话留给css,同学们都写得很长,传到这里时我也只好使劲憋字数,大致也提了一下每个人总是要经历年轻,人生的道路总要靠自己摸索之类的话。我的糟糕的字迹(css反复强调练字的重要性)以及Mist的写得向入党宣誓那样的留言(不辜负……一定为社会主义事业……之类)不知道会不会把css气死,好在我翻了一下,其他同学似乎写得倒都不错。
火车票实在紧张,即便以css的能力,也难以弄到12张同一班次的车票。有两张车票是单独的,比其他人早20分钟上车,晚两小时到达,我和Mist主动要了——因为考虑到我们的“凶器”行李恐怕必须托运。不过最后由于css把我们带进贵宾候车室,而这里的行李检查比较宽松,我们两个的行李竟然没有通过X光扫描就偷偷地带进去了。一路上战战兢兢,总算是蒙混过关,顺利回京了。
山西之行简记到此为止,过几天再写实践报告。
2007年7月11日
最新评论
zw
12 July 2007 11:48:23 匿名 124.17.17.164 [回复]
我觉得LY没事儿就会拿我们俩说事儿。不过我很欣慰啊,终于知道有人在唱歌上比我还不能忍。
mist
29 July 2007 10:59:28 匿名 124.17.16.85 [回复]
哈哈哈哈哈哈
我这人贫乏,已经没有多少绸缎在腹中~
又,此次山西之行承蒙照顾,有些场面我未曾经历过,因而不致出丑,谢了
[美]丹•布朗:《天使与魔鬼》[转贴]教育部:原则上不允许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
随轩已经落实
随轩已经落实
生活
随轩已经落实
2007年6月25日
嗯。做人要低调……公布范围仅限博客读者,请勿张扬。
阅读223次 评论8条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随轩——古雴
知春路118号知春大厦B座802室。
最新评论
mist
25 June 2007 23:59:58 匿名 124.17.16.80 [回复]
依然不知何处。。。
想起来哲学研究里,单单告诉对方这是一个棋子,叫做王,并不能给他更多的信息;除非他已经了解下棋的规则等等
古雴
26 June 2007 07:02:1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赫赫,且不说知春路离这里不远。而且就算不知道知春路是什么,“大厦”和“B座”也能够告诉你某些信息。随后根据这种信息可以进一步推理出一些信息。
单单告诉对方某个棋子叫做“王”,即便对方不知道游戏规则,如果对方知道“王”在日常语言中的意思,那么多少可以猜得出这枚棋子要么挺厉害、要么挺重要。这里头还是给了他一点信息的。
古雴
26 June 2007 07:06:0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嗯。知道地址的话,就可以给我寄信啊、寄书啊、寄贺卡啊、寄礼物啊,呵呵。(邮编好像是100083)这信息量足够大了
mist
26 June 2007 13:07:01 匿名 124.17.16.80 [回复]
不使用任何搜索工具,单凭自己的积累,对于我这种陌生于北京的人,大概只能推断出你住在8层~~
Ceiling
26 June 2007 22:56:11 [回复]
:)先贺一个喜
UNIC
27 June 2007 01:25:53 匿名 222.82.72.217 [回复]
嗯。知道地址的话,就可以给我寄信啊、寄书啊、寄贺卡啊、寄礼物啊,呵呵。(邮编好像是100083)这信息量足够大了
这个我已经想到了……嘿嘿.
地址也在GOOGLE地图上看到了,位置如你所说……
古
27 June 2007 22:50:38 匿名 211.94.90.164 [回复]
已经搬入新房,不过除了床以外一件家具都没有弄,上网也没开通,现在用老妈的CDMA无线上网到博客晃一晃~
Ceiling下学期务必敲我bg,我这回实在太没天理了,不攒rp是不行的。。
6尺的床实在是爽啊……
依芜
2 July 2007 00:09:03 [回复]
用GOOGLE EARTH都锁定到那个楼房顶子啦…
感谢美国,感谢美国人民,感谢中国,感谢中国人民,感谢中国共产党……
GOOGLE EARTH,我一直在用.GOOGLE EARTH,我看行!
搞笑一次.
哲学系有什么好?——写给家长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真理标准、多元主义及其它
本期音乐: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管风琴)
本期音乐: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管风琴)
生活
本期音乐: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管风琴)
2007年6月15日
http://csm01.csu.edu.tw/0361/I…
找了好几个最近听着不错的音乐,然而在网上都找不到·而Google Pages又登不上去了,实在气死我也。罢了罢了,随便贴一个以前找过的吧:当时选巴赫的音乐时曾在古钢琴和管风琴之间踌躇,这次干脆就把管风琴的也贴一次吧~
钢琴号称全音域,不过唯独管风琴更宽,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的话,那么管风琴就是神了——它的确一般只有在教堂里才见得着,而且管风琴曲无不具有强烈的宗教感。
最新评论
mist
19 June 2007 20:12:12 匿名 124.17.16.44
GP被GFW了所以我建议你申请officelive,M$的公交做的比google好免费的basic版有500M空间话说我喜欢管风琴不是因为宗教感而是罪恶感,恶魔城里似乎有以管风琴演奏的曲子
古雴
20 June 2007 11:41:12
话说因为宗教感和因未罪恶感有什么两样?负罪不就是基督教的主旋律吗?
mist
20 June 2007 14:09:55 匿名 124.17.16.44
我宁愿基督教的主题是救赎,尽管救赎是相对于有罪者而言.在基督教中这种罪更多的是指原罪,而对于我们这种非基督教信仰者,原罪是子虚乌有的事,即使有,那也是祖宗十八代之前的,与我们无关,罪恶感更多地来源于自己所亲手犯下的各种过错
而对于负罪者,罪恶是不一定需要得到拯救—-而Dracula或许会认为对于自己而言越邪恶越好~
mist
20 June 2007 14:13:32 匿名 124.17.16.44
没有宗教,也会有罪恶;而没有罪恶,或许就没有了宗教
古雴
20 June 2007 19:24:45
不可能没有罪恶。原罪不是告诉你祖宗十八代前的事,而是告诉你人类的存在不可能逃开罪恶。你总是存在于罪恶之中,你也总是一个罪恶的存在。
基督教徒在聆听宗教音乐时所忏悔的一般也不会是说什么原罪,当然也是忏悔自己亲手犯下的过错。
Dracula是谁?我看着想到duckula……“当月亮运行到某个特定位置时”……
mist
21 June 2007 03:51:06 匿名 124.17.16.44
我有Duckula的近乎全集如果要的话,什么时候你过来拿我硬盘去拷?
Dracula是Duckula的原型,吸血鬼伯爵,传说因为爱人的死去而背叛上帝,发誓以吸血为生
团体研究可以考虑考虑。朱海军力不需要获得性遗传
团体研究可以考虑考虑。
团体研究可以考虑考虑。
生活
团体研究可以考虑考虑。
2007年6月15日
这次学年论文评到优秀,这倒没啥意外,毕竟十个人我怎么都应该挤得进吧。
lsl老师果然对本科生科研颇为重视,他说的一针见血:等到毕业论文时再出问题,老师们实在是只好“哑巴吃黄连”,因为一般而言毕竟没有人忍心就因为最后一篇论文而不让学生毕业的,非但本科生,硕士生也是如此,正如刘老师所言的“学位大派送”。确实也有少数人在大学混了四年,最后拿一篇见不得人的论文蒙混过关的。然而既然毕业论文糟糕透顶的话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在学年论文时就注意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对写得好的进行鼓励,暴露出问题的则及时纠正。这样做确实挺好。
说到下学期还要搞一个团体协作的研究基金,资助两组,一组三到四个人给2000块钱。而要求是每组的带头人必须是学年论文评到优秀的,而且论题也不能离开学年论文太远,即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不要完全推翻重建。这个听起来倒是不错。
2000块钱倒没什么关系,不过正如Mist所说,我不是期待讨论吗?这倒是个机会。
不过恰如吴老师所说,哲学的论文凡是多人合作的往往不会更好,确实如此,历史上也没有哪部哲学经典是几个人合写的。不过我们本科生随便搞个课题磨练磨练,又不是要写成什么经典名著,多人合作也蛮好啊。
我不知道其它优秀学年论文都写什么,如果谁想找我入伙,欢迎之至。如果只是作为参与者而不是领头人的话,我觉得任何主题我都能干。不过就男生这边来看,似乎只有lwz有当领头人的气概?如果说让我带头的话,应该会选择语言哲学这块,下学期正好有语言哲学的课,天时地利都有,或许可以一试。不过想想男生这边可能加入的除了Mist外似乎没什么人,lwz不知有没有兴趣(不过他太“拽”了,似乎更适合当首领……
最新评论
mist
19 June 2007 13:20:13 匿名 124.17.16.44
男生这边不行的话,你可以考虑拉个女生…
mist
19 June 2007 13:21:10 匿名 124.17.16.44
或者下学期课上再拉人也不迟
古雴
19 June 2007 16:20:20
说说而已,也不一定真干,到时候再说吧?你要是能物色到合适的女生当然很好,其实如果你拉个传说中的数院或物院的来也可以吧,呵呵。。那几个女生的优秀论文做什么题目我不太清楚,说不定有些有意思的方向?特别是宗教学的。如果女生想拉我加入我也乐意。一个人身兼两个课题行不行?……虽然最大的可能还是我一个课题都没有加入……但就算名义上不加入课题还是可以加入讨论的麻。
mist
19 June 2007 20:07:02 匿名 124.17.16.44
现在不急,先应考班里的女生我都不熟雪梨与猪都是你们六人组里的成员,你不妨问一下…至于数院或物院,我下学期如果成功保研就去pie征…
消极的本体论本期音乐: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管风琴)
One comment
Pingback: “人类中心主义”与作为罪之根源的“骄傲”——一个合作研究提案 | 随轩
转贴:2007年法国高考(BAC)作文题
转贴:2007年法国高考(BAC)作文题
生活
转贴:2007年法国高考(BAC)作文题
2007年6月13日 人文
发信人: Eagle (Kuma), 信区: Philo
标 题: 2007年法国高考(BAC)作文题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6月13日11:30:34 星期三) , 站内信件
2007年6月11日 时间 4小时
文学、经济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可以分别在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文学类考生选择题
1)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Toute prise de conscience est-elle libératrice? )
2)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Les oeuvres d’art sont-elles des réalités comme les autres? )
科学类考生选择题
1)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Le désir peut-il se satisfaire de la réalité? )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Que vaut l’opposition du travail manuel et du travail intellectuel? )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Enquête sur les principes de la morale)中有关
“正义”的论述
(Expliquer un texte de Hume extrait d’“Enquête sur les principes de la mora
le” sur le thème de la justice)
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
1)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Peut-on en finir avec les préjugés? )
2)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Que gagnons-nous à travailler? )
3)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Humain, trop humain)中有关 “德行”的论述
(Expliquer un texte de Nietzsche extrait de “Humain, trop humain” sur la mor
ale)
附加选择试题
《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
《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
《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
–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22.190]
////——————————————————————————
我向来对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所谓“素质教育”、“减负”之类的口号极度不满。不是说我认为中小学生应当这么辛苦,无忧无虑的童年是重要的。然而,中国教育的症结不在负担的问题上,关键在于整个的教育理念是全然错了。如果毕竟认为教育只是知识的灌输,那是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的。
中国人居然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好像说考试少一点,课外活动多一点,就叫素质教育了。但这顶多只能叫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应试还是应试,最后一关高考仍旧杵在那儿,谁有工夫管什么素质教育啊。
我们经常说西方中小学生负担轻,注重激发创造力等等。我前一段看过一个评论说并非如此:西方的中小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人文经典读物,负担一点也不轻。今天看到这个高考考题印证了这一说法。那些考题上涉及的许多经典著作在我们这里恐怕连文科大学生都很少会读,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对比看中国的高考作文题我们难道不觉羞愧吗?在中国对语文课的理解就是学会“阅读理解+码字”,语文就是语文而已。但事实上,语文课更应该是“人文”,不仅是要学作文,更是要学做人的。
中国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基本上是独步天下的,但到了大学后出来的科学家却差一大节。什么原因?那些人说是数学学得太苦太累,压制了创造力等等,然后要取消奥数、减低再减低再减低数学难度……这其实根本就不对路。中国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科研落后的原因在于大学和科研体制而关键并不是中小学教育,或者至少关键并不在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方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中最有成就的领域,关于奥林匹克竞赛、关于数学尖子生的挖掘与培养,这些在中国已经摸索出了许多好的方式。但现在中国管教育的恰恰要把这唯一成功的一块给砍掉,让它做替罪羊,实在令人失望。
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最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人文教育的薄弱。或者干脆说人文教育的缺失。在理科上缺乏所谓的创造力也与此有关,因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归根结底和其文化的土壤是分不开的,所谓创造力无非就是自由的精神,这恰恰是西方人文传统中最重要的。而中国只教授西方那些公式化、表面化的科学知识,而不注重自由、爱智的人文教育,这才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最大弊病。而且非但西方的人文不重视,中国自己的人文更不重视,我们学习的古诗古文,只是当作阅读能力来训练,却割裂了其中的人文内涵。而中国的人文传统是离不开伦理与礼仪的,而传统的伦理与礼仪恰恰却是被斥之为糟粕而丢弃的。于是即便是中国的人文,在中小学教育那里也是只有“文”而没有“人”。
最新评论
mist
14 June 2007 14:01:57 匿名 124.17.16.66
现在的背景音乐不错~~
古雴
14 June 2007 14:38:56
我这里有班德瑞全套11张,你要不要拷?
转贴:人造物种即将面世?消极的本体论
本期音乐:森林中的一夜(班德瑞乐团)
本期音乐:森林中的一夜(班德瑞乐团)
生活
本期音乐:森林中的一夜(班德瑞乐团)
2007年6月12日
http://www1.hrbust.edu.cn/zuzh…
前一阵买了这套CD:http://www.joyo.com/detail/product.asp?prodid=bkmu610380
关键是看到有用户评论说“这套应该是和班德瑞齐名的一套专辑”,再加上天花乱坠的介绍,于是买了。然而这套碟实在让我失望——它无非就是把一些古典乐或轻音乐配上一些鸟叫声或流水声之类的东西罢了,这就叫天籁之声了?这就是自然音乐了?就这么点创意拍马都追不上班德瑞乐团和乔治·温斯顿,他们那才叫自然音乐呢!
配上所谓的“自然的声音”的CD里头,《森林狂想曲》算是不错的,似乎是同一唱片公司出品的“海洋之心”(?名字忘记了,以前用过其中一曲“奔岩”)也算不错,但总的来说听几遍就没什么感觉了。乔治·温斯顿的纯钢琴和班德瑞乐团的才叫“自然音乐”,其他那些东西只能叫“自然+音乐”,层次不能比的。当然,相比起来,我还是更推崇乔治·温斯顿一点。
贴一首班德瑞的吧~
最新评论
依芜
15 June 2007 22:00:20
班德瑞,算是现在最有知名度的轻音乐了吧.我初中的时候也算是音乐启蒙之一.有人说它太静了,有人说它翻奏别人的有不少.不过我觉得其中毕竟还是有精品的.
听班的经历是美好的.我的”泛舟月夜下”就是初三在听班的时候想到的.
若问最喜欢的,可能是<童年>那首吧,其他的我名字没有记.
古雴
15 June 2007 22:25:54
森林中的一夜是《日光海岸》的第一首,童年是第二首。日光海岸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张,还有迷雾森林和梦花园也不错。
技术的进化论与生态学“宗教知识”讨论提纲
羊肉泡居改名为冬冷夏热居……
羊肉泡居改名为冬冷夏热居……
生活
羊肉泡居改名为冬冷夏热居……
2007年6月11日
最近对这个“居”实在是越来越不满了……之前提到的施工噪音始终未见缓解迹象(照理高考前怎么说也得安静两天吧,比考生还勤奋……),前两天门口又不知干嘛地多了一堵围墙——现在虽然是北大南门正对面,但是却隔了一堵墙,要绕好大一个圈子才进得去。围墙起来之后这些做生意的门面当然是看不下去了,羊肉泡居似乎也关门大吉了。唉。。真烦人。
改名叫冬冷夏热居算了。
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
北京真是个除了书店和自行车道两样以外啥都不好的地方,特别是天气,一年只有夏冬两季。。既想早点逃回上海去,可惜上海没那么好的书店啊,唉~~总的来说还是北京好点……
可怜的配角……还记得这三个人吗?技术的进化论与生态学
One comment
Pingback: 关于我的私宅 | 随轩
可怜的配角……还记得这三个人吗?
可怜的配角……还记得这三个人吗?
生活
可怜的配角……还记得这三个人吗?
2007年6月9日
哈哈……记得吧?提示:钢铁###,一个飞机一个跑车一个快艇……这么有特色的角色作者都把他们仨忘记真是fz啊……@@
最新评论
UNIC
9 June 2007 21:42:26 匿名 222.82.77.107 [回复]
I have never seen them before.
the left one is the most handsome one…
古雴
10 June 2007 00:26:45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呵呵~ 你到底年轻啊,对这个动画片的前期印象不深情有可原。不过这部动画片的后几部多少看过点的吧。这部动画片要不是妇孺皆知,我也没必要大惊小怪地搞猜谜了。
现在重新看前期这段,发现实在是比较混乱啊,最初作者似乎没有找到确定的风格和套路,看着觉得怪怪的。
怀旧啊~~
古雴
10 June 2007 00:42:15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即便记不起来,猜也猜得出来(基本上差不多就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日本动画片吧)。知道是哪部动画后再看看这三个人——是不是很怀念?
实在猜不出看这张图:http://foto.yculblog.com/epr/snapshot20070610003717.jpg ^_*
UNIC
10 June 2007 01:20:23 匿名 222.82.77.107 [回复]
上次写的那篇怀旧文章我差点就点出来了——
小时侯下午看一回家有限电视台。先看的花仙子(那时侯太小了,内容看了就知道一个女孩,一只猫,一朵许愿的7色花……),再后来看《奔奔》。就是一辆黄色的小汽车找妈妈。接过不只从什么时候起,就突然播起《圣斗士》了!那时侯我喜欢看(说实话,开头曲那时侯听太吵了,就打一开始不喜欢。剧情太复杂了!我才4、5岁啊……)
我看《圣》是初中了,有段时间大家突然有怀旧风的时候。我也就看过3集以下……
说白了,就是没咋看过。
还看过什么一时想不起了,以后再聊了……对了,还有变形金刚。当年的态度和《圣》一样。(我火大啊!那么好看的奔奔!……)
UNIC
10 June 2007 01:22:01 匿名 222.82.77.107 [回复]
就突然播起《圣斗士》了!那时侯我不喜欢看
古雴
10 June 2007 09:58:58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晕。。剧情太复杂了……其实从黄道十二宫开始,剧情就变得很单纯了,主要人物就那么几个:五小强+雅典娜,模式也差不多:打不过-被痛打(踩头)-小宇宙爆发-哇呀呀……
要说剧情更单调的要数宇宙英雄奥特曼,一套一套的千篇一律毫无变化,小时候居然还老爱看的。。
对动画片的偏爱肯定是有性别差异的。我小时候印象比较深的有:奥特曼、圣斗士、魔神坛斗士、魔神英雄坛、忍者神龟、葫芦娃、聪明的一休、阿凡提,还有主要是看录像带的:猫和老鼠和布雷斯塔警长。
古雴
10 June 2007 13:21:4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忘了,还有北斗神拳、宇宙骑士和三眼神童等等~ 三眼神童的红白机游戏蛮好玩的~ 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北斗神拳那么超级暴力的动画能够顺利引进……
UNIC
10 June 2007 18:41:53 匿名 222.82.69.54 [回复]
喂喂~~~一个4岁小女孩看那些片子只要不从头看怕是难懂了啊.况且打打杀杀大吼大叫的也没意思嘛…..
三眼神童也看过,它的游戏机版我玩过,就是学习机的那种.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闲了,现在再看看<圣>之类的也挺好玩的…..当然,就是跟着某些人(大多数男生瞎怀旧了….)
古雴
10 June 2007 18:51:2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圣斗士之类的作为一个“文化常识”,看看了解一下还有有必要的。当然女生是另一回事。
要看圣斗士的话还是跳过前期直接看黄道十二宫篇比较好,前面的情节根本不要紧,因为作者似乎也把前面的情节忘记了!——我贴这三个配角就是要说这个:作者把他们抛弃了。。。。。
我个人对圣斗士感情一般,当时也不是太热情,那时候还是喜欢看机器猫和七龙珠的漫画,圣斗士的漫画虽然也满街都是但我一本没买。
古雴
10 June 2007 18:59:0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对了,知道圣斗士中第一个登场亮相的是谁吗?——独角兽座的邪武。
这个人也是属于可怜的配角,和那些在银河战争中被打败的熊阿蛇啊那些座的配角不一样,邪武第一场可是漂亮取胜的,后来也没败过,而且他那么喜欢沙织小姐(还给她当马骑),但后来怎么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呢?挤不进五小强也罢了,连个辰己这样的丑角也比不上,真是失败啊……
UNIC
10 June 2007 19:08:19 匿名 222.82.69.54 [回复]
你说的是麒麟座吧?嘿嘿!….当然也叫独.是MONOKEROS还是MONOCEROS我忘了.
7龙珠我10岁以后看的.机器猫很早~一二年级吧.再早就是一休,5岁吧.很喜欢这两个.
古雴
10 June 2007 19:57:0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嗯,一休哥我是和奶奶一起看的,这个老少皆宜啊~
略谈安乐死问题羊肉泡居改名为冬冷夏热居……
星空属于孩子
星空属于孩子
生活
星空属于孩子
2007年6月7日 儿童, 星空
寒假里和亲戚们(十来个人)到南北湖玩时,我偶尔提起说南北湖这里是不是比上海能够看到更多一点的星星,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一开始似乎全都摸不着头脑,直到我补充说现在的上海夜里几乎已经看不见几颗星星时,“大人们”个个惊讶万分——在他们的印象中,夜空仍是繁星点点的样子,星星多得数不过来,怎么竟然说只剩下屈指可数的七八颗星星了?
当天正好也算是晴朗,夜里我就拉那帮大人们出来看看:确实比上海多那么几颗,但仍然是屈指可数。大人们挺感慨,妈妈回忆起小时候望着星星走路:星星和月亮都会跟着人走,人动星动,人停星停,神奇得很。但谁都没有注意到繁星点点的夜空早已没有了。
事实上我也忽视了许多东西。例如小时候经常会寻找北极星——小时候在书里读到了如何通过北斗星找北极星的方法,但在我小时候北斗七星似乎已经不总是都能看见了,不过如果事先知道哪里是北,我总可以直接找到北极星,印象中北极星是北边较亮的一颗星,比较明显(网上看到有说是北天极最亮的,但我记忆中好像不是)。然而我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好多年没有再找过北极星了,懵然不知好几年前上海就再看不到北极星了。
即便大人们往往会忘记星空,但星空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肯定是极其重要的。星空给予人们无数的启迪,星空给人带来了童话的遐想、宗教的敬畏、审美的愉悦、胸怀的广博、理性的追索……我相信,人类文明的最初智慧开始于那些抬起头来凝视着星空的人们。
孩子的成长是人类历史的缩影:如果说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是从鱼到人的整个生物进化史的缩影的话,那么从婴儿到成年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的整个文明史的缩影。婴儿还不会被星空吸引,而是在童年时期,孩子们特别会被星空感动。因此,在孩子那里,有幻想、有敬畏、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随着童年的逝去,在遗忘了星空的同时,人们也遗忘了幻想、敬畏和好奇心。大多数人将目光拉回现实世界,关注身边的事情,关注脚下的路,这又被称之为“成熟”;只有少数人没有忘记抬头望天,他们很可能是诗人、艺术家、信徒或科学家。
悲哀的是,即便是没有忘记抬头望天的人,也再找不到星空了。
记得某个科幻小说家曾经设想过这样一个只有白天的星球——星球的周围有七个太阳,使得在每一片土地上都被阳光照耀,星球上的人们从来未曾看见星空,于是他们的观念中只有一个非常有限的世界,整个宇宙只是脚下的土地和那七个太阳。直到偶然的一次日食正好遮蔽了所有的阳光,人们先是感到恐慌,但随后,他们看到了浮现出来的灿烂星辰……科幻作品到此为止,作者把星空将对那些人们的世界观带来的冲击留给读者遐想——无论如何,这个冲击将是巨大的。
然而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事似乎正好相反,一个无限的、充满遐想的夜空正在消失:遮蔽星空看起来不需要七个太阳,只需要人们将地面照亮。那么与突然出现的星空相比,星空的消失对人们的世界观将产生多大的冲击呢?似乎一点都没有,多数人甚至都没有注意到星空的消失。然而,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如果说孩子的成长历程就是人类文明历程的缩影的话——失去星空的童年,是否就相当于在那颗从来未曾见过星空的星球上的人们那样呢?他们毫无疑问将失去太多太重要的东西——他们将从一开始就被置身于一个极其有限的世界,他们从一开始就只注视着脚下。
那片无限广博的、充满幻想的、令人敬畏的星空是属于孩子的。但星空和童年都正在消逝。这肯定不是一种进步——童年是文明的产物,童年的消逝也是文明的退化。
好在事情还不置于过分悲观,仍然有一些希望:嗯……比如毕竟我们至少还看得见月亮,另外天狼星和某些时候的金星还是比较顽强的,我们仍可能拥有一个“啥都不缺”的星空,太阳月亮恒星行星各一颗在短期内应该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好凄惨……)。当然,更关键的是,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毕竟还是不多,地球上能够看见星空的地方还是足够多的(一个都市中的家庭应该定期到看得见星空的地方旅游,特别是如果有孩子的话)。最后,我不知道是否可能发起这样一种运动——比如在爱迪生诞辰100周年时华盛顿曾关闭了所有电灯以纪念,并且让市民体会电灯的重要;然而更值得纪念的不是爱迪生,而是星空啊:我们更值得发起全城停电的活动——哪怕只是片刻——而让星空重现,让那些被囚禁在水泥森林中的孩子们也有机会看一看壮丽的星空,就好像那颗没有夜晚的星球上的那次日食,又好像是我小学四年级时在格致中学看到模拟星空时的震撼,这样的一次经历或许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如果到什么时候我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或影响力时,我一定要倡导这一运动:把星空还给孩子!
2007年6月7日23时25分
最新评论
依芜
8 June 2007 00:25:16 [回复]
“如果说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是从鱼到人的整个生物进化史的缩影的话,那么从婴儿到成年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的整个文明史的缩影。”
这句是值得深思的.儿童成长和文明成长的对应…
“但星空和童年都正在消逝。这肯定不是一种进步——童年是文明的产物,童年的消逝也是文明的退化。”
人类的文明到底是什么?文明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文明对于自然意味着什么?
—————-
说的是啊,星空的确是需要回归人类童年的.也许我15岁在参观一中时的天象馆的确是深刻的.但是我想真正的星空对我的撞颤才是更加无法替代的.
你说的对.
我们天文组的学长们许多都是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花(建大学天文社),就象我们的老师当年一样.我也有可能干一些,但是实话是我的底子太薄了,而且兴趣还不足够去干一番小事业.
但是别人发起的,我很有可能积极响应的.
——————-
把星空还给孩子!
古雴
8 June 2007 12:45:2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关于儿童成长和文明成长的对应有不少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讨论,例如有实验测试7岁左右的儿童最喜欢怎样的景色,结果表明热带稀树草原景色(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最受喜爱,而十多岁的孩子却往往更偏爱温带阔叶林之类的景色。
另一个更为明显的表现是孩子的教育认知过程,从我们现在所受的西式教育来看,在科学方面,小学和初中基本上学的都是希腊人就掌握的东西,而高中开始进入到近代,大学则达到现代水平。
儿童和老人是文明的特色,越原始的部族,其童年和老年期都越短。这一方面是因为平均寿命太短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需要传承的东西的多少。低级的动物根本没有幼年期,幼兽生下来就能独立生存,而人类却需要十多年的时间进行发育并学习生存技能和知识,文明程度越高,需要接受这一整套知识、技能和礼仪学习的时间,也就是童年,也就越长;相应地,老年人的存在使得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更为有效,长老有机会将更庞大的知识传递下去,并成为社会的凝聚力,也使得有组织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成为可能。
但现代社会恰恰是进入了一个既没有童年,又没有老年的时代。
文明是伟大的。文明在纵向上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横向上说是一种凝聚的力量。但在现代的这个否认传承,丧失凝聚力的世界中,文明的成就被标榜为那些宏伟的技术成就,但那些毕竟是死物。
本期音乐:净土陀罗尼(藏族民歌风格)略谈安乐死问题
本期音乐:净土陀罗尼(藏族民歌风格)
本期音乐:净土陀罗尼(藏族民歌风格)
生活
本期音乐:净土陀罗尼(藏族民歌风格)
2007年6月5日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
净土陀罗尼(藏族民歌风格)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
上面贴出来的这个是不完整的,下面这个足够长,只是大了些,而且中间卡了一下: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
本期音乐继续东方之旅,古琴之后,再往西走吧,找一个藏族音乐吧
西藏向来是最令我神往的地方之一。
以前好像贴过一个藏族民歌。
这次本来像弄个阿姐鼓,不过听着阿姐鼓里头的“六字大明咒”,想想不如干脆还是弄一首佛咒更有我的风格呢~
到那个佛教音乐网站http://buddha.goodweb.cn/music/index.htm 上找了一首,既是佛咒又有藏族特色的:
所谓净土陀罗尼,就是往生咒。不过不要慌张,活人听着也长公德:“此咒全名「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时任运往生。”
另外随手再摘两首本来准备用的,比较下来觉得还是往生咒民乐味道浓一些。
叶衣佛母心咒(堪布贝玛千贝仁波切、拉杰喇嘛)
日波益西仁波切无常
依林小筑星空属于孩子
[转贴]2007中国大学哲学20强
[转贴]2007中国大学哲学20强
生活
[转贴]2007中国大学哲学20强
2007年6月3日
http://edu.qq.com/a/20070330/0…
http://edu.qq.com/gaokao/ztq/s…
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哲学只有哲学1个学科类,3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哲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0.19%,授予的哲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1.36%,哲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1.73%。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37078名博士生导师中,有539名是哲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1.45%,哲学是较小的学科。2006年,开设哲学专业的大学共57所。
排名
等级
校 名
1
A++
北京大学
2
A++
中国人民大学
3
A++
南京大学
4
A+
复旦大学
5
A+
武汉大学
6
A
清华大学
7
A
中山大学
8
A
北京师范大学
9
A
吉林大学
10
A
山西大学
11
B+
南开大学
12
B+
四川大学
13
B+
山东大学
14
B+
浙江大学
15
B+
华中科技大学
16
B
华东师范大学
17
B
厦门大学
18
B
黑龙江大学
19
C+
湖南师范大学
20
C+
南京师范大学
////————————————————————————————————————
这个排名表和去年相比没有多少变化。除了北大应该是没什么争议以外(无论怎么排都是第一),其它的排名肯定多少有点问题,总之不会对这种排名有多么认真。不过引起我转贴此排名的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竟然异军突起,陡然间成为第六位,甚至高过中山和北师,而去年则在前20都找不到清华的影子。要知道这个排名多少还是要靠点底气的,其它学校的排名几乎都与去年没有变化,主要只是在10~14名间微调了一点点,但这个清华大学出现得实在太意外了……究竟怎么冒出来的?
最新评论
依芜
5 June 2007 19:56:30 [回复]
又是一年高考至啊……明年就轮到俺了……
我目前还是铁了心的要上哲学系的,看看学校么,按我的说,有:
中山大——困难些,不过是最理想的了。
北师大——反正在北京么,名气也有的,不过听说师大学校有通病……MS有些功利……
山东大——上次看了个排名,说全国最土的大学就是它了……这点反而有点吸引我(可能是想比较土应该没过分浮躁吧?),且说这学校哲学系MS中国哲学宗教比较强~
南开——说不上为什么不太喜欢那……
还有一个……中央民族大学(我妈的母校),那天一看居然也有哲学系,结果一上它们系网,居然连导航条的连接都做错得让人哭笑不得(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学术水平可想而知……最差就是它了吧……
古雴
5 June 2007 22:09:32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呵呵,其实到什么大学无所谓,只要是开得出哲学系的大学基本上都不错了。照我看中央民族大学不错,第一点:在北京,这一点非常重要,北京毕竟是文化中心,实在是不一样,光是看那些书店,我简直连上海都呆不惯了。上海的高校虽也不少,但比较分散,和海淀区不能比。第二点:如果你仍然对北大怀有憧憬的话,一方面本科阶段就可以随时到北大旁听,另一方面任何大学哲学系的前3名才有资格保送北大哲学系读研,当然是水平越差的地方越容易混到前3,而如果去了中山大之类的地方基本上是没啥希望了……
还有,各个学校的哲学系能不能招理科生是个问题。另外如果真的喜欢哲学倒也不一定非得进哲学系,随便找个系进去混混就行了。
依芜
5 June 2007 22:34:23 [回复]
我不想混,那样会把我高中的苦恼延续4年……
[转贴]北京海淀图书城步行街重新开放[转]进步史观与救赎史观(未名BBS)
[转贴]北京海淀图书城步行街重新开放
[转贴]北京海淀图书城步行街重新开放
生活
[转贴]北京海淀图书城步行街重新开放
2007年6月3日
http://www.whxw.com.cn/Article…
来源:《京华时报》 更新时间:2007-6-1 9:01:50 繁體中文
为10条市级特色商业街之一 动漫、影视等工作室分布其中
本报讯 5月30日上午,历经10个多月整治改造完成的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正式开放。该步行街是本市计划在2008年前落成的10条市级特色商业街中最早完成的项目,也是国内最大的图书文化一条街。
新建成的步行街全长220米,宽约10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是以图书、文化用品经营为主的文化特色商业街区。海淀图书城的主体建筑为籍海楼和昊海楼。其中,籍海楼内有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审计出版社等出版社书店38家。昊海楼则分成地下1层和地上9层。其中地下1层、地上1至3层约4800平方米均经营图书文化用品,包括图书、音响、电子出版物等。昊海楼里也有电子科技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少儿出版社等出版社、书店约60家。两栋楼内聚集着出版社和书店98家,共拥有数百万册图书。
除籍海楼、昊海楼外,步行街上还有中国书店旧书廊、新华书店、外文书店、文化书吧、网络游戏室、动漫工作室、民间艺术工作室、古董旧书拍卖行、影视工作室、创意工作室等建筑14栋,茶吧、咖啡吧、主题酒吧、主题餐厅、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也一应俱全。
■探访步行街
老牌楼换新装
走进海淀图书城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条街的标志性建筑———牌楼,该牌楼建于1992年,高6米,宽4米。
牌楼具有中国传统古建筑风格,每个柱子顶端都彩绘有金色的龙。二层连廊与两侧建筑物相通,如同桥梁将籍海楼、昊海楼连成一体。牌楼上的“中国海淀图书城”七字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步行街改造后,牌楼脱掉了原来白色的外衣,穿上与街内建筑色调统一的灰色新装。
新增建南广场
在牌楼西侧,除了新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外,还增加了一个带有喷泉的南广场,特别是喷泉中间大大小小的灰色水泥块拼图,非常吸引路人眼光。
海淀区商务局局长王淑侠介绍:“海淀图书城是书的海洋,是智慧与灵感的源泉。借鉴水的寓意,我们在海淀图书城南广场设计了水景观,象征着所有到图书城的朋友都是智者。那大大小小的水泥块拼图,是与海淀图书城的建筑形状相对应的,昊海楼、中国书店、雪芹书画社都能一一找到,还有步行街的邻居第三极书局、基督教堂在喷泉中也有一席之地。”
10余老店重归队
步行街两侧各有商铺13家,除了一家挨一家的书店外,也有10余家名品小店点缀其中,如眼镜店、药店、文体商店、饰品店等。这些小店多是图书城开街之初的老住户,有的已经在这里呆了10多年。新的步行街开街后,他们更舍不得搬走,便按照图书城规划的总体要求,将店面进行升级改造后重新归队。
与昔日的步行街相比,目前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牌楼后面的9棵老槐树,长势依旧茂盛,只是树下多了花坛和供休闲使用的石凳。
消防通道全开放
这次步行街改造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打通了所有的消防通道。原来这些通道里都堆放着杂物和自行车,有的通道还有小商贩摆地摊。现在步行街两侧的8个消防通道都被打通,平时行人可以通过这些通道直接走到步行街的“邻居们”家里串门,比如公共卫生间旁边的通道可以直接通往第三极书局,还有的通道可以直接通向步行街西出口处。若是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这些通道可以起到通救援车、疏散人群等作用。
——————————————————————————————————
今天去逛了一下,感觉似乎也没什么大变。原来新华书店的地方换成了中国书店,地下有卖文史哲特价书,不错。原来国林风的地方换成了一个“淘书公社”,特价书遍地都是,其中有非常多的商务印书馆的书,都是5折,另外那套“我知道什么”丛书居然是1元1本,而且还挺全,我一怒之下买了42本……
最新评论
依芜
5 June 2007 21:07:37
看完价格………………有一种想流鼻血的冲动。
我一怒之下买了42本……
“棋戏”与理性的多元主义[转贴]2007中国大学哲学20强
施工……施工……
施工……施工……
生活
施工……施工……
2007年5月27日
这几个月就在我租住的屋子窗下,吵得令人不可忍受——从早上6点多开始,一直到半夜12点半以后,成天不断地发出无规律的打铁声和电焊声。最近了解到貌似是这片地区要换暖气还是天然气还是什么的管道,到处在挖地铺管子,而我窗下这块地方好像是一方面要造个锅炉房之类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是焊管子的地方。
尽管我宣称“爱一切丑恶”,但这毕竟只是表达一种态度,而不是事实……事实上,我实在是毫无办法对楼下的吵闹产生任何美感来……太可恶了……
前一段时间一直只能塞着橡胶耳塞睡觉,但即便是塞着这种非常有效地抗噪音的耳塞,竟然偶尔还会在塞着耳塞的状态下被吵醒!那就更不用说白天在屋里看书了——虽然开着MP3还可以缓解一些。
从上海到北京,似乎到处都在施工。最近宿舍窗外也在日夜不停地施工,学校里的文科大楼也在紧张建造中,还有颇具争议的五星级酒店等等,周边大大小小的施工不计其数。而我上海的家门前更是自我搬入后施工不断:先是修地铁换乘站(三条地铁的换乘站!已经修好了,但我还没去看过),然后是世纪联华大卖场拆掉而开始建造李嘉诚投资的一栋大楼。
总之,到处都是施工——这是大城市最令人讨厌的一个方面。不过也正是如此,像上海这样的都市,特别是浦东陆家嘴地区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内翻天覆地,成为曼哈顿一般的地方。
这种到处都逃不了工地的景象恐怕在西方是不多见的。而且由于西方的财产权保障,拆迁改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此西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修出中国这样直来直去的高速公路网络)。现在中国的物权法出台后或许也将给拆迁改建带来一定的阻力——也该如此了,拆得实在太快了!不过从现在上海的情况看,拆迁的阻力或许不会太大,特别是市中心的老房子,拆迁一方面可以改善居住条件,一方面能够得到庞大的补助,许多人还巴望着早点轮到拆迁呢。
但是,总觉得城市这样发展下去实在有某些忧人之处——我似乎感到这样不停的拆与建、遍地的工地似乎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异常状态,而是城市的常态了。据说一般典型的现代建筑的设计寿命约为60到70年,虽然说实际上许多建筑都会被使用远远更长的时间,但设计寿命毕竟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特点——总而言之,它肯定不是为了子孙万代而建的,因为顶多传不到一两代人,或者在建筑者本人的有生之年,整个世界就还将翻天覆地,这栋建筑也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落伍过时了。
只是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之内,整座城市的原有建筑都将“过时”——或者简单而直接地说:一座建筑的寿命比一个人还要短暂。既然城市有这样的新陈代谢速度,也难怪我在每时每地几乎都处于“工地”旁边了……
虽然我总是强调:不要逃避,要去拥抱。不过如果有能力的话,将来还是要逃到个清静点的地方呆啊……
2007年5月27日18时30分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最新评论
依芜
27 May 2007 22:04:30
呃,深切同情,我们家楼上也在装修.
不过怎么说乌鲁木齐的代谢速度也没有如此快……比起上海北京,还在初期成长阶段……
说什么呢?
1、工人师傅辛苦了……
2、这样建建修修拆拆太浪费了!那么多东西,盖些乡村学校多好啊……
本期音乐:Sunshine On My Shoulders[英]布赖恩•里德雷:《科学是魔法吗》——★
本期音乐:Sunshine On My Shoulders
本期音乐:Sunshine On My Shoulders
生活
本期音乐:Sunshine On My Shoulders
2007年5月27日
http://www.hsjch.pudong-edu.sh…冯静音乐风景线/My%20Webs/music-ziyuan/english%20sing-shx/sunshine%20on%20my%20shoulders.mp3 (女声)
音频播放器
00:00
00:00
使用上/下箭头键来增高或降低音量。
听来听去,咖啡馆还是比较适合美国乡村音乐。
以前柏拉图咖啡馆放的是哪些音乐来的?忘记了。不过这首好像比较有印象一点,要不然就是和更早的回忆混淆了?
模糊的记忆中似乎Blowing In The Wind、Your Cheat in Heart等民谣也是经常在咖啡馆里听到的。
最新评论
依芜
27 May 2007 21:54:00
啊…
John Denver啊………
这首我会唱个大概的。很恬适的一首曲子。
我有他的专辑
总是在什么音乐都不想听的时候想起它。
经典……
依芜
27 May 2007 21:56:29
Your Cheat in Heart
什么调子来着?我想不起来了。
古雴
27 May 2007 22:25:24
对了,我最近买了一个“美国乡村民谣(3碟装)”http://www.joyo.com/detail/product.asp?prodid=zjmu333649&ref=SR_T3&uid=168-0757678-2449050 感觉非常超值啊,歌曲都很经典而且听起来比较地道(当然这方面我是无知的),当时买时3张就11块,是我最近买的碟里最便宜也是最满意的一套碟了。关键是在我刚买了以后好像就缺货了~
古雴
27 May 2007 22:47:56
Your Cheat in Heart :http://hyl510.googlepages.com/YourCheatinHeart.MP3
怪怪的调子……
不知怎的听到这个调子就让我联想起酒吧(虽然我没去过)而不是咖啡馆…………
去咖啡馆的情调施工……施工……
[转贴]各地4月以来严查恐怖类非法出版物《死亡笔记》
[转贴]各地4月以来严查恐怖类非法出版物《死亡笔记》
生活
[转贴]各地4月以来严查恐怖类非法出版物《死亡笔记》
2007年5月25日 动漫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
各地4月以来严查恐怖类非法出版物《死亡笔记》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田雨)自4月份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先后两次发出查缴《死亡笔记》等恐怖类非法出版物的通知后,江苏、上海、河南、广西、新疆、福建、湖北、四川、重庆、广东等地陆续查获了《死亡笔记》一书及相关光盘。目前,各地已查缴《死亡笔记》图书2409册,光盘366盘,其他恐怖类非法出版物1018册,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侵害行为。
据了解,上海、江苏、广西、广东“扫黄打非”办接通知后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组织力量对出版物重点整治地区、重点道路和路段进行了执法检查。至5月10日止,上海文化、公安等部门共查缴《死亡笔记》等有关恐怖类非法出版物477册,音像制品182张。江苏省共查缴《死亡笔记》等恐怖类非法出版物203册,音像制品23套。广西共收缴《死亡笔记》等非法书刊182本,音像制品90盒。
在查缴《死亡笔记》过程当中,广东省发现有标称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死亡笔记》盘配书在市场上销售。随即,新闻出版总署对此事进行了调查,查实该套《死亡笔记》盘配书为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买卖书号”出版,买书号方为上海仙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在山东省新闻出版局的指导下,已开展了整改工作,处理了相关责任人,组织人员分赴国内有关销售市场回收了270张问题光盘。新闻出版总署拟责成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对违规买卖书号的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给予警告处分。
——————————————————————————————
哈哈哈,我说呢哪本恐怖读物能那么风行,果然就是那个《Death Note》。呵呵,这有啥个恐怖的?虽然说中小学生人手一本死亡笔记写着玩确实不太好,不过怎么说也不算什么“恐怖”吧?神秘主义、宗教元素在日本动漫那里已经被运用自如了,联想到经典的《EVA(新世纪福音战士)》其实也是带有强烈宗教味道的,不过中国人接受不了,引进过来后偏把“福音战士”改成“天鹰战士”,把主题曲第一句话“残酷的天使”改成“勇敢的少年”,变得与原初的宗教意蕴风马牛不相及,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给那些中国的脆弱的青少年去接触。就这么个战战兢兢地中国的动漫如何还能与日本抗衡?小时候还有阿凡提、葫芦娃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片,而现在的中国动漫又要学日本风格,又要怕这怕那的,大不了就搞出一套“我为歌狂”这种现实又现实的作品,这怎么有前途呢?动漫是描绘幻想世界的,一定要放飞想象力才行,现实、常识、科学统统靠边站,夸张、玄幻、神秘、奇异的东西尽可能地释放出来,这才是动漫嘛!
最新评论
UNIC
26 May 2007 15:00:26 匿名 220.171.177.180 [回复]
要我说,要是国家真的好好管,你有本事在动画引进之前就将其防于国门之外啊?!每次都放马后炮.搞的本来没什么紧张的东西反而紧紧张张的~欲盖弥彰!每次都是这样!!!
至于这个片子本身,我可能没有多少发言权,因为我没有看过.但是那个笔记本的事情我是知道的.想来….没什么好影响.天天咒周围的人这个死法那个死法的,真是不好的.你毕竟不能完全否定它会带来不良影响.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应该听听儿童心理学家说说.
动画是应该发挥无限想象.但是终究应该是支持爱的.过多的死亡类\打杀类情节对于仇恨等不良心理是一定有助长作用的.
古雴
26 May 2007 15:30:5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记得初中时班级里流行的是黄色漫画,这实在没办法,挡不住的。这种玩意只能适当疏导,不能靠严厉的手段打压。
JA
26 May 2007 22:20:38 匿名 218.12.165.34 [回复]
死亡笔记还没有看过.但我觉得没必要那么紧张,从小看不良动漫长大的,也没怎么样啊.按官方说法,我这种人早进劳教所了.
最喜欢EVA,还好一直看的是D版.
老师们开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去咖啡馆的情调
去咖啡馆的情调
去咖啡馆的情调
生活
去咖啡馆的情调
2007年5月27日
今天再一次试图重返咖啡馆的努力又告失败。不过这次不完全是主观原因,还有一些客观因素:
柏拉图咖啡馆变了。今天进来时,先是被门口“圣诞快乐”的装饰吓了一跳:现在这段时期正是离前一个和后一个圣诞节都是最为遥远的时期,怎么“圣诞快乐”还贴在门口?不过我还是鼓足勇气冲了进去,不过进去后发现房间布局有所调整,新的服务员一个都不认识了,关键是熟悉的背景音乐也变了。于是终于逃回旁边避风塘大喝饮料去也。(关于柏拉图咖啡馆见:https://yilinhut.net/2006/04/16/371.html )
前几天我说到,去咖啡馆是需要有心情的,而这种心情并不是重返未名湖的心情。去未名湖需要的是一种潇洒轻松的心情,但去咖啡馆倒不一定,无论是心情轻松还是沉重、愉快还是伤感都可以去。咖啡馆需要的是另一种情调:或许可以称之为小资情调,或者所谓的Bobo(布尔乔亚+波希米亚),或者我称之为贵族情调的某种东西。
咖啡馆毕竟是一个高贵奢侈的场所,而大概是从世界杯之后,柏拉图咖啡馆和避风塘竞争“畅饮”,一样打出学生卡12元畅饮的优惠活动,而且自此以后也不再搞文化沙龙活动了,最后把柏拉图咖啡馆变成了当避风塘人满为患时的另一选择,这就使咖啡馆的情调越来越淡薄了。因此自从柏拉图开始15元畅饮之后,我就越来越少去了。而到校外租房之后,就更是再也未曾光顾。当然,既然不去柏拉图,像上岛之类的昏暗无比的咖啡馆更是不再去了。
由于近半年来彻底重整心情,我似乎又回到两年前和更早时的那种在高档消费场所门前观望而不敢入内的状态了。或许还需要某个契机才能让我重返咖啡馆,比如说在哪里新开一家咖啡馆,或者别的什么事情发生。
2007年5月27日14时25分
避风塘
[转贴]各地4月以来严查恐怖类非法出版物《死亡笔记》本期音乐:Sunshine On My Shoulders
我不喜欢打坐,我喜欢发呆
我不喜欢打坐,我喜欢发呆
生活
我不喜欢打坐,我喜欢发呆
2007年5月24日
盘膝而坐,闭目定神,冥思苦想或者什么都不想。——这不太适合我,坐不住很久。
我喜欢发呆。所谓发呆,和打坐不同,往往是要盯着什么东西看的。盯着某些既动又静的东西。
比如盯着星星(星星不是不动的,它会眨眼!)、雨水、湖水、草和树。
在北京星星与雨水都很少,于是我喜欢盯着风儿发呆。
风是看不见的,但随风而动的草和树看得见。
站在大树底下,抬头看树枝摇摆,低头看光影闪烁,就可以呆上很久。
发呆时可以想任何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
或者既想着什么,又什么都没有想。
只是看着,却没有看着什么。
似乎感悟到什么,却说不出来。
最新评论
UNIC
25 May 2007 16:07:49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呵呵……
我是一直都喜欢发呆的,想什么或者什么也不想。我也问自己,为什么时常发呆?想了想,也许是强化一种自我感知吧。现在暂时也不想深究下去。
记得鲁迅有一篇杂文,好象收在《且介亭杂文末编》或者《坟》里,叫《这也是生活》,文章说的是鲁迅晚年病重时期的感受——他时常躺在床上,有的时候觉得看看周围的生活环境、发发呆也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生活……
一切都尚未开始老师们开的自然辩证法课程
老师们开的自然辩证法课程
老师们开的自然辩证法课程
生活
老师们开的自然辩证法课程
2007年5月24日 吴国盛
先转贴一个帖子:
发信人: fengziforeve (过期凤梨罐头~CME!美俄!小光学 。。), 信区: Philo
标 题: [合集]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2:16:39 星期四), 转信
───────────────────────────────────────
作者 NJUKOK (尹志平), 信区: Philo
标题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17:37:31 星期四), 转信
───────────────────────────────────────
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极品变态的“老师”了
我感觉根本就是一个心理变态,不知道怎么当上老师的
上课之前宣布这节课没有作业,大家如果不想听就请走吧
然后继续说上课来了就好好听,不想听就走,不影响分数的
然后快下课的时候宣布这节课的作业是1000字的作业,如果不交的小心这个学期期末不及
格!
见过变态的,没见过这么变态的。不仅出尔反尔,而且嚣张地说如果我给你们不过,看研
究生院怎么处理。
实在不能忍了,手里有点小权利就这样威胁我们学生,拿手里的政治课当作他发泄的舞台
!我们是没有能力反抗他的这种行径,我们还需要学位和避免在自己的简历留下污点,但
是我们有权利不来听你的垃圾课!
马院怎么能容忍有这样的老师存在?
───────────────────────────────────────
作者 EndrewY (安德|I am born again),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18:52:55 星期四), 转信
───────────────────────────────────────
放这里来干吗?
───────────────────────────────────────
作者 NKM (睡神|不要诱惑我玩那么大的游戏!!!!!!!),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19:28:12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马院的老师。。。。。。
───────────────────────────────────────
作者 dxcx (dxcx),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19:42:10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不会是说吴国盛吧?
───────────────────────────────────────
作者 anthonyricky (迷花倚书不倚石),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11:46 星期四), 转信
───────────────────────────────────────
北大几个吴国盛?马院还有个吴国盛?
───────────────────────────────────────
作者 dxcx (dxcx),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13:52 星期四), 转信
───────────────────────────────────────
麻烦你有点常识,政治课又不都是马院开的,
而且这个学期这么bt的,除了吴国盛我没有听说过第二个
───────────────────────────────────────
作者 yetuoluowa (小叶子|吾心即是宇宙),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19:48 星期四), 转信
───────────────────────────────────────
至少哲学系的吴国盛老师根本不是教政治课的
而且也并不bt
───────────────────────────────────────
作者 Wilde (–╰o—o╯|保护视力|彪悍彪悍),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21:22 星期四), 转信
───────────────────────────────────────
是说的技术哲学导论吗?
我后来的课都没怎么去过……是不是节节课点名啊?难到还布置平时作业了?
───────────────────────────────────────
作者 xiaohuahua (151515~),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23:25 星期四), 转信
───────────────────────────────────────
小mm
研究生的政治课你上过么
───────────────────────────────────────
作者 mist (The evil mist has been sealed),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30:54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这种老师好。。。
有时候是要严厉一些。。。
───────────────────────────────────────
作者 dxcx (dxcx),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33:15 星期四), 转信
───────────────────────────────────────
你去上一下周四下午给理科研究生开的政治课就知道,理教213,自己去看看吧
───────────────────────────────────────
作者 aelfinspring (小妖·做事要专业,做人要靠谱~~~),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43:45 星期四), 转信
───────────────────────────────────────
再怎么样,这么骂老师也太过分了吧!
───────────────────────────────────────
作者 yetuoluowa (小叶子|吾心即是宇宙),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44:53 星期四), 转信
───────────────────────────────────────
拜托
吴国盛老师是教科技哲学的
你让他开政治课他也不会开吧……
───────────────────────────────────────
作者 xiaohuahua (151515~),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49:20 星期四), 转信
───────────────────────────────────────
研究生的政治课有一门叫做自然辩证法
───────────────────────────────────────
作者 dxcx (dxcx),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50:07 星期四), 转信
───────────────────────────────────────
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呀,你没有上过还非要跟上过的人在这里纠缠,你不相信我没有关
系,下周四下午你自己去理教213看看就知道,你可以问一下那些上课ggjj,看是不是吴
国盛上的课,看看他们怎么说
要是这样你还不相信,那我无话可说了
───────────────────────────────────────
作者 yetuoluowa (小叶子|吾心即是宇宙),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55:21 星期四), 转信
───────────────────────────────────────
oh no~
我孤陋寡闻了 大叔……
───────────────────────────────────────
作者 mist (The evil mist has been sealed),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56:26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patpat
───────────────────────────────────────
作者 xiaohuahua (151515~),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56:30 星期四), 转信
───────────────────────────────────────
你好像眼神也不太好。。。
我不是大叔
───────────────────────────────────────
作者 dxcx (dxcx),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56:44 星期四), 转信
───────────────────────────────────────
哇,变大叔了呀,真神奇
───────────────────────────────────────
作者 xihuang (练习死亡),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56:49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今儿个下午我倒是的确在理教看见吴老师了
红T恤蓝书包
───────────────────────────────────────
作者 mist (The evil mist has been sealed),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57:48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哈哈哈哈
cmft
───────────────────────────────────────
作者 NKM (睡神|不要诱惑我玩那么大的游戏!!!!!!!),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0:58:55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重名真实麻烦多啊.
───────────────────────────────────────
作者 mist (The evil mist has been sealed),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1:00:06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吴国盛老师P大似乎只有一个吧
───────────────────────────────────────
作者 xihuang (练习死亡),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1:00:31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ms还真不是重名的
───────────────────────────────────────
作者 mist (The evil mist has been sealed),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1:02:31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唉,事实上我们平时也太不尊重老师了,尤其是政治课。。。
───────────────────────────────────────
作者 mist (The evil mist has been sealed),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1:04:27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这么做期末会很难看的~~哈哈哈哈哈哈
───────────────────────────────────────
作者 EPR (古雴), 信区: Philo
标题 Re: 强烈抗议马院极品“老师”的卑鄙行径!(转载)( …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4日21:35:01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
科社中心的四个老师一起上自然辩证法
之前听过一次刘华杰讲的,根本就不像政治课。讲波普尔还有西方和中国的伪科学,挺有
意思。
这个确实是吴老师的风格……ft
我们学校理科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自然辩证法”是我们系科社中心的老师们开的:
教学单元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绪论
本课程的来龙去脉
科学思想史
吴国盛
吴1: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
吴2:机械自然观的形成
吴3:机械自然观面临的挑战
科学哲学
刘华杰
刘1:从归纳难题到证伪主义
刘2:科学假说检验的逻辑
刘3:从非线性科学看科学定律与因果性
科学社会学
冀建中
冀1:科学社会学的创立
冀2:作为社会系统的科学系统
冀3:科学知识的社会本性
科学计量学
周程
周1:科学知识增长的指数规律
周2: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规律
周3:科学家队伍人数、社会年龄与科学成果数
我上次关于学年论文找刘老师时曾听过一节课,刘老师讲归纳问题、波普尔、科学划界,后来还讲中西方的伪科学。完全没有政治课的感觉,实在是和上科学哲学课差不多,而且发散和随意的地方更多一点,感觉是很有意思的。至于吴老师和周老师我也都见识过,讲课都挺有意思。照上面表格中的主题看,讲的东西肯定也不会刻板地按照政治课的模式讲。而吴老师如此严厉和“变态”而被指责,恐怕正是因为吴老师没有把这门课当作政治课来讲,而把他一贯的风格和要求也贯彻进去了——吴老师的课从来就是说一不二,论文都是当天布置下周必须交,拖延一天交就铁定零分毫无商量,这个其实是不错的。
不过如果同学们把这门课当作政治课看待,也就是说只是一门敷衍了事的课,那当然有所不同,这样严厉的做法就确实是bt了点。
话说经常有理科同学会抱怨自然辩证法的课程,说那些老师根本不懂科学偏要乱扯。这些抱怨我们文科同学也有耳闻,不知究竟的人还以为还是是在指责马院,其实说的就是咱们系那帮老师啊。
我们的老师们开自然辩证法课之所以还受到鄙视,其实不是因为刻板或教条等一般政治课风格的缘故。而是与“科学人文”之受到鄙视的道理是一样的。其实像这样的一门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很不错的——像萨顿等科学史家毕生呼吁的要在各高校建设科学史专业和公共课程,这种课程对于科学与人文的交流和融通是大有意义的。而现在的西方高校一般都会设置一门或一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公共课程,或是必修,或者也是热门的选修课,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在中国,我们的自然辩证法课程经过这样适当的调整,也可以扮演这样一种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角色,我们学校的安排是很好的。我觉得这门课不仅理科生,文科生也应该上。当然,作为政治必修课总是容易让人抵触,将来如果科学技术与社会类型的公共课程能多开一些,作为全校的类型选修课而要求,应该更好。
部分理科生对自然辩证法课程感到抵触也很好理解,但我们没上过课的不该跟着起哄。更不要把这课误会成马院开的政治课,这其实已经是我们系开的科学人文课了。
2007年5月24日23时31分
最新评论
mist
25 May 2007 19:29:23 匿名 210.56.216.4 [回复]
“话说经常有理科同学会抱怨自然辩证法的课程,说那些老师根本不懂科学偏要乱扯。”
你也来学物理吧,省得以后被人说不懂科学。。。
古雴
25 May 2007 20:56:18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大学基础物理和力学教材我高中就做过(虽然现在都忘了),明年再上点物理学课也有可能,但我可不会选双学位折磨自己。。。(话说你的数院或物院的那个啥征得怎样了?)
下学期学数分,另外的学分究竟是学物理还是学生物没想好。不过反正我不怕被人指责不懂科学,我事实上就是不懂嘛!谁懂科学?上了点理工科的课、做了点实验,就懂科学了?
古雴
25 May 2007 22:41:57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要自我检讨一下……BBS上已经有人发信件声讨我了,说我没有确定究竟是不是针对吴老师就不负责任地乱说话……我确实不知道究竟是不是针对吴老师的,而且我也知道发帖者所描述的情况肯定是添油加醋渲染过的。不过既然许多人都对我说是吴老师,后来还有人告诉我作业是关于基督教与自然观什么的,那就更确凿无疑了。反正我也就姑且认之,就是吴老师又怎样呢?多有性格啊!
当然,我所指的“这确实是吴老师的风格”,不是指“出尔反尔”,而是指雷厉风行。
mist
26 May 2007 11:33:53 匿名 210.56.216.4 [回复]
我又没有行动,只是在qmd里挂着而已~~
等确定保研之后再去piebridge版吧~
懂不懂科学的确不在于上过什么课,不过正如许多科班出身的哲学工作者不承认民哲般,许多科班出身的科学工作者也不承认民科——即使他们会说自己尊敬民科民哲们。。。在我看来,我学双学位的一个好处便是取得了和他们的对话权——无论我科学素养如何差,毕竟是接受过正规的物理学训练,和科班出身的物院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考试。。。。。我承认这个好处是一种很无奈的结果,不过社会现状就是如此:虽然能力是重要的,但是判定能力往往是通过一纸证书来进行。。。
Ps~吴sir的行为我赞成,很多人上课只是出于文凭的要求,P大以后应该改制为学问班和文凭班。。。
古雴
26 May 2007 14:44:3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一纸证书也没多大用,西方的SSK、中国的科学文化人,大多数也都拥有理工科的文凭,都是硕士或之后才转行的,但还是经常被指责为不懂科学,没办法。
不过搞科学哲学或科学元勘应该要上一些自然科学类课程,否则像许多民科那样连中学物理都没读好,光读了个把时间简史就好像懂了许多似的,那不行。我以前也说,我要上自然科学课程是去“体验生活”。
UNIC
26 May 2007 14:48:39 匿名 220.171.177.180 [回复]
有没有可能放下别人的认同呢?别人斥你为民科你就是民科吗?别人说你不懂你就是不懂吗?哪里有这样的绝对?!
我们都是在追求一些无尽的东西,哪里有什么定论呢?好好努力,保持一切可能性.
有的时候,放下普遍的所谓认同\不认同之类.怕什么?!!!!!!
古雴
26 May 2007 15:44:0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别人的认同确实是次要的,但至少自己要认同自己。不能总靠盲目的自大来自我认同,扎实的积累是最有利于增强自我认同的,而他人的认同当然也很重要,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也不该完全不管不顾。哲学家不是闭关冥想的独行者,哲学家要说话,要写作,要寻找和等待自己的读者。
依芜
26 May 2007 16:16:51 [回复]
我的意思不是说完全不顾他人的想法.但是那决不能成为一种框架\限制.思考他人的看法是学习.至于读者\认同,我不奢望,有没有都与我无关,虽然每一个人心理上肯定是希望有读者的,但是,他的存在不存在与我提出看法是无关的,除非后来可能需要进一步详细自己的语言,使人更有可能理解.
mist
26 May 2007 16:19:45 匿名 210.56.216.15 [回复]
接受正规的自然科学训练也是对自己科学素养的提高呀,我是看不出学双学位有什么坏处当然绩点会难看一些
依芜
26 May 2007 16:22:29 [回复]
条条大路通梵地冈 好了
古雴
26 May 2007 16:45:1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To UNIC:我知道你的意思。不过因为你向来有出世情节,所以要多强调一下。哲学家是需要交流的,一个人闷读闷写是不行的,除非能学会左右互搏,但左右互搏毕竟仍比不上直接与他人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他人认同自己,但至少希望他人多少能够理解自己,毕竟大家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而语言首先应当可能用来交流,然后才可能用来思考。
To mist:双学位太累,将占用我看书或看动画的时间,所以有坏处~~~
我不喜欢打坐,我喜欢发呆[转贴]各地4月以来严查恐怖类非法出版物《死亡笔记》
一切都尚未开始
一切都尚未开始
生活
一切都尚未开始
2007年5月24日
我不愿擦除任何一片美丽的色彩,
更不会丢弃手中的图画,
但我却要创作一个全新的世界。
只需要换一支笔,
换一种色彩,
一切都尚未开始。
全新的世界向我敞开怀抱。
最新评论
unic
25 May 2007 15:42:21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a whole new world…
本期音乐:草原晨曦(马头琴)我不喜欢打坐,我喜欢发呆
本期音乐:草原晨曦(马头琴)
本期音乐:草原晨曦(马头琴)
生活
本期音乐:草原晨曦(马头琴)
2007年5月22日
http://www.58w.cn/SN_Music/UpL…
之前那么多都是西方音乐,换一个东方的吧。
挑选音乐真是麻烦的事,随便点一个了:
——“国宝级音乐大师张宏光继[康熙帝国]及[汉武大帝]等剧的音乐创作后再次倾力巨献,携手草原音乐大师斯日古冷联合推出NEW AGE原生态大碟[易·狼城]第一次将狼的概念与NEW AGE音乐结合在一起.第一张用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描述草原生活与美景的原生态专辑。”04.草原晨曦
马头琴的旋律总是显得苍凉哀伤,同时开阔宏远,不过听音乐主要是看心情的,心情好时听什么都不会觉得哀伤。
其实我一般倒更喜欢听独奏或者只有两三种乐器协奏的民族乐,像这种增添了各种音效的东西一般都让人感觉过于华丽了。不过这张专辑做得还不错,没有过多地影响民族乐本身的质朴气质。
蒙古的狼群已然成为传说,大草原也都快成为历史了。
最新评论
UNIC
27 May 2007 00:20:36 匿名 222.82.76.68 [回复]
其实我一般倒更喜欢听独奏或者只有两三种乐器协奏的民族乐,像这种增添了各种音效的东西一般都让人感觉过于华丽了。
我也一样.特别是不喜欢马头琴和江南笛萧揉在一起,不伦不类.
unic
27 May 2007 00:30:41 匿名 222.82.76.119 [回复]
换行太多~~~试过.只好贴个连接.你大概看过了~只是这曲子比较适合连接….
http://uniceros.yculblog.com/p…
古雴
27 May 2007 10:24:4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倒是喜欢笛萧与任意乐器搭配。顺便说一下,笛萧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绝不限于江南。虽然所谓江南丝竹比较有名,但像琵琶、二胡、扬琴等等丝乐统统都源自西北的各少数民族,而笙、笛等竹乐都是来自上古时期商代之前,那时候根本还没有江南这块地方呢。江南丝竹并没有其独特的乐器,而是把各种乐器按照江南风格揉合起来形成的。
北京大学哲学社?一切都尚未开始
北京大学哲学社?
北京大学哲学社?
生活
北京大学哲学社?
2007年5月22日
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丰富多彩。每年社团招新之时真是热闹非凡,号称“百团大战”。说百团毫不为过,刚查了一下光是学术类社团就有112个,各种稀奇古怪的名头应有尽有,诸如易学社、禅学社、茶学社、中医学社、雅典学社、能源研究会、县域经济研究会、俄罗斯语言文化协会、武侠文化研究协会、奇石宝玉研究会、房地产法协会、华夏传统礼仪(乐)研习社、太空俱乐部,等等等等,琳琅满目、眼花缭乱,想得到什么有什么。
在这么多社团之中,一直以来却独缺哲学社团,即便是像禅学、易学、国学之类勉强沾点边的都很少。但看起来,同学们中对哲学感兴趣的人还是不少的,而作为社团联的管理者,似乎也希望在偌大的北大中能够有一个类似的社团。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这个哲学社竟然能够顺利成立!
我前几天还在这儿说应该多讨论、值得办沙龙等等,这下,哲学社竟然建立起来了!真实令人“欢喜”啊……呸。
我很少对我们系的任何同学有什么反感,但有一个人是特别的。我甚至曾经因为他的存在而(中期)退了一门课,还因为他的加入而退出了原本由我建立的哲学系06级QQ群,而因为哲学社的成立,我现在连05级的群也退了。
什么人能让我如此憎恶?或许是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事实上他很像我一直在等待着的人物:船长。也就是狂妄地宣称“我要当海贼王”而振臂一呼的人物。在哲学系里,这样狂气凌人的人是很罕见的,一般也只有民哲才会有这样的人,可惜民哲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狂气往往最终膨胀扭曲为胡言乱语、自说自话。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哲学家和精神病也差不了几步,许多民哲猛冲得过了头,虽然离哲学家的气质较近,但实质上却存在着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如果一个民哲有机会进入学院进行系统学习将会如何?事实证明我不能对其抱有期待。稍微接触一阵子我就发现,那位同学连民哲都不如:狂妄自大犹有过之,基础功力却更不堪入目。无非是法家、反儒家、欲望说来说去地扯一些不知所云的高谈阔论。我曾经看过不少民科民哲的东西,自信如果遇上,我基本上都有办法与他们过招。但看过这家伙的东西后,我却只好自叹实力不济,根本无法对抗……
这样的人物本来很难有机会进入北大,然而他却是作为留学生进来的。北大的留学生门槛向来很低,而且虽然和我们一起上课,评分上也受到非常大的照顾,这使得他竟有机会在北大哲学系混得春风得意,还有用不完的精力来玩转几个社团。
哲学社,本来是要创设一个法家社,专门反儒家的。这个没有申报通过,大概是社团联的建议下,哲学社成立了。(但主旨还是没变)
社团当然不是有一个人就能成立的,那同学竟然在05级拉到了十余位同学参与,随后还有几位06级的同学加入,这实在令我遗憾。不过,这也不算太意外,反正我早已放弃了在本科哲学系寻找船长或船员的期待了。
哲学社的第一次中哲沙龙,据说是被民哲搅乱,我倒要说,这个本身由典型的民哲创立的社团还要讨论如何避免民哲吗?
说来实在郁闷,不多说了,转贴BBS上的一个帖子:
我喜欢对真理执著的人,我也愿意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去追随一个人去追求真理,但如果不是要追寻,而是说真理恰恰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请离我远点。
发信人: EPR (井中), 信区: Philo
标 题: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5:50:00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我对哲学沙龙其实是特别期待的。想起前一段写过一篇自言自语 http://epr.yculblog.
com/post.2709219.html
但是!为什么说要避免“民哲”呢。在考虑如何避免“民哲”之前,应该看看自己是不是
就是民哲?自己和民哲有什么两样?民哲有什么可怕的?与其要避免民哲,不如说首先应
该避免自己成为民哲。我和许多同学不同,我是支持搞乱七八糟的辩论活动的。但是,做
哲学需要狂妄,但必须踏实。别自以为进了哲学系就一定比民哲大叔高明了。讨论交流的
意义在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借别人之助批评自己,借表达和整理自己的见解而深化自己的
想法,而不是在于显摆自己的思想,为了说服别人。
要选择既能避免民哲光顾,又能避免自己成为民哲的题目,不如搞读书交流的沙龙,大家
约定一起读一本书,基于阅读互相交流各自的理解。
——————————————————————————–
发信人: bclk (醒了再睡),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6:09:30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当你遇到一个连我们说什么都不知道的人
上来就问你
中哲的合法性的时候
你有办法吗?
还用马克思的XX理论
总之,我很汗
看书\打球也比和他浪费生命值得
—
我很无知,但是我不怕!
——————————————————————————–
发信人: EPR (井中),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6:38:08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我当然也会很汗,但我有办法。
和他讨论是浪费生命,那么我们搞的沙龙这样乱七八糟的讨论就不是浪费生命了?我们一
知半解地卖弄什么反本质主义相对主义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难道就一定比大叔搬弄马克
思主义来得高明?
要狂不要傲——这是我的主要立场。七扯八扯高谈阔论本身不坏,但要有自知之明——不
是因为我什么都懂,而是因为我什么都不懂,所以需要讨论交流、高谈阔论,以助于刺激
思想、汲取养分。如果我对自己的观点已经足够自信,那就不要参加沙龙了,不如先写一
些成熟的文章和著作,然后再进一步探讨下去。而如果是不成熟的阶段,不可写书,但可
以适当探讨交流,沙龙和论坛的意义在这儿。一定要是自知幼稚的人才该参与,没有自知
之明是不行的。自以为是的人可以去多写作、搞讲座,却不要找别人“讨论”。
——————————————————————————–
发信人: anthonyricky (迷花倚书不倚石),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6:42:23 星期天), 转信
我觉得小范围,也就4-5个人的读书讨论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这几个人能相互理解各自的观念、倾向什么的,讨论起来会特舒服,呵呵
——————————————————————————–
发信人: chinanapsol (爱诗人),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6:45:04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同意
顺便预告一下,周五又团委学生会的学术沙龙,请一个师兄将读书方法
——————————————————————————–
发信人: anthonyricky (迷花倚书不倚石),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6:55:50 星期天), 转信
who?
——————————————————————————–
发信人: bclk (醒了再睡),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7:28:04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何必说的这么直接
真的搞得学术些该没人了
弱弱的问
你真的确认你说的是发言同学所说的吗?
再弱弱的问
你的什么本质主义相对主义都是什么呀?
自己不知道别给别人带帽子
本身很好的讨论说什么狂啊傲啊的有意思吗?
看书去,做习题去
—
我很无知,但是我不怕!
——————————————————————————–
发信人: EPR (井中),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7:42:21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我又没去听,我怎么会说我说的是发言同学所说的呢?我哪知道你们是怎么说的?我的意
思是我们本科生无论是谁,都是一样,并不比民哲高明多少。我们比民哲唯一的优势是我
们应该更加谦卑和踏实一点,要是没有了这一点,我们比民哲好不到哪儿去。
我说得更直接一点,我就不满正义一个人,说自以为是只是针对他的,其他同学我都没见
识过。
——————————————————————————–
发信人: LAUXIA (正义),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7:43:16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好混乱阿。
到底什么根什么啊?
反正我的主张是,民哲可以有教无类,但是要看个人心情。
各种主义,若是你不懂那就是套帽子,不然就是懂,这些名词(专业术语)是方便讨论,
而不是套帽子用的,更不是整天搞三无三反的。反正我是坚持万物都是可以搞明白的,知
识进度的问题。反对反基础主义。
沙龙一定还是要搞下去的,像这次至少理清一两个问题。
另外一点就是,假设要我对比支持谁的话,现在我都搞不清谁帮谁。
但有一样靠普,那就是实践过得,真正有参加过这次沙龙的人比没有参加过的,讲一句句
都比没有参加过的吓讲一万句强。要是不服下次参加罗,不然形式比人强,人家是实地考
证,就算你说的有理,也是从外部猜测。下回表演一下有教无类罗。
—
去哲学版ZXS玩哲学吧!对哲学感兴趣的话!
我们是有问必答得哲学社!任何哲学困惑都可以来质询我们!
我们有问必答,尽管问吧!在社团ZXS版面上!
哲学并不难,只要你敢问,敢批判,认识认错与总结!
真理真理!对真理执著!
——————————————————————————–
发信人: dadaye (达|谁能阻挡我们的时代|532),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7:48:37 星期天), 转信
嗯,用”正义”来指代”L”同学,比较崩溃……
—
想想朱子十五年写了多少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沾衣欲湿杏花雨,点点寒星映小楼。
——————————————————————————–
发信人: LAUXIA (正义),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8:02:13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附加一下。
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还是有差别的。
虽然我不太懂你们在争什么。
混乱
—
去哲学版ZXS玩哲学吧!对哲学感兴趣的话!
我们是有问必答得哲学社!任何哲学困惑都可以来质询我们!
我们有问必答,尽管问吧!在社团ZXS版面上!
哲学并不难,只要你敢问,敢批判,认识认错与总结!
真理真理!对真理执著!
——————————————————————————–
发信人: LAUXIA (正义),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8:03:06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看他们混乱的讨论,我倒真的是快要崩溃了。
我连你在说什么也搞不清楚了。
去哲学版ZXS玩哲学吧!对哲学感兴趣的话!
我们是有问必答得哲学社!任何哲学困惑都可以来质询我们!
我们有问必答,尽管问吧!在社团ZXS版面上!
哲学并不难,只要你敢问,敢批判,认识认错与总结!
真理真理!对真理执著!
——————————————————————————–
发信人: mist (smile the evil mist:-),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9:05:16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其实你这番话几乎可以说是无效的,而且很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
如果他不会听从别人的劝告,那么自然你是白说了
而如果他会听从别人的劝告,很早之前他也就应该改悔了就轮不到你来劝说了呢
有的人偏偏要倒着走路,并且还自得其乐;你又何必去care他呢?等他碰壁碰得多了自然
就会改了~~
【 在 EPR (井中) 的大作中提到: 】
(……略……)
—
55.5!!挂了挂了。。。
我要征数院或物院mm!任何条件不限,能教我做题即可!
——————————————————————————–
发信人: EPR (井中),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9:25:11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你说得对,不过我的不满虽然是针对他的,但我要说话却并不是针对他的,主要是希望其
他同学不要太受他感染。所以我也只是在公共场合说两句。
——————————————————————————–
发信人: LAUXIA (正义),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9:29:45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因材施教还是有用的。
虽然我个人极度不喜欢孔夫子,更不喜欢并且厌恶孔教神话的孔夫子。
但是人家说的话“因材施教”还是有道理的。
其他同学么?未必就会理解你的心意的呀。
让他们见识一下这个世界多奇妙,其实也未必是坏处:)
—
55.5!!挂了挂了。。。
我要征数院或物院mm!任何条件不限,能教我做题即可!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236.66]
——————————————————————————–
发信人: EPR (井中),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19:55:32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我说话又不是希望得到人的接受,我避免为了说服别人而讨论,这个我一直强调的。我提
的立场,一般是谋求某种平衡,不多说了。哲学有许多种做法,每一个哲学家的道路都是
独特的。
我还经常主张和民哲对话呢。多见识一下当然未必是坏处。
——————————————————————————–
发信人: philorabbit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0日21:35:27 星期天), 转信
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受什么影响的.
但是不是鄙视或者指责LAUXIA就能解决问题.
不管对LAUXIA或者那个诡异的”哲学社”持什么看法,这个有些莫名其妙的社团还是在这样
一个”奇妙”人的一手策划下成为现实了.身为哲学系的学生.至少也得可怜可怜这个身处
“哲学社”三个字之中的”哲学”的尴尬处境吧.无论是给个冷眼还是做些意气之争,都不妨碍
LAUXIA的签名档和”哲学社”这个名号四处流传.
既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做些什么”抵消”他的作为吧.
不怕冒犯LAUXIA,哪怕我还是能认同这个社团存在的意义,也不是在他正在努力的那个意义
上.如果这个社团以后还总是这样,只能祈祷LAUXIA同学兴趣和旺盛精力耗尽的那天到来了
.而如果我们系还有些有闲心管这档子事的人,就想想让这个社团不至于变得太声名狼藉的
可能性吧.
…我没有这么差劲吧。版务同志。
若是我差劲的话,也有你的一份噢。
当然成功的话自然也分你一份。
——————————————————————————–
发信人: LAUXIA (正义),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1日11:41:34 星期一) , 站内信件
团委学术部的人也够累的了。
搞什么北大讲座,学术系列,还要各社团自动配合,若是没有这么高傲,配合他们还真不
错,问题是有一点貌似他们搞不清,那就是配合目前对社团而言没有直接好处。
还摆着个高傲的嘴脸要求别人自动配合合作,真的很难为人。
看他们整天盯着几个我玩得社团就可以见识到。多么累己累人。
不然若是正常一点,礼貌一点配合他们就算没有好处也是不错地。
发信人: yuxiao (笑笑),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哲学“沙龙”本身还是值得搞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1日13:15:54 星期一), 转信
“北大讲座” 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
ps:请不要在系版说这种不负责任的风凉话!
小虫
24 May 2007 13:00:34 [回复]
小古写文章大有进步哈.
UNIC
25 May 2007 16:28:04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过几天细看,微机课路过……
古雴
25 May 2007 19:11:1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哎~这种文章不必细看啦,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每一个哲学家都是独特的,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某个人一定不可能成为哲学史上的一座山峰。不过无论如何,希望他人理解自己之前,理应先尝试理解他人;如果要求自己得到承认,不妨先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如果希望自己加入到哲学的历史,成为矗立在哲学史上的一座山峰的话,当然,首先应该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继承也好,是反叛也好,都不该游离于哲学史之外。。因此民科民哲如果说要抱怨自己不受重视的话,不如先老老实实写一些对哲学史哲学经典的解读,证明自己的理解能力,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说像当年的逻辑主义者那样想脱离哲学史的(但至少仍保有和康德的联系),那么也该通过形式逻辑的技术功底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光靠说大话,是没有资格要求他人的重视的。只有当自己已经有了一定影响之时,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哲学家,或是有资格扯一些大话。但作为还未出道的大学生,心可以野一些狂一些,但行务必该踏踏实实、循序渐进。
UNIC
26 May 2007 15:17:39 匿名 220.171.177.180 [回复]
我说细看的目的……其实就是今天要留一句话:
我X他妈的法家!!!!!!!!!!!!
古雴
26 May 2007 16:15:13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赞气势。不过做学问不要带有过多的私人情绪,像正义同学反感儒家、支持法家,这并没有什么,哲学本来就是以流派纷呈为特色的,但关建是太过情绪化而缺乏实质性的、扎实的研究,所以态度成问题。希望你不要学他,偶尔情绪化一点不错,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冷静思考。
法家这个玩意其实除了支持君主专制(这一点儒家也支持啊)以外,很多主张其实与当代的西方民主制的理念是一致的。比如关于趋利避害的人性观,关于历史进步观,还有关于以法治国的理念,反对道德礼法等等,都与当代西方的主流观念相近。
说到底我还是反对法家的,但反对它不是那么轻松的事。
依芜
26 May 2007 16:19:59 [回复]
同意.反什么都不容易.
我也没心学他.你这里不是PKU BBS罢了.
呵呵呵呵呵呵
7 September 2007 08:52:14 匿名 222.84.5.218 [回复]
hoho 我要当海贼王….
…X
1 November 2007 22:36:10 匿名 124.17.16.231 [回复]
我怎么在这么一个班上….郁闷死了,不过还好,我一向是隐逸人士..
这种人大可不必理他,爱咋的咋的吧,现在又不是共产主义,不需要共同进步
Vorstellung
2 November 2007 13:03:42 匿名 124.17.16.247 [回复]
“…X”不知道是哪位,05的?怎么如此自命清高?
这么多人都把“正义”同学当作公敌,其他年级的和他不熟,有各种反应都是必然。本年级的常年和他交往,应该知道他只是一个心智不太全的小孩子而已,你犯得着和一个心理年龄比你低的孩子划清界线吗?
另想对古师兄解释一下,哲学社这个东西的确和你理解的是一回事。但是个人以为不必对这个小孩子闹着玩玩的东西太认真。你对0506有些人加入哲学社感到遗憾,可如果你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个和你常年相处的同学要成立一个社团,需要足够人数的签名作为发起人,一般怎么忍心拒绝呢?何况他是这么一个软磨硬泡的人。后来几乎所有参与这个社团活动的孩子都是碍于情面帮他些忙,这是个完全人情上的问题,不应该变成严肃的原则上的问题。难道古师兄真的会认为0506的孩子中真有那么多和“正义”志同道合的?我想也不会。否则,那偏见也真的太深了。
关于哲学社,大家都知道没什么意义,而且这个孩子想玩我们也阻止不了,但所有人都严肃地义愤填膺地和他划清界线就对了吗?如果怕“哲学社”带来什么坏的影响,就应该取消它或者改变它;如果它根本不足道就让它自生自灭,孩子什么时候玩腻了就结束了。很多人诸如不知道是谁的“…X”,你这嗤之以鼻的态度算什么?有必要吗?无非就是偏见和自以为是。哲学探讨的确不能像“正义”那样,但是对这样一个孩子群起而攻之,就未免有些势利了。
以上算是我对“正义”的某种辩护吧。但恐怕那孩子根本就不会理解我对他的辩护,连同那些把那孩子当害虫的自命清高的人们。
古
2 November 2007 14:34:59 匿名 123.112.76.106 [回复]
我不想和任何人划清界限,即便是正义同学,如果来这里向我拍砖,我也会认真对待,甚至我会认真地把他当作学术争辩的对手,而不会像楼上那样把他当成心智不全的小孩子。
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到了一般人眼里,常常也会显得孩子气,显得“心智不全”。甚至我本人也愿意让自己的心智不全一些,比如我对哲学社的偏激态度,你也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孩子气的表现,我乐意接受。
Vorstellung
2 November 2007 20:08:15 匿名 124.17.16.247 [回复]
果然……
“心智不全”表述得是过了,在这里向“正义”同学道歉。虽然得承认给不出一个令我满意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至少现在我想得到的只有这个表述:他的判断力可能有些弱,以至于和他讨论问题的时候几乎到处都是概念的随意使用。或者具体一点说,可能是他会在未明确使用一个概念的前提的情况下根据随意的心理联想来使用一个概念,而且这种情形非常泛滥。每一次我和他讨论问题,都要面对他随意使用概念进行的论证,而且论证的时候也往往出现逻辑混乱。我总是试图澄清他所使用的概念的意义,以指出他对概念的误用,或者获得一个双方认同的理解以使讨论得以可能,但是这样的努力也总是失效,因为正如师兄所见,他在讨论问题时过于情绪化,我一直没有办法让他哪怕有一次真正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个问题,尤其当问题涉及到他自己特别坚持的一些观点和概念时。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孩子气实在是高于一般讨论中可能有的“意气”,或许用偏执来表述比较恰当,或许还不是一般的偏执。这种“孩子气”我武断地觉得是某种理性能力薄弱的表现(我不知道怎么表述会更好)。因为上述这些情况,我发现至少以我现在的对话能力,没有办法和他进行有效的问题探讨。所以对于师兄的批评,我也不得不承认,我现在的确不愿意和他讨论什么问题了,因为太多次的失败让我失去了信心。但假如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师兄是不满于我对于他的态度,认为我这不是一种认真地对待哲学探讨的态度;如果是这种批评,我只想作一点解释,就是我只是就我全部个人经验而言倾向于“认为”他没有达到通常能进行严谨有效的哲学探讨的水准,如果说是一种偏见,在根本上我即使意识到了现在也无法消除,直到我能清晰地认识到是什么错误导致我和他的交流产生困难的原因(而后者又实际是可以消除的)为止。我只想说明,我的“偏见”并不是没有任何反思的结果。更何况,作为同级的学生我和他同上过那么多课,相识这么长时间,我相信我认为他在某些理性能力上很弱是有道理的。
然而我之前说的那番话,其实也可归为孩子气,正如师兄的这篇文章一样,发泄一下不满。我看到过这么多次师兄师姐乃至师弟师妹和“正义”的争论,都觉得和我曾经做过的事情一样,似乎根本上都没有形成真正针对问题的讨论,而总是演化为情绪上的敌对。我自认为把他当一个思想很不成熟的孩子总比把他当作一个有许多错误观点的成人好,因为至少我感觉很多人的言论里对他有太多的鄙视,好像他很可以为自己的思想和言论负责似的,而孩子至少是可以长大的。当然这和古师兄讲的“孩子气”不太一样。
关于哲学社,很不幸我的议论更加孩子气。很多人可以以我很讨厌的方式跳到一边说,这个东西怎么怎么不好,应当不理会之。我不行,我就是被古师兄“遗憾”的那些人之一。而且明明知道哲学社是怎么回事还得被“遗憾”,乃至被蔑视,“那帮人就是哲学社的XX”。如果师兄能理解这种心情,就能多少理解我说的那些可能很偏颇的话了,说白了,也是孩子气。
古
3 November 2007 00:02:42 匿名 125.34.46.255 [回复]
我想我完全能够理解你加入哲学社,之前说“遗憾”也是情绪上的,并不针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人。
其实如果我晚两届的话,大概我也会加入哲学社的,我一直说我愿意和民科民哲对话,之所以我不参与者学社的活动,只是因为老了,暂时不想多折腾~
另外我一方面不希望现在的哲学社有更大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希望有我们系的可靠的后辈加入进去,因为正义同学想必不会一直执掌哲学社下去,等他卸任后,我想这个社团还是值得延续下去的,到时候期待有同样热情但更加成熟的同学接管下来,到时候我作为研究生一定回来鼎力支持。
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书评本期音乐:草原晨曦(马头琴)
永远的《七龙珠》
永远的《七龙珠》
生活
永远的《七龙珠》
2007年5月20日 动漫, 日本
前一段和阿飞到阿竹蛋自习时,每次都看到旁边第三波书店摆着一套《龙珠全集》光芒四射……耀眼夺目……五彩斑斓……果然,最后我终于还是忍不住买了一套……
当我宣称要买一套龙珠时,Mist也想到买了一套《哆啦A梦》(后来转让给我了,下次再说),结果也不出所料,这两套书(主要还是龙珠)在宿舍里一搁,立刻吸引广大男生注意,开始广为流传。
今天我终于把42本龙珠看完一遍,荒废了两三天(我看闲书一般比较慢),下来我就要怒怒变身了,一大堆事情越来越紧张,不变成超级赛亚人不行啊……
超级赛亚人、七龙珠……我们这一代的人,特别是这一代的男生,有谁没听说过?当然有一些人因为家乡偏僻可能确实没听说过,不过如果是城市里的男生没看过七龙珠……嗯……童年不完整啊!
相比有许多同学直到初中乃至高中才接触七龙珠,我接触七龙珠应能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拨,因为我是在刚上小学时,七龙珠还在连载的时候就开始看了——我家里买的七龙珠(以及机器猫)全都是一版一印的,都是书一出就买到手的。后来我看了一下家里最早的七龙珠是1992年出版的,当时七龙珠日本原版也就连载到一多半吧,等了好几年才出齐的,另一方面机器猫小叮当也是直到1995年之后才由吉美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集子,这期间我可没少逛书店书摊啊。我爱逛书店的习惯大概是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我在更小的时候只喜欢机器猫(在更早之前葫芦兄弟奥特曼之类的不提了),七龙珠刚出来时记得我有点抵触,我说我就看机器猫,七龙珠打打杀杀的没意思。不过当时表哥先买了一些,不知道从哪天起我也开始看了……这两部漫画对我的童年影响简直不可估量——孙悟空更是被我奉若神明——顺便说一下,在我少年时的虚构梦想世界中,孙悟空迅速取代了原来的纯虚构的领主阿克先(再顺便说一下邪恶阵营由阿克先的哥哥阿克麦统领)……为什么叫阿克先?毫无理由,似乎是在四五岁时某天一个人玩玩具搞善恶对战时想要给正义方面设一面旗帜,结果脑海中就突然浮现出这三个音节(莫非是神启?),而后来阿克先大人去异次元世界云游了,领主一职就给了孙悟空。这个梦想世界主要是在我无事可做的时候或者睡不着的时候,我会在其中构想一些故事,我会虚构一些人物或者把各动画漫画和电视剧中的人物聚在一起,再构想一些稀奇古怪的情节。事实上,这个世界直到今天仍然在运作着(虽然比小时候少得多了),而那里的领主似乎也没有再更换过,所以应该说仍旧是孙悟空掌管着啦,呵呵。
言归正传,如果要我给小学生推荐什么休闲读物的话,这机器猫和七龙珠一定是必读的,虽然三国演义之类还有许多值得推荐的读物,但是,三国演义要是小时候没读过长大读也不晚,但这漫画书要是小时候不读可是永远无法弥补之事——就像青少年时务必读武侠书一样,错过这段时间再读就晚了!
小时候没有读过漫画、看过动画的那些长辈,往往只知道动漫是给小孩儿看的,即便有些动漫完全是成人化的主题,那些成年人也往往是不屑一顾的。但小时候看过动漫的人则不同,他们将至少永远不会抵触动漫。
动画和漫画是两种特别的艺术载体,如果说电影的特点是强烈的现实性,那么夸张、梦幻、奇异则是动漫的特长。很少看到有现实生活题材的动画名作,而且我认为动漫是不适合用以表现现实生活的,动漫表现的应该是孩童的世界、梦想的世界,在这方面,动漫的不受物质条件局限,也不怎么受语言束缚的无限的表现力的特色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比起电视电影来,动画极少受到拍摄条件的限制;而比起文学小说而言,漫画又可以超越语言文字——漫画无论怎样翻译都不会有太大变味。
在这样一种“无限”的载体之上,理应出现一些永恒的经典作品——必定有一些作品像那些过去的文学作品那样,是超越时代的。虽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流行的东西想要成为经典实在太不容易。不过,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最后总有一些作品将沉淀下来,成为永远无法取代的经典。在我看来,机器猫和七龙珠就是其中的两个传奇之作。
当然,和许多超长期连载的漫画类似,七龙珠到最后几卷似乎显得比较敷衍,但总的来说,七龙珠的故事整体来说是紧凑而完整的。
很明显,鸟山明(我小时候长期读作岛山明)最初的写作是计划模仿西游记的。他在第一卷宣称此故事以中国为背景虚构,而布尔玛对应唐僧,乌龙对应八戒,乐平大概是沙和尚?还有牛魔王什么的也来凑热闹。不过大概从第一次天下第一武道会之后,情节发展越来越不可收拾了,最后悟空他们彻底都变成超级无敌宇宙人,实在是强得太过头了……但从某种意义上,我还是更喜欢前期的七龙珠,虽然前期的风格比较不太正经(前期色情后期暴力……),但更富有童趣,情节也比较紧凑。
然而,可以说整个七龙珠仍然保留了西游记的某些神髓。例如,与西游记一样,七龙珠也以调侃神仙为乐——从最初那个动漫史上最经典的老色狼龟仙人开始,到地球上的神,到可爱的界王,乃至最后的界王神和前界王神,个个都是搞笑角色,在悟空他们面前最终都是弱不可言。
相比西游记,七龙珠里的孙悟空可以说是被塑造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人物,不过其实最完美的人物或许是他儿子悟饭,可谓德智体全面发展。但除了谈恋爱的那一小段外,悟反从未成为七龙珠的主角(虽然在悟空死后的那一卷鸟山明曾经这样预告),孙悟空始终是毫无疑问的主角。
孙悟空,正如贝吉塔自爆前所说的,是一个将善良与好战融合起来的人。小时候的孙悟空完全被描写为一个心灵如一张白纸般的不谙世事的傻小子,而稍后,虽然孙悟空在品格上的外美形象从来不变,但鸟山明又赋予了他争强好战的性格。赛亚人的本性是好斗的,他们并不是要追求什么而去战斗,而是为战斗而战斗。其实这样一种赛亚人的性格,恐怕也是传统日本人的性格,武士的性格。当然,究其根本,也同样是中国传统中对忠与义的执著。而这种日本式的好强,与西方近代的求力(权力)意志有些不同,前者强调自我超越,而后者强调支配和控制。
如果这种好斗性格若没有好的控制,也容易造成灾难性的结果,日本的军国主义正是一例。不过,对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而言,其“本性”是不会有善恶好坏的(或者说本性总是趋善的),或许因为我毕竟受到日本动漫的极深影响,总之我要说:日本人的这种赛亚人的性格也有其可贵之一面。
一个人的品格如何可能既好斗又善良?鸟山明借孙悟空给出了一种可能性。关键是,童真与执著。
在星球即将爆炸时,孙悟空不愿意借神龙之力脱身,而要坚持与弗利萨完成决斗;在地球面临危险时,孙悟空仍然给沙鲁仙豆,以保证公平决斗……为什么这样不明智?难
道说以整个地球为赌注的选择仍是道德的吗?在这些场合,如果按照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来计算,这些举动当然是十恶不赦的。然而,为什么要用功利主义?用自己的双眼去判断吧:不要搬用什么伦理学理论,更不要拿数学来计算衡量,用眼睛看:你觉得孙悟空的选择是恶行吗?你将被他的自信与固执所感染,你绝不可能觉得孙悟空是一个恶棍。而如果你不拿自己的眼睛去看,而是想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因为自己的固执竟然给整个地球增加了被毁灭的危险”,你将会想到的是一个恶棍。但是,不要想,而要看!
……一边想一边怀旧,写得好慢……想起许多小时候的事。不过作业赶不及了,以后再说吧。现在我要变身超级赛亚人,啃书去了……
2007年5月20日1时22分
最新评论
kakarotto
29 January 2009 13:28:05 匿名 219.131.176.237
写的实在太好了,我也是在初中时才接触七龙珠的,至今仍然十分怀念啊~~
日本动画片系列随感:引言:如何看待日本文化和东方个性 看日本动画片是我大学以来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长长短短各门各类的动画片看过不少,经常也想就一些经典的或典型的动画写一些感想——我看动画虽然纯属娱乐,但还是有所思考的,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动画片本身就有许多引人深思的元素,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必须主动地有所反思,否则的话长年熏陶之下一定要被日本文化浸透进去了。当然,我从一开始就并不反日,日本文化有许多可恶可怕的一面,但按照我的理解,日本文化中显得异类的许多侧 ……
想起EVA 又贴一个动漫音乐?没办法啊,最近在上海因为没有音响等原因,一直都没有怎么听音乐,凭空回想起的又正巧都是动漫音乐了。 想起EVA是在那天去亲戚家看到最新的一部国产动画“秦时明月”,华丽的3D美工只能更加突显其内涵的肤浅,如果说这部动画有多少进步的话,那恐怕也是朝着让人遗憾的方向的。想起中日动画的差别,就不由地想起EVA来了。最早看EVA大概是中学时看的引进版,还没看全(本来引进的也不全,很黄很暴力的 ……
女仆咖啡厅与“职业道德” 因为方咬韩事件的刺激连写三篇文章,也算够本了,韩寒既然也宣布停笔不谈了,我也到此为止吧。于是这篇文章是接着更早的“王道”一文写的,大家可以跳过之前的三篇文章,我们接着谈“道德”。 我们说王道就是至善之路,而至善无非就是“最好的生活”。但就传统意义上的君王而言,其王道只是提供某一种最经典的,或最一般的形式。但是实际上,人们追求的生活往往是特殊的:不仅仅是“做个好人”,而且对于具体的人而言,他的生活之 ……
平时要多写博客以供发泄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书评
平时要多写博客以供发泄
平时要多写博客以供发泄
生活
平时要多写博客以供发泄
2007年5月17日 博客
昨天本体论研究课上聊起写学术论文的事,老杨说某师妹(顺带还说我)写的作业个人化的、体验式的东西比较多,于是很可能在某些老师看来非常好非常有原创性,而在另一些老师那里给汾酒很低很低(老杨肯定是想起我形而上学课的成绩了……)。而有些会写的人,写得中规中矩,无论哪个老师那里都能得高分。
确实如此,好的论文要讲究一定的学术规范。条理严密清晰,而个人化、感想式的东西不能加得太多(其实我这方面还算好,老杨主要是针对那位师妹)。不过,当时我也说道,如果长年一直写那些中规中矩的学术论文,自己的个性、活力、狂放、情感方面的东西恐怕会越来越被消磨掉,最后顶多只能成为一位“哲学工作者”,在转述和整理哲学家的思想方面做得很好,但丧失了自己成为哲学家的潜质。
大哲学家的文风往往不拘一格,像那位师妹昨天介绍的海德格尔,在后期的文献基本都不是论文(而是讲演录),而且大量引用诗文,使用比喻的手法。而维特根斯坦就更是异类,平生连一篇像样的论文都没写过,特别是后期的文献简直是散乱至极,连一整页连续的论证都没有。就这样却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
我时常听周围人说:我们怎么敢和那些哲学家比呢?我也这样说,历史上每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不可超越的。但如果说不能和哲学家相比指的是我们应该满足于做一个“哲学工作者”,那我就不敢苟同了。如果你真的只满足于做一个靠哲学谋生的工作者,那你就真的不可能和哲学家相比了,但是,我和哲学家有什么本质上的鸿沟?哲学家和我们是不同的物种吗?
维特根斯坦当年找罗素询问自己有没有哲学才能:如果我不能做哲学家,我就去做飞行员。我倒想说,我如果做不成哲学家,或“大师”,我宁愿去做民哲,也不愿做“专家”。我并不是想靠哲学来谋生,如果说我的野心或“狂妄”会使我在学术发展上有所不利,那又怎样?维特根斯坦一生只正式发表过两个小册子(其余都是作为遗著出版),而我在大三随手就发表了两篇傻文章,即便说我的“学术”之路就此终结,还不够知足吗?我追求的只是在哲学之海洋中探险,而不是靠哲学找工作。
不过,我从来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虽然有一颗狂傲不羁的心,实际上也只会在私下说说大话而已,既然我身在学院,毕竟还是要按部就班地过日子的。规规矩矩地写论文我也并不抵触。因此,我昨天也提到:最好的方法是,平时多写一些无用的文章,随笔、杂文、博客,“发泄”一下自己的放浪,而写论文时就老老实实写吧。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表达思想的方式中,写作是最末的一种(循规蹈矩的论文就更糟),好一点的是讲课,而最好的就是讨论对话,思想“当场发生”,才是最真实、最富活力的。论文写得再好,发表得再多,也不过如此。我更欣赏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学术方式——虽然生前几乎没有发表过多少东西,但早已名声在外、影响巨大,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和维也纳小组的那些哲学家经常一起讨论交流,因为他极富个性的授课。
现在我还没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愿意与我神侃的“小组”,难得有些对哲学有热情的同学与别人聊起来也总是好像学院派作风强烈,我只好敬而远之,而狂妄自大的真正的民哲我又不太喜欢(但如果找上门来找我聊,无论是谁,我会非常欢迎),关键是现在还不到起航时候,所以我也没想过主动找谁交流。
但我的这样一种野心,或许比当大师还要宏大的野心:引领一个“学派”!一直在我的梦想之中。引领学派的人并不一定自己的思想有多么伟大,例如维也纳学派的石里克,他的那帮追随者后来的成就看起来都不比他低,但是,如果这些人没有曾经聚集在一起,如果没有维也纳的咖啡馆,哲学史将是完全不同的一幅面貌了。
昨天师妹也提到说萨特和波伏娃常去的咖啡馆,说为什么他们要在这种吵吵嚷嚷的环境下聊天写作呢?我们总是觉得哲学家应该是一个人关起门来搞研究的,要是人们都是这种想法,大概真的出不了哲学家了。哲学家毕竟不是冥想者、隐修者。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环境,如果没有交谈、没有课堂、没有讨论、也没有咖啡馆的话,能出多少哲学家呢?20世纪初的维也纳之所以出了那么多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原因很简单:咖啡馆多。
和我一起去咖啡馆吧!
2007年5月17日14时27分
最新评论
mist
18 May 2007 11:39:25 匿名 210.56.216.23 [回复]
我和你去喝过一次咖啡,结果回来后脑袋疼了一夜。。。
科科论坛或许就可以算作是一个讨论小组,你还是多去参加吧——顺便多替我录音,放ftp:-)
古雴
18 May 2007 14:53:4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科科论坛是不错的。那些科学文化人老师也是少有的论文与杂文兼写的,所以我比较喜欢这块学术领域,而其它搞学术的基本都太学院了,缺乏活力。特别的还有刘小枫也不错,杂文写得精彩。
中国没有咖啡馆的文化传统,当年柏拉图咖啡馆刚开张时力图定位为文化沙龙性的咖啡馆的,但世界杯开过以后似乎定位就变了。。
UNIC
18 May 2007 16:18:22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1、……但丧失了自己成为哲学家的潜质。
——同意,我认为任何的学者都应该有不羁的一面,或者说至少要有批判性思维,是应该有站在人群之外的能力的。
不过,正如康德的看法,我也这样想,就是说——智慧,或者,也许真理,是有可能存在于人群中的。孔先生:三人行比有我师。我也是这么想的。
真正厉害的哲人是可以从更多人那里学习的人,无论是向学者、前辈还是平民。
至于说搞哲学或者搞诗歌一直想着一个说法——MS是“小隐在山水、大隐在人世”~意思大家都明白。我想,此话也有道理。那就转而向诗歌、文学的路子来疏解了。不过~我MS相反……是疏解太多~~~应该多写些论文类的……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世,都是我们学习、创造、感动的地点!
2、海德格尔所说,表达思想的方式中,写作是最末的一种。
——这样看来……我们MS都比较惨……
好象以前就有听说过这样的看法——最高的是形体语言——表情、肢体啊。
不过说话和写字有高下吗?这个我目前不知道。我想是对的。是应该适当写些。不过若是我的话
至于说要多多写博客
关于咖啡馆,可能是需要一点氛围吧。不过北大附近学术氛围应该不淡,淡的可能是咖啡馆式的氛围吧。
在《20世纪思想史》上也看了那段维也纳咖啡馆的(还有别的名字忘了),当年那里实在是……学者的乐园啊!又是图书馆、又是居所……我记得我在那段介绍的旁边批了一个字:
“啊……”
古雴
18 May 2007 19:05:58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海德格尔一贯的意思是强调“当场发生”,而不喜欢“预置”。比如同样是利用自然力吧,水车、风车就比较好,有水有风时转,没有时就不转。而“水电站”就不好,水坝要反过来控制自然,人想要水流时流停时停。所以同样是利用自然能源,本质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表达想法,当场的和非当场的也是不一样的。
不过我其实对海德格尔也不怎么感冒。对海德格尔的东西总感觉有问题,但说不清楚具体问题在哪(这个状态蛮符合海德格尔的讲法的)。
小虫
24 May 2007 13:03:42 [回复]
你报告就去.
古雴
24 May 2007 14:23:3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要去咖啡馆肯定是我报告这毫无问题。
不过最近我还没有回归咖啡馆,去咖啡馆这种地方是需要有心情的,否则情调出不来。和去未名湖一样,不过所需要的心情略有不同。我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回来。所以不敢去咖啡馆。
后期维特根斯坦与直觉主义的数学哲学永远的《七龙珠》
本期音乐:奥尔夫,布兰诗歌
本期音乐:奥尔夫,布兰诗歌
生活
本期音乐:奥尔夫,布兰诗歌
2007年5月15日
http://vod.lpes.tyc.edu.tw/vod…
最新评论
古雴
17 May 2007 00:17:5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在《死亡笔记》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背景配乐,以前在电视上也经常听到)
转贴一个介绍:(由于网上转载泛滥,原始出处几乎不可考,随便搜一下就一大堆,所以这里我也不注明出处了。)
—-看过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MTV吗?
——看过影片《天生杀人狂》吗?
——又或者曾经听过拳王霍利菲尔德的出场曲吗?……
那么你应该不会忘记一段雄壮而气势磅礴的合唱——这就是20世纪最流行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布兰诗歌》(又名《博伊伦之歌》)的开头部分。
20世纪合唱巨作
《布兰诗歌》也称为《博伊伦之歌》,是音乐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诗歌和戏剧出自13至14世纪的游荡诗人,他们是中世纪英国、法国及德国各地的流浪学者及神职人员,以写作赞美酒及狂欢放荡生活的讽刺韵文和诗歌而著称,《布兰诗歌》集中体现了这些游荡诗人的创作风格。这些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庄重的爱情诗和放纵的情歌,也有宗教诗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诗,也有针对教堂和政府的讽刺诗。作曲家奥尔夫在1935年读到《布兰诗歌》时,受到极大震动,他以粗犷有力、热情奔放的音乐赋予这部奇异的诗篇以新的、永恒的生命。奥尔夫的《布兰诗歌》于1936年完成,它的整个标题是《布兰诗歌,为独唱、合唱创作并伴有器乐及奇妙舞台场景的世俗歌曲》。是一部宏大的“情景康塔塔”,其庞大的编制中包括了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含有一个小合唱队和童声合唱的大型合唱队,有两架钢琴和一组五花八门的打击乐器在内的大型管弦乐。这部宏伟作品于1937年6月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演。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神奇的音乐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唤醒了人性中欢乐的冲动。该作从问世和留下录音以来,就一直成为最富感染力刺激性的经典合唱作品。它也是检验指挥、乐队和歌唱家实力和配合能力的重要教材。
《布兰诗歌》(Carmina Burana)是一部十三世纪的神秘诗稿,它深藏在巴伐利亚修道院内多少世纪不为人知,一旦被公之于众后震惊世人,它是目前所知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也最具艺术价值的中世纪诗歌。仿佛它来自天国,而非人间产品。
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 1895—1982)长期生活在巴伐利亚,他从这部诗稿中选取25首诗歌,谱成这部《布兰诗歌》,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序诗部分壮美凝重,作曲家仿佛企图借助吟唱与谛听来建立起一座神庙;正歌的第一部分“春天”,轻快、明亮中蕴涵着悠远,合唱男女声部交替呈现宛如时序中的昼夜变化;第二部分“酒馆”则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运用优伶式的假声与转调,有如在描绘一个假面聚会的场景中人们醉生梦死的世态;但奇怪地是,欢腾的场面似有幽灵掠过的阴冷;第三部分“爱”中,有着对爱的渴望的宣泄和对爱的忧伤的赞美,以及对情欲的质朴的歌唱,其中,女声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华美而凄艳,已经成为演唱会中的经典保留曲目。
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在继承古典作曲法基础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节奏上加重打击乐成分,使《布兰诗歌》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得非常完美。
《布兰诗歌》充满了令人惊奇的成分和戏剧性,它大开大阖,既有雄壮的呐喊,又有委婉的咏叹,犹如汹涌的急流撞向岩石发出澎湃的声响,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软的草滩。乐队与唱咏交相辉映;令人震撼的打击乐像是命运的召唤,有着强烈的扣击灵魂的效果。《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unic
18 May 2007 15:55:36 匿名 222.82.226.29 [回复]
惊得不知道说什么了!
我一直都没有听成你这里的,刚才方才听到,原来是这首啊!
介绍看完了。
中世纪、游荡诗人、音乐……!
唉唉~~!
哪里能搞到这曲子???
古雴
18 May 2007 19:09:3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买了一套:http://www.joyo.com/detail/product.asp?prodid=bkmu701510&source=w-90003370,很不错。
其中“CARL ORFF KURT EICHHORN CARMINA BURANA 奥尔夫布兰诗歌/访问录”
在网上搜BURANA或布兰诗歌可以找到不少。
“邓三”期中讨论提纲(关于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后期维特根斯坦与直觉主义的数学哲学
草坪就是应该用来踩的!
草坪就是应该用来踩的!
生活
草坪就是应该用来踩的!
2007年5月6日
传说前几天BBS三角地上有一番争执。大概是有一热心同学看到北大里的绿化草坪被许多人践踏,上去说了几句,对方不予理睬,那同学回来到BBS上发帖声讨,后来踩草坪的当事人也上网回应,有人甚至说草坪就是用来踩的等等。
说得对!草坪就是用来踩的!
……为什么我竟说出这种话?我不是还自诩要鼓吹生态保护吗?
但是,如果说草坪不是用来踩的,那么,草坪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
绿化?
那么,绿化是干什么的?
环保?
显然不是!早就有人指出,城市里的所谓绿化草坪的生态效益可能是负的!看看为了这一小块可怜的小草坪,每天那自动喷水器要哗哗哗喷多少水?这么一些草坪能改善多少空气质量?能减低多少绿岛效应?抵得上对这些高贵的草种的养护投入吗?显然抵不上!草坪的环保作用非但没有,毋宁说是对本来就够可怜的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此说来,绿化只是为了美观?为了好看?
那么,既然只是为了看,不如多弄点图画、雕塑之类的艺术品看看,甚至不如去学人家荒山涂绿,拿油漆多画点蓝天白云绿草,也蛮好看了,又不用那么多养护上的投入?
很荒唐?一定要用真植物来绿化才好看?为什么都市人仍需要看见真的植物?因为那才是“自然”?
那怎么可能是“自然”呢?自然界里哪里有安排得如此整齐有序的绿化?所谓“绿化”,决不是自然化,当然仍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是人利用自然的生命力来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营造环境。只是让自然服从人,而绝不是让人回归自然!
好了,草坪不就是为了营造气氛吗?那么,如果不是给人们踩的,那还有什么用呢?
“爱护绿化”?凭什么这样说?若说爱护绿草,倒是不错。但所谓“爱护绿化”,充其量也只能是“爱护公物”的一部分,并没有什么更高的意义。更与敬畏自然或爱惜生态毫无关系。
大自然中的草地,难道是只许看不许踩的吗?
大自然中的草地早已与动物(甚至与游牧的人类)在长期的共处下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关系。草地总是需要时而受到某些有蹄动物的践踏和食用,若没有适当的破坏,草就会长得过于茂密而超出环境负载的极限,最终不能很好地生长。这和将狼猎尽反而不利于羊的生存道理是类似的。这才是生态学的道理:草地就是要踩的!
人工的草坪,如果说指望它们为培养都市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多少起一点作用的话,如果不让人踩,不允许人们用自己的身体感受泥土的气息和绿草的沁凉,不允许人们可以在忙碌之余躺在草地上享受片刻的悠闲,那草坪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
2007年5月6日17时30分
最新评论
mist
9 May 2007 23:02:36 匿名 124.17.16.66 [回复]
呵呵,报告报告,你们三个人每人报告我一次吧:)
古雴
9 May 2007 22:53:0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呵呵,你一个人辛苦……
对了,昨天看到我走后宿舍的卫生检查竟然达到95分……感慨……
mist
9 May 2007 22:41:26 匿名 124.17.16.66 [回复]
今晚整车,你和飞还有王胖逃过此难~~
古雴
9 May 2007 22:06:38 http://epr.ycool.com/ [回复]
To UNIC:在初中时,有一阵我也特别赞同遵守规则,特别特别强调遵守规则。后来不仅是反思规则究竟是什么,也反思为什么我要如此希望遵守规则?我想,可能是出于某种对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一致性的渴望,我希望我的行为有某种一致的东西来指导。但后来意识到,服从于外在的规则而行为的并不是实践理性,而恰恰是不理性,是理性的懒惰。规则在自己心中,不假外求,只有从不断的自我反思中获得的一致性,才是理性和自由的,而由外在规则所规限出来的一致性,只不过是某种机械性。
古雴
9 May 2007 21:41:26 http://epr.ycool.com/ [回复]
Mist说得不错,规则是用来被尊重的,而不是用来被遵守的。。。
如果是某些附带有处罚措施的规则,比如法律,它们告诉你,如果你不遵守它们,将会有什么后果。而你可以选择遵守它们天下太平,也可以选择违背它们而“后果自负”。
而另一些规则并没有附带处罚措施,比如“此处禁止停放自行车”、“禁止入内”等,那它表达的无非是一种尊重的要求。我可以选择尊重它,也可以不尊重。而我个人认为北大是属于北大师生的,而不是属于“800人左右的管理队伍”的,坦白说我对校方的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尊重,对于某些规则也就……
古雴
9 May 2007 21:30:2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北大本来就是一个以不守规矩为传统的地方,看看那些“此处禁止停放自行车”的牌子下面总是自行车最多的……校方本来恐怕也没有对这些规则太多认真吧。
至于bbs上究竟在讨论什么,我其实根本没看,就是听Mist你说起借题发挥罢了。
ps:物美还是不错的,有些东西(比如酸奶)比家乐福还便宜,关键是里头三家书店实在是好得很。
mist
9 May 2007 21:16:40 匿名 124.17.16.66 [回复]
对规则不满意,认为它不合理,可以提请制定方修改,但是在修改完成之前,对于规则还是要表示起码的尊重——否则就不是法治社会而是人治社会了
对于有些太过分的规则,我们可以召集人们起来抗议,但是要注意抗议的目标,不能伤及无辜。
譬如有学校规定的教学楼晚10点后必须关门,不得有学生在内自习,即使我们觉得不满意,总不能够就把桌子门窗全部砸了吧?
ps,因为作出决定的是校方,学生没有多大权力的,而学生会和团委则被誉为“黑社会”,基本上学生的建议很少被接受——除非能够团结起来,譬如“高自联”
UNIC
9 May 2007 19:59:49 匿名 222.82.78.97 [回复]
校方的考虑…凭什么就要顺着校方的考虑?!
UNIC
9 May 2007 19:57:10 匿名 222.82.78.97 [回复]
TO MIST以前我是很赞同遵守规则的,不过,后来想想有些规则根本不是规则,而是规定!是人定的,不是所有的规定都是合理的,我想,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反思身边的规定,还有为什么我们就这样遵守,不遵守的人就会使我们愤怒?
mist
9 May 2007 13:29:34 匿名 124.17.16.66 [回复]
关于北新旧址,或许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校方为什么不建食堂超市而是留作草坪的用意,
一个是方便以后的规划。假使以后要重新规划校内布局,那么草坪的机动性要比食堂超市的要好很多——毕竟拆了重建的话,估计又会有一堆北新食堂或超市的钉子户跑出来闹。
假使现在就规划好了,里面是建个食堂或者超市。那么建了食堂或超市以后是否就能便利学生呢?我倒觉得是便利了商家,关于超市,北新的黑不是一般地出名,博实物美也好不了多少,至于食堂,学生们也是怨声甚众。建超市或食堂,顶多不过是让大家又多了一个被剥削压迫的去处而已。
以前有过这么一个笑话,解决世上所有的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人类灭绝,这样就不会有恶的存在了——校方的考虑估计也是如此,没有了食堂和超市,看学生还能有什么不满~~
mist
9 May 2007 13:17:28 匿名 124.17.16.66 [回复]
呃。鼻梁是用来戴眼镜的~
人的行为是否算是对环境的破坏这是一个问题。美国黄石公园采取的是不干预措施,如果公园中发生了火灾,管理方是任火自然燃烧——因为他们认为自然发生的火灾也是大自然对生态平衡的一种自发性调节的措施。那么,为什么要把人的行为强行从大自然的自发调节的措施中分离呢?为什么不把人的行为也看作是大自然的一种自发性调节呢?我想多半是因为人自以为有理性,与其他万物不同而已。所以,在最好的天堂中,没有人的地位。
如果非得说草坪是用来x的,我倒以为草坪是用来给牛羊吃的,给昆虫营造生长环境的……等等。面对大自然,人类并没有多大的优越。儿女们或许有聪明的,或许有蠢笨的;不过父母依然爱着他们,纵然有差等,也不至于因为疼爱聪明的子女而牺牲蠢笨的子女。或许人也只是大自然的比较聪明的儿女而已。
bbs的争论倒不在于草坪该不该踩,而是规则该不该遵守——那块草坪上就挂有禁止践踏的牌子,并且当事人在被告知有这么一块牌子以后依然拒绝离开。让人们愤怒的是剧社的那几位同学对规则的不尊重以及对美裔华人的吹捧。
古雴
8 May 2007 20:53:38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想来想去,我还是不能接受“不是所有东西都经得起这种理想的分析”的指责。
我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问题,但生态问题、水资源危机,就是“理想”的问题吗?哪个问题更现实?我需要吃饭还是我家着火了?
我在这里并不想玩哲学,我讨论的问题非常现实,也可以非常具体,甚至可以具体到“北大南门外西侧是否应该种草坪?”
北大南门外这块地方在我进校时还在闹纠纷,好像是被强制拆迁,两方面闹矛盾,房子拆到一半,看着乱七八糟,据说折腾了几年,成为北大一景。而现在似乎是终于解决了,变成了一块小草坪。
还有,北大内原来我入校时还健在的“北新超市”,在前两年也闹矛盾,全体员工打出大字横幅“我们要人权、我们要活命”在店外挂满一条一条的,乱七八糟了好一阵,也是到前一段刚刚解决的,结果是把超市拆了,仍旧是——一块草地!
当时有学生就说,校内食堂那么拥挤,应该造个食堂啊,再不行还是造个超市顺带卖点心也好啊,也不知道是谁规划的,反正就是一块草坪!
说实话,我倒还真有点怀念当时那副乱哄哄的景象,真是别有特色,北大竟能放着如此醒目的两个烂摊子懒得管,也算是一种个性吧?而现在呢?两块草坪!成天几十支喷水器在那儿喷着水,那就好看了?——http://foto.yculblog.com/epr/DSCF0132.jpg 说实话,我觉得还没原来那片乱石堆好看!
“https://yilinhut.net/about/wo”>古雴
8 May 2007 11:51:4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杂草堆不能满足人们需要,就不好。草坪是人们需要的,就是好。这种逻辑是人类中心主义+资本主义的思维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祸端之一。
似乎世界就理所当然应当按人类的需要来改造?
那么如果说人们还需要赌博、嫖娼、吸毒,或者还需要奴隶的话,为什么不多造几个赌场妓院?为什么不保留奴隶制?这样说很荒唐?但这同样也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啊?有什么不同?因为违背伦理道德?所以,我要搞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环境问题光靠经济学的规划是不能解决的,人类的“需要”并非都应当设法满足,有些需要是违背伦理的。
古雴
8 May 2007 11:34:0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楼上说得不错。我是在做分析,不过不知道算不算“理想的分析”。
说我们知道我们需要草坪,那么就应该搞草坪,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需要资源、我们需要食物、我们需要动物园……生态环境正是因为我们的“需要”而被破坏的。我要问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草坪?
我没有说不应该提倡“爱护绿化”,但我认为“爱护绿化”只不过是“爱护公物”的一部分,并没有更高更深的意义。
草坪的设计应该是开放式的,我很赞同。
依然是只猫
8 May 2007 11:17:40 匿名 219.137.210.96 [回复]
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不是所有东西都经得起这种理想的分析。
现实来说,我们需要生活环境中有绿化,有树木草坪,如果我们人工种植,我想以我们现在的城市现状即使没有过度开垦及过度放牧,也不会有什么草,有能力和机会长成“坪”。开发商闲置土地长成的杂草堆,也不能满足人们需要吧。所以要人工铺草皮。至于铺什么品种,草树比例,如何节省成本,又达到效果,这些问题可以分开讨论。起码我们知道我们需要草坪,但是以我们的人口如果可以随意践踏,绝对是会踩没了,所以限制践踏,提倡爱护是必须的。
不过本人反对把草坪围起来。我建议在设计的时候,多少留些路,让人可以进入,在其中坐坐,躺躺享受片刻的悠闲。
说着说着我觉得自己也犯傻了,如何践踏才算爱护的利用?这个度我想在每个人心目中都不一样,而且对于最后的结果来说,必然是若干人等的合力,所以单单让某个人自己约束,综合考虑也很难。
说了白说,想也白想?
古雴
6 May 2007 18:41:36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说的主要是都市里的草坪,特别是那些进口引进的高贵草种,还要铺设自动喷水器每天浇水,还要修护,弄得整齐美观,那草简直比足球场里的草皮还金贵,话说那足球场上的草皮不就是让人穿着钉鞋踩得吗?城市规划时同样要搞草坪,不如多搞一些让人踩的。如果真能被踩过头了,说明愿意亲近绿色的人多,是好事。而且一般的草坪之所以要禁止踩踏,不是怕人把整片草坪都踩没了,大概是怕踩得东一块西一块露出秃地,显得不美观罢了。
至于大自然中的草原之所以被破坏,当然不是因为人太多被踩过头了,显然是因为过度开垦及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的,这是另外的问题。
UNIC
6 May 2007 17:57:42 匿名 222.82.72.8 [回复]
可是中国人那么多.踩过头儿了怎么办?
本期音乐:巴赫:D小调羽管键琴与弦乐队协奏曲(BWV1052)“邓三”期中讨论提纲(关于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本期音乐:巴赫:D小调羽管键琴与弦乐队协奏曲(BWV1052)
本期音乐:巴赫:D小调羽管键琴与弦乐队协奏曲(BWV1052)
生活
本期音乐:巴赫:D小调羽管键琴与弦乐队协奏曲(BWV1052)
2007年5月5日
音频播放器
00:00
00:00
使用上/下箭头键来增高或降低音量。
巴赫:D小调羽管键琴与弦乐队协奏曲(BWV1052)第一乐章(快板)(特莱弗·平诺克指挥)
据说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今日的听众之广泛来说是仅次于贝多芬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虽说这些音乐家的大名早就听说过,不过最初了解到巴赫的独特性,竟是起于那本逻辑悖论方面的名著〈哥德尔·埃舍尔·巴赫〉
确实,巴赫的音乐充满“循环”的感觉(我不知道怎么说合适……),其深刻、和谐和复杂也堪称完美。
最早有意识地听巴赫的音乐,大概是宗教音乐,主要是管风琴。巴赫号称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音乐家。
他的音乐带有特别的宗教气息,圣洁、超然、神秘。
最近每期都换乐器,选了一首“羽管键琴”的,也就是所谓“古钢琴”的一种。
因为似乎这种乐器的音乐容易找到的几乎都是巴赫的,比较有特色~
(注:Google Page的空间挺方便,不过下载时经常会载到一半就说载完了……)
最新评论
unic
6 May 2007 01:46:25 匿名 220.171.180.81
今年才开始关注宗教音乐的,立刻很喜欢.大气,神秘.
古钢琴我是一直很喜欢的…….
你这样一说,我倒是对古典更有兴趣了….
mist
9 May 2007 15:04:50 匿名 124.17.16.66
有visa卡的话,可以到officelive.microsoft.com申请一个个人域名,终生免费,500M空间,10G带宽/month,速度很快,比googlepage要好的优点之一是不会在连接了n秒以后重置连接,据说n<60,所以如果没有速度,从Gpage下载文件就会不完整
古雴
9 May 2007 21:31:29
问题是我没有Visa卡……
传统教科书式的论争技法草坪就是应该用来踩的!
[转]哲学的毕业生出来做什么?
[转]哲学的毕业生出来做什么?
生活
[转]哲学的毕业生出来做什么?
2007年4月27日
http://www.gotopku.cn/forum/vi…
古雴
转一些信息过来(按照后来的补充略改)
发信人: anthonyricky (迷花倚书不倚石),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请教哲学系毕业去向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4月16日23:00:30 星期一), 转信
06年毕业的02级本科生
本人 不完全统计
全班40人
本系保送读研(直博)9人,保送本校非本系3人(两个马院,一个政管)
保送外校 人大1人,南开1人
美国3人,加拿大1人,英国2人,日本1人,韩国1人
其他就业,大都在公司,还有创业的,公务员的,其中1人今年考研进光华(初试第一名)
古雴
哲学本科毕业如果直接出去找工作的话,确实没什么对口的专业。读哲学的变数极大,最后做学问的毕竟是极少数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找到不同的出路。哲学系的学习非常自由(在普遍自由的北大里,哲学系的自由选择的余地也是惊人的),所以学出来的效果很不确定。如果自己比较松懈,那么在哲学系混到毕业也是很容易的,出路就可能非常堪忧;但如果自己志向明确的话,哲学的学习可以成为将来道路的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除了继续走哲学路之外,如果是将来转学法律、政治、经济、国关等各种人文社科领域,哲学的基础(如果你用心学的话)也一定会令你受益无穷。如果你只满足于混张好看的文凭,将来能混口饭吃,找工作容易些,起点薪水高一些,那么哲学系肯定是不适合你的。但如果你是有主见、有志向的人,那么无论出去以后做什么,哲学系都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
备注:
02级毕业生还有单独招生的逻辑学专业,而一般出国较多是通过逻辑学走的,后几届出国的人可能会更少一些。
哲学系没有“对口”的职业。而哲学的特点正是没有对口的专业,因为哲学并不是一门专业技术。
如果说有“对口”,也只有学者了。但一般的学者仍谈不上对口职业,真正对口的,是“哲学家”。所以上次讨论会上李老师说哲学系是个极高淘汰率的专业,几届学生里头能出一个留名史册哲学家就够多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或许是现在民哲太多了,学院里的哲学学生少有敢说自己想当哲学家的,怕被人嘲笑(的确会被人嘲笑,我也会嘲笑别人,我也受过别的的嘲笑)。可事实上哲学系的培养目标清楚写着,一个方面还是要培养哲学家的。大哲学家毕竟少有,但能够名留史册的,还是不少。李老师说得不错:想找工作轻松如意,薪水又稳又高,当然不应该选哲学系。但要青史留名,还是读哲学最有希望。
当然,对我而言,读哲学很有趣,就够了。
有许多人在北大哲学系,可能是虚度了光阴。记得似乎有位校友说得好,在北大么,第一是谈恋爱交朋友,第二是学做人,第三是求学问,这三样重要性依次递减,再后面就没别的什么了。至于那些成天抱着电脑的和成天抱着GRE啃的,恐怕都是虚度了。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或许对他们而言不算虚度,但至少是浪费了北大的大好环境。至于离开北大之后什么出路,慢慢再说吧。
最新评论
依芜
依芜
28 April 2007 23:23:51 [回复]
“在北大么,第一是谈恋爱交朋友,第二是学做人,第三是求学问,这三样重要性依次递减,再后面就没别的什么了。”
哈哈哈哈……
呵呵,想起一个说法:现在的学生,幼儿园的学生学小学的内容,小学学初中的内容,初中学高中的内容,高中学大学的内容,大学么,学幼儿园的内容—-学做人.
这个帖子我前天才在北大人社区看过.
哲学家么…很喜欢哲学的人应该都想当,嘿嘿,是吧,海贼王?
宗教哲学讨论提纲:宗教经验中的神圣实在是否真实存在?如何得知?本期音乐:乔治温斯顿-大地-执子之手
《心裁》又要出了?
《心裁》又要出了?
生活
《心裁》又要出了?
2007年4月15日
听闻师弟师妹们还想把《心裁》搞下去,百感交集。作为心裁元老,我总觉得该说点什么,不过话到嘴边,也不知从何说起。就随便发发感慨吧。
在电脑中翻出我所排版的六期心裁:2004年11月11日、2004年12月1日、2004年12月31日、2005年3月21日、2005年4月30日、2005年5月30日。做心裁可能是我大学第一年干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通过心裁,我结识到大学里的最重要的一撮朋友(寝室兄弟不算),后来的某某帮也是以心裁为基础形成的,虽说我现在游离于帮外了,但朋友就是朋友——排了半年心裁,赚一辈子的朋友,肯定够本。因此我希望师弟师妹们万万不要为了做报纸而做报纸,这样的话顶多是攒出几张废纸,太浪费了。
为什么起“心裁”这个名字?翻出第一期中栖凰写的“编辑部的故事”,写到:“《心裁》,其义有二:一是取‘别出心裁’之义,望本报能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二是表明我等报人用心编报之志。”
所谓“别出心裁”、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在当时心裁的自我定位就有所体现:栖凰写道“……经过同志们认真、严肃、热烈、慎重的反复考虑和讨论,一致认为:本报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区别于那些严肃的学术类刊物,也必须有别于那些信息量极小的所谓的‘学生刊物’,应定位在娱乐休闲这一尺度,给同学们一个抒发真情实感、享受生活乐趣的天地。”
从我退出之后的第7期开始,心裁得到了正式的团属刊号,本来是可喜可贺。不过同时,心裁的定位也换了,似乎忘记了原先坚持的“独树一帜”的宗旨和“娱乐休闲”的尺度,开始向《某某时讯》学习,我心中颇有不满,但毕竟我不干了而别人还在辛苦,不好意思说风凉话,因此这份不满一直到最近方才吐出来。老实说,看到之后的心裁只出了两期就陷入停滞时,我心中竟然觉得颇为高兴——如果心裁不再娱乐、不再休闲,而变得刻板单调、流于形式化,变成了编辑们的一份苦差,并且这份苦差最后被作为一项系团委的例行任务而代代相传,那么我们这些创立出心裁的元老们恐怕就成了千古罪人了。若干年后会不会每一届都有几个孩子因为被派上编辑心裁的苦差而抱怨:“哪些缺德的师兄师姐想出要搞这么个报纸折腾我们?” ——每当我想到这种可能的前景时,真是不寒而栗啊……后来听闻心裁停了,反倒松了口气似的。
师弟师妹们想让心裁复活,当然很好,心裁应该是自由的,谁作编辑谁就自做主张,不必延续前人的传统,更不必参照其它院系的做法。但我想要倚老卖老地强调的是:唯一必须坚持的是心裁的宗旨——“别出心裁、用心裁剪”,否则就没有资格沿用“心裁”的名号(谁非得另搞一个“爱智时讯”之类的东西我没意见)!心裁应该是不拘一格的,编辑们应当尽情发挥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我的后继者——排版员们:我实在想对你们说,如果有人笑话你在关于“狮子头”的文章下面贴一张小卡通狮子的举动,别理他们!能逗人一笑不正是别具一格吗?师兄我当年是在他人的意见面前退缩了,更疯狂的构想再来不及实践。后继者们啊,坚持己见吧,尽情折腾吧!
关于文编和排版人员的发展,我想说:千万不要总是试图去寻找“技术性人才”!人家真的技术高超的,用武之地多的是,区区一个系内小报,多大点儿事啊,干得再好又能有多大作为?何必在这里浪费青春呢?除非是真有热情想干的人。但技术人才一年能出几个?在其中还要找有热情的人?如果是这样的思路,心裁的可持续发展是令人堪忧的。虽然编辑,特别是排版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但是把一个系内小报作为学习和锻炼技术的试验场不是更好吗?一边编辑,一边摸索,不是很好玩,也很有成就感的事吗?做完一阶段的工作之后,交到一群狐朋狗友不说,自己首先是学会并熟练了编辑或排版的技术,不是一举多得的事吗?我认为,在招纳新人的时候,如果他已经是技术足够熟练的人,除非他有强烈意愿,否则与其强征这样的人入伍,不如把磨练的机会让给那些毫无技术或技术生疏的,却愿意尝试和磨练的人。
牢骚发得差不多了,说些寄语?祝心裁越办越好?嗯……还是不要越办越好了,办得太好了,给后人压力太大、负担太重,办差不多好就可以啦。无论如何,心裁一定要坚持别具一格:要么别出心裁,要么别出《心裁》。
2007年4月15日19时22分
最新评论
茗子
15 April 2007 20:35:09 匿名 124.17.16.101
也许刻板单调,但从未流于形式,“苦差”二字更是不敢当,即使是在人员突变、青黄不接的时候。9期《心裁》,不敢说期期别出心裁,但用心裁剪才是真正的价值。当然,也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古雴
15 April 2007 21:59:31
我是说“如果……”,可以说第7、8期还是坚持着用心裁剪(第9期我没看过),但某些倾向是明显的。为什么心裁传到下一届时停了一年多?对于下一届的编辑们来讲,我们传给他们的难道不是一份苦差吗?若不是苦差,为什么不出了?
挑明了讲,心裁不能做成时讯。新闻稿写得再好,谁爱看?要看的人在BBS上、在学生园地里都能看,第一版无非是给系里有个交代,装点一下门面,糊弄过去就行了。重点是“应定位在娱乐休闲这一尺度,给同学们一个抒发真情实感、享受生活乐趣的天地。”如果偏离了娱乐休闲的定位,又不再张扬着别出心裁,那么所谓的“用心裁剪”,岂不就是苦差的另一种讲法?
古雴
16 April 2007 01:15:46
这篇文章明显带有发牢骚性质,而且发的是陈年牢骚,不刊也罢。不过无论如何,我希望在新一期的心裁里(如果出的话),能够有人来重申心裁的宗旨,一定要申明心裁的宗旨,绝对绝对不能把心裁当作“所谓的‘学生刊物’”来传给后辈!
关于音乐与诗歌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手相学是不是唯物主义?
学生沙龙还是值得搞的
学生沙龙还是值得搞的
生活
学生沙龙还是值得搞的
2007年4月17日
今天教学讨论会上偶尔提到去年学生沙龙的事,办了三次就不再办了,至于为什么停了,ZW似乎说了些什么原因,没留意听,不过回来后总想着这件事,总觉得学生沙龙停了可惜。
听李老师口气,系里还打算提供支持,可见停办不会是系里的障碍,主要是同学不想办了。为什么呢?大概不外乎是参与者少吧。
所谓参与者少的问题,又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愿意主讲的人少,二是听众少。
如果说愿意主讲的人太少,这很大一个原因恐怕是当时的策略和定位不妥。我在当时最希望的是以读书沙龙开始,每次邀请几个同学向大家推荐若干本书,到沙龙逐渐走上正轨时再偶尔办几次个人讲座,但最后还是让我们在第一次做讲座了,而且之前还大搞舆论,甚至将帖子顶上十大。我当时说,这样的顶法让我慌张倒是其次,我是承受得住,但总是这样的话一定会给将来的主讲人带来压力,除了最初定好的三次以外将来还会有谁愿意主讲就不可知了——结果正如我所说,后来还真没人讲了!
其实要我来计划的话,最开始应该不要找牛人(我好歹也算吧,至少是貌似牛人),牛人嘛可是压箱底的,等沙龙走上正轨后再出山不迟。若是一开始连续来几次都是牛人,以后再要可持续发展就成问题,其他人可能不怎么敢上了。一开始把标准降低一些,虽然造出的声势或许不大,但有利于长远的发展。当然,如果按我所想的话用荐书沙龙开头最好了。
即便不是荐书,而是搞讲座形式的话,标准放低的话应当也是不难找到主讲者的。其实我们上的许多课程都诸如作个人报告、作一次ppt讲座之类的要求,比如当时上悖论研究时我和Mist都作过一次一节课的报告,这学期波波老师又把我们叫去给新一批同学又讲了一次,可见效果还是可以的(尤其是Mist讲埃舍尔真是非常精彩);比如杨老师的全球化问题研究和本体论研究也都要求每个人讲一次;又比如心灵哲学等课程要求作的小组报告等等。这些演讲和报告的资源肯定不缺!找那些在课堂中讲得不错的同学出来给更多的同学讲讲也挺好嘛,也不需要多少额外的准备。再或者找那些毕业班的同学来做个论文“答辩”,练习一下也好。
总之,主讲人的资源应当是不缺的,只要降低要求,在平时多挖掘人才。如果系里能给点支持,给主讲人一点奖励,当然会更好。沙龙越是走上正轨时,主讲人就越是容易找了。
那么,问题出在听众太少?那么,听众要多少才满足?从当时的几次沙龙来看,听众绝对是不少的。比如我讲的那次大概就有十几二十来人了吧?对于我所讲的EPR这个吓人的主题而言,有这点听众很难得了(我只是对来的男生太少有点失望)。ZW讲的那次人也挺多,哈哈师兄那次我因一时恍惚错过了,不过想来也不至于太少吧。再怎么着,总不会少于三五个人了吧?
本科生办一个学术沙龙,即便只有三五个人来听,也绝不算少——若每次都能保证有三五个人来听,就足够有意义了!如果平均能有十来个听众,那就非常成功了!我们系科科教研室那伙人搞的“科科论坛”,规模也不过如此啊!
科科论坛最初就是低调开幕,到现在也无非是每次在科科主页和哲学系主页贴个新闻,每次的听众也不过十几个,少的时候据说只有五个。但吴老师说,这论坛贵在坚持。确实,形成规矩,每周例行地坚持下去,论坛的影响自然就会扩大,而不需要效用仅限于一时的造势工作。
其他的一些学术论坛也经常有听众极少的情况,有些老师开的课只有两三个人听也会照上不误,老师们都不嫌弃人少,咱们学生沙龙为什么要求那么高?每次有人讲,有人听,就足够了。学生沙龙的价值不在于某一次或某几次办得如何成功,坚持下去才是最大的成功。
既然搞过三次,说明学生沙龙并非奢望,以后的学生会可不可能再把沙龙搞起来呢?要搞就要争取不要搞得太好,而是要争取可持续发展,让沙龙在学生会换届后也作为一项例行的、习惯性的活动延续下去,此事一定功德无量。
2007年4月17日22时12分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手相学是不是唯物主义?价值观有没有高下贵贱?
重返未名湖!
重返未名湖!
生活
重返未名湖!
2007年4月10日
记得两年前的这段时期,每天背上三五本书往未名湖或朗润园的湖边一坐一个下午,看累了就望会儿湖水,一直到傍晚乃至日落,解决了数本书之后才离开,既潇洒惬意又效率奇高。
一年多以来,虽然偶尔还会去未名湖转悠,但在湖边行走时总有沉重的阴影压在心头,几次想要重新坐下,最终每次都是逃离。曾经的心情毕竟找不回来了,但我迟早会用全新的心情回到未名湖。
就在今天,突然之间仿佛是听到了未名湖的召唤,甚至是命令。像是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引着我回到那里。坐下来。看书。
在朗润园湖边坐了两个小时,解决一本书。起风了,便离开了。潇洒与惬意,找回来了。
2007年4月10日18时5分
伦理学生死问题专题第二次作业:关于生命的价值技术哲学导论第一次讨论发言提纲
凯尔特文明与爱尔兰
凯尔特文明与爱尔兰
生活
凯尔特文明与爱尔兰
2007年4月8日 凯尔特
UINC说喜欢爱尔兰的草原——爱尔兰草原有啥特别?或许是因为爱尔兰的音乐(比如风笛)和爱尔兰的诗歌(比如叶芝)令人印象深刻吧。但爱尔兰这块弹丸之地,她的音乐和诗歌,她的民族和文化究竟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光说爱尔兰音乐,我反应不过来,不过要说凯尔特音乐,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曾经用过一阵某个背景音乐,被UNIC指为“背景音乐似乎不太好.有点喧哗不过依然支持其中一段风笛!主要是开头和基调~~~~不太喜欢,不完美.”——那首曲子就是选自雷恩·寇伯的魔笛专辑《心灵秘境》,英文名字却叫“CELTIC HEARTLAND”——CELTIC,就是凯尔特的了(Celt……有点像CET……-_-!),我正是好奇与这个英文标题,才买了此碟。总体效果或许确实如UNIC所言,有些喧哗(过于华丽以至于掩盖本色了),但总的来说凯尔特风格的音乐还是挺不错的。
最初听说“凯尔特”这个概念,有许多途径了。首先是从游戏中的了解:《英雄无敌》系列中森林族的中流砥柱兵种“德鲁伊”(他们也是在魔兽、Diablo等游戏中的重要角色),就是凯尔特人的祭司,森林的化身(据说英语中的Tree与Druid有某些渊源)。
在皈依天主教之前,德鲁伊是凯尔特社会中的重要组成(其他主要阶层还有战士、吟游诗人和农民)。德鲁伊僧侣掌握着凯尔特民族的全部知识——神话、历史、仪式、常识、天文等等,而这些知识绝不允许用文字记录,而只能通过德鲁伊的代代口授(继任者要跟随德鲁伊进入森林中隐修学习)。直到爱尔兰最后的凯尔特人被基督教化时,德鲁伊们所掌握的一切才有机会载于文字,不过这同时也标志着古老宗教的消亡。
在《文明》系列游戏中当然也少不了凯尔特人——在文明V中在某些战役作为蛮族出现,而在其资料片中则成了一支文明(特色兵种高卢战士,特色建筑丘堡,比较没用-_-)
不玩游戏的话,一般人想必也曾听闻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的传奇。这位欧洲文化中的传奇人物,也属于凯尔特文明。
读历史书时,常常倒会把凯尔特文明忽略了——当述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欧洲时,地图中一般都只是把希腊、罗马疆域西北方的欧洲留空着,仿佛那里是个无人之境。其实,整个欧洲大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爱尔兰到巴尔干半岛乃至到小亚细亚,都曾经是凯尔特人的土地!记得当年看亚历山大东征时我就有一个疑问——亚历山大的疆域怎么不往西北方向作丝毫扩张?地理气候当然是一个问题,但还有什么阻碍吗?——现在知道,原来那里是凯尔特人的地盘,是被亚历山大认为“决定与他们结盟是英明的”的好战的民族。
凯尔特人是真正的“战争狂”,战斗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如果找不到敌人,他们就会自相争斗。也正是因此,这一个伟大的文明从来未得到统一,而且其好斗与血腥的特征使得他们常常被误认为是野蛮人。事实上,与游牧的匈奴人、蒙古人以及狩猎的日尔曼人等真正的蛮族不同,凯尔特人拥有城市和农业,有复杂而灿烂的文化与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800年就进入铁器时代,比中国还早!)但是他们太尚武了,其好斗与凶残恐怕比蒙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难怪要被视作蛮族。
极盛时期的凯尔特还曾经洗劫过罗马城(凯尔特人的著名分支:高卢人)——不过记仇的罗马人在强盛之后终于对凯尔特人进行报复,最终将凯尔特人从整个欧洲大陆赶走——罗马人最终追至不列颠,但不知为何当凯尔特人被逼入最后的堡垒爱尔兰岛时,罗马人停止了追赶,这使得凯尔特文化在欧洲的角落得以延续。
说到不列颠,我早就知道英国全称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块地方的“联合”——为什么会有这四个“王国”?还有既不是独立国家又不属联合王国的马恩岛是怎么回事?现在知道,原来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和马恩岛等,正是凯尔特之后。苏格兰语、威尔士语、马恩语和爱尔兰语是极少数仅存的凯尔特语族的成员,现在仍以凯尔特语言作为日常语言的人口不到200万,这可能是世界上目前最亟需保护的语言了。
2007年4月8日2时04分
最新评论
依芜
8 April 2007 16:46:09
吟游诗人…战争狂……..
建议读一读<凯尔特人.铁器时代的欧洲人>.是引进书,主要基于一电视片,以考古内容为主.我买到的.不错那书.
还是比较客观的.
依芜
8 April 2007 16:49:57
世界上唯一能让我疯狂的乐器是风笛.
唯一能让我疯狂的音乐是FOLK,COUNTRY MUSIC,还有爱尔兰音乐.
说起来就激动的内容啊……..
古雴
8 April 2007 17:26:32
那本书我曾经在书店翻过,太贵没有买。《失落的文明》系列似乎都挺不错,但太贵。
当时看动画片《Fate/stay night》时,对“亚瑟王”产生兴趣,这才注意到凯尔特人的故事。游戏和动漫里头经常有许多有趣的文化知识,值得追究。
凯尔特人是好战的民族,毫无疑问。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关于“搞伪科学的自由”伦理学生死问题专题第二次作业:关于生命的价值
经典28车
经典28车
生活
经典28车
2007年3月25日
开学以来一直都处于无车状态:破老28终于被偷走了(因锁坏了一直没管,终于过不了年关……),而再想买一辆崭新的老28,则需要预约两周以上——因为那种老土款式产得少了。
这款车型实在是老土得可以了:见http://www.cnforever.com/zjyj/i_5_09.htm
1962年5月为了更符合载重的性能要求,为广大农民朋友生产出符合他们要求的车。结合国内各种类型自行车的解剖分析,进行选型、设计,决定对车架、前叉、车把、车架等13种部件重新设计,考虑到载重车骑行安全和自行车维修的便利,增加了保险叉和工具袋两个部件。载重车研制出来后,载重车被带到山西、河北、内蒙古等10个地区,行程千里进行访问、走访,听取各方意见后,又进行了改进和调整。一经问世便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也被他们亲昵的称之为“不吃草的小毛驴”。 这款车堪称永久为载重型自行车的开山之作,它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普遍受到好评的代表之作。在世界自行车行业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经典。
image
现在市面上还在生产的车型中,还能找到这60年代的老家伙?真是独一无二之经典
我也曾想改换新款的轻便车乃至变速车之类,不过试骑过后都没有好的感觉,而且浑身上下都不对劲。还是那款老车骑着既舒服,又符合我尚古之情结。
以步代车已经有一个月了,步行时,周围风景不是变化慢了一点那么简单,而是可以说风景全变了样,车上的风景是连续而朦胧的,而步行时的风景则是具体和个别的:一棵树、一片花草、一个美女……都看得真切鲜活。当然,骑着自行车会更有不可替代的意境——特别是骑在这经典28车之上(我可以坐得正直、挺胸抬头,而不像骑山地那样要背弓哈腰的)。
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电报还是传真,邮件还是Email,步行还是自行车,马车还是轿车……其区别决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快慢,更是生活的改变,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就是文化的改变了。
在庞大的现代技术系统面前,人类似乎毫无力量……或许可能以一国之力而在技术面前有所作为?拿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来说:建更多的公交车站还是建更多的停车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还是更多的机动车道,更多地鼓励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还是鼓励发展小轿车……这些都是可以由人们选择的,进而,人们的选择将引导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
计划经济是科学主义的,它相信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是可能的,但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抵抗技术的逻辑,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使人甘愿臣服于丛林法则和效率与技术的控制。需要找第三条道路……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自行车道。嗯。明天去领新28了~
2007年3月25日15时59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旧文)转自系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学术研究还是教育教学为先?
到清华听吴老师讲技术哲学
到清华听吴老师讲技术哲学
生活
到清华听吴老师讲技术哲学
2007年3月10日 吴国盛
上学期由于周五选课较多,一直没有去听科科论坛,连累着我也一直没好意思来清华听沙龙……这学期准备多多出没~
第一次见到蒋老师(活人),当时我的情况比较狼狈,仗着以前来过几次清华也没看地图,结果找图书馆就耗了半个钟头,到达图书馆再找新斋居然又绕了半个钟头-_-!一点不到就从北大走出来了,结果和蒋老师差不多时候才到了……
最后我提问的时候有点紧张,不知道口齿是否清楚。不过我问的两个问题主要是试探性的,还有待展开:
我最主要的一个关怀就是:在破除了人的形而上学以后,伦理学如何可能?具体来说,环境伦理学如何可能?如何为环境伦理学搭建新的问题平台?我觉得,别的许多传统的哲学问题或许可以消解,但是伦理学不可能被排除在哲学之外。无论问题是“人是什么?”或“人应当做什么?”还是“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像这样的问题必须有所面对。
我问“动物有没有技术?”这一问题是希望确定许多事情,吴老师给出了动物没有技术的答复,这就表明了很多问题:首先,吴老师提到“自然不是技术”,吴老师说动物没有技术,意味着他认为动物是(有)“自然”,再根据吴老师具体的回答措辞来看,吴老师使用的“自然”一词,确实是按照了吴老师一贯的做法,是指原意“本性”。这就是说,吴老师看来动物是有“自然”——也就是有“本性”的。
这样看来,吴老师就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本质主义者”,彻底的反本质主义是反对追问一切事物的“本质”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吴老师的技术哲学就与有待复兴的“自然哲学”相冲突了,因为一方面要复兴自然的本意“本性”,另一方面却在一切意义上否定谈论“本性”的合法性,那就不可能有“本性”意义上的“自然哲学”。
不过如果是坚持彻底的反本质主义,伦理学的开展也是可能的,西方早已有所尝试。但是吴老师说动物是“自然”而不是“技术”,也就是动物是有(或许且只有)“本性”的话,那么他的反本质主义,就主要是针对人性而言的,也就是致力于消解人的形而上学——人的本质正是在于无本质,在于无限的可能性,等等。
到了这里,接近于存在主义的立场了,在此时还是可以建立伦理学的,欧陆搞存在主义的伦理学也有许多内容。但是,吴老师又提到了密尔的“自然主义谬误”,指出环境伦理学第一步就必须克服自然主义谬误的指责才可能展开,这一点我很同意,我也感到环境伦理学的开展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吴老师指出密尔的问题在于局限地理解了“自然”这一概念,只是把它看成自然物的集合。但是,纠正了对“自然”一词的理解就能克服自然主义谬误的指责了吗?如果我们赋予“自然”以其本意,也就是“本性”,那么自然主义谬误就被重释为“人应当按照自然(本性)来行动”,但问题是,吴老师已经取消了人的“本性”了——人是不自然的、无本性的!好了,人没有本性,那么如何可能按照本性来行动呢?到最后,我们只是更新了对密尔“自然主义谬误”中“自然”一词的理解,但谬误还是谬误。怎么样才算合自然地行动,还是没搞明白。
另外,吴老师的存在论非但没有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分,反而似乎是加剧了二者的鸿沟,使人类中心主义更上一个台阶——因为传统中对人的本质的追问,往往包含着人与动物的区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等等问题,传统中把“理性”作为人高于动物的关键,这里面固然有导致自高自大的危险,但我认为强调理性还是值得的,因为强调理性其实是强调人的尊严,同时也是强调自律的能力,而尊严在某种意义上是德行的基础,说人要“自尊、自爱、自律”在某些时候与说人要做有道德之人是一个意思。但现在要说人之为人却是因为“技术”,人是唯一拥有技术的,这样一种人与动物的区分里头就很难发掘出能够成为人的尊严的东西,而倒是更容易找到人得以自大的东西——因为技术就是改造“自然界”(吴老师说不可能改造自然,那么自然界是可以改造的吧?)的力量,最后又退回到人之独特和人之伟大在于拥有改造自然(界)的力量这样一种有害的倾向上面去了。
至于吴老师说只有人才有选择成为什么和不成为什么的能力,说完以后场下同学就议论纷纷,说有些动物也会选择自杀等等,这些先不说。问题是,与其说这种人类的独特性是因为只有人是没有“本质”的限定的,不如说这种自由选择的“能力”——这不还是“理性”吗?所谓人拥有理性,不就是说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状态进行思考和反思,并加以选择的能力吗?
2007年3月10日19时37分
http://blog.sina.com.cn/u/48c5…
最新评论
古雴
11 March 2007 14:43:26 [回复]
还有一个关于主题的重要问题:吴老师认为他提供了超越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策略,但我觉得并不是那样。首先一个问题是:技术悲观主义究竟为何悲观?按照吴老师的分析,那是因为传统上人们认为人有人的本性,技术是异于人的另一个东西,认为人的力量高过技术就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的力量压倒了人就是悲观主义,然后吴老师把人与技术的二分打破了,指出人没有本性,人是技术塑成的,同时也只有人才有技术,简单的说:人就是技术,技术就是人。这样一来,就不存在人与技术相互敌对的问题了。
但这样的思路似乎太轻松了。其实,比如说在把理性置于最高的地位,认为人就是理性,理性就是人的传统思想中,也存在着“人究竟往何处去”的困惑,有些人发现理性的力量是毁灭性的,理性的推演将怀疑和破坏一切确定的东西,最后架空信仰、否定希望、瓦解价值,使人陷入虚无主义和绝望当中,这也算是理性的悲观主义吧。那么即便用技术替换了理性的地位,说人就是技术技术就是人,也同样要面对“人究竟往何处去”的困惑,也可能直面技术的毁灭性力量,也同样会面临到迷失方向、陷入绝望。
而且我觉得,技术悲观主义之所以悲观的一个主要原因,恰恰是被吴老师津津乐道的那个人的“无限可能性”、“选择不成为什么的自由”被技术吞噬掉了。在庞大的“机器”面前,作为一个人,当然还是可以有选择的力量——我可以选择不做老师,我可以选择罢工、辞职、不做工人,甚至可以选择自杀、不做人……然而,如果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不做工人也会有别人做工人,我辞职罢工马上有别人接替,整个机器化的社会制度使得它可以按照自身的逻辑自足发展;我可以选择不升级我的电脑,但阻止不了电脑技术自身繁衍进化的脚步;一个国家可以说我不发展新型武器、不研究核武器,但你不发展武器,马上就会被别的国家压倒,最后难免被淘汰或者沦为附庸,你要生存就不得不服从技术的逻辑、去帮助技术进行繁衍和进化……一个人可以选择拒绝或逃避,但全人类在技术面前却毫无选择,只能遵奉技术的逻辑而成为技术繁衍进化的工具,正是这种“选择的权力”被技术剥夺的困境,才是技术悲观主义所以悲观的原因,吴老师的策略并没有回应这些问题。或许吴老师要通过对“技术”概念的重释来回避问题,例如说“技术”不仅是指大型技术,也包括涉身技术等等,但我们把问题重新表达一下好了:把“人类在技术面前毫无选择”、“人类被技术异化”表述成“人类在机器面前毫无选择”、“人类被物化或机器化”,那么这些问题还是存在的。就像把“自然”一词重释成“本性”,并不能化解任何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我们只要换成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人与动物/植物/大地/河流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依旧存在,或许还因为概念的厘清而变得更加尖锐。把各种严肃的、深刻的问题都归为“伪问题”而一笔勾销,是逻辑经验主义最不讨人喜欢的一面,吴老师说哲学应该搭建问题的平台这是不错的,但只顾着拆台是不行的。
2007年3月11日14时23分
作为一种部门哲学的和作为一种哲学品格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课马克思阅读摘抄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当当网络书店出售的脏书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当当网络书店出售的脏书
生活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当当网络书店出售的脏书
2007年3月22日 刘华杰
当当网络书店出售的脏书
19 March 2007 09:38:15
http://blog.sina.com.cn/u/485e…
我是当当网络书店的老客户了,所购图书数千元。根据当当网上现有的记录,我在当当共有20张订单, 其中已成交订单共19张,消费金额总计3225.6元。但最近网络购书送来一本极脏的图书(见下面)。此前还送来被水泡过的图书!当当如此对待客户,实在不地道。此书夹杂在我同时从当当购进的一批图书当中,而且此件是别人代收的,我不能埋怨帮我代收的人。
今天我给当当网投诉中心通过在线表格发过去投诉信,但是回信竟然是没法处理!
以下是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的部分脏书页面:
下面是当当对我投诉的的回应:
亲爱的的当当客户:
您好!感谢您在当当网购物。非常抱歉,请明确您的问题,以便为您查询。
122号客服代表
当当网客户服务部
----
亲爱的顾客:您好!感谢您在当当网购物。
非常抱歉,由于您在来信中没有提供您要查询的订单号码,所以我们无法为您进行查询。请您提供您的订单号码,我们将很高兴为您服务。
142号客服代表当当网客户服务部
评论(42)┆引用┆阅读(4231)┆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小猪bob
19 March 2007 11:07:21
确实,晕倒.不能店大欺客..
[匿名] 匿名
19 March 2007 11:21:41
唉,这样啊
不过我觉得当当网还是很不错的,你只要把订单号告诉他们就可以了!没有订单号是不行的。原谅他们吧,忙中也会出错的吗!
[匿名] 蓝蓝
19 March 2007 11:43:51
我在当当买过两次书,第一次成为顾客,便送来了其中一本脱页的旧书,我打电话去投诉要求换货,后来客服以抵送购书券的形式回复了我,我想也行吧,第二次用购书券再在当当买书,送来的书也差强人意,感觉有点象是盗版的质量,同博主一样对当当深感失望。
进藏、进藏再进藏
19 March 2007 12:11:56
是啊,猴子也有失手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
尚书
19 March 2007 12:14:36
确实不应该,但我相信问题会解决的。
陵野无魂
19 March 2007 12:50:47
我在那破地方买过一次东西,书么旧点也算了,那CD还是自己刻的,还不如我自己做的做工好。。。
曾经留影
19 March 2007 13:20:22
当当网在我邮箱里发了好多买书的邮件,我都直接把它删掉了。
[匿名] 古雴
19 March 2007 13:23:30
这本书是《科学哲学指南》吧?
那本书物美的野草书店7折或75折。网上书店的话,卓越网和蔚蓝网都比当当网便宜。卓越+蔚蓝完全可以取代当当网,而且从图书数量来说,特别是学术书的数量来说,蔚蓝似乎已经超过卓越,卓越超过当当,在客服方面当当早就没有优势了——几年前当当就关于老客户的积分问题多次食言一拖再拖,最后干脆把积分一笔勾消了,当时我的积分按照原先的说法大概可以换数百块钱的礼券!——当当网已经几乎一无是处了。
说到网上购书,我的经验是非常……吓人的……特别是在高中那会儿,我正好见证了当当由盛转衰的那一段时期,那时候当当网有一个技术漏洞,我可能是最早发现的,但我没有泄露给任何人,后来这个漏洞可能被其它一些恶意消费者发现了(其实我曾也小恶意了一把……),导致当当网巨大损失,后来当当酒再也不搞礼券促销了。当然,我认为当当网的衰落主要还是错误的竞争策略导致的,当时我一看到亚马逊进来时就知道当当要糟——国际大公司进中国是绝对不会帮助老大的,一定会帮老二,而且一定会在老二被老大压到快顶不住时趁机进入,果不其然,亚马逊把卓越一收购,局势整个逆转,当当再挑价格战也没用了,至于蔚蓝、China-pub等新势力从高校教材入手新辟天地,又是后话。。。
titibaby
19 March 2007 13:27:10
我朋友在当当买过书的,质量还不错呀。遇到你这样的事是很气愤的,所以在网上买东西就是这样,看不到实物,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纠纷,下次注意就好了
[匿名] 路人甲
19 March 2007 13:34:00
比我的运气好,我买的剃须刀,包装包得好好的,打开一看居然还有没弄干净的胡须在里面。现在已经不再上当当了,上当当基本上等于上当
涛の阳光
19 March 2007 14:50:39
贝塔斯曼还好吧,我都买过好几年的书了,基本没什么问题!
华胥梦游
19 March 2007 16:01:56
直接打客户服务电话吧,邮件联系毕竟不够干脆。应该是可以换的。
有一次在卓越买的书,翻阅时发现内页残损,也是事后打电话给换的。
不能当场挑选好品相的书,是网上购书的一大缺点。上高折扣的书,不知是库房条件还是货源的问题,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些品相上的毛病。
小村之梦
19 March 2007 16:30:00
总的来说,当当的书还是不错,我经常买他们的书。有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投诉吧。
大马阿萍
19 March 2007 16:41:13
最好是去书店买,就可以避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匿名] 网托
19 March 2007 17:00:37
当当还可以的,确实还可以的
船古佬q
19 March 2007 17:50:54
请看本人博客文章《船古佬谈赵本山的忽悠渺小》
[匿名] !!!
19 March 2007 18:03:41
我也遇到过,买两本书,要一张包装纸,结果送的时候,纸没有
书上都是土
[匿名] hongkong
19 March 2007 18:27:57
我一般去joyo,不去当当
锦绣大虫
19 March 2007 19:12:47
可怕
[匿名] n
19 March 2007 19:32:02
按照提示,先提供单号再说啦
[匿名] 古雴
19 March 2007 20:07:54
前两天收到一本卓越的书,上面有脚印……
其实网上买书挺好的,只是到了北大,到周围的书店买书那叫一个方便,一般来说还是网上买书方便多了,售后其实不错的,要求也不要太高吧,当当和卓越都是提供一周内“无条件退货”、“二周内无条件换货的,而且提供上门退货服务,即便没有品质问题,退掉也是没问题的,这些政策应该算很不错的了。
目前而言是卓越全方位优于当当,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卓越的传统优点(在当年价格战期间当当就是把卓越逼到只剩下这样一个优点了):书籍信息和介绍非常详细、导购和专题栏目漂亮等,这方面似乎近来随着图书数量的暴增而有所松懈,反而是当当则有所提高。
猫猫
19 March 2007 21:27:24
可以说中国的市场太混乱,一个中国最大的造假卖假的集团以悄然生存在消费者的身边,面对金钱的诱惑,商家使出了全新的骗术,在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已遭到他们的欺诈,蒙骗.
上海思雅书画艺术有限公司其经营书画珍珠在全国有上百家销售点,在各省市繁华市区最为繁华地段大型商场设点销售.在繁华区,那里有大量的高消费人群.他们主要利用消费者购买了货物所付款后的收银条,只要满50元 或80元等可以抽奖等手段吸引顾客.其他们为了更让消费者相信抽奖是一个人运气好才可以抽中奖的心理。一般同时有三个人抽奖,销售人员会根据你们收银条上所购物的情况,判断你们中谁将有更大的购买能力,看你们当时的购买欲望等情况说你们中哪位幸运抽中奖了,你将有机会在他们销售处享受几折的买画或珍珠的优惠,如原价两三千元的字画两三百元就可购得的机会让你心动,并且为了更让你不怀疑,三四个人去抽奖,他们一般只会让一个人”幸运”地抽得,让旁人羡慕,心动。如果没中奖的人原价去买那可严重上当被欺诈了。其实抽中不抽中奖完全他们说了算。因为你事先根本抽中什么算中奖并享受优费待遇,只付装裱费等,为了不让你不产生怀疑,他们的画背面还有思雅的防伪标志.让消费者不再质疑它有质量问题,也不会找书画专家来鉴定,也不追寻这位画家是不是销售人员说的那样的大画家,是否是他的原作等.其实他们一直都在欺骗消费者。销售人员都受过公司的培训,说着动听的话,实施着一连串的骗术,引诱着消费者走进他们事先布好的陷阱中,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其实他们销售的珍珠,销售人员让你相信他们的产品是真的,会当着你的面,从一个小小的贝壳中将一颗"珍珠"开出来,然后经加工打孔做成饰品。实际他们销售的"珍珠"成本价几元钱就可以购得一斤。而他们销售的字画,成本价每幅还不到四五十元。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产品怎么可能是真货。然而他们利用在大型商场消费者都非常信赖的这个美丽外壳的场所,应用一连串的欺骗手段,来欺诈着广大消费者的钱财获取着暴利。
猫猫
19 March 2007 21:28:56
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他们的销售点,大家都可以去商场调查考究一下他们是否如此, 如北京西单商场,北京城乡贸易中心,南京中央商场,南京新百,上海第一百货,西安开元商城,西安民生大洋百货大楼,南昌百货大楼,深圳的茂业百货,深圳的太阳百货,武汉亚贸广场,成都百货大楼,沈阳商业城、、、、、、 然而,中国的商场商家们却没有将假货挡在商场的大门外,而像国外的在中国的商场,如家乐福,伊藤,欧尚等商场,他们的假货根本都进不去. 他们的销售柜台在很多商场都是设在五楼.全国的广大消费者朋友们,只要每一个人进商场时留意商场中是否有上面所说的情况,大家一定不要去上当受骗了,发现最好向当地工商部门反映情况,让工商部门来将他们查处掉,以前在他们那买过产品的请大家最好将自己的产品拿去鉴定,按"消法"要求上海思雅书画艺术有限公司进行合理陪赏,以挽回损失.让那些造假卖假的不再有那样猖獗,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注意身边是否存在造假卖假的奸商,如果发现告诉身边的所有人,在网上告诉大家,向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各广播电视媒体求助,只有全社会的人都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让假货无处可藏,做到百城万店无假货.这是消费者的心愿.
long中龙
19 March 2007 22:24:05
兄弟:你把照片翻转一下!
看long中龙博客“精彩全推荐”,美图,美文,美不胜收!
[匿名] 狗狗
19 March 2007 23:17:37
当当网买书我感觉很好,便宜,方便。
东波
20 March 2007 00:28:30
你好歹还收到了书。我两个月前在当当买的书退因为收不到,快递公司退回之后就没有下文了,说是把钱退给我,连个影都没有。我还投诉过几次了。刚开始还理我,后来鸟都不鸟了。这就是所谓的好服务了,当当网,再一次鄙视你们!!
……
20 March 2007 10:05:23
当当还老买盗版呢
[匿名] 随便
20 March 2007 10:20:56
我只在当当和卓越两家买过书,相比之下,感觉后者好一点.其码没有什么盗版的感觉,但前者则不同,而且比后者送货时间晚两天.
清风笑叶
20 March 2007 10:23:44
这样的事我前一段时间也遇到过,情节不是很严重,换货的时间太长,又急用所以也没去换货。但心里总有些不舒服。
清风笑叶
20 March 2007 10:26:28
还有就是他们显示价格与最终的买价总是不一样,打客服电话就说没有及时更改过来。
生命在于折腾
20 March 2007 11:53:57
还没敢网上SHOPPING,连点卡都没有用过……
[匿名] 研究生同居录像
20 March 2007 12:50:31
.不错的博客,不错的文章!希望你的博客越办越好!我这发了文章,过来踩踩吧,谢谢支持!!!!~~~~~~~~~~~~~~~~~~~~~~~~~~~~~~~~~~~
[匿名] 草木灰
20 March 2007 13:02:15
我前后一共消费三次.除第一次送书和我预约外,其余两次都不事先预约.送来后家里没有人,就放在楼下门卫.其中最后一次居然发错了一本书.我要求换货,但客服告诉我我们地区没有换货业务,要么退货,但送书费5元是不退的.要么让我邮寄换货.邮寄费充到我的网上储值卡.让我把书从上海邮寄到廊坊.感觉比买书烦多了.送货的人随便把我的书交给门卫,不让我验货.出了差错就让客户折腾.感觉太差了.各位记住:网购东西一定要当面验货啊.
brittany
20 March 2007 13:34:13
我前几天也在当当网买了一本书,怎么看都像二手的,书皮儿脏兮兮的,收的时候让我大为不快。不过总不能对着人家送快递的发脾气吧,毕竟跟人家无关。后来还是忍了。强烈鄙视当当网。太欺负人了。现在的网上购物大家要当心啊。最好还是自己跑跑腿儿,去书店买去。要不心里真窝火儿啊。
[匿名] 古雴
20 March 2007 13:41:26
当当和卓越的上门送书服务都是委托第三方快递公司——在上海我家那里以及在北大这里,当当和卓越的快递员都是同一批人,而且不同地块的快递公司可能不同,在服务上会有差异,在出问题时的处理也比较麻烦。不过当年的当当是很少出问题的,我网购从来都不当面验货,从来没有出过问题——当然,我在这两年是完全抛弃当当了,因为蔚蓝+卓越完全可以取代当当,所以近两年当当究竟堕落到怎样的地步,我是不太清楚了。蔚蓝现在负责北大的快递员和我蛮熟,挺不错的人,刚才送书时还和我说起现代科学至上主义和人的主体性丧失等等,看来反科学文化人的影响力挺大~
[匿名] 理
20 March 2007 15:31:26
以前质量跟服务还可以,现在被收购后下降了…
[匿名] 新斋老蒋
20 March 2007 16:14:27
这不能都归功于反科学文化人吧,其实许多学者和文人都在宣传类似的观念,从不同角度。不过是反科学文化人在科学主义氛围最浓厚的科学传播界忽悠这事,更显突出,同时可能更加自觉地传播相关理念,所以也被科学主义者骂得最凶而已。
华杰可以给他们打电话,应该可以解决的,不必上火。
[匿名] 刀马旦
20 March 2007 17:26:47
hao好好宣传一下
[匿名] 古雴
20 March 2007 18:21:48
蒋老师说得对,我只是顺口说说玩笑,主要是在说那个快递员蛮有意思的~ 其实反科学文化人受到其他学者和文人的影响也颇大的,或许比反科学文化人对其他学者文人的影响还大,现在的思想文化界究竟谁影响谁越来越难分清楚了。
[匿名] 言而无信
21 March 2007 08:34:50
我去年10月份用当当荣誉顾客卡买的东西,收到以后根本不能用,当场退货后就一直没有消息,多次电话查询一直说查好后回复我,直到年底卡失效以后也没有结果,可恶的是也没有电话。今年再查告诉我卡已失效无法办理退还业务。这就是当当!!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老赵如是说 http://blog.sina.com.cn/u/485e… 学科是一样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有两点重要的区别: 1,自然科学的论文必须是有创新性的。科学论文有一个八股形式,其中在摘要后面的第一章就是讲本论文有哪些创见,没有创见的论文毫无价值,不能获得学术刊物的采用。人文学科则不同,贩卖一些洋垃圾也可以成为论文的。 2,自然科学不许胡说,人文学科允许胡说。不管你的想法多么 ……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下定义不那么容易 http://blog.sina.com.cn/u/485e… 下定义不那么容易:评方舟子的伪科学定义 6 February 2007 21:34:33 下定义不那么容易:评方舟子的伪科学定义 刘华杰 方舟子反伪科学振振有词,以为伪科学的事情很容易说清楚。方舟子先生在《科学时代的伪科学(下)》(见http://www.shunz.net/2005/11/321.html)中很有信心地定 ……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泽尔、拉夫洛克与盖娅假说 http://blog.sina.com.cn/u/485e… http://blog.sina.com.cn/u/485e… http://blog.sina.com.cn/u/485e… 泽尔、拉夫洛克与盖娅假说 2 February 2007 22:33:32 泽尔、拉夫洛克与盖娅假说 刘华杰 多里昂·萨根(Dorion Sagan)和 ……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关于“搞伪科学的自由” http://blog.sina.com.cn/u/485e… 关于“搞伪科学的自由” 7 December 2006 07:42:42 司马南在TOM上讲到:“现在这些人要从《科普法》中删掉三个字的用意其实是他们想要争取的就是自由造假的自由,自由搞伪科学的自由”。(2006年12月06日TOM科技) 司马南的措辞是“自由搞伪科学的自由”,可以换一下,变为“搞伪科学的自由”来作讨论,因 ……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61期 http://blog.sina.com.cn/u/48c5…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61期 28 February 2007 10:05:18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61期 题目: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 主讲人: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论人:高亮华(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间:2007年3月10日(周六)下午3:00-5:30 地址: ……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61期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
关于央视播放灵异视频
关于央视播放灵异视频
生活
关于央视播放灵异视频
2007年2月8日
关于央视播放灵异视频
偶然看到QQ新闻,http://news.qq.com/a/20070208/000611.htm
说央视宣传的是不是“伪科学”,倒很难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宣传的不是科学,更不是科学精神,
关于央视“探索·发现”节目的糟糕,我在较早的星座、复活节岛和科普的困境一文中就提到了,我向来建议:想要更多地了解科学的话,最好少看电视。无论是“探索·发现”还是“Discovery”,对于公众理解科学的贡献恐怕都是极大的负作用。
我越来越不相信电视可能为知识或智慧的普及做出贡献,看电视似乎能够坐在沙发上就了解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或许多少是能多了解一些,但最糟糕的是人们自以为从电视中了解了很多东西,新一代自以为比停留在印刷时代的老土们懂得更多,这份无知的心态是最为糟糕的,足以将电视在知识普及方面做出的些微贡献全部抵销。(电视仍是个不错的东西,它在现时代的功能就是娱乐品,所以,动画片我还是要看的~)
这些不多说了。这则新闻让我注意的还有几点:
首先,“专家意见”四个字颇为扎眼。现在的媒体动不动就是“专家意见”,这当然也是科学主义的影响。在这里,所谓的专家大概指那位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据查,他是位经济学教授,关于这件事情,他又“专”在哪里呢?
至于那个《探索·发现》栏目办公室的姓何的女士的说法,更是让我对这个栏目进一步绝望。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网上附带的问卷调查:
你认为央视播出的节目是在宣传灵异吗? 投票总数:13072
不是,播放的目的是宣扬科学反对迷信 7209 55.15%
中立,这种节目应该控制播出时段 3649 27.91%
是,画面处理的那么吓人还不是宣传吗 2214 16.94%
首先,这一调查的提问方式很糟糕。事实上,现在网上常见的所谓调查多是如此——在选项后会附带诱导性的语句,而且提问和回答都文不对题。像这里的这个调查,三个答案的前半部分其实回答的是“你是否支持央视的播放”;而后半句列出的理由更是互不相关——例如我可能同时认为这一节目是宣扬科学,但应该控制播出时段,而且处理得确实过于吓人了点——把这三个回答并置为单选题显然是乱搞。但这样的提问风格似乎流行得很,在网上的即兴调查题几乎全是这副德性,或许值得考察一下这种风气是如何兴起的。(顺便说一下,歪酷现在搞的那个“随机调查题”根本没有一个是可以做的。)
不过即便提问极不科学,调查的结果多多少少也能说明一些问题。55%的支持率有些出乎意料
2007年2月8日
于福山路
最新评论
UNIC
9 February 2007 01:06:52 匿名 222.82.71.50 [回复]
55.5%
恩,是低了点…
古
9 February 2007 01:11:32 匿名 218.81.125.88 [回复]
不,我是觉得55%太高了。
CS
11 February 2007 08:40:44 匿名 218.22.21.24 [回复]
我最反感的是走进科学这个栏目,本来很简单的事实,它却采用乐恐怖片的拍摄手法,并配上耸人听闻的解说来,让人看了以后,觉得世界上到处是难以理解的事情。科学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去除神秘主义。所以一直认为该节目是很负面的,从效果上来说,是反科学的
UNIC
11 February 2007 18:08:10 匿名 220.171.178.254 [回复]
\”反科学的\”….要是那样就好了~~哈哈哈哈……
PS:我也相当讨厌那个恐怖的背景音乐和旁白!特别是旁白!!!!!!!!!!!
古
11 February 2007 21:16:14 匿名 218.82.153.148 [回复]
此反非彼反。我反对科学主义、反思科学,但根本是爱科学的,特别向往古希腊开始的自由、纯粹、理性、认真的科学精神。而央视的“反科学”是名副其实的反,从源头上就与科学精神相悖。
UNIC
11 February 2007 22:12:57 匿名 220.171.178.254 [回复]
哈哈~我也就是这个意思.
[英]约翰•希克:《宗教哲学》[美]贾可•辛提卡:《维特根斯坦》
羊肉泡居
羊肉泡居
生活
羊肉泡居
2007年1月18日
羊肉泡居
星定 发表于 18 January 2007 20:14:07
羊肉泡居
终于通网络了,北京的宽带不如上海,速度如此之慢还那么贵……不过网络之开通标志着我已经完成了整个迁居大业了!(当然,书籍搬运仍在进行中……)
原本也是迟早要租一段时间的房子的,特别是等本科毕业与研究生开学之间的那段时间,我的两千多本书总得有地方安置。而且按照我买书的趋势来看,宿舍的容量就快撑足了,书堆得乱七八糟找书也极不方便。不过没想到竟然在这学期就租了,最初是因为笔记本电脑坏了,而期末考试前需要经常出去搞通宵,因此想再买台电脑。后来又想不买电脑,干脆提早租房子,而把寝室里的台式机搬出来使。最后演变为我爸妈亲赴北京,帮我把房子和新电脑都搞定了!
有一个自己的书房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事情,那么多书终于可以“舒展”开来了,有哪些书一目了然,而且没有熄灯,也没有别的干扰,生活和读书非常自在。缺点的话,就是远离集体生活了,事实上我是非常喜欢寝室生活的。不过,我倒不会因为一个人住就会寂寞或孤独什么的,如果说寂寞的话,向来如此,并不会因独处而有所增加,即便住在人堆之中,该寂寞时还是会寂寞,有时候周围越是热闹的情况下,寂寞感就越是强烈,反倒是一个人安静独处的时候,寂寞倒成了某种精神的享受了。
我管这地方叫“羊肉泡居”,反正这只是个关于写作地点的标记,不如直白一点。因为这屋子就在北大南门正对面,门口挂着“羊肉泡馍”四个大字,左右是一副对联:“比邻华夏第一校人文北大,酣吃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横批“天下第一碗”,感觉挺搞笑的。门口另挂着“电脑维修”,还有一块小牌子“买成人保健,请到屋里来”,真是个乱七八糟的地方……
我的居室在四楼。名义上是一居室而不是单间,水电煤和电话都是独立的,三家人共用一个卫生间。屋子不大不小,如果光放床的话住三五人是没问题的。不过我是做了四个书架,把屋子划分成“二室一厅”了。
墙上一片狼藉,全是前人留下的“杰作”:两只搞笑的兔子、“太忍让,会被欺负的!”、“在这里写字的感觉真爽!”、“I kill you”等等。
房子是通过居委会租的。一个月1100。这个价格还是不错的,北大周围的房价就是这样。后来了解到房东委托居委会是一个月1000,也就是说居委会抽掉100,这有点出乎房东的意料,因为据说居委会的人挺坏的,本来说好1000全权委托,但后来这费哪费七扣八扣到房东那里只剩900,因此房东和居委会貌似有些矛盾——这也是我的宽带迟迟不能落实的原因。
居委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二房东。但找居委会借的好处就是能够可靠地避免二房东。如果遇上有些居心不良的,冒充房东骗钱的,就比较糟糕,虽然可以通过谨慎地查看证件来避免,但现在搞个假证太容易了,谁知道呢。反正,居委会是跑不了的。
选择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更是因为机缘巧合。当时我在BBS上发帖求房时一JJ主动找我联系,说她想租这房付了订金,但由于一些原因不能入住,所以希望转给别人。后来听她说她研究生也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大概不至于是故意和我套近乎),也算缘分。
居委会降低租金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方面可能是那位师姐的侃价,一方面据称是房子太脏(那墙壁……),不过或许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隔壁两家人家(共用卫生间的邻居):一户住着一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耳不聋眼不花,人非常好,还是个三十多年的社区工作积极分子。而另一户似乎有点问题,老奶奶提醒我那一个女人很坏,还会到我的厨房(三家的厨房都在走道对面朝北)里来偷水偷电,我发现确实如此,便在厨房上按了挂锁。反正我除了偶尔擦身洗脸也几乎不用厨房。
房东的儿子似乎也大问题,据老奶奶说他们似乎与房东老太太不和,还会到这里来偷东西!他们有这里的钥匙(三户人家共用一铁门,自己门上用的是一个小挂锁),据说前几户都是搬进来一个月后他们就来了,有一次把一学生的证件都偷了,连桌子上的巧克力都不放过,最后靠派出所追回来的。据说他们前两天又来过一次,被老奶奶拦在外面了。
但房东老太太给出了另外一套说法,说是老奶奶有问题,搬弄是非,把之前的几家住户都吓走了。看着房东老太太也不像恶人,也不知道孰是孰非了。总之,邻居之间有矛盾,是肯定的。
不过我倒无所谓这些,门口的挂锁早已被我换过新的。虽然这破房门是不用撬,估计撞一下就坏了,但只要是破门而入那就算入室盗窃了,那些人(无论是不是房东老太太的儿子,也无论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恐怕不至于那么嚣张。再说屋子里也没什么可偷的,一部笔记本如果我离开较长时间一定会随身带着,而剩下的就全是书了,要搬走得雇搬家公司才行……(不过如果真的被窃,我倒宁愿在门口放着电脑,好教偷儿见好就收,千万不要拿我的宝贝书们出气~~)
寝室里的书籍在我一书包一书包的搬运中已经转来大半了,寝室里只剩下两箱子书和一大一小两书架书了。不过这里的书架也已经基本饱和了,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中。
这里可以提供给朋友自习用,如果愿意的话,认识我的同学都可以来(当然,实际上是没什么人来,目前这项服务只提供过一次)。其实这里倒也挺适合聚会的,必要时可以把隔在厨房的圆桌子搬出来,像在宿舍里那样,叫一些鸡翅和啤酒,也是不错的。当然,我最希望提供的是图书馆的服务——如果有趣味相投的朋友,或许没有条件或精力买那么多书,我的资源可以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他们,除了可以借书、荐书,我这里还有不少买重复的书期待赠送;而我这里没有的好书,如果有朋友想看又不想买的话,也可以掏我的钱去买,看完了把书给我即可;另外,在我的书(除非是某些珍贵藏品)上划划写写也是欢迎的,页边空白本是书籍内容的延展,是与作者和其他读者进行精神交流的平台。——提供这些服务一直是我的梦想,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读者……
稍后上传照片。。。
2007年1月18日20时6分
于羊肉泡居
关键词(Tag): 古雴
相关日志:
» 【此活动已结束】[暂停中][已解除置顶][置顶3] 征mm~【此活动已结束】
» 我不会在咖啡馆约会。
» 未名签名档小合集
» [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孟丽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 我是怎样读书的?
阅读296次 评论9条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生活——游玩
收藏: QQ书签 del.icio.us
最新评论
虫
19 January 2007 01:10:46 [回复]
我想要一套四库全书,小古,能不能先掏你的钱买下?:)
茗
19 January 2007 01:42:28 [回复]
呃…看来照片省下来了……
UNIC
19 January 2007 01:48:39 [回复]
“……或许没有条件或精力买那么多书,我的资源可以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他们,除了可以借书、荐书,我这里还有不少买重复的书期待赠送。”
哈哈,邮寄行么???要地址么?
唉,我怎么没有在北京呢?这样不就碰到了个天大的图书馆了吗?更何况可以随便在书上画画写写!
唉,若是真的能去,想我做梦也会笑吧?!!更何况还有一现成的老师在旁边介绍和交流……这不是天堂是什么?!
1000元/月,太贵了!!!!! 我爸妈一月工资加起来才凑凑活活3000不到…….
你说的那种“或许没有条件或精力买那么多书……”不是在说我么!我既没有条件也没有精力,呵呵。
开玩笑了。
算是又自己的空间了,祝贺!
也祝你在新居有新的生活体味。
照片见下面
19 January 2007 02:50:46 [回复]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http://foto.yculblog.com/epr/b…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7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09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1
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3
clip_image014
古
19 January 2007 02:52:53 [回复]
To 虫哥:我既然说“如果有朋友想看又不想买的话,也可以掏我的钱去买,看完了把书给我即可”。当然可以帮你买。前提是你要确保把书看完!
古
19 January 2007 02:56:30 [回复]
To UNIC :当然可以邮寄。不过我这里的书现在对你没用,你的当务之急是对付高考,以后有机会再寄几包书给你是没问题的。
unic
19 January 2007 16:30:29 [回复]
嘿嘿……
unic
19 January 2007 16:57:16 [回复]
看照片了……
突然想出一个词:远程书架
我终于知道
你为什么要暴力看书了
——因为书太——多——了!
PS:以前的人留在墙上的2只兔子画得不错。
梨
22 January 2007 01:15:56 [回复]
^_^小古这篇的文风真是活泼可爱。我迟早要向你讨《希腊的遗产》的。把你重复的书列一单子罢。
非欧几何对先验论有利?2007年寒假读书笔记:启动宣言
One comment
Pingback: 关于我的私宅 | 随轩
对宗教学导论课的意见
对宗教学导论课的意见
生活
对宗教学导论课的意见
2007年1月20日
早就想写点东西抱怨一下这门课了~~ 不过鉴于宗导给我85.5的分数,心中满足,也就不准备写了。不过今天看到助教在BBS上征求“批评性建议”,心血来潮之下就把原来想写的东西写下来了……
首先声明,我对吴老师十分仰慕,这门课程也令我收获很多。我要提的意见针对的不是这门课本身的质量好坏,而是针对如何才是一门“导论”课更适宜的教学方式。
首先还是讨论一下“导论”课的目的和意义吧。
导论课面向的主要是刚刚进入大一的新生以及其他部分对课题感兴趣而还没有多少学术方面接触的双学位及外系同学。也就是说,面向的是对学术几乎没有接触的门外汉。导论课的任务就是导引、引导、引人入门。
引人入门所涵盖的内容仍是极其宽泛的,事实上,如果说是引人入学术之门的话,整个本科阶段都是入门,只有到研究生才可能说是真正开始做研究了。而导论课作为入门的入门,其角色是更特别的。
哲导和宗导的老师都采取了以阅读原著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有好有坏。好处是,这能帮助同学们了解到做学术是怎么做的——读书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现代学术早已不是可以脱离文本的玄思,一切的思考、讨论和批判都是围绕着文本展开的。但坏处也很大,尤其是要求刚刚才有所接触的同学就要自己去啃读那些最为晦涩和深邃的经典(如康德的东西),这过于吓唬人。(注:我个人是康德的“粉丝”,但我却最不推荐入门者读康德——那真是要老命的!我是在后来被《哲学之树》这本通俗的导论书而引发了对康德的兴趣,从而主动去找原著去啃的。)
导论是一个入场准备,其形式可以是对于后面内容的概括和简介,可以是关于基本研究方法的声明,也可以只是一些铺垫和酝酿。关于读原著作为学术的基本,在一些进一步的课程中,同学们也将能体会到,但有某些东西的培养或许是导论课更需要注重的。
我喜欢举数学作为类比:我们知道现代数学的核心是“分析”,或者简单地说,是微积分。但是,面对一个对数学是什么几乎没有多少接触的初中生或小学生时,我们是否要以微积分为核心给他做数学入门辅导呢?显然不能。那样的话,只会吓着孩子,而不能吸引他主动地进一步深入下去。让小学生了解数学,还是要从最原始的地方开始:算术、几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下去,尽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主动地探索。而一种恐吓式的教学法,当然也是出于好意:“你们要了解,学术不是靠胡思乱想的,而是严肃的、扎实的!”但要知道,我们的导论课并非针对初入行的学者,而是针对本科新生。特别是中国的本科新生对于哲学和宗教不仅大多毫无接触,而且更糟糕的是往往带有普遍的偏见,这是当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对那些带有偏见的新生施以恐吓,固然是防止他们成为民哲了,但也可能让更多的人对学术敬而远之,不再主动地深入了解了。我不知道有多少新生在导论课学习中表现优异、崭露头角,我只知道新生中要求转系的同学一年比一年多,现在这级新生中恐怕至少有一小半人了,更不用说许多不提出转系的同学也只是带着勉强的情绪留在哲学系。
导论课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不是面向少数几个已经对学术有一定接触的同学的,总有一些新生表现特别突出,但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对学术有了一定的接触,导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针对他们开的,而是针对门外汉开的。而对学术从无接触不是罪过,而是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理所当然的事。
好的导论课,首要的应当是能够“引人入胜”,导引一无所知的学生产生进一步求知的兴趣。就如数学的入门应当从最原始的数学之起点(算术、几何)开始,学术的入门不妨也可以参考学术的“起点”。我们想到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惊异”、“闲暇”和“自由”(或“批判的传统”)。这些大概就是学术的起点了。
“惊异”,导论课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所谓惊异也包括一种惊叹的、带有敬畏感的情绪,让人在好奇的同时不失谦卑。但敬畏并不是恐惧,不一定要通过指定晦涩的文本来实现。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展示学术内涵的丰富和广阔。
“闲暇”使思想摆脱功利的束缚,这一点对于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学生们而言尤其重要。学术导论最应当帮助同学摆脱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学术不应是受逼受迫的,而是应该在无牵无挂的情况下由好奇心激励而自由地进行的。于是,导论课,不应给学生过重的负担——虽然我也认为我们的其它专业课总体来说其实是负担过轻了,但是导论课是特别的。
“批判的传统”使思想摆脱教条的束缚,这一点对于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学生们而言也尤其重要。我们中学的教育多是填鸭式的,灌输那些不容置辩的教条。但大学不再是那样,特别是哲学更不能是教条的灌输。做哲学固然不能脱离经典而自己玄想,但更要鼓励批判性的视角,鼓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主张。——在宗教学导论的课程中,我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提示,相反,我们看作业题的提问方式:“在《罗马书》中,保罗如何理解耶稣的受难”、“洛克、康德、妥斯陀耶夫斯基分别如何看待基督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这些提问方式完全是“客观题”的语气。这种提问方式看似是教人谦虚:“不要乱扯自己的想法,老老实实阐述那些哲学家的观点!”,但其实却反而暗示着某种傲慢:自以为能够明确地揣摩出那些伟大哲学家的意见似的!我认为,“在你看来,……”这四个字到了更深入的专业课程中都可以省略掉,但唯独在导论课中省略不得!
我并不反对围绕原著的教学方法。我知道,这是西方大学的模式。不过我也看过几本翻译过来的西方人写的哲学导论教材(如《大问题》、《哲学概论》、《哲学之树》等),应当说他们的风格是多样的、灵活的,但都能展现以上那三个方面。李四龙老师的“如何理解宗教”通选课也同样发一厚本原著选读,同样是宗教学导论性质,但教学风格也很不一样。我个人认为,导论课甚至应该比通选课更注重通俗和活泼——因为通选课是自由选的,选课的同学多少早已带有一定的兴趣了,而导论课是必修课,而且是第一门必修课,面对的更有众多心存抵触的同学(这不是他们的错,是社会背景的原因)。而如何保证通俗而不至庸俗、活泼而不至浮躁,就要考验授课老师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功夫了。
2007年1月20日
《科学的灵魂》,《微积分之屠龙宝刀》,《失窃的收成》[英]约翰•希克:《理性与信仰——宗教多元论诸问题》
06年第一场雪。
06年第一场雪。
生活
06年第一场雪。
2006年12月30日
突然间太多感触涌上来。
打开博客准备写。
又发现懒得写了……
最新评论
unic
31 December 2006 23:47:20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又发现懒得写了……”如果小小分析一下,就是说你对其重视度不够呖~~
写吧,写成意识流又能怎么样呢?
没事,这种东西也可以用不公开方法来写么~嘿嘿嘿嘿……
希望2007年的第一场雪时,你能写点什么。
我前天想,感性和理性可能是两条并行线。
研究哲学的人,天天在利用自己的理性推理,分析,希望自己能成为[好哲学家]。也——许 会淡漠了感性能力的培养吧?所以,平时写点也算是锻炼吧?就象时常做运动一样。
我猜想,人越来越理性的同时也可以越来越感性,两者并不会互相影响吧?
《疾走罗拉》与游戏时代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我所见到的基督教&我所理解的基督教&我理想中的基督教
我所见到的基督教&我所理解的基督教&我理想中的基督教
生活
我所见到的基督教&我所理解的基督教&我理想中的基督教
2006年12月6日 基督教
我所见到的基督教
我在小学时就与基督宗教有了某种亲切的接触:我的小学前四年是在上海市四川南路小学度过的。这小学的校园非同一般,铁铸镂花的大门,顶上镂刻“天主堂”三个大字,门后便是操场,右手边一排红灰砖相间的三层罗马式建筑就是我们的教学楼,而正前方庄严堂皇的竟是一座大教堂。虽然在整个小学生涯,我都没有进过教堂大门,但每日都在教堂和十字架下出操、上课,课间在彩色玻璃旁边玩耍,天主教无疑对我的成长有着微妙的影响。
现在知道那正是上海外滩的第一座天主教堂——若瑟堂,建于1849年前后,而当时的教会学校——“类思”小学则始建于1857年,直至1953年被人民政府接管后才改名为四川南路小学。
不过在小学时,我并不知道“天主教”,乃至所谓“宗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更不知道每天出操时都会仰望的那尖顶上的十字架有什么意义,不过当时对教堂的几个感觉——庄严、神秘、亲切等等——却仍然是我今天对于宗教的感受。
到了初中,经受着一般的“科学=智慧=进步=好、宗教=愚昧=落后=坏”的灌输教育,对宗教的印象与一般人差不多。直到高中时期,我对宗教以及基督教的印象又开始逐渐改变。
在高中读了很多闲书,最多的是两类书,一是历史书(主要是各种通史),二是科普书(主要是新物理学)。读历史最初并没有让我对基督教增加太多好感,确实,无论怎么说,历史上的基督教总是与无休止的争斗联系在一起的,反倒是伊斯兰教更能赢得我的好感(当然,最令我神往的毕竟是堪称奇迹的古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令我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因为他保存了古希腊的传统),阿拉伯文明的崛起令人惊叹。伊斯兰世界的扩张不如基督教文明那样充满血腥味,但其民族的强悍却犹有过之。阿拉伯帝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表现着其宽容与开明,如果说中华帝国的宽容是一种女性式的性格,那么阿拉伯帝国就是男性式的宽容……似乎有些扯远了,不过对宗教而言,有关“宽容”的问题自古至今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高中时读的最多的是科普书,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一套第一推动丛书(著名《时间简史》是其中较不精彩的一本)以及另几本关于量子力学的读物。这些科普书同时激发了我对科学、哲学和宗教的兴趣。我发现,许多科学家对宗教尽管不算褒扬,却也很少有激烈的恶评。我得知在今天的科学家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基督徒,甚至越是在数学、物理学这些最基础、最“纯粹”的科学领域中,基督教的虔信者就越多,这些情况对于长期接受科学与宗教水火不容观念的教育的我来说无疑是很惊人的。我开始了解到科学与宗教不仅可能共存,而且可能互相促进(准确地说是宗教情感促进科学探索)。
到了哲学系,开始对基督教有了更全面地了解。最初是在接触环境伦理学与科学哲学时从侧面了解基督教的意义:
一方面,由于基督教传统中对“此岸世界”的轻视,以及隐含着的征服自然、奴役自然的思想,都与近代工具理性主义的兴起以及现代人对自然生态毫无愧疚的破坏有直接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基督教又在当代的环境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兴起了多个“生态神学”学说,而且诸如梭罗、史怀哲、罗尔斯顿等环境运动的核心人物都具有深刻的基督教背景。
在科学哲学方面,我了解到历史上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同时,对科学究竟是什么的思考中,我也越来越发现科学与宗教内在的共通处,或许把科学看作一种非常特别的宗教也不为过。
通过这些侧面的接触后,我对宗教的兴趣逐渐形成,于是,我开始选修宗教类课程、阅读相关书籍,对基督教有了更多的认识。下面把我目前对基督教的粗浅认识做一些简略梳理:
我所理解的基督教
基督教,顾名思义,是以“基督”为核心的。
基督是谁?又是顾名思义,是“救世主”。
可见,基督教正是围绕着“主耶稣基督对世人的拯救”这一主题展开的。
粗略地看,所有的宗教都有“拯救”的意思在,因为宗教总是要引导人们从世俗的世界超脱出来。但唯独基督教最为完整地体现着“拯救”这一主题。
既然说拯救,就已经包含着以下几层意思——人类处在危险的或错误的状态,而且,需要有外力将人类从深潭中拉出来,施救者超越于被救者而作为施恩而给予拯救……
相比起来,有些宗教并不强调人的现世是有罪的或需要超脱的,而只是为现实世界与社会秩序提供神圣化的解释;另一些宗教(如东方宗教)虽然也强调现世需要超脱,但更多地强调内力,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为,那些神、佛、圣的意义更多的也只是向世人启示真理,而世人只要认识了真理,就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行为得到超脱,但耶稣基督却不止是一个开导者和大能者,没有耶稣而仅靠自己努力是绝对得不到拯救的,这便是基督教的一大特点。
施救者与被救者的绝对区别也体现了基督教神人二分的特征,在东方宗教中,人人皆可以成佛成仙成圣,因为至高无上的是“法”、“道”、“理”,神圣者只是领悟或掌握并启示着真理的人。而在基督教中,至高无上的是神,而真理与神是同一的,无非是神的“言”罢了,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神相比。
与东方宗教的传教截然不同,基督并不是来传授“真理”的,而是来传播“福音”的。所谓“福音”,就是“好消息”。也就是说,基督教并不十分强调传授人们修行的准则,因为单靠修行并不可能得救,而实际上,人类的拯救不是靠我们自己的修为,而是靠基督的献祭,人们只需晓得“我们已被拯救了”这一条好消息。
这便是保罗在《罗马书》中表达的“因信称义”的含义。首先,说“称”而不是“成”,正是体现了神与人的绝对区别,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因为自身的修为而成为义人,神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何为义人的标准不可能超越神而存在,因此只有神有权“称”人为义。其次,称义靠的不是知也不是行,而是“信”。因为拯救是单向的,被救者不需做更多的事。人称义是“白白地”(罗马书3:24)受了恩典,只需感恩并接受基督的拯救就好了。
虽然基督教的奥义可以说是“我被拯救当且仅当我信我得拯救”,但具体说来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否则任何的宗教修行都没什么必要了。而在基督教中,修行是一个“本于信,以致于信。”(罗马书1:17)的过程,信既是前提又是目的,整个修行的最终意义正是在于加强信心。而且,宗教总是与道德或伦理有关,基督虽决不是一位道德教师,但基督教无疑也与其他宗教一样,是劝人向善的。只不过在基督教里,行善也是位在信之下的,行善正是信心的体现。正如《罗马书》中所说,外邦人即便不知道律法,但是他们有一些人信奉“自己的律法”,顺服“本性”中的“是非之心”,便行出合乎律法的事,这是因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罗马书2:14-15)也就是说,上帝不仅把律法启示给摩西,更早已将律法刻在了每个人心中。于是,虔信者无疑也应当信奉内心中的道德律,若是漠视乃至玷辱了道德律的人,又岂会是虔信者呢?
这里顺便提到,我特别偏爱康德的哲学与神学,康德将道德至于宗教“之前”,但并不是“之上”,康德并没有使耶稣降格为道德导师,相反,他是让道德上升到宗教的水平,把宗教的神圣性赋予了道德。另外,虽然经常被认为是传统的颠覆者,作为天主教徒的康德仍然强调教会的意义,只不过,康德认为规范性的祈祷活动和教会仪式都“仅仅具有方法的价值”,对于信徒而言,教会的职责和作用是“激发他的认真精神,使他主动地敬畏上帝、遵循自己的义务,即遵循上帝的律令。”(见康德1776年3月28日致克里斯蒂安•亨利希•沃尔克的信)
虽然基督教的全部教义概括起来就是“信基督”这一句话,也就是“信救世主”、“信拯救”。但这里头内含了更多的内容:比方说,首先是信作为拯救者的主;其次,既然信拯救,也就是说应当相信人类是有罪的。基督教的拯救不只是说让人类脱离苦海,更准确地说,基督教的“拯救”指的是“救赎”,是替人“赎罪”;再次,信拯救也就意味着相信彼岸世界,既然我们被从泥沼中救上来,也就是要升上另一个世界,获得新的生命,那就是天国、是永生。关于“神”、“罪”、“天国”、“永生”的信仰都是包含在“信基督”之内的。
“罪”是亚当犯下的,即亚当和夏娃对神的命令的忤逆。同时,正是罪使得人降落凡间,罪乃是人成之为人的前提,故而称为“原罪”,就是说但凡是人就注定是有罪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在《创世记》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智慧之树上的分辨善恶之果,他们的眼睛明亮了,知道自己赤身露体,便用无花果树叶遮挡。神发现他们懂得了羞耻,便知道他们偷吃了智慧果,分辨了善恶,因而罚他们堕下凡间成为人类……其中分辨善恶、智慧、羞耻、人——这四个概念是相连的!《创世记》启示我们,正因为分辨善恶,所以有了智慧;因为有了智慧,所以懂得羞耻;因为懂得遮羞,所以,人成其为人。
分辨善恶是拥有智慧的内涵,而懂得羞耻则是拥有智慧的标志。人类开始为自己的肉体、肉欲感到羞耻——因而用无花果叶遮掩(创世记3:7),并认识到自己的忤逆——因此在听到神时跑进树木中躲藏(创世记3:8),这是因为人拥有了神性——“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创世记3:6),也使人被逐离神的身边,获得了独立。
可见,基督教启示人们,是非善恶之心是人性之端(这与孟子的教诲是相似的),善恶之心本身不是罪,但却让人知罪。人是不该蔑视自己天生的善恶心的,因为分辨善恶是人性也神性的。基督教所说的“赎罪”、“悔改”,当然绝不是教人放弃是非善恶之心,而是要在获得是非善恶之心的前提下超越自我。所谓“悔改”,就是“回到上帝身边”,但这并不是说要回到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时的状态。注意到,在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仍然是有朽的,他们之所以不死是因为依赖于园中的“生命树的果子”(创世记3:22),只有完全摆脱物质的依赖才能是不朽的。因此,人类要求得不朽,必然要经过罪的洗礼,必须要经过“死”,将肉身献祭,才能超越肉体,获得永生——这也是耶稣基督亲身示范而向世人显明的。
不朽者乃是脱离了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而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并没有关于自我、关于善恶的意识或自觉,并不懂何谓选择,也谈不上自由。但是,要获得自由,第一步恰恰是忤逆——当亚当和夏娃面对神的命令与蛇的蛊惑这两种相对立的意见而做出了忤逆的选择时,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自由地做出的决定,如果自始至终只是单纯的服从,便不会有“自由”。然而,人类最终还是要顺服神从而回到神的身边,但这最终的顺服与最初的顺服是不同的,人类因犯罪而得了自由,便有了自主选择的能力——究竟是继续堕落,还是悔改以回到神的身边?这时,人如果选择悔改,并重新顺服于神,就再不是因为无知或束缚而顺服,而是因自由而顺服,只有如此,才能够获得永恒的自由,这便是“永生”。而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的“不死”、“永远活着”,并不是永生,那只是永远的无知与永远的束缚。因此,全知、全能的上帝之所以默许蛇的蛊惑,乃是要成全人的自由。
当然,一切的讨论都需要在“有上帝、有不朽”的前提下才可能展开,对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也向来是神学的主题之一。然而正如康德所指出的,无论是本体论的、宇宙论的还是自然神学的证明,都是不成功的。那么,如何可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呢?
其实,上帝的存在是不需证明的,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显明了神的大能,但这是要显明救赎的存在而并不是要证明上帝的存在,人们早就该晓得上帝的存在——“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委。”(罗马书1:20)这里保罗似乎指的是某种自然神学的论证,但事实上,“所造之物”不仅是自然,还包括人本身,包括人心中的道德律。遵循着道德律令,每个人都有需要和有义务促进至善,而如康德所指出的:一个有道德的,同时又是拥有足够理性的人,必然要走向宗教。因为只有相信上帝和不朽作为“实践理性的两个悬设”(《实践理性批判》第二卷-第二章-四),作为目的的至善才有可能实现,人们才有可能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如果我们不这样来看待世界和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在道德方面就会陷入矛盾和非理性。”(加勒特•汤姆森:《康德》,中华书局,第107页)——“我们的义务是促进至善,因而不仅有权、而且也有与这个作为需要的义务结合着的必要,来把这个至善的可能性预设为前提,至善由于只有在上帝存有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它就把它的这个预设与义务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即在道德上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实践理性批判》,p144)
道德学只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应当做的?”,而康德哲学所面对的第三个基本问题——当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事之后,“我可以希望什么?”——则需要宗教来回答。康德认为,我们可以希望幸福,然而,只有当促进至善的道德愿望被唤醒,“并为着这个愿望向宗教迈出了步伐之后,这种伦理学说才能够也被称之为幸福学说,因为对幸福的希望只是从宗教才开始的。”(《实践理性批判》,p150)
康德指出,一个不相信上帝和来世的诚实的人固然可能在内心中神圣的道德律的指引下“无私地促进善”,但他的努力是有局限的,因为他的不能将本性中的道德命令化作理性的伦理准则。而且这个现实的俗世是冷酷无情的,“暴行和嫉妒也将总是在他周围横行”;“而且他在自身之外还遇到的那些诚实的人,无论他们怎样配享幸福,却由于对此不管不顾的自然,而仍然和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一样,遭受着贫困、挨病、夭亡这一切不幸,而且就一直这样下去,直到一个辽阔的坟墓把他们全都吞噬掉(在这里,正直还是不正直都是一回事)”,于是,这个善良的人如果既想要坚持行善,同时又不想否定自己的理性,即不想仅仅出于对内心法则的召唤盲目顺从从而否认自己拥有“自由”,那么,他就必须在实践方面,“假定一个道德上的世界创造者的存在,也就是说,假定上帝的存在:他尽可以作出这种假定,因为这种假定至少自身是不自相矛盾的。(《判断力批判》,第87节)”
说实践理性需要悬设并非多么偏激的主张,其实理论理性同样需要“公设”。公设是一些难以证明也不再需要证明的基本信条。理论理性中的公设成为科学的核心,全部的科学讨论都必须基于这些不能再被还原的基本信条而展开。类似地宗教则可能是围绕着实践理性中的公设展开的。实践理性不能被还原为理论理性,因为在全部的理论理性的推导中永不可能得到“应该”一词,因此实践理性本身也必定需要不能再被还原的基本信条,这就是上帝、不朽与自由。
对于一个诚实于道德律令,又渴望自由的人而言,只有信仰上帝与不朽,才能够至死也总有所盼望,圣经正是要叫人们“可以得着盼望”(罗马书15:4),从根本上讲,宗教既不是提供知识;也不是提供伦理,而是提供“希望”的。
2006年12月6日
我理想中的基督教
莫尔特曼指出:“主要是在西方影响下出现的现代世界的危机,不仅仅是技术的和道德的危机,也是宗教的危机。但我指的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信仰和价值的危机。”(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三联书店,第22页(中译本前言))
在现代,在工业时代以至信息时代,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但人与人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人们所认知的生物种类比任何时候都多,但物种灭绝却比任何时候都快;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卖命地工作,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明白劳动的目的;人们的寿命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长久,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清楚活着的意义;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探索物质的本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了解人的本质……
人们在辛苦地做着什么,人们也懂得怎样去做,却忘记了为什么要做,探索和劳动丧失了其最初的意义却变成了某种习惯而被延续着……打个比方说:药物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是治病。为了治疗某种疾病,就是说为了某个目标而使用药物,则药物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但是,如果忘记了使用药物的目的,仅仅出于习惯,为了药物而使用药物,那药物就变成了毒品,让人迷失并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现代科技同样在探索自然,现代经济依然在追求生产力,但是它们忘了为什么!“探索”和“发展”本身决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人们的态度和精神!如莫斯科维奇所言“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再相信理性的本质,却保留其形式上的用途,就像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经失去了信念,只是出于习惯还在继续做一样,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反过来都会具有破坏性。爱因斯坦创造的方程式再完美,最终也会危及地球上的生命。”(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三联书店,第27页)
以上直接摘引了我一年多前所写论文中的段落,只是想重申一点看法:现代社会面临着信仰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宗教将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怀特海所言,人类历史未来的方向将取决于现代人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诚然是危险的,它能够使人癫狂,它可能引发仇恨、带来争斗。但是,科技何尝不是危险的呢?科技带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气候异常、灾难频发、物种灭绝、新型疾病的肆虐、人的异化……这些危险比起宗教所带来的又有多少逊色呢?
人们能看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至今仍在持续,但另一方面,阿拉伯世界的动荡是否更多地是因“石油”而起的呢?工业文明和科技时代的发展本身所沾的血腥还不够多吗?
在一个技术的力量无限膨胀的时代,宗教的强势早已不再,或许,这正是宗教进一步地洗清其暴力和血腥,更大限度地发扬其和平、宽容一面的时机。
基督教无疑是当今最具影响的宗教,也是无论从教义、教理、神学,还是从教会、制度、机构方面,发展得最为成熟的宗教。基督教理应为新时期的宗教如何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而树立榜样。
不过,我并不是要主张什么“基督教要与时俱进”之类的口号。相反,我反对这一口号!宗教本来就不应该是“先进的”,它更应该扮演一个“保守的”角色。我们这个时代过多地被“前进前进再前进”冲昏了头脑,那些驻足沉思者受人讥笑、被人抛弃,人们只知道不停地向前,顶多只是偶尔回头嘲笑一番古人的愚昧落后、炫耀一下自己的高明和先进……
特别是在中国,人们已难再想象——“保守”竟可能不作为贬义词?记得高中时课堂里谈左派、右派的意思,老师讲右派指“保守派”,同学们几乎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国外竟有那么多“右翼”的政党?保守政党怎么可能有人支持呢?……我们正是犯了集体的幼稚病。
因为现代人已经抛弃了“希望”,只知道用数和量来衡量价值,于是,反正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越前进越好……但基督教,绝不能被这浮躁的思路牵着走。基督教是要树立价值观的,而不是要修改教理以迎合消费主义的价值观的。
基督教当然要跟上时代——要直面这个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对教义教理的重新阐释当然也总是在进行着的,但这是为了“应对”新时代,而不是去“迎合”新时代。
2006年12月7日
最新评论
丁丁
7 December 2006 10:05:51 [回复]
从根本上讲,宗教既不是提供知识;也不是提供伦理,而是提供“希望”的。非常认同这种说法。
但这个希望要靠信建立,但一样经不起理性推敲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如何去信服。但真的能用人的理性看得通透的,实际也无法超越人性给人盼望。有点像要用一只手举起自己的感觉。
古
7 December 2006 11:10:29 [回复]
确实,说希望经不起理性推敲,但这里的“理性”指什么呢?在现在,一般人理解的“理性”被局限到理论理性,或者说,一种理论理性的变种:技术理性了。至于实践理性,也被还原为技术理性,也就是“趋利避害”,比方说经济学的理性人就是:选择A得到100元,选择B得到10元,有理性的人会选择A。但如果没有“希望”的元素在,这种“理性”本身反而是经不起推敲的——追求更多的钱,或更多的利益又是为了什么呢?
比方说,询问某人“你为何跑步?”,若他清晰明确地给出答案,例如“为了锻炼身体”、“为了赶去上课”等等,跑步这一行为便可以说是他的理性的选择;相反,如果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我干吗跑步,我只是在跑步,没有目的,反正就是在跑步……”我们将认定他之所以跑步并非出自理性的选择。如果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那么不明不白,甚至是有点神经错乱的意思了。
但如说“我跑步”的目的是“赶去上课”,但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赶去上课是为了什么?”回答可能是“为了不错过听课”;再追问“听课是为了什么?”,回答可能是“为了考试过关”,而考试的目的是顺利毕业,毕业的目的是找工作,找工作的目的是赚钱,赚钱的目的是讨老婆养家等等等等。
但这种追问不可能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如果一个人的实践理性要是经得起推敲的话,势必要诉诸于某一个“终极关切”,或者说最终的“希望”。因此,在用理性去“推敲”希望前,应当清醒:若抛弃了希望,理性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何谈去推敲别的?
unic
7 December 2006 20:03:52 [回复]
“因此,在用理性去“推敲”希望前,应当清醒:若抛弃了希望,理性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何谈去推敲别的? ”
这个理性是否能在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思考呢?
古
7 December 2006 21:58:26 [回复]
有把理性分为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有分为存在论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倒没听说过分成宏观和微观的,这个……不是搞经济学……你的意思是说技术理性是针对“微观”行为的?你可以尝试解释一下你的用词~~
古
11 December 2006 10:15:24 [回复]
今天WF的课使我意识到一个错误:康德应该是新教徒而不是天主徒。不过很奇怪的是,我以前确实在某本书上看到说康德是一名天主徒的,最初看到时还感到有点奇怪,还盯着看了一会儿确认不是眼花……难道是老年痴呆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吗……
不过从思想上讲,把康德归入哪里实在也无所谓,康德确实延续了新教对宗教传统和教会权威的批判,但他对新教的一些主要趋向的反对也同样强烈。对康德作一个天主教立场的解读,也是完全可行的。就如康德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综合那样,康德不属于任何一支,他自己就是一个聚水池。
丁丁
20 December 2006 08:57:31 [回复]
用上面的推敲方法即使所罗门也不过推出虚空。 如果依靠神将有无比的勇气和无限的动力(如果有神他又慈爱),即使没有对于人本身,心才是力量的源泉,找到一样无可挑剔的不可动摇的东西来懵自己也可以的成正果的。但是我总觉得那样少了些人气,总期待人能靠所谓的智慧建立一生拥有的希望。
在《罗马书》中,保罗如何理解耶稣的受难最近闭关中。。。
关于很全的天蝎分析
关于很全的天蝎分析
生活
关于很全的天蝎分析
2006年11月24日
星座我是全然不信的,既不信服、又不需要,而且也不怎么好玩。但我承认它很“灵”,有许多地方说得很准,而且它给出的各种建议也大都无害,读读也好,当然我是没有兴趣读的,除非有别人提起偶尔会心血来潮看看。
星座很会利用人的心理,当我们看到一长篇分析时,如果其中有那么几段析“一针见血”,说得准确得令人吃惊,那么注意力便会被那些比自我介绍还要精准的段落所吸引,而更多的看来并不十分到位的分析,有许多也多是说的人人都潜在具有的一些个性元素,或一些模棱两可的模糊的叙述,自己身上有些并不十分突出的个性究竟是怎样的往往自己也说不准,因此看到那些一般的分析时,也容易习惯性地认为:“哦,我(他)大概确实是这样的吧!”
今天有人提到2007年咸鱼翻身第三强是天蝎座,看着挺有意思,但愿我真能翻身吧,只要保研顺利就行,别的我也不奢望什么了,哈哈。
后来又提到有篇“很全的天蝎分析”,我正发无聊,顺手搜来,转贴在下:所有加粗字体部分表示是我个人基本认同的部分,而其余部分基本都不能认同,少数是不置可否。
【转贴】很全的天蝎分析
天蝎座意味着构想的孳生,源源不绝的巧思及建议,在他们的脑中充满了创造与发明,有好的直觉、坚强的意志,更有高人一等的领悟力,所以很多的医生、化学家、药剂师、外科医师等都是由此星座的人担任的,此星座的人外表看似神秘莫测,沉默寡言,但是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强烈的热情,而且做起事总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他们富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令人为他的充沛活力折服!
属于这星座的人,大多个性沉着,不爱多说话,能够吃苦耐劳,也不会发出怨言;但是却不善于交际,也不爱去奉承他人,不过他们做事非常有持续性,一旦下定了目标,就会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即使遇见了困难,也会奋勇抵抗,不会半途而废。
在爱情方面,天蝎星座的人总会比较矜持,而且外表看似冷静,内心却是热情如火。
在财运方面,天蝎座的人财运不错,但有一个缺点,喜欢买高贵的货品。
在事业上,天蝎座的人,性情沉默寡言,故从事的事业以纯技术性的为宜,如医生、工程师、技术研究员等。
在健康上,天蝎座的人,忍耐力不错,但也会因而忽视小病的征兆,招致可怕的大病。
天蝎座结语
热情,有耐性,不善于交际,冷静,仔细,善于观察人心,平时个性温和但如遇挑战,则全力以赴,直到把敌人打败为止。
天蝎座的由来
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巴野顿,天生美丽而性感,他自己也因此感到自负,态度总是傲慢而无礼,太过好强的个性常使他无意间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天,有个人告诉巴野顿说:”你并非太阳神的儿子!”说完大笑扬长而去,好强的巴野顿怎能吞得下这口气,于是便问自己的母亲:”我到底是不是阿波罗的儿子呢?”但是不管母亲如何再三保证他的确就是阿波罗所生,巴野顿仍然不相信他的母亲,于是说:”取笑你的人是宙斯的儿子,地位很高,如果仍然不相信,那幺去问太阳神阿波罗自己吧!”
阿波罗听了自己儿子的疑问,笑着说:”别听他们胡说,你当然是我的儿子!”
巴野顿仍执意不信,其实他当然知道太阳神从不说慌,可是他却另有目的–要求驾驶父亲的太阳车,以证明自己就是阿波罗的儿子。”这怎幺行?”阿波罗大惊,太阳是万物生息的主宰,一不小心就会酿巨祸,但拗不过巴野顿,阿波罗正说明着如何在一定轨道驾驶太阳车时,巴野顿心高气傲,听都没听立刻跳上了车,疾驰而去。
结果当然很惨,地上的人们、动物、植物不是热死就是冻死,也乱了时间,弄得天错地暗,怨声载道。众神们为了遏止巴野顿,由天后希拉放出一支毒蝎,咬住了巴野顿的脚踝,而宙斯则用可怕的雷霆闪电击中了巴野顿,只见他惨叫一声堕落到地面,死了。
人间又恢复了宁静,为了纪念那支也被闪电击毙的毒蝎,这个星座就被命名为”天蝎座”
天蝎座的分析
宝石:黄玉
幸运数字:3、5
幸运日:礼拜二
幸运地点:近水的地方
幸运色:暗红色
天蝎星座三区间
10/24 – 10/31 主宰星和个人星都是火星,这种双重的有力影响使他更专制,更独裁,更具天性中肯定的一面学习忍耐和了解很重要,有活跃的身体,非常冲动而有精神的天性,做事独断独行奉劝你要好好节制,才会有好结果。
11/01 – 11/11 主宰星是海王星和木星,两者有点冲突,木星是幸运和祝福的象征,海王星是灵性的唤醒者,表示这些人有双重人格的倾向,非常善变而难捉摸,自己内在有很大的冲突,早年,天生的正反特质都很明显,能帮助除去不好的倾向,积极的发展比较正面的特质。
11/12 – 11/22 个人星是月亮,她是个性的最伟大模型,是天堂的母后,主掌尘世,非常多情,好幻想,善变而且骄傲的个性,对艺术和戏剧有显著的才能,其人格涵蕴着浪漫,幻想和神秘的特质,有吸引力的人格和怜悯的天性,能赢得别人的欢迎和认同,火星和月亮的配合的确很幸运,因火星是侵略性的,有力量的,会奋力去驱使它的子民达成目标。
天蝎星座的个别现象
10/24 意志力强烈,具崇高而精力充沛的人格,自动发起和很好的生意眼,在生意界窜得很快,要抑制奢侈的倾向,了解并珍惜自己私人的所有物的价值,热情,太感情用事,好冒险和狂妄的梦想等倾向,均应节制。
10/25 聪明,悟力高,加上对目标之强烈和真诚,会倾向于过份苛求,和不能忍受自己的野心或计划受干涉的可能,这能藉小心分析可能之反应及后果而避免,要多做体能运动,以免太用功,而使脑子的负担太大。
10/26 害羞,勤学,坚贞,有妒羡的癖好,且随时都可能表现得很明显,应稍加节制,爱好文学和艺术,多利用自己的心智和商业训练,培养信心和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感情不稳定,有时很难了解。
10/27 赋聪慧,科学,试验的脑子,很卓越的健谈人物,很受欢迎,表现出独立而井然有序精神,及敏锐的外交能力,这些好的特质,使你很容易自朋友那儿,得到想要的东西,可能变得自我中心,而且很容易被惯坏。
10/28 极佳的个性,仁慈,感情深邃,本能的就很有智力,可能表现出太保守太严肃的倾向,必须要有快乐的环境和可资敬仰的人相处才好,可多做户外活动和运动,须培养耐心和了解。
10/29 聪明,好批评,富同情心,意志强,脾气猛烈,非常爱好文学和艺术,写作能赋予他心智特质的人格,应发展天性中实际的一面,以获致终身的成功和幸福。
10/30 不自私而慈悲的性情,身体健康,对运动和技艺有锐利的兴趣,要能专注在一个目标之上,口才流利,可能成为多产作家,表现出一种激情的天性。
10/31 性情悦人,机警,喜欢思考,有直觉力,要抑制那种不顾后果的领袖欲,勤勉,自立,很有野心,果决,由于异性会招惹一些困难。
11/01 具非凡心智特质,能做知识和科学方面的追求,思想独立,稳固而有力的性情,否认传统,成为一个勇敢的创新者的倾向,避免自负,刚愎的欲望。
11/02
精明,机警,可能成为人权斗士,有干涉别人事物的倾向,用意本佳,却可能因此而失望。
11/03 冲动,急进,聪慧和很好的直觉力,这种心智特质,常可在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身上发现,要控制冲动和急进的倾向,否则可能是你的致命伤。
11/04 敏感,易受感动,好追根究底,喜欢旅行,会出门做长程旅行,有时变得很难驾驭,表现出急躁的脾气,应常自我检讨,有奢侈的倾向,宜加抑制。
11/05 敏感,易受感动,能集中心神,避免把人生看得太认真,明朗愉快之伴侣和气氛,很有助于除去这种倾向,极具吸引力之人格和独立之天性,在生意上大获成功,特别是他愿意克服不好的倾向的话。
11/06 脑筋很锐利,对人生采安静和平的态度,迷人而坦白待风度,加上人道主义之原则,使这些幸运者为人所钟爱,能透过有势力之友的联结而发财,但有将这种好运看得太轻易的倾向,应学习欣赏自己的天赋,并积极利用才是。
11/07 机敏,实际,有直觉力,艺术气质和人道主义的原则,带来许多持久而有势力的朋友,大方,和蔼可亲,有好的容颜,想逃避责任,想轻易就得所愿,切记,聪明地应用你的天赋,是成功所必须。
11/08 慈善,有恻稳之心,愿意帮助前来求助的人,导致意外的大笔开销,喜欢受阿谀,很容易为人所蓄意利用,星相显示有受欺的倾向。
11/09 创新,大胆,喜欢权势,要随时抑制过份强烈的意志和独断独行的倾向,接受各种不同教育和从事氐意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益处,学习容忍和耐心,就可减轻浮躁的性情。
11/10 个性悦人,直觉力极佳,除非能经常控制过份感情用事的个性,否则会发展成无法控制的脾气,长时的孤独,会有做白日梦和过份抑郁的倾向,应多和性情相近的人接触,最重要的是不可过份偏激。
11/11 精力充沛,做事有技巧,坚毅,果断,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改变,会成功,财力能独立,选择朋友和同事有歧视待遇,并经常相当保留,抑制冲动的倾向。
11/12 敏感,理想主义,友善,心地善良,为一己之利,有太慷慨的倾向,要明辨真假。切记,施舍是美德,但应给予值得给予的人喜欢水路旅行,会有长程的海上旅行,能发生有利的商业联系。
11/13 野心很大,反应快,悟力强,有吸引人的人格,带来许多受人尊敬和有势力的朋友,要抑制自视过高的夸大,经常想做改变,资产会给你带来成功。
11/14 认真而渴望的天性,聪慧能干,深沉而实际,很独立,乐意帮助不幸的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好处,可能太宽怀大度了,财务上保守些较好,尊敬上司,能创造自己的命运。
11/15
胸怀宽大,个性和蔼,迷人,健谈,社交场合中深受欢迎,有艺术气和吸引人的人格,比较适于职业生涯,不宜经营生意。
11/16 有浪漫的天性,会成功理想主义者和寻梦人,有时很难昨取悦,因为太自我中心。显然是喜欢和比自己发达的人为伍,这种倾向必须修正,以免一时误信别人而遭财务上莫大的损失。
11/17 适应力强,富才华和直觉,应了解集中目标的价值,星相显示,很容易厌倦,由一件事到另一件事,毫无目标地漂流,个性迷人,富幽默感,能吸引许多朋友。
11/18 机智,精力旺盛,谨慎,真诚,有直觉力,成功是可预见的,特别是在法律,新闻和生意方面,须辨清对错,以免遭受严重损失。有不顾风险,想达到成功的显著果断,不论是好是坏都坚持下去。
11/19 能创新,有冒险进取的精神,性情和谐知足,可能很容易满足而丧失克服阻难之动机,要培养自信心和获取成功的实际方法,应结交快活的同伴和成功的伴侣。
11/20 赋有受人欢迎的魅力和伟大的吸引力,有创造发明的头脑,观念上和工作上均能创新。容易伤风,避免接近风口和气温的突变。对投机的固有欲望应加抑制,显示出有科学方面的成就。
11/21 聪明伶俐,快活,亲爱,慷慨大方,心地仁慈,愿意帮助别人,有大做白日的倾向,并一次想做好多事,这样地散用精力,会成为万事通,一事无成,要能命中目标,有始有终。有迷人的天性,会深受异性的风迷。
11/22 直觉及未卜先知的天性,赋锐利的观察力,经常追求知识,会大大地帮助你成功。生意和科学生涯都会很幸运,唯独爱情方面多挫折。哲学及研究亦有异于常人的天才。
天蝎座特性
爱、恨分明性格激烈
蝎子对你有多少爱情,就有多少的性欲;他有多么想占有你,就有多么为你节制他的情感。他的确是一个爱、恨分明,性格激烈的人。爱上你,他便义无反顾,奉献热情与百分之百的忠诚、贡献私房钱、牺牲自我的享受,淋漓尽玫把疯狂与爱意紧密结合。他处为你设想,时时提着一颗护卫你的心,以为的快乐为他的快乐。但是天蝎座人不愿轻易将自己的情人曝光。也不为什么,他就是不愿意。这跟他的情人见不见得了人,没关系直到已经论及婚嫁,才会把情人介绍给亲朋好友。忠实与完全的爱,是蝎子最最在乎的。才情与美好的肉体,蝎子不会舍不得,却会一时被迷惑得很惨。他受不了背叛,自己也极少有背叛别人的事迹。一旦背叛了他,等于抹煞了他所有的忠诚、爱、奉献和牺牲,这样会激怒他,逼他走上复仇的路。不过并非每只蝎子的复仇性格都极明显O型蝎子最强,A型次之,AB型再次之,B型最弱。
自尊心强沉默中具有攻击性
蝎子的自尊心很强,忍受不了别人对他的轻忽。他喜欢前往一个受重视的工作环境,他努力使自己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通常,在一个新环境中,蝎子不会一去就以高姿态出现,宁可谦虚在暗角里,观察别人的表现。他看起来会十分沉默,但是那分沉默令人感到他是在蓄势待发,这将使别人觉得不安,隐约觉得他具有出奇致胜的攻击性。不过,外表上,天蝎人看起来总是和善的,经常保持礼貌性的微笑,也会主动以亲切的语气与人寒暄。他不是企图跟别人打成一片,只是想藉此消除别人对他的戒心和敌意。可是,他并不常成功。因为,蝎子天生具有奇异的气质,沉默是一种欲盖弥彰的防卫手法,他还是免不了让别人觉得有压迫感。故,有些蝎子自知有引人侧目的气质,便会刻意「微服出巡」,以为如此便可以自在些。事实上,他除了有引人侧目的气质外,还有喜欢别人对他侧目的天性。所以,就不必多费心去遮饰自己了。
天蝎座的人有强劲的体力,以及丰富的构想,并具有管理自己的方法,往往可以用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去魅惑别人。然而,由于自制心强,又带有神秘色彩,所以也让人感到难以接近的一面。
思虑周密,体贴是天蝎座最大的优点,可是却很少表现出来。天蝎座的防卫心重,很少有能够对别人完全放心的,不过却能严守他人的秘密,绝不泄露出去,这点和射手座的是不同的。天蝎座很适合做一个可靠的朋友或情人,可是,当你要和他一起过活,事情可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因为天蝎座的人真诚而率直,不管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批评,都是赤裸裸而残酷的。他们经常会以真挚的态度去追求事实,所以,有些朋友或情人,会因不堪忍受这种情形而离他远去。
其它星座的人,很少有能像天蝎座那样善于化身并复活的。激烈的感情及强烈的性格,正足以说明他们内心的纠结与曲折。对天蝎座来说,在一生当中,会有一,两次彷徨在心理上的生与死的境界。如果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历练,将自己改换一下,并收集破坏的碎片予以再造,使之复活。
天蝎座天生具有一种动人的魅力,不论对人或对物,都能加以支配,并从中获得最大的喜悦。有精力,胆子大,感情丰富,有耐性,具敏锐的洞察力,神秘而且有野心,这些特质合成一股惑人的魅力。不过,也有过度自豪,攻击性,残酷,具破坏性,走极端,独断,不道德又固执等缺点。生殖器官,骨盆周边和鼻子,咽喉等是天蝎座人较脆弱的部位。损害天蝎座身体健康的原因大都是因太过勉强引起的。但是由于生命以及恢复力都很强劲,所以只要充足的睡眠,以及新鲜的空气,就可以使他们的身体恢复活力。天蝎座的人很爱在后头观察别人,但他绝不是阴险小人,他光明正大得很。
天蝎座的人不会主动招惹别人就像他不希望有人来招惹他一般。有时不爱说话并且持神秘的感觉,外表也许是冰冷的模样,但内心却是热情得要命。他有着特殊的魅力,尤其是他那会剌穿人灵魂深处的眼神。他是个天生的复仇者,任何伤害过他的人、事、物,通常都没有好下场。他很够朋友,但这仅限于你是他的朋友,如果你背叛了他,那你就会是他的敌人。他的思想及行为有时相当极端,他可以作个好人,也可能是坏人喔!!! 给天蝎座的建议
『蝗虫想躲在灌木丛里却不知其叫声还是曝露了一定的行踪』
蝎子是一个爱、恨分明,性格激烈的人。并非每只蝎子的复仇性格明显,O型蝎子最强,A型次之,AB再次之,B型最弱。自尊心强,忍受不了别人对他的轻忽,在一个新环境里,他看来十分沉默,但仍会让人感到他的蓄势待发,隐约觉得他具有出奇致胜的攻击性,让人觉得有压迫感。思考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天蝎座,不容易相信别人,事必躬亲,所以,出了错便得由他一人扛起责任。
献给天蝎座的男性的话
『除非亲身一试,否则她无法想象你有多爱她。』
献给天蝎座的女性的话
『你的爱真的很深很深,但有时会把人溺的透不过气来。』
天蝎座的优缺点
优点
深谋远虑 恩怨分明 直觉敏锐 对决定的事有执行力 不畏挫折,坚持到底 对朋友讲义气 天生的性感魅力 坚持追求事情的真相 善于保守秘密 对人生有潜在的热情
缺点
太过好强 占有欲过高 善妒,爱吃醋 疑心病重 报复心太强 得理不饶人 感情用事,明知故犯 口是心非,城府太深 爱恨太强烈
天蝎座的情人礼物 – 情人的秘密心情
冷热无常的天蝎座情人,他的热情与温柔体贴真令人快被融化,但是一翻脸,他的自私冷酷无情,也会把人逼的气炸了,而他最强烈的爱恨情仇和忌妒心,是最令人受不了的,他是个很自我中心的情人,可以为了自己而伤害他的情人而毫无惭愧与痛苦,一般人是很难与他天长地久的,除非是他一见钟情的情人,那被『虐待』的人,就是天蝎座自己了,送他圣诞礼物时,以重质不重量为原则。
送他的礼物
一双具有男性性感魅力的皮鞋 一件正式却是名牌的衬衫 一张巨型的骨董车海报 一只古董表、吊带
送她的礼物
一条金质的手炼,图案造型精致小巧 一件丝质的柔软衬衫 一瓶造型味道十分甜美的香水
如何使天蝎座心动
约会场所
室内溜冰场,电影院,小人国或太空博览会之类特殊的游憩据点,开车兜兜风,去幽静的山林,溪谷,或去九分寻幽彷胜,充满神密情调的地方最适合天蝎座的人。
礼物
玛丽莲梦露的海报,宗教意味浓后的璧饰,寝俱,或是路边买的一只戒子,配上真情的告白,出自真心的礼物就是最好的礼物。
进攻方法
别被对方冷淡的外表欺骗,天蝎座的内心极为热情,没有自信或干于平凡的人绝定无法打动她(他)的心,不妨多谈谈彼此的理想,或相约去算命,之后再到风格诡异的咖啡店坐坐,你会异外发现对方神彩飞扬的一面。
如何打动天蝎座女子
天蝎女人性喜支配男人,对于男人的事情,她都想参与。如果你想勾引她,就必需有心理准备。天蝎女人期待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如果你们在同一家公司,你开会时言行必须果断,做事态度要明快。丈义直言,济弱扶倾,表现出你的男子气盖最易赢得她的心。天蝎女子有恩(仇)必报,找机会帮助她,趁她请你吃饭回报你时下手,切勿存有狡滑戏弄的方式,她一眼就会看透。
打动绝技
热情的心和行动
打动装备
充满肉欲的唇
注意事项
若你不慎犯错得罪她,你找她辨解是会彻底破坏你在她心目中的形象的,不如诚实的接受她的『教诲』,虚心让她处罚你,肯定会得到她的尊重。
不爱则已,一爱惊天动地
天蝎座的男女,用情至深的态度,经常令人肃然起敬。怎么说呢?因为他们基本上不是浪漫的动物,不过一旦动情,多半相当认真,很少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对待感情之事。
由于天性含蓄深沈,对于真情的表达,反而不太直接,因此,和天蝎座的人谈恋爱,要随时具备「心神领会」的默契,如果你一再要求他们把爱挂在嘴边,会令他们因十分不自在而畏缩、逃避。
天蝎座的人,最受不了背叛。对于感情出轨,他们有着先天的不安,因此天蝎座的情人,多半不能容许他们的情人有异性好友。而相当善嫉的天蝎座,一旦认为被背叛,他们采取的报复手段,可是相当可怕的。
以这样的情形看来,滥情又开放的射手座、天秤座、宝瓶座和双子座,是天蝎座最怕的星座,因为对他们来说,多情和不专情同样可怕。浪漫的双鱼座和感情丰富的巨蟹座,虽能与天蝎座擦出爱的火花,但对爱情所抱持的态度,在天蝎座看来,可能太缺乏自制的约束力。金牛座在肉体上能与天蝎座契合,不过在思想及深度上,天蝎座仍会斥为肤浅。
不过上述的每一个星座,仍是最能打动天蝎座的,因为在他们尚未体会到「优点即缺点」的道理前,还是会先享受恋爱的美好再说。
背叛是唯一死刑
和天蝎座的人共同厮守一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来他们很少会在外人面前剖析自己;二来他们对婚姻生活的要求太过于一丝不苟,这两件事很容易令伴侣受不了。不喜欢讨论自己的性格,在某些人看来颇有神秘感,不过缺点就在于凡事太过保留,久而久之则容易令人产生不安。再来是天蝎座的忍功一流,累积的不满和情绪垃圾,一旦爆发,威力相当惊人。
天蝎座的男女,是属于那种「隐约黏人型」的配偶,他们不会明白的表示「我需要你」,但如果在他们最需要你的时刻见不到你,被遗弃和孤独的悲怒马上会转化成恨意,后劲十分强烈,让你招架不住,所以千万别掉以轻心。
天蝎座要求务实和忠贞的伙伴,在心灵和肉体上能与他们相契合。摩羯座、巨蟹座可能是无聊乏味的情人,但一旦和天蝎座成为夫妻,则可能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射手座和双鱼座如果能克服肤浅和懦弱,也将会是包容力良好、又能以乐观情绪影响天蝎座的最佳人选。处女座的尽职细心,也会是令他们满意的好伴侣。
君子之交友谊保鲜
天蝎座男女的交友观十分干脆利落,「合则聚,不合则离」是他们一贯的态度。他们并不需要太多朋友来填满个人的时间,所以在择友上,可以算是相当精明。
由于天生具备独到的洞悉力,对于不投缘或是没有好感的人,天蝎座的男女连表面功夫都很懒得做,这就是他们的本性。五湖四海皆兄弟,在天蝎座的人看来,其实是件可怕的事,所以在平日的行为和言行上,他们绝不讨好也不伪善,而且就算是遇到了投缘或欣赏的人,也会尽量维持平淡的关系。对于天蝎座的人来说,距离感就是友谊保鲜的最佳良方。
要和天蝎座的人交朋友,一定得坦率诚恳,光是耍耍嘴皮子或空口说白话的那种「顺水人情」,天蝎座的人最讨厌。稳重踏实的摩羯座人士,会是天蝎座的好朋友。巨蟹座、宝瓶座也是不错的对象。双子座和射手座如果在兴趣上和天蝎座结合,将有可能成为最佳拍档。不过像金牛座及狮子座,甚至于处女座,由于在价值认同上相差甚多,所以交心的可能性不大。
花钱不眨眼,无缘成玩伴
坚持生活原则的天蝎座人士,连玩乐也摆脱不了规律的模式,不管到哪去,一定要先约定好,计划妥当才安心。即兴式的玩乐方式对天蝎座而言,太没有组织,只会偶一为之。
由于先天工作狂的性格影响,能和天蝎座玩在一起的,不外乎是具有同事关系的「玩伴」或是家人。和不太相识的人一起出游,会令天蝎座的人感到浑身不自在,所以他们能免则免。
在玩乐预算上极为小心的天蝎座,最怕碰上一群「花钱不眨眼」的狂热份子。因此牡羊座和狮子座,一个海派慷慨、一个乐于拿金钱做人际关系的火象星座男女,会是天蝎座的人,在玩乐上想要避开的对象。
基本上,风象星座的人,如宝瓶座、双子座和天秤座男女,由于玩乐的范围很广,又喜欢呼朋引伴,因此可能对喜欢三两人出游的天蝎座人士构成不小的压力。如果是和兴趣及嗜好都相似的土象星座男女,如处女座、摩羯座和金牛座,或是同为水象星座的巨蟹座、双鱼座和天蝎座,倒可以衍生出愉快和积极的互动。
总之,如果你想约天蝎座的人,最好事先通知,否则碰上软钉子,可要自行负责了。再来,切记要按原订计划进行游乐活动,否则天蝎座会毫不保留的将一张臭脸摆出来。
按部就班好伙伴
天蝎座的人通常有工作狂特质,过份的享受和安逸,会给他们一种相当大的罪恶和不安全感。
和天蝎座的人共事,要把握的一个简单原则就是切忌浑水摸鱼。他们天性尽职负责,最看不起的就是偷闲的行为,碰上了这样的情形,他们一定会表现出自己的不愉快,而且绝不可能不计较。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上占了他们的便宜,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他们绝非省油的灯。对于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天蝎座的人总是不耻下问。他们懂得善用各种方式,让自己成长和进步。所以狮子座的领导能力、双鱼座的创设力、射手座的行动力、处女座的分析能力与巨蟹座的克尽职守,都会是天蝎座赋予高度评价的对象,乐于与他们共事。讨厌骄傲和伪善的天蝎座,也相当懂得善用自己察言观色的洞悉力,好好改进自己与同事之间的互动关系。
天蝎座的男人
你的心是玻璃做的吗?如果是的,快逃吧!否则就准备一支扫把来扫玻璃碎片好了。
天蝎座的男人是杯烈酒,即使有些外表看来温和淡然,他依然是一杯看来像白开水的高梁酒,在你毫无防备的一饮而尽之后,马上就醉得分不清方向了。他是无敌铁金刚,唯一免於被他打败的方式,就是永远不跟他作战。
天蝎座的男人带著魔鬼般的魅力,让你如被催眠一样的被他吸引,他时而热情如火,时而冷漠像冰,如果你跟他挑起战端,倒楣的准是自己。吵架的时候,他会口不择言,每一句话都让你心碎,你一定会恨死他了,可是等他怒火平熄,弯下腰吻你淌血的心,那种甜蜜又立刻麻醉了所有的疼痛。他就有这种能耐!爱上他,就请你准备强壮的心脏坐爱情云霄飞车吧!
他坚强而有韧性,他勇敢的面对失败,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怕所有反对与阻挠。对於工作,他有著永不熄灭的热情,不管是看著他、陪著他做任何事都很过瘾。虽然有时他故意找麻烦得令人讨厌(他多少有些潜在的虐待狂倾向),但你仍得承认他讨厌得很可爱。
不要只听他说的狠话,想想他为你做的一切,其实他对你也挺好的,不是嘛?他只是坚持用他的方式爱你罢了,做一个勇敢成熟的女人,你才真的能体会到天蝎座男人的热情和刺激无人可比。
天蝎座的女人
拥有神秘魅力的蝎座女子,常被其他女性视为爱情的威胁者。她并不一定很美,但通常她的一颦一笑,就让男人心里小鹿乱撞。她有一种激发异性内心深处原始欲望的力量。不过,如果你因此而有了浪漫一下又何妨的念头时,你可就算盘打错啦!她敏锐的眼睛,一眼就看穿你的心意。就算你狡猾的骗到了她的爱情,戏弄蝎座女子感情的男人是肯定会得到教训的。看过『致命的吸引力』这部电影吧!那个不顾一切报复变心男友的女人,一定让你印象深刻!对不起!我绝不是说,所有蝎座女子都是那麽狠心恶毒,我只想告诉你,蝎座女子大都有著宁为玉碎的坚决态度。
其实多数人都只知蝎座女子有仇报仇的特性,却忽略了她有恩也必报的优点。只要你真心对她好,她绝不会少给你一分。凡是对不起你的人,她必定能和你同仇敌忾;当你们吵架的时候,她可能每句话都像刀,杀得你遍体鳞伤,那是她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本能。等战火平熄,她又会像温柔的毛毯一样把你紧紧的包起来。
做为一个妻子,她会付出全力帮助你走向成功之路。她的坚韧勇敢,会让你觉得自己好像拥有百万雄师。她的多疑,可能让你有些苦恼,我劝你还是老实一点,何必自找麻烦呢!?你应该很明白,而且很庆幸,一旦她真的爱上你,决心和你长相斯守,再大的阻力和困难,也不会让她退却。--『至死不渝』这句话,她绝对能做得到。 天蝎座的爱情观
不知如何示爱
天蝎座在爱情上看得很清楚,在表达爱意时显得很有风度,也很有分寸。
你有这样的经验吗?你真的很喜欢某个人,可是他却对你没有感觉。于是,你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你关心他,也了解他,可是你不会用爱去困扰他。
这种红粉知己或知心哥儿们的友谊,是天蝎座所表现出来极珍贵的情谊。在没有确定对方的意愿时,你不是不懂如何表达爱意,而是不愿莽撞冒失引起别人的不安或困恼;在确定对方没有意愿时,你能把心中的爱慕,升华成欣赏与关怀,天蝎座的确与众不同。
只是,这样高尚的情谊,有时候并不能被完全了解。也许,他的情人或你的情人会怀疑,你们真的只是朋友吗?不会妨碍到他的或你的爱情吗?我想,你也要慎重地考虑别人的感受。毕竟瓜田李下,很难做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如果他不放心但还算理性,你不妨让他和你的异性知己多多接触,消除他心中的疑虑。如果他本质上非常多疑,你就只好再把情谊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彼此关心却不必多联络。
爱是双方的感受与交流,天蝎座的你既然重视“不爱你”的人的感觉,又怎么能不顾“爱你”的人的感受。
掌握分寸与风度,你的情人与异性知己,都会感受到你的不同。
看对眼的时候
能和天蝎座的你看对眼,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之一。天蝎座最迷人的就是眼神,不管是男是女,都能流露出勾魂摄魄的魔力、谁能忘记郭富城被泼一杯水以后的酷帅眼神?谁能抗拒莎朗史东在“第六感追缉令”里令人停止呼吸的眼神?
不只是这两位,还有林青霞在东方不败里的招牌眼神,崔苔菁唱歌时的甜媚眼神,还有李察波顿、查理士布朗朗逊……,真是不胜枚举。当然,你的眼神,也有不凡的魅力。当你觉得和他看对眼的时候,我想他一定发觉到了,而且,心里一阵阵小鹿乱撞。
所以,你很快就知道他对你的感觉如何。
一般来说,你的魅力很难令人抗拒。但是,也有一些不懂欣赏,或者心有所属且意志坚定的人,可能会视若无睹。我想,是不是有机会继续发展,你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我想提醒你适当地控制你的放电强度。如果对方是初出茅芦的恋爱生手,或者热爱幻想的痴情种子,你的电波太过强烈时,可能使他一下子招架不住,陷入经由自己想像出来的梦想之中,这对他不公平,对你也很麻烦。
当你看对眼的时候,你应该看清楚一些,也要想清楚一些,更要表达清楚一些。是交朋友?是享受邂逅的乐趣?还是乐意继续交往?不要让他期望太高,失望更高。
初恋的时候
初恋是一座神秘的花园,在门外的人都对它充满幻想和憧憬。尤其是天蝎座的你,更是早就计划好你的旅游重点和必经之处;虽然,你对花园内的景物一无所知。
如果,你的初恋情人也是第一次步入这个花园,当然一切都会很混乱,可是你们会尝试著彼此配合,共同感受惊奇和喜悦。
这是比较完美的组合,因为初恋的天蝎座,往往过度膨胀了爱的权利,把爱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因为相爱,你不能再看其他异性一眼;因为相爱,就该彼此报告每天的详细行踪;因为相爱,就要分享所有生活的细节和隐私;因为相爱,你们就要努力地去满足对方“爱”的感觉,不能教对方失望。
如果双方都是初恋,也许能如此热情地全力以赴,天蝎座的你会在花园中,找到你期待的风景。
可是,如果他已经恋爱过几次了,他知道爱的园地中,有些是真实的美景,有些是海市蜃楼,根本不存在。他懂得在爱中保有自己的主权,就不会一味地陪你追寻幻想了。于是你在花园中迷失,不知是找错了游伴?还是自己的计划不切实际?就这样迷乱而凄凉地结束初恋之旅。
热恋的时候
到最后也会令你难以下咽;如果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再好看的华衣美服,也会令你厌烦,让别人觉得无趣。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觉,可是依旧逃不过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定律,甚至产生物极必反的后果。所以,热恋中的你要懂得放,也懂得收。
如果你多给他一些时间去独处,才能显出和你一起的珍贵;如果你多给他一点空间去自由寻求生活的目标,他的爱就会有充电放大的效果。
你一定听说过“小别胜新婚”这句话:你也一定在很多颁奖典礼上,听到得奖人深情地感谢他的伴侣给他最大的空间和包容。你该学习掌握这种“拿捏分寸”的本事。天蝎座的热恋像火,请记住,只给他光和热,别烧了他的眉毛和信心。前阵子有一首台语歌曲叫“爱愈深,心愈凝”。我虽然不很了解歌词的内容,但是这个标题很适合描写天蝎座热恋症候群中的一种现象。为什么有的天蝎座会“爱愈深,心愈凝”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无法克制的占有欲。
如果热恋中的你,让自己的占有欲随著爱情的增长而膨胀,你的爱就会像愈结愈密的尔,绑得你和他都无法呼吸,当然心情就凝成一团了。就像要你每餐都吃同一道菜,再好吃的美食佳肴,到最后也会令你难以下咽;如果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再好看的华衣美服,也会令你厌烦,让别人觉得无趣。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觉,可是依旧逃不过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定律,甚至产生物极必反的后果。所以,热恋中的你要懂得放,也懂得收。
如果你多给他一些时间去独处,才能显出和你一起的珍贵;如果你多给他一点空间去自由寻求生活的目标,他的爱就会有充电放大的效果。你一定听说过“小别胜新婚”这句话:你也一定在很多颁奖典礼上,听到得奖人深情地感谢他的伴侣给他最大的空间和包容。你该学习掌握这种“拿捏分寸”的本事。
天蝎座的热恋像火,请记住,只给他光和热,别烧了他的眉毛和信心。
横刀夺爱可以吗?
如果你面临一个三角习题,你自己是那个第三者或介入者,到底横刀夺爱好吗?我想你应该先问问自己。
首先,在道德上你站得住脚吗?如果他们原本是幸福又相配的一对,甚至是美满的家庭,不管你如何爱他,他也如何对你有好感,我想你在面对自己的良心时,也会感到不太安稳吧?
第二,你们真的相爱吗?你不但要考虑你对地的爱是否到了义无反顾的地步?也要认清他是不是也同样对你有如此坚强的认定?你们的爱在别人的眼中,是颇有可议之处的,你们已有了共识来承担外界的压力吗?
第三,如果在道德上、爱情上都站得稳,请再想一想:这么做值得吗?有绝对的必要吗?他的移情别恋,一定会在你们身上产生不少周边的效应:亲友的不谅解、他和原来另一半分手时精神的痛苦和实质的麻烦、重新适应生活的困扰等,每一项都可能会使你们纯情的爱,一下子掉入世俗的泥淖中。你一定看过或听过第三者为了等待情人和原来的另一半分手,痛苦煎熬的故事吧?这些周边的麻烦事,请你也考虑清楚值不值得?
很多人都对第三者很不谅解,甚至贴上恶毒的标签。事实上,身为介入著,要承担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你只是因为感情上的冲动,缺少深谋远虑,情况就令人担心了。不过,深谋远虑是天蝎座的特性,希望你发挥这种特性,仔细评估。
当他怀疑你的忠实
如果他不爱你,就不会在意你对他是不是忠实?现在,你心里应该感到一丝丝的甜意才对。
我对于天蝎座的你,相当有信心。也许在某些场合你会逢场作戏一番,但是感情上并不容易出轨。
不过你有一种特质,却令我不很认同。你喜欢看别人因为爱你而著急,因为爱你而不安;或者说,你希望看到他著急、不安,来证明你依旧拥有他最多的爱。
大概是你善妒、多疑和占有欲的推动吧,天蝎的你彷佛有些精神虐待的倾向。
所以你会不自主地透露有某些人对你表示好感,也会若有若无地表示你欣赏某些人。这样已经够令人紧张了。尤其外头有了流言蜚语,或者阴错阳差的误会时,你故意一派潇洒的样子,只是否认你有任何对不起他的地方,却不肯解释清楚。表面上,你认为自己行为端正,他何必大惊小怪,骨子里,你却故意要他心惊肉跳。如果他若无其事,你不但不欣赏他的理性,说不定还若有所失呢!
我很少看到天蝎座的人,肯给他的情人百分之百的保证,即使心里已经非他莫属,也不愿让人高枕无忧。唉!你真像一只逗弄猎物的坏猫,那只可怜的小老鼠不知要受苦到何时?
当爱情碰到瓶颈时
近来房地产不景气,很多投资人被套牢了。很多人原本选了颇具增值潜力的预售屋,准备房子盖好就脱手,太捞一笔。结果现在买气太淡,未来增值无望,再加上房子盖一半,产权不能转移,每月又要缴一大笔工程款,真是进退两难,苦不堪言。
如果你的爱情现在也有不景气的现象,大概也像这些投资太吧?你已经付出那么多,用情已经深得无法回头,可是他偏偏不能给你对等的回应。你对爱情的前途虽然不乐观,可是又不能轻言放弃,既不甘心自己心血就这样白白付诸东流,又怕再耗下去赔得更惨,真是另一种“套牢”。
是不是他一直坚持保有自己的空间?是不是他到现在还不肯安定下来?是不是他还不想答应迈入婚姻的阶段?在天蝎座的爱情中,这些状况都是造成进退两难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有个性本质的差异,也有爱情进度上无法同步的困扰,这两者都是两个人必须共同协力,才能突破的瓶颈。
所以,当你心中不甘心放弃时,除了和他沟通之外,也要适度调整自己。
天蝎座的你本质上不会轻易让步,可是你必须衡量其中的轻重缓急:失去这一段恋情?或是不快乐地耗一辈子?还是稍做调整来重新找回和他相爱的快乐时光?我想答案你已经很清楚了。
旧情人回头的时候
我想旧情人回头找天蝎座的你,他的成功机率很渺茫。
让我从三方面来探讨接纳旧情人的可能性。
第一种情况是当年他背弃你而去,我想你很难忘记他带给你的伤害、如果你当时曾采取了激烈的行动,让他尝到了应得的教训,你更难化解心中的结。
第二种情况是你主动要求分手,而他受到了伤害。这种情况下,你不会相信对方真的不计前嫌,真心再爱你一次,你曾因为心中挥不去的阴影,无法接纳他的回头。
第三种情况是当年因为其他客观环境的无奈而分手。通常这是最有可能复合的情况。但是,天蝎座的你不然,你会怪他当时为什么意志不坚,没有像你一样勇敢对抗环境的勇气和毅力。你依然对他有极深的芥蒂,复合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所以,他也许是打错算盘了。我想提醒你不要太冷酷地对待旧情人,尤其不要用“不屑”的态度来伤害他。旧情人回头来找你,我想他的近况也不是很如意。也许,爱情上的空白或生活上的挫折,已经使他倍受打击。就算他当年被你所弃,现在有了一番成就来向你证明自己,他的内心也是脆弱的。
对爱产生怀疑
我不太愿意说天蝎座的你“多疑”,我宁愿说你对探究秘密有极大的兴趣。
你不喜欢他对你有所隐瞒,尤其是爱情,你更不喜欢他对你有模拟两可,或者欲言又止的态度。“到底他爱不爱我?”当你有了这个疑问,你一定会努力地去查个水落石出,不用我替你操心
我想,我比较担心的是他的感受。如果你每次追查的结果都是误曾,你如何向他交待?事实也许可以追查清楚,可是每一次的行动,都在表示你对他的不信任,都在表示你对空穴来风、无的放矢的流言,完全没有抵抗力。
你认为坦白才能够维持彼此的感情。可是,如果他认为信任才是最重要的基础,你的多疑就曾或为极具破坏力的因素。你的每一次追查太行动,都会让他怀疑你的信任,也使他的变更减几分。
另外,我提醒你在产生怀疑时,不妨直接和他沟通,先听听他的意见。不要每次都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暗中展开搜证活动。这种秘密调查得来的资讯,常常曾给你先入为主的成见,产生严重的误导、
有时候,爱情不是看得到才相信,而是相信了才看得到,天蝎座的你应该试著去体会。
面临爱情与面包的抉择
如果爱情与面包不能两全,天蝎座的表现,让我想竖超大姆指来称赞一番。我看过的天蝎座都是这样处理:紧紧拥抱他的爱情,然后自己拼命去赚面包。
想像中,一个不善营生的大情人,碰上重感情,又能辛勤养家的天蝎压,应该是非常完美的搭配。大部分的人,包括那些选择爱情的天蝎座,一定以为王子和公主从此就可以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了。可是,真实的状况却不是那么容易达成。
因为天蝎座的占有欲原本就很强。现在,你勇敢地都在表示你对空穴来风、无的放矢的流言,完全没有抵抗力。
你认为坦白才能够维持彼此的感情。可是,如果他认为信任才是最重要的基础,你的多疑就会或为极具破坏力的因素。你的每一次追查大行动,都会让他怀疑你的信任,也使他的爱更减几分。
另外,我提醒你在产生怀疑时,不妨直接和他沟通,先听听他的意见。不要每次都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暗中展开搜证活动。这种秘密调查得来的资讯,常常会给你先入为主的成见,产生严重的误导。
有时候,爱情不是看得到才相信,而是相信了才看得到,天蝎座的你应该试著去体会。
天蝎座的爱情肖像
天蝎座是固定、水象的星座,由于这个星座主宰着欲望与性,所以在每个天蝎座人的身上都将表现出强烈与灼热的欲望与性的冲动。天蝎座的符号有多种象征意义,从蝎子到鹰再到凤凰或者鸽子,每一种象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天蝎座的人陷入爱河时,他们是满怀热情的,与天蝎座的爱人在一起,生活将永远充满激情。当他们感到彼此的关系是稳定且可靠时,他们将会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并充分享受这种沐浴在爱河中的美妙。他们是神秘的,你将决不会知道你的天蝎爱人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是警觉的、沉默的,能够全力保护自己的伴侣。在任何关系中,天蝎座总喜欢处于统治地位,只有在充分得到对方的信任时,他们才会付出自己的情感。
天蝎座的“性”趣
天蝎座是一个主宰着性与欲望的星座,他们豪不惧怕死亡与危险,他们能到达他们想到达的任何高度,他们是黄道十二宫中最充满激情、最大胆、最具活力的恋人。
天蝎座的爱情模式
天蝎座人需要一个可靠的安全感,让他们觉得对方总是把他们放在心上。与天蝎座的爱人相处越长时间,彼此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牢靠。在恋爱中,天蝎座总是喜欢控制一切,他们很少处于配角的地位,除非他们想要这样。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需要一个充满热情的伴侣,同时他们也需要一个既对他们忠诚又保持个性的伴侣。在他们所支配的领域当中,他们会感到非常的舒适。天蝎座具有改变自我与迅速成长的能力。甚至一只看起来不容易有所改变的蝎子可能会戏剧性地突然长出翅膀飞向天空。无论是在身体、精神还是情感上,他们重生与复原的能力都是巨大而难以评估的。
天蝎座爱情上的优点
忠诚、坚定不移、热情
天蝎座爱情上的缺点
善妒、占有欲强、易怒、多疑、神秘
天蝎座们喜欢的
神秘的事物、信任、忠诚、获得认同
天蝎座们不喜欢的
欺骗、冷淡、被质疑、伪善、过分地表扬
天蝎座的关键字
强烈、有吸引力、好色、深刻、顽强、占有、嫉妒、神秘
最是孤独的天蝎座
天蝎,生于秋深。性喜静,意清幽。爱之切,怨亦深。本质轻名利,但拥有成名得利的天赋。偏重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直觉力之准之锐,行动力之潇洒之独特,常令徒有虚表之人忌愤不已。
天蝎,一个别具一格的星座。格调分明有别常人,心胸高妙不露于表。常容人难容之事,亦笑人可笑之处。
对于朋友,重质不重量,高度要求知心。宁可孤独,也不违心。
对于爱情,宁缺毋滥。宁可抱憾终生,也不苟且凑合。风流不羁的言行下,执着追求一种宗教意识的爱情信仰。内心具有高度责任性,忠诚性,自律性以及矛盾性。浪漫儒雅,风趣超脱。拥有奇异诱人的容貌气质。根本上,提倡由爱生性的性爱模式,鄙视纯粹的兽性性行为,但,自己却又常在意志薄弱时,自虐般地沉溺其间。
天蝎恩怨分明,黑白绝不混肴。多思少言的特质,齐全透彻的智慧,使一切真相假面恐慌不已。本质静默孤僻的天蝎们极易招惹他人的非难和灌上莫须有的罪名。而其强硬又柔弱的本质,常使其背负黑锅也不辩护,不低头。典型的“独当千古错,冷漠自逍遥”的天蝎风格。只有在忍无可忍时,天蝎才会真正采取报复行为。
天蝎们拥有天赋般灵性的思维,结合现实的洞察,产生了异于常人的思索角度。爱情观,友情观,人生观,皆如此。由于意识超常,天蝎们总是:苦于红尘无知音,不如隐形爱孤独。天蝎的确就是这样极端:不是最另类的现代人,就是最另类的原始人。
人们研究天蝎的误区在于没有能力到达天蝎的心理根本。
其实,天蝎们一生都在寻求知心的朋友,同时他们也容忍对手的存在,但,并非制造敌人。要知道,天蝎本性不好战,但具备战斗的智慧和能量。请注意:这是关键。所以你可以成为天蝎的对手和朋友,但,不要把天蝎当敌人。因为,天蝎从不主动侵犯他人的利益。你也不要做些低层次的敌对事情,那只能显得你自己无聊挫败。比如:如果你煽动众人,想用流言蜚谣打击算计,甚至孤立天蝎,那么不久你就会发现天蝎依旧活得很洒脱,很独特。因为,他们本来没有把你当敌人,某种意义上,是你自己“自作多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而这种俗不可耐的敌对伎俩,对于天蝎们来说,无疑是一堆可笑差劲的破招。天蝎生性渴望理解,却不奢求理解,安于孤独,更能乐于孤独。天蝎的优势在于,对于别有用心的人,能够一眼看穿,并完全做到视若无睹。也许,当你自鸣得意时,天蝎想的正是——不和这头牲口一般见识!天蝎就是这样的心态,清高地忍让,忧郁地承受,却,酷得干脆利落,宛如一位高超的剑手,不是不过招,只是你非对手。为什么你非对手,因为你已经把自己立意为敌人。对于敌人,不用过招。兴趣无时不屑一顾。兴趣来时,一剑定胜负。这种彻骨的冷静和孤高,也正是天蝎人虽不招惹别人,却还是招致阴险有毒的恶名的根本。而,也只有天蝎自己知道,真正恶毒的其实是你!但是,一切也都没有用,要知道,能够忍受孤独的人,也就是最无所畏惧的人了。这也就是天蝎为什么可以在铺天盖地的恶名谣传里,依旧活出自己风格的原因。某个角度来说,才思横溢的天蝎人,正是从别人不切实际的攻击诽谤里,看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因为,没有人会化很大的心血很多的精力,对一个平庸无常的人做太多的关注。显然,天蝎是别具一格的。
我本善良,我本真实,这样的句子,用在天蝎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每只天蝎似乎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为自己的独特而历经许多风波。对于人性,天蝎从来看得比所有人透彻。可以说他们极端,但是,他们无法不真实地活出自己。也许,只有“曲高合寡”这四个字,才是孤独奇特的天蝎们最好的诠释。
没有人喜欢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人,天蝎尤其讨厌这样的家伙!不要以为他们低调,就一定好欺负。贸然凑过去的唐突轻狂,只会被冻个半死。天蝎的爱,是冰封珍藏起来的,只有谦虚、礼貌的温柔,才是打开天蝎冷藏库的钥匙。举止有礼、脾气温和的人,反而会令性格极端的他们产生好感,这可一点都不奇怪。天蝎始终在等候着这样的恋人,一起踏上追寻真爱的旅途呢!
天蝎男喜欢性格温柔又坚强的女生,虽然看起来矛盾,但对方如果神经不够强韧,哪里能经得住他们如火山爆发般的热情呢?
天蝎女并不欣赏个性沉稳的男生,性格阳光到有点点嚣张的男生最受她们的亲睐。一阴一阳,这样才是最完美的性格互补嘛!
哪个星座的人说话最毒?第1名 天蝎座 2,693 票
哪个星座的人最独立?第1名 天蝎座 607 票 14%
哪个星座的人得失心最重?第1名 天蝎座 827 票 16%
哪个星座的人最不容易说出内心的话?第1名 天蝎座 1,037 票 19%
哪个星座的人最够朋友?第1名 天蝎座 1,908 票 22%
哪个星座的人最有魅力?第1名 天蝎座 1,331 票 17%
天蝎座:痴情第一名,扮酷第一名,魅力第一名,冷冰冰第一名,理智第一名.
智力测验平均最高者:天蝎座女生
心机最重的人:天蝎座女生
最会记愁的人: 天蝎座男生
做事最有计划的人: 天蝎座男生
做事最贯彻始终的人:天蝎座男生
最喜欢玄学算命的人:天蝎座男生
最爱好自然的人: 天蝎座女生
最会调情的人: 天蝎座男生
最好色者: 天蝎座女生
最心细的人: 天蝎座男生
一、天蝎不喜欢浮华的爱情,只想平淡地爱,但要刻骨铭心。
二、天蝎有时的想法很极端,比如和恋人正好好的,他/她还会想:假如有一天要是分手了,对方也会很后悔,因为自己给对方的爱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三、天蝎不喜欢争吵,大多数情况下会用沉默来代替内心的不良情绪。但若遇到十分气恼的情况,他/她会发威,结果是口不择言,不用费劲地说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说出来给对方听,中伤对方。心里却在想:你不要以为是我脾气好,你就可以任意摆布我,挑衅我的脾气。等天蝎都说完了,心里的气非但没消,反而更大了,这一点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想不通。恋人可能会被骂得狗血喷头,但过不了两天,天蝎自己会主动反省,为自己的言语感到失态和后悔。
四、天蝎喜欢钻牛角尖,同一件事情发生后,到天蝎这里就被他们多想了三圈,而那些冒出来的想法大都是胡思乱想的结果,最终天蝎自己还会反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他们所想的事根本就没发生。嘻嘻,有点古怪哦!
五、天蝎怕孤独,对于感情也十分敏感,对方的一个小小的动作或眼神,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天蝎开始猜想对方的心思了,猜来猜去,是为了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用心良苦和自己对恋人深刻的爱。
六、天蝎不喜欢向恋人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因为害羞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天蝎自己也说不好。他们更喜欢或是希望对方能猜出他们的心思来,只可惜对方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幸运地猜中并付出行动,若对方没有能猜中天蝎的想法,天蝎便会对恋人很失望,觉得恋人不了解自己。到这种情况可能天蝎还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只得来一声叹息。到头来自己和恋人都很扫兴。
七、天蝎座的人有一点刘若英为爱痴狂里的那种人的特点,对待爱情是傻傻的,直直的。还会有个很可笑的想法:认为自己能给对方最好的爱最多的爱,对方很幸运;同时对方也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对方应该会很满足。别的人应该会很羡慕自己的恋人,能得到这么好的爱,吼吼!
总之,如果你爱天蝎的话,他/她表面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证明他/她是多么地爱你。珍惜天蝎的爱吧,因为他们是很认真的在爱着你。
八、天蝎的他/她很希望能和对方有默契,达到共识。于是便会做一些近乎讨好对方的事情,但这并不能算是卑微,哪怕最后只得来对方一个甜甜的笑,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和成就。
九、天蝎平常的脾气是典型的外冷内热,但能被他们热到的人并不多,越是天蝎表面对你很热情的话,那大都能证明一点,他/她对你没有太大的兴趣。反之,表面上对你带搭不理,其实内心已经在向你靠近了,当然也不是每次都是这样,这就要看你的眼力了。说不定天蝎烦你烦得要死,连那份表面的热情也赖得装给你看,呵呵
十、不得不讲的是,天蝎座的人有时有些神精质,自愚的能力也挺强。从他们嘴里可以不太困难地听到一些奇怪的话,他们不以为然,也不会理会恋人听到这些话之后的反应。
十一、天蝎的人很怕自己身边有亲密关系人的否定,比如家人恋人对他们的一些指责或是批评,并不是天蝎不勇于承认错误,而是他们认为连自己身边的人都不信任自己,这会使他们暗自很伤心
十二、至于天蝎的那个方面,就略过吧,经历过的人应该更有发言权,嘿嘿~~(网上随处可见关于天蝎那方面很强的言论),不说了~!#¥%*
十三、有人说,天蝎爱起来就像火山爆发,恨起来就像冰山一角。这个还是有些道理的,天蝎的爱有时会让对方受宠若惊,甚至有些防不胜防的感觉,比如某天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对你说:我是来找你的,咱们一起吃晚餐吧?之类。对方大都还以为他们又受了什么刺激,忐忑不安地跟他们去吃一顿好似霸王餐的饭;但冷起来,又会很生硬地对待你。
十四、天蝎天生就有一种保护人的欲望,外出购物的时候他们的本能是要首先掏腰包的,不是虚荣,而是一种给自己自信的途径,看到对方满足的样子便倍有成就感。当然这一点放在女生身上可能会有所收敛。总之他们喜欢自己处于强势。
十五、天蝎很少会对人说:求这个字。因为他们觉得求人不好,好像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所以宁可这件事不做了,也不会轻易开口向别人求助,他们只是不想欠别人的。
十六、天蝎有些自我折磨的倾向,一旦失恋之后,便会多日走不出失恋的阴影。内心渴望着对方能回心转意,当然是在对方先提出分手的情况下,虽然如此,倘若真的对方有所回头,天蝎又会因为那骨子里天生的冷酷而断然拒绝对方。很矛盾吧
十七、天蝎在一些事情上是有预感的,即使有些事恋人没有如实地讲出来,天蝎的他/她却早已了解实情,但却不会当面揭穿恋人,内心还会有些得意,认为对方的小伎俩小想法早已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十八、天蝎在和恋人在一起时,就会变得很傻,傻到好像世界是静止的一样,他/她可能不会考虑任何现实中会发生的事情,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彷拂天蝎一和恋人见面,便会钻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傻傻的,还算是傻得可爱吧。
十九、当天蝎和自己的恋人闹别扭时,开始的时候他们会很坚决,大有一种决不首先向对方妥协的势气。这一点对于已经熟悉他们的恋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聪明的另一半都会等着天蝎自己把气儿消了,便会主动送上门来,呵呵!(作为天蝎也够惨的)可是莫名其妙地即使是对方做的不对,时间一久,天蝎就开始想对方的好了,什么对方的体贴啦,关心啦,温柔啦……等。于是自己主动找上门和恋人和好如初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虽然蝎子的内心是有些气的,但一见到恋人就又“傻”过去了~~
还有一种比较夸张的情况,天蝎是有些极端的。如果恋人的做法实在让天蝎承受不了,蝎子就会把那个人以前的“罪行”全部翻出来,不需要经过太久的思考,就会做出一个很吓人的决定:分手!一旦他们开始这么想,是谁都拉不住的,越想越觉得要赶快实施这一决定,给对方颜色看看自己是不怕分手的!其实,日后天蝎们回想起也会觉得自己并不是真的,那么坚定地要和恋人分开,晕啊~~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天蝎,自我矛盾加自我折磨的天蝎。
、
二十、天蝎座有时会宠坏了恋人,即使一个天蝎的女生也会像个“男生”一样宠着自己的恋人,恋人的一些要求会尽量地满足,哪怕是有一些小过份的。为恋人做了一些事之后,他们还会反问自己:“我这样是不是对他/她太好了?”可是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却还是会那样去做,宠着恋人,做一切能为他做的事。
难怪网上有种说法说天蝎座的女生能活得像个男生一样,因为好多事她们完全有能力处理和解决,甚至是在男友面前也会抑制不住自己去做一些该由男生来做的事。于是有一些把这点发挥到极致的女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称呼:男人婆~~
记得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说如果一个男生能把一个天蝎的女生追到手的话,就应该把这只天蝎“钉”在自家的墙上,因为那代表着一种荣耀?想起这点来,俺就可想哭,怎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不知应该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满足。
二十一、天蝎MM不喜欢在男人面前示弱,即使这件事本该男人来做,但当她们看到自己的男人在做事的时候不足够利落和潇洒时,她们便会忍不住去揽下来,自己做。说白了,她们不愿意相信自己挑选的男人是这样地“不优秀”,但这丝毫不代表她们不再爱他以他失望,相反地她们会更加爱这样的一个男人,因为他们需要她。这逻辑估计会激起不少男人的反感……正是因为这一点,会得罪不少男人的自尊。天蝎的MM的确不是很温柔很小鸟依人的那一种。
二十二、天蝎对恋人正面的批评很反感,甚至是恼怒。尽管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做的不妥,有缺点。并不是不愿意听恋人的劝告,因为那些批评的语言会让他们觉得对方是在羞辱自己,这一点天蝎是决不接受的!如果对方以一种开玩笑的语气讲他们的缺点,他们会更乐意接受并且在内心感激恋人的包容。
总而言之,如果你真的爱这只蝎子的话,就对他们多一点点包容吧,他们的那些奇怪的说法和做法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证明他们是爱你的。
二十三、天蝎女生表面坚强,嘴巴硬,说话狠。其实内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当自己的恋人做了让她们很难过的事,她们不到一定时候是决不会主动跟恋人说起的,只是心里默默地难过,感觉自己像个受伤的,却勇敢站在人群中的雕像一样,漠然地看着身边那些恋人们的甜蜜欢笑。这时的天蝎说话比平常少得多,周围的人都会以为是不是天蝎又被人惹怒了,所以都躲得远远的怕引火上身,其实她只是受伤了,没有心情再像平时那样和周围的人谈笑风声而已。
二十四、当发现周围的人都躲着天蝎的时候,天蝎们也觉得很好笑,为什么大家会离自己远远的。其实说白了,是天蝎的脾气不好,可能有的人还会认为天蝎是个怪人,有点喜怒无常的感觉,这一点虽然不及巨蟹那么明显。蝎子心里倒会想的是,这样也挺好的,省掉了和身边的人应付的话语,只是孤独多了一些。
二十五、天蝎的同性朋友并不是很多,因为他们对朋友的定义好像有点严格了,那种酒肉朋友他们是决不看在眼里的,就算表面上和你有说有笑,内心却厌恶得要死。他们当然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做朋友,只有那些有信誉够义气很少玩嘴的人,才会让天蝎放下心来和他们做交心的朋友。顺便说一句:天蝎对自己的朋友是很好的,自己吃一些亏也无所谓,只要朋友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陪他们聊聊就足够。对于朋友的一些事情,他们也会当做是自己的事情一样,热心去帮助对方。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天蝎的好朋友的话,应该是比较幸福的哦!
二十六、再说说天蝎的异性朋友吧,在没有正式的男友或女友之前,天蝎的异性朋友还是不少的。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一种象征,象征自己是惹人喜爱的,哈哈。这句话有点儿过头!至于要不要发展成为男/女友,他们倒是几乎每个人都想过,不是花心,而是天蝎天生爱瞎想,想像一下和某某人如果在一起会怎样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很有趣的事,但只是想像,很少会主动行动。天蝎的异性朋友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因为这样的朋友之间男女的性别界限并不是很明显,他们可以在一起像好弟兄一样。
二十七、一旦天蝎有了男/女友,原本很好的异性朋友关系就变了。天蝎会很有分寸地和他们来往,决不轻易越限。相反,如果天蝎的异性朋友有了他们的男/女友,天蝎一样会保持距离的和好友们来往。甚至有时还会有点伤心,觉得自己的异性朋友有男/女友了,自己便少了个很好的“弟兄”。虽然如此,天蝎们却很真诚地希望朋友能得到自己的幸福。
二十八、恋人之间在要分手的那段时间,经常会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之类的。天蝎对于这样一种状况是非常恼怒的。他们认为就算要分开恋人也犯不着躲着自己。对方越是没反应,天蝎越是说一些恶毒的话来中伤或是讽刺恋人,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愤怒。时间久了,天蝎觉得感情结束了,但,并没有彻底死心。他们有时会做一些怪怪的事情,比如用恋人不知道的号码给他/她打电话,对方接起来便挂掉。用对方不知道的陌生QQ和对方聊天,企图能有重新合好的可能,虽然天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有一种想法是:捉弄恋人一下,看他/她到底是怎么想的。这种事情在女蝎蝎的身上发生的比较多。
二十九、在天蝎刚认识一个新的恋人之后,天蝎的行动便开始了。天生的007才能会在这绝好的机会上发挥一番,背着恋人查查他/她的底细,其实也不是什么别的,只是天蝎想搞清楚新恋人对自己说的那些情况是不是真的,自己有没有被骗。有点儿阴险哦。即使发现了对方的有意隐瞒或欺骗,天蝎并不会当时就揭发出来,而是一步步地看着对方露出马脚,不能自圆其说。到那时候,天蝎再冷冷地说一句:别装了,你在想什么我早就知道了!然后扬长而去……虽然天蝎也许会有些生气,但因为最终当面揭穿了对方的谎言,那是会让天蝎很有成就感的!在内心永远都会鄙视那个欺骗自己的人。所以,友情提醒一句:千万别骗天蝎,一旦被发现,会面子扫地的
其实天蝎只是很专情, 不许对方骗他们感情而已。天蝎把自己对恋人的感情看得很重的。一旦投入便是全心付出,深深爱着
三十、天蝎喜欢占卜,什么星座啦属相啦,他们都比较关心。对于一个刚认识不久的恋人来说,天蝎们会很有兴志地查看关于星座配对啊,属相相和啊之类的东西,他们在查那些东西的同时,其实只是为了想证明一点: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看到两人相配的文章,天蝎心里那就甭提多美了,就像喝了一杯酒之后的感觉,一个字:爽。如果碰到说两人不合的情况,天蝎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这都是瞎说的!唉!蝎蝎啊,在这一点上真是有些自欺欺人。
很好笑的是,一旦和恋人生气了,天蝎又会想起那些占卜来,还会好好研究一下恋人的星座及生气后怎样来让他/她消气……晕啊,这就是天蝎啊,说起来让人笑的天蝎。甚至有时他们会把那些东西当真,真的按照上面说的去做来讨好对方。
骨子里天蝎是想看透每一个人的,所以总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至于自己的恋人,天蝎会像课题一样好好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怎样才能更好地爱他/她。这想法够傻吧?
这也正是为什么星座论坛里总会有不少天蝎在活动的一个原因,哈哈!难怪一个同学说:天蝎自己就是个半仙儿,对于星座知识的了解实在是两个字:全面!
三十一、天蝎对于结婚这件事,是有顾虑的。他们也许会和某人认识不到一周便闪电似的结婚,但并不代表他们对恋人不挑剔。天蝎对恋人的了解是很有趣的。他们有一段时间只对恋人的某一方面进行了解甚至着迷。等过了这段时间,蝎蝎们不会闲着,会急着去寻找恋人身上其他的方面,有时还会想:这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我一定要发现它并且帮他/她改掉。
不知道是不是天蝎座的人有些极端,但身边的几只蝎子大都有不信邪的勇气,比如对于一个大家都公认的不怎么好的一个人,只要天蝎看上了,甚至有时是盲目地看上了,便会毫不怀疑地认定自己可以改变他/她。把他/她变得更好,恋人之所以不被大家认可是因为自己没有出现在恋人身边进行支持。结果……天蝎们败下阵来,发现这个人原来是如此不可改变,即使自己已经用完了浑身解术也不能让恋人有所改变的话,那么,天蝎要撤退了!恋人如果不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可能会觉得为什么蝎蝎突然对自己变冷了,其实,由来已久。蝎蝎失望了,对自己“改造”恋人的能力失望了,对恋人毫不感悟的表现失望了。
在蝎蝎离开的时候,他们也会很伤心,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恋人?然后安慰自己说:算了吧,即然自己对帮助恋人变优秀都无能为力的话,那么就应该放弃了。这逻辑很奇怪吧?嘻嘻,身边的一只男蝎蝎就是因为这个和他的闪婚妻子分手的。
结婚是件很快乐的事。对于天蝎来说更是件充满希望和向往的事。只是身边的你不要让你的这只蝎子对你的表现屡次失望,千万不要拿这个考验他们的耐心,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挑衅,如果你明知故犯,天蝎是决不会回头的,坚决放弃你,尽管内心未必不留恋你们的感情。
好好珍惜蝎蝎吧,他们的爱大多不掺杂质,纯纯的,傻傻的。直到你做了太多太多伤害到他/她,让他/她失望的事情,他们才会不舍地离去。
三十二、天蝎是害羞的,在公众场合总不太喜欢与恋人有太份亲密的动作,他/她会觉得有失大雅,即使在只有两个人的场合,他们也不太好意思把自己的激情全部释放,因为:蝎蝎们怕自己的热情吓坏了恋人。所以说:蝎蝎还是有顾忌的,远不象网上说的那样我行我素
三十三、女蝎蝎理解的世界上的男人应该是个顶天立地、勇敢、讲诚信的硬汉,但也要适时地懂得情调之类。这要求是不是有些高?嘿嘿。但往往现实中天蝎没有那么地幸运遇到这样的男人。若遇到了女性化或是做事狭隘的男人,天蝎会把毫不留情地把他看扁的,然后痛骂一顿转身就走。
相反男蝎对自己的另一半要求是:要有女人味儿,而且越浓越好,这样他们骨子里的那股保护恋人的冲动便有了发挥的空间,男蝎不喜欢女强人或是太过幼稚的女人做他的妻子,他认为一个女人应该是聪明、勤奋温柔且爱家的。他们没有那么多耐心去哄一个像孩子似的妻子,去教育一个不懂事的妻子。
看透不说透应该是天蝎另一半的明智之举,但前提是:你一定要看得透!蝎蝎说话做事喜欢拐弯儿,如果蝎蝎的一些做法说法,你并没有理解其用意的话,那么蝎蝎对你可就失望至极了。
三十四、综上所述,要做好一个天蝎的恋人,还是很不容易滴~~~(因为天蝎对恋人的要求有点儿高)同理,若你已成为了天蝎的恋人,也证明你是非常优秀滴,至少在天蝎的眼里。哈哈!不看不知道,天蝎真奇妙~~
三十五、天蝎骨子里有伤感的成份,所以在遇到像这样的雨天,他们的心里就会“触景生情”,变得很温柔。如果是一个人呆着,也许会发呆想自己以前的恋人或感情,或是思念现在的恋人。若是两个人在一起的话,蝎蝎的柔情可能会表现得比较好。(实话的说,蝎蝎们平时并不是很柔情)
蝎蝎是喜欢浪漫气氛的,当然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比如俩个人静静地抱着看外面的雨滴;打着伞在街上踩水等。这些都是外人觉得很无聊的事情,但在蝎蝎看来是无比美好的。可能因为雨天气压的问题,俩个人在打一把伞的时候说话的声音会比较清晰和动听!如果你爱上了天蝎,那么也许这是个绝好的机会表达爱意哦!嘿嘿。
三十六、蝎蝎的醋意是蛮足的,所以千万不要在这方面故意挑衅他们的忍受力,他们会很恼火的。比如在街上跟蝎蝎讲:某某女生很漂亮……某某男很有男人味很有风度等。蝎蝎会很伤心,为什么你所感觉的这些人中没有他们,然后接下来你说的话他们可能就没心听了,开始自己闷着胡思乱想:难道是自己对恋人还不够好吗?或者恋人根本就不懂得自己对他/她的爱?对自己的爱视而不见?想着想着事情就出来了。蝎蝎可能会突然变得心不在焉,心里觉得恋人真是没心没肺,于是便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把恋人吓一跳,更有一些恋人到这时还不明白为什么蝎蝎突然这样?如果别的星座有爱吃醋的人的话,那么蝎蝎能算得上是醋厂了,随时随地可能吃醋,即使是恋人有意的一些玩笑也会让他们难过好久的。所以,请蝎蝎的恋人注意哦,可别闲得无聊就说话让蝎蝎吃醋,时间久了,蝎蝎会伤心至极突然转变的,到那时就什么都晚了。
有楼上的友人讲这贴子写和像产品说明书,我认为蝎蝎是不需要推销的,只是需要一个真正了解他们,懂得珍惜他们爱的人在身边,如果你可以做到那么你会是幸福的,尽管有时蝎蝎会发火,会说话恶毒,那是因为气不过啊~~千万别拿蝎蝎的气话当真,女蝎蝎和男蝎蝎一样生起气来火爆的很!相信有人见识过吧?
三十七、天蝎有时会口是心非,虽然其实星座的人也会这样,但天蝎……是那种不被理解的口是心非型。比如:小时候家人主动要为蝎蝎们买个玩具啊,糖果啊之类的,蝎蝎们明明心里想要,也会嘴上不承认。如果家人明白给他们买了的话,他们会很开心,但如果家人不买了,蝎蝎们又会自己偷偷难过好久。这逻辑是不是很反常啊?天蝎在和恋人一起时也一样会做出一些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事来,比如:明明想让恋人陪自己去某某地方,如果是恋人先主动提出要陪自己去的话,却因为出于对恋人的“爱护”,蝎蝎反而会说:不用了我自己去就行。恋人真的不陪蝎蝎了,于是……蝎蝎又开始自怜甚至伤心,为什么自己说不用恋人就真的不陪了?晕啊~~~~超级晕的蝎蝎。这就是蝎子,爱让别人猜心思的蝎子,口是心非!
三十八、蝎MM和蝎GG骨子里是争强好胜的,比如在路上和别人“飙车”的,八成是天蝎。他们总是不服气为什么别人会轻易地超出自己,(尽管有时骑的是自行车!)这一点也很古怪。如果遇到蝎蝎生气的时候,那你就更不要和他们比了,比不过的。而且越是在恋人面前,越是要表现得自己很“强”,哪怕是蝎MM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干嘛要这么做。(个人认为蝎MM的确不是很温柔)
三十九、蝎蝎的心很软,比如:和恋人闹别扭了,不管是谁的错,只要恋人主动回头只要不是原则上的事,用不了几名“甜言蜜语”蝎蝎就软了,立马和恋人又腻在一起,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虽然有时对方并不这么认为。心太软,KANONO说的没错,蝎蝎是壳硬芯软的,嘿嘿!
四十、蝎蝎的耐性是不好的。虽然网上有好多关于蝎蝎坚韧的说话,若是让蝎蝎面对一个又哭又闹的小孩,他们多半是会疯的。刚开始蝎蝎还会相对温和地对待并且不断提醒自己:要温柔要有耐心,若不见效果,那么便会是一顿发作,连吵带打武力解决!其实是事得其反的。要么蝎蝎就会在小BABY哭的时候躲得远远的,不是不爱他们,而是真的受不住。难怪网上说天蝎和巨蟹双鱼适合在一起,因为他们比较喜欢孩子吧。这样天蝎就解脱了一半了,吼吼!
唉,说着说着把蝎蝎的缺点都给曝露了,其实蝎蝎不是心肠坏的人,只是有时候的表达方式有些古怪,不被大多数人理解而已。蝎蝎还经常受伤咧~~
上帝是公平的,这些缺点和蝎蝎的神秘感、吸引力、毒药之类的说法是相对的,正好平衡了。人无完人啊,嘿嘿!
祝:蝎蝎和恋人们开心
最新评论
彼此不认识
3 August 2008 14:57:26 匿名 60.171.187.74 [回复]
确实没兴趣看下去,确实也只有心血来潮的时候去看.其可称之为伪心理学”利用”了心理暗示吗?
为什么要“文化自觉”?略谈哲学普及(最终发表版)
11月10日是什么日子?
11月10日是什么日子?
生活
11月10日是什么日子?
2006年11月10日
11月10日,万年历上赫然写着“世界青年节”。
中国的青年节是5月4日,明显是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世界青年节是怎么来的呢?在网上查了一下,得到的全是“由教皇约翰保罗二世1984年创立的天主教宗教盛会。”“创建这一节日是为了扭转有天主教信仰的青年日益远离教会的倾向。”
但这个青年节并不是今天的这个,只要稍微仔细地看一下,就知道其实天主教的这个盛会每年都在不同的时间举行,而且没有一点提到11月10日的。
在网上海量流传的还有一份全年节日全表,其中的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后面标注了起始年为1946年。但由于网上流传的信息往往是不标注出处的,而且海量的完全重复的信息将或许可能存在的某些别的信息也淹没其中,这个节日究竟是什么来历通过网络几乎是不可考了。唉,网络这东西,一个只要略为查证就可以揭穿的谬误都可以海量地在网络上传播,反倒把真实的、严谨的东西都淹没了,类似例子多不胜举……
十一月十几日出生的人挺多,中学和大学同学里都有好些个,听人说起一个原因:遥想那一月底二月初,春暖花开又过节,是结婚啊蜜月啊啥的好时节,那个时候一那个,十月怀胎不正是十一月的这时候吗……听着还蛮有道理。
不过今天诞辰的名人倒也不多。最著名的大概是1483年11月10日出生的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了。
相比新教,我还是更偏爱天主教一点。新教并不一定像它的名字那样“新”,它反抗教会的权威确实不错,但推倒了教会却使得他们变得更为散乱,自由容易蜕化为放纵。比如说,我觉得只要条件允许,法庭还是更应该造成一座庄严的建筑,而不能搞成一个讨价还价的露天的集贸市场,这个社会需要适度的“庄严性”。这些“庄严”的处所若被世俗或功利的权柄所利用当然是件糟糕的事,但完全推翻它们似乎是矫枉过正了。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的偏好,或许与陪伴我小学四年的对那座天主教堂的好感有关。
我对作为“改革家”的路德报以尊敬,但并无特别的好感(当然更毫无恶感),但对于作为一个“神学家”或者一个“信徒”的马丁·路德,还是有相当的好感的,虽然我对他了解极少,但只看他说的这一句话就足以让我感动:
——“即使我知道明天世界即将粉碎,今日我仍要种我的苹果树。”
生日快乐!
2006年11月10日
避风塘
关于“存同求异”的补充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当渔夫遇到牧人
当渔夫遇到牧人
生活
当渔夫遇到牧人
2006年11月8日
偶尔写一些不知所云的文字。
古来的文人逸士总对“归隐山林”情有独钟。我虽算不得文人,近年来却也生出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隐居避世的情结来。
当然,我尚且年轻,连这“世”都尚未踏入,岂能谈避世呢?只是胡乱想想罢了,我总是要在这世间狂上一番,玩耍尽兴后再去寻觅清静之地。
而且这清静之地并不是到实际去寻,而是从心中去找,我绝不会真的跑到野地去搭茅屋,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在自家心里建起一片幽静之所,寻一种精神隐居罢了。
最近想到那精神隐居的生活究竟如何过呢?我不太想如传统那样,去过一种“田园生活”,做农民当然也不错,但我似乎更向往一种西式的归隐生活——渔夫或者牧人。
我说的渔夫不是指河边的,而是那与海为伴的,不是那冒死往深海捕鲸鲨的,而是在那近海撒网捞鱼的。我说的牧人也不是那农舍边养猪的,而是那与草原为伴的,牧养那牛羊的。
相比而言,我更倾向于当那渔夫。渔夫是颇悠闲的,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说的就是他们呢。实际情况大概也差不多。捞鱼是有那特定的季节的,捞得太勤快怕是不利于生态平衡,遗害了子孙,所以最好还是遵循那自然规律,在那鱼群繁盛的季节张网,捞起大鱼放走小鱼,不可贪心。在成天追名逐利的人眼里,那渔夫可真叫懒惰了,但这懒惰恰是潇洒。这忙碌人与懒散人的对比,在那则“渔夫与富翁”的寓言里表现得很清楚。
那牧人就更了不得,逐水草而居,整个天地都是他们的。既是避世,也是游世。既与各地风土打交道,又不属于任何一方水土,自由自在。
在中国,那牧人在西,那渔夫在东,是不容易遇上的。当那悠闲的渔夫遇上那自在的牧人将会如何?我只知道在那应许之地,当那几位渔夫遇上那一位“好牧人”时,发生了乖乖了不得的事情。
我守候那鱼儿,也守候那将我带离海边的牧人,好教我将那福音流传。
2006年11月8日
避风塘
最新评论
UNIC
8 November 2006 01:22:00 [回复]
“在中国,那牧人在西,那渔夫在东,是不容易遇上的。当那悠闲的渔夫遇上那自在的牧人将会如何?我只知道在那应许之地,当那几位渔夫遇上那一位“好牧人”时,发生了乖乖了不得的事情。
我守候那鱼儿,也守候那将我带离海边的牧人,好教我将那福音流传。”
呵呵,可惜上面的话还不能确知,理解能力有限。
不过,说起归隐的生活,我倒是也很向往的,不瞒你说,刚刚我写作业的时候还跑神想了一小会儿,呵呵。
很长时间了,喜欢爱尔兰的草原和风笛还有那里悠闲而淳朴的人们。不过确说爱尔兰似乎也是不太准确的,因为我只是特别的喜欢那里的一种我通过对风笛的理解与体会而得来对那里的风情很FANTASTIC的感觉。
我一直想,当我老了之后,很希望能到那样的地方去,有个自己的木屋,就有点象瓦尔登湖的那样,我自己或和爱人一起安静地生活,画画、写写、听听音乐、钓鱼、种菜……还有漫漫思考人生。
至于精神的隐居,似乎是年轻时的必然了。想着哲学问题的人,也许有80%会这样吧?
古
8 November 2006 18:29:16 [回复]
隐喻的东西说白了就没意思了,不过这里大致提两点吧:
想到渔夫与牧人明显是读《圣经》读的,十二门徒多是渔夫,而“好牧人”当然是指耶稣。
无论是对爱情、友情还是对学术搭档,我第一都是守候等待,第二都是甘做使徒。
其次渔夫与牧人又分别象征着希腊与希伯来,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宗教,这两样都是中国缺乏的。
“当科学遇到宗教”——这是贯穿在我的思考中的一条基本旨趣。
unic
9 November 2006 21:56:15 [回复]
哇!!
原来如此!
无论是对爱情、友情还是对学术搭档,我第一都是守候等待,第二都是甘做使徒。
你的意思是永远被动吗?
“当科学遇到宗教”——这是贯穿在我的思考中的一条基本旨趣。
我也得提醒自己常想….
古
9 November 2006 22:21:30 [回复]
渔夫网鱼的行为是“永远被动”吗?在哪儿撒网是主动的、什么时候收网也是主动的,只是等待鱼入网是被动守候的。这种被动当然与守株待兔是完全不同的,看怎么理解罢。
dingding
20 December 2006 09:18:06 [回复]
无论是对爱情、友情还是对学术搭档,我第一都是守候等待,第二都是甘做使徒。 等待,且行着自己的路。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不错的
存同求异——一种多元主义的对话观关于废中医的问题的讨论
关于阿忆哭穷事件
关于阿忆哭穷事件
生活
关于阿忆哭穷事件
2006年10月6日
所谓的北大副教授哭穷事件最近很是热闹,具体情况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便知。
最初的博客文章应该是:http://blog.sina.com.cn/u/48dcce8e0100061k
后续的记者访谈见:http://blog.sina.com.cn/u/48dcce8e01000687
看过这两篇文字后,对这位副教授还是有一定同情的。教师的待遇不高确实是一个问题,而且,从现在的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向中看(例如北大闹腾的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感到教授的境遇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明显趋势:教授的收入要靠兼职,教授的职称靠的是写SCI论文,总之,大学教授的本务——“教学”——既不能求名也不能求利,教授们是否将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与他们将获得的名与利都无关。
确实,选择教学这一职业的人不能是太功利的,但这也是在保得住饭碗的前提之下的问题。
那个杀千刀的张维迎等人闹腾的人事制度改革我就不再多加评论了。真正亟需改革的是那些吃饱撑着折腾的大学行政官员,大学里需要那么多行政人员吗?裁掉一半也不嫌多,把他们的工资和花销搬来改善教授的待遇如何?
谈到大学人事制度的话题时总难免比较激动,因为这些问题将来会是与我切身相关的现实问题。当然,无论工资多少,我也是要搞学术的,但淡泊是一回事,不满是另一回事。作为我个人的事,当然可以淡泊视之,但对于这样的普遍的现状而言,出于自己的立场表达不满也是合理的。不能因为教授们情操高就欺负老实人。
有人会说了:“近5000的收入够高了,还哭穷?那民工们怎么办?”——从教授联想到民工的逻辑是什么?这是不同的问题。民工待遇是民工待遇的问题,教授待遇是教授待遇的问题。当然不能指望中国教授的待遇可以向西方看齐(不过既然北大嚷嚷着啥个“世界一流大学”,是否也至少保证个世界一流的待遇呢),教师待遇低下不只是中国经济落后的缘故,更重要的是教育投入不够和不合理。
据说在新世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下,中国的教育开支却仍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虽然1996年制定的《教育法》规定全国教育开支不得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6%,但近十年来始终没有改观,甚至不大幅往下削减就该谢天谢地了。2%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列在全世界倒数的几位,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至于免费义务教育的水平则远远不及印度这样的“落后”大国。
“科教兴国”只是一句空话吗?(这个口号小时候经常听到,最近似乎听得少了,挣着眼睛喊瞎话多少也是会心虚的吧……)所谓重视教育仅仅也是靠喊叫着另一些空话,例如“素质教育”、“争创一流大学”之类,就算是重视教育吗?
话说回来,在中国的教育开支中,花在高等教育上的比重倒是比较高的。不过,恐怕其中的投入都被形形色色的面子工程,以及吃饱撑的行政人员,还有多不胜数的科研项目用去了,真正花在“教育”上的,花在课堂教学上的,又能剩下多少呢?
之所以在《教育法》上规定的底线也迟迟不能落实,恐怕与当今中国整体的浮躁之风有关——衡量“政绩”的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客观”的标准——“数字”。GDP增加多少啊,就业率提高多少啊,贫困户减少多少啊……而教育上的投入却不可能立刻从数字上得到回报——所谓“百年树人”,教育上的投入简直就是石沉大海,永远也看不到直接的客观的效果。就是间接的成果,也至少要过整一代后才能体现出来——想到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何中国的教育总投入随少得可怜,但高等教育所占比重却是世界领先的,因为高等教育容易出成果啊!投入了资金马上能生产出论文啊!第二种办法是较主观的办法:喊口号啊,搞改革啊。喊出一组漂亮的口号,就足以让这种“政绩”“载入史册”了,评价政绩的时候就可以多写几笔:“某年某日提出了XXXX的重要XX”,至于踏踏实实的搞改革就更能算作政绩了,如果不搞出什么动静来,如果只是说:“平静地延续着前任的工作”,这哪能体现出那些人的能耐啊!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不管搞什么,总之要搞出点动静来,政绩材料才可能容易写一些。于是,改革年年搞,特别是教育改革,每年都有新动作、新口号、新政策、新规则,可是为什么2%的教育投入却十年如一日毫无动静呢?
我觉得阿忆喊穷喊得很好,提醒人们:不要再因为教师的“神圣”、教师的“老实”,就可以一直欺负老实人下去了!某些制定政策者可没把教师当神看,而是当可以呼来喝去、服帖温顺的机器人看待的。对待大学教授的态度倒还好,无非是把他们当“打工仔”处理了,北大嚷嚷的人事制度改革就是如此。而中小学的教改更是不把教师当人看,竟提出个什么教师流动机制:为了彻底取消重点中学、真正抹平学校间的差距,竟然说要让教师们流动起来,打散了这里教几年那里教几年——教师对学校的感情、与校长、同事和学生的感情都是与教学无关的,教师只是负责教书的机器而已……工资和待遇不提高,就迫不及待地要限制教师的“不务正业”,大学教授倒还好,中小学教师做补习做家教可是严令禁止的。这些对教师们的限制本身倒无可厚非,但既然要教师们安分本业,总应该让他们能够“安”得下心来吧!工资待遇已经够低了,以至于甘愿做老师要么是自己的能耐只能当老师混混的,要么就是真正热爱这一神圣的职业的人,然而教育政策却不断地让那些热爱岗位的人寒心。好像教师的爱岗敬业就是理所当然的,爱岗就是尽忠职守、服从差遣,除此之外,多余的情感和个性都需要排除。
2006年10月6日
最新评论
女老大
6 October 2006 12:26:16
中秋快乐!
zw
6 October 2006 22:52:24
哈哈,杀千刀的张维迎啊
关于中学数学的学习“商品”应该是什么?
关于中学数学的学习
关于中学数学的学习
生活
关于中学数学的学习
2006年10月5日 证明
暑假之前就想写这篇文章了,但一直没有落实……
有老师说:学不好数学是笨,学不好英语是懒。我明显是个懒人,但似乎还不笨……
不过事实上,虽然做数学的确很依赖某种天赋,男性比女性更擅长数学这一事实是难以否认的,正如女性比男性在语言方面更为擅长。不过,天赋的影响可能在顶尖的数学竞赛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但是,小学、中学的数学要求是非常低的,把高考水平的数学混过去并不需要有多大的天才,只要掌握了对路的方法,相信一般人都能够轻松应付的。
不过,为什么仍然有一些貌似是天生就学不好数学的人呢?为什么有些人除了上课从来不碰数学,却比那些没日没夜地在题海中拼搏的人数学搞得更好呢?这种投入与收获的不平衡,难道不是天赋的因素吗?
我觉得天赋在这里并不是最关键的,造成一些人学数学如此“事倍功半”的原因,恐怕在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体会到搞数学的“方法”。
数学知识是一环接着一环的,从小学的加减法一直到高中的解析几何,其中有一整条在逻辑上承接着的线索在,每一个新课题都是建立在对先前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解析几何,建立在函数什么的之上。函数建立在解方程之上,解方程建立在五年级的应用题之上,应用题建立在小学二年级的算术之上,算术建立在一年级的数数之上。如果函数没学好,那么即便暂时学会做一些解析几何的题,但基础是不牢固的,一旦忘记就找不回来了。
糟糕的是,即便之前的基础没有完全掌握,数学仍然可以(勉强地)学下去,这样的学习者就会感觉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不断地在遇到新的领域,要不断地学习崭新的定理和方法,每一次都要重新适应。但事实上,整个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乃是一条路的逐渐展开,是同一个阶梯上的环节。一种人是不断地面临新局面而应接不暇,另一种人只是坐着顺水的船沿路把一整条线浏览下来就全明白了。
数学教学经常会陷入的无用功就是:现在在教X,教了一遍你没完全掌握,我就把X再教一遍。你不会做,就再手把手让你多做几遍。课堂时间不够,就参加补习班反复学。学到“熟能生巧”,把各种可能的题型都通过反复操练记下了,考试也多少也就能混过去了。但其实或许你学不好X的症结在于更早之前就该掌握的X的基础Y就没有掌握好。在没有巩固Y的情况下反复搞X,如果最后不是“事倍功半”地勉强混过了,就是弄得学生丧失信心,自以为没有学数学的天赋而自暴自弃。
一般的补习班,即便是一对一的家教,都无非是把现在正在学的东西帮你多重复几遍,不会有什么人说给你做高中数学家教时帮你搞初中乃至小学的问题。这是一般的数学补习“治标不治本”的原因。要是我做家教,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我就从小学的东西讲起!
做数学题有几大类方法?假设法?反证法?倒推法?数形结合法?……这些林林总总的方法先别去管,万法归宗,做数学题可以说只有一种方法——“证明”的方法。证明是最根本的方法和手段,好比说,是你自家的“武功”。而其它的具体的题目就是你所要一一迎击的对手。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例如强壮还是灵巧、用刀还是用枪之类,当然要有不同的应付策略。但归根究底,自家的武功是一切的根本,自家武功没练好,遇到谁都要发抖;而自家武功练得炉火纯青了,即便面对未知的对手也能信心十足。
“证明”的方法,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一贯的。一个人要是对一道高中的数学题写不出严谨得无可挑剔的“证明”(即便他能“做”出这道题),那么他一定对任何一道小学的数学题也写不出严谨得无可挑剔的证明来。反之亦然。
所以,要体会什么才叫严谨得无可挑剔的“证明”,做小学或初中的题目就足够了。确实掌握了“证明”的方法,再去找具体的不同的对手操练,否则自家一点武功不会就去做题海,不被打得鼻青脸肿才怪!
曾经有几位初中和小学网友(其实大概就只有三个人吧)找过我聊数学,有的是请教的,也有的是有点自以为是地让我出题目考考他的,我都狠狠地“打击”了他们一下——我要他们做证明题给我看看,我对他们说的是:“这叫证明吗?”有些人的证明过程中可以找出明显的漏洞,而某些人提供给我的根本不叫“证明”。
连什么是“证明”都没有了解的人,竟还自以为数学水平不错的样子,这是很悲哀的。其实他的水平看起来确实不错,还是能够做一些难题的。许多选择题和填空题是不需要严格的证明的,是可以“看”出来的。然而不熟练证明的方法的话,即便是那些做对的题目,也不能说是真正的理解了。
有人抱怨说:“老师没有教过我们写证明的格式啊!”意思是把责任推给老师了。然而,证明的格式不是哪门专题课的事情,我也从未上过什么“如何写证明”的课。这种课也没有必要开设。因为写证明的格式从小学起不断地在教授了。课本上的每一道例题的解法一般都是足够严格的。你是怎样看教材的呢?是不是觉得有些例题实在太简单就跳过不看了?其实,例题就是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写证明啊!“因为”、“所以”、“令”、“设”、“只要证”、“当且仅当”……这些词语怎么使用不是没有教过,而是已经教了无数遍了。
我也不要光说空话,举几道实例看看吧:
出三道证明题:
1、 证明勾股定理。
2、 证明三角形面积公式(不是什么复杂的海伦公式之类,就是“底乘高除以二”而已)
3、 这个是初中难度的:证明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附加要求:
a、 在证明的开头先用严格的语言重述一下要证明的问题,比如说何谓勾股定理。
b、 明确证明中每一个概念和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前两道题(太简单了是吗?)为用到的每一个数学概念都给出明确的定义,并写清每一步骤是否基于某一公理或定理。——并不要求比方说按照欧几里得的公理和定义系统,公理和定义都可以自己编造,但要全都注明清楚。
完美地完成这些题目要比想象的困难得多。不过,写数学证明与写作文是不同的,只要是真正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就一定可以做出让与你有仇的最苛刻的老师都不得不给你满分的解答来的。对于如此简单的题目,我的要求是写得让最苛刻的人都提不出任何意见(除了你的字迹太难看之类~)。
先看一个明显不符合标准的证明:
证明勾股定理:
就是一个正方形~四边各切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为大正方形的外边),中间留一个正方形,设三角形斜边为B,短直角边为A,长直角边为C,大正方形面积为:b×b=(a—c)×(a—c)+4×0.5×a×c=a×a+c×c
……先不说证明的格式和规范问题,这根本不能算是一个“证明”,只能算是一个“说明”。确实,这套解说足以对一个正确的证明方法进行“介绍”,但它远远不是严格的。
……先不说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直角、什么是三角形这些问题都没有说明——要把这些概念都逐一定义过来的要求似乎是过于苛刻了,我还不至于那么残酷。一般的中学生没有想到去定义它们是正常的,不过这道题的难点恰恰在这里。
——“各切一个”是什么意思?怎么切?随手切都行?
——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都一定可以在某个正方形的边上被这样“切”出来四个吗?
——正方形的“外边”是什么?还有“内边”?
——“中间留一个正方形”怎么留?
——怎么能保证切掉四个三角形后中间一定可以留出一个正方形来?
——“短直角边”是哪条?如果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呢?
——设元的字母不符合规范。按不成文的习惯,表示边长时使用小写英语字母(a、b、c……),表示顶点时才用大写字母(A、B、C……)。而且在直角三角形中习惯以c标明斜边,而且一般的习惯是设角A的对边(也就是BC)为a……
千万不要小看那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极大地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在这些习惯背后蕴藏的是数学的条理性与简洁性,并且与“对称”的数学思维方法密切相关。例如三角形三边的标记法就蕴含了轮换对称性。在其他场合,这里设p、q、r而不是x、y、z,这里设a1、a2、a3而不是a、b、c,这里设P、P’而不是P、Q……这些习惯背后往往都是有某种理由的,平时细心体会必能有悟于心。
“说明”不是“证明”,一般的初中生高中生都一定能写出这样的一段说明来,但如果只能写到这种程度,却是没有掌握好证明的方法。如果真正掌握了随时应付刁钻苛刻的和你有仇的老师的能力,再在这些上面纠缠就没有意义了。我有时写的“证明”的思路比上面的更简略,“易证”、“显然”这些词语是经常被运用的。但前提是我随时都可以把不完整的论述补充到完整,因此才有资格用“易证”、“显然”来节省笔墨。
2006年10月5日
“适者生存”的同义反复关于阿忆哭穷事件
One comment
Pingback: 数学是个技术活……关于中学数学的学习补充 | 随轩
历史哲学挺有意思
历史哲学挺有意思
生活
历史哲学挺有意思
2006年10月1日 波普
在ZW不经意的提示下想到并且选了“波普的历史哲学”这门课。这门课属于马哲类,但不管课如何上,这一课题对我而言就是很值得选择的。
波普是一个很特别的哲学家。他最主要的身份是一位科学哲学家,是与库恩的历史主义并称的所谓“证伪主义”这一派的创始者。他同时也是一位影响巨大的自由主义者,更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重要的批评者。在哲学圈内,说波普很受人推崇倒不如说他很受人鄙视。确实,波普在哲学上“深度”不高,在很多问题上似乎是比较肤浅的(我读了他的一些著作,似乎确实有这种感觉)。但他的“肤浅”恰恰也是他的特色。对比维特根斯坦之类的大哲学家们,他们的思考或许是更深刻、更严密了,但他们的科学哲学主张又对科学家们产生了多大影响呢?有几位科学家关心或理睬他们的哲学呢?而波普的科学哲学在科学家群体中受到的关注和推崇远远要比那些分析哲学家们要多。在其它方面,例如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在哲学圈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然,这不仅是因为波普文章写得通俗,也因为他确实与科学家们有过广泛的接触,对他们的工作确实有相当的了解和体会。)
对我而言,要搞科学哲学,波普这个人是肯定绕不过去的。不过我们系研究波普的老师不多(系主任赵敦华老师研究过他,但他不太可能为我们开课),这门课虽然是从马哲的视角出发的,但总归是围绕波普的,十分难得。
另一方面,系里做历史哲学的老师似乎也少得可怜(几乎可以说简直就是没有!),这门课在这方面又是十分难得的。
历史哲学很有意思。我高中时就对历史很感兴趣,不过专门的“历史哲学”论著(例如《历史的观念》、《历史哲学导论》等)还是最近才有所触及的(稍早前看过的李凯尔特的《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也能算是一部)。初步的感想是:历史哲学很重要、很有意思!
简单说一些我对历史哲学的初步印象吧:历史哲学是做什么的?
首先,一般而言,“××哲学”之第一条问题正是“××是什么?”历史哲学首先要讨论的一大问题也是“历史是什么?”粗略地说,“历史”一词大致有两层含义,一种(历史1)是那种所谓“客观的”、“真实的”、“确定的”历史,或者说人类活动的“历程”;另一种(历史2)是历史学家、历史书的历史,是指人们对过去事情的“记载”。那么,这两种“历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脱离人类的记述而独立存在着的“客观的”、“真实的”或“确定的”历史?何谓历史的“真相”?历史本身有没有“规律”?对历史的记述有会不会或该不该赋予历史以某种秩序?历史知识如何可能?历史的实质是什么?历史是怎样被编写的?……
不过,这些问题并非历史哲学的全部,或许也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历史哲学中更为传统的问题是:“历史的意义是什么?”——这里的“历史”同样包括了上述的两层含义:一方面问:“历史”本身的意义是什么?历史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目的?有没有方向?历史是单向的?还是循环的?……追问“历史”的意义,其实也就是追问“人类”的意义,这一追问显然是重要的;另一方面问的是:历史的记述和编纂有何意义?历史学做什么?怎么做?历史学应当以什么为研究对象?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期待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学与其它科学或学科的联系与差别是什么?……
历史哲学本身已足够有意思了,更要命的是,它对科学哲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所选择的这门专业全名叫“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这一领域的现状是:科学史可能离开科学哲学,但科学哲学决离不开科学史,两者的联系在波普,尤其是在库恩之后正变得日益密切了。而如何理解历史这一问题又是在科学史中不可回避的。
波普的历史哲学直接受到其科学哲学主张的影响,那么,假如我们拿波普的那种深受其科学观之影响的历史观回过头来再去观照科学,将是怎样的呢?波普的证伪主义+反历史主义+进化论的所谓“知识进化论”的学说有哪些有趣的特点呢?这是我希望在这门波普的历史哲学课程中探讨的问题。
2006年10月1日
最新评论
UNIC
1 October 2006 17:30:04
恩~好东西。
说起历史哲学物品又想起《1984》里的篡改了。
不过历史哲学真的对人类有很大的意义,你以上提及的问题都很有意思。
最近生活杂记(06年10月1日)从“追求”到“要求”—— “真善美”的观念
最近生活杂记(06年10月1日)
最近生活杂记(06年10月1日)
生活
最近生活杂记(06年10月1日)
2006年10月1日
前一阵子过得很不正常,又在游戏和动画片中荒废了很久。
爷爷的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这种打击是旁人看不出来的,除了在爷爷去世时的病床前忍不住抽泣过,我到大殓时也没有再哭过,回到学校后也一切正常。但在每天晚上睡下之时,以及每周给家里打电话时——接电话的是奶奶,再不可能是爷爷了……以前给爷爷打电话其实不说什么话,问一声好,说一句“一切正常”,就差不多了(现在很后悔没能多听爷爷说故事、讲道理),爷爷的存在对我的生活的影响看起来只是每周那几分钟的事情而已,但事实上不是的。爷爷在我的整个生活中存在着:我知道爷爷他“在那儿”,他在上海,在家里,在想着我,在等我的电话……他“在”。我爱我的亲人并不是因为我在生活上离不开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是我心灵的寄托。爷爷不在了,对我的生活和行动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我的心却似是缺了一块。总算是体验到了“心如刀绞”一词的含义……有些事情是在理智上接受了,但在感情上可能永远也接受不了。
放纵了一段时间,接下来一切将真正走上正规,一定要进入状态了,大三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眼前就有许多事情。尤其是,要在今年与拖累了我七、八年的英语那玩意发起猛攻了!不仅要混过去,而且不能再混了,英语这玩意搞学术也是缺不了的,早晚也要达到直接阅读原著的水平……还有课题的论文和学年论文都要认真搞。我不想太早就寻求发表文章,评个啥“创新奖”之类的没什么意思,只要能够顺利保研,文章可以慢慢发表。在本科阶段我只想搞“圈地运动”,先不起高楼大厦、深挖细做,而是先把我学术德兴趣面尽可能地铺展开。继8万字的《生态哲学》之后,再攒两篇“大”论文出来(初拟“科学与宗教”一篇、“科学哲学”或“科学史”一篇)——字数不一定多,但主题要泛一点、涉猎领域争取广一些,因为这种大手笔的文章到了研究生阶段是不可能再做了,因为越到后来钻研的课题越专,论文的选题就会越小,只有现在仗着年轻,还有资格写一些幼稚的文字出来。
上学期由于没有政治和英语这些拖后腿的课,加上专业课全部都是自由选择了,虽然集合论和模态逻辑两门大课并不理想——都是3.3,但最低分也就是3.3了,总成绩还是向上升了不少,以至于终于升到勉强算正好一半的19名了(共37人)!勉强也得到了评奖学金的资格,最后也被选上了(挑了个1000块的)。
选上奖学金倒不奇怪,19个人里头有7个奖学金名额,其中不少人在前两年都得过奖学金,被同学们再选上的可能性就要低许多,剩下的就是拼人气拼rp的事了。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竟然连“三好学生”都让我给评上了。“三好学生”是不太敢当的,不过既然是“民主投票”,比的主要只是人气哎,这就是普选制的问题呀。最后,班委的分工应系里的要求进行了变革,系里的精神是:让更多的同学多“锻炼”。于是非要换掉原先的班长和团支书任命新人。结果我就成了团支书……我个人是并不想在这方面“锻炼”的,恨不得退了这份差事,不过撒手不管是不负责任的,只有好好干了……
有些同学愿意做干部却要被我这懒散的人换掉,想想总觉得不太合适。据说有些同学心里也有意见(除了班委,还有系团委学生会的问题),听说在我们这个小小的系里竟然还有类似权力斗争之类的事情。不过我倒是不以为然,在我眼里那些同学们都是可爱和可信的,这就足够了,即便有什么矛盾,我相信总能处理好,即便处理不好也起不了多大风浪。自己的问题自己管好,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两个人内部解决,同学与老师之间的问题由老师处理,我连旁观也是不必要的。
又到一年国庆节,想起去年此时正与几位同学蹬着自行车到天安门看升旗去,在几天之后又蹬着自行车一直跑到八达岭长城——上了长城十几二十分钟就下来了,来回路程倒是用了一整天。真是有趣!现在一年比一年懒,似乎不太会心血来潮再做出这类的“壮举”了,例如今年的国庆节就或许是要在床上度过了……
这样的毫无主题的“杂记”在我的博客是很少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或许是为了留个纪念吧:把我最近这种在思想方面混乱得“毫无主题”的少有的状态记录下来,也为即日起的回复正轨作一下宣告……
2006年10月1日
最新评论
UNIC
1 October 2006 17:23:24
我心里一直猜想你最近进不了状态的主观原因应该是爷爷。的确。
像你这么厉害的学生居然才19名!!不愧是北大啊……强人就是多啊……
不过我个人猜想,实际能力和对哲学的热爱是不是不一定和成绩呈正比呢?嘿嘿……
mist
2 October 2006 18:03:11
ms他这种状态从大一到现在经常重复呢:)就像我们寝室另一人要减肥一样~~
mist
2 October 2006 18:04:18
不过毫无主题的“杂记”倒是很少看他写过~~
古
2 October 2006 20:08:01
特别的状态只是指心理状态,我的生活状态并未受到影响,杂记里已经写到:生活方式仍然“一切正常”~
最近生活杂记(07年11月22日) 最近博客比较荒芜,这意味着生活也比较颓废。虽然说应该多看英语少写博客,不过说实话这段时间英语也看得不多。书倒还是看了好几本,只是大都懒得记在博客上。 当然颓废归颓废,倒是并不消沉,除了偶尔某些事情之外,一切都很令人愉快,今年的生日也过得不错,和前两年相比,今年可真是充满着希望和憧憬啊。 当然,生日难免总是很伤感,特别是一个人过这生日,怎么说呢,即便没有两年前的故事,光是第二天的那个节日就足够可以联 ……
贴几张较早前的照片吧(结冰的未名湖、大雪、二八)历史哲学挺有意思
贴几张较早前的照片吧(结冰的未名湖、大雪、二八)
贴几张较早前的照片吧(结冰的未名湖、大雪、二八)
生活
贴几张较早前的照片吧(结冰的未名湖、大雪、二八)
2006年9月30日
小时候倒是拍了不少照片,不过长大了就不喜欢拍照片了(倒喜欢帮别人拍照),突然发现近两年的照片非常之少。极少的一部分中的大部分又由于某次电脑硬盘的突然报废而丢失……
在被荒废已久Chinaren校友录上找到了几张在2005年元旦左右在北京的第一个冬天时拍的照片,在未名湖的冰面上骑车的感觉真不错。今年冬天一定要把溜冰学会~
我不太喜欢公开照片。当然,一方面是因为长得一般哈~不过主要原因是我不希望因相貌而生的先入之见。不过现在也觉得无所谓了,传一些在博客上吧,有些有意思的照片再丢失的话实在是很遗憾的事。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6
最新评论
UNIC
1 October 2006 00:23:48
娃娃脸哈哈哈哈,多好,永远年轻!哈哈…….
不象是学究的样子嘛
鞋子不错~恩~~~
未名湖….“胡未名” 哈哈哈哈
1 October 2006 02:12:16
汗晕似乎还是第一次听人说我是“娃娃脸”的……
拍摄的环境、角度等等不同效果似乎很不一样,真人就更不一样了,我貌似长得还算是比较老成的吧……?
UNIC
1 October 2006 17:14:46
要不 再~发一张官方正式版的确认一下?
哈哈……..
mist
2 October 2006 18:06:31
居然你也会怀旧。。。。
想起来,大一上似乎是过得最开心的一学期呀。。。
ps,小声说一下,这些照片是我拍的~~
小虫
7 October 2006 15:56:02
最后一个神情动作挺老杨的。
unic
21 January 2007 23:47:05
现在看来,第4张最经典….
从“人生如戏”到“拜金主义”最近生活杂记(06年10月1日)
广陵散
广陵散
生活
广陵散
2006年9月17日
今天在第三极在老杨的怂恿下偶尔买了一张广陵散古琴CD,听来感觉竟异常地好,很早以前听广陵散时倒没有多么感动,感觉像弹棉花似的,但这回真的感觉很好。难道是我的“境界”有所提高了?呵呵~
网上找到的版本与CD不同,但也很好听。
顺便说一下,第三极书店现在少许多了一批学术书,而且大打价格战,全场只有七折!今天跟着老杨去了一圈,买了几本心理学的书,倒还是值得一逛的。(当然如果打折结束就还是没什么意思了)
最新评论
古 18 September 2006 19:23:46 补充一下,今天自己再逛了一下第三极,主要是逛了昨天没去的科教馆,大肆采购了300多元!果然还是有不少好书的。据说是第三极把国林风给并了,把国林风的学术书资源转过来了。国林风毕竟曾与万圣和风入松齐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堕落的国林风也比新华书店好得多~
哲学普及展板实际效果《一九八四》
哲学普及展板实际效果
哲学普及展板实际效果
生活
哲学普及展板实际效果
2006年9月17日 普及
今天到北京下火车就直奔地坛书市。疯狂买书是调剂心情的最好途径,三联书店等不少学术书都打5折,一口气买了一堆……
顺便当然要看一看我写的那些展板怎么样。我提供的是(原创的)文字以及(摘自《哲学咖啡屋》的)配图,展板由北京哲学会制作,在地坛的社会科学普及周展出。原来说是十张,现在被压缩成五张了。
观众寥寥……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2006年9月17日
最新评论
mist
17 September 2006 17:51:53 [回复]
自由=抛硬币
哈哈哈哈哈哈
古
19 September 2006 19:57:43 [回复]
今天去那里当“专家”做咨询了,不过一下午只有两个老民哲来聊天的,看展板的人也几乎没有。整个展区都是差不多的状态,大家进地坛都是直奔书市的,这个封闭的展区根本无人问津,安排得真是很失败。
拿到稿费500块,专家咨询劳务费150块,一顿免费的麦当劳午餐。
沉痛悼念胡根德追悼会——答谢辞广陵散
沉痛悼念胡根德追悼会——答谢辞
沉痛悼念胡根德追悼会——答谢辞
生活
沉痛悼念胡根德追悼会——答谢辞
2006年9月16日
(答谢词由我妈妈写的,我爸爸读的,我没有参与。追悼会于9月15日下午4时于上海西宝兴路殡仪馆的“静园”进行)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非常感谢大家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参加我父亲的追悼会,尤其要感谢众鑫公司领导亲自主持我父亲的追悼会;感谢黄浦社保中心领导,黄浦中西结合医院领导,在我父亲病重期间对其的关心。在此,我代表我母亲,及弟弟妹妹,向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众人三鞠躬)
我父亲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六岁丧父。从小缺少父爱的他,不仅顽强地生活,从小挑起家庭的重担。而且,他把爱看得很重,他对自己的母亲格外孝顺,对自己的妹妹更加关心。她疼爱妻子、爱护儿女。几十年来,他与我母亲相敬相爱,有说有笑。平时,他经常耐心地为我母亲说古论今,谈天说地,嘘寒问暖。他时时关心和牵挂着每个小辈和孙辈们。每当我工作深夜回家,他会坐立不安地等着。每当知道女儿身体不舒服,他会饿着肚子赶去看她。就连小儿子、儿媳俩旅游外出,他也会提着心睡不好觉。他对孙辈的关心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孙子小时候睡觉容易惊醒,他会把被头裹住孙子然后放在他腿上,自己坐上3、5个小时,甚至整夜。当外甥实习面试的前夜,他会艰难地从病床上下来,用医院公用电话,一定要在电话里亲自对外甥讲几句鼓励的话这才放心。多年来,他还天天为大媳妇煎中药,特别在病情转重的几天里,他也不让儿女们知道。每次煎药为了保持一定的药剂量,他还会站在药锅旁等上十几分钟。现在想想,那几天煎药对他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啊!在住院期间,气急难忍,我父亲也没有喊过一声难过。女婿夜里陪着她,他做手势把女婿叫到身边,不是要求女婿为他做些什么,而是用嘶哑的声音说:侬冷吗?
我父亲的一生,就是时时爱别人,关心别人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
我父亲从小喜欢看书,他能说会道,年青时,亲戚朋友谁有困难,都要找他开导帮助解决。可是到了儿女们成年后,他就主动退后,大事小事一切让儿女们作主。他收起了对儿女们的说教,并经常从儿女们那里不断地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我父亲是那么的开通,那么的开明。
我父亲还力尽所能,用心血去关心和培养自己的儿女和孙辈们。他把小儿子培养大学毕业,他把孙子培养进了北大。孙子在参加小学数学竞赛培训时,他把孙子送进培训班,然后自己要在马路上等二、三个小时,再把孙子接回家。他付出的全是心血啊!
父亲啊,父亲,你的养育之恩,我们将会永远铭记。
我父亲更是一个很知足的人,他把对别人的爱作为一种天伦之乐,他把儿女孙辈的成绩当作一种精神食粮。这种幸福感又通过你们亲戚朋友平时的来往与沟通加以表达,使他生前一直保持有着愉快的心情。在这里,我要再一次代表全家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的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现在正值您享受天伦之乐,同母亲一起享受幸福晚年之时,也正值我们子女报孝您的养育之恩的时候,病魔的突然袭来,我们儿女的心好痛啊!我们竭尽全力,您更是忍受巨大的痛苦,与疾病顽强地斗争。然而病魔是无情的,它夺取了您的生命,我们的好父亲。
父亲大人,您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您的音容笑貌仍留在我们心中;您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将时时鼓励我们。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遵从您的遗愿,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我们会尽心照顾好母亲,让母亲幸福长寿。我们会尽力培养好子女,让他们出息成才。在这里,母亲也要对您说,她会好好地生活,替您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还要照顾好定定和爱爱。
父亲,放心吧!父亲,安息吧!(对众人三鞠躬)
妻子率儿女、孙辈全家
2006年9月15日
爷爷哲学普及展板实际效果
上海、北京、网络买书全攻略
上海、北京、网络买书全攻略
生活
上海、北京、网络买书全攻略
2006年8月29日
上海:
在北大住惯了,回到上海感觉找书实在不算方便。不过上海毕竟是大城市,书店还是有不少的。
从我家出去步行很快能到第一八佰伴,第一八佰伴的地下有一个所谓的“东方书城”,号称浦东最大。书还算不少,不过布局太乱,综合性书店,学术书不多。
福州路上:上海书城是最著名的了,不过也是综合性书店。俗得很,学术书少。
福州路上还有几个买特价书的地方,还好,沿路走一圈就都逛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路上的上海社科书店,一、二楼专营社科书,三楼特价书,四楼古旧书,值得一逛。(近几天正在大装修,不知道装完之后如何。)
福州路附近的一条小路上有个学术特价书店,虽然小但毕竟学术书比较集中。
至于原来的思考乐现在的大众书局,福州路上有一个,徐家汇美罗城那里有一家更大的,不过学术书少,逛综合性书店又不如去书城,我很少去。
近几年刚在宜山路新开了一家博库书城,是从浙江打进来的,开得很大,布局和分类看起来比较舒服,书挺全面,作为综合性书城,个人感觉比大众书局和上海书城更好,只是在交通便利上欠缺了些。
上海滩其它大大小小的书店很多,不过如果是综合性书店,我只逛最近的东方书城、福州路以及偶尔去博库找书,别的小地方就不太了解了。
文庙有个书市,每周日开放,传说中以前是很好的,但现在由于摊位租金越收越高,有品味的店主越来越少了。现在的文庙书市变成了买盗版书或者收藏连环画以及乱七八糟俗不可耐的书的地方。我很少去了。
上海展览中心每年暑假会举办书展,今年书展时我还在北京呢,不过错过了也不觉得太可惜,因为去年的上海书展简直就是“上海世纪集团”一家独展,除了占据多半领地的世纪集团,剩下也就是高校出版社(主要是华师大和复旦)的摊位值得看看,总的来说没啥意思。
说来说去,上海的买书天堂还是在复旦大学附近啊。复旦大学里的那条“腐败街”上就有两家小书店,还好。国权路上还有两家,其中学术书店鹿鸣书店是不错的。拐个小弯有个很好的“企鹅书店”,但去年搬走了,据说搬回上海体育馆那边的本部去了,我还没有去探过。据说复旦那里改成左岸书店,我也没去探过。
最近也在离复旦大学不远,开了一个“上海大学新书城”,挺大,不错。里面有一个特价书区,那里的特价书不少,质量不错,而且价格也是相对最便宜的。
北京:
还是北大好啊,逛书店如此方便以至于可以成为日常的休闲活动(钱花花地流啊)。从北大校内说起吧:
三角地的新华书店:我从来不逛新华书店,忽视。
教材中心:忽视。
北大书店:买北大社的书和各种教材还是挺方便的,有需求时偶尔会去。
临时房内的畅畅书店古旧书部:有一些二手书,偶尔会去逛,但很少买书。
周末文化书市:偶尔的偶尔能淘到一些不错的书,但别的地方淘不到的好东西大概也没有,偶尔在周末若在小西门等人时会提早半小时去顺便逛一逛。
校内买书的天堂:物美超市里面,有三家书店,都是七五折的学术书店,各有特色:最主要的是“博雅堂”,书店虽小,但学术书恐怕比什么上海书城、博库书城加起来还多,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比较全面,价格又低,而且提供订书服务,简直太棒了!现在博雅堂有两个店面,原来那个以西方学术为主,另一个经营中国哲学、国学方面的书以及特价书,不过博雅堂的特价书不怎么样。
然后是“汉学书店”,顾名思义,由于个人专业关系并不常去,国学方面的书是很全的。
中间的“野草书店”是我最常去的——当然既然去野草了当然也会去博雅堂,但一般我会先光顾野草。这家书店相比更为“小资”一些,有一些流行书(当然不能和新华书店相比啦),最关键的有两点:第一是那里的特价书非常好,品种很多,更新很快。第二是科普书较多,其它学术书也挺全(当然比不上博雅堂)。虽然店面较小,所以稍微老一些的书不会长期在架,但我经常去逛,主要是留意新书和特价书,是很好的地方。
出小西门,立刻左转,在一片停车的空地里,周围有几个大铁皮的库房,其中藏着两个书店:一个据说是“内在书店”,不过也没招牌,卖二手书的,定价较高,但偶尔有一些好书。另一个是“畅畅书店”,以商务、三联、中华的特价书(库存书)为主,五折左右,买这些社的书可先去那里看。
出小西门往北走,到海淀体育馆,在海淀体育馆的北边角落里有一家“第三波书店”,由于位置偏僻所以较为冷落,但也是非常不错的一家学术书店。既然以民主化浪潮为店名,里面社会方面的书想来是比较侧重一些,确实如此,当然哲学书也有不少。重要的是,现在似乎是长期全场73折,比博雅堂们的75折还低一点,从价格上说应该是周边买新书最便宜的地方了。值得一逛
在第三波附近,过马路有一个“公园”,路口有一家新开的特价书店,挺小的,不过顺便看一看也不错。
出小西门向南走一段,是海淀图书城。海淀图书城的对面是较大的综合性书城“中关村图书大厦”。学术书还算挺多,感觉比上海书城舒服多了。
海淀图书城主楼上面以一家一家的小书店组成,绝大多是考研书、英语书和计算机书,不过有两家值得逛的:一家特价书店,一家野草书店——和北大里的野草书店是一道的,店员也经常会在两地跑,他们都认得我了。那里的特价书似乎更多和更便宜一些,新书则是八折。还有在角落里有一家基督文化书店,有一些基督教的书,还有少量台湾校园书房的书,还有一般的励志书以及一些基督教饰品之类,是较有特点的地方。主楼之外的街上还有几家“中国书店”。不过最近海淀图书城正在大整修,似乎是全拆了再建,不知道结果如何了。
海淀图书城的地下层是“国林风书店”,大型的民营学术书店,很不错,但不要着急,附近更大更好的民营学术书店还有呢。
图书城东边最近新建了一栋大楼,叫“第三极”,其中的58楼开了一家大型书店,面积恐怕比中关村图书大厦还大。但全是俗书,俗不可耐,丝毫没有逛的价值(传说唯一可取之处是有一些港台书卖)。其实书店是47楼,不过第三极要避讳竟没有4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俗的程度了。
北大南门出去向左转,有一个“风入松书店”,这正是已故哲学系教授王炜创建的。类型与国林风类似,但我个人逛着感觉比国林风稍微舒服一些,反正也是不错的地方。
但民营学术书店的老大无疑是“万圣书园”!从东门出去,沿成府路一直走,万圣书园在马路左边。这是我见过的人文社科类书籍最全,逛着最有味道的地方。在选择书籍上的功夫非常好(当然博雅堂、风入松等也很好),没有什么令人生厌的俗书,布局和服务也很好。另外,我所关心的“科学人文”类书籍这里是最多的,生态类的人文书、心理学书籍、宗教类的学术书也是最全最好的。其它学科的书籍也非常全面。不过,底楼的特价书倒不怎么样。
万圣旁边的服装市场内有一个“豆瓣书店”,有一些特价书,可以顺便去看一看。
顺便提一下,万圣东边的避风塘(柏拉图咖啡馆)下面前些天似乎正在装修一个Lady书店。
在到达万圣书园之前,左边有一条小支路,沿这条支路进去,有一个招牌写着“图书超市”的地方,里面有大量的二手书,很不错。其实那里就是孔夫子旧书网开的“合众书店”。不过这个暑假我去过两次都是门口挂着“停业”的牌子,情况不明。
传说在清华附近某个隐秘处有个“单行道书店”,还没去探过。
沿成府路一直走到五道口有一家“光合作用书房”,书还挺多的,介于学术与休闲之间,书店也挺有特色的,顺路时可以逛一下。
北京市内还有不少好书店。大型的综合性书店有最庞大的西单图书大厦,还有王府井的书店等等。西单图书大厦终究是个书非常全的地方,还是可以逛的。
宣武区的琉璃厂有一些书店,有个买二手书的地方还算可以一逛,如果去琉璃厂的话当然不要错过。
在王府井大街上有两家最重要的书店:一是美术馆东街(其实与王府井大街是一条路)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在北京逛书店不能不去三联啊,书店还是颇有品味的,学术书挺多。而在王府井大街上,离三联不远的地方是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与三联是类似的(当然会更突出商务版的书),而且科学人文类的书都相当多。
北京春秋两季的黄金周会在地坛公园举办“书市”,虽然显然会主要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书所充斥,但难得机会总还是该去逛一次的。换地铁去比较方便,不过我更倾向于骑自行车过去,在北京骑车感觉真不错。
网上买书也是我重要的买书渠道之一。不过由于在北大逛书店方便呐,所以就不经常在网上“逛”书店了,而是以有目的的搜索为主。网上找书无疑是方便多了,送货也不错。论送货的话在北大里蔚蓝是最快捷并且免费的,China-Pub也是特别针对高校的,不过我还没机会尝试。当当和卓越是老牌的了,不过现在总感觉底气有些不足,与当年他俩大打价格战时不能同日而语。旌旗以特价书为特色,但书较少,而且在教育网内竟然不能直接上,因此最近较少上了。还有中国书网、北京图书大厦等也可以买书,不过一般而言我都能在蔚蓝、当当和卓越三家内就解决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孔夫子旧书网,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顾客与各书店网下进行交易的平台,交易的形式还是汇款邮购。不过那上头真的能找到好多稀奇的旧书啊!实在太有意思了。开通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之后,汇款只要在电脑前就能完成了,方便得很,而且我至今的几十张订单都没有遇到过骗钱的,淘旧书很有意思(钱花花地流啊)。
梳理先到这里,还有什么好的买书之处请告诉我!!
2006年8月29日
最新评论
古
26 February 2007 18:57:04 匿名 221.219.2.103
一些补充:
1、“豆瓣书店”在万圣对面又开了一个总店(还是在卖服装的里头),特价书很多,也很不错,不仅值得“顺便”逛,也值得专程去逛了~
2、“Lady书店”貌似没装修完就消失了……
3、“合众书店”一切正常。
小宠物
27 August 2007 15:30:32 匿名 218.14.224.70
恩恩,我也觉得孔夫子很好,在里面淘了一些很特别的书,感觉很好~我自己比较喜欢去的是野草和博雅堂,近年野草有赶上博雅堂的趋势,博是俺系的老师开滴~~~风入松就是氛围好,但书太贵了~
哲学普及展板文字稿草稿万事俱不备,东风倒是吹得甚猛——再对教改失望
意识之流(旧文)
意识之流(旧文)
生活
意识之流(旧文)
2006年9月5日 意识
本文写于2002年3月,高一的时候写的,偶然在电脑中找到原文贴出看看,问题还是问题。
2006年9月5日
1.引言
意识栖于何处?你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你有没有想过:意识栖于人脑的哪部分?人脑如何产生意识?强人工智能会有意识吗?一个“意识”能否栖于多个大脑;一个大脑又可能拥有多少个意识?
我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连最一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推以回答。我只是提出一些问题给你思考,相信你在看完本文后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只是略微讨论一些“意识流”的问题,
“意识流”和“时间流”一样,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精神世界中的“意识流”就好比物质世界中的“时间流”:时间流的端点就是物质世界的生与灭;意识流的端点就是生命的生与死。你能感知时间流的“定向性”,是因为时间在你定向的意识流的投影。在多世界理论中,时间流可能会产生“分叉”,即产生多个“平行宇宙”[①],而“意识流”似乎是不会“分流”的,这就是我将要讨论的。
这里“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应该是智慧生物的标志。具体怎样算“自我意识”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说高等动物(如猩猩)也有自我意识,更有极端的说蚂蚁跳蚤也有!还有另一极端说古人类没有自我意识!不过一点你应该不会反对——你是有“自我意识”的。我们讨论的就是你有的这种“自我意识”。
2.一个使意识流分叉的理想实验
在许多科幻作品中都能看到这样的事:一个人走进一个超级机器里,超级机器对他进行扫描,把他体内所有粒子的排列方法转换为数据,用光速传向另一个星际重新组装起来,同时原体被拆开。这就是所谓“瞬间转移”。这其实是不能实现的,因为表达一个人所需的数据实在过大。但这并不有违物理定律,因此不能排除一个无限发达的文明实现这类“瞬间转移”。
而如果真有这种技术,完全可以多复制几个人或不把原体破坏,如果把一个人复制为两份,那其“意识流”是如何走向的呢?如果没有在原体上作上记号,那将没有人知道哪个是真正的“他”,又因为意识流的连续性,两个“他”都会认为对方是复制品,所以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两个“他”是完全等价的!由于意识不可能同时控制两个人,所以说在“复制”中“意识流”出现了分流!
3.意识栖于何处及意识流分叉的一个实证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这点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但究竟是人脑的哪一部分产生了意识?对这个问题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有人说是“网状形成”;有人说是丘脑和中脑;有人说是“海马”;有人说是大脑皮层,这些说法各有道理,更多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栖于“语言中心”温尼克和伯洛卡区域[②]。但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那些天生的聋哑人难道没有意识了吗?还有那些数学天才们大都自称思考时“不用文字语言”,并且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人们有意识现象时“语言中心”并不是总处在活跃状态。我个人以为,意识更像是整个大脑各部分共同作用产生的,各部分有机的结合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其中大脑皮层应该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知道,左脑和右脑对称而有分工——左脑负责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形成;右脑负责几何思维和美术欣赏等。左脑负责右半边身体的触觉和运动、右耳的听觉、右半边的视觉,而右脑相反[③]。这样的分工,使联接左右脑交换信息的“胼胝体”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一些可怜的癫痫病人来说,切除胼胝体可能是最好的治疗手术,国外许多心理学家都进行过对这些切除胼胝体的病人的实验:病人左边和右边的视界同时受到完全分开的刺激:铅笔的画片在右边闪动,杯子的画片在左边闪动,病人会说:“那是支铅笔”,而左手会选一只盘子去和杯子相配(而不是选橡皮之类去和铅笔相配)。这是因为“语言中心”在左脑,右脑虽然不能说话,却表现出一个独立的个人那样的行为。
当然,上面的实验中,左右脑并没有完全分开,他们的情绪是共通的,但显然不会有人认为“情绪”是意识的栖息处。有人认为右脑即使有意识也是十分低等的,因为它连最基本的语句也难以理解。怛问题不会被轻易放过,一个叫道纳尔德·威尔逊和合作者在1977年做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实验:一位代号“P.S.”的病人,分裂手术后,虽然只有左半脑能讲话,但两个半脑都能理解语言,后来右半脑也学会了讲话!而且两个半脑竟表现出不同的爱好——如左半脑描述它希望成为制图员而右半脑希望成为赛车手!实验过程我不得而知,但此实验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我们看到P.S.表现出两份不同的意识,这种现象是可怕的。我不禁要想,他的“意识流”是怎样“流”的呢?显然,手术过程中,他的“意识流”是没有“折断”过,从手术前至手术后,他的“意识流”是连续的,就像你睡着前和睡醒后那样。对于其中一个半脑来说,它只是失去了一部分记忆,并暂时失去了一些另个半脑的功能——而且可能还能学会[④],而其意识是连续的——它清楚地知道它就是手术前那个人。在这里,左脑和右脑是完全平等的,就是说“意识流”产生了分叉!
你可能会想:“如果我经历了这样恐怖的手术,醒来后我是左脑还是右脑?”这个问题极难解释:明显地,你的意识不会在两份意识间“跳来跳去”。对其他人来说,两个半脑都是你,是等价的;而对你来说可能你只能控制半边身体,而控制另半边的是另一个“家伙”。我还要问一个我也想不通的问题——如果是把我某个半脑在分裂手术后意外“死亡”,那“我”是“还活着”还是“死了一半”还是“50%可能死,50%可能活”?
如果未来有技术把胼胝体暂时冷冻起来,阻断两个半脑的联系,若干年后再让胼胝体“复苏”,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意识流应该会重新“汇”在一道,这个人将如何接受他曾经是两份互相独立的意识体呢?
在这一章我提出了不少问题,却无法怍出解释——这些问题连最顶尖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难以自圆其说,但我们都可以思考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结论,我只是论证了这样一个事实——精神世界是神秘的,意识不是“人脑的机能”那么简单的,它还充满了未解之迷。对精神本质的探求远没有结束,现在和将来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仍会作为哲学领域研究和争论的主题之一。
[①]更准确地说是“正交宇宙”
[②]温尼克区域负责理解语言,伯洛卡区域负责形成语言
[③]不知为何只有嗅觉是左脑对左鼻孔,右脑对右鼻孔。视觉也不是左脑管右眼右脑管左眼,而是左脑负责两眼的右边视野,右脑负责两眼的左边视野。
[④]如果是小孩,学会的可能很大。
一些趣题之三、四、五、六、七、八、九崇而不拜、信而不念、传而不教
手表
手表
生活
手表
2006年8月28日
原来那只手表慢了,这次回家要换一块手表。买手表的事就托给父母了,反正我对款式什么的无所谓,只是最好防水性好一些——前一只手表被我折腾得表面里头都锈迹斑斑的了。
现在的人们喜欢用手机看时间,反正手机几乎是人手一只了,顺便当表用也确实方便,手表反倒主要成为了装饰物。不过手表对我而言还是实用的,我习惯于用手表看时间,手机之类的新式装备是用不惯的。
说起手表,会想到我妈妈原来是上海手表三厂的,不过爷爷与手表更有一段缘份。
高中时有一次写“我最宝贵的”的采访写作的作业,要求到社会上采访某个人,记录下他与他最宝贵的事物的故事,写个几百字的短文。这个活动的优秀作品好像还结集出版过,而我们当时是作为假期作业布置的。当时我也懒得到外头找谁,就在家里问了爷爷,完成了五百来字的作业,最后竟得了个“优秀奖”——其实大概就是鼓励奖,不过年级里能获奖的也不算多,对我来说实在是很难得: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征文比赛获奖,同时也是我唯一一次参加征文比赛(包括校级的)。
爷爷“最宝贵”的东西正是一块手表,那是当年他岳父送他的见面礼。事实上那块表后来传到我父亲手里,再后来丢失了。不过爷爷至今视之为“最宝贵的”,可见它仍然在爷爷的心中完好地保存着。
手表是提示时间,象征着“守时”。爷爷是个非常守时的人,对任何约会他都宁可提早半小时也不愿意迟到半分钟;如果要前往一个地方,他会将路上会遭遇的各种拖延的可能性统统算好,然后会提早恐怕会令一些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一大段时间就前去。小时候爷爷每天来学校接我,我从不担心他会迟到,因为他可能会提前在校门口等几十分钟乃至近一个钟头!因此一旦极其罕有地(其实印象中只有一两次)放学后没有看到爷爷,我一定急得大哭,
早前我和爸妈一样,也劝爷爷不要老是那么着急,不紧不慢地算准时间赶到不好吗?又不是算不准时间。不过后来我理解了,爷爷总要提早那么多时间并不是因为心急,爷爷是个沉稳平和的人。爷爷做事也总是不慌不忙的,他之所以总是提早赴约,是因为他实在是个重诺守约的人。确实,算准时间一般而言都能准时到达,但万一不够那么顺利呢?如果算好只是提早半分钟到,就极有可能经常迟到半分钟。而迟到半分钟便意味着——不守约!
迟到半分钟算什么呢?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或许这确实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事,但半分钟就是半分钟,不守约就是不守约。这世上还有什么比时间更贵的东西?还有什么比承诺更重的东西?对世上最贵和最重的东西,怎么能轻蔑或忽视呢?
我想,我从爷爷那里继承了那块宝贵的手表。
我不及爷爷那样固执,我时常有不守约的行为——大多是因为我整个地忘了!只要我始终记得约定的时间,就一定会提早去。我没有提早半小时一小时那样多,我习惯早到十分钟,最少五分钟,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是约了12点偏要12点一刻才会到的,所以事实上我经常会等待十几分钟。而每次的这段等待时间,是很愉快的——不要焦急,也不要责怪他人迟到,安静地享受等待的时间,感觉其实是很好的。
手表已经买好,黑色的光能表面,样式还算简洁大方。价格可真不小,我只希望它耐用一点。
2006年8月28日
最新评论
茗
28 August 2006 23:22:40
“而每次的这段等待时间,是很愉快的——不要焦急,也不要责怪他人迟到,安静地享受等待的时间,感觉其实是很好的。”
星座与自信哲学普及展板文字稿草稿
星座与自信
星座与自信
生活
星座与自信
2006年8月26日 自由意志
冥王星降级了,现在太阳系变成八大行星了。
这个新闻算是近日最令人瞩目的科技新闻之一,不过今天看到一个颇有意思的新闻:说原来冥王星的降级在天文学当中的震动倒是有限,却在“星占学”里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最受刺激的大概是我们天蝎座的,因为据说冥王星是天蝎座的“守护星”。我不知道这个守护星是干嘛玩的,不过听起来问题确实挺严重的……
冥王星被归入大行星行列本来就是个误会,现在天文学家澄清了这个误会。然而星占学家呢?他们赋予冥王星以如此的地位完全是跟风罢了。
星座的流行正是新时代“迷信”的典型案例,值得研究。有些传统迷信我甚至要维护,但星座之类的现代迷信我却要与之斗争,因为这些东西确实很有害,也很愚昧——信星座的要比信菩萨的愚昧多了,而拜菩萨(指迷信的而不是宗教的)的那些愚昧者是“明”的,这些传统的民间迷信或在乡下,或是那些老头老太们,而这些现代迷信的信众却集中于年轻人,其影响在所谓的“知识分子”中尤其广泛。可见,这些现代迷信的影响更大,坏处更多,更应当引起重视。
我不想像电视里经常请出的“专家”那样,搬出科学,摆出权威的样子说上一通。其实这些道理根本不需要什么“专家”,谁都能说。星座反映人的命运是无稽之谈,这是显而易见的,若不觉得显而易见,偏要相信,也没办法了。不要用强硬手段去攻击星座,心平气和地讲讲道理就好,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能消灭星占学。
星座如此受人欢迎是有内在的原因的。那些“专家”别的话倒没什么,但有一句话说得真精彩——沉迷星座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现代人确实普遍缺乏自信啊!他们迷茫、无助、随波逐流、遗失了自我。
不过现代人又很“叛逆”——反正人们“自以为”很“叛逆”。他们不愿意接受传统的“教条”,拒绝长辈的管束,忽视长者的劝导,抵触任何外加的规定,他们渴望完全“独立”的生活。然而,当他们拒绝了一切引导和帮助之后,如何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呢?我该做什么事?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应该如何与人相处?我的个性应该是什么?我适合与怎样的人交往?我适合做怎样的工作?……面对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人们又毫无主见了。
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无助、无主见、无方向,他们又不愿意放下“时尚青年”的架子向思想深邃的长者、向经验丰富的长辈们求助。于是,他们便向时尚求助——而星座,恰好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它可以告诉人们——你的个性是什么、你适合做什么事、你应该如何与人交往……人们在星座里头,找到了现成的答案。甚至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该做什么,都细致地为人们提供了引导,而“星座速配”更取代了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更可怕的是那些选择对象时被星座左右着的人们竟然确信自己拥有了“恋爱自由”!
我回应那些推销新时代神秘主义的人(遇到过几个明显是推销伪科学产品的人)经常会说:就算你那些东西全是真的好了,我也不需要!对星座也是一样,就算星座真的很灵好了,我也没有兴趣!我对我自己的理性信心十足,我自己最清楚我是个怎样的人、适合做怎样的事,从来不需要星座或任何其它任何东西为我提供解答。
2006年8月26日
最新评论
mist
2 September 2006 09:08:53
不过,似乎依靠硬币和依靠自己行事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次回家偷录了一段民间迷信活动的录音,回来不妨发你消遣消遣~~
古
2 September 2006 13:16:05
如果偏要较真的话,只好承认:要么人的一切选择都是自由意志,要么一切选择都是抛硬币。我说的话宜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去理解,我们都感觉得到经过深思熟虑“亲自”决断与抛硬币决定是有某些差别的,或者深思熟虑后判断怎样都无所谓进而采用抛硬币来决定,也比什么都不反思只凭一时冲动决定显得更理性,这简直是明显的。至于它们本质上有区别没区别,那是钻进牛角尖深处后面临的问题。再说,如果那些痴迷星座的人都能醒悟其实依靠星座与抛硬币没有本质区别,那也就好了。
mist
7 October 2006 18:56:48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经过思虑而作出的行为与抛硬币的选择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区别,那么这个一定意义指的是什么?诚然,抛硬币是我们实实在在地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并不由抛硬币的人事先可以控制,因而被视为是随意的,而随意的态度向来会被他人所恼火,因为随意地行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如果一个人按照抛硬币来生活,即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应负的责任;而如果他是经过深思才作出行动,人们便会说他是负责任的。经过思虑的行为与抛硬币的区别也许就在此:前者是被视为负责任,后者被认为是不负责任(passing the buck)。
可是“责任”这个词如果能够适用,就预设了这个世界必须是一个非决定论的世界。
古
7 October 2006 23:05:25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负责任的与是否是随意的态度并无直接的关系。如果出于随意的态度选择了某事,但又愿意为此事可能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的话,便可以说是负责任的。另一方面,抛硬币来抉择并不意味着不经过思虑的行为,有时候,抛硬币恰恰是在经过了充分的思虑的基础上的选择——我同时思考了两种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并认为它们可能带来的结果任何一种都是可以接受的,于是才通过抛硬币来决定,这种决定甚至是比只思考了一种选择的后果而做决定时思虑得更多。最后,“责任”一词的意义并不必须预设这个世界是非决定论的,而只需要预设人具有某种“自由意志”。在一个决定论的世界中人就不能拥有自由意志吗?自由意志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感觉,就像时间的流逝感那样,即便说它只是一种错觉,也是一种顽固得不可否认的错觉。自由意志应当作为实践理性的公设,它之所以被认定是因为它是必需的。另外,即便说你可以持一种彻底决定论的世界观,认为你的一切行为都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就完全决定了的,但你仍然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你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一开始就被决定的。反倒是彻底的非决定论引起的问题更为困难:如果说我的行为是受几率决定的,比方说我的意愿是不想做这件事的,但我的实际行为不完全受我的真实意愿决定,而是受到了不确定因素的牵引,所以为我所干的坏事承担责任的不是我的意志,而是不确定性……总之,在非决定论的世界中的“自由意志如何可能”这一问题一点都不比在决定论的世界中轻松。非决定论远远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自由意志问题,这也是由波普、薛定谔等人指出过的。
mist
8 October 2006 11:52:36
关于自由的定义有两种,消极的自由意谓人在按照自己能力行动时没有受到阻碍;积极的自由则似乎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下面给出的这个定义仍处于争论之中,大致是指能自我反思自己的行为的一种能力。不过消极与积极两者的区分还是比较明显,前者指向行动,后者指向心灵——如果真有所谓的心灵存在的话。
无论在实践或是所谓的哲学之中,感觉再如何根深蒂固也是不能满足这两者需求的,因而不能把它当作坚实的基础来依靠。美丽新世界里的人们的感觉是自由的,可是你会愿意要那种自由么?他们的行为都源于自己的意愿,可以说是按照自由意志来行事,可是一种在婴儿时接受各种药物、声音催眠等方式来产生的这种所谓自由意志,会是你所要的自由意志么?
在一个决定论的世界中,人们可以拥有“看似”自由的行为与“看似”自由的意志。决定论中的人是否具有自由我打算从他人与自我两方面来说。1)由于心灵与心灵不可以直接沟通,所以判定他人是否自由是由他的各种外在表现来作出的,而决定论世界中的人的各种外在表现可以和“真正自由的人”的各种外在表现没有差别,因此从形式上看存在着“自由”。然而形式的东西毕竟和本质有些差别,例如象棋屋或是中文屋,我们会认为屋里面有着一个象棋高手或者是汉语高手,然而实际上却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和一本手册而已。2)涉及自己是否拥有自由,在决定论的世界中,我不否认人会有一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感觉,只是,这种感觉化归为激素的刺激或是神经冲动以后,就可以看得出它只不过也处于一系列已经预定的事件之中了。当一个决定论世界中的人说“我是自由的”时,在我看来,犹如电视剧中某个角色在说“我是自由的”一样。
仅仅是由于需要就把某个原理设为公设,虽然不一定能说是错误的,可是毕竟不是一个牢靠的基础,尤其是在这个原理的反面也可以作为公设的情况下。例如平行公设、连续统假设与它们各自的反面,当然,还有这里的“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正如你所说的,彻底的决定论者会连责任、道德、法律也视作是预定好的,因而决定论在他们看来并不会取消道德,不会导致人们不负责任,不会导致社会崩溃。然而决定论世界中出现的“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话语和非决定论中出现的这种话语需要在两种意义上进行理解,这两个世界中可以有相同的现象向我们呈现,可是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前者只是某个事件序列,只是形式上的,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如同希尔伯特把数学看作符号游戏一样,给以解释之前的数学什么也不是,就只是符号而已;后者若还是以符号游戏来比喻,则应当被视作解释之后的,因而具有意义的数学。
本来以为半个小时之内可以敲完,看来失败了,非决定论的以后再说,先去吃饭。。。
古
8 October 2006 12:24:53
“自由意志”问题与民主与自由的意义不同,前者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而后者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美丽新世界的人缺乏的是相对意义上的自由,而从根本上讲,正如卢梭和康德所言:人生而自由。反思能力和自我意识、自由意志是人生而具有的,人是不得不自由。在绝对的意义上,美丽新世界的人同样拥有自由意志。
有些问题是注定找不到一个“牢靠的基础”的,类似的还有外部世界的实在性、他人心灵的存在等等。
公设的反面也可以作为公设恰恰是需要将其认定为公设的理由。
宣称他人的心灵不存在、自由意志不存在,都没有牢靠的办法去反驳,但正如你所说,如果那样的话,关于“意义”、“责任”的话题就很难谈论了。有些东西很单纯的就是信念的事情,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是开展关于“意义”、“责任”这些话题讨论的先决条件。就像相信自然的“齐一性”是开展科学讨论的前提那样,要否认“自然规律”的可能性也并没有牢靠的办法去反驳,只不过这样的话讨论科学就困难了。我们应当假定自由意志的存在,如此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展开伦理问题的讨论。而始终纠缠于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的讨论,就永远也难以进入健康的伦理问题的讨论中去了。好比庞加莱和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公设都是“约定”,“自由意志”这一公设也不妨作为一个“约定”看待。
mist
8 October 2006 13:52:56
美丽新世界中并不缺民主等政治权利。在一个这么有效地进行思维控制的社会中,即使给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以反对奴役自己的权力,他们也会毫不犹疑地放弃。
由于反思能力并非生来就有的(也许具有的只是潜在的可以形成反思的能力),需要通过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才能逐渐取得,因此人生而自由仅仅是指具有一种潜能,如果在适当的环境下得到培养,这种潜能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自由。狼婴等自小就脱离社会的人们如果具有“反思能力”,那么也不会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考虑自己行为是否符合理性是否符合道德的那种“反思”。而如果这种反思能力在形成的过程中所受的社会影响过于巨大,那么也不能认为他就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下面有两个经典的例子,1)设想一个暴君之子,自幼受到残暴的父亲的影响,在血腥的环境下长大,视杀人等恶行为理所当然的事,因而成年后比其父更为暴虐;在这个情形下,说他具有自由意志还不说他具有“父亲的意志”更为恰当。2)约翰幼年时被一只黑色的狗咬过,因而他对黑狗有着一种恐惧。后来,他的生日到了,父亲(不知道他害怕黑狗)要送给他一只小狗,宠物商店里有黑色和白色两种小狗,于是父亲决定让约翰选一只。很自然,约翰选择了白色的小狗。这是出于他的个人意愿(父亲并没有强迫他选哪种颜色的小狗)、也经过反思(他害怕黑狗自然会考虑选择一种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小狗)、并且行为时没有受到他人阻碍的行为;然而人们很难会赞同他的这种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的。
正是因为在形成反思能力的过程中美丽新世界的居民所受的各种影响过于巨大,因此我不认为他们具有自由意志,毋宁说是他们具有那个社会的意志。
如果研究目的不在于自由意志的话,固然可以直接预设自己需要的前提,然而自由意志本身就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问题了。何况伦理学问题中大致是在谈到道德责任的时候才需要预设自由意志的存在性;而在价值判断的问题中自由意志存在与否并不大重要——例如列车是撞爱因斯坦还是撞傻子的这类问题。
此外,约定论中有个小小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作为基础的那些公设都是约定而来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把矛盾也作为约定为真的公设呢?因而在“约定”这个词背后应该是隐藏着某些真理。
古
8 October 2006 14:25:43
人的选择总是与成长的环境有关,甚至说是受经历决定的。为什么说约翰选择小狗不是出于自由意志呢?只是恰好我们能够找到导致约翰选择白狗的环境原因(幼年的遭遇)而已,但其他的时候人们的选择也总是和过去的经历有关,只是具体的关系往往比较复杂,以致很难理出一个单一的原因出来,但如果说约翰的选择是不自由的,那么一般人的选择就都是不自由的了,任何选择都会受到经历或者潜意识的左右。然而我说只要是“选择”,就是自由的,只要约翰自觉地意识到了这样的情境:我可以选择黑狗,也可以选择白狗。这种出于自觉意识的选择,无论是最后因为单纯的好恶的“感觉”还是经过了理性的分析和比较——理性的比较最终还要归结于好恶的感觉,而好恶的感觉总是取决于成长环境中的经历的。都是自由意志的选择,即便是受到了社会或他人显明的(而不是一般的隐晦的)影响的行为,也需要承担责任。不过从相对的意义上讲,他们的选择未必是“自由”的。
涉及自觉地“选择”时,一种情形是“两难”或“两可”的状态,即两种选择的地位差不多。所谓“自由=抛硬币?”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另一种情况是明显倾向性的情况,即我的习惯、喜好,我所受的教育等等,都明确地指向其中的一条选择而排斥另一条选择。然而这种不对称得选择仍然是选择,只要拥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只要意识到“我”“正在做XX”,就必定要面对这种选择——我意识到我正在做的事,这意味着我可以停止它。这种意义上的“选择”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因此说是每个人都一定会面对的。而不自由的人,也就是对“自由”缺乏自觉地人,往往不会反思自己被环境所确定的固有的趋向,而只是顺从固有的趋向,而对自由自觉的人将会反省自己正在做的事,反省自己正在行走的方向,并可能进行反抗,通过理智的思考而改变固有的趋向。于是,诚如卢梭、康德,也包括许多基督教神学家所提出的那样:人最初的“自由”一定要通过“作恶”来表现,即通过某种对自己的反叛,这是有道理的。
另外,如果将矛盾作为公设的话就难于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约定论是需要融贯论相支持的。不过,约定论大概确实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回头向先验论求助。
mist
8 October 2006 15:27:53
拥有自我意识仍然不足以作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体现,这个论题也被争论过,一个经典的反例是瘾君子或者偷窃癖患者。一个吸毒上瘾的人尽管意识到吸毒是一种有害的行为,可是他却抑制不住自己。类似地,偷窃癖患者尽管自己不希望偷窃,也知道偷窃是不正确的,可是也是抑制不了自己的偷窃行为。他们受到了毒品(外来的)或者病情(内在的)的控制,虽然有自我意识却不能算是自由的。此外一个例子就是通常所说的“为情所困”,西方神话中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一个美少年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后来成为了水仙花~~
古
8 October 2006 17:02:38
所以我说两种意义上讨论的“自由”是不一样的。我们之前在讨论与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有关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说,“自由意志是否可能”这一问题。你提出“责任”一词依赖于一个非决定论的世界,而我认为责任一词依赖的是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不需要靠这个世界是决定的还是非决定的来论证,无论认定世界是决定论还是非决定论的,都应当假定自由意志的存在。
而后来讨论的一些问题就不是自由意志如何可能,而是什么样的行为才被称作是自由的。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我说到拥有自由意志不一定拥有自由,拥有自由意志是一个人可能成为自由的先决条件,但拥有自由意志不意味着一定会自由地去行动,因为同时还可能比方说屈从于你所谓的“社会意志”、屈服于外在的或内在的控制、屈服于兽性欲望等等的情况,
“自由=抛硬币?”这大概是个形而上学问题,而美丽新世界的人是否自由则是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上的问题。
不过自由意志确实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其实之前也说到这点:在非决定论的世界里,如果说我的行为不是受我的意志而是受到随机概率的左右,那责任就该归结到不确定性上头去了。自由意志还包括理智能够控制行为的假定。如果行为真的不再受到理智的控制,例如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之类,确实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是没有自由意志了的,所以他们承担的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也会相应地减少,一个彻底的精神分裂者确实就不再要承担伦理责任了。不过一般程度上的强迫症、偷窃癖之类,如果理智还能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应该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
《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手表
勿忘普及
勿忘普及
生活
勿忘普及
2006年8月25日 普及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都需要“普及”,也就是说需要以某种方式让圈外人获得某种程度上的了解,这一点多数人都会同意,问题只是——由谁普及、向谁普及、以何种方式普及、普及的效果怎样界定等等。
在现代,学问日益专业化、日益艰深,从而日益远离常人的把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普及”反而显得日益重要。
但现在的学问普及状况是令人忧虑的。
从科学普及来看:事实上,现代可以说是科技最为“普及”的时代,科技的影响已渗入到社会的所有角落,连吃个烤鸭、肉串什么的,也都有宣传着“科学配方”的,再没文化的人也懂得“科学”是“好东西”。
这也恰恰是现代科学普及的困境之一:人们所了解的并不是科学,而只是“支离破碎的事实”,探索、求知的科学被肢解为“事实”的集合;进而,有些时候甚至连普及事实的程度都达不到,被普及的不仅不是“科学”,连“知识”都不是了,而是“力量”——科学能抗灾、能治病、能提高生产力……至于科学事实上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会起到这些作用等等,都被人忽视。它只是有力量,如此强有力,还需要解释什么深奥的原理吗?
“普及”先是沦为了宣讲和说教,甚至最后只剩下表演和炫耀。
普及者的主体从大科学家变为边缘科学工作者,再变为作家,最后变成记者!
至于哲学的普及,问题同样严重,六、七十年代的“哲学普及”可谓红火非凡,但实在是祸害不小,以至于今日的哲学普及第一个任务就需要减轻由那个时代的“普及”造成的过多的误解。
为何普及?
为何要进行“普及”呢?我搞科学研究,反正只要搞出成果,对社会作了贡献就行了,别人了解不了解有什么关系?确实,对于每一位专家来说,普及并不是他的义务。不过就学问领域整体来说,普及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从功利的角度看吧:第一,科研也需要经费,学者也需要工资,而尤其是现代的科学需要的资金是巨大的。无论如何,这些钱一般不会是学者自己掏的,而是由国家或者由民众、从纳税人那里得到的。你一个人自得其乐、孤芳自赏确实是你的自由,然而你要靠社会提供的资源来进行的活动,则不是孤芳自赏就说得过去了,你必须以某种方法让他人信服你所从事的事业是有意义的或有价值的;第二,科研不是单属于一个人的,而是一项整体的、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前赴后继地投入的事业,再伟大的天才也需要后继者,而所有的学者都不是天生就是学者,他们都需要从毫不了解到感兴趣、最后投入其中的转变过程,而从外行到内行的过渡总是需要得到某种导引。这种入门的引介和兴趣的激发也正是“普及”的工作。
从学问本身的角度看,普及其实也是学问的一部分——因此普及者的主干应当是圈内的学者而不是圈外的记者。为什么说普及是学问的一部分呢?第一,普及是一项学术能力。普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优秀的普及工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把握和理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许多学者仅仅满足于用专业的语言——例如科学家利用数学的语言,哲学家偏好晦涩的行文——来做陈述,确实,许多深奥的内容若用通俗的语言是难以完整地表达清楚的,然而,任何成熟的理论都应当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至少是概括地进行介绍。这些符号、这些术语,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符号和术语不是什么神秘的符咒,它们也是我们创造的语言。或许对外行人而言,这些专业语言比外文还难懂,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缘借助“翻译”了解那些语言的含义。翻译当然难免要失真,但失真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双方不可能有良好的交流。而无论是学者还是民众,生活语言始终是我们的母语,以生活语言解说专业术语固然是难免失真,但也只有在能够用生活语言来解说时,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它的意义。
另一方面,经常不被注意的是——普及的对象不仅仅是圈外的民众,同时也包括圈内的同行!从某种角度说,圈内的“普及”——或者按科学传播学来讲的“传播”——比向圈外普及更为首要、更为紧迫。
“专业化”日益加深,尤其是各门科学领域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一个物理学家在生物学方面的了解并不会比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多多少,甚至同在物理学领域里,一个流体力学家与一个天体物理学家或许也是老死不相往来。但科学的发展也在向我们揭示:科学始终是一个整体,多学科、多领域的对话与交融意义重大,领域间的交流往往会开辟出新的广阔天地。那么,如何促进学科间互动呢?首先还是要“普及”,你需要向那些志同道异的或者志异道同的朋友们介绍你自己的工作。对于哲学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中哲、西哲、马哲、美学、宗教、科哲等等,都是视角和方法上的区别,但这些哲学都是共通的——爱智慧、追求智慧,是一致的。他们面临着的,人类永恒的或者时代特殊的那些困境和问题,也是相同的。他们需要交流,必须交流。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或许隔了一间教研室就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在哲学这个本来就不算大的学术圈子里还被划出了一个一个小圈子,这种状况显然是糟糕的。
例如我是专攻孔孟的,你是专攻科哲的,他是专攻康德的,我们的方向确实差异很大,但都是做哲学,我们真正面对的不是孔孟也不是康德,而是“问题”,这些“问题”是共通的。我们可以拿出自己的专业资源和自己独特的视角,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其它的资源、其它的视角将会给我带来莫大的帮助和启发。
学术圈“内部”的普及在专业化的时代变得日益重要。一位专攻科哲的学者在中国哲学方面或许也只是在业余爱好者的层次,甚至连爱好者也很难谈上,许多时候更多的是误解乃至互相鄙视。于是,圈内“普及”事实上与向民众普及是完全类似的——激发对方的兴趣、帮助他了解更完整的情况、与他交流并互相启发……
以上提到了为何要普及的两大类理由——功利的和学术的。这些理由事实上都是为了学术本身考虑。不一定要有多么大公无私,多么想“为人民服务”:我想指出普及不仅是为了民众、为了帮助他人,其实首先就是为了自己——为了学术本身的发展就需要重视“普及”
如何普及
怎样的普及才是成功的?
前文已经提到几条要求:“激发对方的兴趣、帮助他了解更完整的情况、与他交流并互相启发……”我感觉,一个优秀的普及工作——例如一本普及读物——应该具备如下三个特点:活泼生动、扎实严谨、引导启发。相应地,一个优秀的科普者应当具备的性格有:积极热情、踏实负责、开放宽容。
首先,向外行人做普及,首先必须让对方有机会和有兴趣读。这要求形式活泼,语言生动、通俗,如果第一页就把读者吓倒,内容再丰富扎实也白搭。这就需要普及者有一份积极和热情的心态,以应付任务的态度来写或说
是不成的。当然,光有热情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和语言的技巧等等。另外,除了作者以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影响着读者对普及作品的兴趣——在试图激发读者对普及作品所介绍的对象的兴趣之前,首先要保证读者对普及作品本身有足够的兴趣。
随后,光保证趣味性是不行的,内容的扎实是重要的。尤其对科普来说,介绍的科学知识要尽可能准确。哲学的普及也类似,虽然哲学没有科学的精确性问题,但哲学普及作品也要保证足够的学术性,不能以庸俗求通俗,以浮躁换活泼。这要求普及者务必踏实和负责,要以撰写学术专著的态度来写普及作品。
最后,普及不是说教。中国早前哲学普及的失败正在于以说教和灌输代替了普及,而现在中国的科学普及仍然带有根深蒂固的说教和灌输的思路。人们以为普及科学就是普及那些不容置疑的“事实”,这是中国原创科普远远比不上引进的译著的根本原因。对哲学而言就更是如此了,哲学本来就是百家争鸣、永无定论的,这正是哲学的魅力。如果是写一本学术专著,可以站稳自己的立场,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倾向,但普及读物则要求必须更为温和和包容——当然,仍然应该掺入自己的个性,但在介绍自己所倾向的理解时,必须留有余地。应该为读者留下问题,留下让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允许并鼓励读者提出反对。不要试图在一本普及读物中给出最终的答案,但可以给出方便读者亲自去追寻答案的“地图”和“线索”。这要求普及者有开放和宽容的心态。
2006年8月25日
恶搞、媒体,随感《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
想起格致中学天文台
想起格致中学天文台
生活
想起格致中学天文台
2006年8月18日 星空
长期以来我一直说我从没有真正仰望过灿烂的星空,但突然想起来一事,原来虽然只是模拟的,但灿烂的星空我还是曾经仰望过的!
记得是小学四年级时的事:当时跨年级参加了新加坡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得了三等奖,有机会到格致中学参观。当然是格致中学为了招揽人才啦,招待的主要是那些五年级的正准备选初中的同学们,我们几个四年级的因为也得了奖,所以也一起招待了,当然希望我们下一年也选择格致中学了。
不过格致中学实在没啥好参观的,主要也就是听听介绍,看一看校庆(好像是122周年)的介绍,那些我早一点印象都没有。格致中学的校园小得可怜,在当时连个操场都没有,谁让它坐落市中心呢?那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若能空出一片篮球场都是奇迹,田径场是想都不要想了。
但格致中学有个天文台,在当时上海的中学里还不算多(现在当然越来越多起来了),开放给我们看了,当然,不是给我们使望远镜,当时是给我们放了一片模拟星空看——关上灯,在半球形的顶上放出比真的星空还要灿烂的模拟四季星空给我们看,感觉身临其境,非常震撼。
真的是非常震撼,我当时就被完全震住了,哇!天哪!太神奇了!太美了!大概当时激动得都快疯了。接着听说格致中学有个“天文组”,在上海的各中学间是数一数二的,举行过这样那样的活动等等,我当场就“宣布”我一定会到格致来,要参加天文组!少科站的曹老师多年后还记得此事,到初中快毕业时还对我说:“你不是喜欢天文吗,到格致来吧。”当然,我最终还是没有去格致中学,因为当我们升初中那年正好赶上上海市取消重点高中的初中部,而到升高中时,毕竟四大名校的优势远大于天文台的吸引力——其实在初中的前两年我根本不知道其它什么学校,心里想的始终是:反正我怎么说都至少能进格致就好了,进格致就足够了,当时还记得那天文组的事,但后来逐渐了解到格致与二附中和上中的差距后才改变了想法。再后来,几乎把这天文台的经历给忘了。不过潜意识里的震撼恐怕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北大也有天文社啊,为什么我没有参加呢?因为懒吧,越来越懒了。现在我什么社都没有参加,似乎也是有点遗憾的。但我迟早还是要去再望星空,即便不加入天文社,我自己也会在某些时机去再会那绝美的星空,而且我要亲自去看真实的星空。心向往之。
2006年8月18日
在大海上能看见彩虹吗?《美丽新世界》
在大海上能看见彩虹吗?
在大海上能看见彩虹吗?
生活
在大海上能看见彩虹吗?
2006年8月17日 彩虹
不知为何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海面上的彩虹会是什么样的?
可能是最近脑袋里经常想到大海(或许由网友的qmd触发,或许由之前看的动画片触发,或许由某些内在的因素触发,不清楚。),然后在前天看到一条弹出的QQ新闻说北京市区出现彩虹——这一气象“奇观”,将它们联想到一起了吧。
人在无聊的时候偶尔会闭上眼睛,在头脑里幻想着置身于某些美好的场景中,别人也是这样吧?反正我时而如此。不过奇怪的是,我心中的图景倒是很少出现星空和雨水,最常出现的是森林、草原这些富有生气的景色,以及青山、幽林这些恬静的景色。在另一些心情下,则也经常会置身于某种武侠式的场景,舞着剑。雨反倒是最少出现的——除了回忆童年时对面屋檐的那幅图景外,雨对我而言总是比较现实的,在真正的下雨天,我会用眼睛、用身体去感受,但闭着眼时竟最少幻想起雨的场景。
星空也是少见的,大海也很少。事实上,我几乎从未在现实中见过真正的灿烂星空——在上海和北京能看到的星星都是屈指可数的;至于大海,惭愧得很,我虽然生在上海,但唯一一次望海却是在青岛,但当时的心情与天气都不理想,类似惭愧的是,我唯一对长江匆匆一睹也是在南京,虽然大海和长江都在上海旁边。
想到星空的场景有两种,一种当然就是“仰望星空”啦,星空就是整幅图画。不过仰望的话脖子挺累,但很奇怪的是,我似乎不习惯干脆让自己在画面中“躺下来”,除了可归入另一系列的武侠场景之外,在我的所有场景中我自己要么是坐要么是站,没有别的动作,也没有运动;而且都是脚踏实地的,大概物理定律在我的幻想中仍旧顽固得很,我极少会幻想自己飞翔或漂浮之类的,尽管那听起来很有趣。
观看星空的另一种场景就是站在海边(或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向海平面那里眺望远方的星空。在这个场景下我望的是星空,大海只是提供了方便——她提供了最开阔的、无边际的视野,使得我只需要平视就可以看到深邃的星空。她还额外提供一点海风和海浪拍打的声音,作为视觉以外的感官背景。至于视觉,由于关注的只是星空,时而会忘记大海的存在。
在另一些情形下会特别地想到大海——那是雨的最终归宿之地啊!又有“前定如大海,自由如小舟”,大海代表一种无限广大而又现实地具有强大力量的存在,与星空不同,大海可以在我们身边,甚至可以直接向展示将我们吞噬的伟力,对于那些仰望星空都不能促使他们敬畏自然的人而言,应该让它们切身见识一下海啸的力量……
说“海量”、“海涵”,大海拥有包容一切的胸怀,这正是我所赞美的“水的品格”之一,也是我的星空哲学第一号主旨:赞美一切、包容一切。不过星空的博大似乎距离远了些,不如海洋来得亲近,用大海来象征我的“包容哲学”是最适合的。
也许只是巧合,每当我想到星空或大海时,总是在感到孤独的时候。或许特别喜欢蓝天、大海、星空这些东西的人在内心上都是孤独的,因为那些东西太广阔了。在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天空面前,自己显得如此渺小,如此孤单。如果一个人的胸怀像天空或大海那般广阔,在生活上他不会孤单,因为他的宽厚和包容将使他永不会憎恨任何人,对一切都能谅解,无论有朋友的多少,至少不容易有敌人。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将在某种意义上,永远摆脱不了存在的孤独感。因为一颗最宽广的心灵固然可以容纳任何他者,但很难找到它自身的归属之处,何处才找得到足以容纳自己停泊的港湾呢?大海能成为他者的港湾,但它本身只可能归属于自己。大海能成为雨水和江河的归宿,而它自己的归宿呢?
扯远了。这样的文字我是极少写的。只是最近——一个人在学校呆着,除了打饭都从不张口说话——感触多了些,靠文字来宣泄一下情感吧。
说到彩虹,当时看到新闻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市区出现彩虹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吗?不过仔细一想,确实,本来彩虹就是一种奇观——否则《圣经》也不会以彩虹作为契约的象征了,而北京这种城市出现“自然”奇观实在是难得,这样的现代都市是“自然”足迹罕至的地方啊。不过,要欣赏和感受自然的“奇观”何必等待彩虹呢?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奇观”,自然界充满着奇迹,许多就在我们身边,却被我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在都市人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能为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驻足观赏呢?繁忙的事务令人们没有驻足片刻的时间,只有那罕见稀奇的彩虹才能令“许多北京市民驻足观看”……我们真的有那么繁忙吗?还是因为我们不敢停步,一旦停下忙碌,剩下的只是空虚?人们寻不到生活的意义,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于是只能在繁忙地工作中忘记自我,另一些人则靠放纵的娱乐消磨时光,他们停不下脚步,什么也不追逐时,什么都不忙碌时,剩下的只有空虚感。只有当自己的心灵并不空虚之时,停下脚步才成为了一种享受。停下脚步,静静地感受那些美好,体会那些神奇——“静默的惊奇”——只有内心充实的人才能如此。内心充实的人即便在平淡的境遇下仍然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内心空虚的人则需要不断地寻求新鲜和刺激,或者不停地忙这忙那。
大海上能看见彩虹吗?我在这里的思路看来是跳跃式的,思路跳来跳去的文章我是很少写的。反正,嗯,大海上能看见彩虹吗?搜索了一下,还真的是极难看见的。一方面海上的“人流量”比陆地上少得多,另一方面因为海面上的水汽包含大量盐粒,情况比陆地上的复杂得多,形成彩虹的机制不能完全与陆地上相同。(顺便提到,我较早前曾写过分析彩虹形成的作业,刚刚把文档打成图片传上来了:不过被科学一解释的话彩虹本身就无趣得多了,不过可以把神奇感转移到自然规律本身去吧,而且如果真的看见彩虹时谁还有心思去琢磨光学问题啊)海上的彩虹有极个别的案例报告,其彩虹的形态确实与通常的彩虹有很大不同。那景象可能是怎样的呢?心向往之啊。当然,我并没有多么特意想要去看看彩虹,偶然看到时当然要激动一下,但除了彩虹还有很多值得欣赏的事物不是吗?
2006年8月17日
为直觉主义辩护想起格致中学天文台
令人越来越失望的新生
令人越来越失望的新生
生活
令人越来越失望的新生
2006年7月29日
现在的年轻人呐……怎么都那么实际、那么成熟呢?
最近又开始与哲学系06级的新生接触,我一直没有失去在未来北大人社区上逛的热情,我喜欢与新生们接触。
我喜欢在未来北大人社区逛的一个原因是:我个人进入北大,进入哲学系实在是一种机缘巧合,这其中尤其需要感谢北大招办的一位老师。我想,最好的一种感恩的方式正是:我也在某种意义上做与他相似的工作——向犹豫着报考北大的同学介绍北大,介绍我熟悉的哲学系;为憧憬和梦想着北大的同学提供帮助。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喜欢与哲学系的新生们接触。这里头又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我始终幻想寻找到几个我的“学术搭档”,至少也能找到几个同好吧。但这实在是太难了,我是个异于时尚的人。爱科学、爱哲学、爱宗教、爱自然、多元主义,满足这其中两、三项的就极其难找了。但我还是抱有一丝幻想,因为如果我不主动找、主动“培植”的话,这样的人就更不可能出现了……
更实际、更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同新生交流中感到快乐。我在北大哲学系得这两年的学习和生活十分快乐,我愿意把我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同时,新考入北大的同学们经常也会有许多喜悦吧?经历了高考的磨砺,能考进北大多不容易啊?北大这样一个神奇的、令无数人魂牵梦萦、心向往之的地方,难道还不能让大家憧憬和幻想吗?
当然,如果是面对把北大憧憬的过美好的人,我也会提醒他北大其实“乱七八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不要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过,这种人意外地少,甚至在新生中几乎是没有的!
新生一年不如一年,我和他们交流时几乎一点也感受不到他们的“憧憬”。根本没有人憧憬!更没有人有梦想!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来问我这师兄的问题都是:双学位怎样怎样?找工作怎样怎样?转系怎样怎样?出国怎样怎样?学哲学赚不赚得到钱、容不容易得到社会承认……
北大的自由,哲学的多彩,大学生活的潇洒,这些都没有人关心。钱!出国!工作!文凭!身份地位!这些就是刚刚拿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年轻人脑袋里萦绕的东西?
我快心灰意冷了。
每一个每一个人都这样!
饭碗问题不是不需要考虑,当然要考虑!但是,你至少该先知道哲学系是啥样的、知道北大是啥样的,再来考虑不迟吧?确实,在第二学期就需要考虑双学位的问题了,但那是第二学期的事啊!谋划得长远一点是好事,但至少你先来亲身体会一下北大是怎么回事再说好吗?来放开心怀地上几节哲学课好吗?
我经常强调:高中根本没有学过哲学,高中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大学也是完全完全不同的。大学对你们而言是全新的全新的东西。我个人对大学、对哲学的认识和介绍也只是一家之言,我只是希望大家了解到那是种不一样的东西,我希望大家尽量减少先见和成见,以空白的、敞开的心胸来体会体会北大和哲学,这样才能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啊!至于双学位、转系、出国、工作、赚钱……缓一点点一点点再考虑行不行?即便你等不到第二学期,至少哪怕只是等到你踏进北大校园之后行不行?这样一个完全没有负担的难得的难得的暑假,难道不值得放松心情、尽情享受享受吗?熬过高考你们不开心吗?考入北大你们不激动吗?对全新的未来你们没有憧憬吗?
现在的年轻人呐……
我想我可能该隐退了。
2006年7月28日
最新评论
梨
29 July 2006 21:57:17 [回复]
我倾向于认为是不急功近利的人不喜好在论坛上问这问那
古
30 July 2006 00:28:31 [回复]
不是在论坛上,而是在QQ上……
不过我只是发发牢骚而已。事实上我并不厌恶功利主义者,我只是为遇不到同类而有点失望,但并不是讨厌那些急功近利的人。
dingding
31 July 2006 09:51:35 [回复]
不厌恶功利主义者,但觉得用可以最高效最自由积累知识的四年,过多用来考虑如何转个热门专业,要不要修双学位,怎么找工作,其实挺浪费。
浪费了,回想特别可惜。
mist
3 August 2006 14:12:06 [回复]
现在是有热情的人很多都是民哲民科….
贴个丘成桐的话
丘成桐:杨振宁、陈省身、我,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氛围中长大的,都很享受这种文化,学问都做得不错。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把做官赚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求名求利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杨先生也好,陈先生也好,当年出国的时候都抱着一种热情,就是想做学问,所以做成功了。我们年轻人如果能做到这点,我担保他们能做出第一流的工作。
打赏
赞(1)
分享
随便回忆一下我的成长经历:插叙,关于游戏无聊游戏悖论
痛快地淋一场雨
痛快地淋一场雨
生活
痛快地淋一场雨
2006年7月24日 雨
虽然最近阴雨连绵,不过今天傍晚这场雷雨算是下得十分痛快,堪称倾盆大雨。
我原本懒在床上连吃饭都靠方便面或叫外卖解决,听着大雨磅礴,忽然心血来潮,想起自己有多少年都没有痛痛快快淋一场豪雨了?
……至少有三、五年了吧,真是岁月如梭哈!
我偶尔也有点疯狂,许多突发异想也会立即付诸行动。
取了一件半脏不脏的衣服,换了一条半脏不脏的短裤,都是黑色的不怕走光……
赤脚穿着拖鞋,往雨中散步去也!
雨真的大不可言,刚走到学一就湿透了,路上积水没过脚踝。
美中不足的是周围有许多行人注目,我这样不带雨具、手插裤袋在雨中漫步,自然引得很高回头率,更偶尔听到女生惊呼、男声磋叹之声……我不是喜欢招摇,只是想一个人享受这独在豪雨中最能感受到的天地融融的感觉。
淋雨淋到一定程度后就渐渐忘记自己正在淋雨了,不刻意去想时已感觉不到雨点打在身上的感觉,只是脚下时深时浅的积水令我时而记起自己正在散步。
一直走到东门那块,路上遇到过一个同样不带雨具“慢跑”着的小男孩,他冲我嘿嘿一乐,我也冲他哈哈一笑……还遇到坐在路边躲雨的kk同学,问我这是干啥去啊,我答是出来淋雨,他说我是存心想感冒咋的啊。
早已习惯了凉水冲澡,又是有备而淋,行走时注意调整好呼吸吐纳,应该不那么容易感冒,当然在夏天即便病上一场发发寒气也无妨。不过最近肠胃状态不是最佳,着凉后恐怕肚子受不了,我也不敢多淋,到了东门附近积水最深的地方转了一圈便掉头了。
多走十多步就能看到未名湖了,不过我没有过去,因为我知道一旦走到未名湖,我就很难忍住不去绕着她逛一圈的,淋雨活动适可而止最好,于是略带遗憾地回来了。
淋雨的感受有陶醉、感伤、宁静等等,同时也有豪情大发、酣畅淋漓的感觉。
痛快!痛快!
2006年7月24日
最新评论
梧
24 July 2006 23:31:17
哈哈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也很爽快。
我正在yy你的曼妙脚步踏在积水中悠悠独行,哈哈
随便回忆一下我的成长经历:插叙,关于老家随便回忆一下我的成长经历:东格致中学
关于“宗教社会学”的邮件
关于“宗教社会学”的邮件
生活
关于“宗教社会学”的邮件
2006年7月20日 社会学
孙老师好:
我是04哲学的古雴。因为我是个不善辩论的人,讨论时难免辞不达意,用笔写时思路会清楚些。所以现在写信试图把我的观点再解释一下。
首先希望您一定不要误会我是为辩论而辩论,那确是很没有意思的,甚至我也不喜欢为了攻击别人的观点而辩论,只喜欢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辩论。我是个明确的多元主义者,或者更准确说是有别于一般相对主义的视角主义者。
再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专业志趣:我现在选择的是科学技术哲学方向,将来是希望做学术的,将来的主要领域大致是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以及生态哲学。我个人虽不是宗教信徒,但有相当强烈的宗教情结,总的来说是希望为宗教说好话的(我同时也热爱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我中学是学理科的),虽然我主要站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视角来探讨“科学与宗教”课题,但显然与宗教学密切联系,另外,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也与宗教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直接吸引我注意到“宗教社会学”的,却是对科学社会学的了解。科学社会学比宗教社会学兴起得更晚,同样很受关注,它兴起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与宗教社会学相对照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什么是科学/宗教?从科学/宗教的“外部”视角是否有资格研究它?科学/宗教是否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科学/宗教是否是不可替代的?科学/宗教是否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宗教的“选择”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等等。
回到我们在课上讨论的话题。其实我说来说去,也是想解释我与您争辩的焦点不是一样的,对孙老师给的定义我并无任何反对意见(不过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这一定义似乎过于“圆滑”乃至“狡猾”得让人提不出一点反驳来,像是为了平衡和兼顾各方意见,圆融有余锋芒不足。)
我个人之所以倾向于功能性定义,与我的视角与趣味是有直接联系的,下面我试图再阐述清楚一点:
给宗教下定义的意义是什么?首先,我当然不赞同下定义的目的是给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来,定义只是服务于我即将展开的研究的。那么,对如何下定义的取向其实是与研究的课题相关的。如果我的研究主要目的有关“划界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宗教、什么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应该更偏向于“实质性定义”;然而,在关注另一些方面的话题时,或许就更应当侧重于“功能性定义”。
其实我觉得把许多观点归入对宗教的功能性“定义”并不特别准确,或许理解为“解释”、“说明”更好一些。这种“说明”既有别于涂尔干给出的“宗教=XXX”的充分必要条件式的明确定义,又有别于韦伯的回避,与韦伯不同的是,关于宗教的功能性的说明,也能够起到“开宗明义”的作用,开头就讲明我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是避免研究的随意性。
例如看蒂利希所说的“终极关怀”,按蒂利希自己所说:“对你来说,终极关怀或至关重要的东西,无论如何其实就是你的主。以终极关怀为导向的信念、感情、态度和实践建构了你的真实的宗教生命——并不属意于你是否会隶属于宗教建制。”可见,按终极关怀“定义”出的宗教,实比一般理解的宗教要宽泛得多,因为“隶属于宗教建制”成了次要的事。卢克曼的“无形的宗教”也有类似的特点。
我觉得,他们之所以不惜将“定义”做得如此宽泛,与他们关注问题的视角有关。他们从一开始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就不是“宗教”本身,而是相关的宗教问题。例如蒂利希的着眼点可能并不是去探讨各种大小宗教的现状或兴衰,而正是关注现代社会的“终极关怀”问题,例如终极关怀的缺失、改变、多元化等等。“终极关怀”,而不是宗教,是他探讨的核心问题,
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的副标题就是“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问题”一词也十分突出。在导言(中译本第5页)处卢克曼就开宗明义地说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问题是一个宗教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学与当代人的关连主要来自社会学对于理解个人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命运的探索。”卢克曼说:(第12页)“一旦宗教社会学不加批判地将教会与宗教等同的观点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它就会无视其大多数相关的问题。它已经预设了对下述问题的答案:在当代社会中,除了传统的制度化的宗教信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社会客观化的意义结构能够起到正和日常生活惯例与证明日常生活危机为合理的功能?因此,宗教社会学未能全身心地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最为重要的、本质上是宗教的层面。”
可见,卢克曼是有意识地将宗教的“定义”宽泛化的,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把宗教问题限制在对传统的“有形的”、视“教会”为必要的对宗教的定义上的话,将会忽略掉现代社会的一些独特的宗教问题。同样地,他首先关注和围绕的是这些问题,随后才将视角投向宗教。
他们有意的宽泛化的后果是什么呢?我想,这种宽泛化并不导致“宗教”“变多了”,而是导致“宗教问题”变多了。即便说是所谓把科学、意识形态“看做宗教”,绝不是指说科学=宗教;而是意味着将某些科学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看做宗教问题——例如唯科学主义的兴起、技术崇拜、机械自然观、虚无主义等等,皆可以宗教问题分析之。这里的“宗教问题”,并不是指“(具体的某几门)宗教中的问题”,而是指宗教式的问题。至于何谓宗教式问题,就要看所谓对宗教的“功能性定义”了。
可以说,这种意义上的宗教社会学,其问题意识就是不同的,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也是迥异,应该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发自不同的视角罢了。
无论对其观点作何评价,蒂利希、卢克曼的著作毕竟是有重要影响的。我觉得,真正的大家绝不会因为提出的观点“没有人会认同的”而畏缩,恰恰相反,从西方学术的特点看,通常一套开宗立派的学说不仅不畏缩,反而经常刻意地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例如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兴起时,就竭尽全力地与当时流行的莫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划清界线”,提出了许多极为偏激的、锋芒毕露的、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理论,到了现在SSK已经在英美学界站稳脚跟,风头完全盖过莫顿学派及传统科学哲学之时,为了深化和完善其理论体系,主张反而日渐平衡。这种现象在许多学派的兴衰史中都很类似。
无论把意识形态,还是科学,当然都不是宗教,但我一直想表达的是:这里头有宗教问题,有可以利用到宗教社会学去探讨的话题。例如卢克曼在《无形的宗教》中就花了一定篇幅讨论意识形态问题(第98页左右),他从未认为意识形态是宗教,但却可以在他的宗教社会学的论题中加以讨论,而结论恰恰是,正因为制度性意识形态不能取代宗教,因此才会是失败的——“从长远来看,孤立的制度性‘意识形态’不可能提供由社会预制的和主观上有意义的‘终极’意义系统。”(第98页)类似地,以宗教的视角看“科学”,也能够探讨科学在哪些意义上可能行使宗教的“功能”,而在哪些意义上又与宗教不同,于是,在研究“科学与宗教”、“科学与社会”这类关系到科学的功能、意义,及其与其它领域的关系的课题时,便能够运用起宗教社会学甚至比较宗教学的资源和思路来,这就是我所谓“把科学‘看成’宗教”或者“以宗教的视角看科学”想表达的意思。
上学期曾写过一篇名为“科学——从宗教的视角看”的讨论提纲(不是作为论文写的,所以观点比较随意),虽然与宗教社会学毫无关系,还是作为附件发给您参考,或许可以有助于以实例形式表达我的视角。
2006年7月20日
前面发的邮件说得啰里啰唆,刚才想起一个简洁明了的说法:
同样是做 所谓”宗教社会学”的,其实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旨趣。一种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方法,即以社会看宗教,例如揭示宗教的社会性等等;而另一种却以社会为问题核心,以宗教为视角,即以宗教看社会,例如探讨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等等。前者用社会分析宗教,后者用宗教分析社会,差异十分显明。涂尔干大概偏向前者,韦伯或许居中,而卢克曼明显偏重后者。这两种角度应是共通共融的,可以被同时纳入”宗教社会学”范畴,但在具体研究中的方法和侧重应该十分不同。
2006年7月21日
2006年暑期读书笔记随便回忆一下我的成长经历:插叙,关于老家
在世界杯四强赛前随便写点
在世界杯四强赛前随便写点
生活
在世界杯四强赛前随便写点
2006年7月4日
原本计划这段时间要写几篇文章啊,看几本书啊,现在基本都泡汤了。由于世界杯太过引人,不但考试后的比赛几乎场场不漏,连白天也由于太过兴奋以至于没有心情读书。呵呵,毕竟世界杯四年才一届,荒废一段时间也可以谅解不是吗?
本届世界杯实在令人激动,虽然裁判也不完美,但比上届好得多。传统强队大都发挥正常,后期的比赛几乎每场都是巅峰对决。
除了英格兰不太争气以外,本届的四强几乎都是最令我激动的队伍。虽然本来更期待巴西队,但鉴于齐达内“复活”了,我对法国队的四强赛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对了,需要说明的是,我其实算不上球迷,平时只是随便看看球,也不记球星或球队,足球技术也没有多少了解。只是等到世界杯之类的大赛时才全情投入一阵,享受一下足球特有的激情和欢乐。我谈足球也就是随口扯扯而已,球迷们莫要见怪。
看足球一定要看现场直播,不得已看录播的时候也最好不能事先知道结果。看精彩剪辑、进球集锦甚至新闻报道那就更算不得“看球”了。足球的魅力正是在于其不确定性。不像篮球比赛之类的你进一个我进一个,一场足球赛顶多也不过三、五个进球吧。这些进球将会发生在一个突然的时刻,以一种意外的方式,一个进球就足以决定生死,在裁判员没有吹停比赛之前,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有的球赛激烈对攻,有的则保守沉闷,但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全心投入到足球比赛那充满悬念的过程中去才能体会到足球比赛的魅力。
有人说足球比赛该学网球那样,用高科技手段来做裁判,比如用录像来判断有争议的越位之类的。足球比赛的主裁是场上绝对的权威,他的肉眼会犯错,甚至可能涉黑、受贿等等。尽力追求公正当然是应该的,但裁判的主观性也是足球比赛的“变数”之一。在裁判员没有吹停比赛之前,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这正是足球的魅力。
足球的魅力还在于它充满激情。前段时间黄健翔的解说闹了不小的风波,我无疑是支持黄健翔的,足球比赛的解说可不是新闻播报,解说足球都不激情澎湃那什么时候才可以激情啊?不掺入个人感情又怎么可能伪出激情?当然,黄健翔对足球的了解、对局面的把握和分析都是最一流的,这是前提条件,光有激情只会乱喊显然不行,但在业务过硬的情况下,像个男人那样去解说是更值得欣赏的。
黄健翔的事件可能过两天再专门写篇文章吧,现在不管谁解说了,期待着令人激动的四强赛吧。
四强中我最欣赏的球星大概就是齐达内了吧。他终于在与巴西一战中“王者归来”,使我临阵倒戈,转而支持法国队。齐达内似乎生来就是绿茵场上的“王者”,他并没有最出众的攻击力,脚法也没有多么华丽。但他无愧于“魔术师”、“艺术家”的称号,他之演绎的足球艺术,并不是像小罗那样花哨的脚法,也不像贝克汉姆那样美妙的弧线,齐达内不仅是以他的双脚,更是以整支球队来演绎他的艺术。他是“指挥家”,是组织者和调度者,他组织着整支球队共同演绎,有他在场上,好比可以将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串联成一首更加美妙精彩的乐章。这才是是真正的魔术师,绝不是玩杂耍的。
不过,要论起最喜欢的球队,毫无疑问非意大利队莫属。我喜欢意大利队与老球迷缘于意甲联赛不同。说起我对意大利队的第一印象,大概算是对那身蓝色的球衣一见钟情——这是我喜欢的颜色。而令我最终“认定”意大利队的是其打法——永远的“防守反击”!
足球是个充满激情的活动,许多球迷应该更喜欢攻击性的打法吧。防反不仅有许多人不喜欢,还有不少人表达出鄙视和厌恶。这很正常,有人喜欢也有人痛恨正是有个性的表现,要是大多数人都喜欢的事物,一般个性也不会有多鲜明了。再说,意大利的防反也不是缺乏激情的,那并不是一些球队侥幸领先一球两球后选择龟缩的那种保守打法,对意大利队而言防反才是常态,保守时是防反,积极时也是防反。
和意大利队有关的另一个词可能是“慢热”,这个词怎么听也不像是个好词,但这也是我喜欢意大利队的原因——因为与我相似哈!防反、慢热,这恰符合我的风格。
我这个人无论从待人、处事方面,还是从思想、哲学方面谈,都是防反+慢热,很少有积极主动的出击,但这并不一定是缺乏激情,更不是软弱的表现。朋友们再看到我这种偶尔或许令人恼火的性格和思路时,不妨联想一下意大利队的防反和慢热吧……
除了意大利队以外,我最看好的要数德国队了。事实上,从理性角度上说,我可能更支持的是德国。与德国队有关的关键词例如“整体”、“顽强”等,都是我所喜欢的。甚至我认为比起意大利来,德国队的打法才更适合足球。这与我最喜欢意大利队并不矛盾,喜欢、欣赏、支持、看好,这些词语的意思两两不同,我认为我分辨得还是较为清楚的——我最喜欢意大利队,最欣赏德国队、两支队伍都支持、相对而言更看好德国队一点点。
我的“多元主义”性格和思路乍看起来或许令人捉摸不透,但其实也很简单。多元主义意味着有些截然相反的事物可能同时是我赞赏的,我当然会喜欢与我自己相似的事物,但即便自己的性格或观点截然对立的事物,我也可能会喜欢、欣赏或支持(我不喜欢的事物也可能被我支持)。如果有朋友对我的“多元主义”性格仍然感到困惑甚至心烦的话,很简单的理解不妨是:几乎没有什么是我所讨厌的。若你对我说“我喜欢(/欣赏/看好)XXX”,可以预计出我大概会回应说:“嗯,那确实不错,我也挺喜欢的。不过它可能还有一些缺点,对了,另一种选择可能也不错……”但如果对我说“我讨厌XXX(XXX是错的(真糟糕/一无是处),那我便很可能会努力为它辩护。多元主义的思路其实也蛮单纯的吧。
葡萄牙队我并没有多少了解,球员也只认得出一个菲戈而已,不过现在见识到了里卡多的“灵魂附体”,崇拜得五体投地……我想无论哪支队都不会愿意与葡萄牙队拖入点球决战了,虽然我并不看好葡萄牙队夺冠,但万一真是如此,算得上一段传奇了,也不坏吧。总之,剩下的四强无论谁最终获胜,都足以令我疯狂……所以……我这两天就有点疯掉了,语无伦次,写不得什么认真的文字,只好随便写写。
2006年7月4日
最新评论
古
5 July 2006 05:52:25
意大利2:0胜德国
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令我激动的球赛之意。完美体现了足球的魅力。双方发挥都很好,主教练也没啥大错、也没啥误判,球员情绪也很好,整场比赛如此流畅,过程就令人激动,在最后一刻更是进入高潮,结果也如我所愿……简直是一场完美的比赛~
球赛前都睡不着,现在更没法睡了……
“自然之友”申请书康德对科学哲学的意义
Stray——Wolf’s Rain Opening Theme Song
Stray——Wolf’s Rain Opening Theme Song
生活
Stray——Wolf’s Rain Opening Theme Song
2006年6月28日
这首歌听着耳熟,原来是这部动画片的主题曲。——《狼雨》(Wolf’s Rain),题材还是比较另类的:主角是一群狼。貌似有点哲理,不过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一般程度的推荐。
Stray
Wolf’s Rain Opening Theme Song
作曲、编曲:菅野洋子
作词:Tim Jensen
演唱:Steve Conte
Stray! Stray!
In the cold breeze, that I walk alone,
The memories of generation burn within me.
Been forever, since I’ve cried the pain of sorrow,
I’ll live and die the pride that my people gave me.
I’m here standing on the edge,
And staring up at where a new moon should be.
Wow…
Stray! No regret cause I’ve got nothing to lose.
Ever stray! So I’m gonna live my life as I choose.
Until I fall…Stray! Stray!…Stray!
In the white freeze, never spoke of tears.
Or open up to anyone including myself.
I would like to, find a way to open to you.
Been a while, don’t know if I remember how to.
I’m here waiting on the edge.
Would I be alright showing myself to you?
It’s always been so hard to do.
Stray! No regret cause I’ve got nothing to lose.
Ever stray! So I’m gonna live my life as I choose.
Until I fall…Stray! Stray!…
Stray! Stray!…
Stray! Stray!…
Is there a place waiting for me, somewhere that I belong?
Or will I always live this way?
Always stray! No regret cause I’ve got nothing to lose.
Ever stray! So I’m gonna live my life as I choose.
Cause all things fall…Stray! Stray!…
Stray! Stray!…
科学与宗教参考书目分类汇总“自然之友”申请书
古派花生酱方便冷面~
古派花生酱方便冷面~
生活
古派花生酱方便冷面~
2006年6月6日
最近食堂里推出了什么麻辣凉面之类的,实在不合我的口味,不由得怀念起加花生酱吃的上海冷面来,也不知道在北京哪里能吃到上海的冷面……
正想着,偶然间买到一种方便面——南街村湿面系列之拌面——据说是非油炸,采取乳酸保鲜技术,所以面直接拿出来就湿湿的,可以不用热水直接拌来吃,世界真奇妙!
更奇妙的是我居然想到去买一罐花生酱,每次在吃这种拌面时自己加入花生酱,效果奇佳!简直比上海某些蹩脚的小吃店做出来的冷面还好吃!当然,味道怪怪的,绝非上海或北方的任何风味,古氏自创方便冷面就此诞生——关键是此面甚至连热水都不用,也就是说我用不着下床就能吃到憧憬已久的花生酱拌面,哇哈哈哈!!
最新评论
梧
9 June 2006 19:44:44
这个真不错
梨
9 June 2006 21:47:52
南街村?……就是南街村生产的?……
如何爱上数学远看像艺术,近看像宗教
如何爱上数学
如何爱上数学
生活
如何爱上数学
2006年6月3日 数学
从未有什么东西,是我曾经爱上而后来又不爱的。哪怕还不是热爱,而只是曾经产生些许好感和兴趣的事也不例外,我的爱好总是越来越多。如大一时对哲学、心理学和转未名湖,大二时对宗教、科学哲学以及背唱藏传密咒。高一时对科普书、武侠书和哲学,高二时对历史学和回合制策略类电脑游戏、高三时对经济学、日本动画片和买书、初中时对物理学、小学时对数学等等。每一项曾经热衷的事都没有丝毫可能被我遗忘的迹象,当然,对它们的投入肯定不会再如刚爱上它们时那样多了,但这就好比从疯狂的热恋走向平静的共同生活,那些我爱的东西,逐一融进了我的内心深处,再不可能被割去。
不愿意割舍我的所爱,能够让我在哲学、科学、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爱好尽量多地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扮演角色,也是我最终选择了哲学这一最为包容的专业的一大原因。
但我原来最希望进的是数学院,其次是物理院,再次是与数学或物理有关的任何院系,再次是经济历史等系,最后再轮到哲学系——可惜实力不济,谈判碰壁,未能如愿。现在想来也是幸运,若我当时的实力再多强一点或者运气再稍差一点的话,我现在所在的或是清华某工科系,或是上海交大联读班,却不会在北大哲学系——这一让我感觉如鱼得水的地方。
但我永远不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地说学数学不如学哲学。数学竞赛是我投身11年的吃饭家伙,学数学是我曾经的最高理想,但那已成为一个过去的梦。不过,我没能与数学结姻,或许恰恰使得数学对我而言成了某种高不可攀的最完美的存在。现在我谈起数学时,那种近乎神圣的崇敬感反而是日益强烈了。娶了老婆不代表不可以再去欣赏维纳斯了,即便我与哲学接姻,对数学的赞美和憧憬并不会停止。
2006年6月3日凌晨
避风塘
前一阵在未来北大人社区混时,偶然看到下面的提问,又因近日重读了部分“通俗数学译丛”等数学读物,心潮起伏,一时手痒,便写了下面的回复,转贴如下:
标题::你们是如何爱上数学的?
作者:未命名人物
发信站:未来北大人社区 (http://www.gotopku.cn/)
如题
17 May 2006 03:56 AM
su
有用,有趣,容易学。
学数学不用做实验,对与错自己能分辨。
17 May 2006 09:00 AM
古雴
上帝是数学家,自然之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
数学体现出自然界最深的奥秘和神奇。从数学中可以感受“天地之大美”。
当然,物理学也是最接近“上帝”的学科,不过物理学的语言还是数学。
在中学的数学中大家就可以尝试去感受数学中体现着的和谐、对称、简洁、奇妙。尝试着以“朝圣”之心去学数学。
当然,中学里的数学学习毕竟还很难看到那么高的境界,那种神圣感恐怕要到自己去做数学研究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在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学习中我已经爱上数学了。原因之一正如su所说,“学数学不用做实验,对与错自己能分辨。”(顺便说一下,现在我弃理学文,学了哲学,哲学的魅力正巧相反,那就是它的问题永远也没有唯一明确的答案!),这是很重要的。数学题会做就是会做、不会就是不会,没有模糊不定的状态。如果你说“这道题我好像做出来了,对一下答案看看对不对哦……”——那说明这道题你还不会做!即便答案是对的,也不是真的懂了。学中学数学要是学得好的,在高考难度下绝对不可能还有“不会做”的题目,无非是粗心和失误的多少罢了。真正体现数学的乐趣的则要到奥林匹克竞赛里头找,我个人感觉数学的乐趣在做难题上面,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为了一道难题苦思几天几夜、为了一道题目打掉百余张草稿纸的经验?独立解决一道难题——不用经常这样折磨自己,只要有那么一两次的体验,就足够能感受愉悦了!我看到许多同学做题毫无毅力!一道题目想了几分钟就放弃了,就要去问老师问高手,我是很不乐意为这些同学解答题目。
当然,许多同学做不出题是因为概念没掌握清楚!数学竞赛的题目是靠灵感、靠洞察力、靠经验积累的。但是高考程度的题目不需要太多的非知识性的能力,往往把基础概念和方法掌握后,按部就班就做得出了。高考前要多做习题、多操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准确度和速度,但是那些题目应该是任给一道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都是可以做出来的,要是还有不会做的题,恐怕是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我遇到很多同学都是这样,题目做了一大堆,却连某些基本定义都搞错了!这样做题是浪费时间。——这里我要说到的是数学的吸引人之处,那就是它的“精确性”!它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数学名词,都是有明确的定义的!虽然中学的数学课本并不十分严格,但定义、描述还都是比较清晰的,虽然有些定义看来是罗嗦的废话,但我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们。学数学的一种方法是忘掉一切——除了定义和公理,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有资格通过那些定义、公理和定理来证明东西,除了那些白纸黑字明明确确的东西,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数学里没有模棱两可的东西。做数学题的思路和过程应该是完全清晰的,如果在你的思路里还有“大概”、“差不多”这样的字眼,那就有问题了。
17 May 2006 05:20 PM
算子紧缩结
楼上同学,考研论坛专业数学版快欢迎你!
欢迎你到那里发表见解
17 May 2006 09:12 PM
最新评论
kaikair
13 July 2006 10:39:26 http://www.magicofsarah.com
http://www.magicofsarah.com/po…
一个术数游戏(最重要的数字是51.83),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如何发现其秘密?
飞扬の馒头
9 March 2008 16:20:56 匿名 58.212.71.136
我痛恨数学!
科学与审判古派花生酱方便冷面~
一定要闭关修炼一阵!
一定要闭关修炼一阵!
生活
一定要闭关修炼一阵!
2006年5月21日 闭关
我的文章写得太多了!以我现在的积累,是不该写这么多的。需要收敛一下了。不用老师提醒,我自己也开始有所醒悟了。
这个时代的喧闹也反映在文字方面——我非常赞同,我现在写的这些东西除了交作业以及内部交流以外,主要是自己写给自己看,因为我感觉有些想法写下来与脑袋里空想的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在写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看得更清楚。有时自以为想得挺清楚,写着写着会觉得完全不是那一回事;而有时候可能是没想到的,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能想得更多、更全面。
我的文章只是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如果我拿这些极不成熟的文字到处贴、到处投,那恐怕是加入到这个时代的浮躁里头去了;如果我拿着这些文字到处宣扬,还期待有别人来认同,那就要成民哲了!问题是我自己都尚未认同这些文章,把它们写下来的目的之一首先是让自己看得清楚些我的欠缺在哪里。
唯独仅在刘老师的博客上“宣传”过我的博客,那是因为刘老师他们是我很早就仰慕的人,很早就读吴老师、刘老师的书,进大学接触的第一位科哲老师则是苏老师,他们的思想和志趣给我深刻的印象。当然他们各自之间的特色差异也是明显的,但我明显感觉那里有“一伙人”,而且我与他们的志趣是相近的。于是,我自然希望走近那一伙人,这也就是我忍不住将我的博客留在他们那里的原因。
现在,我所仰慕的老师们也已注意到我的博客,我应当心满意足了,再无需进一步地“推销”了。
未来的时间还长得很。让自己处在蓄势待发的状态比较好——确实如此。
当然,博客上仍会继续贴我的作业和论文。既然把论文贴在网上,就是不怕人抄的。我很早就说过,虽然我个人水平不高,但抄我论文的一定比我更差!把现在写的论文贴出来其实也有自我激励的意图在:要是我将来写出的还是我目前的这样的文章,岂不是说我大学里白学了?毫无长进?——把目前的不成熟的文字贴出来就是要激励自己一定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有长进!所谓“蓄势待发”绝对不是说从现在起蓄积着文章到某个时候再翻出来发表……那就贻笑大方了!所以我坚持把目前即便是自以为不错的文章全部贴出来,将来一定是要把这些文字都超越的。
2006年5月21日
对“突然演习悖论”的初浅分析科学与审判
第四十期《共青苑》卷首语
第四十期《共青苑》卷首语
生活
第四十期《共青苑》卷首语
2006年5月11日 共青苑
卷首语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这一期的《共青苑》终于如期而至了!
……虽然我很想这样说,但事实上,这一期《共青苑》的面世比原计划拖延了数月之久!作为主编,我十分愧疚。原因我不多说了,主要是在排版工作那里搁置了太久!顺便说一下,本期的排版员也是我……
但愿这姗姗来迟的这份集子不至于让大家过于失望。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共青苑》、多多投稿,这样将来的《共青苑》一定能出得更快、更好。
自从1991年1月创刊以来,我们的《共青苑》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从当初刊登团日快讯的不足十页的油印手抄本,到今日这内容丰富的厚厚一本,其中凝聚了多少系友们的心血和汗水、快乐与成就,她在哲学系的成长历史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些无需多言。当我们面对着《共青苑》这份前辈们留下的珍贵传承,便不得不心怀敬意了!
然而,《共青苑》不仅仅是前辈的,她之所以值得珍爱,更是因为她是我们自己的!《共青苑》的体裁从没有固定的定位,她时而像一本学术专刊,时而像一本文学杂志,时而又像一本记录时光的新闻旧览,偶尔又会出成一本主题文集……在更多的时候,她什么都不像:准确地说,《共青苑》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个“舞台”,是给我们在其中演绎自己的精彩青春的一个自由的空间!
《共青苑》只是将那些只属我们哲学系的人、事、心情、青春,忠实地记录下来,一届又一届的编辑们在这里洒下心血汗水,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在这里留下只言片语——并不是为了追求任何名利成就,甚至也不为了成为史料存档,只希望在某时能唤起一丝怀旧的感动。
既然《共青苑》收录的文章并无固定要求,而且各种文体之间实无明确分界,所以本期《共青苑》只是按照文章体裁上模糊的相似而分为五个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部分收录的是本届“爱智杯”征文比赛中本科组的三篇一等奖的佳作。
作为排版员,在此有必要额外声明的是:本期共青苑所使用的各种艺术字体(主要是方正与汉仪字库,部分已购得正版)以及大部分的插图均来自网络,其中插画主要来自免费图库网站tucoo.com,部分剪贴画来自微软官方网站,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好在《共青苑》是非赢利性的刊物,不至构成侵权,但万一因为我的行为给版权所有者的利益带来了损害,由本人承担责任。也希望读者朋友们养成学术诚实、注重著作权和版权、转引注明出处的好习惯。
2006年5月10日
最新评论
古
11 May 2006 21:42:36
额外注明一下:这段文字中某些段落借鉴了第38期共青苑的卷首语。
关于《共青苑》 《共青苑》要做20周年纪念特刊,特供此稿。 我在大一的时候,王鑫师兄主编第39期《共青苑》,我参与做了一些排版。交接到40期时,似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我自告奋勇地当了主编。 除了对排版有些兴趣之外(现在想来当时我就有技术宅的倾向了),我也很乐意主编这样一份杂志。当然,这是因为经过前一年的参与,我对《共青苑》的性质已经有一定了解了,要不然的话,这一杂志的名称及其团属的身份很可能让我误以为它是某 ……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本科的时候我曾经担当北大哲学系《共青苑》杂志的主编,出的是第40期,那时候正好是《共青苑》第15年。 后来20周年的时候据说要做纪念刊,邀请我写了一点文字。今年是25周年,又要做纪念刊了,我这位老师兄又被挖出来做了采访,也请我随便写些文字。面对师弟师妹们的请求,我一般都是来者不拒的,这次也不例外。 关于我主编《共青苑》的经历,在采访时已经说过一些,也没多少可多说的,既然有这个自由撰文的机会,我不妨 ……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发信人: EPR (星定), 信区: Philo 标 题: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6年02月14日10:59:42 星期二) , 站内信件 第40期的《共青苑》征稿一直在地下进行,由于我的疏忽,一直没有发布广告……本来计划寒假结束后出一期的,现在貌似还比较困难,不过我会尽量赶出,说好这一年出两期的还是没变。再下一期的《共青苑》 ……
难道我的文章《共青苑》不能用吗? 和ZW说起我可以找我博客上的现成文章放在《共青苑》里,ZW说“饶了我们吧~” 唉唉……我的文章大家真的那么不能忍吗?颇受打击的说~~~我博客上大多数完整的文章都只是随感罢了,说我这点文章“太学术”实在荒唐,这些随感写得都很随意,离“学术”的水平还远着呢。当然,是不是文章的质量太差以至于上不了《共青苑》我就不太清楚了,自己的文章自己是很难判断优劣的,作为主编我本是不想用自己的文章的,但现在稿子不够多 ……
体育精神与人类文化[转贴][推荐]设计素材精品网址推荐
2 Comments
Pingback: 随轩 » 关于《共青苑》
Pingback: 随轩 »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柏拉图咖啡馆
柏拉图咖啡馆
生活
柏拉图咖啡馆
2006年4月16日
最近时常出没于柏拉图咖啡馆。
这是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在万圣书园旁边,与避风塘在一层楼。
这是一家比较特别的咖啡店。说实话,我真的担心它会开不下去。我经常来这里,正是因为这里的冷清——与隔壁的避风塘形成鲜明对比!
进入柏拉图咖啡馆,感觉像什么呢……怪怪的……简直……简直就像是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除了桌椅的安排和明亮的灯光以外,这里还真的摆了一墙的书!墙上还贴了张海报,是一个文化沙龙的广告——讲老子的!
柏拉图这个名字倒不是白叫的,这是一家文化沙龙性质的咖啡馆。老板大概在文化圈中交际广泛,经常能请到一些文化名人和学者教授来做讲座。书架上摆着的那些书每一本都是签名本。
这里的环境很适合我自习,但是与一般咖啡馆的优雅情调确实不能比较,而且食物既贵且不好吃。毕竟像我这样的冤大头是不多的。当然,老板似乎正在逐步摸索着经营方式,用不着我多操心了。
老板和服务员大都已经认得我了,见到我这个冤大头上门,总是满脸笑容,我瞧着他们开心,自己心里也挺开心、蛮愉快的——可不就是冤大头嘛!
店里的无线上网出故障了,好几天都没修好,不过老板把ADSL搬出来让我有线上网,可见他确实是好人(冤大头思维继续运转)!
在这里自习,虽然效率并不见得提高了多少,但感觉确实不错。在宿舍自习经常会有些烦躁。而在自习室、图书馆,则让我感觉过于安静了。
我喜欢内心平和宁静的感觉,但是在环境最为安静时,并不一定是感觉最平静的时候。人也是一种风景——而且是很耐欣赏的,百看不厌。周围总有一些人说着话,便成了“背景”,有意无意地听着人言人语,仿佛听着他们在说些什么但又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这种感觉是不错的。当然,过于嘈杂无疑令人心烦。咖啡馆的嘈杂,大概是恰到好处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竟变得这样奢侈。以前我在外头吃盖浇面时在4元和5元之间也要挣扎半天的。不过现在当我去小吃店吃盖浇面时,大概还是会在1元钱上思想斗争一番的。在咖啡馆,我却是在28元和38元之间斗争,我的性格毕竟不是一掷千金的吧。
从前我是不敢一个人进这些高档消费场所的,曾经专程跑到传说中的三千院想体会一下,竟然跑到门口后打了退堂鼓,结果转了几个弯改吃生煎。现在竟然一个人就时而能消费掉五、六十块,甚至那次在一家墨西哥餐厅挥霍100元!这在一年前的我恐怕还是天方夜谭的时——以前我只会在请客吃饭时才一掷千金,一个人时偶然吃一顿KFC就算是最大的奢侈了。
说不上是什么原因。或许正如我很早就说过的:我这个人还是颇有一点小资的。大概现在是开始应验了吧。
主要诱因是最近买了台二手的笔记本,爸妈给了3000多,而我买了台1850元的,想想省下的钱略微挥霍一下也不至于会太内疚。当然,其实我真想挥霍的话并不需要从牙缝里省钱,什么时候凡是问爸妈要,是没有不给的,而且是要2000块会塞给我3000那样的。但正是因为如此自由,我才很早就懂得负责任地花钱——该豪爽时二话不说,该节省时也不绝多花。当然,最近的奢侈早已超出了我一贯的作风了。
我并不认为奢侈是恶事,那些过于节约的人其实是把金钱看得过重了。给子孙留一箱子黄金,不如留一架读过的好书,留下一份积极的精神财富。同样地,精神上贫穷的人并不比物质上贫穷的人更少。当然,当我奢侈地享受时,保有一定程度的罪恶感是必要的。但这并不影响我自在地享受生活的心情。穷人和富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钱多的享受并不见得比穷困的要好。但是富人刻意地追求贫穷的生活方式同穷人不切实际地追求富人的生活方式一样,都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无论是怎样的消费层次,少些斤斤计较,顺应自己的真实心情,自然而然地消费和生活,才是最快乐的。
一方面在4元和6元的盖浇面之间挣扎,一方面又面不改色地出入咖啡馆;笔记本买得便宜点,“省”下钱来挥霍,这些是不是有点虚伪呢?我想不是,何必计较这些呢。记得有个关于马克思的故事,说某次马克思发现了一种比一贯吸的更便宜的烟,便对友人宣传说他每抽一盒烟就“节约”1个半先令,因此,抽得越多,就节约越多。如果他能一天抽一盒烟,必要时就可用“节约的钱”作一天的开销……马克思当然不会傻到不知道这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玩笑,但那正是一个真实的、可爱的马克思。
呵……说了半天,无非是为我最近的奢侈找理由开脱罢了,基本上属于自我安慰吧,至少在这方面似乎效果不错,过两天我还来咖啡馆~
2006年4月16日深夜
于柏拉图咖啡馆
^^^^嗯……以后写的文章末尾可以加这么一条啦~总比写某时某日于学生宿舍来得好看吧^_*
最新评论
小千
16 April 2006 23:42:30
柏拉图咖啡馆在哪,是在北京吗?
我也想去
小千
16 April 2006 23:43:54 http://www.ycool.com/trackback…
感觉很不错的样子
梨
17 April 2006 09:21:01
恩
我一个朋友的花钱理念一直是:花想花的钱就好。又不是特别奢侈任性的人,一般不会离谱到哪里去的。
小虫
18 April 2006 22:43:40
你。。你。。。写的太好了。。。
茗
22 April 2006 14:48:13
T T 几天没来差点错过了如此美文!
小三。。。。。 @_@
现代科学与宗教(研究计划)博物学与历史学
One comment
Pingback: 去咖啡馆的情调 | 随轩
悼念外公
悼念外公
生活
悼念外公
2006年4月8日
外公是在清明节的晚上过世的。
今天是外公大殓,昨天父亲才通知我此事,他要我去,这是理所当然的;母亲怕影响我学习,本不想让我回来,但那显然是不合理的,虽然我和外公并非很亲,但我能有几个外公?
外公的过世,妈妈她们并不难以接受,因为外公得尿毒症已有八年,最近大半年内病情一直非常危险,大家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了。当然,追悼会上她们还是哭得死去活来的,毕竟,真的是再也见不到父亲了。
人说现代的医学是不合理的,人们将90%以上的医疗资源都用于维持人们生命的最后10%,其中大部分的资源更是消耗在勉强维持着已经无疑是濒临死亡而痛苦挣扎的最后阶段。对于我外公而言,正是如此。患有尿毒症以及脑梗等严重疾病,又在病危阶段摔断了骨头,外公能撑到现在正是依靠大笔的钱吊着——长期服用野山参、冬虫夏草,在最后时期又依靠“白蛋白”吊了好一阵,很早开始,医生来为他诊治时就有“你怎么还活着”的感觉了。
人们说医学资源的分配是不合理的,无力地延续着垂死挣扎着的人们生不如死的一点生命,还不如在基础医疗和保健上多些投入。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当事情发生在自己亲人的头上,再怎么讲道理都是苍白的。眼看着自己的至亲至爱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着,我们恨不得投入全部的力量哪怕只是多换来片刻的光阴。
在外公病重的这段时间内许多事情改变了,我母亲和她们姐妹四个轮流陪伴着外公,非但尽己所能地付出金钱,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在现代,后者才是更可贵的。她们的照料都是发自真情的,以至于外公后来把专雇的护工都炒了鱿鱼,嫌她“不够温柔”——“瞧瞧我的那些女儿们,你怎么不能像她们那样温柔点呢?”其实护工也够辛苦的了,实在是固执的外公不好服侍,妈妈她们的服侍则太好了。
本来,外公的家庭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两姐妹间、一些亲戚之间,由于一些宿怨,十来年不曾在一起说过话。而在外公得病之后,大家重新走到了一起,现在,早已前嫌冰释。在照顾外公的时间里,妈妈她们也感悟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在垂死挣扎的日子里,虽然承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苦和丧失了生活自理的尊严,但活着毕竟是活着。活着的老人,有一种精神上力量,这与死去的人给晚辈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在生死的边缘挣扎着,只为了多看看他的亲人们,而亲人们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能多让长辈们看看。徒劳地延续生命的努力,真的是无可厚非的。
人死以后,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当然,或许真有在天之灵,也说不定,我是愿意相信这些的。无论如何,我们尽可能地怀念他吧,为他延续一点“拟子”也好。
我和外公接触不多,因为他住得很远——桃浦,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外公下象棋了。我从来没有胜过他!事实上,直到我的象棋功夫接近我成年时的水平时,我还是没有下赢过他。
下棋是讲究智慧的,外公总是教导我们:“落子要有根”、“要计划好后着”……外公是非常聪明的,也非常勤劳和善良。他幼年丧父,在最困难的时代与老母相依为命,他的孝顺是有口皆碑的——据说,他为了孝顺做的某事几乎让他的整个前半生受苦。而大概是为了固执,使他的后半生受苦……
外公是个固执的人,他既性格倔强又富有正义感外加心直口快,因此他虽然勤奋卖力又聪明能干,曾因技术创新和艰苦工作获得过二等功,但最后还是受不到任何人重用——谁敢用这么一个口无遮拦的顶针人呢?外公的一生可谓郁郁而不得志。
在晚年,外公对过去的天真固执虽似有些悔意,但他的善良、正直和倔强的性格一点儿都没有变。记得去年暑假,外婆在街上遇到一个人似乎是叫出了她的乳名,号称是乡下的亲戚,外婆便糊里糊涂地带他进家门,那人张口说要借钱,善良的外公问也不问,便抖抖索索地摸出了不知道藏在哪里的八千块钱放在桌上,又抖抖索索地转身想找零钱,那家伙便拿起桌上的钱走了,从此不知去向。外公一时气得拗不过来,病情加重,似乎一直没有好转直到现在。就是躺在病床上,话都说不清时,看到医院里的护士对临床的病人有些无理,也忍不住要教训她们几句:“你们要讲道理。”。不过,由于他过于折腾,最后临床的病人都搬走了……
外公连生了四个孩子,却都是女儿,而外婆又早亡,在晚年娶了二妻。说来也巧,四个女儿生下的第三代竟是四个男孩,四个女儿都很孝顺,四个男孩也都很出息,外婆若在世,大概会感到欣喜吧。
“桃浦不远的啊!”——这是母亲在遗体告别时反复哭喊的话。桃浦确实远,来回就需要半天。以前我只是每年十一去一次,却还要叫苦不迭。母亲说现在终于醒悟桃浦其实不远,应该经常过去看看,却已晚了。
先就写这么多吧,外公的许多传奇故事我并不了解——我的外公和祖父、祖母他们那辈人,全都是幼年背景离乡、童年闯荡大上海(我爷爷是六岁丧父、十三岁时一个人来到上海),他们的成长,在上海的受苦受骗、最终安家落户,这每一段故事都是一个传奇,平凡人的传奇故事大概没有人会关心,但是对后辈来说,这些故事是比任何一部名人传记宝贵得多的精神财富。
对了,我的外公叫许荣鑫,让我在此文章中刻下他的印记。
2006年4月8日
最新评论
xihuang
9 April 2006 10:42:39
默哀。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桃浦”,“桃浦”真的不远,真正远的是在生离死别的那一刹那!
茗
9 April 2006 14:14:26
子欲养而亲不待,最痛苦最愧疚的莫过于此。铭记茗记。
《科学哲学》习题:第二章(科学说明)[英]彼得·辛格:《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薛密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2月
令人失望的马哲论坛
令人失望的马哲论坛
生活
令人失望的马哲论坛
2006年4月5日 讨论
今天听了马哲的论坛。失望得很。题目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反思”,聂锦芳、张立波、杨学功和仰海峰,原来说有丰子义主持,不过丰老师没有来,聂老师似乎是宣称他的缺席不会对论坛水平影响太大,但我觉得这水平实在太糟了。
我不怀疑各位老师的学术水平,但作为向全校师生开放的论坛活动,这场论坛太失败了,简直可以说是丢人的论坛!至少马哲教研室的形象在我眼中变得糟糕。
只有仰海峰老师是发挥得好的,牛人不是吹出来的,但只有一个人算不上论坛
大致情况是:聂老师先介绍了参与者后;张老师先一个人照着纸读了半个钟头霍克海默,我感觉读得他自己都快睡着了;然后杨老师一个人讲了半天,老习惯,偏重于介绍学术背景,没多少听众感兴趣的实质性内容;然后仰老师站起来比较精彩地谈了一谈我感觉是唯一有意思的贴近现实的话题;最后聂锦芳又自管自谈了一些质疑现代性讨论的观点。四个人的谈话完完全全是各自独立的,非但一丝一毫关联也没有,甚至谈论的问题都不是同一个(而是四个人四个话题)!最后是回答问题,第一个是傻问题,但没有人很好地回答,老杨他们在咕囔着什么,此时我提前走掉了。
报告真的应该站起来做,我开始理解为何楼宇烈他们那些大牛们年纪那么大还是要坚持站着讲座。仰海峰是唯一有精神的,除了仰老师之外还都是死气沉沉的,这就是马哲给人们带来的印象吗?说真的,马哲已经很有困境了,年轻的学者们还不知道交流,只知道各管各的,不在意同行说的是什么、不在意听众感兴趣的是什么,哪有希望啊!说什么马哲关注现实社会,连眼前的同行和听众都不关注只管念稿子算什么?
说真的,最值得我向往的领域还是科哲。科哲的那些老师虽然学术功底或许不如那些精研经典的中、西、马的老师来得深,但是他们有一个群体,有一定互相认同、互相支持的群体,他们之间有一项共同的事业:吴国盛、刘华杰、刘兵、田松、苏贤贵、江晓原等等,他们各自都有特色,观点也不完全一致,领域和特长也有差异,但他们都互相了解、拥有一定的共识、互相认同和欣赏、有共同的话题,谈话时会在恰当时机互相让话,有共鸣也各有特色,那才算讨论啊。要是马哲那样自顾自的聊法,除非出一位天才哲学家能够经营出一整套好东西来,否则每一个人的学术钻得再深,作为整体的一个学科必然是发展缓慢的。马哲要寻找现实社会的“问题”,但连他们自己谈话的共同问题也找不到、懒得找,那还谈什么?
最新评论
依芜
11 July 2010 21:48:47
多好的旧文。
小古谈量子物理(口语版)——第一讲:读不懂的收获为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一样思考)构造一种DN说明;
许靖华的讲座
许靖华的讲座
生活
许靖华的讲座
2006年4月2日
蛮有趣的。许先生非常风趣。不过似乎确实是带着民科味道。其“集成水路”听起来太过玄乎,幻想通过这种技术(即便许先生声称这不是技术而是科学)解决“所有环境问题”,还是太过天真了些;关于“爱因斯坦的基础错误”,是许先生此次讲座的失败之处。科学固然要反对迷信权威,然而科学大师毕竟是大师,哪有那么容易就驳倒的?波粒二象性毕竟是令人信服的,不说光子光波,德布罗意物质波的理论是还是很可信的,如果说光的传播不能看作位移的话,那一切物体都没有所谓位移了;相对论解决了水星进动问题并且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得到了验证,当然不是说不可能再出错,但说错误就错误实在是太幼稚了些。
刘华杰老师主持得相当好,话题的选择和衔接都比较妥当,活动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要是派田松主持,一个较起真来,估计要砸~~
自然科学的一些反事实条件句科学——从宗教的视角看
Colors of the Wind
Colors of the Wind
生活
Colors of the Wind
2006年3月20日
迪斯尼动画片《风中奇缘》(Pocahontas)主题曲“风之彩”,敬畏自然之歌~
Colors of the Wind
You think I’m an ignorant savage and you’ve been so many places.
I guess it must be so but still I cannot see.
If the savage one is me, how can there be so much t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
You think you own whatever land you land on.
The earth is just a dead thing you can claim.
But I know every rock and tree and creature.
Has a life has a sprit has a name.
You think the only people who are people.
Are the people who look and think like you.
But if you walk the footsteps of a stranger.
You’ll learn things you never knew, you never knew.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wolf cry to the blue corn moon.
Or asked the grinning bobcat why be grinned.
Can you sing with all the voices of the mountain.
Can you paint with all the colors of the wind.
Can you run the hidden pine trails of the forest.
Come taste the sun-sweet berries of the earth.
Come roll in all the riches all around you.
And for once never wonder what they’re worth.
The rainstorm and the river are my brothers.
The beron and the otter are my friends.
And we are all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in a circle in a hoop that never
ends.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wolf cry to the blue corn moon.
Or asked the grinning bobcat why be grinned.
Can you sing with all the voices of the mountain.
Can you paint with all the colors of the wind.
How high does the sycamore grow.
If you cut it down then you’ll never know.
And you’ll never hear the wolf cry to the blue corn moon.
For wherber we are white of copper skinned.
We need to sing with all the colors of the wind.
You can own the earth and still all you’ll own is earth and sitll.
You can paint with all the colors of the wind.
最新评论
梨
21 March 2006 22:40:15
原来这就是敬畏自然之歌~~~一向很爱这歌的说~
unic
6 February 2007 16:58:01 匿名 222.82.78.24 [回复]
我一直对印地安文化很有兴趣!
我曾经偶入一个印地安文化网站,收集了许多难得的图片!
我也很喜欢这首曲子……
当然,那个故事也是很喜欢……
因果性、预感、自由意志、特异功能、科学说明从彩票预测说起
关于张维迎、改革
关于张维迎、改革
生活
关于张维迎、改革
2006年3月18日 北大
茗子要我评论一下这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u/4836a351010002idcomment,看到“张维迎”+“改革”这两个关键词,实在是勾起了许多很久以前的心绪。
摘录评论如下:
我不想做多少评论,因为我自没进北大起第一个鄙视的北大教授就是张维迎,在此强烈的特殊情绪下,我不能保证我有冷静的判断。
北大不是渣,但再好的地方里面也会有渣,张维迎是渣。
我经济学不太懂,我“认识”张维迎,是在高三决定保送前了解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时知道的,他正是“人事改革工作小组”的头,他写的那引起争议的“改革的十四点说明”,我读过这个以及一系列批评的文章,主要批评者中我认得的包括有甘阳、章启群、武际可。
许校长提倡改革,“改革”本身很不错,许多批评者也支持改革,但是到了具体提出操作方案的张维迎那里,变得非常非常非常的糟糕,真的非常愚蠢!某些人被经济学冲昏了头脑,将教授当成商品处理!
北大或许出了点问题,但某些人把问题全推到教师水平不高上面,以为引入了教师的市场竞争淘汰机制就能解决问题!“市场万能”——这就是某些经济学家最愚蠢的思维方式!
北大留不住人,留不住自己的学生、留不住对自己感情深厚的老师——许多老师谈话时都会这样感慨,记得那天阿G也如此说,这是个事实,张维迎们试图把北大校园搞成了一个市场,而且是以一种糟糕的逻辑设计出来的市场,以画虎不似反类犬的方式拙劣模仿西方大学建造的一个糟糕的地方,这样一来,即便能够通过淘汰“提高”了教师的“水平”,也不见得能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我们都知道,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单是老师的论文数量决定的,也是老师敬业爱校的感情所决定的。即便改革成功了,北大的论文数量提高了,那又怎么样呢?张维迎的思路中衡量大学一流的标准只是论文,但我们知道不是那样的。何况这种改革究竟能否有效提高北大的论文数也很成问题。人事改革如果落实,教师们成天心悬着是升职、是搞课题、发论文,否则就要下岗,哪有闲功夫管教学?像YLH、SXG那些平时写论文比较少的优秀教师,过不了三五年就得卷铺盖走人!这种制度引进过来的新教师,也不可能是YLH那样的了。改革方案的最大的受害者将是我们这些本科学生!为什么竟有许多学生无知地追捧?
“改革”一词听起来非常地好,许多人一听到这个词就热血沸腾,张维迎无论在北大的人事制度还是在中国的经济学,都喊“改革”,劲头很足,冷静下来吧!!改革可能是好事,但更多的可能是危险,“改革”不是“革命”,不是大刀阔斧向前冲就能解决问题的,更多地需要经常停下脚步想一想、回过头去看一看,现在的人们其实并不缺乏改革的“闯劲”,而更缺乏的是在这日新月异充满变革的社会中的那份头脑冷静。
2006年3月18日
转贴一篇当时的文章,过了那么久,现在这篇文章在网上已经流传得不多了,然而北大人事改革似乎还并没有被否决和取消:这篇文章还可供一读:
荒唐透顶的北大改革:舍本逐末,伤筋动骨
(作者:猫一鸣)
北大教师人事改革第一稿出台的时候,我本来没有打算说什么,我以为这么荒唐的东西,怎么可能上得了北大的台面呢?现在又出了第二稿了,看来张维迎教授们是铁了心了。我感到不解,也有点愤怒。我觉得不能再沉默下去,我得说几句。
我之所以要说几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有点资格。张教授说“英雄不问来路”,我不是英雄,所以还得通报一声来路,免得引起误会,以为我是不相干的人来捣乱。但是,我也留了一手,隐藏了身份,免得被人算计。
我好歹算个老北大,在北大上学,后来又在北大工作,前后加起来也有十六七年。前两年刚混上副教授。我爱我学习生活多年的北大,我对北大是有感情的,我觉得我有资格说话,为了北大,也不得不说。我主张改革,北大也需要改革。但北大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我以为决不是张维迎式的改革,决不是借改革的堂皇混淆视听,干着败家的勾当。
以张维迎教授的观点,北大地位受到挑战,SCI论文数量少于清华,国家985计划拨款收效甚微的责任,显然应该是由教师水平不高来负了。乍看起来,说得有理啊,难道不是吗?且住!先别忙叫好。我毫不隐晦北大有少数教授水平低下,滥竽充数,误人子弟,甚至会有张教授所说的“啊猫啊狗”(张维迎:关于北大的吸引力问题)——相信张教授一定有足够的证据将自己排除在外。然而真的就象张教授断言的那样,这就是阻碍北大创建世界一流的罪魁祸首了吗?我以为不!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来还是来算一笔帐吧。
我这里有一个数字,在北大任何官方资料上是查不到的,恐怕属于保密之列:
北大在编的教职工人数有多少?8000多名,而教师编制的人数是多少?精确数字为2235人(文科1175人,理科1060人),其中至少有100多人的处长教授、书记教授,我们姑且不论其人数多少,全算他是真教授,那么我校的师生比例为1:16,(而职工学生比例则为约1:4)。这个数字,至少在2003年2月份是精确的,因为这是在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动员会上,由科研部透露的。
这个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首先,北大全部的课程教学是由这2235人来完成的,所有的研究生是由这2235人来培养的,这些人每年还为北大争取到数亿元的科研经费,北大的学术地位是由这2235人创造的。而一个铁的事实是,这2235人只占全校教职工的四分之一。同时还意味着国家对北大教工涨工资也好,涨津贴也罢,理论上顶多只有四分之一是涨在了“教师”的头上。而国家每年的投资实际上只有1/12落实在“教师”的岗位津贴上。张教授所指的某些“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们,再怎么装嫩,也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吧。那么985的钱到底都哪里去了?另外2/3的“其他职工”的津贴自然不必说了。剩下的又有多少落实到了科研工作的实处呢?这一点张教授心里恐怕比谁都清楚。我去过北大的人事、教务、房产等部门办事,有幸目睹了北大办公部门的豪华。官员和办事员们使用着教授们科研都舍不得买的高档微机,清一色的17寸液晶显示屏,连一个打字员小姐都独自享用一间高档装修的办公室,真为北大长脸。我曾经亲眼看见一只苍蝇在某办公室的光亮如镜的地板上摔了一跤,半天翻不过身来。而我们的教授们呢?大多数实验室不但得不到一分钱的国家投资,还要交纳学校的房租、水电费,负担学生的劳务费,连研究生使用的计算机、
桌椅板凳都要导师自己买。其次,张维迎教授认为北大SCI论文数少于清华是由于北大教授副教授的水平低下造成的。事实果真如此么?我们再来算一笔帐:
按北大科技部统计,2001年北大本部SCI论文数是1240篇,按每年增长约200篇计,2003年应该大约可以达到1600篇左右。这些论文是多少人完成的呢?,北大理科的教师总数为1060人,如果忽略讲师和助教的SCI论文数,那么也可以这么说:这1600篇SCI论文实际上是由仅仅约700人(±100人吧)生产的,人均达到2篇多。这个水平,恐怕在张维迎言必称之的哈佛、芝加哥大学也不算差吧?
更何况,这700人2002年为北大争取的科研经费达到29594万元(科研部数据),人均达到40余万元。除此之外,这700人还要承担几乎全部的科研任务,理科2/3以上(上千门)的课程。还要带研究生,完成社会工作量,够得上十项全能了吧。
由于教授大批退休,北大很多原先实力很强的专业,已经零落到只剩下一两个副教授勉强支撑的局面,而张教授居然可以公然不顾这样的事实,说什么“现在副教授岗位人数过多…位子填满后,学校不可能不断增加岗位。…将副教授暂时定为非终身职位,有利于腾出一些岗位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更快的完成吐故纳新。”(张维迎:关于终身教职从哪一级开始的问题)。在张教授眼里,有着八、九千教职工的北大,七、八百人的副教授已经多到人满为患的地步了。只有靠腾出位子,才能拿来吸引“更优秀人才”了。
症结之所在,张教授心里清楚,只是不肯说,也不敢说而已。如果不信,那就看看对于北大的行政后勤,张教授是怎么说的吧。
“许多教员对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北大的行政管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不适应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也需要改革,也一定会改的。事实上,1999年处级干部就地卧倒重新聘任就是一次重要改革;后勤系统的改革也已经大大推进了,大部分人已不是铁饭碗了。那么,这次改革为什么只动教师而不动其他行政人员?有三个原因:第一,同时推出行政改革和教师体制改革震动太大,不利于学校工作的稳定。稳住一头动一头震动小一些,容易起步,也容易成功;如果两头都动,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甚至生活秩序就可能被打乱。第二,在教师人事管理改革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再推出行政人事体制改革,行政人员相对容易接受一些。”(张维迎:关于改革的配套问题)
我真佩服张维迎教授此时语言之委婉曲折,措辞之煞费苦心。
更为令人叹服的是张裁判的一句话:“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效率固然重要,但对一个大学来说,最关键的还是教师队伍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行政人员是稳定的,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是态度问题”。
张教授在给教师戴上高帽的同时,顺手撤掉了他们屁股底下的椅子。如果觉得这话太含蓄,不妨翻译得直白一点。那就是:因为教师重要,所以教师的问题是饭碗问题,干不好是要走人的。行政人员不重要,所以行政人员的问题顶多是服务质量问题,但饭碗还是铁的。主仆定位,不言自明了吧。
不过我倒想质疑一下张教授:七、八百人的副教授位子已经多到非腾不可的地步了,而数倍于北大教师的数千行政官爷的位子,不知道“填满”了没有呢?又是依据什么来“填”的呢?北大真的就需要那么多上班时间扭秧歌、聊大天、提篮买菜的位子吗?
饭碗问题,主仆问题,才是问题的实质。张教授避而不谈如此庞大的、寄生的、吃饭的、消耗着绝大部分国家投资的行政后勤,试图以几个混饭的教授否定整个北大的教师队伍。张教授之妙,何其妙哉!
行政改革,历来是改革的难中之难,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事业单位,无不如此。朱总理刚上台的时候,曾经痛下决心,要革除官僚机构臃肿之弊,最后也不了了之。但至少他敢于承认中国官僚危害之甚,敢于去摸一摸老虎的屁股。
张维迎教授知道行政这些人不会象大学教授那样老实本分,去遵循张教授们的游戏规则,所以在说到行政后勤的时候,连说话的声调都不一样了,更不用说敢于指责吃饭的行政后勤了。而且谁都知道,行政部门掌握着北大的财政、经济、住房资源,是否有什么瓜田李下的难言之隐,个中蹊跷恐怕只有张教授们自己清楚了。
但张教授改掉了什么呢?热血青年们应该心里清楚,他的改革大刀,砍向的是正承担着北大绝大部分教学科研工作的全部副教授以下的教师,他们正是北大的筋骨之所在,根基之所在。
问题的本质并不是在职的副教授们害怕不害怕竞争的问题,而是主仆定位问题。然而这种定位却没有任何合理的依据,完全是张裁判的哨子说了算。他是要将这些人一夜之间变成临时工,变成他和他的行政后勤的雇员。
这些只拿区区2万元津贴就在为北大卖命的副教授们,其实大多数是因为他们本来以为自己是北大的主人,他们对北大有一份感情。然而现在知道不是了,不仅不是了,他们还要任由张教授们拿这份感情当成炫耀北大吸引力的依据,任由张教授的刀俎剁来剁去,没有尊严地活着,他们还会继续吗?
张教授俨然以北大的主人自居,以为他治下的北大副教授岗位的吸引力足以让世界上最优秀的雇员倾心,而他肯出的价码只有区区2万元的985岗位津贴。张教授是搞经济的,帐的确算得很精明。只可惜他也清楚一个事实:
“无论我们的制度多么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优秀人才都留在北大…
如果有大学愿意用年薪100万的工资吸引我们的院士,我们可能毫无办法,那就只能让人家走。但他出100万,正表明他没有竞争力。我不需要出100万,正证明我有竞争力。”(张维迎:关于北大的吸引力问题)。
这样近似无赖的逻辑出自张大教授之口,很是滑稽。但是,滑稽之后呢?伤之惟恐不痛的副教授们走了,2万元的哈佛副教授真的会来吗?伤了根基,动了筋骨的北大,是否有能力复原?
张教授对北大要施一个舍本逐末,伤筋动骨的手术,。然而如何善后,张教授们想到了吗?
谁来救救北大?
http://www.chinampa.cn/bbs/pri…
“一片漆黑”经济学迷信
“一片漆黑”
“一片漆黑”
生活
“一片漆黑”
2006年3月17日 星空
“一片漆黑!”
据说我第一次说这句话时,着实把我妈惊了不小,同时喜悦不已。
当时的情形我都记不得了……嗯,大概是在我三岁的时候吧。
大概是我妈背着我走下楼梯时,没有灯,暗得很,不知何故我突然就喊出那句话来。我说出那话时,我妈心想:乖乖不得了,这孩子话还没怎么学会说,就已经会说成语了啊!唔,有前途,要好好培养!
从此妈妈开始大力教我学成语、唐诗,等等……
“一片漆黑”似乎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成语,但那确实是我口中说出的第一个四字词!
偶然间的一句话,触动了妈妈对我的学前教育,虽然我的文学水平并没有如她所愿地被培养出来,但学前教育对我的成长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许多事情之间,似乎确是颇有缘分的。不知道我对“一片漆黑”的偏爱是否与我现在长得黑有点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片漆黑”是我现在世界观的核心部分。
我的“星空哲学”,在某种意义上看,不就是在说如何看待“漆黑”吗?
在我的眼里,“漆黑”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是美丽和灿烂的一部分。我爱这整个世界,我爱那“一片漆黑”。
2006年3月17日
最新评论
茗子
17 March 2006 22:55:32
难道鸭梨口中的第一个四字词语是“乌漆嘛黑”?^_^
梨
17 March 2006 23:22:43
谢谢。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ma音。估计是这个词里的“嘛”字吧
彩虹的科学说明关于张维迎、改革
难道我的文章《共青苑》不能用吗?
难道我的文章《共青苑》不能用吗?
生活
难道我的文章《共青苑》不能用吗?
2006年3月10日
和ZW说起我可以找我博客上的现成文章放在《共青苑》里,ZW说“饶了我们吧~”
唉唉……我的文章大家真的那么不能忍吗?颇受打击的说~~~我博客上大多数完整的文章都只是随感罢了,说我这点文章“太学术”实在荒唐,这些随感写得都很随意,离“学术”的水平还远着呢。当然,是不是文章的质量太差以至于上不了《共青苑》我就不太清楚了,自己的文章自己是很难判断优劣的,作为主编我本是不想用自己的文章的,但现在稿子不够多,而且我也总想多少放上一两篇自己的文章的,所以这一期的《共青苑》无论如何总是要有我的文章的,问题只是用哪一篇。
初步找了五篇或许可以用的,对其中两篇做了略改,大家提下意见吧。如果觉得这五篇都不行,哼哼,那就来投稿吧,有了足够多的更好的文章当然就不需要我出场咯~
《乌合之众》杂感
《创世纪》中智慧果关于人之根本的寓意
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现代价值观”的态度
封建、迷信、拆与建
现在有点文化的中国人一提起“封建迷信”,多是咬牙切齿、杀气腾腾,摆出一副不赶尽杀绝誓不罢休的架势,细细想来,却隐藏着某些缺憾。
在现代文明,科学技术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但是也引发出“价值”无法安置的窘境。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社会为什么需要伦理规范?——这些原本都是如此理所当然的问题,成了现代文明突出的困惑。科学只能告诉我们“是”的问题,却难以给予我们关于“应当”的建议。在西方,道德想来是由宗教来维系的,即便在今天,宗教依然在西方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然,宗教维系道德的力量正在受到唯科学主义的巨大冲击,然而即便除去了宗教的约束,西方还有经济和法制的力量来维系着伦理,人们用契约、交换、权利、义务、奖赏、惩罚等等的一套经济与法律的方法去约束人的行为,即便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要像做买卖似的,用“等价交换”、“合同契约”之类的概念去解释……这无疑是一种德性的堕落!然而,西方的伦理总算还有得维系,中国的现状更糟!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看,无论与罗马时期、中世纪或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西方相比,中国社会维系道德的表现至少毫不逊色。那么,使什么在维系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呢?——恰恰是我们现在谈论的所谓“封建迷信”啊!
儒教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礼法制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社会数千年来,正是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为基础来搭建的。我们在这套“封建”的东西中间,找到了“道德”的依托。而现在,那套“封建”被我们推翻了,但是我们有没有树立起什么新东西让道德得以栖居呢?——科学不能提供道德;中国没有西方的宗教传统;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像西方那样足以维系伦理的经济环境或法律制度……
原有的房子有毛病,把它推倒拆了,这无可厚非,然而现实是一方面我们把老房子连根翻起,另一方面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安居——人们站在推翻后的一大片废墟上欢呼着胜利,却忘了自己从此成了无家的人!中国人的迷失了心灵栖居之所、人生的归宿之乡!
“封建”已被推翻,铲除“迷信”更是不在话下。迷信固是坏事,然而我们在破除了迷信之后树立起的又是什么呢?随手翻开一份“某某科技报”、“某某科普杂志”,打开一个“某某科教频道”,充斥其中的是那些“UFO事件”、“耶稣是外星人”、“复活节岛之谜”、“人体神秘现象”等等——这些伪装成科学而哗众取宠的伪科学,远远比那些自觉与科学保持距离的民间迷信活动更愚蠢、更无耻、更具煽动性、更具欺骗性、更具危害性……相比起来,传统的迷信还有现代的科学或神秘主义都不能给予的,某种维系道德的能力!
大人们唬小孩子时,会说“你再不听话,大灰狼要来吃你喽!”——这对于小孩子而言是个效果不错的约束力,而“迷信”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类似的效力。虽然在不同的风俗下有各种各样的迷信形式,但有一点想必具有广泛的共识,即“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为人处事时刻问心无愧、对得起良心了,也就不怕大灰狼或者妖魔鬼怪来找你了。这种约束力不仅对小孩子管用,对一般的老百姓管用,即便是古代至高无上之帝王也管用!在中国,每当皇帝的权威无人能够约束时,正是靠所谓“迷信”来约束的——天灾或者凶兆被视作对皇帝的警示,当出现天灾时,皇帝一定要检讨自己的行为并向天祭告和忏悔。可见“迷信”对于中国古代的整个社会而言,实是维系着除儒者士人之外,从帝王到民众道德伦理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而现在,我们正在赶尽杀绝地消灭迷信,我们告诉小孩子:你即便不听话也没有大灰狼来吃你;告诉老百姓:不用对你的罪恶耿耿于怀,只要不被人发现就好,大恶棍也不会遭雷劈……这个世界没有大灰狼、没有夜叉、没有雷公、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不会有什么报应——这个世界被描述得多么无趣啊!
我当然不是在为封建迷信作辩护,我只是想说:我们大刀阔斧义无反顾地铲除了这些之后,有没有考虑到,用什么来替代它们原本所发挥着的社会功能呢?不是说不应该“消灭封建迷信”,“封建迷信”的衰亡看起来是大势所趋的,我只是希望人们在消灭和铲除的同时,少一点自以为“壮举”的沾沾自喜,多一点反省和忧思。
的确是只有推倒了旧房子才可能建筑起崭新的家园,但同时也只有当新的家园建成后,拆迁才有了意义,“破坏”本身一点都不值得称颂。新居的落成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但无论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即便我们可以憧憬新的美好的家园——在亲手拆毁原先的家园时,人们理应觉得伤感。若没有这番感怀,反而是不正常的,至少也是冷漠的人吧。想到这里,便容易理解在这个变革中的时代中的那些怀着强烈的复古情怀的人们了。回到过去固然不可能,但对过去的时代感怀一番甚至感到失落或忧愁,却是人们应有的再也正常不过的情感了,没有这份感怀的人们是否也该反省一下:是不是我们在这个机械化的时代中已变得过于冷漠而遗失了“思乡”之情?抑或是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已变得过于狂躁而忽视了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而且对过去的感怀之情更是必要的——回首过去的同时正是对现时代的反省,缅怀过去的同时正是对未来之路的忧思。
2005年12月4日
2006年3月7日略改
星座、复活节岛、科普
最新评论
又是我
11 March 2006 20:17:00 [回复]
真是不好意思,无意间又打击了你。
五篇文章都看了,总体感觉是第五篇最好,建议刊载。星座那篇读起来亲切好玩。
古
14 March 2006 18:34:20 [回复]
……我哪有那么容易受打击的,说说而已,还“又打击”呢,我也不记得上一次打击是什么……
我原也想用那篇,这才进行了一些修改,不过个人希望最好在用第五篇时同时登第四篇,因为我做“反伪科学斗士”,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表明我既反伪科学,又宽容和支持非科学的迷信等等。
上次在科哲导论课结束时刘老师还谈到哲学总是要去反思那些主流的东西,而反而要去保护那些边缘的东西,比如迷信。刘老师讲得很有意思。关于哲学的任务是反思和批判时代主流而不是谩骂旧时的东西,在我之前的文章里经常提到,我的立场是前后一致的。星座、复活节岛、神秘现象未解之谜这些伪科学其实在现代的社会文化中成了主流的东西,因此我要质疑它们;而封建、迷信则不再是主流,而它们恰恰是需要我们去为其说话的。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发信人: EPR (星定), 信区: Philo 标 题: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6年02月14日10:59:42 星期二) , 站内信件 第40期的《共青苑》征稿一直在地下进行,由于我的疏忽,一直没有发布广告……本来计划寒假结束后出一期的,现在貌似还比较困难,不过我会尽量赶出,说好这一年出两期的还是没变。再下一期的《共青苑》 ……
第四十期《共青苑》卷首语 卷首语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这一期的《共青苑》终于如期而至了! ……虽然我很想这样说,但事实上,这一期《共青苑》的面世比原计划拖延了数月之久!作为主编,我十分愧疚。原因我不多说了,主要是在排版工作那里搁置了太久!顺便说一下,本期的排版员也是我…… 但愿这姗姗来迟的这份集子不至于让大家过于失望。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共青苑》、多多投稿,这样将来的《共青苑》一定能出得更快、更好。 自从1991年1月 ……
关于《共青苑》 《共青苑》要做20周年纪念特刊,特供此稿。 我在大一的时候,王鑫师兄主编第39期《共青苑》,我参与做了一些排版。交接到40期时,似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我自告奋勇地当了主编。 除了对排版有些兴趣之外(现在想来当时我就有技术宅的倾向了),我也很乐意主编这样一份杂志。当然,这是因为经过前一年的参与,我对《共青苑》的性质已经有一定了解了,要不然的话,这一杂志的名称及其团属的身份很可能让我误以为它是某 ……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本科的时候我曾经担当北大哲学系《共青苑》杂志的主编,出的是第40期,那时候正好是《共青苑》第15年。 后来20周年的时候据说要做纪念刊,邀请我写了一点文字。今年是25周年,又要做纪念刊了,我这位老师兄又被挖出来做了采访,也请我随便写些文字。面对师弟师妹们的请求,我一般都是来者不拒的,这次也不例外。 关于我主编《共青苑》的经历,在采访时已经说过一些,也没多少可多说的,既然有这个自由撰文的机会,我不妨 ……
《科学哲学》习题:第一章关于孔子生日与中国教师节的随感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生活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2006年2月14日
发信人: EPR (星定), 信区: Philo
标 题: 关于《共青苑》的征稿~~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6年02月14日10:59:42 星期二) , 站内信件
第40期的《共青苑》征稿一直在地下进行,由于我的疏忽,一直没有发布广告……本来计划寒假结束后出一期的,现在貌似还比较困难,不过我会尽量赶出,说好这一年出两期的还是没变。再下一期的《共青苑》可能会设置专题,不过这一期的《共青苑》没有特定主题,只要本系的本科生、研究生及老师、系友所写的任何文体和任何题材的作品都可以投。
虽然目前稿子很少,不过我还不很着急,因为我这一期的想法是:征稿而不约稿。大家手边总有这两年里积累下的现成文章吧,如果其中有几篇得意之作,《共青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与大家分享的平台。如果自己写过的文章太多而不知取舍的话,可以多发几篇,让我们的编辑帮你选择;如果是已经在其它征文活动之类或其它杂志发表或公开过的佳作也不要紧,《共青苑》是非盈利性的,不必担心一稿多投之类的问题;如果对以前的文章不够满意,当然可以略微修改再投,也可以先把草稿发给我们,我们的编辑会为你校对或者提些参考意见,但是不用特意另外写稿——我的逻辑很简单:如果手头有现成的稿子,那又何必新写?但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稿子,也就是说在大学读了两年都几乎没有写过几篇完整的文章!那么文笔恐怕已经退步得厉害了……当然,我们这些文科生平时真的是该多写些文章的,如果真的愿意为《共青苑》特意写稿,我们当然是欢迎之至的。
虽然没有特定的要求,我们一般会更倾向于随笔、散文、杂文一类,字数在数千字的小文章,小说的话尽量写成微型的、论文最好短小些而不要太艰深。投来的稿子并不保证一定在本期刊出,但是即便我们如果暂时没有收用的话,对于每篇投稿我都会给出回复,除了诗歌之类文采太高的我不懂鉴赏的之外,我都会尽力写些感想或意见回复交流(尤其是一些思想性的随笔,从个人体会看,有一点交流和互动哪怕只是三两句的评论和意见都是相当有好处的),尽量让大家在不投白不投的同时投了不会白投~
投稿请发gongqingyuan@gmail.com ,或我的邮箱:hyl510@sohu.com,或者发站内,如果是手写纸质的可以与我联系(8640)交给我们编辑录入。我的QQ 398628181,另外顺便第一次推广我的博客:EPR.yculblog.com 。QQ和博客都是我经常关注的。
祝大家节日愉快,开学愉快^_^
古雴 2006年2月14日
最新评论
mist
14 February 2006 18:40:19
涉及广告,我也有点责任,说声道歉,希望能够原谅。
居然没有把它放到上一次的《心裁》,尽管事先已经知会茗子说要插篇征稿启事。。。
而后来发现后连忙在最新的《心裁》里辟了一片空间,可是那期《心裁》我排好版以后没有想到它会夭折——因为临近考试,结果没有拿去印刷,郁闷了我好几天。。。
Ps, 顺便取消一下我的blog,因为不满该网站管理员乱删访客回复的行为,我决定不在那里写了。而新的blog暂时没有找到,等确定后就告诉你。
又,祝你和女友情人节快乐~~
^_^
呵呵,和你没关系,我自己一直忘记利用bbs了……不过你如果诚心想弥补的话……赶紧投稿吧~~^_^
茗
15 February 2006 00:17:15
原因不是“临近考试”。
mist
16 February 2006 20:37:39
那么是什么呢?
难道我的文章《共青苑》不能用吗? 和ZW说起我可以找我博客上的现成文章放在《共青苑》里,ZW说“饶了我们吧~” 唉唉……我的文章大家真的那么不能忍吗?颇受打击的说~~~我博客上大多数完整的文章都只是随感罢了,说我这点文章“太学术”实在荒唐,这些随感写得都很随意,离“学术”的水平还远着呢。当然,是不是文章的质量太差以至于上不了《共青苑》我就不太清楚了,自己的文章自己是很难判断优劣的,作为主编我本是不想用自己的文章的,但现在稿子不够多 ……
第四十期《共青苑》卷首语 卷首语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这一期的《共青苑》终于如期而至了! ……虽然我很想这样说,但事实上,这一期《共青苑》的面世比原计划拖延了数月之久!作为主编,我十分愧疚。原因我不多说了,主要是在排版工作那里搁置了太久!顺便说一下,本期的排版员也是我…… 但愿这姗姗来迟的这份集子不至于让大家过于失望。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共青苑》、多多投稿,这样将来的《共青苑》一定能出得更快、更好。 自从1991年1月 ……
关于《共青苑》 《共青苑》要做20周年纪念特刊,特供此稿。 我在大一的时候,王鑫师兄主编第39期《共青苑》,我参与做了一些排版。交接到40期时,似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我自告奋勇地当了主编。 除了对排版有些兴趣之外(现在想来当时我就有技术宅的倾向了),我也很乐意主编这样一份杂志。当然,这是因为经过前一年的参与,我对《共青苑》的性质已经有一定了解了,要不然的话,这一杂志的名称及其团属的身份很可能让我误以为它是某 ……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本科的时候我曾经担当北大哲学系《共青苑》杂志的主编,出的是第40期,那时候正好是《共青苑》第15年。 后来20周年的时候据说要做纪念刊,邀请我写了一点文字。今年是25周年,又要做纪念刊了,我这位老师兄又被挖出来做了采访,也请我随便写些文字。面对师弟师妹们的请求,我一般都是来者不拒的,这次也不例外。 关于我主编《共青苑》的经历,在采访时已经说过一些,也没多少可多说的,既然有这个自由撰文的机会,我不妨 ……
[英]弗•培根:《人生论》[美]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原来世界上最支持市场经济是中国人
原来世界上最支持市场经济是中国人
生活
原来世界上最支持市场经济是中国人
2006年2月7日 经济
看到昨天的参考消息上的一篇文章,在网上找到了全文:http://business.sohu.com/20060206/n241679830.shtml
其中这段话让人感叹:
很久以来,国际上就有“中国人天生会赚钱”、“中国人是经济动物”、“华人是东方的犹太人”等说法,而最近公布的一项全球民意调查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些说法。
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政策态度项目和民意调查机构“环球扫描”联合在全球20个国家进行了抽样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人热爱自由市场经济的程度甚至超过美国人,名列全球之首:74%的中国人认同市场经济是世界上最好、最有前途的经济体制的看法,随后的排名则分别为菲律宾(73%)、美国(71%)和印度(70%);而在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欧洲,认同自由市场的比例却低得多:西班牙为63%,意大利是 59%,法国最低,只有36%。
(据查此调查于2005年6月至8月间进行,共对20791人问卷调查,该问题是:你是否认为“自由企业体制和自由市场经济是世界未来最佳体制基础”)
当然,这调查的可靠度不一定高,因不知道它对中国人的采样是如何进行的,但无论如何这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中国人对市场经济的狂热现象普遍来说并不是出于理性的思考及反思,而是像迷信科学技术那样,仅仅是由于市场经济展现出的力量所震慑,这74%的对市场经济的“信赖”往往只能说是维系在一种“迷信”的心态上。“市场经济”与西方的科学技术、自由民主等等“概念”一样,中国人往往并不知道它们的内涵,不知道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只是看到了它们所表现出的力量,便为之疯狂。因此造成的窘境是:中国人最不理解科技是什么却最信赖科技、最不了解自由市场经济意味着什么却最为之狂热……总之,中国的“关键词燥热症”也是数一数二的。
我从没有否定科技、否定自由民主或市场经济的意思,不过我要指出:“信任”不应是“迷信”、“支持”不一定要“狂热”。看到74%这数据,我们可以想一想,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信任和支持,有多少只是盲目的追星族。
2006年2月7日
金克木:《风烛灰——思想的旋律》田松:《堂吉诃德的长矛》
One comment
Pingback: 经济学迷信 | 随轩
有幸与李德顺老师聊天
有幸与李德顺老师聊天
生活
有幸与李德顺老师聊天
2006年1月14日
唉今天好累啊,不记了……
最新评论
我
14 January 2006 21:52:45 [回复]
随手记些杂事吧:
说早上九点集合,我没睡醒,ZW流鼻血,CG手扭了,貌似大家都比较衰。LY睡过头了,一开始发短信打电话都没反应,还以为出什么事情,比如磕了一门牙之类,最终确认是由于通宵到六点才睡所致。
我们没带MP3,LY带了录音笔,不过电池没电,买了两节电池好用了,不过号称录18小时的上午录了两个小时就自动停了,貌似空间用完了,下午基本没录成。回来后一看还不是USB口的,笔记本接不了,只好我带回来接台式机,但是还是读不出,目前还不知道怎么办……
聊的气氛还好,李老师思路非常清晰,当然我们的观点有许多重大分歧,但是没有太多地纠缠于分歧,一方面是尊重前辈,一方面是我们的表达能力太弱,一方面是李老师说的确实也是有道理的,我们只是有些着眼点不同。
最重大的分歧就是李老师说他要“颠覆孔子和康德的伦理学”,颠覆“推己及人”,这一点我和CG肯定是难以接受的,但李老师也有他的合理的考量,或许等李老师写出他酝酿中的这些文字后,我们能够在针对这个问题提一些意见。
除了这个问题,还讨论了学术与政治、哲学与时代、马哲失语、自杀问题、哲学系建设问题等等。
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大家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无论是哲学争论还是哲学研究,最重要的是首先发现问题、点出问题,然后围绕着这些问题,大家再以各自的立场、和资源发表不同的见解,但如果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大家扯来扯去空谈一些概念和口号那就很没有意思了。
走时李老师送LY书,LY让我们挑,我要了两本,CG要了一大摞。
回来后到LY家,CG碰倒一瓶水在插座上,导致LY家整个跳闸,CG说真不好意思第一次来就犯错误了,LY说第一次来或不是第一次来有什么关系……
zw
15 January 2006 01:44:09 [回复]
记叙文写的不错
梨
15 January 2006 13:52:45 [回复]
恩……还有录音呢,难道还要整理成文字稿?……惊恐中。
小虫忒贪心了点,呵~~
关于政治及教育的一些讨论曹天元(Capo):《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关于华南虎事件
关于华南虎事件
生活
关于华南虎事件
2006年1月8日
http://hps.phil.pku.edu.cn/bbs…
最近好像有点压抑集中爆发似的,气势从胃里喷涌而出~ 或许是借了叔本华之刺激?
关于华南虎事件,早就想说几句,但一直没说出口,借着论坛上的这篇转贴,以及乘着气势,终于不吐不快。
这是个玩笑贴,我难道看不出吗?当然看得出。一看到“转自XX论坛”“转载MP”,就知道这只是个玩笑,而且这玩笑还真绝了。
别人在开玩笑,我为啥搞得那么严肃?那么煞风景?或许我这人就是这样,人家一本正经的时候倒不跟着严肃,人家开玩笑的时候反倒一本正经。
虽然搞笑技术一般,但玩笑话我平时也不算少说。不过并非任何事情都可以开玩笑的。关系到别人的名誉和尊严的事,决开不得玩笑。即便证据确凿,那些证据也无非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我既不是当事人,又不是证人,更不是审判者,有什么资格讽刺辱骂周正龙?
强爆!华南虎最新消息!(转载MP)
从上月初到现在,关于镇坪野生华南虎,围绕真假,媒体争执不休,今天终于有了谁也想不到的结局____老虎是真的,并找到啦,不过它已奄奄一息,现正在陕西动救站抢救。这是国家林业局调查队今天透漏出来的。
具专家观察分析,此虎正是周正龙所拍照的那只虎,说明周拍照时它已重病在身,所以几十分钟一动不动。
更让你想不到的是,此虎两耳有编号孔,无门齿及犬齿,专家判断是一马戏团丢失的虎。
更让你跌眼镜的是,它也是年画上的那只虎,根据耳号档案,查明此虎是河北马戏团的,而北京图片社在2000年专门为此虎拍过图片,为商业用途(双方有协议),随后图片又被浙江公司印成年画,所以年画也确有其事。
那么,远在河北马戏团的老虎怎么跑到陕西镇坪呢?原来早在2004年,新建立的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与河北*马戏团达成租用协议,但在运输的途中发生了车祸,拉虎车翻在秦岭脚下108国道旁的山沟里,致使笼散虎逃,当地公共安全专家及群众搜寻半月多未果。不想却出现在镇坪,并引起次此老虎风波。
谁能想到如此结局……
古雴
果然强爆……
即便是编的笑话,这编者的想象力也足以去拍电影了……
其实我一直想说,再确凿的证据都不能穷尽一切可能性,何况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假虎的证据也无非都是网络上的道听途说。当然,我们个人可以相信虎照绝对是假的,但如果我们不是去做证人,我们没有权力去百般讥讽周正龙他们。
在法律上,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法院的终审判决,那么即便是在怎样证据确凿,铁板钉钉,我们也只能管他叫作“犯罪嫌疑人”,而不能叫做“罪犯”,任何人未经法院审判定罪,都推定为无罪。如果我们是“证人”,比如说我是年画厂的老板,又比如说我见证过某些内幕交易,又或者说我有专业的照片鉴定技术,那么我们有权指认犯罪者,然而证人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角色,证人必须为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许多人,既不是证人,也不是当事人,更加不是裁决者,但却自以为是,对周正龙等人极尽尖酸刻薄、讽刺挖苦之能事。但是,这些嘲笑起哄的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呢?
一个人即便是真的犯了罪,即便你亲眼看到了他是犯罪者,但由于只有孤证而没能够定罪,那么对方就始终是“无罪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辱骂讽刺起哄嘲笑他,严重了就是造谣诽谤或人格侮辱的行为,无论对方是否真的犯了罪,你首先就违了法。
网络这个东西,大家似乎都觉得在上头发言不必担负责任那样,热衷于起哄凑热闹。靠网民的力量揭发出一只假老虎可真好,网民们更加对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了,还以为自己是正义的英雄似的。但是不论结果如何,起哄就是起哄,辱骂就是辱骂,不负责任就是不负责任。
当然,健康的社会也需要有那么一群起哄者,但是我相信扎堆起哄并不是知识分子该干的事
最新评论
Mist
8 January 2008 17:25:57 匿名 124.17.16.46
如果把证据看作定罪的100%的依靠,那么似乎没有人会被定为诽谤罪的,并不存在那种100%的证据
古
8 January 2008 23:27:42 匿名 125.34.40.220
没有人说过证据是定罪100%的依靠。
有可能这样想的恐怕只有学自然科学学昏头的人吧。
Mist
9 January 2008 09:30:09 匿名 124.17.16.79
这就是了;他们觉得那已经足够说明是丑闻,于是便开始痛骂.为什么不能讥讽呢?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是根据他们以为足够的理由来说的;对于丑恶现象也采取沉默的态度,也许这就是呼唤良知的必要性吧.沉默是一种纵容.
至于隐藏中的未出现的证据,谁也不知道;人们只能按照已经知道或可以推断的(有担保的知识或信息)的证据来谈论.
古
9 January 2008 10:39:24 匿名 123.112.84.6
把这种态度说成“呼唤良知”非得把海德格尔气死。这分明是海德格尔说的“人云亦云”的“常人”状态。
另外你混淆了一点:“丑恶现象”是不该沉默,但你针对一个“现象”没有什么,即便作为导火索的某件具体的事并非真实,这种“现象”毕竟还是有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不针对任何一个人。然而,现在问题不是说网民在针对一种“现象”,而是指名道姓地针对某几个人。这不是什么良知,仅仅是起哄。如果不是在网络这个匿名的平台,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跟着一块起哄,又有多少人能跳出来,敢于担当呢?
所谓良知,是对自己行为的判断,我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我该为自己负责,我该自律……这些可以是良知的呼声来的。而良知决不是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的能力。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指的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指的是自己去担当罪责,去承担时代的错误。良知总是用来自责的,不是用来骂人的。
“人们只能按照已经知道或可以推断的(有担保的知识或信息)的证据来谈论”——所以,当你不能为你所掌握的证据“负责”的话,你就没有资格诽谤。现在的问题是,关于华南虎时间的任何“证据”,是你我这样一些网民所掌握的吗?谁来为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提供“担保”?是我们自己吗?不是。是“常人”,是人云亦云在为这些信息“担保”着,而一旦要人挺身而出担负责任时,常人就变成“无此人”。
我是现实的理想主义,或者理想的现实主义(对前文及其引发的辩论的补充)滑冰真好玩~~
我“想”干什么?
我“想”干什么?
生活
我“想”干什么?
2006年1月3日 追求
天知道在期末考试期间我怎么还有这闲工夫写文章,当代政经已经砸了,明天的英语也不行了,中哲看也看不完……唉,但是今天组聊时CG提到他要什么“打通社政经”,当然是闲聊的话,不过让我想到了一些问题。
有人喊出“打通中西马”的口号,很快便有人对了下联“吹破古今牛”。“打通”喊出来往往让人有狂妄自大、好高骛远的感觉。于是如果我不仅说我想要“打通中西马”、打通哲学的各大领域和流派,还要说我想要打破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打破“科学、哲学、宗教”的界线,想必很多人就要向我投来鄙视和不屑的目光了,然而,这确实是我的志向所在(先不急着扔鸡蛋,听我说下去。)
这里我们首先必须辨清一个概念——说“我想”与“我是”,这是截然不同的!
说“我想”“打通中西马”,与说“我是”、或“我要成为”“一位打通中西马的学者”,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说的是一种志向、一种追求,这就好比“爱智慧”与“智慧”的区别、好比说我是追求真理还是掌握真理的区别,这个区别是决定性的。我说我希望打破各学科的界线、沟通学科、沟通古今,但那岂是凭一己之力可能达成的?我说我想“打通”,绝不是妄想真的成为能够博通古今的大师——即便是大师,在现代还想要凭一己之力,不要说“打通”,就是把各大学科正在探讨什么问题都了解一下,也几乎不可能。我追求的“打通”并非一种在现实中可能成就的状态,而是指一项“事业”,就像“爱智慧”——是一项让无数人前赴后继的事业!加入到这一事业中的,有那些不愿让专业的界线所局限的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包括重视人文的科学家、重视科学的人文学者、致力于在各学科间搭建桥梁的人们等等。不一定需要每个人都是博通文理古今,有些人将毕生之精力投入到一门专业的领域中去,这一领域可以是极小、极窄的,他在一些专门的问题上钻研颇深,但是只要他总是持着一种开放的胸怀,希望以自己的专业与其它志同道合、殊途同归的事业相沟通,那么他也是这一“打通”事业中的一份力量。
在这里可以插上几句:我一直都说我不想做专家,我要做的是不拘于某一专业领域的“漂泊者”,也就是说我想起到的是那种“桥梁”或“润滑剂”的作用,但我个人是十分钦佩专家的。事实上,我进大学最想选的是数学、物理、经济等等专业,甚至选择“地球物理系”的意愿都排在哲学系之前,读哲学本身就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虽然说进入哲学系以后,我发现哲学才是最适合于我的,假使让我重新选择,哲学应该会成为首选,然而这也不代表我认为哲学的地位比那些具体的科学要高。学哲学还是因为我实力不济,学不了别的。我仍然敬仰具体学科、具体领域、具体问题的专家和学者,甚至我认为在任何具体问题上,哲学家或者哲学学者总是要“低于”“专家”的,即是说在任何具体的问题上,哲学并没有资格摆出局高龄下的高姿态,相反总是应该持外行人向内行人谦虚求教的低姿态。当然,哲学是高贵的,它的高贵正是通过其谦卑的精神来体现。
回到正题上来。那么我们说“打通”这一事业有没有可能实现呢?不可能!还是好比“爱智慧”那样,这永远是一种追求。这一点我从高中起就坚持着了——虽然说各门专业是殊途同归的,但是我们不可能最终把它们合并起来,所以我高中说的是“大统一”而非“大一统”,在融合的同时,总会不断产生新的分裂,如果所有学科的界线最终真的统统被打通了,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科都被“消解”了,那就是说人类的求知、求智的事业完结了,这是绝不可能的。我高中时将“哲学大统一”比作乌托邦的共产主义——比作理想中的社会,但任何的现实的社会绝不可能是完美的,解决了这一些问题以后总还要面对未知的新问题,但正是因为“完美”不可达到,于是便能够作为一项永恒的追求。
以上简单地把概念问题做了一点澄清,过几天我再来说我具体想如何投身于“打通”的事业。今天就写这些。
2006年1月3日
最新评论
zw 3 January 2006 20:53:40 [回复]
今天组聊时,提出“打通社政经”的好像是wx啊
古:哦忘了,确实是WX。。你们帮的组那么吵,我哪能看仔细啊……那只是只是我想到写这个文章的缘起罢了。
觞令 21 December 2009 13:35:06 [回复]
05年的全部读完了。今天先读到这里,明天再读。
心态要端正!两道不愿意照书上答的马哲简答题+对马哲(下)简单题5的补充
心态要端正!
心态要端正!
生活
心态要端正!
2005年12月31日
感谢虫哥的批评。
首先,我的文风确实有问题,如果把我的文章都拿到某个哲学论坛上面去贴,那我和民哲也就没多大两样了,因此,现在是需要好好重视一下文风的问题了。
文风的问题根本上还是态度的问题,我确实需要认真反省我是否真正将“谦卑”落实在实践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我相信我在星空下的体验是发乎内心的,因此我相信我的谦卑也是发乎内心的,只是有时候经常与另一股狂傲之气向碰撞,出现了一些问题吧。当然,狂傲之气也不完全是错误,但是必须被限制在一个可控制的、适度的范围内,这一点需要重视。
要开展讨论首先还是要端正态度,经过虫哥的提醒,我认识到之前的心态确有危险的倾向,所以需要认真反省。现在临近考试,博客就暂停贴文一段时间吧,等寒假中调整好了心态再来写作~
最新评论
虫2006-01-01 02:37:23
呵呵,小古,将来,你会成为我们的骄傲的。
虚无主义的最大根源我“想”干什么?
慎言与写作
慎言与写作
生活
慎言与写作
2005年12月29日
我向来很强调“慎言”,从我那篇“我鄙视论文抄袭”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我十分重视对文字的负责态度。我认为,每多留一篇文字在世上,就是多担了一份责任,白子黑子的东西是不能说否认就否认的,我一辈子都要为我曾经写下的东西负责,如果到某一天我发现之前写的东西有问题,我不能随口一句:“那是我以前写的”,就把责任推卸了,我能做的只是不断地重新诠释,比如说我当时哪里没有表达清楚,或者说我当时写这篇文字的思想背景是什么、针对的是什么等等,现在写下的文章越多,将来需要做的辩解也就越累!
记得有位学者告诫年轻人写作要谨慎,年轻时难免心浮气躁,写出的东西将来要后悔就来不及了。我感觉非常对。因此我现在的写作其实一直是十分谨慎的。但事实上,看我最近写博客的近乎疯狂,似乎与我强调的慎言口不对心嘛。其实我也是很无奈的,一打开Word,或者一提起笔,就会感到有很多很多话题想要从我的思维中喷涌出来似的,一落笔便不可抑制,没有办法呀。
但是我始终还是坚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的,我一直在假象:我的所有文章将来都是可以任谁拿去编进“全集”的,即便没人感兴趣编我的全集,我自己到老来也会自娱自乐地编一下,看一看我自己思想的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另外,我现在写那么多随笔,每一篇都是随兴所致,一口气写下来的,是我最真实的思想的记录,这和现在许多人动不动就“著作等身”是不一样的,那些人为了某些别的目的——比如评职称、凑业绩、赚钞票、长身价等等——而写文章成堆,许多文章也毫无新意,把一本书里的内容重复一下加一点新内容就摇身变成另一本书,这种行为是我不希望做的。我只是如实地表达我的想法,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到多少写多少,除了自娱自乐外,顶多就是和周围的朋友们交流一下的目的,如果真的要我写一本书去出版,那我就需要好好斟酌一番的,不会是如此随意的了。
2005年12月29日
最新评论
觞令 21 December 2009 13:17:13 [回复]
我认为看一个人写的文字,能够看出他到了那个层次。我只相信白纸黑字,在空白处看到的文字。
第100篇blog~“关键词燥热症”
康德与胡塞尔——读哲学史的零星好感
康德与胡塞尔——读哲学史的零星好感
生活
康德与胡塞尔——读哲学史的零星好感
2005年12月21日 康德
前两天偶然说到,我说我感觉康德要比尼采值得仰视、胡塞尔看起来比海德格尔来得深刻。——这是我近期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个粗略印象,我并没有读过多少进一步的专题读物或者原著,我说的只是我的第一印象罢了。
在仅仅读了一些粗浅的介绍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对那些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些起码的了解的;比如我并没有读论语、读孟子的时候,就对孔子、孟子很有好感,在没有读纯批的时候,就对康德十分崇敬,这是从二手资料中得到的印象。当然,这些粗略的印象可能是靠不住的,但这种印象显然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印象能给我进一步的阅读带来兴趣和动力,而我在进一步的阅读中,也往往是加强了我最初的好感。
同样是读了很多二手读物,我对尼采或海德格尔的好感就不如对康德和胡塞尔的那样强烈。我并非不欣赏他们,事实上,读着尼采的介绍——无论是德勒兹的、周国平的以及哲学史书上的,也令我感到心情激动,尼采或海德格尔都很深刻、都很丰富。我说的初步印象中的好感,是相对而言的,就比如孔孟与老庄,我也欣赏老庄,甚至感觉自己骨子里还是老庄气多一些,但相较起来还是更敬仰孔孟。或许我对孔孟的好感来自于杨子的教授,对康德的好感源自《哲学之树》,但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等,同样是读的差不多的二手资料,而且显然国内的哲学史著作写海德格尔总要比胡塞尔侧重得多,然而零星的感觉还是让我与胡塞尔更有亲近感,这种感觉是说不出道理的,或许那算是我的灵感吧~
昨天去万圣溜达,买了一本康德的书,叫做《超越自然主义——康德美学的现象学诠释》。我最初提到对胡塞尔的好感时,并未将胡塞尔与康德联系起来,现在想到,这种好感可能确实是相联系的,我感到与胡塞尔更为亲近,或许正是因为胡塞尔与康德较为亲近吧?杨祖陶和邓晓芒为这本书作的序里写得很有意思:“康德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西方近、现代哲学中两次划时代的重大转折,人类在150年中拥有这两位巨匠,是时代的幸运。而这两位哲学大师的思想又是那么接近,如果不是他们各自创造性地建构及所造成的颠覆性的后果,简直可以看做同一个思想的继续发展,至少也是隔代遗传。然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所有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家中,这两个名字又是最难以接近的。当年王国维向西方求学,慕康德之名而趋之,终因其‘不可爱’而转向了叔本华,正如同今日学人纷纷炒热海德格尔而冷落胡塞尔一样,表现出中国人在最理性的哲学事业中骨子里仍然是个情感主义者,或思想上的‘享乐主义者’。中国学者一般来说往往是研究谁就是谁的信徒,不喜欢的对象决不肯下功夫去研究,这就叫做‘知行合一’或‘言行一致’、‘为学与为人一致’,但实际上导致一种自我封闭,缺乏思想上的开拓精神。中国的思想家崇尚体验,讨厌逻辑和方法论,不耐烦事先在工具上作细致的打磨,总想一下子直接把握真理。‘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是阻碍我们走近西方精神核心思想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康德和胡塞尔都是方法论大师,就此而言,他们是西方精神的最典型、最优秀的代表。当然,他们最终都要返回直接性,在康德,是回到信仰,在胡塞尔,是回到直接的‘生活世界’和体验。但这在他们决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更不是‘一念之间’即可成就的。在读他们那些文字枯燥、思想艰深的大部头著作时,我们会不由得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感到他们忍受思想炼狱的耐力和内在生命的顽强都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不过一个有心献身于哲学这一艰苦事业的人,不会停留在这种惊叹。而会起一种模仿的冲动,呼应着他们的自由的召唤而去作创造性地开拓。戴茂堂君的《超越自然主义》就是这方面一个可喜的实例。”
杨祖陶和邓晓芒这段话点破了我的灵感,即是说我感觉到: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他们都是“可爱的”哲学家,而(祁克果)、康德、胡塞尔则是可敬的、可畏的、可信的哲学家,我为我的感觉找到了依据,但这还仍然是感觉而已,“感觉”是激励和引导我进一步读书和思考的有效力量,可惜我的专业非是西哲,大概是没有工夫去落实我的感觉了,对于康德,我尚能奋力攻读一番,而胡塞尔,也只好“停留在这种惊叹”罢了……
2005年12月21日
我与独断论或相对主义的区别——请留意我所有论述的基础关于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现代价值观”的态度
傲慢的谦卑?
傲慢的谦卑?
生活
傲慢的谦卑?
2005年12月19日 讨论
我的哲学称为星空哲学,有人说星空与雨水哲学,其实雨水的意思已经在星空中包涵了。星空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我说明档那句话的意思,即感恩和宽容;二是代表着对无限深邃的宇宙的赞美和向往;三是代表着在大自然的庄严和神秘面前的敬畏和谦卑。后两项基本也即是康德的意思。
在各种场合,我总爱强调谦卑的重要性,无论是面对大自然、面对先哲、面对知识、面对老师、面对前辈等等,我都强调谦卑。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强调得过多了一些,以至于我自己让人的感觉反倒变得傲慢了?我自己已经有所觉察,但似乎也无能为力。我感到我骨子里头还是有很强的一股狂傲之气的,我总是对自己的观点充满信心,虽然我确实包容不同的观点,而且相信有些观点与我不同且可能比我更深入,因为我持的是多元论的真理观。但我还是对自己的思想信心十足,我觉得在多数情况下我是没有把我的思想表述清楚,只要给我不断补充的机会,我最初的观点会得到层层的阐释和加强,最终即便我不想说服任何别人,但我相信任何人驳不倒我!
这一股狂傲之气似乎在大学的第一年被压抑了,因为没有人与我辩论、没有人和我争执。我真的很怀念和希望得到反面的意见,告诉我你们觉得我哪点观点有问题,告诉我哪个观点你们没听明白、哪里看着痛快哪里看着不爽吧!就像我高中的语文老师、高中的一些同学那样……
我前段时间写了一个关于真理的随笔,ZW说写得不错,就是有一点他不理解,于是我便写了第二篇的补充;然后都给LY看了,LY批阅说很有意思,但是结论不同意,于是就有了补充再补充——事实上,只要给我提一点点疑问或者反对的意见,我就可以想办法做更深入的阐释和展开,让我的表达日益明确清晰。有些时候,这种过程可以通过自我辩论来达到,但左右互搏总是不如两个人对攻切磋来得有益,而如果要切磋,自己没有一点狂傲之气是不行的。
记得在去年的哲导论坛我提倡了半天“讨论”,但被叶老否定了。我感到这一年的哲学学习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懂得了“谦卑”二字的分量。但那时我对讨论的提倡一点都没有改变,事实上那时我就已经声明:必须在不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态度下才好展开争论,但争论时又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在这里谦卑和狂傲是并存的,缺一则不可争论。
虫 20 December 2005 03:18:07
好吧,我们一定会如你所愿的。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期末思考题整理(合并)我与独断论或相对主义的区别——请留意我所有论述的基础
双学位的SWOT分析……
双学位的SWOT分析……
生活
双学位的SWOT分析……
2005年12月14日
优势
l 逼自己学JAVA、JSP、数据仓储等看起来很好玩的技术
l 多一块文凭,多一块招牌
劣势
l 占用课余时间,影响专业学习
l 该双学位对专业学习毫无帮助
l 老师只看重赚钱,上课学不到多少有意义的东西
l 双学位的文凭水分大,用处小
机遇
l 该双学位课时少,压力不是最繁重
l 老师为了赚钱,一般不会让我不及格,混过去容易
l 学编程虽然累,但还是啃得下的
l 从高中起就向往足不出户经商赚钱
l 既然选了,也不想半途而废
威胁
l 本学期志向改变,坚定信念要在北大哲学系读研,如果那样则双学位文凭几乎毫无用处
l 前几年有百来号人修此双学位,今年只得28人,且其中三、五个估计也要退了
l 如果今年不退,将来若再想退,则已修课程或会影响到专业绩点
l BBS上看到有人读了三学期方才决心要退
l 眼前中、西、马备考紧张
唉……还是退了吧……
最新评论
栖凰 14 December 2005 21:13:30
太有分析头脑了,打死我都想不出这么多优势劣势,牛就一个字
めぃ 15 December 2005 09:36:52 [回复]“从高中起就向往足不出户经商赚钱”。那貌似应该去玩基金~~如果最后那句是结论,只能支持你了。
古雴:你谁啊?
看清我的语言逻辑:足不出户赚钱是双学位不被我退掉的机遇,而不是我选择双学位的目的,若以那个为目的,那确实可以去玩基金或有别的更佳的方式,然而那个是双学位不被我退掉的机遇之一,而选择双学位的目的则是在“优势”一栏,这两块分列是有逻辑条理的~
电子商务小组分析报告:我的任务——中国网络电子杂志
EPR 发表于 14 December 2005 10:42:51
中国网络电子杂志
一、发展历程
所谓电子杂志,狭义地讲,就是指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定期把信息发送到特定的订阅者的电子邮箱的刊物。广义上还包括比如纸质杂志的在线版等,这些“电子杂志”并不通过电子邮件投递,从形式上看与一般的资讯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对其历史发展情况较难考证,因此在“发展历程”一节,我们考察的是狭义上的电子杂志,而后文对电子杂志盈利道路的评析中则将仍然是从广义上来讨论的。
1、雏形阶段——1997年之前
当时的互联网尚未普及、费用较高,电子邮件很少,邮件列表服务只是在一些科研单位、高校等得到内部小范围应用。
2、兴起阶段——1997年至2000年
随着电脑价格和网络费用大幅下降,网民数量急增。同时以163、263为代表的国内免费电子邮箱逐步普及,电子杂志开始兴起,代表是索易(www.soim.com现已倒闭)开始发行电子杂志(1997年3月)和国内最早的平台商博大(www.bodachina.com现已转型)的建立(1999年1月)。第一批主要的开拓者中幸存至今的是现在中国最大的邮件列表发行商希网网络(http://www.cn99.com)(成立于1999年11月)[①]
3、成熟阶段——2001起
经过初期的摸索和开拓,各大内容提供商和平台提供商开始寻找收费之路。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和无情的洗牌,电子杂志的平台提供商的数量大幅减少。而同时,电子杂志的种类以及订阅者的数量都继续高速增长,但电子杂志的新陈代谢极快,相当多凭借个人热情支撑的免费电子杂志难以长期持续,而许多寄希望以广告收入或收费订阅等方式盈利的电子杂志也以失败告终。而又有后继者不断地加入进来,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电子杂志市场虽已初步形成了市场格局,却依然显得十分混乱,这一阶段更准确的表述是“走向成熟的阶段”,而离真正的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电子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早期报业的发展相似(只不过速度快得多),都需要经历发行者从群众性、随意性、非营利性到商业化到专业化、规范化、商业化的路程。而这条道路却是困难重重,艰难曲折的。
二、前车之鉴
索易(www.soim.com)是中国免费电子杂志的第一个开拓者,也是电子杂志赢利模式最早的探索者,在2000年7月,它就发行了第一份B2B收费杂志《中国家电市场情报》[②],开创了电子杂志收费发行的先河。
但最终它用自己的失败,揭示了电子杂志平台商、内容商和个人拥有者共同的困境。
索易在企业运作的正规化方面首屈一指,它有专业的采编人员和营销队伍;与国内的不少权威信息源,如新华网等都签定了转载协议;发送准时、制作精良。它在极盛时期拥有约五十份电子杂志,总订户数超过五百万,最热的日刊《热门话题》发行量达到五十多万份,排行第二的《每日新闻》也达到了三十多万份。而为了摆脱建立以来的亏损局面,索易也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③]
首先是广告,在索易的电子杂志中出现过广告横幅、调查问卷等多种广告形式,索易也直接向订户的电子邮箱发送广告信息,但这些并没有得到广告主的认可,成效有限。[④]
这迫使索易把盈利的期望转向收费订阅,除了前述的中国第一份B2B收费杂志外,从2001年9月开始,索易尝试对旗下的一些主要杂志进行收费,如《每日新闻》0.3元一期。[⑤]
在困境难解的情况下,索易也仍在坚持着各种努力的对策,比如取消了免费的电子邮箱,仅向付费用户提供。砍掉了部分订户较少,缺乏潜力的杂志,取消网络硬盘等一系列免费服务;还提供了一些附加服务,如在线订阅传统报纸或传统报纸电子版,利用该服务收取一部分服务费,出售收费信箱等等。
但这些都没能逆转“烧钱”的局面,半年以后,交了一年订阅费的用户忽然发现接收不到杂志了,而索易的办公电话也无人接听。索易在电子杂志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开拓性努力以失败而告终。问题出在哪里?
广告的尝试
网络广告在互动和定向传播方面有很大优势,而电子杂志的广告比一般的页面广告更富内容的针对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但是一方面在中国网络广告的效益还没有被大多数企业了解和接受。同时,客观上看,电子杂志的广告效果也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价。索易为了提高点击率,采取了强迫免费用户浏览在线广告的点击订阅法,这固然算一种创新,但是它也使电子杂志失去了可以下载保存、离线浏览的基本优势,最终流失了免费用户。
同时,索易发行量最大的是新闻类和娱乐类电子杂志,受众的定位也不够明确,这是得不到广告客户认可的又一原因。
收费的尝试
一方面,中国网民还习惯于对网络资源的免费享用,没有形成付费享受服务的意识。
但是,这样大而化之的分析是毫无意义的,下面我们从支付方式、定价策略、内容和服务等方面看看索易的失误之处。
支付问题始终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一大难题,在中国,连传统银行的信用卡都没有普及,信用评价和监督也很不完善,更不用说建立快捷、方便的网络支付平台了。索易为用户提供了以邮政汇款为主,个别地区银行卡转帐为辅的几种交费方式,而其中能够进行网上直接支付的只有一两种。索易还曾为有些读者横穿半个上海市区到索易总部交费而感到自豪[⑥],却不觉其中隐含的危机。
定价方面,索易电子杂志的定价明显偏高。如《每日新闻》每份0.3元,只包括国际、国内新闻两块版面,相比0.5元的《扬子晚报》四十个以上小四开版面,单位信息成本显然过高,况且后者还有纸质的载体。
在内容与服务方面,索易电子杂志的内容来源于一些网上权威信息源,如新闻类有国内的新华网、国外的联合早报网等,综合类有新浪、中文雅虎等门户网站等。对订户而言,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而索易的优势仅仅提供经过提炼筛选的精华信息并且页面制作得精美一些,让客户赏心悦目一些罢了。然而客户是聪明的,他们知道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别的门户网站获得,也可以通过订阅别的免费电子杂志获得,这些使得索易的那点微弱优势变得不值一提。
杂志收费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在其它电子杂志提供商中也普遍存在,比如最为中国最大的电子杂志平台商的希网现在尝试性地推出的几份收费杂志(如右图)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支持邮局汇款,而且每一份收费杂志都有不同的汇款地址;定价偏高、定位模糊的问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将在后文中展开探讨。
三、优势、机遇
尽管有索易、燃情岁月、博大等纷纷倒下,仍然支持着的电子杂志提供者也步履维艰,却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们投入到电子杂志的市场中来,实在是因为中国的电子杂志市场确实有极大的机遇与潜力在。
下面我们看看电子杂志相对于传统杂志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在中国发展的机遇。
对读者而言,电子杂志的优势有:
1、 获取方便:电子邮箱是最基本的网络服务之一,几乎每个网民都拥有电子邮箱,而只要拥有电子邮箱,足不出户就可以订阅各种电子杂志。
2、 阅读与保存便利:电子杂志可通过电子邮箱直接下载到读者的电脑里,不用上网就可以离线阅读,可以自由拷贝、随时随地都可以取用。
3、 内容丰富多样:目前网络上的电子杂志种类繁多,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订阅各种类型的电子杂志,选择的余地更大。
4、 针对性强:订户可以根据需求订阅自己关心的内容,电子杂志的信息更为精炼、更具针对性,相比传统杂志,电子杂志可以减少更多多余的信息及烦人的广告。
5、
更新速度快:传统杂志需要经过排版、印刷、发行、投递等一系列环节才能最终送到订户手中,而电子杂志不仅制作更快捷,而且取消了印刷到投递的许多步骤,订户能够更及时地收到新鲜的杂志。
6、 形式活泼:传统杂志因为纸质载体的局限,只有文字与图片两种表现形式,而电子杂志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让杂志更为活泼。
7、
检索功能强大:电子杂志的数据很容易建立检索,当订户需要搜索某一期杂志的某篇文章中提到的某段文字时,面对一大摞传统杂志只好望洋兴叹,而电子杂志只要简单地敲入几个关键词即可在海量数据中的检索任务。
8、 价格低廉:目前网络上多数电子杂志是免费的,由于可以离线阅读,也不需要多少网络费用即可获得,而收费的电子杂志如果定价合理,一般也会比传统杂志便宜。
对发行者和平台商而言,电子杂志的优势有:
1、 对读者而言电子杂志的优势同时都是对发行商和平台商的机遇。
2、 门槛低:由于电子杂志技术难度小、投入成本低,而且在网上很容易找到发布的平台和读者,以至于大量群众都能够自己制作电子杂志发行。
3、 成本低:电子杂志的制作和发行都相当便捷。
4、 更具互动性:电子杂志可以利用简单的网络技术,建立读者与作者、发行者的沟通,及时了解读者的反馈。
5、
广告更具针对性:由于电子杂志内容的针对性强、受众群体容易明确、更容易跟踪读者的情况以及获得读者的反馈,因此在电子杂志上投放广告不仅比传统媒体的广告形式,甚至比起一般的网上页面广告更具针对性。
6、
吸引读者的方式更多样:比起传统杂志往往只能摆在书报厅中仅靠标题和封面吸引读者,电子杂志吸引读者的方式更为灵活,例如可以通过免费发放试读、网上友情链接等等。
7、 市场潜力大:在中国,传统的平面媒体业的格局基本完善,许多市场领域已趋于饱和,而相比起来,电子杂志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障碍、难题
虽然有以上一系列的优势,但目前而言,中国电子杂志若想盈利,所面临的困境则更为显著,下面我们简略地列举电子杂志所遇到的障碍和难题:
对邮件列表平台商而言,难题有:
1、
市场杂乱无序:就国内最大、最主要的邮件列表平台提供商希网来看,“目前已拥有邮件列表38000多份,其中优秀的电子杂志5000多份,订户数达1868万份,不重复用户达560万,覆盖了中国互联网约10%左右的网民。”
[⑦]——这些数据看似喜人,实际上却是十分混乱的:在这38000份邮件列表中,大多数是一些网民出于一时热情、为了过一把主编瘾而创办的,坚持定期发行的少之又少,而在坚持发行的杂志中,质量高的则更少;在这560万订户中,由于订户的计数是按照不重复的电子邮件,然而这数据里头显然有大量的不可用的电子邮箱、以及被订户弃置的电子邮箱,含有大量的水分。数字的虚高不仅没有多少好处,反而会让广告商对广告投放的实际效果更加怀疑。
2、
垃圾邮件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网络垃圾邮件泛滥,在各大免费邮件列表平台提供商的网站上,都有“建议使用收费邮箱接收电子杂志”之类的提示,这是因为国内大部分免费邮箱都对来自邮件列表商的邮件进行了屏蔽,包括新浪、网易、搜狐、21cn、etang等等,可以说能够正常接收来自邮件列表商的电子杂志的免费信箱寥寥无几。而如果平台商自己为订户提供免费电子邮箱,则往往是不堪重负,索易、希网都曾做过尝试,但最终前者倒闭收场,后者也已取消了免费邮箱服务。
对内容提供商而言难题有
1、
缺乏有效的管理、跟踪机制,订户水分大,广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由于前述市场环境的混乱,广告商不能获得对广告实效的足够保证,对在电子杂志上投放广告顾虑重重。
2、
内容与服务的可替代性问题:电子杂志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只是简单的搜罗和整理网络上的资料,如新闻、资讯类的信息,订户也可以通过各种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获得。
3、
更新速度慢:相比传统杂志,电子杂志的更新速度要快得多,然而相比一些专业的资讯网站和门户网站而言,电子杂志的信息又是明显滞后了,例如新浪等门户网站几乎每几秒就能更新一条新闻,这是电子杂志永远无法相比的。
4、
形式局限:虽然理论上讲电子杂志可以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让其形式活泼多样,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电子杂志仍然是图片与文字的简单组合,并没有比传统杂志更丰富的花样。这一方面是因为制作一期精美活泼的电子杂志费时费力,另一方面,一份加入了多媒体的电子杂志的体积会变得十分庞大——例如一期《瑞丽pretty》杂志的电子板有40多兆大,还需要下载专用的阅读器;男人志Wo&爱美丽Me这两份精美的杂志一期需要30多兆。这样的电子杂志是无法通过电子邮件投递的。
5、
激烈的竞争:不仅有数量众多的电子杂志间的竞争,电子杂志更需要面对其它网络媒体的压力,例如各大门户网站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页面信息,也提供自己的电子杂志或类似的订阅品或强制性发放的广告,这些广告通过门户网站自己提供的免费邮箱投放,相比电子杂志而言,这种广告投放的效率似乎更值得信赖。
6、 支付问题:支付环节始终是电子杂志从免费走向收费最大瓶颈。
7、
信誉问题:订阅收费杂志一般需要在收到服务之前付款,而且往往以半年、一年为期订购,但是人们看到目前中国电子杂志的淘汰过于激烈,谁都不能保证今天办得红红火火的一份杂志会否一夜之间就不见了踪影?从索易的倒闭就能看出,这种顾虑不是没有根据的。
五、对策、出路
针对以上所列电子杂志之优势与难题,下面我们对中国电子杂志的盈利之路按照不同类型的提供商,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和意见:
平台提供商
1、
增强跟踪机制,及时清理死亡杂志和虚假用户:这一点相当重要,平台商不能沉浸于虚高的杂志和订户数字中忘乎所以,要积极地、定期地清理垃圾信息,例如可以规定不定期杂志的最长发行间隔、要求订户在收到杂志后偶尔点击一个验证链接扽等。
2、
与免费电子邮箱提供商合作:免费电邮服务商之所以纷纷屏蔽来自平台商的电子杂志,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看到了电子杂志市场的有利可图,从而为自己赚取更多的砝码。由于邮件列表提供商难以独立维持免费电邮服务,为了生存,较好的办法只有与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妥协,寻求互利。例如在现在希网的新注册页面中,我们看到(如下图[⑧])——希网明显已与网易达成了合作。
3、 完善支付平台:目前中国网上支付正在日趋成熟,平台商可以和各银行合作,提供多样的、令人信赖的并且方便有效的支付方式。
4、
赋予杂志的提供者更高的自主性:这方面以明杨品书网(www.pinshu.com)“铁血军事”(www.tiexue.net)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文学网站则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明杨网是以军事幻想小说连载为主。网站出售一种“明杨图书馆数字卡”,读者通过支付平台购买点卡后,得到一定的阅读点数,如五元卡可以得到五百点,然后就能阅读小说的付费章节,一般每五到十点可以阅读一章。作者和网站一开始就签定了代理协议,双方对获取的点数进行分成。每部小说的付费章节和免费章节都可以按作者意愿自由设置。一般在作品刚刚开始连载时,所有章节免费。读者数量上升到一定规模后,开始把最新章节设置为付费阅读,读者只有付出点数才能阅读。——参考这种模式,电子杂志平台商也不妨考虑类似的方式,即允许杂志提供者选择是否收费以及收费的部分,而平台商为杂志的提供者提供统一的支付平台,读者可以只向平台上购买点卡,从而随意选择为哪些杂志支付费用。这样读者不需要分别向每一份杂志汇款,而且因为读者是先把钱“存”在平台商那里,这样就可以在每次确实收到杂志后才花掉积点,而不需要向杂志做半年甚至一年的预购,订户不必信任杂志的提供者,而只需信赖平台商,显然能让订户感到更为心安。
内容提供商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子杂志,应坚持各自不同的特色与发展道路,下面对各种种类的电子杂志的盈利之路分别探讨:
A,专业、学术类杂志
最早的电子杂志正是在科研单位、高校等得到内部小范围应用的。专业杂志电子化的最大优势在于检索功能的大大增强,作专业工作或学术研究时往往会需要查阅以往期刊登出过的文章,而电子化的学术杂志为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专业电子杂志的收费也可以采取收费数据库检索等模式。当然,这类杂志的针对性相当强,受市场的影响较小,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这里无需做进一步的讨论。
B,新闻、资讯类杂志
新闻类杂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内容的可替代性问题,因为电子杂志能提供的大多数信息都能通过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和搜索引擎获得,而电子杂志能够提供的优势在于给订户提供省去查找信息的方便,以及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提炼出精华。那么,新闻类电子杂志要生存和发展,就要重点发扬这些特点,减少价值较低的信息,减少广告和过多的修饰,争取做得简洁明快、赏心悦目。另外,新闻类电子杂志更可以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为每一位订户按照其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特别定制杂志的版式,进一步略去订户不需要的信息,使得对订户而言,100%的版面都是有价值的。这项要求似乎苛刻,但是利用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并不是不能实现的,尤其是对于一份收费的电子杂志,顾客的这点个性化的要求绝不过分。
C,娱乐、时尚类杂志
时尚类杂志应重点发扬电子杂志形式活泼、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结合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构件,让电子时尚杂志更富魅力。
就在2005年11月8日,北京飞乐唱片公司与著名的多媒体分享娱乐平台POCO合作公开发行了我国第一本“多媒体正版电子音乐杂志”[⑨]——本册电子杂志共35.4M,以网络歌手香香的新歌《哎哟哎哟对不起》为核心。本次推出的电子杂志只有18页,接下来会有88页以上的电子杂志发行。
这就是中国电子娱乐时尚类杂志的新的探索,该册仍然是以免费的方式向用户分发,而将来杂志的收费和广告收入都将和版权公司一道分享。
当然,新的探索面临的难题仍然很多。首先是体积的问题,第一期仅18页的杂志就有35.4M大,可想而知88页以上的杂志将有多大,这样的杂志不可能通过邮件发送,如果是提供网上下载则会把窄带网民拒之门外[⑩]。另为,如何加密、如何收费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在现阶段,收费的电子时尚杂志的发行除了使用放在网上等待网民注册下载外,还可以与一些传统的渠道相结合,例如以光盘形式作为传统杂志的增品、增刊,或者附于CD音乐专辑中一同发行,当然,如果内容的价值够高,作为单独的光盘上市销售也是现阶段不错的选择。
D,文学、休闲类杂志
文学类杂志应该尝试与如“榕树下”等蓬勃兴起的网络文学网站相合作和借鉴,包括前文提及的明杨品书网、铁血军事网的模式,靠连载优秀的文学作品吊起读者的兴趣,通过设置部分的收费栏目盈利。当然,这种模式最好需要与平台商合作设立统一的支付平台。
E,传统杂志的网络版
传统杂志的电子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子版与纸质版内容的重复,从而电子版的公布可能会影响到纸质版的销路。发行商面临的选择可以是免费公开杂志的电子版,免费向纸质杂志的订户附送电子杂志、同时对电子杂志收费发行等。另外,传统杂志的电子化可以强化杂志的数据检索功能以及读者与编辑的互动性等优势,使得传统杂志的电子化给发行商带来更大的利润与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资料
1、张健挺:中国网络电子杂志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http://www.cmcrc.com.cn/gb/cmc…
2、张健挺 邹夜:给电子杂志服务商开的五味药,
http://media.people.com.cn/GB/…
3、中华网:索易电子杂志不容易 面对生存选择收费服务
http://tech.china.com/zh_cn/zh…
4、上海青年报:索易推国内第一份B2B网络杂志
http://sh.sohu.com/20000804/fi…
5、网易科技报道:正版电子音乐杂志出现 未来以收费阅读赢利
http://tech.163.com/05/1109/09…
[①] 参考资料1、张健挺:中国网络电子杂志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②] 参考资料4、上海青年报:索易推国内第一份B2B网络杂志
[③] 参考资料1、张健挺:中国网络电子杂志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④]
在杂志收费后,索易继续对广告模式进行探索。针对广告客户对电子杂志广告效果的质疑,索易创造了一种点击订阅法。在每期杂志中,有几个广告链接,免费读者可以点击这些链接并在线浏览广告页面,得到所谓“广告点”,两个广告点可以接收到一期日刊,三个点可以接收一期周刊。为了保证收费用户的利益,限制免费用户最多可以接收到四份杂志。
[⑤] 参考资料3、中华网:索易电子杂志不容易 面对生存选择收费服务
[⑥] 参考资料2、张健挺 邹夜:给电子杂志服务商开的五味药,
[⑦]
以上数据2005年12月11日摘自希网主页,事实上,截至2003年10月14日的数据(见参考资料1)是:希网共有4万多份邮件列表,订户2284万,不重复订户约600万,这两年来数字反而是减少的,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证明希网在清理垃圾信息的工作上做了努力。
[⑧]
(一些免费邮箱不能正常接收希网的电子杂志,推荐使用网易的免费邮箱。网易提供中国最大的2280兆免费邮箱,点击注册!现在注册还送280兆超大网盘,同时独家提供24小时的电话支持020-83568090。注册点击)
[⑨] 参考资料5、网易科技报道:正版电子音乐杂志出现 未来以收费阅读赢利
[⑩] 目前POCO采用的是P2P的传输方式
最新评论
张健挺
27 July 2006 22:04:24 [回复]
引用太多,如果发表的话,涉嫌抄袭,引注规范还有待提高。
河海大学 张健挺
古
28 July 2006 21:56:21 [回复]
真是东西一旦放到网上想不流传都不行啊……张兄的文章写得太好,所以引了很多。这个东西其实是为了提供给同学做ppt的,又不是论文,说发表更是笑话。我早把电子商务的课退了,因为ppt报告是一组同学合作完成,我说退就退对同组两位同学很不负责任,所以我坚持把领到的任务做了,把资料留给他们做ppt,仅此而已。
电子商务基础 第一次作业 一、通过某一网站的发展历程解析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EPR 发表于 14 December 2005 21:42:22
唉……作业每次都交的……比如说:
电子商务基础 第一次作业
一、通过某一网站的发展历程解析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当当网(www.dangdang.com)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图书音像商城”,“提供近30多万种中文图书和音像商品”,是国内B2C电子商务网站的代表之一。
1999年11月,当当网投入运营、2000.2 当当网首次获得风险投资——2000年前后正是电子商务网站初步兴起的时间,比如卓越网成立于2000年5月、易趣网成立于1999年8月、贝塔斯曼书友会在2000年12月正式发布其在线网站、旌旗席殊网上书店于2000年3月开通、蔚蓝网络书店创办于2000年3月、联华OK网于2000年9月……那段时期成立的电子商务网站有许许多多,其中相当多一部分都成为了网络经济神话的泡沫而最终被淘汰,而今天在中国的电子商务业占得一席之地的许多主要站点也正是在2000年前后起步的。当然,在电子商务网站初步兴起的时期,主要是一个摸索和尝试的阶段,那时电子商务的影响力相当小,当时的当当网在网站建设、营销、配送、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很不成熟。
2001年6月,当当网开通网上音像店——注意到同时期(大约2001年7月前),以网上音像店起家的卓越网开始进军图书市场。从此时起,同样成为“网上图书音像商城”的当当网和卓越网开始了市场竞争。同时期的其它电子商务网站也陆续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摸索,逐步地确立起各自的业务范围和经营特色。
2003年4月,在“非典”肆虐之时,当当网坚持高速运转,满足读者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被文化部等四家政府部门首推为“网上购物”优秀网站。——这是当当网网站上的自夸,但电子商务网站在“非典”时期的表现确实很值得一提。可能正是由于非典期间人们外出购物多有顾虑,传统商场门庭冷落,电子商务却迎来了其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据我了解,相当多的顾客都是在非典时期尝试了他们第一笔网上订单。
2004年2月,当当网获得第二轮风险投资,著名风险投资机构老虎基金投资当当1100万美元。——另一方面,老虎基金早在2003年9月就对卓越网注资5200万元。经过几年的成长,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在04年前后已经初具规模,各界对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关注大大增多,国外的风险投资也逐步涌入中国市场。在融资成功后,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了圈占市场的激烈竞争。在2004年从几乎一整年中,正是当当网和卓越网竞争不断升级直至白热化的时期,贝塔斯曼在线、搜狐商城等也加入到价格战中。场在这一阶段笔者在网上购书的经验十分丰富,平均超过1.5个订单/1天,因此对这一阶段当当的发展情况相当了解,对这一段时期当当网的战略得失、经营方式、网站建设、物流配送、公众反响等等情况都有较多的观察和思考,以后可以另文详述,此处篇幅有限,不多赘述。
2004年7月,当当网经过慎重考虑,放弃亚马逊并购请求。——当当网与亚马逊的谈判经过了长达6个月,当当网管理层最终拒绝了亚马逊至多1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注意到当当网最初的口号就是“做中国的亚马逊”,现在拒绝并购,“坚持走独立发展的道路”,可谓精神可嘉。而与当当网谈判破裂后仅仅不到一个月,亚马逊就以7500万美元收购了卓越网!虽然卓越网还能够以独立于亚马逊公司其它站点的方式继续运营,在收购后并没有发生大的机构变动,然而卓越网如此迅速地和亚马逊达成并购协议,与早时当当网在价格战中的赶尽杀绝的步步紧逼应该有极大的联系。当当网似乎即将在这场两败俱伤的“血拼”中将对手赶出市场,却不想亚马逊的加入打破了当当网的如意算盘。但是,国外资本的介入并非事出巧合,而是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易趣网等许多著名电子商务企业也同样受到了国际业界的“关照”。随着亚马逊、eBay等国际电子商务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经验,相信正在给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我能行”与真正的勇敢何清涟:《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
“我能行”与真正的勇敢
“我能行”与真正的勇敢
生活
“我能行”与真正的勇敢
2005年12月13日 人性
有很多成功人士做煽动性演讲或者写励志书就会大赞“我能行”的心态,但其实这种态度是不适合推广的,因为在现代这个社会,所谓的成功人士是很少很少的,他们之所以成功,当然有他们良好的心态在起作用,但是更重要的不能忽略机遇和运气的因素,不可能人人都那么事业有成,如果大家都坚持“我能行”的心态,又不能对自己的潜力有一个健康的估计时,更多的人的结果只是失落。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充斥着无数的励志书,但是对生活不满或困惑的人还是相当的多,当然成功人士的数量也并不会由于励志书的畅销而增加。因此从我个人更希望励志书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能够健康地面对你一辈子都平庸、一辈子碌碌无为的可能性的顺应的心态,当然具有这种甘于平庸的心态并不意味着真的一事无成,我认为这是一种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更高的一种自信,是对自己的绝对信任。
“我能面对”的口号听起来比“我能行”弱得多,却是更深的自信,这种自信首先并不是盲目的,是对自己的应对力有了充分的估计后才能喊出的;其次,这种自信是彻底的,而不是“我能行”在时空上是局限的,从而无法确保终身的坚持。当真正的勇者下决心承担某件事情时,他不会说“我能行”,而是说“我能面对”——我能面对前途的艰辛和曲折,我能面对一切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包括面对最终失败的可能性,即便最终无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我也有信心面对最坏的后果、承担我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无畏。正所谓大勇若怯吧?
最新评论
梨 12 December 2005 10:27:18
刚看完迷阳的齐克果日记摘录,然后看到你这个。令人颔首振奋。
虫 12 December 2005 22:13:41
食指有句诗叫,相信未来.
《〈论语〉批注》》…………双学位的SWOT分析……
有点找回高中时写随笔的感觉了~
有点找回高中时写随笔的感觉了~
生活
有点找回高中时写随笔的感觉了~
2005年12月9日
最近一口气折腾出了那么多随笔,全都是在自习时随手写在纸上,回来后直接录入的。想起了高中时每周都要写给语文老师一篇随笔,其实现在的这些随笔几乎比那时候的没有多少长进。那时候每周写上1千多字的随笔,一般也就是天地古今宇宙人生乱找一些问题议论,大概也就和这几天写的差不多风格,所不同的是,那时候语文老师每次都会写下一些评语,比如指出我论述的漏洞和缺陷,哪里表述不清之类,往往引我下周继续把话题展开下去,这样自己的想法能不断地被修正和深化,虽然那时的观点可能还比较幼稚,但是从每周一次的对话中我的思维和论证的能力应该是得益匪浅的。顺便说一下,也就是那个语文老师,指导我们做研究性学习,教我们像模像样地写论文的,包括选题的切入、结构的布局、注释的格式、论证的技巧等等,写完以后还有讨论、润色和修改,以及最后还要应付在全班的答辩,整个流程从现在看来其实是很规范的写论文的模式,因此到大学来写论文时我一点都不会不适应,在这里真诚向我可爱的语文老师表示感谢!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叫“随轩”吧~[美]R·P·费曼:《发现的乐趣》,
呵呵,中学时的文章……
呵呵,中学时的文章……
生活
呵呵,中学时的文章……
2005年12月8日
这篇文字有两个缘起,一是前两天在BBS的Philosophy版看到有人贴出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突发感慨……二是刚才虫哥推荐我一篇文章,还没细读,只是看到其中“资本主义萌芽”,有所联想……
其实只是突然想起了自己中学时的一些想法罢了——大概在初中我早就知道马克思17岁时的文章,大致看过的,读后当然是大大敬仰的。当时我想到的是:成为一个伟人,他从小到大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出于任何目的的一切文章,都可能被后人搜罗成集。而一个真正有资格的伟大人物,他的任何一篇文字,也确实都有价值让后人去搜罗、去研读!于是那时候自己就暗自立志了:自己固然难做伟人,但向伟人学习总是好的,我也要保证——我的每一笔文字,多少年后仍该是“拿得出手”的!所以我的写作总是要求自己发自真心、不弄虚作假、不写违心之言,这条信念一直延续至今!
马克思中学时的文章那么高尚伟大,那我在17岁时是什么样的呢?差点都快淡忘了……看到“资本主义萌芽”一词,终于想起,那是高三时写的一篇论文——高一时写了1万字的“新哲学“,高二初扩展成2万字的“哲学大统一”,高二末摘取出6500字的“形而上学的本意”,那么到了中学毕业时写的全新的一篇论文就是这个“我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了,现在一数,竟也有八千字。重新读来,那时的哲学文章带着一股过大的狂气,不好!但是那时想要“包容接纳”一切的那份狂妄似乎也一直延续到今天了呢~!那篇“我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读来还是自我感觉良好——大概是我在这两年来没多读多少历史书,这方面毫无长进的缘故吧?总之,无论是狂妄的“哲学大统一”,还是至今感觉良好的“我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嘿嘿,都是拿得出手的文字啊!之前就贴在博客上了,不过一直是隐藏状态,昨天起都公布出来了~给大家消遣时看看也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叫“随轩”吧~
我鄙视论文抄袭!
我鄙视论文抄袭!
生活
我鄙视论文抄袭!
2005年11月22日 学术, 抄袭
写这篇blog的源起有二,一是有人说我在blog上放了些论文什么的,不太好;二是某人提出问我借论文去看,为了帮他同学写论文用。
我贴在blog上的论文是不怕被抄袭的,要抄就抄吧。如果这篇论文写得不怎么样,——显然我过两年后的写作水平应该还会提高,你抄的论文始终只能达到我过去的水平;如果这篇论文写得非常好,——那就更不怕你抄去了,因为你驾驭不了,你即使拿了论文混了个绩点,你始终还是驾驭不了我的论文:那些书你如果没读过、那些问题你如果没想过,你怎么驾驭我的论文?……我是不是抬高我自己了?我想没有,我只是贬低了抄我论文的人,我认为你既然卑贱到来我这找论文抄,水准必定高不到哪儿去,想必是不可能驾驭我的论文的!
但是,朋友来借我论文,我是坚决不给了,因为是朋友嘛,我不想鄙视朋友,所以不借,至于他到哪里再去借,我也不管,眼不见为净,看不见的,我也不鄙视了。补充说明一下:第一,我这里说鄙视是认真的,不是开玩笑地说bs、b4之类的;第二,我鄙视的是论文抄袭行为,而永远不会是针对人,我的朋友当中很多都抄论文,只要不犯到我头上,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什么关系。甚至于我本人也不能保证永远不抄袭论文,写英语作文、党性分析时都小抄了几段……这也算某种程度的抄袭吧,我还是鄙视的,只是程度比抄袭学术论文低得多,自我鄙视也就稍轻一些。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种坚持,而不是我的原则,我的原则目前数来只有一条,我是说过的。
和周围的人比起来,我写论文是最辛苦的,即便是我说“这次论文只能混啦!”,结果也要花上连头带尾至少一整个礼拜时间来写。论写作效率我显然是末流的,说论文质量我大概也是中流的,但自信写作态度可居一流无愧!
(以下这段摘自我以前的某段文字)我们刚刚进入大学,学术水平当然十分肤浅,在论文的水准上当然无法与专业人士比较,但写作的态度却是始终在自己手中牢牢地掌握着的!我个人有一项坚持的信念(我的信念并不多):“我写的每一份东西都是拿得出手的,都是十几二十年以后再拿出来看时不会感到羞愧的。”当时与朋友聊起这句话时不幸被小嘲了一下(耿耿于怀~~),不过我相信大家仔细体味以后绝不会感到可笑了,所谓若干年后拿出来仍不觉羞愧,并不是说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深刻到什么程度——人们不会因幼稚的童年而羞愧,但如果你有一个虚伪的过去,那才会令你一生都感到羞耻。对于现阶段的我们而言,写论文重要的不是求“深”,而是求“真”,你去东抄一点、西剪一点,然后拼接得天衣无缝,交上去得个高分蒙混过关,看起来是得到了好处。但是,你窃取了别人的劳动成果、玩弄了老师、欺骗了自己,那是偷盗、抢劫、欺骗、侮辱、虚荣等等行为的综合,你的虚伪和无耻永远印在了你那白纸黑字的论文上,那篇论文将在你的一生都作为你曾经的卑贱行为的罪证!我的话或许重了些,我也知道论文抄袭糊弄的现象几乎是无所不在,身边大多数的同学们可能或多或少地或有意或无奈地做过,但我并不想因此说一句体谅你们的话,虚伪就是虚伪、无耻就是无耻,做出的事就应该承担,如果你们做过抄袭和糊弄论文的事,那就把它作为一生的耻辱牢记于心吧,但是不要再加重它了。说出的话或许还可以指望它随风而逝,写下的东西却难以抹去,谨之!慎之!
写论文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态度”,不要感叹自己不会写论文、写不好论文,只要有心去写,就是好文章!
说起技术,最后说些外话:我真的不想被称为所谓技术人才了,第一学年我做排版、改网页,做这些打杂的事,那是应该的。当然现在派我做也是应该的。但是大家似乎只是赞我“技术好”而派我做那些事,真的以为我技术有多么好吗?我的电脑水平从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所谓技术完全是玩出来的,排版、网页什么的都是只会用笨办法,虽然我玩得确实比别人熟一些,但真的不需要多少额外的技术的,只要肯做,很多人都能做得比我好。而我一直被当作技术工,好像只有我有技术做,别人做不了,所以不得不派我做,我做完以后除了技术,别的比如审美什么的却都还要被别人嘲笑,那么就只是因为我的技术才只好勉强派我做?但我有自知之明,我的技术并不怎么样,我只会笨办法,吃力而不讨好,那么我干吗非要讨好呢?其实我要真想把那个网站搞搞,也应该是搞得出来的,本来也不需要多少技术,可是我干吗要吃力不讨好去摸索呢?做得好的地方,别人说我技术好,但一定又要在审美之类的地方被嘲笑了,做得不好那就更出洋相,付出的辛苦没有得到承认也算了,如果还被以为只是因为技术才不得不是我去做,我做得不好但只有我有技术,你也无奈我也无奈大家无奈,那有什么意思呢?我的电脑技术完完全全是“玩”出来的,要么无拘无束地玩,要么间而给点惊喜的或者给点bonus之类才好玩呢,既然不好玩——不好玩的事情是肯定做不好了,做网站不好玩了、排报纸也不好玩了,呵呵,那干吗还吃力不讨好大家无奈着?我不是菩萨呀,虽然我大概也有些儒家和佛教的气质,但我说我像徐子陵,骨子里更是有点道家气的,是有些逍遥和顽皮的气质在的,吃力不讨好的奉献是不喜欢做的。所以这学期一开始我就要退出以前的技术活儿,为了不让别人只知道认定我是技术好,而忘记了态度的问题。真的是被人忘记了,我除了技术以外的能力确实很容易被忽略,这个共青苑的主编也是我自己要来的,两个人推来推去也还是没有想到我,如果我不主动要的话恐怕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自动淡出系内组织了,我忙活了一年没有功劳也有点苦劳,而我一开始就是非常想做共青苑的,我在一进来第一个报的就是编辑部,至于宣传部只是连带勾的,而结果大概没有人记得我那时的感情了,当然也没有人问过我我的意愿。说这些不是为了责怪谁,而是觉得自己的表现是有问题的,技术力量张显得越多,越容易让人忽略掉其它的许多东西——这也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最新评论
虫 24 November 2005 12:42:50
恩恩恩恩,有理,有理,惭愧惭愧。
为什么随轩不怕抄袭剽窃 在随轩刚刚开始运转不久时,就有朋友提醒我当心一点,学术文章贴在上面总难免会有抄袭剽窃的危险。到最近也有师兄提示我或可多为报纸投稿,既能赚点稿费又能多少保护版权。不过对我而言,无论是给报纸写稿还是给杂志投论文,一是与我目前的资历水平不相称的;二是或多或少失去了自由;三是没有必要,因为我一不缺钱,二不怕抄袭剽窃。 说“不怕”,并不意味着不“恨”。我想,对于任何一位充满热情的作家、艺术家或科学家而言,它 ……
抄袭不止是“学术规范”问题——兼谈相对的合法性 汪晖抄袭事件仍然未见结果,争论仍在继续,刚才看到一篇转帖的文章,也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挺汪的文章,确实说得不错。虽说说得不错,但其实是一种转移视线的招法。实质上还是荒唐可笑的。 我先摘录该文第一节(粗体为我所加): http://blog.renren.com/blog/71… 漫谈汪朱事件:事关学术规范更关学术史 14 July 2010 19:03:37 来自: leo 1 汪晖 ……
谈抄袭(毫无转圜的零分和不留情面的嘲讽) 技术通史课的作业提交已经截止,虽然我之前已经谈了抄袭问题,但还是没说够,现在专门贴一篇文章交代一下,为我以后处理抄袭问题立好规矩。 这次一共29位同学选课,其中1名同学弃课(不考试不交作业),剩下的实际是28位同学,他们的期中作业我看到现在,一共是5篇抄袭!都快五分之一啦! 当然,其中有2名留学生(虽然是留学生,但明显是中国人,真正非汉语母语的学生反而更认真学习),2名艺术生,如果把非正常入学的同 ……
关于缘分我想造的是一座园林
关于缘分
关于缘分
生活
关于缘分
2005年11月8日 命运
别人问我信不信命运,我说不信,却又说我最相信缘分。其实,这两个词的意思还是有很大分别的。
提起命运,一般给人“限定”、“规定”的感觉,好像你的未来受到某种力量的掌控着。一般说命运,往往会说“违抗命运”、“与命运做斗争”云云。我喜欢顺其自然,如果真有命运,我是不会同它抗争的,但这样一来等于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某种根本不知道的神秘力量,自由和逍遥的感觉总要大打折扣了。而缘分则不同,它不是上天的“约束”,而是上天的“恩赐”,我们从不说“抗拒缘分”,而会说“珍惜缘分”——缘分是容易拒绝的,只要不去珍惜就好了,但缘分是值得珍惜的,那是上天给予的神秘礼物。所谓缘分,就是一些神秘的巧合,无论这些巧合让我幸福还是痛苦,我都乐意珍惜它们,愿意相信缘分背后藏着上天的恩赐、藏着上天捉摸不透的用心。
缘分不可不信,特别地是对于爱情而言。爱情是人类拥有的最重要和珍贵的情感。动物没有理性、没有感性,更是没有爱情的;而理性是人类的特长,我说过,人之为人实在是因为只有人能用理性克制兽性从而使人性升华为感性。爱情也是一样,应该是理性和感性的混合,而不应当是兽性的表现。为什么有爱?有些人说爱情不需要理由,只是“凭感觉”,这种理由听上去很浪漫,却是在用兽性来阐释爱情——动物“发情”不也是“凭感觉”吗?关键在于这种理由是虚幻的,谁也难以担保“感觉”这东西会永远存在,“感觉”的产生不需要理由,“感觉”的消退也同样不需要理由,“感觉”只能作为“一见钟情”的理由,而不能作为爱情的保证。有些人稍务实一些,为爱情找到了各种各样现实的理由,比如对方长得漂亮、门当户对、有才干、人品好等等,这些确实是更踏实一些的理由,但仍是不稳定的——容貌会衰老、门户可能会没落、才干可能会退步,人品是最难改变的,但也难保万一,人品也可能堕落。但可以想象,一个真正伟大的爱情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我正在谈论的不是一般的情爱话题,而是讨论爱情的真谛,真正的爱情是天长地久的,因此不可以完全建立在这些可变的理由之上。那么,什么是不变的理由呢?想来想去,只有“缘分”而已!“感觉”只能作为一见钟情的理由,才干、人品等等只能作为“爱上”对方的理由,而维持爱情的理由则是缘分,以上的那些不稳定的理由,也可以统统归结为缘分。冥冥之中有某种力量让两人相遇、相知、相爱,相爱本身也是一种缘分,“爱上”是一个过程,而把“爱上”作为缘分则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了。缘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可能说“咱们下星期之前有缘分”。
当然,缘分这个东西仍然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什么算缘分什么不算是一个十分主观的问题。但是,既然是主观的,自己是可以十分确定的,并不一定只有客观的才是稳定的。而且,科学不是万能的,人的情感问题绝不能被科学完全统治。缘分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更是神秘的。
最新评论
虫
13 November 2005 18:28:37 [回复]
爱就爱啦.哈哈…
茗
18 November 2005 07:06:57 [回复]
虫哥留言都那么猥琐~订耻辱柱上去!
虫
20 November 2005 11:10:07 [回复]
你居然跟到这儿来了。晕倒/
茗
22 November 2005 21:54:05 [回复]
ft!我是这个blog的哥伦布好伐!
unic
19 November 2006 18:36:13 [回复]
你有责任去看看《爱的艺术》弗罗姆。
你可能已经犯了一个错误,不是哲学上的,是做人!……
我看到你的弱处了。
为了这个错误,你有责任学习。为己,更为人。
古
19 November 2006 20:16:28 [回复]
做人没有错误和正确。正确的做人方法是谁制定的?我没有责任按照别人的标准去塑造自己。这是一年前的文章,这一年来我的缘分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或许在什么时候我会标明我当时的错误,但现在我懒得动笔,不过说我有责任为此去看本什么书,这算什么?
若非注明,均为古雴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随轩。或参考版权声明
本文链接地址:https://yilinhut.net/2005/11/08/116.html
读哲学“看山是山”的三个阶段我鄙视论文抄袭!
《大唐双龙传》,
《大唐双龙传》,
生活
《大唐双龙传》,
2005年10月14日
很久没写读书笔记了……
从地坛书市买会来一套《大唐双龙传》,几百万字的武侠长卷。当年黄易连载快结束时我在网上读了一遍,后来买到盗版又读了一遍,这回虽然仍是盗版,但质量比前次买的好多了,没有缺段的,看起来顺畅多了。
不过我读此书的速度却是一次比一次慢,甚至现在读得比我读学术书还慢上许多,我很少读小说,而一部小说能让我读上三遍的更是屈指可数,何况是那么长的一部书,由此可见《大唐双龙传》在我心中的地位实非一般武侠可比。
喜欢《大唐双龙传》,除了黄易如天马行空般引人入胜、精妙无比的笔法以外,关键在于其主角之一,那是诸多小说中,唯一能令我真正投入其中的——徐子陵!觉得他像我吗?呵呵。
最新评论
mistgalaxie
22 October 2005 12:05:06 [回复]
压根就不像,道教与佛教差远了呢
:)
古雴:徐子陵是道教还是佛教?都不是吧!徐子陵又不是宗教信徒,但和佛道都有渊源。佛教与道教本来就是相通的,至少在中国就是这样。我也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事实上我最欣赏的是儒教,却似乎与道、佛更为亲近,这里不存在矛盾。
我确实像徐子陵,从根本上的相似,从性格、好恶、追求、善恶观、价值观等等方面的相似。大唐双龙传对我的特别意义在于我可以全面地融入到这个主角的思想和生活中去,如果让我做角色扮演,我做出的选择会几乎与徐子陵相同,而其他的武侠主角即便我再怎样喜欢,也无法完全地投入,比如我喜欢郭靖、段誉、令狐冲等等,我也认同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但如果把我放到相同的境遇下,很多时候我不会做出和他们相同的选择,只有徐子陵是特别的,他的所有选择,我不仅认同,而且“同”情。
若非注明,均为古雴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随轩。或参考版权声明
本文链接地址:https://yilinhut.net/2005/10/14/111.html
人之所以为人,实在是只有人能用理性克制兽性从而将人性升华为感性。读哲学“看山是山”的三个阶段
心中的星空
心中的星空
生活
心中的星空
2005年9月18日
星空在心里。呵呵。我整个的哲学思想,大概都是在所谓星空哲学之下的吧。
Mieko
11 October 2005 13:42:18 [回复]
顺手打一句,与星空哲学无关,属偏题。数不尽灿烂星光刺痛黑夜。
veronique
27 April 2006 22:22:39 http://spaces.msn.com/veroniqu… [回复]
星与黑夜的关系是什么?深层的。
QQ:176545780
古雴:星与黑夜是一个整体,就好比眼白和瞳孔,纯白的或纯黑的都称不上眼睛,在白中点黑,方显神采,否则即便画龙点睛,却涂成全黑,点也白点。
脱离开星光则深黑的夜空毫无生气,但脱离漆黑的夜空来谈论星光,则更是不知所云。星与黑夜合而为“星空”,星空的灿烂绝美既不在星光、也不在黑夜,星空就是星空。
人生的美丽也是如此,一段灿烂的人生诚然需要有耀眼闪光之时,但更多的时候或许是平淡困顿。然而不能说人生的美好仅在闪耀之时,人生的美好在于生命这整个过程。
不要把光与暗剥离开。
去除糟粕、保留精华?人之所以为人,实在是只有人能用理性克制兽性从而将人性升华为感性。
一个帖子和我的回复(关于在网上发表言论)
一个帖子和我的回复(关于在网上发表言论)
生活
一个帖子和我的回复(关于在网上发表言论)
2005年9月2日
未来北大人社区 – 站长的工作室 – 强烈要求(算了,还是建议吧)
书剑飘零
强烈建议:
把那些刺激北大的文章留下好不好?怎么一个也找不到?兼听则明!!!
2005-8-11 08:41 PM
飞翔的海豚
但是过于偏激了阿
2005-8-11 09:45 PM
古雴
兼听则明是没错,但也要分地方分场合分情境的啊,有些文章的确可能有一点点道理,但在其一点点道理背后还存在着许多歪曲,兼听则明当然是对的,听到了刺激应该要分辨其中的歪曲和真相,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这里是个什么场合?这里不是一个给北大指毛病提意见的合适的地方,你要刺激、要批评都是好的,但是应该注意影响。相信你是一个宽宏大度的人,你会虚心地接受别人哪怕是夹杂着歪曲和误解的批评,北大也会,但是我想即便是再怎样问心无愧的人也不会欢迎别人在背后说闲话吧。并不是说北大受不起刺激,见不得人,但这里是招生论坛,你在这里“刺激”北大,面向的不是北大,而是广大不了解情况的“未来北大人”,在这里发“刺激”北大的文章,是不是好比是我在你背后对崇拜你或者喜欢你的人说你的闲话?即便你事后还可以辩解,但总是感到很被动吧?
2005-8-11 09:45 PM
古雴
补充一点:对于那些发“刺激”北大文章的初衷不是为了批评北大而是为了揭短、抹黑而影响北大招生工作的帖子,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删起来不用商量~
2005-8-11 09:59 PM
飞翔的海豚
还是斑竹说的有说服力
2005-8-11 10:11 PM
零下四度
我的几个帖子被删了,但是那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并且绝对不偏激,我对北大绝对是很尊敬的
2005-8-11 10:13 PM
K.G
这里是招生论坛。显然不是发表个人观点的地方。
2005-8-11 10:24 PM
书剑飘零
不过我想至少我是抵挡的住的,那些比起法轮功的传单差远了。
顺便问一句,我想看那些带刺的文章应到那里啊?
哎,你们不会连这条也删了吧?
2005-8-12 01:15 PM
K.G
这类文章大多带有对北大的偏激或者歪曲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不要受影响。不要被言论所误导。
2005-8-12 02:26 PM
飞翔的海豚
个人观点有时候并不成熟的。跟帖的人多容易引起误导
2005-8-12 02:48 PM
书剑飘零
有理
2005-8-12 03:26 PM
jackjordan_0
一定要注意舆论导向
有可能你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影响很怀
2005-8-12 07:57 PM
飞翔的海豚
不要自以为是是真的
2005-8-13 11:12 AM
书剑飘零
“ 不要自以为是,真的。”这话我懂,但你这句是什么意思呢?不懂!
2005-8-13 02:48 PM
cotine
意思是自己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东西是真实的。
2005-8-13 04:30 PM
书剑飘零
2005-8-13 04:40 PM
tong100137
意思是自己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东西是真实的。
但也不能全盘否定
2005-8-13 05:46 PM
cotine
信不信由个人。就跟信神一样。
2005-8-13 07:20 PM
古雴
要知道:我们删贴并不是看帖子是不是“真实”,我们删掉帖子并不代表我们对帖子的内容全盘否定。这里牵涉到的不是发言者是否足够真诚,而更关键的是“受众”是否有足够的鉴别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有些东西需要对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所限制?为什么谈论某些话题时必须避开未成年人?——绝不是因为那些东西是虚假的、歪曲的、不真诚的,问题是出在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鉴别能力上面。在这个场合中,我们要注意我们发表的言论的受众是对很多事情还缺少了解、容易产生误解的孩子们,因此有些话题是不合适的,即便你发帖的本意是真诚的。这才是删贴的理由。
2005-8-14 01:07 PM
pupasky
不愧哲学系的啊~拜~~鼓掌……
2005-8-14 01:53 PM
tong100137
就是说为了保护易感人群,就要把他们放到一个密封的容器里?
2005-8-15 11:18 PM
古雴
为什么要说是“密封的容器”呢?为什么不是全盘开放就要是全部封闭?为什么总是说得那么绝对呢?当然不能完全密封,当然也不能完全敞开、完全放任,为什么只要是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管束就一定要说是“全盘否定”、“密封容器”之类的话呢?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应当有不同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没有什么地方是可以完全自由的也没有什么地方是绝对密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白自己——如果是作为更成熟更善于分辨的人——应当担负的责任。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仅是对其真诚与否负责,还要对其产生的影响负责。作为论坛的管理人员责任就更加重了。
对于小孩,很多话题不方便谈,并不是说这些话题不能谈,也不是说小孩就永远被拒之门外,有谈论这些话题的更合适的场合,当孩子们的心智和分辨力成熟到了足以进入这些圈子以后,他们自然能获得足够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如何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把不同的圈子、不同的场合,既不孤立封闭、又不混乱放任地安排得合理有秩,这就是要考验成熟的人的责任啊。比方说成年人应当把药品放在小孩够不到的高处或者锁在柜子里;比方说许多紧急按钮要被封在玻璃里必要时打碎玻璃才能触到;适当的“封闭”是需要的。不要曲解了自由和民主的涵义,不要谈起自由就容不下一丁点“封闭”,不要看不起适当的引导和管束,这些都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必需的。只有当一个社会先变得自觉、变得井井有条、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担当自己的责任、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后,才有资本来建设民主、追求自由,如果人们不能自觉地维护秩序、不能自觉地把握分寸的话,自由民主都是空谈。
2005-8-16 12:05 AM
Omega001
我们应该从纷繁中找出那仅有的1%——应该说的与合适说的。只有人人能够在发言时为他人着想,这个论坛才会越来越好:)
2005-8-16 01:06 PM
落英缤纷
我们都希望这个论坛越来越好!
2005-8-16 01:22 PM
Omega001
那么,当我们作为未来北大人的最后日子里,希望能为北大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之后,我们才能昂首步入这所美丽的殿堂
2005-8-16 09:35 PM
刘强
10 November 2005 16:57:21 [回复]
我想说的是,现在世界上有关于治疗乙肝的特效药吗?如果没有,那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电台广播,来宣传有关乙肝的特效药呢,就是那些宣传,不知道害的多少人倾家当产来购他的药,难道政府就不管一下吗,他们是在间接的残害那些患者,我为之痛惜,难道那些虚假的宣传是,何法的吗,希望有关部门加以思考,不要在让那些患者雪上加霜了。
古雴:这不正是我要说的吗。我要说的正是要限制“不负责任的舆论话语”。哪一条官方的宣传说过有乙肝特效药呢?哪一份权威的科普文章说过有乙肝的特效药呢?我倒是经常听到官方的宣传、权威的科普媒体告诫人们不要相信所谓乙肝特效药什么的,而你所谓的虚假宣传正是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中国的现状是官方的宣传虽然确实大有水分,但官方宣传的可信度总是比民间消息来得可信,但就是许多人不认可这一点,认为既然官方的宣传太虚假,民间的流传就是更可信的,于是便有了那些受害者、上当者、最可悲的是有些人被乱七八糟民间消息弄晕了头脑,自己受骗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论坛、小报、广告、流言等等民间的消息可以听着,但也不要鄙视官方的、权威的消息来源,不要轻信任何来路不明的信息。而作为论坛的管理者,尽可能地避免论坛成为那些不负责任的信息的传播平台是他们的责任。
入党转正补交思想汇报静默的惊奇
入党转正补交思想汇报
入党转正补交思想汇报
生活
入党转正补交思想汇报
2005年9月2日
思想汇报(一)
敬爱的党组织:
为什么入党?入党意味着什么?关于这些问题,在我以前的思想汇报中已经多次谈论过,这回我想到一个或者不是最恰当但很有意思的比喻,或者能帮助我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把入党比作结婚。
为什么要结婚?没有婚姻,一切事情也可以照常地做、一样可以保持爱情、也可以一起生活、乃至养儿育女。相应地,不入党也照样可以做一切该做的事情、一样可以保持信仰、也一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什么要入党?
一个方面:婚姻能够带来一些实惠,结婚获得一系列的法律地位、福利保障等等好处;相应地,入党也会带来一定的好处,这很自然。但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重点。
婚姻,首先是一场神圣的仪式,是终身的大事,一辈子只有一回(当然指的是理想的情况),这样一件仪式是终身难忘的。许多人平日过得再穷再苦,也一定要办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这真的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那一刻的庄严、神圣、喜悦、感慨之情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回味。相应地,入党,首先也正是一场神圣的仪式,在党旗下朗读志愿书、庄严宣誓那一刻的庄严、神圣、喜悦、感慨之情同样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回味。
婚姻,意味着一次转折,意味着角色的转换。结婚以前,你是追求者、接受着她的观察和考验,你可能需要经常写情书、表决心,即便有时候或许会显得肉麻,当然,你也可以审视你自己,放弃追求也是你的自由;相应地,入党之前,你也是追求者,接受着组织的观察和考验,你需要经常写思想汇报、经常表决心,即便有时候或许要写许多套话,当然,也没有人强迫你入党,随时都可以放弃。但是,结婚以后就完全不同了,不需要再多的追求和考验,取而代之的是互相的忠诚和无条件的信任。你很可能不再需要些情书、甜言蜜语也将少得多,但并不意味着感情的减弱,而是因为角色不一样了;相应地,入党以后,你与党组织也从互相试探转变为互相信任的关系,思想汇报交得或许不会那么勤了,表忠心表决心的话也不必再总是挂在嘴边了,这同样不表示你的热情有丝毫的减弱,角色换了,更重要的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婚姻,象征着一份终身的契约,是一种约定,或者说是一种约束、束缚,按我以前的话说,就是“枷锁”。这副枷锁是自找的,它将两个人的人生之路绑在一起,即便没有枷锁也可以走向同一个方向,但肩并肩、手挽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那荆棘丛生的曲折之路上,我宁愿戴上镣铐把两人锁在一起;入党,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了一副镣铐、找了一身重担,但同时,也是找到了某种依靠与归宿。
思想汇报(二)
敬爱的党组织:
关于信仰:有些党员说,现在的时代不要再谈信仰了,信仰本身是一个虚无飘渺、不知所谓的概念,况且大多数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根本没有多少了解,认真读过《资本论》、读过马恩选集的人有多少?即便读过,还是见仁见智,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在。连信仰的对象都搞不明白,还谈什么信仰?只要肯为人民服务、肯干好事、肯做贡献就算是满足了入党的要求了。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是党员的基本要求,这早就是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告诉你的,没有人强迫你入党,入党本来就是一个双向的选择,好比是一桩契约,既然不接受其中的条款,那么不要接受就好了,干什么定了约之后再来商量?
对信仰的对象有争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谈信仰了。好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更是见仁见智,各个哲学家、各种哲学流派都会给出各自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来,那么是不是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哲学系的牌子就不要挂了、哲学研究也不要做了?对“哲学”一词的概念不确定,并不妨碍哲学圈子的形成,也不妨碍哲人互相间的认同。我们心目中的“哲学”或许意味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拥有共同的话语、获得彼此以及他人的承认。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认同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可以随着时代和境遇的变迁而改动。我有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我的理解肯定与绝大多数人很不一样,但我还是可以自信地宣称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这样才是问心无愧,才能够和白纸黑字上的党员标准逐条对照时面无愧色。
思想汇报(三)
敬爱的党组织:
马哲印象:和许多人一样,我最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上。当然,那时的印象不怎么好。那种“马克思主义”将所谓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及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等等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统统贬得一钱不值,而这正是首先令我怀疑的地方:我设想,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们也不会都是傻冒,作为名留史册的思想家,怎么说总要比我聪明得多,他们为什么要搞那些一钱不值、一捅就破的理论来?我隐约地感觉,所谓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之类,即便有问题,也不至于如此简单。另一方面,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也令人不能接受,理论逻辑的不严谨和前后矛盾的破绽甚至连我都能随手指出一堆……好在我从来没有把这些问题归到马克思头上,因为我也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名垂千古的伟人,无论怎么说,总是比我高明得多,他们的理论当然也不会如此简单。
非马克思主义不会这样简单,马克思主义更不会这样简单——带着这两个设想,我开始寻找一些课外读物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记得当时看的第一本相关书籍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其后在高一阶段又陆续读了十多本关于马克思主义或关于哲学的书籍,结果当然容易想象,我的设想被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哲学也并不简单。
下面我就简要地谈一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印象:
按照沿苏联教科书体系传下来的观念,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观念当然是错误的;不过随着旧教条的打破,今天在中国出现的另一种看法: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这种观念也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哲学,这是一个必须首先弄明白的问题。正如张立波老师所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马克思,这些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却随着社会场景的变化,一而再,再而三地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在我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下面四个特点:现实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首先是其现实性,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前的哲学相比,差别正在于它不满足于单纯地“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是立足于现实的,马克思的立足点是“人”,他以人的自由和人类的全面解放作为其终极目标。马克思也说过“消灭哲学”,我认为,他所反对的,正是脱离了现实、脱离了人本身的空幻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始终围绕着人、围绕着实践展开的。进入了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仍是如此:“无论是“回到马克思”还是“发展马克思”,都是一个阐释和理解的过程,重要的是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促成理论、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
丰富性是很显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仅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诸多学科都有涉猎和研究,单就哲学来说,马克思的哲学广泛涉及并探讨了古今各门各派的哲学思想,在哲学的各种领域和范畴中也都有所建树。不过,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此丰富、包罗万象,但并不应当被视作一个自足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是环环相扣的,却并没有试图去搭建一套完全的体系出来。苏联教科书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其实是把马克思主义自我封闭和自我扭曲了。马克思主义应当是被视作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各种的思潮和流派,面对各样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时,都可以到这座宝库中寻找根基、汲取养分、得到启发,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性的意义所在。
关于深刻性,是有必要加以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绝没有因为其现实性和实践化而变得庸俗,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是平易近人的,因为它永远是紧紧地围绕着人展开的。但是,这绝不影响其理论的深刻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和深邃的见地建设起了一门深刻的理论,不可因为通俗化和大众化就忘记它内涵的深刻性,通俗化不等于简单化,更不同于庸俗化!大众化是“深入浅出”,是必须以对理论内涵有着深刻理解和运用才可能实现的,其困难程度常常比做学术研究更高,但现实中中国的哲学普及水准令人不敢恭维,这正是由于没有把握和协调好通俗化和深刻性的平衡关系所致。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发展性”:“众所周知,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纯学院式的学术理论,而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实践理论由于其对任职存在的终极关切和对社会历史进程的自觉介入而不可能使自身封闭在纯理念的学术王国中,不可能远离时代的文化精神冲突而自足地发展,它必然以开放的理论视野与同时代的各种文化思潮和理论学说相交汇或交锋,并且影响同时代的其他理论和文化思潮的前提下,也经历着自身的改变、分化或进展。”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特点,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了这个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其之所以不可超越,是因为它从来不会达到最终完善,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始终在发展着。
思想汇报(四)
敬爱的党组织:
近一年以来大学学习生活工作小结:回顾近一年来我的大学生活,应该说,这一年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我在班级中所发挥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我的作为,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实干型、技术型、稳定型。
首先,我的性格是较务实的。事实上,我比较缺乏的是创造性和主动性。进入大学以来,我在班中担任的是团支部宣传委员的职务,又分别在系团委宣传部和系学生会宣传部挂职做事。我从没有去谋求校级的职务,这一方面是由于懒惰,另外也是由于我倾向于实干的工作,希望能看到我的工作是落在实处的,在系内给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帮忙做事对我而言是较好的选择。我的性格有一个不太好的方面是不喜欢张扬,或者说不愿意出头,所以主动性的、创见性的、领头性的工作做得不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承认我在这方面是有欠缺的。不过,我自信在被动型的工作中,我是十分踏实负责的,凡是交到我头上的工作,即便私下里有少许抱怨,也会认真地承担和完成,从不推卸责任。班级里和系里的许多事情,我虽少做带头的工作,但往往都愿意以协作参与的角色来帮忙,托给我的事情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就更没有推辞的。
我最重要的特色要数“技术型”。所谓的“技术”主要体现在电脑技术方面。在电脑应用方面,我大概算是班中数一数二的,所以,我的工作较多地集中在电脑方面:首先是在开学后一星期左右,我就为班级开设了网上的校友录和QQ群,方便同学们的交流。这当然是举手之力,但毕竟需要有人想到的,有些班级可能在两三年里都没有一个专门网上聊天交流的平台,我这方面算是走在了前头,为班级形成一个整体的氛围做出了少许贡献。稍后,同学们纷纷开始配置电脑,有了电脑当然难免会出问题,于是我开始起到一个电脑门诊部和维修部的功能,经常为同学们杀病毒、查错误、装系统、配软件,算是为人民服务吧。随后,由于我六年级时就考出办公自动化,使用电脑的经验比较多,对文字处理和图文排版有一定基础和熟练,我开始承担系内与电脑相关的许多事务:最早接手的是系学生园地的网站维护工作,当然由于我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不够,在这块只是按部就班地延续前任的工作而已;然后,在系团委宣传部新开创的刊物《心裁》小报中,我负责的是全部的排版工作;在本期的系刊《共青苑》中,我也担任了主要的排版和美编工作;在本次系文化节中参与了书签的制作。另外,平时系内活动的海报及传单等宣传资料我也经常参与制作,我经常参与的还有一些活动申报的文字资料及幻灯片等制作,这些不再一一列举。
最后的一个特点是稳定,这主要是指我的品行方面而言,稳定是相对于迷乱和浮躁而言的。当然,我的品德称不上高尚,但我的行为算得上端正,这一点我是有信心的。从初中到高中,在班里我总是人缘较好、人气较佳,同时又发挥着稳定的作用,在大学里相信我也同样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思想汇报(五)/原则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闲谈时朋友说我是哲学系“最讲原则的”人,当然这是在一个半开玩笑的场合,而且本意也是在夸赞我吧,不过我感觉还是有些不服气的。
其实我不认为我是个讲原则的人,说我是“最不讲原则”的倒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讲究的是一个“随”字,我不仅提倡“随遇而安”、“随机应变”,至于“逢场作戏”之类,我也不抵触,甚至认为在许多时候都是必要的,我是讲变通的,怎么能是最讲原则的呢?
或许是别人把“原则”一词看得太轻了,比如我凡是开会一定坚持早到、听到国歌总是立正之类,这些事情能算是原则吗?试想奏国歌时要是朋友在我身边病倒了,我还可能坚持立正吗?这么轻易就能打破的事情能叫坚持原则吗?这只是在坚持一些习惯罢了。
另外,“讲原则”和“坚持原则”是不同的,我绝对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但不是个讲原则的人,因为对我来说没有多少原则可供我坚持,没有原则怎么讲原则?我也不清楚算不算有原则,如果有的话大概也就那么一条吧,而且也很难会遇到需要我讲那条原则的机会。
为什么我看起来像是原则性很强的人呢?可能是一个误解:一方面是我坚持自己的一些习惯,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另一方面,我讲的不是“原则”,而是“负责”。这是我极看重的一点。为人处事不必总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但无论怎样变通,都应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承担的话语就不要说、不能负担的角色就不要扮,也不是说要为别的哪些人负责,做人最应当为自己而负责,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能够在若干年后重提事不会感觉羞愧和懊悔,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最新评论
我
17 November 2006 18:55:45 [回复]
这位兄台写的不错啊!
unic
1 January 2007 01:33:01 [回复]
一直想问你:为什么要入党啊?
关于“讲原则”一个帖子和我的回复(关于在网上发表言论)
关于“讲原则”
关于“讲原则”
生活
关于“讲原则”
2005年9月1日
军训时起外号,XX男什么的。某人(最为亲近的朋友之一)竟说我“是哲学系最讲原则的人”,称我“原则男”,我感觉十分不适唉。
其实我不认为我是个讲原则的人,说我是“最不讲原则”的倒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讲究的是一个“随”字,我不仅提倡“随遇而安”、“随机应变”,至于“逢场作戏”之类,我也不抵触,甚至认为在许多时候都是必要的,我是讲变通的,怎么能是最讲原则的呢?
或许是别人把“原则”一词看得太轻了,比如我凡是开会一定坚持早到、听到国歌总是立正之类,这些事情能算是原则吗?试想奏国歌时要是朋友在我身边病倒了,我还可能坚持立正吗?这么轻易就能打破的事情能叫坚持原则吗?这只是在坚持一些习惯罢了。
另外,“讲原则”和“坚持原则”是不同的,我绝对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但不是个讲原则的人,因为对我来说没有多少原则可供我坚持,没有原则怎么讲原则?我也不清楚算不算有原则,如果有的话大概也就那么一条吧:“用情专一”,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一条是天塌下来也不愿意打破的事情,不过至今还没有对象可供我检验自己的这条原则的啦。
为什么我看起来像是原则性很强的人呢?可能是一个误解:一方面是我坚持自己的一些习惯,另一方面,我讲的不是“原则”,而是“负责”。这是我极看重的一点。为人处事不必总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但无论怎样变通,都应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承担的话语就不要说、不能负担的角色就不要扮,也不是说要为别的哪些人负责,做人最应当为自己而负责,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能够在若干年后重提事不会感觉羞愧和懊悔,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军训归来入党转正补交思想汇报
哲学系新生Q&A部分整理
哲学系新生Q&A部分整理
生活
哲学系新生Q&A部分整理
2005年8月7日
最近与许多学弟学妹们交流过,包括在论坛上和QQ上的,积累了一些话题的问答,现在整理并罗列出其中一部分,供更多的同学参考。以下包含许多个人主观意见,我的主观意见仅供参考,心中有数,不要认真。
Q:哲学系要上哪些课程呢?
A:第一学期的必修课是哲学导论(2学分)、数理逻辑(4分)两门专业课,还有古代汉语和高等数学任选一门,也可以两门都选,也可以都不选以后再选;文科计算机基础(上、下各3分)、政治、英语、体育等全校必修课不用说了,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上、下)、中国哲学史(上、下)、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这几门必修课。除了以上这些是必须学的以外,哲学系的其它课程可以说都是“选修课”:“类型选修”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在某个类型的一大堆课程中,只要选择够指定学分,具体选哪几门课则没有要求。这些各类型课程的学分底线加起来就是所谓“专业必修”课,而剩下的所谓“专业选修”课,其实选择的范围与“专业必修”的是一样的,比如选择的某一类课程的学分超过了要求的底线,多出来的即被算作“专业选修”的学分。哲学系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在北大大概只有元培班可比了~,关于哲学专业课程的问题等到第二年分了导师,对哲学系有了更多了解后,自然会更加清楚的。
Q:哲学系分哪些方向?
A:按照中国哲学八大二级学科的分法,北大哲学系分马哲、中哲、西哲、伦理、美学、科哲、逻辑、宗教这八大专业方向,这八个方向的区分主要是在硕士研究生中体现,在本科阶段虽然也要选择方向,但界限不算特别分明,同学们在大二下学期会分成哲学专业、哲学(逻辑与科哲)专业以及宗教学系这三种,但最近听说分文理哲学专业的方式似乎要有变化,还不太清楚具体情况……
Q:选导师是怎么回事?
A:这个问题新生不会那么快遇到,但我还是先说一点:说到导师,会在第二学期的后半时期开始选择,到第三个学期(大二上)可以改换,到大二下最终确定。导师的作用是指导平时的读书、写作和选课,并且是你将来学年论文的提交对象。另一方面,也不要指望公务繁忙的导师给你太多的关注咯。我刚升大二,对导师的事了解很少,我唯一想提的一点是:导师所属的专业方向与你自己的专业方向并无直接关联,并不是说你选择了西哲的导师就是选择了西哲的方向(虽然通常情况下确是如此),马哲的老师可以指导你做西哲、科哲的老师可以指导你做宗教,更进一步,选择了某个专业方向也不代表你本科阶段就必须做这个方向的论文。我认为本科阶段不是做哲学研究的时候,如果要钻研学术,本科阶段的任务也只是打基础,既然是打基础,不宜窄而偏,过早地确定某一个方向有害无益,由于精力有限,你需要确定一个主攻的重心,但不用局限于此。总之,选什么老师、做什么论文、选什么方向,三者并无必然的联系,是可以变通的。
Q:大学的节奏是不是和中学很不一样?怎样适应大学生活?
A: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中学有很大反差,保持中学的生活节奏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倒不是说你必定会变得懒散,即便你还是坚持悬梁刺股,你悬梁刺股的方式和节奏也要发生变化的。有人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坚持自己、不受他人影响,这句话是没有错,自己的信念和坚持确实不应该被别人干扰,但把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环境相融合为何不好?与周围人显得格格不入,可能保证了自己的学习,但大学不单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光会学习在社会上也根本无法立足,大学也需要学会融入社会啊!更何况大学学习的途径远不只课本和课堂。不要轻易地跟随他人,也不该顽固地拒绝改变,个中的尺度分寸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把握。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呢?有很多很多人会说:大学第一年(第一学期)是一个过渡期,这段时间里要逐渐地适应并融入大学的生活云云……乍听是很有道理,仔细想想却大有问题!什么叫“一年的过渡期”?大学时光总共几年?头一年是过渡、末一年也是过渡岂不是渡掉一半了?有必要留给自己定半年一年的时间用来“适应”吗?试想一下,你将来找工作去,和老板说:“工作第一年是过渡时期,你给我一年时间来调节自己以便逐渐适应工作的节奏……”能行吗?环境一换就需要“适应”、节奏一变就需要“过渡”,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给自己更多的“过渡”时间,往往更难以适应。我建议不要谈“过渡”、“适应”,只是有一个“衔接”期,从中学的节奏融入大学的节奏,其中的衔接期一个月足够了。心态问题是最关键的,你越是惧怕转变,越是难以转变;越是希望“渐变”则变化带来的不适感反而越是强烈;有准备地、主动地投入转折,则即便是“突变”,心理上也容易适应,反而比缓慢地渐变更显得自然。
Q:学哲学很困难、很枯燥吗?
A:如果你喜欢哲学,有兴趣学,乐在其中,当然不会觉得枯燥。如果你不喜欢哲学,不用去深入地钻研,那么哲学系的课程并不紧张,混过去是很轻松的,当然也不会觉得困难。唯独当你对哲学找不到一点兴趣,又执意要“学好”哲学,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要强迫自己读自己毫无兴趣的书,那样的话才会感觉枯燥。
Q:哲学很高深吗?
A:学哲学应该摆正哲学的位置,如果把哲学看得太“深”,深得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当然不对,不过也不能把哲学看得太浅俗;然后,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既然学哲学,应该是要高于浅薄庸俗,但更不能自以为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作为本科生用不着考虑太多,进入哲学系跟着老师和同学循序渐进地学习,只要摆正心态,无论将来走什么路,总能有所收获的。
Q:学哲学能修双学位吗?有时间吗?
A:哲学系很多同学修双学位的(当然主要是经双),时间肯定是有的,哲学系的课业算是较为轻松和自由的,但双学位毕竟还是要占用大量精力的,有很多同学因为双学位而荒废了主业,也有很多同学最后坚持不下去了才半途而废,还有压力太大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寻死觅活的……总之在选择双学位前必须认真了解你学的双学位意味着什么、了解你将学些什么、权衡清楚你将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不要盲目跟风。
Q:哲学系毕业后出路怎样?
A:我不是个理想主义者(顺便说一下:也不是个现实主义者),也不想说只要遵循兴趣就不用管出路和赚钱之类的事,人除了自己兴致以外,还是担着责任的,我个人家境不差,不必为父母的生计担忧也没有父老乡亲的牵挂,但也需要为自己将来的家庭考虑,何况那些家庭贫苦的同学,考虑“出路”、考虑“钱”,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哲学系毕业后的确可能面临就业的困难,回避这个问题是不必要的。但也要看到,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是普遍存在的,作为人文院系,哲学系的情况自然也比不上理工及经济之类的院系,但也不会差到什么地方去,至少衣食无忧是有保证的,不用过于紧张。当然,哲学系的出路决不限于学术,某句俗话说:“哲学都能学,还有什么学不了的?”,哲学系出来后继续研究哲学的只是少数,哲学系的同学在政界、商界、文界、学界等各行各业有广泛的分布……
Q:我高二学的哲学……
A:不要把高中教材的所谓“哲学”当真了!那只是政治课罢了,如果已经考完了就忘掉它吧!做个夸张些的比喻,高中的“哲学”与哲学系学的哲学的差异,就好比数学与英文的差异:都有abcxyz,但根本是不同的!如果理解成高中“哲学”是“肤浅”的,大学哲学是更深入,这同样不对!说“肤浅”让人感觉它俩的关系好比蝌蚪与青蛙,即便不相似也是同类,但即便是理解为这种关系也不妥当,总之不要带着任何高中“哲学”的印象来看哲学——不是小青蛙和大青蛙、不是蝌蚪和青蛙、也不是青蛙和癞蛤蟆……咳……反正没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激动了一些,主要是由于受到这样的误解太多太多了,身在哲学系,别的都好过,就“不被理解”这一点是最难忍的,遇到别人鄙视你哲学系,脑子里对哲学的印象往往是那套东西,难得遇到给哲学系说好话的,唉唉谈的还是那套东西…………另外提一句,也不要认为高中课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简单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可以概括的学科,我们平时所接触的马哲受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影响太深,以至于扭曲了其本来的面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远没有苏联教科书体系那么简单,苏联教科书体系本来就是对马克思的曲解,我们高中课本还要将那种曲解了的所谓哲学还要“通俗化”,当然是弄得不伦不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是一个至今在国际上都颇有生命力和充满活力的学科领域,比方说当代西方哲学的诸多思潮如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生态主义、女权主义等等等等,几乎每一个新思潮新流派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交叠,马克思的智慧与启迪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但绝对不是传统教科书当做定理所讲的那样子。
Q:唉,我进大学前对哲学毫无了解……
A:或许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就看了许多哲学书,思考过很多问题,那只是说你可以省了一步对哲学培养兴趣的阶段,并不代表你一定比其他同学有多少的优势,其实整个本科阶段都不是搞哲学研究的时期,你若有志于哲学研究,那么起码要到硕士阶段再来谈,本科四年都是培养兴趣和打基础的时间。包括我们系的许多老师,许多人本科都不是学哲学的,但到后来做哲学做得很好,你高中阶段的那点儿哲学基础就更算不得什么了,你并不会因此比那些到大学才开始接触哲学的同学有什么突出;以前没有接触过哲学的同学不必心急,慢慢地走近哲学就好了。
Q:怎样培养学哲学的兴趣?
A: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如果在培养兴趣的阶段,读书不是为了钻研,而是为了“走进去”。可以先找一些浅显的哲学导论和概论书或者一些哲学史读物,或者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特定的哲学领域的书,也可以是一些交叉领域的,不用上来就搞所谓纯哲学。哲学的覆盖范围很广,与数学、物理、政治、历史等等各门各科都有交叉,那么如果你对哲学提不起兴趣,也可以找到你提得起兴趣的领域来从侧面进入哲学。第一学年的哲学入门,不是求全,也不是求深,而重要的是找到走近哲学突破口,可以从对哲学史的浏览来进入,可以从某一个问题(话题)进入、可以从一个边缘学科进入、当然也可以从深读某一本名著进入,具体怎样进入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偏好,但哲学入门的关键在于寻找与哲学的亲近感,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不觉得困难了。另外,培养对哲学的兴趣不代表一定要立志走进哲学学术,事实上哲学系同学们最终从事学术研究的很少,更多的会分布到各行各业与哲学没有直接联系的职业中。但是将来的职业与现在学习的兴趣不必也不应该搭上关系,如果说你一定需要培养好兴趣再去选择做某件事,或者自己有某方面的兴趣就非得要做那方面的事,那么你的生活和适应能力就显得十分堪忧了,既然你们正在哲学系,爱哲学是顺理成章的。(参考****这个帖子)
Q:老师对于哲学学习起到怎样的作用?
A:虽然是相当重要,老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学哲学的话,老师始终只是给你指点个方向、点拨一些问题,但更多的功夫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阅读、思考和交流。老师当然会帮助你理解那些哲学文本和思想,但每个老师可能都会告诉你属于他的理解,而你会发现不同的老师会告诉你不同的理解,因此最终怎样理解还是要靠自己,老师只是给个参考和启发罢了。但是话又说回来,老师对他们所教授的东西总是有长期的思考和钻研的,作为一个初学者,你和老师绝对不是对等的地位,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进而也可以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明确自己的位置,你与老师不是对等的,与大师与先哲更不是对等的,要独立思考首先要学会尊重和聆听。
Q:科哲是什么……
A:哲学经常被人误解,科哲则更惨,在科学与哲学之间,有点“两头不讨好”的感觉。我在这里只是简单地说一点:科哲既不是拿科学指导哲学的也不是拿哲学指导科学的,对于这门领域我还没有深入,所以也说不出明确的解释,只能指出哪些不是科哲,这点和我说不清哲学是什么只能说哲学不是什么类似,对科哲感兴趣的同学请与我联系……
Q:小古是谁?
A:连小古都不知道的话怎么能在哲学系混啊!?呵呵,开个玩笑。似乎我的真名和网名都不太通俗易读……所以叫我小古就好。我是04级;男;上海人;老年人;全国理科班保送生;准备主攻科哲,也喜欢伦理、马哲、逻辑和宗教;买书狂;电脑熟手(非高手),急盼电脑排版方面的接班人……
若非注明,均为古雴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随轩。或参考版权声明
本文链接地址:https://yilinhut.net/2005/08/07/81.html
电视科教就是传播伪科学的阵地!费曼:诗人们总说,科学家看不见行星的美丽——
电视科教就是传播伪科学的阵地!
电视科教就是传播伪科学的阵地!
生活
电视科教就是传播伪科学的阵地!
2005年8月1日 普及
耐下心来对中央电视台观察了几天,科教栏目果然正是伪科学的温床!复活节岛巨石像、野人、亚特兰蒂斯、UPO、外星人绑架、麦田怪圈……几乎把那几个伪科学经典著名案例都放出来了,《走近科学》完全就是“走进伪科学”,“探索·发现”50%是伪科学、“秘境追踪”100%是伪科学,不负责任的纯伪科学!即便不是在宣扬伪科学的栏目,也从来看不到丝毫哪怕是暗示地宣传科学精神的,全部是在传播伪科学!现代社会伪科学的流行,媒体要负90%责任!
要了解科学知识,与其看科教节目,真的还不如看蓝猫淘气三千问之类~!
吃瓜王
21 November 2009 20:45:38 匿名 210.77.5.79 [回复]
据内部人士透露,《走近科学》栏目实有难言之隐:如果不播放这些“伪科学”的内容,收视率实不容乐观,该栏目极有可能被淘汰!
《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哲学系新生Q&A部分整理
关于居高临下
关于居高临下
生活
关于居高临下
2005年7月31日
最近一直在想,有时候我也受不了我自己。但没有办法的,三五年前时我的许多思想应该说和社会中一般人差不多,而我自己在成长,现在想来自己曾经的一些想法真的是幼稚的,但更不幸的是我还会成长。于是,我的成长简直就象征着我与一般人的思考的差距的拉大,意味着我的思想深度永远也难以回到一个市井小百姓的程度,我感到无奈,一直以来我都想回过来,我真的在许多想法中有了返璞归真的感觉,回到了我更幼时的结论,但这是升华而不是倒退,这只有进一步意味着我变得更老了。现在想通了,这些和那些的观点,是我曾经坚持过的,但现在我超越了,无论这种超越是更接近还是更远离真理,是五十步笑百步也好,毕竟我比那些观点走得更远了,我干什么要逃避呢?无论从经验、知识还是思考上说,我在年轻人中都无疑算是走得远的,以前我一直以此为苦恼,但现在准备诚实地接受下来。找能理解我的同龄人是不可能的,即便有那种人的话,那就像我那样令人恐怖了……我的想法难以引起一般人的共鸣,只要与几年前的自己比较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了,只有在大师的著述中才能找到引起我共鸣的东西。我一直是提倡平等的争论,这个主张现在也没有变化,但我主张的是每个人都有诚实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力,每个人说话都应当被认真地倾听——发言权是平等的,但并不代表思考的深度是平等的,总会有人居于高处,居于高处的人并不是说有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让别人也接受同样的观点,事实上,我自己体会到了想得越多越苦恼,能保留越多的天真就越好。但幼稚的人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最看不惯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知道那么一点点,就举着言论自由、思想平等之类的旗号叫叫嚷嚷,他们不承认思想有高低之分,宣称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立场,谁都不比谁高,我的私生活没人有资格指点和干涉——这个道理当然可以说是不错的,但如果以此作为自以为是的理由就是可笑的,自由主义使年轻人自以为是,而相对主义令年轻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退路而无所顾忌。当然,从某种角度上你可以说我更加自以为是……怎么说呢,我也还是年轻人吧,但我该谦卑的时候谦卑,至于我自己是不是也属于我所看不惯的年轻人那一群,我自己都不清楚,但总是有分别的,不知你们能否体会,我不想多说了。现在的我坚持真理的多元论,但早已抛弃相对主义。对于我曾经坚持的观点,我现在的超越了的观点就是更高明的;有些问题,一般人只考虑了一个角度,而我正反两个角度都做了思考,那么我便就是更深刻的。
2005年6月29日
最新评论
unic
1 January 2007 01:21:31 [回复]
想让你看看我的两篇小文章。里面的意思和你以上的有关。一定要去看看!谢谢。因为我有些许困惑。
一篇叫《对“牛”谈情》
http://uniceros.yculblog.com/p…
一篇叫《即使我们研究哲学》
http://uniceros.yculblog.com/p…
少说话俗世中超然
少说话
少说话
生活
少说话
2005年7月31日
比方说,年轻人总是没有资格与饱经沧桑的老人辩论做人的道理,你能做的只有倾听。而我一直是做倾听者,却没人愿意耐下心来听我述说我的心路……愿意听我笑的人是知音,能够听到我哭的人是知心了。我缺少的不是懂得我想法的人,而是缺少能耐下心来听我述说的人,当我试图表达时,我的语言被人说是呜里吗里,我的态度被人说是居高临下,我便说不下去,遭到这些批评令我十分苦闷。我意识到,再怎样努力地说话,我的语言的笨拙是改变不了的,我思考的深度也是降低不了的,我的述说总是令人讨厌的,所以,还是少说话吧,少说话少犯错。
哲学导论论文关于居高临下
2002年暑假随笔
2002年暑假随笔
生活
2002年暑假随笔
2005年7月31日
暑期随笔
缘起
趁着暑假机会难得,除了要抓紧学习和娱乐外,我也有了充裕而连贯的空闲时间来读书和思考,到了开学就要更忙。于是,我便把这段时间的思想记录下来,一是供自己日后回味;二是可以备下来以后当随笔交作业;三是可以作为一种“思想汇报”让党组织对我更多地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绝不保守做作、刻意修饰。
一、 乞丐
上学期有一个英语作业为“看图写作”,情节大致如下:两个小孩在街上遇见一个衣杉褴褛的乞丐,一个孩子没有理会而另一个给了钱,一转身乞丐摘下了化妆,原来是位演员;两个孩子都被请进了演播室,没给钱的孩子一脸不好意思,给钱的孩子受到嘉奖。
这个要我们写的故事似乎显示了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给乞丐钱就是有同情心、有爱心,是好孩子。
我并没有按照出题人的思路去写作,因为我并不认同那样一种价值取向。
自孙志刚一案激起全社会激烈反响之后,施行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终被废止。虽然这项改革显得有些被动,却不失为亡羊补牢,表现了新一届政府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方面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决心。但我在网上听人说:“办法”废止后,上海街头的乞丐变多了。
没有实践去感受,原是不大相信的。且不说上学时乘地铁约十分一的概率会遇到一次,且以我几天前出去买书为例:我从浦东心灵电脑城转到东方书城,再由对马路转到第一八佰伴,再回头穿过张杨路到对面车站,这样兜了一圈,没有走重复的路,路程大概和绕二附中内环线一圈差不多。就这样一段路上,我竟遇上老少男女各式乞丐十四人次之多!
这些人中,女的披头散发,口中呜哩呜啦地念着苦经冲你伸着手;男的横趴在路边浑身哆嗦,身旁放着破碗;小男孩追着行人拉拉扯扯;小女孩动不动给你下跪……
我知道,别看他们样子可怜,可赚钱的本事可大了。7月14日《参考消息》有一篇文章说上海乞丐运气好的能“每天进账二百元”!这并不是天方夜谭的:看看八佰伴附近如此高的人流量,只要一百人中有-两个肯给钱,一天下来少说也能有几十块了,难怪这芝麻大的一小块地方就能吸引了十多个乞丐!
行乞对乞丐来说是一个新的、稳赚不赔的谋生方式甚至赚钱手段?对路人而言是对你爱心的一种检验?对上海来讲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对,行乞对乞丐来说是出卖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来换取不劳而获的可耻行为;对路人来说是对其心情和食欲的一种考验;对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而言乃是令人头痛的一大顽疾。
外地旅客、海外游客来到上海,我们上海犯罪率是多少;黄、赌、毒抓得如何;反腐倡廉做得怎样;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不能直接地感受到的,但你们城市社会救济工作的好坏则是到大街上走走就能有深刻印象。且乞丐这一“职业”与一般的非法职业不同,不但不怕“见光”,反而专找游人众多的地方“工作”。因此,行乞虽算不上违法犯罪,但其对城市形象的损害是尤为严重的!
当然,虽说有许多乞丐是徒有健全的双手而懒于劳动,靠演技和出卖尊严来作为以逸待劳的生财之道的,但毕竟也是有真正迫于生存压力,迫不得已才流落街头的。对乞丐泛滥的现象不能全怪到乞丐头上,关键还是社会的问题:
首先是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采取妥当的办法,制定“收容遣送办法”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废止原“办法”、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对流浪乞讨人员,首先是不能放任不管,而要管制与救济相结合:管制太严,孙志刚的惨剧可能不断重演,而救济过多可能形成“花钱养懒汉”的局势。具体把握的度当然是政府相关机构的事情了。
同时,乞丐问题难以解决更和整个社会群众的态度有关。回到开头,从英语书上这个看图作文可以看出这种有害的价值取向——给乞丐钱是行善积德,不给钱是冷漠无情。但要注意的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与万恶的旧社会不同,党和政府不会坐视流浪者饿死街头,虽然有些政策还不完善,但国家毕竟制定了许多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的办法。我们应该相信政府,政府有能力安置那些乞丐——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条件安置流浪者,而是大多数流浪者不愿放下行乞这少劳多得的职业。
据我从媒体上的了解,目前在一些大城市的改造完成的救助站中,收留的绝大部分都是衣冠整齐、体格健全的青壮年求业者,几乎没有一个乞讨人员;而据专家解释,“职业”的乞讨者若“生活有着”也并不属于救助的对象。
我看到现在许多人也都公开地呼吁大家不要施舍乞丐,配合政府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救济政策的改革尝试,这与我的想法是一样的——乞丐只有讨不到钱时才会“生活无着”,才会主动去寻求“救助”。有同情心固然是好,但若是把爱心给予真正需要关怀的人,用在对他人、对国家真正有益的地方,那就更好了。
二、 “三个代表”
最近,关于党史、党建、理论方面的书籍看了不少,如《十六大以后——关注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中共党史读本》、《2003“两会”文件汇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若干问题》、《论“三个代表”》、《十六大修改党章》等。当然,这么多书我并不是逐字逐句全都读的,其中第一本是非常耐读的,但其余确是挺枯燥的,其中有几本是作为我读历史书籍间隙时通读的,另一些是作为我用以理论求证的工具书,有选择地读了部分篇目。
首先要说,我向来都是党和政府最坚定的拥护者,对目前党和政府在国际国内各类事务上的作为我都是由衷地赞同和欣赏的。不过我以为,越是疏远的人越会互相赞美和恭维,只有亲近的人才会去向对方指出问题。在国际上我们要大力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在群众中我们要坚决维护党的威信,但若仅是志同道合的同志间内部交流的话,就没必要写太多赞美的话了。
1.“重要”
“三个代表”思想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她的提出,正逢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就是返璞归真,巩固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基石,以使党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仍始终立于不败。“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就是“务实”。
但在“三个代表”思想的宣传、贯彻方面还是渗入一股很浓的浮夸之风。
几年前看到一个故事,令我至今难忘:周总理一次视察某报社,见修订中的报纸头版标题“……周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周总理马上要求删去“重要”二字,讲了一番令人深思的道理。由于过了太长时间,故事的具体细节我都忘了,大致意思是不会错的。很简单的道理:讲话便是讲话,重不重要是看讲话的内容是什么而不是看讲话的人是谁,内容重要的,看的人自然会重视。如果自总理来作榜样,动不动就加上“重要”,上行下效,条条都“重要”,不但突不出“重要”,反而造成自上而下一片浮气。
而现在呢?翻一翻报纸,听一听新闻,那些个讲话、批示、文件、报告、指示……又有哪一个前头没有加上“重要”两字呢?
我并没有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起初也没有——他提的是“三个代表”“要求”——我考查的是《论“三个代表”》中从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广东省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到“三个代表”到2001年7月1日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时的讲话,其中只是提“三个代表”的“要求”而未提到“思想”,但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已改称“重要思想”了。现在见诸报刊、书籍的,是铺天盖地的“重要”思想。
这还算不上什么问题,毕竟是用于宣传嘛,多些强调也是应该的,不过,最令人遗憾的是:“重要”终于进了《党章》: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第二自然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老祖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理论源泉,马克思突破了之前所有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而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等第一代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和革命者唤醒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他的成就不只是建立了第一社会主义政权,在理论方面,列宁摆脱“第二国际”的教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反对依赖“和平演变”过渡到社会主义,并在建立政权后解决了马克思尚未涉及的诸多具体实践上的困难,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列宁等一代人将国际共运推上了高潮,将社会主义革命从理论推至实践的新阶段。
毛泽东是带领中华民族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领袖。在夺取政权的革命中,他并没有照搬苏联革命的理论模式,反对苏联“老大哥”只依靠城市工人的革命方法,而是开创性地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策略,成功地解放了旧中国。建国后,他不仅敢与“美帝”对立,也敢于反对“苏修”,在两强鼎立的冷战时期仍然坚持独立自主,不作大国的附庸。毛泽东思想是中国自主自立的保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腾飞,邓小平等新一代党的领导人拨乱反正,重新阐明社会主义的意义,及时转移了党的工作中心,理论上解放思想,实践中改革开放,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可见,无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其共同的特点便是:该理论或思想的诞生不仅是之前理论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飞跃式的、革命性的,总是突破了当时原有理论的某些局限,因此这几条理论和思想的形成都可称作“划时代”的创新。
而为什么不称马克思列宁“重要主义”、毛泽东“重要思想”、邓小平“重要理论”,而“三个代表”却得加上“重要”,想必也不仅仅只有对语言通顺方面的考量吧。
我以为,与前几位的主义、思想、理论相比,“三个代表”思想只能算“继承、发展”而不能算“创新、革命”;只能算“理论巩固,追本溯源”而不能算“理论升华、标新立异”。“三个代表”并不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这一代共产党人所首创的:“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嘛,自然是在立党与执政之初就存在着的,只是当时的党在新生之初,活力无限,“三个代表“是自然而然的,并不需要去强调、去要求。直到现在,当党和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环境时,当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受党内某些腐败分子干扰和党外一些保守人士的质疑时,为确保中国共产党能始终站在时代的浪尖,江泽民同志才会强调这“三个代表”的要求。因此说,三个代表是理论巩固而非理论创新。
因此,虽然就目前来说,“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最能反应“与时俱进”的特点的,但《党章》是会传给后人的,我想,以后马克思主义还会不断地发展,现在的我们还是应该谦虚一点好。
2.我的理解
当然,我不是反对“三个代表”思想本身,我是很赞同将“三个代表”写入《党章》的,我只是不想看到显得过度自信的“重要”一词。
读了那么些书,不能只停留在被动认知的阶段,我想,无论对与不对,我应该对“三个代表”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理解才好。
我的观点是与其说“‘三个代表’思想”,不妨说“‘三个代表’要求”更加贴切。我考查了《论“三个代表”》中从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广东省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到“三个代表”到2001年7月1日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时的讲话,其中反复提“三个代表”的“要求”而未提“思想”,直到近两年才有了“重要思想”的称法。也就是说,“三个代表”最初被提出时是作为一项“要求”的,提得多了才晋升为“思想”的。虽然一个“思想”比起一个“要求”而言,在内容上是大大地丰富了,但我依然认为,称“要求”更加明确地、鲜明地展现其原来意义,更能起到强调作用。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突出了由“实践”得出的“系统”的“结论”。“理论”与“思想”比较,前者略偏于强调客观性,后者稍偏于主观性;而“主义”则表示更系统化的“理论”,并还带有着“信仰”的涵义在。由此可见,之所以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而不是马列理论、毛泽东主义、邓小平思想等等,当中是藏着道理的:
马克思主义包含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理论环环相扣,构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某种意义下已形成了一种信仰,故而才称得上“主义”;列宁主义其实是马克思主义首次真正在实践中得到的发展,并非脱离马克思主义而成为的一个新的“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补充和完善的新版本,因此也称得上“主义”但往往是与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的,故而总是要合称为“马列主义”;毛泽东从革命到治国,遇到了一系列中国国情所特有的新问题,面对这些,他独立思考,勇敢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但是,他的思想虽然丰富,但尚没有形成严密完整、环环呼应的理论体系,而且毕竟他在实践中也犯下过一些严重的错误,没有达到形成“理论”所需的完整性和相对的真理性,称作“思想”无疑最为贴切;而“邓小平理论”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故可称之为“理论”。
“三个代表”称作“思想”是讲得通的,那样就包涵了“三个代表”的为何提出、如何阐明到怎样贯彻这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路线。但是,既称“三个代表”思想,就要同“江泽民思想”区别开来,这听来容易但实际操作是很难的:我读过许多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发现在论证“三个代表”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其重要性时,似乎都是完全将其当作“江泽民思想”来讲的,其实江泽民同志对党和国家的贡献很多很多,绝不是一个“三个代表”思想就能囊括得了的。
我以为说“‘三个代表’要求”要比“‘三个代表’思想”更加贴切和实用,不仅仅是因为“要求”同“主义”、“思想”、“理论”放在一道不会显得重复和累赘,更是出于追本溯源,体现其最简单、最精确的本质意义。
真正把“三个代表”作为思想时,会发现其理论体系的范围是很小的:马列主义面对的是哲学、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所面对的,主要是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的各种问题。而“三个代表”思想——我已经说过,并不是“江泽民思想”——的针对面是较为明确和单一的:党的“人心向背”问题。也就是说,“三个代表”关系到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不是“揭示社会的本质规律”或“兴国安邦的路线方针”。“三个代表”要求针对的是党内问题。
江泽民同志最初提“三个代表”时就是将其作为党内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来提的——从2000年2月25日至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的一十二份包含“三个代表”的讲稿中,每一次都是联系到从严治党、拒腐防变、改进作风等思想建设问题而提到“三个代表”的,出现的语句只有“坚持‘做到’‘三个代表’”、“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等等,而没有出现过“学习”、“贯彻”和“思想”等字眼。当然,到近两年,所有的措辞都变了,但即使升华到了“思想”,甚或如学校布置的暑期作业的说法已然形成了“理论”,但其核心始终就是一项“要求”绝不会改变。
人人都能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不限于共产党内部,因为那些都称得上一门博大精深的知识,如果把“三个代表”作为“思想”,那应该亦是如此。但事实是,“三个代表”是对党本身和对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的要求,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心系广大群众,要求我们严于律己、服务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树立形象、争取民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员要作人民的公仆,“三个代表”就是要求党员多为人民作实事、在生产和文化上多作榜样,而现在有些地方的情势颠倒了过来:成了党员干部在要求群众去学习“三个代表”了,岂不怪哉。
究其原因,恐怕是对“三个代表”的界定不够明确,如果改称为“要求”,想必意思就更容易理解,精神也更容易贯彻了。
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了一个字也是要反复推敲的,我关于要不要“重要”;是“思想”好还是“要求”好的思考,想来也还不算过分吧。虽然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但胡乱想一想总比什么不想一股脑硬吞下去要好吧。
三、 责任
这本不在我的写作计划,突发感慨,写一篇小短文吧。
今天稍凉爽了一些,我便出门转一转透透气。回家的路上,突然留意了一块原不起眼的绿化地(一块几平方的草坪),见里面竖着一块灰蒙蒙脏兮兮的牌子,本想是“爱护绿化”之类,走近看却原是“××小学护绿责任地”。
这里是住宅区,周围只有个幼儿园,这所小学恐怕在较远的地方,这“责任地”飞得倒远;即使学校就在旁边,恐怕孩子们也不会经常有机会到这里来;即使孩子们可能常来这里,一群小学生能做的恐怕无非是浇水、捡垃圾之类,“养护”是谈不上的;即使他们能够做养护工作,来的时候不会只有两三人,一群小孩子七手八脚的干起活来恐怕不会认真……再回过头看看那块“年久失修”的绿地,心中真有些惋惜:
本来,学校想出“责任地”之类的方法,无非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吧。的确,责任心的缺乏是现在青少年德育的一大问题,但这样的“责任地”,“责任”到底体现在哪儿呢?这样的责任地,不但孩子们从中看不出“责任”来,而且这样的活动若是多了、繁了,孩子们怕会疲了,那原先的天真的热心会被渐渐被冲淡吧。
培养责任心是件大事,但这样为了“作秀”的表面文章还是少搞为好啊。
四、 历史
历史类书籍是我最近看得较多的,几个月前先读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和《世界史简编》,但到了期中考试碰到要写关于建筑的作文时仍觉得知识匮乏,于是又去买了《全球通史》和《世界文明史》这两部美国人的著作及一本《世界上下五千年》,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历史,读每一遍的感触都不相同。
看得多了,反而更难归纳出自己的想法来,大论点是摆不出的,写几条小观点吧:
1. 扩张
这是在我上学期的随笔中提到的观点:我认为文明的进步总是带来某种向外扩张的趋势,而只有这种向外扩张的愿望得以满足时才会给予文明以飞跃式的前进:
中国文明之所以在诸多古文明中后起直追,一枝独秀,一定程度上就是仰赖于发展早期那充裕的扩张空间——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土地富饶的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一旦帝国扩张到这样大的疆域,用管理些许小城邦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就远远不够了,于是版图的扩张就必然促使统治者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如果统治者不愿主动变革,那么这一超越其统治能力极限的帝国必定要崩裂成碎片,直到由其中一个发生变革的国家重新地统一起来——正如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最早地进入封建主义社会。相比之下,那些更早的文明——古埃及人被沙漠包围;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夹在广阔的沙漠和满是蛮族的高山之间;达罗毗荼人被夹在帕米尔高原和炎热的德干当中。——这些“施展不开”的文明只得在初时的辉煌过后便止步不前。
之后,随者技术发展带给陆地、海洋交通工具的进步,原先那些扩张的阻碍,如高山、荒漠、海洋等,变得可以逾越了,西方的文明才渐渐缩小了与中国的差距。尤其是西欧,采用了远洋航行这一全新方式进行扩张,突破了版图必须连续的限制,这种新型的扩张无疑推动其体制的改革,使西欧最早地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相比之下,俄罗斯受到西欧影响最大,又凭借着在东、北欧、西伯利亚和中亚的扩张,使其革新速度仅次于西欧;奥斯曼和莫卧儿安于现状,没有进一步前进的动力;而中国则由于东边有无边无际的太平详、西南有不可逾越的青藏高原、西北有帕米尔高原和凶猛的游牧民、北面有贫瘠的西伯利亚,早在唐朝时就达到了扩张的顶峰,而唐朝恰恰正是中国封建文明由盛渐衰的分界线。
到了现代,所有可以扩张的土地都被占领了,但文明仍在发展,这时,促进社会前进的不再是版图扩张这种简单的平面形式,而是另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新“扩张”:它包括人口的扩张(人口爆炸)、认知的扩张(科技革命)、交流的扩张(信息革命)等等,这些方面的“扩张”仍然在迫使现代文明对各种固有的机制发起革新。
2. 分裂
有扩张就会有分裂,一旦帝国的扩张超越了社会体制的限度,就必然会有不可逆转的分裂的趋势。不幸的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疆域和认知虽未达主动进行自我革新的条件,对原有的政体而言却是过大,于是封建中国才会陷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怪圈(注意到夏到商、商到周的奴隶制中国的改朝并不经历“分”的过程)。
分裂又分两种,一种是原帝国本就为被征服多个不同文化所组合,如果这些文化没能融合起来,是迟早会分裂的;另一种是由一个统一文明所产生的割据政权,这样的分裂总会有分而复合的趋势。
这样的分裂也是有好处的:统一的统一文明促进物质积累,即有利于生产;而分裂的统一文明促进精神进步,即有利于思想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因为统一能更好地整合生产资源,减少因内部冲突所产生的无谓消耗;而分裂和动荡的乱世更能孕育英雄与智者,且各割据单位间的竞争也更能使科技、文化的优势得以体现与发挥。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中国的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古印度的《吠陀》诞生于摩揭陀等小国林立的时期,而后来的北印度割据争霸的列国时期则诞生了佛陀和大雄;阿拉伯尚未统一的氏族斗争时期诞生了穆圣;古希腊数百个大小城邦从未统一,却创造了影响着整个欧洲和西亚文明的文化和哲学;文艺复兴发源于城国、公国林立的意大利;1871年普鲁士之前德国从未统一,而德国的古典哲学却异常耀眼……
但分裂只能是短暂的,只有融合才会有真正进步,比如印度历史上的短暂的统一所间隔着的长期的分裂是没有好处的,中国循环往复的分分合合的效益到后来也不甚大。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文明的国家分裂恐怕不会再发生,而文明间的交流与竞争便成了科技、文化的推动力。
3. 文字
作为中国人,在回顾历史时,往往会感兴趣:为何我们中华文明能在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而不倒?
这里有许多因素,有人说是所处地形的巧妙,有人说源自对原始社会炎、黄二帝的统一认同,有人说是由于儒家思想,还有人归因于中国人“能生”等等,但这些往往难以解释中国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数千年来竟如此统一。相比之下,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和东正教文明也有着统一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甚至可以与阿拉伯文明一同追溯到米诺斯文明,且宗教信仰也十分一致:但戴克里二分罗马、查理曼三分法兰克,西方的几乎每一次分裂都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以至国家越来越多,民族愈分愈细。举例且不说把我搞得晕头转向的日耳曼人的演化,就是在6世纪前的一种斯拉夫人,短短几百年间先是分为西、南、东三支,再分化出波兰人、捷克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俄罗斯人、哥萨克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拉脱维亚人等等众多民族。西方的民族发展,往往较先进的A民族进入B土著民族的土地,或A民族受到B迁徙民族的侵入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被消灭和吸收,而往往是混居之后凭空诞生一个C民族,而时光流逝,不同地域的C民族又可能分化出D、E、F,以此类推。那中国的民族凝聚力有何过人之处呢?
在我读的书籍和文章中,很少有人提到中国的语言文字的作用。而我认为,中国那独一无二的方形二维图形文字是一大关键。
除了中国的汉字外,再除去日本、朝鲜的夹杂汉字的拼音文字外,所有有影响的文字都是纯粹的字母体系。图形字不是用“拼”的,写法与读法无直接对应,且单音节的“分析型”语言的单词量是收敛的;而拼音文字写法(常叫拼法)与读法关系极密,且讲究语法的多音节“屈折型”语言词汇“发散”。正是这两点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民族发展方式的截然不同。
语言的形成总是大大早于书写的发明,越是原始的地区,语言就越多:如美洲印第安语的数目在1000种以上,非洲的语言接近1000种,新几内亚一个岛屿上就有700多种语言。中国文明形成之初和西方文明形成之时的外部情况大概也是如此。无论是中国那样在奴隶社会不断对外扩张和在封建社会不断受蛮族侵略,还是西欧那样在奴隶社会不断遭蛮族侵入和在封建社会不断向外进攻,只要是落后的民族遇到先进的民族,总会要把先进的文化学过来。而文字是文化之始祖,是首要需学习的:
腓尼基人使用了字母表,这是一个方便至极的发明。凭借着字母表,各个民族都能轻易地将本来只能读的语言词汇刻录为文字,于是落后的民族只要把先进民族的字母表搬来改为拼写自己的文字就行了,这也就使得同样的一套拉丁字母或斯拉夫字母能衍生出数十种语言来;而汉字可没那么便捷了,它绝难让落后民族在保持原语言时吸收为文字,但书写的优势又是如此明显,使原始的民族不得不采纳下来,这样,再加上通婚等融合手段,各原始民族便可以悄无痕迹地为中华民族所吸收了。
除了促进民族融合之外,汉字还能有效地防止民族分化:
在古典时期,各个地域之间缺少交流,一种语言形成诸多方言是难免的,长期统一的中国有八大方言,小小的朝鲜半岛也有七种方言,西方也是如此。而一不小心,方言便成了新一种语言了。这是由于字母文字词汇发散,在不断产生新事物及与当地其它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会有新词产生,而老词由于习惯的改变有些会被废弃、有些会强化、有些会简化等等,而地域间缺乏交流,这些改进常常是各管各的,要不了几百年,相互间就难以沟通了。
斯拉夫语的例子已经提过,再举一个突出的例子:荷兰殖民者进入南非仅仅三百余年,就早已形成了(英国人来的时候就形成了吧)一种新的语言——阿非利卡语(又称南非荷兰语),就诞生了一个新的民族——阿非利卡人(旧称布尔人)。
挪威人、瑞典人和丹麦人用各自的语言交谈,可以互通,但通常人们把他们的语言看作是三种不同的语言;而汉语的某些方言之间很难互通,我们却认为它们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这正是有赖于我们始终十分统一的汉字起到了阻止方言进一步分化,也就有效地避免了民族的异化与分化。
五、 宗教
最近从我的电子信箱中收到好几封“法轮功”宣传报,其内容紧密结合时政,笔法巧妙老炼、叙述头头是道,说得仿佛江泽民对李洪志就是周瑜对诸葛亮那般“嫉妒到疯了”,令人哭笑。当然喽,这些小伎俩想来诱惑我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头脑,还太嫩了啦。
对垃圾邮件虽然是一笑了之,但留下的感触很多。
联想到在前一章没有提及的一种文明的重要部分——宗教。考察历史时不可能忽视宗教,自原始文明直到现代文明,宗教往往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社会从政治体制、伦理道德到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
究竟“宗教”的定义是什么?词典上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这恐怕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因为有一个为古今中外多数学者所共识,称其为“教”(“教”作名词只有一个意思)的“儒教”就是个例外:它往往是反对虚幻的现世主义,对鬼神不置可否,因而没有神灵和天国,尊崇孔子等偶像通常也只是一种礼仪而非祭神……看来要把“儒教”之类的例外包含进来,就非得大大地改变原先的定义吧。
但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宗教太多,特点各异:锡克教崇尚平等而婆罗门教等级严苛;佛教要求六根清净而伊斯兰教可以一夫四妻;道教讲究超然脱世而儒教要求积极入世;穆斯林大热天也得缠头巾而耆那教徒始终是一丝不挂……
看一看包括儒教在内的这些宗教的共同点:第一,通常有崇拜的偶像,可以是古时的圣人、现世的祭司或权威、自然界的某种事物或想像中的神灵等,例外如小乘佛教和犹太教规定禁拜偶像(当然,这里只是指狭义的“偶像”);第二,一般都有成文的经典,如圣经、可兰经、吠陀等,也有如佛、道、儒等宗教具有众多典籍,但所有的原始宗教却是例外;第三是都会有特定的礼仪和修行方法,如朝拜、打坐、念经以及言行、饮食、衣着等方面的规定,儒教也是有一系列特别礼仪的;第四是系统的教义,教义除了规定礼仪和修行方法这些行为外,也同时规范着教徒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过,以上四条中前两条存在例外,后两条也不足以与某些普通社会团体相区分,因此这些只能算作宗教的一般特点来看。
至于广义宗教的定义问题,我看来要从“信仰”入手:
所谓“信仰”就是对某事物极度的相信,但非常相信客观规律往往并不被称为信仰,因为那些你不得不信,“信仰”通常针对的是特定时期的实践无法确证的“形而上”。宗教都有信仰,不同的宗教必然有不同的信仰;而一个人杂乱的信仰构不成宗教,但某一种系统化、条约化的信仰在某些人的工作下形成并向更多人传播,即当有组织的一群人都具有一种特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必需大到能改变你的三观和生活方式)时,便形成了宗教。我自己认为,这样的定义恰好能把包括儒教在内的任何宗教吸收进来。
我花了近千字来改进宗教的定义是有特别的用意的,因为改进后的定义不仅可以包涵儒教,还可以吸收我的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但按照宗教的广义定义,这一点毫无关系。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宗教除了诞生之初会给社会带来强烈的变革以外,之后通常便马上就会变为现有政治体制、科学理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革新的强有力的障碍。但宗教的好处同样显而易见:填补老百姓精神上的空虚和茫然,赋予生活和工作特定的意义,规范和引导大众的行为、大大增强国民在精神的快乐和团结。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是就其负面效应而言的,进一步,我把宗教比作是“酒”,它可以迷乱人性,有时让人陶醉迷恋,有时使人狂躁冲动,但同时也有营养丰富的啤酒、健身强体的补酒、辅助治病的药酒等等,其好处与坏处是辩证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宗教能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使短暂的生命可能具有永恒的意义。
中国的宗教情况总是与众不同:古代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从未存在过祭司阶级的文明,在中国传播过的宗教种类之多为世界罕见,但从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政府与教会或不同宗教教派间的冲突:一个迷信的中国老百姓并不十分在意是佛教的观音、道教的老君、儒教的孔圣、民间崇拜的关帝还是传统神话的灶王,见到哪个拜哪个,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是难以想象的。这种情形几乎完全是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现世主义的功劳,也正是由于太过现实,儒教与政治体制完全地结合,故而当数千的封建体制被推翻的同时,也宣告了儒教的终结。
现在的中国仍是个多宗教的国家:拥有各类宗教信徒一亿以上,但相对于十三亿的总人口而言仅仅为7%~8%而已,并且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因此要在你我周围发现一个宗教信徒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形况完全相反:据我查阅了新版《各国概况》所作的统计,朝鲜、古巴没有详细说明、日本影响甚大的神道教没有明确人数统计、拉脱维亚238万人中近100万信奉各主要宗教、韩国宗教人口仅约50%、荷兰52%为天主教或新教徒,除了这些特例以外,德国35%的非宗教人口算是非常多的了。一般的信教率大都在90%上下。也就是讲,在国外要找一个不属于任何宗教的人与在中国找一个宗教信徒差不多困难!
为什么在科技和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中,人们也迟迟没有丢弃那些荒谬的宗教信仰呢?这还是由于信仰给人们带来的那种无可替代的充实感吧。现在我们周围的孩子和大人常常会抱怨生命的空虚,迷失了在社会中的价值。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忍受社会的不公,为什么而存在着,关于这些,宗教往往会给予你满意的解答。
中国摆脱了宗教固然是好事,但迷失了统一的信仰就不好了,恐怕正是信仰的缺失使得“法轮功”之流才得以乘虚而入吧。
为了寻找精神的寄托和人生道路的灯塔,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确可以作为宗教的很好的替代品,或者说是新的形式。
在以前我关于“形而上学”的论文中我曾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当作宗教信条来膜拜,这与现在说的并不矛盾,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宗教、哲学和科学三者的融合:宗教讲信仰和尊崇、哲学要思考和怀疑、科学需探求并实践。以前的论文我强调的是“质疑”,因而突出了“哲学”这一面,而现在要讲“信仰”,就可以突出其“宗教”那一面了。许多人一定要说马克思主义为彻头彻尾的科学,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广义相对论、弦理论一样,尚不是彻底的科学:共产主义并没有出现,你怎能说她必然出现呢?这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形而上学大概正是广义的宗教了。
正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读到了[美]咸廉•麦克高希的《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一书,在第3章“人格与信仰”中,作者创造性地按自己对文明的划分(过去的四个阶段和正在到来的第五阶段)将宗教划分为从文明前的原始宗教开始的六个阶段。在这六小节之前的第一节为“广义上的宗教”,但我没有读出作者对广义宗教的确切定义,只是文中的一句话说得挺有意思:“宗教涉及到一个社会的价值核心”,这句话比我写的深刻许多。在他对宗教的过于广义的理解中,中国的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哲学直至现代的新闻与娱乐模式都在宗教的范畴中,美苏冷战更被比作文明第三阶段最后时期的宗教斗争。
无论如何,宗教是一种凝聚力,儒教和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了其真理性,宣称其为深刻至极的科学理论,但这样一来,广大的老百姓往往更加迷惑或厌烦,就像佛教徒不一定非做和尚、基督徒不一定非做教士,信仰宗教不一定非得无私地把毕生都奉献,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应只在党员中发展,若是能减少些枯燥难懂的理论论证,更多地将马克思主义放在“文化”的范畴去诠释,才能让这一信仰更加深入人心。
后记
这次写作断断续续也用了十天,总共花费了1500多分钟,但多数时间只是把电脑开着做其他事情而已。篇幅超过了13000字,应该是不错的了。因时间有限,也为了保持最初的想法,我并不打算作进一步的修订了。
参考书目
《十六大以后——关注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出版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十六大修改党章》中国方正出版社
《世界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世界文明史》[美]威廉•麦克高希/新华出版社
《中国简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上下五千年》京华出版社
《(新版)各国概况》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国小百科全书》青苹果电子图书
哲学大统一(高中时的文章)截选和说明蒙元时期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浅谈
《文明与环境导论》期中试题
《文明与环境导论》期中试题
生活
《文明与环境导论》期中试题
2005年7月31日
一, 列述全新世早期中国先民在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依据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几次阶段性跃进,试论证何以人类社会自此呈现加速度发展之势?
中国全新世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遍布全国,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的旱地农业、长江中下游的水田农业,还有分布全国的狩猎采集区。中国是粟、黍、水稻等作物的农业起源地。
中国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众多,但较为有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以嵩山为中心的裴李冈文化。
裴李冈文化发现于河南新郑,距今年代9000~7000年。主要的文化内涵是:磨制精美的石器,种类繁多的陶器。尤其是在墓葬中发现了殉葬的龟甲,上面刻划有符号,虽然还谈不上文字的形成也足以证明其文化进步的程度。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用猛禽腿骨制作的骨笛,其制作之精巧与音色之准确另今人惊叹。
全新世是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约1万年之前,末次冰期结束,地球温度迅速提高,大地回春,万木复苏,昔日的冰天雪地到处出现潺潺流水。在洞穴中生活数百万年的人类开始走向开阔的平原,自此,人类的再生产和人类的物质再生产开始进入加速度的发展阶段。
从旧石期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期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从青铜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从铁器时代发展到机械时代,从机械时代发展到电子时代。这就使全新世人类的五次阶段性跃进。
人类社会之所以在全新世呈现加速度发展之势,有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身体和智能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为产生飞跃积累的足够的内部条件;而同时,末次冰期的结束使大堤回春,万物繁盛,给人类走出山洞、变革生产力带来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互相促成,使全新世早期人类如水到渠成般在世界的各个地区几乎同时开始了飞跃式的发展。一旦产生了突破,人类飞速发展的势头便难停止,而同时兴起的不同的人类文化的遭遇以及他们的互相交流,更使得全新世中期和后期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简单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认识和体会。
同样是马克思所说:“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真实部分,是从自然到人的转化过程的真实过程。但是,自然科学以后将包括人文科学,正如人文科学将包含自然科学一样。”不可能排除自然,孤立地考察人类社会,同样,忽视了人的影响来孤立地分析自然也是片面的,人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按照著名的社会、心理、人类学家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在《反自然的社会》中所指出的:“我们依赖我们的环境,因为我们造就了它,它也造就了我们。”
马克思从人类出发,得出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的结论;有趣的是,近代物理从自然出发,也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结论,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如果不了解量子革命的含义,人们会觉得这场革命并不凶恶,因为在这一领域,研究和认知的对象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人类对自然的探寻。……我们通过各种理论了解到的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我们同自然的关系。”我们看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物理科学的殊途同归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个道理——人与自然彼此作用、密切相联。
今天,进入了新的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在发生着改变——人类不再是面对自然手足无措、听天由命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势下,我们的思考更加不能再割裂人与自然,如大卫•伯姆的话:“整个世界,无论社会还是自然界,显然也是通过我们意识中的包含性与我们的思维过程有着内在联系的。”——千万不要一看到意识或思维就愚蠢地将这位理论物理学家的话斥作唯心主义,相反,那些盲目迷信科学,狂妄地企图征服自然的人才是更危险的,再借哈贝马斯所说的:“自在的自然界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个抽象物,但是,我们始终只是在人类历史形成过程的视野中看待自然界的。”最恰当的世界观和科学态度一定必须包含把人类与环境、社会与自然视做统一的整体的世界观。
备注:本题引用语句参见: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
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
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三联书店
三, 为什么说中国早期文明呈现为“多元一体化”?并从社会和自然背景两方面论证为什么只有中原文明能够经久不衰?
中国早期文化遍布全国,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的旱地农业、长江中下游的水田农业,还有分布全国的狩猎采集区。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生态丰富,南北跨越多个气候带、东西跨越三级地理梯度,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早期文化萌生与中国大陆的各处,如西辽河流域、甘青地区、环岱海地区、中原地区、海岱地区、四川盆地、江汉地区、环太湖地区等生态过渡带区域,都出现过独特的早期农业文明。然而,“多元”而又“一体”,中国文明从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延续至今,虽然经历了数十个朝代,被诸多不同民族所统治,但文化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而中原地区适中的位置、独特的地貌、肥沃的黄土、相对稳定的气候、多样的景观、丰富的水源为中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国文明由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成长起来后便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傲立不倒,首先是源于其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即以中原黄河地区为文化中心,不断地融合各种文化,最终从“中原”而成“中国”,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认同。而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融合多种文化而成一统,又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中国的主要文明起源地都集中在东部第二阶梯以下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平原较多,自然阻隔较少,客观上不利于文化割据的存在;而各地早期文化因各种原因逐渐衰弱而中原黄河文化一枝独秀的内在条件与地理条件相配合,最终促成了文化一体化的形成。进一步,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后,中国大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又保证了中华文明相对安全的成长——东方、南方的大洋、西方的沙漠和高原、北方的西伯利亚冻原,把辽阔富饶的中国大地保围在一种相对孤立地环境中,使得中国在文明成长的早期较少地受到外族入侵的威胁。另外,由于中国独特的农业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习惯和知足常乐、顺服天命的思想,这些思想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性。
四, 国际社会为什么发起“全球变化研究计划”(Global Change Study)?为什么这一计划强调演变过程和人文因素?
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始于1987年,是迄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之一,涉及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数学和物理学、天体科学和遥感技术、极地科学、社会科学、数据库与网络化技术应用等众多的学科领域。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强调跨学科、交叉学科和跨部门、多国参与研究,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区域尺度和全球模式研究。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全球变化研究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体系,它由四个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分计划组成,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和生物多样性计划。
我认为,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是应危机而生的,所谓危机,一方面是自然的危机,同时也是人类的危机:随着近代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的日益增强,整个自然的和谐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了,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在危机下,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征服自然同时是征服人类自己、破坏自然同时是破坏人类自己。而“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正是人们对以往机械的、孤立的科学进行反思后促成的。传统的科学强调专业化、孤立地和还原论地分析问题,有意地疏远和打断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学科与学科间的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而现在,随着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三大革命——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学,随着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兴起,随着社会和人文科学不断深入的反思,强调专业化的、孤立化和还原论的科学观正逐渐被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科学观所取代;科学与人文、自然与社会的复归统一是必须的,也是大势所趋。“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追求。
备注:本题引用资料参见:http://www.br.gov.cn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网
六, 简述你对“生态过渡带”生态脆弱性的理解,并提出在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应如何协调这些地区的人地关系?
生态过渡带,以我国学者牛文元的定义即是“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性’空间域。”
按地理植物学家Beechar在1942的发现,边缘效应是生态过渡带的显著特征之一,即在不同地貌单元及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带,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生境的物种于此共生,种群密度大,生产力水平也相应较高。
然而,生态过渡带出了有“食物链长,生物多样性增加,种群密度提高”这样的好处以外,由于“系统内部物种与群落之间竞争激烈,彼此消长的频率高,幅度大”,使生态过渡带“抗干扰能力差,界面易发生变异,且系统恢复的周期长”等特点。“自然波动与人为干扰若相互叠加,易使系统承载力超越临界阈值,导致系统的紊乱乃至崩溃。”
总的来说,生态过渡带一方面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促进人类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其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又给人类社会的延续造成着威胁。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环境的不稳定,对人类社会能够向前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莫斯科维奇的观点:“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只有打乱了自然的平衡,才能使自己得到进化和发展。”在一个变化极其剧烈的环境中人类无法立足,但在一个波澜不惊的环境下人类也难以进步。
我又想到了属于自然、社会、生命的一个特点,就是“反熵增”现象——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孤立系统总是不可逆转地趋向热平衡,即总是从有序趋向无序、从复杂趋向单一;而生命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它们总是竭力地从环境中汲取负熵以使自己向复杂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与整体趋向相逆一个负熵的湍流类似于普利高津所研究的“耗散结构”,即当一个系统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时便可能依靠从环境汲取负熵而使自身有序化,这些条件是:一、一定的开放性;二、适宜的涨落;三,处于远离平衡态;四、发生内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把这四个条件用于一个“人-自然”系统是多么惊人的贴切啊!人类社会的健康发胀,正是需要开放性、波动性、远离平衡以及相互间的复杂联系。而“生态过渡带”正是恰好提供了“涨落”和“远离平衡态”这两项条件,也增加了“开放性”及“相互作用”,可见,生态过渡带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备注:本题参考:
宋老师的《生态过渡带之人地关系刍议》一文
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
郭华庆《大自然的智慧——现代目的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15日
入党转正申请书哲学大统一(高中时的文章)截选和说明
哲学大统一(高中时的文章)截选和说明
哲学大统一(高中时的文章)截选和说明
生活
哲学大统一(高中时的文章)截选和说明
2005年7月31日
序
有人说哲学到黑格尔就己经终结了,马克思主义最终消灭了哲学,这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确在社会实践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等方面有所突破,开创一个新时代,但马克思主义还缺少很多,很多。
作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以人的解放为追求,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大统一哲学”,从而真正地“消灭”哲学。
我当然没有能力建立那样一套“大统一哲学”,但我希望从我的论文中能揭示一些中国正统哲学所缺乏的东西,并展望哲学大统一发展的方向。
那么马克思主义到底还缺少些什么呢?现在我先来简略地归纳一下:
1. 自然哲学
在自然哲学方面,正统马克思主义还停留在一百年前的阶段,或许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打算包含自然哲学:马克思虽然汲取了当时最新的科学成果,但他对自然、宇宙的思考和研究还是比较肤浅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也并不成功,他们在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上的成果与突破甚至难与康德、贝克莱、马赫等唯心主义大师相提并论。在20世纪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远远地落后了。
2. 精神哲学
马克思等人虽然对社会的发展和演化作了深入的分析,却缺乏对于精神现象、意识本质、心理分析、人性、爱欲等方面的探讨,只会按部就班的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就当然不把这些领域当回事了。而自从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以来,这些领域恰恰是哲学界内十分热门的。
3. 美学
从古至今,美学始终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大科学家也常常把“美”挂在嘴边、津津乐道。但马克思主义似乎没有在美学上有什么见树,似乎马克思主义只关注和揭露社会的丑恶:矛盾、冲突、压迫、剥削、斗争、暴力……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美被赋予了强烈的阶级色彩。但这绝不是一切,美也是普遍存在的是具有全人类性的,美学应该是一个完整哲学的必要部分!
4. 逻辑学
数理逻辑作为独立的学科已渐渐从哲学分化出来,但是逻辑学始终是贯穿于哲学的所有部分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是哲学的支柱,一旦支柱不稳,整座哲学大厦难免倾塌!而逻辑上的严密性恰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所缺乏的,你不妨翻一翻高中一年级政治课本,其中循环论证、自相矛盾与“定义”论证比比皆是,我不知道专业教材如何,但这起码说明了中国哲学界对逻辑学的忽视!
5. 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以人为核心的,但传到现在,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直在强调什么物质第一、铁的规律、绝对必然性等等,人的因素、人的作用和人的创造本性越来越被忽视,这就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和宗旨。
如何改善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足之处呢?除了自我发展外,主动吸取各种哲学流派的现成成果是最快捷省力的方法了,各种哲学流派无论古代现代、唯物唯心、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对于这些理论,我们不仅要会批判,更要会接受!
批判是一种理论思想武器,它使我们善于发现谬误。但是物极必反,批判任何理论都应把持一个度,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错误的理论也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在自己的理论还不完善甚至有漏洞的时候还忙着大肆批判别人必将影响自身理论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开始与世界接轨,但是中国的哲学发展仍处在“停步不前”的状态,并且几乎与外界隔离,究其原因乃是中国哲学界的“闭关锁国”而致。难道我们要眼睁睁地看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步步地走向堕落吗? (* 如果你是搞哲学的,可能会觉得我这些话太过危言耸听了,因为现在的中国理论界应该说已是比较开放了。但我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看,我们的理论界仍是非常落后的,那些新的、反正统的理论并不能由课堂、书本、传媒等渠道传给我们,我们所接触的“哲学”非常政治化,枯燥、陈旧、不严密、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给那些正在逐步建立世界观的学生们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不言而喻,学生们往往对哲学表现出厌烦情绪,这样中国的哲学就难以跟上时代步伐了。)
我一点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已过时”之类的意思,而我却和许多官方人士(如教材的编写者)不同,我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接受。我看到许多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一种信仰来崇拜,马克思主义简直成了中国的“国教”,这种崇拜往往是盲目的!我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在一百年前,现在,和有限的未来,人类都无法穷尽对自然的认识,而以世界观为基础的“哲学”当然也不可能达到终极,所以任何的哲学理论都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而对那些西方的哲学理论,我们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在马克思之前,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似乎是水火不容的,而马克思等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统一了它们,开创了划时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许多人这样说我也就这样写了,其实是有争议的。在后面你会看到马克思主义可能并非唯物主义。马克思开创了“实践哲学”才是最重要的!)。而现在,某些哲学思想(如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似乎和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但相对立就不能统一吗?那些把“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同志显然把“对立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给忘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解放思想”的精神,但有些同志曲解了“解放思想”的涵义,提出了“统一思想才能解放思想”的观点,其实“统一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方面:我认为统一思想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为了统一思想,绝不能靠教条主义,更不能靠“封杀”其它思想,而是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吸收并发展其它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使自己的理论成为最完善的理论,成为“大统一理论”,这样人们自然而然会统一思想了。而解放思想,广开思路,正是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途径。
我向往“大统一哲学”,但绝不能急于求成!哲学上的“大统一”比物理学上的“大统一”更为艰难。人类现在认知的范围还太小,另外,认知的越多可能会越发觉自己的无知,因此建立任何“大统一”理论都难以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不要在任何时候自以为得到了某种大统一的东西,这样反而会阻碍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某一阶段就是把自己抬高到“大统一”的“凌驾”地位,自认为终结了一切旧哲学,结果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我认为,应该把“大统一哲学”作为一种追求,把哲学“大统一”作为始终不懈的努力。结果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过程,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完成“哲学大统一”的一天,但这并不重要,哲学的意义在于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体制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的进化与解放,一旦真的实现了“大统一哲学”,意味着哲学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就将渐渐走向衰亡,而哲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正是在“哲学大统一”的进程中体现出来。
我正是本着“解放思想”的精神,和对哲学理论的大统一的追求而做的这次研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及写作时间仓促,本文难免会有缺漏和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另外,希望本文是“抛砖引玉”,能引发更多的人共同关注和追求哲学的“大统一”。
《哲学大统一》之 形而上学的意义
EPR 发表于 31 July 2005 14:50:36
形而上学的意义
序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孤立、静止、片面的世界观!这是政治课上学的。
高中的哲学课(政治课)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与唯心主义并列的“垃圾桶”哲学,即是说可以把所有错误的、偏极的甚至幼稚的哲学思想统统归咎于它们——有时候甚至连“垃圾分类”也懒得做。于是形而上学似乎包含着几乎所有可以想象到的谬误。
简直是幼稚可笑到极点了——刚接触到形而上学时我这样评价它。但随着老师和教材把越来越多“垃圾”塞向形而上学时,我开始反思:这样差的理论竟有许多哲学家去研究它?竟然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寻找形而上学的真实涵义:我发现形而上学完全被教材曲解了——它把古今中外各门各派的形而上学的各种缺点捆在一道,却忽略了形而上学的任何优点,甚至忽略了其原意而把其谬误作为定义,形而上学被撕得破碎不堪!
哲学发展的动力是争论,而当今哲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物质第一或精神第一?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几百年前已达到高潮,而现在,提起它们的人越来越少了:在中国,所谓辩证唯物主义控制着思想界,唯心主义早已被攻击到无还手之力,谈不上什么争论了;西方现代哲学分成两大思潮即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其中科学主义推斥形而上学,而唯物与唯心是不能实证的,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因此科学主义者并不争论唯物和唯心,而人本主义以人为核心试图重建形而上学,他们往往持主客体统一的观点,并不关心唯物和唯心。因此,现代哲学的争论核心早已经转移,概括起来就是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的问题。
真金不怕火炼,如果马克思主义真的已经是完美无暇,真的可以丢弃形而上学,那是不怕让他人了解真正的形而上学的意义的,完全没有必要把它弄得面目全非;如果不是,那就不妨多听一些正面反面的意见了。这便是笔者要写本文的源起。
导论
在新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地与国际接轨,跟上时代的步伐。但相比之下,在哲学方面的进展还慢了半拍。
中国的哲学从先秦时期开始曾繁荣鼎盛了很长时间,但后来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枝独秀,鹤立鸡群。虽然后来儒学也有过很大的发展,并且形成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出现,几千年来总是儒学在统治着中国思想界,缺少争斗难免会故步自封,终究由盛传衰,止步不前。再加上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缺乏交流、缺乏创新使中国哲学远远落在了西方哲学之后。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国哲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好景不长,自新中国诞生至文革这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思想界又回到了“闭关锁国”,只不过“独尊儒术”换成了“独尊‘马’术”。直至今天这片阴影还没有散去,阻碍着中国哲学的进步。
在一百年前,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人类都无法穷尽对自然的认识,而以世界观为基础的“哲学”当然也不可能达到终极,所以任何的哲学理论同科学理论一样,都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而归纳和接收其它理论的优点是自我升华的捷径。
批判比赞美要好:你若是听到一百个人赞美你,哪怕他们说得全部客观、全是事实,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只会令你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若有一百个人批评你,哪怕其中九十九个都是虚造的、不客观的,只要有一个人切中你的要害,指出了你未曾发觉的缺点,而你又接受了他并予以改进,这就是你的一次飞跃。于是,善意地批判别人是好事,这使你更能分辩是非,而对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双方都会进步。但若是一味地攻击别人却从不批判自己,居高凌下、自高自大,那就是太“无私”了。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我们还应该不停地赞美马克思主义吗?
盲目地抬高一种理论的地位,尤其是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现代学生,并不会起到思想统治的目的,反倒可能激发逆反心理。
笔者绝无“马克思主义已过时”之类的意思,只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接受。许多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一种信仰来崇拜,马克思主义简直成了中国的国教,这种崇拜往往是盲目的!难道现在人类的智慧已经达到至高境界了吗?一切理论都不是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无疑是非常不完善的!但笔者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最优秀的。写本文的目的并非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希望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断完善,成为真正包罗万象的“智慧之学”。
我不指望我的每一个论点都正确,就像前面说的,如果读者在论文中找到一两句话能够引发你的思考,觉得有点意思,我就很满足了。
一、形而上学的由来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一书的称呼。亚里士多德写了一部关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时间、空间等问题的著作,讲的是具体事物的道理,叫做《物理学》。同时,他又写了一部关于世界的本质、属性和要素等基本原理的著作,讲的是世界最高原则的抽象道理,但没有书名。亚里士多德死后,他的学生在编纂这部著作时,把它放在《物理学》著作的后面,故定名为《物理学之后》。
而中国的“形而上学”源于《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关于“道”,老子有了更深刻的阐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为‘道’。”又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看出,老子以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产生了万物并永远周而复始,独立不改。而且,老子以为“道可道”,即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规律是可以被运用的。
从中西两个“形而上学”的起源来看,“形而上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种种现象和规律背后的本质,即探索“本质世界”——这里的“本质”并非把表象综合、归纳出的“本质”,而是指在感官经验之上的超经验和非实证的本质。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古至今始终是哲学的核心,又称“纯粹哲学”。
到了黑格尔,形而上学被赋以了新涵义:“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否认发展的学说的总称”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形而上学下了更准确的定义——“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 现在教科书上的“形而上学”即是这个定义。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只不过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一种理解,而并不是创造了一个新定义。而且马克思只是说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并不是说它们水火不容,不能统一。其实,“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能够、并实际上经常处于转化之中。” 但是,现实中,凡是与唯物辩证法对立的思想都可以套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开始模糊——似乎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 ,这样,就没有人去关心形而上学的真正意义了。
笔者以为,马克思的理解(孤立、静止、片面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与原来(探索本质世界的超经验学科)的本质是相通的:既是“本质”,就应是独立的,不受外界事物和表象变化的制约,因此是“孤立”;本质的,当然是不受时间、地域和表面形态所制约的,静态地观察有助于排除干扰,看清本质,因此是“静止”;探索非实证的“本质世界”,当然只能是先验地推测,事实到底如何有待于后世的检验;形而上学只是给予启发和接近真理而不是给予真理,因此形而上学必定是“片面”的。但这并不能证明形而上学是垃圾,这些特点中既是形而上学的缺陷,又是它的优点,因而形而上学体现出对形而下学的促进作用和与辩证法的互补关系,这下面会具体论述。
黑格尔后的欧洲,形而上学同唯物论结合起来,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带有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性质,并取代朴素辩证法,在人们的头脑中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否认了社会矛盾,否认了发展和否定了社会革命的作用,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永世长存的东西。因此反动阶级总是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于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家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批判。但是须注意到的是,其实那些资产阶级反动者们并不懂真正的“形而上学”,他们所谓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曲解,并且走了极端。就像苏联解体和中国的文革时期一样:由于政府曲解了马克思主义,走了极端,但如果因为某一个阶段走了弯路就说马克思主义行不通,那就是以偏概全了!对“形而上学”也是一样,应该全面地去认识,还它应有的地位。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号称“联系、发展、全面”,而形而上学号称“孤立、静止、片面”。且不论这样讲是否贴切,总之许多人试图以此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可惜他们没有学好辩证法,没有领悟“对立统一”的道理:长处在某些场合可能会成为缺陷,短处在某些场合成为优势,对立双方可能互补,没有互不相容的矛盾!辩证法或形而上学都是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哲学本身也是方法论,它只是带给人们智慧,启迪人们的思维,起着指导和启示的作用。——而不像科学真理。真理只有一种形式而思维方法却可以五花八门。不同的思维方式就像以不同的镜片看事物:你有近视镜、放大镜、太阳镜、望远镜、显微镜等等,聪明的你当然不会坚持只用一种镜片,你会根据地域、环境和观察对象的不同而更换镜片。各种镜片各有长处和短处,都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哲学也是同样,至今没有什么哲学是无所不包的,那为什么不多了解一些,从多个角度思考不是更好吗。
笔者认为,辨证的本质是“在对立意见的论辩中把握真理”,她是一种把握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形而上学是另外一种方法,即使在许多时候不如辩证法好使,但并不代表必须被消灭了。好比是隧道与轮渡都是到达对岸的方法,隧道当然比轮渡更先进、更快捷,但没有人造了隧道就砸了轮渡的,因为隧道和轮渡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合的范围:如隧道造价高、易塞车,轮渡成本低、不会堵车,机动车适用隧道,行人和自行车适用轮渡等。同样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不冲突,而是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完全可以同时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并不会引起冲突。任何一个不完善的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正如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世界而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世界那样,笔者认为研究社会问题时应该侧重辩证法,而研究自然科学问题时应侧重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正是科学研究所常用的:虽然任一对象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和静止的,联系和发展必然存在。但在对科学研究的对象而言必然要是孤立的,因为研究者是能动的,因此可以把与对象相联系的外界因素降到最低并最终忽略这些因素,而一旦另一事物与研究对象的联系无法忽略时,只有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对象必然是在孤立状态的。而所谓“静止”,是指一切事物内部总是存在着永远不变的东西,前一章写过《小百科全书》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这正是形而上学的特点——认为事物的表象虽然变化、发展,但最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静止的。这正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最基本的信念——守恒!比如说三态的变化,本质上是原子间距的增减;化学变化,本质上是原子和电子场所的变更;基本粒子的变化本质上是夸克场所的变更……而事物变化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决定事物能否发生某种变化,而外因才是使事物何时何地何种方式发生何种变化的直接原因 ,因此说“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然而,对于研究对象,无论从其内部或外部而言,总有着许多无法控制和预知的因素,科学研究不能强求“面面俱到”,只有相对的“全面”,一切理论总是有片面性的,做科学研究就要正视现有理论的片面性,才会不断突破和创新。
当然,辩证法更是一种好的思维方法,尤其是当研究社会问题或是思考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时,往往更需要有辩证的头脑。因为人类社会虽然是生于“自然”,但意义与“自然”完全不同:人类就像“自然”母亲怀中呀呀学语的婴儿,虽无法脱离母亲的怀抱,却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而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与“自然”的差异性:比如说,熵增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规律,即自然界总体总是向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发展,而人类社会恰恰相反,难道能说人类社会总是趋于混乱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自然规律照搬到人类社会上应用。在自然界,矛盾的两方所呈现的总是和谐的对称美,而在人类社会,因为有了善与恶、好与坏的概念因而矛盾的两方往往呈现的是对立、冲突和斗争等等不和谐;另外,在自然科学中,矛盾往往是事物运动的表象而非本质,比如正电与负电、引力与斥力、物质与反物质、裂变与聚变、分解与化合等等,这些“矛盾”在本质上是对称的、平等的或是互逆的,只是某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形式而已,谈不上互相斗争;而人类社会中,“矛盾”往往是事物发展的本质的推动力,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等等,这些矛盾往往是不对称的、不平等的,并且存在着冲突和斗争,从而在斗争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比起自然科学,人类社会中的矛盾更需重视,这便是辩证法更适于社会科学的原因。
当然,这个适用范围只是说什么时候该侧重什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它们是哲学,而不是科学或宗教,不需要争个你死我活。无论是科学研究、社会研究还是日常生活,完全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对立而互补的思维方法。
三、科学与形而上学
前一章所指的“形而上学”只是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同时,从“形而上学”的字面上看,可以将其理解为“研究‘形而上’的‘学’问”,这样,“形而上学”便成了一个学科或是一种研究领域,这便是广义的理解。此时,与“形而上学”对应的不再是“辩证法”,而是“形而下学”。
形而下学是实证地研究有形体的,可以感知的实体;而形而上学是先验地探求实体内部无法直接感知的本质。形而下学在古时便是“物理学”,到了今天,发展成物理、化学、生物等一切实证科学的统称。形而上学又是本体论,或是纯粹哲学,在很长时间一直是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很多时候是哲学的代名词。
在古代,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是同时诞生的,它们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思维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正是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知,才产生了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研究的是实证的规律,即是可以感知和验证的事物,但由于技术的局限,人类所能感知和实证的终是有限的,而思维却可以不受技术的制约。于是,哲人们用思维(而不是实验)来探索表象内部的本质,经验之上的超经验,这便是形而上学。
到了今天,这种形而上学甚至是哲学本身正开始受到质疑,例如中国的“科玄之争” 中的“科学派”;及西方两大新思潮(科学与人本)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还有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新思潮纷纷将矛头指向古老的形而上学,主张科学万能和消灭形而上学甚至消灭哲学。
这些思潮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大有关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好是科学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的时候:化学有了元素周期表;生物有了进化论;地理有了大陆漂移论;科学的基石,物理学也“仅剩两朵乌云”。科学的进步给人类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于是,许多人开始相信科学是万能的,科学将解决包括自然、社会、人生在内的一切疑难,从而推斥形而上学。笔者认为,他们没有正确把握科学与哲学(形而上学)的关系,而不能理解哲学(形而上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科书马克思主义体系认为: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在于,哲学以世界整体作为对象,科学以世界的局部为对象:哲学试图把握的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科学所研究的则是特殊领域和特殊形式中的规律,因此,哲学和科学的差异在于整体和局部、普遍和特殊的差别,而两者的联系在于,哲学是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对各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有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很有道理,却仍有缺陷。因为这只是说明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却没有释明其各自独有的特点。在传统教科书看来,哲学与科学的区分仅仅在于其研究领域的大小广狭,而事实上,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与科学相比,哲学和宗教、文学、道德、政治更像,除了理性外,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比如中国的“佛、道、儒”,不仅是三个传统的哲学流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支柱。这种意识和文化不会像科学那样,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却是文明进步所不能缺少的。
从方法上讲,科学与哲学也有着原则上的区别: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客观的、实证的 ,需要排除主观因素,研究的结论不被研究者的主观意向左右,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规律;而哲学研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论与研究者本身的文化、信仰有密切联系,哲学理论是思维方法或实践指导,不是法则,只要其科学基础正确,就没有对错正谬之分。比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许多人认为唯物主义是真理,唯心主义是谬误,笔者也相信这点,但这只能是一种信仰,唯物与唯心主义并不是科学,而是哲学,是不能实证的——虽然许多事实都“证明”了唯物主义,但这需要事先假定这些事实是客观的,即要假定唯物主义是正确的才行,如果先假定唯心主义是对的,那么“物由心生”,那些“证据”亦是自心而生的,不是客观的,又怎能证明唯物主义呢?
对于某种形而上学,可以认为其正确或荒谬,但不能证明其正确或荒谬。一旦一种形而上学被证谬,那就是“过时”了;一旦被实证,那就与科学没有区别了。事实上,形而上学向科学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科技与文明的发展:最早的是古人对世界本元的思考,如“火”说(赫拉克利特)、“水”说(泰利斯)、“原子”说(德谟克利特)、“四元素”说、“五行”说(《尚书•洪范》)、“端”说(墨子)、“道”说(老子)等等。这些理论在当时都是有理无据,但它们却启迪了古人探索万物本原的思维。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说法大都被淘汰,而原子说被验证而成为科学(老子的“道”仍是形而上学);又有光的粒子说(牛顿)和波动说(惠更斯),两者都有一定依据却都有缺陷,数百年来斗争不断,此起彼伏不分上下,最终发现两者都是对的;还有近代物理中的马赫原理、高维宇宙理论、弦理论及量子色动力学、哥本哈根解释、隐变量解释、多世界解释等等理论,由于带有大量目前无法验证的假设,因有都带着形而上学,是超经验非实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们之中有一部分将被淘汰,一部分将被验证而转入实证科学范畴,也会有一些理论可能永远无法检验。而不管是验证还是淘汰还是无法检验,大部分形而上学思想在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中是起着启发和推动作用的,形象地说,形而上学是形而下学的“催化剂”。
那些实证主义者不会同意笔者的观点,他们认为不能被实验检验的、不能创造实际价值的理论和思想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实践中得到的和可以创造实际价值的理论才是有用的。其实从上面的事实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证主义者的目光短浅,就像某位科学家说过的一句名言——“争论一个问题而没能解决它,比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没有争论它要好!”(约瑟夫•朱伯特 )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看,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往往都热衷于形而上学的讨论,而他们的争论确实推动了近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理论和弦理论)的飞速发展,这些理论虽然在目前还尚未创造出多大的实际价值,但是它们会像电的发现、计算机的发明那样,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
曾有人问笔者“争论的目标不是解决问题吗?难道是为了争论而争论?”其实,争论的目标当是要解决问题,但并不是说没有解决问题就是没有得到成果,做一件事的价值不仅在做成这件事,更是体现在做这件事本身。打个比方说,争论好比是攀登珠峰,目标当然是峰顶——谁是冲着半山腰去的?但登峰的价值在“登”而不在峰,只要努力去攀登,哪怕登不上峰顶,你还是可以很骄傲地说:我离目标才一步之遥,在路上我交了许多朋友、见识了不少自然奇观、勇气和体能得到了锻炼等等;但若是你乘飞机上了珠峰,那你得到了什么呢?又如数学中的三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费马大定理、连续统假设等等问题,其结论本身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追求她们的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新理论、新方法及新分支。形而上学的争论也是如此,无论有没有、能不能得到结果,其争论本身就会带来很大的价值!把目的与价值等同起来正是那些实证主义(实利主义)者的想法。
综上所述,科学与文化是形而上学基础,而形而上学又推动着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虽然现在的科学比起古代已经非常发达了,但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十分无知的,而且,科学的发达在丰足人类物质生活同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们精神和信仰上的空虚:当人们以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时,便变得愈来愈实利和机械,人本身之存在的意义也正被理性冲淡,因此,形而上学仍有着存在的意义。
结语
终于写完了!自我感觉本文缺点是缺乏连贯性和流畅感、缺少“引经据典”;优点是完全独立思考,独立写作,有诚意。其实哲学是人人都能研究和思考的,因为哲学归根结底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别人的哲学只能拿来启发和借鉴,不必被书本所局限。
总结一下,其实我的观点也很简单:
一、 我欣赏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本质的、精髓的东西,但我认为现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中一些具体化的理论存在着许多缺陷,与西方现代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落后及不完善,改善这不完善的方法是吸取西方哲学的经验以及开展内部争论。
二、 哲学是一门关于思维方法的学科,她以一切人类思考的对象为研究对象,但她并不会得到真理,她的结论是思维方法。经常地,哲学会用新的思维方法来反思旧的思维方法从而归纳出更新的思维方法,哲学的发展是人类智慧和思维深度的发展,她与文化和科学互相影响并互相促进。
三、 辩证法的实质是“在对立意见的论辩中把握真理”,而不是真理本身。形而上学也是一种把握真理的方法,同样地还有系统论、还原论等等,就像是观察世界用的各种镜片一样,你买了高精度的显微镜也不必扔了放大镜,有了天体望远镜也不必砸了普通望远镜。同样,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没有“你死我活”的必要。
四、 形而上学是一个以未知的本体为对象,试图先验地得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永远不变的本质,她所得出的同样是思维而非真理,她可以超越技术上的局限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她对科学的发展通常有启发作用。只要人类依然无知,形而上学就一定存在并有着存在的意义。
还是那句话,我并不指望读者能接受我的每一句话,对我来说,只要有一句话让你觉得有点意思,可以引发你的思考,我就很满足了。
参考书目
《中国小百科全书》
• 当然是电子版,比起《大百科全书》来要小许多,优点是简略,程序编得极差,需要用Acrobat Reader读,还会有乱码。
《寻找薛定谔的猫》约翰•格利宾
• 难得的一部以量子理论为主题的科普著作,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科普大师,这可能是目前最生动、最详细、最深入、最通俗的量子理论的普及读物,非常值得一读!
《皇帝新脑》罗杰•彭罗斯
• 罗杰•彭罗斯是非常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本书力图形而上学地解答人类如何思考及人工智能会不会有意识等问题,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物理学、哲学等多方位的知识。
《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衣俊卿、丁立群、李小娟、王晓东
• 这本书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2万字的容量对20世纪西方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新思潮作了全面、客观的介绍和评述,这些马克思主义新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重要的帮助,非常值得一读!
《高中一年级政治》
• 虽然论证极不严密,语句破绽百出,并有“愚”民之嫌,但其中的观点大多数还是好的、积极的。
《哲学与科学》杨向奎
• 既有复杂的公式运算,也有古哲人的之乎者也,感觉怪怪的,有一点启发。
《形上之思》朱德生
• 很不错的书!只看了两章便对我有很大启发,作者的观点与笔者类似,正在阅读中。
《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郁振华
• 有对“科玄之争”的论述,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试图解释科学时代是否需要形上学和如何形上学。很好的书,正在阅读中。
《哲学大统一》之 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
EPR 发表于 31 July 2005 14:56:14
(*新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杂,就算是写一册书也难以理清——事实上有那么一本很好的书,我在参考书目中已列出。但这些书往往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作一些介绍,而自已没有明确的观点与立场。我希望以自已的理解来把握和统一那些新马克思主义,但这实在太困难,加上写这一章的时间是最少的,因此这一章写得有些仓促,并没有把我个人的某些观点表述出来,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是我的理论核心,我希望读者不要跳过本章,先将就着看吧。)
1.引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流行着一种十分有影响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代表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它终结了一切旧哲学,并使得在它之后产生的一切新哲学都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和进步性,而只能具有保守、落后、腐朽、反动的本质。(这样的说法在许多老一些的教材中找得到)于是,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穷尽了一切真理的封闭的理论体系。即使在现在,这样的保守思想仍在相当一部分同志心里根深蒂固!
以史为鉴:历史上每一个划时代的理论诞生之后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类似的思想,这些人往往成为理论发展的障碍。
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只不过是哲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罢了,前面的路很长很长!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的,但并不是说革命一次就够了,而是要始终坚持革命!而且,革命不能肤浅地理解为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更重要的是在政冶、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全方位的革命,不然,马克思主义者们将从敢于创新,勇于战斗的“革命派”变成思想沉旧,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保守派”!
为了不使马克思主义“变质”,我们就要解放思想,善于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而那些新马克思主义者们早已为我们开拓了道路: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有很大的发展和分化: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外,在欧洲也产生了许多“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这些学派都是以马克思的学说为基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和实现人类解放。但由于对马克思理论的阐释不同,他们的学说与正统马克思主义互不相容。这些新学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是被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视作异端的,直到现在,中国的理论界才开始较为公证地对待这些新学说。
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是指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占正统地位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经前苏联哲学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通常又被称作“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主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和经济必然性为主要内涵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即经典唯物史观,却不了解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即不了解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哲学构想。由于其没有全面和深入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在发展过程,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和造成几次重大的历史失误。
“正统马克思主义”对客观必然性过分强调,忽视人的主体性,忽略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把自已的理论看成放之四海皆准的“铁的规律”,容易造成诸如前苏联“肃反运动”、中国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些极端性的错误。而且从前苏联和中国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直到最近的中国才稍有改观),“正统马克思主义”不承认人类历史发展和革命道路的多样性,否认人类思维的多元性,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行动称作“唯一正确的”,把一切不同观点斥为“反动”,极其严重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同其它理论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现在“自我封闭”的后果。
“正统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曾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批判,其中也包括本是同根生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从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理论界渐渐地反思“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漏洞与局限,这些原来被视作“异端”的理论开始引起中国理论界的关注。让我对那些理论简略地向大家作一下介绍:
2.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正统教材告诉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但这是不准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基础,我前文已有提及,他把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简单地等同起来,作为自然哲学而言是不成功的;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把历史进程机械化,过分强调客观性和必然性,并没有重视人这一社会和历史的主体,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理解成铁的规律,其实就陷入了历史决定论,也是不完善的。
其实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有很多,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彼得洛维奇指出:有四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最有影响:一是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科学社会主义及经济决定论表述;第二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其实第二种是在前一种解释中加入了哲学维度。彼得洛维奇指出,这两种解释都是源自恩格斯的见解。第三种是拉布里奥拉、葛兰西、布洛赫、青年卢卡奇、马尔库塞、列斐伏尔、哥德曼和科西克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哲学和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解释;第四种是实践派在前一种解释的基础上发展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的人道主义,革命在这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变革,而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后两种解释是直接源自马克思本人的。这四种解释中,第一种是主张消灭哲学的,第二种即是现在的正统解释,而后两种属于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其实新马克思主义的见解不止这些,每个人的见解都是不同的,其中最有影响的如卢卡奇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实践派的实践哲学、布达佩斯学派的激进哲学、科拉科夫斯基的意识形态批判、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我当然不可能一一归纳,下面我从整体上来对这些理论作一些整理:
3.发展历史
新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哲学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它在兴起于20世纪初期,在20世纪中后期达到顶峰,在20世纪末期走向了衰亡。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是站在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而诞生的,却又不同于以列宁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有青年卢卡奇、布洛赫、科尔施与葛兰西 。由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悲惨命运,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他们都属于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的见解往往不谋而合:都反对机械的唯物史观与自然辩证法;持主客体统一的观点;认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及发扬人的主体性;重新审视无产阶级革命,指出由于东西方的差异,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仅仅是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而是“全方位”的革命……
二次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革命和西方社会自觉的或受迫的自我变革,西方各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陷入低潮。对这时候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再去发展一种经济危机及其爆发的理论,再去制定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策略,既无紧迫性,也没有意义。但是社会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完美,现代人在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在人性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迷失了自我。本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扬弃异化和人的解改,新马克思主义(主要指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达到了顶峰。其分支较多,主要代表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南斯拉夫实践派等等,他们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及布洛赫的直接影响或指导,并以青年马克思作为理论依据。他们注重对社会全方面的批判及异化理论。当然,这也是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候,但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远不及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也不太能我引起共鸣,因此不做探讨了。
20世纪末,随着老一代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租继去世,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已经消亡,剩下的只是像哈贝马斯等一些以个人为单位的零星的活动而已。
有些人认为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由盛转衰证明了其理论体系存在缺陷,这有一定道理,但若由此便否认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价值是不可取的。没有任何理论是没有缺陷的,只要有一点是你所不具备的优点,哪怕其它都是缺点,它也是有很大价值的。新马克思主义的确有许多极端或偏激的地方,但总体上看,他们的尝试着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在新时期,我们要让马克思主义继续保持先进性,新马克思主义是一座现成的理论宝库。
《哲学大统一》之 五、唯物与唯心
EPR 发表于 31 July 2005 14:58:43
1.引言
上一章已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强调“唯物主义”,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只是后人及恩格斯的一种理解。反而,青年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 这句话促使我思考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对立 的世界观的局限(*现在的教科书还这样告诉我们:哲学界有两大基本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其实这是不对的,其实这是一百多年前的情势。20世纪以来,纯粹的唯心主义者在减少,把唯物唯心挂在嘴边的人也减少了,更多的哲学家已经开始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如果要找现在哲学界的两大阵营的话,似乎以“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更加贴切,其中“人本主义”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了。),我意识到主观与客观也可以并需要统一;主体与客体并没有某一方是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人(主体)对自然(客体)并非仅仅是无能的所谓“反作用”,“能动反映”: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对的,它们地位平等,同时产生与消失,并没有因果、先后和主次之分。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是如此,自然在人意识中的反映与人对自然的影响是平等的“作用与反作用”,自然在人意识中的反映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同时对自然的发展起着影响!下面我将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论证主客体统一 的必要性。(*其实“主客体统一”早就是很自然的了,但正统马克思主义在号称主客体统一时往往仍是把客体摆在凌驾地位,因此历史上在解释马克思主义时常常导致偏差。我所要说的是更进了一步,即主客体“平等”,这才是真正的“主客体统一”。)
2.自然规律中的主客体统一
这是马克思的时代所无法预见的。在十九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是牛顿力学,在那时,自然界的一切基本规律似乎都已揭晓,在那时的人们眼里,自然界是机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一切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现在不同了,人们意识到:人不可能跳出自然来观察自然,我们所感知的只能是“人化自然”,而脱离人的自然是不可知的,没有意义的。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建立带来了人类世界观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人类传统思维的冲击将绝不亚于日心说、进化论或潜意识的发现。
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是“自在”的,无论人是否观测到,自然界所发生事不会改变,自然界当然是“客观”的。但现在,这种观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粒子同一个时刻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一个粒子可能是波或者粒子,取决于是否对它观测……
在双孔衍射实验中,波通过双孔时双孔形成相干波源,在屏上形成衍射图样,这是一束波分成两束相干波的结果。而每次用单个量子作实验,每一个量子通过双孔后在屏上形成一个斑点,将N次实验的结果叠加起来,得到的也是衍射图样而不是两束波的简单叠加,这说明粒子在通过双孔时分成两半然后自己与自已发生干涉!但若是想考察粒子通过双孔的具体状态,比如在孔上装一个观测器时,你将发现粒子并不会分成两半,而是或者由这个孔,或者由那个孔通过,而同时屏上的衍射图样消失了,你只能得到两束波简单叠加的结果。也就是说粒子的表现行为取决于观测与否!事情还没那么简单,因为波的传播是有速度的,似乎可以在波被发出之后才决定观测与否,也就是说过去发生的事也可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决定!而据说这样的实验现在已经做到了!这样的神秘现象在量子世界很普遍,我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在观察自然时并不能跳出自然,以完全客观的角度去看事物,在观测时不可能排除掉对自然的影响,因此谈论自然时不可能把人排除在外,一个没有观察者的系统是没有意义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无法脱离自然,同时自然失去了人也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失去主体的客观将进入混乱的、不可知的、无意义的状态。所以说不能隔离地去谈主体与客体,必须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考虑!这便有必要超越传统的唯物、唯心二元对立的哲学了。
贝克莱一句“存在即是被感知”广受唯物主义者们抨击,其实仅从这句话来看,说得不无道理: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存在”一词的界定上,如果说是“自在”的存在,当然不依赖“感知”与否,但就像前面说的,人在“感知”的时候必定要对对象产生作用,因此所有被“感知”的事物都不可能是“自在”的了,而只有“人化”的事物才是“被感知”的。那些所谓“自在”的东西既然不能被“感知”,那又如何断定其存在与否呢。或许它们可以通过更表面的事物向我们展露一些它存在的蛛丝马迹,但毕竟没有被直接地感知,此时说它们“存在”只能是依靠形而上学先验地推测,也即是说所谓不被感知的“存在”只能是形而上的。因而,如果“存在”被界定为通俗意义上的(形而下的)“存在”的话,“存在即是被感知”不无道理!
3.社会发展中的主客体统一
在英语中唯物主义与实利主义、物质享乐主义是一个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唯物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同样地,唯心主义走了极端也会表现出意志决定论等有害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这里唯物主义并不显得高人一等:一般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并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多大影响而一旦走了极端,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拌脚石。
或许对一位哲学家及有识之士、知识分子而言,不应该有唯心主义的念头,因为这不符合客观事实也影响科学研究;但是对于那些广大的无知的老百姓来说,彻底的唯物主义并不会带来好处——既然客观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不会由于人的努力而变化;精神会同肉体一同死亡;没有天堂与地狱没有永生连宇宙都将毁灭……这一切或许不会影响哲学家的价值观,但对于一个淳朴无知的老百姓而言,这些极有可能让他失落生活的意义,迷失生命的寄托,从而追求“及时行乐”。雷锋同志算是高尚了,他把有限的生命寄托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上,但若是告诉他没有什么是无限的,宇宙时空都终将灭亡,他会怎么想呢?相反,一些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特别是宗教神学,反倒有助于老百姓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可能是以带来不正确的世界观为前提。
这其实是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后遗症——科学上的知识越多,越是会迷失人的本质。这也是发达的现代社会所独有的,人们普遍面临的“异化”问题的一种表现。当人们发现自已的劳动对象、实践对象已经自已自足而且有着一尘不变的规律时,他便渐渐失去了创造力和主体性,只好被迫地机械地工作,成为客体的奴隶。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试图解决这些矛盾,但并没有引起重视,他们仍持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不肯放下彻底唯物主义的架子。而人本主义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迈出了第一步。
当然,社会哲学中的主客体统一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符合社会的规律:固然,人的肉体与精神都是物质构成的,这是客观 的存在,但人的行为不可能用自然界的规律去描述,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人,而不是客观的物质,因此在考查社会规律时,不能简单地用物质第一性来解释,更需要重视人的多元创造性。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传统的唯物史观认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过分地抬高了物质的地位。社会意识虽然受制于社会的物质条件及“经济基础”,但是社会的物质条件与经济基础同样受到社会意识的制约,因为作为社会物质条件的存在必然是“人化”的,即是由人开掘或创造出来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意识的不同,社会存在也会随之改变。因而社会意识和和社会存在是相互制约的,而且其发展皆是渐进的。如果非得排出个主次先后,争出个“谁决定谁”的话,就像是要搞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既得不出结论,又没有意义。
综上,无论是讨论自然还是社会,主体与客体都应该是平等的,而“实践”将它们紧紧联系在一道。在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分不清(或者说不注重)唯物唯心的;而后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裂到它们的冲突、斗争给哲学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而现在,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这两大哲学阵营又将统一在一起,这是自然而然的。
《哲学大统一》之 结语——哲学的目的和归宿
EPR 发表于 31 July 2005 14:49:18
结语——哲学的目的和归宿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哲学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哲学而为什么有人研究哲学?在许多人眼里,哲学是一门枯燥乏味而又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科目,这与目前中国哲学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我所受到的哲学教育只是要求你死记硬背,到时候会套用原理就行了,这种形式化、教条化的教育方法使得一门最需要智慧和创造力的“智慧之学”变成了最不需要灵活思维和丰富想像的学科,丧失了哲学的本来面目。而且,哲学的政治化也是一大败笔,这使得成长时期的学生们在厌烦哲学的同时也对祖国的政治产生了逆反心理。
其实,在历史进程中,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前面说过,形而上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现在进一步说:哲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便是一种“催化”作用。在古代,哲学是无所不包的智慧之学,古代哲人对宇宙及人类社会的思考直接促进了人类自愚昧迈入文明。到了后来,随着学科的细化,哲学的作用被其它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逐步取代,但这并没有改变哲学的本质——智慧之学,它只是退居二线,以推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来间接地推动人类的发展。哲学家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使得其思维和洞见总能够超越常人一步,引领着历史的发展。
到了现在,似乎哲学有了重新越居第一线的势头,使哲学重获青春的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说得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是历来哲学家们的第一要务,但这并不足够,如果哲学不把目标定在改变世界上,仅仅停留在关于本原的争论上,那它必将日益脱离实际,远离民众,于是,马克思开创性地在传统学院式哲学模式中加入了“实践”,注入了革命的精神,使哲学重新登上时代的浪尖!其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对现存的批判还是社会哲学的核心,尤其是作为实践哲学。这里批判不是说对他人的,异已的东西狂轰滥炸,更重要的是自我批判!你听到一百句批评的话,哪怕其中九十九句是不客观的、片面的,只要有一句切中了你的要害而你接受了它并加以改进,就是一次自我超越;而你听到一百句赞扬的话,即使全都是客观的、公正的,也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帮助,只会令你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作为哲学,赞扬现存社会,为现存辩护没有任何好处,只有批判的哲学才是有意义的!社会哲学的任务在三个方面——分析过去、批判现存、展望未来。赞美现存社会是政治家或统治者的工作,政治家们当然要让所有人相信现存的制度是最佳的,这是他们必须做的,但是利用哲学作为意识形态来维护现存社会的手段是可耻的,社会哲学家的工作是批判现存!
我说的并不与序言矛盾:我曾说批判要把持一个度,这是针对他人的非正统的理论而言的,每一个理论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因此对于他人的理论,善于接受和统一比忙于批判要好许多;但对自己的理论,自己所处的社会而言,只有批判才会促进其发展、帮助其完善,过多的赞美只会成为绊脚石。而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把两者弄倒了!
那么,我所谓的“哲学大统一”又有什么作用呢?我已经提过,结果(大统一哲学)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过程(哲学大统一)。或许大统一哲学是乌托邦,但追求她的过程却会对人类产生巨大作用——就像物理学中的大统一理论,数学中的三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连续统假设等,虽然是难以达到的或者达到了也没什么用处的理论,但在人们试图攻破她们的奋斗过程中,人们创造和发现了许许多多有用的理论及思维方法。哲学大统一也是如此,在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各种理论的统一中,在思想的不断完善中,人们的思维会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人类的智慧在不断地超越,这就是哲学大统一的作用。
当然,大统一不是大杂烩,把各种理论简单叠加没有任何好处,大统一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争论中融合;在批判中接受是哲学大统一的必要途径。事实上,哲学的大统一是循序渐进的波浪运动,哲学及许多学科的发展总是沿着统一、分化、再统一、再分化的进程向着最终的大统一迈进的——譬如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等等,都是在原本统一的情况下经历了分化,成了相对立的阵营,但它们正在并必将走向统一。每一次分化而统一过程都是哲学发展的一次升华。
假设真的有一天完成了真正的大统一哲学(这应该是不可能的),那时哲学将走向何处呢?我说过,垄断会造成自我封闭,阻碍发展和完善。的确,真正的大统一哲学已经不需要完善了,她已经完成了哲学的使命,即将走向衰亡了,这种衰亡是自然而然的,失去了作用的东西必将逐渐被淡忘,就像是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到了那时候国家将消失,阶级将被消灭,包括缔造共产主义的工人阶级,因为他们完成了使命,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有人怀疑这种社会是否可能存在,其实这是不重要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与大统一哲学相似,会不会达到并不重要,关健在追求和奋斗的过程!
“大统一”非“大一统”也
EPR 发表于 12 December 2005 13:30:50
高中里的第一篇哲学“论文”起名“哲学大统一”,有人偏要读作“哲学大一统”,其实意味是完全不同的。“大统一”取意“大统一理论”(统一场论、GUT),虽然偶尔也有人读成“大一统理论”,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写做“大统一理论”,这是物理学的专有名词。
大统一理论就是要把强作用力与弱-电磁作用力相统一(电力和磁力早就统一了,电磁力与弱力的统一也已经被证实),如果是在爱因斯坦意义上讲的话,就是要把包括引力的四大基本力都统一起来,那是更困难的了,目前的弦、超弦、M理论等等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大统一理论是极难验证的,把引力接纳进来则更难实验(因为要求的能量太大),因此也是某种信念的东西——坚信“宇宙根本秩序是和谐而简单的的”,四大基本力的表现形式如此不同,比如弱核力只在微观尺度上的极短力程上负责弱衰变,电磁力则看起来截然不同,但它们已经被证明在本源上是统一的。那么,我们的各种哲学流派和主张、哲学与各种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表现形式也是如此的不同,观点和方法各异乃至冲突,然而我也相信这些在本源和归宿上也是统一的,我的“大统一”正是要探索这求同存异、殊途同归之道。
虽然中学时的文章现在读来确实幼稚,然而我说过,“大统一”那狂傲的精神和信仰仍是延续着。
大统一理论
grand unified theory
统一描述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规范理论。温伯格 – 萨拉姆的电弱统一理论取得成功,鼓舞物理学家探索将强作用、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统一起来的新尝试。已经提出多种理论方案,其中以SU( 5 )模型最具有代表性,其基础是强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模型。按照这一模型,当粒子能量超过1015吉电子伏特(GeV)时,强作用、电磁作用和弱作用是统一的,有统一的耦合常数,夸克和轻子处于同等地位,传递相互作用的规范粒子共有24种。随着能量降低,对称性分阶段自发破缺。在第一阶段24种胶子中的12种获得质量,称为超重胶子,质量比质子重 1014倍。剩下的12种胶子第二阶段自发破缺,其中三种成为获得质量的W±和Z粒子,其余9种为光子和 8 种色胶子。大统一理论能够说明电弱统一理论不能说明的问题。存在超重胶子是大统一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会引起夸克和轻子之间的转化,导致重子数和轻子数不守恒,一个重要后果是质子可发生衰变,p→π0+e+,衰变寿命为 1031年 。实验测量的结果,质子寿命大于1032 年。大统一理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金山大百科全书)
最新评论
chong
13 December 2005 12:22:02 [回复]
我就是"有人",哈哈..
我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高中时的文章) 按原始doc重新录入…
《文明与环境导论》期中试题2002年暑假随笔
入党转正申请书
入党转正申请书
生活
入党转正申请书
2005年7月31日 保持
敬爱的党组织:
我于去年4月30日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到2005年4月30日预备期满,现郑重地向党组织申请转为正式党员。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从上海来到北京,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经历了许多事情,也有了许多成长和成熟。
然而,我对党的信仰和热情始终没有变化。
从高中到大学,阅历在丰富、经验在增长、情感在成熟、知识在提高……这一些,都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有时候我们似乎对“进步”过于看重了,每天的思想都在“进步”啊“进步”,总是在不断地克服以往的所谓“幼稚”和“无知”;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要比今天进步……这种东西,难道真的那么值得津津乐道吗?我们总是喜欢大谈进步,为什么就是有些人,从最初的热血青年,进着进着就进了班房,到头来成为腐败分子了呢?
回忆着我的中学、小学直至童年时光,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随着年龄的成长而进步的。比如童年时的纯真、少年时的认真、青年时的热情……这些东西不仅不会天天向上,反而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逝去,被逐渐地淡忘。
我感觉,在很多时候,比起“进步”和“提高”而言,“恒”才是更可贵的,更值得一提的!
在去年的入党申请书中我就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入党是人生旅途的一个起点,在走过很长一段路以后,回过头想一想:当我刚刚踏上这漫漫旅程之时的那份对前途的憧憬和向往、对目标的执著和坚定、迈开大步向前走时的那满腔热情……那一切,如今还在不在了?
走过这一年的旅程,我回首自问:我可以充满信心地回答,我没有忘掉当时的执著和坚定,我的热情没有消逝。我也希望,在十年、二十年、直至我走完生命的旅程时,我还能有这样的自信。
套用20世纪最高尚的人之一,阿尔贝特•史怀泽的一段话:成年人太喜欢在七可怜的境况中卖弄,以使青年人明白:总有一天,他们会把今天极为珍视的一切的绝大部分东西看作只是幻想。但是,深沉的生活体验对青年人说的则是另一番华。它恳请青年人,在整个生命重要坚持鼓舞他们的思想,人在青年理想主义中觉察到真理,由此他拥有一笔无价之宝。我们每个人必须对此做好准备,生活要夺取我们对善和真的信仰以及对它们的热忱。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听它摆布。付诸实施的理想,通常为事实所扼杀,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从一开始就应该屈服于事实,而只是我们的理想不够坚定,理想不够坚定的原因在于它在我们心中不纯粹,不坚定。
我们现在谈“保持先进性”,也是同样:关键之处并不在“先进”,而在“保持”二字。
当我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以后……没有什么应该变化的,我需要始终努力的,正是“保持”。
申请人:***
2005年4月15日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印象(马哲期中论文)《文明与环境导论》期中试题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印象(马哲期中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印象(马哲期中论文)
生活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印象(马哲期中论文)
2005年7月31日 马克思
和许多人一样,我最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上。当然,那时的印象不怎么好。那种“马克思主义”将所谓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及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等等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统统贬得一钱不值,而这正是首先令我怀疑的地方:我设想,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们也不会都是傻冒,作为名留史册的思想家,怎么说总要比我聪明得多,他们为什么要搞那些一钱不值、一捅就破的理论来?我隐约地感觉,所谓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之类,即便有问题,也不至于如此简单。另一方面,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也令人不能接受,理论逻辑的不严谨和前后矛盾的破绽甚至连我都能随手指出一堆……好在我从来没有把这些问题归到马克思头上,因为我也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名垂千古的伟人,无论怎么说,总是比我高明得多,他们的理论当然也不会如此简单。
非马克思主义不会这样简单,马克思主义更不会这样简单——带着这两个设想,我开始寻找一些课外读物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记得当时看的第一本相关书籍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其后在高一阶段又陆续读了十多本关于马克思主义或关于哲学的书籍,结果当然容易想象,我的设想被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哲学也并不简单。
下面我就简要地谈一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印象:
按照沿苏联教科书体系传下来的观念,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观念当然是错误的;不过随着旧教条的打破,今天在中国出现的另一种看法: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这种观念也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哲学,这是一个必须首先弄明白的问题。正如 张立波 老师所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马克思,这些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却随着社会场景的变化,一而再,再而三地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①]
在我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下面四个特点:现实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首先是其现实性,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前的哲学相比,差别正在于它不满足于单纯地“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是立足于现实的,马克思的立足点是“人”,他以人的自由和人类的全面解放作为其终极目标。马克思也说过“消灭哲学”,我认为,他所反对的,正是脱离了现实、脱离了人本身的空幻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始终围绕着人、围绕着实践展开的。进入了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仍是如此:“无论是“回到马克思”还是“发展马克思”,都是一个阐释和理解的过程,重要的是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促成理论、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②]
丰富性是很显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仅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诸多学科都有涉猎和研究,单就哲学来说,马克思的哲学广泛涉及并探讨了古今各门各派的哲学思想,在哲学的各种领域和范畴中也都有所建树。不过,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此丰富、包罗万象,但并不应当被视作一个自足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是环环相扣的,却并没有试图去搭建一套完全的体系出来。苏联教科书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其实是把马克思主义自我封闭和自我扭曲了。马克思主义应当是被视作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各种的思潮和流派,面对各样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时,都可以到这座宝库中寻找根基、汲取养分、得到启发,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性的意义所在。
关于深刻性,是有必要加以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绝没有因为其现实性和实践化而变得庸俗,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是平易近人的,因为它永远是紧紧地围绕着人展开的。但是,这绝不影响其理论的深刻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和深邃的见地建设起了一门深刻的理论,不可因为通俗化和大众化就忘记它内涵的深刻性,通俗化不等于简单化,更不同于庸俗化!大众化是“深入浅出”,是必须以对理论内涵有着深刻理解和运用才可能实现的,其困难程度常常比做学术研究更高,但现实中中国的哲学普及水准令人不敢恭维,这正是由于没有把握和协调好通俗化和深刻性的平衡关系所致。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发展性”:“众所周知,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纯学院式的学术理论,而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实践理论由于其对任职存在的终极关切和对社会历史进程的自觉介入而不可能使自身封闭在纯理念的学术王国中,不可能远离时代的文化精神冲突而自足地发展,它必然以开放的理论视野与同时代的各种文化思潮和理论学说相交汇或交锋,并且影响同时代的其他理论和文化思潮的前提下,也经历着自身的改变、分化或进展。”[③]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特点,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了这个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其之所以不可超越,是因为它从来不会达到最终完善,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始终在发展着。
2005年5月8日
[①] 张立波/著 《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 民族出版社 2002年1月 第283页
[②] 张立波/著 前引文献 第9页
[③] 衣俊卿 丁立群 李小娟 王晓东/著 《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8页
雨水情结入党转正申请书
“新老生交流见面会”实在郁闷
“新老生交流见面会”实在郁闷
生活
“新老生交流见面会”实在郁闷
2007年9月26日
早就惦记着今年的新老生见面会,去年的错过了,加之长期闭关,一年来和师弟师妹几乎毫无接触,特别是对06级的同学几乎都不认识,看着自己系的同学也大都是生面孔,实在有点过意不去。本科的最后一年,想来想去,还是去见见人吧,这大概是最近唯一一次我主动参加的集体活动了——因为似乎如果我不自己去的话,已经没人会来请我了。
当年与05级新生见面的时候,我似乎是做了个长篇大论,谈了许多事情。现在想想,也实在毫无必要。当然,如果哪位新生再与我私下交流,或者请我专门聊聊,我还是会做某些长篇大论的,你爱听也好,不爱听也罢,我只是想找机会诉说我自己的体会。
这次去参加07级的新老生见面会,从一开始就是做着“飘过”的打算,坚决不发表言论,非但不会做长篇大论,短篇小论也不会做。我去的目的只是想去认认人,看一看06、07中有哪些神人;同时,也是想做个姿态,在新生那里露个面,如果有机会,我会告诉他们你们尽管来找我,特别是学习和学术的问题。不管我自己的水平如何,我引导别人的能力应该是不错的。顺便,我也想趁最后一年本科,看看能否凑巧结识一两个未来的大家。
说是中秋夜9点整开始,我当然是老规矩,必提早五分钟到达。不过看着屋里做着准备工作的人,除了ML和XCJ外都不认得,那两位竟是主持或是组织者之类的……
大多数人人不会准时到,拖延到20多分才正式开始,在等待期间我只是在走廊或门外阴暗处游荡——都是自己系的人,却一个不认识,那是很尴尬的。况且当时似乎也没人在意我这个游荡的人。只有一个韩国新生倒是热情得很,冲上来和我大握手,问我是谁,我说叫我古师兄,他倒还真听说过,说佩服我书多云云,随后拉了另一位男生来和我认识,我给了他们手机号。
我进去后坐在门口,准备着在“交流见面”时听听、看看,等到他们开始玩游戏了,我就撤了。好容易等到活动开始了,实在没想到,没有什么交流,大家好像都早已很熟的样子,直接就开始玩游戏了。击鼓传花。我只好撤了。后来听说自始自终也就是玩游戏了。
按照一般经验,在这个时候,新生和老生,乃至新生之间,特别是男生和女生之间,都是不怎么认识的。或许他们这一级特别一点,我听说中秋晚上WF老师请他们全班吃饭来着,看来确实有可能是不需要多说话了。做主持的老生也不自我介绍,看起来早已在新生那里很熟络了。但是,可是,你们究竟置我这样的看到“新老生交流见面会”的公开邀请而特意参加的老生于何地啊?是啊,我没有参与迎新,没有积极与新生交流,不过,我现在主动来参加所谓的新老生交流见面会,难道太迟了吗?难道是你们害怕我再做什么长篇大论,影响你们过节的心情?我不会的,两年前的交流会并不是在中秋节啊。何况,即便你们要将我排斥,我也不相信当时去的每个老生都已和新生熟络了,可不是,听说海涛随我之后也离开了。
隐居了一年多,好容易出山一次,没想到却自讨了个没趣。我实在不知道在现在的年轻人那里“交流见面会”就是通过全场玩游戏来实现的。当然,玩游戏很好,大一中秋时在静园玩的老鹰抓小鸡,美好的回忆……不过,何必打着“交流见面会”的旗号搞纯游戏活动呢?就说中秋聚会不就结了?这着实太伤害我的感情了~~~~~~~~
不知道这场活动是谁策划的,如果是XCJ,我也就不说什么了,本来我也是因为他的加入而退出07级QQ群的,我也没搞明白为何我要对他如此不满,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所不满的人并不多,既然不满也就都会公开说的,我决不会偷偷地对谁表示不满)
罢了,正如我在bbs上说的,06级认得一个牛师弟,07级认得一个猛师妹,也够了。
继续隐居吧。等到研究生时,再活跃吧。
最新评论
mist
26 September 2007 17:58:53 匿名 211.166.9.17
cmft
本期音乐:阿拉伯歌宴之流浪者的欢歌[转贴]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本期音乐:阿拉伯歌宴之流浪者的欢歌
本期音乐:阿拉伯歌宴之流浪者的欢歌
生活
本期音乐:阿拉伯歌宴之流浪者的欢歌
2007年9月23日
突然发现Google Page又可以上了,省得找音乐麻烦,不如就贴以前就想用的现成的一首吧:
来自《阿拉伯歌宴》之“流浪者的欢歌”。
据说阿拉伯音乐极其注重节奏,而且音调诡异,看来确实如此。
一般来说我是不怎么听那么激烈的音乐的,不过偶尔听听也是不错。
气势气势
嗷嗷~~
只言片语第二集“新老生交流见面会”实在郁闷
关于吸烟
关于吸烟
生活
关于吸烟
2007年9月17日
差点忘了那天喝酒时还有另一个惊人的发现,爷叔竟然开始吸烟了~~
不过说惊人也不算惊人,因为在潜意识里似乎早已认可了ZW吸烟的形象,上海爷叔嘛~。特别是那些官场上混的爷们儿,哪有不吸烟的道理?话说我爸倒是烟酒不沾,故而也没混进官场……
吸烟首先是一个形象工程,无论说是成熟感、派头、摆酷或是什么也好,叼一支烟,皱一皱眉,缓缓地吐一口气……这里的某种意境若非吸烟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至于女生吸烟则意象更为不同,吸烟与否,与选择穿戴、发型类似,是对自己个性的一种展示。想到奶奶上回连连摇头磋叹,说她对现在的年轻人实在看不懂啊看不懂,原来是她看见女生在吸烟。这证明比起穿戴和修饰而言,吸烟对于张扬个性更是极其有效。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是并不认同那种意象的,特别是其中某种腐败和颓废的气质,所以我也不可能吸烟。(当然,作为多元主义者,我所说的不认同总是针对自己而言的)
吸烟其次当然是一种礼仪。和酒一样,烟无疑是现代社交礼仪中最重要的组件之一。酒总是要在饭局上头喝的,但平时打交道呢?如何跟领导客套呢?点烟、递烟、送烟……这些在社交场上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我爸虽然从不吸烟,但香烟也总是常备的。无论禁烟运动如何卓有成效,在社交礼仪中,口香糖是不可能代替香烟的。
吸烟当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些人可能仅在社交场合才喝酒,但很少有人只是在社交场合才吸烟。除非极早中止,吸烟多半总是会上瘾的。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总会对它产生依赖,至少是形成习惯。最后,吸烟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吸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当然也会有其特定的意向性,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具体如何改变,因人而异,我这个不吸烟的更是说不清楚。顺便指出的是:或许许多人相信总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着他的生活习惯,其实往往是相反。另外,一个人为自己的吸烟习惯而辩护的理由往往与他最初选择吸烟的理由不同。
地球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为了这个,小时候我和爷爷闹过许多次脾气,说什么也要他戒烟,最后他只好瞒着我偷偷吸,也没戒成。现在我知道戒烟虽然比戒毒容易得多,但由于吸烟的危害也不至于那么可怕,因此能下决心成功戒烟仍是极为罕见,所以说准备吸烟的人对于这一点是应该有充分认识的:一旦上瘾,大多也是戒不掉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吸烟的危害确实也不能说大,我爷爷尽管确实死于吸烟,但毕竟也活过七十六岁,相当于爱因斯坦的寿命了。人都难免一死,多那么几年少那么几年,说白了也就那么回事。问题的关键是吸烟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为吸烟确是会让身体变弱,更可能常年受肺病、胃病等各种的困扰,不过在另一方面,吸烟作为吸烟者生活的一部分,其本身也是生活质量的一个元素,因此究竟如何权衡就取决于个人了。在这里拒绝戒烟者至少能表现出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他们对多活三年还是少活五年之类的事是比较洒脱的~
偶然想起就随便写了几段,看起来文风稍微恢复正常了一点吧?
祝爷叔身体健康!
2007年9月17日
最新评论
依芜
17 September 2007 22:59:50 [回复]
巧了,我也写了
这个.
依芜
17 September 2007 23:05:46 [回复]
看起来文风稍微恢复正常了一点吧?
————————————
恩,是.
不过前面也不错.
酒是魔鬼~~米非斯特啊
古雴
17 September 2007 23:08:27 [回复]
不算太巧,我就是看到你提起香烟才想起来的~
出关了~推销科哲
出关了~
出关了~
生活
出关了~
2007年9月17日 闭关
开始憧憬着保研后的各种潇洒自在,期待着一年以后的各种未知。
我向来喜欢等待,一般与人见面都会故意早到十分钟。这十分钟(由于他人的迟到,往往就会变成半个钟头)是十分奇妙的。
我会站着不动,或者坐在自行车上,或者随意地踱踱步。或许会听一会儿音乐,或许会呆呆地注目身边的树啊草啊。
期待着他人的到来,有时因他人的迟到而不安,有时候却又想着多在等待中沉浸一会儿也不错。
盲目地等待有时候被叫做守株待兔,或者说等着天上掉馅饼,不过我说的不是那些。
我是说,我可是个渔夫,渔夫的快乐并不限于捞鱼的那一刻。等待是更基本的生活状态。
当然,不会等一辈子。等到该等的都等到了,我还要出海呢。orewakaizokuninaruotoko啊。
我保证这是短期内最后一篇不知所云的文字。酒劲已过,恢复常态~
理想关于吸烟
理想
理想
生活
理想
2007年9月16日
看来那二锅头的后劲厉害得很,我又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了。
这一类莫名其妙的文字,本来是计划放在依林小筑的,不过想来想去,还是不要再搞人格分裂了——放在这里又怎样呢?
我一直说我是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或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总之,我在现实中找理想。
脱离现实的理想是空虚的,又或者只能让你对现实更加不满,却不值得让你向往迷恋,随着你的成长,这些所谓的向往将离你而去。
比如说,我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小时候的我会说:我想当一名科学家。但这实在不是真正的理想,因为那时候科学家从未进入我的现实。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我看着红白机的游戏卡觉得神奇,就问爷爷,这么多游戏是怎么做进这么一张卡里的?爷爷答道:这是科学家做的。从此我便想要做科学家了。
显然,那种所谓的理想是很虚幻的。
真正的理想,是要等你遇到她时,突然就知道的。
靠!就是这个!
高中时我已经成熟得多了,于是我并没有去构想:比如说,我理想中的大学是怎样的。
即便当时思考这个问题,也给不出答案。
但是等我来了,我就能回答了:
靠!这就是我理想的大学!
靠!这就是我理想的专业!
靠!这就是……
我的理想都是这样形成的。
理想的东西,不一定是完美的东西。
这是两个概念。完美的东西要我去欣赏、去感叹。理想的东西则是要去想望、去追求。
靠!我究竟在说什么?
对了,“靠”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源自“cao”的变音,婉转的说法?呃……我从来不说脏话。
TMD!
最近的思绪,是需要好好理一理,想一想了。
闭关两周吧。
我似乎说过再也不闭关了?
那就关闭两周吧……
2007年9月16日
本期音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No.3,BWV1009,6.Gigue(吉格舞曲)出关了~
朋友
朋友
生活
朋友
2007年9月14日
什么样的人是你的朋友呢?
不是那些你能够为之而死的人,那是你的“偶像”;
也不是那些你为之而生的人,那只有你的挚爱;
也不一定是那些成天处在一起,难舍难分的人,那或许是些玩伴;
也不一定是那些志同道合,互相理解的人,那或许是同志或知己;
简单地说,朋友是那些你能够与他们分享喜悦,分担悲伤的人。
你会因朋友的悲伤而悲伤,会因朋友的愉悦而愉悦。
对不起,我说错了,这种人是你的亲人。
好吧,反正朋友和亲人差不多。
他们是你与这个世界的羁绊。
有时候你会想摆脱他们,自由自在。
但是离开了他们,你的世界将变得……
变得怎样?
总是缺少些什么。
关心、牵挂。
你需要的不是别人对你的,
而是渴求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牵挂。
当你关心着他们时,你的心才是充实的。
为什么我突然写这样奇怪的文字?
大概是昨夜喝的两口二锅头,开始上头了吧。
UNIC
15 September 2007 20:51:28 匿名 220.171.177.68 [回复]
什么样的人是你的朋友呢?
不是那些你能够为之而死的人,那是你的“偶像”;
也不是那些你为之而生的人,那只有你的挚爱;
也不一定是那些成天处在一起,难舍难分的人,那或许是些玩伴;
也不一定是那些志同道合,互相理解的人,那或许是同志或知己;
干吗要分那么清呢?
朋友就是朋友.有时候你突然想叫他一声”朋友”——–他就是了.
酒催人”醉”啊…
古雴
15 September 2007 21:10:07 [回复]
那有时候还突然想叫某些人一声“混账”呢,但他们不是。
我从来不对我周围的人划分类型,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与每一个人的关系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愿意用什么词来描述这些关系,从原则上说,是无所谓的。
我说这些话是有语境的。
我并不知道任何事情,也不愿意打听任何事情。
但是我也感到悲伤。牵挂。
少有的经历。
久违的触动。
想起一些事情。
我几乎没有喝酒。倒是第一次看到喝醉的人。
看起来喝醉酒是不错的事。散伙饭时争取醉一回。
mist
15 September 2007 21:54:24 匿名 211.166.9.17 [回复]
不可否认,有的人是否悲伤,我是不在意的;而有的人悲伤,我确实不忍见.
我也不知道任何事情,也不愿意打听任何事情.我只是在等待,等待别人愿意的时候告诉我.不过现在还没有谁告诉我.
又,我继续否认自己醉酒,只承认有一段失忆期.
再,酒不应该在心情低沉的时候喝,即使是散伙的时候也不该喝醉,这是我的看法.
古雴
15 September 2007 22:05:39 [回复]
我也觉得酒不该在心情低沉的时候喝醉酒,其实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喝醉。不过应该不应该是理性的考虑,喝醉酒就失去对理性的控制了,所以就无所谓应该不应该了~ 散伙的时候将并不是心情低沉的时候,之所以定那个时间,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我基本上都会避免喝酒,而且也没有什么名义喝酒……
mist
15 September 2007 22:22:16 匿名 124.17.16.85 [回复]
被我灌酒~这个名义如何?
古雴
15 September 2007 22:41:36 [回复]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接受灌酒的~~ 近期内大概只有散伙饭时被人灌酒才没法推辞,所以说要尝试喝醉也只有等那时候了~
UNIC
15 September 2007 23:04:06 匿名 220.171.177.68 [回复]
醉酒嘛
有一次
就会有第二次
你们男生
这辈子不可能没有的
我倒觉得
想醉就醉吧.
mist
16 September 2007 00:57:02 匿名 124.17.16.8 [回复]
我的确没有醉过,如果醉了以后的表现是失态的话,那么我似乎还没有那种经历。
或者说,类似于古,我还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让自己放心醉的机会。。。
因而我总是尽量控制自己。
mist
16 September 2007 01:03:44 匿名 124.17.16.8 [回复]
又,刚搜索了一下某人的名字,发现我要是真和她下棋的话定然会死得很惨。。。
但是已经约好了明天下棋。。。
mist
16 September 2007 01:11:10 匿名 211.166.9.17 [回复]
越看搜索结果越汗颜。。。
明天我一定完了。。。
你那天下午
不该来宿舍的。。。
为此你一定要bg谢罪。。。
UNIC
16 September 2007 01:33:01 匿名 220.171.177.68 [回复]
醉的确得”遇到一个能够让自己放心醉的机会。。。”
古雴
16 September 2007 01:37:58 [回复]
祝你好运~~
我把这么厉害的师妹介绍给你,你不bg我,反倒敲我bg,天理何在!?
mist
16 September 2007 02:09:35 匿名 211.166.9.17 [回复]
。。。你要不要旁观我是如何被人虐待的?
北京大学2008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个人陈述本期音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No.3,BWV1009,6.Gigue(吉格舞曲)
股市有风险……
股市有风险……
生活
股市有风险……
2007年9月11日
前几天就因为操作失误把最高峰时的4000多赢利缩到2500,今天中午被迫去学校开会,开完会后就顺路去家乐福等地逛了几圈,到3点快收盘时才回来,只见大盘跳水,中关村跌停板,其余两只股也重挫,一眨眼把我的赢利几乎都擦干净了(只剩500)……唉,有心脏病的同志切莫炒股啊……
本科三年成绩单做哲学就像搭房子
本科三年成绩单
本科三年成绩单
生活
本科三年成绩单
2007年9月11日 北大
嗯。。虽然过得实在懒散颓废,不过对学业还是比较问心无愧的~ 我向来不会考试,这点成绩不容易了~(在彪悍的同学以及恐怖的师弟师妹面前至少允许我自我安慰一下吧……)
学年 学期 课程号 成绩 课程类别 课程名 学分 绩点
04-05 1 00131440 93 专业必修 文科高等数学 I Advanced Mathematics C for Arts ( I) 4.0 4
04-05 1 00831610 97 全校必修 文科计算机基础(上) Basi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1) 3.0 4
04-05 1 02030020 80 专业必修 古代汉语 Ancient Chinese 4.0 3
04-05 1 02131110 85 通选课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2.0 3.7
04-05 1 02330000 97 专业必修 哲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2.0 4
04-05 1 02331070 95 专业必修 数理逻辑 Mathematical Logic 4.0 4
04-05 1 03835061 62 全校必修 大学英语(一)(2) College English (1) 2.0 1
04-05 1 04030170 77 全校必修 毛泽东思想概论 Introduction to Mao Tsetung Thoughts 2.0 2.7
04-05 1 04130050 合格 全校必修 乒乓球 Pingpong 1.0 4
04-05 1 当前学期平均绩点 3.45
04-05 2 00831611 81 全校必修 文科计算机基础(下) Basi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2) 3.0 3
04-05 2 01339260 97 通选课 环境伦理概论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thics 2.0 4
04-05 2 01339270 93.9 通选课 文明与环境导论 Introduction to Civ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 2.0 4
04-05 2 01339280 82 通选课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Enviromental Protectoi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 3.3
04-05 2 02330025 94 专业必修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上)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Philosophy (1) 2.0 4
04-05 2 02330500 94 限选 环境哲学 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 2.0 4
04-05 2 02332336 84 限选 中国佛教史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2.0 3.3
04-05 2 02334020 90 任选 环境伦理学 Enviromental Ethics 2.0 4
04-05 2 02335060 78 专业必修 西方哲学史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2.0 3
04-05
d> 2 02335071 74 专业必修 中国哲学史(上)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1) 2.0 2.3
04-05 2 03835062 70 全校必修 大学英语(二)(2) College English (2) 2.0 2
04-05 2 60730020 69 全校必修 军事理论 Theory of Military 2.0 2
04-05 2 当前学期平均绩点 3.23
05-06 1 02330026 89 专业必修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下)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Philosophy (2) 2.0 3.7
05-06 1 02330070 84 专业必修 现代西方哲学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2.0 3.3
05-06 1 02332331 82 任选 佛教原著选读(上) Selected Readings in Buddhism (1) 2.0 3.3
05-06 1 02335072 82 专业必修 中国哲学史(下)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2) 2.0 3.3
05-06 1 02335110 95 限选 科学与宗教 Science and Religion 2.0 4
05-06 1 03835063 73 全校必修 大学英语(三)(2) College English (3) 2.0 2.3
05-06 1 04031380 76 全校必修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2.0 2.7
05-06 1 04130060 合格 全校必修 羽毛球 Badminton 1.0 4
05-06 1 当前学期平均绩点 3.28
05-06 2 02330132 93 限选 科学哲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 4
05-06 2 02331050 82 专业必修 模态逻辑 Modal Logic 4.0 3.3
05-06 2 02331100 92 限选 逻辑哲学 Philosophy of Logic 3.0 4
05-06 2 02331190 84 专业必修 集合论 Set Theory 4.0 3.3
05-06 2 02332400 84 任选 如何理解宗教 How to Understand Religion 2.0 3.3
05-06 2 02335120 88 任选 现代科学与哲学 Moder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3.0 3.7
05-06 2 02335310 92 限选 自然哲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Nature 2.0 4
05-06 2 04130030 合格 全校必修 太极拳 Shadowboxing 1.0 4
05-06 2 当前学期平均绩点 3.62
05-06 3 02331270 90 全校任选 悖论研究 Studies on Paradoxes 2.0 4
05-06 3 02332180 88 全校任选 宗教社会学 Sociology of Religion 2.0 3.7
05-06 3 3.85
06-07 1 02330161 85.5 任选 宗教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Religious Studies 2.0 3.7
06-07 1 02330340 68 限选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2.0 2
06-07 1 02330460 90 任选 全球化问题研究 Study on Globalization 2.0 4
06-07 1 02330590 96 任选 波普的历史哲学 Karl Popper’s Philosophy of History (B) 2.0 4
06-07 1 02332210 86 任选 基督教史 History of Christanity 2.0 3.7
06-07 1 02335130 92 限选 科学通史 A General History of Science 2.0 4
06-07 1 04031340 78 全校必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 of Marxist Plutonomy 2.0 3
06-07 1 04330550 80 通选课 影视鉴赏 Basics of Appreciation of Film and TV Art 2.0 3
06-07 1 当前学期平均绩点 3.43
06-07 2 01130340 83 通选课 生物伦理学 Bioethics 2.0 3.3
06-07 2 02330470 90 任选 本体论研究 Studies on Ontology 2.0 4
06-07 2 02330631 91 限选 技术哲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2.0 4
06-07 2 02332190 90 限选 宗教哲学 Philosophy of Religion 2.0 4
06-07 2 02333980 89 专业必修 伦理学专题 II(生死问题研究) Studies in Ethics (Ⅱ): Life and Death 2.0 3.7
06-07 2 02335000 94 专业必修 学年论文 Annual Thesis 1.0 4
06-07 2 02335320 93 限选 科学技术概论 Introduction to The Technology Science 2.0 4
06-07 2 04031500 84 全校必修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Theory of Deng Xiaoping and Three Representatives Thought 2.0 3.3
06-07 2 04130290 合格 全校必修 击剑 Fencing 1.0 4
06-07 2 当前学期平均绩点 3.79
总学分:121 必修学分:63 限选学分:23 任选学分:35 平均绩点:3.47
本期音乐:爱的季节 -选自《我的心遗留在爱琴海之时光旅人》股市有风险……
本期音乐:爱的季节 -选自《我的心遗留在爱琴海之时光旅人》
本期音乐:爱的季节 -选自《我的心遗留在爱琴海之时光旅人》
生活
本期音乐:爱的季节 -选自《我的心遗留在爱琴海之时光旅人》
2007年9月8日
爱的季节 -选自《我的心遗留在爱琴海之时光旅人》
Marching Season From “Aphrodite Greece”
(还是来自《Heat Is On》)
最新评论
古雴
20 September 2007 22:59:16 [回复]
想到提一下:听说这个曲子来自新世纪电子音乐大师雅尼,原版应是“大型现代电子乐器演奏会”。后便去买了两张雅尼的CD(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uct.asp?prodid=bkmu601517),果然所有的曲子都是大型电子乐,唯独这一曲仍旧是钢琴独奏。现探明此曲选自1987年《私人珍藏:钢琴曲2》,应该就是原版。
当然,比起电子乐,我无疑还是更喜欢钢琴~
依芜
22 September 2007 00:16:50 [回复]
piao guo .
yani also nice.full of passion and power.
依芜
3 October 2007 20:41:00 [回复]
今天则是一进门就想听一种很轻、很单薄但又很深的钢琴。自己哼哼琢磨了一会,突然想起就是这首的开头。
上次听就很喜欢开头,后面激烈的没有那么特别喜欢。
身边的彩虹本科三年成绩单
身边的彩虹
身边的彩虹
生活
身边的彩虹
2007年9月8日 彩虹
今天中午艳阳高照,热得够呛,骑车经过校园。正匆匆骑着,偶然见到路边一对情侣正相拥着在看着什么。顺他们目光瞥去,只见是绿化地的自动浇水器正在喷水呢。这玩意儿我曾经多次骂过,实在是浪费水资源的东西,再说这喷水浇草又不是景观喷泉,有什么好看的呢?
正当我要骑出这段路时,听到那女生说了一句“真的看得见呢!”,心中一动,终于如梦方醒——原来如此!我大概猜到了他们驻足凝望的东西——彩虹。在这样灿烂的阳光下,在这样的喷水器边,真的是可以看到彩虹的!而且在喷水转向某个方向时,喷出的水帘也将映出七彩的眩光。这些我曾看过的,怎么竟忘记了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到这喷水器的第一反应变成了对浪费水资源的憎恶?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身边的美好驻足流连得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一年多来在学业、工作和交际上的荒废,我丝毫不感到愧疚。但是当我发现我开始忘记了感动时,我感到了伤感和恐惧。
反思、批判、“挑刺”,固然是哲学的风格。不过挑毛病并不意味着仇视,更不意味着要只去凝视丑恶。相反,我要把丑恶包容,我要凝视美好、寻找美好、创造美好。这是从我的星空哲学,从一开始,就定下的。
我会回来的。
让我们停下脚步,看一看身边的彩虹吧!
2007年9月8日
最新评论
依芜
8 September 2007 20:42:23 [回复]
同感。
不过,有人问这个和高三冲不冲突?
答:
据我初三经验。
没了这些,基本对于生活就没什么可以指望的了……当然具体来看,这种状态中的感动和一般生活状态中的有区别。详说又说不出有什么区别。
反正,大家都努力吧。
而且,别忘了天空。还有彩虹。
JA
8 September 2007 22:51:41 匿名 124.17.16.139 [回复]
太理性的生活比起那些有脆弱的快乐,多少有些苍白。
古雴
9 September 2007 00:57:52 [回复]
我不知道所谓“太理性的生活”具体指什么,不过我猜想只有极端非理性的人才会向往那种生活~
mist
9 September 2007 01:45:23 匿名 124.17.16.85 [回复]
不清楚"太理性"的人是否能够"向往"...
上帝或许是最具有理性的了...
古雴
11 September 2007 00:02:42 [回复]
刚发现评论数已达四位数。值得纪念~
[美]利昂•莱德曼 迪克•泰雷西:《上帝粒子》本期音乐:爱的季节 -选自《我的心遗留在爱琴海之时光旅人》
关于某些事情
关于某些事情
生活
关于某些事情
2007年9月5日
这次城邦的做法是失策的……电视和网络本来是消磨现代人政治热情的法宝,个把愤青在网上发泄发泄根本兴不起什么浪,也没多大影响力,反而是在电视和网络上越是有人发泄,在现实中越是难以凝聚,今天的青年人毕竟与18年前不一样。但现在各种论坛也一律关掉,势必让许多原来对政治无动于衷的人也不得不关注这个城邦的问题了……
这使得原本对某些事情漠不关心的人,原本从不愤的青们,也被刺激到了。使得原本对民主和自由觉得无所谓的人,也不得不想到相关的问题。这次城邦的做法绝对是为潜在的反动者奠定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最新评论
mist
5 September 2007 21:53:14 匿名 221.130.189.94 [回复]
的确,愤青们在网上骂,造成的危害总好过在现实中骚动吧
城邦若是真的要清除各种不良现象,光治标,头痛医头,表面文章是不够的;更需要治本,好好想想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mist
5 September 2007 21:57:41 匿名 221.130.189.94 [回复]
又,按照D的标准,我在大学之前绝对是一个好青年
若不是上大学之后想的事情多了,见的新闻多了,或许我现在会很踊跃地要求入D。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最后一句话,是我用来为自己辩解的一句。虽然我自己显然不是士,D也不是孟尝君。
smw
6 September 2007 02:59:32 匿名 218.22.22.160 [回复]
有的时候作为还不如不作为。做了反而会越发让人觉得很奇怪。就好像就算平时我也不会每天都去那些网站……但是这几天只要想到被关闭了,心中不免很怅然,反而会去那边对着“对不起,此论坛因xx原因暂时关闭”的字样发呆……
见师妹受刺激中[美]利昂•莱德曼 迪克•泰雷西:《上帝粒子》
见师妹受刺激中
见师妹受刺激中
生活
见师妹受刺激中
2007年9月5日
现在我等闲是不去见师弟师妹的,不过听说来了一个我的直系师妹,而且也是华师二附中理科班的保送生,怎么说也该去见一见的。
实在是后生可畏,或者说到底是咱二附中出来的,实在厉害……比去年的上海师弟还吓人~~
感慨中……
其实我一直想说,有兴趣的理科保送生是最适合进哲学系的~
最新评论
mist
5 September 2007 19:40:44 匿名 211.166.9.17 [回复]
只是听你间接转述,我就已经被刺激得自杀未名id;若是昨晚去了迎新,那么今天你们就可以到理二下面找我了:)
把她的信息发来吧
mist
5 September 2007 20:01:43 匿名 211.166.9.17 [回复]
已发短信邀战,不过迟迟未有回复,估计人家认为我不足一战——我承认我的棋艺是很臭。。。
关于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关于某些事情
本期音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本期音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生活
本期音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2007年9月1日
我号称喜欢古典乐,似乎非常名不符实——不仅我对古典乐的知识非常欠缺,而且我竟然并不喜欢古典乐的最高境界——交响乐。事实上,我喜欢的古典乐人物以巴赫为首,题材以协奏曲为主,也就是那些以小提琴、大提琴、管风琴、钢琴、古钢琴、长笛等一样乐器为主,另外几样乐器或者钢琴为辅的音乐,钢琴或提琴的独奏也颇好,偶尔还会听听合唱,而整个管弦乐团演奏的交响乐,或许因为过于嘈杂,总之我很少去听。
事实上,交响乐大概确实是一种境界,就像是绘画艺术里头,一些优美的风景画、人物画或许是人人都容易欣赏,但另一些流派种类的绘画则需要事先具备一定体验和了解的人,以某种特定的心境,才能够较好地欣赏。交响乐或许也是这样,对于听者本身的修养和心境是有要求的。
不过一直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总该尝试着探一探。因此前一段顺手买了一套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全集来听听——贝多芬可谓交响乐的巅峰,如果连九大交响曲都听不惯,那我真要对交响乐丧失信心了。好在贝多芬还是不错的。
贝多芬最脍炙人口的交响乐当然非第五之命运交响曲莫属,它的前四个音符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家喻户晓的几个音符了。不过以往通常只听命运的第一乐章,这里贴上其第四乐章,这种终章与第一章呼应,同样是气势磅礴。“命运”这个题目应该是后人所加,不过这个题目是合适的,事实上,“命运”应该说是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总主题。
交响乐能够表现丰富且恢宏的场景,不过让我天天听似乎还是吃不消的,偶尔听之,颇有开阔心胸、振奋精神之效果。
初入燕园关于随轩目前的情况
做饭做饭~
做饭做饭~
生活
做饭做饭~
2007年8月30日
今天终于第一次自己做饭说是暑假里学做菜,其实也没咋学,顶多是妈妈或奶奶做饭时在旁边观察观察罢了,而且也没观察过几回,反正做饭这事说难不难,到时候自己摸索吧
今天终于自己弄了,先就弄简单的吧:淘米煮饭看起来没什么难度,看起来我水与米的比例控制得也不错,弄出来的饭不焦不烂正好,不过就是分量没掌握好,这么一煮大约就够我一个人吃好几天的了……要不我明天想办法搞个蛋炒饭对付了~
做了一个青菜汤,自我感觉比妈妈或奶奶做出来得汤还好些,简单清爽,老嫩适中,放了一点点盐,还有一些鸡精和微妙的胡椒粉,就是汤似乎多了点~
接着准备炸两个半成品的鸡翅,虽然我并不太喜欢吃炸鸡翅,不过上次顺手买了,便弄弄看。结果第一次显然失败了——这也不能完全怪我,正炸着时来了个电话,接完回来就成黑炭了……接着炸了一支,还算凑合。
最后煎上一个荷包蛋,一顿晚饭就算搞定了~
clip_image001
2007年8月30日
最新评论
古雴
31 August 2007 18:31:29
补充一下~ 今天果然做蛋炒饭了。做法完全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先打好蛋,加少许盐、味精、葱、油,还有微妙的料酒、蜂蜜、孜然粉、碎青菜、火腿肠……然后把冷饭拌在里头,搅拌,然后闲置一段时间……然后放锅里炒(我企图做金包银,结果虽然不理想,不过还凑合~)。唯一的失误是油放得太多(后来锅子里也放了不少油),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比起许多饭馆里吃的“炒蛋拌饭”而言,我的蛋炒饭还是不错的米饭颗粒分明,嚼起来颇有质感,微妙的孜然粉似乎挺有效果,放多了恐怕就不好了
问题是即便今天炒了蛋炒饭而且还浪费了一部分,昨天剩下的米饭还有两三顿的量,咋办呢……
依芜
31 August 2007 20:06:03
…………蜂蜜、孜然粉…………
天啊。
听说蜂蜜和葱还是鱼和葱是相克的,你要当心!是有人真的中毒过的,不象一般的谣传中的相克食物!!
孜然粉你也想得出来相当不挑人家明明是广州炒饭嘛
这个只能说明一点————你吃饭不挑好娃娃啊~没准辣的你直接2顿合1顿就吃完了……嘿嘿…………
明天?来瓶辣椒酱,一拌
依芜
31 August 2007 20:06:53
说错了~~是鱼和蜂蜜还是葱和蜂蜜~
古雴
31 August 2007 20:17:50
小葱、豆腐、大蒜、韭菜、蟹等与蜂蜜相克,不过我只放微妙的一点点蜂蜜,而且只放了很少的一点点小葱,应该没有关系。
我吃饭从小时候极端挑食到现在极端不挑,特别是食材兼容并包~ 就是过分辣还是抗不住,以及任何甜咸酸等味道过分重了也不喜欢
古雴
31 August 2007 20:22:19
蛋炒饭还分广州的?我感觉是四海通行的处理剩饭法门嘛扬州炒饭也有蛋炒饭,北京叫苜蓿(木须)炒饭,广州蛋炒饭倒没听说过……
搜一下蛋炒饭的由来:http://bbs.55bbs.com/thread-461940-1-1.html,瞧瞧:“蛋炒饭是外来的一种吃法,不是内地人的发明创造,其根源在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带。班固的《汉书》有过比较间接的记载。从名字上看,蛋炒饭也应该是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吃法。”——话说还是你那边过来的呢
依芜
31 August 2007 21:14:16
话说我们这里有广州炒饭\扬州炒饭的说法….难道,难道….这些全是从抓饭来的?!!
我们苜蓿用来包饺子.
我是从小不挑食。
话说我还没从那边过来呢~
不要再微妙XX了~~不能吃就是不能吃哦!
不过孜然你尽管放下次再放点咖喱不知会不会更妙?~
古雴
31 August 2007 22:41:59
抓饭貌似是用生米做的吧,这就不能用来解决剩饭了~~不过改天我也做一个试试。
至于咖喱炒饭,以前在小吃店吃过,感觉不佳,或许自己弄的会好些?下次再说吧~
明天炒个羊肉、拌个沙拉~
做饭真是有趣
依芜
31 August 2007 23:59:20
沙拉!沙拉好~
北京的羊肉不知道如何~~买’草原兴发’的涮羊肉卷好了~~~
“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与旅游业的关系”社会实践感想赵林:《在上帝与牛顿之间——赵林演讲集(1)》
“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与旅游业的关系”社会实践感想
“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与旅游业的关系”社会实践感想
生活
“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与旅游业的关系”社会实践感想
2007年8月30日 传统, 旅游
我们社会实践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与旅游业的关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了山西的平遥古城、五台山等地点,下面我主要联系在平遥古城参观考察的体会,谈一谈我对这个题目的看法。
首先,再具体地看这个主题,这里牵涉出三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什么是传统?第二,如何保护?第三,旅游业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是为了保护传统而要发展旅游业,还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保护传统,或者说这二者是否真能够相互促进?
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关联的,例如,如果将传统看作是一种“资源”——这正是访谈中当地官员流露出的意思——那么,对资源的保护就是有限度地开发利用,最后争取物尽其用,让被开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旅游业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来实现了。
从自然资源到人力资源,将一切事物看作“资源”是现代人的习惯,这种视角并不能说错误,但如果执此一端,总觉得还有所缺失。
资源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而只有当其被利用而为其它目的服务时才具有使用价值。另一些人则强调传统也具有内在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便不能产生效益,对传统的保护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将传统看作“遗产”就是一种折中的视角——遗产既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其本身——出于对祖先的尊崇和对遗产本身的敬重——也是值得珍视的,又或者把传统比作是泛黄的相片,即便没有什么用处,但也不舍得丢弃。出于这种对传统的理解,保护传统的方式大约就是将它们珍重地装裱起来,藏在玻璃中供人唏嘘感叹。至于旅游业,则有助于让更多的人来参观这些宝物,这同时也有利于提供对那些宝物的维护保养的资金。
这种方式在平遥古城的规划中也体现出来了——他们把各个景点都建设成“博物馆”,将文物和故事摆放在玻璃橱窗中供人观赏。
然而,以上这两种视角都有着某种局限——它们都将传统看作某种有形的东西,是那些瓶瓶罐罐、屋宇楼阁等东西,另一方面,它们都把传统看作是从过去流传下来的东西,也就是那些老的、旧的东西。
传,传递;统,统绪,本意是丝线的头绪。事实上,传统并不是某种东西,更不是从过去流传下来的东西,而实在是指“流传”本身。传统既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恰恰是过去和现在间的传递,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线索和头绪。
当我们把“传统的”用作修饰词时,它意味着这件事物是追溯过去的线索,意味着它联系着过去与现在。而那些与现在割断了联系的事物,即便它有多么古老和神奇,它都不能被称作“传统的”。也就是说,当一件东西被安置在了博物馆的橱窗中时,当它被细心地保护起来而避免扰动时,它与现在的联系就割断了。如果一件东西被保存和修缮的如此之好,以至于他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就好像一件收藏品,无论我们在几十年前还是几十年后,无论我们在平遥的博物馆还是大英博物馆来观看,它都是一成不变的——这便意味着它已经从时代中隔离了出来,从而与“现在”断裂了。它将永远只是一件文物,却再不能承载“传统”。
这便导致了一个悖论——当我们越是去“保护”传统时,我们就越是在割断它。
每一个时代都是当时的人们的“现代”,但唯独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是以“现代”标榜自身,这里所体现出的正是传统的断裂——无论是贬斥过去,还是“保护”过去,人们都在努力地将现在与过去分开,然而,彻底割断传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有了文明,就有了传统。人们的思维、习俗、礼仪、语言,无不浸透着传统。也就是说,在任何一种并非凭空出现的事物中,都存在着与过去相连接的线索——而没有任何东西是凭空出现的。一些革新者试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创造新的文化,但这些努力无不以失败告终。他们会将原因归结为传统的残余力量的阻碍,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摆脱传统的羁绊而建筑空中楼阁本来就是一种幻想。从文艺复兴到科学革命,没有哪次伟大的变革不是立足于传统的再发现的。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恰好相反,一成不变的东西不是传统,只有通过不停的变革以保持与时代的联系的事物才是传统的承载者。传统固然是前进的阻力,但正如地面的摩擦力,它既是行走的阻力也是动力,没有这种阻力,我们要么寸步难行,要么一旦启动便失去控制,直至撞个头破血流。
好在我们不可能摆脱传统的阻力,于是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传统的“保护”,而是去正视我们与传统的关系。
平遥古城的特色是,它仍然是“活”的,它仍是一座有生命的城。并不是像其它已经现代化的大城市中的哪些支离破碎散落着的古建筑,也不像一片早已死寂的遗迹,平遥古城的宝贵在于它是一个整体——不仅有完整的城墙和完整的建筑,还有生活着的居民,这座城的生命从未间断。就在不久以前,这里的孩子们还在文庙中上课,这里的政府还在县衙里办公……这就是传统,我们看到了联接着时代一条长长的线索。值得我们敬畏珍视的并不是平遥城过去的辉煌,也不是它现在的成就,而正是这种联系。
2007年8月30日
柏拉图式的爱情做饭做饭~
2 Comments
Pingback: 曲阜教堂与中国传统的时间与空间 | 随轩
Pingback: victor : 也来说说“政教分离” - [我想]
各种拖延总算都了结了
各种拖延总算都了结了
生活
各种拖延总算都了结了
2007年8月27日
各种拖——————————————延总算都了结了
这个暑假,各种早该完成或早该开始的事情都在不停地拖延……拖延……
首先是我伟大的论文,计划中此刻应该是到了完稿的阶段,但现在的情况是阅读工程还没有系统地开始……只能在接下来的一两周内拼命了!(当然……在荒废时期也不是全无进展,至少我思考了一些问题……)此事拖延了约一个半月。
其次是我美妙的房产证,这套房产原属市地产局管,本来在六月底早已到市局办了过户,说20个工作日就可以拿证,哪知道七月初市里说此房产已划归海淀区地产局了,就把材料退了,让我们买卖双方去取了再改到区里办去。我们听命去了,但区里说市里是要把档案转过来,但是……“正在转”……说是档案正在重新装订、审核、拍照等等,一时半会办不了……(但市里发回退件时说的是只要去区里马上就能办)害得我们来来回回白跑几趟,卖家还是每次从山东赶来的(山东人办事就是爽气啊)。最后这批档案转呀转了俩月才算转到,终于在上周把事情搞定了。顺便说一下,海淀区地产局的办事效率真是不错,房产证当天立等可取——也不知道市局要20个工作日才发证是干嘛的,印个证分明连20秒都不用……此事拖了整俩月。
再次是我神奇的装修工程,最初订的是7月26号完工,哪知道加加减减、拖拖拉拉,竟然拖了整整一月,最后等到我们要交款时与经理约好时间,连约了三四天就连放我们五六次鸽子(有时中午来不了改约晚上,结果还是没来),打电话催他,说我们就要回上海了,他倒理直气壮,反倒像我们要赖帐似的……好在总算赶在今天妈妈上火车之前把帐结了(顺便说一下,火车票本来是要买昨天的,哪知道最近学生流高峰,票子紧张,没买着,才是今天回去,似乎是帮那位经理正好安排好的……)。此事拖了整整一月。
最后是上学期的一门课一直没出成绩,到今天总算是出了,我大学前三年的成绩终于定下了——平均绩点3.47……大约过得去吧?如果上学期同学们不是集体发飚,进前60%应该没问题吧~~?
虽然诸事拖延,但一切都在良好地进行着。只要能够顺利保研,我就可以悠然自在地过隐居生活并憧憬未来了。当然,万一保研失败呢?上次于老师也问过这个问题。如果万一保不上北大,别的什么清华、人大、北理工、民大等中关村大街上的学校总有能保得进的吧?只要能在中关村就好。再退一步,如果啥学校都保不进,我照样可以悠然自在地做民哲,反正我已经在中关村建了基地了~
2007年8月27日
最新评论
unic
27 August 2007 23:02:38 匿名 222.82.66.114 [回复]
总之小祝贺一下了.
我则是明天开始死亡来临了…(月考).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UNIC
27 August 2007 23:06:04 匿名 222.82.66.114 [回复]
http://eol.cn/nrmb_5213/200707…
这是怎么回师?怎么北大524,人大596?
(一般北大670,人大650的)
难道人大都有戏了?哈?
搞不懂
UNIC1
27 August 2007 23:07:18 匿名 222.82.66.114 [回复]
错了,北大624.
但是还是很诡异啊
古雴
27 August 2007 23:55:5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分数线什么的我是不太懂,总之现在还不到填志愿的时候,反正天才+勤奋+运气就什么都有戏了,怎么不说北大也有戏~~?
人大还是不错的,我特别看中他们宗教教研室,方立天、李秋零、何光沪……啥时候去瞻仰瞻仰~~说起来现在人大就在我家门口,但还没进去逛过。
古雴
28 August 2007 00:00:26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刚才看了一下那表……怎么没清华的……
人大招理工类是极少的,招新疆的理工类就更少之又少,这不是只有2个~?这么少的人,历年分数当然起伏剧烈
yeziqiu
28 August 2007 08:28:57 匿名 211.161.40.244 [回复]
预祝保研成功!
梧
28 August 2007 13:30:54 匿名 124.17.17.118 [回复]
小古,没问题的,bless你一下
另外去看一下校教务部主页的保研最新通知吧
UNIC
28 August 2007 19:49:16 匿名 220.171.179.195 [回复]
当然…当然是因为我从来都没什么天才哎
至于勤奋…………
哎一般都是在悬崖上才会动一动的
真想被雷劈一下!!
运气~~这个不依我了~~~
——————————-
北大~~?
研究生时候还是有可能的。。。
——————————-
你有没有看到那表上民大是多少……相当人道的分数今天去学校,看到2007录取榜了~民大走了2个,人大8个好象,北大十几个~
——————————-
早就发现你们家对面是人大了(用GOOGLE EARTH)
——————————-
你保研没问题!一定!!!!!!!!!
古雴
28 August 2007 20:28:3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谢谢支持~ 老实说,比起保研,我现在更担心的是那个校长基金的课题……不知道混得出混不出……
本期音乐:仙剑原声,战斗音乐[美]保罗•伍德拉夫:《尊崇——一种被遗忘的美德》(Reverence)——★
本期音乐:仙剑原声,战斗音乐
本期音乐:仙剑原声,战斗音乐
生活
本期音乐:仙剑原声,战斗音乐
2007年8月26日
最早是在别人家里看他们玩最早的仙剑95繁体版,随后自己买了刚出的98柔情版。仙剑是我唯一一个玩了不下三遍的RPG游戏(具体多少遍记不清了),现在仍然还愿意再玩上一遍。
最近一次重玩仙剑是在仙剑改编的电视剧播出时实在不能忍然后玩的,我再次强调千万不要看仙剑的电视剧,或者看时一定不要和仙剑奇侠传联系起来……
仙剑是一个传奇,据说当时从策划到开发到后期几乎全以一人之力完成,这种游戏在现在显然是做不出了。现在的RPG游戏光一个场景的3D制作恐怕就需要一个团队。但界面的华丽、支线剧情的丰富都不能掩盖内容的贫乏,即便是仙剑的正统续作:仙剑三、问情片和现在我在玩的仙剑四,都再难让人找回当时的感觉,感觉仙剑四甚至比三还不如,更新的3D引擎并不好,操作很不顺手,遇到妖怪时总要卡两下(我的机子达到推荐配置标准),妨碍流畅感。剧情看起来也实在一般。
相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国产RPG,具体说来,就是仙剑系列与轩辕剑系列,仙剑的98柔情版和轩辕剑三云和山的彼端。“武侠”是中国的特色,在西方的RPG中是很难找到李逍遥的。
仙剑的配乐已成经典,特别是一曲蝶恋妇孺皆知——尽管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出处。不过玩游戏玩到后来,头脑中印象最深的似乎总是打怪时的战斗音乐。蝶恋网上到处都是,我就贴一个战斗音乐吧~ 我也该战斗去了~~
最新评论
UNIC
26 August 2007 22:01:00 匿名 222.82.67.242
前日几同学聚会,亦吃酒.
一男生初次醉酒,尤为慌奋.
忽而自座位跳起大呼曰:”我就是李逍遥!”者云云……….
炒股一月流水帐各种拖延总算都了结了
炒股一月流水帐
炒股一月流水帐
生活
炒股一月流水帐
2007年8月24日
不知不觉,开始炒股票已有一月有余,一个本应最为忙碌的暑假眼看也就要荒废殆尽(当然并不是因为炒股票的原因),而随着我的生活节奏重新回归正常化,以及我炒股思路的日趋成熟,对股票的研究不会再花更多的时间了,这里就随便记一下我炒股一月以来的心得体会吧:
炒股算是我这个暑假进行的又一项“社会实践”。本来,父母让我炒股的用意也不在于让我赚钱,也是要叫我体会体会,尽管我先后打入的两万块本钱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已是够大的数目,但毕竟和他们的股本没法比。不过这一点股本虽然还玩不起那些上百元面值的大股票,不过已经足够我玩一般的两三只高价股,像模像样地实践我的炒股策略了。
炒股确实和任何一种游戏一样,光说不练、不亲手玩上几把,是永远不能体会其奥妙的。读再多的书也不及亲手操练两把。炒股确实是一种赌博,也是一种娱乐活动,说股票的产生是新时期资本主义麻痹工人的法宝并不为过。说融资也好,加速资金流动也好,迅速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也好,归根结底,股市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它的“娱乐”功能——正如大众传媒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娱乐而不是传递信息那样。股票让工人们觉得自己的利益与他们为之卖命的资本家相一致,让小市民们也都疯狂地参与资本家们圈钱、滚利的游戏,赔了钱也只好怪自己没本事,赚了钱则欢天喜地皆大欢喜,股市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功不可没。
话说回来,既然我们现实的身处于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中,我不得不说,应该参与炒股。经常听人说,在现在的中国老百姓,不买房、不炒股,就必将眼巴巴地看着钱包“缩水”,看起来这并非危言耸听。金融和地产确实是抗通胀的投资渠道。须知道如果是不做任何投资的工薪阶层,即便工资年年上提,你的储蓄也只能是呈算术级增长——尽管这种增长因为工资的上调而有了一个加速度,但无论如何都达不到钱滚钱、利滚利的境界。资本家和工人的基本差别在于资本家靠资本赚钱,而工人靠劳动谋生。资本家是有越多的资本赚越多的钱,而工人则是工作更多才能赚更多的钱。但一个人能够付出的劳动量总是有限的,但资本却是无限的,而炒股是使得一般人可以以资本家的方式赚钱,尽管这是一种麻痹,但如果并非对现实恨之入骨而且自己有极端固执的话,为了自家的钱包着想,也不妨,也不得不,参与这场游戏。
在如今的大牛市中,买股票赚钱是很容易的。我这一个月来的资产增幅就已经达到10%以上,这算是做得不好的,那些专业的炒股票、炒权证者不必说,就说我妈妈来北京后手把手教了一个朋友炒股票,和我差不多时间开始,到现在就赚了30%。当然,也有亏钱的——在大牛市炒股票还亏钱本来我是不太容易想象的,不过这回亲眼目睹了,就是我妈妈……看起来我妈妈是适合做证券分析师的,教别人炒股是头头是道、有章有法,自己亲自炒时就有时头脑发热,有时患得患失,结果追涨杀跌,拼命帮证券公司赚手续费……
我炒股票除了第一天买进的三只是听了妈妈的建议,到后来就基本上都是我独立操作了,尽管和她总有交流,但似乎还是她受我的影响更多些。
第一天买的三只股票随即马上就卖出了,大致有摆脱妈妈的影响的用意。其实炒股最好少一些短线操作,比如我第一天的这三只股票到了现在最少的也涨了一半,最多的几乎翻了一倍!
我现在的思路是,好的股票一定捏紧不放,坏的股票则要赶紧割肉走人。并不是每只股票都像我第一天买的那三只这样活跃的,有些股票捏紧不放却不停缩水也是不少的。经过实践体验,我觉得当时写过的达瓦斯箱式炒股法还是不错的。再具体地,还可以加上证实和试错等“科学方法”:
首先,做调查,看看各只股票的曲线,比如按照达瓦斯的方法筛选,最后和最重要的是凭自己的直觉判断好股。
随后,提出“假说”:我看着这几支股会涨得很好。
接着,对猜想的证实,继续按兵不动观察选中的几支股票,如果哪支股票确实涨起来了(并且踏破箱顶),说明假说有较大可能是真的,此时追涨买进;如果哪支股票不争气反而跌了(且没有上冲迹象),则说明判断有误,放弃之。
最后,是等待证伪的试错法。如果买进的股票并没有如预期地继续上涨,并且也没有看起来健康地在高位调整,而是回落下来到原来的箱体甚至还在下跌,赶紧割肉放血,选择下一个目标。
试错法可以保证本金不至于极大亏损,只要一旦试到翻倍的牛股,之前的零碎损失是都忽略不计了。牛股到手后便可高枕无忧地看着它涨个十天半月乃至半年一年,直至它明显地走势出现问题再脱身——当然也不妨偶尔适当做一些增持和减持。
这一个月来我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我的思路,且不论在前两周属于摸索阶段,关键是在那只金融街(000402)上吃了套——如果能贯彻我的既定方针:在金融街下跌破了箱底时及时脱手,我就不仅不会在这一支股票上亏掉五百多元,反而还能在它这里赚进千把块钱,如果从金融街脱身出来的资金还能买其它股票赚钱的话,一来二去赚到5000并非难事。
现在的手持的几支除了金融街和置信电气(600517)外,都是这两天(主要是今天)刚刚杀入的,是好是坏还要下周见分晓,至于那只赚得最多的置信电气则是我完全独立——不听妈妈建议,不看题材概念,只看“曲线”选中的第一个股票。当时像这样被我大海捞针地选中的股票包括置信电气和金融街在内共有六家左右,其中金融街和另一家都是在短期内暴涨而随后回落,另两只则已有若干个涨停,可能还有一两家是走平的,这个置信则是平平稳稳地缓步上涨。目前它由于要增发新股连续停牌一周,一周后复牌第一天不设涨跌幅限制(在牛市中这多半是个好事),期待中。
每一只股票似乎都有各自的个性,不管这种个性是由于庄家或别的什么因素的左右。比如这支置信电气就属于低调稳健上涨的类型,两年来从2块几慢慢爬到50多,也很少见到拉过涨停板,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大起大落,猛涨时也就涨个8%、9%、9.8%什么的,就是不来涨停,真是够低调的。一些弱股以前表现得不争气的,期待它终有一天觉醒发力往往也很不现实,即便真的到那一天它们发力了,到时候再买进不迟。总之,据我观察,历史成绩越好,现在的走势往往也会越好。
另外,股票的曲线似乎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比例下看起来是相似的。一支股票在一天中可能的表现与它在一个月中的表现可能有某种类似之处。当然,在这个牛市中,时间跨度越大,就越是显示出上涨的曲线,但其波幅舞动的节奏看起来是有规律的,看到后来就会有一种直觉,看着1分钟走1格的K线图,就能够它什么时候即将往上猛涨了。我昨天和今天看了三四支股票,一看一个准,按此法做短线交易一次出手少说也能赚到2%(当然,由于今天买的股票要等明天才能抛,因此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先写到这里,大家砸锅卖铁炒股去吧~
2007年8月24日
资金股份
币种
余额
可用
市值
资产
盈亏
人民币
112.19
112.19
22523.00
22635.19
2560.08
证券代码
证券名称
证券数量
库存数量
可卖数量
成本价
当前价
最新市值
浮动盈亏
盈亏比例(%)
000402
金 融 街
100
100
100
46.213
40.85
4085
-536.28
-11.6
000931
中 关 村
400
400
400
11.18
11.72
4688
216.2
4.83
600467
好当家
100
100
100
24.032
23.59
2359
-44.17
-1.84
600517
置信电气
200
200
200
38.758
53.46
10692
2940.45
37.93
601398
工商银行
100
100
100
7.151
6.99
699
-16.12
-2.25
资金流水
成交日期
业务名称
证券代码
证券名称
成交价格
成交数量
成交金额
发生金额
剩余金额
20070719
资金帐户开户
0
0
0
0
0
20070719
证券帐户开户
0
0
0
0
0
20070719
证券帐户开户
0
0
0
0
0
20070720
银行转证券
0
0
0
10000
10000
20070720
证券买入
000931
中 关 村
7.33
600
4398
-4419.98
5580.02
20070720
证券买入
600467
好当家
12.39
200
2478
-2491.43
3088.59
20070720
证券买入
601588
北辰实业
10.69
200
2138
-2150.41
938.18
20070720
指定交易
799999
登记指定
0
0
0
0
938.18
20070723
证券卖出
000931
中 关 村
7.75
600
4650
4626.75
5564.93
20070723
证券买入
000002
万 科A
27.16
200
5432
-5459.17
105.76
20070723
证券卖出
600467
好当家
13.07
200
2614
2599.93
2705.69
20070723
证券买入
000002
万 科A
26.68
100
2668
-2681.33
24.36
20070724
证券卖出
601588
北辰实业
11.68
200
2336
2323
2347.36
20070724
证券卖出
000002
万 科A
27.39
100
2739
2725.3
5072.66
20070724
证券买入
600517
置信电气
38.91
100
3891
-3911.45
1161.21
20070724
证券买入
600783
鲁信高新
6.82
100
682
-690.05
471.16
20070727
证券卖出
000002
万 科A
26.83
100
2683
2669.58
3140.74
20070727
证券买入
600702
沱牌曲酒
14.43
100
1443
-1453.33
1687.41
20070727
证券买入
600885
力诺太阳
9.22
100
922
-930.77
756.64
20070730
证券卖出
600783
鲁信高新
7.45
10
74.5
68.28
824.92
20070730
证券卖出
000002
万 科A
27.11
100
2711
2697.45
3522.37
20070730
证券买入
600885
力诺太阳
9.53
200
1906
-1917.72
1604.65
20070730
证券买入
601588
北辰实业
14.07
100
1407
-1417.22
187.43
20070730
证券卖出
600783
鲁信高新
7.5
90
675
666.97
854.4
20070731
银行转证券
0
0
0
10000
10854.4
20070731
证券卖出
600702
沱牌曲酒
15.33
100
1533
1522.4
12376.8
20070731
证券买入
600199
金种子酒
11.39
300
3417
-3435.08
8941.72
20070731
证券买入
601588
北辰实业
13.69
100
1369
-1379.11
7562.61
20070731
证券买入
601588
北辰实业
13.72
100
1372
-1382.12
6180.49
20070731
证券买入
000031
中粮地产
34.4
100
3440
-3457.2
2723.29
20070801
证券卖出
601588
北辰实业
13.4
100
1340
1329.98
4053.27
20070801
证券买入
600517
置信电气
38.2
100
3820
-3840.1
213.17
20070802
证券卖出
600885
力诺太阳
8.7
300
2610
2595.95
2809.12
20070802
证券卖出
600199
金种子酒
10.13
300
3039
3022.8
5831.92
20070802
证券买入
000402
金 融 街
37.6
100
3760
-3778.8
2053.12
20070803
证券买入
600622
嘉宝集团
16.52
100
1652
-1662.96
390.16
20070806
证券卖出
000031
中粮地产
37.01
100
3701
3682.5
4072.66
20070806
证券卖出
600622
嘉宝集团
16.05
100
1605
1594.18
5666.84
20070806
证券买入
000402
金 融 街
42.3
100
4230
-4251.15
1415.69
20070806
证券卖出
601588
北辰实业
16.28
100
1628
1617.12
3032.81
20070806
证券买入
000927
一汽夏利
11.49
100
1149
-1157.45
1875.36
20070806
证券买入
601398
工商银行
5.82
300
1746
-1757.24
118.12
20070807
证券卖出
601588
北辰实业
16.3
100
1630
1619.11
1737.23
20070807
证券卖出
000927
一汽夏利
11.04
100
1104
1095.69
2832.92
20070807
证券卖出
601398
工商银行
5.76
200
1152
1142.54
3975.46
20070807
证券卖出
601398
工商银行
5.76
100
576
568.27
4543.73
20070807
证券买入
000402
金 融 街
43
100
4300
-4321.5
222.23
20070813
证券卖出
000402
金 融 街
38.51
100
3851
3831.75
4053.98
20070813
证券买入
601398
工商银行
6.85
100
685
-693.06
3360.92
20070813
证券买入
600795
国电电力
16.5
100
1650
-1660.95
1699.97
20070813
证券买入
000931
中 关 村
9.92
100
992
-999.98
699.99
20070814
证券卖出
600795
国电电力
15.3
100
1530
1519.41
2219.4
20070814
证券买入
600028
中国石化
16.2
100
1620
-1630.86
588.54
20070815
利息归本
0
0
0
0.36
588.9
20070815
利息税代扣
0
0
0
-0.07
588.83
20070821
证券卖出
000402
金 融 街
39.18
100
3918
3898.42
4487.25
20070821
证券买入
000031
中粮地产
37.2
100
3720
-3738.6
748.65
20070821
证券卖出
600028
中国石化
15.11
100
1511
1500.47
2249.12
20070821
证券卖出
601398
工商银行
7.05
100
705
696.88
2946
20070821
证券买入
000070
特发信息
12.74
100
1274
-1282.82
1663.18
20070823
证券卖出
000070
特发信息
12.27
100
1227
1218.32
2881.5
20070823
证券买入
000931
中 关 村
10.64
100
1064
-1072.19
1809.31
20070823
证券买入
000931
中 关 村
10.76
100
1076
-1084.23
725.08
20070824
证券买入
601398
工商银行
7.07
100
707
-715.12
9.96
20070824
证券卖出
000031
中粮地产
38.4
100
3840
3820.8
3830.76
20070824
证券买入
600467
好当家
23.9
100
2390
-2403.17
1427.59
20070824
证券卖出
000931
中 关 村
10.85
100
1085
1076.74
2504.33
20070824
证券买入
000931
中 关 村
11.9
200
2380
-2392.14
112.19
最新评论
依芜
25 August 2007 00:08:49 [回复]
不知不觉,开始炒股票已有一月有余,一个本应最为忙碌的暑假眼看也就要荒废殆尽……
哎………………
还能说啥呢。
yeziqiu
27 August 2007 19:43:49 匿名 211.161.40.8 [回复]
最近看了古兄的几篇博客,感觉很不错。你我兴趣、专业相近,以后会经常来光顾的
PS:兄弟炒股换手率挺高的阿
关于保护传统及什么是传统等本期音乐:仙剑原声,战斗音乐
传说中的CET6~~
传说中的CET6~~
生活
传说中的CET6~~
2007年8月18日
考试类型: 英语六级
准考证号: 110010071210419
你的成绩总分:453
听力:124
阅读:205
综合:36
写作:88
混过去了!哈哈哈哈~~~~!!!!
PS:已回北京,各种环境刚刚开始正常化,,装修已近尾声,就差一扇门迟迟没有来装。再怎么说,下个礼拜也该完满了~
最新评论
依芜
18 August 2007 23:03:35 [回复]
哦!
哦!!
哦!!!
哦!!!!
………可喜可贺啊!哈哈!!!!!!!!!
请客!!!哈哈哈哈!!
小概率事件发生了耶!!!!哈哈!!!祝贺!祝贺!………
古雴
19 August 2007 15:39:56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实在有点怀疑是不是搞错了。。关键是我那篇狗屁不通的作文怎么会有88分?……但愿不是空欢喜一场~~
不过如果成绩没错的话,说明我临时抱佛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Ceiling
19 August 2007 16:19:44 [回复]
有没有计划可以到你新居探访啊^^
古雴
19 August 2007 19:50:5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随时欢迎~~(当然先等装修完了老妈回家再说),到8月底9月初的时候再说吧~
古雴
18 September 2007 10:33:49 [回复]
今天终于到谢老师那里查到了成绩,看来这453分不是假的~
rp啊~
奥林匹克是什么?关于保护传统及什么是传统等
[转贴]危机四伏的民营学术书店及学术图书出版
[转贴]危机四伏的民营学术书店及学术图书出版
生活
[转贴]危机四伏的民营学术书店及学术图书出版
2007年8月3日
http://www.gmw.cn/01ds/2007-08…
学术图书60%以上的销售额是由民营书店完成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术图书的存活机会。但目前,这类书店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生存危机。
危机四伏的民营学术书店及学术图书出版
叶芝
本文中所讨论的对象范围仅限于省会城市中的民营学术书店,长期以来,他们是学术图书销售的主力军,之所以把民营书业的危机与学术出版的困境结合起来讨论,原因是学术图书60%以上的销售额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术图书的存活机会。大多数中心城市里的民营学术书店的影响力,是由于其突出的专
业化特色、店主个人在城市精英文化中所掌握的学识以及显著的个人活力而存在到今天的,但目前,这类书店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生存危机,如果等而闲之,将对整个书业出版选题单一化产生重要影响。
图书业存在的危机由来已久,和业界人的梦想背道而驰。
在出版趋利的动机下,全国500多家出版社里有400多家涉足教辅图书的出版,这是因为教材教辅地方性的封锁和割据,避免了少数供应商垄断市场的情况发生。又因为涉足教辅或是有利可图的图书出版项目,使得有些出版社觉得自身赋有承担学术文化建设的义务,愿意以越来越高的人力物力代价去出版经营学术图书。
我这里所说的学术图书不是指那些全民皆知的于丹和易中天等人的被通俗化了的普及型读物,也不是指那些类似学术图书的励志故事和历史故事,我所指是我们在大学或其他阶段都可能已经触及到的纯粹的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其他一些以研究、探讨真理、现实和历史为目的的图书。
学术图书由于出版费用高昂,销售量小,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不愿意再去经营,学术图书出版危机由此产生。
读者数量直线下降
我记得,在我曾经经营的书店里,有过这样一个经常来的读者,他很年轻,却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后来还患骨癌,截掉了一条腿的膝盖以下部分。他只能靠给一些小企业代做会计挣得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和盲眼的妻子。但他是一个敦煌学爱好者,经常会买许多这方面的书,他到我的书店来,很少谈自己的病,只是简单地提到最近在读什么书和缺少什么资料。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他来找我要求用一本他以前买的价格不菲的图书,换一本店里刚到的敦煌学大辞典。我当然答应了,我知道,对于他来说,运动、远足等许多普通人习以为常的欢乐是不可获求的,但他却拥有鼓励自己生存下去的精神追求,他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可今天这样的情景还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吗?
十年前,学术图书重要的读者群——大学生的数量应该比现在少得多,书店却还可以存活,而且看上去还欣欣向荣,而如今大学生不认真读书也已不是个别现象,进大学未见得是为了字面上的那个读书,认真读书并不能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困难,读书只是娱乐化的活动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并没有给学术图书的出版带来实质性的利好。
2005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为48.7%。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每年读4本以下图书的占到了44.1%;每年读8本以上图书的只有34.8%。与前3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6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我还怀疑,这个统计数据里包含了阅读杂志而非图书的那部分人,实际上当我们出差旅行或在家时已经更少看到阅读的景象了。
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的泱泱大国,居然一般的学术图书的销量平均超不过5000册,这意味着什么?
民营学术书店日渐衰败
今天许多人还依稀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许多读书人投身于书业,广州有博尔赫斯书店,老板陈侗是个我行我素很有学术理想和造诣的人,对学术图书和专业图书有非常精深的理解;开在中山大学附近、与现在的学而优书店相邻的二楼上的一家极其纯粹的学术书店,老板陈平平日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读者稀少时,在书堆里忙里偷闲弹奏古典吉他曲。苏州的企鹅书店也以她的品位迅速知名于业界,一时间被许多同行引为新锐者。北京的三味书屋更是名人学者经常光顾的熟地。更早有福建树人书店,席卷全国的邮购风潮便是从她开始。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诞生了的福建晓风书屋在跨地域经营上独领风骚,年轻的许志强将经营疆界很快扩张到了浙江。地处贵州的西西弗书店,发源于顺义小城,进入贵阳后成长迅速,很长时间里成为当地的图书业标杆,其团队意识和企业化管理很早就走在了所有民营书店的前列。
但部分曾经辉煌的书店先后销声匿迹,幸存者也举步维艰,好运不再。
与某些媒体刻意宣传的大书城方兴未艾、图书连锁进展迅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学术书店越来越显著的衰败景象,衰败甚至反映到整个民营书业:
2006年的沈阳图书市场格局最引人关注的是2005年8月开业、号称“亚洲最大书刊市场”的大东北文化城,在经营8个月后就停止营业,200余名商户被要求一周内撤场,民营书店的黯然收场,被某些媒体称之为“宛然成了一出不大不小的活报剧”。其实在文化城迅速关门的背后,是供应商的极度不信任和悲观情绪,这只是民营书业一蹶不振的悲惨境地的缩影而已。
2006年10月24日,早已名存实亡的沈阳东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因连续经营亏损,无法继续经营,宣告自2006年11月1日起结束经营并依法清算。沈阳民营书店中硕果仅存的翰文书城据说也是在勉力支撑。
出版社的尴尬“逼债”
其实危机并非始自2006年,只是在那一年被更多的公开而已,业界早已知道席殊连锁图书公司挣扎许久还是难以起死回生,也清楚上海思考乐图书有限公司倒闭的征兆早在北京的思考乐书店开张以前就已显露无遗,但是人们依然自欺欺人地想,或许大书店倒闭是需要时日的,不会轰然一声说倒就倒了吧?
当半数以上供应商闻风而动开始向传闻中运营不佳的书店中止供货时,这些书店就开始休克直至死亡,没有哪家民营书店可以在这样的厄境中存活下来。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还没有获得连锁经营权的席殊书屋在短短时间里建立了数百家统一名称的连锁书店,这些书店遍布全国,许多是在省会城市以外,大多数都带有学术趣味。但在本世纪初,这些昨天看上去还生机勃勃的连锁店的大面积死亡却已悄悄而迅速来临,我曾对席殊书屋的老板说,您建设了一幢庞大而辉煌的图书大厦,但您仔细看看每根柱子和横梁都是有问题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大厦就可能毁于一旦。
尔后的思考乐图书有限公司在更短的时间里快速扩张,在上海、北京先后建立大书店,希望在三年内靠创办大书店上市,显然投资者不仅急功近利,而且预期差异很大,在世纪出版集团退出该书店的股份后,书店的信用度便如雪崩一般垮掉。
这一切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供应商觉得他们一直在忍气吞声接受账期无限延长的折磨。中小型出版机构很难以势夺人,他们的图书发行后无法预计收获。大的出版集团开始采取强制性的淘汰出局甚至回款预付返点的做法。于是有些民营企业不得不抽调大量资金应对这些大供应商,结果中小型供应商的书款便受到更多拖欠:供应商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网络书店的冲击和局限
到2006年末,经营的最好的民营学术书店发现在他们的书店里闲逛的读者遽然减少,不仅如此,许多人到书店不是为买书,而是来浏览和记书名,然后上网购买。虽然网上书店大鳄也非国有,但对于民营学术书店,网上书店相对容易融资,他们卖书不盈利可以通过经营其他商品弥补亏损,他们建立了可怕的但是铁一般的规则——没有人可以轻易进入的规则,图书任何时候都可以有大幅度优惠的栅栏严严实实地拦住了也想进入网上销售的书店和其他经营者。
我在今年4月份曾经问过一家南方省份民营公司的经营者——她还算是经营有方的书店老板,面对书业目前发展趋势她有什么长期的对策?她说要做本省的网上书店,但她知道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书店,而是她自己的传统书店,她面临的困境是:如果网上书店发展快速(这还是需要有很多人力物力的持续投入的),她的传统书店就会更快萎缩。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传统书店的存在呢?网上图书的陈列是可以无限的,只要有无限大的物流仓库支持,问题是个别大的网上书店仍然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要,除非我们只需要一种购物方式,除非我们可以容忍由单个销售商指定的商品推荐方式。网上书店对学术图书最致命的限制是非常靠后的排列方式,就像我在大书城看到的一样,在各区域陈列最醒目的都是流行图书,网上书店难以逾越的搜索排列让人不得不寻求传统书店的导航。在传统书店我们在内容选择上进行跨越、跳跃和直接走到目的地,可以看到我们想看的丰富的风景,但网上书店却无法做到,另外由于难以找到最好的内容理解者来表现和推荐优良图书,加上商业化的追求,图书个性化、专业化的展示几乎是困难的。
民营图书企业还有出路吗?
时至今日,民营学术书店还有出路吗?我和北京一家最著名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讨论了以下问题:
一、经营学术和格调比较高雅的图书的民营图书企业还可以继续生存几年?
他的回答是如果以现在单一在地面店经营图书的方式三年也不一定能维持得了。
二、那么民营书店的出路在哪里呢?
虽然他的声音依然响亮,很难听出忧伤,但他这一次全无了过去那种自信和坦然。显然他无法回答我这一问题。
另一家也是在环境和经营方面独一无二的民营书店老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他策划许多优秀的学术图书,却因为在自己书店销量持续下降而倍感焦虑。他想部分转向为策划“轻型”一点的读物,但这方面别人显然比他更有独到性。
这两家书店是中国民营学术书店的标杆,如果他们也清晰地看到了不可避免的危机已经到来,那么谁能逃脱这危机可能带来的厄运呢?
许多人把行业危机归咎于信用缺失,确实,在行业信用程度普遍提高的今天,为什么民营书业的信用度依然如此低落?为什么书业不愿意规范自己在经营方面的行为?原因不外乎切身利益的影响和他们对未来的展望——他们没有信心面对未来世界,他们中的许多人做了十年以上的行业梦想,但是如今现实正在无情地摧毁他们的梦想。
他们不太规范的行为事实上也为他们的融资造成许多现实的障碍,但是这也许是他们惟一可以活下去、等待机会、应对未来的办法?
民营学术书店的兴旺关乎书业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关乎我们未来的阅读,甚至关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他们的勃兴面对困难,但总要有人去思考和想象他们的未来。
(作者为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民营学术书店的标杆的两家?国林风已经倒下,剩下的无非只有万圣、风入松和三联韬奋了……可千万不要再倒下了啊……
最新评论
mist
4 August 2007 04:40:06 匿名 124.17.16.85 [回复]
书价过高呀~若正版书比盗版书只贵一点点,那么多数读者是会选择正版的。
或许以后中国能和国外一样,店里配有印刷机。书架上各种都只有一本样书,读者选好书以后,跟老板说要买什么,然后老板把信息通过互联网与出版商联系,那边再把电子信息传过来即时打印+装订成书。
对于普通的2-300页的书所需时间只要几分钟,并且这样由于少了中间商和运费等环节,书价能够降下来。
古雴
4 August 2007 09:41:1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国外是这样的吗?……这样的话我反而不太喜欢。
而且,这样的方式对于民营书店的生存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是更大的打击。民营学术书店销售的许多学术书的供求关系相对畅销书要稳定一些,有些书即便便宜了,也不会有更多的人会买,而且民营学术书店本来就会打折扣销售,如果再降低书价,他们本来少得可怜的利润就更加堪忧了……而且,像这样的在书店中添置印刷机的方法,很显然,就只有那些财大气粗的综合性大书店才会有利,试想本来就像螺蛳壳一样小的野草书店、博雅堂书店,还要一家放一个印刷机?!如果按照你那个促进垄断的策略,民营学术书店恐怕立马就全部倒闭了。
现在公众阅读量的减少问题肯定不是由于书价上涨引起的,再说相比房价和物价的涨幅,书价还算是可以接受的。
盗版书对于综合性大书店是一个威胁,但是相对而言对于民营学术书店的威胁(尽管当然也有)会较小一些,因为越是畅销的书盗版越猖獗,而那些本来就没有多少人会买的学术书,受到盗版商关注的总归会少一些。
mist
4 August 2007 10:54:56 匿名 220.249.114.134 [回复]
print on demand,POD,按需印刷,
新兴的一项技术,未来书店的经营方式是否朝这方面发展,我也不清楚,但是前景很大
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Print_on_demand
古雴
4 August 2007 14:20:4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这种按需印刷似乎可以支持某些需求量少的学术专著的出版,而且只摆一本样书的话也可以节约书店的空间。但这对于民营学术书店肯定是不利的——因为它对于民营学术书店可能有利的地方往往也同样对于大型综合性书店有利……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发展趋势都是向垄断者倾斜……新技术的出现总是首先使大型企业集团获益.
Ceiling
5 August 2007 22:29:59 [回复]
国内书价真的真的不算高了, 知识产权的价值低得可怜, 不用比国外, 一比香港就晓得大陆读书人捡了多大便宜.
三联已然堕落了呀…..
古雴
5 August 2007 23:05:0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是啊,大陆一是书价低,二是阅读者少,出版学术图书缺乏利润,这又导致有许多国外的优秀图书都由于版权费太高而迟迟不能引进……
三联虽然已经堕落,但三联韬奋书店总算还是过得去的,当然我也好久没去了。。。逛书店在北大周围就好了。
顺祝Ceiling生日快乐~
mist
5 August 2007 23:58:15 匿名 124.17.16.85 [回复]
我倒不觉得书价低——对比一下相对购买力即可知道了,我这里缺乏相关数据
阿忆的工资大致是四五千?就算五千吧,假设一本书20,那么他可以买250本——但是,中国人月收入上五千的能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又,按照广东官方统计(且不论是否有猫腻),2006年农民年均纯收入也就5000左右,数据来源见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gdanounce/gg/200702260149.htm
古雴
6 August 2007 00:37:4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对书的需求与对猪肉、对方便面的需求不同。本来买书读书的主力人群就是中上层的阶层,房价涨、肉价涨、米价涨,受苦的首先都是最下层,但是书价涨则不一样,对于那些最底层的民众影响不大。因为穷人即便是书价再便宜,恐怕也不会花太多的钱去买书,当然如果穷人有看书的要求还是可以通过借书等途径来满足,至于经常购买图书的人,特别是会购买我们正在谈论的学术图书的人,基本上是知识分子,再穷酸也至少能有个中等偏上的了。至于你所说的农民兄弟们,即便那些学术著作价格低到1块钱一本,他们就会有多少人去买去看了吗?
所以我是支持书价上涨的(我指的主要是学术书,而那些教材教辅之类是另一回事,它们的价格应该大大下降)。尽管这对于我个人来说影响是最大的,但对于贫富差距的问题有利无害。
古雴
6 August 2007 00:49:1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根据上文现成的统计资料,“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那么,按照1本书20元计算,如果这些书都算是花钱买来读的,也不过100来块。也就是说,一个年收入5000左右的农民,如果真的爱读书,而且也想读亲自买来的书,那么他的收入水平也足以保证他达到各阶层人的平均阅读水平。更何况很显然年阅读量数据中的“贫富差距”恐怕还要比收入的贫富差距还要大的多得多。如果仅仅计算学术专著的话,更是悬殊。我可能一个礼拜就能看三、四本学术书,而一个收入微薄的农民不知道一辈子会不会翻过三四页纸。这书籍一旦涨价,相比较而言,即便不是济贫,至少也是劫富了。
痴儿
8 August 2007 10:42:23 匿名 58.62.169.114 [回复]
网络书店的冲击》》唉,其实网上买书又怎么比得上定期到你喜欢的,总能淘到好东西的小书店去买书。在小店,一角东翻翻西找找,摸着书,看看,喜欢再买。还可以跟老板聊聊,看看新近入了什么新货。 不过网上买的书因为便宜和方便,省时,已经不知不觉中占据我买书的半数以上,看完上文,有点觉得凄凄然,希望希望的几家民营书店能找到它生存的空间。
[英]詹姆斯•拉伍洛克:《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关于“存在即是被感知”
本期音乐:《文明》中的音乐CivIIIAncEurope
本期音乐:《文明》中的音乐CivIIIAncEurope
生活
本期音乐:《文明》中的音乐CivIIIAncEurope
2007年8月2日
http://hyl510.googlepages.com/…
今年暑假至今还没有玩过游戏,实在郁闷……等待的《英雄无敌5:命运之锤》还没有出现,在卓越网上早早预购的《仙剑4》送到北京了,但我现在却在上海……文明则是玩得太多了……
今天发现GooglePage恢复了,暂时找不到音乐上传,发现上面已经上传了的两个《文明》中的背景配乐,这里就随便贴一个。这个曲子是《文明III》中就有的,颇为经典(至少让我记忆深刻),在文明IV的资料片中加了进去。不过似乎重新录制了,感觉没有原来玩文明III时那样令人激动了。
当然,这种音乐只有在玩着游戏的时候听着才有感觉。除了这些,文明IV的多数配乐都是世界名曲,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风格的配乐,比如中古时代以宗教音乐为主,到了文艺复兴则是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等,配得十分有感觉,唯独只是“现代”的配乐我不太喜欢……
另附一首《文明IV:战神》的音乐,http://hyl510.googlepages.com/ChineseUni.mp3 是在中国的战国战役中的配乐。
随便回忆一下我的成长经历:华师大二附中[英]詹姆斯•拉伍洛克:《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
本期音乐:БРАТЬЯ (ブラーチヤ)(兄弟)(钢之炼金术士)
本期音乐:БРАТЬЯ (ブラーチヤ)(兄弟)(钢之炼金术士)
生活
本期音乐:БРАТЬЯ (ブラーチヤ)(兄弟)(钢之炼金术士)
2007年7月25日 动漫
http://dl.egchina.com/ztt/wupe…
БРАТЬЯ (ブラーチヤ)(兄弟) Full Metal Alchemist Original (钢之炼金术士)
说起俄语歌曲,我最早接触到俄语歌曲还是在日本动画片中。记得似乎很早之前曾经在这里贴过一首“草原啊,草原”,也是日本动画的俄语音乐,找不到了。
《钢炼》是我首推的日本TV版动画片(宫崎骏则是剧场版动画),其情节、内涵以及画面和配乐也都相当出色。这首俄语歌是其中的插曲,颇为经典。
网上没有找到速度很快的链接,将就着吧。
作词:沙伊基·米佐西玛 塔其雅娜·诺乌莫娃
作曲:米其鲁·奥西玛
编曲:大岛ミチル
演唱:信念合唱团 (俄文)
A: 请原谅我吧,弟弟!
在你眼前的我,罪无可恕
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了
那,大地到底孕育了什么?
有谁能找到万物的法则?
它会指引我正确的方向
可是一切都错了
因为死亡是无法挽回的
亲爱的妈妈!那么温柔的妈妈!
我们因而深爱您
但我们所有的努力竟然都只能变成一场空
被强烈的希望所指引想要找回那个温暖的家庭
我的兄弟所有的一切都是罪
B: 不要哭泣,不要悲伤,哥哥!
这并不是你的错
一路上 让我们彻底赎罪
我不会责备你什么
这没办法怨天尤人全都是想要坚强起来的我们的罪孽
合:亲爱的妈妈!那么温柔的妈妈!
我们因而深爱您
但我们所有的努力竟然都只能变成一场空
被强烈的希望所指引想要找回那个温暖的家庭
我的兄弟所有的一切都是罪
话虽如此,但有谁能分辨事情的正确与否
是把失去的所有都找回来,还是忘记?
已经无法回头了
那,大地到底孕育了什么?
最新评论
smw
25 July 2007 19:46:23 匿名 124.17.16.8
之前还一直奇怪,为什么德国背景的动画会用俄语歌。不过整个调子很搭。
提到钢炼,想到上学期和同学讨论了,他说:一开始是告诉我们,物质是守恒的,后来告诉我们,是不守恒的。呵呵
古雴
25 July 2007 23:10:44
似乎日本动画片除了日语和英语外,用的最多的大概就是俄语了……
钢炼到结尾以及后来的剧场版都让我有点搞不清状况,楼上说得倒是有点意思~
剧场版之后还出过两个10分钟的特别篇,一篇讲“爱德华的100岁生日”(时间设定在21世纪),而另一个短篇非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似乎是预示着新的续篇?
smw
26 July 2007 00:02:45 匿名 124.17.16.8
其实他们对法语也很有偏爱的,以前看过一些。搞不清楚状况也是正常的,原本荒川弘还没有把事情说完,不过是tv版的一个结局罢了。
就当个生命伦理片看看吧
mist
29 July 2007 10:53:22 匿名 124.17.16.85
re~
之前看钢炼时我就是用这个做博客背景音乐的——一直觉得那两兄弟是真有其人
依芜
2 August 2007 00:01:44
很悠扬。
开头有俄罗斯风格。
后面就又是日本宫派风格了
动画没看过
准备看看
古雴
2 August 2007 10:58:24
这些TV版动画太长,要看的话要耗费太多时间,不适合你现在看。有机会你或许不如看看《全金属狂潮II》之类的纯搞笑动画,没有内涵、没有深度、没有艺术,只有搞笑……在搞笑与内涵之间的话,就看《海贼王》好了
UNIC
2 August 2007 15:04:15 匿名 222.82.66.145
我写的时候就觉得可能产生歧异我说的”准备看看”,基本等于是”会看看”,时间~~~应该是明年以后了…….我没看过.~~~估计有部分蜡笔小新的突出”特色”…CCTV少儿台有.
纯搞笑的~~~~~~据说有<海绵宝宝>,班里男生赞不绝口
古雴
2 August 2007 16:01:32
论搞笑的功夫,美国动画可比不上日本的~ 推荐《全金属狂潮II》、《热带雨林的暴笑生活》、《School Rumble》等。
本期音乐:Azurite(Heroic Age ED) 9月底10月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段,保研、基金论文等事务都告一段落,新的时代即将展开。 同时呢……正好是动画片换季的时候,日本动画片一般按季度播放,许多动画片的长度都是一季或两季,也就是13集左右或26集左右。在9月底到10月初的这段时间内,恰好赶上我在看的各种新番动画依次结局,前一段时间我是连续一个礼拜看了十几个结局,然后在下一个礼拜又看了更多的开篇,感觉颇为奇妙。过两天若还有兴致i,或许挑几部 ……
本期音乐:海贼王OP,Jungle P http://podcache.cctv.com/publi… 贴了几期古典乐,也该偶尔换一换风格了~ 今天突然有一股冲动想要贴一首刺激些的,振奋一下精神,同时吓吓人。不过考虑再三还是和平一些,来一个适度的吧——《海贼王》的最新OP(OP指片头曲)。 感觉歌词挺不错的。下面贴出枫雪字幕组译的歌词: 漫历世间海洋,高声呐喊 坏着 ……
本期音乐:海贼王OP之We Are! http://www.onepiecer.com/d/dow… 连续贴了七期古典乐,我想是时候换换格调了,正值反低俗运动大开展的时候,我可不能站错了队啊——对,千万不能把我归入高雅者的队伍啊,我可是低俗文化的伙伴呢!虽然我听的音乐中毕竟是那些据说高雅高尚的占绝大多数,不过我听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好听,仅此而已。 低俗和庸俗不一样哦,我是一个充满低级趣味的精神贵族。 这首《海 ……
[英]西蒙•克里奇利:《你好,幽默》[美]丹•布朗:《数字城堡》
[转贴]全球“性福”调查:大陆男性人均性伴侣3.5个
[转贴]全球“性福”调查:大陆男性人均性伴侣3.5个
生活
[转贴]全球“性福”调查:大陆男性人均性伴侣3.5个
2007年10月11日 统计学
http://news.qq.com/a/20071011/…
咳……原文不贴了,大家自己去看吧……当然,这种调查还是值得了解的。
我只是要提一个问题:注意一下,
16.你有多少个男性伴?(问女性)
新西兰(20.4个)全球平均数(7.3个)香港(4.1个)中国大陆(2.3个)印度(1.8个)
17.你有多少个女性伴?(问男性)
奥地利(29.3个)香港(14.2个)全球平均数(13.2个)中国大陆(3.5个)
显然,调查显示男性的异性伴普遍比女性的异性伴多,这说明了什么?男性总是比女性花心?不是的,事实上,从简单的数学推理可以了解,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如果男性和女性的数量差不多,那么,男性的平均性伴与女性的平均性伴理应是一样多的——道理很简单,某个男性每增加一名异性伴,意味着必有某个女性增加了一名男性伴。自然地,如果所有的男性平均每人有3.5个女性伴的话,那么所有的女性也理应平均每人有3.5个男性伴才是。但调查结果却始终显示男性的性伴远远多于女性,这种差距只能够说明在调查的方式出了某些问题,使得结果大大偏离了实际值。
我只是想说:这就是统计学!
关于老庄的“自然”
关于老庄的“自然”
生活
关于老庄的“自然”
2007年10月16日
最近帮一个新生师妹看论文,顺便就把一个问题写在这里,这个问题虽然很幼稚,但还是很多人都会犯的。
很自然地,和许多初学者乃至少部分评说老庄的学者一样,她把“自然”理解为“自然界”之“自然”了。而在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自然”一词都没有这个义项(参见以前的“古希腊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一文)。
在古希腊时的词义究竟如何或许还需要详细的考证支持,不过在古代中国,“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则是极其显而易见的事情。因为在古文中本来就几乎没有多少二字词嘛!这“自然”只能分开作“自己”“如此”两个字来解读。但这一如此显然的事情偏偏许多人都没有注意,或者即便注意到了,仍然执迷不悟地用“回归大自然”来解读老庄。
师妹说某些参考书上也是这么解释的,这说明读古文时找一本好的参考书是重要的。好在好的读本还是有的,比如陈鼓应就十分清醒——“……‘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老子》书上说到的‘自然’,都是这种意思。”(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49页)
老子的“自然”就是“自己如此”,就这么简单。老庄强调“自然”,不是说“拥抱自然界”、“回归大自然”,而就是在强调“顺其自然”,强调不加干扰,追求“无为”,追求自由、“逍遥”、“真人”……老庄思想“一以贯之”,就是“自然”二字,如果理解偏了,解读势必陷于混乱。
庄子关于现在所谓“自然界”的,主要体现在“物我齐一”的齐物论上。而庄子的主旨并不是“回归大自然”,仍是“自然”。
不过,进一步说,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自然”一词的“本性”之义与其“自然界”之义也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我们说的大自然、自然界,也恰是指那些非人工的、非人造的,而是本真的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所以复归大自然归根结底还是复归自由,复归本真状态。